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浮生散文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浮生散文范文(精选8篇)

浮生散文 第1篇

浮生凉散文

恍若不曾离开,世俗的热闹,却也在黎明来临之前,在自我隔绝中,离开。

几度花落,几度暮色,微凉。

总是记不清你的模样,却又时常在不经意间清晰浮现你的笑容,自从分开之后。似乎闻到你的气息,似乎又什么都没有,不想去说服谁,听从自己的建议,你也一样。

慢慢损耗的生命,陪时间玩了一场,是的,玩。我一直都在玩,玩着自己离魂的游戏,这不是一个仪式也不是一个过程,只是玩着完成生命的意义。抽象的魂,分裂的轮廓,无法靠近的完整,在矛盾与困惑中做着挣扎,却也乐此不疲。

这世界,欲望颠覆你的信念,权力倾倒你的底线,美色迷惑你的心窍。你四处漂泊,在路途艰辛流离中,总是感到有些东西,那么的不真实,飘渺的让你抓不住,你不安。是的,走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你依旧惘然,路迢迢,依旧迈不开那坚定的步伐。而那些走过的以及即将到来的,只是行尸走肉般麻木的过。

有那么一个地方,它与世隔绝,风景幽美,山水如画,没有那么多遐想与幻觉,只是以其原生态的姿势,站在那里,它不无限的索取,只是简单的放低自己,服务帮助着身边的人,它说它不想在欲望和权力的洪流中迷失,找不到自己。

有些事情,不需要竭力的去记得,忘我的去回忆,它们一直都在那里,只要你不曾把它们像丢垃圾一般的丢给时间;有些事情,温热的燃烧,化作灰烬,你就需要尽快的丢掉,遗忘。它们不像照片、文字等,可以在你眼前绽放,它们在你的心里,在你的脑海中游荡。

我要的`只是直抵内心的东西,简单却也珍贵,就像配音。你若不能融入剧情,融入人物,只是按照自己想象的自以为的去配音,那么这效果,也是苍白的无力,虚假的让人厌恶。配音需要技巧,却也需要可以深入内心的力量。

那个地方,断续弥散着一些细微的味道,淡而不腻,却也历久弥新。我们都无法保全它在内心的印迹,何必强求它给我们一个合理的理由,当我们耗费掉那么多时光,得不到想要的回报的时候。

那个地方,一直在等你回归,它说,你流浪的太久了。你若知我在说什么,记得找到它,滋养它,让它不似花般凋谢、荒芜。我已找到它,至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呢?

窗外风声鹤唳,彻耳不绝,房内,音乐舒缓,轻轻荡荡,我拥着自己那微小的、简单的却也真实的信念,穿行在自我的峡谷高山,漫步在自我的乡村郊外,闭上眼睛,闻空气中飘浮的清淡气味。

浮生散文 第2篇

跑完步的双脚不想做任何的活动与动作,就如许天然的伸展,溘然身心了无挂念,一种说不出的认为慢慢的聚积在酝酿。看天云起云卷,转眼就是一片灰朦。从开跑到如今,跑步带给我的不仅仅的是健康更多的是一种心境。此时此刻我心如湖水一样安静,无波无浪,人世间总有万般无奈不如意,也在此刻淡忘。其实很多时刻我们只须要一点的安慰便能摊开那些放不开的结,一点点的欢笑便能慰解各类悲哀。我心如水,静则寰宇在我心间,当我双脚跑动就如那潺潺流水,无畏无惧,一往无前。

坐在果园屋的屋顶,看着山下疏落有致的楼房,还有远方那条车来车往的公路,心里溘然有一种安静的孤单与寂寞。去世后的青山照样那么苍翠,往年还能偶见几片红叶本年却如斯干脆。叽喳的鸟不时从我的身边头顶飞掠而过,不惊不咋完全的将我忽视,独一能记挂我的可能就是不是吹起的阵阵冷风了。紫色的叶子花开的很残暴,偶开若干很多多少的杜鹃红山茶花无法与其斗丽,含笑花却早已经躲在绿叶间。

风还在吹,哗啦啦的落叶,真想吉他就在身旁,远方的路照样车来车往,营建的楼盘一片劳碌,我照样一人孤单寂寞至上,我的思惟却在云层之上。致三十多年芳华。

《浮生六记》与明清小品 第3篇

关键词:《浮生六记》,情至论,性灵

一. 关于《浮生六记》

清光绪三年 (1877) , 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清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沧海遗珠”清朝长洲人沈复 (字三白, 号梅逸) 著于嘉庆十三年 (1808年) 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的残稿, 令人遗憾的是只有四卷, 杨引传久读之下, 为沈复的文采所折服, 把残稿交给了当时的著名文人即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 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和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有清一代, 沈复的才华文笔虽称不上绝代惊艳, 但其记载了沈复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 是其心血所凝, 情感所结, 因此也打动着不同时代读者的心, 于欢快处做会心一笑, 于愁苦处掬一捧热泪。

以传统散文价值观而言, 为《浮生六记》归属文体类别颇为棘手, 《浮生六记》文似自传, 但以封建时代文人眼光来看, 传记记叙某人生平事迹, 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业绩。而沈复所津津乐道的是家庭琐事及夫妇情感生活, 完全不合传记文体。如果非要将它纳入典范文体中, 它与杂记类倒接近些。姚鼐说“杂记类者, 亦碑文之属。碑主于称颂功德, 记则所纪大小事殊, 取义各异。固有作序与铭诗全用碑文体者, 又有为纪事而不以刻石者”。然而, 纵观沈复一生却无意歌颂其功德, 纪事也不记录事情首尾完整, 四记中每一记虽然都是按时间顺序记叙, 但四记之间却不是按时间相继记叙, 在时间上, 四记纪事有重复, 只是有详略或省略而已。

沈复笔下侧重记录生活中的“真”、“情”、“趣”, 写“闺房”之“乐”, “闲情”之“趣”, “坎坷”之“愁”, “浪游”之“快”, 总而言之, 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而情之一字, 却掺不得半点虚伪和做作。但《浮生六记》中那种舒心适意、强调自我情趣的精神与主盟有清一代文坛的桐城派以及阳湖派, 所倡导的典雅、简洁的文风以及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主张几乎是南辕北辙, 究其原因, 就在于《浮生六记》承传的是明代小品的内在精神“真”、“情”、“趣”。

二. 《浮生六记》与明清小品之“真”

“真”是文学的生命, 失去“真”的文学作品因缺少生活的依据, 必然会丧失传之永久的生命力。明清小品是性灵的文字, 最崇尚真, 真就是事真、理真、情真、意真, 虚情假意的作品在性灵文学中找不到存身之地。袁宏道曾论真有云:“大抵物真则贵, 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 而况古人之面貌乎?” (《袁宏道集笺校》卷6《丘长孺》) “真”在明清小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真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心志, 这与性灵派文人“率性而行, 是谓真人” (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 的处世态度不无关系。

为人真率就不能做逢迎世俗的伪君子。根据沈复描写的生活经历, 按照儒家的人生观, 值得行之为文的是跟随石韫玉、齐鲲的幕宾经历, 虽为小小随员, 然而主人乃朝廷大员, 名位显赫。但其在前四记中自叙经历时, 不能不提到幕僚生活之时, 总要附上一句:“此非快事, 何记于此?”厌倦之情, 溢于言表。沈复为文, 不存任何功利的念头, 只要受情感驱动, 信笔写去, 尽是日常生活与凡人情感, 与经世致用、明道宗经毫不相干。这与明清小品反“载道”、提倡个人性情、主动争取精神自由的内在品格有着一脉相承的神似。明清特别是晚明小品作家所追求的是个人精神自由, 并不具有太多的政治学社会学的内涵, 而更多的是个人的自适、自娱心理上的满足, 是一种人格上的自信和升华。明代李贽曾提出过著名的文艺观“童心说”, 此说对于明清小品底蕴之培养, 功莫大焉, 他的《焚书》卷3有《童心说》一文, 专门阐释此说云:

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之不可为, 是以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 人之初也;童心者, 心之初也。夫心之初, 曷可失也?

李贽主张用散文表现真我, 披露其真识、真情、真趣, 让真我处于散文创作的主导地位, 使作者真性灵成为散文的唯一表现对象。

三. 《浮生六记》与明清小品之“情”

同时, 李贽鼓吹“情至论”, 他认为:“言出至情, 自然刺心, 自然动人, 自然令人痛哭。”袁宗道也认为:“大喜者必绝倒, 大哀者必号痛, 大怒者必叫吼动地, 发上指冠。” (《白苏斋类集》卷20《论文下》) 这点在《浮生六记》中也有明确的体现。

《浮生六记》最感人的部分是沈复和陈芸的婚恋生活, 前三卷以荡气回肠的笔墨回叙了两人从两小无猜到共缔鸳盟, 从洞房花烛到共逐家门, “鸿案相庄二十有三年, 年愈久而情愈密”, 直至病榻永诀, 阴阳两隔。尽管千百年来无数夫妻并不完全遵循封建礼教戒律生活, 但很少有人敢于如实表现自己夫妻之间离经叛道的行径。沈复却挣脱封建道德的束缚, 把自己与陈芸志趣相投的夫妻生活如实展露, “记其实情实事而已”, 甚至记录两人的夫妻亲昵之态、非礼之行。如两人恩爱亲热, 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 也都不避讳他人在场, 同坐同行, 完全把礼教关于夫妻平时相处应有君臣之严的戒律置之脑后, 这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行为理念自然会遭到其他人的非议。沈复夫妇为父母不喜以致被逐出家门, 颠沛流离, 虽然有家庭内部财产争夺及被小人陷害等方面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夫妻两人的举止做派与传统礼教相冲突。沈复夫妇执手相伴二十三年, 富足闲适之日少, 贫困窘迫之日多, 沈复追忆艰难岁月中的夫妻真情, 令人肝肠寸断。特别是陈芸弥留之情形, 两情泪眼相对, 寸心欲碎, 字字透着血泪。其真情跃然纸上。

四. 《浮生六记》与明清小品之“趣”

“趣”是一种审美情调, 是一个美学范畴,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有一段关于趣的概括: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花、花中之光、女中之态, 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 唯会心者知之。

其认为趣是自然之物, “人理愈深, 然其去趣愈远矣”, 这与李贽的童心说又有一脉相通的地方。明清小品写作偏重于精神的愉悦, 所崇尚与表现出来的是文人士大夫偏重于精神享受的雅趣。

《浮生六记》中满溢着沈复夫妻对自然雅趣的追求和他们对淡泊生活的热爱, 《闺房记乐》中沈复曾与陈芸去金母桥之东、埂巷之北的居处盘恒数日, 陈芸曾喜曰:

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 买绕屋菜园十亩, 课仆妪, 植瓜蔬, 以供薪水。君画我绣, 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不必作远游计也。

对珠花饰品等物, 陈芸转手他人, 毫不珍惜, 独对破书残画反极珍惜, 视金银如粪土, 也从不规劝沈复博取功名利禄, 即使与沈复生活沦落, 在逆境中仍不改潇洒, 在困苦中仍能享受自然和人生的乐趣。而沈复之所以挚爱陈芸, 也是因为两人建立在共同志趣上的真挚爱情。

黄薇:浮生若梦 第4篇

黄薇对于画画的爱好始于小学二年级的少年宫兴趣班。家人希望她学书法,但她自己却讨厌墨的气味,不喜欢那黑白单调的颜色。出于对于多彩世界的向往,她选择了绘画。从此顺理成章,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

大学毕业之后,黄薇不想进入广告公司工作,过那些朝九晚五的死板生活,恰巧《城市画报》在这个时候找她做两性专栏,于是开始插画师的生涯。那时候的她,连对插画的基本概念都没有。也是在那个时候,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充满欲望与诱惑的作品,一开始是因为工作需要,这是契机;在绘画的过程里,觉得很有意思,这是水到渠成;因为喜欢,就会去发掘想表达的东西和意境。

在经历了纯插画、商业插画与绘画阶段,现在的黄薇迎来了纯艺术的阶段,忙着自己的油画个展不亦乐乎。她喜欢这种“艺术家”的状态,她也知道人生每个阶段都会有变化,但确定的是,面对这个多彩世界,她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去表达。

浮世绘里的东方风韵

黄薇的画作,很容易让人聯想到日本的浮世绘,笔触工整、着色精致,于不动声色间彰显女性的细腻之美,一如《憇-梦中人》,背景是氤氲缭绕的宋代青绿山水造型,蜷伏其间的是轻解罗裳的仕女。黄薇毫不避讳浮世绘对她的影响,她坦言自己曾经有过很沉迷的阶段,也有过很想摆脱这影子的时期——每个艺术创作人在形成自己风格的过程中,都会受很多人物、流派的影响,最终才会过滤蒸馏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黄薇自有她的个人特色——画中的女子,不再身着和服,而是现代化的服装,她们身边,也不再是抽象的和式文化符号,取而代之的是纯真可爱的动物。在她首个个展“白日梦”系列里,冷静妩媚的女子身旁,常常围绕着可爱的熊猫,它们或执笔或慵懒,各具形态。欲望与纯真形成婉约的冲突,美感是唯一的体验。

在黄薇最新的个展中,她自己最喜欢的是“悟空”系列中的《初》。画里的悟空纯粹安静地躺在无垠的宇宙中,像一个胚胎在酝酿力量。同样是对宇宙、对内心的思考,带着东方人才有的哲思。

情色也是一种表达

除了东方风韵,“情色”是黄薇作品中不得不提的元素,正如她喜欢的荒木经惟一样,大胆风格常常惹来争议。无论是《入梦》、《Hot Spring》,还是《浮生若梦》,画中的女子,常常只着寸缕,露出柔美而且满润的躯体。但你不会感到邪念,只觉得唯美,流畅自如的线条、明快柔和的色调里凝聚的是女性的爱,以及柔软的力量。欣赏她的画作,仿佛让你在声色犬马中,最终找到那片久违的宁静纯粹。

在黄薇看来,她从没有刻意去强调情色欲望,因为欲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内在特质,没有必要去刻意逃避或者渲染。“赤裸”只是回归纯粹的一种方式——我们生来是这样,离开的时候亦然。“用自身的感悟表现出美好,才是更具有生命力的美好,绝不是表面的美这么简单。”当自己不觉得是为情色出发时,创作的时候就不存在底线。

艺术家Q&A

Q:如何定义婚姻与爱情?

A:爱情,可能因为喜欢就可以在一起;但婚姻就是要把这种更强烈的喜欢,细水长流下去。

Q:你的价值观是?

A:我相信属于自己的东西,哪怕百转千回也不会失去;人的光阴是有限的,所以要尽可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跟最喜欢的人在一起。

Q:除了荒木经惟,还喜欢哪些艺术家,且对你影响重大?

散文流水浮生 第5篇

陪着日月无声的走过,光阴参差无影无痕。担一肩的岁月风尘,缘何十月的阳光如此轻暖薄凉?推开九月尘封的小窗,苍苍云烟。或许这个季节给予你很多的惆怅。拈起岁月的琴弦,十指轻点处,已是音凉韵远。知道吗?曾经那些难舍难取,那些恩恩怨怨,都随落红入潭。如今,所剩的也只有那点点水脂凝胭的痴念罢了!

西风秋水,横笛吹浪,韵成细波浅流。撷一片映溪的枫叶,把九月的情思凝聚成一砚宋词的写意。描一阕小令,帘卷西风里,几度暗香盈瘦。凭栏登高,难道真的只为抛却两袖闲愁?薄暮夕阳,怎抵得住这云水情关山意,遥遥迢迢,阻隔了满腔涉水的心思。而一双流波脉脉的眼神,却锁不住一个心旌神摇的黄昏。

水过无痕,流年浮生,恰似一季雁来雁去。眼前是落叶萦怀,秋光独对。却是一曲未尽,又添黄昏绝唱。都怨西风吹却世间凉,其实红尘聚散皆是缘。看这四季追逐,白云苍狗。转眼老了身心,谁的两手又能握住一寸光阴?

学府深院,虽是秋光灼灼,斑斓万千。可我偏不喜翠衣红影,只愿闲指静绕。斜阳清茶,长空雁鸣。半卷秋韵,一曲岁月流殇。繁华与孤独,朝朝暮暮里,那些贪、嗔、恋、怨,还是都让远去的归鸿带走吧!

请不要再说江南睡了,如果你有心,便可听到秦淮河水潺潺的叹息。二十四桥明月下,箫音吹皱了相思。只是你,已触摸不到鱼雁尺素切切的问候。不要再去抱怨阳关唱罢音信无,一声再见,已遥远了山与水的距离。

如果你愿意,那么就请掬一捧斑斓的秋色,你可以顺着流光的夹缝,望向那边明月,唐宋古道,流水天涯,青衫隐隐。我说:去寻他吧!擎着你的心事,或许那人也在寻你。不要等到梦中的相思随着西风悄然老去,唯剩一帘西窗独剪的灯烛。此时才懂得,轻念之间离去的痛楚。

还是尘封起那个九月吧,不要再记住初秋时柳树上惨淡的蝉唱。来不及回头欣赏的九月,已被我无情的挥霍。如一片落英,飘然坠入岁月的深处。听见了吗?十月的窗外,断续地蛰鸣比回首更加沧桑。越来越凉的明月,只会送给你一枕的露寒夜冷。拥衾抱暖里,何必去回味某一个刻进柔情的黄昏。断鸿残漏,叩碎地又何止是摩挲于掌间的`光阴。

来吧,饮一杯烟波秋色,让梦微醉于落英起舞地花厅。你会看到,那些从心里渗出的寂寞,瘦成了一首清绝的宋词。此时,我已读不懂这些缠绵的凄冷。捧词向壁,那些滴滴如露的思念,就这样轻易的破碎在冰冷的明月下。

西风最是无情,总能卷起一帘的萧瑟,让我无法梳理那些如梦的记忆。如今,不管我在秋色里怎样地翻检,却找不到最初的清芬。而心绪如萧萧飘坠的落叶,乱了园中小径,惆怅了枝头无言的遥望。

浮生一梦散文 第6篇

你车水马龙里饮醉浮生,以喧嚣为衣摆,舞动尘世的灯红酒绿。而我,却是芸芸众生里毫不起眼的敲钟人,用我最单薄的身躯和最热血的心脏,入骨菩提的相思,奏响一世的禅音。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短短的八个字,如今却红透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也许,爱文之人,天生就有一份闲云意。古有陶潜南山种菊,用半世清宁避车马之喧,今有落梅先生剪西窗幽独,口吐梅香,用禅意的温火,煮一杯醉人的香茗。

而这份雅鹤之意,说得轻巧,真要做到又岂是容易?身处浊浊红尘,我们都免不了入俗,学着去做一个俗人,应对一些俗事,慢慢的,面对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也就稀松平常。当我们渐渐磨去原本乖张的棱角,变得圆滑练达,是否在某一刻也会怀念过去的那个自己,怀念过去自己遇到的人,做过的事,以及被渐渐遗忘的往日的心情。人说,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蜕变和洗礼,人又说,莫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是,我们在蜕变中丢掉了很多东西,成长容易,犹记初心却很难。而我认为,真正的成长,是秉承着初心,去迎接风霜雪雨的披荆斩棘,在这条路上成长了,也到达到了实现梦想的新高度。这样的成长,才是有意义的成长,而并非为了去迎合世界的规则而学着向现实低头认输,把最初的梦想抛之脑后。

每个人想要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可是,总有那么一群人,因沾染了文学的性灵,而比一般人增添了更多的迷惘。他们羞于在凡俗中碌碌苟活,纯净的内心又总是与冰冷的现实撞击,变得易碎而又敏感,文学是他们栖息的沃土,更是他们发声的伊甸园。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创作,给世界注入一丝清流,给疲惫的灵魂以温情的抚慰。有时候,梦想太过宏大,实现的过程孤独而艰难,不免在冷夜又添几分惆怅。可是,却惆怅的心甘情愿,惆怅的欲罢不能,仅仅是因为,那些灵魂深处的呼喊,禁不住呼之欲出的盛开。

闲暇时,在一抹夕阳的余温里,坐在小窗前,手捧一本书卷,茶几上置一杯清茶,身旁有花香环绕,浮生一梦,也不过如此。此生,唯愿遵照内心的的生活,捻墨为侣,画纸为牢,书写一段寂寞里的姹紫嫣红。

下班回家,每次都会经过一片花园。那里面有紫薇花、月季、雏菊、白玉兰、樱花。紫薇花开的招摇,傲立在枝头;雏菊丛丛簇簇的大片大片的开着,黄为主调,有星星点点的白夹杂其中;月季虽美,但尤为低调,虽将自己掩藏在雏菊的花海中,或隐匿在高大的紫薇花树下,但它的美还是夺人眼球;玉兰在枝头兀自萎谢了,生命力尽失,凋落的满地都是;樱花早已散场了许久,只有满树的绿叶,地上也了无痕迹,仿佛她从未来过。这边花开,那边花谢,也总是寻常事,偶遇一朵花开,或一朵花谢,以一个看客的眼光垂涎时光的恩赐。人生也是如此,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花,活成怎样的姿态,便注定了怎样的芬芳和散场。

此生,我是惜花爱花之人。也总想找到一种花,冠之以宿命的标签相依相偎。紫薇花的招摇是与我格格不入的,雏菊的秀气端庄又不是我的本色,樱花短暂的生命力让我望而却步,而我,似乎更钟情于一朵兰,一朵或居于幽谷峭壁,或居于雅室厅台的兰。兰虽不艳丽也不张扬,却谦和典雅,清香自来,内敛风华。虽然我距离兰的气质还相差甚远,但此生愿以兰为盟,攀援她馨香的枝丫,做她虔诚的信徒。兰之于我,是关于一朵花的梦想。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或许是名利,或许只是一次喷薄的呐喊。当思想的羽翼冲破高楼大厦的阻碍,游遍世界的万水千山,你所拥抱的百花深处,可有一盏长明的灯火,引领你登上菩提的圣台。而真正的圣台,需要以梦想为被,现实做梯。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世”。如果终日困于家中,不与世俗纠葛,是能够少却许多烦忧,但幸福终究是比较而言,只有尝得苦难的滋味,才会领悟闲意的妙趣,否则,即使终日浸泡在幽林仙境,也不能照见灵魂的本真。真正的雅,是经过了俗世烟火的锤炼,是凤凰浴血的涅,而不是温室痛痒的无病呻吟。真正的雅,应当具有不动声色的气概,却能撼动一个城池的内核与底蕴。

如今,写文之人,也大多倡导积极入世。因为离开了现实做基础,再多华丽的词藻也只是妄想和空谈,不了解社会就去评价社会,也只能被笑作无专业节操的跳梁小丑。前几天看一档真人秀节目,那里面有一个男嘉宾很让人费解,他拥有音乐的梦想,并且还有粉丝跟随,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具备音乐的潜质,而他居然逃避现实工作,终日将自己困在屋里,想起来了就创作,无聊了就用游戏打发时间,日常开支却要女朋友提供。看到这样的报道,心里很气愤。台下的评委一语道破重点,她说:你不去工作,你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里?任何创作的灵感都来自于社会现实的锤炼,这样的创作才是有生命力的。

纵观文坛,任何的文学巨匠或者著名作家,哪一个不是经历了现实的千锤百炼,尝遍人世百态的味道后,运用手中灵动的笔墨,写下了一部部传世的佳作。我做不了文学巨匠,仅仅是因为喜好,在文学的道路上,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沙粒,却依然想用手中的笔,记载被岁月遗忘的悠悠往事,或将禅音种植。来日,也许会收获一世花开的馨香和清宁。

凝霜浮生散文 第7篇

你不远千里来到这世间,却又匆匆离别,不知道是什么,也许这就是人的情感吧,近日却挂念昔日的朋友,在这冬日冰霜的季节里,往昔的秋日枫叶,夏日炎炎,春日绽放,都将随时光消散在这十一月。

十一月,凄清,又惆怅,内心封存多少的往事,却只是压在心里不说罢了……此时窗外却下起凄清的小雨淋漓,风的呼吸,雨的嘀嗒,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却又被俗事烦恼

人这一生,却不能很好掌握自己的命运,许多的人,事,却因我们自己的判断而犯下过错,呵,世间万物就是如此啊,世界在变,人心在变,能做到的或许只有自己不被世界所改变罢了,看着曾经走过的路,认识的朋友,余音不舍因而泪流满面,有人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认识那么多朋友,却只不过是你人生一小半的垫脚石”,还有人说:“朋友,是让你有危险的地方,不要去,而不是有危险,拉你去”,朋友,罢了……在你有难得时候,帮助你,尽可能去为你出谋划策,朋友,是你有心事,共同分享,解决问题,朋友,是当你生病时,有一句问候,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个知心朋友,却罢人生过一大半,也了却此生,浮生若梦,月落凝霜,世间多少事,过尽千帆,雨落成殇,挽秋歌凝霜; 月散西楼,谱情丝成愁……

离愁,离愁,酒后之余逢故人,落下的雨,打湿了谁的思念;吹过的`风,带去了谁的问候;驶去的车,载走的又是谁的离愁?心中的往事,久久不能忘怀,还记得林清玄说过“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人活着本就痛苦,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若想一二成好事,便也感到庆幸,懂得珍惜。

浮生六记的文体溯源 第8篇

一、继承晚明小品“离经叛道”的创作精神

经世致用、辅国安民的道德价值观, 文以载道、征圣宗经的文学功利观, 在晚明小品家那里遭到了鄙薄和拒绝。小品文有了特殊的目的, 即自娱和娱人, 历代不被正统文学看中的小品文在晚明具有了特有的审美价值——娱乐性。对娱乐性的认同, 使晚明作家们产生丰富的奇思妙想和浪漫情怀, 这种浪漫的情怀体现在小品文中就是追“情”逐“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晚明散文的审美追求把抒情性与真实性作为其最高原则, 表现为以文学审美眼光览物托胜, 抒写真性灵、真精神。如王思任的诙谐小品, 徐霞客的游记小品, 刘侗的方志小品, 张岱的笔记小品, 尽管内容各异, 但抒情性和真实性的表现特征是它们所共有的。沈复开篇就介绍了他创作《浮生六记》的初衷, 不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谕世人, 也不是为了惩恶扬善有益风化, 更不是炫耀个人功名业绩, 而是纯粹出于对人生的眷恋和回味, 记录每一个令他心醉心酸心痛的时刻。《红楼梦》里说:“纵有千年铁门槛, 终须一个土馒头”, 人们就是这样, 得意时意气风发忘却前尘后世, 失落时垂头丧气终究万事皆空, 主宰人们意识的左不过“成败兴亡”四个字, 将享受自然美景、艺术情趣作为人生价值的可谓凤毛麟角。沈复的“离经叛道”表现在对一些“逾矩”行为津津乐道且引以为豪。在封建时代女子应严守闺训, 不可在外抛头露面, 沈复却怂恿陈芸外出见识大千世界。在沈复的影响和引导下, 陈芸也逐渐抛弃繁文缛节, 显现真实性情。沈复摆脱世俗羁绊, 真真切切地享受人生过程, 与晚明小品一脉相承, 都具有“离经叛道”的创作精神。

二、继承了晚明小品“特立独行”的审美情趣

“文学最适合表现情趣, 情趣乃是文学的生命线, 情趣至则文至, 情趣不至则文不至, 这是晚明时期普遍张扬的思想潮流。”袁宏道认为:“世人但有孤僻, 终身不易, 便是明士”。张岱认为:“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精深也;人无疵不可与交, 以其无真气也。”“癖”“疵”其实就是那种不受世俗影响、没有世故之态的人格。无癖、无疵之人不可作为朋友交往, 因为他们没有个性, 缺少“真情”“真气”。个性推崇的观念贯穿于晚明小品作家们的写作实践中, 这一点在传记小品中表现尤为突出。袁宏道《徐文长传》、袁中道《李温陵传》和张岱《自为墓志铭》等作品所叙写的生平传记, 以事写人, 以人传事, 见出个性, 写出奇气, 间叙间议, 沉痛深刻。

《浮生六记》乃沈复自叙人生经历之作, 虽然不是刻意写人, 但妻子陈芸与他厮守半生, 且伉俪情深琴瑟和鸣, 自然而然成为书中主角。

传统观念认为, 一名贤妻应符合“妇言、妇德、妇容、妇工”四项要求。沈复爱慕陈芸却不以此为标准, 而是赞叹陈芸的才情, 怜爱陈芸的“情痴”, 欣赏陈芸的“书痴”, 她与众不同的、时刻闪烁性灵光芒的独特个性及对自由的热烈追求, 得到了沈复的钟爱, 而且“年愈久而情愈密”, 沈复夫妇生性浪漫多情, 具有叛逆精神, 追求自由幸福而又充满自然情趣的生活, 正是沈复对晚明小品“特立独行”审美情趣的回应。

三、继承了晚明小品“融俗于雅”的创作手法

首先, 在内容题材上, 晚明小品反映市民的现实生活和欲望, 表现市民的审美趣味和倾向, “渗透着晚明人特有的生活情调”, 具有浓郁的世俗性。《浮生六记》则表现平凡人的自我人生, 是小人物的生活际遇和生命感悟。在传统的载道古文里, 穿梭活跃的人物多为王公将相、显宦贵族。下层小人物介入少数作家的作品, 多系偶然, 如捕蛇者流泪于柳宗元面前, 卖油翁炫艺于欧阳修笔下。与之相反, 晚明小品描写对象十分广泛, 勾画出一副多姿多彩、活灵活现的人物画卷:上至帝王将相、达官权臣, 下至贩夫走卒、僧道仆妓, 无论贫富, 不分尊卑, 皆成为社会的主角。如张岱《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写道:土著流寓, 士夫眷属、女乐声妓、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童走卒之辈, 无不麟集。《浮生六记》展示的是清中叶苏州一个小康人家的普通生活, 所涉及的人物大都既无功名, 亦无声名, 更谈不上丰功伟绩。沈复的父亲是一个游幕师爷, 为一家老小的生计常年漂泊于外。沈复的妻子为其舅家表姐, 嫁与沈复后一直在家相夫教子, 夫唱妇随二十三年, 并无多少传奇故事。沈复的朋友多是以游幕、经商、卖字画为生, 或贫或富, 或情或痴, 亦无多少奇异之处。而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平凡人, 演绎了随处可见的人生际遇和世态炎凉, 因为其普遍性和深刻性而更易打动人心, 更具震撼的力量。《浮生六记》在题材的选择上与晚明小品是一脉相承的。

其次, 在语言上表现出追求通俗化的倾向, 是晚明小品与《浮生六记》的共通之处。晚明小品的作者在文中广泛地使用方言俗语和口语, 有很浓的市井气息, 而且通俗易懂。王思任《满井游记》:“语言嘈杂, 卖饮食者, 邀诃‘好火烧, 好酒, 好大饭, 好果子’”, “邀诃”“火烧”“大饭”“果子”都是当时当地的方言口语, 他的《游慧锡两山记》:“冤家, 直得一死”。在传统散文中简直无法想象, 那种近乎轻佻的市井之气仿佛扑面而来。《浮生六记》中文辞质朴自然, 从作者胸臆中自然流出, 因此行文明快率真, 极具生活气息, 读到妙处, 常引人会心一笑。俞平伯论《浮生六记》“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这是见道之言。如写自己童稚时喜欢在草丛嬉戏, “卵为蚯蚓所哈 (吴俗称阳曰卵) , 肿不能便, 捉鸭开口哈之, 婢妪偶释手, 鸭颠其颈作吞噬状, 惊而大哭, 传为语柄。”浅近俚俗, 妙趣横生, 读完不禁抚掌大笑。再如《闺房记乐》中写芸娘女扮男装和三白同游水仙庙“芸忽趋彼通款曲, 身一侧, 而不觉一按少妇之肩。旁有婢媪怒而起曰:‘何物狂生, 不法乃尔!’余欲为措词掩饰。芸见势恶, 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与愕然, 转怒为欢。”文中“一侧”“一按”“怒而起”“脱帽翘足”等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 鲜明逼真, 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摘要:从继承晚明小品“离经叛道”的创作精神、继承了晚明小品“特立独行”的审美情趣、继承了晚明小品“融俗于雅”的创作手法三个方面, 对浮生六记的文体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浮生六记》,审美情趣,世俗性

参考文献

[1]尹恭弘.小品高潮与晚明文化[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1.7.

[2]张岱, 马兴荣.祁止祥癖[A].陶庵梦忆[M].北京:中华书局, 2008.80.

浮生散文范文

浮生散文范文(精选8篇)浮生散文 第1篇浮生凉散文恍若不曾离开,世俗的热闹,却也在黎明来临之前,在自我隔绝中,离开。几度花落,几度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