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重要性范文
翻译的重要性范文(精选12篇)
翻译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翻译教学,能力培养,文化差异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
1.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与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大量的英语翻译练习中学生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在大量的汉英互译练习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能够熟练转换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思维。
同时,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在听、说练习中可以借助翻译获得准确信息,通过翻译理解听到的内容,锻炼了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在写作与阅读练习中,学生往往在无意识中对看到的英语进行了翻译。翻译能力的高低对学生能否准确获得原文表达的信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英语原文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无所适从,往往不能很好的抓住英文中体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英语翻译教学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更加准确的抓取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其一,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掌握了较多的词汇,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透过原文中的句子以及词汇的含义理解特殊词语的社会文化意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差异;其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翻译训练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意识到汉语与英语这两个语言在在文化内涵上的独特特征,在英语学习中有意识的积累与英汉文化背景相关的知识,最终提高英语的掌握程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分析
1.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应用技能的熟悉、学习策略掌握、语言知识的丰富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英语翻译教学有所忽视。
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肩负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打开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重任,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完成上述教育目标的工具,它本身具有一定的人文特性。所以,在对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当中,应当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国际文化的传播纳入设计目标中。英语翻译的教学能够帮助大学英语教育很好的完成这一设计目标。但是,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当中,翻译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短板。
2.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根据当前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及《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我们可以知道,“听”“说”“读”“写”这四项英语综合运用技能与“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五者之间相辅相成。“听”与“读”是学生运用英语从外界获取知识的基础;“说”与“写”是学生运用英语对外输出自己的思维方式;英语“听”“说”“读”“写”的过程是英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均涉及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翻译能力的高低对这种转换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的过程是不仅是英语与汉语中间的语言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变换,翻译的基础建立在大量的语言知 识积累上 , 包括语法 、语音、 句法、语 调、词法等 等 , 涉及篇章 结构的分 析、语境 的理解 , 其复杂程度 是“听” “说”“ 读”“写 ”这四项 不可比拟的 。对翻译 技巧以及 相关理论 知识的掌 握有利于 促进“听”“说”“读”“写”“译”这五项技能的共同发展。而当前对翻译在听、说、读、写中的作用认识不足阻碍了翻译课的开展,五项技能之间的和谐发展沦为空谈。
3.翻译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甚少。在当前部分高校英语教学中,对听、说、写、阅读课程高度重视,课时比例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同时,除了听、说、读、写、阅读课堂的专业课以外,与这些课程相关的讲座、选修课也频繁开展。相比之下,在高校英语教学当中,翻译课几乎不受重视。有的高校英语教学将翻译课穿插在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中,所占可是非常的少,甚至只是串讲,一笔带过,甚至根本不涉及翻译教学。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大学生翻译能力培养建议
1.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认为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灌输更多的翻译知识就是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站在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上,在课堂上只能马不停蹄的记笔记,在课下去温习的少之又少。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转变师生角色,改变教学观念,增强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引导”功能,让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对知识的吸取,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少学生对翻译课程的排斥心理,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1)“精讲多练”,提升教学质量。大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勤学苦练”四个字。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离不开“练习”,只有多加练习,夯实基础,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目前,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中所用到的翻译教程主要是对翻译的方法与技巧的讲解,对翻译理论的介绍反而不多。在课堂上,教师往往猛讲翻译技巧与方法,忽视了对最基础的翻译理论基础的讲解,这使得学生的翻译基础不牢。对翻译理论知识与翻译技巧采取“精讲”的策略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知识涉及面的同时,使翻译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对翻译技巧与理论知识采取“多练”的策略能够进一步巩固夯实新知识。同时,翻译练习有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词汇量的扩大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
以单词experience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为例,英语教师可以采取“精讲多练”的形式提高学生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认识,熟练掌握不同语境下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含义。
以下面的例句切入到对experience这个单词的讲解:
Kim first saw the need for the book when she began helpingKorean students at her school after they had just arrived in thecountry.She knew they were having the same troubles that she hadexperienced.
在这个例句中,教师可以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分析experience在例句中的成分,进一步引出对该词的讲解。
experience:
n.1)经验,体验[U][(+of/in)]
She had no experience of life at all.
她毫无生活经验。
2)经历,阅历[C]
Please tell us about your experiences in Africa.
请跟我们谈谈你在非洲的经历。
V.1)经历;体验
The city experienced over 2,000 such incidents last year.
去年这座城市发生过二千次以上这类事件。
2)感受;遭受
He experienced a pang of sadness.
他感到一阵悲痛。
通过不同的例句对experience进行精讲的同时,对其衍生的词性进行进一步扩展:
adj.experienced:有经验的;老练的;熟练的[(+in/at)]
He is very experienced in/at repairing cars.他修车很有经验。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达到精讲的目的,一次性让学生对一个知识点拥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精讲的同时,进行配套的“多练”,以此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
(2)情境教学,增强翻译教学实用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中的译例按部就班的讲解,而翻译教材中的译例通常是从各个文学名著中摘取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的内容并不多见。学生在翻译课堂上习得的翻译技巧也是最基础的,走上社会以后,面对复杂的翻译实践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利用情景教学模式,讲当前社会热点、现实情景搬到翻译教学课堂中来,有利于翻译教学实用性的增强。在情景材料的选择中,教师可以进行广泛猎取,在内容上可以包括:外交、影视、法律、经济、教育、管理、金融、外贸、军事、媒介以及科技等等。
以科技类的情景教学为例,教师完全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充实课堂教学,例如,将当前最为火爆的电影《星际穿越》中有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片段在课堂上播放,同时节选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翻译:
1)Cooper:We used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wonder at ourplace in the stars,now we just look down and worry about ourplace in the dirt.
“库珀:我们曾经仰望星空,思考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而现在我们只会低着头,担心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
2)Cooper:We've always defined ourselves by the ability toovercome the impossible.And we count these moments.Thesemoments when we dare to aim higher,to break barriers,toreach for the stars,to make the unknown known.We count thesemoments as our proudest achievements.But we lost all that.Orperhaps we've just forgotten that we are still pioneers.And we'vebarely begun.And that our greatest accomplishments cannot bebehind us,because our destiny lies above us.
“库珀:我们总坚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珍视这些时刻,这些我们敢于追求卓越、突破障碍、探索星空、揭开未知面纱的时刻,我们将这些时刻视为我们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但我们已经失去了这一切。又或者,我们只是忘了我们仍然是开拓者,我们才刚刚开始。那些伟大的成就不能只属于过去,因为我们的命运就在太空。”
总而言之,通过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而且有利于课堂氛围的建设。
3.注重文化差异分析,突破翻译教学难点。在上文中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要性的阐述中提到:英语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而文化差异正是翻译教学的难点之一。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环境下所产生的作品置换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当中,是一种跨文化的媒介。由此可见,翻译离不开文化背景,只有中英文化差异被充分了解掌握,这种文化之间的置换才能称得上成功,原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作品思想才能够被更好的阐释出来。
在当前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将翻译简单的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认为翻译就是英语与母语的互译而已,完全忽视了两种语言背后的强大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巨大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课堂上着重分析文化差异,对翻译教学难点的突破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论语境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第2篇
论语境对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英语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因而正确翻译的`基础应在于准确地把握语境.从这一观点出发,得出语域理论是有关语境的理论中最具效力的.在翻译中,要注意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义,翻译表达应再现原文情景,要注重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功能.
作 者:马冰 MA Bing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辽宁高职学报英文刊名:LIAON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E JOURNAL年,卷(期):9(9)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语境 语域 翻译
医学翻译的重要性及相关技巧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翻译 重要性 相关技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文化取得飞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以快速进步,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医疗设备、临床经验、公共卫生管理、基础医学知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若要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医学经验和技巧,丰富我国的医学资源。这就要求医学工作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掌握扎实的医学基本理论和丰富的语言知识。熟悉音译、意译、直译等基本翻译技巧,充分遵循等值性原则,忠于原文内容,最大限度的保持译文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增强译文的可读性,确保译文专业性。
一、医学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逐渐朝着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交流也逐渐加强。医学事业作为我国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应时代形势,借鉴外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经验,加强与外国的医学交流,增强医学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而这些工作显然都离不开医学翻译。目前,我国与外国的医学交流主要包括:我国医学工作者到外国参加学术探讨、派遣优秀的医学人员到发达国家进修、以学术论文形式进行理论交流、邀请医学专家到我国讲学等。例如,我国每年都会邀请世界各国先进的医学专家,到香港参加国际腹膜透析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因此,加强医学翻译可以有效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在医学上的合作交流,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动力源泉。除此之外,我国在学习国外先进医学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展现自身的医学实力,向世界各国介绍我国的医学文化。不论是对外交流学习,还是加强自身宣传和展示,都离不开医学翻译,只有确保医学翻译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才能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医学交流的顺利进行,进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医学翻译的相关技巧
1.要坚持“信、达、雅”的基本翻译原则。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标准为“信、达、雅”,这一理论得到翻译界的普遍认可。翻译家林语堂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翻译应当始终坚持美、忠实、通顺三原则。医学翻译作为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遵循“信、达、雅”的标准。当然,由于医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医学翻译中首先应当遵循“信”和“达”的要求,真实地反映原文内容,避免歪曲和误解。在做到“信”和“达”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译文措辞,在保证译文专业性的基础上,采用普通受众容易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即在翻译中尽量达到“雅”的标准。例如:在翻译temporo-mandibular arthralgia这一疾病名称时,要考虑到受众可能是非医学专业人士,因此应当通俗的译为“关节疼痛”。
2.要选用专业医学术语。在医学翻译中许多英语词汇都被赋予了专业含义,这种词汇不仅具有普通意义,还具有医学意义,因此被称为“两栖词汇”。在翻译这种两栖词汇时,应首先判断普通意义是否符合语境,若不符合上下文意思,就应当考虑其专业意义。这些两栖词汇的许多专业含义在词典中根本没有记载,因此,译者若要准确选择词义就必须积累相关词汇知识,尽量避免误译、错译、词不达意的情况。例如:Naive rats and frogs。通常情况下,naive被译为“天真的”。但在这句话中这种词义显然不符合语境,因此,应考虑其医学含义,即“首次用于试验的”。
3.充分考虑汉语习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医学翻译中还应充分考虑汉语习惯。尤其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在其翻译过程中常出现一些概念,在英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语句,不管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不能准确表达其原有内涵。经过翻译者的无数次探索和实践,发现这类词汇需要音译才能保持其内涵。例如:“阴”曾被译为negative,feminine,moon,evening tides,ebb等。“阳”则曾被译为positive,masculine,son,morning tides等。但这些都未能准确表达中医所谓的“阴”、“阳”概念。因此,只能采取音译法,译为“yin”“yang”。此外,还有中医常提到的“气”,以往常被译作“energy”,这显然是不合适的,由于中医所谓的“气”是源自于万事万物的,并非“energy”所表达的自然能量。音译为“qi”更加合适。
参考文献:
[1]蒋学军.中医典籍中的文化图式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10.
[2]王宁霞.全球化视野下的医学翻译[J].教学参考,2010.
[3]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翻译实例分析[J].中国翻译,2004.
浅析大学英语翻译的重要性 第4篇
当今经济发展达到全球化,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逐渐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工具,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 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从而增加了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 同时对英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学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将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明确列入了英语课堂教学必须突破的任务之一。当今的国际金融商贸的往来中, 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增高。其中大学英语翻译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笔者从近些年来的教学中, 发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翻译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翻译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中译英”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帮助。如, “我们通常在家和地铁之间来往, 这是他上班的必由之路。不管什么样的天气, 无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 他都坚持上班, 从不旷工。在别人不能坚持的情况下, 他也会来到办公室去工作, 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自豪。”翻译成:“We usually stay at home and the subway between, this is the route one must take him to work。No matter what the weather is like, regardless of their own physical condition, he insisted to go to work, never absenteeism。In the case of others can not insist on, he will come to the office to work, because it is a kind of pride.”
笔者在讲完第四单元后, 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与环境有关的作文, 学生普遍的做法, 就是先将作文用中文把内容的提纲列出, 如: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有哪些;当今, 我们身边环境恶化的现象有哪些;对每一项现象进行原因分析;结论, 地球只有一个, 地球是我们的家, 呼吁全社会爱护环境, 要从身边做起, 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然后鼓励学生将每一部分翻译成英语, 对框架结构进行内容上的补充, 使得文章更加充实。学生在英语方面的不足主要来自母语的影响, 学习英语并不是不要去想母语, 而是想办法将母语与英语相结合, 更好地服务于英语的学习。
二、翻译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如, “We believe, they died in search for a panacea to allay the winds of dogma and the gusts of revolutionary tendency towards a more peaceful, freer and more harmonious society。”“我们相信, 他们为了寻找一种万应灵药, 以遏制教条的风气, 防止革命的风暴, 为实现一个和平、自由、和谐的社会而牺牲生命。”分析:该译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对winds和gusts这两个词在这里的比喻用法意思理解不准确, wind在这里的意思是something that disrupts or destroys, 这一用法在一般的词典上很少提及;二是译文定语部分太长, 读起来很别扭, 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试译为:“我们认为, 他们献出自己的生命, 为的是寻找一种万全之策, 以减轻教条主义和革命倾向带来的动荡和破坏, 建立一个更加和平、更加自由、更加和谐的社会。”
可见, 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翻译的基础, 英语翻译又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 对关键的词句的推敲, 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大学生英语中的翻译, 可以将这一过程分解为准确的理解、恰当的表达、校对三部分。其中的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针对校对这一环节, 是在对原文翻译的准确基础上, 通过口语的表达衡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如, “Wherever they occurred, inefficiency and waste were attacked and nonessential projects were brought swiftly to an end.”“它们的出现, 我们要反对效率低下与浪费的现象, 还要控制工程项目。”这样翻译的占15.3%。出错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它们”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没有理解, 也就是并没有对全文加以理解, 只是把字面上的内容翻译下来了而已, 句子中的“效率不高和浪费现象”根本就是适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的。英语中, 一般是名词做主语, 主、从复合句中的主语相同的情况下, 从句的主语是要用代词代替的。根据这一习惯, 就可以看出了, 句中所指为一件事物。我们根据语境在译成汉语的基础上, 需要根据西方英语的用词习惯和语境做调整。那么上面的句子就应翻译为“无论效率不高和浪费这两种现象发生在何处, 我们都坚决地反对。还有, 需要结束那些其实属于不必要的项目”。
三、翻译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厘清中英语言差异性
英语的语法、语境、常用的词组和常用语需要牢固地掌握, 还要对英美的表达方法和习惯有深入的理解, 了解中西社会的文化差异。再如, 笔者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 为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每节课都要为学生留出适当的翻译练习时间。精选翻译语段材料, 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在讲评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师生共同参与讨论, 其中适当穿插讲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
总之, 从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英语翻译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学生对于教材的翻译需要结合一定的场景和例句来进行, 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需要学生深层次的把握, 并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摘要:“翻译”是大学生必备的英语能力之一。但调查显示, 在大学中翻译教学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翻译能力普遍较低的现状, 笔者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并给出翻译技巧, 帮助大学师生在翻译学上能有提高。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法,技巧
参考文献
[1]尹少平.从学生翻译能力的欠缺看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的重要性[J].怀化学院学报, 2010, (12) .
[2]段成.对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思考和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3]安然.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项基于大连水产学院水产贸易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的研究报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8) .
[4]何其莘, 黄源深, 秦秀白, 等.近三十年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回顾与展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5]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6]李君, 顾楠.探讨如何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7]李良春, 李玉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教学J[].现代企业教育, 2008, (18) .
写作重要句型翻译翻译 第5篇
P168 1.和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在中学,我们的一切生活都是由父母和老师决定: 我们该做哪些书上的题,该几点上床等等。而在大学,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可以自己决定参加什么样的校园活动,在课余时间读什么样的书。
2.很多人欣赏城市生活的便捷。农村生活也很诱人。两者都有利有弊。城市生活也有诸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问题。
3.使用计算机的优点之一是它的方便。我喜欢计算机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能提高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电脑有利有弊。但是公平地讲,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的优点超过它带给我们的麻烦。
翻译的重要性 第6篇
关键词:外事口译 模糊语 重要性
1 外事口译模糊语的研究背景
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于1965年,在Information and Control期刊中发表的Fuzzy Sets一文中,首次在理论上对语言的模糊属性给予了充分的论证。他认为:人类思维中的模糊性,是由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所决定,这也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季羡林先生也指出“语言的模糊论和混沌论就是两个具体的例子。中国的语言学家们应当抓住这一点,继续进行探求,特别是对汉语的模糊性特色要多加注意,多加探求。”与国外相比,国内关于口译模糊论的研究,大多基于其理论的本身,与实际的运用结合研究无论是从方法论,研究领域还是研究对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宏观研究相对的松散乏力,研究范围基本局限于理论范围之内,对于外事活动中的模糊语策略,研究的课题少之又少。外事文教活动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口译活动中,应结合外事工作中管理和交流并存的特点及种类出发,结合翻译方法中的模糊策略,有利于促进中外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对等交流,提高外事口译翻译质量。
在西方近五十年的口译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奈达提出:翻译者应当着眼于原文的意义与主要精神,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本的固有语言结构,应当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言中用更为贴切的对等语,来再现原语的风采和精髓,及所谓的:功能对等。1972年,美国的语言学家Lakoff也曾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论题。在外事活动中,模糊信息的特点和各种语言文化等差异性,也导致了模糊信息在翻译到目的语时具有一定的限度。
2 高校外事口译模糊语合理运用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外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外事活动的增多也促进了口译研究的蓬勃发展,为口译实践,口译理论研究及口译教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针对语言模糊性及模糊信息处理的文章也纷纷出版,对我国的外事活动翻译实践及理论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专门针对外事活动口译中模糊信息的处理策略原则的文章,还是相对较少。合理的把握模糊语的处理策略,在外事交流及外事宣传工作中,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为语言本质属性的模糊性,普遍的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之中,在外事交流和外事宣传中,模糊语的恰当运用能够帮助参与外事活动的双方或多方,巧妙化解一些外事关系中的微妙场合。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谈判,宣传,新闻发布,政治演说等多种外交及外事活动之中。研究如何合理的处理模糊语的应用策略,有助于从事口译及外事工作的专业人员,更好的把握外事活动中的分寸感,更好的完成外事活动中的口译及交流任务。外事活动的口译工作,与其他口译工作相比,应当更加注重严肃性,严谨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外事活动,常常涉及中外双方之间的相互利益,高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语言的模糊性在此时恰当的运用,能够帮助双方在表达观点时,更好的展现语言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使说话人得以恪守礼貌原则,在清楚表达回话含义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将意见强加于人,避免过于武断”。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双方的表达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动听,巧妙,保证了翻译的质量,同时也避免不必要的尴尬。
3 做好高校外事口译模糊语处理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国际交往的增多,特别是文教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不论是口译还是笔译工作中都会遇到如何处理模糊语,化解尴尬气氛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想更好地展现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展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我们都需要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的积累。外事无小事,高校外事活动中口译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高校乃至整个国家的形象和尊严,高校外事口译人员,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合理的处理模糊语及模糊信息,为我国的外事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易宏根.英语口译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3]胥君芳.论模糊语言的翻译[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作者简介:
信息时代下人工翻译的重要性 第7篇
一翻译的基本单位
一篇演讲稿、一首歌的歌词、一封邀请函、一份导游词、一本小说、一部电影都可能是一个翻译文本。在这些翻译文本中, 每个文本中都能提取出相对完整的语篇, 于是译者便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剖析, 这个过程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 必然要关注语篇、短语、词素和音素这些基本单位。在当今机器翻译研究领域, 怎样逐层区分及编译这些单位, 及如何令机器自动判断这些单位所处的具体语境, 一直还是个难题。
二翻译文本的基本构成
日常所熟悉的翻译大多是不同语言间的书面文本转换。但要进一步探讨人工翻译的问题, 就不能拘泥于这个单一的视角, 还应关注其他形式的翻译文本, 如在口译当中, 现场所讲的语言就是翻译文本。众所周知, 一些重大活动中, 常常用到的同声传译需要的就是同声传译工作者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及翻译技巧, 在这种情况下, 机器翻译恐怕是望尘莫及的。
这样一来, 我们了解到翻译文本是由书面语和口语共同组成的, 如果说不同语言间书面文本的转换还能借助于机器翻译 (仅限于字面意义的翻译) , 那么口语翻译的过程只有人工翻译才能完成。
三翻译的语法结构
经常使用机器翻译软件会发现, 机器翻译的译文最大问题不是词汇, 而是那些令人头疼的混乱的语法结构。一般说来, 从英语到汉语的翻译过程所替代的信息并非单独的编码单位, 而是在汉语中表达的全部信息。机器翻译发展到今天也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规则变化在翻译过程中组织语法结构, 但当碰到一些没有对应形式的情况, 翻译过程还需依赖于人工完成。例如, 在Google翻译中输入源语言“As a consequence of this example in the family, the very mention of music as a career carried with it the idea of an uncertain existence.”得到的中文翻译是“如本例在家庭的后果, 说起音乐作为一种职业与它进行的一个不确定存在的看法。”显然, 机器翻译无法处理没有对应形式的语法结构, 把一个完整的句子译成了一个不知所云的短语。这种情况下, 人工翻译能通过对源语言的梳理和分析, 得出符合目标语言语法结构的译文:“家里有了这个先例, 后来只要一提到以音乐为生, 我们就想到朝不保夕的生活。”
很多人会把翻译简单地划分为“直译”和“意译”, 这样的划分显然是流于表面的。但对翻译的探讨深入到“词”层次以下的部分, 我们会意识到还有词素对词素的翻译。如有人想把英文谚语翻译成汉语中的谚语时, 往往发现这两种语言在这种情况之下没有相对应的内部结构。如英文谚语“A scalded cat fears hot water”借助机器翻译只能直译为“被开水烫过的猫害怕热水”, 而人工翻译则会有目的的把它译为汉语中有相似意义的谚语“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这是机器翻译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无法企及的。
四翻译的语言运用问题
翻译的过程其实就是语言的运用过程, 即以交际为目的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译者要时刻注意翻译被语言环境所影响的程度, 这是机器翻译最难解决的问题。再强大的翻译机器也无法处理所有的语言环境, 无法考虑到所有能够影响到翻译的语境因素。如英语中常说的一句话“How have you been?”用机器翻译只能得出“你怎么样?”这个译文, 尽管这个译文从语法角度来说没有任何错误。但这个机器翻译得出的译文无法兼顾任何语言及情景环境的因素, 而人工翻译则会根据不同的语境得出不同的中文译文, 如“你近况如何?”“你过得还好吗?”“你事情办得怎么样了?”“你去哪儿了?”等等。
五翻译的风格问题
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文体风格的相似性是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情况下, 译者应尽可能把诗歌译为诗歌, 小说译为小说, 戏剧译为戏剧。在这一环节中, 鉴于机器翻译还致力于词汇单位及语法结构的转换问题, 解决翻译中兼顾文体风格相似性的重任便只能依靠人工翻译。
当然, 机器翻译在词汇出现的频次方面是可以做定量处理的, 对于某种语言中的短语或句子被逐字翻译出来所产生的效果, 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了。在事先已经考虑过语法和词汇的情况之下, 这种效果会由于对应词出现的频次的差异而变得新奇有趣, 或是枯燥乏味, 或者无法理解甚至怪异。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 机器可以有限地处理一些基础维度上的翻译工作, 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那些重要、复杂的翻译工作依然有赖于人工翻译。
摘要:翻译的过程是立体、多维的。本文通过对翻译的基本单位、翻译文本的基本构成、翻译的语法结构、翻译的语用及风格问题等几个方面分析, 阐述了人工翻译在信息时代依然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人工翻译,文本构成,语法结构
参考文献
[1]戎林海.赵元任翻译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商标翻译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第8篇
很多商品在国内销售很好, 其商标在原语中也有着很好的含义。但商标经翻译后其营销效果却与国内大相径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译者忽略了商标中的文化因素, 使得目的语国民在心理上无法接受译来的商标, 导致品牌销量降低。
商标作为语言, 本身就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而从商业角度看, 商标又是企业文化与产品形象的一种载体。如此一来, 文化通过商品传播, 商品通过文化而增值, 因此商标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文化冲突, 无法实现商品原有的竞争力。
正如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 (Nida) 博士指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操作, 而且要把两个不同的民族的世界联系起来。 (郭建中, 2000:67) 也就是说, 翻译必须考虑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在译文中体现文化因素的方式方法, 其关键是译文能否在译入语的文化背景中产生原文在原语文化背景中的相应效果。自然商品翻译也要如此。
一、商标的特点
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 是代表商品的符号, 并随着商品交流的扩大而声名远扬。成功的商标应有以下一些特征:具有象征意义, 让人既能想到产品本身, 又能联想到企业的精神;简洁又不失艺术美感, 便于记忆;体现一定的时代特征, 又能经久流传。
如举世闻名的男士服饰品牌“金利来”的翻译。商标的创立者曾宪梓先生最初给自己的领带品牌起名为“金狮”, 并兴致勃勃地将两条“金狮”领带送给他的一位香港亲戚, 没想到那位亲戚竟然拒绝了他的礼物, 并不高兴地说:“金输、金输, 金子全给输掉啦!”原来, 在粤语中, “狮”与“输”谐音, 自然不受欢迎。当晚, 曾先生绞尽脑汁为“金狮”改名, 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将“金狮”的英文名“Gold Lion”由意译改为意译与音译相结合, 即“Gold”仍意译为“金”, 而“Lion” (狮) 音译为“利来”, 即为“金利来”, 金与利一起来, 谁听了都高兴。于是, “金利来”商标诞生了。
大家所熟悉的美国运动系列商品Nike。音标为[’naiki:], 本意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芳名, 但若按音译为“奈姬”或是“娜基”之类, 很多中国的消费者便会十分费解, 不知其意。译者在翻译时模仿其音节, 并考虑到运动服装应该具有经久耐磨损的特点, 将它译成了“耐克”, 既有坚固耐穿的含义, 又包含了克敌必阻的意思, 这样与原意胜利女神也不谋而合。
当然也有一些商标的翻译并不尽如人意, 但是由于已经被广为接受了, 也就流传开来了。如:Pizza Hut如今译成“必胜客”, 在意义上脱离了快餐的味道, 在感情上丧失了中国人对其原有的熟悉与亲切感。倒不如译成“比萨饼”实在, “比萨”是音译, “饼”用来描述食品的种类;这样既可表达意大利是该美食的故乡, 又能借助比萨斜塔的声名唤起食客对意大利美丽风光的联想。
我国有种口红商标是“芳芳”, 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 使人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如果商标直接音译成“Fangfang”, 会使英文读者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 有狗牙, 毒牙之意。于是, 他们联想的却是条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 像中国人看到了青面猿牙的“鬼怪”。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 口红的销路大概是不难想象的。
当汉语商标词的文化内涵与英语中对应词的文化内涵相冲突时, 不应再采用直译法, 可采用音意融合法与拼缀创意法等方法, 以达到译名与汉语商标词功能对等的效果。
二、商标翻译方法
出口商品商标的翻译, 既要体现商品的民族特色和个性内涵, 又要符合销售市场消费群体的文化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 因此, 译者必须勇于创新, 摆脱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 译出具有音美、意美和市场效应的译名。
从语言的角度看, 商标的构成极为简单, 通常只有几个词。但由于翻译功能上的特殊要求, 商标名称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复杂的现象, 也需要运用翻译的理论和原则加以指导。在一切翻译理论中, 运用等值翻译原则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 可以说, 最能满足商标翻译的这种要求。 (金惠康, 2003:183) 等值翻译原则在商标的翻译上主要是功能的对等, 认同译文接受者和译文隐含的价值和文化审美观, 以迎合他们的口味。
2.1音译加意译
此译法要求译名既要能表示原商标的含意, 又要有与原名相似的读音, 这种译法要求译者有较过硬的基本功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这种译法的商标名往往独特生动, 给人深刻印象, 最能体现商标设计者的意图, 别具一格。如“回力”牌球鞋译作Warrior, 不仅发音相似, 还将“回天之力” (“回力”在汉语中有“回天之力”的意思) 与“勇士” (Warrior在英语中指“勇士”) 的含义结合在一起了。穿上它, 就意味着你踏上了勇闯伟业的成功之路。“海信”电器译为Hisense (英文意为“高灵敏”) ;“瑞星”杀毒软件译为Rising (英文意为“冉冉升起”) , 使人联想到该软件不断升级, 杀毒功能越来越强;再如雅戈尔 (Youngor, 英文意为“年轻的”) 服饰;苏泊尔 (Super, 英文意为“最佳, 顶呱呱”) 电器;乐凯 (Lucky, 英文意为“幸运的”) 胶卷;飞亚达 (Flyta, fly意为“飞翔”, ta与中文里手表的嘀嗒声音相近, 音意融合) 手表等等都是较好的英译。这些词在英语中均有较好的联想意义, 而且醒目、易记, 容易给人留下好印象, 便于给自己的企业树立品牌。
2.2拼缀创意法
所谓拼缀创意法, 即对原有的两个词进行剪裁、拼缀, 创造出新词来翻译商品品牌。 (陈洪富, 2000:48) 这种译名构思新颖独特, 寓意深刻, 联想丰富, 能够引人入胜, 起到有效地传播商品信息的作用。拼缀法需要译者具备灵活的思路、丰富的知识和有机的想象力。
请看实例:著名药品企业沈阳飞龙, 由于“龙”在中西文化中具有相反的文化内涵, 该商标未被译成Flying Dragon, 而是采用了拼缀创意法译为Pharon。Pharon一词与“飞龙”谐音, 而phar-则是来自于pharmaceutical (医药的) , -on则是药品商标的常用后缀。这个英译词形体上象一个地道的英语词, 内容上明示了该企业的性质特征医药。
再比如Tecsun (technology+sun, “德生”牌收音机) , Proman (pround+man, “豪门”牌内衣) 等。
另外, 字眼的选择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原名的音节, 寻找切合商品的字词, 而不要拘泥于在音色上的相似和模仿, 如Ricon译为“理光”、Canon译为“佳能”, 两者都是摄影和复印器材的商标;Seiko钟表译为“精工”;Comfort衣物柔顺剂译为“金纺”;Reebok运动服装译为“锐步”;Safeguard香皂译为“舒肤佳”等。再如英译商标的几个成功例子“乐凯”译为Lucky;“肤美灵”译为Skinice, 体现护肤品特色;“百乐美”饮料译为Belmerry。
有趣的是Dove这一商标, 既是香皂的品牌, 又是巧克力的商标, 译者在翻译时只能是采取不同字眼的选择来加以区分, 前者译作“多芬”, 取其润肤芬芳之意;后者译为“德芙”, 配合其广告词“牛奶香浓, 丝般感受”。
了解商标命名的品牌和文化背景, 翻译时就能深入地挖掘产品的文化特征, 力求使商标翻译成为品牌的塑造和品牌文化延伸的重要环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 商品的国际流通性也越来越明显。商标作为企业和产品的代名词就跟人名一样, 通常是人们认识一种商品的重要途径, 也会随着商品交流的扩大而声名远扬。因此商标的翻译至关重要。商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可忽视, 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商标的特点,商标翻译,文化,音译加意译,拼缀创意法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浅析语法对翻译初学者的重要性 第9篇
首先, 对初译者而言, “一词多义” 现象值得一提。 Lyons (1995) 指出:几乎可以肯定现在没有, 以往也从未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语言, 只存在一词一义。 “一词多义”的翻译, 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 初译者若要翻译准确, 必须先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 例如:
(1) Bullets fell round him ;
(2) Come round and see me this evening ;
(3) It is as round as a ball ;
(4) The night watchman makes him rounds ;
(5) His eyes rounded with horror.
上述句子均涉及round, 但其含义截然不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 fall + perp. 有“向某方向移动, 落在……”的意思, 句 (1) 中属于这种用法, round充当介词, 有“在……周围”之意, 译为“子弹落在他的周围”; 句 (2) 中round位于动词come之后, 充当副词, 有“到某地, 在某地”之意, 译为“今晚请过来找我”;句 (3) round位于as…as结构中, 在此充当形容词, 有“圆形的, 球形的” 之意, 译为“它像球一样圆”;句 (4) round以复数的形式出现, 可判断其充当名词, 有“照例出去做一系列事情”之意, 译为“守夜者巡察”;句 (5) 中round以过去式的形式出现, 充当动词, 意为“成圆形, 变圆”, 翻译为“他吓得两眼圆睁”。
若初译者在日常学习中注重“一词多义”词语的积累, 并将其灵活地应用于英汉互译中, 必会给译文增彩添色。
其次, 时态问题对初译者的学习至关重要。比如, 英语中的句子常常无时间状语, 却能通过动词的自身形态的变化, 表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段;一个简单的时态问题, 就可以传递出动作的状态。
例:I wanted to be a man , and a man I am.
译:我立志做一个真正的人;我现在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初译者要特别注意上句中动词“want”“am”, 前半句使用一般过去时, 动作发生在过去, 后半句使用一般现在时, 动作发生在现在, 暗含“他现在成为了自己以前想成为的那种人”。
例:他在冒着什么傻气,
误译 :How foolish he is ;
正译 :He is being foolish.
原句的言外之意是“他此时此刻犯迷糊了”, 并非“他很傻”, 首句对原句理解有误。英语中, “现在进行时”可表示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 表暂时的含义。适用于此类情况, 译为He is being foolish。传递出原意中“正在冒着傻气” 之意。故此类推, 若初译者熟练掌握各类时态的用法, 便能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再次, 句型结构同样对英汉互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初译者可根据句型结构遣词造句, 例如:
(1) 她和她的弟弟都完成了家庭作业。
使用“So/neither/nor+ 助动词/ 系动词/ 情态动词+ 主语”句型造句, She has finished her homework, so has her brother.
(2) 不论发生什么, 我都必须保持冷静。
使用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 Whatever happened I must be calm.
最后, 初译者还应注意语式的巧妙运用。所谓语式, 是区别说话人以何种口气说话的动词形式, 英语中有陈述式、 祈使式、虚拟式三种不同口气的动词形式的语式。试看这几种语式在翻译中的应用:
(1) 劳拉每天都去那家咖啡馆。
Laura goes to that café everyday.
(2) 不准上学迟到, 立即去学校。
Don’t be late for school. Go to school at once.
(3) 如果我是只鸟, 我就能飞。
If I were a bird, I could fly.
句 (1) 是对事实的陈述, 英语中“陈述语气”广泛用于陈述事实或就事实提出询问, 应用于该语境下, 最为合适; 句 (2) 是一种命令的语气, 英语中“祈使语气”是说话人向对方提出要求, 下达命令、发出指示或劝告等的动词形式, 适合此种语境下的翻译;句 (3) 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主观假设, 而“虚拟语气”是专门表示假设意义和其他非事实意义的动词形式, “我是一只鸟”是一种主观假设, 使用虚拟语气。初译者可多揣摩“语式”, 结合说话人的语气, 选取适合的类型, 进行翻译, 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综上所述, 语法对初译者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初译者在掌握一定翻译技巧和文化常识外, 有必要不断加强和应用各种语法知识, 为优秀的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语法对英汉互译尤为重要, 任何翻译者都应该意识到这点。本文从翻译初学者的角度出发, 通过几种常见的语法点谈翻译, 以便翻译初学者意识到语法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夯实语法基础, 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翻译,语法
参考文献
[1]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社, 2002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研究 第10篇
语与认知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语是用来构建和交流意义的, 是了解人类思维的窗口 (Fauconnier, 1999) 。语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体现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地域的人类,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 对世界的认识不尽相同。这种对世界认识的差异, 则会以语作为媒介表现出来。翻译不仅涉及两种不同的语, 更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翻译是将种语所承载的意义转换为另种语的跨语、跨文化活动。 翻译的表象是语符号之间的转换, 然而其本质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认知的转换。准确又具有欣赏价值的译文, 不仅仅是不同语之间的转换, 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 是种跨文化的沟通。所以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定要深入了解译文的源文化, 以及受众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
二、文化认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人类意识的产物。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赵贤州先生 (1996) 认为: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 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 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译者在始个译者的职责之前, 首先应作为个读者, 正确地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在形式上的转换, 更包括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相似性和兼容性。刘宓庆先生 (1999) 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性原理决定的。但除了同性之外, 文化间的差异性也不容小觑。因此, 译者在翻译时要采用些方法和技巧, 大限度地传递译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1.文化认知造成的语义差异
由于译者和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领域, 彼此身上都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形态。母语的文化特征多多少少会影响跨文化语交际, 因此, 如果译者本身没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 不深入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文化, 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对译文的误读和误译。
中国文化受佛教的影响很大。“龙”这种生物, 就是佛教宗教背景下的产物。“龙”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吉祥神圣之物, 形似蛇, 有爪, 身披鳞片, 头顶双角, 能浮于云端, 吞云吐雨, 是皇权的象征, 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尊贵。在古代, “龙”是皇帝的象征, 古代的皇帝身着“龙袍”, 把自己称作“真龙天子”。中国人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 把对子女的期望描述成“望子成龙”。巧妙的是, 在西方国家, 也存在“龙”这种传说中的生物。西方的“龙”在英语中叫“dragon”, 和中国“龙”是同个词。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这种在东方神秘尊贵的生物被描绘成有翼、有巨爪鳞片、会喷火的巨大的蛇形怪物。其脾气凶恶暴躁, 是传说中的怪兽, 也是罪恶的象征。两种“龙”, 虽然长相相似、名称相同, 但两种文化中所代表的意义却褒贬、截然不同。
例如, “这个企业在该产业中起龙头作用。”这句话如果翻译成“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the dragon head role in that industry.”则是不恰当的。因为在西方, “dragon”扮演的是邪恶的角色。正确的译法应为:“This cooperation is playing a lead- ing role in that industry.”又如 , 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年会上发时曾说:“... but we have other dragons to kill.”这里的“drag- on”代表西方恶龙 , 应译为“……我们还有很多的困难要克服。 ”, 这里如果理解成东方神秘高贵的“龙”, 就会造成误解, 甚至是误会。
在中国, 我们把怕老婆的丈夫戏称为“妻管严”, 这个词和“气管炎”谐音, 所以有时玩笑时我们会说 :“这个人有气管炎。”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这句话译为“He has rachitic.”, 那么外国宾客就会以为这个男人得了“气管炎”这种病。由于译者没有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 因此造成这种误译的产生。我们在翻译这句话时应该体现源文化中的隐含意义, 那就是“怕老婆”。因此, 上句应该译为“He is a hen-pecked man.”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 虽然词汇相同, 但词义却千差万别。译者在翻译时, 要倍加注意, 强化跨文化意识, 避免误译的产生。
2.文化缺省
不同语文化之间会有文化现象的不致和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原文中所含的文化信息在译文的文化中没有相应的“对应语”来表达。这语现象与两种不同的社会的风 俗习惯和社会构架有关。雨果曾说:“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在狭颈瓶中, 傍倾而流失者必多。” (毛荣贵, 2001:250) 译者应尊重两种语各自的文化, 采用合理的手段, 弥补文化缺省, 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比如, 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八卦的“阴”“阳”, 分别被音译为yin, yang。Yin和yang在词典中 被分别注 释为“yin,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yang, the masculine or positive principle in nature”, 即使如此 , 由于英语中没有“五行八卦”这一概念, 即使有了注释, 对于有些英语母语的读者来说也仍然很难理解。
再比如, 中国古代的“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这是古代诗人根据这些植物的外貌和花特性, 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 进而引申成了君子的某些高贵品性。因此, 这些植物被称为“花中君子”。在西方, 它们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
中国有个习语叫“三个臭皮匠, 抵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有名的聪明人, 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而“皮匠”这个职业是由于其发音和“诸葛亮”谐音相似, 才被拿出来补全句子结构的。这句话的原意是指众人的智慧远超过一个人的智慧。但西方人并不知道“诸葛亮”是谁, 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拿“皮匠cobbler”和“诸葛亮”相比。对于这句话,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避开文化认知中的信息缺失, 直接根据句意翻译, 应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正如“诸葛亮”代表智慧一样, 有些人物因为太过出名并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我们常用他们的名字来指代某种性格或含义, 英语中也是如此。例如, “I am not Hamlet.” (贾立伟, 2008) 。这里的“Hamlet”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人物 , 是丹麦王的儿子。然而有一天丹麦王的鬼魂来找他, 告诉他自己是被当今国王, 哈姆雷特的叔叔害死, 要他为自己复仇。哈姆雷特一方面对父亲之死产生怀疑, 一方面又担忧是魔鬼意图蛊惑他, 犹豫不决, 左右为难, 最终为了避免叔叔的怀疑, 开始装疯卖傻。现在用“Hamlet”这个名字代表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人。由于中国文化中没有“哈姆雷特”这个人物, 因此, 这里翻译成“我不是哈姆雷特”是不恰当的, 也不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句义。如果根据涵义译为“我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更合适。
由上可知, 文学典故和文化形式的不同, 必然会产生许多的文化缺省, 为目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制造障碍。跨文化译者在翻译时, 应该注重其意, 对形式上的不同做适当的取舍, 才能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
三、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沟通, 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文化认知的差异对翻译实践至关重要, 会对翻译实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作为连接两种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要提高自身对文化的感知和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 努力准确传递原文信息, 实现译文在两种文化认知中最大限度的自然转换。
摘要:翻译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由于两种语言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历史、经济、生活方式等不同造成的文化认知差异, 翻译在这种语言转换实践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就很容易因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产生误译。本文从文化认知对翻译的各种影响出发, 对文化认知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翻译,文化认知,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iles.Introduction to Methods and Generalizations, in T.Jansen and G.Redeker[eds.]Cognitive Linguistics:Foundations, Scopeand Methodology, The Hague:Mouton De Gruyter, 1999.
[2]贾立伟.翻译中的文化缺省透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2008 5 (10) :345.
[3]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毛荣贵.英译汉技巧新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论翻译理论的必要性 第11篇
【关键词】 翻译学 翻译理论 翻译实践
一、翻译理论的发展概略
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理论的研究便从未中断。在十九世纪后半期以前,国内外翻译的论述大都是文学。在西方这种艺术观点迄今最有影响的当属泰特勒的三原则。在中国,宗教经书的译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我国及世界翻译史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传统科学突破了原来的框架,英国语言学家们开始把现代语言学的成就应用于翻译研究,着重成分分析和对等,力求客观、精确、科学。现代翻译理论研究工作者已突破了传统的理论命题和方法论,在翻译的实质、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各种翻译理论基本模式,力图运用以客体为关注中心的科学的论证方法。
二、对翻译理论的认识偏差
长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理论认识存在误区。在我国,翻译界有一种风气,认为翻译研究都是空谈,能够拿出好的译品才算是真本事。在国外,奈达对翻译理论的态度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最初首先提出翻译科学到完全放弃翻译科学,可谓是一个根本上的变化。
究其原因,存在这些认识上的偏差有三大因素:①普遍把对"怎么译"的研究误认为是翻译研究的全部。从西方翻译史上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我国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指出不要一味停留在"怎么译"问题的讨论上,并不意味着不要或反对研究"怎么译"的问题。②论述翻译理论的文章和书籍数量众多,各家各派众说纷纭,研究成果难以形成统一的模式,未能给翻译实践以随手可用的翻译方法。如我国译界对翻译标准的研究和讨论非常激烈,提出了"信、达、切"、"形似神似"、"化境"等多种观点。③任何理论研究都有一项重要内容-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研究对象最本质的特征。翻译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因而它的研究成果并非总是可以直接用于翻译实践。
三、重新认识翻译理论
(1)正确认识翻译学的结构框架及翻译理论在其中的位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西方均有不少学者提出过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构想。在中国,谭载喜提出了谭氏译学构想,包括三个部分: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刘宓庆的"翻译学学科架构"分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两个结构体系。在西方,霍姆斯把翻译学分为:描写翻译研究、翻译理论和应用翻译研究。威尔斯把翻译学分为三大范畴:普通翻译学、描寫翻译学和应用翻译学。虽然这几位学者在构建译学框架时所用的术语有所不同,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将理论与应用部分划分开来,都认为理论是整个结构的核心部分,远离实践部分;而具体指导实践活动的属于应用部分(或是应用翻译学、翻译工程、外部系统、应用技巧、应用翻译理论)。我们当前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应用理论界限模糊,常常有人将理论与应用混淆起来,看不到理论的作用,进而引出"理论无用论"的说法。(刘四龙,2001)
(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到底有没有用?翻译界内外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搞实践的人,往往轻视理论。翻译理论无用论者最强有力的论据是,许多中外大翻译家都没有学过翻译理论。对他们来说,翻译靠译者两种语言的功底,靠经验的积累,实践就是一切。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可以轻视理论。对翻译工作者来说,如果他们能总结翻译中的实践经验,并把经验上升为理论,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实践,那他们肯定能把翻译搞得更好。可以说,翻译理论是在整体上或是在宏观角度上指导翻译实践活动,主要用来检验翻译作品、检查翻译活动的效果。
四、如何建立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已有很大的进步,而人类社会进步对整个翻译实践水平也已提出了并将继续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翻译理论的建设还是处于薄弱环节,那么应该怎样发展翻译理论以适应当代的需求呢?
(1)大力研究应用翻译理论
理论分为纯理论与应用理论。纯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基础知识,既包括有实用价值,也包括无实用价值的知识。应用理论的目标在于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应用理论研究的结果通常都具有实用价值或能产生直接的生产力。翻译领域的应用理论应该是能直接解决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所碰到的带一定普遍性的翻译困惑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它又必须是一种比较具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可能性的理论知识。而且与翻译实务关系最密切的翻译研究是翻译应用理论。应用翻译理论能起到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帮助提高译文质量、增进翻译速度、加速翻译人才培养的作用。
(2)实现翻译标准多元互补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综观中外翻译史,各家各派,标准之论述,可谓广矣,然而能集百家之言,彻底、系统地解决这个问题者,还从未有过。近年来翻译理论界种种观点层见叠出,海内海外的中国学者都在酝酿创建中国式的翻译理论体系或云翻译学,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然而翻译标准既然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若不先行解决,则翻译学的建立就大成问题。因此辜正坤提出了"多元互补论":绝对标准(原作)-最高标准(抽象标准最佳近似度)-具体标准(分类)。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当然不只是用来解决翻译方面的理论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解决翻译实践上的问题。
(3)中国翻译理论必须重描写
在语言学中,描写与规定是一对相对的理论原则,也是两个相对立的方法论范畴。所谓描写,指注重言语行为的表现及事实,不忽视考察任何一种语言的表层形态或形式,从"作为已被接受为事实的语言现象"中探求规律,指出参照指令,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排他性规定。(刘宓庆,1999:27)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在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宽容,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避免了无止无休的争论。中国翻译理论应重描写,而不应重规定,既是由翻译理论的对象性和对策性决定的,也是由汉语的基本语法特征决定的。
五、小结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关系,强调翻译的实践性,不应导致多亏基本理论的轻视或忽视。好的理论以实践中获得的材料为依据。好的实践又以严谨推断出来的理论为指导。当前我们的理论研究不是太多了,而是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理论的抽象概括还差得很多。为早日建成翻译学,我们还必须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描写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
[2] 杨自俭《译学新探》[C]. 青岛出版社,2002,3.
[3] 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翻译的重要性 第12篇
与其它类型的英语翻译相比,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对专业性要求较高,专有名词及省略词的使用较多,与不同国家的文化联系较为密切,所以商务英语的应用对象存在较大的差异,影响着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具体影响商务英语使用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商务英语在知识背景上的掌握程度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围绕商务活动开展的,而在商务活动中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不仅包括基本的业务往来,还涉及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经常会遇到较为专业的名词和省略词,如果翻译员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则很难对其准确翻译。纵观商务英语的发展史,商务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同行贸易现象,即要想正确的使用商务专有词汇,就必须学习与贸易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同词汇及短语所应用的具体场合,表达恰当的含义,从而实现完美的沟通与交流。
2.商务英语的语言选择应用
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选词和语调,这也是表达技巧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商务英语的语言应用上也不例外,同样需要注意对表达技巧的使用,如何利用恰当的词汇,合适的语调来完整的表达自身的意愿和要求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着重考虑的问题。另外,表达方式也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事情采用不同的表达方法可能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国际贸易的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选择,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做到真心诚意。
3.商务英语的语言交际技能
在国际贸易中,除纸质合同以外,语言交际也是合作双方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对合作效果的影响也较大。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经常会出现商务谈判和沟通,谈判技巧对于谈判的结果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掌握一定的谈判技巧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谈判氛围,还能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利益,同时也能体现自身及国家的修养和语言魅力。这要求翻译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有效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1.商务英语翻译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交流方式
国际贸易主要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业往来,由于各国在发展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所产生的语言文化可能存在差别,而且各国一般以母语为其主要的交流方式,所以针对国际贸易而言,语言不通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应用范围最广,是国际活动及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同样也是国际贸易交流的主要方式,英语为拥有不同语言背景人的交流提供了可能。
2.商务英语翻译是贸易谈判的重要手段
在商业贸易中,合作双方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常会采取谈判的方式来寻求合作的平衡点。商务英语一般具有简单化、专业化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同时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国际贸易上商务英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书面谈判而言更为重要。商务英语翻译在贸易谈判中的应用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对语言和表达的流畅性方面要把握好方式方法。首先,谈判双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习俗和行为习惯会有所区别,尤其对于一些拥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所顾忌的东西更多,所以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应尊重合作双方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其次,要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对于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而言,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包含不同的含义,这就要求在翻译的过程中弄清楚客户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不可望文生义,造成不必要的失误;最后,在翻译的时候要把握表达的流畅性,利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楚的表达意愿,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3.商务英语翻译有助于增强翻译者的跨文化能力
由于商务贸易活动一般具有较长的时间效应,即交易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者来说,在接触商务活动的过程同样也是加强对合作双方文化了解的过程,从而对于翻译者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于国际贸易的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翻译员在与合作双方的接触中,通过语言文化的交流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关注文化影响下的语言改变,从而为合作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谈判取得成功。另外,商业贸易活动不仅仅包含基本的业务往来,还需要合作双方密切接触,同时与彼此的生活联系也较多,通过细节产生共鸣,增进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加有利于国际贸易的成功。
4.商务英语翻译有助于科技成果共享
不同国家所具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会有所不同,一般经济越是发达,科技就会越进步,国际贸易虽然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业活动,但是科技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增强不同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科技全球化的发展目标。而要实现科技共享就必须依靠商务英语翻译的支持,只有弄清信息的基本内涵才能使对方更好的了解产品,才能避免因理解错误而影响正常的合作。另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而言,任何一点的理解错误都有可能导致合作的失败,影响科技成果的共享,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能力。
5.商务英语翻译有助于国际贸易的成功
国际贸易的开展不仅能够为合作双方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会加强对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甚至会推动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国际贸易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而要提高国际贸易的成功率,就必须借助商务英语翻译的帮助,首先,准确的翻译能够为谈判创造良好的氛围,增强合作双方对彼此的认可;其次,商务英语翻译能够清楚的表达自身的诉求,同时能够更好的了解对方的需求,增进合作的可能性;最后,合适的英语翻译能够给人舒服的感觉,温和、谦逊的态度是合作成功的关键,准确恰当的翻译能够提升合作双方的友谊,有助于合作的成功。
三、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策略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的转换,还是对不同文化的交融,它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同时也是语言及艺术的创造过程,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时需要讲究一定的应用策略。
1.翻译技巧的应用
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通常有直译、意译、音译等多种翻译方法,作为一名成功的英语翻译员,需要熟练掌握这些翻译技巧,并能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转变,从而使翻译的效果更佳。尤其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而言,翻译质量将直接影响合作的效果,更应该加强对翻译技巧的使用,根据实际的翻译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能将不同的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不断强化翻译效果。另外,翻译员应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和积累,弄清不同词汇所具有的含义和使用要求,在翻译的时候尽可能的忠实于原文要表达的含义,对于不清楚的地方要仔细查阅相关资料或向专业人员请教,切忌模棱两可。
2.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信息的对等
由于各国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发展背景的不同,导致在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行为习惯和逻辑思维方面有所区别。国际贸易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碰撞,这就要求翻译员能够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的时候找到恰当的切合点,将翻译的失误降到最低。要想克服文化差异对翻译效果的影响,翻译员可以通过到当地旅游或参加国际活动的方式来了解合作双方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3.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
商务英语翻译与其它类型的英语翻译区别最大之处在于,在贸易活动中所涉及的专有名词较多,所以对专业化程度要求较高。这就要求翻译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翻译技巧,还要学习商务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商务领域语言的应用特点。另外,国际贸易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国际汇率的换算、会计学、运输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都有所涉及,所以作为专业的商务英语翻译员需要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词汇的累积,避免在翻译的过程在出现较大的偏差。
摘要:商务英语翻译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译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合作的效果,还会关系到企业的成败,甚至会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国际贸易中应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作用,加强对翻译策略的使用。本文首先对商务英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应用的因素,最后对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应用策略进行了讲解。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国际贸易,重要性,应用
参考文献
[1]付嘉.试析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要素分析及其应用价值[J].商业文化,2015(24):252-253.
翻译的重要性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