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精选6篇)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第1篇
Unit 1 What Can You Do?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Sing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能听、说、认读词组:fly a kite, ride a bike。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歌曲的意思并配上动作表演。2.能有节奏、有韵味地唱出歌曲。
(三)学习策略目标:
1.在学习新歌时要注意观察老师的发音,乐于模仿。
2.能建立起单词和活动之间的联想,能根据歌曲联想出相应的情境。
(四)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听、唱英文歌曲的兴趣。
2.培养学生用英语与同学交流的兴趣,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单词,能唱熟新歌。
教学难点:部分单词的字母发音。例如:merrily, ride中r的发音。
四、教学策略:
1.在单词教学中渗透phonics教学,为学生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打好基础。2.通过游戏、练习,帮助学生认读单词。
3.在学生输出语言前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学生输出语言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资源准备:
自制课件实物、单词卡、金太阳教学软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复习唱歌:Andy Can Swing(一年级上册第6单元之歌曲)
2.让学生小组合作替换歌词中的动物和动词,并演唱。注意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
生替换。必要时提示以前学过的fly, swim, jump等动词。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fly a kite和ride a bike 首先通过Lucy放风筝和骑车的图片和动作呈现新单词fly a kite, ride a bike。2.巩固单词
1)老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帮助学生建立起单词音义之间的联系。2)快速反应。老师快速地指向某个短语或图片,学生说出该单词。3.学习歌曲
1)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听录音。
2)指图片,配以动作解释so high in the sky 及so fast down the road。3)再听录音,让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4)跟录音、跟老师有节奏地唱歌。5)全班有节奏地齐唱歌曲。
(三)巩固与发展:
1每个学生发一张有单词jump, swim, fly, swing, fly a kite, ride a bike及相应图片的表格,让学生在自己会的项目下打勾,并说出I can „。2Phonics教学总结:yfly, sky ikite, ride,high(四)布置作业:
听歌曲的录音,并把歌曲唱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Let’s Play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词汇:dance, draw, play the piano, skate, skip rope。2.听、说,运用句型:I can „Yongxian can „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用连贯的句子向同学描述自己的特长。2.能根据他人的描述作出相应的动作。3.能唱出教师改编的歌曲Merrily。
(三)学习策略目标:
1.主动与同学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在任务活动中大胆开口,培养连贯说话的能力,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3.学会倾听,并能够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四)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歌曲、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任务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的态度。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细心聆听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策略:
1.通过连贯说话的任务设计达到滚动重现旧知识的目的。
2.通过听力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再由老师和同学做示范,使学生把连贯说话的任务做得更好。
3.通过设置任务,培养学生细心聆听同学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连贯的句子向同伴描述自己的活动。
五、资源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或图画。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唱歌曲Merrily,回忆动作动词。
2.游戏: 教师利用计算机或图片向学生逐幅快速呈现动作图片(swing, run, walk,jump, swim, fly,fly a kite, ride a bike等),要求学生说出看到的动作并做相应的动作。
(二)呈现与操练:
1.首先通过课件创设动物学校里开办兴趣班的情境,不同的动物用I’m a „和I can „自我推荐报名参加兴趣班,出示表示下列内容的图片dance, draw, play the piano, skate, skip rope。
2.老师带学生看图片说单词。接着,老师说动作,学生做动作;然后老师做动作,让学生说动作。
3.老师将dance, draw, play the piano, skate, skip rope,fly a kite, ride a bike 等单词卡随意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读出单词,然后,让学生将它们贴到相应图片的下方。在这个步骤中可以渗透读音规则,帮学生建立音形之间的对应关系。4.电脑呈现不同的动物和相应的句子I’m a „
I can „,全班跟说。
5.一个同学扮演一个动物并做出这个动物会做的活动,说出I can„,让班上其他同学猜测You are a „进行两轮后,让同桌或四人小组同时玩这个猜测游戏。6.告诉学生学校要成立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要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特长,参加相应的小组。引导学生说I can „。为增加真实性与趣味性,老师可以设计表格,登记学生的特长情况。
7.以小组为单位,玩课本P3的游戏。8.完成《活动手册》P1 Ex1。
(三)巩固与发展: 1. 句子认读练习
将课本P2的句子与图片分开,让学生将句子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并读出句子。2.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单词dance, draw, skate,play the piano, skip rope。2.用英文向父母说出你会些什么。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Chant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单词及词组:cook,dance, draw, ride a bike, play the piano, skate, fly a kite, teach, skip rope。
2.复习旧句型:I can„ 3.初步掌握 What can you do? 4.二会掌握新句型:I can’t„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说、认读、拼读本课单词。
2.能理解小诗,有节奏地朗读小诗和配动作表演小诗。3.尝试替换小诗里面的动词改编小诗。
三、教学重点:
(一)能听、说、认读本课单词。
(二)有节奏地朗读小诗、表演小诗。
(三)完成《活动手册》P3。
四、教学难点:
can’t的发音;改编小诗。
五、教学策略:
(一)在单词教学中渗透phonics,使学生掌握单词发音的方法。
(二)让学生替换小诗里的动作单词,进行滚动性复习。
(三)利用在一年级学过的动作单词替换小诗里的内容,锻炼学生学习思维,为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资源准备:单词图片、金太阳教学软件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老师说dance, draw, ride a bike,play the piano, skate, fly a kite, teach, skip rope等动词,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说出相应的动词。2.完成《活动手册》P5的内容。3.每个学生用I can„说一项自己的特长。
(二)呈现与操练: 1.呈现句型—What can you do? —I can…
老师以free talk的形式边做动作边问同学: I can dance, What can you do?(板书:—What can you do?—I can„)引出问答句,让同桌互问。2.呈现与操练句型I can’t„
1)老师头戴鱼的头饰,边做动作边说I am a fish.I can swim, but I can’t fly.换小鸟的头饰,说I’m a bird.I can fly, but I can’t swim.使学生理解can’t.2)教师指自己说I’m Miss „, I can ride a bike, 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I can swim, but I can’t dance等。
3)让学生思考自己不会做什么,然后用I can’t„告诉同桌。然后引导学生用I am „I can„ but I can’t„进行自我介绍。
4)呈现小诗,并做动作让学生理解What about you?
和Come over and have a look.3.看金太阳教学软件,让学生打着节奏跟读小诗;请同学表演。
(三)巩固与发展:
1.让学生尝试替换小诗里面的人物和动作,并表演,组员之间进行合作学习。2.完成《活动手册》P3练习。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
听、读小诗两次。改编小诗(选做)。家长签名。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Talk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teach,skate。2.能运用句型: —Can you„? —Yes, I can./ No, I can’t.3.能理解That’s it.Come on, boy.You got it.等固定用语。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并表演Let’s Talk的内容。
2.渗透句子认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文字意识。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溜冰的故事学习如何鼓励和帮助别人,明白大胆尝试就可以取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一)能听、说、认读、拼读本课单词。
(二)能理解、表演Let’s Talk的内容。
(三)能就问题—Can you„?进行回答。
四、教学难点:
仿照Let’s Talk,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演。
五、教学策略:
故事内容的情景性很强,通过分角色,用夸张的语气练习对话,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对话的目的。
六、资源准备:图片、人物头饰、金太阳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小组或个人唱Merrily。2.认读在本单元学的动词。
(二)导入新课:
1.展示上次做的调查表,老师以free talk问一两个同学:—Can you„ 按这样的方法引导同学互相问答。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特长和弱项I can „/I can’t„。
(三)呈现与操练:
1.用中文讲述故事的梗概:Yongxian的同学Jiamin不会滑冰,Yongxian教他滑。开始Jiamin很害怕,在Yongxian的不断鼓励下,他终于学会了。
2.用金太阳教学软件呈现Let’s Talk头两幅图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练习和操练对话。提醒学生注意语气:一个是战战兢兢,一个是热心鼓励。
3.用金太阳的教学软件呈现Let’s Talk三、四幅图的内容,解释That’s it.及You got it.的意义。让学生分角色练习和操练对话。提醒学生注意语气:热心的鼓励与学会时的欣喜。
4.再看金太阳教学软件,跟说故事。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
(四)巩固与发展:
1.部分学生表演故事。
2.利用金太阳教学软件的画面,老师指着文字带学生读对话。学生自己看书读故事。
3.完成《活动手册》P4 Ex4。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听录音,读对话给家长听。2抄写单词:dance, draw, skate。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eagle, egg, mouse, bad, catch 2.会运用句型:I can„/ You can’t„
3.能理解Follow me.Stop!Help!Super!等日常用语。
(二)语言技能目标: 能理解故事的意思并表演故事。
(三)学习策略目标: 1.学会小组合作,完成表演。
2.能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如:Follow me.Stop!Help!Super!等。(四)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听英语故事和表演故事的兴趣。
2.在听故事和表演故事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
1.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语言,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练习语言,从而习得语言。
2.通过生动甚至夸张的表情、动作、声音等演示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句型的学习和运用。教学难点:故事的记忆和表演。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故事图片或课件、单词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复习Let’s Sing,让全班的气氛活跃起来。
2.打拍子朗诵 Let’s Chant(可播放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录音带辅助)。滚动复习I can„/ I can’t„
(二)呈现与操练: 1.听故事
1)老师介绍并呈现故事:
T: Today, I’m going to tell you a story about two mice and an eagle.出示老鼠、鹰和鸟蛋图片。练习mouse、eagle及egg。One day, the mice are hungry
2)老师利用图片给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注意通过动作、表情和语气等帮助学生理解I’m hungry.Follow me.Up there.Behind you.等词句的意义, 向学生解释并强调mice是mouse的复数。
3)老师把图片贴在黑板上再次讲述故事。讲完后让学生按照故事的前后顺序把图片重新排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住故事的情节。2.学习句型。
1)教师先让学生回忆在故事中mouse和eagle的对话,在黑板上板书句型I can„/ You can’t„(为了给学生提供认读句子的机会,第二次讲故事时,教师可以在图片或故事中呈现人物对话的句子。)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板书的句子。3.师生表演故事。
教师扮演eagle,学生分两大组扮演mice。
(三)巩固与发展: 1)小组练习表演故事。
2)让学生看着文字跟老师读出故事。
3)让学生在故事中找出mouse, run, catch, swim, fly等单词。
(四)布置作业:
1)回家听、看、读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2)抄写单词:ride a bike, play the piano, skip rope。
Unit 2 What’s For Dinner?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三会掌握新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 2.复习掌握句型: I like„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懂对食物喜好的表达,能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2.能理解和认读Let’s Learn肯定部分的内容。
三、教学重点:
(一)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
(二)对食物喜好的表达I like „
四、教学难点:
(一)在表示喜好的句型中正确使用名词复数。
(二)单词sausage。
五、教学策略: 通过游戏教学记忆新单词。
六、资源准备:食品图片、单词卡片、金太阳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复习唱一年级学过的食物歌曲:I like „
1)用金太阳教学软件播放歌曲,让学生跟唱。
2)出示学过的食品图片,让学生选出歌曲中出现过的食品。
3)看图片说出学过的食品名称。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新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的意义和读音。1)逐一出示rice, meat, bread, egg,sausage的图片并教学生说单词。
2)将图片给图片编上1—4号,老师任意说单词,学生说出相应的号码。3)教师指着图片说单词,说对了,学生重复;说错了,学生不说话。4)老师任意指图,学生说出单词。
5)学生两两练习说单词,一个说编号,一个说相应图的单词。2.学习rice, meat, bread, egg及sausage的认读。
1)教师逐一出示rice, meat, bread, egg及sausage的单词卡,让学生猜测单词的读音,并将它贴到相应图片下方。带读单词,引导学生注意单词的构成,如icerice, eatmeat, sau+sage—sausage等,渗透拼读意识。
2)教师叫一个学生到讲台,面向全班。教师在学生头顶出示一张单词卡,让学生猜测单词,让全班学生判断该同学说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与发展: 1.练习I like „
1)教师指着黑板上新学的食物图片,告诉学生I like„,并做喜欢状。注意突出复数结尾的发音,简单解释在喜欢某一类食物时,有些食物后面要加s。引导学生告诉前后左右的同学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教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复数。
2)老师将学过的食物图片贴在黑板上,在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下面画一个笑脸。请一个同学来到黑板上,说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并在相应图片下画笑脸。每小组发一张贴了食物图片的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并画笑脸。各小组完成后,将学生做了记号的图都贴在黑板上,看看哪种食物最受欢迎。老师可以带学生数笑脸,并说Seven children like icecream.Two children like sausages等。2.巩固单词和句子的认读。
1)将课本P12各图中表示喜欢的一半复印出来,编上1—6的号码。将I like bananas.I like rice.I like bread.I like meat.I like milk.I like hamburgers这6个句子编上A—F的编号,让学生将句子编号写在相应图的下方,并读出句子。
2)根据自己的喜好为I like „这首歌填新词,并演唱。3.完成《活动手册》P8内容。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读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2.抄写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Let’s Play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巩固复习本单元新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2复习句型: I like„
3.学习掌握新句型:I don’t like „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懂对食物好恶的表达,能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食物。
2.能理解和认读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
3.掌握游戏活动用语: That’s right.Your turn.三、教学重点:
1单词rice, meat, bread, egg, sausage。2对食物好恶的表达I like „, I don’t like „
四、教学难点:
1在表示喜好的句型中正确使用名词复数。2学习游戏用语That’s right.Your turn.五、教学策略:
1通过游戏激发说话的愿望。
2给学生表达自己喜好的机会,从而鼓励学生说话的意愿,提高学习的兴趣。
六、资源准备:单词图片、金太阳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 展示rice, bread, meat, egg, milk, sausage, grapes, orange juice 等图片,学生说出图片内容。
2. 教师说新学食物单词的第一个音,学生猜出单词。如老师说/r/, 学生猜测rice;老
师说/m/,学生猜测milk或meat。
(二)呈现与操练:
1.看金太阳教学软件,理解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
2.逐句听课文的录音,将每句中的食物单词留空,要学生边听边用相应的图片填空。3.再看金太阳教学软件,跟读句子。
(三)巩固与发展:
1.学生玩Let’s Play的游戏。老师先与一个同学示范,并讲解游戏规则。注意引导学生使用简单的游戏用语That’s right.No.Your turn等。
2.每个学生告诉周围的同学自己喜欢和不喜欢吃的东西是什么。3.完成《活动手册》P6内容。
4.出示一些学过的玩具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用I like„及I don’t like „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画出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在图下写上I like „,I don’t like „。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Chant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词汇:复习学过的食品名词。2.复习句型:Do you like„ Yes, I do.I do too.3.体会小诗的节奏和韵律。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和有节奏地说出小诗。
2.尝试替换诗中的食物,编写自己的小诗并表演。
(三)情感态度目标:
尝试替换小诗里的内容,体会创作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学说小诗,领会诗的意义。
四、教学难点: 自编小诗。
五、教学策略:
1让学生替换小诗里的食物单词,滚动复习已学知识。2通过分角色读小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资源准备:
单词图片、金太阳教学软件、食物模具等。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分男女生小组说食品单词,看哪个组说得多。把学生说的食物图贴在黑板上。2.教师说出自己喜欢的食物。请部分学生说自己喜欢的食物。
(二)呈现与操练:
1.老师拿出一些香蕉(图片也可),问几个学生,Do you like bananas?
当学生回答Yes时,老师就说I do too.One for me and one for you.并给自己和学生分发香蕉。
2.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感受小诗的节奏和韵律。再看课件,带学生边打节奏学说小诗。
3.将小诗写在黑板上,其中的食物用图片代替,注意图中食品要用复数。替换黑板上小诗中的食品图片,让学生读出小诗。引导学生分角色读小诗。4.学生两人小组用图片练说小诗。并配以分发食物的动作。
(三)巩固与发展:
1.老师找一个同学做示范,新编一首诗:Do you like planes? Yes, I do.I do too.One for me and one for you.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己用学过的物品编小诗,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练习。3.请几组同学表演所编的小诗。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听、读小诗两次,家长签名。
八、板书设计: Unit 2Let’s Chant Do you like bananas ? cookies ? icecream ? Yes, I do.I do too.One for me and one for you.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Talk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carrot, hungry;能理解、说单词again。2.能理解和运用句型: —What’s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I don’t like„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对话,鼓励表演Let’s Talk。
2.能就问题What’s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进行回答。3.根据自己的喜好说Yeah/ Great!I like„或 Oh, I don’t like„ 4.能使用I’m hungry.三、教学重点:
1理解和表演本课对话。
2What’s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的回答。
四、教学难点:
1理解和表演本课对话。
2What’s for breakfast/ lunch/ dinner? 的回答。
五、教学策略:
1.将对话戏剧化,引导学生通过略带夸张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来深刻体会和记忆对话。2.将学习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进行表演。
六、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人物头饰。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唱歌:I Enjoy My Meals。
2.问答练习:教师出示食物图片,如:bread/eggs/fish。问What’s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学生回答:Bread/Eggs/Fish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学生每次回答后老师都追问一句:Do you like „ 适当的时候补说:I do too.或I don’t either.(二)呈现与操练:
1.在上面活动2的最后,呈现胡萝卜的图片,并呈现单词的书写形式,询问几个学生Do you like carrots? 让学生两人之间相互问答。领读carrot。
2.逐个部分播放金太阳教学软件。让学生分角色操练和表演。注意引导学生用声音和面部表情等表达意义。
3.再看金太阳教学软件,学生跟读。4.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巩固与发展:
1.学生扮演妈妈和孩子,仿照课文编对话。可在黑板上给出下列句子作为提示: I’m hungry.What’s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Great, I like … Oh no!I don’t like „ 2.完成《活动手册》P7内容。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问问父母明天吃什么?填写下表:What’s for breakfast?What’s for lunch?What’s for dinner?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词汇:复习本单元食品词汇。2.能理解、说句型I’m full.。
(二)语言技能目标: 能理解故事并基本能表演故事。
(三)情感态度目标:
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故事的理解和表演。
四、教学难点:
理解和学说I said I’ll get you.五、教学策略:
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六、资源准备:
食物图片(包括故事中吃剩的食物残渣图片)、秃顶男人和老鼠的头饰、金太阳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出示本单元的生词卡,学生认读单词。2.学生完成《活动手册》P9的内容。
1)引导学生看图,指图1中的老鼠问学生:What is this? Is the mouse hungry? 2)指导学生看图,说出图1和图2中的食物。让学生说出图2中少的食物到哪里去了。
3)老师扮演老鼠,拿食物图片,做吃东西状,边吃边说I like „。4)学生模仿老师,扮演老鼠,说出I like „。
(二)呈现与操练:
1.逐幅呈现故事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讨论图片的内容,猜测图中人物所说的话。2.看金太阳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己领悟故事的意思。
3.老师戴头饰,扮演老鼠和男人,利用食物图片,表演故事。注意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声音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4.学生看书,分角色练习故事。
(三)巩固与发展: 1.抽查部分学生表演故事。2.完成《活动手册》P10的内容。3.学生完成Bobby’s trunk的内容。
1)学生自己读出单词,不会的请教同学和老师。
2)说出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并询问同桌喜欢吃的东西。
3)评价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
(四)布置作业:
1.回家看、读故事两次,家长签名。2.抄写本单元单词一遍。
Unit 3 It’s a nice T-shirt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Chant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颜色的单词。2.新单词:socks。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说、认读单词socks。
2.理解小诗的意思,并能有节奏地朗诵。
(三)学习策略目标:
1.在学习新单词时要仔细听老师的发音、注意观察老师的口形。
2.通过说唱小诗,巩固所学的语言。通过图片提示,训练连贯说话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读小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养成不乱扔衣服、保持房间整洁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单词socks;理解、朗读小诗。教学难点:socks的尾音; here, there, everywhere的发音。
四、教学策略:
1.用phonics的拼读方法学习新单词。
2.通过儿歌、手势和图片帮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3.通过图片和提示词,训练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
五、资源准备:
自制课件、图片(不同颜色的袜子)、单词卡、金太阳教学软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唱儿歌Rainbow。
2.用颜色图片复习颜色的单词。
(二)呈现与操练: 1.教单词socks。
1)展示自制课件,介绍元音O的闭音节的读音,让学生尝试拼读单词: b—o—box p—o—pop d—o—dog t—o—top s—o—socks 2)用图片教socks这个单词。
3)拿出不同颜色的袜子,提问学生袜子的颜色,帮助学生综合运用颜色的单词描述袜子。T: What colour are the socks?
Ps:(They are)Purple./Red./Yellow.T: Yes, theyre purple/red/yellow… socks.2.复习房间的单词和方位介词
1)用手势复习方位介词in,on, under, behind。
2)用课件展示的图片,复习家具及电器的单词table, chair, bed,desk, TV。
3)将袜子摆放在家具的不同位置,通过提问,复习和巩固方位介词和家具的单词。老师提问: Where are the purple/red/ yellow/… socks? 学生回答: On the bed./Under the chair./… 3.学习小诗
1)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听录音(听录音时,学生可以看着书本的图,边听边指相应的袜子)。理解小诗中here, there, everywhere等词的意思。2)老师出示各种颜色袜子的图片,加上动作读小诗,学生跟读。3)全班齐读小诗。
4)学生同桌或小组练读小诗。
5)抽小组检查,评出最好的小组给以表扬。
(三)巩固与发展:
1.小结学习内容,并做情感教育,不要乱扔袜子,要收拾好房间的东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出示图片,学生描述图片。鼓励学生说句子,I can see yellow/…socks.They are on the bed/under the chair…。
(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读小诗。2.抄写单词 socks。
3.制作socks(袜子),a Tshirt(T恤), a sweater(毛衣),a jacket(夹克)的单词卡片,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七、板书设计
sockspurple(图片)on the bed red(图片)on the table
yellow(图片)
under the chair blue(图片)here green(图片)there everywhere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Sing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Tshirt, sweater, jacket。2.句型:Here is my … It’s new.(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表演儿歌。
2.能听、说、认读单词:Tshirt, sweater, jacket。
3.能用Here is my Tshirt/… It’s purple/… It’s new.等两句或以上的句子向同学介绍一件衣服。
(三)学习策略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大胆开口、细心聆听的学习习惯。2.跟老师一起表演故事。
(四)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歌曲、故事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2.通过把儿歌改编成故事,学习儿歌的内容。3.通过儿歌、故事表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词汇、儿歌的学习。教学难点:连贯地说话,描述衣服。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自制教学头饰和衣服的卡片、学生自带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复习Let’s Chant 中的小诗。
2.复习颜色的单词。
(二)呈现与操练: 1.情景引入
Mr.Leo的班上要搞一个服装show,Amy,Bobby,Andy和Koto都拿了自己喜爱的衣服回来,他们要跟其他的小朋友比一比谁的衣服更漂亮。2.呈现新知 1)Amy首先出场
a)老师戴上Amy 的头饰扮演Amy,她边唱边展示她的袜子: Socks purple, socks red.Socks yellow, socks black.I like my socks.b)学生跟老师一起扮演Amy并唱说小诗。2)Bobby出场
a)教师戴上Bobby的头饰,拿着Tshirt图片出场,老师说:Look!Here’s my Tshirt。教单词Tshirt。
b)开火车读句子Here’s my Tshirt.学生边说,边把手中的图片传给下一个学生,练习这个句型。
c)老师提问:What colour is the Tshirt? d)老师扮演Bobby展示他的衣服,并唱儿歌的第一段:Here’s my Tshirt.It’s purple.e)分小组唱。3)Andy出场
a)教师戴上Andy的头饰,拿着sweater图片出场,老师说:Look!Here’s my sweater。教单词sweater。
b)提问:What colour is the sweater? c)老师扮演Andy展示他的衣服,并唱儿歌的第二段:Here’s my sweater.It’s blue.d)分男女生唱,然后抽个别学生表演。4)Koto出场
a)教师戴上Koto的头饰,拿着jacket图片出场,老师说:Look!Here’s my jacket。教单词jacket。
b)让学生尝试扮演Koto说:Here’s my jacket.It’s yellow.c)老师扮演Koto展示他新买的衣服,并唱儿歌的第三段:Here’s my jacket.It’s yellow.It is yellow.It is new.5)让学生来评谁的服装最漂亮。3.唱儿歌
1)学生看金太阳教学软件一起唱完整的儿歌。2)学生边唱边举起自己的卡片。3)小组或同桌看书练习儿歌。
(三)小结:
1.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别扮演Amy,Bobby,Andy和Koto表演这个服装show。
(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唱儿歌。
2.把这节课的服装show表演给家长看。3.抄写单词Tshirt, jacket, sweater。
七、板书设计:
Here is my Tshirt(图片)/sweater(图片)/jacket(图片)… It’s purple/blue/yellow… It’s new.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单词:skirt, dress, shirt, jeans, shorts, shoes。
(二)语言技能目标: 能听、说、认读衣物单词。
(三)学习策略目标:
1.积极参与游戏、比赛等活动,练习和巩固单词。2.对比单词,在老师的帮助下发现单词的拼读规律。(四)情感态度目标:
在活动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在游戏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衣物类单词,学习更多的衣服类单词。2.利用游戏、比赛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单词。3.通过对比单词,帮助学生发现单词的拼读规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单词的学习。
教学难点:单数单词前加a, 复数单词末加s。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课件、单词图片、录音带、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唱 My Clothes。
(二)呈现与操练:
1.老师创设情景: It’s sunny today.Let’s help mother.今天的天气很好,我们帮妈妈晾衣服。在黑板上画出晾衣绳。
2.玩游戏“Sharp Eyes”,复习单词:老师快速展示单词图片,学生快速反应说出单词:
socks, a Tshirt, a jacket, a sweater。把图片贴在晾衣服的线上,单数的单词在上,复数的单词在下。3.教新单词并练习
1)呈现a shirt的单词图片,并教新单词。对比a Tshirt,找出两个单词的异同。2)呈现shorts和shoes的单词图片,教新单词。以开火车的方式练习单词的发音。3)通过a Tshirt, a shirt, shorts, shoes, 帮助学生总结sh 的发音。4)玩游戏“小心地雷”。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单词的操练。
大组比赛。把地雷贴在某一个单词上,老师把该图片夹在其他的单词图片中,逐张出示图片,学生站起来,看图大声读出单词。当带着地雷的图片出现时,学生要马上坐下,不许读单词。如果学生读了,“地雷”就会“爆炸”。引起“地雷” “爆炸”的组为输。
5)用图片教单词a skirt,对比a shirt。帮助学生找出两个单词拼写上的相同之处,并找出ir的发音。
6)用图片教单词a dress和jeans。
(三)小结: 1.小结所学的单词。
1)小结a shirt, shorts, shoes中sh的发音。2)小结a shirt, a skirt中ir的发音。3)小结当单词是单数时,单词前要加a。
4)提示shorts(短裤)有两个裤筒,shoes有两只鞋,词末加了s。让学生在“Let’s Learn”中找出词末加s的单词jeans, socks。并归纳s的发音。2.听音指图比赛。
老师读课本P22图片的单词,要求同桌的学生共用一本书,在书本中指出老师所读单词的图片,看谁指得快。3.完成《活动手册》P11 Ex1。
(四)布置作业:
1.听Let’s Learn录音读单词。
2.抄写单词dress, shirt, skirt, jeans, shorts, shoes。
3.制作a skirt(短裙), a dress(连衣裙), a shirt(男衬衫), jeans(牛仔裤), shorts(短裤), shoes(鞋子)的单词卡片。
七、板书设计: a jacket图片 a sweater图片 a Tshirt图片 a shirt图片 a skirt图片 a dress图片 socks图片 shorts图片 shoes图片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Talk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复习所学的衣物单词。2.复习掌握句型:
Do you like… ? Yes, I do./ No, I don’t.I like… I don’t like… 3.口头掌握日常用语: I want… / It’s nice./ I like it, too.(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Let’s Talk中对话。
2.能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做对话,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意愿。
(三)学习策略目标:
主动与他人对话,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简单的交际,提高连贯说话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听、乐意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策略:
1. 创设购物情景帮学生建立起所学语言与生活的联系。
2. 通过师生对话、学生两两对话等交际活动,提高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巩固和运用衣服的单词。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不同颜色的衣服(实物或图片)、录音带、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说唱Unit 2的小诗Do you like…
2.说唱Unit 4的小诗Socks。
3.Free talk: 先由老师示范,再让学生拿自己准备的图片自由对话。T(出示一张Tshirt图片): Do you like this Tshirt? S1: Yes, I do.S2: I like it, too.T(问另一个学生):Do you like this Tshirt? S2: No, I don’t.4.做《活动手册》P14 Ex4。(老师要注意控制时间,限时让学生简单地给图片涂颜色)5.根据刚做的练习进行Free talk。
老师提问:What can you see? 帮助学生运用颜色和衣服的单词来回答,如:I can see a yellow sweater./ I can see red shoes.(二)呈现与操练: 1.创设情景
1)创设情景:前一节课,Lily帮妈妈晾衣服,做家务。今天妈妈奖励她,带她去买新衣服。老师带着学生跟她们一起到商店去。
2)老师呈现不同颜色的衣服,说A Tshirt It’s nice.A dress.I don’t like it.I don’t like the colour.等。板书It’s nice.I don’t like …,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说出其他衣服的名称:a blue skirt a pink dress…,并让他们评价:It’s nice.I like it.I don’t like this skirt等。2.教授对话
1)看金太阳教学软件的Let’s Talk部分,整体感知对话的内容。
2)教师接着问学生Lily 选了哪一件衣服:Which does Lily like, the blue skirt or the pink dress?
3)板书对话,学生听录音跟读对话。4)学生看书跟同桌练习对话。
5)老师扮妈妈,学生扮Lily, 用衣服图片表演对话的内容。然后学生两人用图片练习对话。
6)抽查学生对话表演的情况,并评出“最佳演员”。
(三)小结与发展:
1.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更多表示服装的图片(详见板书)。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选择他们喜欢的衣服。
3.老师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先示范,然后学生同桌或小组一起做对话。
(四)布置作业:
听录音Let’s Talk部分,跟读对话。
七、板书设计 Mum头像Lily头像
Do you like the blue skirt(图片)?No, I don’t.I don’t like blue.I like pink.I want this pink dress.(图片)It’s nice.I like it, too.yellow Tshirt(图片)
white shirt(图片)red shoes(图片)
black shoes(图片)purple socks(图片)
green socks(图片)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复习单词:本单元所学衣物的单词。
口头掌握短语:put in, go round and round, go red。口头掌握日常用语: I can help.(二)语言技能目标: 理解、表演故事。
(三)学习策略目标:
1.通过听和表演故事,习得语言。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故事表演的任务。(四)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听英文故事和表演故事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1.通过听故事,帮助学生感知语言。
2.在读故事、表演故事中,帮助学生练习语言、习得语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故事的学习和表演。
教学难点:表演故事。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衣服的单词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全班打拍子齐读小诗Socks.(二)呈现与操练:
1.老师说Lily is a good girl.She helps her mum at home.这不,妈妈要洗衣服,Lily主动提出帮忙。她说:Mum,I can help.板书I can help。
2.看金太阳教学软件,听读故事,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留最后一幅图作悬念)。3.提问Lily洗了什么衣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衣服的图片放进洗衣机(图片)里,说:I put in my…, 并板书。
4.指图片,做旋转动作,并说The sweater, the skirt, the dress, the jeans, the socks and the Ted all go round and round.板书短语go round and round, 学生做动作跟说。
5.老师让学生猜测故事的结局,展示最后的一幅图片,教短语:go red。6.学生看书,跟说故事。
7.老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练习故事。
(三)检查与小结:
1.学生看书并与同桌一起表演故事。(学生可以运用课前做的卡片进行故事的表演)2.检查学生表演故事的情况。3.选出“最佳演员”。4.小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布置作业:
1.看书听故事录音,跟读故事。2.表演故事给家长看。
七、板书设计: I can help.I put in my jeans/socks/…(图片)The sweater/ the skirt/…go round and round.go red
第六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Play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单词:boy, girl 2.句型:He/ She is wearing…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简单描述他人的衣着。2.能用所学的句子玩游戏。
(三)学习策略目标:
1.主动与同学合作,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所学的句子。2.学会聆听,能从别人的话中提取信息,完成任务。3.主动开口说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四)情感态度目标: 积极主动地参加游戏活动。
三、教学策略:
通过游戏活动练习和运用所学的语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He/ She is wearing… 教学难点:wearing的读音 he和she 的区别
五、资源准备: 录音带、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表演Story Time的故事。
(二)呈现与操练:
1.做《活动手册》P12 Ex2。学生做听力练习,选出所描述的人。
2.学习新句型。
1)检查答案,老师复述Xiaoling、Yongxian和Huamei 的衣着,教单词girl和boy。提示女孩用she 来代替,男孩用he来代替。
2)板书He/ She is wearing…这个句型,把长句分成小段练习,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节奏和停顿。
3)让每一组学生负责《活动手册》P12 练习中的一组人物,让学生自由挑选其中一个人来描述他们的衣着。3.玩游戏巩固句型。1)创设情景。
在游乐场里,有些小朋友和家长走散了,家长们描述他们的孩子的衣着,请警察叔叔帮忙把丢失的小朋友找出来。
2)展示课本P25的图片,老师先做示范,让学生们猜所描述的是哪个男孩或女孩,然后选几个学习较快的学生说,其他学生猜。初步检查学生掌握句型的情况。3)学生小组玩这个游戏,练习所学的句型。
4)检查学生练习的效果。选几个学生描述,让其他学生比赛最快说出所描述的人。
(三)小结与巩固:
1.小结怎样描述别人的衣着。2.做《活动手册》P15 Ex5。
(四)布置作业:
听《活动手册》P15练习的录音。
七、板书设计:
girl(图片)She’s wearing a purple sweater, a red skirt, white socks and green shoes.boy(图片)He’s wearing a black Tshirt, purple shorts and black shoes.36
Unit 4 What time is it?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三会掌握词汇:get up,have,go to school,go home,go to bed。2三会掌握句型:I get up at 6:00.3整点时间的表达。
(二)语言技能目标:
能描述和读出课本的日常作息安排。
(三)学习策略目标: 1.通过动作加强理解和记忆。2.对所学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3.能尝试运用拼读规则认读单词。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节的新单词及句型。
教学难点:防止学生把I get up at 6:00.说成I’m get up at 6:00.四、教学策略:
1.通过TPR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记忆词组意义。
2.在单词教学中渗透phonics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单词、句子音形之间的联系。3. 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认读单词、句子。
五、资源准备:
《迪士尼英语》软盘、金太阳教学软件、教具钟、图片、单词卡。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唱歌Ten Little Black Cats。
2.数字游戏:展示由数字1—10组合拼成的图片,让学生以小组比赛说出图中所看到
的数字,借此为学生用数字表达整点时间作铺垫。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整点时间表达
1)播放《迪士尼英语》中主题为“Time”的一段动画片,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学生从中初步感知如何用数字表达整点时间。
2)教师出示教具钟,引导学生说出时间,并把Let’s Learn的十个时钟图逐一按先后顺序贴在黑板上。
2.学习动词短语:get up,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go to school,go home,go to bed。T:I am busy every day.What do I usually do in a day ? Now,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timetable for a day.通过TPR教学结合钟表图,引出短语get up和句子I get up at 6:00.教师贴动作图片于钟表图上,板书带读句型,学生边做动作边跟读。运用同样方法,逐一学习其他短语。3.巩固短语
1)教师说短语,学生做动作,帮助学生建立单词音义之间的联系。
2)给黑板上10幅图以A—J 编号(滚动复习前3个单元所学的字母),教师快速说字母编号,学生说出该动作及做出相应动作。4.学习Let’s Learn 1)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听录音。2)跟录音朗读。
3)两人小组练习朗读词组。一人说词组,另一人做动作。
(三)巩固与发展:
1.游戏:眼明手快(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认读单词)
请7位学生上台背对其他同学与老师,当台下学生看到老师出示单词卡,如get up时,做出相应动作,然后台上7位学生转过来,看谁能根据同学所做动作,最快在黑板上找出相应单词卡,并准确读出来。2.游戏:对对碰(帮助学生认读句子)
把Let’s Learn中10个句子卡片分别派给学生,学生听老师说句子,把相应句子卡片 38
贴到黑板上相应图下。
(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读P34 Let’s Learn 单词和句子。
2.抄写get up, go to shool, go home, do homework, go to bed。
七、板书设计:
Unit 4What Time Is It ? I get up at 6:00.(起床图)(吃早餐图)(上学图)
„„
(get up 卡片)(have breakfast卡片)(go to school卡片)„„
(时钟图)(时钟图)(时钟图)„„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Sing 认读字母Mm—Pp 《活动手册》P16 Ex1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听、说短语:take a nap。2.听、说句型:I get up at 6:00.3.复习运用学过的动词短语。4.听、说、认读字母Mm—Pp。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歌曲意思,并配上动作表演。2.能运用已学短语改编英语歌曲,并唱出来。3.能认读字母Mm—Pp。
(三)学习策略目标:
1.对所学习的内容能主动练习,积极参与和实践,并勇于创新,大胆尝试,达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目的。
2.集中注意力,细心聆听,并能从中提取相关的信息。
三、教学策略:
1.通过让学生改编歌曲及表演歌曲,达到使学生滚动复习相关旧知识的目的。
2.通过听力练习,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并从中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3.通过游戏、歌曲,让学生在玩玩唱唱中掌握字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能唱英语歌曲,熟练掌握句型I get up at 6:00.2)认读字母Mm—Pp。
2、教学难点:字母Mm与Nn读音的混淆。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自制课件、字母卡。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复习Lets Learn 的动词短语 游戏:Read my lips 玩法:教师不发出声音读动词短语(如get up、have dinner等),学生细心观察老师的嘴形,看谁能又快又准地猜出老师所读的短语,并准确带全班读。2.完成《活动手册》P16 Ex1。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歌曲 This is the Way。
1)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听歌曲录音。
2)学习take a nap(利用图片和配合动作,帮助学生理解)。3)学生跟音乐齐唱。4)学生分小组练习。
5)学生表演,抽查2—3个小组。
2.巩固歌曲、句型,并滚动复习已学动词短语。
1)小组合作改编歌曲This Is the Way(目的:鼓励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动词短语与时间于英语句子中),如:
This is the way I play the piano, play the piano,play the piano.This is the way I play the piano,at 8:00 in the evening.2)小组表演,教师及时评价。3.学习字母Mm—Pp 1)学习字母Mm。
教师接着学生以上的表演,将歌词再行改编。老师边唱边在黑板上慢慢板书字母Mm。
This is the way I write Letter Mm,write Letter Mm,write Letter Mm,This is the way I write Letter Mm,At 9:00 in the morning.教师带读字母Mm 2)以同样方法学习Nn、Oo、Pp
4.巩固字母Aa—Pp 1)学生一边按顺序背字母Aa—Pp,教师一边随意出示字母卡,如果教师出示的字母卡与学生背的字母刚好一致,学生则拍一下手掌,目的是帮助学生复习认读字母。2)游戏:考记忆
通过自制课件逐一呈现上一节课学习的7个短语,然后瞬间删去短语中的12个字母(字母Aa—Pp内),看谁能说出该字母,目的是在复习字母的同时,滚动重现旧知识。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听歌曲的录音,并把歌曲唱给父母听。
2.抄写单词:have breakfast, have lunch, have dinner。3.自制一个时钟道具。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Chant,Project,《活动手册》P18 Ex3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听、说、认读单词:wake up,hurry up,late。2.听、说句型:I go home at 4:30.(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听、说、认读本课的单词。
2.能理解小诗的意思,并能有节奏地朗诵。
3.能用连贯的句子向同学介绍自制的时间表上的作息安排。
(三)学习策略目标:
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与交流。
(四)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朗诵小诗,提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通过制作与谈论时间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作息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1.用图片和动作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及记忆小诗内容。
2.通过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时间安排,将学习内容与个人的生活相联系,加强学习效果。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动词短语与时间于句型I go home at 4:30.中,与同学交流介绍自己一天的作息安排。
教学难点:小诗的记忆与表演。
五、资源准备:
自制时间表、图片、金太阳教学软件、录音机。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演唱歌曲This Is the Way。2.做《活动手册》P18 Ex3。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Let’s Chant。
1)教师向学生展示四幅图,学生分小组根据图中内容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图中时间是几点?David 在干什么?David应该怎样做才对?
图1内容:时间是星期一早上7点,床边的闹钟正“铃铃”响着,但David 还在呼呼地大睡。
图2内容:时间已经是7:30,David 还在床上睡眼惺忪地伸着懒腰。
图3内容:时间是8点,David嘴里咬着面包,背着书包匆匆忙忙地向学校跑去。图4内容:时间是8:30,David 垂头丧气地来到教室门口,老师与同学们正在教室里上课。
2)小组发表见解。通过图片及动作,让学生理解wake up,hurry up,late for school等单词的意思,教师板书、带读。3)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Let’s Chant。
4)跟录音、跟老师拍着拍子朗读小诗,后全班齐读。5)分小组朗读小诗及表演。2.展示自制时间表并展开谈论。
1)小组活动。把学生分成4—6人一个小组,各人在小组内展示自制的时间表,并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息安排。小组内评选出“最佳时间小主人”的代表。
2)各小组代表逐一展示并介绍,最后全班评选出“最佳时间小主人”。
(三)小结:
通过学习小诗以及评选活动,让学生懂得David的习惯是不好的,我们要珍惜时间,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读小诗。
2.用英语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时间表。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Talk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听、说、认读句型What time is it?It’s „, It’s time to for„
(二)语言技能目标:
1.能理解Let’s Talk的内容,并能表演。2.能用本课句型与他人交流、做游戏。
(三)学习策略目标:
1.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表演学习任务。2.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
(四)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用英语与同学交流的兴趣,体会英语学习的乐趣,并乐于模仿,大胆开口。2.培养学生守时的好习惯。
三、教学策略:
通过图片创设语言情景,引入教学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情景中参与练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句型It’s time to for„的学习与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容易混淆句型It’s time to for„中的to与for,如It’s time to get up.容易说成It’s time for get up.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录音机、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全班打着拍子背诵Let’s Chant。
2.呈现Let’s Talk中的四幅图,让学生根据图中的时钟进行问答What time is it ? It’s„
(二)呈现与操练:
1.小组讨论。承接以上句型What time is it ? It’s„的练习,让学生4人小组展开讨论:根据每幅图的时间,应该到了干什么的时候?猜测图中人物在说什么。
2.抽查评价。小组代表发表意见的同时,教师结合图片,分别引出句子It’s time to get up.It’s time for school.It’s time for dinner.It’s time for bed.教师板书、带读句子。3.学习Let’s Talk对话:观看金太阳教学软件或听录音。
4.跟录音读—跟老师读—4大组分角色朗读—两人小组练习朗读—抽查小组表演。
(三)巩固与发展: 1.游戏:对对碰
(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认读句子,并建立起句子与相应事物之间的联系。)
玩法:以大组为单位,教师把Let’s Learn 中的10幅图与10个句子卡片(It’s time to get up go to school watch TV do my homework„)分发给学生,学生找出与自己配对的句子卡片或图片,并读出卡片上的句子。2.《活动手册》P20 Ex5 目的是针对时间表达与句型It’s time to / for„的内容,给予学生听、读的训练。3.《活动手册》P19 Ex4 1)4人小组看图讨论猜测图中对话内容。2)小组成员分角色练习对话。3)抽查小组表演。
4)评选“最佳小演员”及“最佳合作奖”。
(四)小结:
小结本课学习内容,及让学生认识做任何事都要守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做事守时的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1.听录音读Let’s Talk 对话。
2.任意选择Let’s Talk其中两幅图,用英语向父母表演。
第五课时
一、教学内容: Story Time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技能目标:
能理解故事的意思,能跟老师一起讲故事。
(二)学习策略目标: 利用图片情景猜测语言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知语言。
2.通过生动甚至夸张的表情、动作、直观教具等演示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故事的理解。
教学难点:故事跟说。
五、资源准备:
金太阳教学软件、故事图片、自制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游戏:考眼力
教师利用图片向学生逐幅快速闪现钟表时间(如6:30、7:00、11:30等),要求学生用句型It’s„(o’clock)最快说出时间。2.游戏:找朋友
把一些动作图片(如起床、上学、吃午饭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把图片与游戏1中的时间配对,并能用It’s„(o’clock).I„at„(o’clock).或It’s time to /for„连贯说话。
(二)呈现与操练:
1.教师呈现故事部分图片,根据故事内容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做法:呈现故事图片1中闹钟的时间,再呈现故事图片2中Bobby的妈妈叫Bobby起床的情景,最后呈现故事图片5中Bobby背着书包出门但门外漆黑一片的情景。
教师向学生提出疑问:早上,Bobby被叫醒去上学时,为什么屋外是漆黑一片? 2.老师讲故事(第1—5幅图的内容)
教师利用图片或计算机辅助讲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教师应用动作和身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3.学生小组讨论:故事中Bobby被叫醒去上学时,为什么屋外是漆黑一片? 4.抽查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猜测及时给予表扬。
5.教师继续讲故事(第6—8幅图的内容)。讲到upside down时,用实物揭示意义,并适当重复。
6.排列图片:不按顺序呈现课本上故事的8幅图,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重新排列图片。
7.教师再讲故事,要求学生跟教师一起边做动作及表情边讲故事。(为了给学生提供认识句子的机会,教师可在图片或故事中呈现人物对话的句子,也可利用投影机直接呈现书中的图片)。8.学生跟录音读故事。9.4人小组分角色跟读故事。
(三)巩固与发展:
1.把故事中的句子卡片发给学生,让学生把句子卡片贴在相应故事图中,帮助学生记忆故事内容。2.抽查小组表演故事。
由于故事内容比较长,可把故事分成4部分:(1)图1、2;(2)图3、4;(3)图5;(4)图6、7、8,让一小组演一部分,各小组分工合作表演整个故事。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听故事录音,跟读故事,将故事大意讲给父母听。
Unit 5 I’m skating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Let’s Learn
二、教学目标:
(一)语言知识目标:
1.能听、说、认读本课的词汇:drinkdrinking Coke, singsinging, skateskating, swimswimming, flyflying a kite, rideriding a bike, skipskipping rope。
2.三会掌握句型:I’m riding a bike.(二)语言技能目标:
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能正确介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三)学习策略目标:
1.能观察发现现在进行时的特点。2.能建立起句子和情景之间的联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和认读本课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的句子。教学难点:动词加ing后的发音。
四、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图片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2.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学生输出语言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资源准备:
自制课件(情景拼图)、实物、单词图片、金太阳教学软件、学生自画的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热身:
1.小诗歌:You can, I can, everybody can.I can dance.I can draw.I can swim.I can skate.You can, I can, everybody can.I can skip rope.I can play the piano.49
I can ride a bike.I can fly a kite.老师通过诗歌帮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单词fly a kite, skate, skip rope, ride a bike, swim, dance, draw, play the piano,并把相关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二)呈现与操练:
1.学习I’m flying a kite/riding a bike/skating/swimming/skipping rope/drinking Coke.1)教师做放风筝的动作,问学生What am I doing? 学生猜测,Fly a kite.教师反馈说:Yes, I’m flying a kite.接着,贴相应的图片,用对话框从图片人物的嘴部飘出I’m flying a kite这个句子,并带读。让学生配以相应的动作。
2)用同样的方法呈现和练习I’m riding a bike/skating/swimming/skipping rope/drinking Coke。
3)老师说I’m „,学生做相应的动作。4)学生自己做动作给同桌看,并说I’m „。
2.老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句子,找出这些句子的共同特点。告诉学生英语中讲正在发生的事情时,就会用doing.3.观看金太阳,跟读Let’s Learn 的内容。
4.六人小组为单位,演出Let’s Learn的内容。老师进行采访,被采访的同学边做动作边说I’m „。
(三)巩固与发展:
1.游戏:找朋友。通过游戏帮助学生认读单词。教师请8位学生上台,分别向他们派发《活动手册》P21 Ex1和本课里学的单词图片或单词卡。其他同学手上拿出自己的图和单词卡,老师数1,2,3开始,最快找到自己配对的单词和图片的两个同学为胜。
2.完成《活动手册》P21 Ex1。(四)布置作业: 1.听录音读课文。
2.抄写swimming, skating, flying a kite, riding a bike, skipping rope, drinking Coke。3.画一幅你在玩的图,并用英语介绍:This is me.I’m „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第2篇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第3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盘旋”两个生字。会用“已经”说话。
(3) 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育学生要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小鹰学飞》, 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新词, 课文讲的是 (出示一段填空, 生读) , 拿出《当堂练习纸》在田字格里写上上一堂课学到的生字。
(2) 对照正确答案, 全对的举手。刚才老师看到有两个字, 有的同学写得不正确。 (鼓、算)
过渡:同学们上一堂课学得真不错!小鹰一路飞来, 它先飞到了…… (板画:大树、大山、白云) 。
二、品读感悟
1. 第一次学飞 (1~2自然段) (1) 出示两段话, 指名读。
(2) 第一次, 小鹰飞到了——— (贴小鹰图在大树的上面) 。
小鹰那么小, 从来都没有飞过, 今天一下子就能飞到了大树上, 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高兴) 谁能用朗读把小鹰高兴的心情表达出来? (出示:我已经会飞了。指名两位学生读)
(3) 加上标点 (贴感叹号) , 这是感叹号, 加上感叹号朗读时和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了? (谁来再读一读?把感叹号给读出来)
(4) 你有没有感觉到小鹰的高兴?能再高兴些吗?你已经喊出来了! (“喊”变成红色) 谁再来大声喊一喊?
(5) 带着满脸喜悦的笑容, 一起喊一喊。
(6) 谁能像小鹰一样, 用“已经”来说一句话?
(7) 多么高兴、多么得意的小鹰啊。课前, 先学提纲中老师已经让大家收集的相关的词语, 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它现在高兴的心情吗?
(8) 这只“洋洋得意”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这只“乐不可支”的小鹰, 你觉得学飞容易吗?
(9) 学飞真像小鹰说的那么容易吗?听听老鹰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读老鹰的话 (指名生1:这是一位严厉的老鹰。生2:这是一位既严格又亲切的老鹰。生3:这又是一位语重心长的老鹰, 还加上了摇头的动作, 读得真好) 。带着你的理解,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齐读)
过渡:听了老鹰的话, 小鹰只好又跟着老鹰往上飞。这次它飞到了——— (贴小鹰到大山上)
2. 第二次学飞 (3~4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3~4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喊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自由读。 (读后将课件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喊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和上一次比起来, 小鹰更加激动、更加高兴。谁再来读一读?小鹰大声的喊起来———
过渡:小鹰这一次真的会飞了吗?看看老鹰这一次又是怎么说的。
齐读, 这是第二次摇头说话, 所以课文中加了一个“又”字。你能用上“又“字说一句话吗?
过渡:如果你是小鹰, 刚才很轻松地飞到了大树上, 现在又飞到了大山上, 山那么高, 一定已经很累了。现在, 你还愿意跟着老鹰再往上飞吗? (真是坚强的孩子, 小鹰也像你们一样坚强、勇敢、听话) 这一次, 小鹰飞到了哪儿? (贴小鹰飞到白云下)
3. 第三次学飞 (5~6自然段)
(1) 任务提示:读读5~6自然段, 看看小鹰这次是怎么说的?老鹰又是怎么说的?
(2) 自主学习:同桌一起读。 (读后点至下一页)
(3) 交流共享: (1) 指名说说小鹰是怎么说的, 出示小鹰的话。 (2) 谁来读小鹰这一次说的话?我觉得你读得比原来轻多了, 为什么这样读?从后面的问号里, 你看出了小鹰的什么变化?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 这一次它还喊吗? (字体变红:“急促地喘着气”) 做做急促喘气的动作, 你在什么情况下, 也急促地喘气过?谁来急促地喘着气读一读? (指名多人读, 体会累的语气) (4) 思考:在这段话里, 还能从哪些词句里看出小鹰这一次已经用上了全身的力气, 很累很累了? (鼓起劲、拼命) (5) 现在你就是小鹰, 正跟着老鹰拼命往上飞呢, 张开你的翅膀、闭上眼睛飞起来吧——— (音乐响起, 教师配乐渲染情境, 学生艰难地飞行) (6) 小鹰们, 现在有什么感觉?累到什么程度? (翅膀也抬不起来了, 气也喘不过来了) 将这一份累的感觉送到课文里, 再来感受一下小鹰的那一份累吧!齐读这段话。这一次, 老鹰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最后一段话并齐读。理解:盘旋。 (板画在白云上面盘旋的几只鹰) (7) 小鹰们, 当你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好不容易飞到了白云下面, 抬头一看头顶上还有几只自由自在盘旋的雄鹰, 比你飞得高多了, 心里是怎么想的? (1生答) (8) 想想你刚才那种洋洋得意, 自以为已经天下第一的样子, 你现在一定很难为情吧?你有什么话想说吗?那你现在还觉得学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吗? (1生答) (9) 不用难为情, 在学飞的过程中, 你不仅越飞越高, 还能从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不断汲取教训, 懂得道理, 你是一只最棒的小鹰! (10)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了, 你是说不管自己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骄傲自满, 因为还有好多人都比你强多了, 学习是永远没有止境的, 对吗?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出示:学无止境, 齐读) 看到上面飞翔的雄鹰, 你一定很羡慕吧?你以后还想不想继续学飞赶上甚至超过其他的鹰呢?要飞得更高, 该怎么办呢? (1生答) 真了不起!有志气!相信你一定会越飞越高的!你的话又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成语 (出示:一往无前, 齐读)
(下转第92页) (上接第20页)
4. 总结提升
同学们,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鹰学飞》这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在跟着老鹰学飞的过程中, 老鹰不断地提出新的目标, 使小鹰明白了, 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 都不能自满, 因为学习永远都没有尽头。面对困难, 我们要像小鹰那样, 勇敢面对挑战, 一定会获得成功。用两个成语来概括, 那就是——— (齐读:学无止境、勇往直前)
5. 分角色朗读全文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可爱又坚强的小鹰,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分角色读一读课文。
三、识写生字“盘旋”
(1) 课文中还有两个生字没有写, 这是一个词语。 (齐读)
(2) 组词。
(3) 这两个生字给我们带来两个新的偏旁, 自学提纲中大家已经自学过了, 认识它们吗? (一个是“盘”字的“舟字头”, 还有一个是“旋”字的“方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记住这两个字? (笔顺记忆法、换偏旁、熟字记忆法) 怎样把它写漂亮? (左窄右宽、上紧下松)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第4篇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5篇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描述、分析、交流等探究过程,了解物质 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设计、实验验证的能力。学生学会了一点对探究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基本上能达到教学要求。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
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
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学生学习了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够探究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
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 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
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变化不可逆。学生学习了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能够探究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分析、比较物质在分离前后的差别。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
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等活动,学习如何利用科学知识和规律,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通过这些活动,使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实现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的。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知道燃烧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接着通过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燃烧的条件,尝试设计让木炭燃烧得更旺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出发进行全面考虑,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燃烧的原理进行灭火,并学习有效地防止火灾发生的方法,将所学知识用于解释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发言踊跃,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仙人掌与龟背竹两种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长环境的观察比较,将植物的 外形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对比仙人掌与龟背竹的耐旱本领的实验证 明这一联系。接着,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的形态结构,认识环境 对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开始时,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的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 植物——其叶子大都大而厚实,而仙人掌却明显没有这样的叶子,从而引出了一个问 题:“仙人掌可以种在阴生植物区里吗?”由此,驱动学生去思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 关系,引发出第一个探究活动——观察和比较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外形特征及其生长环 境,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的差异。接着进入活动2——仙人掌与龟背 竹耐旱情况的对比实验,通过观察、比较罩在它们茎叶上的塑料袋的水珠的多少来分 析它们的耐旱本领。在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和耐旱的本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 后,之后又设计了观察比较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 特征及其环境特点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关系(活动3);选择身边熟悉的自然环境,观察该处生长的植物,考察它们是否具
有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感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流畅的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
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
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
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
(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
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
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6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通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有些班级学生思维较活跃,一些学生课外知识较多,大部分同学实验习惯较好。但个别男同学注意力不太集中,上课不能很好遵守纪律,在课堂中多关注学生倾听习惯和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有些班级学生课堂纪律较好,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课外知识还不丰富。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对学生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第一单元 热 第一课 冷与热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整理,研究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懂得冷与热的原理。
2、通过亲身实践用手触摸的方式把烫,热,温,凉,冷分开,并说出各有什么特征。
3、通过合作实践,并尝试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课前准备: 每组准备4个矿泉水剪成的杯子和两个小塑料袋,一瓶热水,一瓶冷水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体验: 今天的天气大家感觉是冷还是热
请两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预先准备好的两瓶水,一瓶冷一瓶热,并说出触摸的感觉。[采用谈话,实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实践探究
(一)探究冷水与热水的基本差异
师:提出:你能不能帮我用冷水和热水采用什么方式能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 生:分组进行活动 汇报活动可能得到结果: 生1:我组倒出了热水,冷水,温水三种 生2:我组倒出了烫水,温水,凉水
教师:你们很聪明,能倒出这么多种类的水,从中总结出:水的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通过活动,学生掌握了水的分类了] 实践:让学生用手触摸各种水,说出有什么感觉。生1:我感觉烫水会烫伤皮肤。生2:我感觉热水泡手很舒服。生3:我发现温水可洗脸洗手很舒服。生4:我感觉凉水不会烫手,清清凉凉的。生5:我感觉冷水很冷。
师:对,你们都说出了各种水的特征与作用,重点强调烫水会烫手,以后生活中应小心,避免烫伤,假如真的烫伤了,怎么办呢?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生:讨论:假如万一不小心,让烫水烫伤了,用哪种方法好呢? 1,用自来水止痛。2,把水泡弄破。3,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生:汇报讨论结果: 涂上烫伤膏或植物油这种方法好。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各种水的特性与作用,通过讨论,学生学到了医学知识](二)探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师:冷水和热水除了具有冷热特性外,还有别的现象吗 ? 生:分组进行实践
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入一滴红墨水,让学生观察变化。生:汇报观察结果: 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快,在冷水中扩散慢。
生:在冷水和热水中,放一些糖发现热水中糖溶得快。[通过实践观察,使学生懂得了热水比冷水的扩散快] 生:操作: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混,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生:各自进行总结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幻灯出示:(结论)1,冷水和热水具有冷和热的特性。2,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3,热水具有上浮性。
[教师把学生汇报结果有选择的展示在黑板上并对学生的汇报都给予鼓励:刚才大家表现非常好。](三)探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生:合作与交流:再一次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再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观察变化情况。
生:做做想想:把装满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又放到冷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结果: 发现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增加,但体积增加了。是因为热水上浮的原因。[结论:热水具有上浮力] 师:[同学们真棒,这节课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我们知道了水的作用很大,大家要爱惜水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资源,节约用水,虽然本节课没有告诉你答案,但是你通过亲身体验,亲身感受,把问题一一解决了,这就是科学的方法,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将来会成为一名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是探讨“冷和热”的奥秘,引导学生从体验中孕伏新知,活动中发现新知,运用中深化新知.采用谈话,体验引入新课,组织学生做实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实践体验,观察总结结果等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冷水和热水的特征,物质在热水里的扩散速度比冷水快,热水具有上浮性,还使学生建立了科学概念,获取了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课 温度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2)过各种实践活动,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温度计,培养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过程和方法:(1)观察和实验(2)正确使用和生活应用
(3)主要的教学方法:迁移法,观察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 情感与发展:(1)通过学习,懂得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了科学与医学之日新月异,造福人类社会,从而树立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让科学造福人类社会”的理想.教学难点: 认识温度计结构(玻璃泡,煤油柱,(水银柱),刻度,摄氏度单位和符号表示,如何读作和写作,探温计内的弯曲位设计)教学重点: 温度计(气温计和体温计)的正确使用和日常应用 教学准备: 活动(一):普通气温计:认识温度计的结构
在烧杯内倒入不同的温度的水: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二):气温计的应用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活动(三):体温计的应用〔名括传统型,掌上探温计和耳窝探温计(后两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准备)〕(重点提醒:传统的医用体温针是用水银做,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烂,若打烂了要清扫好现场,但千万不能用手直接接触,因水银有毒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学习任务:(1)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书本P2的图片和P6的图片,利用第1课《冷与热》教学内容,用身体感觉到环境的冷与热以及用手去感受冷水,温水与热水,这些全
(2)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P7的图片(但事先把课题覆盖着).我们可以凭生活经验和感觉来判断天气的冷与热,但如何知道具体温度呢
(设计目的:运用知识迁移方法从旧知识引入,从“怎么知道哪个地方更热呢”这个句子,从引导学生想出用“温度计来测量”的方法,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的内容:温度计).老师由此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温度计和温度计的应用(揭示课题,简单明了,直奔主题)二,师生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1)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对温度计的了解以及还想知道的
(设计目的:肯定学生所知道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带着继续探究的精神去学习新知)(预设:学生可能会问到温度计是用什么来做的,或为什么要用水银来做等问题,老师可先肯定学生的好学精神,再重新点明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的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深入探究.)(2)活动(一)认识温度计认识刻度及所表示的意义 A, 认识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及其单位和符号的表示法 B, 认识和学会温度的读作与写作(包括0度以下的的读作和写作)C, 如何才能准确地读出温度计的度数(使用P9的讨论)(学生可试做)讨论后教师小结:(1)玻璃泡不能位容器底及侧壁,必须浸没在液体中(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即煤油柱或水银柱的上升的进度稳定后)(3)以平视的角度读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及到“华氏”,老师可先肯定学生的有一定知识面,略说一下“华氏”其实也是国际惯用另一种常用温度单位以及与摄氏刻度互相对照)(设计目的:因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由老师讲授其知识点为主)实践应用: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自己小组所用的温度计(把三种温度计分派给小组)A, 根据小组所用的温度计填写P9的表格 B, 选用哪一种温度计测水温 为什么 C, 什么叫量程.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设计目的:让学生发挥自主,自学,合作的能力,综合小组实践结果作学习的汇报.教师小结同时引入另一新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是气温计和体温计.我们先来应用一下温度计.(3)活动(二)用约5至10分钟时间测气温并做好记录(P11):同一时间测量教室内外不同地方的气温(P10)(设计目的: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地方测气温,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煤油柱的变化)待学生汇报完实践结果后,报置P11拓展题(利用休息日完成).(4)活动(三)测体温
A, 传统的测体温步骤是好何的 B, 为什么要把体温计甩几下
C, 体温计内的曲位的的作用(先让学生细致观察体温计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发现法去揭示问题:曲位的作用.老师释疑:曲位的作用是当你把探温计从腋窝中抽出时,受热胀冷缩影响,水银柱在弯曲位断开,让水银柱保持在原来的刻度.这也是为什么重新探测体温时要把体温计甩几下,把原来的甩至低于摄氏35度.(难点)D, 认识各种新型的体温计.第一种:红外测温器(预设:如时间许可的,可联系到广东曾发生的SARS病情.第二种:掌上体温计用60秒时间测出你的体温(个别学生实践)第三种:耳窝体温计用1秒时间测出你的体温(个别学生实践)E, 学生讨论:新型的探温计与传统探温计之比较(从好与不好两方面)(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讨论懂得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医学日渐倡明可造福人类社会)三,课堂反馈:让学生说说这一节课对温度计又了解了多少.(预设:如时间允许,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和创意:对温度计的改进和新式设计及其用途)四,老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温度计并掌握了如何正确使用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与我们生活有紧密联系.还有一些特殊的温度计用在特定的方面(如P13资料所示的),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可利用互联网搜索更多有关温度计的知识.本课到此结束.教学后记:通过学习,认识温度计结构,从而掌握如何读作和写作,这是正常使用温度计的基础知识.第三课 热往哪里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一样;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2,通过讨论和收集资料,知道热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了解生活中对太阳能的利用.能力目标: 学会简单的科技制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曲线图,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通过经历猜想——实验探究——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难点:实验过程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处理分析.教学准备: 各种保温材料的幻灯片,相关表格.幻灯机.给热水加热的实验装置.秒表,酒精灯,凡士林,各种金属材料,烧杯,温度计,纸板,棉布,毛巾,纸,塑料,棉花和泡沫,废旧盒子,易拉罐,剪刀,卡纸,铝箔等.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动画:小明的爸爸刚从外面干完农活回来,满头大汗.小明想倒一杯水给爸爸喝,可是水很烫.提问:谁能帮帮小明,怎么做才可以让他爸爸尽快喝到水 提示:想办法将热水的温度降低.同学们想的办法很好,可是你们知不知道,热水的温度为什么会降低呢 其中的热量跑到哪里去了呢(揭示课题)有谁知道关于热传递的一些知识呢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学生对动画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并想出了很多的方法,而且方法都很科学实用.学生的回答主要是如何将热水变成冷水的问题上,如何引导到热的传递上来,还需要老师的提示和补充.学生能根据前面的动画内容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冷和热的现象,关于热传递的方式还没有掌握.本活动按照“猜想——验证——分析——结论”的流程进行设计.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猜想部分承接上面学生的发言提出.在这个环节处理上的猜想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让学生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而已.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因此教师必须给出设计实验的提纲和相关的实验报告单.实验设计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从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分工等方面来进行引导.实验的合作分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定性(量)实验在这里不需要向学生提出来,教师只是做几个条件的限制就可以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会专门学习到定性(量)实验和对比实验等相关知识,本节课程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数据的收集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讲解,观察的基本要求.绘制曲线图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可以直观的看到烧杯里的热水和水槽里的冷水温度变化的全过程,学生也容易得出结论.在学生绘制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指导.该环节是对上面实验结果的巩固和应用,学生在懂得热会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以后,这个问题也不是很难回答的了.该环节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根据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推理了解热传递的方式.运用推理也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一些现象进行的推导,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该教学环节实验的设计全部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自己预设实验结果,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分析实验数据,从而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环节让学生先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保温材料的一些知识,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动手设计制作保温瓶,体现以学生为在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放”也要适量的控制,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精密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到日程生活中去.室外探究部分可以安排在课后进行.通过出示动画中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并在前二课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现在的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课外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热传递的简单浅显的知识,这里的环节设计主要是目的有二点:1,掌握学生关于热传递的简单知识拥有情况;2,给学生展示课外知识的机会.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水温的变化 猜想: 提出问题:刚才有的同学说将热水放在冷水里,并适当搅拌就可以让热水的温度降下来,说的很好.请大家大胆猜测一下,当将装水的杯子放进装有冷水的水槽以后,他们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热水会变冷,冷水会变热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刚才只是大家的猜想,如何用具体数据来科学地证明呢(实验)实验设计:(学生讨论)1,做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你打算如何操作这个实验 3,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4,你们小组实验过程中如何分工合作完成
刚才大家说的都很好,可是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和规范,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大家都使用500毫升的冷水和150毫升的热水做实验,并且每隔3分钟记录一次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提醒测量液体温度应该注意的事项.数据收集: 实验完毕,请大家整理好实验物品.整理好自己的实验数据,并绘制曲线图.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呢
板书: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大家真了不起,其实科学家也是和大家一样做实验的,从猜想——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论.我们以后遇到一些自己没有把握的问题的时候都可以这样去操作,从实验中求得真理!讨论: 出示一个给水加热的实验装置.在使用酒精灯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的哪些物体变热 酒精灯的火焰上的热是如何传递给烧杯里的水的呢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活动二:那颗豆子先掉下来 创设问题情景
播放动画:天气转冷了,妈妈准备了火锅.小明一回到家就要去吃,妈妈给他出了一道题目: 家里的碗柜里有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筷子:竹筷子,铝筷子和不锈钢筷子.你会选择哪种材料制成的筷子呢 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说明各自的理由.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按照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要求讨论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等具体内容)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小组间互评,评选最佳实验方案.老师对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实验操作: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把豆子用凡士林分别粘在三个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勺子上面,并把它们放在装有热水的杯中,看哪颗豆子先掉下来.)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交流: 这几种勺子的传热快慢一样吗
你还有什么办法检验这些勺子的导热性能吗 哪些材料的导热性能好 活动三:保温与材料
提问问题:在这个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 看谁找到保温瓶保温的秘密最多.讨论分析:如果我们要自己动手制作保温瓶吗,你打算怎么做 你打算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制作
学生讨论制作保温瓶的方法和步骤.学生根据自选的材料制作保温盒.实验检验:将盛着热水的烧杯放到保温盒中,看谁制作的保温瓶的水温下降的最慢,保温的效果最好
讨论交流:哪种材料制成的保温盒保温效果最好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家庭作业:观察家庭中的各种用品,看看哪些使用了保温材料 拓展活动: 出示太阳能小帽,太阳能汽车,太阳能计算器的图片.(指示太阳能板)这些黑黑的物体是什么东西吗 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材料发言.出示太阳能热水器或太阳能灶的图片.指导学生制作简易太阳能炉.室外探究:把制成的太阳能炉拿到室外进行实验,用易拉罐盛水放在太阳能炉中,每隔一段时间测量一次水温.学生交流制作经验
猜想部分进行的很顺利,学生普遍都能正确猜想.其中有少数学生提出“是热水降温快,还是冷水升温快”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争论.该问题可以作为本课程的拓展部分教学内容.在操作实验的步骤上,学生说的都不够完善,有的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还靠教师用幻灯片向学生提示出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于水的容量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定量控制.每隔三分钟记录一次需要教师的集体提醒.学生在读取数据的时候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关于温度计的读法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绘制曲线图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规范,教师讲解了基本方法,并做了示范.看来科学实验的一些基本功训练还需要加强.学生都能围绕热从高温到低温的传递来回答和讨论.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学生对动画比较感兴趣.当问题出来以后,学生举手也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日常的经验选择了不锈钢筷子,理由是卫生.当老师提示从热传递的角度来考虑的时候,也只有部分学生认为是竹筷子,并产生了简单的争论.这个是好事,科学就需要这样的争论.放开手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设计制作保温瓶,并通过实验检验制作的效果,也正是科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拓展环节是对本课所学习知识的总结,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主要任务也是动手操作.教学后记: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冷水和热水“相遇”之后,热是怎样传递的.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课 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3,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教师准备: 准备8组材料,每组材料有3个篮筐,每个篮筐对应一种实验.篮筐一有烧杯,热水和冰水,小试管2根,红墨水,透明塑料吸管2根,带孔的橡皮塞;篮筐二有2个玻璃杯,热水,冰水;篮筐三有瘪乒乓球,烧瓶,气球,烧杯,肥皂水,冰水,热水.教学过程:(一)投影片导入
播放修路工人用电锯在水泥路面锯开一条缝,再往那条缝里灌入沥青.投影机出现2幅图,左边的图是一块水泥地胀裂了;右边的图是学校教学楼中间的缝 师:你们平时有留意水泥工路面上有一条条沥青吗 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修路工人要锯开一条缝,往缝里灌入沥青呢(生猜测)看来有些同学学习习惯很好,课前预习了,知道热胀冷缩这个词.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实验,一起去探究热胀冷缩这种现象!(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
1,教学“会升降的水柱”.师:同学们,你们有见过喷泉吗 生:见过,去旅游时见过.(课件出示喷泉图).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学生面面相觑)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步骤:(1)在小试管内装入红墨水.(2)把带孔的橡皮塞塞在试管口,插入吸管,吸管只露出橡皮塞外一点点.(3)把烧瓶放入烧杯中.(4)在试管上浇热水.(5)彩色喷泉喷出来了!学生动手实验.师巡视,给与指导和帮助
师:很多同学的实验都成功了,出现了彩色喷泉.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现象 生1:是热水的作用.生2:红墨水受热膨胀,所以就胀了出来.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生3:红墨水受热后,体积胀大,水就胀出来了.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假如我们一开始不浇热水,而是浇冰水,会出现彩色喷泉吗 下面大家用另一个试管再做实验,改为浇冰水,看看会有什么结果.学生兴致勃勃地做实验,师巡视帮助和指导.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1:红墨水往下退了
生2:红墨水遇冷后收缩,就退下去了.生3:红墨水体积减少,所以退下去了.师:同学们的实验做得很成功,结论也是正确的.师:通过三年级科学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墨水是液体.通过刚才的2个实验,能说明红墨水具有怎样的现象
生1:红墨水受热时膨胀,受冷就收缩.生2: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师:对,红墨水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边说边板书).那除了红墨水,其他的液体有没有这种现象了,我们下课后可以继续做实验进行验证.2,教学“会变化的杯子” 除了液体,我们的世界中还有固体和气体.那固体有没有类似的现象呢 下面就让我们进行固体的实验探究.师:组长上来领材料,有2个玻璃杯,热水和冰水.各组根据书本上的提示,独立完成实验.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和帮助.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生1:加入热水后,杯子很难被拉开;倒入冰水后,杯子很容易被拉开;生2:我跟他的一样.生3:我想是杯子受热后变大了,所以难被拉开;而受冷后变小了,所以就容易被拉开.生4:杯子受热后膨胀,所以难被拉开;遇冷后收缩,所以易被拉开.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真理了.下面对这个实验现象作一个总结.玻璃杯具有什么样的现象
生1:也跟红墨水一样,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生2:对,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师:同学们真棒.学习上懂得比较,联系.对,玻璃杯是固体,它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边说,边板书).其他固体是否也有相同的现象呢,我们下课后可继续研究.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3,教学“会变大小的气球” 刚才我们研究了液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那气体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下面每组领一份的实验材料,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气体有没有这种现象,并.学生小组成员合作,充分讨论设计方案,然后选取材料,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生汇报交流.第一组:《瘪乒乓球复原》
我们组的实验是:把一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几分钟后,瘪了部分鼓起来了;再把它放在冷水里,只见刚鼓起部分又瘪了,说明了空气受热膨胀,遇冷收缩,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组:《气球胀大了》
我们组的实验是:把气球套在瓶子上,把瓶子放在热水里.哇!气球慢慢地胀大了,但几分钟后,水慢慢变凉了,气球也渐渐缩小了,也说明了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三组:《热水吹泡泡》
我们这组设计的实验和第三组类似,但我们不用气球,让瓶口在肥皂水沾一下,把瓶子直立放在热水里,一个又大又圆的泡泡吹出来了……
师:为同学们精彩的实验,给与热烈的掌声.师:通过刚才几组的演示实验,谁来说说空气具有怎么样的现象 生: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板书).(三),回顾前面,总结.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现在,谁能解释一下刚上课时所看到的现象,为什么要在水泥公路上锯开一条条缝并浇进沥青 假如没有这条缝的话,水泥公路会怎么样 教学楼为什么要留有缝隙
生1:水泥路会胀裂.生2:天气热时,水泥会膨胀,会涨起来裂开,像一开始看到的裂开的那幅泥地一样.生3:教学楼也是一样,如果没有缝隙的,它膨胀时也会裂开.师:看来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好,为自己的学习效果鼓掌.师:除了刚才的水泥路,教学楼,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胀冷缩的性质 同学们回去进行资料的收集,我们下节课进一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第五课 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 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重点难点: 知道并了解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教学准备
酒精灯,细铁丝,金属盒,蜡烛,夹子,松香,烧杯,冰块,温度计,铁架台,砂糖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出示任务驱动页图片.在暑假里,学校组织了一次外出活动,波波带上了最爱吃的巧克力糖,打算请小伙伴们吃.当他兴高采烈地把巧克力糖拿出来请大家吃的时候,却发现巧克力全都融化了.问题 是什么让巧克力融化了
目的 通过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探究主题——“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二,活动一:蜡块的变化
引入 原来,巧克力是在热的作用下融化的.大家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蜡烛等.)教师把一小块蜡烛放进金属勺里作加热状.问题 大家知道当这小块蜡烛受热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吗 思考 是否会融化呢
问题 确实如此吗 想亲手动手尝试一下吗
实验 小组活动:把蜡烛切成小块并放入金属盒中,放在烛火上加热,观察并记录蜡块状态的变化.(实验前用幻灯投影出示实验的注意事项和步骤.)交流 观察现象并进行记录.把观察记录跟其他小组分享.小结 像蜡块这样的固体受热后状态会发生改变.蜡块受热后会融化成液态,最后会变成气态.三,拓展:物质的三态
引入 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媒体 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说说它们在常温下是什么状态.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思考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常常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请你思考,水的各种形式分别是什么状态的水 填写书的表格.交流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四,水的变化
引入 出示一杯在冰箱的冷冻格中冷冻了一段时间的水(尚未完全结冰).问题 请观察,大家可以在杯子里发现什么 引导 这是一杯刚刚结冰的水.水结冰时候的温度我们把它称作冰点.你知道冰点的温度吗 实验 测量冰的温度.实验 在装了冰块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直到水沸腾,并测量水温.观察 观察冰块的变化,并注意水温的变化.交流 交流实验中观测到的现象.媒体 播放“水的三态变化” 视频.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看到的现象,认识水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三态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结冰时的温度叫冰点.五,拓展:制作“糖玻璃” 导入 故事:特技演员把玻璃撞碎的情形.演员会有生命危险吗
分析 介绍特技表演中常用到的糖玻璃其实是利用物质的状态会随着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这一原理制成的.实验 制作糖玻璃.延伸 可以把糖做成其他形状的图案吗 怎样做 六,小结
第二单元 变化的天气 第六课 关心天气
教学目的和能力要求:(一)过程和方法: 1,能够交流讨论关于天气的信息,用丰富的语言描述天气.2,能够收集各种关于天气的资料,能够设计富有个性的符号记录天气情况.3,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发现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2,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周围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资料.教学重难点: 描述,交流,表达各种天气现象的特征.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各种天气资料的图片,生物预告天气的谚语和图片,相关表格.学生角色表演的简单道具.学生准备: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活动时交流.重点收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面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图文结合,创设情景.投影机出示几张图片:⑴炎夏之时,地面干裂,农民伯伯在田地里仰望天空,叹惜着雨量不足,盼望下雨;⑵大雨倾盆而下,广场门口挤满了躲雨的人;⑶冰天雪地,有些人在滑雪,有些人在堆雪人,有些人在丢雪球;⑷风和日丽,一群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野外郊游.(同学们引起一阵小讨论.)2,讨论小结,引出课题:看了上面的几张照片,大家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吧(板书:天气)3,提问:大家已经知道了那些关于天气的知识呢 在这节课上你们还想知道天气的那些知识呢 活动一:常见的各种天气现象
(1)结合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延伸让小组交流对常见天气的体验: ①说说日常生活中自己常见的天气现象.②在不同的天气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 并说出对印象深刻的那次天气有何感受.(2)描述常见天气现象的特点: ①出示几张最常见的天气现象图片.②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华,用自己最喜欢方式描述图片上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提示:学生也许对一些天气符号已经略有印象,可让他们拿出笔来画一画,写一写.③学生汇报展示描述结果,教师给予恰当的评价.并要求把描述结果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3)引申讨论
①问题一:你认为哪些天气是美丽的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继续播放更多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天气(美丽的,恶劣的……)讲述: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如果你觉得她很美,就起来告诉大家“美在哪里”;如果你觉得她很讨厌,就起来告诉大家“讨厌在哪里”.讨论:你喜欢哪一种天气,为什么 ②问题二:每个人喜欢的天气一样吗
举例子谈谈你最喜欢什么样的天气,最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说说你的理由.要求:(课前每个统一准备四张小纸条)将喜欢或不喜欢的天气现象和相应理由写在纸上,然后张贴在黑板上的两个圆圈(喜欢和不喜欢)里面.分析: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多,哪些天气喜欢的人少 为什么同一种天气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呢
③回看上课时播放的第一张图片,说说假如你是农民,或是其它不同职业的人,你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会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并说说你的理由.活动二:天气与生活
一、天气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我们的生产活动, 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常见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的例子吗
二、收集资料情况交流学习
因为我们还没有网络的条件,大家也已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在课前做好了“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调查,现在交流一下认识,也请大家在课后继续从书报中查阅有关的资料.三、角色扮演游戏
学生戴上自己或老师准备的头饰,扮演各种角色,如晴天的太阳,雷雨的闪电,大雨,雪等,以及地面上的各种动物,植物等,表演不同天气时会出现的情景
活动三:天气与动物
①提问:天气变化会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快要下雨时,蚂蚁往高处搬家,蜻蜓在低空飞行……大家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回答.②为什么“蜻蜓低飞”就预示将要下雨呢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这是蜻蜓是对天气变化的适应.③天气谚语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经验.我国天气谚语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可以用来制做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大家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呢
教师举例,并简单解释.学生回忆.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④你还知道那些天气谚语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呢 有兴趣可以课后研究.第七课 刮风了
教学目的: 理解空气受热上升是产生风的原因;并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完成实验;能够对产生风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设,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假设;通过自己的探究,认识到自然界中刮风的现象并不神秘,而是有科学规律的.教学准备: 蜡烛,钟罩,风车,火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风车,问学生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风车转动.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风是风车转动的条件.再出示蜡烛,告诉学生有一种新的方法让风车转动.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二、新课:
(一)探究钟罩内产生风的直接原因 蜡烛“吹”风车实验: 老师派发实验用品,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引进行实验(如右图).学生分组实验.问:哪些小组成功了 学生举手
问:风车转动了,风是从钟罩里吹出来的吗 生:钟罩里吹出来的.问:为什么判断是钟罩里吹出来的(不是外面的风)生:风车只有在钟罩口才转动.(赞扬学生知道找证据)问:钟罩里的风的产生和实验中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蜡烛,钟罩底部的空隙(假设).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学生分组实验,汇报自己的验证结果.(点燃蜡烛和熄灭蜡烛对比,有空隙和没有空隙对比)让学生小结:实验中风的产生和蜡烛的燃烧及钟罩底部空隙有关.(二)探究钟罩内风流动的规律: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问:钟罩里的风是怎样流动的呢 出示投影请学生回答.(学生用电子教鞭指示说明)问: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 怎样做(提示可以用烟的方法.)提供蚊香,学生实验.报告发现:风都是从钟罩下面进入,从上面吹出.(发现规律)问:对上面发现的规律,你怎么解释呢 请小组讨论,然后回答.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可能的原因).教师补充和解释(动画演示):蜡烛燃烧让火焰周围的空气变热,变热的空气会上升,然后周围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教师演示实验:热空气上升实验
要求学生把实验中风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在描述下来.(三)知识的运用:海陆风成因: ①自然界风形成的规律也是和空气受冷,受热有关.比如在海边常常会有一种很有规律的风——海陆风.短片介绍海陆风的现象.②展示海陆风示意图,请学生依据刚才学到的知识,解释海陆风的成因.学生小结课题:刮风了
第八课 下雨了
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2)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4)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教学准备: 水槽,玻璃片,冰块,雨量器,有关云的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降雨的过程;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教学过程设计及反思(一)导入
[投影片]下雨的情景,引出核心问题“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对看到的情景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由老师引导到教学主要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教学反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天上为什么会下雨”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会有一些神话和迷信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为后面的正确解释作铺垫,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改他们的前概念.(二)活动一
[教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么现在我们看看到底“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我们来动手做一个实验.[学生]模拟下雨(分小组进行,用时10min)在盛水的水槽上盖一块洁净的玻璃,并在玻璃上放几块冰,放在阳光下,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做好记录.实验完毕回到教室,汇报观察到的现象.[教学反思] 1.在实验前与实验当中一定要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尤其是要提醒学生观察整块玻璃不同位置的现象变化;2.小组合作做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谁能解释“盆子里的水为什么会跑到玻璃板上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水槽里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板就凝结成小水滴,就变成了“雨”落下来.其实自然界下雨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多媒体投影]自然界下雨过程.[教师]看了“自然界下雨过程”,谁能说一下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此处安排学生复述“自然界下雨过程”,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关于下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进一步提出各种问题(三)活动二
[教师]有学生提出“下了多少雨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要用雨量器 [学生] 1.阅读课本P45;2.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和怎么量雨.[教学反思]让学生介绍雨量器的构造及怎么量雨,而不是老师来介绍,避免了课堂上的长篇大论,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与适当的补充和更正.[教师]你还对雨水的哪些方面感兴趣 那么这里就有两个小任务交给大家: 1.自定主题,查阅资料,写一篇与雨水有关的科学小论文;2.自做一个“雨量器”,测量最近一次降雨的降雨量,然后与天气预报比较,回校后交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流.(老师会提醒什么时候测)(四)小结
从刚才大家的表现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雨,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是自然界水资源循环的一种形式,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使大自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请同学们课后多了解一下家乡的雨水情况.第九课 小小气象员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3.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
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重点难点
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会用简单的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一系列与天气有关系的图片和视频,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 波波,琪琪和妍妍一起上学.波波发现妍妍带着毛衣上学,觉得很奇怪:“你为什么带毛衣来上学 ” 妍妍说:“下午有冷空气来啊!” 琪琪奇怪地问道:“ 妍妍,你是怎样知道的呢 ” 问题 妍妍怎么知道下午有冷空气来呢(可能是看天气预报.)引导 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可以从哪里获得天气预报呢 目的 创设情景,引出主题.二,活动一:了解天气预报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很多途径获得天气预报.请举出你了解的途径.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获得天气预报的途径.问题 我们可以从天气预报中获得什么信息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讨论 天气预报的作用.引导 天气预报能告诉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状况,使我们对天气的变化早做准备.目的 认识天气预报的作用和重要性.三,活动二: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
媒体出示红色降温预警信号,高温预警信号,灰霾天气预警信号等天气预警信号图片.问题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些天气预警信号吗
引导 出示各种常见天气符号.科学家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状况,气象符号形象,易懂.你们能从这些天气符号猜出所表达的意思吗
游戏 各小组抽签,用最快的速度,说说气象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引导 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状况的优点是形象,易懂,因此被广泛使用.任务 电视台播报了今天的的天气预报:天晴转多云,早晨有雾.你能用天气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情况吗
活动 用天气符号来表示相应的天气情况,并交流.目的 认识常见天气符号,了解天气符号的作用.四,活动三:做小气象员
导入 通过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很多有关天气现象的知识.现在老师想从我们班的同学中选出一些小小气象员,参与到学校的气象站工作中.问题 大家是否了解气象员应该做些什么工作
讨论 气象员应该做什么工作 应该收集哪些天气信息 讨论和交流.问题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可以观测的气象信息,但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需要的气象信息有哪些
讨论 各小组讨论并设计常见气象信息记录表格.目的 了解气象员日常所需做记录的数据,学习做一个小小气象员.五,活动四:制作简易风向标
导入 学校要建立小小气象站,里面的有许多专门测量天气情况的仪器.大家看看这个是什么仪器
演示 出示一个风向标,并向学生介绍其使用方法,用风扇让学生观察风向标如何指示风向.任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简易风向标吧!媒体 出示课本风向标图.准备材料和工具:吸管,铅笔,纸,大头针,橡皮泥,瓶盖,圆珠笔笔芯,剪刀,钉书机.媒体 出示课本风向标制作图.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制作 根据制作步骤简图,利用简易材料,动手制作风向标.将制好的风向标用风扇检测.问题 为什么有的风向标不能指示风向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什么 分析 小组讨论.应注意风向标转动灵活,竖立时注意平衡.制作 根据总结的经验,改良风向标的制作.测试 用自己制作的风向标到操场上去实测风向.目标 培养学生对气象观测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六,小结
第十课 奥运与天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 对数据分析,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教学方法: 主要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一段运动的影片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选择1:一段足球比赛的片段;选择2:一段中国申奥的片段;2,通过影片过渡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引导他们回忆天气与自己平时运动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 1,大家喜欢的运动可真不少!如果把你们喜欢的运动集中起来,就可以开一个小小运动会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了,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运动会是什么吗
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每届奥运会都在不同的地点举行;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各有相同……
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都不同 这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是每个地方的气候不同.4,气候是一个很大的范围,里面包括许多具体的因素,例如:温度,湿度,降水,风速,风向等等.你估计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天气中的哪些因素关系最大
学生发言:可能与降水,气温,湿度等有关.5,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估计对不对 我们以往都是通过实验验证猜测的,但不能做实验时又怎么办呢 其实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中,可以通过各种办法收集信息,并对它们进行整理,概括,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知识,这就是科学课中所说的整理,概括能力.6,让我们通过各种资料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①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
②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请你从运动与天气考虑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 ⑴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并把研究后的成果记录下来.⑵学生汇报:北京8月举行奥运会气温适合,风速低,降水影响不大,所以适宜比赛.教师提问:你从什么依据知道这个温度适合比赛 风速低有什么好处 北京8月的降雨天数这么多,为什么还选它进行比赛
学生回答:根据资料介绍,运动会中的田赛要求20℃;径赛要求17—20℃;射箭,拳击,网球,柔道,射击等项目的适宜气温17℃左右……北京8月的平均气温为24℃左右,这个温度挺适宜比赛.学生回答:因为8月的北京风速低.根据田径比赛规则:“距离200米和200米以下的径赛以及跳远,三级跳远等项目,凡顺风时平均风速超过每秒2米者,所创纪录不予承认.学生回答:北京的八月是夏天,夏天的雨一般都是阵雨,雨过就天晴,不会影响比赛.学生小结:所以我们认为8月的北京温度适宜,降水时间短,风速低于奥委会要求,对一些敏感如田径,自行车赛等项目影响小,综合来看是最适合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合比赛的时间选择.教师小结:8月的北京温度适宜,降水时间短,风速低,虽然天气不是十全十美,但已经是北京12个月中最适合比赛的日子了.通过以上的例子,请你们解决第二个问题:举办大型运动会与哪些天气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降水,气温,风速与举办大型运动会关系较大.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在”从运动与天气的关系考虑,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日期“这个探究活动中,在设计时我考虑了两种方式:一是事先提示了北京已经选择了8月份举办比赛,再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资料分析这个日子选得好不好 二是不提示北京已经选好了8月,直接就让学生独立地为奥运会选日子.在设计时,我考虑到两者各有优劣,具体如下: 事先提示8月的设计: 优点:1,不会和拓展活动中为亚运会选日子的活动重复;2,在学生对运动与天气关系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从这个8月的选择可以知道专家们选择日子的方向.能够顺利地在资料中找出天气与运动关系最大的几个因素.缺点:学生思路受到一定的限制,容易将眼光着重放在了8月的北京气象资料上,而忽略了其它气象数据和资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提示8月的设计: 优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充分的研究资料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开放思维能力.缺点:1,和拓展活动中为亚运会选日子的活动重复;2,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对运动与天气关系没有太多了解的情况下找到正确的比赛日子会比较困难.通过不同班级授课后我发现,其实两者都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如果班级的学生事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找,收集工作,对运动与天气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用”不提示8月“的设计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充分的研究资料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而如果班级的学生课前工作进行的不充分时,则选择”事先提示8月“设计会让孩子们更容易的进入到学习中来,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新课标强调探究式学习,倡导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通过验证理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因此有些人认为不应选择”事先提示8月“的设计方案,但是我个人认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况,如果离开了具体学生的知识能力,认识水平,盲目地让学生进行全开放式自主探究的话,学生的探究就会像老鼠拉龟一样——无从下手,这时的探究就会令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从而令教学中最重要的探究部分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令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学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相对于学生合适不合适的差别.事先对教材,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教案,对于一个面对课程改革,践行新课标的科学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绝对要重视的问题.三,拓展活动
1,中国人盼了几十年,终于让奥运在我们的国家举行.在广州,很快也会举办一个大型运动会,你知道是什么吗
2,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具体比赛的日子还没有确定,今天就请你来做广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州市长,根据刚才所学到的知识,为亚运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等一会就请市长们上来做报告,说说你选的日子.(出示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风速资料)⑴小组讨论
⑵学生汇报所选的时间和理由 ——9月;10月;11月;理由:广州11月举行亚运会的理由:这时气温合适,降水量少,风速低于奥委会要求,综合来看是最适合运动员发挥水平,最适合比赛的时间选择.3,我们通过对运动与天气关系的研究,为亚运会选好了日子,你们愿意将这个探索成果与别人分享吗 请你课后向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写封信,告诉他你选择这个日子的理由,为广州最终确定比赛日期提供参考.当学生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在教学的最后让学生尝试为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当孩子们为亚运会选好了日子,并尝试写信给政府,为广州最终确定比赛日期提供参考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科学课的意义,更加重视科学课的学习.通过这项活动也能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真是一举多得.第三单元 振动与声音
第十一课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知识与技能,科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是小学义务教学阶段科学的总体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列围绕这四个方面来拟订:(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2,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和实验,知道声音有大小之分.3,利用网络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逐步培养景仰科学的情怀.(2)科学思考
①让学生学会大胆地”猜测“,动手操作和分析推理.②培养细心观察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①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爱学科学.②体验科学的价值,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辨别,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好.老师看到同学们今天上课特别有精神,带来了一种乐器,大家认识它吗 生:二胡.师:同学们真聪明啊!听听(拉了一小段音乐),这么优美的音乐是怎么产生的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11,声音的产生,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板书:11,声音的产生)心动不如行动,请大家立刻打开书本68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伊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在课堂中寻找研究科学的热情,把孩子们的目光吸引到五彩缤纷的科学探究课堂中.)活动1:寻找乐器的发声部位
刚才,我们听到了吉他,笛子,钢琴……的声音,这些乐器能发出悦耳的声音,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发声部位吗
生:能.师:老师在各小组都放了几种乐器,请同学们动一动,找一找这些乐器的声音是从哪里出来的;然后完成69页的表.师:老师看到同学们找得挺认真,请各小组汇报.师:(小结)其实,各种声音产生的原理是相同的.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你们能猜一猜吗
生1:声音的产生与空气有关.师:为什么
生1:因为吹笛子的时候,笛子就会发出声音.师:还有吗
生2:声音的产生与打有关,因为敲鼓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生3:声音的产生与弦有关,因为拉一拉小提琴琴弦就会发出声音.(这一教学环节为了发挥学生的大胆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让其真正成为科学课堂的主人,奠定了第一步——大胆猜测.)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爱动脑筋,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声音的产生与什么现象有关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70页.完成实验: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1,说话时,用手轻轻按住自己的喉部.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2,压住小竹片的一端,拨动竹片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3,在鼓面上放一些小豆子,敲击鼓面时,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敲击音叉后,用手触摸音叉,你的手感觉到什么 请各小组注意观察,并完成表格.发声的物体 我的发现(补充填写)喉部:喉部发声时,()小竹片:小竹片发声时,()鼓:鼓发声时,()三角铁:三角铁发声时,()结论: 师:请各小组汇报.生:我发现喉咙在颤动,小竹片在动,鼓面的小豆子在跳舞,音叉在动.师:因此,声音的产生与打,弦,空气没关系.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到真正的答案,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所在,”猜测——实验——结论“,科学是允许错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此教学环节为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打下牢固的基础.)师:看来同学们都十分懂思考,老师请你们听一听这一组声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敲击鼓,音叉)生:我发现鼓声很大,咚咚咚,音叉的声音很小,嗡嗡嗡.师:你听得真细心,在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声音大,哪些声音小(学生各抒已见)师:声音有大有小,现在你们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发音盒,看看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各自实验)生:小力一点,声音就小,大力一点,声音就大.师:很好,你怎么样才能使口哨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请一个学生实验)大家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生:声音大,用多一点儿气吹,小珠子转得快;轻轻地吹,声音小一点儿,我发现里面的小珠子转得慢.师:很聪明,听听老师敲一敲鼓,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力大一点,声音大,鼓面振动厉害,小一点,声音小,鼓面振动小一点.师:因此,物体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幅度有密切的关系,声音大,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小,振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动的幅度小.(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听一听,训练学生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并从中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师:声音大小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你能说一说吗
生:在做作业或人们休息时,声音大,影响他人;录音机的声音太小,听不到;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太小,老师听不不到……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有一双敏锐的眼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与物体的振动有密切的关系,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响,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小.最后,老师安排一个作业: 1,回家与父母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写一篇日记.2,寻找生活当中声音大小的现象.(这一教学环节,我有机地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二课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 进行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让学生初步了解声控技术.(二)能力培养: 1,让学生亲历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2,理解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锻炼学生概括,总结能力;锻炼学生动手制作实践器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和同学合作,乐于交流的品质;2,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并尊重他人意见的习惯;3,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体会出: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证明声音传播的途径有哪些.教学准备: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真空机设备,玻璃钟罩,铜铃,水槽;学生准备:卡纸,塑料管,漏斗,短玻璃管,Y形管,有关声控技术的资料.教学活动过程:(一),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谈话引入: 登上月球已不再是人类的梦想,但月球上没有大气,宇航员在这样一个环境 中是怎样传递信息实现太空对话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结合学生的回答,交代本课探究任务(板书课题).(二)指导探究方法,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活动1:研究钟罩里的收录机
谈话:这是一部正在发出声音的收录机,我们把它放在钟罩里,它仍能发 出声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谈话:现在我们把这个钟罩密封起来,抽去罩中的空气,还能听到收 录机发出的声音吗 学生猜测.师生合作完成该实验,并小结板书(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2,活动2:研究声音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
谈话:声音可以通过气体传播,那么它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学生猜测.在室内分组做用耳朵紧贴水槽,听水中铜铃撞击发出声音的实验.在楼梯上分组做用耳朵紧贴楼梯扶手,听同学敲击上层楼梯发出的声音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师小结并板书(声音可以通过液体,固体传播).活动3:两用喇叭筒
(1)谈话:大家愿意放松一下吗,那就请大家用卡纸做个小玩具——两用喇叭筒.(2)学生制作.(3)提问:试试看,用它能不能使声音传得更远 听听远处同学说话,有什么感觉(4)学生在室外走廊上实验.(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6)教师评价实验结果.4,活动4:做个”土电话“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1)谈话:大家还想玩吗,那就请大家做另一个小玩具——土电话.(2)学生制作并在室内实践.(3)学生汇报.(4)教师评价.(三),拓展与运用: 谈话: 刚才的土电话,有趣吧 如果需要三方通话,你有什么办法呢 课后大家再继续研究.我们刚刚探究了声音传播问题,那么声音的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用.(2)学生谈有关声控技术运用的例子与同学交流.(四)总结并结束课程: 1,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主评价.2,教师总结并要求学生收拾好材料,并协助作好卫生工作.教学评价: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猜测,动手和亲身经历来研究身边的科学,然后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拿到日常生活实际中寻找例子.整个过程顺畅,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第十三课 乐音与噪声
教学内容
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方法.教学目标
1.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 2.通过观察,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 3.会用不同的材料做隔音效果的对比实验. 4.懂得减少噪声,应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重点难点
经历讨论,调查和记录等的研究,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乐音和噪声对人们的影响和知道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教学准备
有关乐音和噪声的音频,相关的图片和作隔音器用的各种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导入 出示课本驱动页的图片.在森林里,大家觉得小鸟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这时,波波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工地上嘈杂的声音听起来却那么难受呢
问题 你能帮波波来解决这个问题
目的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乐音和噪声的问题.二,活动一:你喜欢什么声音
导入 出示课本图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声音,不喜欢哪种声音 并说出原因.引导 从学生回答中引出噪声和乐音的概念.媒体 播放”动物的鸣叫声“ 音频.讨论 各小组讨论怎样区分乐音和噪声,举出实例.小结 乐音和噪声以悦耳和不悦耳作为区分.延伸 有没有一些乐音在某些时候可以变成噪声 三,活动二:噪声的防治
导入 我们知道,噪声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危害.为了防治噪声,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了解哪些办法可以防治噪声
引导 出示课本图,说说图中是怎样防治噪声
讨论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防治噪声的常用方法,让学生在小组中根据各自的调查记录进行交流和讨论.汇报 小组汇报调查得来的各种防治噪声的方法.延伸 让学生调查家庭或学校附近的防治噪声的设施.目的 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四,活动三:减少噪声,从我做起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少噪声
讨论平时的噪声来自哪里 我们应该怎样减少这些噪声 小组对课本图进行讨论.目的 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要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培养学生讨论与交流能力.五,活动四:制作”隔音器" 导入 减少噪声的办法有很多,而用不同材料隔离声音就是一种常用的办法.问题 不同材料隔音效果一样吗 猜测 猜测什么样的材料隔音的效果最好
讨论 小组讨论.哪些材料的隔音效果比较好 这与材料的什么特点有关 实验 提供闹钟,让学生利用各种材料制作隔音器.做实验时,应当控制材料的大小,厚度等条件一致.34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让学生进行比较实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的能力.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Z Z T S T Z Q L J X X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