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精选6篇)
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第1篇
从上述论点中可以看出。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日常运营中, 放射源的广泛应用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利益收入, 但由于放射源在其使用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带来巨大安全隐患, 因此在使用放射源的过程中也要加强防范、避免核与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对社会安定造成的影响。
辐射的防护及核安全方面的日常监督管理措施主要是利用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 它是核与辐射事故和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中重要应急技术支持策略。
1 放射源监控技术分析
当前国内外针对放射源的监控主要应用于进出口监控以及放射源日常的使用、运输过程中。海关商检部门主要对放射源的进出口方面实施监控, 环境保护部门则对放射源的使用进行监督, 运输过程由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另外, 公安以及其余相关部门也在各自职能范围内进行对放射源监管。本文依据对监测系统所处位置是否固定而对放射源监测系统进行分类划分:放射源固定型监控系统和放射源移动型监控系统。
1.1 固定型监控
固定式放射源监控系统当前主要划分为, 通道式行人监控及对货物运输车辆监控系统, 例如航空、商场常见的门禁型检测系统, 地铁中常见的行李包裹检测系统等等。
1.2 移动型监控
动态放射源监控需要根据监控目标的信息控制监控源, 监控方式分为主动监控和被动监控两种方式, 主动监控的方式主要通过车载监控和空中监控来实现和完成, 被动监控主要是通过GPRS和WLAN等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2 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的设计
放射源动态监控技术的实现原理主要是依赖信息监控、网络通信等技术来完成的, 监控平台能够正常的接收到来自于放射源监控终端的监控信息, 监控终端内置辐射探测设备完成放射源的探测和监控, 当探测源的剂量值达到一定临界值时, 监控终端应进行实时报警, 监控终端由于需要完成动态信息监控和传输, 所以监控终端还需要设置无线通信模块来完成信息的无线传输, 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通过GPRS和WLAN两种方式来实现, 上述两种技术均为目前比较流行且相对比较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 均可将信息实时有效的传输至远端放射源监控平台中。当监控平台收到监控终端传送的监控信息时, 完成数据接收, 对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和分析后在显示系统中完成信息的显示, 这时, 平台管理员即可根据监控终端所传输的数据信息做出有效的判断。
有上述实现原理可以看出, 监控终端设备的信息采集主要是由有探测设备完成的, 而信息的数据处理和报警全部由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表完成, 当探测值处于正常阶段时则报告正常信息, 如探测值超出正常范围则发出报警信息。监控平台主要完成放射源信息的管理和与监控终端的连接维护工作的, 由于动态监控基于无线接入技术实现数据传输, 所以监控中心是监控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唯一通道, 应保证其良好的连通性。
根据当前对于放射源监控的要求, 动态放射源监控系统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能够根据放射源的监控信息实现快速定位功能。
能够实现监控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效结合和无缝接入。
能够实现比较适宜的监控地域控制, 完成地理面积的有效覆盖。
能够支持多种信息传输方式,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均可支持。
能够提供放射源的关联信息, 包括放射源的危害、具体位置、发生时间等。从而保证管理者能够获取更加全面的数据信息, 根据信息的掌握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 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的设计应该包含以下主要部分。
2.1 终端监控设备
终端监控设备主要完成放射源的监控及现场数据采集工作, 当采集到有效的放射源信息后, 通过无线网将信息传输至监控平台中, 由于终端监控设备要采集的数据不是一种单纯的因素, 可能需要检测多种放射源, 所以监控终端在设计和实现时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 监控终端必须能完成多种放射源信息剂量值的测量, 并能完成实时定位以及无线网络通信, 由于它本身是动态的, 所以在保证以上功能实现的基础上, 体积应尽可能小, 从而便于将其良好的安装在放射源监控表面进行放射源信息的监控。
(2) 由于监控终端大部分需要进行户外工作, 属于电子产品。所以对其外部设计应做好防水、防潮等措施, 保证其良好的坚固性, 能适应户外工作环境。另外为保证监控设备能够良好的获得监控信息, 应安置信号放大器、甄别器以及数模转换器等硬件设施。同时, 当定位信息获得后, 信息应该能够在监控终端显示屏幕中得以显示, 这样可以更加良好的实现信息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工作。
2.2 无线网络传输
由于放射源动态监控系统的特点, 对于传输方式的选择有着一定的制约, 在选择网络传输方式时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保证可靠的数据传输, 由于放射源监控不可能仅仅实现短距离监控, 必须保证其覆盖面积, 根据这方面因素的制约, 监控系统对于网络的覆盖范围以及数据的传输距离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
(2) 对没有固定的发送周期和频率的信号进行实时的监测。放射源信息传输有着自己特有的时效性, 并不是有着固定的发送周期, 也就是说放射源信息的传输有着不固定性, 往往对于一些规范性放射源设备, 监控系统发送信息的频率就会很低, 因此, 如果花费很大的成本建立专网的话代价太大。
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综合考虑, 无线接入方式比较切实可行, 随着目前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线网络的接入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 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无线网基本能保证一个很大区域的有效使用, 另外无线网络信息可以实时完成信息传输,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地区受地势的影响而造成的信息传输不畅或中断的情况, 从而保证信息通信的顺畅。
2.3 监控平台
监控平台是放射源信息处理的中枢机构, 主要模块包含数据库模块、信息处理模块和显示模块, 各方面需要有机协调才能完成工作。监控平台的主要工作是根据监控终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的放射源监控信息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监控中心主要包含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显示等功能模块, 上述功能的实现均依托于数据库来实现, 因此, 对于数据库的要求比较高。数据库是信息存储的集合, 而针对于放射源监控系统而言, 数据库内存储的信息应是独立于应用程序单独存在的, 数据本身应遵循结构化数据分类原则进行分类并完成数据的统一显示, 另外, 数据需具有信息的输入、修改、保存、删除等功能, 由于数据信息的要求比较高, 还需要尽可能的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3 结语
目前, 全球环境正因为放射源的不断增长而受到严重的破坏, 各个领域在使用放射源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 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是当今社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放射源动态监测技术可以良好的保证信息检测的实时跟踪, 并通过无线网络完成其信息传输,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动态监测系统在放射源中的应用来向读者阐述一种可行的放射源监控技术。文中重点讲述了放射源的危害以及解决方案, 希望可以给读者在解决放射源危害问题上提供一些微薄的帮助。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 高科技产物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 关于放射性元素的应用在很多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 全球环境正因为放射源的不断增长而受到严重的破坏, 各个领域在使用放射源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 放射源的安全使用是当今社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点课题。放射源动态监测技术可以良好的保证对放射源信息的实时跟踪, 并通过无线网络完成其信息传输, 本文主要通过讲述动态监测系统在对放射源的状态及位置监控中的应用来向读者阐述一种可行的放射源监控技术。
关键词:放射源,无线网络,监控,动态
参考文献
[1]王迎春, 郭荣佐, 郭进.基于J2EE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6.
[2]武齐心, 程丰民, 李祥明, 等.山东省放射源应用现状与环境管理对策[J].中国辐射卫生, 2007.
[3]陆能枝.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模糊决策方法在评估子系统的应用[J].中国原子能研究院, 2010.
[4]梁晓东.核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计算机实现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2010.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 第2篇
我国的原子能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巩固国防和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原子能事业转向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以放射性同位素与核辐射技术为代表的核技术,在我国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导致我国产生了不少放射性废物。政府制订出相关放射性废物处置政策、法规,各地建立不同规模的放射性废物库,负责收贮和暂存各行业核技术应用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对保护环境和保障公众健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放射性废物库管理经验的欠缺以及技术手段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和公众健康构成了威胁。因此,在促进核能、核技术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对放射性废物和废放射源的监控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放射性废物的监控和管理是一个新的课题,没有固定方案可遵循,没有专用仪器和设备,但我们却要对整个废物库进行不间断地检测,掌握整个库区的放射性水平和安全状况,对任何意外情况都能及时做出报警。这就需要一套功能完善、工作可靠的放射性废物的监控管理系统,提高放射源及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水平。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应是针对废物库中的放射性核废物的存在位置、状态、安全、管理的一个综合性的监测管理系统。
2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目标及原则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是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1)废物库内监测:在库内不间断进行剂量率监测,对放射性污染进行预警。
2)废物库外监测:在库外不间断进行环境剂量率监测,防止放射性污染的蔓延。
3)废物的安全管理:利用门禁、红外、摄像等手段防止放射源丢失、被盗及非法移动。
4)本地及远程报警:当剂量率水平及安全出现异常,及时报警。
5)库房管理:对核废物的出入库进行有效管理。
放射源安全管理的关键是永远保证放射源处于其指定的正确位置,防止人员误入控制区遭遇误照,避免放射源的丢失和被盗。坚持辐射防护“三原则”,即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的最优化以及个人剂量的限值。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要做到:灵敏、稳定、可靠,多重报警方式,信息传输快捷通畅。
3 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监控及管理系统设计的依据及标准
3.1 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保局令[90]第3号。
3.2 采用标准
《核技术利用放射性废物库选址、设计与建造技术要求》(试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2002);《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GB11806-2004)、《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GB16354-1996)、《操作开放型放射性物质的辐射防护规定》(GB11930-89)。
4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
4.1 概述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放射源出入库、集中存放进行日常管理,对放射性废物库内工作场所、放射源存放区域以及库区外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以红外、门禁、摄像等手段相辅助。当所监测区域的辐射剂量率、计数率超过所预设的报警阈值,或者出现放射源非法移动、库门非法开启时,发出报警信号,存储数据和相关信息,并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及省级辐射监测站,以保证现场设备的放射源的安全、工艺安全、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
4.2 系统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由计算机及其管理系统软件、中子放射性检测仪、γ放射性检测仪、通道式γ检测仪、气溶胶快速测量仪、气象站、远距离读卡器、便携式读卡器、电子标签、检测数据显示装置、红外防盗装置、门禁连锁装置、声光报警装置、远程报警装置、便携式辐射测量仪、远程通信设备等组成。
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以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为核心,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完成剂量率的检测、安防监控、报警、库房管理以及数据存储和上传。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
4.2.1 库区内放射性检测仪
库区内放射性检测仪采用固定式安装,主要包括区域就地二次仪表(含报警灯铃)、区域γ监测仪、区域中子监测仪、通道式γ放射性检测仪、α/β放射性气溶胶快速测量仪。用于检测出、入库以及存储区内的放射源检查和监测。当出现剂量率或者计数率越限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2 库区外放射性检测仪
库区外放射性检测仪也采用固定式安装,主要包括区域就地二次仪表(含报警灯铃)和区域γ监测仪。用于库区外的环境放射性检测。当出现剂量率越限时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3 气象站
检测气温、湿度、风向、风力、气压、雨量等气象信息,便于对剂量率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2.4 远距离读卡器、电子标签
远距离读卡器和电子标签配合使用,主要作用是进行库房管理中核废物和管理人员的识别。便于查询在库区中放射源和人员状况。电子标签分为两类:人员和放射源罐,其ID具有唯一性。
4.2.5 红外报警系统
红外防盗装置检测库房内人员或物体运动情况。当出现非法的移动时,向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6 门禁系统
当出现非法开关门或者非法闯入时向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将信息上传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
4.2.7 视频监控
在放射性废物库周围以及废物库的存储区、工作区,实施不间断的视频图像监控,保证放射源的安全。
4.2.8 连锁声光报警装置
当收到报警信息后,判断、确认合理报警,在现场进行声光报警。
4.2.9 便携式辐射测量仪
便携式测量仪主要包括:便携式中子检测仪、便携式γ检测仪、个人剂量计、便携式伸缩长杆测量仪。主要用于库区内辐射剂量测量和其他辅助测量。
4.2.1 0 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
1)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主要对检测仪传输来的监测信息进行集中处理、显示、控制、贮存和打印。同时通过以太网可将数据上传至上级信息管理平台。
2)放射源出入库的自动登记和日常管理。
3)放射源及人员管理。
4)可对放射源出入库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上级部门授权后,通过门禁系统才能实现库门的开启。
5)当出现报警信息后通过远程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
4.2.1 1 远程报警装置
接收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命令,以短信方式向管理员手机发出报警信息。
4.2.1 2 写卡器
增减或修改放射源及人员电子标签。
4.2.1 3上级信息管理平台
1)查询库房管理信息
2)向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进行放射源出入库授权。
4.3 系统基本应用方案
库区内设备的布置以及严格的管理措施、合理的系统配置方案及系统应用是保证放射源存储库中放射源及管理人员安全的必备条件。必须对现有的设备合理应用、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每种设备的最大功效。
4.3.1 管理人员档案管理及其电子标签制备
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利用写卡器为库房管理人员制备电子标签,其ID应为终身唯一编号。同时将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输入计算机,存入数据库备档。同时赋予管理人员相关的操作权限。管理人员以后进入库区必须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才能进行相应操作。
系统初次使用时库内现有放射源备档及电子标签制备系统初次使用时, 应先将已经库存的放射源进行备档, 主要将放射源的种类、活度、剂量、放置位置等重要信息输入计算机, 存入数据库, 同时也要为放射源制备终身唯一编号的电子标签。并将标签固定于放射源罐。4.3.3
4.3.3 库存放射源统计
利用远程读卡器的自动识别功能。自动识别库区内的电子标签(放射源和人员)的类型和数量,进而明确库存的放射源或者库区停留的工作人员。
4.3.4 放射源入库
1)操作人员通过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经以太网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在得到上级部门的授权后,方可通过计算控制门禁系统解除对库门的锁定,打开库房门。此时记录打开库房门的时间。
2)管理人员进入库区(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 便于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计算机将存储此信息)。
3)如果是第一次入库的放射源则要进行放射源备档及电子标签制备。
4)运输车辆进入库区,将需要入库的放射源移动到操作台上;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放射源id,放射性检测仪工作检测当前的剂量值;数据处理计算机将当前的数据和历史最近存储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在现场显示装置上显示对比结果,确认入库放射源无误,并记录入库的剂量值。
5)将放射源安置于存储区相应位置;
6)车辆离开库区,关闭库门,记录关门时间。
4.3.5 库存放射源出库
1)操作人员通过数据处理控制计算机经以太网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在得到上级部门的授权后,方可通过计算控制门禁系统解除对库门的锁定,打开库房门。此时记录打开库房门的时间。
2)管理人员进入库区(携带自己的电子标签, 便于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计算机将存储此信息), 将需要出库的放射源取出移动到操作台上;远程读卡器自动识别放射源id,放射性检测仪工作检测当前的剂量值;数据处理计算机将当前的数据和历史最近存储数据进行比对,同时在现场显示装置上显示对比结果,确认出库放射源无误,并记录出库的剂量值。
3)车辆进入库区,装载后退出库区。关闭库门,记录关门时间。
4.3.6 剂量率水平监测
1)在库区内的工作区域,以及放射源存储区域,连续不间断的监测剂量率水平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警;
2)在库区外不间断进行环境剂量率水平及气象的监测;
3)利用便携式仪表对重点放射源进行监测、排查。
4.3.7 视频监控
在放射性废物库周围以及废物库的存储区、工作区,实施不间断的视频图像监控,保证放射源的安全。
4.3.8 报警
当遇到下列情况时,触发声光报警装置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1)库门非法打开或者没有打开时红外报警装置报警即触发声光报警装置报警。
2)未检测到操作人员进入,但检测到放射源进入或者离开库区。
3)存放区所测剂量率值超过设定域值。
4)库区外所测剂量率值超过设定域值。
5)库门未关,库内长时间没有管理人员。
6)出库放射源未经检测记录直接出库。
7)入库放射源未经检测记录直接入库。
5 系统主要设备选型及技术性能
5.1 区域监测仪
区域监测仪采集γ探测器测量数据等进行处理、显示、存贮,在巡检方式下应答上位机的呼叫信号,并能够处理上位机命令,将各种测量结果、各仪表的工作状态和报警信号实时传送给数据处理中心。接收上位机的时钟信息,并按该信息调整时钟。
技术参数:
射线类型:Χ、γ;能量范围:60 keV~7MeV;测量范围:剂量率:10nGy/h~1Gy/h, 10nSv/h~1Sv/h;长期稳定性:5%;自检功能:开机进行自检和自诊断功能;输入接口:1路RS232、1路RS485,与探测器连接;通讯接口:1路RS485, 1个RJ45, 1个USB口,可与计算机相连接通讯;通讯协议:支持TCP/IP协议,支持GPRS无线数据传输;报警阈设置:整个测量范围内任意设备,可设置报警、高报、高高报、失效等报警阈值;报警输出:每组报警1对开关量输出,AC220V, 7A;数据存储:1G存储空间,1年5 min的历史数据;外壳防护等级:IP64,适合户外安装;备电:备电自动切换,备电电池可以支持工作72小时以上;重量:监测仪(不含电池)10 Kg。
5.2 γ辐射剂量率探测器
γ辐射剂量率探测器内置工业级CPU和高压模块,采用英国进口的带能量补偿的ZP1202和ZP1304GM计数管作为探测元器件,在探测器内部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高低量程自动切换,将测量结果通过RS485与外部通讯。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强、数据可靠、响应时间快的特点。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X、γ;探测器类型:带能量补偿的双GM管(进口);GM管型号:低量程ZP1202高量程ZP1304(英国);能量范围:50 keV~3 Me V(±30%);参考能量:137Cs, 661keV;测量范围:50nGy/h~10Gy/h;50nSv/h~10Sv/h;量程:自动切换;能量响应:±30%;响应时间:3 s;角响应:5%(4π立体角);基本误差:±10%(137Cs, 661keV);不确定度:±10%;变异系数:10%;长期稳定性:±10%;重复性:±10%;外壳防护等级:IP67;温度范围:-20℃~+60℃;供电:DC12V;安装方式:就地壁挂式;传输距离:800 m(探测器到监测仪);设计寿命:大于20年。
5.3 中子探测器
中子探测器采用进口H3探测器,内置工业CPU进行数据采集处理,与WF-9200采用RS485通讯,灵敏度高、线性好,寿命长,一致性好,可实现互换性,适用于测量环境级的射线测量。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中子射线;探测器类型:H3;能量范围:热中子-14 MeV;参考能量:镅铍中子源;测量范围:0.1μGy/h~100000μGy/h;基本误差:±15%(镅铍中子源);变异系数(统计涨落):10%;长期稳定性:±10%(2μGy/h);安装方式:壁挂或就地;外壳防护等级:IP64;探测器尺寸:Φ220320 mm;供电:DC12V;输出:RS485通讯;重量:11.5 Kg。
5.4 移动式人员通道辐射检测仪
采用环境γ宽量程WF-PTM-F数字化塑料闪烁探测器。探测器采用3R3塑料闪烁晶体和光电倍增管作为探测元件,内置工业级CPU和高压模块,采用CW-HV双高压切换技术,有效拓宽了探测器测量范围,实时进行温度补偿,测量数据在探测器内部进行处理,与外部RS485进行通讯,保证了测量精度和环境适应性,具有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宽、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性能:
探测射线类型:Χ、γ;能量范围:30keV~10 MeV;参考能量:137Cs, 661keV;测量范围:0.01μSv/h~100mSv/h;能量响应:30%;响应时间:3S;各向同项响应:10%(4π立体角);基本误差:±20%(137Cs, 661keV);长期稳定性:±10%,变异系数:10%;壳防护等级:IP65;通讯:RS485;供电:DC12V。
5.5 如图2所示系统软件示例
6 结束语
本系统已经成功运用到放射性废物库,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提高了放射源及危险废弃物安全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从我国放射性废物库管理现状入手, 指出了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系统目标及原则。根据废物库管理的实际情况, 依据放射性废物库监测的技术标准, 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放射性废物库监测管理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的设计原理、性能要求和关键技术, 并列举了部分主要检测设备的技术特点和技术指标。在放射性废物库监控管理领域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库,放射源,探测器,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GB/T4075—2003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
[2]GB/T4960.8—2008核科学技术术语放射性废物管理.
[3]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4]GB12711—1991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包装安全标准.
[5]GB14500—2002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6]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7]国家环保总局.国环办建 (84) 第029号:建设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暂行规定.1984.
[8]国家环保总局.国环办建 (87) 第239号: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1987.
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第3篇
1.1 处理器选择
1.1.1 CC2530
CC2530是一种用于WSN(无线传感网)的SoC(片上系统)解决方案,其被广泛应用于基于ZigBee、RF4CE及IEEE802.15.4通讯协议的通讯方式中。
CC2530支持的组网方式主要包含静态组网和动态组网,动态组网中又包含自组网等方式。其中,Z-Stack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动态自组网解决方案。在组网方面,本文中的ZigBee和ARM的混合型放射源监控方案采用静态组网方式。该方案采用一个协调器、多个终端节点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能够有效减少网络带宽及数据包产生发送冲突的概率。
为了适应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及拓扑变化,针对不同应用,可以采用不同的ZigBee组网方式,如通过使用Z-Stack协议栈进行自组网。
由于核辐射现场通常环境较为复杂,而ZigBee能够适用于较为复杂的场地,因此CC2530能够满足本文方案中的数据传输要求。同时,CC2530具有两个串口,能够满足本文中的图像采集与辐射量的采集要求,故选用CC2530作为本硬件系统中的一部分。
1.1.2 STM32F107VCT6
STM32是一款基于ARMCortex-M的32位微控制器。该系列微控制器为MCU的开发者提供了多种新的开发方式。该系列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实时性、DSP、低功耗、低电压及易于开发等特点。
本文硬件设计中所使用的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具有5个串口、2个I2C接口、2个12位AD转换器、2个12位DA转换器及以太网通讯模块等,能够满足本方案硬件设计需求。
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在本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是对放射源数据进行采集及转换。同时,由于本方案中使用以太网及GPRS模块等,使得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能够将数据传输至远程服务器。
1.2 核辐射检测模块
盖革计数器全称为盖革-米勒计数器,是一种探测电离辐射强度的专用设备。盖革计数器是根据放射源对金属管内稀有气体的电离性质这一特性而设计,当有高速粒子进入盖革计数器时,会由于上述电离性质而产生一个脉冲信号[1],辐射量越高,脉冲的频率也会越高。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所产生的脉冲进行计数并分析,能够计算出该段时间内当地的辐射量情况。
本硬件系统中所使用到的盖革计数器模块部分将与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的输入捕捉引脚相连接,并通过中断的方式,由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负责对盖革计数器传来的脉冲进行计数与分析[2]。经分析得到的辐射量转换结果,将通过STM32F107VCT6的串口,传输给与该串口相连的ZigBee终端节点[3],再由ZigBee终端节点负责将数据传回至ZigBee协调器,最终传给本地服务器。当网络情况理想时,也能通过以太网等方式进行数据回传。
1.3 实时图像监控模块
串口摄像头又称为JPEG摄像头,具有图像采集、自动编码并将图片保存在缓存中的功能,在图像采集系统中有着广泛应用。串口摄像头通过串口线与其它设备进行连接,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扩展等特点。同时,串口摄像头与其它类型的摄像头相比,能够适应更多的复杂场景。当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串口摄像头在环境监控、工业控制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硬件系统中的232串口摄像头通过串口与ZigBee的CC2530微处理器的串口相连接,由上位机主动将拍照命令发送给ZigBee协调器,并由ZigBee协调器将拍照命令传给ZigBee终端节点。ZigBee终端节点在收到命令后,将该命令转换成232串口摄像头的相应操作指令,以控制232串口摄像头,并将串口摄像头的数据传回到ZigBee协调器节点,最终通过ZigBee协调器的串口将JPEG数据回传给本地的上位机。
由于上位机采用主动发送拍照命令的策略,且本方案中采用ZigBee静态组网方式,因此能够有效减少因传输图像数据所造成的网络拥塞等情况。
2 放射源监控方案硬件系统组成
2.1 终端采集设备
(1)带有盖革计数器的STM32F107VCT6微控制器。该类型设备能够适应网络情形较好的场所,其通过以太网、GPRS通讯等方式,将采集到的放射源数据实时传回到远程服务器中。
(2)CC2530微控制器与STM32F107的混合型设备。该类型能够适应网络环境较为复杂的场所,当放射源监控地点无法使用以太网,且GPRS信号不理想时,数据回传将会是一个问题。本文提出的ZigBee、以太网、GPRS混合型解决方案,能够在现场没有以太网和GPRS信号时,通过ZigBee网络将数据传输给本地服务器,从而有效解决短距离内放射源监控数据无法回传的问题。当放射源监控地点的网络情形较好时,使用该方案不仅能够通过ZigBee传感网将辐射量的数据传输至本地服务器,同时也能通过以太网或GPRS网络将辐射量的数据传输至远程服务器,实现本地与远程同时监控的效果,极大提高本系统的可用性。
2.2 协调器
本文的ZigBee协调器主要针对上述第2种设备,即CC2530与STM32F107VCT6的混合型设备,如图1所示。
ZigBee协调器负责与ZigBee终端节点进行通讯,以获得ZigBee终端节点所采集的辐射量信息及现场实时图像,并将这些信息传回给本地服务器,由本地服务器作进一步分析与操作。
除了根据本地服务器的拍照命令上传图像外,ZigBee协调器也支持命令透传的功能,用于将本地服务器的命令直接转发给目标ZigBee终端节点,由ZigBee终端节点对所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释,再将反馈结果通过ZigBee协调器返回给本地服务器,如图2所示。
3 数据传输方式比较
本方案所使用的3种数据传输方式比较如表1所示。
(1)基于以太网的传输方式。该种传输方式对现场环境有较高要求。在一些复杂的场景下,可能遇到难以布线或路由难以配置的情况。
(2)基于GSM网络的传输方式。GSM网络的网络容量大,信号稳定不易受到干扰。但在部分信号未覆盖的地区会导致通信失败。并且,GSM网络需要收费,当通讯设备众多时,就不得不考虑使用GSM网络所带来的额外开销。
(3)基于ZigBee传感网的通讯方式。该种通讯方式下的ZigBee节点能够自组网且设备间的通信完全免费,能够适应缺少以太网及没有GSM信号的多数场合。但该种方式的通讯距离比较近,仅适合短距离传输。
本文提出的放射源监控方案将以太网、GSM网络、ZigBee传感网混合使用,整合了各自优点,能够使该系统适应多种复杂的环境,极大提高了传输的可达性与可靠性。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对放射源进行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并实现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同时能够传回现场实时图像,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现有的放射源监控系统相比,本文方案具有一定优势。先前的数据传输方案大都仅仅基于某一种网络进行传输,没有考虑到不同的网络状况[4,5,6],而本文设计方案简单、易于理解,且便于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设备升级。
本文提出的基于ZigBee和ARM的放射源监控方案,满足了现场对于核辐射监控的需求,能够应用于与监控相关的多数行业,易于移植与修改,应用前景较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核安全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放射源的监控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根据对放射源的监控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和ARM的放射源监控方案。该方案旨在对现场的放射源进行实时自动监测,并通过ZigBee传感网、以太网、GSM网络等多种通信方式,将数据上传到本地或远程的放射源监控系统,以实现对放射源的有效监管。
关键词:ZigBee,放射源监控,ARM
参考文献
[1]赵翔.多用途辐射剂量无线报警仪的研究及应用[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1.
[2]赵孝文,徐晓秋,秦国辉,等.基于ARM的核辐射测控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1(4):111-113.
[3]高杰,喻魁兰.基于串口通信核辐射检测仪前端系统设计[J].江西通信科技,2012(4):25-28.
[4]陈永红,张大发,江玮,等.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核电站人员辐射剂量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核科学与工程,2007(4):355-358.
[5]陈琛,刘冲,李志阳,等.Zigbee技术在核辐射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14(2):12-14,11.
油田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探析 第4篇
1.1 人体的辐射污染
放射性污染主要强调的是人工辐射源所造成的污染, 人工辐射源在现实的环境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体处在空间辐射场中而遭受辐射, 另一种则是因为同位素示踪剂等传播到空气或者是水中以后被人误食到体内而形成的对人体器官或者是组织的内照射。
1.2 环境污染
油田本身就是高污染的行业, 其中最为严重和突出的就是水污染, 在油田的多中作业过程中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 如测井作业当中电缆以及仪器等出井口时所带出的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污水、泥浆和污油等, 再者就是作业区周围的大气污染、地表水以及地下水污染等, 这样一些方面的污染都会在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以后最终进入到人体内对人体造成直接的污染和伤害。
1.3 公共安全
这主要是因为放射源污染本身是不可见的, 一旦发生相关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在社会上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状态, 严重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和稳定, 这样一种危害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对人体本身造成的伤害还要大。
2 油田放射性源的安全管理工作分析
2.1 建立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油田公司必须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范制定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制度来, 主要就是对放射源贮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规程和管理进行必要的规定, 以健全的管理和规定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施工安全。下文中我们将从三个具体的方面来对其进行说明:一是要建立起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制度, 首先就是任何参与到放射源管理工作中来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经过严格的体检, 在各方面的要求都符合要求的合格标准的状况下才能够从事该工作, 除此之外, 油田公司每年还要为在职的工作人员组织体检并建立起健全的健康管理档案来, 一旦发现有职业相关的疾病就要及时的住院治疗, 尽量避免更加恶劣的状况发生。二是要建立放射性个人剂量检测制度, 这是要求对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的监督, 要求每个参与放射性工作的人员都要定期的进行个人剂量检测, 一旦发现检测数据异常的状况就需要安全环保科对其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 并深入到基剂量, 再者, 还可以在工作之前就做好相关方面的防范工作, 也就是在工作人员参与一些高放射性的工作时就要求安全环保科的人在现场进行指导, 实际上这样一种控制的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的。三是要做好相关方面的标准制定和制度建设, 这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的加强放射防护管理工作, 油田公司必须要在这样一些方面建立起全面的管理制度来, 并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对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工作, 让员工自身对安全防护工作就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这实际上也能够从本质上保证安全保障工作的良好进行。
2.2 转变安全理念
这就要求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过程当中要切实的做好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 并将这样一种理论的知识内化和利用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 在阻止测井放射性源安全生产实施细则的学习过程中要牢固的建立起四个观念来, 也就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各种事故可以预防的观念、各种事故可以系统工程的观念以及各种事故失控都是重大责任事故的观念, 这样四种观念的建立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在现代人性化社会和管理时代, 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实施都是必然的。
2.3 加强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
放射性源的安全管理、安全意识的落实以及安全责任的落实都是要建立在作业环节的加强之下的, 因此, 石油公司在使用放射源等危险化学品的时候就要实行相应的规章制度。所有使用放射性物品的野外施工小队的小队长或者是护源工都必须认真的记录危险化学品的领取、核对、检查以及操作使用的过程, 并由当事人亲自签字, 以保证这样一些化学危险品在使用过程当中的安全。除此之外, 还需要计算和核实测井装卸源操作时操作者所受到的剂量的大小, 并相应的提出辐射的防护方法来, 并对装卸源操作的安全性进行有效分析最终提出核测井装卸源的操作规范。
2.4 加强公司内部的教育和培训
鉴于油田公司本身的特殊性, 在油田公司内部进行良好的安全管理教育并切实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油田公司除了应该在从事放射性工作的工作人员上岗前保证其进行常规的三级安全教育以外, 还要对其进行职业卫生的专业培训教育, 并在相关方面的考核都合格以后才能够上岗从事这样一项工作。在油田公司内部必然会存在着较多的人员素质不平衡的状况, 因此公司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也一定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来进行培训, 具体来说, 就是要在公司内部形成一批骨干的力量, 通过这样一批人员来在基层放射源的管理与控制上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上述相关方面的培训, 基本上就能够保证每个操作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安全操作放射源以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并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降低个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过分恐惧心理或者是无所谓的态度, 实际上这样两种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而油田公司人员必须要对放射性辐射有准确的人员, 这样才能够在保障自身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油田公司的生产安全。
2.5 构筑企业的安全文化
在油田公司内部, 一定要构筑并落实安全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并在此大前提下把职工的生命和安全健康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 要做到尊重员工、爱护员工、理解员工并关心员工,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实现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目标。
2.6 建立并完善监督机构和安全信息管理平台
不可否认的是, 我们国家目前状况下的放射性源管理依然是处在三无状态的, 即无专门的机构来进行监督、无专门的人员来进行管理、无专门的先进设备来进行生产, 这在实际的施工环境下已经成为了制约油田良好发展以及地方油田监管的瓶颈所在。近几年来, 我们国家相关方面的专家始终在呼吁油田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来进行管理, 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培养专业管理人员来实现对油田辐射环境的管理和对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与此同时做好相关方面检测设备的投资, 实现装卸源设备的全自动化,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保证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相关方面的环境不受到污染和破坏。
3 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多个方面对油田放射源安全管理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予以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希望这样一种讨论能够对相关方面工作人员的施工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油田放射源的动态管理分析了石油企业放射源管理的现状以及尚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分析和讨论能够有效的加强放射源的监督管理, 尽可能保证公众的健康安全。
关键词:油田,放射源,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医用Ⅰ类废旧放射源的收贮与管理 第5篇
一、了解基本情况
了解单位的放射源装置情况: 医院放射源的核素、活度、半衰期、购入时间等信息。如某医院于2002 年从山东新华医疗厂购入Fcc - 8000 型Co - 60 治疗机, 由于该机器运行时期长, 设备相对陈旧落后, 放射源经衰变活度减小 ( Co - 60 放射源半衰期为5. 27 年) , 照射治疗效率低, 不能满足治疗要求, 故对该治疗机实施退役。该源的初始活度为2. 2 × 1014Bq, 退役时经过约2. 56 个半衰期的衰变, 活度衰变为3. 73 ×1013Bq。
二、前期准备
( 一) 签订退役协议。原则上Ⅰ类放射源是交回生产单位或出口方, 确实无法交回的, 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源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签订退役协议。
( 二) 编制环评文件。Ⅰ类放射源收贮退役按法规要求必须编制环评文件, 取得环评批复。
( 三) 收贮申报手续。批复环评文件后, 随即可办理收贮退役手续。首先在全国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申报系统里进行申报, 然后向单位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Ⅰ类医用放射源退役和废旧放射源送贮备案, 取得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收贮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 四) 编制应急预案。由放射源单位负责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源设备退役应急预案、放射源倒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方案标准管理规程, 成立倒源现场指挥和应急组织机构, 明确职责分工。
三、倒源
倒源工作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极高, 容错率较低, 故在倒源前应做好相关动员工作, 明确各自职责, 且请省级环保部门对现场整个倒源过程进行监督, 请有资质的辐射监测单位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测, 具体过程如下:
( 一) 确定包装容器以及栓系设施。Ⅰ类医用放射源对防护设施要求极高, 包装容器需取得国家环保部设计许可, 满足运输、辐射防护要求; 因容器防护要求高, 故该容器重量较大, 一般为2 ~ 6 吨, 因此应确定栓系统能将容器固定保证栓系容器的整个过程顺利完成。
( 二) 剂量区域划分及控制。大致划分不同的剂量区域, 按照倒源作业详细分工对工作人员进行剂量约束和控制工作现场。根据辐射水平剂量划分为: 控制区、监督区和非控制区。控制区包括进行应急操作的Co - 60 放射源机房,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监督区包括Co - 60 放射源机房和控制室。其他区域划分为非控制区。
( 三) 倒源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一是承运车辆到达医院后, 工作人员佩戴热释光剂量计和剂量报警仪, 对治疗机机头外壳进行拆卸。二是调整源容器至设备适当位置, 设备与源容器对接, 调整水平位置, 将放射源抽屉拉入源容器。三是测试退役源状况, 脱离对接, 封堵源容器。四是乘坐电梯将源容器推至吊装地点, 吊装源容器至运输车。五是装源容器用吊装葫芦紧固在专用运输车辆中央, 经监督部门检验检查认可后, 方可放行。六是现场清理、监测。放射源倒装工作结束铅罐装车后, 工作人员应对倒源现场 ( 含装卸现场及治疗室的遗留物) 进行清理, 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防止产生放射性污染。现场遗留物清理完毕后撤销安全警示标志、解除控制, 完成倒源工作。测量并记录机房内壁和小车运输过道的 γ 辐射剂量率和 β 表面污染水平情况, 确定无污染存在。七是在启运前, 由环保部门对其表面污染和表面辐射水平实施检测, 并出具合格检测报告, 达到运输要求后方可放行。
四、运输
由承运公司拟定运输方案报国家环保部审批, 审批通过后按其运输方案进行, 同时方案需报省级环保部门备案, 具体注意事项以上述为例, 如下:
( 一) 运输及押运人员。运输及押运人员按照相应的管理规定进行培训, 持证上岗, 具有相应的资质证书, 且需有丰富工作经验, 驾龄5 年以上, 身体状态良好, 能满足执行本次运输任务的要求。
( 二) 车辆安全措施。运输车辆应配置灭火器和“危险品”标志牌; 车辆配置GPS, 实施全程监控; 车厢与驾驶室之间进行防护加固; 车厢内配备固定源容器用的设施。同时需注意, 运输车辆的运输年限不得超过6 年。
( 三) 运输路线。确定运输的路线以及总里程, 尽量避免人群密集区、避开交通高峰期。
( 四) 运输行车、停车安排。运输行车时严格遵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 根据路况、车况、总路程及气候因素和驾驶人员身体状况, 确定每日行驶里程, 每名驾驶人员连续驾驶汽车不得超过2 小时。并且确定发车、收车时间。停车方面, 为避免在人口稠密处停车, 住宿选择位于乡村地段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招待所或者乡镇招待所, 确保停靠站中心半径1 公里范围内无学校、医院、居民区等环节敏感点, 且中途行车不下高速。若需经市区路段用户单位将提前与当地公安、环保、卫生等部门联系, 制定室内运输计划。
( 五) 运输安全管理。运输前对车辆进行车况检查; 押运人员持证才能启运; 运输车辆不得超载、混装,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和其他物品, 不准搭乘无关人员; 运输必须按照批准的运输路线行驶; 运输途中必须严格控制车速、禁止空挡滑行; 严禁酒后驾车, 驾驶员患有妨碍安全行车的疾病或过度疲劳时, 不准驾驶车辆; 驾驶员在驾车前和驾车中不得服用有碍安全行车的药物; 运输中防火、防盗, 确保车辆和货包安全; 雨、雾天气行车, 除做好防滑设施外, 必须减速行驶; 停车休息时, 必须停靠在有专人看管的场所, 不得乱停乱放; 运输过程中发生放射源泄露、丢失、被盗被抢、交通事故、地震以及其他紧急情况,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五、注意事项
一是现场所使用的倒源工具必须有产品质量说明书和质检合格证, 以确保使用的安全。二是检查源容器表面剂量时, 应从远及近, 若发现容器有裂损, 剂量出现异常, 工作人员必须迅速撤离现场, 研究对策。三是吊起源容器时, 应防止容器倾斜碰壁砸坏容器。四是放射源运输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和标准, 押运人员和司机座位处的辐射剂量率< 0.02m Sv / h。五是倒源现场应请具有相应监测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并出具监测报告, 且由省级环保部门对本次放射源收贮工作全程进行监督。六是整个倒源过程, 应安排专职人员进行摄像、照相, 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并且形成文字报告, 存档备查。
本文的撰写目的是为辐射单位提供一个比较详实的Ⅰ类医用放射源收贮规程, 依据此尽量减少工作人员的辐照剂量, 使辐射工作操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 防止重大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军.核技术与辐射防护概论[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2, 9
[2]周美娟.核辐射与核污染——公众防护与应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
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第6篇
1 系统建设目标
1.1 在廊坊市建立统一的放射源监控与管理平台,在霸州、三河、文安县等重要的区县建立放射源监控与管理分平台,全面实现市区县的放射源信息共享和联动;
1.2 基于放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结合环境EGIS技术,创建基于基础空间地图的“一张图”式放射源监控管理模式,全面实现图形化、可视化的预报警和日常监控管理;
1.3 创建廊坊市放射源环境预报警机制和模型,通过多种预报警模式快速地让领导知道问题事件的发生;
1.4 建立企业前端基于辐射剂量的监控模式,全面感知应用源周边的环境,解决了源与定位器定位分离的困扰,同时该监控模式可对泄漏产生重大预报警。
2 系统建设内容
2.1 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建设
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包括市级、区县级和企业级三个平台,分别适用于市、县环保部门和放射源使用企业。在三级平台上实现按区域按任务进行放射源管理,建立三级报警机制,把放射源监控管理的工作内容责任到各个机构和个人,实现放射源的全面管理。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接收来自前端对放射源的监测数据,对数据进行记录、统计和查询,并具备放射源基础信息管理、放射源实时监控管理(冷轧类企业放射源及测井类放射源监控)、报警提示及报警处置等功能。
2.1.1 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主要功能
(1)放射源信息管理功能
放射源基本信息管理是对放射源信息、源库信息、源车信息、人员信息等有关放射源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维护。主要包括有放射源基本信息管理、源库基本信息管理、源车基本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基本管理等主要功能。结合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对放射源空间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可直观展示廊坊市所有放射源的空间位置信息,直观查看源库地理位置、放射源的分布情况,并可按区域进行分布统计、放射源周边查询等。
(2)放射源实时监控管理功能
放射源实时监控管理是针对不同放射源及放射源使用管理全过程进行在线管理,实时采集放射源本身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传回监控中心,数据处理系统即时显示出每枚放射源的基本信息、放射源状态等信息。当放射源状态为在在运输车的时候,系统将实时显示运输车的实时位置,通过信息查询功能和源车管理子系统进行车辆管理以及放射源信息监控。监控中心可通过大屏展示前端放射源监控信息,包括监测数据、监测图像等实时情况。放射源实时监控管理内容具体包括:
(3)放射源监控报警管理功能
当放射源出现异常,被移走或者丢失,监控设备即可发出报警信号,如短信报警,声光报警。监控中心的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上的地图自动定位到事发地点位置,高亮显示报警位置及放射源相关信息,系统根据放射源信息查询相关负责人并自动发送短信进行提示。
(4)系统管理功能
系统通过对角色进行授权来管理用户权限,管理员可以增加部门和角色,可以增加、删除用户、修改用户的口令和权限。
2.1.2 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支撑软硬件系统
(1)服务器主要包括:应用服务器,用来部署廊坊市市级放射源监控管理平台应用系统;数据服务器,用来部署数据库软件及全市核与辐射管理数据和监控数据;GIS服务器,部署GIS服务系统平台和电子地图,并提供地图数据服务;(2)GIS系统软件:用来对电子地图数据和环境专题数据的管理和数据发布,提供数据应用服务;(3)数据库软件;(4)操作系统;(5)短信报警猫:实现监控中心的短信报警功能;(6)防火墙:防止病毒侵害保护放射源系统的整体安全。
2.2 电子地图
符合《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的最新廊坊市全辖区1:100000,建成区1:2000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将作为市环保系统的公共资源,在此基础上构建各种环保专题地图,除了核与辐射专题地图之外,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环境监察、环境应急、固废管理、自然生态等多个环境专题领域。
2.3 放射源监测、监控、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装备建设
为了提高放射源监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全方位为放射源的安全管理服务,项目包括以下放射源监测、监控、管理和应急处置的装备建设内容,主要包括:(1)执法、监督、监察、监测用车;(2)车载样品保存设备;(3)车载GPS卫星定位仪;(4)车载通讯、办公设备;(5)便携式环境X,γ剂量率检测仪;(6)高量程X、γ剂量率监测仪;(7)α、β表面污染仪;(8)便携式γ谱仪;(9)个人剂量报警仪;(10)辐射应急快速监测处置箱;(11)监控终端台式机;(12)移动监控终端电脑;(13)便携式移动监控终端PDA;(14)应急及现场调查取证设备。
3 结语
廊坊放射源移动报警监控管理系统建成使用后,逐步在放射源监管中得到有效应用,直观地了解被监控的各放射源实时情况。可在第一时间知道丢失、被偷事件的发生,快速把相关报警信息和环境专业信息从平台中提取,供政府及公安等部门使用;第一时间知道源泄漏的问题,快速向环保部门和企业报警,从平台中提取相关报警信息和环境专业信息,供政府及公安等部门使用。有效地提高环保部门的放射源安全管理水平和效率,有助于降低放射源丢失、盗窃等事故的发生;对辐射事故的应急预警、响应和处置提供决策依据,是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的表现,更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潘强,张宏祥,彭元敏,郭斌,郭季成.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四川环境,2012(03).
[2]方东.保障辐射环境安全的放射源在线监控管理系统.环境监控与预警,2011(04).
[3]迟沁,黄丰.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在环境监管中的运用.能源与节能,2014(11).
放射源监控管理系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