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窦娥形象论文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窦娥形象论文范文(精选4篇)

窦娥形象论文 第1篇

两部剧作突出女主人公被“冤杀”的主题。《窦娥冤》取自“东海孝妇”的故事, 关汉卿在《窦娥冤》第四折窦天章云:“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 其姑自缢身死, 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 致令三年不雨。”可见, 关汉卿熟悉其事。东海孝妇故事首见于西汉刘向《说苑·贵德》。《汉书·于定国传》将其故事纳入官方正史主要情节与刘向的记载大致相同。《汉书·于定国传》云“孝妇辞不杀姑, 吏验治, 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 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 以孝闻, 必不杀也。太守不听, 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 哭于府上, 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1]干宝《搜神记》指出孝妇名叫周青, 且增添死前自誓枉死血“当逆流”[2]的细节。东海孝妇故事对《窦娥冤》主题有直接决定性影响。东海孝妇故事中孝妇至孝而被冤杀, 批判矛头指向性明确, 主要集中在官府。原故事中官府内部还有于公为代表的正义一方, 但由于官府中另一股恶势力更有权操控案件的定性, 最终孝妇被杀的结局没能扭转。由于关汉卿处在冤狱丛生的元代, 将东海孝妇故事进行适度创编更能凸显现实针对性。首先, 他把东海孝妇故事中侧重官府内部正义与邪恶势力的较量转移为官府与受害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正邪双方斗争的力量更明晰单一。其次, 关汉卿把东海孝妇故事中官府里抗衡的正义力量完全剔除, 将原故事中由官府中正义之士和受害者构成的双重抗争力量转换到单一的受害人身上, 由她独自正面抗争, 达到加大迫害力度的效果, 为其奋力反抗提供了可能。最后, 关汉卿将东海孝妇故事中固执昏庸的太守形象彻底变成一个凶残的反面人物, 为恶程度的渲染表明窦娥冤案的发生有其必然性。《窦娥冤》第二折中主审官桃杌命令手下用大棍鞭打窦娥, 窦娥遭受“千般打拷, 万种凌逼, 一杖下, 一道血, 一层皮”。而且他为官目的是利用其职敛财, 他云“我做官人胜别人, 告状来的要金银”, “来告状的, 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因此, 主审官审案基本原则的丧失最终导致窦娥被杀。

秋瑾因徐锡麟刺杀恩铭一案牵连, 于1907年六月初六遇害于轩亭口, 年仅三十三岁。当时秋瑾案的亲历者范文澜先生回忆:“秋瑾没有口供, 按律例不应该杀没有口供的人;轩亭口是杀强盗的地方, 秋瑾不是强盗, 不应该到那里去杀, 妇女只有剐刑和绞刑, 秋瑾不应该用斩刑。不管他们议论的是什么, 反正并不同情清政府。”[3]可见在真实历史语境下秋瑾被杀时证据不足, 判刑过重都成为人们批判清政府的靶子。与社会主流舆论相一致, “冤杀”成为传奇《六月霜》的主题, 赢宗季女在其篇首云:“吾乡秋瑾女士之狱起, 申江舆论, 咸以为冤, 几于万口一辞。”传奇《六月霜》与《窦娥冤》一样揭露官员审案的功利目的。审秋瑾官员“借他项血斑斓, 染得我顶儿红矣”, “有升官发财的四个大字而已”。由于秋瑾不认罪且无证据, 官府只能做假证诬陷她。可见两剧中审判官都利用手中权力借此案谋取个人私利, 彻底违背还原真相、惩恶扬善的审案原则, 他们是冤案的直接制造者。

同时, 两剧为突出冤杀主题, 除揭露官府外还有另外一股恶势力, 是官府的帮凶。他们将女主人公与官府直接相关联, 对冤案的形成有催化作用。两剧作中窦娥与秋瑾自身行为做事合理合法, 与官府没有直接冲突。窦娥在家尽心伺候蔡婆, 传奇《六月霜》中秋瑾离家留学日本, 归国办女报以图振兴女界。但由于外在邪恶力量介入将女主人公强力拉入官府迫害的范围。《窦娥冤》中地痞无赖张驴儿, 为了霸占窦娥, 无意中毒死亲爹, 却嫁祸给窦娥, 以此逼迫窦娥嫁给自己。卑劣阴谋无法得逞, 借官府力量杀害窦娥。传奇《六月霜》塑造了告密乡绅形象。剧中这位乡绅平时巴结徐锡麟, 时时请安, 担心自己成为徐锡麟同党而被捕, “想得一个脱身之计, 移灾害人, 只有倒咬秋瑾一口, 就话俚是徐党, 要想搭介阿俆同谋造反”。秋瑾正因他的告密而被抓。剧作家故意丑化其名为“苟入华”, 而且勾勒其丑态:“颠头播脑做丑态”, “扮鬼脸, 吐舌缩头, 做狗吠下”。又突出其言辞中“俚”“倪”“哇”之类的粗俗, 丑化目的正表露剧作家对其无比憎恨。可见剧作中冤案形成不仅有官府迫害, 还有社会民间邪恶势力, 女主人公死成为必然。

此外,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人在客观现实中外在救助力量比较薄弱。作为古代两位已婚的女子, 丈夫应该是帮助妻子的核心力量, 但窦娥是夫亡, 秋瑾是离婚, 丈夫角色的缺失导致这一主要救助力量不存在。两位女主人身边唯一较亲近的是女性, 但她们救助力量较为弱小。窦娥被杀时, 身边唯一的亲人是蔡婆。蔡婆自身需要窦娥来救, 不可能救窦娥。窦天章为女儿昭雪时, 窦娥已经被杀。秋瑾被被捕与斩杀之间所间隔时间短, 义结金兰姐妹听闻消息时秋瑾已经被杀了。

情节对戏剧中人物创作至为关键。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提出剧作“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 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可然或必然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宜”[4]。《窦娥冤》与传奇《六月霜》两部剧作中人物发展轨迹有着惊人的相似, 从宏观上看主要按照人物的顺境———逆境———顺境这一构架来组织, 是一个有波折的线性结构。两部戏开篇剧情都将女主角设置在由顺境转入逆境的一个转折点。窦娥遭遇丧母离父, 夫死略写, 与蔡婆相依为命, 衣食无虑, 生活还算平顺。杂剧第一折蔡婆收债遇险, 张驴儿父子无意中解救她, 要求蔡婆与窦娥嫁给他们作为答谢之恩。窦娥平静生活由此打破。到第四折窦娥在父亲窦天章帮助下得以申冤昭雪, 情节趋向平顺。中间部分以窦娥被冤杀为主体事件。传奇《六月霜》开始秋瑾为仙子, 生活比较富足而平静。降入凡间与夫吵架, 故事进入逆境。剧作最后一出姐妹追悼被杀的秋瑾, 事件又回归平静状态。

与两部剧作女主人公所处顺境、逆境相一致, 两剧作把女主人公都置身于双重空间, 即人间与非人间。两女主人公在人间, 主要侧重突出她们遭遇的家庭悲剧, 家庭处于残缺或不和谐状态。家庭给女主人公带来幸福, 但更多的是家庭客观上加剧了她们的苦难。窦娥三岁丧母, 七岁父亲远离, 十七岁丧夫, 唯一陪伴的是蔡婆。但蔡婆的懦弱与迁就引张驴儿父子入家门, 潜在地成为窦娥悲剧的助推者。同时, 蔡婆与窦娥在再嫁问题上的分歧削弱了窦娥家庭支撑力量。传奇《六月霜》秋瑾离婚独身游学, 远离亲人, 家庭不圆满。游学遭到来自封建礼教维护者———丈夫的打击, 离婚剥夺了依附夫家的根基。离婚后物质匮乏成为她追求独立人生必须面对的首要难题。她典卖钗饰, 为省钱乘船选择条件恶劣的三等舱, 因此得病而差点丧命。寻求供养途径的单一, 经济独立异常艰难。可见, 丈夫的打击无疑加重了秋瑾的磨难。显然, 两部剧作中家庭空间范围内部隐形或显性的矛盾导致女主人公不仅成为一个孤独前行的受难者, 而且受难程度提高。

与女主人公的处现实人间相比, 她们在非现实空间是虚幻的, 但在此情境下事事相对如意, 处于顺境。超现实虚构空间的构建实际上是社会正义群体对冤杀个体深切同情, 以理想化情节设置试图主观地减轻主人公的苦难。《窦娥冤》第三折窦娥感天动地以证清白, 但恶者却没有受到惩罚, 与中国民间张扬的善恶有报观念相悖逆, 因此《窦娥冤第四折虚构了一个复仇的鬼魂形象。窦娥向父亲道实情, 冤情最终得以申诉, 张驴儿、赛卢医、官员桃杌等恶人受到惩罚。可以说鬼魂形象的塑造一方面符合人们正义战胜邪恶的传统思维习惯, 贴近民众期待大团圆心理。另一方面凸显了窦娥无论在人间还是冥界都执著于申诉冤情, 倔强个性显露。她不仅感天动地以证清白, 而且变成鬼魂也不能放过恶人。

传奇《六月霜》第一出“蓉谪”, 将秋瑾设置为芙蓉仙子, 被杀后第十三出“返真”又重登仙界。仙界的芙蓉仙子掌百花, 畅言“普度大千世界”、“欲挽中衰”的雄心壮志芙蓉仙子尽管在仙界有忧国忧民的焦虑, 但整体上心情是畅达的。剧作者之所以将秋瑾前身设置为芙蓉仙子, 一方面是对传奇固有模式的承袭。传奇《六月霜》篇首芙蓉仙子下凡到篇尾重登仙界, 形成一个首尾呼应的封闭结构。这种独特结构是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创制成熟的。“以完整的形式体现出首尾照应的史传文法。蒋士铨创造的这种传奇戏曲叙事结构, 为其后的文人曲家所欣赏和仿效, ……一时仿效者甚多, 以至形成传奇定例”[5]。另一方面仙化秋瑾有利于突出其人格的崇高与高洁。因为芙蓉即荷花, 在中国古代传统“比德”思维作用下人们赋予芙蓉暗含超尘脱俗的人格象喻。总之, 两部剧作非人间世界设置既满足了社会对悲剧个体美好祝福, 又有利于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

人物是戏剧的灵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云:“悲剧主角还往往是一个非凡的人物, 无论善恶都超出一般水平, 他的激情和意志都具有一种可怕的力量。”[6]两部戏中悲剧女主人公人生坎坷, 面对死亡, 刚强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的舒展, 颠覆中国古代女孩以柔顺含蓄为美的传统观念。窦娥非凡意志力表现在她由柔顺到刚强性格的逆转产生巨大张力, 给人们强烈刺激。她历经磨难, 最简单愿望与婆婆相伴一生。因张驴儿父子闯入, 她平静生活彻底打破遭受毒打让她从迷信清官中清醒, 生命即将遭受屠戮, 她陡然一改温柔面目。控天诉地, 泪水涟涟, 满腔怒火如熔岩喷发。“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质疑人间最高主宰天地的公平性, 刚强性格突然迸发。临刑前在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支配下她驱遣天地, “浮云为我阴, 悲风为我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以异常天象构成她的誓言, 对不幸命运直接抗争。窦娥从质疑天地到驱遣天地这一行为是冤屈深重激化的结果, 也是她强大掌控力的刚强体现。

传奇《六月霜》秋瑾从自救到救群这一过程努力挣脱封建礼教禁锢, 以生命受戮而终。她不仅自己挣脱家庭束缚, 而且以男女平等思想为内核, 将儒家士大夫淑世情怀移植过来, 办报拯救女界, 最终停刊。由于对追求正义的笃定, 她面对死亡极度淡定, 无所畏惧, 具有刚性英雄的特质。临行前两段唱词壮怀激烈。[临江仙]“记得春江曾置酒, 酒酣笑盼吴钩, 拼教断却美人头。不教奴隶气, 沾染到吾俦。”[碧桃花]“千秋名不朽, 长共河山寿。好男儿几个能消受?何况婵娟, 人比黄花瘦。者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合添个血痕红绣。”唱词气势恢宏, 直上云霄。将秋瑾为振兴女界不畏生死博大胸怀凸显得淋漓尽致, 而人物刚烈秉性渲染到极致。尽管两女主角生命被毁灭, 然而惊人的意志力却令人震颤。

两位女主人公除了刚性特征外, 也有柔情一面。窦娥世上唯一的两个亲人是婆婆和父亲。窦娥为了不让婆婆免遭廷杖打击, 被迫承认自己毒死张父。赴刑场担心婆婆看见难过, 而要求绕道而行。即使是鬼魂也不忘给父亲说要照顾好婆婆。对婆婆无私付出可见窦娥心底的善良。而对于父亲窦天章, 窦娥没有责难。窦天章借高利贷, 自身难保而将窦娥买为童养媳, 实属无奈。在第四折, 窦天章凭借手中权力为女儿申冤成功, 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窦天章与窦娥长时间亲情疏离状态。

《六月霜》中母子情与姐妹情展示了秋瑾柔情的一面秋瑾去日本游学, 第六出“寄蜺”中秋瑾“难舍亲生”, “渍短绡兮红泪”, 流泪不止。尽管最终她在嘱咐哥嫂与妈照顾好一双儿女之后去了日本。但从流泪情态可以看出作为母亲的秋瑾对孩子深厚的爱和内心的挣扎。除了展示秋瑾母亲角色外, 姐妹情也是《六月霜》主题的重要组成之一。为表现姐妹情深, 《六月霜》中义结金兰姊妹吴芝瑛直接用了历史真名, 而剧中梁爱菊实际就是真实人物徐自华, 也是秋瑾的好姐妹。在第一出“蓉谪”, 化身为芙蓉仙子秋瑾下凡身为灵芝仙子和菊花仙子考虑“姊妹情深, 不忍相舍, 须索为之左右, 先后偕行”。秋瑾对她们这一抉择很是感激。第八出“鸣剑”是主人公秋瑾归国, 在吴芝瑛家里饮酒唱歌这是剧作中女主人公唯一精神彻底放松而愉悦的时刻, 因为吴芝瑛是她的精神知己。第十四出“追悼”叙写秋瑾被杀后, 吴芝瑛与梁爱菊对着秋瑾遗像而追悼她。姐妹对秋瑾爱护有加, 而秋瑾在她们面前袒露心声, 姐妹间亲密展现了秋瑾柔情真实的一面。

总之, 窦娥与秋瑾作为两部剧作中的女主人公, 无论是窦娥严格遵循封建礼教节孝观, 品行端正, 还是秋瑾突破封建礼教的不出闺门的庭训以求多样途径唤醒群体, 人格崇高且正义, 但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男权社会, 悲剧命运不可更改。

摘要:窦娥与秋瑾分别是《窦娥冤》和传奇《六月霜》中核心人物。尽管历史情境有异, 但两位女主人公人生轨迹颇为相似。在主题上, 两位女主人公都是被冤杀的。从情节结构看, 两人都被设置在双重空间之中, 即人间与非人间。从人物性格特点来看, 两人都具有刚柔相并的特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男权社会, 性别劣势的女性悲剧命运难以更改。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传奇《六月霜》,秋瑾,形象比较

参考文献

[1]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9:206.

[3]郭延礼.秋瑾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5.

[4]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75.

[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9:560.

窦娥、杜十娘、杜丽娘形象 第2篇

杜丽娘是一位出身于封建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是一个在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美丽、温顺、聪慧过人的少女。她的生活环境除了绣楼、书斋就是小小的庭院,她生活在一个无情的世界里。父母为了把她教育为符合封建闺范的淑女,请了一个陈腐的老学究做塾师。然而,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壤上还是盛开了一朵爱情之花。

杜丽娘是一个无情世界中的有情形象,她的爱情生长在不允许其生长的环境之中。杜丽娘是一步一步觉醒的:陈最良讲《诗经》是杜丽娘觉醒的催化剂,在杜宝和陈最良看来是宣扬后妃之德的《关雎》意外地将动了杜丽娘的情肠,唤醒了她蛰伏的青春。因此,一旦她面对菱花镜发现了自己的青春美貌,又步入生机盎然的后花园,她的惆怅无奈、痛苦委屈一并涌上心头。游园是她对封建礼教的一次大胆挑战,也是她觉醒的关键。大自然的春景在她的内心深处掀起狂涛,惊喜之余产生了青春难在的感伤,反映出她青春的觉醒和朦胧的个性解放要求。她向往着自由的爱情,这是她做梦的思想基础。无可排遣的春情闺怨越积越多,终于使她在梦中,得到了青年书生柳梦梅的及时抚慰。这时的杜丽娘已经由一个唯唯诺诺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勇于决裂、敢于献身的深情女子,也体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反抗。梦醒之后,面对美梦和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杜丽娘陷入极度的悲伤,更加渴望梦中的幸福。由于寻梦不得,她陷入更深的精神苦闷,直至因情而死,是其叛逆反抗性格的升华;揭露了无情的封建礼教对人的合理欲望的扼杀。死后,她的幽魂与柳生相爱是那样的主动、大胆、热情、一往情深,最终,在这种至情的感召下,杜丽娘又因情复生,并在简陋的条件下和心上人喜结连理。在朝堂上,历经劫难的爱情却遭到父亲的反对,杜丽娘挺身捍卫,是其反抗性格的成熟。由于她在皇帝面前的据理力争,连皇帝也被她的深情所感动,甚至亲自主婚。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生死之恋和浪漫婚姻的礼赞。

杜丽娘积极奋斗、不断抗争的精神使她成为中国戏曲史上非常成功的浪漫主义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典型,她是一个不但美丽而且具有思想力量和时代特征的独具异彩的女性形象。

对《窦娥冤》中蔡婆形象的新思考 第3篇

在授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后来婆媳俩又被胁迫要嫁给光棍父子俩,但是她却没有去报官?”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于蔡婆形象的重新思考。

剧中从蔡婆差点被勒死到张驴儿父亲被毒死这一段情节中,多有不合情理之处。一是蔡婆在遭遇债主勒杀、恶霸胁迫并霸占人身及财产时没有采取报官等积极的反抗措施;二是蔡婆对待被张驴儿父子胁迫改嫁前后态度变化较大,先是“罢,罢,罢”的无奈,再是“羞人答答的”的默许,再是“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顾不得别人笑话”的赞同,最后是劝儿媳一同出嫁“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的积极主动,甚至还站在张驴儿父子的立场上要“劝化俺媳妇儿”;三是蔡婆面对儿媳窦娥的讽刺甚至顶撞,她还是要坚持“养你爷儿两个在家”这种现在看来依旧于理不合的行为。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说,当我们认为某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的时候,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其背后隐藏的约束条件。将这一经济学原理移至文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蔡婆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事实上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蔡婆这三个反常行为背后实际上有相同的原因,这个缘由在文中已经经由窦娥之口说了出来,“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

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主要依靠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倾斜。但是在蔡婆窦娥的时代,“要金银”的桃杌作为官府的典型掌权者,贪财昏聩。窦娥后来明显无辜却仍被屈打成招足以说明,在面对恶势力的不法侵害时,官府非但不能成为保护百姓正当利益的防线,反而成为了恶势力的帮凶,伙同恶势力一起侵害百姓基本权利。

蔡婆长期进行高利贷放贷,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她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明白在面对恶势力的侵害时自己是弱小无依的,若是坚持报官或者不顺从张驴儿父子,很有可能招致更大侵害。这一点在后面对窦娥的审判中可以明显看出。张驴儿父子作为本地的流氓无赖,在这个黑暗腐朽、政府正常职能缺失的社会中可以为外来移民蔡氏婆媳提供保护,保护她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因此,蔡婆的这些不理智、糊涂的选择实际从根本上来看并不都是因为“胆小、怕事、糊涂”而作出的,而是一种无奈之下的理性权衡。

对《窦娥冤》中蔡婆形象的新思考 第4篇

在《窦娥冤》一剧的教学中, 大家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窦娥、张驴儿父子以及贪官桃杌等人, 对蔡婆关注往往不够。《教师教学用书》将蔡婆形象概括为“胆小、怕事、糊涂”, 这无外是因为剧中她面对张驴儿父子的胁迫时先畏惧“勒杀”, 后又反过来劝窦娥“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 最终引发一连串事件使窦娥的人生变成悲剧。这种对蔡婆的看法有些太过于简单化。

在授课时, 有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为什么蔡婆先是差点被勒死, 后来婆媳俩又被胁迫要嫁给光棍父子俩, 但是她却没有去报官?”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于蔡婆形象的重新思考。

剧中从蔡婆差点被勒死到张驴儿父亲被毒死这一段情节中, 多有不合情理之处。一是蔡婆在遭遇债主勒杀、恶霸胁迫并霸占人身及财产时没有采取报官等积极的反抗措施;二是蔡婆对待被张驴儿父子胁迫改嫁前后态度变化较大, 先是“罢, 罢, 罢”的无奈, 再是“羞人答答的”的默许, 再是“亏了一个张老并他儿子张驴儿”“顾不得别人笑话”的赞同, 最后是劝儿媳一同出嫁“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的积极主动, 甚至还站在张驴儿父子的立场上要“劝化俺媳妇儿”;三是蔡婆面对儿媳窦娥的讽刺甚至顶撞, 她还是要坚持“养你爷儿两个在家”这种现在看来依旧于理不合的行为。

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说, 当我们认为某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的时候, 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其背后隐藏的约束条件。将这一经济学原理移至文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 蔡婆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事实上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蔡婆这三个反常行为背后实际上有相同的原因, 这个缘由在文中已经经由窦娥之口说了出来, “兀的不是俺没丈夫的妇女下场头”。

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 在法制健全的今天主要依靠政府职能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倾斜。但是在蔡婆窦娥的时代, “要金银”的桃杌作为官府的典型掌权者, 贪财昏聩。窦娥后来明显无辜却仍被屈打成招足以说明, 在面对恶势力的不法侵害时, 官府非但不能成为保护百姓正当利益的防线, 反而成为了恶势力的帮凶, 伙同恶势力一起侵害百姓基本权利。

蔡婆长期进行高利贷放贷, 应该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她依据自己的人生经验, 明白在面对恶势力的侵害时自己是弱小无依的, 若是坚持报官或者不顺从张驴儿父子, 很有可能招致更大侵害。这一点在后面对窦娥的审判中可以明显看出。张驴儿父子作为本地的流氓无赖, 在这个黑暗腐朽、政府正常职能缺失的社会中可以为外来移民蔡氏婆媳提供保护, 保护她们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因此, 蔡婆的这些不理智、糊涂的选择实际从根本上来看并不都是因为“胆小、怕事、糊涂”而作出的, 而是一种无奈之下的理性权衡。

窦娥形象论文范文

窦娥形象论文范文(精选4篇)窦娥形象论文 第1篇一两部剧作突出女主人公被“冤杀”的主题。《窦娥冤》取自“东海孝妇”的故事, 关汉卿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