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
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精选2篇)
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 第1篇
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
今天上复习课,到了八单元《尊重与平等》。从主题词入手,孩子们很快回顾了三篇课文主要内容:《最美的花束》讲全世界儿童平等;《这个规矩不能有》告诉我们彭总虽然自己是领导,却不搞特殊化,把自己放在与老百姓平等的位置看待;《苏珊的帽子》讲述老师精心为患病掉发的苏珊营造和谐氛围,通过大家戴帽子学帽子的活动让苏珊重新建立了自信,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位置,学会尊重他人。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期阅读教学中已经通过阅读体会到了,那么在复习课时,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再阅读读出新意?
在让学生回顾了各课的主要内容后,我通过提问提示:“你在《最美的花束》这首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句?”
听到提问,马上有学生开始重新阅读课文,在课文中仔细找。很快有学生找到了“人人都有一双眼,星星一样亮晶晶”。
我再启发:“这是描写的那一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是描写的眼睛,写出了眼睛亮晶晶的特点。”
我马上鼓励:“回答正确,你真会读句子。还有吗?”
受到启发,有学生又找到“你的头发漆黑,他的头发金黄”,知道这句描写头发,写出头发的颜色不一样,从而体会到不管头发颜色怎样,世界的每一个儿童都是平等的。
我再接再厉,启发学生:“除了这课,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呢?”
学生马上到《“这个规矩不能又”》《苏珊的帽子》以及语文天地中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这三篇文章中去主动寻找值得研究的语句。
从《最美的花束》到其他三篇课文,学生复习阅读的范围拓展开来,从眼睛从头发学生对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阅读赏析也拓展开来。在复习课中,学生还从“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了解到患病后的苏珊头发掉光了,此刻的外貌是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对于六七岁的苏珊是严重的打击,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伤。所以这里的“光秃秃”描写出了事情的严重程度。
有学生还找到了“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深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我马上启发:“找得真好,你知道这句描写了哪些外貌特征吗?”
学生再阅读此句后回答:“写了胡子、眼睛还有头发。”
我立即帮助学生总结:“对了,描写外貌,不仅可以写眼睛、头发,还可以写有特点的.胡子等。”
还有学生找到“小姑娘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上是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我又启发:“你从这句中了解到描写外貌,除了描写五官长相,还可以描写什么?”
他回答:“还可以描写穿着。”
我会心一笑说:“你真能干,会从作者的描写中找到外貌描写的方法。”
阅读复习到这里,学生对八单元课文的再阅读已经有了新意,那就是找到并学习作者在记叙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我在学生找到了人物描写可以写五官可以写穿着后,我再次启发:“为了让文章显得生动,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主要人物?”学生又仔细寻找,找到了“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撞了一下,他抬起头,友好地朝小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不等小姑娘回答,又低头向前走去。”从这里学生找到了描写人物还可以描写动作、神态、语言。我马上把他们的思维拉回到前面的主体课文,在《苏珊的帽子》一文中,正是通过老师的语言来表现老师对苏珊的爱护,《“这个规矩不能有”》也正是通过彭总的语言来表现彭总对搞特殊化的强烈不满,表现彭总要求自己与民平等的高尚品质。通过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处人物的语言,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告诉孩子们想让自己的人物描写更加活灵活现,还要有人物的心理活动,找找课文中,看看有没有。学生又一次兴致勃勃阅读课文,在《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一文中,他们发现了“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小姑娘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些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阅读体会到小姑娘的内心是人人平等的,她遵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实。
通过前面的复习教学,我已经让孩子们从作者的记叙中悟到了写人的一部分方法,就是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不想到此为止,因为我想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悟到的表达方法通过运用使之成为能力,所以,我布置了即兴习作:写你和他人之间。平等、尊重的故事,用上学到的写人方法,为自己的习作增色添彩。
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 第2篇
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这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阅读教学更是个重要的领域。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创新,首先意味着质疑,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所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有疑才有思考,才能发现和创造。知识是在思考中增长的,在疑问时创造和更新的。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也就善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其中末尾有这么一段,也就是对邱少云被敌人烈火烧身概括的一段:“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我针对“一动不动”这个词语,设计这样一串疑问:邱少云为何一动不动?他是怎么样做到一动不动的?假如动了,又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呢?让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去自学课文,让他们积极思考,共同讨论,最后明理。再如教学《奇怪的大石头》时,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会问:奇怪的大石头奇怪在哪里?有的学生问:课文内容与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文,并让小组合作探究,这样,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思考,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状态。
二、展开合理想象,提高创新思维
想象是人的知道意愿,是人对知识的追求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都非常重要。教师要借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创新有取之不尽的源兴,让创新插上飞翔的翅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情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适时启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大胆设想。例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中,学生质疑:“仙桃石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为什么要用‘飞’和‘落’?”这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仙桃石因为什么而得名?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激发学生想象,也许这个仙桃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或是与哪个课话故事有关,谁能告诉大家?一听神话故事,学生的思维可活跃了!有的说,可能是孙悟空偷摘仙桃,掉了一个正好落在石盘上;有的说是从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上掉下来的。学生们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由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到表达的乐趣,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三、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思维定式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一个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式,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力求求异求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责任。在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展开合理想象,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法中注意巧设问题,巧设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潜在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
摘要:要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学生质疑问难, 展开合理想象, 提高创新思维, 发表独特见解, 发展求异思维。
复习阅读求新意教学日记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