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精选12篇)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0 11至2 0 1 2年收治脑栓塞患者2 4例, 男1 6例, 女8例;年龄50~82岁, 平均66岁;发病到就诊治疗时间1h~3d, 平均7例。所有病例均有心脏病伴持续性心房纤颤史或阵发性心房纤颤史, 其中高血压心脏病13例, 冠心病3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 16例初发脑梗死, 1例再发脑梗死。

1.2 诊断标准

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制订的有关心源性脑栓塞的诊断标准作为参考, 即: (1) 发病突然, 神经功能出现骤发性障碍, 且症状迅速达到最高峰; (2) 通过CT或磁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 (3) 通过心电图及心电图动态、心脏听诊和心脏检查证实的心脏病。疗效判断标准:以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2], 给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可分为: (1) 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91%~96%; (2) 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是的评分减少46%~90%; (3) 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18%~45%; (4) 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减少低于18%或加重。总有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

1.3 方法

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记录, 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症状与发病机制, 同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和建议。统计学处理:先用Microsoft Excel创建数据库, 然后再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治疗方法

主要通过脱水和降低循环无法产生足够的代谢。具体如下:首先, 使用复方甘露醇及白蛋白降低患者的颅内压, 血塞通改善脑供血, 奥拉西坦等药物保护脑细胞, 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 低分子肝素抗凝, 最后, 以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和恢复。

2.2 CT检查

所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 有18例同时行CT与MRI检查。结果显示, 5例的栓塞位于颈内动脉 (20%) , 8例在右侧大脑动脉 (33%) , 7例在左侧大脑动脉 (29%) , 在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 (16%) 。

2.3 临床表现

24例患者中, 活动发病18例 (75%) , 安静时发病6例 (25%) 。病情迅速达高峰15例 (62%) , 逐渐加重6例 (25%) 。具体临床表现为突然昏迷6例 (25%) , 失语7例 (29%) , 偏瘫16例 (67%) , 共济失调4例 (16%) , 同向凝视7例, 头痛、呕吐5例 (20%) .大小便失禁5例 (20%) , 假性球麻痹7例 (29%) , 呼吸道感染3例 (13%) , 合并心力衰竭2例 (8%) 以及下尿路感染3例 (12%) 。

临床疗效:24例患者治疗后, 总有效率75%, 其中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3例;进步2例;无效6例, 其中在无效病例中, 死亡2例, 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4例。

3 讨论

近年来, 心源性脑栓塞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分析原因, 可能与人口的老龄化有关。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 总结了易引起该病发生的因素:心房颤动 (非单纯性心房颤动) 、机械性人工瓣膜、二尖瓣狭窄并心房颤动、扩张性心肌病、近期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病态窭房结综合征、左心房附壁血栓和左室血栓和左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等[3]。其中, 非瓣膜病性的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栓塞的主要诱因[4]。当患者出现心房颤动时, 心房壁无规则的运动扰乱了心房内血流的方向, 其结果不仅造成血液流变学和动力学异常、血小板碰撞频繁、血流减慢和瘀滞, 而且阻碍了血小板的活化, 同时也损伤了心内膜和血管内皮细胞, 最终导致附壁血栓的形成。且绝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口服华法林抗凝, 通过研究发现, 左侧大脑动脉最易出现心源性的脑栓塞。本临床分析中, 5例的栓塞位于颈内动脉 (65%) , 8例在右侧大脑动脉 (15%) , 7例在左侧大脑动脉 (10%) , 在椎基底动脉系统4例 (10%) 。通常情况下, 心源性脑栓塞与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类似。在急性发作期, 若患者的意识出现障碍, 同时伴有恶心和呕吐, 治疗时, 应先以甘露醇联合白蛋白脱水和降低颅内压, 再静滴血塞通改善脑供血和奥拉西坦等神经细胞活化辅助治疗, 低分子肝素抗凝, 并使用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集等治疗。若患者的意识没有出现异常, 则采取常规治疗的方法, 即使用血塞注射液以及扩血管药物等治疗。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时, 需及时复查头CT或MRI, 如颅内水肿增加明显, 并出现中线移位, 给予转入脑外科开瓣减压。因患者为大面积栓塞, 病情进展较快, 于发病2~7d需严密观察病情, 以防发生脑疝, 错过手术时机。由于脑栓塞愈后的复发率较高, 要求患者出院后按照医生的指导服用华法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 防止血栓的发展和栓子的再次形成。经对我院多年来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总结, 即通过脱水和降低颅内压等方法去改善患者脑细胞的代谢,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其总有效率75%以上, 因此, 值得临床的推广和应用。总之, 临床上根据以下情况可考虑脑栓塞的可能性: (1) 突发神经功能障碍并迅速达到高峰, 常伴意识障碍。 (2) 有栓塞来源的心脏疾病, 脑梗死经CT或MRI证实或伴有其他脏器栓塞现象。此时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心脏检查。并以此决定治疗及估计预后情况[4]。

摘要:目的 探讨房颤患者致脑栓塞的临床表现、特点、防治及预后。方法 收治房颤致脑栓塞患者24例, 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取对房颤并脑栓塞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 脑细胞保护剂, 改善血液循环, 抗凝, 扩血管, 转入脑外科手术等方案治疗。结果 12例痊愈 (其中3例为转入脑外科开瓣手术治疗) , 6例好转, 无效6例, 其中4例家属放弃治疗。结论 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多为活动时急性起病, 病情很快达高峰, 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严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应积极预防。

关键词:房颤,脑栓塞,临床治疗分析

参考文献

[1]李红杰, 张朝民.36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与分析[J].吉林医学, 2004, 25 (12) :17-19.

[2]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Adams HP, Bendixen HH, Kappelle LJ, et al.Classficatlon of subt-ypepe of a Cuteischem icstroke, Definition for use inmulticenter clinicaltrial TOAST.Trialoforg10172inauter stroke trealment[J].Stroke, 1993, 24 (1) :35-41.

房颤最好治疗方法 第2篇

药物治疗方法,药物能恢复或者在一定程度维持心律,且控制并发症得发生。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以及胺碘酮等。药物治疗的好处是可以控制心室率,并且保证心脏的基本功能,同时降低心房颤动引起的心功能紊乱。非药物治疗的方法有电复律或者导管消融治疗、以及抗凝治疗等。抗凝治疗一定要有专业医生来指导,抗凝过度会引发出血,抗凝强度不够就没有疗效,所以千万要谨慎。

一般情况下非药物治疗的创伤比较大,一旦治疗失败,就需要立即使用药物来治疗。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方法来治疗心房颤动,其治疗原则都是要恢复窦性心律,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所以所有房颤的患者都必须恢复正常心率。对于那些不可能将心律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患者,可以先通过药物把心率降下来,然后继续使用抗凝药物,以防止脑卒中或者血栓形成的发生。

所以,不难看出房颤这种类型的心律不齐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比较严重的情况,所以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到附近的大医院进行稳定治疗,防止出现更严重的疾病。

患有房颤这种病的患者通常都是心律过快,相比起正常人来说要快很多,房颤的发病原因也有很多,通常情况下都是与心脏疾病有关,但同时也与压力过大有关系,而上述文章中所介绍的治疗房颤的方法都是经过实践而得来的。

1、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药物能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转复窦性心律正常节律药物:对于新发房颤因其在48小时内的自行复窦的比例很高24小时内约60%,可先观察,也可采用普罗帕酮或氟卡胺顿服的方法。房颤已经持续大于48小时而小于7天者,能用静脉药物转律的有氟卡胺、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等,成功率可达50%。房颤发作持续时间超过一周持续性房颤药物转律的效果大大降低,常用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胺碘酮、伊布利特、多非利特等。 控制心室率频率控制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可以保证心脏基本功能,尽可能降低房颤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常用药物包括:

1β受体阻滞剂: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

2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也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尤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尤其多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3洋地黄: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目前临床上多用于伴有左心衰时的心室率控制;

4胺碘酮:可降低房颤时的心室率,不建议用于慢性房颤时的长期心室率控制,只是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在房颤合并心力衰竭需紧急控制心室率时可首选胺碘酮与洋地黄合用。

2、非药物治疗

房颤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彻底根治房颤。

1电复律:是指用两个电极片放置在病人胸部的适当部位,通过除颤仪发放电流,重新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电复律适用于:紧急情况的房颤如心肌梗死、心率极快、低血压、心绞痛、心衰等,房颤症状严重,病人难以耐受,上次电复律成功,未用药物维持而又复发的房颤。电复律不是根治房颤的方法,病人的房颤往往会复发,而且部分病人还需要继续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维持窦性心律。 2导管消融治疗:适用于绝大多数房颤患者,创伤小,病人易于接受。

3外科迷宫手术:目前主要用于因其他心脏疾病需要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房颤病人,手术效果好,但是创伤大。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7年以来入院的肺源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引起的快速型心房纤颤的患者中(其中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引起的心房纤颤外),入选38例进行治疗。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60~70岁,无糖尿病 史,其中高血压18例,最高波动在140~160/70~80mmHg之间,既往均有支气管炎、哮喘病 史,不能应用馐芴遄柚图粒氖衣示 120~140次/分左右,心功能均在丶兑陨 (含丶)。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抗凝、抗血小板、改善循环、扩血管) ,且均做心脏彩超证实无心房血栓形成,给予盐酸地尔硫卓片30mg,每8小时1次,口服3天 后患者的心率均在70~80次/分。其中,心功能丶叮杓涠暇猜鲇τ眯×垦蟮鼗评嘁┪,间断口服地高辛0.125mg,隔日口服,1周后,其中30例转为窦性心率,并且持续未复发 ;8例仍为房颤,但心室率均在80次/分左右。

1.3 结果 临床观察病例52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转为窦性心律30例 ,无效8例。

2 讨论

尽管理论上盐酸地尔硫卓不能用于房颤、房扑伴预激综合患者治疗,但在除外可能存在病窦 综合症及慢快综合症的患者,以及甲亢、风心病引起的房颤,且上述患者因有哮喘不能应用 馐芴遄柚图粒τ醚嗡岬囟蜃浚踊虿患有×康难蟮鼗评嘁┪铮赡苁且桓鼋虾玫难≡(但除有心房血栓,治疗同时注意抗凝、或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外),因为它能控制房颤的心室 率,甚至能转为窦性心律,且对支气管痉挛无影响甚至有缓解作用。

房颤抗栓治疗临床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0年7月我院住院的患者14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61.35±7.19)岁。原发疾病;冠心病7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1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甲亢性心脏病1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确诊[2],其中阵发性房颤80例,持续性房颤50例,永久性房颤1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85例和华法林组55例,2组间具有可比性。所选患者均排除有抗凝禁忌症。禁忌症包括:1年内活动性溃疡或其他出血倾向及疾病、颅内出血、贫血(血红蛋白<100g/L、近期(3个月内)手术史、严重肝肾疾病、为控制的严重高血压≥160/100mm Hg,恶性肿瘤,动静脉畸形,依从性差或有精神障碍。

华法林应用指征[3]:年龄≥75岁,心功能不全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或短轴缩短率<25%)、高血压或糖尿病作为脑卒中的中等危险因素;既往有脑卒中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体循环栓塞史、二尖瓣狭窄和瓣膜术后为卒中高危因素。具有卒中高危因素或具有≥2项以上中危因素的房颤患者方推荐华法林治疗。具有一项中危因素的则既往可以应用华法林也可以应用阿司匹林。

1.2 给药方法

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晚饭前服1次;华法令组口服华法令从2.5 mg,每日1次开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令剂量,维持在2.0~3.0的华法令剂量为维持剂量。并观测各组脑卒中的发生情况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

1.3 抗凝指标的检测

阿司匹林抗栓组仅在开始用药前检测血常规、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 PTT)及INR,以后如无特殊情况,不再常规监测;华法令组服药前将出血并发症的表现告知患者及家属,如有出血表现及时来医院咨询医生,并随时检测INR。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阿司匹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华法林组(P<0.05);但华法林组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两组(P<0.05)。阿司匹林组事件阳性率的95%可信区间为13.49%~31.21%;华法林组事件阳性率的95%可信区间为15.5%~39.0%。详见附表。

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加,是正常窦性心律者的5倍。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主要仍依赖于抗栓治疗,所以,房颤治疗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防治血栓,保护大脑。然而临床医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治疗房颤常需要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减少缺血性事件发生,而有些疾病(如冠心病)需要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冠脉事件,如何平衡卒中与出血的风险就成为现实的话题。

目前抗栓治疗率低与临床医生对阿司匹林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和华法林的局限性(与食物药物的相互作用大、治疗窗狭窄、起效慢、需频繁检测INR调整药量等)有关。

有文献报道[4]: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虽然可以较阿司匹林更有效地减少卒中,但是严重的出血风险却有所增加。也有资料显示[5]: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与阿斯匹林的剂量有关。但有报道[6],在预防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2级预防试验中,INR为1.5~2.0,与INR为2.0~3.0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而出血并发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与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合用相比,减少缺血事件的益处并未减弱,同时可将出血风险控制在最低。口服抗凝剂被证实在减少临床事件的同时并不显著增加严重出血事件,疗效优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7]。本组资料显示:华法林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而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1)房颤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严重性未引起医师的重视,抗凝意识有待提高;(2)抗血小板治疗未达到充分的保护作用;(3)临床对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宣传不足;(4)本组未进行房颤危险分层;有待于进一步探讨;(5)华法林治疗窗口窄(INR2.0~3.0),有出血风险,监测INR的不便造成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6)高龄患者增加抗栓治疗的难度[8];(7)本组样本例数少,存在局限性。资料显示[9]:存在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能从抗栓治疗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对于华法令抗凝防栓作用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故对于永久性房颤患者选择一个合适的最小剂量的抗凝方案[10]既能达到最好的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同时又能将出血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仔细评价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风险效益比,选择适宜的治疗策略。

笔者认为:对于房颤患者,不仅应积极进行栓塞的危险分层管理,还需进行出血的危险分层,权衡出血和栓塞的风险,把好抗栓治疗与预防出血的平衡,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于抗栓治疗。同时发现,基层医院,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栓治疗药物,华法林的应用严重不足,尤其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即使应用,INR值过低,不能达到有效的抗凝作用。

参考文献

[1]Teve Goodacre,Richard Irons.ABC of 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y:atrialarrhythmias[J].BMJ,2002;324:594~597

[2]Lévy S,Camm AJ,Saksena S,et al.International consensus on nomenclature andclassific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 collaborative projec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Arrhythmias and the Working Group on Cardiac Pacing of the European Societyof Cardiology and the North American Society of Pacing and Electrophysiology.Europace,2003;5:119~122

[3]胡大一.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8

[4]ACTIVE Investigators,Connolly SJ,Pogue J,et al.Effect of clopidogrel added to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N Engl J Med,2009;360:2066~2078.

[5]McQuaid KR,Laine L.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adverse eventsof low dose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Am JMed,2006;119:624~638

[6]许凤琴.循证护理在脑卒中昏迷患者常见问题中的实践[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6):10~11

[7]Connolly S,Pogue J,Hart R,et al.Clopidogrel plus aspirin versus oralanticoagulat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the Atrial fibrillation Clopidogrel Trialwith Irbesartan for prevention of Vascular Events(ACTIVE-W);a randomisedcontrolled trial.Lancet,2006;267:1903~1912

[8]Jacobs LG,Billett HH,Freeman K,et al.Anticoagula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including those with falls and/or early-stage sementia:a singlecenter,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 study.Am J GeriatrPharmacother,2009;7:159~166

[9]Robert-Ebadi H,Le Gal G,Righini M.Use of anticoagulants in elderlypatients: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Clin Interv Aging,2009;4;165~177

老年性房颤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5篇

用药主要为鶒:(1)阿司匹林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该药乙酰基与环氧化酶结合,抑制花生四烯酸变成前列腺素H2和G2。使血小板不产生TXA2,降低血小板集聚度。健康搜索一般以小剂量为宜,75~150mg/d,最大可应用300mg/d。主张早8时服用此为最佳治疗时间窗。(2)华法林。为香豆素类口服抗凝药物阻碍维生素K的代谢致使维生素K缺乏依赖于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从而达到较好的抗凝作用。口服华法林一般2~7天才出现抗凝活性,停药后还可持续2~5天华法林副作用:皮疹、胃肠道反应,最严重者致大出血,年发生率为2%~4%。

预后: 偶尔短暂发作又无明显不适者预后良好,亦不需治疗。持久房颤心率较快,心脏基础较差如AMI或并发难治性心衰者则预后较差 预防: 老年人房颤与房扑绝大多数发生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心病、低血钾急性肺部感染或洋地黄中毒等,因此,应首先查清病因积极进行病因治疗。一般在房颤或房扑发作前,先出现频繁房早,应予以积极治疗,以防发展为房颤或房扑。对于反复频繁发作者,可摸索适当抗心律失常药物以最小剂量予以长期维持,防止复发。

房颤的诊断与治疗 第6篇

正常心脏有规律地收缩与舒张,心房(包括心耳)在心室舒张时有规律地收缩,将血液压入心室,保证血液循环正常进行。房颤时,心房肌失去规律收缩,血液流动变慢,在心房滞留时间延长,极易形成血凝块(医学上叫血栓)。血栓掉下来后,随血流到脑、肺、肠、肢体,堵塞血管,造成缺血坏死,这就是各种各样的栓塞,如脑栓塞、肺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病情凶险。房颤还可直接引起心衰和心绞痛等各种症状。

房颤的诊断

病因: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是房颤最常见的病因。少数病例可见于洋地黄中毒、老年性肺炎、预激综合征。近年发现,颈胸骨关节病变,尤其是胸1~5的骨关节错位也会引起房颤。另外一部分房颤可发生在“正常”健康人,平素无心脏病表现,也无其他原因可寻。但这些看似健康的人发生房颤,可能是某种疾病的第一症状。老年甲亢、电解质紊乱、代谢失调、脊柱病变常是隐蔽的病因。作者的经验是,对新近发生的房颤,不论何年龄,必须考虑隐性或显性甲亢的可能性。

症状:大多数房颤有心慌、气短、焦虑、胸闷、心搏不齐等症状,第一次发作者症状较明显,尤其是心室率快的病人。重者可有心绞痛和心衰。少数病人症状较轻或没有明显感觉。如发生了脑栓塞、肺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可出现相应症状。在慢性房颤患者,有时栓塞症状比较隐蔽,往往会造成漏诊。

体征:最典型的是房颤三联征——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伴有缺脉(中医叫绌脉,即心脏听诊时同时摸脉搏,心率大于脉搏数)。但最终准确诊断还是要靠心电图。

心电图诊断:心电图是房颤最重要最准确的诊断依据。有经验的心内科医生一眼就可看出心电图上的房颤特征。

房颤的治疗

急性房颤尽可能及早恢复窦性节律;慢性房颤以持续预防心衰和预防栓塞发生为主。阵发性房颤经适当治疗,大部分可恢复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少部分可恢复窦性心律,绝大部分难于恢复;永久性房颤则基本上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所以发现房颤都要及时到有条件的医院治疗,一旦错过良机,随时间的延长,恢复机会越来越少。

转复窦律 可电转复或药物转复。不论何种形式转复,越早越好。原发病较轻,房颤病程小于一年,并发症少的复律效果较好。如伴有严重心衰、低血压、反复心绞痛等情况时,应当紧急电复律;若血流动力学稳定,可考虑药物复律。转复后要预防复发。

控制心室率 病情较轻者可口服地高辛,病情较重者可用西地兰静注,直至休息时心室率降至70~90次/分。西地兰总量宜控制在1.2毫克以内。如用洋地黄后心室率仍快,可加用β-阻滞剂。

抗凝防血栓栓塞 房颤是脑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栓塞的最主要办法是抗凝和抗血小板。常用药物是华法令和阿司匹林,效益最高的应属华法令。但可惜此药在我国应用并不普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生对华法令认识存在偏差,怕引起出血。实际上只要合理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5个大型抗凝实验中,未经抗凝治疗的房颤脑中风年发生率为4.5%,经华法令治疗的房颤年脑中风发生率下降为1.4%。推荐的治疗方法是:任何患房颤的病人,当他有中风危险时(过去有中风史或有一过性脑缺血、显著的瓣膜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年龄大于75岁、左心房扩大、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都应以华法令治疗。治疗时应控制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出血风险会大大减少。

华法林治疗房颤78例临床疗效观察 第7篇

关键词:房颤,华法林,疗效,不良反应

房颤即心房颤动, 在临床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导致人体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 引发血栓、栓塞等症状, 使得人体健康受到较大损害。对房颤进行临床治疗, 需控制心室率, 防止出现血栓和栓塞等相关并发症。华法林为双香豆素类抗凝剂, 具有显著抗凝作用, 对于房颤症状属于最为理想的药物[1]。华法林存在潜在性出血不良反应, 因此应用者需接受跟踪观察。本文选取78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房颤患者, 其中男34例, 女44例, 年龄45岁~75岁, 平均年龄 (58.6±2.4) 岁;包括:阵发性房颤10例, 持续性房颤36例, 永久性房颤32例。患者中并发糖尿病8例, 高血压26例, 高血脂16例, 心脏病18例, 其他疾病6例, 患者均无出现抗凝禁忌证。所有患者均符合房颤诊断标准, 按照心电图 (ECG) 或动态心电图 (Holter) 诊断为房颤症状, 当房颤发生时, ECG或Holter出现P波消失现象, 但是存在大小、形态与时限均呈现不规则性的颤动波情况。排除标准:年龄>80岁;1年内存在消化性溃疡症状且有出血史;患慢性肝病或肾功能不全等;出血性脑卒中史或半年中存在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症状;3个月内存在创伤或手术史、穿刺史;存在出血性疾病或血小板降低病变。

1.2 方法

患者服用华法林前均接受相关测试, 观察其是否存在抗凝禁忌证。予以华法林初始剂量为3.0 mg/d, 女性在应用时可相应将剂量降为2.2 mg/d, 持续口服华法林3 d后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且于每日重复性检测其水平, 一直到2周后计算INR平均值, 若INR平均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保持在2.0~3.0范围内, 则可以每周测定1次, 持续1个月;如仍比较稳定则改作每月测定1次, 连续6个月变为2个月测定1次。服药过程禁止予以阿司匹林、西米替丁等药物, 如发生出血、栓塞等不良症状时则需及时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INT。对患者进行随访, 记录药物应用剂量, 检测值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在患者出院后, 均对其实施12个月电话跟踪及相关复查随访, 随访率达到100%。华法林应用剂量为 (3.0±0.04) mg/d。78例患者经长期口服华法林, 4例发生皮下出血症状, 6例黑便, 2例有牙龈出血症状, 通过检测INR值, 4例患者处于2.5~3.0范围内, 12例处于3.0~4.0范围, 经过症治疗, 均获得康复。

3 讨论

房颤在临床属于最为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症状, 多种疾病均能够引发房颤症状出现, 心房颤动群体脑卒中年平均发生率达到5%。引发房颤较为常见因素为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等, 当发生房颤症状时心房会丧失收缩功能, 心房中血液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现象, 极易在心房形成血栓, 可导致脑梗死症状及其周围血管出现栓塞。心房颤动属于脑卒中一种独立危险因素, 由于患者年龄增长, 房颤发生概率也存在显著上升情况, 超过80岁, 脑卒中年发生率可达到8%。因为房颤能够使得附壁血栓形成, 而栓子脱离引发的脑卒中症状存在极高的病死率与致残率, 房颤对于脑卒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2]。

在对房颤进行治疗时, 需恢复患者窦性心律, 方能够进行房颤完整性治疗。对患者心室率进行快速控制, 在房颤患者不能够恢复窦性心律时, 可予以抗凝药物, 减少快速心室率, 防止血栓形成及引发脑卒中症状。目前对房颤进行治疗时所采取的最重要方法为药物治疗, 经药物治疗后能够恢复及维持患者窦性心律, 有效控制心室率, 防止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3]。

临床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可以降低栓塞危险性, 避免出现较为严重出血等不良症状。华法林属于一种双香豆素类抗凝剂, 具有抗维生素K效果, 通过抑制依赖抗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Ⅱ、Ⅷ、Ⅸ及X大量合成, 导致凝血因子Ⅰ羧化过程遭受阻滞, 且尤其是Wie凝血因子前体物质, 并无法进行有效活化。而且华法林可以降低凝血酶血小板聚集, 患者服用华法林4h左右方能够发挥抗凝效果。华法林自身存在明显药物动力学效果, 此时应对患者实施有效动态检测, 及时检测到潜在出血等不良现象。

由于凝血酶及凝血因子X在机体内半衰期 (T1/2) 为60 h~72 h、40 h, 所以华法林服用72 h后方可以充分发挥其抗凝作用。经动态监测INR及其抗凝作用对于华法林应用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作用, 因此临床医务人员需对房颤患者及时用药治疗并实施合理指导, 使其能够按时应用华法林, 且定期测定INR。因为华法林自身所具有的药物动力学及药理机制, 临床应用过程中依然具有一定缺陷, 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动态监测, 存在潜在性出血情况、治疗窗狭窄等现象, 因此对临床应用华法林存在一定不利影响[4]。

综上所述, 华法林抗凝效果良好, 能够有效避免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明显减少血栓栓塞出现, 以防出现严重出血等副反应, 属于临床对于房颤患者实施抗凝治疗首选药物。因此, 心房颤动确诊后, 无抗凝禁忌证时首选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阿力木江·阿不来提, 李卫.华法林相关颅内出血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 2013, 2 (8) :744-746.

[2]高秀菊.华法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5) :3284-3285.

[3]李玉琴, 李娜, 程芳, 等.老年心房颤动的药物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9) :1700-1702.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8篇

关键词:胺碘酮,稳心颗粒,心房颤动,心室率

心房颤动作为一种持续性心律失常, 75 岁以上的人群发生房颤的几率更大[1]。 发生房颤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以及心理衰竭等病因[2]。房颤患者常常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部不适以及气短, 严重的可导致病患脑卒死亡[3]。 目前, 使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可降低房颤时患者的心室率[4], 本次研究就该院2013 年5 月—2014 年7 月收治房颤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就其临床疗效展开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 年5 月—2014 年7 月间该院收治房的心房颤动患者94 例,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确诊, 排除有风湿活动、长QT综合征以及胺碘酮过敏者。 将94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7 例, 其中对照组47 例患者中, 28例, 女性19 例, 平均年龄 (63.5±7.5) 岁;观察组男性25 例, 女性22 例, 平均年龄 (64.5±9.0) 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胺碘酮 (产品批号:120710790, 国药准字H41021592) , 按照0.2g, 3 次/d给药, 一周后降低为0.2 g, 2 次/d, 第三周降低为0.2g, 1 次/d的维持量, 半年后按照每3~6 个月减量一次, 减量为每周0.4 g/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治疗 (国药准字Z10950026) , 按照9g/次, 3 次/d的维持量[2]。

1.3 疗效评定

痊愈:患者阵发性房颤完全消失, 持续性房颤转为窦性心律, 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 有效:患者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0%以上, 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 心悸、胸闷等症状偶有发生。 无效:患者阵发性房颤仍有发生, 持续性房颤好转达不到标准。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痊愈25 例, 有效18 例, 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痊愈21 例, 有效14例,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555, P=0.0014) 。

2.2 两组患者心室率、转复所用时间对比情况

观察组患者心室率治疗后为 (80.17±4.35) , 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心室率 (85.23±2.37) , 两组对比 (t=7.0027, P=0.0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治疗后转复所用时间 (4.13±2.07) h显著低于对照组 (7.53±1.89) h (t=8.3157, P=0.0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近年来, 因房颤而住院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大, 房颤已经成为导致心脏功能衰竭,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临床常见疾病[5]。 目前, 使用药物是治疗房颤比较常见的手段[6], 胺碘酮能够有效降低房产时患者的心室率, 但不建议用于长期控制慢性房颤患者病情, 当药物控制无效时或者当房颤合并心理衰竭, 需要紧急控制患者心室率时可以考虑使用胺碘酮和洋地黄合用。 稳心颗粒具有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之功效, 方中党参、黄精合用, 益气养阴;三七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琥珀、甘松行气活血, 镇静安神。 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本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47例患者中总有效率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74.47%。 治疗3 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心室率治疗后为 (80.17±4.35) , 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心室率 (85.23±2.37) , 观察组治疗后转复所用时间 (4.13 ±2.07) h显著低于对照组 (7.53±1.8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使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房颤患者, 对于患者气短乏力, 胸闷胸痛;室性早搏、房室早搏有良好的效果。 这与张斌[2]、徐尚志等人[3]总结的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具有良好效果的研究结果类似: 观察组房颤总有效率为90.47%, 对照组为76.19%; 观察组房颤复发率为2.63%, 对照组为15.63%, 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胺碘酮属于第III类心律失常药, 作为多通道阻滞剂, 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对于减慢心房、房室结及房室旁路传导, 延长心房肌等有良好的作用。 另外,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有1 例患者出现QT间期延长, 但未见心律失常;2 例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下降的情况。 而对照组患者用药后有2 例患者出现T4 轻度升高, 3 例出现了轻度恶心和食欲下降, 但都未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也证明,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房颤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但不明显且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且无不良反应,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 是有效的治疗房颤方法, 但文章仅从宏观上对药物疗效进行了考察, 具体药物作用机制, 联合起效用的原因, 还有待进行解释, 值得后期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忠喜浅谈心房颤动的研究与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4) :44.

[2]张斌, 李雁.心房颤动166例病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25 (11) :1542-1543.

[3]徐尚志.缬沙坦联合稳心颗粒防治阵发型房颤的作用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 8 (4) :6-7.

[4]尹昵, 光雪峰, 左明鲜, 等.胺碘酮不同给药途径治疗非瓣膜病快心室率房颤的疗效[J].云南医药, 2012 (1) :20-22.

[5]李华德, 宁观林, 李冬华, 等.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16 (3) :260-262.

[6]于丽伟.房颤药物治疗的新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10) :1141-1143.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甲亢并房颤的患者88例, 患者均符合中医辩证法里的肝郁火旺证, 其症状有眼凸, 手指震颤, 烦躁易怒, 恶热, 消谷善饥, 多汗, 颈部肿大等。同时还有心胃之火, 其症状主要有口苦咽干, 心悸胸闷, 头晕目眩;或者有失眠、喜冷饮、大便干燥;以及女子月经量少等症状。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 其中观察组包括男22例, 女22例, 年龄在29~65岁, 其平均年龄为 (45.5±2.2) 岁;对照组包括男17例, 女27例, 年龄在28~67岁, 其平均年龄在 (46.2±1.3) 岁。88例患者的心率每分钟均大于130次, 均为快速型房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一般因素等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1) 对照组:给予其丙基硫氧嘧啶300 mg联合倍他乐克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生产企业: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2025392) 50 mg进行治疗, 3次/d。 (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疏肝潜阳法进行治疗。疏肝潜阳法的主要组成成分有:龙骨、肥玉竹和牡蛎各30 g, 山药、贝母、延胡索、紫丹参、白芍、天竺葵和玄参各12 g, 清夏、香附各10 g, 黄精、柴胡各15 g, 1剂/d, 连续服用7剂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及疗效进行加减, 连续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1.3 疗效的判定

临床上将疗效分为无效、有效、显效、治愈[3]。无效:患者的房颤仍然存在, 甲状腺功能仍然亢进, 且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未见缩小。有效:患者的房颤仍然存在, 但甲状腺有缩小, 且其甲亢症状有所减轻, 甲状腺功能有所增高。显效:在甲状腺缩小或未扪及甲状腺的情况下, 患者的房颤虽未消失, 但其甲状腺功能有所减退或恢复到正常;亦或是患者的房颤消失但其甲状腺功能却有所增高。治愈:患者的甲状腺未扪及, 且房颤消失, 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显著减退或恢复到正常。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其中计数资料应用n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 (75.00%)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 P=0.0103<0.05) 。见表1。

3 讨论

近几年, 甲亢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4];人们对甲亢的预防与认识尚不全面, 往往忽视了其严重性, 使其症状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与生命质量。甲亢引发房颤是由多因素所导致, 有研究学者认为甲亢患者分泌过多的甲状腺素会使机体的儿茶酚胺进入一种亢进的状态, 继而引发心律失常, 且心脏对分泌的儿茶酚胺较为敏感, 继而引起房颤的发生[5,6,7]。所以, 抗甲亢治疗是对甲亢并房颤患者治疗的基础疗法, 临床上对未能有效控制甲亢并房颤的患者采用控制心率治疗, 大都应用洋地黄类和受体阻滞剂来进行治疗, 但这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 对患者机体的损伤较大, 因此该研究应用中医疏肝潜阳法对甲亢并房颤进行治疗[8]。

在中医学中甲亢属于“瘿症”的范畴, 中医学中认为导致甲亢的主要病因是患者肝气郁结、肝肾阴虚或是肝郁火伏、情志内伤与禀赋不足所造成[9]。在中医学中, 甲亢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肝, 也会累计肾、胃、胆、脾和心等脏器。所以, 要想彻底治愈甲亢必须要从甲亢的病根上着手, 从化瘀散结、疏肝潜阳、益气凝心和滋阴降火等方面着手, 这样方可达到治病之本的目的与疗效。该文用疏肝潜阳法对甲亢并房颤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中医疏肝潜阳法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5.45%) 显著高于基础治疗的对照组 (75.00%)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研究用西医治疗甲亢并房颤, 研究显示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2.2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疏肝潜阳法的功效。方中用的牡蛎和龙骨有疏肝潜阳和镇静安神的功效;紫丹参和天竺黄有活血散瘀功效;清夏与贝母能够清热化痰;山药可健脾;白芍、黄精、肥玉竹和玄参有补肝肾和养阴生津的功效, 香附和柴胡能疏肝理气。方中的各成分都能对甲亢并房颤发挥一定的有效机制, 各药物合用能够调节机体的体液、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活动, 对甲亢患者的甲状腺分泌也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综上所述, 中医疏肝潜阳法可有效治疗临床上常见的甲亢并房颤, 且该中医疗法还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清TSH水平与心功能, 安全性高;此外还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讨论中医疏肝潜阳法对甲亢并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来该院治疗甲亢并房颤的患者88例, 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 给予对照组患者丙基氧嘧啶联合倍他乐克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其疏肝潜阳法进行中医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 (75.00%) ,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疏肝潜阳法可有效治疗甲亢合并房颤, 还能缓解患者房颤的发生, 有效改善患者血清的TSH水平和心功能,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疏肝潜阳,甲亢,房颤,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宏, 张宏宇.小剂量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普萘洛尔治疗亚临床甲亢合并阵发性房颤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21) :23-25.

[2]姜影.益气消瘿汤联合针刺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体积及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4) :9-11.

[3]汤锦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9) :156-157.

[4]张娟, 文重远, 余敏.丙硫氧嘧啶片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伴情绪障碍甲亢患者的疗效分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4 (4) :29-31.

[5]王玉凤.中药益心汤对收缩功能不全性心衰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27 (11) :11-13.

[6]牛俊芳.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168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32 (9) :26-28.

[7]牛萍, 黄从新, 杨波, 等.心房肌细胞移植修复重建窦房结功能的实验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 11 (4) :291-296.

[8]郭晓华.干细胞与生物起搏[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3, 34 (4) :12-13.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为2010年8月~2012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 年龄 (64±9) 岁, 最小46岁, 最大8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明确诊断为房颤, 患者原发病分别为:冠心病3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 风湿性心脏病28例。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除外。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大于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即行心电监护, 在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功能的情况下缓慢静脉滴注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 (生产企业: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批号:130409) 105mg, 后改为口服普罗帕酮片 (生产企业:北京曙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生产批号:130409) , 150mg每次, 一天三次。

1.2.2实验组

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 即刻重复稳心颗粒 (生产企业: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05002) 一次9 g, 一日三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共观察三项指标:①用药后12 h房颤转复率。②转复后96 h内房颤复发率。③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种发生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实验组40例患者中, 治疗后12 h内转复34例, 未转复7例, 转复率9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 治疗后12 h内转复23例, 未转复17例, 转复率57.5%;与对照组相比较, 实验组的转复率显著增加 (χ2=6.278, P=0.012) 。

实验组患者转复后96 h内房颤复发率为0% (0例) , 对照组患者房颤复发率为22.5% (9例) , 两组患者的房颤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141, P=0.001) 。

实验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头昏3例、恶心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头昏4例, 恶心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92, P=0.755)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血液生化检查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

3 讨论

房颤的持续时间与栓塞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并且房颤的持续时间越长, 就越容易导致转复困难或转复后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必须尽可能地完成早期复律治疗, 这不仅可以提高房颤的转复律, 并可以有效降低栓塞的发生率。盐酸普罗帕酮是目前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作用于细胞膜, 其通过延长心肌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 提高阈电位, 进而减少了心肌的自发兴奋性, 因此能够达到转复房颤的作用。

稳心颗粒是一种中药新药, 其主要成份包括党参、三七、黄精、琥珀和甘松等, 具有活血化瘀、益气养阴、定悸复脉的功效。通过心肌细胞电生理实验发现, 稳心颗粒可以起到有效的I、II和IV类抗心律失常作用, 并可以阻断钠、钾、钙离子通道。此外, 稳心颗粒中的三七总苷可以起到改善微循环、保护缺血心肌、增加冠脉血流量的功能。再次, 在房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 心房重构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血管紧张素是心房重构的重要参与因素。稳心颗粒中的甘松等成份, 具有稳定细胞膜的功能, 可以抑制Na的内流、促进K的外流、拮抗对钙电流的作用, 从而使得电流密度显著下降, 从而达到减轻心房重构, 防止房颤发生的作用[7~10]。

本院为了进一步提高房颤治疗的效果, 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除了常规应用盐酸普罗帕酮外, 同时辅以稳心颗粒联合治疗。结果显示, 与单纯应用普罗帕酮的患者相比较, 联合稳心颗粒的患者在在用药后12h内房颤转复率显著增加, 同时, 转复后96h内房颤的复发率显著降低。即从对于房颤的治疗效果来说, 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 这就有效减轻了心房电重构, 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而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 中成药的使用也没有增加恶心、头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稳心颗粒联合普罗帕酮对于房颤具有增加转发率、降低房颤复发率的作用, 同时并未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因此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娟.西地兰治疗外加用硫酸镁治疗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的作用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27) :94~95

[2] 王瑞敏, 厉菁, 袁叉强, 等.伊布利特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 (27) :102~103

[3] 吕晓彬.氯沙坦对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J].吉林医学, 2011;32 (1) :82

[4] 顾磊, 王联发.心房重构机制的研究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 (6) :496 ~499

[5] 王联发, 罗骏, 纪勤, 等.螺内酯对急性房颤家兔模型心房电重构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32 (6) :1206~1208

[6] 江伟芬, 黄锦林, 王扩.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2;19 (1) :48~49

[7] 晋军, 黄岚, 张殿新.稳心颗粒对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膜钾, 钙离子通道改变的影响[J].中医杂志, 2007;48 (2) :122~123

[8] 马喜明, 罗玮.稳心颗粒与厄贝沙坦联用治疗糖尿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5) :18~19

[9] 王丽娜.倍他乐克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6 (16) :63~65

房颤怎样治疗等 第11篇

问房颤怎样治疗?

江苏南京武进

房颤的治疗方法是恢复窦性心律,就是由窦房结控制发生的正常心律,因为这样可以消除症状,减少血栓并发症,使快速的心率慢下来,也不会由于心脏缺氧导致心脏扩张变形,造成心力衰竭。但是理想的治疗目标往往不易达到。目前在治疗上采取两种措施:

1、药物治疗,无论是用药物或心脏电复律,都容易将不规则又快速的房颤恢复为窦性心律。问题是窦性心律不能巩固,房颤容易复发。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不管心房的跳动有多快,只要将心室率控制到正常水平,也一样能达到窦性心律时的生活标准,采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等)及地高辛等。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预防血栓形成。另外,在控制心室率治疗时,抗心律失常药需长期应用,并坚持严格的抗凝措施,防止血栓形成。

2、非药物治疗,当前用得最多的是射频消融术,就是用射频电流将右心房的异位兴奋性消融下去,房颤的来源消除后,房颤自然治愈,一次治疗即可治愈者占90%多一点,因为操作只是从血管插入一根管子,创伤小,如有必要还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对药物治疗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者可以采用。但因进口设备贵、技术条件高、操作复杂、费用高,目前做的病例较少。有的医院条件好,做得多,射频消融术可作为治疗房颤的第一选择。

另外,COX迷宫术疗效较好,治愈率可达99%,但需较长时间的体外循环,创伤大,做得较少。

张亮

怎样使用尿糖试纸?

问,如何使用尿糖试纸?

云南昆明韩香芹

由于尿糖试纸具有快速、方便、价廉的优点,现在已被广大糖尿病患者所采用。通过尿糖试纸检查,可自我掌握尿糖变化情况,以利控制病情发展。 试纸的正确使用:首先将尿糖试纸浸入尿液中,浸透约1秒钟后取出,在1分钟内观察试纸的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即能得出测定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根据尿中含糖量的多少,试纸呈现出深浅度不同的颜色变化。因试纸的颜色变化各异,故得出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也不一样,有阴性和阳性之分。如为蓝色,说明尿中无糖,代表阴性结果,符号为(一);呈绿色,为一个加号(+),说明尿中含糖0.3%-0.5%;呈黄绿色,为两个加号(++),尿中含糖0.5%~1.O%;呈橘黄色,为三个加号(+++),尿中含糖1%~2%;呈砖红色,为四个加号(++++)或以上,尿中含糖2%以上。

使用试纸时,需把一次所需要的试纸全部取出,盖紧瓶塞,保存在阴凉干燥处。

王建军

秋季如何控制牛皮癣?

时值深秋,不少牛皮癣患者担心换季时节旧病复发,应如何注意?

湖北黄石徐明

秋冬交替时,是牛皮癣(银屑病)易复发季节,建议患者注意以下几点:一、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避免感冒;二、忌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忌羊、狗、驴肉等辛热食品;三、放松紧张焦虑的情绪及减轻心理压力也很重要。

有的学者把本病列入“心理疾病”范畴。有1/3患者仅靠心理治疗就能获愈。此外,用药前,一定问明白其药理作用,有无或到底有多大不良反应?拒绝医生给予的任何成分及药理不明的自制“片、丹、散、丸”药品。否则,小病治大,轻病治重,由皮肤病治疗造成严重内脏损害,致盲、致傻、致癌者,屡见报端,贻患无穷。更不可相信所谓“神医妙药”“永不复发”等不科学宣传。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就可把牛皮癣的发病率降到最低点。

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宋诚钦

眼前有黑点需要做什么检查?

去年刚上大学,不久前,觉得双眼眼前出现很多小蚊虫样的小黑点,要不要紧啊,需要做什么检查?

河北石家庄刘吉庆

建议你马上去医院做散瞳检查,可能是青年复发性视网膜玻璃体出血,是小伙子容易得的一种眼底病,你刚出现黑点,应该是早期。

如果等到视力显著下降后才就医,病情往往已进人中晚期,需要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并且恢复原来视力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目前治疗方法有观察、药物治疗、眼底激光治疗及玻璃体一视网膜手术治疗等。

这种病属于慢性病,易反复发作,因此,经过第一阶段的治疗后,即使是视力没有明显波动,也必须定期复查,预防出血反复发作,避免机化纤维条索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严重后果。

李彬

什么是肝癌的介入治疗?

我父亲患了肝癌,医生建议做介入治疗。请问什么是肝癌的介入治疗?有何优缺点?

安徽合肥冯晓勇

对于早期肝癌,我们首先要选择是否可以进行手术治疗,而对那些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肝动脉结扎术、注射无水酒精、肝动脉栓塞术及局部化疗等治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命。这种方法称为肝癌的介入治疗。肝癌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肝动脉导管灌注化疗药物对肝癌进行局部组织的高浓度化疗;②肝动脉导管栓塞术,以截断肝癌的血液供应,阻止肿瘤的生长。

大多数情况下在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时,二者均同时进行。

介入治疗的优点为:

(1)避免了全身性的药物化疗所带来的较大的药物毒副作用。

(2)局部高浓度的化疗药物既减轻了全身的副作用,又增强了局部的治疗效果。

(3)与手术相比,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不耐受外科手术的人可以进行介入治疗。

(4)手术理想的患者可以有效地限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缺点及主要副作用为:

(1)化疗药物会引起一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栓塞后所致组织坏死,吸收时可出现发热及邻近部位的感染。

(3)局部化疗药物对健康肝组织的损伤可导致肝功能的恶化。

(4)插管时引起局部血肿等。

总之,经过多年的疗效观察,肝癌的介入治疗可以使约半数接受治疗的人有效地缩小肝癌的体积,使之可以再次接受手术切除治疗。但对于存在肝内多处转移、门静脉转移或肺、骨、肾等远处转移的患者疗效较差。

李兴旺

乘飞机为啥会牙痛?

日前我在乘飞机去外地的途中,牙齿突然剧烈疼痛,后来服用了止痛药,疼痛才缓解些。医生说。我这是患了“气压性牙痛”。请问,乘飞机与牙痛有什么关系?

山西太原孙丽

据专家介绍,有些乘飞机旅行的人,途中会出现牙痛,医学上称之为“航空性牙痛”,或称之为“气压性牙痛”。这是一种由气压改变引起的牙痛。

众所周知,牙病会引起牙痛。但有时在陆地上虽有牙病但并不觉得疼痛,或只有很轻的症状,而在飞行过程中则症状加重,疼痛加剧。有关研究发现,坐飞机发生气压性牙痛的人,大多是有轻度的牙髓病变而没有自觉症状者。另外,牙根尖炎、深大的齲洞、重症牙本质过敏、阻生牙等疾病,在遇到气压改变时,也都会产生明显的疼痛。

一旦发生气压性牙痛,可以服用止痛药。患有深度龋齿、牙周脓肿及急性上颌窦炎的患者,最好等待疾病治愈以后再乘飞机旅行。龋齿经过充填治疗后,牙髓敏感性更高。因此,在补牙后4小时内最好不要乘飞机旅行。需要提醒的是,原来没有牙痛症状者,如果出现气压性牙痛后,就要到牙科仔细做检查,及时治疗。

陆文斌

月经怎么一晃而过?

最近由于工作量很大,身体透支非常严重,“好朋友”倒是准时到来,但是量非常少,只有几滴就没有了。我的月经一直很正常,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想问一下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对身体有没有什么影响?

甘肃兰州杜月

一般女性的行经期是3-5天,也有的是2-8天,第一天的经血量都不多,第二到三天的经血量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子宫内膜受到刺激后大量脱落,把经血排出。女性的月经量多少因人而异,一般为50毫升左右。像你这样的月经“一晃而过”的情况属于一种不正常的状况,可能的原因有:内分泌原因,如各种激素分泌异常或不排卵等;或是子宫内膜本身的原因,如子宫内膜结核引起内膜病变,或人工流产时刮宫引起子宫内膜过薄等;也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因为月经的正常来临受大脑内的下丘脑指令的控制,当你精神压力过大处于极度的焦虑或压抑当中的时候,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另外就是使用避孕药对月经也有可能造成影响。

你的情况估计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你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调整,并且要保证营养与睡眠,如果你到下次月经的时候情况没有恢复正常,应立即去医院做相关检查与治疗。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4例房颤致脑栓塞患者, 发病时间6~24h, 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12例, 女10例, 年龄58~90 (73.2±8.8) 岁;治疗组男11例, 女11例, 年龄57~91 (73.5±8.6) 岁。再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两组患者各分为轻症亚组 (≤20分) 和重症亚组 (21~45分) 。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组间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未进行降纤治疗, 进行常规治疗, 治疗药物包括甘露醇、依达拉奉、肠溶阿司匹林、丹参、灯盏花素、醒脑静和胞二磷胆碱等, 功能分别为脱水、抗自由基、抗血小板、活血、脑保护[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 (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 降纤治疗, 首次剂量为10U, 随后根据凝血四项检查结果调整剂量, 当纤维蛋白原超过1.3g/L时减少剂量至5U, 最大剂量不得超过30U, 7d后停止巴曲酶治疗[3]。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3、5、7d后的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ib) 和D-二聚体 (DD) , 同时记录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根据脑卒中评价标准[4]判定疗效: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90%~100%, 病残程度0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18%~89%, 病残程度1~3级;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0%~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增加或增加至18%以上。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治疗组及其轻症亚组的总有效率 (68.2%、80.0%) 均高于对照组 (54.4%、61.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1所示。

2.2 两组四项凝血指标对比

对照组治疗后Fib、APTT、PT、DD指标改善均不明显,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Fib、APTT、PT、DD指标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如表2所示。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皮肤瘀斑、尿血、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症状, 对照组重症患者出现颅脑出血3例, 治疗组为4例, 治疗组重症患者颅脑出血发生率 (57.1%) 高于对照组 (37.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房纤颤是脑栓塞的危险因素, 具有很高的病死率[5]。当脑内血管闭塞后会骤减供血区血流, 由于存在缺血周边区侧支循环, 因此尚可逆转缺血性损害, 所以, 保持血栓微循环对病情的治疗十分重要[6]。本次研究显示, 治疗组及其轻症亚组的总有效率 (68.2%、80.0%) 均高于对照组 (54.4%、61.5%, P<0.05) ;对照组治疗后Fib、APTT、PT、DD指标改善均不明显 (P>0.05) , 治疗组治疗后Fib、APTT、PT、DD指标改善明显 (P<0.05) ;治疗组重症患者颅脑出血发生率 (57.1%) 高于对照组 (37.5%, P<0.05) 。说明在发病24h之内采用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对轻症亚组的效果更加明显, 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和凝血四项指标, 但对重症亚组患者无效, 且会增加颅脑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周建光, 周颖奇, 单培佳, 等.巴曲酶治疗房颤致脑栓塞临床分析[J].疑难病杂志, 2012, 11 (12) :941-943.

[2]张逸峰.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0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4, (8) :425.

[3]施黄燕.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0) :164, 166.

[4]付冬丽, 范波胜.房颤并发脑栓塞50例临床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8) :95-96.

[5]袁大鹏.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39-240.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精选12篇)房颤的临床治疗原则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 0 11至2 0 1 2年收治脑栓塞患者2 4例, 男1...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