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与净化范文
防治与净化范文(精选6篇)
防治与净化 第1篇
1 流行特点
本病是鸡的一种卵传性疾病, 种鸡场如被本菌所污染, 种鸡中就有一定比例的病鸡或带菌鸡, 这些鸡所产的种蛋同样有一定比例是带菌的, 在孵化过程中可造成胚胎死亡, 孵出的雏鸡有弱雏、病雏。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同时该病在同群鸡中又可以互相感染传播, 给养鸡业造成很大损失。
2 临床症状
2.1 胚胎感染
种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雏器中可见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将垂死的弱雏。胚胎感染出壳后的雏鸡, 一般在出壳后表现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丧失, 绝大部分经1~2d死亡。
2.2 雏鸡白痢
雏鸡在5~7日龄时开始发病, 病鸡精神沉郁, 低头缩颈, 闭眼昏睡, 羽毛松乱, 食欲下降或不食, 怕冷喜欢扎堆, 嗉囊膨大充满液体。突出的表现是下痢, 排出一种白色似石灰浆状的稀粪, 并粘附于肛门周围的羽毛上。排便次数多, 使肛门常被粘糊封闭, 影响排便, 病雏排粪时感到疼痛而发生尖叫声。病雏呼吸困难, 伸颈张口。有的可见关节肿大, 行走不便, 跛行, 有的出现眼盲。其引起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从很低到80%~90%不等, 2~3周龄时是其高峰, 3或4周龄以后, 虽有发病, 但很少死亡, 表现为拉白色粪便, 生长发育迟缓。康复鸡能成为终身带菌者。雏鸡白痢病死鸡呈败血症经过, 鸡只瘦小, 羽毛污秽, 肛门周围污染粪便、脱水、眼睛下陷、脚趾干枯。
2.3 青年鸡白痢
多见于40~80日龄的鸡, 本病突然发生, 整个鸡群食欲精神尚可, 总见鸡群中不断出现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鸡只, 常突然死亡, 死亡不见高峰, 若鸡群密度过大, 环境卫生条件恶劣, 饲养管理粗放, 气候突变, 饲料突然改变或品质低下等均可加强本病的发生和死亡。该病病程较长, 可拖延20~30d, 死亡率达10%~20%。
2.4 成年鸡白痢
多是由雏鸡白痢的带菌者转化而来的, 呈慢性或隐性感染, 一般不见明显的临床症状, 当鸡群感染比例较大时, 明显影响产蛋量, 产蛋高峰不高, 维持时间短, 种蛋的孵化率和出雏率均下降。有的鸡见鸡冠萎缩, 有的鸡开产时鸡冠发育尚好, 以后则表现出鸡冠逐渐变小、发绀。病鸡时有下痢。
3 病理变化
3.1 雏鸡
卵黄吸收不全, 卵黄囊的内容物质变成淡黄色并呈奶油样或干酪样粘稠物;心包增厚, 心脏上常可见灰白色坏死小点或小结节;肝脏肿大, 并可见点状出血或灰白色针尖状的灶性坏死点;胆囊扩张充满胆汁;脾脏肿大, 质地脆弱;肺可见坏死或灰白色结节;肾充血或贫血腿色, 输尿管显着膨大, 有时个别在肾小管中有尿酸盐沉积。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特别是盲肠常可出现干酪样栓子。
3.2 青年鸡
青年鸡白痢突出的病理变化是肝脏肿至正常的数倍, 整个腹腔常被肝脏复盖, 肝的质度极脆, 一触即破, 被膜上可见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色或小白点, 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块, 脾脏肿大, 心包扩张, 心包膜呈黄色不透明。心肌可见数量不一的黄色坏死灶, 严重的心脏变形、变圆。整个心脏几乎被坏死组织代替。肠道呈卡他性炎症, 肌胃常见坏死。
3.3 成年鸡
成年鸡白痢主要病理变化在生殖系统, 表现卵巢与卵泡变形、变色及变性, 卵巢未发育或发育不全, 输卵管细小, 卵子变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规则等形状, 卵子变色如呈灰色、黄灰色、黄绿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泽, 卵泡或卵黄囊内的内容物变性, 有的稀薄如水, 有的呈米汤样, 有的较粘稠成油脂样或干酪状。有病理变化的卵泡或卵黄囊常可从卵巢上脱落下来, 成为干硬的结块阻塞输卵管, 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黄性腹膜炎, 肠道呈卡他性症状。
4 诊断
根据鸡白痢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现不难做出初步诊断, 但确诊则需要通过血清学方法和细菌分离鉴定。
4.1 血清学诊断
方法包括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血清或卵黄试管凝集试验, 全血、血清或卵黄琼脂扩散试验, ELISA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选择使用, 但临床上最常用的还是全血平板凝集试验。
4.2 细菌分离鉴定
主要用于实验室确诊。可从病死鸡的肝、脾、未吸收的卵黄、病变明显的卵泡和睾丸等处分离细菌。一部分病料直接在胰胨肉汤琼脂、SS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另一部分接种于亮绿四硫磺酸盐或亚硒酸盐增菌液中, 经37℃培养24h和48h, 分别取培养物在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 24h后取出观察。对可疑分离物可进一步做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若已用过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再采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会对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5 净化与治疗
5.1 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
病死鸡要进行焚烧或深埋, 被病鸡污染的垫草要集中烧毁, 被污染的地面要铲除表土, 墙壁和围栏最好用喷灯进行高温消毒。曾经发病地区, 每年对种鸡定期用平板凝集试验全面检疫, 淘汰阳性鸡及可疑病鸡群。发现疫病, 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 采取严格控制, 扑灭措施, 防止扩散。扑杀病鸡并连同病死鸡一并深埋或焚烧销毁, 场地、用具、鸡舍严格消毒, 粪便等污物无害化处理。种蛋孵化前, 用2%来苏水喷雾消毒、不安全鸡群的种蛋, 不得进入孵房。孵房及所有用具, 要用甲醛消毒。
5.2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各日龄鸡分开饲养, 尽可能在网上饲养雏鸡。新购入的雏鸡要进行隔离观察, 不要立即混群。饲养密度要适中, 不可过于拥挤。保持室内外卫生, 鸡舍和用具要定期消毒。清扫出的粪便要运到远离鸡舍的地方作发酵处理。注意控制光照, 鸡舍保持干燥, 空气要新鲜。用全价饲料喂鸡, 保证鸡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 以增强体质。
5.3 完善建立选种方式
首先建议养殖户自己建立一个自繁自养的健康的选种育种养殖体系, 尽量避免慎从异地购买种蛋、种鸡。因为从异地购买种蛋、种鸡通过中间的运输过程, 很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 导致孵化出带有某种病菌的雏鸡, 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养殖户可以自己建立一个健康种鸡群, 按时间定期对每种鸡进行各种疫病病菌的检测, 一旦发现种鸡有病变趋势或者携带病菌都要及时清除。
5.4 治疗
通常在雏鸡开食之日起,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 一般情况下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在饲料、饮水中添加药物的种类很多, 包括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痢特灵、氯霉素、庆大霉素、氟哌酸等。经常发生白痢病的鸡场, 可在雏鸡开食时, 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1%的链霉素进行预防, 一般连续用药9~10d, 治疗时, 药量应加倍。重病雏鸡可用卡那霉素治疗, 1m L/d只, 分2次胸部注射, 连用2~3d。
经常发生白痢病的鸡场, 可在雏鸡开食时, 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0.1%的链霉素进行预防, 一般连续用药9~10d, 治疗时, 药量应加倍。重病雏鸡可用卡那霉素治疗, 1m L/d只, 分2次胸部注射, 连用2~3d。
浅谈结核病的综合防治与净化 第2篇
1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无运动, 在痰液中检查常见成对或成堆以锐角排列的杆菌, 抗酸染色阳性。主要有三型:牛型、禽型、人型, 人型结核菌为直的或稍弯曲的细长杆菌, 多为棍棒状, 间有分枝, 单在或呈平行相排列;牛型比人型稍短粗、且着色不均;禽型结核杆菌短而小且有多形性。
结核分枝杆菌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很强, 在粪便或水中可存活5个月, 在土壤中可存活7个月;对光和热敏感, 日光直射经数小时死亡, 60℃30 min死亡;70%酒精、10%漂白粉等常用消毒药4 h杀灭。对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环丝氨酸、喹诺酮类药物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多数药物敏感。
2 流行病学
传染来源为结核病的患畜及结核病人, 尤其开放期患病动物通过粪便、尿液、乳汁、痰及呼吸道分泌物排菌, 污染饲料饮水, 外界环境等造成传染。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空气飞沫、尘埃、饲料、饮水、乳汁经呼吸道、消化道而传染;此外还有胎盘和生殖道传染。
易感动物有禽、牛、人、鹿、猴、水貂、猪、犬、猫、马、羊等多种动物。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牛易感, 人、猪次之, 马、绵羊、山羊、禽则较少发病。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人易感, 牛、猪、犬、猴次之, 马、鸡较少见。禽型结核分枝杆菌家禽易感, 尤其是鸡, 人、牛等次之, 羊则少见。禽型结核分枝杆菌对家兔有高度致病力, 但对豚鼠几乎不致病;而豚鼠却对牛型、人型结核分枝杆菌高度敏感, 家兔对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亦敏感, 但对人型结核分枝杆菌不敏感。
流行特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一般舍饲的牛多发, 阴暗、潮湿、拥挤, 污秽不洁, 饲养不良, 过度使役时多发。
3 临床症状
感染的动物和器官不同, 所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一般初期不明显, 病程长者才表现临床症状。在兽医临床常见有肺结核、肠结核、淋巴结核、乳房结核, 而在人则还有脑结核、浆膜结核、生殖器结核、骨结核等。
3.1 肺结核
长期顽固性干咳, 尤早起多见, 食欲正常或稍减, 易疲乏, 渐消瘦;行动迟缓, 萎靡不振, 皮硬无弹性, 毛干、脆而无光泽, 贫血、异嗜、多饮, 后期严重损害时, 呼吸困难, 继发胸膜肺炎时, 胸腔积液, 发烧低热, 牛39.5~40.5℃、鹿38.5~39.5℃, 一般下午严重。人肺结核表现咳痰持续3周以上, 或有咳血, 胸痛胸闷, 呼吸困难, 反复发热, 常为午后低热, 盗汗乏力, 减食消瘦, 月经不调, 抑郁情结多发, 女性比男性多发。
3.2 肠结核
常见牛、鹿、猪, 尤其幼畜;持续性下痢或便秘与腹泻交替, 腹泻物水样稀溏, 或有粘液、血液, 在肠粘膜上发生小结节, 或边缘不整的移动性坚硬肿块。人肠结核腹泻早晨严重, 俗称五更泻。
3.3 淋巴结核
常由附近器官结核转移继发, 多见颌下、咽、颈部、肩前、乳房等淋巴结, 发生无热无痛的硬肿, 后期化脓。鹿在肩前明显, 淋巴结肿大如拳, 或形成串珠状硬肿, 俗称大包病;硬肿化脓破溃后, 经久不愈, 形成顽固性溃漏, 有的脓汁粘稠干酪样。
3.4 乳房结核
病初乳房上淋巴结肿大, 继而乳房乳腺局限性或弥漫性硬性结肿, 外观乳房表面凹凸不平, 硬结无热无痛, 泌乳稀薄量少, 或有脓块;严重者无乳, 硬结破溃流脓。
3.5 鸡结核
贫血、消瘦、鸡冠萎缩, 跛行, 产蛋停止。
4 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胸片X射线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人还有很多检查方法。本病兽医临床上主要是牛和鹿, 常慢性经过, 临床表现也不明显, 确诊有一定难度。当牛或鹿进行性消瘦, 持续性咳嗽 (尤其每天清晨的持续性干咳) 肺部叩、听检查异常, 体表淋巴结肿大, 当怀疑本病, 即可用结核病的检查方法进行确诊, 简便易行的是结核菌素点眼或皮内注射检查方法, 全称为牛结核病提纯结核菌素变态反应诊断方法。
4.1 点眼检查方法
点眼前先用1%硼酸棉球将眼部搽拭干净, 取结核菌素用盐水1~4倍稀释, 用吸管吸取稀释液点于牛或鹿的内眼角大眼泡 (结膜囊) 内2~3滴;于点眼后3、6、9、24小时各检查一次;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结膜充血、水肿者为阳性;无异常者为阴性;轻度充血少量浆液性分泌物者判为疑似。
4.2 皮内注射检查方法
4.2.1 检查前准备
牛型提纯结核菌素、酒精棉、卡尺、试敏注射器、针头、记录表、生理盐水等。
将检疫牛只编号, 检查部位剪毛、剃毛, 用卡尺测量皮皱厚度 (捏起皮肤成皮皱) , 记录在案。
4.2.2 注射部位
在牛颈侧中部上1/3处, 左右均可;20天至3月龄以内犊牛可在肩胛部, 检查部位剃毛直径约10 cm。
4.2.3 注射剂量
一律皮内注射1万国际单位, 即将结核菌素稀释成每毫升含10万国际单位, 皮内注射0.1 m L。
4.2.4 注射方法
先消毒剃毛处, 待干后, 用左手捏起皮肤将针头刺入皮内, 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稀释液0.1 m L, 注射后检查部出现小泡;如有疑问可选对侧术部另做检查。
4.2.5 判定标准
皮内注射72 h、96 h后各观察一次, 仔细观察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反应, 并用卡尺测量皮皱厚度, 做好记录。
阳性:局部有明显炎性反应, 皮厚差大于等于4 mm以上者记录为 (+) ;对外进出口检疫的牛, 凡是皮厚差大于2 mm者均判 (+) 。
阴性:局部无炎性反应, 皮厚差在2 mm以下, 记录为 () 。
疑似:局部炎性反应不明显, 皮厚差在2.1~3.9 mm之间记录为 (±) 。凡是疑似牛都应在一个月后复检, 其结果仍为疑似者须经30~45 d再查, 还为疑似者, 可判 (+) 。
5 综合防治与净化
要加强动物的结核病检疫监测和人的定期体检等综合防治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控制结核病传染源的传播扩散, 严防污染环境、饮水、饲草。
5.1 隔离治疗
临床治疗只限于人结核患者, 和部分有特殊价值的牛和鹿等动物。多采用几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治疗, 疗程在30~60 d, 复查痊愈者可以停止用药。开放性结核患畜一般采取扑杀后无害化处理。
5.2 检疫监测
对假定健康牛或鹿, 于每年春秋定期针对牛和鹿等动物进行变态反应检疫, 检出的阳性患畜要进行分群隔离治疗或扑杀;疑似的牛和鹿还要进行多次复查检疫。以达到净化目的。外购家畜要在引进前进行变态反应检疫, 确定阴性方可运回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再次检疫阴性者方可混群饲养;要严格把关, 结核病患者及病畜不得进入饲养场。
5.3 定期消毒
对环境、水源、畜舍、运动场、结核病人或动物的活动场所、治疗及居住场所, 定期用敏感药物消毒, 最好于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地毯式消毒, 当检出阳性患畜时更应彻底消毒;一般采用3%的火碱、10%漂白粉、20%石灰乳等进行彻底消毒, 冬季应选择生石灰消毒。
5.4 疫苗预防
目前人注射卡介苗预防, 保护率不算太理想。兽医临床也无较好的疫苗预防措施。所以目前一般不采用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5.5 净化感染畜群与培育健康畜群
对疑似或感染的畜群经过多次检疫, 淘汰阳性, 每年不少于3次检查, 检出的阳性患畜、疑似患畜要分群隔离饲养, 阳性淘汰扑杀后做无害化处理, 污染物也要无害化处理, 并对畜舍、运动场等彻底消毒。在2~3年内经过多次检疫直至无阳性检出为止。
建立健康畜群:对健康母畜产下幼仔立即消毒并隔离人工喂养, 同时做好相应的防制检疫措施。
5.6 家禽结核的检疫、防控有一定难度, 禽结核
分枝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在土壤中存活有时可达数年之久;建议散养的家禽要实行圈养笼养, 病死畜禽要做好无害化处理, 对畜禽粪便、分泌物等都要在化粪池内做无害化处理。一旦鸡场有阳性病鸡检出, 要全部淘汰, 鸡舍、设备等要废弃, 并彻底消毒无害化处理。另选场地建舍, 引进健康鸡群, 新购入鸡群重复检疫3次以上无阳性, 方可认为健康。建立无结核病健康鸡群, 是消灭禽结核的根本措施。
5.7 畜舍必须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
蓝耳病防治净化及注意事项 第3篇
1 猪场感染蓝耳病的判定
如果存在以下三个条件, 应该怀疑PRRS的存在: (1) 生产的任何阶段出现呼吸道疾病临床症状, 抗生素效果不理想; (2) 公母猪有繁殖障碍现象出现, 主要是母猪; (3) 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
在荷兰, 认为符合以下三项中的任意两项, 再加难以控制的呼吸道症状, 在临床上可怀疑是猪蓝耳病: (1) 母猪厌食后, 继而出现产死胎达20%; (2) 流产达8%; (3) 仔猪断奶前死亡率达26%。
2 机体免疫系统对PRRSV的有何反应
与其他病毒不同, 蓝耳病病毒可在不启动天然免疫反应的情况下“悄悄地”感染所有年龄的猪。首次免疫反应失败导致机体的抗病毒防御机制反应慢或滞后。由于不能快速的刺激T细胞和B细胞反应, 因此无法产生充足有效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反应。特异性Ig M和Ig G分别于感染后7d和14d出现, 但产生中和抗体的时间则延迟4~5周。细胞免疫方面, PRRSV感染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引起巨噬细胞聚集组织的急性长期持续感染。这种感染可使部分猪终生带毒并不断排毒, 进而使得整个猪群发生循环感染。此外, 作为一种RNA病毒, PRRSV的遗传变异格外多, 所以针对PRRSV免疫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 猪蓝耳病净化策略
在非疫区应用疫苗预防猪蓝耳病是最佳选择, 同时严把种猪引进关, 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受猪蓝耳病威胁地区的猪场及养殖户, 应立即采取全群疫苗免疫策略, 同时坚持自繁自养, 疫情平息后再慎重引种。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广泛流行的情况下, 目前务实的做法应是免疫猪群使其达到稳定状态。加强饲养管理, 降低应激因素, 通风换气, 保持猪舍干燥, 降低猪舍密度, 加强饲料营养。同时要改变饲养方式,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可起到有效净化饲养环境的作用。
利用病毒感染大猪18~170d后不排毒及场内生长猪循环感染和变异特性, 采取清除生长猪, 隔离免疫种猪闭群管理200d, 期间用爱乐新抑制PRRSV来辅助繁育健康蓝耳病阴性健康猪群, 注射时选择多点式注射, 并且选择远离其他猪场1km以上的地点作为根除净化点。
4 猪蓝耳病净化措施
4.1 用蓝耳病弱毒疫苗 (耐过猪血清) 或灭活苗, 免疫阳性猪群后封闭管理200d (不选留也不引入后备猪) 。
封闭饲养170d时, 移出全部小猪 (杜绝PRRSV在仔猪和生长猪循环感染) 。用含碘的季铵盐类消毒剂全场彻底消毒。所产仔猪多点式或式全进全出饲养管理。从中选留阴性种公母猪繁衍扩群。这是用免疫的蓝耳病病猪群生产阴性健康猪群的关键性措施。
4.2 加强全方位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严格自繁仔猪的全进全出或同进同出制度管理, 加强流转管理, 预防再感染和扩散。
4.3 药物预防保健。
第1窝产仔前, 全场公母种猪用治疗量爱乐新服10d。繁殖的阴性仔猪要在产房, 保育上床, 保育下床及育成中期和后期等五个阶段用爱乐新各做7d药物保健和预防。
4.4 制定实施原有种猪的淘汰计划及自繁后备猪补群计划。
4.5 根除效果的检验和认证:
除临床观察外, 必须对育成育肥猪按5%~10%比例采血清。送相关检测部门做蓝耳病抗体检查, 若为阴性则证明蓝耳病根除成功。若有极少数猪血清为阳性, 则可能是假阳性, 迫杀剖检并采集扁桃体和淋巴结进行蓝耳病PCR检查, 来做根除成功与否的最后裁定。
4.6 根除后加强防疫, 防止再感染。
(1) 种猪场, 种猪用灭活苗免疫。后代不免疫, 出售时根据需要可灭活苗免疫。
(2) 商品育肥猪场, 全群猪用安全性可靠的弱毒疫苗免疫。
(3) 引种:可引阴性场后备猪并做好隔离检疫, 或引入阴性场精液。严把引种关, 防止本病病原传入场和传播。
5 自家组织苗的使用
浅谈奶牛布病难以净化的原因和防治 第4篇
1 难以净化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
(1)认识不足。有些养殖户特别是新养殖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布病防疫知识,引进牲畜不检疫,更有甚者对于检出的阳性布病牛,不让政府扑杀,私自违法买卖,造成布病持续存在。
(2)养殖场饲养人员未真正树立定期体检的健康意识,感染布病的人员仍然饲养管理奶牛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布病频发。
(3)个别养殖户存在奶牛与羊混养现象,使得牛羊之间互相传染。
1.2 社会因素
1.2.1 政府重视不够
防治奶牛布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要想全面净化,必须建立从上而下的长效机制,各级地方政府要对此高度重视,每年所有奶牛进行2次检疫,阳性牛及时扑杀。
1.2.2 综合性防治措施执行不到位
某些地方因为补偿机制不健全或者补偿资金不足,阳性病牛扑杀工作举步维艰,特别是当牛的市场价格处于高位时,扑杀工作更是面临重重障碍,导致带病牛作为传染源长期存在,为布病疫情的蔓延和扩散留下隐患。
1.2.3 未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部门之间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往往是互相推诿、扯皮,在疫情防控方面缺少协同配合,布病要想真正达到净化,必须由各部门协同作战,出现疫情时迅速赶赴现场,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果断处理疫情,方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疫情的扩散蔓延。
1.2.4 检疫措施不到位
目前奶牛大多采用自由式饲养模式,奶牛保定困难,因此对奶牛进行采血化验难度大大增加,同时由于无法得知奶牛调入时间、养殖分散、检测经费不足等原因,严重影响检疫效果。
1.2.5 市场流通频繁
近年来,即墨市奶牛发展迅速,饲养量大幅度增加,多数外地调进致使异地交易频繁,使一些病牛被调入而传染。
1.2.6 疫源消灭不彻底
个别养殖户检出阳性牛后,未按照法定要求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导致传染源不能彻底消灭,造成该病继发。
2 防治措施
2.1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认真执行
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建立从上至下的工作机制,高度重视布病的净化工作,逐级签订责任状,责任分工明确,对辖区的所有奶牛进行登记,随时掌握调入和调出,实行动态化管理。奶牛场在建场之前就应当按照动物防疫条件的要求做好规划,同时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请颁发《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生鲜乳收购站必须与奶农签定质量安全协议,要求奶农凭畜牧部门颁发的奶牛健康证送奶,确保牛奶质量安全。同时养殖场应当建立体检评估制度,每年对饲养管理人员进行体检,一旦发现患病者,要及时采取治疗换岗等措施。
2.2 强化检疫执法,保证产品质量
在布病非高发区,采用普通检查的方法即可。每年春秋两季要对所有存栏奶牛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彻底净化该病。检出阳性奶牛都必须及时扑杀,然后对其所在的牛舍进行消毒,并将其做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确保净化率达到100%。
2.3 要加强消毒工作
在养殖场门口,建立消毒间或消毒通道,进出人员车辆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按比例使用消毒威或生石灰对奶牛运动场和圈舍每3天进行一次消毒,每月进行一次全场的彻底消毒,经常刷洗饮水槽,勤换饮用水,保持水质干净。另外,栏舍内的剩余草料和粪便要及时清理。只有把消毒工作做好做细了,才能彻底杜绝被病源感染,防止疫病传播。
2.4 加强人员管理
布氏杆菌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会在人畜间交叉感染,因此特别需要加强饲养人员的管理,保护好人身健康。饲养管理人员需要定期体检,持有健康证;在疫苗免疫过程中应注意防护各种活疫苗对人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不得在饲养场内就地屠宰动物、煮食动物产品;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进出养殖场,非饲养者尽量避免进入养殖舍内。
2.5 加强外引监管,规范调入检疫
龙井市动物布氏杆菌病的净化及防治 第5篇
1 布氏杆菌病的净化历程
1962年龙井市首次对绵羊进行布氏杆菌病检疫, 那时感染率高, 检出阳性率高, 其发病特点为散发性, 主要分布在60个自然屯。据历年布什杆菌病检疫结果的记载, 牛感染率1967~1970年平均达8.0%, 1974~1979年平均达2.7%, 1980~1987年平均达0.64%, 最高感染率1.9%, 从1988~2003年起在血清学检验中无阳性。
羊感染率1962~1973年平均达6.05%, 1974~1979年平均达1.14%, 1980~1986年平均感染率达0.16%, 从1987年起未发现阳性。
布氏杆菌感染率上升时, 人间布氏杆菌发病率随之而上升, 1970年在东盛涌勇盛村阳性的牛感染率占15%。26年的净化过程中龙井市家畜的布氏杆菌病得到控制。
2 主要净化方法及防治措施
2.1 及时检验幼畜检出病畜
在布氏杆菌病防治工作初期, 把检出的病畜基本处理后, 每年对8个月以上犊牛和5个月以上的羔羊进行检疫, 用血清学方法确诊布氏杆菌病畜。1967~1987年期间, 从1988年起牛、羊监测中在血清学检验方面均未出现阳性畜。
2.2 消灭传染源
对检出的病畜进行淘汰捕杀处理。全市对疫区进行无害化处理。捕杀病畜时, 根据病畜多而确实影响生产的实际情况, 隔离饲养, 分批有计划处理, 截至1969年为止, 已将检出的阳性牲畜全部捕杀处理完毕。对病畜污染场地进行认真的消毒, 消灭传染源, 控制布病传播蔓延。
2.3 免疫接种
1970年起全面落实以检、免、杀、消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坚持检疫、捕杀病畜, 对健康畜定期进行免疫接种。1970年以前, 在疫情较严重的部分羊场, 用19号菌苗进行免疫。1970~1988年使用羊型号菌苗全市普遍进行免疫。从1989~1996年, 一直使用猪型2号菌苗进行布病免疫, 并且每年提高免疫密度。近十年基本上保证应免疫数的95%以上免疫密度。采取免疫措施后, 布病感染率逐年下降。1970年牛阳性率5.5%, 羊阳性率4.4%, 到1975年牛羊阳性率分别降到2.4%。到1985年牛羊阳性率分别降到0.28%。近几年在每年布病监测中未发现阳性出现。1996年达到稳定控制区。
2.4 布病监测
1983~2007年期间, 按照吉林省布氏杆菌病检测方法要求, 认真开展监测工作。通过每年检测及时掌握疫情状况, 并进行分析、研究, 以便再做下一步安排, 每年定3个监测点, 在点上对牛、猪、羊、鹿、犬进行血清学及细菌学检验, 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后阳转率监测等, 为全市布氏杆菌防制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2.5 畜牧、卫生部门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 认真落
实各种有效措施, 使人、动物疫情连年下降, 实现了达到控制区标准和消灭布病的目的。
2.6 严格检疫制度
对外购畜做好产销两地检疫, 同时做好市场检疫, 严防传染源传入和布病扩散蔓延。
3 防治效果考核及结果
多年来, 布病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全市动物布病检疫和免疫密度连年上升, 而阳性检出率连年下降, 1985年牛检疫率为98.2%, 检出阳性率为0.28%, 牛免疫26.160头, 免疫率为85.6%。绵羊检疫率95.3%, 未出现阳性, 羊免疫率为94.3%。鹿检疫率84.4%, 检出阳性率为0.54%。1980年牛羊阳性率分别为0.74%、0.39%, 到1985年分别下降到0.28%, 0%。1985年经上级有关部门考核结果, 符合标准, 认定为达到布病控制区标准。1992年又经上级考核达到稳定控制区标准。达到控制区以后坚持每年监测市区的所有奶牛, 并抽样监测屠宰点、规模场和散养的猪、牛、羊、鹿, 巩固已取得的成果。
4 体会
4.1 根据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
监测情况, 认识到布病流行不仅与社会和自然因数有密切关系, 而且与防治措施是否恰当有着很大的关系。只要坚持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及时检疫, 淘汰病畜, 消除传染源, 提高免疫密度, 就完全能够控制或消灭动物布病。
4.2 消灭布病工作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
在布病流行期间, 各级政府对布病防治工作引起重视, 及时处理好病畜, 消除传染源, 业务部门带领技术队伍, 深入疫区, 亲自动手指挥, 狠抓布氏杆菌工作。
4.3 高密度免疫接种是布氏杆菌工作的关键。
对健康牲畜及时使用布病菌苗免疫接种, 使牲畜对布病产生免疫力。对扑灭布病能起到关键作用。
4.4 消灭传染源是布氏杆菌防治工作的根本。
检出阳性一律捕杀处理, 还要严格消毒污染场地, 就地消灭传染源。
4.5 严格检疫是布氏杆菌防治工作的
保障, 不准到疫区购进牲畜, 必须外购时要做好产地检疫, 购回后, 要隔离观察, 确认健康无病的方可饲养。
4.6 坚持长时间的检测和巩固工作。
防治与净化 第6篇
空气净化制冷装置采用开放式二氧化碳制冷系统, 已应用于煤矿紧急避险设施。由于煤矿地质条件对避难硐室内的热负荷与使用的降温方式影响重大[1], 二氧化碳消耗量以制冷还是净化为基准计算不易判定。笔者在此对空气净化制冷装置制冷所做的功与净化所需的功进行分析比较, 得出制冷耗气量与净化所需耗气量的关系, 对紧急避险系统空气净化制冷系统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1 空气净化制冷装置概况
空气净化制冷装置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及高压动力源[2], 利用制冷后的废气驱动气动风机, 作为空气的循环动力对救生舱/避难硐室内空气进行净化。空气净化制冷装置主要参数为:空气净化制冷装置额定制冷量q=2000W;气动风机额定工作压力为0.6MPa, 额定转速1400RPM;制冷设计使用Φ27970L规格二氧化碳气瓶, 设计气瓶使用温度为25℃, CO2充装系数为0.6。
2 耗气量计算
2.1 制冷耗气量计算
制冷条件下, 二氧化碳耗气量与二氧化碳单位制冷量及每瓶二氧化碳充装质量有关[3], 已知二氧化碳基本参数, 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示, 25℃设计温度下, 二氧化碳单位质量制冷量为:
式中, Q为每瓶二氧化碳可利用总制冷量, k J;m为每瓶二氧化碳充装质量, 42kg。带入相关数据可得二氧化碳单位质量制冷量为209.44k J/kg。
在额定制冷量为2000W条件下, 二氧化碳耗气量qml为:
带入数据得此时二氧化碳耗气量为9.55g/s。
2.2 制冷后的气体在气动风机前后做功计算
制冷后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气动风机所做的功按下式计算:
式中, P1为气动风机前的二氧化碳压力, 6bar;T1为气动风机前温度, 27℃;P2为气动风机后二氧化碳压力, 2bar;T2为气动风机后温度, 25℃;为气动风机效率, 介于0.1和0.4之间, 取为0.1;轴承效率为0.95;绝热系数k为1.4;摩尔气体常数Rg为188J/ (kgK) 。
带入上述数据可得Wt为5.058W, 制冷后的二氧化碳气体经过气动风机所做的功为48.3w。
2.3 净化所需功计算
气动风机在净化过程中所需的功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 ΔP为气动风机风压, 300Pa;V空气为气动风机中流过的空气体积流量, 300m3/h。
带入数据计算可得气动风机净化所需功为25W。
此时, 净化所需二氧化碳耗气量为
带入数据可得qm2为4.94g/s。
2.4 比较分析
取不同的值, 得出二氧化碳气体做功随气动风机效率变化的曲线, 并与气动风机净化所需的功比较, 如图1所示
根据二氧化碳气体做功与气动风机所需功的关系, 得出二氧化碳耗气量和制冷用耗气量的关系, 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鉴于目前气动风机的效率水平, 制冷后的二氧化碳气体用量均大于该状态下净化所需二氧化碳气体用量, 即按照制冷量计算出的耗气量即可满足净化要求。
3 结论
在二氧化碳耗气量相同条件下, 二氧化碳制冷做功始终高于净化所需功, 因此在永久避难硐室气体净化降温设计时, 因充分考虑围岩传热, 以实际的避难硐室温度来计算二氧化碳耗气量, 配置合适数量的空气净化制冷装置, 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用量, 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祖敬.煤矿地质条件对避难硐室降温的影响分析[J], 重庆: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3, 40 (1) :101-104
[2]蒋彦龙, 周年勇, 康娜等.高压制冷剂驱动的制冷净化一体机及方法[P].中国专利:201110043150, 2011-07-27
防治与净化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