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中文专业范文
非中文专业范文(精选11篇)
非中文专业 第1篇
有观点认为“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中小学完成的, 没有必要把它延伸到大学阶段。然而从大学生的母语掌握情况来看, 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远没有达到可以使学生“不用再学语文”的效果, 我们看到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 (包括中文专业) 存在写字歪七扭八、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不规范、文不达意、逻辑混乱等问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亦不如人意, 沟通交流存在困难。当代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的现状, 决定了大学语文课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培养的“未来教师”师范生, 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应该更加突出。
高师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作为高等语文的开课对象, 也给大学的语文有效教学带来困扰。因为这些专业的同学有很多在中学时代就对语文学习有抵触情绪, 可以说语文留给他们的“心理阴影”仍然会延续到大学, 一旦又接触“语文”二字, 心底的阴影又会浮上心头。他们大多只是为了凑学分而选修大学语文, 只是抱着凑合过关的心态来对付语文课, 结果必然使“语文”的学习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传统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模式与文学史模式均注重知识, 教学和评价都是将美妙的文学作品欣赏变成了毫无趣味性的知识要点的死记硬背, 僵化了学生和教师的思维, 忽略了最基础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些大学语文课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把中学的“应试”教学方式延续到大学课堂上来, 引起学生的厌倦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要体现语文之“大”内涵大, 外延大, 责任大, 作用大。简言之, 大学语文教育应该努力去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自由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母语, 对母语所经营的精神之国满怀敬畏与热爱;在这种敬畏和热爱的情感体验中获得人格、人性的提升。我们都知道, 兴趣能够促使人主动学习, 反之则被动。被动接受的过程总是一种不太愉悦的心理体验。因此, 如何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语境下的课程内容选择多元化、开放性
高师非中文专业高等语文课程属于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性质。由于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和经历的不同, 使得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并且这些多样化的文化色彩会通过学生生活的某些方面或片段表现出来, 通过集体的融合和传递而得以凸显。这就要求母语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适应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 为他们寻找适合的精神成长乐土。在当今网络文化语境下, 大学的语文教育课程内容选择应该是多元化、开放性的, 首先涉及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利用。
(一) 现有教材的优化使用
大学语文教材数量、版本繁多, 既有普适性的大学语文教材, 也有针对专门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 还有相当一部分特为高职高专院校所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教材多, 既给选择带来便利, 同时也带来困惑。对教材本身的选择, 以及对教材中具体作品的选教, 都成为现实存在的问题。要从这种教材的“包围”中突围出来, 可以尝试师生共选的办法,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种大学语文教材, 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主编的《高等语文》, 上海交通大学夏中义教授主编《大学新语文》、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主编《大学语文》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了解这些教材的特点, 然后做出选择。当然这个选择的过程肯定是个“众口难调”的过程, 这时教师可以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师, 总是会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适当引导会影响学生的选择, 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倾向、观点, 但不一定为学生拿主意。
教材选定之后, 教师和学生再共同选择和推荐现有教材中的篇目。因为高校的语文课时比较少, 大多是3236课时, 几乎所有的教材都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部施教, 所以筛选课堂教学篇目也是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此时教师的角色类似于超市货架前的产品推介人员, 在尊重学生主观意愿的基础上, 辅以教师的推介, 师生共同选定篇目。选出来的这些作品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我对这个感兴趣”的契机, 力求实现有效教学。
大学语文教育内容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为主要内涵, 但也不能完全忽略“母语的运用”这个基础。在当前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互联网对语言环境发生巨大影响的背景下, 引导大学生体认汉语之美, 是教师应该负起的责任。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主编《大学语文》 (2010年) 增加了“汉语之美”单元, 着眼于语言和文化、和文学的联系, 提醒学习者认识本民族母语的特色, 做一个热爱母语的文化人。尽管大学语文教学不必如中学语文教学那样去关注具体的字、句、段、篇, 但这种基本的语言素养教育必须渗透到整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 使学生认识到文本所带来的视觉美感、心灵的触动、独特的情感体验等等正是由高阶的语言素养所培育。
同时, 高师大学语文教育还应注意和具体专业的亲密接触。我们可以在通识语文教育内容之外, 补充适合于各专业的语文内容, 如艺术、历史、外语、体育、自然科学各领域等专业的内容, 以适应当代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的形势, 又可使学生获得“语文为我所用”的益处。
(二) 本土化素材的有效利用
本土化语文素材包括有一定地域特点的地方性素材, 有学校文化特点的校本素材, 甚至富有个性化色彩的班级、学生个体所提供的素材。本土化素材可不拘于形式, 以文本形式表现的散文、小说、古典诗词、现代诗歌、戏曲, 或者以影像形式表现的影视作品等等, 只要学生喜欢的都可以成为教学素材。
有效利用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性素材的方法很多, 也很灵活。比如可向学生介绍本地的方言特点与文学状况。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而各具特色的地域性的文学在历史上和今天都有过辉煌, 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一此大家、名人。如江浙地区, 吴语文化区域, 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及经典作品比比皆是, 现当代的、今天就在我们身边的语文大家、大手笔等也是数不胜数, 结合其人其事、以及他们的母语成就,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乡土语文的美、增添自豪感。当然很多大学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风俗、习性等文化特征在大学生活中都会有交流和碰撞, 教师的教学应“有教无类”和“因人而异”, 既使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有亲切感, 又对自己陌生的东西产生好奇, 从而激发兴趣和探究、创造的热情。
校本素材和班级、学生个体素材, 包括本校各时期各阶段教师的创作、学生的创作等, 这些素材可以来自学校图书馆藏书、校刊、校报, 以及教师、学生的个人网络平台 (博客) 。校本语文素材更接近学生, 有效利用这些素材可以使学生过滤掉一些对“语文”的畏惧感, 生成一些对“语文”的亲近感, 从而使语文学习少一些艰涩和被动。
(三) 媒体资源的多方位选择
契合当代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期待,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在以传统文化、国内外历代经典为主打品牌的基础上, 也不应该忽视“流行元素”。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既能吸取传统文化之“营养”, 又可博享时代风采之“美味”, 使学生从机械“阅读”走向个性化“悦读”, 从被动“欣赏”走向体验式“心赏”。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之一。“文化快餐”不一定全是垃圾, 大可不必畏之如猛虎, 只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 那么时下畅销或流行的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皆可为教学所用。比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阅读《读者》、《文史知识》、《读书》、《博览群书》、《名作欣赏》、《三联生活周刊》、《南方周末》等报刊, 也可以选取网络平台上的精彩文字, 师生可共同推荐文章, 赏读文字、分享阅读体验。
媒体资源更切近学生的生活状态, 引发共鸣的可能以及共鸣的程度很高。但我们必须加以注意的是, 由于搜索引擎的便利, 网络文化所附带的诸如思想的浅表化、文化根基的飘浮化、语言的篡改滥用等弊端, 使学生更容易不知不觉地陷入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亚健康”状态。此时的教师应担当“营养师”的责任, 引导学生从“文化快餐”中吸纳一些有营养价值的元素, 主动屏蔽那些只占有空间而没有营养的“垃圾”, 保持身心成长的均衡态势。
二、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模式运用多样化、立体感
作为教师, 不应只讲技术, 更应讲艺术。面对当代大学生, 教师应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心胸。大学语文的课堂可以没有正确答案, 但不能没有心灵的触动或争鸣的声音。有很多时候, 传统的“讲授”法对学生来说无异于“催眠曲”, 因此, 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做出多元化、开放性选择的前提下,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时间内, 以学生为本, 优化教学模式, 则是大学语文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 专题化教学教师导读与学生品读结合
我们可尝试将那些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的经典诗文、美妙时文归纳为不同主题进行专题化探讨。如性情主题亲情、爱情、友情;如道义主题灵魂救赎、人性回归;如青春年华主题立志、励志;如精神家园主题趋避恶俗、乐活人生;如敬畏、享受自然主题等等。这种专题探讨教学形式, 可以带领学生在一个个类似于“主题公园”的乐园里畅游, 他们可以在明确的主题营造的环境里“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思绪的触角可以伸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历史时空的各个节点。
在专题化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导读和学生的个性品读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导读应做到心中有教材, 口中无教材, 切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分析文章”这样的僵化思路, 而应注重教师本身的心灵体验, 张扬教师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把教师个人的“感觉”强加于学生, 使学生思维受到“先入为主”的打扰。学生品读环节, 在尊重个性化的原则下, 教师应该是一个聆听者, 并且应有一种能够高屋建瓴的心理准备, 这是对教师素养的一种考验。
(二) 讨论、争鸣、质疑教师个人体验与学生个性化解读互动
大学生处于人生精神世界渐趋成熟的阶段, 他们不愿意被教师的“说教”牵着鼻子走路, 也不想完全依傍教师扔过来的拐杖去探路, 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环境都会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 尽管会有偏差, 但他们总是欣然尝试。因此, 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不同于中学语文课堂的新鲜局面, 教师可以“讲”, 学生也可以“讲”, 并且可以成为“主讲”。结合专题化教学, 在探讨每一个主题时, 都可以安排部分学生担任“主讲”;也可以安排学生担任辩论或讨论的“主持”, 教师只作为参与者的角色, 或者加入到辩论某一方的阵营。
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形式, 更加突出“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主题发言等“有意训练”形式,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机智应变能力等教师素质。并且这种课堂形式不仅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 而且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课前准备品读文本、查阅资料、梳理思路、确立观点等等;课后反思与同学和老师观点的交流与碰撞, 产生新的启示, 深层的思考等等。师生通过课堂以及超越课堂时空 (网络平台) 的交流、互动的准备与实施, 构建呈立体化的课堂。
(三) 多媒体与网络辅助教学打造“声色俱佳”的语文课堂
数字化时代的今天, 课堂教学的色彩早已打破了“黑白格局”, 传统媒体黑板与粉笔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传递工具。多媒体与网络介入课堂, 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体验。避免单调, 是优化大学语文教学的必然做法, 而数字化背景下的新条件为我们打造一种“声色俱佳”的语文课堂提供了可能。
配合文本的解读, 有机利用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视听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多角度多方位的心理体验, 可使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活跃在一种多效刺激的积极思维状态中。同时还可以依托文本, 激发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参与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也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功。如《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在每个学生的想象中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春江花月夜”, 学生可以充分调动想象, 通过绘画、文字描述、音乐、动画等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象的意境, 从而使自己对诗文的欣赏走向“心赏”。这个环节在课前准备或课后拓展过程都可以进行, 课上教师可以提供展示“成果”、交流“心赏”的机会, 实现立体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不过, 必须提醒注意的是, 多媒体与网络是“辅助”教学手段, 而不是“主导”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把课堂都变成“课件展示课”或“音乐、影视欣赏课”, 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辅助”教学, 而是偏离了教学的轨道。
三、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方式过程性、个性化、包容度
说到“评价”, 总是离不开“考试”, 而我们的大学生正是经过“千考百练”的洗礼走进大学的, 单纯的一张试卷的考试形式, 对他们来说, 既觉得“厌烦”又有些“不屑一顾”, 尤其是对于大学语文这种人文科目的考试, 会考试的人 (记忆力好、善于做笔记等) 总是能考好, 不善于考试的人“临时抱佛脚” (突击背诵) 似乎也能对付及格, 至于说这门课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大概也不是试卷上的那个分数所能表现的。语文素质的积累与养成体现为一个过程, 而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结果, 因此, 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也不能完全依据一张试卷, 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 以包容的态度,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
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惧怕“写作文”, 从小学到中学, 再到大学, 提笔写作文都是很无奈的事。因此, 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就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表达的兴趣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而不应该是课程结束时让学生拿一篇“作文”来交差。具体做法建议让“悦”读与“乐”写同行, 可采用两种形式: (1) 有“读”有“得”; (2) 我“写”我快乐。
上文我们提出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优化, 其目的即在于使学生从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悦读”, 变读书“任务”为“快乐体验”。根据比格斯 (BIGGS) 的3P学习模型,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决定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 并且其本身就是学习结果的重要内容, 所以对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开放性的。如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 有“一得”便可随手写下, 这些文字不拘于形式, 可以是读书笔记, 可以是读后感, 可以长篇大论, 也可以短小精悍, 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 就是他的阅读史, 只要有“读”即有“得”。而“写, 并快乐”,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充分释放他们的表达欲望, 变“让我写”为“我要写”, 写出来使我能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我愿意享受写作时身心愉悦的过程。
以上两种都可以看做随心所欲的“写”, 那么在课程评价中应该对这种“写”的行为作出反应。所谓“过程性评价”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 关注学习过程;其二, 注重非预期效果。举例来说, 如有的学生有公开发表的、出版的作品 (纸质文本形式) , 或在有关“读、写、说”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 说明他们具备相当不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那就没有必要非做一张有关语文知识的试卷不可。即便没有发表作品、也没有获奖, 但他 (她) 有认真阅读过的书, 有或长或短的文字表述;或者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期间, 各项学习活动 (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 都积极参与且取得一定效果的学生, 教师也应该注重在过程中予以评价。至于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文学常识的测量评价, 可以在教学中穿插采用类似“知识竞赛”的形式进行强化, 而不一定必须体现为试卷上的填空和选择。
过程性评价体现于对学生的日常的、微小行为的关注之中, 使之成为过程性和具体化的, 而不是偶然的。形成一种积极的评价文化就是要使鼓励性评价成为习惯性行为, 成为不自觉的行为。大学语文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即得益于其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知识、精神、方法和思想所培育的气质与人格。所以, 大学语文课程评价更应该突破单一化, 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那种有包容度的评价方式。
四、任课教师的选配示范性、责任感、时代感
任课教师的选配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优化的一个方面, 某种程度上教师个体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会大于课程本身或教材内容。而承担师范专业课程的教师, 其本身的“示范性”应该更加突出, 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人格修养、师德品行、以及教师职业技能素养等方面, 任课教师对于师范生都应该具有“示范”意义。
以往的观念里, 大学语文教师一般都是由中文专业教师中资历较浅、学术水平或职称不够高的那些教师担任, 属于“公共课”教师, 与“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别。而有些担任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也往往“妄自菲薄”, 觉得自己以及课程本身都免不了充当“边缘”角色, 所以要么干脆不想什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上上“公共课”而已;或者一旦“成长”了则尽可能远离大学语文课堂。处于这种状态下的教师, 其之于师范生的“示范”作用可能乏善可陈。
荀子曾对“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做过详尽阐述:“师术有四, 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 可以为师;耆艾而信, 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 可以为师;知微而论, 可以为师。” (《荀子致士》) 这里分别从教师的道德素养、业务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规定了教师的必备条件, 并且说明“知识的广博”是不在这些必备条件中的, 即“博习”是基本素养。能够担当教师的人是在具备了基本素养之上, 又必须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当今社会处于信息丰富、动态变化不断刷新的时代, 教育的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也不再唯长者尊, “年轻”、“时尚”成为影响他们判断的元素。我们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 不是因为他们资历浅, 而是因为他们的活力、阳光、时代感, 可以更容易走“近”学生, 引领他们的成长。当然, 不是说教师只要“年轻”就可胜任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师须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感或人文情怀, 拥有真诚的情感并使之自然地流露而产生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进一步说, 大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应体现大学语文之“大”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独具特色的文字感悟等等都是一个大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同时, 大学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师职业技能素养端庄大方、机智儒雅或自然洒脱的个人形象;清晰标准、张驰有度、精辟优美的语言表达;遒劲有力、或清秀隽永的文字书写等等, 由此“身教”所表现出来的“示范性”, 无疑会向大学师范生传递“正能量”。
我们更希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资深教师担负起大学语文教育的责任, 与时代的旋律相协调, 使自己葆有年轻的状态, 引领青年学生去创造高品质的人生。据《中国教育报》 (2004年5月14日第4版) 载《《高等语文》期末调查报告》反映:北京师范大学为本科励耘实验班2003级学生 (文、理科) 开设了高等语文课程, 学期末关于高等语文课的调查中“最大收获”一项, 有50% (其中理科生占65%, 文科生占35%) 的学生选填了“教师的风采与信念”, 学生认为授课的五位优秀教师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以他们丰富的学识站在较高的视点为学生剖析文学作品, 以诙谐流畅的语言讲解古人精妙的章句, 透析深邃的思想, 旁征博引, 引导学生直面人生, 处处展示出巨大的人格魅力。从各位教师身上, 学生们还看到了作学问的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可见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教材和课程本身。
理想的大学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惬意的课堂。而这种课堂理想境界的创造主动权掌握在大学语文教师的手中。因此, 选配具有“示范性”的优秀教师承担大学的语文课程, 亦是教学优化的有效策略之一。
摘要:高等语文作为通识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课程, 其开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但由于种种原因, 大学的语文课程在很多高校仍处于边缘化地位。只有进一步优化课程, 才能发挥大学的语文教育应有的功能。以高等师范非中文专业大学语文课程为例的主要优化策略构想为:网络文化语境下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开放性选择;数字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多样化运用、构建立体感课堂;采取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性、个性化、包容度;选配具有示范性、时代感、责任感的任课教师。
关键词:高等语文,师范非中文专业,课程优化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序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2]王先霈.大学语文:前言[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杨建波.大学语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4]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香港中文大学非牛人的中英简历 第2篇
+852-51308709######266133333@hotmail.com
Education:
2007.09-2011.06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 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ajor in Economics. Admitted through China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s, ranked 8th in province.2008.07–2008.09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Summer Section)Los Angeles
Experiences:
2011.09-2012.02 Prudential Financial GroupFinancial consultantHong Kong Provided a wide range of financial consulting services and products to suit for clients from different sectors in Hong
Kong and Great China.Maintained customer relationship.2010.06-2010.07 KPMGAuditorShenyang Assisted the audit team in editing audit file, processing and analyzing data, sending confirmation letters, etc.
Got a full-time offer due to excellent performance.Provided in-house equities research including writ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s well as quantitative forecasting analysis
on a variety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arge-cap public companies for investment management and mutual fund
subsidiary.2009.06-2009.07 GUOTAI JUNAN SecuritiesResearch AssistantShenzhen
2008.05-2008.06 Bank of ChinaSummer InternBeijing Presented, sold, and provided sales referrals for various bank products and services, such as credit cards, special
checking plans, etc.
Responsible to 30+ customer inquiries, both over the phone and in person.Scholarships & Awards:
2009.04 Scholarship of ‘Cheng She’(only 3 candidates among the whole college). This scholarship is awarded to the students who achieve balance development.2008.12 Scholarship of a investigation tour named “Investigation of Nanjing, Suzhou, Shanghai”
This scholarship covered all the expenses during the trip, which is about 5000 HKD.2007.09 Full scholarship of 500,000 HKD offer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is scholarship is awarded to the students who ranked top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s.ExtracurricularActivities:
2009.12-2011.06 China Trade Society of CUHKvice president Planned and executed academic-related activities such as theme exhibition, annual seminars. Increased society members from 100+ to 400+ in one year. Held inter-university exchange trip to Shanghai expo successfully.103 members participated.2009.01-2011.06 Basketball(Women)Team of CUHKteam leader 2008.10-2009.04CUHK Toastmaster Clubpresident The first president from mainland China ever.Increased mainland member from zero to 80+
Participated inter-university impromptu speech contest twice.Organized weekly meeting for 52 times.Other:Native in Mandarin, and Fluent English and Cantonese skills.IELTS:7
Proficient in Word,Excel,PowerPoint, Stata, E-Views.Certificationof IIQE 1.3.5 and HKSI paper 1.############ 聯繫方式:008###8709 131##ningji####er@hotmail.com 教育背景:
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經濟學專業2007.09-2011.05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暑期課程2008.07-2008.09
實習/工作經驗:
英國保誠集團理財策劃師中國香港|2011.08-2012.02 接受專業化投資理論培訓,提供客戶諮詢,介紹公司理財產品。
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和風險偏好,制定理財投資組合並提供資產配置建議並撰寫理財規劃報告
維護客戶關係,及時向客戶披露投資產品資訊,跟進產品現狀,讓客戶及時掌握產品的收益情況。
畢馬威國際諮詢公司審計項目實習生中國瀋陽|2010.06-2010.07 編輯審計底稿,處理分析資料,填寫發送詢證函,審閱保函、信用證等資料。
對審計實務有了基本瞭解,並因實習表現優秀獲得全職工作機會。
國泰君安助理研究員中國深圳|2009.06-2009.07 為公司各級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高品質的研究分析、投資諮詢服務以及投資品種推薦。
協助研究員搜集資料,撰寫宏觀經濟和房地產類研究報告。協助撰寫的“香港與中國大城市房產泡沫研究”一
文發表於《投資試點》月刊。
中國銀行輪崗實習生中國北京|2008.05-2008.06 熟練使用辦公軟體完成信用卡業務資料資料錄入和整合,回答客戶電話問詢。
領導能力/實踐活動: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貿易學會副主席2009.12-2011.05 為拓寬職業人脈,加強商科學生交流,定期舉辦會員活動。在一年裡使會員人數從100餘人升至 400 餘人。 舉辦“商業精英對話”,已成功邀請高盛高華合夥人等 8 位商業知名人士舉辦職業發展講座。
成功舉辦跨校上海世博交流團和東莞工業企業交流團,共60餘人參加。
香港中文大學內地生女子籃球隊創始人兼隊長2009.01-2011.06 促成香港聯校內地生籃球爭霸賽的成功舉辦並持續三年,負責團隊日常訓練。
2011年4月帶領團隊獲得香港聯校內地生籃球賽冠軍,蟬聯兩屆亞軍。
香港中文大學toastmaster英文演講會主席2008.10-2009.04 高票當選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史上第一位非本地生主席,把演講會中的內地學生數量從零提升到80餘人。 代表演講學會參加跨校英文即興演講兩次,組織策劃大學內部各書院英文演講會50餘次。
榮譽:
以河南省高考文科省第8的成績獲香港中文大學全額50萬獎學金。(全省98萬考生僅授予4人)。2007.09 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澄社”獎學金1萬2千港幣。(獎學金授予對書院做出突出貢獻的學生。全書院1萬
餘人僅授3人)。2009.04 河南省鄭州電視臺2008年主持人大賽前十甲,獲最佳上鏡獎。節目曾在省衛視播出。2008.07
其他:
語言能力:具備粵語、普通話、英文兩文三語優勢。雅思7分。
非中文专业 第3篇
就笔者所见,许多专业课程的教材中,不仅一般简单重复的课后练习值得操练,就是一些报告与论文类的设计也是必须与有效的,而许多语文类课程的教科书所附的练习随着年份增长而吸引力逐渐减弱,尤其是其中的写作实践项目,使得授课教师往往要在课程伊始即根据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以及一些具体的情况进行专门设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笔者想:语文学习是一工具性的学习,注重的是语言的形式,与其他课程注重内容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说,语文类课程中的写作实践需要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言以蔽之,即“因材施教”。问题是教师应该以怎样的原则去应对繁难指数如此之高的“因材施教”?在此,笔者不揣浅薄,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对本问题加以探讨,建议写作实践需从思维、交际、媒介以及专业这四个维度出发,缜密设计,严格实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一、第一个维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见识致胜
怀特海《大学及其作用》中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其中就有“理性思维”,套用郅庭瑾博士的话来说就是“为思维而教”。在日常写作实践中,常常也能看到一些写作实践流于形式,难以达到“独立思考,见识致胜”的情况。原因有二:
其一,不能正确处理借鉴问题。某些作业设定有一定的分值,因此学生中不乏弃独立思考而直奔分值的行为。所提交的各种文本差强人意,字迹、格式暂且不说,就文本的思路吧,如果上网查询,则会对文本中少了创意与活力的缘由了然于心。分清非法转述与合法转述,涉及思想认识,需要在教学上加以引导和防范,比如讲清合法转述的要领,并提出明确的要求,给出范文与案例,个别辅导与整体讲授相结合等等。将“借鉴是否失当”放置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维度上,主要是着意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其二,认识肤浅构思无序问题。文贵有识。写作与识见相辅相成。由于视野以及学识等方面的制约,许多学生往往眼高手低,构思方面呈现举棋不定、混乱无序的情状。此时,最有效的办法依然是个别辅导,由于班生数较大,个别辅导确实存在困难,若能在现实中做出若干思维疏导的典型案例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读书报告为例,其与读后感的区别就在于思维的深广度上。点到为止则为“感”,浅显、简单,不加深究。研究表明,读书报告有五种类型:感发型、论述型、比较型、撷摘型、源流型[2],较常见的是前三种。其中值得在高职阶段倡导的是论述型与比较型。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论述,主论点、分论点,逻辑清晰,表达充分,明白晓畅。这种较高层次的读写,有望提升人文底蕴,锻炼敏捷的思维,形成良好的言语表现,最终促进理性层面言语表达能力这一目标的达成。本校在2013年参加由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等八部门联合开展的“阅读点亮心灵,学习成就梦想”阅读征文系列活动,获十四个奖项,还有五位教师获“优秀辅导老师奖”。笔者认为,在写作实践中注重思维能力培养,最有效用的当属与研究性学习有关的报告类文体的写作。
二、第二个维度:交际应用——交流展示,学以致用
一本适用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语文”教材,选编有两篇采访稿与三篇访谈录,均为人物采访,约占总篇数的十分之一,不少的份额,却没有关于采访稿与访谈录的教学设计,实属遗憾。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增设此写作项目,因其适度的挑战性颇受青睐。考虑到采访任务相对复杂与庞大,须多位同学合作完成。采访从主题的拟定,被采访人相关资料搜集,整理线索形成采访提纲,一直到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最后还包括请被采访人对采访稿或访谈录的阅读与修订,在这过程中,形成与同学、与被采访者、与教师之间多个层面的互动交流。其实还远不止于此,作品发布网络或结成文集,还有与公众这一层面的交流。交际的意义已经充分蕴含其中。写作融入交际,意味着真正的学以致用。
写作之于交际,不能不提的是“应用写作”课程,常被误解为是一种范式教育而滑入“纸上谈兵”。其实,“应用”即意味着“交际”。学校毕竟也是一个小社会,各项符合现时与实用的写作实践不在少数,在当下理应纳入“应用写作”的教学范畴加以指导,在非开课时段,其他教辅以及行政教师也应给予点拨与规范。各类课程以及各类社团所举办的活动中就有通知、策划案、讲话稿、主持辞、消息、简报、展厅前言、作品简介以及活动侧记等文案写作任务;各类征文以及人物评选等活动,期间也有文稿与事迹材料的写作任务;期初期末,还有集体以及个人的计划与总结的写作任务,毕业前后还有求职信与个人简历的写作任务。单就“活动侧记”写作来说,因活动“过眼即逝”,写作时可以通过视频回放,细加品味,并斟酌恰当的词汇予以评点和表述。这一依托,便捷省力,至少在写作内容的生动、扎实上有所助力。总的来说,这些写作实践的项目未必人人参与,但需引导学生认真面对,意在使学生增强立足现实,应对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
交际应用,一方面是意识培养,另一方面是平台构建。平台约有四种:1.现实场合,沟通人事;2.校内结集,少量印刷;3.发布网络,广为共享;4.集会发言,互动宣传。
三、第三个维度:媒介素养——获取资讯,批判吸收
就学校教育而言,互联网已是一项重要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所需资源(文字形态之外兼及图像、视频、音频等)的收集、判断、筛选与运用等。媒介素养俨然已成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筹码。“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3]具体为:其一,技术层面。如掌握网络资源搜索以及运用的方法(主题搜索、知网运用等);其二,意识层面。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批判精神。技术层面总是容易的,从生疏到熟练,教学也只要点到为止。难度存在于意识层面。批判精神是思想、人格独立的标志之一,批判精神的培养与建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阻断偷懒、虚伪、抄袭等行为,需要教师的引导与支持。写作本身是个人独自解决一系列困难的过程,关键的环节需要教师的扶持与协助。以本校读书报告活动为例,主张先有构思,确定构思之后再行借鉴,以免被过于强大的网络资源拉下水而难以自拔。“扶持与协助”体现主要集中在“构思”环节:教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资源中,依据自己的心思构建起一个论证的思路,使不甚明确的思绪逐渐明确,成为充满张力的思想。大力提倡“忠实于阅读”,鼓励批判性阅读和比较阅读。2008年以来,每学年举办一次针对大一新生的全校性读书报告活动,取名“艺术·人文·经典”,通过班、系、校三级展开,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还将持续下去。通过阅读,之后内化,形成篇章,还要口头表达出来,意在实践创新和教授提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所指的对学生言语生命的唤醒和点化。
四、第四个维度:专业成长——贴近需求,协调发展语文类课程的写作实践目标无非是为人才培养打好语言表达的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增强授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自是必然。其实道理很简单,学习时间有限,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能使写作实践项目与其专业紧密结合,岂不皆大欢喜?
以2010级五年专艺术教育专业的艺术随笔写作项目为例,音乐方向优秀的文章有:林烁《管排手记》、许舒婷《我的交响梦》、陈偲悦《我与小号》、何烨滢《悄悄溜进心中的音乐》。美术方向优秀的文章有:陈心如《画幅工笔去参展》、唐琴《油画味》、方红《走进798》、张琇晖《关于绘画》、刘源《作业》、杨舒霞《武夷随笔》、林心仪《纹章杂谈》、温倩《艺术随想两则》。其中林烁《管排手记》与陈心如《画幅工笔去参展》分别获得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我和大艺展”征文比赛二等奖。
再以读书报告为例,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阅读艺术类方面书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儿童文化(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阅读外国名著,初等教育专业人文方向的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等等。
写作实践切合专业,它的难度在于教师需用心为授课对象进行专门的设计。其实,不仅仅专业上有差别,就是同一专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别,需要细加分别,认真对待。总之,突出学习效果,强化学习信心,促进专业成长,是共同的目的。
本文在此阐述高职高专非中文专业写作实践的四个维度:思维能力、交际应用、媒介素养与专业成长,并非说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没有涉猎这四个维度,只是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或在设计层面,或在实施层面。笔者在此集中阐述,意在起到一种警醒与强调的作用。第一个维度,难在“落实”,“创”字当头,却往往难以落实。第二个维度难在“平台”。发掘与建设平台,才能使富有创见的思想得到传播,为人所见。第三个维度难在“批判”。批判是执着,是自信,是深度。第三个维度难在“切合”,学生配合是切合,“因材施教”是切合,将这几个维度一并考虑进去又是更强有力的切合。
在写作实践教学中尽量考虑这四个维度,并不意味着每一项写作实践都要面面俱到,但与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思维能力一样,意识的先导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笔者撰写此篇小文的意图所在。
参考文献:
[1]佚名.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ce63730100m816.html,2010-11-06.
[2]佚名.读书报告格式[EB/OL].http://wenda.haosou.com/q/1384968997060271,2013-11-19.
[3]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非中文专业 第4篇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意识,策略
一、概述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有的时候同一句英文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 所以在交际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说话人的文化背景分析出他所表达的意思。可见文化意识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文化交际的流畅性, 更能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所以在英文教学中增加文化意识的培养是相当有必要的, 语言好比是走路的脚, 文化好比是眼睛, 只有当眼睛选择好了路再迈出脚开始出发才能达到既定的目的地, 可见要达到交际语的应用能力两者缺一不可。现代新课程提出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渗透各国文化学习, 一般在教学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语境。
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以应用为目的, 实用为主, 够用为度”高职的英语教学就是以这为目标。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从而使得将语言交际能力使用到日后的工作中去。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差, 学习兴趣不强, 积极性不高, 在语言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方面很一般, 在文化意识方面的培养就更加不重视。所以离高职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目的还有一定的距离, 其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显得更加重要。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和方式
要改变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习现状, 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各方面进行调整和更新, 创造文化学习环境。力求达到高职的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 营造文化意识氛围。
在学校的课内课外大量的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在课堂上老师前期尽量使用英文教学, 后期实现全英文教学,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且潜移默化的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创造英语情景对话话题, 让学生使用英文自由的谈论, 增加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练习机会, 老师也可以时不时的加入到某一对话中, 增加其中的趣味性, 提高学习乐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使用英文的电影话剧等影像资料将多元化的文化生动的展现至学生面前。学校为学生订阅英文报纸一方面可以提高国外的一些观点以便了解思维方式, 一方面又能阅读到不通形式的文章, 对写作的能力有所提高。学校利用广播播放英文的歌曲让学生走入校园时就能够感觉到浓厚的英语环境。
(二) 转变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观念, 强化文化意识。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就首先意识到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不断的校正和改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 使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其次, 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教师只有想法, 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 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 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将其纳入教学范畴, 成功地驾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 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三) 做好教材的选择工作, 加强英语文化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择方面, 首先应注意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职业英语, 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应该在考虑到其专业特色的基础上, 突出其岗位特点。在教材的设计上, 可以大量增加学生毕业后将接触到的, 诸如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 并辅以相应的课堂活动安排, 突出交际性原则, 并且设计应有利于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
(四) 强化英语专业词汇的“文化意识教学”。
所谓“文化意识教学”就是在学习某个专业单词时, 将与这个单词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联系起来, 将那些生动有趣的内容引入课堂,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可帮助学生理解、再现和记忆单词。教师除了通过教学形式的新颖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来吸引学生之外, 还可以采用单词的“文化教学”策略, 通过“同化”与“顺应”使学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我国的大多数院校所开设的商务英语的教学基础是简单的将商务和英语简单的分开, 认为只要懂得商务知识, 再使用英语将其翻译出来与之进行交际就能够畅快, 就能顺利的进行商务活动。但缺乏文化意识的交际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有甚者导致合作业务的失败, 影响日后的商务往来合作。因此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它的实现也不是遥不可及的, 通过在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同时, 加强英文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使得学生多元化的了解各国的文化, 也能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红玲.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何冬梅, 李莉.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02) .
[3]徐娟.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鄂州大学学报.2010 (01) .
中文类专业包括哪些专业 第5篇
主要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题、中国古籍校读法、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明清小说戏曲研究、唐宋诗词与散文研究、文体学专题、中国文学与文化、文献检索与利用、中国文献学、中国山水文化与民俗等。
填报高考志愿的窍门是什么
1、选择哪个学校
在这提醒朋友们,填报的几个志愿中一定要注意梯度,尤其是分数正好卡线的朋友。不要一味的追求名校,把所有志愿选择同一层次的学校,更忌全部志愿扎堆名校。
2、选择什么专业
其实专业并无冷热之分,就算当时火热,谁也说不上等你毕业的时候会是什么样。而且,大学毕业后,很大一部分人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选择专业最主要的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或者毕业后想从事的工作有特殊要求的专业,比如想当医生,就得选择相对应的专业。
3、尽早了解填报的相关信息
不要高考完就一味的进入疯狂模式,要尽早的去了解学校和专业。很多名称看起来相似的专业其实所学的课程、发展方向的禅意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压根不能当牙医,能当牙医的是口腔医学专业。所以不要等到该填报了,才想起来去了解。
高考志愿怎么填好
志愿填报是高考录取之前的一个项目,是考生进入大学的一个必经项目,关系到广大学子的命运。高考志愿表中,在院校、专业的下面设置一个“专业服从调剂与否”栏目,究竟填报“服从”还是“不服从”,要求考生必须在学校与专业之间进行一次博弈。
当然,这里的基本前提一定不能忽略,即平行志愿的A、B、C、D四所院校之间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合理的级差,从高到低,依次应该有5至8分的距离。级差的确定则应当以往年(最好是近三年来)各个院校及其内部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为依据,整理、分析出院校及专业的基本走势,这是填报志愿必须要做的基本功。然后,再对照自己的成绩或区域排名位次,做出适当的选择。
手机到底能不能填报志愿
可以,但是需要要使用电脑版网页浏览才可以进行填报。而且用手机填报志愿,因为系统不同,会容易导致出现乱码,造成填报错误,为了更为直观方便的进行志愿填报建议还是使用电脑。高考填报志愿的注意事项:
第一,考生和家长需要互相沟通交流,达成一致的目标。
第二,填报志愿时要充分考虑到考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家庭条件和社会资源。
中文专业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方法 第6篇
关键词:中文专业 读写能力 研究性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习惯上称为中文专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较强的读写能力。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阿宝》中曾借主人公阿宝之口说:“痴书者文必工,痴艺者技必良。”这话的前一句其实就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基础,要写好文章先得要爱读书。北京大学中文系前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致辞中曾说道:“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得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这话告诉我们:对于中文人来说,学好写作应须具有宏阔的阅读视野,欲有宏阔视野必须先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由于读书目的的不同,阅读习惯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觉养成读书人的读书习惯,培养一种文化情趣。梁启超《治国学杂话》中说:“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趣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1]梁先生讲读书,强调的是读书能使人有“自发”的能力,读书的习惯爱好关涉了一个人的精神,读书人的阅读,它旨在增长人的阅历、培养人的情趣、提升人的境界。这种读书所得来的文化素养,和人为了文凭学历的读书没有关系,虽是非功利的,却最终影响和制约了一个人的发展。
二是养成专业工作者的读书习惯,从读书中训练思维、获取知识和信息。在当今社会,读书毕竟还要有目的性的,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所以我们无论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都需要养成一种学者读书的态度和习惯。这种读书目的旨在训练思维方法、获取知识资讯。训练思维说起来是相对困难的一种目标,但却是必要的。我们每个人由于经历和成长环境、价值观的不同都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各自的思维方式又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而閱读本身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突破这种局限性,使人获取更多的智慧和历练机会,从而给人带来更大的转变甚至是质的飞跃。我们可以通过认真分析一本书、一个人、一系列的书籍来实现。同样获取知识资讯也是最常见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略读、泛读都可以实现,但是在这个部分中,效率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尽力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更大量的资讯。尤其在今天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面前人人平等, 要想超越别人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在信息的搜集和加工上具有超常的效率。
仅仅养成爱读书习惯还不够,还要善于读书,也就是高效读书。读书要达到高效,不是说在单位时间里读的数量多。而是将读、思、写三者结合,在研究性阅读中提高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以至于有自己的心得新见。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时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对学生说过:“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2]也就是说,一定不要把书只看做是一对材料和事实,应该看成活生生的东西,经典名著往往都是作者穷毕生心血所成,其中必有作者的精神旨归,是作者的心灵和眼光所向,是一本书的生命所在。这一点对于阅读哲学思想类著作尤其重要,当我们对书中义理一时难以弄懂时,不妨先找他的传记资料看一下,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做到“同情之了解”。
2.关注体例,参悟书的逻辑架构。对此,钱穆先生曾以研读史学为例做过生动的说明:“我们平常做学问,不能只看重材料,应该懂得怎样去‘著书’,怎么写史?像《西周书》、想《春秋左传》,像《史记》,这都有一个间架。像造房子,先有一个大间架,至于一窗一门,小木匠也可做,大的间架就要有人来计划。一窗一门拼不成一所房子。要先有了房子的间架,再配上窗和门。诸位做学问,不先求其大者,而先把自己限在小的上,仅能一段段一项项找材料,支离破碎,不成学问。大著作则必有大间架,而大间架则须有大学问。”[3]所以,读书一定要注意作者写作的逻辑结构和写作体例,从结构体例中体味作者的用意,这样不但能很快领会书中的精髓,还可从中历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比如阅读被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若刚一上手就从从头《易经》六十四卦开始,往往会搞得人一头雾水,不得不半途而废。反之,你若从体例入手,知道了《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今本《周易》的“经”部分主要是卦、卦辞、爻辞,以及原属于“传”部分的题为“彖辞”、“象辞”、“文言”(仅乾、坤二卦有)的解释性文字;今本“传”部分由“系辞”、“说卦”、“序卦”及“杂卦”构成,其中“系辞”是对《易经》的通论,“说卦”主要述说八卦代表的事物及演成六十四卦的道理,“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排序及其中所蕴涵的道理,“杂卦”解释六十四卦的卦义,但不按顺序排列,故称杂卦。明白其编排特点,自然就要先从后面的“系辞”、 “说卦”、“序卦”及“杂卦”读起,然后再读前面的经文,从而快速入门,提高读书效率。
3.关注细节,学会发现问题能力。也就是说读书要能于细微处见精神,学会质疑(即古人所谓之“读书得间”)。比如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虽然阅读范围很广,但他的一些史学论文往往是从常见材料中提出别人所不注意的问题,从小处着手发现问题,从大处着眼解决问题。又如我们读《庄子》,要不弄清楚文章的句读,理解其中所用寓言故事的意思,有怎么能谈得上准确理解其哲学思想呢。古人的經典之作,往往是一生或几代人苦心经营所得,有很多大的意思是在那些小的细节里面表现出来的。所以解读时常需要关注“微言大义”这不仅要求我们读书细心,还要有眼光。
以上三个方面的关注点,并不是读每一部书都必须具备的,不同的著作往往有这得关注的不同视角,我们要在阅读中针对对象的不同,选取不同的视角,如读史书,要注意史家的微言大义,读文学要知人论世,读哲学要注意作者的论证逻辑。不放过文本字面细微处,揣摩文本结构精巧处,再关注文本作者的用心处,这样读书才容易既得要领,又从中受益。
诚然,人文学科的经典名著往往都有晦涩的一面,遇到读不懂的情况也是常事。经典名著往往是作者穷毕生心血而成,若叫一个年轻人一下子就读透了,怎么能说明名家名著的伟大?遇到这种读不懂的时候,我觉得要分情况对待:一种情况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因为再晦涩的书总不可能让人完全读不懂,一本书中毕竟总会有能让人弄懂的地方,坚持去啃,同时再看一些评介此书的二手资料,就可以帮助消化这本名著;另一种情况是这书也许压根就不适合你读,那你稍微翻一下了解它大致写了什么就可以,另外再找你感兴趣的。因为经典的书实在太多,应该根据自己气质所近予以选择。因为即便是老师推荐的再好的书,你一开始并不见得就自己喜欢,所以先要经过一段泛滥摸索,然后才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譬如练武,只有把十八般兵器都摸过,才知道哪一种兵器最称手。大学的读书也是一样,应该按照自己的个性去读书,这样才有可能告别平庸。
另外,对于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譬如阅读西方人的著作常常感到逻辑论证严密,有时未免叠床架屋、失之于繁琐,对此应采用执简驭繁,辨明源流而后剥茧抽丝;中国人的著作常常随事生发、即兴点评,研读时应注意由点及面,寻根究源,以一当十。有时这两种方法还需要综合运用,一方面抓住核心范畴命题,深入理解其内涵,做到“同情之了解”;另一方面学会由此生发联想,寻找该书中所涉及问题与其他书中问题乃至现实问题的连接点,或比较异同,或印证事实,或大胆质疑,凡有所感,辄作札记,这样日积月累,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绿林书房辑校:《梁启超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202页。
[2][3]钱穆:《中国史学名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2页、第71-72页。
本文系201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BY104)及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一批重点教改项目(JGZD1500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浅析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 第7篇
一、高职中文专业教学现状
1.课 程开设散乱 ,系统性差 。
高职院校中文专业课程开设包括《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普通话技能与训练》等。这些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纵观现阶段高职院校中文专业课程开设, 很难完整地开展中文教学工作,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中文专业课程,很多院校仅选择一两门主要课程开设, 还有很多学校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当做特定的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2.教学课时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
对于一些中文专业教学,课时少、学分低是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的一大“特点”,课时主要集中在文科专业中的管理、行政等专业课上,如一些应用文写作等应用性较强的科目,学校只用很少学时来敷衍了事, 学生对中文的一些所应用的东西只能大致了解,远远达不到应用的程度。
3.教学方式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 。
现阶段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采用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单纯靠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死记硬背的东西占据大多数,学生理论学习太多,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虽然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开设了部分实践教学环节, 但都是通过作业、社会调查、竞赛等方式,这些方式做法简单,缺乏科学系统的设计,学生无法应用学到的知识,长此以往变得缺乏应用和创新意识。
二、对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展望
毋庸置疑,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以培养专业性和实用性强的学生为目标,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重实际操作和实际应用,所以,未来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老旧思想观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重视职业素质和技能教育,把学生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的人才。
三、关于高职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积极改革中文教学内容 。
在中文专业教学内容方面,现阶段教材内容都是大篇幅的文字理论论述,实践教学活动安排少之又少,所以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敢于创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在现代科技浪潮下, 高职院校应当改变以往教师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先进的音频软件,融合各种声音、画面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制作中文教学课件,将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味。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2.积极开展任务导向型教学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
目前阶段, 高职院校运用任务导向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比较普遍,效果比较显著。任务导向教学是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高职院校开展中文专业教学时可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 即在前两年将专业基础课程整合压缩,最后一年集中进行技能实践训练。整个教学模式中通过课程任务进行,如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课外专业社团等形式完成。另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汇总设置一些整体性任务,让学生入学之初就明确自己的任务方向,在具体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完成课程具体内容。在任务型导向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及时进行总结分析, 对学生任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解决, 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辅导。目前我国任务型导向教学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适应中文专业教学的较为成熟和值得推广的经验还未完善,高职院校更应该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及时总结创新等一系列手段, 科学设置适合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任务,有效设置课程具体任务,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
3.设立严谨的中文教学管理机制 。
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严谨的教学管理机制加以保障,教学管理机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教育环境。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自我管理,通过一系列管理机制,如教育质量监控机制、教学质量支持机制等,保持我国中文教学发展。
4.加大投入 ,积极创建实践教学环节 。
中文专业的实用性技能集中在阅读、交流、写作实践等方面,所以实践教学中,要积极建设符合学生训练要求的实践训练基地。如阅读训练中,编制适合中文专业的软件系统,收集与中文相关的电子文献资料, 让学生定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献阅读。交流方面,施行体验式训练教学,借助计算机模拟各种讨论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有针对性地营造氛围加以训练。针对写作实践,开展写作实训项目,学生通过计算机定期完成写作计划,通过教师的专门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探讨 第8篇
总体来说, 师范类学校的中文专业建设总体思路为: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手段, 以教师技能培养为特色,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中学教育为宗旨的总体专业办学思路, 力求成为输送高素质师范人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基地。以下是笔者对于高等学校中文专业教学的一些看法和探讨。
一、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
高等师范中文专业是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主要“生产车间”和“组装车间”, 其“生产”和“组装”的产品师范学生或未来的语文教师应有适应基础教育语文教学需要的知识“内存”。然而, 现实状况是, 语文课程与教学同相关学科之间有厚重的隔膜, 语文知识近乎凝固, 显然, 这样一种知识状况是难以支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其根本原因之一, 就是高等师范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
语文教师的知识状况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 也关系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以培养语文教师为主业的高师中文专业, 不单要积极跟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 而且更应以前瞻性眼光和胆识引领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 努力构建适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知识体系。要完成此项工作, 一方面, 要对已有的语文知识进行鉴别、梳理、扬弃和重组, 寻找语文课程与教学必须依赖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另一方面, 还必须积极主动地感应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呼唤, 发现、“生产”和“组装”语文课程与教学急需的有效知识。
二、提高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水平和层次, 扩大学生的适应面
遵循现代大学的教育规律, 科学地谋划和规范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模式,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能力为根本, 以“新课程建设工程”和开放型的实践课程教学为突破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竞争能力, 以培养高质量的中学语文教师为主, 兼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团体的文秘人员, 新闻、出版部门的编辑人员, 扩大学生的适应面, 使毕业生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一) 加强师范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教研室为基本单位, 组建教学团队, 通过公开课、讲课比赛、教学改革立项等措施, 提升教学团队的课堂教学水平, 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
2.加强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 强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 全力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新课程建设工程, 以新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按照“优化课内, 强化课外”的课程建设思想, 强化学生的课外学习体系建设, 构建以突出教学技能训练为鲜明特色的新型育人体系。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一是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组织机构, 二是完善监控的各项制度措施。通过把握重点、信息搜集、以老带新、骨干示范等方式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全力构建多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学录象室、语音实验室以及与其他专业共享的编辑室等专业教学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教学软件的建设和开发, 增加图书资料特别是教师教育方面的资料。
5.加强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投入和建设教师教育实习基地, 在现有的2个教师教育实习基地的基础上, 同时还要发展其他不同环境的教师教育实习基地。
6.加强学风建设。主要包括稳固的做一名优秀而光荣的人民教师的教师专业思想的教育;要有为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刻苦钻研的朴实求真的学风的建设;要具有真正掌握教学技能技巧, 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的精神的教育等。
(二) 将师范性渗透在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整体中
现在有些师范院校, 同一个教师用同一套教学计划、同一本教材、同一种讲义给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 任课教师对其教学对象专业培养目标、规格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使这些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其对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注意针对性和实用性, 是高师中文专业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至于学科专业课程的师范性, 有不少教师片面地认为高师中文专业课程与综合性大学中文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 就是在专业课程之外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几门师范性课程而已, 在课程教学中忽略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 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因而, 高师中文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范性, 应体现在各门课程有机结合产生的整体效应上, 而不单单是某几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责任。
为了保证高师培养出优秀的、专业的人才, 师范类学校必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的实施上有所为, 有所不为, 确保专业课教学时数和质量,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师范性”, 以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比较扎实的语文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
摘要: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教学目的是为中学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 除了要使学生具备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和语文教学技能, 同时还要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所学的专长和未来的职业需求。时代发展呼唤智慧型教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对现行高师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关键词:师类类,中文专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奇青.中国师范教育发展趋势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1999. (06) .
[2]陈维华, 陈利平.对构建“大学科分段式”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深入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 1999. (03) .
[3]张慧渊, 徐枞巍.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05期.
基于专业术语提取的中文分词方法 第9篇
1 术语提取及分词相关原理
1.1 互信息
定义1:对有序汉字串AB中汉字A、B之间的互信息定义为:
其中, P (AB) 为汉字串AB同时出现的概率, P (A) 为汉字A单独出现的概率, P (B) 为汉字B单独出现的概率。如果规定在语料库中AB出现的次数为n (AB) , A、B单独出现的次数为n (A) 、n (B) , n是统计语料库中的词频总数。此时则有:P (AB) =n (AB) /n, P (A) =n (A) /n, P (B) =n (B) /n。
互信息I (AB) [8]具有以下的性质:
(1) 如果I (AB) >0, 即P (AB) >P (A) P (B) , 则AB间是正相关的, 随着I (AB) 值的增加则AB两个字之间的相关度逐步增加, 如果I (AB) 大于给定的某个阈值, 可以判定AB为一个词语;
(2) 如果I (AB) ≈0, 即P (AB) ≈P (A) P (B) , 则AB间是不相关的;
(3) 如果I (AB) <0, 即P (AB)
汉字之间的互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之间结合关系的紧密程度, 能够反映字与字之间的静态组合。当某一字串结合的紧密程度高于所给定的阈值时, 我们就可以认为此字串可能构成了一个词。因此我们要对相关的训练文本进行词频统计[9], 计算出相邻出现的各个字之间组合的概率和相邻的每一个字出现的概率, 根据公式 (1) 计算出汉字之间的互信息, 经过人工识别, 从而判断该字串是否组成词语, 进而将所识别的词语和出现的次数[10]加入到词典中为下一步分词做准备。
1.2 术语提取理论
基于互信息的术语提取首先是针对相邻出现的两两之间字的频率进行统计, 其次计算相邻字之间的互信息和候选词语出现的频率, 再次去除候选词语中的基本常用词语和易错词语, 最后得到专业术语。术语提取过程主要分为六个模块:文本预处理模块、词频统计模块、互信息计算模块、词语预处理模块、词典匹配模块和人工干预模块。
术语提取流程图如图1所示:
(1) 文本预处理模块:在进行术语提取首先对文档进行预处理, 利用空格、分段符等显式切分标记和标点符号、数字、ASCII字符以及出现频率高、构词能力差的单字词 (例如的、啊、呀) 、数词+单字等常用量词模式等相关的隐式切分标记, 将训练文本切分成短的汉字串, 这大大地减少了需要统计的无效字串的数量和高频单字或量词边界串;
预处理流程图如图2所示。
(2) 词频统计模块:统计预处理模块得到的文章中相邻两个字出现的次数以及每个字单独出现的次数, 并且统计文章中字的总数;
(3) 互信息计算模块:对于词频统计模块得到的词语, 利用公式 (1) 计算I (AB) , 若此词语互信息值I (AB) >阈值且词频总数大于等于阈值2的词语, 则保留, 否则以符号“/”替换该词语;
(4) 词语预处理模块:对符号“/”之间字的数量大于两个字的词语进行处理, 使之成为一个候选词语, 对上述句子处理后为:/中文分词/可以/利用/互信息/进行/专业术语/提取/, 并统计各个词语出现的次数, 删除出现次数小于三次的词语, 建立一个专业术语词典, 进行存储;
(5) 词语匹配模块:对经由词语处理模块得到的候选术语进行处理, 将所得到的专业术语词典中的候选词语与通用词典和错误词典分别进行匹配, 与通用词典中的词语匹配成功, 说明该词为通用词典中的词语, 不是专业术语, 则删除专业术语词典中的词语, 反之, 则保留;与错误词典中的词语匹配成功, 说明该词是错误词语, 不是专业术语, 则删除专业术语词典中的词语, 反之, 则保留。
(6) 人工干预模块:对由词语匹配模块得到的词语进行人工干预, 将专业术语词典中不符合条件的词语加入错误词典中, 用以下一次术语提取, 以提高术语提取的准确度, 将符合条件的词语保留, 最后形成专业术语词典。
1.3 正向最大匹配算法
正向最大匹配算法[11]的基本思想是:假设分词词典[12]中最长词条所含的汉字个数是MaxLen, 每次从待切分字串S1的开始处截取一个长度为MaxLen的字串W, 令W同词典中的词条依次相匹配, 如果某个词条与其完全匹配则把W作为一个词从S1中切分出去, 然后再从S1的开始处截取另一个长度为MaxLen的字串, 重复与词典中词条相匹配的过程, 直到待切分字符串为空。如果在词典中找不到与W匹配的词条, 就从W的尾部减去一个字, 用MaxLen-1长度的字符串继续与词典中词条匹配, 如果匹配成功则切分出一个词, 否则再从W尾部减去一个字, 重复匹配过程, 直到匹配成功。正向最大匹配流程如图3所示。
结合以上分析, 本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专业术语提取阶段, 第二阶段为中文分词阶段, 具体系统流程图如图4所示。
2 术语提取及相关实验数据分析
2.1 术语提取范例
术语提取实验例子选自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文章作为处理文本, 大小为23k, 共分为以下6个部分:为了更好地说明术语提取过程, 摘自文本中的一段话“中文分词中可以利用互信息进行术语的提取”, 进行具体阐述。
(1) 预处理模块, 由于段落中有出现频率高、构词能力差的单字词“的”, 所以此句话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中文分词中可以利用互信息进行术语”和“提取”两部分;
(2) 词频统计模块:经过预处理模块处理之后, 我们要统计“中文”, “文分”, “分词”, “词中”, “中可”, “可以”, “以利”, “利用”, “用互”, “互信”, “信息”, “息进”, “进行”, “行术”, “术语”, 提取等相邻两个字的候选词语在文章出现次数, 以及每个字和文章中总的字数。每个候选词语出现的次数如表1所示:
(3) 互信息计算模块:
句子“中文分词中可以利用互信息进行术语的提取”, 经过词频统计模块处理后, 计算互信息值, 词语及所对应的互信息值如表格2所示:
本文互信息阈值取值为4.5, 且出现次数大于等于3, 删除不符合规定的词语, 由于候选词语如词中, “中可”, “以利”, “用互”达不到要求, 所以删除, 剩余词语为:“中文”, “文分”, “分词”, “可以”, “利用”, “互信”, “信息”, “进行”, “术语”, “提取”, 被删除词语以“/”代替, 结果为:“中文文分分词//可以/利用/互信信息/进行/术语/”;
(4) 词语预处理模块:对由互信息处理模块得到的结果进行最后处理, 如“中文文分分词”处理为词语“中文分词”, “互信信息”处理为“互信息”, 由“中文分词中可以利用互信息进行术语的提取”这句话得到词语“中文分词”, “可以”, “利用”, “互信息”, “进行”, “术语”, “提取”;
(5) 通用词语匹配模块:将词语处理模块得到的词语与通用词典和错误词典分别进行匹配, 发现词语“可以”, “利用”, “进行”, “术语”, “提取”这几个词为通用词典所有, 所以清除专业术语词典中的这几个词语, 保留“中文分词”, “互信息”这两个候选词语;
(6) 人工干预模块:由于“中文分词”, “互信息”这两个候选词语都为正确的词语, 所以为专业术语, 如果存在错误的词语, 则将错误的词语加入错误词典, 用以下次术语提取, 提高术语提取的准确率。
2.2 系统实验数据分析
本文从知网中分别下载了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这三个领域的文章各50篇, 取自文章中摘要和引言作为三个专业领域的文本, 并且在错误词典数目为零的前提下, 分别进行专业术语的抽取。
首先, 对语料库进行预处理, 利用显示切分标记和隐式切分标记将文章进行切分;
其次, 统计语料库中字的总数, 以及每个字出现的次数, 统计文章切分后的句子中相邻两个字出现的次数;
再次, 清除出现次数小于3次的词语, 对剩余的词语进行互信息计算, 本实验互信息取值为4.5, 清除互信息小于4.5的词语;
最后, 对所得到的待处理词语进行处理, 使之成为一个词语, 统计出现次数, 清除出现次数少于三次的词语, 且与通用词典进行匹配, 删除通用词语, 进行人工干预, 将错误词语加入错误词典。
本实验具体数据如以下表格所示:
对于出现这类错误术语的原因, 主要为这些词语在组成部分、词性搭配上都符合一般正确术语的特征, 我们在选取阈值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导致每相邻两个字的互信息值也都达到所选定的阈值, 以及出现次数也达到一定的要求, 系统会错误的认为符合要求, 这种情况的发生比较难以排除。所以说针对这类错误, 有必要建立错误词典, 在每一次的专业术语提取过程中不断地积累错误词语, 将所得到的候选术语与错误词典中的错误词语进行匹配、删除, 进而能够提高专业术语提取的准确率。
3 系统分析
3.1 系统准确性分析
评价中文分词系统性能准确性的参数主要有召回率和准确率, 其定义如下:
由于本文的重点是基于专业术语的中文分词, 所以我们首选选择了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领域的文章进行分词, 结果如表格8所示:
3.2 具体事例
(1) 待分句子:中文分词系统中, 未登录词的识别是一个难点。
本文的方法:/中文分词/系统/中/, /未登录词/的/识别/是/一个/难点/。/
(2) 待分句子: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式自适应采样的视频拼接方法。
本文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分层式/自适应采样/的/视频拼接/方法/。/
(3) 待分句子:汽轮机调速器一直是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本文的方法:/汽轮机/调速器/一直/是/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对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文中提出的基于抽取专业术语的中文分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词系统对专业术语准确性。本系统的不足在于产生术语的语料库不均匀, 这个问题是可以通过提高语料库的质量来改进。
4 结束语
本文设计和实现了的一种基于专业术语提取的中文分词方法, 可以实现对领域性较强的术语进行识别, 但是系统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会抽出一些共现频度高、但并不是词的常用词组, 需要人工进行选择, 这些是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但是在术语的识别方面, 本文提出方法的精度和准确度相对于其他方法是有一定的提高,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卓明, 陈炬桦, 等.基于专有名词优先的快速中文分词[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8, 18 (3) :24-27.
[2]张勇.中文术语自动抽取相关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Hiroshi Nakagaw, Tatsunori Mori, A Simple but Powerful Automatic Term Extraction Method.I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Terminology (COMPUTERM 02) , PP.29—35, 2002.
[4]张五辈, 白宇, 等.一种中医名词术语自动抽取方法[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1, 28 (1) :72-75.
[5]都著, 熊海灵.基于论坛语料识别中文未登录词的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 31 (3) :630-633.
[6]Luo Zhiyong 2004, 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Chinese Unknown Word Extraction, ACL 2004.
[7]张劲松, 袁健.回溯正向匹配中文分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 5 (22) :32-134.
[8]张峰, 许云等.基于互信息的中文术语提取系统[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5, 6 (5) :72-77.
[9]周雷, 朱巧明.基于统计和规则的未登录词识别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7, 33 (8) :196-198.
[10]文娟, 王小捷.中文高频词串的抽取及其在语言模型中的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9, 32 (5) :10-14.
[11]张彩琴, 袁健.改进的正向最大匹配分词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31 (11) :2595-2597.
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浅析 第10篇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之一, 是人类进步的标志, 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两者密不可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语言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是保存、记录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之一;文化则是语言表达的内容。学者金惠康的陈述为“可见部分主要是语言, 它只是冰山的一角, 隐藏在水下的巨大主体是文化, 如价值观、社会规范、传统, 习俗和生活方式等”。语言离不开文化, 文化离不开语言, 这是众所周知的理论和事实, 在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对语言本身的使用和研究, 同时语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绝对不容忽视。而专业英语教学中, 文化导入的强度应该更进一步加大, 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 更加有效地运用语言交际交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文化思维及文化异同思维进行培养和提高。本文将就针对在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需要注意的三个原则及可以采取的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文化导入需要注意的三个原则
(1) 适度的原则
专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背景的导入, 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以实用为主旨, 不可过度。课堂中文化导入要有选择性, 要精选典型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惯常使用的英汉用语及其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 英语国家普遍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等。专业英语教学中, 涉及文化方面内容的传授虽应广泛且多方面, 但在质和量方面更加应该有良好把握, 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 一定要坚持语言教学的首要性。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因为专业英语学生一般有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 因而在教学中要和其他课程任课老师保持良好沟通, 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
(2) 循序渐进的原则
专业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目的语文化导入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 目的语接受者对非固有文化的接受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接受过程中, 所接受的不同于本有文化的文化信息与本有文化之间的异同均有可能对学习者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因而, 在文化导入时, 要注重接受者的文化知识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异同, 针对不同学习者采取不同方案, 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的传授讲解。注意教学内容的深浅得当, 输出量多少适宜, 从而使学生能由浅入深, 由少到多, 由简单到复杂, 由单一到全面的吸收知识, 并加以运用。
(3) 实用性原则
语言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文化导入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层次掌握语言, 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因此, 文化导入在注重与所学语言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 也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只有考虑到这一点,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及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认知能力。课堂教学非常有限, 而语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博大深远, 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做文化导入要在内容上要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也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日常交际能力。
二、文化导入的方法
(1) 对比分析法
文化导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对比分析, 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异同。对比分析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日常习惯、历史宗教、文化习俗, 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等等。比如, 西方人习惯于将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首要位置, 在英语的日常用语中“您先请”这样一句话的表达是:“after you”, 这样的表达体现了说话人的谦让和对他人的尊重;另外在中国校园中宿舍楼门前经常有这样的告示牌:“男士禁止入内”或“女士禁止入内”, 不同与我们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是, 英语中将其翻译为“girls only”或“boys only”, 简短明了地将内容表达了出来;中文中有一句常用语“雨后春笋”, 而在英语的常用语中有这样的表达“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这样的表达在句式和含义上毫无二致, 但是其中有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这样一句常用语翻译为“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只适用于中国人的所熟悉的文化环境, 而不能为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人所接受, 换用为“mushroom”“蘑菇”一词, 则更符合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
(2) 渗透熏染法
目前英语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对语言的学习非常有利。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 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影视和音像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和文化。英文原本作品, 报刊杂志等也是非常好的学习材料, 不论使用在课堂还是课外均能使学生很好的接触纯正的英语和英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大量阅读, 观看或收听这些材料, 可使学生持续沉浸于一种英语语言的文化氛围中, 对学生直接或间接地起到渗透熏染作用, 使学生在欣赏文字、声音和画面的同时亦能亲密接触到英语语言、英语社会文化和思维意识, 体会英语语言在英语社会文化中的具体运用, 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增长学生的不同文化知识, 提高学生的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3) 引入典故法
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语言中有很多表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还有很多直接来源于历史、神话传说、寓言或文学作品等, 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例如:“It’s Greek to me.” (一窍不通) , 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裘里斯凯撒》;“met his Waterloo” (遭遇惨败) 来源于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或伪装成朋友的敌人) 来源于《伊索寓言》;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来源于希腊神话等。适时适量引入这些英语的典故习语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使学生能好地运用英语沟通交流, 减少交际障碍和误会。
(4) 课内外结合法
课堂教学活动十分有限, 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文化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并且可以多样化、多渠道、多手段的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举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文化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以上几种方法, 不仅可以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还在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 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了解, 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学习兴趣, 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 要意识到文化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而文化导入作为语言文化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引下, 有方法的进行。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思维及文化异同思维进行培养和提高, 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 能够更加有效的运用语言交际交流。
摘要: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对语言的学习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文化导入作为英语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注重原则和方法, 注意文化导入的原则, 掌握文化导入的方法才能使英语专业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文化导入,导入原则,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9[1]陈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9
[2]胡文仲.语言研究与文化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2]胡文仲.语言研究与文化教学.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
从试讲谈高校中文师范专业教学改革 第11篇
一、中文师范专业学生试讲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独立备课能力
学生对中学语文新课标没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对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先进教育理念、纲要、精神没有深刻的理解。驾驭教材能力差, 很多学生离开教参就无法独立解读文本, 没有掌握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 无法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把握不当, 讲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选择不当, 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师生缺乏互动, 对相关知识讲得不透, 练得不够;课堂活动形式单一, 效率低, 缺乏创造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教学设计缺乏逻辑性、艺术性、创新性。备课往往是照抄照搬教参, 人云亦云。
2.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朗读、教学组织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 通过试讲发现, 大多数同学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教学组织能力差, 各教学环节衔接不当, 课堂结构不紧凑;教师组织教学的语言不简练、不准确, 朗读水平普遍较差, 课文朗读毫无感情;教师语言没有激情, 无感染力, 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堂气氛不活泼;教师板书差, 缺乏版面设计, 书写不规范, 错别字、倒笔画屡见不鲜。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 试讲时学生所用的课件, 大多是从网上下载或把教案上内容照搬上去, 效果不佳。
3.组织管理不力, 制度不健全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学生试教的组织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却常常暴露出如下问题:第一, 管理不到位。尽管成立了试教领导小组, 但事实上小组领导职能弱化, 形同虚设, 一般只有指导教师人员安排表。由于指导教师职责不明、无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没有加强督促检查, 指导教师一般是走马观花式地进行指导, 结果收效甚微。第二, 试教时间无法保证。专业教学计划中一般只安排了集中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 试教则具体由各教学单位把握, 而事实上由于课程设置多等方面的问题, 各教学单位根本无法安排学生试教的时间, 因此, 造成了学生的试教只在教育实习前的一到两个星期内进行, 甚至在实习第一个星期进行, 试教的时间无从保证。
二、对高校中文教育专业教改的启示
1.优化课程设置
试讲所表现出以上问题, 可反映出我们教学中的不足,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完善、合理。高校中文师范专业课程设置重学术性, 轻师范性, 综合性大学尤为突出,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 其他课程几乎和非师范专业一样。有统计显示, 我国高师院校专业课比例占总学时的70%, 涉及中学方面的课程占学时甚至只有10%左右。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校中文师范专业从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上进行调整, 应该适度向中学语文教学方向倾斜, 突出体现师范性, 可以依据中文师范专业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和中文系的实际情况, 适当进行调整, 加大专业基础课的力度。强调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 加强能力的培养, 加强教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即使大纲没有的课, 只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都可以开设或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如一年级学生可开设“朗诵课”“书法课”“演讲与口才”等, 目的是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二年级增设“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以微格教学的方式进行训练, 着重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三年级可开设还可以开设“中学语文教学的科研方法”等, 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的语文教学研究方法, 有利于学生将来尽快的成为研究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2.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为提高、保证试教质量, 建立和健全试教的质量监督考核机制是必要的。第一, 要成立以主管教学的院领导为组长, 以任课教师及部分中学优秀语文教师为组员的试教教领导小组, 要明确职责, 并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第二, 要确定试教的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主要内容包括: (1) 备课情况的评价, 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正确;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板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设计是否规范认真等。 (2) 试教情况的评价, 可按通常的课堂教学分析评价的内容进行, 即重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学素养的评价, 可从教师口语、板书语言及设计、教态、学科知识和技能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重点考虑其教学基本功。第三, 为保证试教质量, 试教可以在实习前的两个月内有计划地进行。
3.加强与中学的联系
高校师范专业的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 其教学不能与中学脱节, 应密切与中小学的联系, 定期深入到中小学进行调研。目前, 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 基础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等方面正在进行前未所有的改革, 正在全方位的走进新课程, 新课标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师范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母机, 应义不容辞地担任起基础教育改革的组织者和先导者, 率先对中学语文新标准、新教材、教法进行研究, 相应的调整本专业课程设置和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把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传授给我们未来的中小学教师, 让他们毕业后尽快的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在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方面, 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套请中学名师介入进行现行指导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并使之常规化、制度化。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经过了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果适时适地请他们为学生讲示范课、经验课, 使我们的学生切身感受这些佼佼者的魅力和风采, 从他们身上吸取宝贵经验, 完善自己。当然, 也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把我们的学生送到中学, 使他们去接触和了解中学生, 并与中学生一起倾听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讲课, 与这些老师相互交流、研讨。
可以说, 中文师范生的从师水平, 直接影响我国语文基础教育水平。作为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教师的高校中文师范专业, 在发展方向上必须突出师范性, 只有面对现实, 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才能为我国语文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华, 王永政, 杨晓艳.关于实习生试讲指导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5, (1) .
[2]陈淑芝.浅谈实习试讲的指导方法[J].商洛师专学报, 1993, (1) .
[3]李克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非中文专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