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精选10篇)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190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对照组针对患者骨转移的疼痛处给予局部放疗照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化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癌肿病理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局部放疗法

针对患者骨转移疼痛最明显的病灶处进行照射,对转移灶所在骨可适当扩大照射野;而对于散在分布的多发性骨转移患者,则选择其中疼痛最剧烈的三处病灶进行放射治疗。采用总剂量为30~46Gy/3~4.5周的6MV高能X射线,每次量为2Gy,每周5次,肋骨转移灶则采用电子线治疗。于放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的变化情况。

1.2.2 化疗方法

采用NP化疗法:长春瑞滨25mg/m2, D1-D8;顺铂20mg/m2, D1-D5,以28天作为一个治疗周期,并且给予水化、利尿、恩丹西酮止吐、预防患者骨髓抑制、预防静脉炎以及保护肝肾等辅助治疗措施。于放疗之前行第二周期的化疗,放疗期间或后期再行1周期化疗,患者放疗结束之后,继续进行2周期化疗。全部患者均予以4周期的化疗。化疗前后需定期检查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腹部B超等,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详细记录体征变化及各系统毒性反应。

1.3 判定标准

1.3.1 近期疗效

治疗4个周期后,根据影像学的客观表现将近期疗效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和病变进展 (PD) 等四种程度,其中以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有效。

1.3.2 疼痛评价

治疗结束后1周,根据国际通用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分级标准 (VRS) ,分为0~3级。在两组患者未服用任何止痛药物的前提下,以患者主观感觉为依据分为,治疗后改善≥2级或无痛为显效;改善≥1级为有效;无改善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1.3.3 安全性评价

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不良反应分度标准,不良反应分为0~IV度,且开始治疗至死亡的时间为生存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治疗4个周期后,是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率分别为26.3%和13.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疼痛改善情况

治疗结束后1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分别为93.7%和96.8%,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安全性结果

对照组2例出现I度恶心反应,8例出现I度骨髓抑制;而观察组4例现胃肠道反应,9例出现骨髓抑制。两组肝肾功能损伤均较轻,且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完成了治疗。

3 讨论

目前,鼻咽癌的远处转移多为骨转移,特别是其扁骨转移较多见,传统上单纯的局部放射疗法可有效缓解大多数患者的癌肿疼痛感,而随着鼻咽癌晚期骨转移患者的增加,局部放射疗法联合化疗也逐渐受到临床上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3],局部放疗联合化疗在鼻咽癌并骨转移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它不但可以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程度,而且还能减少远处的骨转移,是一种非常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本研究观察组95例鼻咽癌骨转移的患者采用了局部放射联合NP化疗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只采用单纯放射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达80.0%,而且完全缓解率(CR)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了放疗联合化疗方法的较高疗效;而且在治疗一周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达到了93.7%,这表明该治疗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死亡率。虽然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但这大多是由于化疗所致,且两组患者对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经积极对症处理后均能完成治疗,这表明局部照射疗法联合化疗的方法安全性较高。综上所述,局部放射疗法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鼻咽癌骨转移患者的生存期,值得向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周祖金, 刘少兵, 卢丽杰.NP方案联合局部放疗治疗鼻咽癌骨转移[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7) :1236-1237.

[2]王秀清, 李靖松, 吴尚.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J].华中医学杂志, 2007, 3 (4) :293-295.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2篇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药物疗法; 鼻咽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1-30-02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由于鼻咽解剖部位的特殊性和鼻咽癌细胞的生物学特点,目前治疗以放疗为主,但5年生存率仅在36.3%~53.9%。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为了提高鼻咽癌的疗效,人们不断努力,采取了许多措施。2001年1月~2004年1月我科采用放疗联合PF方案与单纯放疗方案对照比较,共治疗鼻咽癌病人8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1月共收治鼻咽癌患者85例。其中单纯放疗病例(单放组)40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7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放疗联合PF方案(放化组)45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9岁,男性29例,女性16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年龄分布无差异,但性别构成有统计学差异(χ2=5.7054,P<0.05)。所有病例均经鼻咽部活检确诊,病理类型:单放组:低分化鳞癌37例,其他3例;放化组:低分化鳞癌44例,其他1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063,P>0.05)。临床分期按1992年福州分期:单放组:Ⅱ期15例,Ⅲ25例;放化组:Ⅱ期23例,Ⅲ22例。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4.373,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放化组 采用化疗-放疗-化疗顺序治疗。治疗前查患者肝、肾功能。①PF方案诱导化疗1周期:顺铂(DDP)40mg/m2加入盐水100mL静滴,第1天静脉给药,5-氟尿嘧啶(5FU)300 mg/m2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第1~5天静脉给药,使用DDP前需水化。②第2周开始直线加速器照射鼻咽、颅底、颈部三个区域。鼻咽部以双耳前野及双面颈联合野为主野,辅以鼻前野、耳后野、眶下野。设野时应用模拟机定位。找出蝶鞍位置,尽量遮挡垂体,颈部先以前后颈切线野照射,再根据淋巴结情况行颈垂直野电子线补量。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分割照射:1.8Gy/次,1次/d,5d/周,放疗剂量鼻咽部Dr55~60Gy,颈部Dr40~60Gy。③再予以PF方案辅助化疗2周期,剂量、方法同前。观察指标:近期疗效依据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鼻咽及颈部肿瘤完全消失,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PR):鼻咽及颈部肿瘤缩小50%以上;无变化(NC):鼻咽及颈部肿瘤缩小<50%;恶化(PD):鼻咽及颈部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变。远期疗效观察1、3、5年生存率。

1.2.2 单放组 采用国产60Co远距离治疗机。原发灶设野以两耳前野(5cm×7cm~6cm×8cm)或面颈联合野为主,鼻前野、颅底野、耳后野为辅。鼻咽部剂量Dr60~70Gy/6~7周。有颅底骨破坏或颅神经损伤者追加剂量至Dr70~80Gy/7~8.5周。颈淋巴结先给予颈前后切线野Dr40~50Gy/3~4周照射,然后垂直补量Dr30~50Gy/4~6周。

1.3 疗效评价

原发病灶根据间接鼻咽镜及CT测量瘤体的大小,淋巴结采用不锈钢尺测量,远处转移病灶采用CT、腹部B超、X光片测量,疗效按WHO标准评价[1]。CR:肿瘤完全消退,PR:肿瘤部分消退≥50%,NC:肿瘤消退<50%或无变化,PD:肿瘤增大≥25%,或出现新病灶。毒副反应按WHO的标准评价,统计学方法采用χ2 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放化组和单放组患者经治疗后,均取得明显疗效。放化组CR 30例、PR 6例,有效(CR+PR)率为80.0%。单放组CR 11例、PR 10例,有效(CR+PR)率为52.5%。放化组和单放组的临床疗效详见表1。

2.2 生存情况

全部病例随访至2009年1月,无一例失访,随访时间1~6年。目前放化组生存3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5/45)、77.8%(35/45)、68.9%(31/45);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为远处转移13例、意外死亡1例。单放组生存23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0/40)、75.0%(30/40)、57.5%(23/45);死亡17例,死亡原因为远处转移15例、意外死亡2例。急性毒副反应: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咽干燥、吞咽疼痛等急性黏膜反应(按RTOG分级标准多数为1~2级,少数为3级),给予抗炎、支持及地塞米松治疗。不同治疗方案1年、3年、5年生存率比较见表2。

3 讨论

由于鼻咽部的特殊位置和鼻咽癌的特殊生物学特性,过去放射治疗是公认的鼻咽癌首选治疗方法,对于早期的敏感患者有较高的治愈率,5年生存率约达36.3%~53.9%。胡心传等[2]报道,1101例鼻咽癌放射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5%,黄瑾[3]通过对101例鼻咽癌放疗效果分析,3年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3%(53/101)、48.4%(31/64)。放疗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远处转移,大约占放疗后5年内死亡率的50%左右,但较晚期的患者放射治疗效果一直未取得明显提高。鼻咽癌颈转移淋巴结放疗后局部复发率约为21%。已行足量放射治疗后局部肿瘤残存者,行二程放疗将导致严重的放射并发症,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有1.8%~9.4%的放疗死亡率。如何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尚无很满意的疗法。探索挽救性治疗的方法应运而生。临床实践证明,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局部治疗(放疗、手术)不佳的病例,应用全身化疗可有效控制病变。Xie[4]指出放疗加用化疗时,可适当降低放射治疗剂量而不影响疗效。本研究放化组放疗剂量为55~60Gy,小于常规70~80Gy的根治剂量,特别是通过模拟机定位确定垂体位置,尽量减少垂体的照射剂量,从而减少了放疗对大脑和局部组织的影响。同时多野照射也明显减轻了其他放射后遗症。鼻咽癌放疗失败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与局部区域复发,两者占死亡原因的88%,本组结果亦支持这一点,因此综合治疗十分重要。目前,诱导化疗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倾向,DDP与5FU的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鼻咽癌的疗效[5],可使鼻咽肿瘤及颈部转移灶缩小,从而减轻放疗时的肿瘤负荷,有益于放疗及提高肿瘤局控率,特别是对于颈部淋巴转移灶巨大的病例。诱导化疗可以通过肿瘤的明显缩小,从而缩小照射野、减轻放疗损伤。

我科通过85例鼻咽癌患者研究中,放疗联合PF方案治疗鼻咽癌5年生存率68.9%(31/45)与单纯放疗组5年生存率57.5%(23/40)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1854,P<0.05)。有效率放化组也与单放组有统计学差异,我们的化疗联合小剂量放疗方案的疗效比单纯放疗疗效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Patrick T,Susan G,Elizabeth A,et al. New guidelines to ealuate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in solid tumors[J]. JNCI,2000,92(3):205-216.

[2] 胡心传,王者香,王骏业,等. 1101例鼻咽癌放射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因素[J]. 中国肿瘤临床,1989,16(1):23-25.

[3] 黄瑾. 101例鼻咽癌放疗效果分析[J]. 苏州医学院学报,l995,15(3):564-565.

[4] Xie FY,Zou GR,Hu WH,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with docetaxel plus cisplatin(TP regimen)followed by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TP regimen versus cisplatin in treating loc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Ai Zheng,2009,28:279-285.

[5] Ponzanelli A,Vigo V,Marcenaro M,et al. Induction chemotherapy followed by alternating chemo-radiotherapy in non-endemic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of the nasopharynx:optimal compliance and promising 4-year results[J]. Oral Oncol,2008,44:767-774.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我院肿瘤中心收治的食管鳞癌患者72例, 男52例, 女20例, 43~70岁, 平均56.5岁。病灶部位:颈段9例, 胸上段20例, 胸中段32例, 胸下段11例。病灶长度:≤5cm 23例, >5cm 49例;Karnofsky评分≥70分。既往未行手术、放化疗, 无穿孔前征象, 无远处转移, 骨髓及肝肾功能正常, 无严重内科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后超+紫衫醇组 (L C A H R+C组) 和单纯后超组 (L C A H R组) , 每组3 6例, 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见表11.2照射技术

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等中心外照射。利用胸部CT和食管吞钡X线片所见肿瘤范围设定靶区和照射野, 一般上下界各放3~4cm, 左右界外放1.5cm, 并保障脊髓、肺等邻近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与体积在安全范围内。颈段一般用两前斜野交叉加楔形板照射, 胸段一般用一前两后斜野三野照射或前后加两斜野平行对穿照射 (对于靶区较大两后斜野无法有效避开脊髓的患者) 。

1.3 治疗方法

两组放射治疗均为前2/3疗程常规分割放射治疗, 即2Gy/次, 5次/周, 照射剂量达40Gy, 后1/3疗程改为加速超分割照射, 即1.5Gy/次, 2次/d, 间隔6h或以上, 5d/周, 全程总剂量达64~70Gy。LCAHR+C组自放疗第1天治疗组紫衫醇135~175mg/m2, 每3周为一周期, 放射治疗期间共连续两周期化疗, 应用紫衫醇之前12h、6h口服地塞米松20mg, 化疗前半小时肌注苯海拉明50mg, 并西咪替丁0.4mg静滴预处理。紫衫醇滴注时间大于3h。放化疗过程中每周查血常规1次, 每2周食管钡剂造影检查1次, 放疗20次后复查胸部CT,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1.4 观察指标

(1) 近期疗效评价标准参照施学辉等[1,2]食管癌放射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放射治疗结束时的食管钡剂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缓解 (NR) ; (2) 1、2、3年局部控制率和1、2、3年生存率; (3) 毒副反应参照RTOG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法检验显著性差异;其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均被随访至2008年12月, 失访3例, 随访率95.8%。

2.2 近期疗效评价

放疗结束行疗效评价, L C A H R+C组完全缓解 (C R) 1 7例、部分缓解 (PR) 17例、无缓解 (NR) 2例;LCAHR组完全缓解 (CR) 14例、部分缓解 (PR) 17例、无缓解 (NR) 5例;LCAHR+C组的近期有效率 (C R+P R) 9 4.4%, L C A H R组近期有效率 (C R+P R) 86.14%。LCAHR+C组的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LCAHR+C组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3%、72.2%、63.9%, LCAHR组为72.2%、55.6%、50.0%, LCAHR+C组局部控制率高于LCAHR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CAHR+C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3.9%、52.8%, LCAHR组为75.0%、52.8%、42.7%,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毒副反应

按照RTOG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两组的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气管炎差异不大;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L C A H R+C组高于L C A H R组, 详见表2

表2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2.6 死亡原因

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肿瘤的复发/未控和远处转移, 少数为出血或其他原因, LCAHR+C组死亡17例, LCAHR组死亡21例。LCAHR组局部未控或复发明显高于LCAHR+C组, 远处转移两组无差别。详见表3。

3 讨论

自从Withers等[1,2]提出了头颈部肿瘤在常规放射治疗3~4周时残存的肿瘤细胞会出现加速再增殖现象后,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已成为放射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方式, 较常规放疗的5年肿瘤控制率由26.2%提高到55.8%, 5年生存率由14.3%提高到32.6%。自施学辉[2]等报道了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较常规放射治疗提高了食管癌患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 但食管癌目前的疗效仍不十分理想, 其5年生存率不足30%。化疗是目前治疗食管癌重要的手段之一, 许多抗肿瘤除自身能杀灭肿瘤细胞外, 还具有放射增敏作用。目前同期放化疗在国内各个肿瘤中心已经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生存率, 张好等[3]报道的的3年局控率和生存率为65%和52%, 赵快乐等[4]报道的5年生存率为40%, 但3~4级的毒副反应达42%, 个别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死亡。那么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单药化疗能不能同样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而降低毒副反应呢?因此, 笔者将我院2005年5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联合紫衫醇单药化疗和单纯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探讨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 (简称后超) 放射治疗联合紫衫醇化疗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

近年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如紫杉醇、替加氟、顺铂等除本身对食管癌有效外, 还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国内张好、赵快乐等[3,4]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联合PF方案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都表明了同期放化疗能提高提高食管癌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但毒副反应较重。紫杉醇是一种抗微管药物, 用于治疗食管癌的单药有效率可达16%~31%, 它能特异性的结合到小管的β位上, 能抑制微管网的正常重组, 使细胞增殖停止在对放射线相对敏感的G2和M期, 与放疗有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疗效, 这为紫衫醇联合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食管癌原发灶LCAHR+C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LCAHR组, 3年局部控制率63.9%也明显高于LCAHR组50.0%, 这可能与紫杉醇的细胞毒作用和放射增敏作用有关;LCAHR+C组3年生存率为52.8%而LCAHR组为42.7%, 似有提高趋势, 与张好、赵快乐等的结果相似, 是否通过增加研究的病例数并洋产延长观察时间而获得统计学意义, 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仍为肿瘤的复发或未控和远处转移, LCAHR+C组的复发或未控明显低于LCAHR组, 这说明LCAHR+C组有较好的远期局部控制率;但两组的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相似, 其原因可能是同步放化疗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力而增加残留休眠期肿瘤细胞发生增殖和远处转移的可能性, 或为单药化疗导致化疗强度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另外, 毒副反应中LCAHR+C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高于LCAHR组, 但3、4级毒副反应都不超过10%, 经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都能完成治疗。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联合紫衫醇单药化疗提高了近期有效率和3年局部控制率, 似有提高3年生存率的趋势, 毒副反应特别严重的毒副反应发生率较少, 因此可作为食管癌的一种治疗手段并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 (简称后超) 放射治疗联合紫衫醇化疗的近期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方法将72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后超+紫衫醇组 (LCAHR+C组) 和单纯后超组 (LCAHR组) 。放疗前2/3疗程常规分割, 即2Gy/次, 5次/周, 共40Gy, 后1/3疗程1.5Gy/次, 2次/d, 间隔6h或以上, 5d/周, 总剂量64~70Gy。LCAHR+C组自放疗第1天紫衫醇135~175mg/m2, 每3周为一周期, 放射治疗期间共连续两周期化疗。结果7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计划, LCAHR+C组和LCAHR组的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3%、72.2%、63.9%和72.2%、55.6%、50.0%, 治疗组局部控制率高于对照组,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63.9%、52.8%和75.0%、52.8%、4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气管炎的发生率,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联合化疗可提高的近期疗效和3年局部控制率, 可作为食管癌的一种治疗手段, 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药物治疗,后程加速超分割,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Struikmans H, Kal H B, Hordijk G J, et al.Prolifera-tive capacity in head and neck cancer[J].Head Neck, 2001, 23 (6) :484-491.

[2]施学辉, 吴根娣, 刘新伟, 等.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食管癌的长期疗效[J].中华肿瘤放射学杂志, 1997, 6 (1) :12-15.

[3]张好, 俞明根, 钱荣誉, 等.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协同化疗的疗效评价[J].中华肿瘤放射学杂志, 2006, 15 (1) :89-91.

[4]赵快乐, 施学辉, 蒋国梁, 等.食管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放射治疗同期化疗的Ⅲ期临床研究[J].中华肿瘤放射学杂志, 2006, 15 (7) :277-279.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4篇

【关键词】 回生口服液;放化疗;晚期肺癌

晚期肺癌是由于吸烟、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等原因导致的肺部恶性肿瘤[1]。随着影像学技术、痰脱落细胞学技术以及活检技术的发展,肺癌都得以明确诊断。我院近年来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肺癌[2]8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晚期肺癌患者80例,经肺CT、磁共振共显像技术(MRI)明确诊断肺癌,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经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提取病理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1岁,平均(55.4±8.99)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单进行化疗治疗; B组: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2组之间在年龄、性别、癌症类型等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观察期为1.5个月。每次化疗前后均须明确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身体状况。

1.2 诊断标准 ( 1) 有咳嗽、抗炎治疗不显著等特点: ( 2) 经肺CT、磁共振共显像技术(MRI)明确诊断肺癌; (3)痰脱落细胞检查找到癌细胞;经支气管纤维镜检查提取病理明确诊断为晚期肺癌; ( 4) 任何大小的肿瘤已直接侵犯下述结构之一者,胸壁、膈肌、纵膈、胸膜、心包,肿瘤位于距隆突2cm以内的主支气管但尚未累及隆突;全肺的肺不张或阻塞性炎症。(5)发肿瘤同一叶内出现单个或多个卫星结节。

1.3 排除标准: ( 1 ) 治疗中途死亡者;( 2 ) 不配合治疗者; ( 3) 不住院者; ( 4) 有回生口服液及放化疗使用禁忌证。

1.4 治疗方法 A组: 放疗采用姑息性放疗。肺鳞癌50~65Gy,肺腺癌60~70Gy,小细胞肺癌50~60Gy,分5~7周照射。使用高能X线及60钴机产生的伽马线。化疗:非小细胞肺癌:第一天给药:盐酸表柔比星75mg/m2,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环磷酰胺800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顺铂75mg/m2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注意水化、碱化尿液、利尿,要求输液量超过1500ml,24小时尿量大于2000ml。同时注意心功能较差病人可能因输液量较大或输液速度过快引发心功能不全。适当应用地塞米松5-10mg与镇吐药。第21天,同样周期用药。化疗期间及化疗结束后,可酌情使用一些免疫增强剂。小细胞肺癌采用NP方案:长春瑞宾(navelbine,NVB)25mg/m2第1、8天,顺铂(cisplatin,CDDP)80mg/m2第1天,21 天为一个周期。B组: 回生口服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42,成都地奥集团天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ml,一日3次。 同时放化疗。

1.5 疗效评定标准[3] 完成介入治疗1个疗程后按WHO制定的国际标准判定:完全缓解(CR),肿瘤完全消失持续1个月以上无复发或转移;部分缓解(PR),肿瘤缩小50%以 上,其他瘤灶无增大持续1个月以上;稳定(NC),肿瘤缩小<50%或增大≤25%;进展(PD),原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病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治愈率为66.7%,对照组治愈率为89.1%,两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A组和B组之间的治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5,P<0.05)。表明: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放化疗。

3 讨论

肺癌晚期可出现各个不同脏器的转移,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常常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3]。

化疗是应用药物治疗癌症,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在治疗中,患者普遍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化疗药物可杀灭肿瘤细胞,有时称为细胞毒药物。化疗药物联合,治疗肿瘤的效果更加强大。我们的化疗化疗:采用EP方案:足叶乙甙 (VP 16 )加顺铂 (DDP)联合应用。

放疗是用各种不同能量的射线照射肿瘤,以抑制和杀灭癌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癌症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放疗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手术、化疗等配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对晚期肺癌则可通过姑息性放疗达到缓解压迫、止痛等效果。

肺癌发展到晚期,病程较长,病毒淤滞,经久不化,或热毒炽盛,耗伤津血,致脏腑阴阳失调,正气虚损,治疗需要消癥化瘀、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同时抵御入侵外邪。回生口服液采用益母、红花、花椒(炭)、水蛭(制)、当归、苏木、三棱(醋炙)、两头尖等多味中药制成,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在体内外均有很强的抑制癌细胞能量代谢及核酸合成的作用;从中医辨证角度看,化疗后患者表现的食欲低下、面色萎黄、乏力、多汗易感、脉细等征象,属于中医“气虚”、“脾虚”、“血虚”、“血瘀”范畴。回生口服液内含人参、香附、益母草、大黄、三棱、五灵脂、鳖甲、乳香等,诸药相伍可起到消癥化瘀、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之力。

放化疗为具有直接杀灭癌细胞的作用,回生口服液与化疗或放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增强疗效,减少毒副反应及并发症,增加患者治疗顺应性及耐受性, 提高近期疗效;同时具有防治肿瘤复发和转移、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和保护正常细胞特别是骨髓造血细胞功能的作用。三者联合,比仅仅使用放化疗的效果好。有研究显示[2],回生口服液配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其血象、免疫功能、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的改善,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用放化疗治疗晚期肺癌。 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采用回生口服液联合放化疗来治疗晚期肺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霞, 赵玉梅. 晚期肺癌化疗的护理. 哈尔滨医药, 2005, (01):13-15.

[2] 王道梅,燕平,莫正英,等. 回生口服液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血象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 (10):72+ 83.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5篇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同步化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发病率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肺癌病症类型, 据相关的临床医学调查显示[1], 该病症在肺癌总类型中占80%, 并且,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以晚期常见, 且无手术治疗的机会。目前, 在临床治疗中, 对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是以放射治疗和综合化疗的方式为主[2]。而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同步化疗在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 对我院77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展开了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 以供临床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共77例, 并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对所有患者随机分为2组, 一组为对照组, 一组为研究组。研究组中有39例患者, 其中, 男性患者有20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 (56.61±5.11) 岁;对照组中有38例患者, 其中, 男性患者有20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46~70岁, 平均年龄 (56.62±5.12) 岁。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数据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的同步化疗法进行临床治疗, 研究组患者给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同步化疗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 如下:

1.2.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将患者的治疗体位用体膜固定, 并在患者的皮肤表面做治疗标记。采用CT增强扫描法对患者的机体进行检测, 并将所得数据传输于三维放疗计划系统中, 以此重建三维图像, 将患者机体的肿瘤形状、大小、范围等方面进行勾画, 在确定肺部病灶之后, 再逐步勾画病灶周围的组织结构。采用射野方向观对患者的射野形状进行改善, 用剂量为90%的曲线将机体中正常的器官组织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保证95%以上的靶区能接受到95%的剂量, 受到照射的靶区体积应占机体肺部的20 Gy, 而脊髓受承受的最大剂量应在45 Gy之内[3,4]。

1.2.2 同步化疗:患者在接受了化疗治疗的前3 d之内, 均对其静脉滴注剂量为30 mg/m2的顺铂, 并在化疗治疗的第4天开始, 再加行剂量为100 mg/m2的足叶乙苷。患者每间隔21 d则重复上述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即可[5]。

1.3 观察项目:对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检查,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其中, 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三个指标。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1.4 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在1年后的生存率的研究数据, 均在本次的研究结束之后, 准确无误的记录于SPSS17.0统计系统中, 其中, 计数采用卡方检验, 以例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表示, 若P<0.05, 则代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在1年后的生存率之间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1。

2.2 1年之后, 研究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见表2。

3 讨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全新型的临床治疗技术, 将该种治疗方式应用于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中, 有以下的显著优势特点:①可以对机体内部的病灶区域进行精准性的勾画。②能明确对机体内部正常器官的接受剂量范围, 以此减少正常器官受到损伤的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 将同步化疗的方式应用于治疗肿瘤性疾病中, 较为常见, 即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同步化疗主要是将已经存在的微小性病灶进行完全的杀灭, 从而降低病灶在机体内转移的发生率, 以此改善患者的局控率。将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同步化疗的方式有效的相结合, 可以做到治疗优势的互补, 以此发挥出最大的治疗效果, 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性。

根据本次的研究, 可以得出:①研究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 研究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44%, 而对照组则为89.47%。因此,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②1年之后, 研究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 研究组为69.23%, 而对照组为52.63%, 因此,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的预后更为显著。这也由此证明了, 与单纯的同步化疗的方式相比,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同步化疗的方式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是有其更为显著的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同步化疗的方式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杨保庆, 车建华.后程三维适形放疗加TP同步化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 2011, 35 (11) :974-976.

[2]王晓华, 刘黎, 周强, 等.三维适形放疗同步联合紫杉醇/顺铂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 2012, 24 (9) :1714-1715.

[3]孙志华, 李青峰, 伍钢, 等.62例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2, 20 (4) :723-725.

[4]党升强, 崔立春, 王翠玉, 等.MM50三维适形放疗结合多西紫杉醇同期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9) :1520-1521.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来源于本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共12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国家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政司《中国常见肿瘤诊治规范》诊断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标准, 肝功能基本正常, 同时卡氏评分均在70以上。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60例。研究组患者男29例、女31例, 年龄36~67岁, 平均年龄 (42.7±8.6) 岁, 其中50例单结节巨块型, 10例多结节弥漫型。肝功能A级45例, B级15例;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29例, 年龄36~65岁, 平均年龄 (42.5±8.5) 岁, 其中49例单结节巨块型, 11例多结节弥漫型。肝功能A级43例, B级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先实施2次TACE治疗, 选择Seldinger法由股动脉插管。首先通过导管注入1250 mg 5-Fu与20 mg羟基喜树碱, 予以大剂量冲击, 再将14 mg丝裂霉素、10 ml超液化碘与60 mg顺铂混合为乳剂后缓慢注入, 再用1~2 mm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肝动脉。1个月后, 再实施第2次TACE治疗。研究组患者在进行二次肝动脉化疗栓塞后休息1个月, 再进行三维适形放疗。采取剂量体积直方图对放疗计划优化适形, 使90%的剂量线可以将计划靶体积完全包含, 右肾V40<30%, 肝脏所受剂量不得超过30 Gy, 脊髓最高所受剂量不得超过5 Gy。利用加速器对治疗计划进行验证, 确保治疗参数无误, 再实施治疗计划。一般选取3~6个适形照射野, 2Gy的单次量, 肿瘤剂量为50~60 Gy, 1周照射5次。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 包括患者的不良反应率。随访1、3及5年生存率情况。

疗效评定标准:完全缓解 (CR) :可见病变已完全消失, 时间在1个月以上;部分缓解 (PR) :检查结果表明病灶肿块两个最大的垂直直径乘积的缩小范围>50%, 时间在1个月以上;无变化 (NC) :结果显示病灶肿块两个最大的垂直直径乘积的缩小范围<50%, 体积保持原来的状态;进展 (PD) :结果表明病灶肿块两个最大的垂直直径乘积扩大。总有效率= (CR+PR)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生存率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随访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0%、31.67%和18.33%, 研究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7%、55.00%和41.67%,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3及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bP<0.05

注:两组比较, P<0.01

3 讨论

TACE联合3DCRT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动脉化疗肿瘤细胞周期同步化, 有利于放疗杀灭而且对化疗药能发挥放射增敏效果。 (2) TACE联合放射治疗对TACE治疗后的残存癌细胞能够起到抑制作用, 改善局部控制率以及远期疗效。 (3) 大量的癌细胞被TACE杀灭, 有利于残存的非增殖期细胞发生增殖, 乏氧细胞可以再充氧, 可以提高放射敏感性及降低放疗的负荷[3]。 (4) ACET治疗后部分患者肿瘤明显变小, 有助于缩小放射野及提高放射剂量, 降低放射损伤正常的肝组织, 放射剂量在肝脏耐受范围内越高, 远期疗效便越好。另外由于肿瘤附近的小血管较丰富, 对肿瘤的杀伤始于附近, 中心部位的杀伤力较弱, 而3DCRT恰恰弥补了TACE的不足, 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3DCRT与TACE均能损伤肝功能, 使免疫力降低, 故在治疗中要用保肝和提高免疫力的药物, 减轻放疗中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对于原发性肝癌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疗效更显著[3], 提高患者生存率, 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是一种对原发性肝癌实施治疗的可靠方案, 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具备较高的有效性, 可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良清, 高海鸿.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235-237.

[2]欧盛钊.TACE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影响因素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6) :139.

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体会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5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年龄31~65岁, 平均年龄 (40.6±11.5) 岁,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 绝经期:21例, 围绝经期19例, 生育期10例。癌灶所在部位:外上象限18例, 外下象限10例, 内上象限12例, 内下象限10例。肿瘤直径3.1~7.6cm。参照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类:乳腺导管内癌0期33例, 微浸润癌Ⅰ期17例。乳腺癌患者50例均通过联合化疗治疗。

1.2 方法

肿瘤标本采用4%中性甲醛溶液固定, 石蜡包埋, 常规的连续切片, HE染色确定组织学分级。所选用的雌激素受体 (ER) 、孕激素受体 (PR) 、P53、Ki67抗体为即用型鼠抗人单克隆抗体, 抗体、试剂盒及DAB显色液均购于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结果评价标准:ER、PR、P53和Ki67阳性, 细胞呈现棕黄色, 核着色, 每次切片选取3个高倍视野, 在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细胞中的阳性细胞, 取其百分率平均值作为标记指数, 阳性细胞比例可以分为:阴性:阳性细胞数<10%, 弱阳性:阳性细胞数10%~25%;阳性:阳性细胞数26%~50%;强阳性:阳性细胞数>50%, 阳性结果呈现棕黄色或者棕褐色颗粒。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学特点。

1.3.2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ER、PR、P53和Ki67表达差异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建立数据库, 通过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学特点 (表1) 乳腺导管内癌粉刺型比例和并发坏死率均高于微浸润癌,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ER、PR、P53和Ki67表达差异情况 (表2) 乳腺导管内癌ER、PR均高于微浸润癌;而P53和Ki67低于微浸润癌,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一组良恶性不同、组织学改变复杂的疾病, 应注意其诊断标准的掌握肌上皮和腺腔上皮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该组复杂病变中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3]。可采用乳腺肿瘤冷冻切片诊断。由于术中的冷冻切片检查时间短 (30min内报告) 取材有限, 冷冻后组织细胞形态改变等原因, 其正确性较常规石蜡切片低。一些疑难病例, 尤其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单独靠冷冻切片HE染色往往难以解决诊断问题。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联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性治疗。患者入院后常规手术前检查, 活检证实为乳腺癌后行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 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主要包括腋窝淋巴结的第一、二、三站。本研究通过EliVision两步进行检测, 其是在EliVision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改进的抗体检测技术, 其主要采用聚合物而不是用生物素作为连接物, 把多个抗兔和抗鼠的IgG分子和辣根过氧化物酶聚合, 从而形成聚合物直接和一抗结合, 对抗原抗体结合的信号形成放大, 其放大的效果超过生物素检测系统, 背景颜色更清晰, 从而可以准确的进行核定位, 尤其是适合于生物素含量较高的组织细胞。另外聚合物分子量较大, 在加用聚合物增强剂的情况下, 更加利于大分子聚合物膜结合通道的打开, 从而一抗结合位点和酶-抗体复合物的吸附能力明显增加, 30min内完成, 抗体的适用范围更广。本研究通过乳腺导管内癌及其微浸润癌病理资料分析, 结果表明, 乳腺导管内癌粉刺型比例和并发坏死率均高于微浸润癌, 其中乳腺导管内癌表现为乳头区肌上皮层完全缺失、乳头覆盖上皮呈现低级导管的原位癌型病变、或者两种病变类型兼有。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乳腺导管内癌ER、PR均高于微浸润癌, 其中ER、PR在乳腺导管内癌进展为微浸润癌的具体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 有待于进一步探讨。P53作为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蛋白, 其在微浸润癌表达稍高于导管内癌,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作为增值细胞的核抗原抗体, 其在微浸润癌表达明显高于导管内癌, 提示其可以作为检测乳腺癌增殖活性的敏感指标。综上所述, 本研究通过对5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分析, 为乳腺癌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和判定预后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乳腺癌患者50例临床资料, 参照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乳腺癌临床诊断标准进行分类:乳腺导管内癌0期33例, 微浸润癌Ⅰ期17例。结果 乳腺导管内癌粉刺型比例和并发坏死率均高于微浸润癌, 乳腺导管内癌ER、PR均高于微浸润癌;而P53和Ki67低于微浸润癌,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对5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点分析, 为乳腺癌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和判定预后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

参考文献

[1]贾实, 张文海, 李建一, 等.乳腺癌Ki-67和p53表达分析及其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9 (12) :1061-1063.

[2]陈凌, 郭晓静, 范宇, 等.乳腺微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6, 22 (5) :526-530.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8篇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局部晚期宫颈癌 (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 LACC) 是指宫颈局部肿瘤直径>4 cm的Ⅰb2-Ⅱa2期的宫颈癌, 若单纯的手术或放疗, 患者5年存活率低, 死亡率高[1]。新辅助化疗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 是指在宫颈癌手术前或放疗前给予一定疗程的化疗, 目的是缩小病灶体积和病灶范围, 给患者赢得手术机会, 提高手术切除率[2]。传统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有术前腔内放疗或联合放化疗, 对于一些没有腔内放疗条件的医院, 普遍应用单纯化疗。术前, 单纯化疗和放化疗联合方案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仍较少。本研究比较了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与放化疗联合的疗效, 现报吿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与贾汪大吴医院收治的80例宫颈癌患者。所有病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 患者入院前未接受任何治疗, 经宫颈活检确诊为宫颈癌, 由2名副主任以上医师根据200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的分期标准确定为Ⅰb2-Ⅱa2期。分为单纯化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 单纯化疗组38例, 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43.8岁, 病理类型:鳞癌36例, 腺癌2例。临床分期:Ⅰb2期20例, Ⅱa2期18例。放化疗联合组42例, 年龄28~56岁, 平均年龄42.1岁, 病理类型:鳞癌39例, 腺癌3例。临床分期:Ⅰb2期23例, Ⅱa2期19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单纯化疗组:各项辅助检查回报无异常, 无化疗禁忌, 给予TC方案化疗。紫杉醇135~175 mg/m2, 卡铂300~400 mg/m2, 静脉滴注, 化疗期间予水化, 预防过敏, 止吐, 必要时予升白细胞等治疗, 3周为1疗程, 共治疗2个疗程。放化疗联合组:化疗方案同化疗组, 同期行腔内后装放疗, 剂量为16~21 Gy (阴道施原器源旁1 cm, 7~8 Gy/周, 共2次) 。治疗结束后, 于第6周在全麻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年轻患者予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 并移位, 避免后期治疗对卵巢造成伤害。

1.3 疗效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子生物学指标血清SCC-Ag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病理参数, 包括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的发生率, 评价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CC-Ag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SCC-Ag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 两组患者血清SCC-Ag水平均下降, 放化疗联合组较化疗组下降幅度高于单纯化疗组, 两组治疗后血清SCC-Ag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术后病理参数比较

放化疗联合组脉管癌栓, 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 两组术后各项病理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我国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位居首位。该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 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 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化疗是使用药物经过血管到达肿瘤局部, 使肿瘤细胞发生毒性反应, 放疗使用射线加快肿瘤细胞凋亡, 二者均可在短期内缩小肿瘤体积, 为手术创造条件。化疗药物可增强放射线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使不同时期的肿瘤细胞趋于同步化[3], 提高放疗的敏感性, 二者联合应用, 更具优势。本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SCC-Ag水平均下降, 认为新辅助治疗疗效确切。放化疗联合组较化疗组下降更明显, 且术后各项病理参数比较, 放化疗联合组脉管癌栓, 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 提示放化疗联合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效果更佳。钟亚娟等研究认为同步放化疗组术前用药疗效优于新辅助化疗组[4], 本文观点与之一致。朱彦玲等认为术前放化疗联合的新辅助治疗方案逐步成为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的方向[5]。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肾毒性、严重的胃肠道反应等。放疗的并发症包括膀胱炎, 直肠炎及阴道萎缩等。本组化疗的80例患者中, 12例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4例有骨髓抑制, 42例放疗患者中, 3例有膀胱炎, 1例有直肠炎, 分别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后, 症状已缓解。两组患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影响手术进行, 提示新辅助治疗具有安全性, 可行性高。

新辅助化疗的缺点是一部分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患者, 通过新辅助化疗或放疗, 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病情进展, 错过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 影响预后。对化疗药物或放疗敏感的患者, 通过治疗, 肿瘤体积明显缩小或消失, 影响对患者临床分期的确定, 以致手术时切除范围不彻底, 术后复发率高, 临床应由经验丰富的, 至少2位副主任以上的医师, 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分期判定, 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由于本文样本量小, 新辅助治疗尚无统一的用药方案, 评定毒性反应的标准不同, 其确切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全利, 张必杰, 唐艳, 等.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52例疗效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1 (31) :1656-1658.

[2]邵佳, 何爱琴.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前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2014, 10 (6) :282-284.

[3]孔研, 张捷.术前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12 (8) :106-107.

[4]钟亚娟, 张蔚, 易跃雄, 等.同步放化疗与新辅助化疗术前用药在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评价[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27 (8) :623-626.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9篇

[关键词] 干扰素;原发性肝癌;化疗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05-02

原发性肝癌是一种常见又难治的的恶性肿瘤,以起病隐袭、生长速度快、病死率高、治疗效果差为特点。8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在确诊时已存在远处转移、肝内播散或伴有严重的肝硬化,需采取内科治疗来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但自 20世纪 50 年代以来,大多数化疗药用于肝癌治疗的有效率较低、可重复性差、毒副反应明显、易复发。所以寻找疾病缓解期长、有效率高、毒副反应低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肝癌治疗的研究热点。笔者对2009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取扰素联合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化疗方案,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男35例,女15例,年龄25~75岁,平均(49.5±5.3)岁。肝细胞癌经影像学、术后病理证实。对照组20例,采取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其中男 15例,女 5例,年龄 26~75岁,平均(51.5±4.6)岁;TNM 分期:2例Ⅰ期,12例Ⅱ期,2例Ⅲ期,4 例Ⅳ期;根治性切除15例,姑息性切除5 例;肝功能 Child 分级:10例A 级,7例B 级,3 例C级;HBsAg 阳性16 例,阴性4例。实验组30例,采取干扰素+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 25~74岁,平均(47.2±5.1) 岁;TNM 分期:4例Ⅰ期,12 例Ⅱ期,8例Ⅲ 期,6 例Ⅳ期;根治性切除24 例,姑息性切除6例;肝功能 Child 分级:12例A 级,12 例B级,6例C 级;HBsAg 阳性23例,阴性7例。所有患者一般状况计分 0~2分;患者平均术后 13 d开始化疗,中位循环次数3 ~6 个循环,平均4 次。

1.2 方法

对照组20例,第 1 天静脉推注阿霉素(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33021980)40~50 mg/m2;第1~5天静脉推注顺铂(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H20043889)20 mg/m2;第1~5天静脉推注5-氟尿嘧啶(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11020237)500 mg/m2;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600万U干扰素(丽珠集团丽珠生物工程制药厂, S10980045),隔日1次,皮下注射,连用4~6周。

1.3 疗效评价

参照 RECIST 和 WHO 制定的标准改良如下:进展(PD):原有病变估计增大≥25%,有新病变出现,AFP 持续升高;稳定(SD):估计肿瘤减少<50%,病情无明显变化≥4 周,无新病变的出现,AFP 无明显变化;部分缓解(PR):肿瘤大小减少≥50%,并维持>4 周,同时无新病变的出现;完全缓解(CR):未发现肿瘤或肿瘤消失,AFP下降至正常范围1倍之内,所有症状、体症消失,维持时间≥4 周。总有效率=(CR + PR)/总例数,临床获益率=(CR+ PR+SD)/总例数。毒副反应按照抗癌药物毒副反应 WHO 标准和美国 NCICTC进行评价 ,分为 0~Ⅳ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分析数据,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对照组:CR为10%(2/20),PR为15%(3/20),SD为30%(6/20),PD为45%(9/20),总有效率为25%,临床获益率为55%。实验组:CR为20%(6/30),PR为23.3%(7/30),SD为30% (9/30),PD为26.7% (8/30),总有效率为43.3%,临床获益率为73.3%。两组总有效率、临床获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毒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心电图改变,两组消化道反应、疼痛、脱发、肝损害、骨髓抑制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两项基本原则:(1)提高长期生存率的最有效手段是根治性手术切除; (2)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原发性肝癌因为就诊时多已属中晚期,失去了积极治疗机会,大于80%的原发性肝癌不能手术治疗,需采取包括全身化疗、血管介入治疗等在内的内科治疗。

化疗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积极、有效方法,铂类、氟脲嘧啶类、喜树碱类和抗代谢药是近年来肝癌化疗主要药物。一般认为,单药全身化疗疗效差,有效率<10%,联合化疗的客观疗效应优于单药化疗。干扰素的敏感性对肝癌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干扰素具有调节细胞增殖反应、促进细胞分化、抗病毒感染、抗肿瘤血管生成、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免疫调节及阻断原癌基因等多种功能[1-2]。干扰素与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可调节许多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3-5],发挥抗肿瘤的效应。干扰素还可使细胞周期蛋白 D1的表达下调,从而使其相关激酶(如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活性降低,阻断肿瘤细胞的分裂[6]。

传统化疗药物顺铂的抗肿瘤谱广、抗肿瘤活性强、抗肿瘤作用显著。顺铂主要靶位点为DNA,可形成DNA-蛋白质交联、DNA链间交联、链内交联,使DNA的复制破坏及肿瘤细胞的分裂被抑制。氟尿嘧啶类药物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基本药物,它在体内分别代谢为 5-氟脱氧尿苷酸和氟尿苷酸三磷酸,前者通过抑制胸腺核苷酸合成酶,使胸腺核苷酸的合成受到阻滞,最终导致DNA 合成障碍和胸腺核苷酸缺失;后者通过参与RNA 合成的过程使RNA 功能发生障碍[7]。

总之,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与目前常规治疗相比,疗效相当,但临床获益率较高,毒副反应较低,患者容易耐受,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更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Calvisi DF,Simile MM,Ladu S,et al.Altered methionine metabolism and global DNA methylation in liver cancer:relationship with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prognosis[J].Int J Cancer,2007,121 (11):2410-2420.

[2] Chen TM,Huang PT,Tsai MH,et al.Predictors of alpha-fetoprotein elev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C,but no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nd its normalization after 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 2a-ribavirin combination therap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5):669-675.

[3] Chawla-Sarkar M,Lindner DJ,Liu YF,et al.Apoptosis and interferons:role of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 as mediators of apoptosis[J].Apoptosis,2003,8(3):237.

[4] Rashmi R,Kumar S,Karunagaran D.Human colon cancer cells lacking Bax resist curcumin-induced apoptosis and Bax requirement is dispensable wit h ectopic expression of Smac or downregulation of Bcl-xL[J]. Carcinogenesis,2005,26(4):713.

[5] Yin H,Lee GI,Sedey KA,et al.Terphenyl-Based Bak BH3 alpha - helical proteomimetics as low-molecular -weight antagonists of Bcl-xL[J].J Am Chem Soc,2005,127(29):10191.

[6] Tomimaru Y,Eguchi H,Nagano H,et al.MicroRNA-21 induces resistance to the anti-tumour effect of interferon-α/5-fluorouracil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J].2010,103(10):1617-1626.

[7] Hu X,Chen W,Xu J.Downregulation of human equilibrative nucleoside transporter 1 by RNAi enhances 5-fluorouracil response in pancreatic cancer[J].Hepatogastroenterology,2010,57(104):1567-1572.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10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试验共入选病例104例,包括试验组52例,对照组52例。均为晚期、不适手术、初治结肠腺癌患者。

1.2 药品

参一胶囊(Rg3)10mg/粒,吉林亚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提供的。

1.3 入选及剔出标准

1.3.1 入选标准

(1)经病理组织确诊为结肠腺癌且为不能手术治疗的初治患者。(2)有一个以上客观可测量的肿瘤病灶。(3)年龄18-65岁。(4)ECOG评分0-2分。(5)血分析、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肺、肝功能基本正常。(6)无明显出血倾向。(7)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

1.3.2 剔出标准

试验期间合用其他化疗药物者;未按研究方案所规定剂量和疗程给药者;非肿瘤进展用药不足2周期者;下一个疗程用药延期>14天;其他违反试验方法的病例。

1.4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设计。随机化分组采用随机信封方式实现,将患者信息密封于信封内,根据随机号将患者等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号对应的具体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密封于信封中,按照患者入组顺序,拆开相应编号的信封从而确定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奥沙利铂(艾恒)130mg/m2+5%GS500ml/ivdrip(持续3小时)d1+卡培他宾(希罗达)1000mg/m2 Bid(分二次于饭后半小时吞服d1-14+vit B6100mg tid d1-14 q3w,即XELOX方案[4],同时给予参一胶囊(Rg3)20mg bid连续口服。对照组:奥沙利铂(艾恒)130mg/m2+5%GS500ml/ivdrip(持续3小时)d1+卡培他宾(希罗达)1000mg/m2 Bid(分二次于饭后半小时吞服d1-14+vit B6100mg tid d1-14 q3w,即XELOX方案。

1.5 疗效指标

观察病灶根据RESIST方法[8]对于可测量病灶疗效评价标准,分为CR、PR、SD、PD。入组者接受2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价为CR、PR、SD继续原方案治疗,疗效评价为PD者该为其他治疗方案。对于疗效评价为CR、PR患者,必须在肿瘤首次达到标准后不少于4周后重新测量并得到证实。以CR+PR作为有效率(RR),以CR+PR+SD作为临床获益率(CBR)。

1.6 统计学分析

本试验的疗效比较采卡方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化疗疗效结果分析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RR)分别为59.09%和50.00%,临床获益率(CBR)分别为86.36%和6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大肠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根治,但近一半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化疗是晚期结大肠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从以上实验结果可见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有一定的疗效,在联合使用参一胶囊后其疗效提高,不良反应减少。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放射治疗联合化疗(精选10篇)放射治疗联合化疗 第1篇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190例鼻咽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