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5篇)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篇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2.3.4.解。

教学重点:

学习彭总不搞特殊化与民平等的感人事迹。

教学难点:

认识彭总心系人民群众,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难点:

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 2. 3. 4.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5. 6. 7.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抽读生字卡,重点指导认字有困难的学生。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你们知道彭德怀这个名字吗?(学生自由回答)简介彭德怀生平。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0课,就是讲的有关彭德怀的事。板书课题:认读“规矩”,并理解词义,解题。学会8个生字,会人9个汉字。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会8个生字,会认9个字,注意多音字“将”和“中”的读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让学生对彭总有更多的了8. 9. 再读全文,和同桌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中感悟.1.“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 2.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

四.识记生字,并指导书写,学习2个多音字注音组词.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2.教学重难点:认识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课文写了有关彭总的一件什么事?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 2. 分角色朗读课文.细读感悟:从课文中找出彭总说的话读一读.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知道彭总是个怎样的人.彭总说的每句话都很简洁,但他话中有话,请你想一想,填一填.⑴ “好,今天我们也去看看.”

“去看看____________” ⑵ “你们搞的什么鬼?”

“怎么_______________” ⑶ “休息,休息为什么叫我们进来?”

“休息?__________” ⑷ “这个规矩不能有!”

“如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想彭总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4.闭园接待首长的规矩, 彭总为什么要反对?他是怎样做的? 5.你认为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民平等,不搞特殊化)

板书设计: 11一条大鱼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扎”的读音。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 为。

4重点学习课文中描写汤姆心理活动的句子,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明白遵守社会规定、规则是人人必须做到的,应该成为自觉自愿的行 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教师相机梳理)二略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汇报学习成果。你能解答同学所提出的哪个问题? 三,学习生字

注意:要求学会的字中“浮、旋、挣”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都是左窄右宽。“岛”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挣唇”他们都是翘舌音。“乞”不要多加一横。

要求会认的字中“饵、冀、遵”的读音较难,要多加练习“扎”是多音字.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同学间交流 五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 1学习1~5自然段。

a自读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这是一条大鱼。

b汤姆是怎样钓起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的,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汤姆钓鱼的动作的词语。c说说汤姆钓起鱼的过程。体会汤姆掉到大鱼之后的惊喜之情。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d再读课文1~5自然段,找到描写汤姆从开始钓鱼到钓起大鱼的句子。体会:汤姆的心理变化!(钓鱼前的急切?钓到鱼时的惊喜?钓上鱼后的得意)2学习6~12自然段

a自读6~12自然段,思考:要放掉这样一条从没见过的大鲈鱼,汤姆是多么舍不得啊!b讨论:请你为汤姆可以不放掉那条难得的大鱼找一些理由,替他求一求爸爸。c分角色朗读课文6~12自然段。制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爸爸的态度坚决。

d找出文中描写放鱼时汤姆心理活动的语句“很不情愿、乞求、只好、慢吞吞、依依不舍、叹了口气”,体会心理变化过程。(爸爸要他放鱼时的不情愿?放走鱼时的不舍?放掉鱼后的 失望)

e想象、丰富父子间的对话,进行表演。3学习第13自然段 a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b请将这段话中你认为该重读的词语标出来,说说你的理由。c练习朗读

d汤姆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为什么永远也忘不了爸爸那坚定的话语? 三拓展讨论

爸爸为什么坚持要汤姆把这条大鱼放回湖中? 四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11一条大鱼

急切?惊喜?得意?不情愿?不舍?失望 课后反思:

古诗诵读 大林寺桃花 学习目标:1、2、3、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2、花。

3、4、二、1、2、3、三、1、2、3、4、他 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地

读读古诗吧!

6、四、1、2、3、师边评价生读古诗,边渗透古诗的诗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熟读成诵,自主发挥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尽兴,请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吟诵一下。

生用不同的方式(摇头晃脑式、模仿诗人、邀请小伙伴方式)吟诵古诗。师小结。把你所有的感受和理解都融入诗中,用你所喜欢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诵出来,尽情指名读诗题。师简介诗背景。自主学习,熟读古诗

请流利地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同桌互读互评。

指名读古诗没,请同学们仔细听他的字音都读准了没有,请生评一评。感情朗读,读中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下的注释,边有感情地朗读,边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思。在小组中读古诗,再谈谈你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师有感情地描述诗的意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谈谈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再请生评价,读得好在哪里,从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同学们,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我们并不陌生,你们读过他的哪些古诗呢?

今天,让我们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一起登上庐山香炉峰去游览大林寺,欣赏那里的桃 会认三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语文乐园四 教学要求:

1、读词,发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2、学习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体会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3、正确、流利的朗读三个句子,初步了解大意,抄写后背诵下来。

4、读故事,弄清“手不释卷”的意思,能讲出这个成语故事。

5、通过对比朗读,探究不同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不同的效果。

6、以《下雨算什么》为话题,学习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合理、巧妙、有礼貌的说服别 人。

7、以“我想……”为内容,开放地自由作文,以写清楚自己的想法为目的,自由表达。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一认,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词,了解每组词的意思,并思考每组词中有什么规律。

2、同桌交流,说说各自的看法。

3、全班集体反馈,教师总结:

4、学生试着用其中的一个词造句。

5、小组内交流。

6、全班汇报。

二、读一读,想一想。

1、指名读第一个句子。

2、齐读带点的词语“可是”前面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内容说的是什么意思。

3、齐读带点的词语“可是”后面的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内容说的又是什么意思。

4、完整齐读这两个部分内容,说说作者想强调的是哪一部分内容。

5、教师讲解,“可是”在这个句子中起转折和强调的作用。

6、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个句子。

7、学生试着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熟三个句子。

2、抄写句子并背诵。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正确的朗读句子,了解故事内容。

2、思考:孙权为什么很不高兴,他是怎样批评吕蒙的?

3、全班交流:吕蒙为什么有勇有谋,屡建奇功?

4、学生自读故事,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读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背诵。

2、学生对比读《宿新市徐公店》与《蝴蝶飞》,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交流。

4、全班反馈。

第三课时

一、口语交际:下雨算什么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书展的最后一天,爸爸、妈妈说好带乐乐去买书的,可是外面下着雨,还刮着风,爸 爸、妈妈打算不去了,可乐乐坚持要去,他们三个人各会说些什么呢?同学讨论。

3、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三个人的对话,指导评价;(1)乐乐说服了爸爸、妈妈吗?(2)乐乐说得有道理吗?

(3)乐乐跟爸爸、妈妈交流的方式恰当吗?说话的语气得体吗?

4、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更好的说服别人? 第四、五课时习作 我想??习作要求:1、2、3、一、1、2、二、1、去

你想去的任何一个地方;是想做一名正直、勇敢的法律工作者,还是想成为一名给小朋友带 来欢乐的玩具师,请你们安静地思考。

2、3、扬

用好词好句用得多的同学,鼓励想象力丰富的同学,赞扬创造性表达的同学。

三、1、2、3、4、学生习作

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梦想,注意要写清楚自己的想法。学生写完后,读给同桌同听一听,互相提意见。全班交流习作,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把你想到的心中的梦想说给小组的伙伴听一听。

请同学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同学之间互评,注意学生是否说明白说清楚,表围绕(我想:……)开放性的自由习作。以写清楚自己的想法为目的。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达。激发写作欲望

你们听过《我的梦想》这首诗歌吗?出示诗歌,让学生激情朗诵。

相信此时此刻,大家都有自己的心中的梦想,让我们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思考与表达

你心中的梦想是什么呢?是园艺师,培育出四季常绿的花朵,还是想为一名探险家,教学过程: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2篇

比赛快开始了,鸡蛋士兵穿着橡皮泥裤子走上了舞台。三本书也大摇大摆地走上了舞台,还露出一副不屑的神情。

比赛开始了,鸡蛋们稳稳站好,迎接挑战。第一本书一跳,跳到了鸡蛋士兵的上面,可是鸡蛋一动不动。第二本书也不甘示弱,用尽了力气也跳到了鸡蛋身上,可鸡蛋依旧纹丝不动。这时台下的鸡蛋啦啦队激动地站了起来。第三本书有点慌张了,可它依旧假装镇定,跳到了鸡蛋的身上。鸡蛋还是稳稳当当地站在台上,三位鸡蛋士兵的心紧紧靠在一起,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此时裁判吹响了哨子,说:“鸡蛋王国胜!”书本大王这才低头走到了鸡蛋大王身边,说:“对不起,我们不应该小瞧你们鸡蛋国的。”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3篇

1. 阅读微型语段,回答(1)—(4)题。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liàn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gài是不行的。(选自课文《端午的鸭蛋》)

(1)给加下划线字注音。

A.东_______B.子_______

(2)按拼音写汉字。

A.liàn[ ]囊B.大gài[]

(3)请在田字格内写出两个与“囊萤映雪”词义相近的成语。

(4)请谈谈你了解了“囊萤映雪”这一典故后的感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回忆课文有关知识,选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 )

A.《云南的歌会》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B.《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我们从中品尝到了人生的滋味。

C.萧乾的《吆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

D.冯骥才的《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

3. 请在下面语段的“□”内填写恰当的短语,以展示歌会酬和的方式。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选自《云南的歌会》)

4. 某理发店打出了这样一则广告:“美丽从头开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请说说其中的妙处,然后根据这一职业的特点,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句中加横线的部分,补全句子,要求句式相似,意旨相通。

我爱读书,经常在书的海洋里遨游。读《西游记》,我仿佛跟随孙悟空去西天取经,领略了他斩妖除魔的高超本领;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全诗句,并指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下面四个句子中,反映出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

A.沙场秋点兵 B.零丁洋里叹零丁

C.箫鼓追随春社近 D.闲来垂钓碧溪上

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陕北民歌“信天游”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过去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再现。过去和现在,陕北民歌“信天游”都以它那高昂的气势、悠扬的旋律和催人泪下的真情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但是,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民歌“信天游”同样面临着危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艺术的时尚化追求,更使得陕北民歌处于被冷落的境地。

材料二: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已被确立;2005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1)阅读了上面的材料后,小明和萧军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小明认为应该保护“信天游”,保护传统文化;萧军则认为时代总是在发展的,总会出现新的艺术形式,不需要保护“信天游”。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增强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2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一)阅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回答9—11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9. 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段用了很多笔墨描写景色,这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选段的场面描写在写作方面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回答12—18题。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12. 依次填入文中“□”内的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绕灌扔抵B.绕装丢顶

C.缠装扔顶D.缠灌丢抵

13.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端午节的哪些风俗?这些风俗反映了家乡人怎样的心理与追求?

风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与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既然文题为《端午的鸭蛋》,作者为什么用大段文字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施放“黄烟子”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一种燃放的炮仗。B.用以熏除室内的害虫。

C.用来避邪。D.给小孩练习写字。

16. 这段文字写家乡风俗是从成人还是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作者在选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在你的家乡,人们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对过端午节,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外美文《坐歌堂》,回答19—24题。

坐歌堂

张喜洋

在川西北农村,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坐歌堂”。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众多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早早聚在女方家的院子里,摆上十几桌酒席,在四川叫做吃“十大碗”。顾名思义,“十大碗”就是每桌限定十个菜,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四川的传统菜,像扣肉、东坡肘子、墩子肉等。这些菜都是厨师用竹制蒸笼蒸出来的,空气中弥漫着四川特有的咸菜香。土制的高粱酒香在席间弥漫,混合着菜香味儿,夹杂着锅碗瓢盆交响曲,渗和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婚庆气氛格外热烈。孩提时代的我,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十大碗”刚一散席,只见三四张八仙桌往堂屋正中并排一放,两边都摆上长条木凳,供大家围坐。这时,出嫁女由村中两个年龄较长的姑娘陪伴着坐在八仙桌的最上方,“坐歌堂”节目就要开场。

“坐歌堂”开场时有个规矩:大家得合唱一首歌,由村中比较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随后他宣布:“‘歌堂’开始,‘东方红,太阳升……’预备起!”黑夜中的山村被悬挂的煤油灯照得通明,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因此,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没有不会唱《东方红》的。

虽然没有任何伴奏,但是这朴素的歌声余音绕梁,在充满浓雾而又潮湿的夜空中穿行,久久回荡在山谷中,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接下来,便开始你一首、我一首竞唱。往往这首歌的最后一个字还没有唱完,那首歌在另一个角落里已开始唱了起来。歌唱者不分男女,不分尊卑长幼,不设任何奖励,反正谁的歌唱得最多,嗓门儿最亮,谁得到的掌声就最多。歌曲类型不限,不管老歌新歌儿歌,只要你不停地唱,争着唱、抢着唱,就可以通宵达旦,乡亲们越是掌声雷动、呐喊声声,主人家就越高兴,也越觉得自己有面子。有时大家因为一首歌谁先唱、谁后唱竟然争得脸红脖子粗,不过大家并不真正生气。那热烈的场面,绝不亚于港台明星的演唱会。

还记得当年奶奶唱的那首古老的川西北情歌:“陈妹儿生得一枝花呀,花呀,李哥儿看了很爱她呀,爱她呀,爱她就爱她呀,请到我家耍,说来就要来哟,我在家里打草鞋呀,打了三双零一只呀,伊儿呀儿哟,把草鞋打好了呀,我就接你到我家呀……”

长大成人后,我一直在南方的城市间穿梭,十余年没回家乡参加“坐歌堂”了,想必乡亲们“坐歌堂”的热情一定会不减当年吧!

19.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坐歌堂”开始的时候,大家合唱《东方红》,寄托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章结尾写奶奶唱情歌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孩提时代的我,为什么“觉得那就是农村最美好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男女老少合唱《东方红》的时候,作者说“这里便开始成了歌的海洋”,这样写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本单元结束后,任课教师组织了“到民间去采风”的活动,请把你“采撷”到的“风”写下来,与同学们共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从以下文题中任选其一,完成作文。

作文(1) 题目:我家乡的__________节

写作前请先补全题目。要体现出家乡过这个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自己的感情。

作文(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

陶行知认为“健康先健心”。

罗曼·罗兰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请以“健康”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抒写真情实感。

②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1.(1)A. j€靚B. ju€鄋(2)A.练B.概(3)凿壁借光闻鸡起舞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写出两个即可) (4)略。2. D3. 见景生情 互嘲互赞4.这则广告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表明经过理发后人就会变得美丽,另一方面暗指重新开始。这一广告语指出了理发的作用,强调了理发的必要性,获得了形式美、意境美的效果。对联:换新颜从头开始,改旧貌以剪收场。5.略。 6.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自元稹的《离思》。 7. C 8.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1)示例:①我认为应该保护。因为“信天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民族之根。“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②我认为不需要保护。因为历史总是在向前发展的,“信天游”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被自然淘汰。(2)略。

二、9. 山路漫歌10. 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动人的场景,使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与山鸟的鸣唱相应和,交织成一首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11.示例: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12.D13.风俗有: 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心理与追求:避邪祛灾,祈福吉利、美食健体、喜庆红火。14.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咸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恋乡情结。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15. B16. 从孩童的视角写的。这样写使家乡风俗更显淳朴,使文章更生动有趣,更有人情味。17. 流露出对淳朴欢乐的童年生活、对丰富奇妙的家乡习俗的怀念之情。18. 略。19. 排比;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写出了婚庆的热闹气氛。20.不但营造出“坐歌堂”的气氛,而且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怀念、感激之情。21. 将文章情节推向高潮,增添了文章的情味。22. 因为“坐歌堂”表现了淳朴的民俗风情。23.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参加合唱的人员多,歌声高,热情饱满。24. 示例:贴春联;闹花灯;吃年夜饭。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4篇

妈妈是用眼睛关心我的,在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的眼睛是着急的。

有一天,我放学回来,觉得浑身发热,头重脚轻,便躺在床上。妈妈走过来,看到我无力的样子,摸了摸我发烫的额头,嘴巴变成了“O”字形,但又镇定下来。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二话不说,拿着雨伞背起我就往医院赶。在路上,我听到了妈妈微微的喘气声与急促的脚步声,还有哗啦啦的雨水声。心想:医院啊医院,我以前觉得你离我家很近,可现在为什么变得那么遥远?终于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做了检查。看着妈妈被汗水与雨水湿透的衣服,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妈妈是用手关心我的,在我夜晚着凉时,妈妈的手是温暖的。

一个冬天的夜晚,外面北风呼呼,雪花飘飘,我被惊醒了。微微地睁开眼睛,发现妈妈正给我盖被子,借着微弱的光,我看见妈妈那慈祥般的脸,刹那间,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深深的母爱。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5篇

我想发明一种新型房屋,取代现在的房子。比如说,新型房屋的墙壁是用超薄材料制成的,拥有强大的隔音功能,马路上的喇叭声,房子装修时的噪音,小孩子的哭闹声都会被隔绝在外,让你在家里能够安静地休息和看书,放松身心。

房子的外墙可以根据四季的变化而进行变换。春天,它是绿色的,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夏天,外墙变成了凉爽的蓝色;在炎炎烈日下给你带来丝丝凉意;秋天,它是黄色的,让人一看,就想起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冬天,外墙变成了火一样的红色,醒目又温暖。

房子里装有地震探测器,如果有地震来袭,房子就会提前发出警报并自动飞离地震危险区。哈哈,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你是不是放心多了?

如果你担心会有小偷上门,那大可放心。因为房门上装有防盗系统,小偷一旦破坏了门锁,从锁里会弹出一个大拳头,把小偷打晕,并自动报警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精选5篇)鄂教版三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1篇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2.3.4.解。...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