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发现档案》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发现档案》范文(精选3篇)

《发现档案》 第1篇

1. 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

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 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清内阁大库隶属内阁, 在内阁的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下, 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等机构。其中, 典籍厅掌管内阁大库红本及书籍表章, 满本房掌管内阁大库实录、圣训、起居注、史书及其他档案。清代内阁大库是清代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档案库, 所藏档案包括明代档案, 从盛京移来的满文老档、满文木牌等入关前的旧档与清代档案三大类, 藏于礼、乐、射、御四库, 是皇帝及内阁大臣处理政务后留存的重要文件, 长期秘藏于清宫。这些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档案。

2. 河南安阳甲骨档案。

甲骨文是商朝 (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的文化产物, 距今约3600多年。商代政治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 因此商统治者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 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 其文字称甲骨文。目前, 甲骨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 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期间的王室遗物。因出自殷墟, 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 故又称贞卜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 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3.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卷档案。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 南北绵延1618米。1900年5月在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公元4至14世纪的经卷和文书等文献材料五万多件, 世称“敦煌遗书”。敦煌遗书所具有的重大学术文化价值, 使它得以与甲骨文、汉简和北京故宫明清两代内阁大库档案并列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这一震惊中外学术界的重大发现, 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注意。此后, 研究敦煌艺术和敦煌文献的人逐渐增多, 在国际上形成了“敦煌学”这一热门学科。

4. 居延汉简。

《发现档案》 第2篇

关于天门石家河大批玉器的发现、清理和保护情况的报告

省博物馆并转省厅文物处:

1988年11月17日上午,在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工地(石河镇砖瓦厂)一座瓮棺中发现大批玉器,现将发现情况及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自10月5日开始,工地连续开了四批方,面积已超过1000平方米。最近在东北角开的两个探方中央发现五座瓮棺葬。17日上午对其中一座较大型的瓮棺进行清理,清理至中部即发现一层玉器(共26件),随即进行照相、绘图,按编号逐件取器物。迭压层下又发现30件玉器,一直工作到下午一点才全部清理完毕。瓮内人骨虽朽,痕迹尚存,现场鉴定,应为廿五岁以上的成年个体。

这批玉器加工相当精致,种类也很多,其中有几件精品确是罕见。有一件人头像,用一块扁三棱状玉片刻成,长宽约5厘米,五官皆以细线刻出,眉清目秀,不仅有发饰,而且还浮雕一对耳环。自头顶至下穿一小孔,径不过1毫米。另有一件展翅高飞的雄鹰,翅距约4厘米。羽毛以细线刻出,鹰嘴下勾,高飞觅食之态,栩栩如生。其它类有玉璜、玉管、玉佩、玉坠、玉珠等,美不胜数,件件堪称佳品。在场的同志们都赞不绝口,欢悦之情溢于言表,一切疲劳都已忘却。

在高兴时,大家都十分注意文物安全。取器物时尽量不让人围观;除了直接工作者外,尽量少让人接触玉器;不传看,个别精品也只在当事者手中展示一下。瓮棺清理完毕,马上商量保护措施,决定派二人乘下午班车护送回荆州。经再三考虑,我认为乘班车不安全,工地已有不少人知道,万一途中出差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张绪球同志不在工地,我深感责任重大。最后决定,陈官涛到县里找专车,刘德银、肖玉军二人送文物。在石河租一辆三轮把他们送往天门,我一直送他们上车才返回工地。(工地下午又清理了一座瓮棺,出有6件玉器,其中一件玉人头不仅五官端正,还有缠头,其精致程度不亚于前一件)他们三人在市局没有找到车,找到公安局也没有车,便把玉器存放在市博物馆保险柜中,钥匙交给刘德银同志,向荆博通电话。张绪球接到电话后就去找车,直接到天门来接这批文物。

大致情况如此。我深深感到工地上的同志们不仅为取得文物资料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同时也为保护珍贵文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省博物馆 李天元

1988.11.20

报告材料所述的石家河玉器,1988年11月出土于肖家屋脊遗址。这个遗址的发掘工作,是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博物馆三家单位联合成立的石家河考古队进行的。当时之所以选择肖家屋脊作为发掘地,是由于镇砖瓦厂在这里建厂取土,破坏了遗址的南部,所以对它的发掘带有一种抢救性发掘的目的。正式的发掘工作从1987年开始,到1991年结束,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的发掘。这份档案记载的玉器发现经过,是肖家屋脊遗址1988年秋季开始进行的第3次发掘。此次发掘面积有1600平方米,布设考古探方64个,清理了19座土坑墓和14座瓮棺葬,以及灰坑、房址等遗迹。

石家河文化玉器历年的出土情况,在2008年出版的《石家河文化玉器》图录中,荆州博物馆原馆长张绪球先生有过详细的统计和介绍。比较重要且考古成果正式发表的发现先后有5次,分别是1955年天门石家河的罗家柏岭出土44件,1981年钟祥市南郊的六合遗址出土19件,1987年到1992年在天门石家河镇肖家屋脊出土157件,1992年荆州西北郊的枣林岗遗址出土156件,1991年湖南澧县孙家岗出土26件。据媒体报道,近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石家河遗址群发掘出土大量玉器,引起学界关注,但正式的考古发掘简报尚未整理出版。

这份档案资料所记载的就是肖家屋脊遗址出土玉器的情况,玉器的数量之多,种类之丰富,制作之精美,为历次玉器发现之首。材料中所提到的瓮棺葬,应是后来编号为W6的瓮棺葬,下午又清理的那座编号为W7。W6是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单个墓葬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座瓮棺葬。关于W6的埋藏情况和遗物出土情况,肖家屋脊的发掘报告有详细记载。该瓮棺葬的葬具是由两个从肩部锯开的广肩小平底瓮扣合而成,这两件瓮的底部均凿有一个规则的小圆孔。瓮棺内的骨架已经腐朽,但可鉴定为成人。随葬品均出土于下面的瓮内,共出土59件,除陶杯1件、猪牙1件和石珠1件外,其余56件均为玉器。玉器精品包括玉人头像6件、虎头像5件、盘龙1件、玉蝉11件、飞鹰1件等。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多数都出土于瓮棺中,时代主要集中在石家河文化的晚期。常见的埋藏情形是,瓮棺位于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坑内,瓮棺的葬具主要是大的陶瓮,经常是从肩部将瓮锯开,两两相扣,也有用陶盆、陶钵之类的器物作为瓮棺的盖子。很多瓮棺在底部凿有小孔,有学者认为是方便灵魂的出入。瓮棺内放入人骨及随葬的玉器和其他少量随葬品。在肖家屋脊只有少量瓮棺出土玉器,多数没有玉器随葬,随葬有玉器的瓮棺个体往往比较大。这些瓮棺葬埋藏深度往往比较浅,经常被后世的人类活动所破坏。后期的破坏造成很多玉器零星散落地层中,但是可以推测它们原来都是瓮棺葬内的陪葬品。这次发现的瓮棺群被后期的一个大水塘破坏,不然还会有更多的瓮棺出土。

考古工作者发现文物后,尤其是发现珍贵文物,首先需要按考古田野操作规程进行科学记录,比如照相和绘图,然后才能进行提取。在这之后,文物的保护和安全问题成为头等大事。在这份档案材料中,李天元先生很详细地记载了保护过程,特别是在寻找转送车辆方面颇费周章,反映了当时考古工作条件的简陋,以及考古工作人员负责和敬业的态度。

各地的重大考古发现,往往会留存相关的考古档案,有的虽然时代还不够久远,却是地方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与重大考古发现有关的考古档案资料,不仅是学术史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服务当地文化建设。石家河遗址作为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史前城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无疑还会有更重要的发现不断问世。在未来建立遗址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甚至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与这些考古发现有关的档案资料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化部门应注意对这些材料的收集和保存。

《发现档案》 第3篇

在多频道竞争时代, 观众选择节目的机会增多, 媒体与受众的关系, 已经由电视台播出为主导转变为受众主导, 受众的趣味选择直接影响到节目的前期选题策划, 科教类电视节目亦是如此, 节目制作者越来越难以把握其中的规律和玄机, 科教节目如何选题, 已成为影响收视率的根本命脉。纵观十年的发展, 《发现档案》至今已经播出2000余期节目, 屡次刷新福建电视资讯类节目收视新纪录, 并有近百件作品获省级、部级奖项。通过归纳整理综合频道《发现档案》中收视特征明显的年份, 仔细观察收视率的变化, 洞悉收视率与节目选题的关系, 试图找寻科教类节目的选题取材与收视率高低的规律, 并尝试提出科教类节目选题策略。

一、科教节目概念界定

对于何谓电视科教类节目, 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标准, 理论界对科教类电视节目的不同特征有着不同方面的解释。童宁在《电视传播形态论》里面指出科教节目是利用电视手段以教学和讲座的形式向一定的对象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节目。他在概念里面尤其注重科教类节目的科学性和知识性。郑保章提出:“所谓科教类电视节目, 是由电视台和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摄制的面向公众的、以进行科学教育和提高公众素养为宗旨的电视节目的总称。它们以广泛的内容、多样的形式, 承载着记录科技发展、普及文化知识及展示科学精神的高尚使命”。他在概念里则比较强调科教节目的功能作用。更有论文将概念定义为:“电视台科教频道、科教栏目播出的节目, 主要是指运用电视的视听表现手段, 以大众为传播对象, 深入浅出地客观诠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节目”。不管是重视内容的知识性还是重视节目的视听艺术表达, 电视科教类节目永远离不开电视媒体、科学技术、教育学习三者的关系。笔者十分赞同后两者的概念定义, 并将概念界定为电视科教类节目是以电视媒体传播为渠道、以视听艺术表达为手段、以大众传播为对象、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目的, 以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娱乐性为主要特征的节目形式。按照一般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自然探秘、人文社会、农业军事等多种类型。在当今浮躁、娱乐至死的电视气氛里, 明确科教类电视节目的概念界限, 才能把握科教类节目的选题策略, 科教类电视节目要立足长存发展, 选题方向、选题策略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收视率与选题

收视率是指在某个特定时段内收看具体节目的人数占观众总人数的百分比, 是衡量节目拥有观众人数的一种统计指标。在具体栏目节目中, 影响收视率的因素包括节目选题内容、节目编排技巧、制作质量、播放时段、社会背景等因素, 除去外部不可控制因素和基本稳定因素外, 决定频道节目收视高低的环节往往在于节目选题策划。科教节目的内容对象、事件主题、选题策划则成为科教节目制作中制胜的法宝。而福建综合频道的《发现档案》栏目播出至今的两千余期节目中, 选题涉及广泛, 主要选题类型集中在历史文化、考古、自然科学、医学探秘、奇人绝技、社会类 (民生) 、公检法类 (公安、检察院、法院侦查破案类) 六大类型上。为了更好说明收视率与选题的关系, 特别选取两者关系特征尤其明显的2007年至2009年三年节目选题和收视情况作为例子, 观察选题是如何影响收视率高低的。

《发现档案》年平均节目量约260期左右, 其中2007年选题共155个, 分布情况为:历史文化类节目占总节目量21%, 考古类节目占总节目量的1%, 自然科学类节目占总节目的32%, 医学探秘类节目占总节目21%, 奇人绝技占总节目12%, 社会类节目占总节目8%, 公检法类节目占总节目约5%。

2007年全年《发现档案》栏目节目平均收视率为4.090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公司) , 其中平均收视率位列前三的选题类型分别是:第一, 考古类选题, 平均收视率4.400;第二, 公检法类 (科技破案) 选题, 平均收视率4.325;第三, 奇人绝技, 平均收视率4.205。而平均收视率最低的选题类型是历史文化类3.494 (见图一) 。

2008年选题分布情况为:历史文化类节目占总节目量42%, 考古类节目占总节目量的13%, 自然科学类节目占总节目的19%, 医学探秘类节目占总节目22%, 奇人绝技占总节目3%, 公检法类节目占总节目约1%。

2008年全年《发现档案》栏目节目平均收视率为2.175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公司) , 其中平均收视率位列前三的选题类型分别是:第一, 医学探秘, 平均收视率2.820;第二, 公检法类 (科技破案) 选题, 平均收视率2.800;第三, 奇人绝技, 平均收视率2.750。而平均收视率最低的选题类型是考古类2.100 (见图二) 。

2009年选题分布情况为:历史文化类节目占总节目量19%, 考古类节目占总节目量的16%, 自然科学类节目占总节目的22%, 医学探秘类节目占总节目16%, 奇人绝技占总节目14%, 社会类选题占总节目8%, 公检法类节目占总节目约5%。

2009年全年《发现档案》栏目节目平均收视率为2.563 (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公司) , 其中平均收视率位列前三的选题类型分别是:第一, 社会类, 平均收视率2.922;第二, 自然科学类, 平均收视率2.827;第三, 公检法类, 平均收视率2.733。而平均收视率最低的选题类型是奇人绝技类2.194, 倒数第二的是历史文化类2.309 (见图三) 。

2007年至2009年三年的节目选题和收视率数据表明, 自然科学、历史文化、医学探秘类选题占据每年选题题材的较大比例, 而社会类、公检法类的选题比例较少。但历史文化类选题的平均收视率位列最后, 而自然科学和考古类选题分别位列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而收视率位列前三的却分别为社会类、公检法类和医学探秘类选题。

综上所述, 科教类节目选题取材, 容易陷入选题误区。《发现档案》坚守文化的岗位, 全年超过一半的选题与历史、文化相关, 从栏目定位出发, 这样的安排不置可否。但是科教电视节目一味以历史、文化、考古方面为题材, 曲高和寡, 最终流失观众。历史文化考古和自然科学两大类型资源丰富、话题广阔, 是电视科教节目随手拈来的选题,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文化题材都适合电视科教节目。在审题时, 要在历史文化类题材和现实节目播出之间找到一座桥梁, 找到连接两者的纽带。换句话说, 历史题材虽然过去, 但是它却可以影响到现在人们的行为, 历史文化虽然尘封, 但是它对现在观众仍有积极意义, 而电视媒体则是糅合两者的有效平台。文化选题比如《孝庄陵寝之谜》、《光绪死因之谜》、《中共密使一号》、《迟到的阵亡通知书》等节目, 收视率均可以达到3.0以上 (央视索福瑞数据) , 主要原因借助了当时的电视剧《孝庄秘史》、《潜伏》的热播, 以及电影《集结号》的上映, 争取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在受众产生热议话题的阶段推出节目, 不得不说这种安排使得节目与舆论氛围相得益彰, 老百姓喜闻乐见, 收视率也节节攀升。这类历史文化题材作为选题既是顺应社会话题潮流也是成功的达到科教节目科普历史文化知识、传递优秀人文思想内涵的目的。因此, 选择历史文化考古题材时候, 找准切入口、紧密联系生活, 选题的价值才能得到电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从历史选题情况来看, 社会类 (民生故事) 、公检法 (科技侦查破案) 类的收视率显著高于其他, 根本原因在于这类选题节目最为贴近当下人们日常生活, 对人们日常吃住行有积极参考意义。这类选题从题材本身而言, 猎奇性和娱乐性并非唯一, 它走俏、得到广泛认同根本因素在于这类选题牢牢抓住了电视媒体的一个本质属性:服务性。在电视科教节目中, 科教的服务目的和电视服务精神完美结合, 并且将这种科学教育服务宗旨更为广阔、深度的传播。这种服务性, 直接指导当下人们如何处理相关的生活问题, 这类选题无形中培养潜在稳定的收视群体。例如:社会类选题《血缘奇旅》讲述的是福建莆田一对失散二十多年的双胞胎意外重逢, 两人彼此并不认识, 却在生活中有着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历, 如此离奇的身世, 父母是谁, 为何与家人天各一方?这个选题一经播出, 引发受众关注, 许多人打来热线咨询这一对双胞胎的情况, 也有人提供了与自己失散多年的亲人、朋友的线索, 希望《发现档案》帮忙寻找, 这样的选题已经不仅仅限于高收视率的战绩,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唤醒受众怜悯心, 动员受众去发现身边的线索, 为失散的双胞胎寻找亲人。再例如公检法中的侦探类选题《消失的足迹》讲述一对夫妇在家中遭遇谋杀, 案发现场显示两个人作案, 却只有一双足印, 凶手是谁, 刑警人员通过缜密的推理以及科技刑侦手法最终拿获凶犯。凶犯是两个孩子, 平日生活放纵, 并不认为盗窃 (犯罪初衷) 有何严重, 后来发展成入室抢劫, 最后演变成冷血杀人。节目播出时, 凶犯已经被枪决, 观众倾听在眼前讲述自己犯罪历程的孩子已经不在人世, 身为父母的观众审视凶犯的家长, 也为自己敲响警钟今天孩子的世界自己是否真心关怀过?

三、科教类电视节目选题策略

有学者明确提出, 所谓“传播策略是指在传播活动中, 传者为了完成传播活动的总任务而采用的一些符合受众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手段和方法”。在科教类电视节目中, 传播内容比传播目的、传播对象更为重要。与传播内容直接相关的即是选题取材。科教类电视节目面向全体受众, 包括少儿、青少年、成人多类人群, 受众层次也各有深浅、文化知识水平各有高低, 众口难调。理清选题思路、把握选题策略, 无疑成为科教类电视节目传播的突破点。

(一) 选题上兼顾“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以综合频道《发现档案》栏目十余年实践经验为例, 节目选题内容以历史文化考古类为主, 奇人绝活和公检法类穿插点缀其中, 可是这样的选题安排并未发挥该栏目的最大效益和最大影响力。科教类电视节目正经历着“粗放播出”和“精细分众”的转变过程。科教节目的内容从基本的“科普扫盲”、历史文化知识推广到艺术欣赏不断发展改变, 受众收看科教类节目的目的也不断转移变换。高学历、职业白领等受众群体趋向于选题高深、高雅文化类科教选题, 一般市民则较为关注喜闻乐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类科教选题。“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两者缺一不可, 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 科教类电视的选题策略顺应地做出相应调整, 两者在选题安排上要达到平衡, 兼顾双方收视群体的期待。这种对观众进行细分的方法, 并不够彻底, 对目标受众群体细致到年龄段、身份地位、职业等才是具体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域或者播放时段选择不同的、对应其群体观看口味的科教选题, 才是最佳的策略。

(二) 取材上亲近人文关怀和群众生活

贴近生活, 是任何电视节目制作的黄金原则, 科教类电视节目更是如此。考古探索、宇宙探秘、生命奇迹等高质量科教节目平均收视率偏低往往在于其选题远离生活, 与普通市民生活轨道没有交集。选题方向应该紧跟社会热点、时尚舆论话题、关注老百姓所关注的焦点, 以这些热点为题材、以社会最新动态或新鲜事物为科教节目对象才会赢得更多的观众。另外, 科教类电视节目最难能可贵的是体现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价值。着重选择关于人生存困境、生活发展方面的选题, 寻找富有情感张力的人文题材, 未尝不是成功的选题出路。

(三) 内容上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

科教类电视节目内容给人第一印象永远是高深难懂、神秘莫测, 而事实上科教类电视节目借助电视媒体的优势可以把科学教育从晦涩难懂渐变成平易近人。在选题策划时, 摒弃空洞无趣, 只有学理探究的题材, 舍弃高深莫测、无人问津的知识题材, 把选题的天平偏向于新奇有趣、能把知识和娱乐相结合的题材上。当然, 在内容和环节的选择中, 尽量避免使用专家专业术语和生硬死板讲授式的内容。游戏、互动、访谈类的内容板块设置或者能使该选题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科教类电视节目的选题问题, 借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标语概括即是:“科学的品质、教育的品格、文化的品味”。科教频道的发展从萌芽到兴盛, 繁盛到平稳, 科教类电视节目在选题取材上必须坚守其固有的文化品格, 尊重科教类电视节目独有的文化品性。

参考文献

[1] .童宁.电视传播形态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2] .郑保章.浅谈科教类电视节目的组织与策划[A].焦洪波.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 .姜照君.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教电视节目创作道路刍议[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4] .胡健.我国收视率调查及其发展趋势[J].视听纵横, 2011 (1) .

《发现档案》范文

《发现档案》范文(精选3篇)《发现档案》 第1篇1. 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清代内阁在故宫东南角、文华殿之南, 是辅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