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非肿块型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非肿块型范文(精选8篇)

非肿块型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乳腺非肿块性病变患者, 对其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有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0例经活检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最小年龄38岁, 最大年龄80岁, 平均年龄 (53.6±24.1) 岁。

1.2 方法

本院使用的超声诊断仪型号为Siemens Sequoia512型, 探头型号为Philips i U22的L12-5探头和L15-8探头。要求患者采取侧卧位或仰卧位, 对患者乳腺病灶所在的位置进行检查, 对病灶的最大直径、边界和大小进行测量, 对病灶内部是否合并钙化和回声进行分析, 对患者腋下淋巴结情况进行检查。对病灶内部和周围的血流信号分布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进行检测, 以用BI-RADS分级分析和对比病理结果。

2 结果

在6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中, 共有40例恶性病变, 占66.7%;20例非恶性病变, 占33.3%。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的有43例, 占71.7%;表现为含散在微钙化的片状低回声区有14例, 占23.3%;表现为簇状或散在分布的微钙化3例, 占5.0%。超声诊断的准确性达到了66.7%。

在60例非肿块型乳腺病变患者中共有2例纤维腺瘤、3例炎性病变、5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例腺病、3不典型增生、1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纤维性腺癌、1例淋巴转移性低分化腺癌、16例导管内癌、19例浸润性导管癌。

3 讨论

乳腺内的很多非肿块性病变已经可以用超声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这是由于随着超声仪器设备的发展, 已经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图像[2]。根据超声声像的图形类型, 可以将乳腺癌分为肿块型和非肿块型, 典型的超声表现是肿块型, 然而还有一部分乳腺癌变并无明显的边界, 也没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一般表现出病变范围大、中等回声、区域性结构紊乱的特征, 往往造成漏诊[3]。

在本次研究中, 对导管内癌的显示表现为低回声区, 而不是肿块。非肿块型的恶心病变并非只有导管内癌, 还有一些其他的少见恶性病灶也会呈现出非肿块型, 例如纤维腺瘤、炎性病变、导管内乳头状瘤、腺病、不典型增生等。这也给超声检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4]。本次研究中的非肿块型病例BI-RADS分级最多的是四级, 共有41例, 占68.3%。三级和五级分别有5、16例, 所占比例分别为8.3%和26.7%。三级以下的为良性, 四级和五级为恶性。在诊断中有2例导管内癌被误诊为三级, 其中有1例伴肿大淋巴结, 1例不伴肿大淋巴结, 2例均具有无明显占位、病变弥漫的特征而被漏诊。这也说明虽然超声诊断的技术不断发展, 对乳腺非肿块性病变诊断能力不断提高, 然而对于弥漫性病变仍然有较大的漏诊率, 因此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结合, 使诊断的准确性得以提高。

传统诊断方法认为患者腋下是否有淋巴结异常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病变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判断价值。在本研究中对患者腋下是否有淋巴结异常进行了检查, 在恶性病变中仅有11例患者出现了腋下淋巴结异常, 占恶性病变患者的27.5%, 因此腋下淋巴结异常不能作为对非肿块是乳腺病变性质进行判断的依据。

超声诊断对现非肿块型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但具有较低的特异性, 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来进行检查, 并结合腋下淋巴结异常来帮助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丛滋宏.灰阶超声图像特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18 (2) :164-166.

[2]杨光, 张祥宏.乳腺癌钼靶X线微钙化与癌细胞ER、PR表达关系的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2 (5) :587-591.

[3]Sotome K, Yamamoto Y, Hirano A.The role of contrast enhance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non-mass image-forming lesions on breast ultrasonography.Breast Cancer, 2007, 14 (4) :371-380.

Ⅲ型界面裂纹的非对称动态扩展问题 第2篇

采用复变函数论的.方法,对Ⅲ型界面裂纹的非对称动态扩展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自相似函数的方法可以获得解析解的一般表达式.应用该法可以迅速地将所论问题转化为Riemann-Hilbert问题,并求得了非对称扩展裂纹分别在集中载荷、阶跃载荷作用下的解析解.利用这些解并采用叠加原理,就可以求得任意复杂问题的解.

作 者:吕念春 杨鼎宁 程云虹 程靳 L(U) Nian-chun YANG Ding-ning CHENG Yun-hong CHENG Jin 作者单位:吕念春,L(U) Nian-chun(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168;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哈尔滨,150001)

杨鼎宁,YANG Ding-ning(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程云虹,CHENG Yun-hong(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沈阳,110006)

程靳,CHENG Jin(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工程与力学系,哈尔滨,150001)

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表现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取:收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为乳腺癌43例女性患者, 且术前超声检查无局限性肿块者而表现为片状结构紊乱区或密集强光点聚集区, 1例超声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 其中手术病理证实40例, 穿刺活检病理证实3例。患者平均年龄 (48.50±9.90) 岁, 所有被选取的病例均未进行过放﹑化治疗。

1.2 超声仪器及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i 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5~12 MHz线阵探头行扇形手动扫查。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乳房, 先用二维超声常规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是否有后方衰减等, 然后在二维图像基础上启动CDFI观察肿瘤内部及周边的血流情况, 采用Adler分级法对血供进行分级;应用脉冲多普勒 (PW) 技术测量肿瘤内血管的血流阻力指数 (RI) 。同时扫查腋窝, 了解腋窝淋巴结情况。

彩色血流丰富程度按Adler[1]血流分级法分为0~Ⅲ级。把0~I级血流定义为血供不丰富, Ⅱ~Ⅲ级血流定义为血供丰富。

采用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 and data system) 分级对乳腺病灶进行诊断分析。

1.3 病理学诊断标准

根据1997年舟山会议制定的乳腺癌病理学分类标准[2], 分为非浸润性癌, 又称原位癌, 包括导管内癌 (DCIS) 和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性癌, 包括导管癌早期浸润、小叶癌早期浸润;浸润性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特殊类型癌。

2 结果

2.1 乳腺癌的病理结果

非浸润性癌:导管内癌3例, 占7.0% (3/43) ;早期浸润性癌:导管内癌早期浸润15例, 占34.9% (15/43) ;浸润性癌:浸润性导管癌21例, 占48.8% (21/43) , 浸润性特殊癌4例, 占9.3% (4/43) 。

2.2 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表现

43例中39例占90.7% (39/43) 呈片状结构紊乱区, 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甚低回声或无回声, 部分可见与乳头间有条带样低回声, 条带样低回声内可有高回声光点;3例占7.0% (3/43) 呈密集强光点聚集区;1例占2.3% (1/43) 无明显阳性发现。43例中可见沙粒样或针尖样微钙化33例, 占76.7% (33/43)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 占25.6% (11/43) ;血供丰富33例, 占76.7% (33/43) (其中血流0级4例, I级6例, Ⅱ级14例, Ⅲ级19例) ;RI>0.7 28例, 占71.8% (28/39) 。

2.3 超声诊断的BI-RADS分级

本组中1级1例, 3级2例, 4级31例, 5级9例。4级 (72.0%, 31/43) 所占比例最多。以BI-RADS 4、5级诊断为恶性, 3级以下为良性, 本组超声诊断的准确性为93.0%。

3 讨论

本组43例癌肿中伴微钙化的比例76.7%, 表明微钙化的出现是这类乳腺癌的重要超声表现, 表现为结构紊乱区低回声内强光点, 以及沿导管走行条带状低回声内强光点。微钙化超声表现多为“沙粒样”微小钙化点。如乳腺肿瘤中一旦发现具有此特征的微小钙化, 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可达84.8%[3]。因此, 这是诊断不典型乳腺癌值得重视的声像图特征。本组中有3例仅表现为密集强光点聚集区, 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对这种病例应引起重视, 避免漏诊。本组另有1例不典型乳腺癌, 钼靶检查显示沙粒样微钙化, 而术前超声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 未能显示明显钙化强回声, BI-RADS分级定为1级, 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癌。分析超声未能显示钙化及漏诊的原因, 是因为超声对钙化显示与背景回声有关, 低回声内钙化易显示, 对于无低回声背景的微钙化的检出率较低, 易漏诊。对于此类病变需重视参考钼靶等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中33例肿瘤内血供丰富 (占76.7%) ;28例RI>0.7 (占71.8%) 。表明本组乳腺癌多数血供丰富, 供血动脉阻力指数偏高。

综上所述, 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多数呈片状结构紊乱区, 以不均匀低回声内伴微钙化为主;少数呈密集强光点聚集区。以血供丰富型为主, 部分可伴腋窝淋巴结转移, 这些征象有助于超声做出诊断, 但部分病例超声征象不明显甚至无阳性征象时, 需结合钼靶等其他影像学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

摘要:目的 探讨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 选取43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诊断为乳腺癌、超声未见明确局限性肿块的女性患者, 分析所有患者乳腺病变的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息以及术后或穿刺病理诊断结果。结果 43例乳腺癌中39例 (90.7%) 表现为片状结构紊乱区, 3例 (7.0%) 表现为密集强光点聚集区;1例 (2.3%) 超声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病灶中沙粒样或针尖样微钙化33例 (76.7%) , 腋窝淋巴结转移11例 (25.6%) 。结论 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以片状结构紊乱区为主要表现且常伴微钙化, 少数表现为密集强光点聚集区;密集强光点聚集区以早期浸润性癌多见;腋窝异常淋巴结的出现有助于诊断。

关键词:非局限性肿块型乳腺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参考文献

[1]Adler DD, Carson PL, Rubin JM, et al.Doppler ultrasound color flow imaging in the study of breast cancer:Preliminary findings.Ultrasound Med Bi2ol, 1990, 16: (6) :553-559.

[2]廖松林.肿瘤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学.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88.

非肿块型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1例病例, 均为女性, 年龄31~72岁, 平均年龄46岁。左乳腺23例, 右乳腺18例。钼钯X线与彩色多普勒联合应用共发现病灶33个, 位于外上象限19个, 外下象限3个, 内上象限5个, 内下象限3个, 乳晕后3个。

1.2 方法

X线采用GITTO钼钯机, 自动曝光模式摄片, 轴位 (CC) +侧斜位 (MLO) , 以AGFA IP板, 传入院内PACS系统读片。彩色多普勒以GE LOGLQ7, 探头频率7~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乳房, 以乳头为中心进行纵、斜、横多切面序贯探查, 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形态、边缘、内部回声、病灶纵横比、有无包膜、钙化等二维声像图特征以及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最后对腋窝进行探查。

2 结果

2.1 钼钯X线

根据美国放射学会提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reas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etem, BI-RADS) 的分类标准[1], 将本组非肿块型乳腺癌钼钯X线分为常见征象、特殊征象及合并征象。常见征象为钙化, 共18例, 其中成簇状分布的细小钙化10例, 密度不均, 大小不一, 呈短棒或分枝样3例, 呈段样分布颗粒点状5例。特殊征象为结构紊乱, 共8例, 表现为腺体分布紊乱, 小梁结构局灶性扭曲, 且该区无手术或外伤史;双侧腺体非对称性增多12例, 表现为腺体局限性密度增高。合并征象为异常血管影增粗 (12例) , 皮肤增厚 (0例) , 乳头凹陷 (3例) , 腋窝淋巴结增大、密度增高 (14例) 。

2.2 彩色多普勒征象

病灶多为低回声, 形态不规则, 无完整包膜, RI值增高, 大于0.77, 18例, 结构紊乱, 呈片状低回声10例, 探及病灶内强回声16例, 患侧腋窝淋巴结内探及彩色血流12例。

3 讨论

3.1 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主要X线表现

(1) 微钙化:钙化在乳腺癌的诊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常常以钙化为唯一征象[6]。文献报道的关于钙化的形成机制因素多种, Feig[2]认为病灶局部营养不良、坏死, 细胞裂解出大量磷酸根, 结合钙离子形成磷酸钙沉积。目前多认为由于肿瘤细胞新陈代谢活跃, 不断分泌钙质, 造成过度饱和而导致钙质沉着。但据Ahmed[4]对钙化的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 钙化在腺样管腔内, 由成团癌细胞引起, 呈针尖样钙化。推测钙化是由上皮细胞顶浆分泌钙盐所致。泥沙样钙化多发生在外围的腺泡内;线样、短棒状钙化则多发生在导管内钙化;圆形、卵圆形或团簇样钙化多发生于肿瘤的坏死区。钙化的特征是:钙化粒微小, 大小不等, 形态为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多角形, 线样或分叉状。在单位面积内数目较多, 较密集, 可以由几粒到数百粒局限于一处, 成丛成簇。有时沿导管分布, 偶可弥漫分布。该组18例 (占总例数43.9%) 仅以微钙化为主要表现, 和文献报道相当。

(2) 结构扭曲、紊乱:根据BI-RADS的定义[1], 结构紊乱是指腺体结构扭曲、紊乱, 但无明显肿块。本组有8例, 占总例数19.5%。X线表现为腺体及小梁结构紊乱, 走行改变, 呈星芒样征象。形成机制可能是乳腺对恶性细胞浸润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本征象在腺体丰富的乳腺中很容易漏诊, 应仔细观察两侧乳腺的结构[4], 结合彩色多普勒综合分析。

(3) 局灶性不对称致密:本组12例, 占总例数29.3%。X线征象表现为患侧乳腺非对称局灶性不对称性增多, 密度增高, 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密度增高病理上认为是瘤体内含有过度增殖的细胞、结缔组织、含铁血黄素、钙化、出血等[3]。侧斜位和轴位可同时显示此征象。也可单独在一个投照位显示。在很多良性病变或正常腺体中也会有此种征象, 此类需密切随访摄片, 仔细观察其变化。对于进行性发展的局灶不对称改变的需高度怀疑为非肿块型乳腺癌可能。

(4) 合并征象:主要表现为血管影增粗, 这是由于肿瘤代谢旺盛, 血供丰富, 主要表现为患侧乳静脉较健侧增粗迂曲。病灶周围细小, 血管阴影明显增多, 出现粗大的引流静脉[3]。但是临床阅片工作中也常见没有患乳腺癌的患者, 其中一侧乳静脉较对侧明显增粗现象。此类患者需要结合临床、随访。乳头凹陷, 本组3例。皮肤增厚、大导管征、皮下脂肪间隙模糊、悬韧带增粗等征象, 本组病例数有限, 没有发现此征象。腋窝淋巴结增大, 目前X线评价腋窝淋巴结转移, 以>15 mm、密度增高为判断标准。而我们实际工作中发现以大小来判断有无转移并非绝对可靠, 淋巴结的边缘、形态、密度可能与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 有待进一步证实。本组14例, 密度增高为主要征象, 平均直径约1.1 cm, 较大者约1.8 cm, 较小者约0.5 cm。

3.2 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征象。

病灶内部回声为低回声, 回声多不均匀, 病灶边界多不清楚, 周边凹凸不平, 无完整包膜, 形态不规则, 可见角状、蟹足样突起。本组16例, 占总例数39.0%, 病灶内可见钙化, 本组发现16例, 呈点状或成簇状强回声, 后方可伴声影, 肿瘤生长依赖供血血管, 乳腺癌病灶内动脉流速 (20 cm/s以上) , RI值增高 (>0.77) [5]。该组18例 (占总例数43.9%) 。病灶内及周边血流:按ADLER血流半定量分级[2], 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信号, 可见1~2条点状血流, 管径<1 mm;Ⅱ级:中等血流, 可见一条主要血流, 其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 可见4条以上血管, 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呈网状。恶性肿瘤细胞可分泌“肿瘤血管因子”, 促进肿瘤组织形成丰富的血管网络, 多为2~3级。正常腋窝淋巴结内无血管成分, 腋窝淋巴结内探及高阻彩色血流, 为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依据, 该组发现12例。

3.3 X线检查能敏锐地发现异常钙化

对于非肿块型乳腺癌, 钙化常常是诊断的惟一阳性依据[6]。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乳腺的各层结构, 动态观察病灶的血流状态, 但对于退化型乳腺, 脂肪成分多, 显示不清, 对微小钙化的显示不敏感。钼钯X线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价格低, 操作简单, 是目前临床上对乳腺疾病应用最广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两者均有优缺点, 联合应用可提高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CR)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etem (BI-RADS) , Third Edition[M].Reston: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1998;1-90.

[2]Feig SA.Mammographic evaluation of calcification.In:Kopans DB.Mendel-son inbreast imaging[J].Illinosis:IL.1LSNA, 1995, 165 (2) :93-105.

[3]何子元.当代乳腺疾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140.

[5]克德娜, 周梅, 杨蓉, 等.非肿块型乳腺癌钼钯X线分析[J].中国医药2012:7 (2) :182-183.

[4]霍振林, 王俊娥, 李冬霞.超声诊断乳腺侵润性乳腺癌30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4 (1) :67.

非肿块型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有病理结果且完成乳腺MRI检查的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160例, 年龄28~71岁, 平均 (46.6±11.9) 岁。纳入标准:①由2位医师共同诊断MRI上病灶表现为NMLE。NMLE病灶在MRI上的定义为:a.占位效应在增强扫描中不明确;b.平扫T1WI病灶与腺体信号和周围脂肪无明确分界。②在1个月内先后接受钼靶和MRI检查, 期间无干扰因素如活检、手术等。③月经期妇女于月经后3~7 d接受乳腺检查。④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排除标准:手术病理病灶与检查病灶不相符者。

1.2 仪器和方法:

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mmomat Novation DR乳腺全数字化X线机行钼靶检查, 图像输入到5M Barco全屏进行分析和观察。患者取内外侧斜位及头尾位, 需要时加侧位。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Avantol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常规做双侧乳腺平扫、动态增强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 采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 双侧乳腺自然悬垂。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60例患者中, 139例 (86.88%) 患乳腺癌, 其中, 97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23例为内癌, 3例为浸润性小叶癌, 16例为黏液癌。25例 (15.63%) 患良性病变, 其中, 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合并腺病, 6例为不典型导管增生合并腺病, 3例为乳腺炎症 (导管扩张症, 脓肿, 肉芽肿性炎) , 5例为乳腺腺病 (乳腺增生、硬化性腺病、纤维腺病) , 5例为纤维腺瘤合并腺病。

2.2 钼靶、MRI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钼靶检查和MRI检查与病理结果比较:准确者均为133例, 准确率均为83.13%。

2.3 钼靶、MRI表现:160例患者中, 139例为乳腺癌组, 21例为非乳腺癌组。乳腺癌组:113例钼靶可探及肿块, 74例伴微钙化, 58例肿块周边有毛刺征, 9例伴晕环。MRI病灶表现多边界模糊, 有毛刺, 不规则, 强化峰值在对比剂注射后2~3 min内, 后迅速降低,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呈Ⅱ、Ⅲ型。非乳腺癌组:14例钼靶可探及肿块, 未发现有毛刺征及晕环, 伴良性钙化7例。MRI病灶表现信号接近正常乳腺组织, 小叶状或边界光滑, 轻-中度强化, 增强缓慢、持续,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呈I型。

2.4 钼靶、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钼靶敏感度42.2%, 特异度97.7%;MRI敏感度89.2%, 特异度6 2. 2%。钼靶与MRI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 乳腺癌的发病率在欧美国家及我国大中城市中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3,4]。美国放射学会2003年推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 MRI分类标准将强化病灶根据形态分为肿块样和非肿块样, 非肿块样强化病灶占乳腺MRI所检出病灶的24%~40%[4,5]。本研究证实, 钼靶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灶显示为不规则的高密度、结构不对称、紊乱和钙化, 但是显示效果在致密型乳腺中, 结构不对称、紊乱及不规则的高密度较差, 鉴别困难[6,7]。本研究钼靶的诊断敏感度较MRI低, 分析主要原因为致密型腺体较多, 致密型病灶如果发生在乳腺高位、深位或并发重度乳腺增生易被掩盖。特别是NMLE病灶松散, 致使阳性诊断率降低。另外, 人为因素如操作及阅片水平高低等因素也影响阳性诊断率。但钼靶的特异性较高, 特异度高达97.7%;MRI检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中恶性病变中病灶呈节段样分布者多见, 较其他表现更具诊断意义。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对提示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的是内部强化方式的簇状环形强化及块状强化。ADC值≤1.3×10-3mm2/s提示乳腺恶性病变可能性大, 但与良性病变具有一定重叠, 为中度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水平。本研究中, 多数良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因为与正常的乳腺腺体信号一致而不能测量, Ⅲ型曲线提示恶性阳性预测值高。Ⅱ型曲线无明显特异性。MRI表现分布特点 (节段样分布) 、内部强化 (块状强化和环形簇状强化) 、ADC值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乳腺病变的阳性预测值。

总之, 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钼靶检测NMLE的敏感度低, 易漏诊。MRI的敏感度高, 对于钼靶的检查的可疑患者, 建议行MRI进一步确诊。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钼靶和MRI多参数成像诊断效能, 比较二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mmomat Novation DR乳腺全数字化X线机行钼靶检查, 图像输入到5M Barco全屏进行分析和观察。患者取内外侧斜位及头尾位, 需要时加侧位。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Magnetom Avantol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MRI检查。常规做双侧乳腺平扫、动态增强成像和扩散加权成像, 采用双穴乳腺表面线圈。患者取俯卧位, 双侧乳腺自然悬垂。结果 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钼靶敏感度42.2%, 特异度97.7%;MRI敏感度89.2%, 特异度62.2%。钼靶与MRI敏感度与特异度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钼靶检测NMLE的敏感度低, 易漏诊, MRI的敏感度高, 对于钼靶的检查的可疑患者, 建议行MRI进一步确诊。

关键词:钼靶,MRI,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晓, 程流泉, 刘梅, 等.MRI、钼靶和超声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15 (5) :336-340.

[2]于兰英, 姜洪, 李冬雪.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诊断的MRI及钼靶X线摄影的对比研究[J].黑龙井医学, 2015, 39 (2) :191-193.

[3]Evans PW.Breast cancer screening:successes and challenges[J].CACancer Jlin, 2012, 62 (1) :5-9.

[4]徐琳, 汪登斌.MR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4, 29 (4) :454-456.

[5]李逢芳, 刘万花, 潘淑淑, 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炎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讨论[J].现代医学, 2012, 40 (1) :14-19.

[6]陈计赏, 陈贵俦, 冯玉珊, 等.钼靶指导乳腺钙化灶切除在发现非肿块型早期乳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3) :53-54, 56.

非肿块型 第6篇

关键词:肿块型结核,螺旋CT,影像特点,误诊

结核病仍是世界重要的传染病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有所升高, 全身各器官均可感染, 而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影像报道较少。虽然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一般不具有传染性, 但可以给人造成痛苦和严重危害, 也应当重视[1], 做到早发现、坚持全程合理化疗。本文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及误诊原因, 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年我院误诊为腹部肿瘤等的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共12例, 男5例, 女7例, 年龄15~38岁, 平均年龄26岁。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CT平扫及增强检查, 并最终得到手术、病理证实。

1.2方法

所有图像均由我院具有长期CT诊断经验的一名副主任医师及两名主治医师共同分析。

2结果

12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均类似肿瘤等占位性病变, 综合分析得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特点主要有: (1) 腹腔内分房状囊性肿块, 增强扫描后房壁环形强化; (2) 腹膜增厚较为均匀并强化, 同时, 还伴有大网膜污迹样增厚, 而肠系膜则呈“放射状”排列; (3) 呈不均匀聚积分布的少量腹水; (4) 腹腔肿大的淋巴结呈较为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等。而上述各征象的多少, 则与诊断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成立的可能性是呈现正相关的。单一CT征象缺乏特异性, 易被误诊为肿瘤等。

3讨论

结核性腹膜炎多属慢性腹膜炎, 多由结核杆菌所引发的腹膜特异性感染, 因此, 该病往往又被称之为腹膜结核。该病多发于青壮年, 占结核病的5%左右, 且多见于医疗、卫生环境较差的城镇低收入者[1,2]。按病理改变, 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3型:即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而干酪型、粘连型则可表现为腹部肿块, 即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在正常临床表现上多无典型症状, 同时还缺乏其特异性体征, 加之检查方法较少, 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3], 本研究中有4例误诊为其他原因所致之肠梗阻和阑尾炎等急腹症, 4例为卵巢肿瘤, 3例为结肠癌, 1例为肝癌。双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率, CT扫描速度、层厚、时相捕捉、重建均有一定优势, 其诊断价值优于单螺旋CT及普通X线检查, 因此在腹部肿块性病变中得到广泛应用。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观察的主要内容有: (1) 壁腹膜增厚的形式及强化特征;肿块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 (2) 大网膜改变。 (3) 腹水及其分布范围。 (4) 腹腔淋巴结改变。 (5) 肠系膜改变。我们在观察腹膜结构与病变时, 可以降低窗位和增大窗宽, 这样会更利于观察。一般使用窗宽:250~400Hu, 窗位:30~50Hu。因此, 此窗宽、窗位下, 患者的腹膜、网膜、肠系膜显示均呈良好状态。综合文献和本组病例资料, 分析主要的误诊原因: (1) 4例误诊是因患者受外因影响致其肠梗阻和阑尾炎等急腹症, 并过分侧生于腹外结核史, 加之临床急于手术探查。但是, 由于结核性腹膜炎可以继发于患者其他部位结核病, 由于很难找到腹外结核灶, 故此, 我们则不能将有无腹外结核史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4];而在本组中, 因发现肿块或不全性肠梗阻后, 加之急于剖腹探查才导致误诊。这些误诊病例, 在术前病情由于不甚紧急, 如果再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检查, 则可以正确诊断。 (2) 4例肿块位于左或右下腹, 质地较软, 似有囊性感而被误诊为卵巢肿瘤, 其中的主要因素是壁结节被过分强调, 而腹膜均匀增厚并强化, 大网膜污迹样增厚, 肠系膜“放射状”排列等影像特征等被忽视[5]。 (3) 3例误诊为结肠癌、1例为肝癌主要是对肿块的多形性认识不足。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肿块多由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粘连的肠曲和干酪样组织积聚而成的, 因而肿块的大小、形状、边缘、质地、活动度表现各异, 临床上较难与癌性腹膜炎鉴别。结合文献[3,6], 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侧重进行鉴别: (1) 由于结核性腹膜炎于儿童、青壮年为多发, 而癌性腹膜炎年龄偏大。如其他部位已有肿瘤的原发病灶, 则应先考虑癌性腹膜炎。 (2) 对于壁腹膜的改变。结核性腹膜炎多为光滑、均匀增厚, 且多位于肝脾周围、结肠旁沟区域、胁腹部及盆腔区域。癌性腹膜炎多为不规则或结节样增厚, 多见于右膈下区域或膀胱直肠陷窝。 (3) 网膜、系膜改变。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多呈“网膜线征”及“放射状”;而癌性腹膜炎多呈“网膜饼征”。 (4) 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腹水量少, 多伴有包裹, 且局部占位不突出;而癌性腹膜炎用水常较大, 多无包裹, 往往伴有肝脾外压性改变状态。 (5) 淋巴结改变。结核性淋巴结炎, 其肠系膜改变多伴有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的肿大淋巴结影;而癌性腹膜炎少有此表现。

综上所述, 当上述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单独存在时, 往往因缺乏其特异性, 易被误诊。如果同时存在2项以上时则对结核性腹膜炎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尤其腹腔囊性肿块与腹膜、网膜及系膜特征性改变同时存在时, 常能做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15-520.

[2]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杜, 2000:235-236.

[3]胡伟, 王崇文.结核性腹膜炎误诊原因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统疾病杂志, 1997, 20 (1) 10-26.

[4]刘顾简, 黄世章.胸内孤立大肿块型结核误诊16例分析[J].湖南医学院学报, 1985, 10 (1) :79-82.

[5]Jeong YY, Outwater EK., Kang HK.Imaging Evaluation ofOvarian Masses[J].Radio Graphics, 2000, 20 (5) :1445-1470.

非肿块型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60例, 均为女性, 年龄28~79岁, 中位年龄51岁, 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和乳腺摄影资料,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因乳房肿块或乳腺不适就诊。

1.2 检查方法:

乳腺摄片采用美国GE公司Senotraphe2000D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常规采用头尾位 (CC) 、内外侧斜位 (MLO) 摄片。自动曝光条件, 乳房加压厚度30~50 mm, 获取图像传入工作站, 进行后处理, 由2位以上丰富经验的影像等诊断医师进行双盲阅片并出具诊断报告。

1.3 图像分析:

主要征象:肿块、钙化、结构扭曲, 局限性致密。参照2003年美国放射学会BI-RADS标准进行读片分析, 对肿块的形态、边缘进行描绘, 对钙化的形态、大小、数目、分布特点进行分析。

2 结果

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主要X线表现:其中病理分级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5例, Ⅱ级6分17例、Ⅱ级7分14例、Ⅲ级8分18例、Ⅲ级9分6例, 分叶状肿块6例, 边缘规则肿块2例, 边缘不规则肿块35例 (见图1) , 星芒状肿块10例 (见图2) , 边界模糊或呈浸润性改变37例, 微钙化35例, 肿块合并钙化26例 (见图4) , 伴乳头凹陷11例, 伴皮肤增厚15例, 伴大导管征6例 (见表1) 。其他少见征象包括:局灶性密度增高5例 (8%) , 肿块伴毛刺征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图1不规则肿块钼靶征象 (↑所示可见边缘不规则, 呈浸润性改变的肿块影) 图2星芒状肿块钼靶征象 (↑所示可见星芒状肿块, 周边可见多形毛刺, 可见大导管像, 乳晕区皮肤增厚, 乳头凹陷) 图3多形性钙化钼靶征象 (↑所示可见多形性钙化, 局部腺体结构紊乱) 图4肿块伴钙化钼靶征象 (↑所示可见边缘浸润性改变肿块, 肿块内外均可见钙化)

3 讨论

由于大部分浸润性导管癌是从导管原位癌发展而来的, 因此就决定了两者在钼靶X线片表现上某些程度的相似性, 均以钙化改变为常见[5]。微钙化的形成是由于癌组织坏死后钙盐在导管内沉积, 肿瘤细胞分泌引起异常代谢或某些与矿化相关的蛋白和细胞因子参与所致。钙化可位于肿块内、肿块边缘或周围, 有时单独存在[6]。FFDM对钙化非常敏感, 能显示直径0.1 mm的钙化, Fisher等[7]报道FFDM对簇状微小钙化的敏感性为95%。这也是FFDM在诊断乳腺疾病上具有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本组病例可见微钙化者35例。

浸润性导管癌常可见肿块影, 所以肿块伴钙化成为一种重要征象, 本组60例患者中, 肿块伴钙化者26例, 显然比单纯钙化16例更多见。对于可疑乳腺癌、X线片上出现钙化改变者, 除了导管原位癌, 就要考虑浸润性导管癌。而尤其当X线片上表现为钙化伴肿块时, 浸润性导管癌的比例增高[8]。良性钙化多为圆点状、空心圆状、斑片状或团球状等, 与本文浸润性导管癌所见之钙化形态有较明显差异。恶性钙化粗细不一、浓淡不均、边缘模糊、数量多, 对于表现典型的微钙化, >5枚/cm2即可作出乳腺癌的诊断。本组钙化35例中, 形态呈多样性, 为针尖样、小杆样、沙砾样或不规则状等, 且大部分呈区域性或团簇状分布, 尤以簇状分布者为最多, 共21例。因此, 观察分析钙化表现时, 不仅要注意钙化的形态、数量, 更需要明确钙化分布特点, 作为定性诊断的重要依据。

局灶性密度增高或结构紊乱是除了肿块与微钙化之外的另一重要征象, 且常见于较早期的病变, 本组可见5例。局灶性密度增高, 成小灶状或片状, 中心密度较高, 边缘模糊, 可以是乳腺癌的最早征象, 特别是进展性局灶致密影, 更提示恶性可能[9]。结构紊乱病变没有肿块, 而表现为组织密度增高, 结构扭曲变形, 纤维小梁增粗、变直或紊乱, 并向肿瘤中心聚集。由于表现不够典型, 局灶性密度增高或结构紊乱常常成为漏诊及误诊的原因, 需要诊断医生具有一定的经验与更细心的观察, 将患侧与健侧乳房摄片对比观察。应强调的是, 临床工作中, 不仅要细心观察, 还应该由诊断医生亲自体检触诊, 并结合患者乳腺超声检查等资料, 以期减少疏漏、提高诊断正确率。

皮肤及乳头改变是一种间接征象, 既是X线摄影中所见, 也是唯一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的征象, 而且一旦发生, 常作为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本组中乳头内陷11例, 皮肤增厚15例, 皮肤凹陷5例。导管征则表现为乳头后方条状密度增高的导管影, 并指向癌灶方向, 并不常见, 但出现时常常表示乳管受侵, 本组可见导管征3例。这些相对少见的征象, 往往提示病变呈浸润性生长, 甚至是向中晚期发展的重要信号, 因此, 也应引起诊治医生的注意。

乳腺X线检查被认为是乳腺成像的金标准[10], 尤其是FFDM比模拟摄片获得的图像质量更高, 大大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与传统乳腺摄影检查相比具有明显优势[11]。肿块、微钙化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最常见且重要的X线征象, 具有较高的诊断、定性价值, 局灶性密度增高或结构紊乱、皮肤及乳头改变、导管征等不常见征象的出现亦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俊来, 唐杰.全面掌握超声检查技术努力提高乳腺疾病诊断水平[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08, 5 (5) :44-46.

[2]李坤成, 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5-36.

[3]林本耀.乳腺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110-111.

[4]Andersson I.Invasive breast cancer[J].Eur Radio, 2001, 11 (Suppl) :S299-S302.

[5]沈茜刚, 顾雅佳, 唐峰, 等.数字化乳腺摄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 2009, 28 (4) :494-497.

[6]王晓华, 李振芝, 王滨, 等.乳腺肿块周围钼靶X线征象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2007, 5 (6) :461-463.

[7]Fisher U, Baum F, Obenauer S, et al.Comparative study in patients with microcalcifications: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 vs screen-film mammography[J].Eur Radiol, 2002, 12 (11) :2679-2683.

[8]顾雅佳, 周康荣, 陈彤箴, 等.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5) :439-444.

[9]Jessica WT, Edward A.The probably benign assessment[J].Radiol Clin North Am, 2007, 45 (5) :773-789.

[10]Prasad SN, Houserkova D.The role of various modalities in breast imaging[J].Biomed Pap Med Fac Univ Palacky Olomouc Czech Repub, 2007, 151 (2) :209-218.

非肿块型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 男性11例, 女性4例;年龄32~63岁, 中位年龄50.5岁;病史6个月~3年。有胆道结石病史6例, 酗酒史7例, 急性胰腺炎病史2例。2例胰腺炎病史者均未正规治疗。

1.2 临床表现

绝大多数患者 (14例) 出现上腹不适, 伴皮肤巩膜黄染者11例, 诊断2型糖尿病3例, 具有典型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受损表现 (如脂肪泻) 1例。发病时间7~180 d不等, 平均71 d。

1.3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持续性增高者9例。本组病例均行CEA、CA50与CA19-9等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CEA阳性1例 (6%) , CA50或CA19-9增高者12例 (80%) 。8例患者 (53%) CA19-9明显增高, 其中最低者为正常高限值 (37 U/ml) 的2倍, 最高者达450 U/ml, 为正常高限值的12倍以上。

影像学检查:全组病例均行腹部彩超检查, 12例发现胰头部体积增大或呈结节状肿大。15例均行增强CT扫描或MRI扫描均发现胰头肿块, 其中, 伴胆道扩张9例, 伴胰管扩张6例。术前均拟诊为“胰腺癌”。

1.4 手术治疗

术中均发现胰头部肿块并常规多点穿刺活检, 细胞学检查全部符合慢性胰腺炎表现, 未见恶性肿瘤改变。术式选择[1]: (1) 胰头肿块不硬, 胰管无明显扩张, 胆道下段无狭窄但伴黄疸的患者6例, 仅行胆道“T”管引流术; (2) 以胆道梗阻性扩张为主者5例, 行胆总管或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 (3) 以胰管扩张伴结石为主者4例, 行改良Puestow术。伴有胆石症患者均行胆囊切除术或胆管取石术, 全组患者未行Whipple术者, 术后无并发症。出院时主要临床表现 (如腹痛、黄疸等) 均缓解。

2 结果

术中去除病因, 术后改变患者不良生活习惯。约定患者定期返院门诊复查, 复查率为100%。行胆道“T”管引流术的6例患者术前彩超均发现胰头2.0~4.5 cm肿物, 术后1个月左右复查彩超时肿物即明显变小或消失, 此后未见反复。5例行胆总管或胆囊-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 术后2个月复查时肿块明显缩小者3例, 无临床症状, 另2例有间断腹痛症状并低-中度发热, 胰头肿块缩小不明显, 考虑与反复胆系逆行感染有关。4例行改良Puestow术者, 术后2.5个月复查, 症状均明显缓解, 肿物明显缩小或消失。

3 讨论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头癌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征象等方面易混淆, 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据Smith等[2,3]报道:60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病例中有103例 (17.1%) 良性病变, 良性病变中慢性胰腺炎占大多数, 占整个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16.4%。结合本组病例, 笔者认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应注意以下特征:

3.1 临床鉴别

⑴慢性胰腺炎最突出的特点是病程长, 以疼痛 (钻进样) 为主, 且多次发作不同于胰腺癌。⑵胰头部肿块型胰腺炎CT下一般局部边界不清楚, 轮廓不整, 主胰管及胆总管呈不规则扩张, 管壁多不光滑, 沿胰管分布结石或胰腺实质内钙化[4];增强CT是诊断胰腺疾病的理想手段, (1) 胰头癌肿块密度不均, 增强后显示低密度甚至中心坏死;炎性肿块密度均匀, 增强后呈等密度或灶性低密度, 可见强化。 (2) 胰头癌进展快, 胆总管因梗阻扩张而相对变薄, 下段截断, 合并胰管扩张形成“双管征”;胰头炎性肿块常合并胆道炎症或胆石症, 胆总管增厚呈环形强化, 其下端逐渐变细, 主胰管多不规则轻度扩张并穿过肿块。⑶通过胰头肿块有无低血供病灶区, 胰腺周围有无转移灶及肿大淋巴结等间接征象和胰头癌相鉴别。⑷对有胆系感染、急性胰腺炎、饮酒、外伤史等要高度怀疑肿块型胰腺炎的可能。⑸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曾被认为是诊断胰腺癌有价值的指标, 有学者报道CA19-9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4.15%, 特异性为90%, 同时检测血清及胰液中CEA水平亦可提高诊断率[5]。而本组资料显示, CA50和CA19-9二者至少一项增高患者多达80%, 说明目前使用的肿瘤标志物在鉴别诊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方面存在局限性。⑹在鉴别时应注意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并存的可能。

3.2 术中鉴别

术中进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是鉴别二者的最好方式。文献报道确诊率可达90%, 对慢性胰腺炎可以反复多处取活检送冷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但胰腺癌的周围常有慢性炎症组织覆盖包绕, 表面取材或穿刺并不总能取到癌组织而是取到了炎性组织, 也可导致误诊。通常, 慢性胰腺炎深部常有硬结, 取材、穿刺病理细胞学检查虽然阴性, 也不能排除癌瘤[6]。

综上所述,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在病史、临床表现、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等诸多方面均有易于混淆的特点, 但只要仔细分析追问病史, 提高阅片能力, 是能够发现两者差别的, 从而降低误诊的几率。

参考文献

[1]杨尹默, 万远糜, 石岩, 等.慢性胰腺炎的分形与术式选择[J].中华外科杂志, 2005, 43 (23) :140-144.

[2]李秉璐, 廖泉, 赵玉沛, 等.23例胰头肿块型胰腺炎的诊治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 2002, 19 (9) :543-544.

[3]Vaishali MD, Agarwal AK, Upadhyaya DN,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obstructive jaundice[J].J Clin Gastroen-terol, 2004, 38 (10) :887-890.

[4]陈戎, 乔安意, 钱以德.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的的外科治疗 (附7例报告) [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05, 5 (3) :167-168.

[5]赵玉沛, 李秉璐.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关系及诊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3, 10 (6) :521-522.

非肿块型范文

非肿块型范文(精选8篇)非肿块型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乳腺...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