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霉性能论文范文
防霉性能论文范文(精选10篇)
防霉性能论文 第1篇
人造纤维板作为人类重要的木材代用品[2], 其在制作、运输以及使用过程中会被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微生物所附着、繁殖, 不仅对人造板的机械性能, 使用周期产生影响, 并且一些病原菌的滋生还会对人体造成一些危害。将抗菌防霉腐化学试剂添加到木质纤维中, 使原料具有抗菌防霉腐性能, 利用此木纤维做成纤维制品。这样就使得如人造纤维板, 家具纤维制品本身具备抗菌防霉腐性能, 这种性能不仅是表面的抑菌性能, 而是整个制品本身的性能, 能够达到长效作用[3]。因此, 可在医院、高级餐厅、以及一些高级制品中使用抗菌木质纤维制品, 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将抗菌防霉腐制剂添, 在不影响人们的健康的条件下, 添加到日常生活家居中且成为当今研究的一种趋势, 也逐渐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
作为木材的抗菌防腐剂, 最常见的为重金属盐类[4,5]。但随着人们对纳米材料性能认识的深入, 一些纳米级的金属粒子抗菌防霉腐性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也成为抗菌防腐研究的热点[6]。本文拟采用SR-A-103、SR-O-M101两种抗菌防霉腐化学试剂, 对制作纤维板材的纤维进行处理。并选择典型的细菌和霉腐真菌检验其效果, 并对成形的板材进行机械强度进行测定, 以考察其添加量对其性能的影响。
1 实验
1.1 实验材料
SR-A-103、SR-O-M101、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白腐菌、褐腐菌、营养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真菌培养基和木纤维等。
1.2 实验方法
1.2.1 培养基的制备
培养真菌用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真菌培养基;细菌固体培养基:营养琼脂。
1.2.2 菌悬液的制备与稀释
取活化好的待试微生物, 置于含有玻璃珠和无菌生理盐水的锥形瓶内, 振荡使得待试微生物分散均匀, 按实验要求采用十倍稀释法进行稀释到适宜浓度, 备用。
1.2.3 抗菌防霉腐木纤维的制备
(1) 抗菌液的配制:分别称取适量SR-A-103和SR-O-M101溶于蒸馏水中, 制成含药量一定的溶液。
(2) 抗菌防霉木纤维的制备:根据浓度的需要称取一定量的绝干重木质纤维加入制备好的药剂溶液, 充分搅拌均匀, 在混合物的下部要避免有液体渗出, 以免药液流失。随后将含药液的木质纤维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至水分为8-10%左右, 密封于封口袋中, 平衡水分, 测定完水分后, 待用。
1.2.4 抗菌防霉腐木纤维的表面形貌观察
使用荷兰FEI公司Quanta 2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含SR-A-103和SR-O-M101的木质纤维和对照样进行电镜扫描, 观察SR-A-103和SR-O-M101在木质纤维上的存在状态。
1.2.5 板材的压制、性能测试
取添加有抗菌剂的绝干纤维100g进行施胶压板, 采用压力喷胶法进行施胶, 施胶度为12%, 压板温度160℃, 压力5MPa, 热压时间4min, 热压后木板长25cm, 宽20cm, 厚度4mm。按标准方法进行强度测定。
1.2.6 板材的抗菌防霉腐性能检测
将测定完机械强度的木板裁剪后, 按抗菌防霉腐实验要求做成直径1cm左右的圆片, 备用。
取适宜浓度的菌悬液0.1 ml于凝固好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 按无菌操作要求用玻璃涂棒涂布均匀, 并放置含不同药剂的木板在培养皿中间, 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48 h, 观察并测量抑菌圈大小, 分别做两组平行实验进行对比。
2 结果与讨论
2.1 载药木纤维的SEM分析
图1为载药物和不载药物木纤维的扫描电镜图, 可见木纤维表面有纹孔结构, 总体比较光滑。载药处理后, 表面存在颗粒状物质, 分布比较均匀, 证明了载药处理达到了预期目的。
2.2 载药纤维板的抗菌性能
图2和图3所示为载药纤维板对具有代表性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从图中可看出, 用未载药的木纤维制备的纤维板周边都长满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其抑菌圈直径为0。而载药木纤维所制备的纤维板周边均具有明显的抑菌圈, 且随着载药量从0.1%增加至0.5%抑菌效果呈上升趋势。采用SR-A-103和SR-O-M101两种抗菌剂处理的木纤维所制备的纤维板具有优良的抑制细菌性能。
2.3 载药纤维板的防霉腐性能
人造纤维板在使用过程中极易滋生一些以木材纤维和木材中糖分为碳源的微生物, 此类微生物主要有霉菌、白腐菌和褐腐菌。这些霉腐类微生物的滋生不但影响木材的机械性能, 同时也会散发出一些霉腐微生物产生的一些难闻的味道, 有些霉腐微生物还会产生一些色素, 使人造板的颜色发生改变, 降低其观赏性和使用价值。图4和图5分别给出了含SR-A-103和SR-O-M101纤维板对白腐菌、黑曲霉和褐腐菌抑制作用的效果。从图看出含SR-A-103和SR-O-M101的纤维板对三种典型的木腐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4 载药纤维板力学性能分析
抗菌防霉腐药剂的加入, 通常情况下会影响木质纤维间的结合强度, 从而对所成的纤维板的机械和力学性能造成影响。随着载药量的增加, 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内结合强度都明显降低, 说明抗菌防霉剂的载入对纤维板的机械性能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内结合强度影响最尤明显。
图6中当SR-A-103的添加量为0.1%时, 其静曲强度与原木纤维相比还略有增加, 分析原因可能少量的添加, 药物可能渗入到木纤维间的缝隙中, 起到填充作用, 而使其静曲强度增加。由图7发现, 当两种药剂的添加量均为0.1%时, 弹性模量变化幅度较小。由图8可以看出, 当SR-O-M101添加量达到0.5%是其内结合强度降到原纤维内结合强度的六分之一, 变化较大。结合载药后抗菌防霉腐的效果, 载药0.1%是比较好的选择。对比发现, SR-A-103抗菌防霉腐效果优于SR-O-M101。
3 结论
采用两种抗菌防霉剂SR-A-103和SR-O-M101对纤维进行处理, 获得载药后的纤维并压制成板, 研究纤维载药量与班的抑菌防霉行及力学性能的关系, 获得以下结论:
(1) SEM观察证明木纤维上成功载上抗菌防霉剂R-A-103和SR-O-M101;
(2) 抗菌防霉效果随载药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
(3) 力学强度随载药量的提高而下降, 抗菌效果和力学性能, 采用载药量0.1%的木纤维制备的纤维板综合性能较好。对比发现, SR-A-103抗菌防霉腐效果优于SR-O-M101。
摘要:本研究采用两种新型的化学抗菌防霉剂, 分别对木纤维进行抗菌防霉腐处理。对处理后的载药木纤维分别进行扫描电镜观察, 并研究载药量对纤维板的的抗菌防腐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木纤维上成功载上抗菌防霉剂R-A-103和SR-O-M101。抗菌防霉效果随载药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力学强度随载药量的提高而下降, 抗菌效果和力学性能, 采用载药量0.1%的木纤维制备的纤维板综合性能较好。对比发现, SRA-103抗菌防霉腐效果优于SR-O-M101。
关键词:纤维板,抗菌性,防霉腐性
参考文献
[1]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华毓坤主编.人造板工艺学[S].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3]林翔, 李建章, 毛安等.木塑复合材料应用与研究进展[J].木材加工机械, 2008 (01) :46-49.
[4]冯乃谦, 严建华.银型无机抗菌剂的发展及其应用[J].材料导报, 1998, 12 (04) :123.
[5]林爱红.纳米抗菌剂抑菌杀菌性能研究[J].使用预防医学, 2003, 10 (02) :168-170.
食物防霉不是小事 第2篇
熟食制品霉变。面包、糕点或吃剩的饭菜等,常由于放置时间稍长,在其上长出一块块五颜六色的霉斑,并可闻到有一股呛人的气味。这就是食品发了霉。许多水果、蔬菜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常会造成成筐成批地发霉变质。许多人对此习以为常,认为只要用水把霉斑洗去,或是加一下热,或切掉霉烂部分,照样食用。
他们不知道,渗透到食品中的毒素难以清除。另外,由于霉菌毒素(特别是黄曲霉毒素)有耐高温特性,即使经过一般的加热处理,也不能完全去毒。
粮、油霉变。这对人、畜健康危害最大。各种粮食,尤其是玉米、小麦、稻谷、花生等,是许多产毒霉菌赖以寄生的最好场所。无论是在田间成熟过程中,或是在粮仓贮藏过程中,粮食易遭到霉菌的侵袭,成带毒品。如果是油料作物,如花生、油菜籽等,榨出油后,油中带毒。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的谷物由于霉变而不能食用。
酿制品霉变。这里主要是指家庭自酿的一些制品,如黄酱、面酱、花生酱等。由于在酿造过程中,多采用古老的自然发酵方法,有大量的杂菌(其中也包括产毒素霉菌)生长,致使这些自制酱被霉菌毒素污染。1977~1980年,我国科学工作者从湖北、河南农村收集了160份农户自制酱,进行黄曲霉毒素的测定,从其中20份中检测出了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B1,平均含量为每公斤26.1微克,超过国家规定含量的5.2倍。
腌制品霉变。咸菜、酱菜、咸肉、火腿等,在腌制过程中都极易霉变而带毒素。如在我国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都喜欢吃一种自己腌制的酸菜。经过调查,这种酸菜被霉菌污染非常严重,培养鉴定发现,主要污染霉菌是白地霉。用这种霉菌培养物喂实验动物,诱发出胃癌。
从上述情况看,霉菌对食品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必须积极采取防霉措施:
1、熟食品防霉。吃剩的饭菜最好放入电冰箱内贮藏,可延缓微生物的生长。如家庭没有电冰箱,剩下的饭菜必须在头天晚上进行加热、放凉后再放入柜橱内保存。
2、水果、蔬菜防霉。买回的水果如果已经熟透,就不宜贮存,最好选成熟度在八九分的水果贮存。但贮存前必须把有斑块、裂痕的水果挑出,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装入清洁、稍透气的容器中,可短期存放。蔬菜先用水充分洗净,控干水分,然后放入塑料袋中开口保存。
3、粮食防霉。在收割、脱粒过程中,避免粮食着雨受潮;在贮藏中要建立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湿度必须保持在13%以下,温度不得超过25℃。家庭所存的少量粮食要放置通风干燥处。
4、不自制酱或酱油。工业生产的各种酱和酱油、醋等,都采用科学发酵方法,食用比较安全。
食品被霉菌污染,重者不可食用或出售;污染较轻者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去毒。
一般家庭中食品去毒,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例如,霉变的稻米中霉菌毒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层中,可用水反复搓洗,直到水清为止,这样可将大部分毒素去掉。饭食在蒸煮过程中也能破坏一部分毒素,如果加入少量碱,解毒效果更好。玉米、花生等颗粒比较大,可挑除发霉的子粒。
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研究进展 第3篇
皮革发霉一直是皮革行业力求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皮革及其制品出口量的逐年增加,解决皮革霉变的问题更加突出。防止皮革发霉的方法较多,但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方法还是添加防霉剂。用于皮革防霉的防霉剂产品种类多,使用效果也较好,但一般都会对人畜和环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危害。如2010年初欧盟禁止进口含富马酸二甲酯(DMF)的物品;意大利卫生部也发布部令,要求对意大利市场上使用DMF做防霉剂的产品进行检测和没收。这是因为DMF在用于皮革、鞋类、服装等轻纺产品杀菌及防霉处理后,可能会渗出产品,且从包装袋中挥发出来,有可能导致使用者出现皮肤红肿、皮疹、皮炎等过敏性症状。研究开发防霉效果好、性价比高、环境友好的新型皮革用防霉剂,对我国皮革工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皮革长霉的原因、危害以及皮革防霉的措施,皮革防霉剂的种类与要求,国内外皮革防霉剂的研究状况,以供参考。
2 皮革长霉的原因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通俗名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且又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真菌。在潮湿温暖的气候下能大量生长繁殖,长出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的菌丝体,有较强的陆生性,在自然条件下,常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的霉变和植物的真菌病害。
霉菌在皮革上生长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皮革富含霉菌生长的营养源。因为皮革是天然蛋白质的加工产品,胶原蛋白和脂肪是它的主要成分,在制革过程中还加入了动植物油脂、无机盐和矿物质,以及酪素等物质,这些便形成了霉菌生长所需的良好的营养源[1]。
其二,空气中存在大量霉菌孢子。这些霉菌孢子随风而飘,一旦它们落于皮革之上,由于可以汲取到丰富的营养,因此极易生长繁殖。
第三,皮革及其制品所处环境。当皮革及其制品在储运中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时,霉菌孢子将快速生长繁殖,在皮革表面形成霉斑[2]。
3 皮革霉变的危害
根据霉变机理,皮革内的营养物质在不断被分解的同时,霉菌不断增长繁殖,随着霉菌数量的增大,进一步加速了皮革的霉变。同时,霉菌生长过程中分解营养物质而生成的“废物”,或者是代谢活动中的分泌产物,如色素,可能会对皮革及其制品产生再侵袭,影响或破坏其质量。霉菌对皮革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革面上色素的沉积,即色斑;(2)染色、涂饰的不均匀性;(3)油霜的形成;(4)对皮革物理力学性能,特别是强度的破坏。
一般来说,革表面轻度的霉斑可以擦去,仅影响皮革的外观,使皮革的表面失去光泽;而严重的霉斑有可能使皮革粒面霉变、脆裂,不仅影响皮革的外观,而且显著降低皮革的物理力学性能,严重影响皮革及其制品的销售和使用性能[3,4]。
4 皮革防霉的措施
皮革防霉就是要在皮革内外造成一种不适合霉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常用的皮革防霉措施有以下几种:
(1)低温及缺氧保藏法:将皮革或革制品在低温保存。这在革制品厂还可办到,但产品离厂后,处于常温下运输、中转存放,霉菌孢子仍可重新繁衍,因此不是长久之策;缺氧保藏是将革制品用较好的塑料薄膜密封后抽出空气,使袋内含氧量仅占0.1%,然后注入二氧化碳,霉菌因缺乏必要的生长条件而使孢子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之中,以获得防霉效果。这种方法成本较高,设备和工艺较复杂。
(2)辐射防霉法:利用60Co-γ射线杀灭皮革内部的真菌孢子,从而杜绝皮革生霉的内部因素。对于皮革制品的防霉,该方法的效果很好,但需要配套的设备,投资成本较大[5]。
(3)气相熏蒸法:此法是利用环氧乙烷杀菌的原理。经该法灭菌的皮革和皮革制品,贮存在温度30℃、相对湿度95%条件下2个月未见霉变现象。采用该方法要有较高的安全防护措施,工艺条件比较复杂,成本高,污染空气严重,现在已经很少采用[6]。
(4)防霉剂法:本方法是目前皮革防霉最主要的方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有:(1)抑制蛋白质的合成,使菌体凝固;(2)抑制真菌麦角甾醇的合成而使霉菌失活;(3)使霉菌的代谢机能受阻,抑制产孢或孢子萌发[7]。实践证明,在皮革的染色加脂或涂饰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抗菌防霉剂,能够很好地阻止霉菌在皮革上的生长繁殖,取得较好的防霉效果。
4.1 皮革用防霉剂的要求
皮革用防霉剂需满足以下要求:
(1)高效、广谱和长效。用微量的防霉剂处理皮革后,能达到对皮革上多种霉菌长期、有效地抑制。
(2)稳定性好,适用的pH值及温度范围宽,有足够的有效期。
(3)来源广,合成容易,价格低[8]。
(4)低毒,对人畜及周围环境安全可靠,能被生物降解,且产物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无臭、无味,无刺激性和腐蚀性。
(5)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渗透性好,容易被皮革吸收,且不易被洗出。能均匀地分散并牢固附着于皮革上,且其防霉效果持久。
(6)在皮革生产过程中使用方便,不影响正常的生产操作,且对皮革质量无不良影响[9,10]。
4.2 皮革工业常用的防霉剂
在实践中使用的防霉剂有以下三大类:(1)无机物,包括氯气、二氧化氯等;(2)有机化合物的酚、醇、酰胺、季铵盐等;(3)天然防腐剂,如从蟹和虾壳中提取的脱乙酰壳聚糖和从竹子中提取的“竹美人”等[11]。
4.2.1 用于皮革工业的无机化合物防霉剂
(1)次氯酸及其盐、亚氯酸钠、高锰酸钾、碘化物、硼酸及其盐、亚硫酸盐和焦亚硫酸盐等。这类化合物目前主要作为防霉剂产品的辅助成分。
(2)无机纳米材料:纳米Ti O2、纳米Si O2、纳米ZnO等。开发无机纳米材料是目前皮革抗菌防霉剂研发的一个热点,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实用的纳米皮革防霉剂产品还比较少。
4.2.2. 用于皮革工业的有机化合物防霉剂
(1)有机酚及卤代酚类:酚类主要有甲酚、苯酚、焦油酚、苄基苯酚、乙荼酚、氨基酚等,卤代酚主要有氯代酚、二氯酚、溴代酚、对氯间二甲酚、2,2-亚甲基二氯代酚等。苯酚类杀菌防霉剂有三氯苯酚(TCP)、五氯苯酚(PCP)、邻苯基苯酚(OPP)、对氯间甲基苯酚(CMC)等。这类化合物是使用最多的防霉剂,但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这类防霉剂的使用受到了限制,已逐渐被其它种类的化合物所取代。
(2)醇类化合物:苯甲醇、乙醇、卤代硝基烷醇类等。这类化合物目前主要作为防霉剂产品的辅助成分。
(3)酰胺类化合物:卤代乙酰胺、水杨酰苯胺、氨基苯磺酰胺、四氯间苯二甲腈等。这类化合物是目前常用的防霉剂的有效成分,其防霉效果比较好。
(4)季铵盐化合物:季铵盐杀菌剂主要有十二烷基苄基二甲基氯化铵(洁尔灭)、十二烷基苄基二甲基溴化铵(新洁尔灭)、烷基吡啶盐酸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1631)等。由于这类化合物的毒性低、灭菌广谱、高效,而且还有很好的水溶性,常用作皮革防腐剂。但季铵盐仍有不足之处,如杀菌持续时间短,细菌易于对其产生抗药性,使用剂量大、费用高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国内外开发出了一些新的季铵盐产品,如双烷基季铵盐、双季铵盐、聚季铵盐、不溶性季铵盐等。该类产品克服了普通季铵盐长时间使用后细菌具有抗药性的缺点,且杀菌作用强,药效持续时间长。目前,开发新的季铵盐杀菌组分用于皮革的防霉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5)杂环化合物:苯并咪唑、苯并噻唑、巯基苯并咪唑及其盐、六氢三羟乙基均三嗪、硝基吡啶、8-羟基喹啉及其盐、苯并异噻唑酮、二甲噻二嗪等。目前,皮革防霉剂大多数以杂环化合物为有效成分,其毒性较低、灭菌广谱、防霉效果很好,是皮革防霉剂研制的主流方向。
(6)其它:苯甲酸及其盐、卤代苯氧乙酸、卤代水杨酸及其酯、卤代乙烯基苯酯、大蒜素、双苯甲酰二硫、巯基吡啶等。这些化合物一部分可以作为辅助增效成分使用,一部分毒性比较低,有一定的开发潜力[7]。
5 国内外皮革防霉剂的研究状况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各国对用于皮革的化工材料的要求日益严格。皮革上曾常用的防霉剂如五氯酚钠、乙萘酚、对硝基苯酚等,因毒性太大,已经被淘汰或禁止使用,制革厂实际可使用的防霉剂品种很少。因此国内外制革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皮革防霉剂。
在国外,苯并噻唑类杀菌剂制革工作者研究得较多,主要有巯基苯并噻唑(MBT)和2-(硫氰基甲硫基)苯并噻唑(TCMTB)为有效成分的皮革防霉剂。是由美国巴克曼实验室国际公司首先研制出来,先后被加拿大、新西兰、印度和南非等国家引进,用于皮革的防霉,并被美国、新西兰等多个国家列为皮革防霉剂的标准。杀菌和防霉试验表明,TCMTB不仅可有效地抑制原皮上常见的有害细菌,而且还可以抑制皮革上的黑曲霉、枯青霉、黄曲霉、顶青霉、木霉等霉菌。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高效广谱杀菌剂,具有杀菌、灭藻、防腐等功能,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黑曲霉等多种微生物有良好的杀除效果,已广泛地用于工业的各个领域。异噻唑啉酮杀菌剂最先由美国罗姆哈斯公司(ROHM&HAAS)取得专利权,商品代号为Kathon系列[3]。
美国的Stephen D.Bryant等人最近报道制备了一种环境友好、抗菌高效的新型防霉剂。这种防霉剂是由氨腈与二硫化碳反应制备的,化学名称为S-己基-S`-氯基-氰基-氰基二硫代异氰酸盐(CHED)。这种防霉剂对环境无毒,且其分解物毒性也很低。将CHED与其他防霉剂(如,2-(硫氰酸甲基巯基)苯并噻唑、二碘代甲基对甲苯砜等)混合使用时,对黑曲霉的抑菌效果好。CHED为制革工作者提供了高效安全防霉剂的一个新选择[12]。
国内皮革防霉剂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90年代,国内相继开发出了一些防霉剂产品,如A-26、BJQ-114、AC、B-3CL、B-2000P、CJ-11、DSS-II、“洁梅”牌皮革防霉剂、高效防霉剂等,其中以广东省石油化工研究院的A-26最为有名,其有效成分是二氯乙烯基水杨酰胺,防霉效果较好。使用过的还有纹枯利、福美双、多霉净、灭菌丹、脱氢醋酸、二硫氰基甲烷、尼泊金酯、对氯-3,5-二甲苯酚、维生素K3、K4、百菌清等。但与国外的防霉剂产品相比,国内的产品无论在产品数量、种类、系列化、效果、质量稳定性、剂型和应用技术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缺乏分散性和渗透性好、适用范围广的产品[3]。
皮革用防霉剂作为制革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对一个制革大国来说,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我们还需加快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简述了皮革长霉的原因及危害,介绍了皮革防霉的措施、皮革用防霉剂的种类与要求,以及国内外皮革用防霉剂的研究近况。
关键词:皮革,防霉,防霉剂
参考文献
[1]刘彦,张明辉,杨志华.霉变蓝皮上微生物的分离纯化[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3,13(1):8-17
[2]刘其则,方闻一,单志华,等.皮革防霉剂研制探讨[J].皮革科学与工程,1993,3(2):15-20.
[3]李卫兵.皮革防霉剂研究现状[J].皮革与化工,2009,(4):11-14,35.
[4]何有节,陶惟胜.皮革防霉剂施加方式与防霉效果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0,10(2):5-11,22.
[5]黄汝强.几种防霉方法的比较[J].皮革科技,1982(,9):14-15.
[6]栾寿亭.皮革的防霉[J].皮革化工,2000,17(5):43-43.
[7]辜海彬,陈武勇.皮革防霉及防霉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革,2005,34(1):12-15.
[8]程玉镜,黄玉媛.主要工业产品的霉变与防霉剂概况[J].广东化工,1994,(1):7-13.
[9]彭必雨.制革前处理助剂-Ⅱ防腐剂[J].皮革科学与工程,1999,9(3):53-56.
[10]吕绪庸,吕欣.皮革复合型防霉剂的研究[J].四川皮革,1996(,5):11-l3.
[11]徐霞,李正军,何壮志,等.皮革抗菌防霉剂的研究进展[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5,15(4):31-34.
女人的“防霉”术 第4篇
1不要滥用抗生素
感冒发烧,吃一些抗生素;浑身酸痛,吃一些抗生素……殊不知,经常吃抗生素可能抑制身体内的部分有益菌群,造成菌群失调,霉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特别不要长期大量服用抗生素,人为破坏身体内的菌群平衡。
2单独清洗内裤
内裤直接贴近皮肤,内裤不洁容易引起霉菌感染。霉菌喜欢在潮湿阴暗环境里滋生,可以在皮肤、毛巾、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在洗衣机里混洗衣服,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因此,内衣裤一定要单独洗涤,在阳光下暴晒。有助于杀灭霉菌,防止交叉感染。
3切忌过度清洁
霉菌在潮湿酸性环境里繁殖生长。平时频繁使用酸性的妇科清洁消毒剂、消毒护垫等,容易营造霉菌滋生的适宜环境。应选择弱碱配方的妇科洁护产品,用于日常的个人清洁。
4穿着全棉内裤
紧身化纤内裤透气和吸汗性能差,会使阴道局部的温度及湿度增高,这可是霉菌拍手称快的“居住”环境。应该选用透气、吸汗、柔软的棉质内裤,经常换洗,保持身体的清爽洁净。
5警惕洗衣机
几乎每个洗衣桶内都暗藏霉菌!有人喜欢将洗衣机不用时,套上化纤布做成的罩子,不通风透气,霉菌在里面安稳藏身。洗衣服时,内衣外衣甚至袜子一股脑塞进去,混合洗涤,给霉菌传播以可趁之机。对付洗衣机里的霉菌,可以用60℃左右的热水清洗洗衣桶。每隔一段时间,倒入专用洗衣桶清洗剂清洗一次。洗衣后,要打开洗衣机盖子,注意通风干燥。
6注意公共场所卫生
公共场所可能隐藏着大量霉菌。出门在外,在公共洗浴场所,不要随意坐在椅凳上。尽量选择淋浴,避免盆浴。住宾馆旅店,尽可能穿睡衣裤睡觉。注意马桶的卫生使用。使用自备的毛巾、浴巾。
7控制血糖
女性糖尿病病人阴道糖原含量和酸度偏高,易于被霉菌侵害。所以,预防霉菌感染首先要控制好血糖。
8伴侣同治
夏季饲料防霉措施 第5篇
1 干燥防霉
干燥防霉的基本措施是保持饲料干燥。大多数霉菌的发芽, 需要的相对湿度在75%左右, 当相对湿度达到80%~100%时, 霉菌便会迅速生长。因此, 夏季保存饲料, 必须做到防潮防湿, 保证饲料仓库处于干燥状态。控制相对湿度不高于70%, 就能达到防霉要求。当然, 及时翻晒饲料原料, 以控制饲料原料的含水量, 也是必不可少的。
2 低温防霉
饲料的贮藏温度控制在霉菌不宜生长的范围内, 也能达到防霉的效果。可以使用自然低温法, 即在适当时机合理通风, 用冷风降温;也可使用冷冻保存法, 将饲料冷冻后隔热密闭, 低温或冷冻保存。低温防霉要结合干燥防霉措施, 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3 气调防霉
霉菌生长需要氧气, 只要空气中含氧量达到2%以上, 霉菌就可以很好地生长, 尤其是在仓库空气流通的情况下, 霉菌更容易生长。气调防霉通常采用缺氧或充入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 使氧气浓度控制在2%以下或使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到40%以上。
4 辐射防霉
霉菌对射线辐射反应敏感。据报道, 饲料采用γ射线辐射处理后, 置于温度30℃、相对湿度为80%的条件下, 无霉菌繁殖。为了使饲料中的霉菌根绝, 可采用射线照射饲料, 但这需要有相应的条件, 一般厂家或用户无法做到。
5 袋装防霉
使用包装袋贮存饲料, 可以有效控制水分和氧气, 起到防霉作用。国外研制的新型防霉包装袋, 可以保证饲料长期不发生霉变, 这种包装袋由聚烯烃树酯构成, 其中含有0.01%~0.05%的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聚烯烃树酯膜可以使香草醛或乙基香草醛慢慢蒸发, 渗透进饲料中, 不仅能防止饲料发霉, 还具有芳香气味, 增加饲料的适口性。
6 药剂防霉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粮食的收获过程中及饲料的正常处理和贮藏过程中, 都有可能受到霉菌的污染, 而一旦环境条件适宜, 霉菌就会大肆繁殖。因此, 无论何种饲料, 只要含水量超过13%、且贮存2周以上, 都应在贮藏前添加防霉剂。
7 防霉药剂及使用方法
7.1 丙酸 (丙酸钠)
丙酸本身含有一定的能量, 能促进食欲, 提高饲料效率5%。配合饲料添加量为0.1%~0.2%, 动物性饲料中添加量为0.5%~1.5%。
7.2 山梨酸
是高效无毒的防霉剂, 通常在pH5~6范围内使用, 添加量为0.15%。
7.3 露保细盐
主要成分是丙酸盐类。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为0.25%~0.4%, 动物性饲料中添加量为0.35%~0.4%, 添加至1.5%, 可防止沙门氏菌危害畜禽。
7.4 抗氧喹
又叫山道喹, 具有抗氧、防霉的双重作用。添加量为0.025%~0.05%。
7.5 柠檬酸
可作防腐剂, 又是抗氧化的增效剂。配合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5%。
7.6 克霉灵
可视饲料的含水量及环境湿度酌情添加, 一般每t饲料用量为300~700 g。
7.7 除霉净
高效、低毒、广谱, 一般添加量为0.1%~0.2%。
7.8 双乙酸钠
安全无毒、无残留、成本低、抑菌效果好, 添加量为0.6%。
7.9 富马酸二甲酯
夏季饲料如何防霉 第6篇
1 黄曲霉毒素B1
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化学物质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黄曲霉毒素B1对包括人和畜禽具有强烈的毒性,其毒性作用主要是对肝脏的损害。是一类剧毒化学物质,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要比呕吐毒素的毒性强30倍,比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强20倍。黄曲霉毒素B1的急性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花生、玉米、稻谷、小麦、花生油等粮油食品,且以南方高温、高湿地区受污染最为严重。黄曲霉毒素B1能与动物DNA、RNA等结合,从而抑制DNA合成;其次破坏动物免疫系统,损害动物肝脏。动物中毒后,轻则食欲减退,生产性能下降,重则导致死亡。
2 赭曲霉毒素
赭曲霉毒素主要侵害动物肝脏与肾脏。这种毒素主要是引起肾脏损伤,大量的毒素也可能引起动物的肠黏膜炎症和坏死。对中猪的敏感性最强。OTA的急性中毒反应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肛温升高。消化功能紊乱,肠炎可视黏膜出血,甚至腹泻,脱水多尿,伴随蛋白尿和糖尿。妊娠母畜子宫黏膜出血,往往发生流产。中毒后的病理变化以肾脏为主,可见肾脏肥大,呈灰白色,表面凹凸不平,有小泡,肾实质坏死,肾皮质间隙细胞纤维化;近曲小管功能退化,肾小管通透性变差,浓缩能力下降。OTA的慢性中毒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骨骼完整性差,肠道脆弱及肾脏受损等。
3 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大米、大麦、小米和燕麦等谷物。其中玉米的阳性检出率为45%,最高含毒量可达到2909mg/kg;小麦的检出率为20%,含毒量为0.364~11.05mg/kg。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猪对此毒素较为敏感。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和肺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要的机理是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在脏器当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突然死亡。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而造成的。
4 烟曲霉毒素
烟曲霉毒素又称伏马毒素,其主要表现是强烈肝毒性,致使肝脏水肿、坏死,分解坏死肝细胞后黏附于细胞膜碎片进入血液循环,被肺部巨噬细胞吞噬,释放中性粒子激活物,改变肺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导致肺水肿。肺脏器官遭受损伤,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其危害很大。
5 T-2毒素
T-2毒素主要损伤消化道,刺激消化道黏膜,造成广泛炎症、溃疡、出血和坏死。表现为猪群食欲减退或废绝、呕吐及腹泻。还可造成红细胞损伤形成贫血。T-2毒素对于免疫系统中的脾脏、胸腺及淋巴结也有较强损伤作用,可致免疫抑制。
6 呕吐毒素
呕吐毒素与T-2毒素主要危害的器官相同,致病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腐蚀毒性,引发消化道广泛糜烂、溃疡、出血和坏死。同样会造成免疫系统损伤,造成免疫抑制。除此之外,呕吐毒素还能造成胎儿畸形和癌变。
有效防控饲料霉变,减少对猪只的侵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严格把关饲料原料、饲料成品的入库、储存。在挑选玉米、豆粕、麦麸等饲料原料时,尽量选择籽粒饱满、杂质少、水分含量低(14%以下)的,并将饲料原料储存在通风、干燥处,最后是有个垫板或者架高层,能将饲料原料进行堆放。在购买饲料成品全价料或预混料时,应注意观察成品的保质期,应进行选择靠前的生产日期。
2)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母猪添加母猪专用大壮素,育肥猪添加大荘素,可有效消除亚临床水平霉菌饲料,预防饲料霉变的发生,同时有效补充饲料营养,帮助猪群快速生长、繁殖。
3)当饲料发生轻微或中度霉变时,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强效复合吸附脱霉剂—绿叶纳蒙脱素,绿叶公司采用改性纳米技术,可有效吸附饲料中的霉毒素及病原菌。并能补充饲料中受损的营养元素,有效供给猪只繁殖、生长需求。并且纳蒙脱素中含有益生元成分能被猪只肠道内的有益菌利用,帮助肠道排除毒素、吸收营养。添加生物活性因子,保肝护肾、促进免疫修复,解除机体免疫抑制。
4)储存饲料的仓库要通风、阴凉、干燥、清洁,没有霉料,堆放要规范,应与窗、壁保持一定的距离,储存时间长的话还要定期翻动通风。储存饲料要善于利用防霉剂。现在多用丙酸盐类防霉剂,具体使用方法是:密封包装的含水量12.5%~13.5%的颗粒料储存1个月以上,应添加0.3%的丙酸钙;水分在11.55%~12.5%的粉料储存2月以上的则加丙酸钙0.15%。南方地区夏季由于雨水较多,最好添加0.2%~0.4%的丙酸钙或丙酸钠。除丙酸及其盐类外,还可用山梨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和苯甲酸钠、甲酸和甲酸钠、甲酸钙。目前国际上多采用复合型的防霉剂。
5)当饲料发生严重霉变时,建议不要进行饲喂。
参考文献
[1]学凤.夏季饲料防霉[J].农经,1999,(7):36.
防霉片及其制作方法 第7篇
植物精油是由山葵、芥末与西洋山萸菜植物所提炼出的精油成份所制成。
该防霉片的工艺流程如下:
1、用超高压设备将植物精油转换成超微粒分子, 使其达到波动状态, 能够附着于纸、塑料的内部;
2、用纸和塑料将形成波动状态后的植物精油密封;
3、密封后的植物精油用粘胶剂均匀涂上, 用离型纸把粘胶剂盖住;
4、制好的材料分切裁剪成片, 即可。
该防霉片利用先进的植物精油防霉处理方式, 内部经特殊处理, 外表经静电处理, 将防霉精油转变为气体, 再以超高压设备将气体转换成超微粒分子, 使其达到波动状态, 附着于防霉片内部。防霉片结合植物之芬多精与防霉精油, 使其达到防霉抑菌及气味芳香的效果, 适用于各领域及各行业, 借助该防霉片在密闭系统内初期所散发出的大量芬多精及烷基碳碳链特殊分子结构, 迅速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 破坏DNA, 分解蛋白质, 分离出N、P、K及其他细胞赖以生存的要素, 使微生物无法形成细菌或霉菌;而且在密封空间内慢慢释出, 持久延续其防霉效果。
防霉片优点如下:
1、由天然植物提炼, 属食吕级安全无毒性产品, 不含砷、铅、锡、汞等重金属, 更不含富马酸二甲酯, 绝无任何污染, 属于纯天然环保产品。
2、METELN具挥发性, 无毒性残留, 不必接触即可由其气体之散布而达到全面防霉杀菌之效果, 作用明显。
3、携带、使用方便。
4、广泛应用于食品、药材、皮革制品、纺织品家具、玩具、高精电子制品等领域。
联系人:王元朝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横沙路安宁街1号6楼
饲料防霉剂及其应用 第8篇
国内外的饲料生产厂商和科研人员, 十分重视防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防止饲料霉变有多种方法, 如辐射灭菌、使用防霉包装袋、化学消毒和控制真菌遗传密码等, 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防霉剂。目前市场上防霉剂的种类繁多, 使用范围及防霉效果不尽相同, 如使用不当还会引起中毒现象。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防霉剂品种及特性等进行简介, 以供参考。
1 作用机理
饲料霉变是其中的霉菌大量生长繁殖, 产生毒素, 破坏营养的结果。饲料防霉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以未电离分子的形式破坏微生物细胞及细胞膜或细胞内的酶, 使霉菌中的酶蛋白失去活性而不能参与催化, 以抑制微生物的增殖和毒素的产生, 从而保护饲料的品质。
2 品种和特点
2.1 丙酸及其盐
丙酸为无色液体, 具有挥发性, 是应用最早、最广的防霉剂之一。目前市场上用的露保丝、万路保、克霉霸及诗华抗霉素等主要成分均为丙酸。丙酸作为挥发性液体, 在饲料贮存中可挥发产生丙酸气体, 与饲料表面充分接触, 因此抑菌均匀, 效果好。对饲料混合均匀度要求不高, 有效用量低, 见效快。对好气性芽孢杆菌、黄曲霉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缺点是热稳定性不好, 80℃制粒过程中挥发量达40%, 用于制粒时损失大;在贮存过程中损失快, 药效持力小, 不利于长期保存;易受饲料中钙盐或蛋白质的中和而失去活性。因此, 要求及时起作用、防霉时间不需要太长时, 丙酸是较好的防霉剂。
丙酸盐的有效作用成分是丙酸分子而非丙酸盐类。丙酸盐释放丙酸分子受饲料中水分和pH值的影响, pH=7时丙酸盐溶于水, 游离出的丙酸分子仅为0.8%, pH=4.9时游离酸含量为50%。且丙酸盐离解后形成弱碱性, 阻碍进一步离解。丙酸盐的抑菌效果不如丙酸, 不具有熏蒸作用, 对饲料混合均匀度要求高;用量大, 并因此影响适口性;对饲料含水量、pH值要求严格, 且不能及时起作用。丙酸盐的优点是不挥发、耐高温, 不受饲料中成分的影响, 腐蚀性低, 刺激性小, 且适合持续贮存。
2.2 山梨酸及其钾盐
山梨酸又名2, 4-己二酸, 为化学合成品, 白色结晶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 无臭或少有刺激性气味, 溶于水。山梨酸的优点是, 防霉效果好, 对霉菌、酵母菌、好气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 毒性小、价格低。缺点是防霉效果受pH值的影响, pH值大于7.5时, 几乎无抑制作用, 对乳酸菌几乎无效;在水中易氧化, 在塑料容器中其活性会降低。
山梨酸钾, 白色或无色的鳞片状结晶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或稍有臭气, 在空气中不稳定, 能被氧化着色, 有吸湿性, 易溶于水。山梨酸钾对霉菌的抑制作用有选择性, 即对有害霉菌可发挥抑制生长作用, 而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却无影响。每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3kg。
2.3 苯甲酸及其钠盐
苯甲酸为无色或白色针状或鳞片状结晶, 稍溶于水。是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防霉剂之一。每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1~0.3kg。苯甲酸钠 (安息香酸钠) , 白色颗粒或结晶性粉末, 无臭或微带安息香的气味, 味微甜小而有收敛性, 在空气中稳定, 易溶于水。
苯甲酸及其盐的优点是价格低、来源丰富、应用效果好、无蓄积作用、毒性小 (大于山梨酸及其盐) 。缺点是对p H值要求很窄, 只能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 pH值大于4时防霉作用开始下降, 有苦涩等不良味道。
2.4 脱氧乙酸
脱氧乙酸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粉末, 无臭无味, 难溶于水, 对光热稳定, 是一种光谱抗菌剂, 对细菌、霉菌和酵母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且不受碱条件的影响, 在每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4~1.2kg。其缺点是:毒性较大, 饲喂动物有残留, 被部分国家和地区限用和禁用。
2.5 富马酸二甲酯 (DMF)
DMF为白色结晶状, 在常温下具有升华特性。DMF的抗菌谱大于有机酸, 对霉菌、酵母菌及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DMF不受pH值的影响, 对光热较稳定, 在110℃以下加热60min不分解, 在紫外线或阳光下放置72h基本无变化。其固状物对酸、碱、盐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在水溶液中对酸、碱、盐的稳定性较差。对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不破坏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及纤维素等。无残毒, 对动物无不良反应。
DMF的防霉效果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化学性质等, 在任何pH值下都可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分子, 这种活性分子可穿透微生物的细胞膜, 抑制细胞分裂, 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呼吸作用。DMF易升华, 形成DMF气体, 可分布在饲料表面, 防霉效果彻底而均匀。DMF防霉剂的缺点是对高水分饲料的防霉效果不佳, 随着饲料水分增大 (超过15%) , DMF需要量增加, 效果下降, 成本提高。DMF因常温下升华, 浪费较大, 同时还对人的皮肤及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不适合用作雏鸡及鱼虾等饲料的防霉剂。DMF在抑制饲料中霉菌生长的同时也会抑制动物生长。因此, DMF并不是最为理想的饲料防霉剂。
2.6 双乙酸钠 (SDA)
SDA是目前研究最热的新型防霉剂之一, 为白色易吸湿性晶体, 略带醋酸味96℃, 150℃以上分解。饱和水溶液的pH值为4~5, 具有较强的杀菌力, 主要的有效作用菌是霉菌、酵母菌, 在饲料中的添加量为0.7%~3.0%, 最适pH范围在6.0以下。SDA抑菌的有效成分是乙酸, 其机理为乙酸分子穿过真菌、霉菌、细菌等的细胞壁, 干扰细胞间酶的作用, 引起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达到抑菌的目的。SDA适合高湿条件下水分高的各种原料的防霉, 其防霉效果优于同剂量的丙酸盐。
2.7 复合防霉剂
目前市场上应用的“Monoprop”丙酸复合防霉剂减少了丙酸的刺激和挥发性, 它是由50%丙酸加50%的特殊载体组成。其作用有效形式依然是丙酸, 它利用特殊载体使二聚体的丙酸转化为单聚体的丙酸, 而单聚体丙酸较易脱氢, 游离出羧基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另外, 美国奥特奇的万香保防霉剂, 主要成分为二丙酸铵。特点是通过二丙酸铵释放丙酸根离子而起防霉效果, 但释放快慢受饲料pH值影响。复合酶制剂克服了单一型酶制剂的缺点。具有抗菌谱广、防霉效果好。受饲料因素影响小、用量少, 对饲料水分及酸度要求不严格, 无腐蚀性和刺激性。缺点是抑菌不均匀, 对饲料的混合均匀度要求高, 价格普遍较高。
3 防霉剂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联合国FAO/WHO对防霉剂有严格的要求: (1) 防霉剂添加量应很小, 无毒性和刺激性; (2) 能溶解达到有效浓度; (3) 性质稳定, 贮存时不发生变化, 也不与饲料或其他成分起反应; (4) 无异味、臭味; (5) 有较广的抑菌谱。具备以上各点才是较为优良的防霉剂。饲料防霉剂在有效剂量下, 不能导致动物急、慢性中毒和药物超限量残留;应无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不良作用。
4 展望
防霉去霉 教您两招 第9篇
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发霉的食物主要包括:大米、花生、玉米、粮食加工的糕点、米饭、馒头等熟食。
一色二味巧判断
那么,如何发现食物是否感染霉菌呢?一般可从食物性状的改变来进行判断,比如颜色、质地和气味。
颜色的变化是霉变食物外观形状上最重要、最直接的可以观察到的方面,其次是质地。以较为常见的几类易霉变食物为例:霉变大米表面呈浅黄色、浅灰色或绿色等,其质地也变得松软,易于捏碎;吃剩的馒头、饭菜保存数日后,其表面可能长出灰白色、黄色或绿色的绒毛样霉菌;存放时间过久的糕点,其表面可能出现绿色、白色或黑色的斑点;花生米发霉后,剥去红衣,颜色变黄。
许多发霉的食物均可以闻到一股霉味。
如果观察到食物有这些性状的改变,即可以初步判定食物发生了霉菌污染,不应该继续食用。
通风、防潮,防污染
防霉是一系列的工作。除了在食物的生产、运输、保存等过程中涉及防霉工作外,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防霉。
我们知道,潮湿、通风条件差的密闭环境有利于霉菌繁殖和毒素的产生。因此,家庭贮存大米等食物时,最重要的是注意通风、防潮,这是防霉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温去霉不可行
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食物,应该学会正确处理,区别对待。
有人认为,已经明显发霉的食物通过高温煮沸后还能食用。这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因为一般烹饪根本不能破坏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因此,明显发霉的食物绝对不能吃。
对于极轻度发霉的粮食等食物,可采用比较有效的去毒措施,包括认真淘洗,比如多用手搓擦,用水冲洗,或者加碱,或用高压锅煮饭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出售的用塑料袋包装的米,如果保存的温度湿度等满足食物霉变条件,同样会起霉,仍应先淘洗,再下锅做饭。
薄型隧道防霉防火涂料 第10篇
构建隧道的钢筋、混凝土虽是不燃体,但耐火性差,高强混凝土(HSC)在温度达380 ℃时,强度开始下降;在450 ℃时,抗压强度损失达到40%;600 ℃时,抗压强度损失约为75%。在隧道表面安装防火板材或其他防火材料以及在隧道砌体上喷涂防火涂料,是保护隧道砌体完整,延缓高温对隧道内部结构材料影响的有效方法。喷涂防火涂料是隧道防火的较好选择。隧道防火涂料涂覆于隧道侧壁和拱顶,对隧道侧壁和拱顶钢筋混凝土结构起隔热防火保护作用,避免隧道内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火灾时强度降低、爆裂及衬内钢筋破坏。
目前,我国隧道防火涂料已得到广泛应用,在隧道设计时也要求采用隧道防火涂料。隧道防火涂料的研究成果已有多项,主要是厚型的无机材料,一般以水泥为胶凝材料,以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等轻集料为保温材料,形成较厚的导热系数低的不燃保温层,从而达到对隧道防火保护的目的。但在应用中由于材料的施工厚度大、粘接力差,往往因隧道防火层开裂掉块,给行车带来安全隐患;其次,这种材料平整度不好,影响隧道的美观。因此,研究出一种涂层薄、施工速度快、养护周期短、耐水性好、适应隧道阴暗潮湿环境的隧道防火涂料,必将产生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 隧道防火涂料现状及保护原理
目前,我国隧道防火涂料适用标准为GA 98-2005《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标准中指定的隧道防火涂料为厚涂型的无机防火材料,喷涂厚度为20 mm,耐火极限不小于2.0 h。厚涂型隧道防火涂料主要是由粘结剂、保温材料、辅助添加材料等组成,采用喷涂、抹涂的方式将防火涂料施加到隧道砌衬内壁,形成一层保护层,该保护层能够在1 100 ℃以上时不燃,同时拥有很好的保温效果,发生火灾时,可延缓火灾高温向隧道内部的热传导,从而延缓隧道内部承重结构强度降低的速度,达到保护隧道不被隧道火灾破坏的目的。
2 新型防霉防火涂料的研制
2.1 配方设计
该薄型隧道防霉防火涂料由底层和面层两种材料组成,底层材料为多组分粉状混合物,该混合物由胶粉、硅酸盐水泥、膨胀珍珠岩、膨胀蛭石、双飞粉、灰钙、纤维素醚、膨胀剂、云母、植物纤维等组成,经粉碎设备粉碎成40目以上的粉料,或由相应材料40目以上的粉料直接配比而成。使用时加一定比例的水搅合成腻子状刮涂于隧道内壁,作为腻子层基面。面层材料为防霉、膨胀型防火涂料,该涂料的组成为苯丙乳液、聚磷酸铵、季戊四醇、三聚氰胺、钛白粉、颜料、防霉及其他助剂。应用时喷涂、辊涂或刷涂于底层材料形成的腻子基面上,起装饰、防霉、防火作用。
2.2 生产及施工工艺
2.2.1 底层基层材料生产及施工工艺
底层材料为混合粉末,其组成为:普通硅酸盐水泥250~400 kg,膨胀珍珠岩70~90 kg,膨胀蛭石30~60 kg,双飞粉50~150 kg,云母2.5~3.5 kg,胶粉0.5~2.0 kg,纤维素醚0.5~1.0 kg,灰钙20~30 kg,膨胀剂3~10 kg,植物纤维0.5~1.0 kg。
(1)将普通硅酸盐水泥、膨胀蛭石、膨胀珍珠岩、双飞粉、灰钙、云母、胶粉、纤维素醚、植物纤维、膨胀剂按比例投入混合机内混合均匀,然后用粉碎机粉碎成40目以上的粉末,或将40目的以上各材料按比例投入混合机内混合均匀。
(2)按粉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0.6比例,搅拌制成膏状腻子。
(3)清除施工基材表面的油污、浮灰、杂物。
(4)在基材表面刮涂上述膏状腻子,刮涂厚度在2~4 mm,需增加厚度时在12 h后再次刮涂。
(5)保持湿润,养护一周后进行外层材料施工。
膨胀蛭石和膨胀珍珠岩粉末容重轻,化学稳定性好,耐高温、热导率小,是良好的无机隔热材料,膨胀珍珠岩为多孔结构,在高温作用下还可急剧受热膨胀,阻止热量向隧道砌体传递;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灰钙为无机胶凝材料,通过水合作用形成很好的粘接作用。胶粉能增强胶凝材料粘接力,纤维素醚起到保水作用,保障水泥等胶凝材料充分水合反应,提供水分。膨胀剂的微膨胀作用能有效修复裂纹、填补凹凸,防止里层材料的开裂。
2.2.2 面层涂层材料生产及施工工艺
面层材料为水性防霉膨胀型防火装饰涂料,将聚磷酸铵80~120 kg,三聚氰胺60~70 kg,季戊四醇40~60 kg,钛白粉25~50 kg,水150~170 kg,经充分搅拌后输入砂磨机研磨到符合涂料要求的细度,加入防霉剂0.5~1.0 kg,苯丙乳液80~120 kg、其他助剂适量,需配色时加入颜料,再经搅拌机搅拌30 min。
(1)按比例将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季戊四醇、钛白粉、水充分搅拌成粘稠状物料后通过砂磨机研磨成符合要求细度的材料。
(2)研磨好后加入苯丙乳液、防霉剂、其他助剂、颜料,充分搅拌均匀,包装成桶便于运输。
(3)对前述底层材料进行表面打磨处理,用喷涂、辊涂或刷涂的方法施涂面层防霉、防火装饰涂料,可反复施工达到设计厚度,每次时间间隔12 h以上。
季戊四醇在防火涂料中为成炭剂,三聚氰胺和聚磷酸铵为发泡剂,同时聚磷酸铵又有催化作用,钛白粉为无机骨料和颜料,在高温作用下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季戊四醇和无机骨料膨胀形成阻燃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泡沫炭化层,涂料层受热时释放的氨、二氧化碳、水蒸汽、卤化氢等火灾惰性气体,有效抑制燃烧链增长反应透过发泡层,与不燃性泡沫炭化层的保温作用结合,达到阻止火灾产生的高热向隧道基层内传导,延缓升温速度,最终达到隧道防火的目的。
笔者所论述的防火新型防霉防火涂料通过双重防护保温的创新设计,科学组合材料配方,粘接性能强、防火效果好、装饰性能佳,配方中增加防霉性能,适应隧道阴暗潮湿的环境,同时实现隧道防火防霉装饰目的,弥补了目前隧道防火涂料应用产品的先天不足。经检验,该涂料的防火性能达到了GA 98-2005《混凝土结构防火涂料》的要求。
3 新型防霉防火涂料的应用
3.1 应用例一
依次将300 kg普通硅酸盐水泥、100 kg双飞粉、30kg灰钙、75 kg膨胀珍珠岩、60 kg膨胀蛭石、3 kg云母、1 kg胶粉、0.5 kg纤维素醚、0.5 kg植物纤维、3 kg膨胀剂投入到混合搅拌设备的提升槽内,提升进主混机内混合6~8 min后出料,然后将混合好的材料投入到粉碎设备内,将物料粉碎成粒径40目以上粉末,出料包装得到里层材料。将粉碎好的材料在工地现场兑水搅拌得到腻子,在处理过的隧道内壁通过刮涂的方式得到合格的底层材料基面。
将聚磷酸铵100 kg,三聚氰胺65 kg,季戊四醇50 kg,钛白粉30 kg,水150 kg,经充分搅拌后输入砂磨机研磨到符合涂料要求的细度,再加入防霉剂0.5 kg,苯丙乳液100 kg、其他助剂适量,需配色时加入颜料,再经搅拌机搅拌30 min。在里层材料基面施工完1周后,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平整,喷涂外层膨胀型防火装饰涂料。
3.2 应用例二
依次将250 kg普通硅酸盐水泥、150 kg双飞粉、25 kg灰钙、75 kg粒径40目的膨胀珍珠岩粉末、60 kg粒径100目的膨胀蛭石粉末、3 kg粒径40目的云母粉末、1 kg胶粉、0.5 kg纤维素醚、0.5 kg植物纤维、3 kg膨胀剂投入到混合搅拌设备的提升槽内,提升进主混机内混合6~8 min后出料包装得到里层材料。将材料在工地现场兑水搅拌得到腻子,在处理过的隧道内壁通过刮涂的方式得到合格的里层材料基面。
将聚磷酸铵95 kg,三聚氰胺60 kg,季戊四醇50 kg,钛白粉25 kg,水150 kg,充分搅拌后输入砂磨机研磨到符合涂料要求的细度,再加入防霉剂0.5 kg,苯丙乳液90 kg、其他助剂适量,需配色时加入颜料,再经搅拌机搅拌30 min。在里层材料基面施工完1周后,用砂纸将表面打磨平整,喷涂外层膨胀型防火装饰涂料。
4 结束语
隧道防火涂料是新型产品,由于隧道地下工程环境条件的特殊性,需要研制适应该条件的高效专用防火涂料,与常规防火涂料相比,隧道防火涂料特别在耐水性、黏结强度、抗震抗裂性、环保性、耐火极限值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新型隧道防霉防火涂料具有防霉防火双重功能,性能优良、生产工艺简便、施工应用容易、原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通过对现有隧道防火涂料的分析,结合隧道防火涂料的性能要求,研制了一种薄型隧道防霉防火涂料,给出了该薄型隧道防霉防火涂料组成及其材料的配方和制备方法,并介绍了该隧道防火涂料的施工与应用。
关键词:隧道,防霉,防火涂料
参考文献
[1]刘军辉,陈夙,仲晓林.现今隧道防火涂料的缺陷和发展趋势[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8,(8):11-13.
[2]陈夙,刘军辉,仲晓林.隧道防火的研究进展[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8,(2):7-9.
[3]罗昭辉.隧道防火灭火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公路隧道,2008,(1):66-67.
防霉性能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