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论文范文
儿童药物论文范文(精选11篇)
儿童药物论文 第1篇
1 儿童感冒药现状
儿童感冒药有纯中药制剂、化学复方制剂以及中药化学药复方制剂, 口服剂型较多的是口服液、糖浆、颗粒、散剂, 也有片剂和胶囊, 但对于儿童来说片剂和胶囊服用不方便。
临床治疗成人感冒的药物很多, 但儿童专用感冒药品种匮乏, 我国目前儿童用药研发困难重重, 缺乏临床试验基础, 导致我国九成以上药物没有儿童剂型和儿童用量, 很多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都缺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一些药品说明书中仅有“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描述[1], 并未标注明确的儿童适应证和用法用量, 简单地将成人用量折半后用于儿童会对儿童尚未发育成熟的身体造成危害, 因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儿童感冒药主要有:小儿泰诺、优卡丹、护彤、好娃娃、小快克等。小儿泰诺 (酚麻美敏口服溶液) 的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马来酸氯苯那敏;优卡丹、好娃娃 (小儿氨酚烷胺颗粒) 的主要成分为乙酰氨基酚、盐酸金刚烷胺、人工牛黄、咖啡因、马来酸氯苯那敏;小快克、护彤 (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 的主要成分为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人工牛黄。以上产品都是对症治疗, 并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退热、抗过敏成分。据调查, 多数医生、家长仅记住药品的商品名, 不熟知配方组成, 常给孩子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感冒药, 易造成某些成分过量重复。FDA警告, 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将会导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特别是儿童特殊人群, 器官功能发育不全, 药物代谢较慢, 过量服用危害最大。。
为了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应优先选取“儿童专用”药物, 并认真阅读说明书, 尤其是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 充分了解药物的组成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 合理安全应用,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
中成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治, 其安全性、有效性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临床上使用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儿童用药方面。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主要有两大类:风热感冒药和风寒感冒药, 用药时, 要根据感冒的病情和类型, 正确辨证选用。
2.1 儿童风热感冒药
2.1.1 儿童风热感冒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 风热感冒是身体受风热之邪侵袭肺卫, 导致卫表不和, 肺失清肃而发病, 也有患儿感冒初起是感受风寒, 没有及时治疗, 邪气入里化热, 随后呈现风热之证。症状体征表现为发热、稍怕冷, 头痛、无汗或有汗、鼻塞, 流黄浊涕, 咳嗽, 痰黄质稠, 咽红干痛, 舌尖红, 苔薄黄, 脉浮数等。其治法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为主。
2.1.2 风热感冒药应用
儿童风热感冒药有多种, 组方中多含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成分, 临床常用的儿童风热感冒药有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板蓝根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
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是金银花、黄芩、连翘经提取配制而成, 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功能, 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 儿童专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双黄连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球菌等有明显抑制作用, 并能中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有抗病毒作用, 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流感病毒、非典病毒、H1N1病毒、禽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及麻疹病毒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机体免疫系统有显著增强作用[3]。通过国家规范基地的临床验证, 证明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治疗儿童风热感冒安全有效, 尤其适用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小儿病毒性肺炎等。用法用量:口服, 1~3岁每次10mL, 4~7岁每次20mL, 每日3次。另外, 其药味较小, 口感好, 良药不苦口, 对于惧怕中药苦味的孩子尤其适用。
板蓝根颗粒主要成分为板蓝根,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 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 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其具有抑制病菌及病毒的作用, 对风热感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副作用不明显, 家庭常备。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1次3~6g, 1日3~4次。但要提醒家长注意, 板蓝根苦寒, 儿童脾胃相对稚嫩, 用法中没有明确的儿童用量, 若过多服用, 会致胃气受损, 更不要长期大剂量服用。
抗病毒口服液主要成分由板蓝根、石膏、芦根、生地黄、郁金、知母、石菖蒲、广藿香、连翘组成, 具有清热祛湿, 凉血解毒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流感, 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0mL, 每日2~3次。特别提醒:小儿用量酌减或遵医嘱, 不可盲目服用。
2.2 儿童风寒感冒药
2.1.1儿童风寒感冒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 风寒感冒是感受风寒之邪侵袭肺卫, 导致卫表不和, 肺失清肃而发病。症状体征表现为怕冷重, 发热轻, 头痛、无汗、鼻塞, 流清涕, 咳嗽, 痰稀白, 咽痒, 苔薄白, 脉浮紧等。其治法以辛温解表、发散风寒为主。
2.1.2风寒感冒药应用
用于儿童风寒感冒的中成药品种较少, 部分成人用的颗粒剂、口服液可选用。此类药中多含麻黄、桂枝、荆芥、柴胡等辛温解表药, 临床常用有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杏苏感冒颗粒等。
风寒感冒颗粒主要成分为麻黄、紫苏叶、桂枝、桔梗、白芷、陈皮、防风、干姜、甘草等, 本品解表发汗, 疏风散寒,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所致发热、头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其具有抑菌、镇痛、镇咳作用[4]。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袋, 每日3次, 小儿酌减。该药解表发汗力量较强, 用药期间要多喝水, 以防出汗过多。
感冒清热颗粒主要成分为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等, 是治疗风寒感冒的药物, 不要因药名中有“清热”就用于风热感冒, 将会加重病情。其功能为疏风散寒, 解表清热,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所致头痛发热, 恶寒身痛, 鼻流清涕。用法用量:开水冲服。每次1袋, 每日2次。小儿遵医嘱。
杏苏感冒颗粒主要成分为杏仁、紫苏叶、陈皮、前胡、桔梗、茯苓、半夏等, 有疏风散寒、化痰止咳的功能。用于外感风寒, 鼻塞头痛, 咳嗽多痰, 胸闷。本品适应证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怕冷、头痛、咽干、咳嗽, 更适应风寒感冒的轻症。
3 结语
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还有多种, 中成药的使用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辨证选药, 如果使用不当, 可能延误病情, 还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另外, 儿童感冒应用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是药三分毒, 剂量不得过大, 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以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发热时最好选用物理降温, 如冷敷、酒精擦浴等。如物理方法不能使体温下降, 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 以保证儿童的用药安全。
摘要:儿童专用感冒药品种匮乏, 成人量酌减用于儿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应优先选取“儿童专用”药物, 中成药应用要分清儿童感冒类型。对治疗儿童感冒的中成药进行分类分析, 总结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风热感冒,风寒感冒,双黄连口服液 (儿童型) ,儿童专用
参考文献
[1]王品芝.我国九成药品无儿童剂型, 儿童用药存重大隐患[N].中国青年报, 2015-01-19 (7) .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116-117.
[3]孙效珍, 解建设, 解鲁豫.双黄连的药理与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 2006, 19 (1) :54-55.
儿童药物论文 第2篇
儿童吃错药了怎么办?孩子误服药物的应急处理
一旦发现孩子误服药物,正确处理的原则是:迅速排出,减少吸收,及时解毒,对症治疗。
首先,尽快弄清楚是什么时间,误服了什么药物和大体剂量,为就医时提供情况。不要打骂和责怪孩子,免得孩子害怕不说真实情况而误诊。
误服一般性药物
如果误服的是一般性药物(如毒副作用很小的维生素、止咳糖浆等),可让孩子多饮凉开水,使药物稀释并及时排出。
药物剂量过大又有毒性
如果吃下的药物剂量过大又有毒性,首先应立即用手指或硬鸡毛刺激舌根催吐,然后再喝大量茶水、肥皂水反复呕吐洗胃。催吐和洗胃后让病人喝几杯牛奶和3―5枚生鸡蛋清养胃解毒。
误服腐蚀性药物
如果误服的腐蚀性药物,如碘酒类药物之后要分秒必争,马上喝米汤、面汤等含淀粉液体;若是来苏儿可喝蛋清、牛奶、面粉糊以保护胃粘膜;若为强酸,禁用胃管以免损伤食道、胃粘膜,应立即服石灰水、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粘膜;若为强碱,应立即服用食醋、桔汁、柠檬水等,然后立即送医院。
误服有毒性的药物
吃了有毒性的药物,在采取急救措施后,可取绿豆100克、甘草20克,煎煮30分钟服汤以解余毒。另外,病人送医院急救时,应将错吃的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使医生对症及时采取解毒措施。
被猫、狗咬伤
一旦被狗、猫咬伤,重要的是做好现场救护工作。凡是狗、猫咬伤,不管是疯狗、病猫还是正常的狗、猫(据文献报告,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正常的狗、猫的唾液中带有狂犬病毒),千万不要急着去医院找医生诊治,而是应该立即、就地、彻底冲洗伤口。万一找不到水源,甚至可以用人尿代替清水冲洗,随后再设法找水源。
冲洗伤口一是要快
分秒必争,以最快速度把沾染在伤口上的狂犬病毒冲洗掉。因为时间一长病毒就进入人体组织,沿着神经侵犯中枢神经,置人于死地。二是要彻底。由于狗、猫咬的伤口往往外口小,里面深,这就要求冲洗时,尽量把伤口扩大,让其充分暴露,并用力挤压伤口周围软组织,而且冲洗的水量要大,水流要急,最好是对着自来水龙头急水冲洗。三是伤口不可包扎。除了个别伤口大,又伤及血管需要止血外,一般不上任何药物,也不要包扎,因为狂犬病毒是厌氧的,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狂犬病病毒会大量生长。
及时就医
儿童脑健康深受药物损伤 第3篇
Back in 2006, researchers from the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 pinpointed five industrial chemicals that they linked to brain disorders such as autism,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reduced IQ, and more.
These chemicals were lead, methlymercur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 coolant fluid in motors), arsenic (found naturally and also in pesticides), and toluene (in paint thinner, nail polish, and more).
In a review of their 2006 study, though, the same scientists have now discovered brain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ould be negatively disrupted by another six chemicals. These chemicals are: chlorpyrifos,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fluoride, manganese,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tetrachloroethylene.
Alarmingly, the researchers discovered that manganese and fluoride, both of which are present in drinking water, can lead to poorer performance in school, lower math scores, and increased hyperactivity. High levels of fluoride, in particular, are potentially capable of lowering a child's IQ by seven points.
Chlorpyrifos, meanwhile, is a common pesticide that is still used in public areas and in agricultur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banned it from residential areas in 2001.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CNN in 2012, even low levels of chlorpyrifos could result in disrupted brain development.
"It's out there and we do not know what the longer term impact is of lower levels," Virginia Rauh, professor of Clinic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Health at Columbia University 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told CNN. "But it does seem to b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amage and structural changes in brain."
As RT reported this week, some health experts believe the increased rate of severe birth defects in rural Washington state could possibly be linked to prolonged exposure to pesticides, though officials have been unable to determine the precise cause.
Despite the researchers’ claim that these new chemicals can contribute to brain disorders, they admitted they could not prove a direct causal link between a chemical and any one health issue. Still, they are pushing for increased public awareness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risks.
“The consequence of such brain damage is impair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that lasts a lifetime and might result in reduced intelligence, as expressed in terms of lost IQ points, or disruption in behavior,” the study reads, cited by Time and published in the Lancet Neurology journal.
时代杂志报道,一项最近研究发现,全世界造成儿童脑损伤的化学品比科学家估计的数量多一倍。2006年,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及西奈的伊卡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指出了五种可能会造成自闭症、多动症和智商下降等脑疾病的工业化学品:铅、甲基水银、多氯联苯(一种发动机冷却剂)、砷(自然界及杀虫剂中都有)和甲苯(涂料稀释剂和指甲油中都有)。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另外六种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化学品:毒死蜱、滴滴涕、氟化物、锰、多溴联苯醚、四氯乙烯。科学家还发现,饮用水中含有的锰和氟化物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数学成绩下降及多动。氟化物过多会导致智商下降7分。环境保护署自2001年就禁止了毒死蜱杀虫剂的使用,但时至今日公共场所及农业方面还在使用。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健康学院的弗吉尼亚·劳教授指出,尽管这些化学品与健康问题没有确定的直接联系,但它们造成的终身脑损伤会降低智力,或引起行为紊乱。
[http://www.bbc.co.uk/news/health-26224812 ]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以98份ADR报告表为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析。ADR强度依据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ADR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分级[1]。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98例ADR事件中,男48例,女50例;年龄1 d~16岁,平均年龄(5.3±1.8)岁,年龄0~1岁9例,2~6岁49例,7~12岁23例,13~16岁17例。过敏史12例。根据ADR因果关系判断方法进行因果关系评价[2]:评定为肯定的31例,很可能的47例,可能的20例。ADR强度分级结果为:Ⅰ级9例;Ⅱ级21例;Ⅲ级52例;Ⅳ级16例。
2.2 ADR涉及药物情况
98例ADR共涉及32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所致ADR居多,共23个品种45例(45.92%),与国内报道[3]一致,抗感染药物类别及频率(表1);其次为中药制剂9例(9.18%)。单一用药15例(15.31%),合并用药83例(84.69%);静脉滴注给药61例(62.24%),肌肉注射28例(28.57%),口服6例(6.12%),外用3例(3.06%)。
2.3 临床表现
以过敏性皮疹最常见(54例),肾损害12例,药物热11例,过敏性休克8例,神经系统损害6例,消化系统损害及其他7例。
3 讨论
3.1 抗感染药与ADR的相关性
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45.92%,根据本文ADR与抗感染药物类别及频率关系分析显示,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多见。抗菌药物在我国医院的应用率在60%~80%,而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ADR,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的滥用[4]。急诊儿科的患者绝大多数都伴有咽部感染引起的发热,而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5],抗生素治疗不仅增加ADR的发生,且易造成细菌耐药。应重视细菌学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3.2 中药注射剂与ADR的相关性
本文中药注射剂发生ADR占9.18%,仅次于抗感染药。中药成分复杂,尤其中药注射剂不易提纯,原材料加工、炮制、储藏、制备及添加的辅料等因素均可影响其成品质量,理化性质易变化,特别在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时,相互作用时有发生而引起ADR。临床要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的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配伍及溶媒选择,并加强ADR的监测和研究。
3.3 给药途径与ADR的相关性
98例ADR中静脉注射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占62.24%,提示给药方法是引起ADR的又一因素。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静脉给药涉及药物不溶性微粒数量、内生致热原释放等因素,且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机体组织,无肝脏首过消除效应,药物作用及ADR较口服给药迅速、强烈,故临床应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另外,合并用药可增加药物相互作用而发生ADR,本文合并用药发生ADR 83例(84.69%)。临床医师处方时要针对主要病证,防止用药品种过多而导致ADR。
3.4 年龄与ADR的相关性
儿童一方面由于各种生理功能包括自身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功能较低,对外界侵袭的防御能力较差,比成人更易患病;另一方面由于药物代谢酶分泌不足或缺少,肾功能发育不完善,清除药物的能力差[6],对药物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他们更易发生ADR,应进行特殊监护。同时他们缺乏自主意识,当ADR发生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临床药师要协助医师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并指导家长提高对患儿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水平,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
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ADR) 的分析, 为儿童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DR报告表为对象,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观察导致ADR的药物、给药途径及临床表现。结果:ADR事件中, 抗感染药引起的占首位 (45.92%) , 其次是中药注射剂 (9.18%) ;合并用药引起ADR (84.69%) 明显高于单一用药 (15.31%) ;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 占62.24%。结论: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 强调合理用药, 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7号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2004-03-02.
[2]赵喜荣, 高志瑞, 连岩芬.我院1994~1998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 2000, 14 (2) :133-134.
[3]何伟珍, 吴丽兰, 应小飞, 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 2005, 16 (10) :774-775.
[4]郭冬梅.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 2004, 15 (9) :528.
[5]许群峰.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分线使用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8, 28 (12) :1033-1034.
儿童药物论文 第5篇
普通感冒:对症处理、减轻症状
普通感冒,祖国医学称为“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是鼻病毒,其他还包括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早期多表现为鼻塞、流清鼻涕、打喷嚏等,1~2天后可以出现咳嗽、咽痒,甚至咽痛、低热等症状,一般没有并发症,3~5天后症状会逐渐好转、消失,病程一般不超过7天。所以,普通感冒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因为抗菌药物对病毒是无效的。如果没有细菌感染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但不能缩短感冒病程、减轻症状,反而可能出现副作用或者诱发细菌耐药。
普通感冒多数是对症处理,即嘱咐患儿多休息、多饮水,适当吃一些减轻症状的药物。西药感冒药主要包括减轻充血剂(伪麻黄碱等)、抗组胺药(扑尔敏等)、镇咳药(右美沙芬等)、祛痰药(氨溴索、溴乙新等)、解热镇痛药(对乙酰基酚、布洛芬等)五类。大多数治疗感冒的西药是复方制剂,可以减轻患儿感冒症状,但对于感冒病毒本身或病程的缩短无明显作用。中医药是另一种选择,适用于对西药不耐受或者对其中某些成分过敏的患儿。中医药对减轻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效果。
腹泻:抗菌药物并非特效药
腹泻原因较多,如有些患儿体质较差,中医称为“脾虚”,受凉后肠道蠕动功能异常,容易出现一过性功能性腹泻,热敷一下或喝一点生姜红糖水就会缓解。轻度的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毒会随大便排出体外,病毒排干净,患儿就会自愈。每年秋季,集体生活的儿童中常发生一种轮转病毒引起的腹泻,又称为“秋季腹泻”,一般幼托机构多见,症状多为稀水样大便,一天可达十余次,严重者可有呕吐,多数不发热,若无并发症,多可逐渐自愈,病程多为1周左右。
临床治疗腹泻的原则主要是防止脱水、电解质紊乱、体内酸碱平衡失调。尽量口服治疗,可给予按比例配置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可加服收敛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健脾利湿止泻等中药治疗效果较好。若腹泻严重,无法口服,或者已经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则需要经静脉给予相应浓度的电解质溶液补充。轮状病毒腹泻,用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较严重的腹泻,家长一定自己不要随便用药,应及时带患儿去医院就诊,检查血象、化验大便的性状或者做大便培养。若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
谣言 海外代购的药品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价格也更便宜。
真相 药品是特殊商品,各个国家对药品的销售有着严格的管理,网购药品有风险。目前,网上代购境外抗癌药中,许多被证实是假冒药品。而海淘的儿童药品,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宝宝服用。
关于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2014年12月, 医务人员共收集整理了425份儿童不良反应报表, 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总报表中, 儿童不良反应报表占12.3%。
42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 男性223例, 女性202例, 年龄分布在2 d~16岁, 平均发病年龄为11.8岁。其中25例新生儿, 53例儿童在1个月~2岁, 63例儿童在2~5岁, 180例儿童在6~12岁, 104例儿童在13~16岁。70例儿童既往有明确过敏史, 共包含8种给药途径, 其中216例儿童为静脉给药, 占50.8%, 170例儿童为口服给药, 占40.0%。
1.2 判断标准
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为依据进行判断。其中48例为重度, 342例为中度, 35例为轻度。因果关系判断:92例为肯定, 202例为很可能, 128例为可能, 3例为可能无关。425例儿童不良反应中, 24例儿童自愈, 305例儿童为治愈, 85例儿童出现好转, 10例儿童留有后遗症, 1例儿童死亡。
1.3 方法
利用描述性分析法对42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涉及药物、累及系统器官及转归情况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涉及药物
在42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 共涉及到了21种药物。其中226例儿童因抗感染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占总数的53.2%;85例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占总数的20.0%;29例儿童因抗肿瘤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占总数的6.8%。
2.2 累及系统器官
42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 共累及到16个系统器官, 排名前4的为:275例儿童皮肤受到损害, 占总数的64.7%, 症状为出现各种类型的皮疹;43例儿童受到全身性损害, 占总数的10.1%, 主要表现为出现发热、休克、胸闷甚至意识丧失等症状;28例儿童胃肠及肝胆系统受到损害, 占总数的6.6%, 主要症状为呕吐、恶心、肝功能损害等;22例儿童泌尿系统受到损害, 占总数的5.2%, 主要症状为血尿及间质性肾炎。
2.3 转归情况
425例儿童不良反应中, 24例儿童自愈, 305例儿童为治愈, 85例儿童出现好转, 10例儿童留有后遗症, 1例儿童死亡。
3 讨论
3.1 过敏史
机体因素与自身是否出现药物过敏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儿童的亲代有过敏史, 其过敏发生率普遍较高。若儿童自身有过敏史, 与无过敏史者相比, 其药物过敏的发生率高出4~10倍。在425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 70例儿童既往有明确过敏史, 其中2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均发生在应用与既往过敏药物同类药物时。在上述425例儿童不良反应中, 1例5个月的女婴, 有氨苄西林过敏史, 因患有骨髓炎, 对其静脉滴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半日后患儿全身出现皮疹, 立即停药处理后, 症状方消失。1例12岁女童, 有多种药物过敏史, 并且患儿母亲为易过敏体质, 因咽喉炎对其静脉滴注鱼腥草注射液, 给药0.5 h后患儿上肢出现皮疹, 面色潮红, 血压急剧下降, 口唇紫绀, 经临床诊断, 该症状为过敏性休克, 停药治疗后患儿症状消退。
3.2 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存在很大差距。朱占胜等人通过研究发现, 儿童药物代谢酶分泌较少, 肾功能发育并不完善, 因此其体内清除药物的能力差, 因此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3.3 给药途径
对于儿童, 常用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而且多数家长认为静脉滴注给药效果较好。在上述425例儿童不良反应中, 其中216例儿童为静脉给药, 占50.8%。以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治疗一名12岁女童的腹痛, 静脉滴注2d后患儿出现皮疹, 血肌酐有所升高。根据患儿的症状与肾活检结果初步判定为急性间质性肾炎, 立即停药, 给予对症治疗后患儿情况方好转。
当前, 以静脉滴注对儿童进行给药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本次所调查的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中, 约有一半不良反应出现在静脉滴注给药时。WHO将注射液人均用药次数纳入评定合理用药的指标。在儿童给药中, 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口服, 减少注射和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
3.4 被动服药
通过被动扩散, 多数药物可进入乳汁内。乳汁中的药物浓度受乳母用药量及时间长短的影响。含有药物的乳汁进入婴儿体内, 可能对其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影响, 更有甚者, 将导致婴幼儿产生药物不良反应。在上述425例儿童不良反应报告中, 4例不良反应为被动服药所致。1例出生仅18 d的女婴, 其母亲因感冒服用了头孢氨苄, 服药期间仍哺乳, 女婴在吸食乳汁18 h后面部出现红疹, 进而皮疹蔓延至全身, 停止母乳后令婴儿口服扑尔敏, 红疹方消退。
3.5 不合理用药
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表现在抗感冒药的使用方面。家长对药物安全的认知程度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用药的另一个表现是儿童误服药物导致不良反应。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家长存放不当, 儿童对药物认知能力不足, 导致儿童误服。甚至出现误服儿童禁用药物的情况, 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3.6 药物因素
当前市场上只有不到10%的儿童专用剂型。而在总患病人数中, 患病儿童的比例占到了20%的比例, 很少有厂家专门生产儿童用药。将成人药物用于儿童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很难准确分割剂量、剂型, 因而导致药物稳定性的改变。
在临床上, 极少选择儿童志愿者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这一情况导致了药物说明书上儿童用法用量的缺失。根据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等按成人剂量的比例缩小, 这也是造成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4 药师应采取的措施
4.1 仔细审核处方
药师应对处方进行仔细的审核, 对婴儿的年龄进行审核, 防止出现混淆“岁”与“月”的情况;对用量是否合适进行审核;对各种药物之间是否具有相互作用进行审核;对药品是否为儿童禁用药物进行审核, 对儿童是否有过敏史进行审核。药师应具备良好的药物配伍相互作用知识, 保证药物配伍合理有效。
4.2 为家长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
药师在对处方进行仔细的审核以后, 应请医生修改存在问题的地方, 为儿童家长详细讲解用药方法及剂量。为家长讲解用药方式, 应整粒吞服胶囊剂, 不可将肠溶剂掰开服用;讲解各种药物的给药方法, 例如滴眼剂、滴鼻液应如何使用;讲解有可能与其他食物产生反应的药物, 例如, 哪些药物不能与果汁牛奶等同服;讲解药物的服用时间, 讲解需空腹、饭前或饭后服用的药物。
4.3 对儿童家长进行安全用药教育
家长对药物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为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师应对儿童家长进行安全用药教育。告知家长观察不良反应的方法, 哪些具体表现属于药物不良反应, 讲解药物的正确贮存方法等。
4.4 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
一些药物治疗窗口窄, 药师应对婴儿的血药浓度进行准确测定, 将药代动力学参数准确计算出来。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临床特点, 为其设计给药方案, 尽量减少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5 结语
引起儿童产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过敏史、儿童生理特点、给药途径、被动服药、不合理用药等。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为提高儿童用药疗效, 保证儿童用药安全有效, 政府、药品生产企业和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 减少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朱占胜, 王晶, 孙亚凌, 等.临床用药致儿童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J].医学综述, 2013 (5) :935-936.
[2]郑火珺, 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 2013 (6) :94-96.
[3]刘巍, 吴桂芝, 侯永芳.儿童用药的药物警戒特征和模式探讨[J].中国药事, 2013 (6) :557-560.
儿童药物论文 第7篇
现行的《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作为WHO颁布的用于指导各成员国的基本药物目录,对于提高基本药物的可获得性和促进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面向不同人群的基本药物示范目录,《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本文试图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的共同点[1,2,3]
1.1 目录组成和纳入条件基本一致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都是由核心目录和补充目录组成。核心目录是指为基本卫生保健系统所必需的最起码的药物目录,目录中列入对治疗重点疾病最有效、安全和符合成本疗效的药物。重点疾病的选择应根据目前和将来的公共卫生相关问题及药物的潜在安全性和治疗成本疗效来确定。补充目录列出治疗重点疾病的基本药物,这些重点疾病需要专科诊断或监测设施或专家医疗保健或专家培训。有疑问时,在很多情况下也可将价格一直较高或成本疗效不太好的药物列入补充目录。
1.2 目录内采用的标识情况基本一致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都采用了方框符号。采用方框符号的主要目的是指在一类药物中的相似临床作用。目录中的药物应是有最佳证据显示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该类药物中的范例。在一些情况下,这种药物可能是最初获得销售许可证的药物;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后来获得许可证的药物可能更加安全或更加有效。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方面没有差别的情况下,列入目录的药物应是根据国际药物价格信息来源以最低价格能够广泛获得的药物。
1.3 对剂型的说明基本一致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都在解释性说明中对口服液类型和片剂类型进行了说明,其说明基本一致。口服液类型的条目旨在允许使用任何溶液、混悬液或其它形式的液体。口服液最好不含糖,供儿童使用的溶液最好不含酒精。片剂类型的条目旨在允许使用各种形式的速溶片剂,如无包衣片、薄膜衣片、可压碎的片剂、咀嚼片、分散片等。另外,肠溶片包衣可改变药物释放,所以肠溶片是一种缓释剂型。可压碎的药片、咀嚼片和分散片便于儿科患者和老年人服用。
1.4 药物的排列规则一致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各节中的药物都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药物剂型也都是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剂型比另一种更好。
2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的不同点[1,2,3]
2.1 发展历史不同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远比《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的发展历史要短。2007年,WHO才颁布了第一版《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而第一版《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是1977年颁布的[4]。截止2007年年底,《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已经发展到了第十五版,基本药物的种类也不断增多,而2007年,WHO才颁布第一版《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其发展才刚刚起步。
2.2 针对人群不同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在其解释性说明中明确指出该目录用于年龄不超过12岁的儿童;而《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对该目录的针对人群没有明确说明,一般的理解为该目录主要针对成年人。
2.3 包含的药品种类不同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共包括25大类药品,核心目录内品种数222种,剂型+规格数456种,补充目录内品种数65种,剂型+规格数100种;《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共包括27大类药品,核心目录内品种数313种,剂型+规格数541种,补充目录内品种数72种,剂型+规格数106种。从类别来看,《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没有抗帕金森病药物以及子宫收缩药和抗子宫收缩药两类药品。具体见表1。
注:目录1代表《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目录2代表《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
2.4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中增加了一些特定标识
对比《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在《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中增加了一些特定标识。在《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中,两种新加的标识被使用,代表该药物的使用有年龄限制,代表小组委员会已经签字许可该药物作为基本药物,但是需要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评论来确证他们的决定,或者表示该药物可以扩展使用到其他年龄组。
2.5 《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规定
对比《WHO基本药物示范目录》,《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中增加了一些限制性规定。《WHO儿童基本药物示范目录》专门用一张表格对年龄有限制的药物进行了说明,详细说明了这些药物用药的年龄和体重限制,如阿托品用于儿童,要求儿童必须大于3个月;胃复安不能用于未满月的婴儿。
参考文献
[1]WHO.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for Children[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
[2] WHO.WHO Model List of Essential Medicines 15th edition[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
[3] WHO.The selection and use of essential medicines:Report of the WHO Expert Committee[R].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7.
儿童药物论文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表由各级医生、护士及药师发现后立即上报值班室并填写ADR资料表。
582例发生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患儿男370例,女212例;患儿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岁。经统计582份儿童ADR报告表中显示患儿原发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36例,呼吸系统疾病312例(其中支气管肺炎84例,上呼吸道感染144例,扁桃体炎12例,肺部感染66例,喉炎6例),外科疾病42例,神经系统疾病54例,泌尿系统疾病6例,不明原因待查18例,其他原因114例。药物不良反应史:无过敏史者462例,有过敏史者6例,不详者114例。
1.2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集儿童ADR582例,分别对患儿的性别、年龄、儿童ADR的药物、临床表现及不良反应类型等建立数据库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ADR发生的药物及例数
通过对582份儿童ADR报告表总结,建立数据库统计主要药物以抗菌素类(抗感染药物)为主,共284例,占全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48.8%,详见表1。
2.2 儿童ADR的临床表现
其中儿童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共286例,占ADR的49.1%,详见表2。
3 讨论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个时期各个脏器还不成熟,尤其是肝功能的不健全,其药物的代谢、吸收、解毒及排泄受到很大限制,容易发生儿童ADR。因此,儿童用药的整个过程更应加强ADR监测。其次,儿童的皮肤黏膜娇嫩、血管较丰富,药物更易通过皮肤黏膜吸收,因此即使是外用药物的小范围使用,也应注意ADR的发生[2]。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药物不良反应(ADR)也同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经对582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统计主要药物以抗菌素类为主,共284例,占全部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48.8%,其中儿童ADR主要损害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共286例,占ADR的49.1%,抗感染药物ADR发生率最高,这是因为儿科疾病主要以感染为主,抗感染药物广泛应用,相应ADR发生率较高,其中不排除不必要的预防用药和无指征用药[3]。
儿童的特殊护理,即在输液中和输液后1 h应密切观察,加强儿童ADR的监测,注意儿童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一经发现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抗休克、抗过敏治疗,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王儒强.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师,2005,8(10):854.
[2]高黎黎,纪庆红,庞文艳,等.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106例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8):636-637.
儿童药物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儿童,静脉输液,护理干预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为常见也最快速的药物治疗及补液途径,作用迅速,效果肯定。儿童具有耐受力低,反应性强的心理特点[1],对任何有创护理操作都十分恐惧,针对这一现象,我科对儿童在输液这一有创治疗过程中采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09年12月我科住院输液患儿2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观察组年龄3~6岁,中位年龄4.5岁,男94例,女46例;对照组年龄3~6岁,中位年龄4.9岁,男89例,女51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静脉生理条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由同一组护士完成输液治疗,具有可比性。
1.2 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输液,即采取家属共同按压固定四肢进行输液。观察组采用非药物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患儿入院后,该组护士多与患儿接触,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信任及护患关系[2]。(2)输液前认真评价患儿的情绪变化、心理特点以及患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和对护理操作的配合程度。讲解输液的必要性,让患儿熟悉并理解各项治疗与检查的过程,要避免使用重复、夸大的词语描述操作将会带来的疼痛和不适,以免造成心理暗示,减轻医疗恐惧,增加依从性,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提高家属满意度。(3)运用爱称与肢体语言,表达对患儿的爱心和关怀,对患儿消除恐惧和陌生,建立信任非常重要[3]。(4)赞扬、暗示、奖励:利用患儿爱听表扬的特点,使用赞扬的语言激发儿童的好胜心理[4,5]。对倔强的患儿采用启发、激励、安抚并用的方法;对要强的患儿以鼓励、表扬为主;对胆小害怕的患儿采用抚慰与让其他小朋友做榜样的方法。(5)转移注意力与护理配合:播放儿童平时喜爱的动画片,听喜欢的儿歌及故事,以转移注意力,尽量选择小号静脉穿刺针减少疼痛,动作准确轻柔快速,力求一针见血,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反复静脉穿刺。(6)支持父母陪伴患儿,给患儿以心理支持和安慰,患儿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可提高抵抗疾病的信心,从而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
1.3 评价标准
1.3.1评价方法
(1)患儿首次静脉穿刺过程中的疼痛评估采用FLACC量表对患儿的疼痛反应进行客观评估,项目包括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行为、哭闹和可安慰性,各项以0~2计分,总分0~10分,分值愈高代表疼痛愈甚。采用Wong-Baker笑脸量表让患儿对自己经历的疼痛进行主观评估,以0~10计分,分值愈高代表疼痛愈甚。
1.3.2两组患儿依从性和穿刺成功率的评定
依从性好:患儿无哭闹或稍有哭闹,但仍能较好地配合或者有哭闹,但在静脉穿刺时手脚却不敢动或动作不大;依从性差:患儿哭闹较厉害,穿刺时躁动较为明显,需旁人协助才能进行穿刺。穿刺成功:穿刺过程顺利,一针见血,中途无故障,且无重复穿刺;反之为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儿静脉穿刺疼痛的客观评分与主观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两组患儿静脉输液依从性及一针穿刺成功情况(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静脉输液依从性和一次穿刺成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儿童是静脉输液人群的一个特殊群体。输液是临床重要而常见的一项治疗手段,也是临床护士主要工作,常因穿刺时患儿的不合作,导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静脉输液对患儿来说是一种负性刺激。穿刺过程中的疼痛是患儿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疼痛与人的情绪关系密切,积极的情绪对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痛阈增高;相反,消极情绪则使痛阈降低,因此,爱与被照顾的感觉能减轻疼痛的强度和缓解疼痛所致的抑郁[6]。国外研究表明,对输液患儿进行护理干预是十分有益的,是使患儿处于最佳心态接受治疗的重要前提。但护士进行护理干预时需注意与患儿接近的方法和技巧,一定要事先对患儿的性格、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有一定了解,以便根据患儿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干预。儿童可以因为喜欢的人而增加依从性,儿童心理较容易受情绪变化和外界因素的控制,可塑性强,使用爱称与爱抚可以让患儿感受到爱和善意,增加安全感,消除敌对情绪,从而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可以增加患儿对护士的依从性,使其更愿意配合,更愿意接受和倾听。采用赞扬、奖励、暗示的措施,激发勇气与克服困难的毅力,将恐惧心理转化成治疗的需要,放弃躲避抗拒的念头,同时护上静脉输液的操作技术也很重要,操作时动作要轻且稳,提高操作技术对增加患儿对护士的信赖感至关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儿科输液患儿实施非药物性护理干预有效地降低了儿童对疼痛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可显著提高患儿临床输液操作的依从性,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既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又密切了护、患、陪三者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文富,胡振快,邹玉荣,等.心脏空跳状态下心内手术的麻醉与体外循环管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12):599.
[2]陈香.护理干预对小儿静脉采血前后疼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6):76-78.
[3]余勤.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输液效果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2):93-94.
[4]王新,徐晓娟,何敏君.心理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294.
[5]洪淑欣,洪丽霞.儿童拔牙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J].内蒙古中医药,2009,(5):135.
儿童药物论文 第10篇
如图所示的包装解决方案或许正是为满足这一心愿而设计的,其内装有完全冷冻且干燥的膳食,专供户外(最初用于军队)。消费者沿着易撕口撕开袋口,打开可再封拉链,倒入开水,再合上拉链,稍等片刻便可直接食用内装食物。
此包装由具有高阻隔性的FlextrusTransofoil?复合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材料的厚度及密封层的选择也是专门出于对这种使用场合的考虑。包装袋内表面可印刷,为定量加水提供了参照线。包装袋被设计成横宽纵浅的造型,使包装袋可以作为直接容器便于用餐。包装袋外侧的标签也具有隔热作用,连同阻隔性的包装材料,共同为防止用餐者烫到手提供了保障。
赏月、吃月饼是中秋佳节特有的风俗。当你对天空那轮皓月不再感到新鲜的时候,如图所示的这款月饼包装设计或许在这个节日里能为你平添几分惊喜。其由台湾设计师Tsan-Yu Yin设计,他用最少的颜色,从现代美学的角度诠释出东方文化之美。
只见白色的月饼外套纸盒表面有一轮中秋满月的水彩画,套盒内为黑色纸托,通过间壁结构设计,纸托内又被分为10个方格,每个方格内盛装一个独立小包装的月饼,每个小包装表面绘有一个月相,这样,10个月饼小包装汇聚在一起,刚好形成一个完整运行周期的月相。当消费者滑动套盒,将会观赏到纸托上呈现的“动态”月相变化图案,惟妙惟肖,吃月饼、赏月这些风俗也就巧妙地融入此月饼包装设计内,让你尽享自然之外的另一道美月风景。
没有复杂的印后工艺、没有昂贵的用材,这或许能给当下“过度为患”的月饼包装设计带来些许启示。
如图所示是一款名为iCel?的聚酰胺基香肠肠衣,它的出现,可以说是对现有纤维素、胶原蛋白甚至是天然材料制成的香肠肠衣发出的挑战。因为它既保持了对一些环境因素的阻隔性,又具有对另一些因素的渗透性。
iCel?本身无需像胶原蛋白或者纤维素肠衣在生产中需用到试剂诱导沉淀等处理,这意味着聚酰胺基香肠肠衣的生产工艺更加卫生,含有更少的刺激性化学物质。其还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及弹性,可以让肉制品加工行业实现香肠的高速生产。
在阻隔性方面,iCel?的阻氧性及相对较高的阻水性延长了香肠的货架寿命,保留了香肠的风味。而在渗透性方面,其将纤维素香肠肠衣较高的烟雾、水蒸气透过性与优异的机械强度融合在一起,同时厚度还很薄,因此,熏制及烹饪的时间大大减少。iCel?香肠肠衣还荣获了第25届杜邦包装创新大奖赛的银奖。
这是一则对食品所处环境进行智能反馈的包装案例。如图所示,在这款肉制品包装标签的拐角处,蓝色区域即为温敏标签,位于一维条码的右侧。一旦食品在高温环境放置的时间过长,食品的品质及风味会因此受到极大影响,此时,温敏标签就会破坏条码,使其左侧的部分条码数据“消失”。这样一来,被破坏了条码的肉制品在柜台结账时就无法被正常扫描,有效阻止了可能变质的食品被消费者购买。
众所周知,易拉罐饮料因饮用口露置在外,所以其表面很容易沾上病菌。很多消费者在饮用易拉罐盛装的饮料前,习惯于将露置在外的饮用口清理一番,然后再饮用。如图所示的解决方案或许可以帮助消费者省些心。
这是一款简单且方便的易拉罐设计,在此易拉罐的饮用口处,贴有一片圆形的薄膜,当消费者拉起易拉环,薄膜将连同拉环一起被拉开,不会影响到消费者饮用。这样的设计能有效保证饮料从出厂后到饮用前饮用口的清洁、卫生,防止因其被污染而引发可能的人身损害事故。
这款设计作品凭借独具匠心的创意,荣获了2013年红点设计大奖。
如图所示是De Beukelaer旗下一款名为ChocOlé巧克力的包装。考虑到气密性包装可使产品在储存时保持最佳品质,纸盒生产商Van Genechten选择了一种由涂布纸板及金属箔制成的复合材料作为巧克力的包装原材料,金属箔具有最佳的阻隔性能,而涂布纸板依然可回收。
当消费者拉开围绕圆柱体容器、标有“Hier Aufreissen”(“从这里打开”)提示语的易撕带,即可轻松揭开容器盖,此时,内装的巧克力棒宛若花束一般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还可便于多人同时享用。当然,如果消费者未能在短时间内食用完,盖上容器盖,该包装仍可继续发挥其对巧克力棒品质的保护功能。
这是一款趣味十足的包装,每一个包装表面都印有不同老爷爷的笑脸,放眼望去让人忍俊不禁。它的结构简单但很实用。一片两面都印刷的纸板承载着两种漆刷:一种漆刷较大,另一种较小的漆刷则用于最后的润色。
如图所示,这款包装既能同时盛装大小漆刷,对流通过程中的漆刷起保护作用;还能在漆刷沾满油漆时,充当“挡板”的角色,防止漆刷上沾的油漆滴到地面或蹭脏使用者的衣物。每一种漆刷都已被命名,并链接对应的尺寸编号加以区分,便于使用者迅速找到需要的漆刷类型。因此,这样一款漆刷的包装还有利于保持使用者工作环境的整洁及有序。
采用单手贴创可贴有时非常困难,尤其当您双手都受伤的时候。如图所示的创可贴通过一种特殊的结构设计,可省去撕开普通创可贴一层又一层外包装的步骤。在该设计中,所有创可贴均整齐地排列在包装盒内一面的“卡槽”内,呈鱼鳞状,需要使用时,使用者只需单手抽出其中一片,并单手将其贴于伤口表面即可。创可贴虽只用于治疗生理方面的小伤,而使用体验的便利化则会让使用者从情绪上也能得到安慰。该创可贴包装设计还获得了2013年Pentawards银奖。
有些消费者在商超做出内衣购买决定前,习惯于用手去触摸内衣以感知其是否舒适。然而,尤其当内衣装于包装盒内时,相关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消费者打开包装后,很难再将内衣物整齐放回至纸盒,因此经常会不小心将纸盒撕裂或损坏。
抗病毒药物在儿童的应用及安全性 第11篇
1 抗病毒药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1.1 逆转录酶抑制药物
1.1.1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齐多夫定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爱滋病的第一个药物。齐多夫定在体内磷酸化, 形成活化型齐多夫定三磷酸, 后者以假底物形式竞争病毒逆转录酶, 幷渗入到正在合成过程中的单链DNA中, 终止DNA链的延伸。拉米夫定是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高效抗病毒药, 该药对爱滋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类药物有地丹诺辛、扎西他宾、阿波卡韦。
1.1.2 非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用于临床的药物有奈韦拉平、地拉韦定。此类药物直接与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中心结合, 阻断逆转录酶的活性, 并特异性地抑制病毒的复制。 奈韦拉平还可用于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 防止艾滋病母婴间传播。
1.1.3 蛋白酶抑制剂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 艾滋病的gag基因编码的前体蛋白P55由艾滋病蛋白酶催化进行水解, 这一过程对于产生具有感染能力的成熟艾滋病病毒至关重要。奈非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等药物通过与艾滋病蛋白酶的活性位点可逆性地键合而起作用。
1.2 抗流感病毒药物
1.2. 1 扎那米韦
是抗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 (唾液酸酶) 抑制剂。神经氨酸酶为呼吸道病毒复制的关键酶, 可使唾液酸和细胞表面蛋白间的化学键断裂, 从而使流感病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 并在呼吸道中传播。扎那米韦可选择性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 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该药口服生物利用度极低。奥塞米韦是首个口服有效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生物利用度达80%。口服吸收后在人体内肝脏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 对甲、乙型流感均有效。
1.2.3 金刚烷胺
阻断病毒复制周期中的包膜蛋白的通道功能, 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本药特异性抑制甲型流感病毒, 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
1.3 抗肝炎病毒药物
1.3.1 干扰素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 通过诱导机体组织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酶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分I型和II型两大类。
1.3.2 恩替卡韦
恩替卡韦对野生型和耐拉米夫定的HBV具有较好的作用。对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的分析提示了恩替卡韦对野生型HBV是有效的, 而对耐拉米夫定的突变体则部分有效。葛兰素史克公司己将恩替卡列入抗病毒联合用药, 治疗包括由对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非核苷抑制剂耐药的HBV突变体引起的HBV感染[1]。
1.3.3 甘草甜素
甘草甜素由甘草中提取, 已广泛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该药本身有免疫调节活性, 可诱生干扰素, 增强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1.4 抗疱疹病毒药物
1.4.1 阿昔洛韦
是目前抗疱疹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 在体内可被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 干扰疱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 抑制病毒复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血浆半衰期短, 治疗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和免疫抑制儿童的原发性水痘 (带状疱疹) 。
1.4.2 伐昔洛韦
为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 能迅速代谢为具有抗疱疹病毒活性的阿昔洛韦及人体必需氨基酸L-缬氨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比阿昔洛韦更有效。伐昔洛韦吸收好, 转化快, 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口服母体药物所形成的浓度。
1.4.3 更昔洛韦
在体内可被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 后者与鸟苷三磷酸竞争相应的酶, 而抑制病毒DNA合成。其抗巨细胞病毒作用强于阿昔洛韦。
1. 4.4 溴己烯基脱氧鸟苷
对疱疹病毒有高度亲和力, 对带状疱疹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lC50为阿昔洛韦的1/100。
1.4.5 二十二烷醇
是由22个碳原子串联而成的, 通过抑制HSV包膜与细胞膜之间的融合, 抑制HSV感染。T1/2为3 h, 用于治疗复发的口腔及面部疱疹。本品于2000年被美国批准, 已作为非处方药在市场销售。
1.5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
1.5.1 利巴韦林
为鸟苷类似物, 在体内外可抑制多种DNA和RNA病毒核酸合成、阻止病毒复制, 属广谱抗病毒药, 是目前用于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首选药物, 也是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首选药物。可口服、吸入和静脉给药, 吸入给药 (加蒸馏水10 ml稀释) 全身不良反应少, 效果肯定。
1.5. 2 盐酸阿比朵尔
为非核苷类化合物, 可通过直接杀伤病毒和诱导内源性干扰素产生发挥抗病毒效应。主要用于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新近研究表明, 该药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也有明显杀伤和抑制作用。
1.5.3 帕利珠单抗
为合成人源化呼吸道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 可明显抑制糖蛋白上A位点抗原决定蔟的表达, 从而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复制。推荐预防剂量为15 mg/kg, 于流行季节每月肌内注射1次。
1.6 抗肠道病毒药物
目前药物只有普来可那立, 其主要通过与肠道病毒的蛋白衣壳结合而干扰肠道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脱壳, 具有广谱抗微小RNA病毒活性。该药口服生物利用度高, 半衰期长, 能渗透至脑脊液内。常用于肠道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最近研究显示, 其可用于治疗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 (耐受性好) 。
2 抗病毒药的儿童药代动力学特征
在儿童这个特殊人群所进行的抗病毒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很少, 尤其是在婴幼儿。目前临床应用的50余种抗病毒药中, 仅20余种有儿童的相关研究资料, 一般认为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口服易吸收, 1~3 h达血药浓度高峰。②儿童半衰期和作用持续时间较成人短。③主要经肾脏排泄。
3 抗病毒药在儿童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
病毒性疾病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儿科许多疾病均由病毒引起, 对病毒感染患者, 如果处理不当, 容易引起院内感染, 小儿患者更是如此。近几年来, 病毒引起人类疾病较其他病原体感染更为多见, 抗病毒药物有所增加。
3.1 抗病毒药在儿童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3.1.1 水痘 (带状疱疹)
水痘是儿童常见传染病,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泛昔洛韦、溴呋啶等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和原发性水痘。更昔洛韦有致癌和影响生殖能力的远期毒性, 儿童使用本药应充分权衡利弊, 哺乳妇女在用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3.1.2 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 ,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利巴韦林, 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对RNA病毒、DNA病毒均有作用, 但对RNA病毒的作用远高于DNA病毒。美国已批准该药雾化制剂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奥塞米韦和扎那米韦均可用于流感的治疗和预防。二者治疗流感患儿, 可缩短病程。发病后24 h内使用较24~48 h使用效果更明显。 奥塞米韦口服的生物利用度高达75%。扎那米韦适用于流感早期, 且越早给药效果越好, 扎那米韦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临床上使用雾化制剂。
3.1.3 肝炎
HBV、HCV感染为世界性的传染病, 儿童多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肝炎病毒感染。近年来, 抗HBV、HCV治疗有较快的发展, 抗HBV药物有α-干扰素、peg-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 抗HCV药物有α-干扰素、利巴韦林, 以上药物在成人患者中有较多研究,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研究者用干扰素α、利巴韦林、金刚烷胺联合治疗方案能够逆转干扰素α抵抗状态[2]。但目前在儿童中能使用的药物较成人有限。美国批准α-干扰素、拉米夫定用于2岁以上儿童慢性乙肝的治疗, 我国批准于12岁以上儿童慢性乙肝的治疗。美国准许α-干扰素或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用于3~17岁儿童丙型肝炎的治疗。
3.1.4 艾滋病
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婴儿和儿童HIV感染约90%是通过母婴传播 (垂直传播及母乳喂养) 而获得, 在生后1年内有38%死亡, 2年内有55%的儿童死亡, 很少能长大成人。在儿童使用的药物有司他夫定和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和恩曲他滨、地达诺新、依法韦仑、奈韦拉平。恩夫韦地也获准在儿童使用。
3.2 抗病毒药不良反应与儿童应用的安全性
3.2.1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主要在使用EFV治疗的患者中常见。
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失眠、噩梦以及罕见的幻觉[3], 长时间使用可影响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和学龄儿童的学习表现。部分儿童可出现与抑制相反的激惹、多动和抽搐等症状。
3.2.2 肾毒性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日益广泛应用, 有关抗病毒药物导致肾脏损害的病例报告也日益增多.抗病毒药物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 由于在尿液中溶解度较低, 在大剂量使用或有效血溶量不足时, 多能形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 从而导致肾小管内阻塞引发急性肾衰竭。常见的药物如下: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地那韦、西多福韦等。
3.2.3 胃肠道反应
这可能是最常见、也是最早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我国使用的一线抗病毒药物几乎都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3.2.4 肝脏毒性
几乎所有的抗病毒药物都存在肝脏毒性, 并且许多使用联合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可出现无症状的转氨酶升高。
3.2.5 过敏反应
所有药物均可出现过敏反应。过敏反应通常发生在药物使用后最初的6周, 患者常表现为斑丘疹、发热、黏膜改变和转氨酶升高。
由于目前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尚未进入儿科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查, 使医师无法做出或者忽略具体的病原学诊断, 而且, 除少数几种病毒外, 缺乏特异、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4]。这就给医师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要求儿科临床医师要深入认识小儿病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特点, 并根据抗病毒药物的特点, 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Tenney DJ, Levine SM, Rose RE, et al.Clinical emergence of ente-cavir-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 requires additional substitutions in-virusalready resistant to Lamivudine.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4, 48 (9) :3498
[2]祁利强, 夏雪山, 抗丙肝病毒药物.食品与药品, 2007, 9 (06A) :66.
[3]AdkinsJC, NobleS.Efavirenz.Drugs, 1998, 56 (6) :1055-106.
儿童药物论文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