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精选11篇)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第1篇
可以说,李白对峨眉月始终未能忘怀,就是万里远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忆,更感觉她相伴而行。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峨眉月,这明月定将伴送他到长安去。这明月不仅照到江夏,照到长安以及周围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这一方面可见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面对比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此诗从“我”到月,从月到僧,再写到月,侃侃谈来,动感强烈,毫不气窒,充分显示出李白作为歌行高手的水平。
★ 峨眉山月歌赏析
★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 李白《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歌李白
★ 入蜀记原文及翻译节选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第2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第3篇
细析《峨眉山月歌》一诗, 我们也不难体会到诗人独特的月亮情结。诗的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共七字, “月”字位于正中, 前后分别有三个字加以修饰、补充。前三字“峨眉山”, 点明了地点, 即映入作者看到的不是别处的月亮, 而是峨眉山上的月亮。后三字“半轮秋”, 我们应重点抓住“半轮”一词。“半轮”, 即半月形, 这里是补充说明月亮的形态。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 我们发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往往被视为人间聚散离合的标志。苏轼曾写道:“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将人的悲欢离合寄托在了月的阴晴圆缺。在《峨眉山月歌》一诗中, 月的形态是“半轮”, 这残月为我们营造出一缕缕离的氛围, 给读者流露出作者悲的感受。作者从小抱有“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宏大抱负, 此时作者“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于是写下了这首离蜀远游的启程绝唱之歌。作者告别故乡, 辞别亲友, 独自一人在外, 度着孤独、漫长的羁旅岁月。因此, 作者内心充满了离愁别绪, 这种离愁别绪在作者心中不断地涌动, 进而产生了“悲”的情绪与感受。
首句写的是峨眉山上的月亮, 可谓之“天上之月”, 第二句“影入平羌江水流”则描摹了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中的美景, 即“水中之月 (影) ”。在天上月光的注视和水中月影的陪伴之下, 李白连夜登舟出发, 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则讲述了他出发的境况。第三句以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诗人出发的时间 (夜) 、出发的地点 (清溪) 、作者的去向 (三峡) 。
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揭示了这首诗歌的主题, 即对“君”的思念之情。对这首诗歌主题的把握关键在于对“君”字的理解。过去, 人们常常把“君”字理解为“友人”, 但是纵观全诗, 我们很难发现有“友人”存在的踪迹, 因此, 我们也很难推究出思念朋友的意思。现在, 有人提出可把“君”理解为“月亮”, 这种观点是否恰当?我认为, 把“君”理解为“月亮”是可行的。李白“偏爱”月,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暮从碧山下, 山月同人归”。在他的诗歌中, 常将月亮人格化, 常视月亮为自己的契友。李白为什么常将月亮视为自己的契友、知己?古人常说“同志为友”, 要成为友人, 而且是契友、知己, 显然, 彼此要有共同的志向、追求, 换言之, 需在心灵上形成某种契合。月亮往往散发着光明、圣洁的象征意义。再看看李白, 李白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转变时期, 在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的黑暗统治之下, 他怀才不遇, 但他不屈服于黑暗势力, 不苟同流俗, 始终保持着傲岸不群之姿态。正如他自称自己为“青莲居士”一样, 李白有着一种“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优秀品质;又如同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到的那样, 李白有着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的人格品质。由此可见, 月亮的圣洁、光明与李白高洁的人格品质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契合。因此, 李白常将自己的生命、情感寄托于月亮之上。
把“君”理解为“月亮”, 那么最后一句可说成是“思月不见 (月) ”, 意在说“想看月亮, 但是看不见月亮”。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质疑, 诗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上高高悬挂着半轮秋月) , 显然是能够看见月亮的;这里, 将“君”释为“月”, 即“思月不见 (月) ”, 看不见月亮。那么, 我们把“君”释为“月”是否造成诗歌首尾矛盾呢?我们仔细分析诗歌会发现, 其实并不矛盾。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是不矛盾的。
一.从理性的角度上来看。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 写出月亮的形态是“半轮”, 即“半圆形”。结合地理学科有关月相的知识, 我们可以得知, 这种半圆形的月亮从月相上我们称之为“弦月”。“弦月”有“上弦月”、“下弦月”之分, “上、下弦月”除各自形成具体月相的时间不同以外, 它们月出、月落的时间也不一致。“上弦月”月出于正午, 月落于半夜;“下弦月”则刚好与之相反。由首句我们已知月亮为“弦月”, 从第三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我们得知作者是在夜晚出发, 而此时要形成“思君 (月) 不见 (月) ”的意境, 则可推出这半轮秋月是“弦月”中的“上弦月”。此时的“半轮秋”已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中, 所以有“思月不见 (月) ”之说。
二.从感性上加以分析。“思君 (月) 不见 (月) ”体现了作者对家乡、亲友、月亮等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作者乘船漫溯于蜀江之上, 渐渐远离自己的故乡。此时, 作者眼中的异地之月显然与作者心中的家乡之月是有区别的。在作者心中, 故乡是自己熟悉、喜爱的, 所以, 一种“月是故乡明”的独特情感油然而生, 作者想念的是故乡的月亮, 而不是异地之月。因此, 作者身处他乡, 仰望异地之月, 不禁发出“思君 (月) 不见 (月) ”的感慨。作者在这里为我们展示的是一种“以我观物,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
回顾整首诗, 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 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 (尤其是故乡之月) 的爱恋, 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选择;《峨眉山月歌》;翻译
一、关于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创,《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正式确立,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对翻译本体的解释功能:(1)翻译过程---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2)翻译原则---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3)翻译方法---“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4)译评标准---多维度转换程度、读者反馈以及译者素质。作为一个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角度来对翻译进行整合研究,这是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运用到翻译活动中,对于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原诗分析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出使蜀时途中所作,整首诗语言清新,通俗易懂,音韵流畅,全诗意境优美,景色浑然天成,是李白广为流传的佳篇名作之一。全诗一共28字,却出现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短短28个字,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三、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和不听层次上进行的。众所周知,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以诗为例,诗歌是一种写景抒情的载体,汉语古体诗以整齐简练著称,但英诗很难做到像汉语古诗那样凝练整齐。本诗的翻译除了尽量保持音美,意美,形美以外,还要注意地名的翻译,《峨眉山月歌》的 译本有很多,这里选取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进行分析。这首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和渝州,五个地点依次展开,就渐次为读者勾画出一幅千里蜀江的行旅图。这五个地点不但是全诗展开的线索,也是构成了诗清朗优美的意境。由此可见,这五个地名的翻译极为重要。许渊冲的翻译如下:The half moon over Mount Brows shines like Autumns golden brow.Its reflection stays in the steam while water flows.I leave the Limpid Brook for the Three Gorges now.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 在绝大部分译本里,“峨眉山”都被直接的翻译成“Omei Mountain”,而许渊冲先生将 “眉”,译成“Mount Brow”一方面形象地表现出了峨眉山的清秀,另一方面也与golden brow呼应,“半轮”值得是上弦月,弯弯的上弦月挂在秋季的夜空,仿佛峨眉山弯弯的眉毛,所以许渊冲这么翻译也是真的妙不可言。“清溪”的翻译则是直译,但保留了原文中清新优美的意象,并对原文中月亮的形象许渊冲将其翻译成“金秋的眉毛一般的月”,与山相对,构成一幅皓月当空,锦绣山河的壮观景色。“峨眉山月半轮秋”奠定了全诗清朗优美的基调,十分重要,而且翻译难度很高,但许渊冲先生将这句诗中的形象打碎再重新拼接起来,虽然不够“精确”,但诗的美感却丝毫没有减少。“三峡”翻译几乎是约定俗成的了,直译即可。
四、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及阐释,注重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性,避免从译语的文化角度片面理解原文,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个文化系统出发。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语言很好地反映了这些文化差异。英诗和汉诗的区别就在于汉诗多借景抒情,这多半也与中国人的含蓄委婉有关,英诗多直抒胸臆,所以在翻译本诗的时候要注意原诗思想感情的传递,本诗采用直译,那译文只能是一堆地名的堆砌,首先目的语读对中国地名并不熟悉,加之全诗大部分都是地名,读者很难体会到原诗的美感,更不要说体会原诗的思想感情,一首为中国人传颂的佳作也就毁于译者。所以翻译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许渊冲前三句都是尽量与原诗保持一致,最后一句,许渊冲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因为全诗的前三句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抒情,所以全诗的重点也是最后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原意是指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许渊冲开头用了O moon,这也是英诗常用的咏叹方式,提示词句为抒情部分。有些译者直接译为“Now,nearing Yuzhou,how much I miss seeing you!”,与许渊冲的“O moon,why dont you follow me while my boat goes?”相比,显然许的译文感情更加强烈,除了思念之情以外,也更加表现出一种遗憾之情。
五、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正如字面意思,交际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双语交际方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仅是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传递,更重要的是强调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有所体现,交际的目的主要是读者通过阅读译文来了解原文作者的表达意图,并产生与作者和作品有关的共鸣,在这个交际的工程中,翻译起着桥梁的连接作用,译者的水平和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以及交际意图的能否实现,译者就是通过翻译将原文转化为一种对等物,尤其是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意思上的对等,还有意境上的对等,众所周知,中国古诗向来以意境美著称,如果只仅仅注重文字意思上的对等,而忽略了意境上的对等,这样的交际也不算成功。
通过阅读许渊冲的译文,我们发现许渊冲并没有把五个地名都翻译出来,“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五个地点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点的不断变迁,打破了短小诗句的局限性,营造出深邃悠长的意境,缺少了其中两个,总觉得够优美而不够悠长。“平羌江”和“渝州”两个 地名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它们翻译出来,全诗由五个地名组成,顺着五个地名,仿佛带着读者顺流而下,整首诗形象而回味悠长,虽然许渊冲没有把地名全部翻译出来,但是有所取舍才能使整篇译文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更加精炼,也更符合汉语古诗短小凝练的特点。所以交际并不是只是文字意义上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传递。
【参考文献】
[1]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3).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J].上海科技翻译,2004(04).
[3]胡庚申.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04).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06).
峨眉山月歌赏析 第5篇
月亮倒映在正在流动的平羌江的水面上。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 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 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入 流 发 向 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 清溪 三峡 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3.悟诗情(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 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2.指名背诵。3.齐背,注意节奏。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借助工具书自学,了解诗歌的大意,背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第7篇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第8篇
一、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 其实是一种情景交融、浓淡相宜、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想象空间。应该说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的, 缺一不可。“境”指艺术作品中描绘的具体境物和生活画面;“意”指艺术作品表达的情感、态度和思想。两者融合, 产生的化学反应即是意境---一种想象的美。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在其著作中道“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待山川而立言,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 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境中有意, 意中有境;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是主观的物与客观的思高度融合。再经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以艺术化的表现来加以诱导并使之呈现。《峨眉山月歌》就是作曲家通过诗与乐的结合, 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家乡的热爱, 将诗境、乐境、心境合而为一。
原诗为: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 自然入妙但月只“半轮”。旋律从d羽调淡淡开始流出, 以不常用的6/4节奏引入, 尾音悠长缓慢, 让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美景而又有一缕淡淡忧伤的离绪。次句月影倒映入江水, 又随着江水流去。一动一静, 寥寥数字, 把秋夜清冷的夜画向吟者缓缓摊开。作品音乐语气层次清晰, 随着诗中动词的加入, 作曲家应用双音和快速连音的技法, 使一种内在的律动随着江水的流动, 在笔者心里缓缓流淌, 不舍之情已可见一斑。此句呈现了妙景, 同时又点出主人, 画面生动、意境清幽。次句境中依稀有人, 第三句中人已出: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在乐谱第33小节开始, 速度变为moderato, 这种叙事速度的调整, 其情绪也随之起伏:“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青年, 乍离乡土, 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 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 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 寄情千里光”了。此句是该诗情感的高点, 作曲家的创作及其契合:从41到56小节, 饱满的三连音、六连音双音, 调性色彩的改变, 急促的16分音符, 让情感的表达充满张力, 也把离乡仗剑的豪情得以充分倾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对故土友人的不舍, 而此时旋律和节奏也回到开头, 主题再现。其结构完整, 情感呼应, 旋律虽短但情思悠长, 给听者留有无限回味与想象的空间。从峨眉山到渝州, 途经平羌江、清溪、三峡, 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的画卷。黄虎威先生将文学诗词与音乐完美契合, 旋律优美、自然、流畅, 既有民歌风格的简洁与质朴, 又充满浪漫主义情怀。全诗以“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 其意蕴却不可谓不丰富:山月与人相随, 夜夜可见, 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愁绪愈发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 可望而不可接, 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也是思乡而不得不离的无奈与惆怅。诗中咏月即咏情, 令人感慨陶醉。可见诗歌不但是诗人抒发内心情感的独特方式, 同时也是诗人再现眼中美好事物的完美画卷。作曲家本人热爱诗歌绘画, 特别是传统绘画。传统绘画讲究的“象中有意, 意中有象, 立象尽意”的动静相生、虚实相生恰是黄先生音乐创作的追求。决非简单的情景营造再现, 而是运用音乐的语汇, 细致入微的诠释着诗歌传达出的诗情画意。作品旋律婉约、细腻, 简单朴素地彰显了东方审美特点。
二、性格之美
首先, 从作品的标题《峨眉山月歌》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与自然有关的作品, 受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道家自然音乐观影响颇深。它广而采用自然为主题进行创作, 物我同一, 情景相即。强调音乐本身的自然性和人在音乐审美中的精神体验, 希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自得其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造人老子, 他所遵循和推崇的自然、虚静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在该部作品中有淋漓的体现, 从中的传统人文精神也极其符合传统审美特征。作曲家强调人的情感与情感表达, 强调心的艺术而非科学构建的艺术。看似简单而内涵深远, 听似单一而想而纵宽;不在于庞大喧哗华丽, 而好于精巧清幽质朴。
其次, 黄虎威先生既是深受传统文化思想侵染的文人, 更是一位怀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当代作曲家, 其作品大多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家客观审视事物和艺术的美学理念, 浪漫主义音乐家的美学理念大多从主观的视角, 想象的感悟表现事物和艺术。作曲家致力于发掘自我, 热衷于具有强烈情感的题材, 因此自传性和抒情性也构成浪漫主义音乐家追求如歌音乐效果的动机, 并提倡作品中显现各自的民族特色, 其中乐曲中呈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其重要的标志。
黄先生生于四川金堂县, 长于沱江河畔。家乡青山绿水环绕, 田野辽阔无边, 寺院庙阁众多, 儿时即酷爱唐诗宋词, 喜好云游山河大川。所处长江中上游, 当时的大洲坝连接西陵渡, 平缓的沙滩, 茫茫的芦苇, 沿着清澈的江水看去, 是西陵山巅的“太白楼”。纵情山水, 默诵“青山横北廓, 白水绕东城”之太白佳句, 诗情画意皆在其中。早期接触了很多极具民间味道和生活感染力的川江船工号子等民族民间音乐形式, 在他的作品中, 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音乐创作中“中西结合”新民族音乐道路的探索。对民族音乐语言与西方理论进行不断整合, 为保持和发扬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多元性的思考和实践。其中这首《峨眉山月歌》也是作曲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无论是立体化的和声连接、色彩性和声的创造应用还是转调手法的大量更新, 其创新的民族音乐语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引领了新的方向。该作品在创作和声语言上从纵向与横向六个方面, 将一部充满传统人文气质的诗歌添上了现代的魅力, 并与之完美契合。正如作曲家本人所说:“这部作品的创作, 在和声上主要以听觉感受和表现内容为主, 力求在功能性的基础上, 突出和声的色彩性和创造性。”作曲家打破传统技法, 在纵向上使用了变化纯五度、带附加音的五声性三度和复合功能双层写法三种较之以往不同的创作手法。其创作方法在中国民族作品创作中虽有所用, 但如该作品般巧妙自然, 并体现其自身独特性并与作品气质、内容相符, 在同时代作品中已为翘楚。在横向和声应用上就更具民族特色:一为连接段落的色彩性, 二是羽调转徵调在转调运用上, 作为一部体现四川民歌风格的作品, 其调性整体布局为d羽调—a羽调—b羽调—e羽调—a羽调—d羽调。作曲家首先采用四川民歌中常用的羽调式, 但又在作品中多次巧妙运用徵音。在A段, 主题分别两次在d羽调和a羽调上呈示。在第三、六小节两次还原B音, 强调d羽调的变徵音。三为五声性的调式布局, b—e—a—d是连续纯四度的关系, 而在四川民歌旋律中就很喜爱运用这种纯四度跳进, 从调性的整体骨架和调性走向都凸显出强烈的地方色彩。这种调式布局, 与西方传统调性创作手法不尽相同, 具有我们四川川西平原自己的风格特征, 但又与西方近现代远近大小调和关系大小调交替有相似之处, 其和声关系的逻辑性十分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民族音乐现代化、现代音乐民族化”的理念, 以及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强烈的民族风格与地方色彩的美学观点。
诗词歌赋穿越数千年的历史, 滋润我们的文明, 使这个民族充满诗意与激情, 充满了对美的热爱与感悟。作曲家凭借对原诗词的深刻理解, 以声音为意象, 用西洋的乐器表达音乐的语言, 将其改编创作呈现给大家, 将小提琴的魅力与诗歌的韵味巧妙的融合, 让我们仿佛能触摸古人的心跳, 感受远古的尘嚣。
参考文献
[1]《创作上的一些想法》黄虎威《现代乐风》1996.4
[2]《本土与西方的对话---西方现代音乐对中国大陆音乐创作的影响》李诗原.上海音乐出版社.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第9篇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峨眉山月歌》改写作文 第10篇
夜暮降临,我乘坐在小舟上,顺着清溪悠悠地出发,奔向三峡,不断地前进。此时,江水微波粼粼,好似有一位羞涩的姑娘在拨动着琴弦,发出潺潺的清音。想起与你相聚的美好时光,那美妙的琴声仿佛一直回荡在耳边,如同这舒缓的江水,真是动人啊!我终于来到了渝州,可是你早已不在了,看看那峨眉山上的半轮月亮,这才想起来,已是深秋时节,或许你已回家与亲人团圆?或许你已上京赶考?月亮只留下半轮,不那么明亮,星儿不时在云间露脸,暗淡淡的,或许是缺少了你。我是多么地思念你,我的朋友,你知道吗?今夜你在何方?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第11篇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今天给小学四年级学生上了一课,效果不是很令人满意。教学内容是《峨眉山月歌》,一个课时。
针对这一课,我提出的教学目标是:
1、能有感情的读好这首诗
2、理解关键字的意思
3、能站在诗人的角度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4、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预习情况的非常好,目标1和目标2学生基本能够达成。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的过程中,我从作者入手,引导学生说出有关李白的一些文学常识和诗句。在这一方面,学生的积累比较丰富,大部分学生都能背诵李白的多首诗句,知道李白是“诗仙”,但这里有一点我没有 处理好的是,有一位同学说李白是“诗圣”,我进行了纠正,但是并没有告诉他“诗圣”其实另有其人(杜甫)。
进入正文以后,我是这样处理的,从一二两句写景的诗句入手,让同学们找出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绘一下“峨眉山月”,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这里我给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基本上同学们都能说出诗句字面上的意思。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首诗,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同时能为后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做铺垫,顺利过渡到下文。但是在我在引导上做的不够,备课的时候“备学生”做的不够充分,最后虽然大部分同学都能够站在诗人的角度来描述诗意,有个别同学也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来描绘诗人看到的美景,但还是和自己预先设想的效果相距甚远。对课堂和学生的把握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通过设置了一个问题“诗人坐在船上他是要去哪里?”顺利过渡到三四两句诗文的讲解。我先给出了一些简单的提示,还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讨诗文的意思。小组讨论的结果非常令人满意,能够完整的把诗意表述出来。在这里我重点强调了“发”、“向”和“下”这几个字的意思。这一个环节到这里为止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紧接着我顺着“思君不见”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环节上我感到自己的语言非常的匮乏,对学生缺乏了解,学生的思路和自己的不同,导致我脑中所备的教案开始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停的在和学生兜圈子,问题设置不明确、不简洁,导致学生的无所适从。虽然在小张老师的帮助下,控制了课堂,最后也让学生自己说出了诗人的心情和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但是总感到非常的牵强,没有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是我上的第一堂课,通过这次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我的粉笔字写的并不是很好,缺乏一种权威。
2、教师的一些课堂语言很匮乏,表扬学生和描述一些问题的时候语言很单一,没有吸引力。
3、自以为课备的很充分,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出现遗漏。备教材,更要备课堂,备学生。
4、课堂驾驭能力不行,缺乏一种教师的权威。篇二:3《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教学后记 篇三:古诗《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会背许多首古诗,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词意: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
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四、作业园地。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课后第四题。
3、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宝库中,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填一填,再收集几句写下来。
⒈野旷天低树。
⒉,低头思故乡。
⒊春风又绿江南岸。⒋可怜九月初三夜。
⒌
板书设计:
月 半轮
峨眉山月歌 影 江水流 写景
思君 抒情
课后反思:
请你
篇四: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篇五:《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教后反思
教学《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
问题思索:
峨眉山月歌思念的诗句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