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子 -化学教案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分子 -化学教案(精选8篇)

分子 -化学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quot;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参考:

一、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板书:

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7)投影:实物投影打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说明分子的真实存在。并指明糖、水、氧气、二氧化硫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学生如果感兴趣课下可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C60分子结构

8)多媒体展示、讨论

多媒体展示: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

讨论:这两个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有没有变化;如何从分子角度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9)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10)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并提出

分子 -化学教案 第2篇

【课前预习】

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及金属晶体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比较: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金属晶体

结构 构成微粒

微粒间作用力

性质 硬度

熔、沸点

导电性

溶解性

【新课学习】

【问题探究一】1、分子晶体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分子 -化学教案 第3篇

一、实验用品

220cm试管1支, 3号橡胶塞1个, 铁架台、十字架、铁夹各1个, 粗铁丝 (6cm) 1根。

脱脂棉、酚酞试纸、蒸馏水。

二、实验方法及现象

1. 取一支试管, 在试管的内壁上贴上一条用蒸馏水润湿的白色酚酞试纸条。

2. 取一个3号橡胶塞, 在其中间穿入一根粗铁丝, 然后在胶塞的小头端将铁丝用钳子弯成一个小钩, 在小钩上钩挂一团脱脂棉。

3. 用滴管向脱脂棉团上滴3~4滴浓氨水, 迅速将橡胶塞塞紧在试管口处 (如图2所示) 。然后将该试管用十字架、铁夹等固定在铁架台上。

1分钟后, 可观察到润湿的白色酚酞试纸条从上而下逐渐变红, 说明无色的氨气分子从上而下扩散。3分钟后润湿的白色酚酞试纸条全部变红, 说明氨气分子已经扩散到整个试管内。

三、实验说明

1. 脱脂棉浸入的浓氨水不要太多, 避免产生液滴落到试管底部, 影响实验效果。

2. 氨气使浸有蒸馏水的白色酚酞试纸条变红的原因是:脱脂棉内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溶于酚酞试纸上的水中使其显碱性, 酚酞遇碱变红。

3. 由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浸有浓氨水的棉球悬挂在试管上方, 可以消除由于重力作用使气体下沉而产生的干扰。

4. 本实验涉及物理、化学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理科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理科综合实验能力, 有利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分子 -化学教案 第4篇

【关键词】纳米通道;电化学单分子;酶分子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detection of the enzyme molecules by the electrochemical single molecule analysis of the nano channel. Methods: Analyze the affinity interaction between thrombin and thrombin reagent by using hemolysin and lecithin free assembly to biological nanopores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molysin aperture to control single stranded DNA and double stranded DNA. Results: The current signal was terminated because the double stranded structure which made up with cervical loop structure could not pass through the hemolysin nanopore. In addition, under high voltage, the structure of the neck ring was destroyed, and the DNA of the neck ring was ssDNA. Conclusion: There is no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NA solution chain time and the double chain sequenc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neck ring, and the applied voltage is closely related.

Keywords:nano channel; electrochemical single molecule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213-02

凝血酶在临床医学领域当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其可以作用在血液当中的纤维蛋白原,促使其转变成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进而起到止血的作用。在临床当中主要应用于外伤、口腔、妇产科、消化道以及泌尿的止血[1]。本文筆者通过利用溶血素以及卵磷脂的自由组装形成生物纳米孔到,通过溶血素孔径的特性来控制单链DNA以及双链DNA通过孔径的时候不同电流下降,对凝血酶与是凝血酶试题的亲和作用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试剂与仪器

1.1.1主要试剂

其中包括有SA(溶血素)、APLI(卵磷脂)、盐酸、NEase(限制性核酸内切酶)、Tris、正葵烷以及KCl。试验当中所使用的水全部为二次去离子水,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全部为分析纯。试验当中使用到的DNA片段全部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设计。

1.1.2主要仪器

仪器:Axonpatch200B,DigiData1440A,离心机,冰箱BCD-162AG,202-1AB型电热恒温干燥箱,BS124S电子天平、KQ-60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SZ-93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CJJ78-1型磁力加热搅拌器、磁力架、数值式水浴温度控制仪、可调式移液器、PHS-3DpH计以及气浴恒温振荡器。

1.2试验方法

1.2.1DNA储备液和缓冲溶液

(1)全部DNA储备液都要采取二次水稀释为10-4M;(2)缓冲溶液Tris-HCl(10mM,pH7.8,1.0MKCl):①:称取0.1213g Tris和7.455gKCI加入到80毫升烧杯当中加水溶解,采取稀释HCI调节pH一直到7.8;②:将以上溶液移到100毫升容量瓶当中加入水稀释一直到刻度线,即得0.01M Tris-HCl缓冲溶液。

1.2.2试验样品制备

(1)采取10 L10-4MSl注入样品管当中,采取Tris-HCl缓冲溶液稀释到10-6M,这个样品为G1;(2)采取10 L10-4MSl与10 L10-4MS2放在同一个样品管当中在37摄氏度之下孕育2小时,之后采取Tris-HCl缓冲溶液稀释到10-6M,这个样品为G2;(3)采取10 L10-4MSl与10 L10-4MS2放在同一个样品管当中在37摄氏度之下孕育2小时,之后向当中加入10 L5.0×10-4M的凝血酶在37摄氏度之下反应40分钟,之后计入970 L Tris-HCl缓冲溶液,这个样品为G3。

1.2.3卵磷脂处理

配制30mg·mL-1卵磷脂溶液:向盛有200毫克卵磷脂的瓶当中加入2毫升正葵烷,得到100mgmL-1卵磷脂溶液,选取60 l100mg·mL-1卵磷脂溶液,加入正葵烷稀释一直到200 l,即会得到30mg·mL-1卵磷脂溶液[2]。

1.2.4制备磷脂双分子层膜

(1)调整好相关仪器,采取1000 L的移液枪在检测槽的cis和trans端分别注入1毫升的Tris-HCl缓冲溶液,这个时候设置电压100mV开启检测,电流应该为无穷大显示过溢状态;(2)使用一个洁净的毛笔沾取一定量的30mg·mL-1卵磷脂涂抹在内部凹面上的小孔表面;(3)在电压100mV下运行工作软件,这个时候孔道处于封闭状态电流应该为0,这个时候打开膜电容界面观察膜电容的变化,当其上升和稳定的时候,即为磷脂双分子层膜成膜成功,这个时候可以停止运行软件,并且切换到电流-时间界面。如果这个环节下封闭状态电流没有为0或膜电容持续不稳定,则一定要把检测槽清洗干净重新开始[3]。

1.2.5在磷脂双分子层膜上形成纳米孔道

采取移液枪选取溶血素10 L 注入到cis端孔的表面,静止30分钟以后,打开工作软件,这个时候还必须要处于封闭电流状态,得到纳米孔道成形以后电流基线会出现一个短暂的突跃,这个时候即为成功形成纳米孔道,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电流基线在持续上线波动,则需要再一次制备磷脂双分子层膜。

2结果

因为颈环结构属于双链结构无法穿过溶血素纳米孔道卡在溶血素孔道当中,造成电流信号终止。另外,在高电压下颈环结构被破坏,颈环结构的DNA伸展为ssDNA。颈环结构卡在溶血素孔道当中,在高电压下颈环结构伸展,电流信号得以恢复。由于在140mV下颈环结构的伸展速度和DNA穿过溶血素纳米孔道的时候速度要比在120mV下速度快。G2结构是3`为适体S2与S1的杂交部分,5`端为颈环结构,这个时候的G2不管是3`端还是5`端在80mv电压之下全部无法顺利通过溶血素纳米通道,所以整个过程没有电流下降表现。

3讨论

DNA穿孔纳米孔道的时候,电流脉冲大部分集中在60pA左右。根据相关报道表明[4],在低电压下颈环结构无法顺利通过溶血素纳米孔道,然而在高电压下颈环结构被伸展开,可以顺利通过纳米孔道。本文结果显示,G3在G2的基础之上加入凝血酶的结果,加入凝血酶以后,凝血酶适体S2被脱离出来,这个时候的G3样品通过纳米孔道的时候样品就是颈环结构的S1。另外,结果显示,在比较高的电压之下通过的碱基数要比低电压要多,并且比较高电压下颈环结构的伸展时间要比低电压的时间短。

总之,颈环结构可以在高电压下被伸展开,可以顺利通过纳米通道。颈环结构DNA解链时间和双链序列没有关系,和施加电压有密切关系。凝血酶作用以后的dsDNA可以顺利通过溶血素纳米孔道能够看见凝血酶,与凝血酶适体有非常高的亲和力,可以将凝血酶适体从dsDNA当中脱离开。

参考文献:

[1]丁克儉,张海燕,胡红刚,等.生物大分子纳米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10,38(2):46.

[2]毓娟,揭雪飞,董新法,等.Ce02在催化氧化反应中的应用[J].电源技术,2012,26(1):43-46.

[3]张梅,魏志锋,杜雪岩,等.CeO2包覆盖对TiO2传感器材料的氧敏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2011,25(1):71-74.

九年级化学分子教案 第5篇

化学 年级

初三 标题

分子

章节

第二章第一节

关键词

分子和原子 内容

教学目的 知识: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进一步理解分子的概念;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加强对滴管使用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教学重点: 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教学难点: 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 实验学习法、问题解决法、课堂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经验中学习。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药匙、试管、镊子、滴管、分子间隔演示仪、橡皮塞、试管夹、酒精灯、磁铁、玻璃片、碘球。药品:品红、水、酚酞试液、浓氨水、酒精(带红色)、硫粉、铁粉。

其它:棉花、滤纸条、火柴、滤纸、投影仪。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设问】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酒有醇香,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湿衣服晒在太阳底下干得快,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却有了甜味,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呢?

【引入】这是因为二氧化硫、酒精、水以及蔗糖这些物质都是由许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我们能闻到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酒的醇香,是因为构成二氧化硫或酒精的微粒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因而使人嗅到了刺激性气味,酒的醇香;湿衣服晾干,是由于构成水的微粒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放在水中 思考、回答

领会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通过教师的归纳、完善,引入课题。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蔗糖的微粒扩散到水的微粒中间去了。所谓微粒就是微观粒子简称。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第二章 第一节 分子

记笔记

【讲述】前面我们提到的二氧化硫,酒精、水、蔗糖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上一章我们提到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也是由分子构成的。

【设问】水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你们知道一滴水中大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第一自然段,并观看课本上的图2—3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苯分子图像的照片。【板书】

一、分子

1.分子很小,有体积,有质量

一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然后思考,并观察想象课本上的图2—3。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从事实上去体验分子很小,但有体积有质量,体验分子的其实存在。

【设疑】分子是不是固定不动的?让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一下。【实验】1.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2.品红的扩散(学生分组实验)3.氨分子的扩散(学生分组实验)

【讲解】以上几具实验,使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品红分子逐渐向水分子间扩散,使液体变成红色;氨水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氨分子遇上了酚酞试液,就发生了变色反应;加热碘球,使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冷却后,碘分子运动速度又变慢,碘分子从磺球的一端运动到了另一端。【板书】2.分子在不断运动

【设疑】物质为什么会有三态的变化?

【讲解】物质之所以有三态的变化,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给碘球加热后,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碘分子间的间隔加大,碘从固态变为气态,我们还可以通过其它实验来证实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观察给碘球加热后发生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的本质。记笔记

思考并根据上面三个实验的现象试回答。通过设疑及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从事实上去理解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的。

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重点复习巩固滴管的使用。

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分子间有间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如图所示,在分子间隔演仪内倒入一半容积的水,然后小心地向水上倒入有颜色的酒精至分子间隔演示仪细颈的上端,然后塞紧像皮塞翻转摇匀,观察

液体体积的变化,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讲解】将酒精和水相混合,酒精分子进入到水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混合后液体的总体积减小。这说明分子间有间隔。【板书】3.分子间有间隔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现象的本质,试着分析变化的原因。

记笔记

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引入】蔗糖是甜的,各地的蔗糖制成的糖水都是甜的;食盐是咸的,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食盐是由食盐分子构成的,可见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板书】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思考

记笔记

通过对不同物质性质的比较,认识分子的性质。

【引入】硫分子保持着硫的化学性质,氧分子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保持着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所以,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板书】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领会分子的概念

通过对分子的概念的分析,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设疑】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吗?糖水是一种物质吗?

【引入】空气是由多种气体和杂质组成的,糖水是由糖和水组成的,米时有沙子就不是纯米,食盐里有杂质就不是纯盐而是粗盐。以上这些都不是纯物质,只能称为混合物,与混合物相对应的是纯净物。【板书】

二、混合物与纯净物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什么是混合物,什么是纯净物吗?

【板书】混合物:由多种成分组的物质;纯净物: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物质。【演示】在两张滤纸上各放置少量铁粉和硫粉,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把两种物质的粉末在一张滤纸上均匀混合,再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用一块磁铁隔一块薄玻璃片在混合物上方缓慢移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板书】混合物中的各成分只是简单地混合,各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但有影响。

【讲解】物质在纯氧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旺盛,就是因为纯氧是纯净物,而空气是混合物,本质上都是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只不过空气中还有其它的气体影响了氧气的纯度。回答课堂练习

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回答空气的成分,说明空气不是一种单一的气体;糖水是由糖和水组成的,不是一种物质。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观察混合物质的颜色、状态,混合后物质的颜色,用磁铁吸附的现象,分析、总结混合物的性质。

记笔记

回忆上一章做过的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现象。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对分子概念与性质的认识。通过设疑引出混合物与纯净物的课题。

通过教师的引入让学生总结概括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

从学过的事实中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但有些影响。

【设疑】利用我们学过的分子的知识,你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吗? 【板书】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由同种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用分子的概念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回答问题。

接着学生综合能力,引出从微观角度出发的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讲解】完全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像我们化学常用的试剂就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化学纯和分析纯等种类,这些试剂能满足不同使用的需要,我们都认为它是纯净物。通常所谓的纯净物指的是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我们化学主要研究的就是纯净物。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9页和二段。领悟“纯”的是相对的。阅读课本

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方法,从实际出发,认清没有“绝对”纯净的物质。【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小结】让学生小结这节课的内容该如何掌握,最后教师再小结。重点掌握分子概念,会利用分子的观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要了解和会判断一些容易分辨的、比较典型的混合物和纯净物。【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小结这节课的知识要点。

巩固对混合物及纯物概念的理解,考察学生的听讲情况及总结的能力。附1:课堂练习一

1.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氧元素(B)氧原子(C)氧分子(D)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液氧(B)

(C)

(D)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A)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了变化(D)分子破裂后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附2:课堂练习二

4.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垢是。

①高锰酸钾;②硫磺;③食盐水;④空气;⑤水银;⑥白酒;⑦二氧化硫;⑧自来水;⑨矿泉水;⑩液氮;⑾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完成反应后剩余的固体。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空气(B)液态氧(C)澄清的石灰水(D)氯化钠溶液

6.下列物质在纯氧中燃烧,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物属于混合物的是()(A)蜡烛(B)硫(C)红磷(D)镁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C 2.A 3.D 4.纯净物①、②、⑤、⑦、⑩ 混合物③、④、⑥、⑧、⑨、⑾ 5.B 6.A 附4:随堂检测

1.氧气变为液态氧主要是因为()

(A)分子本身大小发生了变化(B)分子运动发生了变化(C)分子间隔发生了变化(D)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2.水结成说,其结果是()

(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了(B)水分子的间隔增大了(C)水分子的间隔减小了(D)水分子的组成改变了 3.以下各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完毕后所剩的固体(B)纯净的糖水(C)液态氧(D)液态空气

4.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高一化学教案 分子的性质 第6篇

[目标要求] 1.掌握物质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2.知道分子手性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3.掌握无机含氧酸酸性的判断方法。

一、溶解性

1.相似相溶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________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________溶剂。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2)从分子结构的角度有相似相溶规律。

(3)如果溶质与溶剂之间能形成________,则溶解度增大,且________作用力越大,溶解度越大。(4)溶质与水发生反应时可________其溶解度,如SO2与H2O反应生成H2SO3,NH3与H2O反应生成NH3H2O等。

(5)相似相溶原理还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似性,如CH3CH2OH中的____________与H2O中的____________相似,乙醇能与H2O互溶,而CH3CH2CH2CH2CH2OH中烃基较大,其中的-OH跟水分子中的-OH相似的因素小得多,因而戊醇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减小。

二、手性

1.手性异构体

具有完全相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一对分子,如同__________________互为________,却在三维空间里____________,互称手性异构体。

2.手性分子

有________________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三、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分子之所以能显示酸性,是因为其分子中含有-OH,而-OH上的________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能够解离出________而显示一定的酸性。

2.无机含氧酸酸性的比较

无机含氧酸的通式可写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________,导致ROH中O的电子向________偏移的程度越大,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____电离出H+,酸性越____。如酸性:

HClO____HClO2____HClO3____HClO4,HNO2____HNO3,H2SO3____H2SO4等。

1.HCl比CH4在水中的溶解度()

A.大 B.小

C.一样 D.无法确定

2.下列事实不能用氢键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A.乙醇可以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B.HF能以任意比溶于水

C.醇中的羟基数目越多,该物质就越易溶于水

D.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3.下列分子中,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是()

4.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一条规律是:在含氧酸分子中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多,酸性越强;非羟基氧原子数越少,酸性越弱。例如:

含氧酸分子式非羟基氧原子数酸性

HClO0极弱

H3PO41中强 HNO32强

HClO43最强

若已知亚磷酸(H3PO3)是中强酸,亚砷酸(H3AsO3)是极弱酸,试写出H3PO3、H3AsO3的结构简式。

参考答案

基础落实

一、1.非极性 极性

2.(1)温度 压强(3)氢键 氢键(4)增大

(5)分子结构-OH-OH

二、1.组成 原子排列 左手与右手一样 镜像 不能重叠

2.手性异构体

三、1.H原子 H+

2.(HO)mROn 高 R 易 强

课堂练习

1.A 2.D

分子 -化学教案 第7篇

【指导思想】从宏观物质间的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就得了解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并通过微观粒子在变化中的种类和个数的变化情况,真实的认识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要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直观形象的物质间的反应向抽象的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过渡,为以后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和学好化学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特点:设置本单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微粒观,以便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认识身边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对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水的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情形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的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在这一单元中,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

本节授课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儿单元“水和溶液”课题三“分子和原子”,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为前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物质间的反应从微观的角度有进一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化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物质之间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但都是从宏观角度感受化学,但还不清楚或认识不到物质之间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要将宏观的物质间反应归因于微观粒子间的重新组合、尤其是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现象和反应入手、以客观存在的微观粒子图片等说明粒子的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讲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并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认识物质间反应的本质。做到实例举证、客观分析、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来探索微观世界,认识分子和原子;

2、通过对微观现象的讨论,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两种变化,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从宏观现象,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为什么会减少?温度升高,减少的越快?

2、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放在通风处或阳光下干得更快?

3、走近花园处,为何能远远闻到花的香味?

4、放在水中的糖为什么不见了?水为什么能变甜?

5、为什么把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混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

6、为什么把品红溶液放到水中能扩散?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对此问题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并以此来解释上述现象。

其实,通过科学方法早已证明,物质确实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我们可以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真实的观察到一些分子、原子的存在,并且还能够移动原子。

【幻灯展示并讲解】图3-6、图3-7是苯分子结构和移动原子后形成的“中国”二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汉字了。

分子的性质:

【教师举例讲述】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千克;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大约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如果中国13亿人数1滴水中的水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则需要300万年)

(如果一个人每口喝下10亿个水分子,每秒喝一口,则喝完一滴水中的分子,则需55万年)

【教师归纳】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活动与探究】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慢慢滴入浓氨水,有怎样的现象?

2、两个小烧杯中分别放酚酞和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两个小烧杯,则有什么现象?

【教师归纳】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①氨气在空气中扩散

②糖的溶解

③闻到花香、酒味

④樟脑丸的逐渐减少

⑤湿衣服晾干

【教师举例讲述】①相同质量的同一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

②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毫升

③热胀冷缩

【教师归纳】分子间有间隔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1个H2O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再如:CO2、SO2、H2SO4、P2O5等

【展开讨论】①从分子的角度,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何不同?

②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蒸发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

② 品红溶解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它们的化学性

质也没有变;

③ 物质“三态”变化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讨论】H2在Cl2中燃烧生成HCl,试分析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情况?

【举例说明】① 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不再保持水的

化学性质;

②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和氯气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

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归纳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归纳总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动画演示】水电解动画演示

氢气和氯气反应动画演示

【教师讲述】所以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分子个数不一定变。

【提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从一种物质的分子如何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

【讨论总结】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了更小的粒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举例说明】①水电解时,首先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氢分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了一个氧分子;

②H2在Cl2中燃烧时,氢气分子分解成了氢原子,氯气分子分解成了氯原子,每一个氢原子和每一个氯原子重新组合成了氯化氢分子;

【学生讨论】电解氧化铝生成铝和氧气。

【讨论总结】氧化铝通电时,氧化铝分子分解成了铝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气分子,许多铝原子聚积到一起成金属铝。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如:在H2O中、O2中、Al2O3中氧原子始终是氧原子。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粒子。

【归纳总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化学反应实质: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分子

【板书设计】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有间隔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化学变化的实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首先分解成原子,原子间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分子原子在变化中的情况: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数目不一定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没有变。

物质、分子、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

分子构成物质

原子构成物质

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第8篇

为实现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亟需进行改革。本文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在保留基本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革新实验内容,创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1健全师资队伍保障机制

教师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对实验教学重视程度直接决定实验教学效果。然而,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实验指导教师是 “教辅人员” 的错误导向,实验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年龄高、学历层次低、培训机会少等问题,使得实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近年来,学院对实验教学给予了极大重视,进行了重大调整,将一些高学历的年轻教师补充到实验教学队伍中,形成了 “老中青”相结合的实验教学队伍。老教师将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 年轻教师将新的想法和研究项目融入实验教学,凝练出新的实验教学项目。学院非常重视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锻炼,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以便教师将企业所见所闻融入实验教学。学院还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改革,从而使近几年实验教学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2多手段结合,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改进了仅在实验室内讲解的传统授课模式,采取实验室外精讲与实验室内泛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验项目开始前一星期,教师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在理论课教室对实验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播放实验教学短片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对实验步骤、实验重点及注意事项等有较充分的认识。同时围绕实验项目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利用实验开始前的一个星期时间通过到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阅文献资料寻找问题答案。在实验室的泛讲阶段围绕问题提问学生,并进行解析。由于实验开始前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对实验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和思考,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仅看实验教材进行预习的单一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预习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经与老师探讨实施。由于减少了在实验室内的集中讲解时间,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充分锻炼动手能力。做实验期间,不要求学生象在理论课堂一样鸦雀无声,允许学生充分讨论,鼓励他们提不同意见,进行交流互动。教师积极和学生交谈,倾听他们对实验的建议和感受,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通过互动交流,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验主动性与积极性。

3激发学习热情,改进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按照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虽然通过验证性实验能使学生掌握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安装与使用,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但由于学生按固定的实验模式进行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

为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巩固理论知识,我们保留了部分基本的实验项目,但对实验步骤进行了适当的设计。如在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有机玻璃的制备) 实验中,我们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些卡片、植物标本等,在预聚物制备完成后将准备好的标本放入模具,然后浇铸成模,继续进行后续实验,最终得到嵌有标本的有机玻璃制品。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本体聚合理论知识,而且得到了有纪念意义的制品。 在标本选择准备阶段,学生围绕何种样品能够加入预聚物中作为标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实验( 白乳胶的制备) 中,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原料配比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让学生用自制的白乳胶进行木板粘合,直接检验所合成产品的应用性能,然后不同小组进行比较,得出最优的原料配比,并围绕结论进行讨论分析。学生通过这一实验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也与实际应用接轨,激发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得学生感觉到实验不再枯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分子学科领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并被广泛应用。因此,为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学科发展, 并掌握相应的实验技能,需要将较为成熟的新技术补充到实验内容中。譬如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作为 “活性”自由基聚合的一种,由于其适用单体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不受聚合实施方法限制等优点,自1998年提出以来已成为高分子合成研究领域最活跃的方向之一,并且今后还会继续发展[6]。我们将 “苯乙烯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实验加入到高分子化学实验中。学生在该实验进行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同时也了解了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的特点和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可能从事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4细化考核方式,全方位评价学习效果

客观、全面、科学的评定实验成绩对于评价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们改变了以往仅依靠实验报告进行成绩评定的模式,细化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实验总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 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思考题回答情况等,逐项评分,不单纯注重实验结果, 更注重实验态度、过程、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期末考试采取实际操作和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均从试题库中抽题作答。

5结语

本次实验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强化了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细化了考核方式, 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实验操作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努力探索,更好的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摘要:高分子化学实验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本文在传统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基础上,对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探索了新时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下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的课改方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分子 -化学教案

分子 -化学教案(精选8篇)分子 -化学教案 第1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2.了解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