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防护试验论文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防护试验论文范文(精选9篇)

防护试验论文 第1篇

目前,对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测试大都采用的是TPP法,即在恒定的热源条件下测试一定面积的织物块的防热辐射能力。采用防护服织物背面达到二级烧伤所需的时间与暴露热量的乘积来表征防护服防护性能的好坏。消防员防护装备(包括头盔、衣服和帽子等)是一个完整的防护系统,其防护性不是均等的,存在脆弱点。对防护服进行真实火场环境下的整体测试,对优化防护系统结构,有效进行消防员人身保护具有现实的意义。

笔者设计了一套防护服火场试验装置,可模拟消防员在火场中的穿梭状态,实时采集不同火场强度下防护系统内的温度分布,进行火灾场景下防护服性能测试。

1 试验设计思路

消防员在灭火战斗中所受到的危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火场的火焰灼伤和热辐射损伤;二是当消防员自身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出时造成的热应激。为此,需设计两个外部热源,分别是人体的新陈代谢系统和外部火场。

为模拟消防员在火场中的穿梭状态,需设计可在火场中穿梭的辅助行走装置,可以改变其运动速度。为避免移动距离过长,设计行走方式为往返式。为方便控制装置滑动,采用无线控制系统。部分部件需要高温保护,防止破坏。

为获取防护服保护状态下消防员人体的温度情况,需设计温度和辐射热实时采集系统,并可将数据实时传输到数据采集仪中。温度和辐射热采集精度及误差满足试验需要。

根据设计思路,防护服试验装置的结构功能,如图1所示。

2 模拟人体新陈代谢系统

2.1 钢构假人

假人使用直径为6mm的SUS304圆钢制成,其高为1 700mm,呈站立姿势,脚部特别设计有弯折装置,给假人穿脱裤子时,将脚部螺栓卸下,折叠起来,穿好后再将脚部放平,紧固螺栓,如图2所示。

2.2 加热系统

加热系统由配电箱、接触调压器和加热管三部分组成。配电箱可以实现系统的启停控制及电流数值的读取,并具有过载、短路、漏电和过压保护等功能。

接触调压器为TDGC2-2kVA型,电压可调范围为0~250V,可使输出电压在调压范围内获得平滑无极的调节。由电流表读出的电流与接触调压器读出的电压,可以得出试验过程中的人体自发热量。

人体的散热量一般用人体的代谢率乘以人体的表面积来获得。成年男子不同活动强度条件下的代谢率如表1所示。考虑到人的身高、体质量、胖瘦不同,成年人体表面积可根据式(1)计算。

假设一个消防员身高170cm,体质量70kg,则其体表面积为1.78m2,根据表1 得出其最小的功率为71.2W,最大功率为1 258.46 W。据此设计加热管的总功率最大值为1 300 W。根据人体体表面积分布,6支热电偶的功率如表2所示。

3 燃烧支架

燃烧支架部分包括10个分体燃烧架和50只小油盒(如图3所示),每个分体燃烧架高2.3m、长1m,底部支撑架体的支座长1m、宽0.8m,架体采用2mm厚的普通碳素结构钢Q235材料,将燃烧架分为两组,每组5个,同组架体并排相连。两组架体相对放置,组架体间的距离可以自由调节,可模拟不同的热辐射强度。小油盒支架可进行调节以改变火焰的大小。

4 辅助行走平台

辅助行走平台上设有钢构假人固定装置,可实现假人各自由度的充分固定。平台设有2cm厚的岩棉层,可充分保护平台内部设备和线路。小车遥控器发出代表特定二进制代码的红外脉冲,红外接收器将光脉冲解码成可以被微处理器理解的二进制数据,由小车中的接收器执行相应的前进或后退命令。辅助行走平台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所包含仪器列入表3。

5 数据采集

在钢构假人身体的躯干、四肢等部位设有16条四线制Pt100铂电阻,测量温度范围为-200~850 ℃,可与防护服内表面接触,测量其内表面温度。同时,钢构假人上固定有16个辐射热传感器,可记录防护服保护状态下人体辐射热的分布。铂电阻和辐射热传感器的分布,如图5所示。铂电阻和辐射热传感器与辅助行走平台内的便携式数据采集仪相连,数据采集频率为2s/次,可实时记录温度和辐射热的变化情况。装置组装和测试情况,如图6所示。

6 结论

设计了一套防护服火场试验装置,包括模拟人体新陈代谢系统、燃烧支架、辅助行走平台和数据采集装置,可模拟消防员在不同火场情况下的穿梭状态。经试验测试表明:该试验装置可在不同火灾热辐射强度下,实时获取防护服内表面温度和人体所受热辐射情况,可用于模拟实战情况下,消防员防护服性能和人体热辐射伤害情况的测试,为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消防员防护服优化,提升消防员的防护水平提供借鉴。

摘要:考虑消防员防护装备性能的不均等性,设计了包含模拟人体新陈代谢系统、燃烧支架、辅助行走平台和数据采集模块的防护服火场试验装置。详细介绍各部件的设计参数。该装置可模拟消防员在不同火场情况下的穿梭状态,实时获取不同热辐射强度下防护服内表面温度和人体所受热辐射情况。该装置可用于防护服的火场性能测试和结构优化。

防护试验论文 第2篇

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一、总则

为了促进海岸灾害及防护科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以下简称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资助国内外学者和科技工作者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共同推动海岸灾害及防护科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1.资助范围

本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将紧密围绕着①海岸灾害形成及发展机制②海岸灾害预测与预报③海岸灾害工程防护④海岸灾害评估管理等研究方向,资助意义重大、具有相当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实验室每年公布一次《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开放研究基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对资助的具体范围等予以明确规定。

2.资助对象

具备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国内外教学、科研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

二、基金项目申请

1.实验室接受具备下列条件研究项目的申请:(1)符合《指南》资助范围的研究;

(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近期可取得重要进展的研究;

(3)申请者与项目组成员应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和可靠的时间保证,并具有基本的研究条件;

(4)经费预算实事求是。

2.申请者必须是项目的实际主持人,一般具有博士学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 术职称。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申请者,无需推荐即可直接申请。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申请者,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由本室根据需要直接聘请的客座专家(或访问学者),无需办理申请手续。

3.基金项目的研究年限一般为二年。对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申请,可不受上述期限限制,但必须具备二名高级专家或相应研究单位的特别推荐。研究工作开始时间为2018年的12月1日。

4.基金申请者应从网站下载《开放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且认真填写,非标准格式的申请不予受理。申请书(一式三份)随同个人简历、推荐信一并寄送到实验室,同时发Email到dj60hhu@126.com。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等具体内容参见《指南》,逾期申请书可顺延至第二年受理。

5.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申请项目数,连同在研的基金项目数不得超过两项。已获得资助者再次申请,申请书须附已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报告或结题报告和主要研究成果(一式一份)。

三、基金项目的审批与立项

1.实验室各研究方向首席专家或带头人负责基金项目的初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可建议不予资助:

(1)申请手续不完备,申请书填写不符合规定;

(2)不符合基金资助范围;

(3)申请者或项目组主要成员的项目数,连同在研资助项目数超过两项;

(4)与同类研究低水平重复:

(5)明显缺乏立论根据,或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明显不清,无法进行评审:

(6)不具备实施该项目的研究能力,或缺乏基本的研究条件;

(7)申请经费过多,基金无力支持;

(8)已从其它部门获得充足的经费;

(9)申请者对已获资助项目,不执行开放基金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且未按要求补正的,或不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未发表一篇论文或未取得研究成果的。

2.首席专家或带头人负责对通过初审的申请书,选择两名及以上的实际从事研究工作、学术造诣较深、学术思想活跃、熟悉被评项目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动态,学风严谨、办事公正的同行专家进行书面评审。3.实验室主任在初审、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项目进行复审,提出客观的项目评审意见,提交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进行终审。

4.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听取初审和复审报告,根据下述原则进行项目审查,确定项目年度资助额度:

(1)项目内容符合《指南》;(2)项目具有一定先进性和重要性;

(3)研究思路、技术途径的创新性,有明显的学术和技术意义,明显的环境、经济及社会效益;

(4)研究计划合理可行,申请者有能力按时完成。

5.项目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由实验室主任批准后立项。并正式接受申请人为本室客座研究人员。实验室将评议结果通知申请者及所在单位。

6.项目负责人应于11月底前,在申请书的基础上,根据批准通知,认真编制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计划并签署研究合同。经所在单位审核后,报送实验室,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逾期不报,又不在规定期限内说明理由的项目,作为自动放弃处理。

四、项目的实施与管理

1.项目研究必须在工作开始前按照申请书制定详细计划。(包括阶段计划、工作进程、预期阶段成果等。)

2.基金项目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每年应按计划来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指派专门人员对项目进行管理。

3.研究计划实施中,鼓励项目组对研究工作进行创新。涉及降低预定目标、减少研究内容、中止计划实施、提前结题或延长年限等变动,项目负责人须提出报告,经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

4.项目负责人工作调动,可在原单位完成项目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备案;如调入单位具备条件,也可将项目转到调入单位继续研究,经调出、调入单位双方签署意见报实验室审批。项目负责人—般不得代理或更换,遇有特殊情况离开研究岗位半年以上,所在单位应安排合适代理人,并报实验室备案;离岗一年以上的按中止计划实施办理。5.按计划向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阶段报告,简要汇报阶段完成情况、主要阶段成果。每年在实验室学术年会上作年度研究工作进展学术报告。

6.项目负责人可以推荐外单位的科技人员作为进修人员参与本项目研究工作,本实验室提供进修条件,免收进修费,但其工资需由原单位负担。本实验室可按其表现给予适当奖励。

7.本实验室为来访学者提供有利的工作条件,在必要时经本人提出申请可以提供高级专家专题咨询,解决研究工作中的理论、技术难题。

8.项目负责人在必要时可申请本室配与科技人员,协助进行短期研究工作(一般在6个月以内),其补助与津贴由项目经费支出。

9.对不能取得满意进展或存在严重问题的项目或研究者,对不能保证在本室有足够工作时间的研究者,学术委员会有权予以警告,直至取消该项研究项目。

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1.项目经费开支的范围

(1)基金资助研究项目研究有关的业务费(包括实验材料费、小型器材购置与加工费、小型仪器租用费、客座人员旅差费、学术活动费、辅助人员费、资料费等);

(2)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公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费(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零配件购买、仪器设备维修材料、维修费、加工费等);

(3)项目及成果管理费(项目的评审、报奖、差旅费、耗材等)。

2.项目经费的管理

(1)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项目经费的使用由申请人负责。

(2)基金资助项目经费专款专用,可以结转到下一年度使用,但不得挪作他用,一经发现,中止资助。项目结束后的结余款应缴回实验室。

(3)本实验室将优先资助来实验室工作的项目,优先资助使用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的项目。为了确保研究工作的有效进行,须在基金项目研究计划中认真估算实验室公共设备的使用强度。在本实验开展研究的项目“公共设备维护费”以及项目研究与成果管理费按比例留存。

(4)对项目按中止资助处理的经费,将根据情况全部或部分收回,用于资助其它项目。3.凡用项目经费所购置的原材料、零星器材、小型仪表等,其产权归实验室,在项目研究结束后,不得带走或他用,应移交实验室。

六、项目成果的管理

1.研究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向实验室提交下列技术档案资料:

(1)项目总研究报告

(2)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交原件。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发表在中情所检索及其以上的国内核心刊物上,不得少于3篇。

(3)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注明为本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河海大学教师的科技人员,所提交的全部学术论文必须以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若开放基金项目承担者为外单位研究人员,所提交的学术论文中至少有2篇必须以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以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的SCI、EI检索论文,本实验室予以适当奖励。

(4)本实验室的正确署名为: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Key Laboratory of Coastal Disaster and Defence(Hohai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5)对于使用本实验室公共实验平台的项目,应将在实验室中试验的原始资料上交实验室。

(6)项目的鉴定及评审意见(复印件)。

(7)项目获奖证书(复印件)。

2.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研究者本人和其所在单位,以及其它资助单位共享。

3.本实验室聘请的客座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应署本实验室为第一署名单位。

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

防护试验论文 第3篇

关键词:电气设备;绝缘高压电实验;安全保护

一、电气设备绝缘的高压电试验

电气设备绝缘的高压电试验也分为很多种,目前比较常规的电气设备绝缘的高压电试验有直流高电压试验,高电压冲击试验,交流高电压测验等。下文中,我们将选择其中最为常用的两种试验展开具体的说明。

(一)交流高电压试验

交流高电压的绝缘试验是采用频率范围45Hz到65Hz之间的交流电压,通过工频试验变压器产生电压进行的试验。这种实验的具体过程是通过绝缘击穿的形式检测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所以设置电压的目的主要是模仿内部过电压以及雷电过电压。电压波形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正负半波对称的正弦波形,有效值应该等同于波顶系数除电压波形幅值。另外,试验过程中可以按照一定的速度对电压进行稳定的调节。最后,由于在交流高电压试验的试验过程中,变压器采用的是间断的工作形式,不会出现连续工作的状况,变压器的容量较小,所以可以采用较小的变压器安全系数设计。

(二)冲击高压电试验

相较于交流高电压试验,冲击高电压绝缘实验在实验设备以及试验技术的要求上都更加严格,进行试验的成本投入也更高,所以在一般的常规电气设备绝缘性测验工作中使用的频率较低,但是冲击高电压试验能够制造操作冲击电压波以及雷电冲击电压波进行设备测试,所以在对电气设备的耐压性能与绝缘性能的测验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冲击高电压试验由于其特殊性,所以对于冲击电压发生器有两个要求。首先是输出电压最低要求也必须达到数十万伏,甚至可以高达数百万伏。其次,由于冲击高电压试验中所产生的冲击波都是脉冲波类型的,因此对于输出电压存在波形的要求。冲击高电压的发生器一般由多个电容器并联构成,接着使用直流电源进行充电,最后再使用串联的电容器方式形成放电回路。此外,为了确保冲击高电压实验的正常安全进行,还需要我们做到几点注意事项。第一点是,进行试验前需要在冲击电压发生装置中添加一个快速过电流保护设备,从而保证在进行试验的电气设备被击穿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切断电源,保证实验的安全。第二点,冲击高电压实验的高压装置必须和接触地面的物体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设立警戒范围,避免空气放电造成的危害。最后一点,试验中为用电设备供电的变压器最好使用能够单独绝缘的隔离型变压器,从而可以避免放电现象对电源系统造成的破坏。

二、高电压试验中的安全保护

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中,由于高电压的强危害性,因此在试验的进行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都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关键问题。在高电压环境中进行试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所以在下文中,我们就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在试验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保护手段。

(一)制定好试验方案

在实验进行以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工作规范提前做好试验方案,充分考虑好具体的试验步骤以及试验发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安全问题,同时按照计划的方案对试验中所需要用到的实验设备进行测试,确保设备的安全。另外,可以拟定一个应急方案针对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二)设备安全检查

在实验开始前做好对实验设备事项的全面检查,针对将要进行的试验,保证每一个设备的电压容量以及量程符合实验的要求。尤其是针对设备的转换开关,插头等细节处需要作出特别的标注。此外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在试验设备以外准备一套备用的设备。

(三)试验人员选择

进行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需要参加试验的团队具备高层次的技术素养与一定的安全意识,团队的构成要做到新手与资深试验员之间比例的合理,同时安排到负责任何一个试验环节的操作人员都必须有至少一个试验操作经验相对丰富的资深试验员。在试验进行之前,还需要将所有试验进行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安全因素对试验团队讲解明白,保证试验人员之间配合默契,操作谨慎。

(四)设备收尾工作

在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结束以后,对于试验设备的收尾工作也拥有着排除一切安全隐患的重要作用。试验结束后,需要我们按照顺序正确关闭设备电源,并将试验中临时加设的接地线路拆除,确保所有的设备线路恢复原状。最后,在离开试验地点前,要仔细检查试验现场,带走一切相关的试验工具。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与安全防护策略在实际电气设备绝缘工作中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直观与细节地认识到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与安全防护策略对于电气设备安全使用的重要性。而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与安全防护策略的探究意义就是通过实际情况的反馈促进电气设备使用绝缘性的发展与进步。希望通过本文的粗浅探究,能够给从事一线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从而能够大幅度地提升我国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最终达到推动我国电力产业稳步向前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勇.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与安全防护之探讨[J].电子世界,2015,(15):156-157.

[2]王昊深.浅谈电气设备绝缘高压试验及安全对策[J].低碳世界,2014,(19):92-93.

防护试验论文 第4篇

针对这种情况, 有必要设计一种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系统, 对该类场所进行动火、清洗、堵漏与维护等作业的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隔离防护, 解决油气场所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难以采取有效技术措施将危险局部化、将作业点与周边区域相互影响隔离等问题, 保证油罐区防火防爆与防毒效果[6]。

1系统原理与构成

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系统主要由作业空间子系统、通风子系统和气体监测报警子系统所组成。

作业空间子系统采用由PVC防火材料制作的不同模块拼接而成的作业空间将油罐区维修作业点封闭, 以避免维修作业所产生的明火、高温物质飞溅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并利用管道穿透模块和罐壁吸附模块实现作业空间内管道穿透和吸附罐壁。

通风子系统为正压式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以维持作业空间处于正压状态, 从而有效隔绝外部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进入;同时将作业空间内可燃性气体和有害物质进行有效排除。通风系统示意图如图1所示。

1为气体报警控制单元;2为防爆风机;3为进气风量调节阀;4为作业空间;5为局部排风罩;6为排气风量调节阀;7为文丘里管;8为双层门;9为压力计

2实验方案

2.1测试参数

本次实验拟测试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系统通风系统性能, 有效排除作业空间内维修作业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能力和有毒、有害物质在作业空间内部分布状况, 主要测试参数和仪器如表1所示。

2.2测试方法

2.2.1通风系统排除内部有毒、有害气体能力测试

由于氦气在空气中含量极少且无毒、无害, 常作为示踪气体使用。本试验采用氦气代替作业点可能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通过流量计调节氦气泄漏速率, 待氦气浓度在密闭系统内稳定时测量各测点的氦气浓度。改变氦气泄露强度, 测定最大供风条件下其排气管内氦气浓度随泄露强度变化情况。

在作业空间内选取2个截面, 由于进出风口为对角式布置, 1号截面为作业空间横切面, 选择2号截面为主风流方向截面, 每个截面取十六个点, 测点网格间距0.3 m, 测点分布图见图2。

2.2.2通风系统排除焊烟能力测试

采用电焊机在作业空间内进行持续电焊, 待焊烟浓度稳定后测定焊烟在最大供风条件下的作业空间内浓度分布, 测点布置方式和氦气测试相似。改变供风风量, 测定其排气管内焊烟浓度随供风量变化情况。

3结果分析

3.1系统排除可燃性气体性能

油气场所维修作业过程中常有可燃性、有毒性气体泄露, 采用本系统将作业点封闭后, 为保证作业空间内的安全, 需采用通风方式将其排除。通风系统最大供风为1 800 m3/h, 在此供风条件下, 将氦气泄露点设置于主风流方向上, 距地面高度0.6 m, 测试不同泄露强度下排风管内氦气浓度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随着泄露强度的增大, 系统排气浓度也随之增大, 油气场所中油蒸气的爆炸下限LEL通常在1.0%~1.4%, 取0.2%为控制指标[7], 则表明从排气浓度角度来看, 在可燃性气体在小于15L/min时燃爆危险性较小。

但由于作业空间内可燃性气体受风流影响, 其浓度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 即在局部存在可燃性气体的集聚, 泄露强度为2 L/min时, 对中各测点氦气浓度进行测定, 并绘制作业空间内氦气浓度分布云图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 作业空间内氦气浓度分布最高的区域为泄露点附近, 最高浓度达0.17%, 虽未超过动火作业过程中可燃性气体控制浓度, 但在局部范围内仍存在氦气聚集现象, 具有一定的燃爆危险性, 需加强对该区域的可燃性气体监测。同时也可看出, 在泄露点附近浓度梯度较大, 说明由于风流的影响, 能较快将泄露的可燃性气体排除。

为考察作业空间内气流组织对氦气浓度分布的影响, 对1号截面风速进行测定绘制作业空间内风速分布图如图5所示。

对比1号截面风速分布和氦气浓度分布图可知, 除泄露点附近, 其他区域浓度梯度均较小。主流区域其浓度最低, 而上部和下部由于其风速小且具有一定的回流影响, 存在2个较高的浓度区域。测定作业空间内四个上隅角 (从进风口上角开始顺时针依次排序) 氦气浓度分别为0.03、0.03、0.04和0.04%, 其浓度略高于作业空间平均浓度, 但差异并不明显, 说明此时氦气浓度分布主要受风流控制, 即认为风流方向和主流风向越接近风速越大, 其浓度越低。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在设计作业空间风量时, 不仅泄露强度的影响, 更应考虑由于泄露点附近存在可燃性气体集聚的现象, 此时不宜将作业空间排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作为衡量作业空间内燃爆危险性的指标, 而应加大风量并对加强泄露点附近可燃性气体的监测, 并以此作为衡量作业空间内是否安全的指标。

3.2系统排除焊烟性能

油气场所维修作业过程中常需进行焊接动火作业, 对作业空间内人员带来极大的健康危害[8,9]。采用本系统将作业点封闭后为保证作业空间内人员的安全与卫生, 需采用通风方式将其排除。本试验采用电焊机进行焊接作业, 焊条为结422, 在此施焊条件下, 测试不同供风强度下排风管内焊烟浓度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 作业空间内排气焊烟浓度与风量基本呈线性关系, 即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减小, 其产烟速率约为120 mg/min, 在现有最大通风量条件下, 其排气焊烟浓度为3.8 mg/m3, 低于国家标准10mg/m3, 即认为在现有通风条件下, 能将动火作业产生的焊接烟尘充分排除, 保证空间内作业人员健康[10]。

考虑到作业空间内焊烟浓度分布不均匀, 受风流和焊接作业点影响, 存在焊烟聚集现象, 在最大通风条件下进行电焊作业, 测得作业空间内主风流方向和垂直风流方向焊烟浓度如图7所示, 其中焊接点为坐标为 (0, 0) 。

由图7可知, 虽然排气焊烟浓度较低, 但其内部仍存在高于10 mg/m3的区域, 主要分布在距焊接点40 cm区域。由于受风流影响较大, 焊烟能较快排除, 所以其浓度梯度较大, 高浓度区域也较小, 反之垂直风流防线受风流影响较小, 浓度梯度较小, 高浓度区域较大。而作业人员施焊过程中, 距离焊接点一般在50 cm以内, 所以仍受焊烟影响较大, 应进一步加大通风量或者加设局部排风, 同时注意佩戴防尘口罩。

4结论

本文对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系统的通风性能和排除可燃性气体、焊烟的能力进行试验测试研究, 考察了作业空间内可燃性气体、焊烟浓度分布规律, 并对系统通风子系统的安全和职业卫生进行了评估, 主要结论如下:

(1) 作业空间内可燃性气体浓度随泄露强度增大而增大, 在不高于15 L/min的泄露强度下, 其排气内可燃性气体浓度是安全的。

(2) 泄露点附近浓度较高但梯度较大, 即风流能很快将可燃性气体带走, 作业空间内可燃性气体存在聚集现象, 但主要是受风流风向和风速影响而决定的, 与气体密度无关, 在泄露强度不高于2L/min时, 作业空间内燃爆危险性很小。

(3) 在现有通风条件下, 排气内焊烟浓度较低是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 且随系统通风量增大而降低。

(4) 在最大供风条件下, 受风流和焊接点影响作业空间内距焊接点40 cm内焊烟容易积聚, 需进一步加强通风并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摘要: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系统是油气场所进行维修作业的一种重要隔离防护手段, 对该系统的排除作业点可燃性气体和焊接作业所产生焊烟的能力进行了试验测试, 并分析了内部可燃性气体和焊烟浓度空间分布状况, 测试了不同泄露强度下系统排气可燃性气体浓度和不同供风强度下系统排气焊烟浓度。结果表明, 可燃性气体泄露强度小于2 L/min时系统内作业是安全的, 内部可燃性气体浓度分布主要受气流和泄露点影响, 聚集于泄露点附近;现有供风强度下能将电焊焊烟有效排除, 但焊接点附近焊烟浓度较为聚集, 需进一步加强局部排风。

关键词:油气场所,维修作业,隔离防护,通风性能

参考文献

[1] 郑登锋, 蒋金生, 王明勇.基于风险矩阵和LOPA的风险评价系统在油气管道的应用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8 (10) :76—81Zheng Dengfeng, Jiang Jinsheng, Wang Mingyong.Study on application of risk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risk matrix and LOPA in oil and gas pipeline system.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8 (10) :76—81

[2] 刘斌, 罗云.油气初加工风险预警技术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8;4 (6) :123—126Liu Bin, Luo Yun.Study on risk early-warning technology in inital processing of oil and gas.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4 (6) :123—126

[3] 张涛.油气生产过程中集输设施安全管理问题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19 (4) :50—54Zhang Tao.Safety management of storage and transportat ion facilitie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9;19 (4) :50—54

[4] 何悟忠, 宋巍, 李博.输油管道动火的安全管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5 (1) :169—171He Wuzhong, Song Wei, Li Bo.Safety management of oil pipeline hotwork.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5 (1) :169 —171

[5] 王志安.石油动火安全工程.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9Wang Zhian.Safe engineering of fire work in petro leumindustry.Dongying:University of Petro leum Press, 1999

[6] 王来忠.石油工业动火安全防护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9;5 (2) :165—168Wang Laizhong.Study on safety protectionmethods forwork in petroleum industry.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5 (2) :165 —168

[7] SY/T 5858—2004石油工业动火作业安全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858—2004 Safe operationa l regulations of fire work in petro leum industry.Profession Standard of Oil&Gas Industry of the Peoplep’s Republic of China

[8] Buonanno G, Morawska L, Stabile L.Exposure to welding particles in automotive plants.Journal of Aerosol Science, 2011;42:295—304

[9] Racette B A, Criswell S R.Increased risk of parkinsonism associated with welding exposure.NeuroToxicology, 2012;33:1356—1361

防护试验论文 第5篇

北江是珠江的三大支流之一,全程总长度582km,流域面积47 853km2。清远水利枢纽是在北江干流建设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枢纽所在的北江干流中下游平原河道宽度达1.2km,因此施工导流需要分两期进行。由于施工导流的行洪流量较大,且围堰建在深达20m的砂质覆盖层上,极易受水流冲刷[1,2,3],其围堰的安全防护设计也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文通过施工导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河道及导流围堰外侧的水流冲刷规律,提出的施工导流期防护工程措施,全部为工程设计所采纳,确保了工程在施工期的安全。此外,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型式对围堰外侧冲刷坑形态的影响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少[4],在动床模型试验中对该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1 工程概况

清远枢纽是一座以航运、改善水环境为主,兼顾发电、反调节等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枢纽布置图见图1。工程规模为大(1)型,枢纽库容为1.4亿m3,泄水闸共31孔,采用平板钢闸门,闸孔单宽16.0m,泄水闸前缘总长609.5m,共有4台贯流式机组发电,总装机容量44 MW,通航建筑物标准为III级(1 000t),枢纽50年一遇的设计洪峰流量为14 694m3/s,200年一遇的校核洪峰流量为15 771m3/s。

枢纽导流标准为10年一遇设计洪水[5],枯期(10月-翌年3月)采用10年一遇枯期洪水,相应设计流量为Q=7 160m3/s[6];汛期(4-9月)采用为10年一遇全年洪水,相应设计流量为Q=11 700m3/s工程采用两期导流方案,总工期3年,具体施工方案如下:

一期导流工程(第1年10月-第2年9月)主要完成右岸土坝、船闸、门库、17孔泄水闸的施工。一期工程又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第一个枯水期(第1年10月-第2年3月,简称一枯),该时段由右岸船闸上、下游枯水围堰及一期泄水闸枯水围堰挡水,利用经疏浚至3.0m高程、宽约400m的左岸原河床导流,期间完成第15号~30号共16孔泄水闸及部分船闸工程的施工,一枯导流围堰布置图见图2;第二阶段为第一个汛期(第2年4-9月,简称一汛),利用已疏浚的左岸原河床和已完成右岸的11孔泄水闸联合泄流。

二期导流工程(第2年10月-第3年9月)主要完成左岸14孔泄水闸、门库、电站厂房及左岸土坝的施工。二期工程也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第二个枯水期(第2年10月-第3年3月,简称二枯),该时段由二期枯水围堰挡水,利用已完成的右岸15孔泄水闸过流,二枯导流围堰布置见图3,围堰结构图见图4。第二阶段为第二个汛期(第3年4-9月,简称二汛),该时段由电站厂房全年围堰挡水,利用右岸已完成的15孔泄水闸和已完成的左岸第7~16号孔共25孔泄水闸联合导流。

2 模型设计

模型设计为1:80的正态模型,模型上边界为坝轴线上游约3km,下边界为坝轴线下游约8km。由于北江河道的悬沙较少,且施工导流动床模型试验主要是研究水流冲刷对围堰安全的影响,故动床模型试验只模拟床沙,不加悬沙。床沙应满足起动相似和沉降相似。根据坝下实测床沙资料,北江该段河床质中值粒径平均值0.58mm,经反复计算和配制的结果,模型沙取级配合理的中值粒径为0.40 mm的电木粉,模型沙可满足起动相似和沉降相似。施工导流中采用的钢筋石笼防护带应用等效抗冲流速方法进行模拟,按照5 m/s的抗冲流速,经计算选用直径约1cm的石子来模拟。

3 围堰堰脚的主要冲刷部位及防护措施

一枯、一汛、二枯、二汛4个阶段分别按照施工导流的设计流量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个导流期的河道及围堰堰脚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刷,由于一枯和二枯阶段的单宽泄流量大于一汛和二汛两个导流期,水流对河道及围堰堰脚的冲刷在一枯和二枯阶段也是最显著的,从冲刷的部位来说,主要的冲刷集中在纵向围堰的外侧堰脚,尤其是纵向围堰的上游裹头的外侧区域,该部位的严重冲刷对围堰的安全将构成很大的威胁。

造成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外侧明显冲刷的原因在于水流在该处的运动特性。由于采用了分期施工,当用围堰堰体堵塞了一侧河道后,另外一侧的河道作为上游洪水的唯一宣泄通道,上游宽阔的过水断面在此处突然不对称收窄,水流不能平顺流入导流明渠中,在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周围产生明显的绕流流态,形成持续的漩涡带,该漩涡带极易造成泥沙的起动,引起水流对堰脚的不断的淘刷,从而在其附近形成冲刷坑,冲刷坑的连续发展最终将不可避免的危及围堰安全。以一枯导流的试验成果为例,在原围堰防护方案下(见图5中斜线表示的阴影区为原方案的钢筋石笼防护带,裹头附近增设的网格线表示的阴影区为优化方案中增加的混凝土柔性排),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头部以下约150m范围内的20m宽钢筋石笼带普遍塌陷,塌陷宽度平均约10 m;钢筋石笼外侧河床出现较深的带状冲刷坑,冲刷坑距堰脚距离约为17m,最深处高程为-8.59m。

根据原方案试验成果,提出了优化的防护方案,优化的防护方案主要采用5.0m×4.0m×1.0m(顺水流方向长5.0m、宽4.0m、厚1.0m)的混凝土柔性排布置在纵向围堰钢筋石笼防护带外侧12m的范围内,防护长度约为180m,具体布置见图5。由于加设了混凝土柔性排防护带,虽然混凝土柔性排在水流的冲刷下仍大范围塌陷,但其后的钢筋石笼防护带的塌陷范围则大大缩小,只有裹头局部范围有约1/3宽度的塌陷;纵向围堰外侧的带状冲刷坑向围堰外侧移动了约8m,冲刷坑距围堰堰脚距离约为25m,其底高程为-4.98m。优化的防护方案使得冲刷坑显著变浅且距围堰堰脚保持了足够的安全距离,能有效保护纵向围堰与上游围堰搭接的薄弱处,从而保障围堰的安全。

4 纵向围堰上游裹头的型式对冲刷坑形态的影响

施工导流的动床模型试验结果则表明了纵向围堰裹头型式对冲刷坑的形态产生显著的影响。以一枯导流为例,纵向围堰上游裹头的原设计方案在围堰外侧产生了长(顺水流方向)120m、宽50m的冲刷坑,冲深最大达12 m,主要原因是裹头型式不佳造成局部漩涡带冲刷河床。为此优化了纵向围堰上游的裹头型式,将斜线型裹头改为圆弧型裹头(见图6),使得裹头附近的水流流态显著改善,漩涡带基本消失,优化后方案使得冲刷坑的深度和范围都显著缩小(见图7、图8),冲坑长度、宽度分别减小到55、24m,最大冲深降低为4.8m。

5 主河槽的冲刷及防护措施

动床试验结果显示,原施工导流方案在一枯期间河道的流速较大,平均流速在3.0m/s以上,局部流速达3.8m/s,较大的水流动能造成主河床较大幅度的冲刷,围堰堰脚外侧的钢筋石笼防护带大面积塌陷,围堰堰脚遭到破坏,河道平均冲深达8m,局部最大冲深达16m。

通过在主河床设置两条宽30m、间距130m的横向钢筋石笼防护带(见图9),有效地遏制了纵向围堰上游裹头等处形成的局部冲刷坑向下游蔓延趋势,使得下游的带状冲刷深度明显降低,防护带仅局部塌陷,围堰堰脚前均有一定宽度的完整防护带保护,河道平均冲深降低为3.5 m,局部最大冲深降低为5.5m,该防护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一枯导流期间主河床的大幅冲刷从而影响到围堰安全的问题。

6 结语

清远枢纽在施工期间经受住了3场大洪水的考验,施工导流期间的原型观测结果表明,水流运动规律及主要冲刷部位都与模型试验结果一致,根据模型试验优化的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及钢筋石笼防护带起到了显著的防护作用。通过施工期的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对于平原深厚覆盖层上兴建大型水闸枢纽,在设计上应尤其关注以下几点:

(1)在深厚覆盖层上进行分期施工导流,河道及围堰堰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冲刷最严重的部位常位于纵向围堰堰脚及裹头的外侧,因此,上述部位需要加以重点防护。

(2)纵向围堰的上游裹头型式对于围堰外侧冲刷坑的发展影响较大,若其外型设计不合理,易在进口处产生绕流流态、漩涡带及回流区,造成围堰堰脚外侧的河床泥沙随漩涡起动,逐渐发展,进而淘刷堰脚,危及围堰安全。因此,在大型水闸枢纽的设计中开展水工模型试验优化围堰裹头型式是十分必要的,合理的裹头型式既能提高过流能力又能显著降低围堰外侧的冲刷程度。

(3)施工导流期,当主河床流速较大、河床面临较大的冲刷时,采取在主河床上沿程间隔设置横向钢筋石笼防护带的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河床冲刷。

摘要:清远水利枢纽工程是在广东省北江干流上拟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由于该枢纽所在河道存在深厚的砂质覆盖层,极易冲刷,因此其施工导流期围堰的安全防护设计也成了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施工导流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河道及导流围堰外侧的水流冲刷规律,以及纵向围堰上游裹头型式对围堰外侧冲刷坑形态的影响问题。提出的施工导流期防护工程措施确保了工程在施工期的安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及试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围堰防护措施,动床模型试验,水流冲刷,围堰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志坚,汪玉君.大型水库施工导流的试验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2):34-38.

[2]朱国伟,阎修家.飞来峡水利枢纽施工导流设计中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J].人民珠江,1999,(4):42-48.

[3]罗洁平,杨进.孟洲坝水电站施工导流与施工期通航[J].中南水力发电,1997,(9):40-42.

[4]肖焕雄.国外施工导流情况综述及有关问题的探讨[J].水力发电,1985,(2):42-46.

[5]肖焕雄.论施工导流标准[J].水力发电,1987,(3):21-26.

防护试验论文 第6篇

文献[3—6]利用理论计算获取了多种热防护材料的导热系数, 但是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文献[2—14]应用不同的稳态法对多种热防护材料进行了试样平均温度低于1 000℃的导热系数试验测试。但是对于内部高孔隙率特征明显的热防护材料而言, GB/T 10295—2008指出:“通过测量热流、温差及厚度尺寸, 利用稳态Fourier导热公式计算得到的材料传热性质 (导热系数或有效导热系数) , 可能并不是材料自身固有特性。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测试条件例如试验过程中材料试样热、冷面温差大小”。因此很多试验标准对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温差进行了规定:GJB 329—87规定测试温差应控制在10~50℃;GB/T 10295—2008建议温差控制在5~10℃;ASTM相关标准规定该温差应不大于25℃。文献[2—14]研究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测试温差均大于试验标准规定的温差, 例如文献[14]的最大测试温差达到了900℃左右。在如此大的测试温差条件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Fourier导热计算公式获取导热系数, 势必造成较大的误差, 然而大温差测试条件又是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实际试验过程中最容易实现的。因此适用于大温差测试条件的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测算方法成为了工程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简要理论分析及传统稳态法试验原理数学推导, 说明了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物理本质、试验温差对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测试的重要性以及传统试验方法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的技术局限性, 并创新提出了两种适用于大温差测试条件的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试验原理或方法。

1 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理论分析

对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进行理论分析, 有助于了解热防护材料导热物理本质和对试验测试结果的理解。因此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以典型热防护材料—陶瓷纤维隔热材料为例, 进行简要理论分析如下。

实际服役过程中的高孔隙率热防护材料内部传热机制是固相/气相介质导热、热辐射及自然对流的耦合。在多数情况下热防护材料内部孔隙的几何尺寸非常小, 通常可忽略自然对流。因此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4]:固相介质等效导热系数ks、气相介质等效导热系数kg及热辐射等效导热系kr, 即

式 (1) 中

式 (2) ~式 (4) 中相关参数与固相介质 (陶瓷纤维) 温度、直径、纤维排布状态以及热防护材料内部孔隙几何尺寸、纤维间接触状况等有较大关系, 具体物理意义及测算方法, 见文献[2、4、14]。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 采用理论计算的方式去获取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 需要确定较多的宏/微观参数, 而这些参数的确定并非易事, 因此试验测试成为了目前获取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的主要途径。同时, 简要理论分析表明热防护材料导系数物理本质是多种传热机制耦合作用下表征热防护材料宏观传热性能的当量参数, 是热防护材料内部热辐射等效导热系数、气相介质等效导热系数以及固相介质等效导热系数的叠加, 并非材料固有属性。

2 测试温差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传统热流计法导热系数试验原理, 来阐述测试温差的重要性以及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的局限性, 得出的相关结论也适用于其他稳态法。

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尽管与温度呈高度非线性关系, 但是在较小的温度区间例如图1中的[TC, TH]区间, 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近似为线性关系, 即导热系数可以表示为如下表达式

式 (5) 中k为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 A、B为待定常数。

Fourier导热定律可以表示为

式 (6) 中q为传过热防护材料厚度方向的热流。

导热系数测试过程中热防护材料试样的热、冷面边界条件可以表示为

式 (8) 中L为热防护材料试样厚度, TH、TC分别为试验过程中热防护材料试样热、冷面温度。联立式 (5) ~式 (8) , 可得

比较式 (5) 与式 (9) 可知:TH-q LTC即为导热系数计算公式, 即

而且式 (10) 得出的导热系数k对应温度为 (TH+TC) /2即热防护材料试样的平均温度。

利用式 (10) 测试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的试验原理典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实际试验过程中利用可控的辐射加热器, 使材料试样热面 (图2中与匀热板紧密贴合的材料试样表面) 温度维持在TH;在材料试样自身隔热及水冷板主动冷却作用下材料试样冷面 (图2中与匀热板紧密贴合的材料试样表面) 温度维持在TC;材料试样的热面温度TH、冷面温度TC分别由匀热板、水冷板上若干温度传感器测量值进行平均计算获得;热流q由水冷板上的若干热流传感器测量值进行平均计算获得, 然后结合材料试样厚度L以及式 (10) 就可获取热防护材料的导热系数。

由上述导热系数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可知, 利用式 (10) 进行导热系数计算的前提是温度区间[TC, TH]跨度应较小即试验过程中试样热、冷面温差ΔT=TH-TC应较小。上述导热系数计算公式推导过程可以看作是前文所述相关试验标准对测试温差条件规定的理论依据。由此看出导热系数试验过程中测试温差条件的重要性。

对于热防护材料较低温度的导热系数测试, 例如令图2中的TH=50℃、TC=30℃, 当传热状况达到稳态时即可测试出相应的热流密度q, 然后利用式 (10) 即可得出温度为 (TH+TC) /2=40℃的导热系数, 因为热、冷面温差仅为ΔT=TH-TC=20℃符合式 (10) 应用的小温差前提或相关试验标准要求。但是对于较高温度的导热系数测试, 例如需要获取 (TH+TC) /2=1 000℃的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 如果按照GJB329—87标准进行试验, 则需要令图2中的材料试样热、冷面温差控制在50℃以内, 如令TH=1 025℃、TC=975℃。尽管利用常规的石英灯辐射加热器即可把材料试样的热面TH加热到1 025℃, 但是令材料试样的冷面维持在975℃较为困难, 而且与材料试样冷面紧密贴合接触的热流传感器工作温度上限一般较低, 也限制了材料试样冷面温度上限。所以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经常出现的现象是材料试样热面温度较高 (TH>1 000℃) , 但是材料试样冷面温度一般较低 (TC<100℃) , 一方面这种大温差测试条件将导致材料试样平均温度 (TH+TC) /2较低, 另一方面这种大温差测试条件不满足应用式 (10) 的前提或者说在大温差测试条件下利用式 (10) 计算的值并不是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 而是导热系数在TC、TH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 (很多相关研究忽略了这点, 即使在大温差测试条件下仍然用式 (10) 进行导热系数测算) , 简要证明如下:结合热边界条件式 (7) 和式 (8) , 对式 (6) 进行分离变量积分求解可得

由式 (11) 可知, q L/ (TH-TC) 是导热系数k在TC、TH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由于在上述推导过程中未做任何假设, 因此温差ΔT=TH-TC较小或较大式 (11) 都成立。但式 (5) ~式 (8) 的推导过程表明, 只有在小温差测试条件下利用式 (10) 中的q L/ (TH-TC) 得出的值才是导热系数k;如果温差较大, 由式 (11) 可知, 利用式 (10) 中的q L/ (TH-TC) 得出的值仅是导热系数k在TC、TH范围内的积分平均值。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利用传统的热流计法进行导热系数试验时, 需要使材料试样的热、冷面温差尽量小即小温差测试条件要求。如果在不满足小温差测试条件仍用类似式 (10) 的公式进行导热系数计算, 得到结果只能是导热系数在热、冷面温度之间的积分平均值, 而非热防护材料真实导热系数。目前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满足试验标准规定的小温差测试条件是困难的 (热流计耐温极限较低、冷面温度不易达到高温等) , 这也是传统稳态法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的技术局限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大温差测试条件下导热系数试验原理或方法, 可以实现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测试。

3 导热系数试验新方法

3.1 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

尽管热防护材料内部微观结构极其不均匀, 使得热防护材料试样在进行稳态传热试验时, 材料内部将出现微观不均匀的温度层, 但是宏观上材料内部可以看作是连续不间断的均匀温度层, 即处于温度区间为[TC, TH]的材料试样内部存在N个均匀温度层 (温度分层特征明显如图3) 使得

且总存在一个均匀温度层TN, 满足

式 (13) 中T0是相关标准规定的试验温差限定值。在考虑各项试验标准对测试温差要求的基础上, 并结合多次实际试验情况及热流传感器灵敏度等因素, 现在认为对于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测试, 一般T0=50℃即可满足工程要求。

图3中的A部分区域是小温差区, 满足应用式 (10) 求解导热系数的前提条件, 即图3中A部分区域导热系数可以根据以下公式求解

式 (14) 获取的导热系数对应温度为 (TH+TN) /2, 而非 (TH+TC) /2。该式中难以确定的量就是图3中的δ即均匀温度层TN与热防护材料试样热面的垂直距离。针对δ值确定, 现给出以下求解步骤。

第一步:令热防护材料试样热面温度为TH、冷面温度为TC, 进行稳态传热试验, 利用热流计测试出稳态热流q1, 同时结合式 (11) 可以针对处于[TC, TN]区间的热防护材料 (图3中B部分) 建立如下方程

第二步:令热防护材料试样热面温度为TN, 冷面温度为TC, 进行第二次稳态传热试验, 利用热流计可以测试出此次热流密度为q2, 并结合式 (11) 针对热防护材料试样可以建立如下方程

联立式 (15) 与式 (16) , 可得

将式 (17) 代入式 (14) , 可得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的最终计算表达式为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 应用式 (18) 时要考虑式 (13) 限制条件。

由以上分析可知, 利用提出的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 可以在热防护材料试样总体大温差测试条件下通过求解热防护材料试样内部局部小温差高温区导热系数, 来最终获取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

3.2 非线性关系直接假设法

文献[15]详细给出了多种典型热防护材料:Q-Felt、AFRSI、LI-900、AETB-12、Saffil及Cerrachrome等在不同气压环境下、不同温度下的导热系数数据。其中针对Saffil热防护材料更是给出了温度高达1 600℃的导热系数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多数热防护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非线性关系都可以用一元三阶多项式描述, 即:

式 (19) 中A0、A1、A2及A3是与材料自身特性有关的待定常数。例如根据文献[15]给出的常压下不同温度的Saffil导热系数数据点, 利用三阶多项式进行拟合可得

而且反映拟合函数与原始数据相关性的R2值高达0.999 6 (最大值为1) , 表明拟合函数与原始数据的相关性程度非常高, 满足工程要求。同时, ASTM相关标准也提到:对于低导热特征明显的热防护类材料, 其导热系数与温度关系可以用一元三阶多项式 (19) 描述。

将式 (19) 直接代入与试验温差无关的式 (11) , 并结合热边界条件式 (7) 和式 (8) 可得

式 (20) 可知, 理论上通过调整4次TH值, 进行4次稳态传热试验, 得出4组相应的q、TC值, 就可建立4个方程, 从而求出4个待定常数A0、A1、A2及A3的值, 最终得到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表达式, 而且式 (20) 等号左边不对温差条件进行限制, 因此可以在容易实现的大温差测试条件下进行相应测算。为了提高该方法的准确性, 在选取TH值时应尽可能接近所需要的温度值。例如需求1 000℃的材料导热系数, 选取的4个TH值中至少应有一个值为1 000℃或大于1 000℃。如果需要某一特定温度段的导热系数, 比如需要500~1 000℃之间的材料导热系数, 那么4个TH值建议选取为500℃、1 000℃以及介于500℃与1 000℃之间的2个数据。同时,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法不是利用低温导热系数进行高温导热系数简单外推, 而是在掌握大温差测试条件下热防护材料高温传热相关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所假设的函数待定常数来最终获取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 并且假设的函数形式是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以及ASTM相关标准认可的。

3.3 两种试验方法比较

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需要进行两次稳态传热试验, 才可以获取一个高温导热系数, 而且选取的TN与TH较为接近, 进行第2次稳态传热试验时测得的q2可能与第1次传热试验获取的q1相差很小, 所以测试热流密度的传感器需要较高的灵敏度。同时, 为了使两次稳态传热试验中的TC保证一致, 需要根据试验状况调整图2中水冷板的冷却能力。因为如果两次稳态传热试验中的TC不一致, 则在联立式 (15) 和式 (16) 时, 无法获取图3中A部分的厚度δ, 最终导致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无法实施。同时, 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仅适合微观不均匀但宏观均匀的热防护材料, 因此不适合内置热反射箔的多层隔热材料 (IMI) 。均匀温度层虚拟引入法最大的优点是不需要预先假设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函数关系形式, 因此测试结果的准确度相对有保证, 但是可能需要进行较多的试验才能得到温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曲线。

非线性关系直接假设法理论上通过4次稳态传热试验即可获取温度与导热系数的关系曲线, 而且不需要保证4次试验中的TC完全一致, 但是唯一的不足是需要预先假设温度与导热系数的函数关系形式, 如果该关系不符合所测材料的实际特征, 将导致偏差较大的测试结果, 尽管大多数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关系是符合式 (19) 特征的。

在实际导热系数测试过程中, 应根据经验对热防护材料特征进行初步判断, 然后考虑导热系数测试温度需求以及测试数量来选取相应的试验方法。当然, 两种试验方法也可同时应用, 选取两组数据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4 结论

热防护材料导系数物理本质是多种传热机制耦合作用下表征宏观传热性能的当量参数, 并非材料自身固有特性;测试温差对基于传统稳态法的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有重要影响。在利用传统稳态法进行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测试时, 要特别注意热防护材料试样热、冷面间的温差控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测试温差应尽可能的小;基于热防护材料内部温度分层特征以及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与温度非线性关系的一元三阶多项式假设, 提出并证明了两种适用于大温差测试条件的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试验方法。

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利用提出的试验方法对典型热防护材料进行高温导热系数测试, 并对测试精度进行评估。

摘要: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是进行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不可或缺的参数。通过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理论分析以及传统稳态法试验原理数学推导, 说明了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物理本质。探讨了试验温差对热防护材料导热系数测试的重要性和传统稳态法在测试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时的技术局限性。基于热防护材料内部温度分层特征以及导热系数-温度非线性关系函数形式直接假设, 提出并分析证明了两种适用于大温差测试条件的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试验方法。对热防护材料高温导热系数获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防护试验论文 第7篇

1 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实验

(1) 工频高电压试验。在电气设备的绝缘高电压实验中, 工频高电压实验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 并且, 应用工频高电压试验方式还能够较为精确的测试出工频高电压条件下的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 对日后电气设备的合理使用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工频高电压试验的过程中, 为了能够满足工频高电压的高电压需求, 通常情况下, 都会采用高电压变压器串联的方式来获取工频高电压, 如果所测试电气设备对电压的要求较高, 在对变压器进行串联的过程中, 还应该串联谐振回路。

1) 容量不大。在工频高电压条件下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试验的过程中, 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通常不会使用容量太大的变压器。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在试验过程中, 要确保试验电气设备在发生电流击穿时, 变压器的开关能够及时断开, 以避免出现长时间短路, 对试验造成影响。2) 结构简单。在进行工频高电压试验的过程中, 串联的变压器只能够在试验时进行使用, 在别的地方无法发挥作用, 因此, 在试验中所使用的变压器结构都较为简单, 没有太多实质要求, 只要能够满足试验进行即可[1]。比如, 在试验变压器中, 不会安装用以降热的冷却系统, 不会安装大体积的油箱, 也不会安装繁杂的高压套管。如下图所示, 即为工频高电压试验的基本电路图。

从电路图中能够看出, 在整个实验电路中, 主要包括调压器、低压侧电压表、高压静电电压表、工频高压试验变压器、滤波器、变压器保护电阻以及试验电气设备等组成结构, 组成较为简单, 并且变压器结构也较为简单。

(2) 冲击高电压试验。与工频高电压试验相比, 冲击高电压试验整体结构就相对比较复杂, 并且技术性要求也更强, 试验成本也更高, 在普通绝缘试验中应用率不高, 多用于精贵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中。冲击高电压试验, 能够精确测试出电气设备的耐压能力和整体绝缘性能, 其主要原因, 是因为冲击高电压试验是通过制造雷电冲击电压波或者是操作冲击电压波的方式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测试, 精确性更高。

与要求较为简单的工频高电压绝缘试验相比, 冲击高电压试验对试验变压器的要求较高, 并且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试验变压器要具有足够强大的电压输出能力, 其输出电压最低应该具备几十万伏电压的输出能力, 要求高的, 更要达到几百万伏甚至是千万伏。

第二, 由于冲击高电压试验是通过制造雷电冲击电压波或者是操作冲击电压波的方式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测试, 因此, 在试验中, 其要求变压器所输出的电压要具有波形特点, 以满足实验要求。

2 对电气设备进行安全防护的有效措施

(1) 严谨制定试验方案电气设备绝缘的高电压试验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 对整个试验流程和操作具有较高要求。因此, 在正式进行电气设备试验之前, 一定要在对电气设备进行充分了解和对《电业安全工作规程》进行仔细翻阅的基础上, 制定严谨的试验方案。除此之外, 还应该对所有试验所需设备进行测试, 确定其不存在问题。同时, 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 还应该备置一套乃至是数套完整的应急措施, 如果在试验中出现问题要及时对其进行应急处理。

(2) 对所有试验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详细分配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 在试验进行之前应该对所有试验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详细分配, 并确保每一个人员都要对试验方案进行详细了解和掌握, 确保其能够顺利执行试验操作。同时, 还应该确保每一个试验人员都能够按照应急方案及时做出应急处理, 最起码, 在出现试验问题之后, 要能够及时对自己管理环节的问题进行有效控制[2]。在试验过程中, 还提醒所有操作人员进行认真操作, 不能马虎大意, 不能出现纰漏, 同时也要强调, 试验虽然重要, 但一切要以自身安全为前提, 确保安全第一。

(3) 对开关等装置进行合理使用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高效进行, 尤其是在冲击高电压试验中, 一定要对开关等装置进行合理使用。在试验中, 开关要使用双极开关, 一方面是为了能够确保开关明显断开, 另一方面, 是为了确保试验中, 操作人员对分闸和合闸进行有效区分。

除此之外, 在试验中还应该应用过流保护装置对电源进行保护, 在保证试验顺利进行的同时, 对试验人员的人身安全进行有效保证, 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4) 试验结束处理在试验结束之后, 要按照顺利对试验中所有的电源厂开关进行关闭, 并将所有临时安装的线路进行拆除, 避免留下安全隐患。在管壁所有开关和拆除所有线路之后, 要对试验现场进行处理, 确保所有设备和工具都不存在遗漏。

3 结束语

电气设备使用和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与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具有直接关联, 因此, 在对电气设备进行使用之前一定要对电气设备的绝缘能力进行试验。工频高电压试验和冲击高电压试验是当前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试验人员应该加强对其了解和控制能力, 并在试验中做好防护措施, 以此来不断提升试验效率, 提高电气设备的使用和运行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曹小龙, 曹小虎.高压试验工作中应重视的安全问题[J].电力安全技术, 2010 (12) .

防护试验论文 第8篇

由于拖拉机在作业时条件恶劣, 工作时难免会发生翻车的危险, 影响着人的生命安全。因此, 拖拉机产品的安全性能显得非常重要。目前, 许多国家采用《OECD农业和林业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作为拖拉机产品是否满足安全性能的准则和进出口限制、招投标的重要依据。因此, 拖拉机产品必须要通过OECD试验标准认证才能进行出口销售。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 开展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OECD试验仿真研究。在结构试验之前, 通过动力学建模仿真, 预测拖拉机安全装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给出其各个部件在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支反力和结构危险部位情况, 保证一次性通过国家OECD试验标准认证, 避免多次反复试验造成的浪费, 缩短设计开发周期, 降低试验成本。

1 有限元建模理论

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强度试验仿真是一个包含弹塑性的材料非线性、大变形的几何非线性以及接触问题的状态非线性的综合、复杂的非线性问题, 因此, 采用增量方法建立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求解该问题。

首先, 确定系统离散时间点0, Δt, 2Δt处于平衡状态的位移、速度、应变、应力等运动学和静力学参量, 通过这些参量, 求解t+Δt时间内的各力学量, 反复此步骤, 可以求解得到全部问题的近似解[1]。在此, 建立系统的拉格朗日动力学分析增量平衡方程:

式中:M为质量矩阵;KL为线性刚度矩阵;KML为非线性刚度矩阵;u为广义坐标矩阵;F为应力矩阵;Q为结点载荷向量。

采用显式中心差分方法对式 (1-1) 进行求解, 加速度用广义坐标表示为:

将式 (1-2) 代入式 (1-1) , 建立中心差分法的递推公式:

通过已经求得的tu和t-Δtu, 代入 (1-3) 式即可进一步求得t-Δtu。

2 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强度试验仿真

2.1 材料参数确定

材料参数的确定是进行有限元分析的基础, 其准确性对仿真结果有很大影响。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所选用的材料为16 Mn, 通过查找《材料手册》得到其弹性阶段的参数。由于OECD强度试验过程中防护装置材料要进入塑性阶段, 因此必须采用弹塑性材料, 而材料的塑性性质 (包括切线模量、失效塑性应变等参数) 从《材料手册》上无法直接查到, 因而本文在力学实验室通过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测得材料塑性阶段数据, 如图1所示。

2.2 试验工况概述

OECD农业和林业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的规则7《标准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方法 (静载试验) 》 (以下简称《试验方法》) 规定要对拖拉机防护装置进行后推、侧推、前推的纵向加载试验和后压、前压的压垮试验, 要求在额定的吸收能量范围内 (对纵向加载) 和额定的压力载荷范围内 (对压垮试验) , 拖拉机防护装置不能侵入到保护驾驶员安全的容身区范围内, 以确保驾驶员的安全。

2.3 拖拉机防护装置有限元模型建立

拖拉机防护装置为吸收能量的主要部件, 应作为分析的重点部位。现以某型号拖拉机产品为例, 针对其结构特点[2], 划分网格并定义材料的弹塑性参数和部件之间的接触属性, 建立OECD试验的有限元模型, 如图2所示。

2.4 试验过程仿真和分析

将有限元模型按照实际试验要求进行加载, 考虑每个工况结束后残余应力和应变的影响, 得到拖拉机防护装置进行后推、侧推及前推的纵向加载试验和后压、前压的压垮试验的仿真结果, 如图3所示。

拖拉机防护装置仿真结果见表1。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得到, 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在后推、后压、前推、侧推和前压5项试验过程中, 没有进入到保护驾驶员安全的容身区范围内, 但是在前推和侧推过程中防护装置离容身区距离仅分别为10 mm和12 mm, 安全系数较小;应力值和应变值均在材料抗拉极限范围之内, 达到安全标准的要求。

2.5 试验验证

对同型号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在农业部农机鉴定总站 (北京站) 进行试验, 如图4所示。

试验过程中, 拖拉机翻车防护装置没有进入到容身区范围内, 其中后推结束时, 防护装置离容身区距离为30 mm, 对比仿真结果 (23 mm) , 误差仅为7 mm。而其他4种工况结束时防护装置离容身区的距离都比仿真结果大, 表明仿真结果有很好的准确性, 并且仿真结果趋于保守;试验过程未发生部件断裂和破坏情况, 仿真结果与试验过程一致。

3 结论

(1) 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拖拉机防护装置进行建模仿真, 并将仿真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有限元仿真结果与试验基本一致, 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仿真过程中, 材料弹塑性参数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应当通过试验获得材料力学性能和塑性阶段数据, 从而保证仿真的准确性。

(3) 通过该方法, 可以快速而有效地对拖拉机防护装置的多种结构进行仿真分析, 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降低试验成本、减少产品设计周期。

参考文献

[1]王勖成.有限单元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防护试验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变压器,智能组件,整体联调试验,电磁防护,现场安装

0 引言

在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中,在线运行的二次组件能否承受高电压、大电流、高温等试验条件的考验并正常运行,成为智能变压器试验中最为关注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验证,科学合理地布置试验接线方案及电磁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消除及减弱变压器本体试验时高电压、大电流等对二次组件的干扰甚至破坏作用,保证二次组件可靠正常运行,从而顺利通过检测试验,同时也为变压器智能二次组件的现场布线安装提供了可行的参考方案。

1 变压器主要智能组件介绍

变压器智能组件由测量、控制、监测等IED集合而成,是承担变压器本体智能化核心功能的一种变压器组件,通过电缆或光纤与变压器本体连接成有机整体[1]6。

目前的变压器智能组件产品主要包括了:测量IED、冷却装置控制IED、有载分接开关控制IED、局部放电监测IED、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绕组温度监测IED、非电量保护IED、测控装置、监测主IED等,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根据变电站现场要求及变压器技术要求不同,配置的智能组件的种类也有所区别,如冷却装置控制IED根据变压器冷却方式的不同选配。各智能组件的主要技术特点如表1所示。

虽然各智能组件都需要低电压供电,且需要进行信号传输(网络信号、电信号、光信号等),但各智能组件在现场的安装位置和接线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因此,变压器本体试验时对各智能组件的干扰情况完全不同,采取的防护措施也不同。

以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和绕组温度监测IED的现场安装接线为例,如图2、图3所示。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在变压器本体取油样,经油管进入保护柜内,油样数据的处理、控制模块、通讯模块全部安装在保护柜内,经保护柜的防护和屏蔽,变压器本体试验对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的干扰基本可以忽略。而绕组温度监测IED,在变压器本体的光纤出口取得绕组温度值的光信号,先进入交配连接器,交配连接器不仅能现场显示温度数据,同时将光信号转换为485信号,上传至保护柜内温度监测IED,光信号是不受电磁干扰影响的,但由于交配连接器的存在(安装在变压器本体近旁),低电压装置及485信号线缆直接暴露在外面,变压器本体试验时高电压、大电流信号对其存在很强的干扰,甚至将交配连接器损坏。

2 智能变压器试验简介

智能变压器试验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智能组件通用性能试验和智能变压器整体试验[1]。智能组件通用性能试验由二次组件生产厂家完成,其提供给变压器生产厂家的二次组件设备必须在出厂前完成这些试验检测并合格。

智能变压器整体试验是建立在整体联调状态上的。整体联调状态,变压器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按实际运行状态组合在一起,智能组件与站控层模拟系统连接在一起,变压器本体受控组(部)件、传感器、智能组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站控层模拟系统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

3 智能变压器试验布置方案

目前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的现场布置方案在行业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各变压器生产厂家本着尽量保证智能组件安全工作的原则,进行试验装置的空间布置和接线。根据110 k V、220 k V和500 k V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实际参与过程遇到的问题,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法,对智能变压器试验方案做以下技术性总结。

3.1 试验现场装置的空间布置

对智能变压器现场试验的空间布置方案,主要遵循几项基本原则:

(1)保留足够的装置放置、操作人员接线操作的空间;

(2)距离试验大厅接地点的距离尽可能短,且单点接地,接地线接触良好;

(3)所有智能组件置于具有电磁防护功能的柜体内。

(4)各信号线和连接线布置整齐,隔离良好,不相互干扰。

图4给出了现场试验空间布置平面结构示意图。

3.2 试验技术性问题总结及解决方案

根据智能变压器整体联调试验内容,局部放电试验、有载分接开关试验、冷却装置试验和温升试验,主要是检测智能组件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和准确,这些试验项目,变压器本体与二次组件之间基本不存在相互干扰,因此,即使对智能组件不做任何特殊的防护或屏蔽,试验也能够顺利的通过,上述试验项目的重点在于:检测IED设备能否正常工作及运行技术指标的准确性,110k V、220 k V及500 k V智能变压器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3]。

电力变压器与智能组件联调试验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雷电冲击试验时,如何保证低压智能二次设备正常工作,不发生死机或元件损坏,信息传递不漏传、不误传。下面将分别讨论雷电冲击试验对智能组件的影响。

(1)供电方案选择

在电力变压器试验大厅操作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在进行雷电冲击试验,除雷电发生器相关试验设备通电外,其余不相关试验设备均拉闸断电。试验设备所需AC380 V或AC220 V电源由远方引入经隔离变压器后接入,试验设备的外壳均保持良好接地。试验大厅的常规供电方案如图5所示。

出于对用电人员人身安全的考虑,隔离变压器输出侧中性线不接地。但是,智能变压器联调试验时,所有智能组件的工作电压为AC380 V或AC220 V或DC220 V。当雷电冲击试验的大电流信号泄入大地,地电位严重抬升,且高次谐波电压信号串入低压电源线路,超过二次设备的暂态大电压承受范围,将二次设备烧坏,带有电源保护模块的装置会断电自保。

为了消除悬浮电位对隔离变压器的影响,确保用电安全,同时滤除雷电冲击产生的高次谐波信号,设计的供电方案图如图6所示。

在实际试验中,AC380 V隔离变压器输出侧中性线未接地,未添加AC220 V隔离变压器,没有添加浪涌保护器前,多个自身不带电源防护的装置在雷电冲击试验时,电源模块被打坏或者断电自保。根据上述原则设计的供电方案,保证了现场用电的安全性,同时有效避免了雷电冲击试验对智能组件供电安全的影响。

(2)通讯方案设计

110 k V及以上电力变压器的雷电冲击试验电压(全波)在几百甚至上千千伏,试验时,会在空间范围内产生十分强烈的电磁感应。如此大的电压通常是通讯模块无法承受的,因此,在智能变压器联调试验过程中,多次出现了通讯中断、某一通讯单元被打坏等现象。

通过对电通讯信号传输过程进行电磁防护,减弱甚至消除雷电冲击试验的电磁干扰。防电磁干扰主要有三项措施,即屏蔽、滤波和接地[4]。但是单纯对二次设备采用屏蔽不能够提供完整的电磁干扰防护,因为设备或系统上的电缆是最有效的干扰接收与发射天线。对二次设备的抗干扰措施,特别是供电及信号线缆的抗干扰方法做了大量实践性研究,提出了屏蔽和接地配合的抗干扰方法。与此对应的,屏蔽型线缆成为变压器二次设备供电线及信号线的唯一选择,通过屏蔽层接地,将外来的干扰信号导入大地。

屏蔽线根据屏蔽层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包括:单屏蔽线、双屏蔽线、金属铠装双屏蔽线等。根据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又分为:单屏蔽单端接地、单屏蔽双端接地、双屏蔽内单端接地外双端接地、双屏蔽层内外均双端接地等[5]。文献[6]中明确规定:当采用屏蔽电缆时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此时,外层屏蔽由于电位差而感应出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如果是防止静电干扰,必须单点接地,不论是一层还是二层屏蔽。因为单点接地的静电放电速度是最快的。

智能变压器联调试验时,智能组件必须满足严格的外部电击和防雷要求,对此指定了现场电磁防护方案,如表2所示。

在实际的智能变压器联调试验中,对采用单屏蔽线和双屏蔽线、单屏蔽线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双屏蔽层内屏蔽层单端接地和双端接地进行了相同试验下的屏蔽效果比较,最终确定了表2中最佳的屏蔽接线方案。例如,某电压等级变压器中压50%全波雷电冲击时,485信号线A线对地共模电压幅值,单屏蔽线双端接地幅值小于单端接地的三分之二;双屏蔽线、内屏蔽层双端接地时,共模电压幅值约为单屏蔽线双端接地时的一半;而双屏蔽线、内屏蔽层单端接地,电压幅值又将为内屏蔽层双端接地时的一半。对电源线对地共模电压幅值4 m A~20 m A信号线A与B线间差模电压幅值进行同样的试验比较,也证明了上述方案的正确性。

(3)其他问题

原有的变压器本体试验时,传统PT电阻型绕组和油面温度计不上电运行。在雷电冲击试验时,PT电阻型温度计上电后,更换多个模块均被打坏。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可能性:电磁干扰从电源线串入、电磁干扰从4 m A~20 m A通讯线串入、装置自身的电磁防护等级不够。

试验先后选用了国产及进口的多款PT型温度计,在对电源线4 m A~20 m A信号线采取相关电磁屏蔽措施后,各产品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试验结果,某些温度计可以顺利通过检测试验,但某些厂家的温度计每次均被雷电冲击试验打坏。分析原因主要是装置自身的电磁防护等级有较大差别,在变压器二次组件的安装要求中,组件外壳必须接地,避免过高悬浮电位导致装置内电子器件无法正常工作甚至损坏。相关厂家根据试验结果,对产品做了技术改进,如增强设备外壳电磁防护等级、增强传输线缆的电磁防护等,改进后的产品顺利通过变压器雷电冲击试验。

因此,在智能组件的选型时,智能组件产品必须达到规定的出厂试验要求,并具有良好的电磁防护方案。

4 结束语

电力变压器的智能化还处于试点推广阶段,对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的研究和探讨还在不断深入。本文结合110 k V、220 k V和500 k V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讨论了智能变压器检测试验的技术方案,保证智能联调试验中智能组件的正常安全工作,为智能变压器的试验及工程现场的安装布线提供可行的技术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有为,李丹,李刚,等.Q/GDW 736.1智能电力变压器技术条件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2.

[2]赵永志,刘世明.智能变压器设计与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3]刘有为,李刚,任雁命,等.Q/GDW 410智能高压设备技术导则[S].北京:国家电网公司,2012.

[4]陈武.电磁干扰的构成要素及传播[J].理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2,12(2):9.

[5]顾希如.电磁兼容的原理、规范和测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8.

防护试验论文范文

防护试验论文范文(精选9篇)防护试验论文 第1篇目前,对防护服的热防护性能测试大都采用的是TPP法,即在恒定的热源条件下测试一定面积的织...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