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疾病范文
恶性疾病范文(精选8篇)
恶性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期间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男18例, 女20例。年龄52~78岁, 中位年龄65岁。肺癌22例, 胰腺癌5例, 乳腺癌3例, 鼻咽癌2例, 结肠癌2例, 直肠癌2例, 胃癌2例。TNM分期:Ⅱ期3例, Ⅲ期10例, Ⅳ期25例。下肢静脉血栓 (DVT) 20例, 上肢DVT 6例, 肺栓塞 (PE) 8例, 脑栓塞 (CE) 4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男22例, 女16例。年龄55~76岁, 中位年龄66岁。肺癌20例, 胰腺癌2例, 乳腺癌6例, 食管癌4例, 结肠癌2例, 胃癌2例, 卵巢癌1例, 肝癌1例。TNM分期:Ⅱ期1例、Ⅲ期11例、Ⅳ期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癌肿类型、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既往病史的统计, 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并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多因素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相关性行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既往病史情况
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长期卧床也可影响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P<0.05) 。见表1。
2.2 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 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是否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上存在差异 (P<0.05) , 而是否并发高血压、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2 多因素分析
以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为自变量, 血栓发生为因变量, 对其行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 上述因素可以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中10%~20%可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1]。恶性肿瘤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机制复杂多样, 一般认为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高凝状态、肿瘤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2]。本文对患者既往史进行分析, 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也为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本组病例中对上述高发因素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流行病学调查, 与普通人群相比, 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4~6倍[3,4,5]。普通人群血栓栓塞性疾病年发生率为117/10万。本组在同期住院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为6%, 高于普通人群组。其发生机制认为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诱导促凝血因子产生, 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抗凝活性;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损伤内皮细胞;血管壁损伤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显示, 长期卧床也可影响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P<0.05) 。因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后, 可使血流淤滞, 血流黏滞度增加, 缓慢的血流可活化凝血因子、延迟清除凝血因子、内皮缺氧受损而易发生血栓栓塞[6,7,8]。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病史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9,10]。本研究显示, 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既往史中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病史易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可能原因与上诉疾病易引起患者高凝状态、患者肥胖等因素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互相影响, 血栓栓塞性疾病可提示恶性肿瘤的发生, 恶性肿瘤中又较普通人群高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因此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恶性肿瘤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均有帮助[8]。笔者认为可常规加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临床医生应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提高认识, 加强预防性治疗, 及时发现血栓栓塞性疾病, 及时治疗, 提高恶性肿瘤的生存期, 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并发感染、输血、地塞米松可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这对于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了数据支持。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风险, 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ee AY, Levine MN.Venous thrombolism and cancer risk sand out-comes[J].Circulation, 2003, 107 (23 Suppl 1) :117.
[2]程艳, 蔡欣, 刘基巍, 等.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0, 4 (15) :376-379.
[3]Goldhaber SZ, Tapson VF.DVT FREE Steering Committee[J].A prospective registry of5, 451pattients with ultrasound-confimed deep vein thrombosis[J].AM J Cardiol, 2004, 93:259-262.
[4]Blom JW, Doggen CJ, Osanto S, et al.Malignancies, prothrom botic mutation, and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J].JAMA, 2005, 293:715-722.
[5]Paskauskas S, Pundzius J, Barauskas G.Venous throm boembolism and prophylaxis in cancer patients[J].Medicia (Kaunas) , 2008, 44 (3) :175-181.
[6]Piccioli A, Prandoni P.Idiopathic venous throm boem bolism as afirst manifestation of cancer[J].Haemostsasis, 2001, 31 (Suppll) :37-39.
[7]Frederick R, Steven P, Patricia M.Tissue factor, thrombin, and cancer[J].Chest, 2003, 124 (3Suppl) :58S.
[8]胡豫, 王华芳.肿瘤并发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10 (27) :1591-1596.
[9]王丰容, 刘双.48例恶性肿瘤并发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2, 31 (1) :68-70.
恶性疾病 第2篇
关键词:CA125;FIB;恶性卵巢肿瘤;卵巢囊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0-02
卵巢癌的发病率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占2.4%~5.6%,目前生殖道肿瘤中造成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是卵巢癌,女性生殖道肿瘤中22.9%是卵巢癌.有临床症状的卵巢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占70%~80%.5年生存率徘徊在30%~50%之间,故对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CA125被公认为是诊断卵巢癌有重要意义的标志物[1]。CA125在良性肿瘤卵巢囊肿患者中常升高,使鉴别诊断卵巢囊肿与卵巢癌比较困难。因此对卵巢囊肿与卵巢癌进行治疗前较准确的鉴别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报道卵巢癌血浆FIB水平的研究不多,且少见将CA125联合FIB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报道,通过检测患者CA125和FIB水平的差异,判断患者是卵巢癌或卵巢囊肿患者,研究两者联合检测对提高卵巢癌诊断率的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卵巢癌组:选择漳州市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48例(2007年1月到2010年5月),年龄范围32~75岁,平均61岁.卵巢囊肿组:卵巢囊肿患者123例,年龄22~75岁,平均42岁.两组患者均为我院行手术治疗并病理诊断确定,入院均进行血清CA125和血浆FIB的检查,均排除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及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科合并症。
2.CA125及FIB的检测。①仪器设备及试剂。CA125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DXI800及配套试剂检测;FIB采用美国实验室仪器公司生产AclTop及配套试剂检测。②测定方法。血清CA125的检测采用免疫放射法,血清FIB检测采用比浊法.CA125>35(u/ml)为阳性,FIB>4(g/l)为阳性。
3.全组数据经检验或卡方检验处理
二、结果
1.卵巢癌组、卵巢囊肿组血清CA125、血浆FIB水平。
表1 卵巢癌组、卵巢囊肿组的血清CA125及血浆FIB水平
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较卵巢囊肿患者显著升高(P<0.01),卵巢癌患者血清FIB水平较卵巢囊肿患者偏高(P<0.05)。
2.卵巢癌组、卵巢囊肿组血清CA125、血浆FIB阳性率比较(%)。
表2〓卵巢癌组、卵巢囊肿组的血清CA125、血浆FIB阳性率(%)比较
48例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检查的阳性率为89.8%,血浆FIB检查的阳性率为85.4%,123例卵巢囊肿患者血清CA125检查的阳性率为16.3%,血浆FIB检查的阳性率为27.6%。
3.卵巢癌组血清CA125及血浆FIB单独及联合检测比较。
表3卵巢癌组血清CA125检测、血浆FIB检测及联合血清CA125和血浆FIB检测比较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单用血清CA125检测诊断卵巢癌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83.7%、准确性为45.7%;单用血浆FIB检测诊断卵巢癌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71.8%、准确性为87.5%。联合CA125与FIB检测后敏感性为95.8%,特异性为84.7%、准确性为75.6%。
三、讨论
CA125是从上皮性卵巢癌分离的一种糖蛋白抗原,其检测出可被单克隆抗体OC125结合的。95%的健康成年妇女CA125的水平≤35U/ml。当前常用CA125作为卵巢癌的肿瘤标记物,诊断和监测卵巢癌进展。但CA125在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盆腹腔结核﹑肝硬化腹水和其他非肿瘤都有监测到升高,不具有特异性.比较恶性卵巢肿瘤组与良性卵巢肿瘤组的CA125平均值和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检测CA125水平对患者卵巢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7%,准确性为45.7%.因此为早期诊断鉴别卵巢癌,需寻找更好更简便的诊断方法。
联合检测FIB与CA125在卵巢癌和卵巢囊肿患者血液中的水平,研究联合检测是否有利于鉴别卵巢癌和卵巢囊肿。结果显示卵巢癌的FIB与CA125的值皆高于卵巢囊肿,单用CA125诊断卵巢癌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83.7%、准确性为45.7%;单用FIB诊断卵巢癌敏感性为85.4%、特异性为71.8%、准确性为87.5%.联合检测血清CA125与FIB的水平使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为95.8%,特异性为84.7%、准确性为75.6%.可见联合检测比单用CA125检测提高了卵巢癌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为临床正确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可靠依据.因此联合检测患者血清CA125和FIB水平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鉴别卵巢癌和卵巢囊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3-517.
[2]Zacharski LR,Memoli VA,Ornstein DL,et al.Tumor cell proco-agulant and urokinase expression in carcinoma of the ovary[J].J Natl Cancer Inst,1993,85:1225-1230.
恶性疾病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8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 其中男75例, 女83例, 年龄22~76岁, 平均49岁。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 (PICC) 后应用各种化疗药物, 每次以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其PICC导管留置时间36~325天, 平均108.5天, 发生静脉炎13例, 均湿敷、理疗后痊愈, 导管堵塞2例, 肝素水冲管后再通, 导管折断2例, 1例因病人不当活动所致, 1例由于家属不当按摩所致, 换管后进一步治疗, 149例1次穿刺成功, 9例失败是因穿刺角度不当, 而导致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4.3%。拔管48例, 1例因感染原因而拔管, 后证实发热与之无关, 断管1例拔管, 5例由于出院后护理不当拔管, 其余为死亡后拔管。135例病人PICC治疗过程均满意。
1.2 操作方法
选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一条, 及常规静脉穿刺用物。具体操作:首先确定静脉和插管穿刺点[1], 患者上臂与身体呈90°角, 为防止插管误入颈外静脉, 指导患者头部偏向同侧贴近肩部, 测量穿刺点至第3肋间的长度, 所得长度为PICC管导入血管的长度。然后消毒, 范围为穿刺点上下10cm, 两侧至臂缘, 常规铺无菌洞巾。打开PICC管包装, 用生理盐水10mL预冲导管。静脉穿刺后观察回血, 保持针的位置, 向前推进插管鞘进入血管, 保持插管鞘的位置, 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 从插管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入插管鞘, 并缓慢推进至所量长度, 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 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安装减压套筒及连接器, 将机翼状卡子卡在距PICC穿刺点1cm处, 碘仿酒精棉球放置穿刺点处, 用贴膜及胶布固定导管。最后经X线透视确定导管达到理想的上腔静脉预定位置, 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2]。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包括: (1) 置管前向患者解释置管的目的、优点、过程、操作步骤及配合要点。可让已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作现身说法, 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 积极主动配合穿刺; (2) 置管后第一日换药1次, 如无特殊以后每周换药1~2次, 每周换正压接头1次, 换药时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红肿、渗血、渗液, 记录导管的刻度, 并保持体外导管部分呈“S”型弯曲。冲管时用20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以脉冲式动作推注, 在管腔内产生湍流, 清洁管壁。不同化疗药物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 以防止药物的配伍禁忌致沉淀物堵塞管腔。封管时用20mL注射器抽生理盐水20mL以脉冲方式封管; (3) 拔除导管时, 常规备止血带1根, 动作轻柔, 拔出后应检查导管是否完整, 导管末端一定要完整。将穿刺针眼按压5min, 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24h。
2.2 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1) 导管异位和脱出。置管后最常见的异位是导管进入颈静脉。当穿刺导管头部到达肩部时, 嘱病人头转向穿刺侧, 下颌尽量贴近肩部, 可避免导管进入颈静脉。本组1例导管末端进入锁骨下分支静脉并回折, 在x线片确定后将导管撤出6~8cm后, 用20mL注射器抽20mL生理盐水一边脉冲式推注, 一边重新置入导管于锁骨下静脉。胸腔内压力改变、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管固定不当等均可致导管脱出。因此, 嘱病人避免剧烈活动和穿刺侧肢体负重, 每次换药后妥善固定导管。
(2) 导管堵塞。发生率会随置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导管堵塞可分为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堵塞。本组有2例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堵管。将10mL的注射器抽注肝素水推注后再通[3]。如为脂肪乳剂堵管时, 可选择70%酒精进行再通[3]。
(3) 导管断裂。包括体外导管部分断裂和体内导管部分断裂。本组体外导管部分断裂1例, 剪除断裂部分, 更换连接器, 修复导管。体内导管部分断裂1例, 加压固定导管以防止导管漂移, 在上臂近腋窝处扎止血带, 明确导管位置, 将静脉切开取出导管。因此, 在操作中严禁高压注射冲管、经导管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 不使用小于10mL的注射器推注液体。
(4) 穿刺局部渗血。一旦发现穿刺局部出血、渗血, 应立即给予换药, 穿刺针眼上方放置一块无菌小纱布并加压包扎, 嘱病人避免穿刺侧肢体剧烈活动, 1~3天内症状可消失。
(5) 感染的预防。包括 (1) 穿刺部位应无感染病灶; (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 消毒皮肤时待消毒剂干后再穿刺; (4) 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导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 (5) 穿刺局部有红肿、渗血、渗液应增加换药次数, 敷料潮湿或松脱应随时更换。必要时局部涂抗生素药膏或口服抗生素。
2.3 带管宣教
向携带PICC导管出院的病人详细宣教, 内容包括: (1) PICC导管可留置1年, 并且保护导管对于完成化疗非常重要; (2) 避免穿刺侧手臂负重、特别是穿脱衣物时易拉出; (3) 可以淋浴, 不可盆浴、泡浴, 浴前用保鲜膜在肘部缠绕2圈, 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 淋浴后检查透明敷料下有无浸水, 如有浸水及时来院处理; (4)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注意观察穿刺针眼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液、敷料松脱等情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来院处理; (5) 坚持每7天来院用生理盐水冲管、换药、换肝素帽1次; (6) 导管可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输液泵给药, 严禁用于高压注射给药、推注造影剂。
3 讨论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插管 (PICC) , 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应用于补液和化疗中, 能满足各种液路要求。本院于2003年6月率先在血液科对于恶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实施PICC, 效果满意。
保持血管是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普通留置针因位置表浅, 易受病人肢体活动影响, 加上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刺激非常大, 易导致血管发生静脉炎及渗漏性损伤, 甚至皮肤坏死, 给患者带来肉体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同时临床出现血管损伤及疼痛也较常见[4], 往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下一周期的治疗。而PICC置管为化疗患者解决了这一难题。
PICC置管导管感染的病死率为3%[5]。本组病例中无一例发生感染。主要有如下经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根据局部的渗血、渗液情况决定换药时间, 一般穿刺后24h换敷料1次, 以后3~7天更换1次, 如有渗血、渗液要随时更换, 适时行分泌物培养, 调整抗生素。
本组病例PICC置管成功率较高, 留置时间长, 没有出现渗漏损伤, 化疗过程顺利。成功的关键在于: (1) 正确选择血管, 尽量选择首次化疗的病人; (2) 严格实施无菌操作; (3) 正压封管, 且动作迅速[6]; (4) 加强健康宣教。PICC置管方法简单、安全, 有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解除了病人的后顾之忧。并且大大减少了并发症, 避免了多次穿刺, 也使病人的整体治疗费用下降, 节约了成本。非常值得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化疗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6月~2007年12月对158例恶性血液系疾病患者实施PICC技术, 进行化疗的资料。结果:本组158例患者PICC导管留置时间36~325天, 平均108.5天, 发生静脉炎13例, 导管堵塞2例, 导管折断2例, 其余141例病人PICC治疗过程均满意。结论:PICC在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具有优越性, 值得推广, 在临床上, 应注意治疗中的护理。
关键词: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恶性血液系疾病化疗,护理
参考文献
[1]魏娟, 曹亚红, 陈秀敏, 等.外周静脉穿刺植中入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护理学, 2000, 15 (8) :471-472.
[2]于健春, 王秀荣.X线辅助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 1999, 33 (6) :378-380.
[3]Loughran SC, Borzatta M.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areport of 2506 catherdays[J].JPEN, 1995, 19 (2) :133-136.
[4]张惠兰.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495.
[5]骆小京, 康继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NICU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 1999, 34 (4) :232-233.
恶性疾病 第4篇
关键词: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胆道金属支架,胆道恶性梗阻
整群胆道恶性梗阻是指胆道受病变组织压迫或浸润而阻碍胆汁正常排出的一种重症。 目前ERCP与PTCD是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疾病的主要手段, 为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 该研究特对2012 年2 月—2015 年3 月该院收治的64 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展开研究, 以下即为该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4 例胆道恶性梗阻患者, 其中男34 例, 女30 例, 年龄49~72 岁, 胆总管癌25 例, 肝总管癌18 例, 胰头癌8 例, 乳头癌13 例, 根据置入方法将其分为ERCP组与PTCD组, 其中ERCP组有33 例, 低位恶性梗阻21 例, 高位恶性梗阻12 例;PTCD组有31例, 低位恶性梗阻18 例, 高位恶性梗阻13 例;两组在患者年龄、 性别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ERCP组患者术前静脉注射盐酸哌替啶、 地西泮、东莨菪碱, 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段探寻乳头, 使用造影导管或者插入式切开刀选插胆管, 多次调整将胆管调整到合适方向;插管完成后首先回抽胆汁, 然后使用造影导管或者插入式切开刀将造影剂注入, 在DSA下对狭窄部位、狭窄范围、狭窄段长度以及狭窄程度进行观察, 同时观察胆管情况;通过导丝引导切开乳头, 进行支架置入, 严重狭窄者可使用扩张探条进行扩张;选择金属胆道支架时, 支架上下端超出狭窄段20mm为宜, 若低位梗阻, 支架上下端超出5 mm为宜;对于二级胆管高位梗阻, 可以将导丝插入肝内胆管, 置入双支架;支架输送器达到胆管后进行释放。
1.2.2 PTCD组患者术前肌注盐酸哌替啶, 在DSA引导下探寻穿刺位置, 消毒铺巾后, 将20 ml空针针头放置于穿刺位置, 在DSA下观察是否将穿刺位置与肝脏上下径的中心部位对准, 偏差较大时重择穿刺点;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后, 使用尖刀在穿刺位置进行小切口, 使用千叶针刺穿胆道, 一般以右侧腋中线位置8~9 肋间为穿刺点, 若有胆汁抽出即表示穿刺成功;将造影剂注入, 观察胆道梗阻位置、范围大小和程度轻重;将微导丝送入梗阻部位, 将扩张的外鞘管送进梗阻上方部位, 并将超滑导丝送进5F外鞘管, 然后将两者送入十二指肠, 经造影观察扩张后胆道梗阻情况;在透视下, 将胆道支架推送器推送入狭窄部位, 支架两端一般超出梗阻部位20 mm及以上为宜, 对于低位梗阻, 超出长度不能太长;对于二级胆管高位梗阻, 可将支架呈“T”或“Y”放置, 保留导丝, 将支架输送器退出;置入内外引流管时, 引流管mark要在胆管内, 用生理盐水清洗胆道;通常在5~7 d再次进行造影, 并根据相应情况, 将引流管拔出。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手术成功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作为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
通过观察表1 可知, ERCP组、PTCD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在低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PT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12, P<0.05) ; 在高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PTCD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66.67%、67.7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黄疸改善情况
ERCP组、PTCD组黄疸改善百分比分别为53.85%、5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在低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黄疸改善百分比明显高于PTCD组; 在高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黄疸改善百分比明显低于PTCD组, 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382, P<0.05)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ERCP组、PTC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07%、25%,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在低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TCD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02, P<0.05) ; 在高位恶性梗阻疾病中, ERCP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PTCD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75, P<0.05) 。
3 讨论
目前国内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方式有很多, 外科手术根治疾病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对于能承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最好选择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而对于不能承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可选用介入治疗, 现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介入治疗主要为PTCD和ERCP, 这两种治疗手段对消除胆道梗阻都具有理想的效果, 并且由于金属支架比内涵管或塑料支架开通时间长, 同时具有经济方便、安全可靠的优势, 所以金属支架置入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该研究结果显示ERCP组、PTCD组手术总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ERCP术中重要环节在于能否将导丝插入胆道并顺利通过胆道狭窄段。 这两种技术均对解除胆梗阻具有确切疗效, 能有效减轻黄疸, 本研究中ERCP组、PTCD组黄疸改善百分比分别为53.85%、50%,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ERCP技术中黄疸改善情况不明显的多为高位恶性梗阻患者, 尤其以Bismuth IV的患者居多, 其原因在于由于梗阻位置高, 两侧肝管通畅度受阻所致, 同时也与长期梗阻而导致肝内毛细胆管阻塞有关, 或者是由于尽管支架将狭窄位置开通, 但胆汁仍然无法正常排出所致。 如果成功插管后, 吸出的为白胆汁, 则应考虑是由于肝外胆管梗阻时间较长, 病情严重, 导致毛细血管发生严重淤胆。 该类患者在置入支架后往往退黄时间比较缓慢, 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详尽讲明。 对于高位梗阻患者, 特别是Bismuth IV的患者来说, 由于存在两侧肝管胆管或者是二级以上胆管梗阻, 采用ERCP技术只能置入双支架, 但是通过PTCD技术置入多支内支架是否有必要值得作进一步研究。 微创技术也难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ERCP术后常发生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胆系感染、急性胰腺炎、穿孔、胆道出血等, 该研究中ERCP组、PTCD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07%、25%, 其中ERCP组中以急性胰腺炎居多, 也出现了2 例胆系感染, 据国内研究资料表明, 术中导管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或者在插管的过程中带入了胃肠道细菌而导致胆管感染; 术中反复进行插管注射致使胆管壁受到损伤等都是胆系感染的发作因素。 PTCD组中出现胆系感染的患者比较多, 其中出血也是PTCD术后常见并发症, 因为PTCD穿刺通道需要通过肝组织, 易对肝包膜及肝实质造成一定损伤, 但出血量一般较少, 作止血处理后均可自行缓解。
目前, 在ERCP及PTCD胆道金属支架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疾病的随机对照方面的研究不多, 特别是在经济学方面的对比就更为少, 绝多数都是以经验来进行退黄治疗, 需根据高、低位恶性梗阻进行分组作进一步具有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强, 王成, 谷新珠, 等.经内镜胆道支架置放治疗胆道恶性梗阻性疾病[J].中国内镜杂志, 2002, 8 (10) :36-37.
[2]杞映华, 赵磊, 李志军, 等.十二指肠镜下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J].大家健康, 2015 (1下旬版) :96.
[3]薛鸿鹏, 祝喜萍, 李强.内视内镜下金属支架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观察[J].中国校医, 2012, 26 (1) :35-37.
[4]周慧, 宛新建, 陆伦根, 等.内镜下金属支架引流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和肝外恶性胆道梗阻临床观察[J].胃肠病学, 2012, 17 (6) :342-346.
[5]朱林林, 王一平.磁共振胰胆管成像与超声内镜诊断胆道梗阻疾病的系统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3, 30 (3) :154-159.
[6]黄勇, 吕天甫, 王庆荣, 等.胆道恶性梗阻的CT影像表现[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7) :228.
[7]武军.容积CT阴性法胆道成像在胆道梗阻性病变台的应用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3.
恶性疾病 第5篇
关键词:乳腺钼钯,超声,乳腺肿瘤,诊断准确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 乳腺疾病成为困扰女性生活的常见疾病, 这种疾病很常见, 是一种多发疾病, 严重者对女性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近年来, 乳腺疾病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趋向年轻化, 尤其是乳腺癌已居于女性多发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 因为这种疾病早期表现为肿块, 很多患者会忽视这一点, 认为可能是普通的乳腺良性肿瘤, 如纤维瘤等, 因此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 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 一旦发现乳房有胀痛、异常肿块, 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乳腺肿瘤及乳腺癌的最佳方法。对乳腺肿块良性、恶性的诊断现在多依靠于超声检查和乳腺钼钯技术检测, 因为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 对患者进行检查时通常将两种技术相结合, 提高检查的准确率。本研究结合相关实例, 对两种技术相结合检测乳腺良性、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因此, 早发现、早治疗是乳腺疾病的重要预防措施, 女性朋友要提高警惕。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6 月-2015 年5 月收治不同程度乳腺疾病患者100 例, 年龄21~65岁, 平均年龄43 岁, 其中两侧乳房胀痛55例, 可摸到明显肿块12例, 乳头出现溢液33例。
研究方法:B超诊断所用仪器为PHILIPS-T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对患者进行检查时, 患者双手上举, 将腋窝及乳房充分暴露, 选用频率5~10MHz的乳腺检查软件, 直接接触患者乳房, 在双乳12 点处按顺时针方向对患者整个乳房组织进行检查, 观察是否有病变异常、肿块囊肿等, 并详细记录患者病灶处的肿块大小、形状、位置、边界、血流信息、回声是否异常。采用十字形交叉的方法对乳房进行纵横扫查[1]。乳腺钼靶X线诊断采用美国HOLOGIC Selenia数字化钼靶乳腺机, 对患者检测过程中, 尽量控制检测仪器对患者的压力, 避免用力过大造成癌变细胞的游离扩散。检测腋窝淋巴是否有肿块和炎症, 乳房是否有病变组织及肿块等。
结果
病理分类:乳腺钼钯结合超声对患者乳腺进行检查, 患良性肿瘤患者68例, 其中纤维腺瘤46 例、乳腺囊肿12例、脂肪瘤1例、积乳囊肿7例、错构瘤2例;恶性肿瘤 (乳腺癌) 32例, 其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2 例、导管原位癌6 例、黏液癌3例、髓样癌5例、单纯癌4例。
高频超声检查:46 例纤维瘤患者中, 31 例患者肿块多呈现椭圆形或卵圆形, 小部分患者肿块呈分叶状, 纵横直径比约为1, 通常肿块有包膜, 表面光滑, 无针刺状, 内部回声较弱或稍强;7例积乳囊肿患者超声显示可见肿块, 肿块边界明显清晰, 影像中多呈现囊性暗区, 部分患者呈多囊性症状;12 例乳腺囊肿患者影像多呈现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 后壁回声增强;1例脂肪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稍强的回声团, 脂肪瘤与乳房其他组织无粘连, 边界清晰;2例错构瘤患者在检测过程中, 病灶有不均质的回声团;32例恶性肿瘤 (乳腺癌) 患者中, 12 例患者有不同形态的肿瘤, 肿瘤的纵横直径之比>1, 且肿块的边界不清晰, 与周围乳腺组织有粘连, 且肿块边缘处有毛刺状锯齿状或蟹足状的突生物, 检测过程中, 肿块内部多呈弱回声实性衰减暗区, 有血流信号;6例患者病灶处有局部腺体的增厚, 其余患者无明显的肿块和腋窝淋巴结肿大的现象[2]。
乳腺钼钯技术:46 例纤维瘤患者中, 31 例患者肿块多呈现椭圆形或卵圆形, 小部分患者肿块呈分叶状, 纵横直径比约为1, 周边可见纤细透亮晕, 没有明显的肿块, 未见明显肿块影;7例积乳囊肿患者, 仅表现为腺体局限致密;12例乳腺囊肿患者影像多呈现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 后壁回声增强;1例脂肪瘤患者在检查过程中, 发现有稍强的回声团, 见圆形透亮影, 脂肪瘤与乳房其他组织无粘连, 边界清晰;2例错构瘤患者在检测过程中, 病灶处有不均质的回声团, 内呈混杂密度。32例恶性肿瘤 (乳腺癌) 患者中, 12例患者发现肿块, 可见毛刺, 肿块的边界不清晰;6例表现为典型恶性钙化, 边缘模糊, 其余患者肿块不明显, 表现为局部致密浸润。
乳腺钼钯与高频超声配合检查:患有乳腺肿瘤的患者91 例, 检测率均高于乳腺钼钯技术和超声技术的单独检测。乳腺钼钯技术的检查准确率75.9%, 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83.1%, 两技术相结合检测准确率92.3%,
讨论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乳腺疾病患者100 例的临床资料, 发现乳腺钼钯技术检测与超声检测的准确率均较高, 具有价格实惠、 操作简便的优点, 是检查乳腺肿瘤及各种乳腺疾病的首要选择, 实用性强, 临床应用价值高[3]。
本研究发现, 乳腺钼钯技术的检查的准确率75.9%, 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83.1% , 两技术相结合检测准确率92.3%, 因此, 将两种技术结合使用的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某种检测技术的单独使用。超声检测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实时无放射性的优点, 可以对乳房病灶处进行全面、 细致的检查, 将乳腺肿块部位的肿块大小、形状、 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是否有粘连、有无血流信号等详细反映出来, 在临床中应用价值高。而乳腺钼钯技术在检测过程中对乳腺单纯钙化更加敏感, 能清晰反应乳腺内细微的组织病变, 本研究将乳腺钼靶X线和B超诊断进行联合, 诊断准确率较高。
总之, 乳腺钼靶X线和B超诊断各有优劣, 二者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临床效果基本相似, 二者联合诊断能够显著提高准确率,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贵颖, 蔡勇, 王长青.超声显像与钥把检查对小乳腺癌诊断的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8 (6) :683-684.
[2]于志勇, 左文述, 赵月环.高频超声与钥把片诊断乳腺癌的价值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13 (9) :673-674.
恶性疾病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7 月~2015 年3 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 患者病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 不存在外科手术史, 自愿参与手术治疗, 排除到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接受过手术治疗患者、恶性肿瘤8 年以上患者、体重异常患者, 依照麻醉方法分为异丙酚组和七氟醚组, 各43 例。异丙酚组男27 例, 女16 例, 平均年龄 (67.1±8.4) 岁, 平均病程 (3.3±0.7) 年, 11 例患者为肺癌, 10 例患者为直肠癌, 10 例患者为胃癌, 7 例患者为肝癌, 其他癌症5 例;七氟醚组患者男26 例, 女17 例, 平均年龄 (39.1±11.7) 岁, 平均病程 (3.1±1.2) 年, 14 例患者为肺癌, 9例患者为直肠癌, 11 例患者为胃癌, 7 例患者为肝癌, 其他癌症2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身麻醉手术, 静脉注射马来酸咪达唑仑0.15 mg, 患者入睡后, 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芬太尼5μg, 实施气管插管操作。异丙酚组患者持续泵入异丙酚, 速度控制在6 mg/ (kg·h) , 七氟醚组患者持续性吸入2.0%七氟醚, 手术中依照患者血压和心率变化改变麻醉剂量, 每隔30 min静脉注射维库溴铵4 mg+芬太尼0.1 mg。
1. 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术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总时间,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 (t0) 、麻醉后 (t1) 和手术结束前10 min (t2) 3 个时间段全血粘度变化, 全血粘度变化以低切变率全血粘度 (Lηb) 、中切变率全血粘度 (Mηb) 和、高切变率全血粘度 (Hηb) 作为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全血粘度舒张压以及心率等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和治疗时间比较异丙酚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13.34±2.86) min]显著短于七氟醚组[ (21.85±4.92) min] (P<0.05) ;异丙酚组患者术后治疗总时间[ (6.37±1.26) d]显著短于七氟醚组[ (9.63±1.28) d] (P<0.05) 。
2. 2 麻醉效果比较异丙酚组麻醉有效率为93.0% (40/43) , 显著高于异氟醚组的76.7% (33/43) (P<0.05) 。
2. 3 全血粘度比较麻醉后异丙酚组和七氟醚组患者舒张压 (74±14) 、 (75±16)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及心率 (65±13) 、 (65±13) 次/min较麻醉前 (84±14) 、 (86±15) mm Hg和 (79±13) 、 (78±8) 次/min明显下降 (P<0.05) , 术前10 min恢复到基线水平。患者全血粘度均得到明显下降, 异丙酚组Hηb、Mηb、Lηb t1时刻为 (5.8±0.5) 、 (8.3±0.9) 、 (7.2±0.8) F, t2时刻为 (5.6±0.6) 、 (8.0±1.1) 、 (7.0±0.9) F, 显著低于七氟醚组的 (6.0±0.4) 、 (8.0±0.8) 、 (7.5±0.9) F与 (5.9±0.5) 、 (7.6±0.6) 、 (7.3±1.1) F, 且异丙酚组下降趋势显著高于七氟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恶性肿瘤治疗中, 异丙酚和七氟醚均是两种常采用的治疗药物, 安全性和可靠性都很高[1], 为分析异丙酚和七氟醚在恶性肿瘤麻醉中的效果, 以麻醉效果、全血粘度以及术后苏醒时间为指标进行观察, 研究结果提示异丙酚的麻醉效果更加明显。在以往分析研究中, 有研究采用异丙酚麻醉家兔, 研究结果表明家兔血液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 同时血液粘滞度也明显下降, 在分析七氟醚对人体血流动流变学影响中, 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研究采用七氟醚麻醉恶性肿瘤患者, 分析不同时间段患者全血粘度变化, 表明七氟醚能够降低麻醉中引起的血液粘滞情况, 也有研究分析七氟醚和异丙酚对血液粘滞情况的影响, 指出两种麻醉药物都能够降低血液粘滞情况, 但是异丙酚的效果更好。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麻醉后两组患者舒张压、心率明显下降, 在术前10 min恢复到基线水平;与麻醉前相比, 麻醉后患者Hηb、Mηb、Lηb均得到明显降低, 异丙酚麻醉患者气管插管后和手术结束前10 min Hηb、Mηb、Lηb指标显著低于七氟醚 (P<0.05) , 说明异丙酚有更好的降低血压粘滞效果。
综上所述, 在恶性肿瘤麻醉中, 异丙酚和七氟醚均是两种很好麻醉药物, 与七氟醚相比, 异丙酚能够缩短术后清醒时间, 提高麻醉效果, 降低全血粘度, 具有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恶性疾病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01~2015-01在我院行乳腺钼靶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 从中筛选出腋窝淋巴结显影清晰者68例, 全部为女性, 年龄16~75岁, 平均 (51.5±4.5) 岁, 其中良性疾病者41例, 乳腺癌患者27例。
1.2 方法
采用意大利吉特公司生产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机, 根据个体差异选择摄片条件28~36kv, 38~63m As。使用GE影像归档和传输系统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 处理并配备巨鲨高清专业显示屏进行观察。全部病例均常规行双侧头尾位 (CC:cranio-caudal) 及内外侧斜位 (MLO:medial lateral oblique) , 部分加照腋区加压位。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样本分为良恶性两组, 由1位主管技师、2位主治医师及1位主任医师在PACS工作站通过后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观察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分布、数目和形态。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或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胸大肌和脂肪组织密度为参考, 将密度高于胸大肌的淋巴结定为高密度, 将介于胸大肌和脂肪组织之间密度者为中等密度。68例患者均清晰显示腋窝淋巴结大小、分布、密度、数目以及形态, 见表1。
3 讨论
乳房淋巴系统由乳腺内淋巴管、引流淋巴管及区域淋巴结组成, 乳腺的大部分淋巴 (75%) 主要是向外侧引流至同侧腋窝淋巴结[2,3]。当前, 对腋窝淋巴结的X线钼靶摄影结果报道尚不多见, 并存在一定的分歧。刘辉等[4]报道, 乳腺癌X线腋窝淋巴结发现率为60%, 显示最小淋巴结最短径为0.6cm。而朱明霞等[5]则报道腋窝淋巴结发现率为64%, 最小淋巴结最短径0.2cm, 敏感性为61%, 特异性达90%。鉴于腋窝淋巴结较高的特异性, 并且由于腋窝丰富的脂肪组织使得淋巴结显影较为清晰, 因此分析研究腋窝淋巴对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证实腋窝淋巴结密度较高和边缘分叶是乳腺癌诊断的可靠参考指标 (P<0.05) 。而淋巴结的大小、分布及数目和乳腺的良恶性疾病无显著相关性 (P>0.05) 。
X线摄影时腋窝以脂肪组织为主要背景, 正常腋窝淋巴结的密度介于脂肪和胸大肌之间[6]。本研究中可见乳腺癌组患者腋窝淋巴结呈高密度者占61.1% (11/18例) , 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的19.5% (8/41例) ,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当前文献报道基本相符[7,8]。因此们可以认为腋窝淋巴结密度增高和乳腺癌患者有显著相关性, 考虑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淋巴细胞刺激增生, 癌细胞浸润使淋巴结皮质厚薄不均, 淋巴结门结构内脂肪、结缔组织被增生的淋巴细胞、癌细胞置换填塞后致淋巴结门结构不规则或消失。因此, 腋窝淋巴密度可以作为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一个重要鉴别指标。
淋巴结的结构与肾脏类似, 中心偏一侧为淋巴结门及髓质部, 由淋巴结动静脉、脂肪、淋巴窦构成, 周围为皮质部, 由淋巴小结构成。除了常见的肾形淋巴结外, 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可呈多样性, 包括实心圆形、椭圆形、空心圆形以及分叶形等。本研究发现, 分叶状腋窝淋巴和乳腺癌有密切关系, 乳腺癌组患者腋窝淋巴结呈分叶状改变占22.2% (6/27例) , 而良性疾病组无一例出现腋窝淋巴结分叶状改变,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腋窝淋巴结分叶状改变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另一个重要指标。分析其原因可能是转移性淋巴结因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增殖, 尚未突破淋巴结被膜, 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多, 淋巴结逐渐膨胀但又被限制于被膜中使其成为不规则分叶状改变[9]。
关于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和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关系目前尚有一定得争议, 文献大多以1cm为腋窝淋巴结增大并转移的阈值[10]。Obwegeser等[11]认为采用淋巴结大小来判断淋巴结转移应持谨慎态度。本研究中采用长径1.5cm作为腋窝淋巴结分组标准, 统计分析认为腋窝淋巴结大小和乳腺良恶性疾病无显著相关性, 考虑其原因可能是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常因脂肪浸润或者淋巴液回流不畅导致淋巴结增大从而影响其诊断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 腋窝淋巴结在乳腺钼靶摄影较易显影, 但形态学较为复杂, 其密度以及是否分叶改变和乳腺癌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参考指标。因此, 在乳腺钼靶摄影中应尽可能清晰地展示腋窝淋巴结, 同时也提示我们在诊断过程中除了对乳腺本身地仔细分析外也应重视对腋窝淋巴结的详细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在数字化乳腺钼靶摄影中腋窝淋巴结的形态学改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12015-01因乳房肿块行数字化乳腺钼靶检查并可见腋窝淋巴结显影者68例, 按照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乳腺癌组和良性疾病两组, 比较两组患者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形态、分布以及数目的区别。结果:良性疾病组共41例, 其中腋窝淋巴结长径≥1.5㎝者15例;高密度8例, 中等密度33例;25例单侧显影, 16例双侧显影;多发者18例;未见淋巴结分叶者。乳腺癌组共27例, 其中其中腋窝淋巴结长径≥1.5㎝者11例;高密度11例, 中等密度7例;18例单侧显影, 9例双侧显影;多发者13例;其中6例淋巴结可见分叶改变。两组间的淋巴结在密度和形态方面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在大小、位置、数目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腋窝淋巴结的大小、密度和形态与乳腺良恶性疾病有显著相关性, 是乳腺钼靶摄影中重要的诊断指标。
关键词:乳腺钼靶摄影,腋窝淋巴结,乳腺癌
参考文献
[1]Al Khalili R, Shukla PA, Patel RH, et al.Readability Assessment of Internet-based Patient Education Materials Related to Mammography for Breast Cancer Screening[J].Academic Radiology, 2015, 2 (3) :290-295
[2]王连涛, 张大微, 郝俊, 等.影响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因素[J].安徽医药, 2013, 17 (7) :1241-1242
[3]Luo CY, Guo WB, Yang J, et al.Comparison of Mastoscopic and Conventional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Breast Cancer:Long-term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Multicenter Trial[J].Mayo Clinic Proceedings, 2012, 87 (12) :1153-1161
[4]刘辉, 黄颖, 梁晓燕, 等.钼靶X线在评价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 2009, 17 (4) :658-660
[5]朱明霞, 欧阳羽, 向守洪, 等.乳腺X线摄片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 2011, 40 (17) :1728-1730
[6]贺斌, 张克云, 张立军, 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X线诊断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 16 (4) :167-169
[7]李大强, 李燕.腋淋巴结超声分级在术前穿刺活检中的选择作用[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2 (3) :176-179
[8]Rahbar H, Conlin JL, Parsian S, et al.Suspicious Axillary Lymph Nodes Identified on Clinical Breast MRI in Patients Newly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Can Quantitative Features Improve Discrimination of Malignant from Benign[J].Academic Radiology, 2015, 22 (4) :430-438
[9]Susini T, Nori J, Olivieri S, et al, Predicting the status of axillary lymph nodes in breast cancer:a multiparameter approach including axillary ultrasound scanning[J].Brest, 2009, 18 (2) :103-108
[10]修建军, 李传福, 刘庆伟, 等.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CT评价[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5, 39 (2) :169-172
恶性疾病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前列腺疾病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年龄43~66岁, 平均年龄 (52.4±3.2) 岁, 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平均值为 (35.70±10.6) ng/m L, 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病理实验证实良性前列腺疾病64例, 其中前列腺良性增生62例, 结核1例, 炎性肉芽肿1例, 恶性前列腺疾病52例, 其中前列腺癌45例, 内胚窦癌4例, 淋巴癌3例。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 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
1.2 实验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采用Hitachi日立HV900超声诊断仪进行试验, 选取凸阵直肠探头, 探头频率设置75~90 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首先采用灰阶超声扫描前列腺横向与纵向, 观察结节形态、边界、回声、钙化灶等, 测量前列腺体积;切换弹性模式进行性成像, 定位病灶后固定探头位置并手持探头轻度压迫前列腺, 观察仪器压力指示为2~4, 动作频率在1~2次/秒时稳定压迫力度, 同时对整个结节进行ROI覆盖, 重复根据压力指示条压迫前列腺获取稳定的动弹超声图。弹性超声影像结果采用彩色编码的形式表示, 进行前列腺疾病性质鉴别与诊断。
1.3 评价标准[3]:
常规彩色编码超声弹性映像处理, 其中绿色区域表示组织平均硬度, 红色区域表示平均硬度较低, 蓝色区域表示平均硬度较高;后进行弹性超声影像分级, 常规5级弹性分级。Ⅰ级:整个结节内呈均匀的绿色;Ⅱ级:结节内可见蓝色、绿色区域相间, 但绿色区域面积在50%以上;Ⅲ级:结节内蓝绿相间, 但以蓝色区域面积在50%以上;Ⅳ级:结节内蓝色区域面积在75%以上。Ⅴ级:未发现结节, 而弹性图中多个切面均发现前列腺中存在位置相对固定的蓝色区域。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应用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弹性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
超声检查确诊良性前列腺病变58例 (90.63%) , 恶性前列腺病变45例 (86.54%) , 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良恶性病变的弹性分级结果:
通过表1比较可知, 良性病变主要以Ⅰ、Ⅱ级弹性分级为主, 恶性病变则以Ⅲ~Ⅴ级弹性分级为主, 二者弹性分级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弹性成像鉴别诊断结果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对于良恶性前列腺疾病弹性分级结果比较可知, 良性病变以Ⅰ、Ⅱ级分级为主, 恶性则以Ⅲ~Ⅴ级分级为主, 二者弹性分级结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实验回顾分析可知良性病变的弹性分级主要是由于良性增生性病变在组织学上主要以间质增生、腺体增生以及混合型增生为主的病理表现, 良性病变弹性接近于正常腺体组织, 因此前列腺良性病变分级也越低;而对于恶性前列腺病变一般病灶周围血管密度与细胞密度急骤升高, 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细胞与周围组织粘连现象, 进而导致恶性病灶的活动程度受到限制, 弹性降低而硬度较高, 弹性分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进而在彩色编码图像上观察存在颜色的差异[4]。
综上所述, 超声弹性成像在前列腺疾病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能力, 可依据良恶性病变的弹性程度差异性进行分级比较, 并有助于对前列腺病变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指导。
参考文献
[1]常小峰, 汪维, 赵晓智, 等.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技术鉴别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4, 11 (1) :76-80.
[2]张艳, 唐杰, 李岩密, 等.经直肠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联合灰阶超声诊断前列腺周围区病灶的价值[J].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 16 (11) :979-983.
[3]刘佳, 岳庆雄, 周瑜, 等.应用经直肠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引导前列腺活检[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3, 10 (2) :101-103.
恶性疾病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