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精选9篇)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1篇

1 肝外胆道结石诊断与治疗中两者结合应用

目前只有少数胆道结石伴黄疸病人尤其低位胆道梗阻者需与恶性肿瘤或胆管末端炎性狭窄等相鉴别。现有影像检查对壶腹周围肿瘤的确诊率都很低,若借助十二指肠镜行E R C P检查则确诊率就会大大提高。E R C P可直视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并可取活检病理、胰头癌所致“双管征”、低位胆管肿瘤所致胆管截断征、“鼠尾”征及充盈缺损征及肝内胆管“树藤”样扩张影像。以上影象特征有助于壶腹周围肿瘤的诊断。若病人不能耐受手术则可行E R C P/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以达到内引流减黄姑息治疗的作用。若胆管末端炎性狭窄段短,位于肠壁内者行E S T或气囊扩张以解除狭窄梗阻,避免了开腹手术治疗。可见,十二指肠镜E R C P检查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胆道结石的治疗遵循取净结石、解除狭窄、祛除病灶、通畅引流的原则。结石与狭窄并存,若想取净结石并不复发,就必须祛除狭窄[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病的主要方法,但手术须由有腔镜经验的医师进行,否则易发生高位胆道损伤而造成严重后果。若术中胆道解剖变异,粘连严重,术中出血视野不清,此时要果断中转开腹手术,以治疗安全为第一,而不能盲目追求微创或被病人“微创”要求所左右[2]。对于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病人纤胆镜微创保胆取石治疗显得更加“微创”,不仅祛除了结石并保留了脏器功能。而在最初“盲取”进行的保胆手术由于残石率太高而被长时间摒弃。纤胆镜直视下取石残石率降低到零,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而被人们接受,因此,这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腔镜与外科有机结合。术者要有熟练的纤胆镜操作技术防治结石残留。其缺点在于术后6年内亦有2.7%~4.1%结石复发率[2]。随着十二指肠镜技术的熟练掌握,我科逐渐有选择地开展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及术后胆总管结石的腔镜微创治疗。以胆总管内结石单发或少发,直径<1 c m为佳。该手术必须先行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且只有取净结石后方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对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者,术中要行纤胆镜检查胆总管及肝内胆管防治结石残留。仅依靠刮勺或取石钳进行“盲取”是无法保证结石不残留的。近几年我科已收治多例外院开腹术后胆道结石残留病人,均行十二指肠镜胆总管取石或经T管窦道纤胆镜取石治愈,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和“顾虑”,使疾病最终得到彻底根治。

2 肝内胆道结石诊断与治疗中两者结合应用

肝内胆道结石的治疗以病灶处肝叶(段)切除及胆肠吻合为主要手术方式[1]。手术创伤大,对肝内多叶弥漫结石者无法完全切除结石病灶,残石率高。以往完全期待胆肠吻合后“石库”塌方而排出结石只是医生的一相情愿,由于胆管狭窄的存在结石非但不能排出反而会逐渐增多,肝内胆管炎反复发作。而二次胆道手术更加困难,胆道及血管损伤风险大大增加,且可能仍无法取净结石。纤胆镜技术应用给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不仅缩小了手术创伤,减少肝切除范围或不切除,同时大大降低残石率[4]。我科对此类病人若结石局限于一叶,尤其肝左叶伴肝纤维化者多行左叶(外叶)切除术,彻底清除结石及胆管狭窄。术中纤胆镜检查其他肝内胆管有无结石且尽可能用网篮取出1~2级胆管结石。若结石较多广泛,术中无法完全取净者可术后2个月左右经T管窦道纤胆镜取石。若同时合并胆管狭窄则可镜下球囊扩张后导管支撑解除狭窄,以减少结石复发率[5]。术后纤胆镜取石可门诊治疗,重复多次取石,直至取净各叶、各段主干胆管结石。3级胆管尤其4级以上者若无胆管扩张,纤胆镜无法达到取出结石,而此类病人多无症状,为“静息性”结石,暂不需要治疗。该方法治疗效果良好,防治了肝内胆管炎反复发作,阻止了向淤胆性肝硬化的慢性转变,明显改善了此类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3 结语

医学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祛除疾患,解除痛苦,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改善预后。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手段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合理选择适应症,给病人以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为最佳。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腔镜与手术需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可序贯应用,以达到疾病治愈,创伤最小,预后最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强.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263~264.

[2]张宝善.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J].中国内镜杂志,2002,8(7):1~4.

[3]秦明放,赵宏志,王庆,等.微创治疗肝外胆管结石阶梯性方案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2):88~90.

[4]刘金刚,余云.胆道术后残余结石及再生结石的内镜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2):97~98.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2篇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使用率,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结石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结石;临床效果

基于胆结石疾病病理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临床效果,特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胆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90例胆结石患者,其中,男55例,女35例;患者年龄为42—57岁,平均年龄为49.53±1.07岁;患者病程为2—7个月,平均病程为4.52±0.16个月;患者胆总管直径为1—2cm,平均胆总管直径为1.58±0.26cm;并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本资料,均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全麻措施进行麻醉,待麻醉成功后对患者实施开腹手术,在对患者开腹后,切开胆总管前壁1.0—1.5cm,之后用石钳将结石取出,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实施胆道造影或者是胆道镜检查,确保胆管内没有残余结石,留置引流管及T管,缝合患者腹部,完成手术。

1.2.2治疗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的全麻措施,带麻醉成功后采用常规3孔法放置腹腔镜仪器,解剖胆囊,在夹闭胆囊动脉近心端及胆囊管后实施离断术,沿患者胆囊床将胆囊完整切除。之后对患者胆总管进行解剖,在腹腔镜下对患者切口进行缝合。在患者右侧锁骨中线下方做一切口,切口长度为10mm,之后置入胆道切开刀,在胆总管上段将胆道切开,取出结石,清除干净后留置引流管及T管,完成手术。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使用率[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10.3±20.5)min,术中出血量为(43.7±10.6)ml,術后排气时间为(0.6±0.4)d,住院时间为(6.3±1.2)d,镇痛药使用率为11.11%(5/45);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36.8±28.6)min,术中出血量为(101.7±39.2)ml,术后排气时间为(1.6±0.5)d,住院时间为(14.1±3.3)d,镇痛药使用率为71.11%(32/45)。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胆道外科中胆结石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主要包括胆囊结石及胆管结石两种[2]。该种疾病主要因患者饮食及生活状况等因素导致的,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不进行及时治疗,极可能造成严重威胁,病情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生命[3]。传统开腹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大、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长及镇痛药使用率较高等特点,不利于患者恢复,且瘢痕较大,影响患者美观,尤其是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目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方法可有效解决传统开腹手术的弊端,该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性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住院时间短、排气时间短及镇痛药使用率较低等优点,且在患者术后瘢痕较小,不影响患者美观,受广大年轻女性患者欢迎[4]。研究结果显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治疗胆结石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如本次研究中,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治疗组患者,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镇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的,P<0.05。因此,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值得在治疗胆结石疾病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永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疗效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6(05):520--521.

[2]邹国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体会[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1(03):1302--1303.

[3]李巨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108例胆结石的临床观察 [J]. 中国医疗前沿,2012,03(11):341--342.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8例胆道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经B超、MRI、CT等检查确诊为胆道结石。其中男23例, 女45例, 年龄23~64 (平均43.5) 岁;胆囊结石20例, 胆囊合并胆管结石42例, 胆总管结石6例。术前患者均行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 均未发现异常,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术前进行全身麻醉, 开腹行胆囊切除术, 将胆总管切开, 取出结石, 如胆道镜证明无结石, 行T管引流术。术后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抗生素、止血药、止痛药。

1.2.2 实验组

术前先行胆道造影以确定结石的位置和数量。全身麻醉之后, 使用常规的四孔法穿刺, 剑突下1cm穿刺点、脐下1cm穿刺点、肋缘下右锁骨中线和右腋前线各0.5cm穿刺点作为主操作孔、观察孔和辅助操作孔。CO2腹压维持在11~12mm Hg, 探查腹腔, 解剖胆囊三角, 分离胆囊动脉, 然后使用钛夹钳切断。对于胆管结石患者, 将分离出的胆囊管打结, 纵行剪开胆总管0.5~1cm, 然后洗净溢出的胆汁, 将胆道镜放置其中, 清理出结石, 使用可吸收线将胆管前臂缝合, 经胆道镜检查无结石、无胆道狭窄阻塞、无新生物、胆总管下段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收缩自如后, 行T型管腹腔引流。对于单纯的胆囊结石患者, 经胆囊底部穿入腹腔镜, 吸净胆汁, 在胆囊底部做4~8mm的切口, 置入胆道镜取石, 检查证实已清理干净之后, 使用可吸收线将切口缝合, 然后使用生理盐水及抗生素冲洗腹腔数次, 行T型管腹腔引流, T型管的另一端自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穿刺孔引出, 经过注水检查无胆汁漏后固定。

1.3 疗效诊断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感染情况、肠排气的时间、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到SPSS 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时, 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T管引流术具有以下优点[3]: (1) 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 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较短。患者术后1d即可饮水, 第2d可进流质饮食, 缩短了住院时间, 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2) 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少, 患者术后疼痛较轻, 第1d即可下床, 减少了腹部手术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3) 切口小, 感染几率小。 (4) 安全、可靠。手术在监视屏的直视下进行操作, 降低了十二指肠、胆道损伤的几率, 而且有利于一次性的取出结石, 留置T型管。我院通过在胆道结石患者中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 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减少, 术后切口感染和镇痛药的使用率降低, 缩短了住院时间, 效果良好, 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总之,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是一种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傅聿铭.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68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31 (10) :55.

[2]何军明, 黎旭光, 钟小生,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210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 2011, 18 (1) :76.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4篇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36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25-02

胆囊结石在外科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1】?胆囊结石在临床中的主要病症表现为胆绞痛,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造成极大的痛苦?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该病的治疗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同时不同的治疗手段存在各自的优缺点【2】,人们对于治疗不仅要求能够达到手术目的,还要求保留胆囊的功能?因此,本研究选择43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探究其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2年9月-2013年9月之间收治的86例胆囊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6例,年龄在38-59岁之间,平均(44.5±3.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在39-56岁之间,平均(43.2±2.8)?患者的入选标准为:症状较轻的但准胆结石患者;胆囊位置没有出现异常,收缩功能没有丧失,通过B超检查空腹与高脂餐之后胆囊的收缩容积在30%以上;没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的排出标准:经诊断为急性胆囊炎的患者;出现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或者是胆囊癌的患者?经过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按照常规的腹腔镜胆囊切除3孔法进行手术;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进行治疗,其具体方式为:对患者实施全麻,并建立气腹,在脐部便进行切口穿刺,将腹腔镜置入患者体内,通过腹腔镜的观察实施剑突下穿刺;对胆囊的情况进行探查,了解是否发生炎症或者萎缩,以确定患者能够实施手术;在患者的胆囊底部投影出决定切口的位置将Trocar置入,使用1号丝线对底部进行缝合并将丝线牵引出来;沿着牵引线将胆囊提出体外,切口的另一侧再次缝合进行牵引悬吊,在两侧线之间将胆囊切开,吸引胆汁,此时注意不要将吸引管置入到胆囊内进行吸引,否則可能造成黏膜损伤;将胆道软镜置入到胆囊中,使用取石网将结石取出来,不使用取石钳;在检查胆囊管开口确认没有胆汁流出之后将胆道镜退出;使用可吸收丝线将切口缝合,取出牵引线,确认没有发生胆漏之后将胆囊放入患者的腹腔;最后,放置一根引流管,缝合完毕之后手术结束?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使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值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没有出现胆漏和结石残余的现象,没有死亡的病例?详细情况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讨论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胆结石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探究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临床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该方式进行治疗造成的创伤小?住院的时间较短等优点,但是仍然存在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的问题?同时,患者的胆囊被切除,胆汁会出现过剩的现象,肠道菌群的降解能力受到影响,患者的次级胆酸呈现上升水平,有诱发肠道肿瘤的危险【3-4】?同时也有相关自资料显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之后会对胆管以及周围的组织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于患者胆管以及周边组织的伤害明显要小,其优点有:首先保留患者的胆囊,其生理功能仍然存在,胆道的完整性也被保留下来,避免由于切除胆囊之后出现的近期以及远期的并发症;第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操作非常简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但是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不用实施胆囊三角的分离【5】,不会对胆管造成损伤?这些优点在本文研究中也能够体现?

综上所述,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的手术安全性高?对患者的造成的损伤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铁治.腹腔镜下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2):5717-5718.

[2] 宋正伟,杨秀江,龙昊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2014,(6):658-660.

[3] 龙昊,杨秀江,谢浩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24):2832-2833.

[4] 张勇,冯宪光,周敬强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实施保胆手术446例[J].山东医药,2014,54(7):83-84,96.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所收治的胆道结石患者共152例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经过B超、CT检查或者MRCP得到确诊。其中, 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 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7例, 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吸虫病19例, 胆总管结石合并肝肝管结石患者共16例。共有132例患者存在胆道感染症状, 经患者知情同意, 按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76例, 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共25例, 女性共51例, 患者年龄在23~56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0.5±0.3) 岁, 患者病程为1.5个月~3.5年, 平均的病程为 (1.3±0.7) 年;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共30例, 女性共46例, 患者年龄在21~5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9±0.5) 岁, 患者病程为1个月~3年, 平均的病程为 (1.2±0.6) 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后, 严格按照传统开腹手术的操作要求实施胆道切口取石手术, 并在术后放置引流管;对于观察组患者, 则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治疗:运用器官插管全麻, 手术方式选取四孔法置入腹腔镜, 在解剖胆囊三角后, 结扎胆囊动脉, 使胆总管暴露后, 尽可能使胆总管保持有一定的张力, 之后避开血管, 于十二指肠上方1 cm胆总管的前方位置, 切开纵行切口, 长度为0.5~1 cm。从剑突位置下套管将纤维胆道镜置入, 以便于对胆总管以及肝内的胆管进行明确探查。如果结石直径<1 cm, 则直接进行取石, 如果结石直径>1 cm, 需要先通过碎石仪进行碎石后取出。仔细探查胆总管与肝内胆管,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 通常需要碎石之后取出, 如果无法一次性全部取出, 需要保留T管6~8周以后再经过窦道进行取石。在取石完毕后, 即把胆道镜取出, 然后依据胆道的扩张状况, 采取适合的引流管进行引流。

1.3 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和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持续时间、胃肠道的恢复时间和引流管置入时间, 并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状况进行对比。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进行表示, 进行t检验;全部计数资料运用率表示, 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手术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和引流管置入时间分别为 (78.2±2.6) h、 (24.6±8.7) h和 (14.9±2.3) h, 均短于对照组, 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感染和胆汁泄露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3% (2例) 、15.79% (12例) ,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39, P<0.05) 。

3 讨论

从病理上讲, 胆道结石主要由不同成分的胆固醇和胆色素以及钙盐所组成。通常大的结石一般位于胆囊内, 而位于胆管内得结石, 一般直径较小, 并且会因为出现梗阻而造成胆管扩张[3,4]。甚至是感染, 所以, 胆囊结石往往会合并有胆囊炎, 从而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对于该病在以往的临床上治疗中, 由于开腹手术的创伤面积一般很大, 所以对于患者的伤害也非常大, 并且, 还有一个缺点, 就是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较长, 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5]。梁晖等[6]通过ERCP碎石法进行治疗, 并且也在腹腔镜引导下进行胆囊结石切除, 但费用较高, 不过逆行感染的发生率在8.2%以上, 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胃肠道恢复时间和引流管置入时间分别为 (68.2±2.6) h、 (24.6±8.7) h和 (14.9±2.3) h, 均短于对照组, 该两组上述指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和George Tzovaras、宋朝义等研究结果[7,8]基本相符, 说明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 能够发挥较大优势。

此外, 由于胆道结石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 很容易出现感染现象, 影响患者的预后。所以, 预防并发症是手术的关键。该研究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出现感染和胆汁泄露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3%和15.79%, 该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和何军明等研究结果[9]基本相符, 说明科学的手术方式, 能够明显减少相关胆道结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对于胆道结石患者, 运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微创治疗, 有着手术创伤小, 术后恢复时间快且并发症少的特点, 各种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方法, 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德兴, 刘奇, 董加纯, 等.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术[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11) :237.

[2]黄东胜, 宋小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4) :119.

[3]杜世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255.

[4]熊勇, 王心吉, 宪源,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9 (34) :324.

[5]帅炜.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166.

[6]梁晖, 董启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6 (2) :105.

[7]George Tzovaras, Ioannis Baloyiannis, Eleni Zachari.Laparoendoscopic Rendezvous Versus Preoperative ERCP an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olecysto-Choledocholithiasis:Interim Analysis of a 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J].Annals of Surgery, 2012, 9 (3) :729-730.

[8]宋朝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治疗胆道结石105例临床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 2012, 15 (9) :171.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2008年8月, 我科选择性对3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治疗。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2~60岁, 平均41岁。30例患者均无上腹部手术史, 2.4cm, 平均1.6cm。术前均经В超及MRCP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其中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24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6例, 胆总管单发结石12例, 多发结石18例 (数目2~4枚) 。

1.2 方法

所用器材为电视腹腔镜、纤维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30例患者均经MRCP或ERCP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大小为1.0~2.0cm, 单发或多发, 行ERCP者结石估计难以取出, 均置鼻胆管引流 (ENBD) 或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扩约肌切开EST+ENBD。2d后复查血、尿淀粉酶正常, 则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于胆囊三角分离胆囊管, 远端钛夹钳夹, 提起胆囊颈部暴露胆总管, 穿刺确认后纵行切开胆管约1.0~2.0cm。若胆囊过大, 影响手术操作, 可先行切除胆囊;如结石位于切口附近, 可直接钳夹取石, 或用操作钳将结石推至切口处取出;如结石离切口处位置过远, 可用纤维胆道镜套石网篮取出;取石完毕后, 置入纤维胆道镜仔细检查, 上至左右肝管开口, 下至十二指肠乳头开口, 确认无残余结石及胆总管下段通畅, Oddi括约肌调节功能良好;切除的胆囊与取出结石一起装入收集袋内, 用4/0或5/0无损伤缝合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壁, 并喷洒纤维蛋白胶;小网膜孔处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取出收集袋。

2 结果

手术时间70~120min。14例使用操作钳直接取尽结石, 16例配合纤维胆道镜套石网篮取尽结石。术后1d下床活动, 术后24~48h肠功能恢复, 可进流质饮食。腹腔引流管于术后2~4d拔除。2例术后出现胆汁漏, 术后第一、二天腹腔引流管有100~200ml胆汁, 行ER-CP明确胆漏, 放置鼻胆管引流, 胆汁漏明显减少至消失, 经鼻胆管造影无胆汁漏, 7~10d拔出鼻胆管出院。本组30例患者出院后无胆漏黄疸等并发症, 随访25例 (包括发生胆汁漏2例) , 随访时间4~5月, 均正常。

3 讨论

腹腔镜手术现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 具有手术不开腹、痛苦小、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开辟外科手术的新纪元。胆总管切开取石及常规的T管引流作为胆总管结石的传统治疗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但患者住院及带管时间长, 并发症较多, 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较差。长期带管引流增加患者痛苦, 胆汁大量丢失引起电解质紊乱或消化不良而影响生活质量[2]。我们认为, 腹腔镜手术适用于伴有或不伴有胆囊结石的胆总管结石, 肝总管结石, 单纯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但对于合并肝内外胆管狭窄、胆道二次手术、胆道肿瘤, 以及其他特殊类型和术者认为, 腹腔镜手术时因解剖不清或出血等需中转开腹手术者还需常规开腹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后是常规放置T管引流管, 抑或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一般认为, 胆总管直径<1.0cm, 肝内胆管结石未取净, 胆总管下段狭窄, 患者有胆汁肝硬化腹水, 以及腹腔镜下打结技术不熟练的初学者为避免发生胆汁漏, 胆道狭窄或便于通过T形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再次取石, 应常规放置T管引流管。长期带T形管, 患者生活质量差, 使腹腔镜手术患者痛苦小、恢复快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体现。胆总管一期缝合有患者痛苦小、损伤轻、恢复快、脏器干扰少、患者生活质量高等腹腔镜手术的优点, 但须解决胆汁漏、胆道狭窄和胆道残余结石等问题[3]。我们认为, 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因腹腔镜可放大5~15倍, 而且用5-0无损伤缝合线, 缝合质量可以达到或接近显微外科水准, 术中纤维胆道镜的应用, 绝大多数病例可在术中取净胆管结石, 无需术后经T形管窦道取石, 胆道镜还可观察胆总管下段是否通畅。因缝合质量高, 无残余结石, 胆总管下段通畅所以胆总管一期缝合不会发生胆汁漏。缝合时边距控制在1.5mm, 胆总管周径损失仅≤3mm, 胆总管直径在1.2cm以上, 一期缝合胆总管不会发生胆道狭窄。所以, 一期缝合胆总管, 更能体现腹腔镜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

综上所述,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给胆管结石治疗带来了观念更新, 不但与开腹手术一样可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T形管引流, 而且因创伤小、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胆总管一期缝合, 减少了术后肠粘连, 减轻了患者痛苦, 缩短了住院时间, 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尽管腹腔镜手术的适应范围比较局限, 但我们认为, 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积累, 设备、器械不断改进和完善, 腹腔镜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将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平安, 田刚, 宋安宁, 等.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管结石31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 2001, 7 (3) :42-43, 45.

[2]李强, 姜鹏.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后胆汁回输的临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2 (8) :631-632.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7篇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加T管引流术, 手术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 并发症多。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最理想的手术方法, 而且创伤小, 效果好, 住院时间短,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为5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9例, 男26例, 女33例, 年龄28~76岁, 平均41岁;术前经B超、CT或MRCP等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排除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狭窄及肿瘤等;胆总管扩张明显, 直径为11~23 mm。胆总管结石直径为6.5 mm×11 mm~27 mm×24 mm。

1.2 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常规腹腔镜四孔法。腹腔镜下用超声刀分离粘连, 解剖胆囊三角, 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 上钛夹离断或结扎切断胆囊动脉, 常规切除胆囊。用电凝钩切开肝十二指肠韧带表面的腹膜, 显露胆总管, 穿刺证实为胆总管。用长柄尖刀或超声刀切开胆总管前壁10 mm左右, 视结石大小用剪刀扩大切口至13 mm左右。放入胆道镜, 探查胆总管和肝内胆管, 以免遗漏结石。用取石钳取出胆总管结石放入标本袋中, 对于胆总管不扩张的胆总管结石, 给予胆道镜下网篮套取, 而胆总管下端嵌顿性结石, 不必强行取出, 可留置T管行二期取石。用4-0微乔线缝合胆总管切口, 2例因胆总管粗大行间断缝合, 其他行扣锁缝合。本组12例取石顺利行Ⅰ期缝合胆总管;13例胆总管内放置T管引流;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取石34例;59例均于温氏孔常规放置橡皮腹腔引流管1根。术中常规胆道造影, 以明确有无残余结石。

2 结果

59例腹腔镜手术均获成功, 无中转开腹。12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 其中2例因术后形成胆漏, 经延长引流时间而自行愈合;13例行胆总管切开加T管引流术, 其中2例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取出困难, 放置T管后, 术后二期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净结石;34例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胆总管取石。手术时间65~165 min, 平均105 min;出血40~180 ml, 平均80 ml;术后2~3 d拔除腹腔引流管, 住院6~10 d, 6~8周后拔除T管, 未发生拔管后胆漏。59例患者术后随访1~2年, 未发现胆总管狭窄及胆道残余结石等并发症。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胆道外科常见疾病, 传统开腹取石术虽然效果可靠, 但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石率高达16%[1]。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无需开腹且减少和避免了胆总管切开, 具有取石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缩短了手术及住院时间, 减少了并发症。

3.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对术前已证实胆总管结石, 术中胆管造影证实有结石、胆管梗阻或扩张, B超检查显示胆管扩张或近期有胰腺炎病史者, 应做ERCP、MRCP或术中经胆囊管行胆道造影, 以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切开。应用胆道镜时应掌握胆道镜探查禁忌证: (1) 胆囊管直径<3 mm或闭塞。 (2) 结石过大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3) 合并重症胆管炎或乳头病变[2]。

3.2 T管及腹腔引流管的放置

为预防术后胆汁漏或便于胆管残留结石后期胆道镜取石,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 胆总管应常规放置T形管引流 [3,4]。置入T管后间断缝合胆总管切开处, 缝合边距在2 mm以内为妥[5], 过宽则易形成胆总管狭窄;通过T管注水观察缝合处有无渗漏。一期缝合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1) 胆管内结石经术中胆道镜检查和造影证实彻底取净。 (2) 胆管无急性炎性改变; (3) 胆总管直径大于15 mm, 术中胆道镜观察十二指肠乳头通畅, 胆总管下端无狭窄。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术中通过胆道镜仔细探查胆管, 掌握好相应的缝合技术, LCDE术后一期缝合是相对安全可行的[6]。本组12例取石彻底行胆总管一期缝合, 2例因术后形成短暂胆漏, 经延长引流时间而自行愈合。但有学者认为一期缝合有胆漏的危险, 且一旦有残余结石处理困难。故本组59例常规于温氏孔放置腹腔引流管, 以便预防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3.3 并发症的预防

(1) 出血:在切开胆总管之前, 用电凝钩纵行电凝胆管前壁血管并游离腹膜, 胆管壁创面出血, 可电凝止血。结石嵌顿者不必强行取出, 以免损伤胆道黏膜出血。 (2) 胆漏:是常见的并发症, 放置T管后常规注水试漏, 轻度的胆漏经引流可自行愈合, 一期缝合应紧密或连续扣锁缝合, 胆管壁不能烧灼太多, 避免导致边缘坏死形成胆漏。 (3) 胆管狭窄:对于胆总管不扩张者, 应选ERCP或EST取石。一期缝合或T管引流, 胆管壁不可缝合过多, 以免造成胆管狭窄。 (4) 残留结石:胆道注水, 可使活动的细小结石进入肝内胆管;术后肝内胆管结石下移进入胆总管。 (5) T管拔除并发症:腹腔镜手术后大网膜对T管包裹能力下降, 形成窦道时间长, 且不完善, 在拔除T管时很易断裂, 造成拔管后胆漏[7]。

3.4 T管拔除时间

常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 术后留置T管一般2周即可拔除, 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加T管引流术, 因该术式创伤小, 大网膜对胆管局部及T管包裹能力下降, T管窦道形成较慢, 因而拔管时间应延长, 一般在术后6~8周拔除T管较为安全。本组13例手术后6~8周拔除T管, 其中2例经T管窦道行胆道镜取石, 均未出现拔管后胆漏。

参考文献

[1]江克翔.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256例总结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06, 8 (4) :386-387.

[2]陈晓燕, 丁佑铭, 王卫星,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两种术式的比较研究[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8) :521.

[3]吴君辉, 陈道谨, 黄飞舟.肝胆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术的评价[J].中国内镜杂志, 2006, 10:73-74.

[4]邹远航, 贾乾斌, 马涛,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胆囊结石保胆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2) :145-146.

[5]刘衍民, 侯东生, 华沪玮,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J].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8) :45-46.

[6]聂传庚, 彭淑梅, 胡涛, 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总管3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 2007, 15 (8) :523.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北镇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 男41例, 女19例。年龄30~65岁。右肝叶管结石18例, 左肝叶结石30例, 合并胆管结石10例, 胆囊结石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 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组

在进行结石手术之前, 医护人员应先为患者实行麻醉手术, 患者插入气管, 实行四孔法进行手术操作。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医疗设备进入患者2 cm处时, 尽量让患者胆总管与穿刺孔维持90°, 对于患者手术中的其他孔径做到与规范中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保持一致。将结石患者的气腹压力维持在1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针对三角区域内的胆囊开展解剖手术, 将胆囊动脉以及胆囊管分开, 将1枚钛夹放置在胆囊动脉远处地方, 在近处放置1枚可吸收夹, 进行间断手术操作。需要注意的是, 为了规避胆囊内结石向胆管部位移动情况, 可以将1枚吸收夹放置在靠近胆囊管的地方。在不切断胆囊管的情况下, 为胆管的迁移供给运作机制。沿着胆管内部没有血管的位置切除一个小口, 将纤维胆管直接插入操作孔径中, 将患者体内的结石用网篮取出来。之后将导尿管插入患者体内, 对患者的胆管进行冲洗, 运用胆道镜照射出患者体内是否有残存的结石。将T管植入为患者注射生理盐水。同时, 有针对性地对T管周围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依照常规的医疗模式, 对患者的胆囊开展切除手术。

1.2.2 观察组

在为患者实行麻醉手术之后, 在胆囊壁1.0~1.5 cm处进行切除, 应用取石工具将患者体内的结石取出, 在手术之后, 对患者胆管进行造影, 用管道镜对患者病情进行考察, 详细探究患者体内是否有残存的结石, 在实行手术操作之后, 用T管实行结石引流。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手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术后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者中, 实施一期缝合总胆管的患者有20例, 其中有5例患者使用分离钳将体内的结石取出来, 15例患者在胆道镜的照射下运用网篮或者气囊导管将患者体内的结石取出。40例患者实行的是T管的手术模式, 术后1个月以后利用B超以及T管为患者体内结石造影, 其中有9例肝胆管情况完全正常, 患者拔出T管。另外31例患者体内遗留的结石在医务人员利用胆道镜取出之后, 健康出院。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明显优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观察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肝脏内部的血液是由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共同供给, 是人体组织内非常强大的供血部门, 相对来说肝脏的解剖手术相对复杂。所以, 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管的结石治疗模式技术要求非常高, 存在较大的手术风险[3]。实行肝胆管治疗手术的关键要素在于熟悉人体肝脏结构图, 及时切断入肝口径的血液来源, 有效控制患者出血情况。相较于传统手术模式, 腹腔镜联合胆道管更容易让医生明晰患者情况, 结合胆道镜帮助患者击碎、清除体内的结石, 针对患者体内结石大小以及位置情况进行系统分析, 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出现肝胆管狭窄或者是结石的问题, 制定详尽的手术机制, 在易化手术操作步骤的同时, 全面地清除患者体内结石, 进一步降低手术对患者身体带来的伤害。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手术方式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手术操作模式, 倘若医疗人员可以制定出详尽的患者手术步骤, 则可更好地减小患者手术创伤, 帮助患者快速恢复[4]。本研究结果发现, 利用这一手术方式, 治疗效果显著。

本组资料中, 治疗组不仅在手术时间上短于观察组外, 且在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说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等特点, 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是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胆管结石的理想方法,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孟.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36-3137.

[2]李博伟.70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1) :99.

[3]罗威况, 丁华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50例肝胆管结石临床分析.医药前沿, 2012, 8 (9) :326-327.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9篇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总管结石,临床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的改变使临床上羁患肝胆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 各种结石病也随之越来越多。其中胆总管结石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主要分布在两肝叶的胆管各分支内, 临床表现为剧烈腹痛, 出现黄疸、高热等, 严重时还会产生休克等威胁生命的症状[1]。胆总管结石病程长, 容易反复发作, 且手术的难度较大, 残石率较高,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一般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方法, 此方法创口大, 手术风险高, 住院时间也较长。因此, 探究最佳的手术方式、彻底解决胆管的结石病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该院外科收治的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 脱离传统的手术方式, 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新型治疗方法, 取得较为显著地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10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均为2010年4月2011年4月期间该院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B超、磁共振等辅助检查, 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 均排除上腹部有手术史的情况。其中对照组50例, 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在22~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9.6±4.5) 岁, 伴有黄疸15例, 发热29例, 腹部疼痛27例, 胆总管内结石个数平均为 (2.7±1.2) 个;其中观察组50例, 男性患者29例, 女性患者21例, 年龄在21~65)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1.3±5.2) 岁, 伴有黄疸21例, 发热33例, 腹部疼痛25例, 胆总管内结石个数平均为 (2.5±1.4) 个。

1.2 方法

根据开腹手术治疗规定, 给予对照组患者治疗[3]。打开腹腔后, 找到胆总管的位置, 切开胆总管, 利用胆道镜取出其中所有结石。结石取出后, 在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管进行引流, 并缝合腹部切口。使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方法给予观察组患者治疗。手术前进行全身麻醉和消毒, 气管内插管, 建立人工的气腹, 腹压为12~14 mm Hg, 采用四孔法[4], 分别在患者的剑突、脐周、右肋弓与腋前线、右锁骨中线交点下方两横指出放置Trocar, 引入操作的器械。常规检查后解剖胆囊三角, 处理胆囊的动脉, 将胆囊与胆囊床处分离至胆囊管, 寻找胆道, 先使用钛夹夹闭, 用作牵引, 分离显露出胆总管后, 用胆道减压针穿刺过胆总管, 抽出胆汁后确认为胆总管, 从其上段纵形处剪开胆总管前壁约1~2 cm, 放置胆道镜与胆管内, 观察肝内外的胆管处是否有结石狭窄或新生物, 发现结石后, 即用抓钳取出, 针对细小如泥沙样的结石可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针对结石较大或嵌顿不易取出者, 则以4-0或5-0的可吸收缝线镜下I期缝合胆总管。若患者的结石较多或胆管壁的炎症较严重, 则在胆总管处置于适当型号的T型管, 将T管长臂由右上腹引出, 注入水检查是否漏水, 若不漏水, 则常规切除胆囊取出, 胆总管切口处喷洒生物胶或将大网膜提起覆盖T管周围, 于温氏孔处置入腹腔引流管, 另一只引出体外, 分别固定T管、引流管。手术完毕后使用无损缝线缝合切口[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后情况, 包括出血量、伤口感染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术后排气时间、手术用时、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病情均有改善, 但观察组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术后排气时间、伤口感染、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表2。

3 结论

胆总管结石是我国临床肝胆管结石中的是难治疾病之一, 在结石性胆道疾病中占有较高的发病率。胆总管结石是指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 临床常根据来源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6]。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阻塞的程度及有无胆道的感染。胆总管结石以病情复杂、手术并发症多、较高的复发率著名。随着我国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胆总管结石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发病率占胆道结石病的80%以上。胆总管结石多数是由于胆囊结石而引发, 结石被滞留在胆总管内, 对胆管造成极大的损伤, 危害严重, 使患者痛不欲生。常伴有黄疸、寒战、高热等症状, 严重者会发生胆道梗阻, 引起更多并发症, 危及生命。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方法伤口创面大, 易造成感染, 结石清除不到位, 复发率高, 对胆道损伤大,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不便[7,8]。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是近年来处理胆总管结石的另一种微创方法, 这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率很高, 但对肝内胆管结石基本无效, 且容易产生逆行感染、胰腺炎、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 增加了患者的经济与心理负担。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医学仪器的不断发展, 胆管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探查取石的治疗手法逐渐被广泛应用。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成为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有效的方法之一。该研究对胆总管结石患者实施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 这种联合治疗法在临床上属于新型技术。胆道镜是临床上先进的内镜微创诊断与治疗的技术, 通过胆道镜可以直观的将患者的胆管情况呈现, 有效的区分结石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在临床手术操作时具有便捷、安全性高级预后快等优势。术中胆道镜检查时患者处于麻醉的状态, 故检查的时间不宜过长。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需要丰富的微创经验及细致的操作手法,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 术后的感染率低, 但仍需给予足够的重视, 术中给予严格的无菌技术操作, 术后给予临床护理, 避免术后并发症及感染的发生[9]。

经临床研究经验发现[10],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的主要适应证为①原发性或继发性胆结石的诊断明确;②CT、B超及胆道造影未能排除结石, 尤其高血压、肥胖等不耐受开腹的患者;③胆管的内镜>8 mm, 无囊性扩张者;④胆总管内的结石<2 cm且解释量较少者;⑤排除慢性萎缩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 无胆道狭窄与LC禁忌症者;手术中的操作要点:①胆总管的切开部位, 研究发现, 胆囊管与胆总管交接处上方约0.3 cm、下方0.8 cm处各有一横行的小血管, 期间是无血管区。临床手术选择胆总管切开的部位在血管相对较少处, 这样便于止血。②胆总管T管引流与I期缝合的选择, 临床留置T管主要为引流炎性胆汁, 有利于控制胆道的感染及术后可以及时清除胆道的残石,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因此, 是否放置T管引流需注意几个标准:①初次发病或发作的次数不多, 病程不长, 非急性发作期内的胆囊结石伴有胆管结石的患者;②胆总管内结石量较少及无明显的炎症;③术中胆总管造影呈阴性者;④胆道镜检查证实肝内、外胆管内无结石的残留, 胆总管的下段无狭窄;⑤手术中没有对胆总管反复的探查、刺激不大者, 胆总管探查缝合后张力不高或无张力者;手术后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临床经验预防胆漏一是T管的短臂不可过短;二是使用无损伤的缝合针, 针距在1.5~2.0 mm, 间断缝合;缝合后向T管注水检查有无漏液;T管需有一定的弯曲度, 皮肤处应双线固定, 拔管的时间应长于6周以上;三是缝合处可喷涂医用的生物凝胶, 使用大网膜粘贴。手术中胆道取石时最好在胆道镜下进行取石, 可以减少器械对胆管的损伤, 预防胆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胆管残余结石的处理, 术后可经窦道纤维胆镜中取石, 若患者的结石大时可通过液电碎石后取石;缝合胆总管时边距不可过大, 对于切口出血可用纱布进行压迫止血, 以此减少对胆总管的电凝, 预防胆道的狭窄[11,12]。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治疗方法, 结果可见,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出血量 (33.1±19.7) m L、排气时间 (24.5±3.1) h、感染情况 (0例) 以及住院时间 (11.6±2.4) 等方面, 明显比传统d开腹手术方法出血量 (98.6±31.5) m L、排气时间 (29.4±2.9) h、感染情况 (3例) 以及住院时间 (17.3±4.1) d更有效, P<0.05。综上所述, 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效果理想, 在临床的操作中,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手术的优势, 临床预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 且患者的取石效果优异, 术后患者未出现胆漏的并发症, 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 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创口小,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顿志平, 王洪亮, 尚景瑞, 等.脑室-腹腔分流术特殊情况的处理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17 (4) :233-234.

[2]秦家振, 李云军, 戴宜武, 等.后颅窝手术感染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1, 10 (4) :353-355.

[3]刘洋, 纪文斌, 罗英,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46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56-58.

[4]马明, 雷忠, 王超, 等.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 :132-133.

[5]吕西, 徐小东, 李徐生, 等.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0, 10 (6) :134-135.

[6]姜洪磊, 孙文郁, 梁健, 等.腹腔镜和十二指肠及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6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0, 13 (2) :122-123.

[7]杨敖霖, 陈武强, 俞宪民,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9 (2) :102-103.

[8]李诗杰, 秦长江, 孙嵩洛,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1) :37-38.

[9]罗顺仔.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7) :13-14.

[10]董启超, 梁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15 (2) :152-153.

[11]张国志, 李曙光, 阑正印,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中国综合临床, 2010, 26 (4) :142-143.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精选9篇)腹腔镜结合胆道镜论文 第1篇1 肝外胆道结石诊断与治疗中两者结合应用目前只有少数胆道结石伴黄疸病人尤...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