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中毒范文
儿童中毒范文(精选10篇)
儿童中毒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 我院接诊急性中毒儿童75例, 其中男48例, 女27例。年龄:3个月~, 5例 (6.7%) ;1岁~, 42例 (56.0%) ;3岁~, 24例 (32.0%) ;6~14岁4例 (5.3%) 。中毒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 (第6版) 儿童急性中毒的诊断标准而确诊。中毒至就诊时间最短15min, 最长48h。临床症状与体征:44例 (58.7%) 入院时无明显症状, 31例 (41.3%) 因中毒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6例解热镇痛药中毒者出现呕吐、虚汗、血压下降;3例抗精神病药物中毒出现嗜睡、复视、浅昏迷;6例复方地芬诺酯中毒表现呼吸抑制;5例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中毒出现锥体外系症状;1例煤气中毒表现为青紫缺氧;3例汽油中毒出现呕血、咯血、气促及呼吸窘迫;3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有呕吐、大汗、瞳孔缩小、脑水肿;3例灭鼠药中毒出现抽搐及脑水肿;1例浓硫酸中毒出现呕吐、腹痛。
1.2 中毒种类
药物中毒48例 (64.0%) , 其中解热镇痛药18例, 抗精神病药物13例, 复方地芬诺酯11例, 胃复安6例;煤气、氯气中毒各2例 (各2.7%) ;汽油中毒4例 (5.3%) ;有机磷农药、杀虫剂、灭鼠药中毒共12例 (16.0%) ;漂白粉中毒、食物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各2例 (各2.7%) ;浓硫酸中毒1例 (1.3%) 。
1.3 抢救方法
神志清醒53例 (70.7%) 给予洗胃、催吐、口服牛奶或生蛋清, 以延缓毒物的吸收速度, 同时予以补液、利尿, 促进毒物排泄,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应用与毒物相对应的解毒剂: (1) 有机磷中毒给予阿托品, 胆碱能复活剂氯解磷定; (2) 灭鼠药如氟乙酰胺类即给予乙酰胺; (3) 亚硝酸盐中毒予以大剂量维生素C; (4) 烦躁、昏迷的患儿应用地西泮、苯巴比妥钠; (5) 煤气中毒昏迷者予以纯氧及高压氧治疗; (6) 急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1.4 结果
痊愈70例 (93.3%) , 伤残2例 (2.7%, 其中1例灭鼠药中毒反复抽搐留有继发性癫痫;1例误服浓硫酸后引起食管溃疡狭窄致不完全梗阻) , 死亡3例 (4.0%, 死亡原因汽油中毒致肺出血、灭鼠药中毒致脑功能衰竭、有机磷中毒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各1例。
2 讨论
儿童是意外伤害发生的高危人群, 其伤害发生率高, 后遗残疾多。急性中毒多见于1~5岁儿童, 以误服为主。本组资料中1~3岁是中毒高发年龄组, 这主要与该年龄段儿童活动范围扩大、好奇心强、缺乏判断力有关。家长对药品和化学制品 (干洗剂、化妆品) 保管不当是导致小儿误服中毒最主要的原因。
错用药品和其他有毒物质也常致儿童中毒, 如看错药品名称、用错剂量、配伍不当、将外用药物内服等均可导致药物中毒。发生在年长儿及青春期儿童的中毒通常都是有意识的行为, 青春期儿童, 特别是城市儿童, 基本是独生子女, 相对孤寂, 可因情感脆弱或遭遇挫折发生自杀性中毒行为。
在儿童中毒诊治过程中, 因其年龄特点, 很难提供确切的中毒史, 多数就诊时尚未出现临床症状或缺乏典型临床表现, 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误诊率较高。因此, 儿科医师应详细询问病史, 细致全面地做体格检查, 态度和蔼亲切, 认真观察口腔、手、皮肤、衣服、口袋是否有残存毒物。由于儿童配合能力较差, 催吐效果不佳, 故不应过分强调催吐, 应抓紧时间尽早彻底洗胃, 必要时留置胃管反复洗胃, 缩短病程。对可疑误服中毒者, 必要时留取胃液做检测, 以明确诊断。
暑期如何防儿童食物中毒 第2篇
暑假向来是发生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峰期。而在这些意外伤害中,因误服药物、食物引起的中毒占了绝大多数。据温医附属育婴儿童医院急诊科的接诊数据显示,近段时间,该科平均每个月都有接到二三十例的中毒患儿。医生提醒,家长一定要看管好孩子,家庭常备药品要专门保管,并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不要食用隔夜、生冷、不洁食物。
前不久,儿童医院急诊科接诊到了一名6岁的小男孩。送到医院时,该患儿已经昏迷了5个小时。家长说不知道他吃了什么东西。在洗胃过程中,医生发现了一股浓重的酒味。原来,孩子偷喝了家里自制的杨梅酒,最终导致酒精中毒。医生介绍,儿童大脑皮质发育不完全,肝脏解酒能力差,对酒精的耐受性低,若抢救不及时会危及生命或留下严重后遗症。
除了酒精,降压药、干燥剂、老鼠药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药物、食物以及家用品,都有可能是导致儿童中毒的“罪魁祸首”。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何时军介绍,每年暑期,他们碰到的最常见的儿童意外事件就是中毒。主要包括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药物中家庭常备药品,如降压药、抗精神病药、止泻药等最为多见。这些药品往往被孩子当成糖果误服。就在前几天,他们就接诊了一名3岁的孩子,因为服下大量降压药而发生药物中毒。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少家长习惯把化学药品、毒物装在有鲜明食品标志的饮料瓶里,缺乏防范意识,而导致孩子误服。要避免儿童药物中毒,他建议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把家庭常备药放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把散装药物放进食品袋、饮料瓶里。
当儿童发生中毒后,正确的处理措施非常重要。最基本的急救措施就是送患儿到就近医院洗胃,而不要刻意送往大医院。因为时间一长,毒性物质就容易从胃里流到血液里去。特别对于误服剧毒药物中毒的患儿,及时洗胃非常关键。何时军医师说,平时碰到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不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大医院去。其实,只要在当地正规的医院或者卫生院,都可以洗胃。此外,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误服药物,就应当马上送孩子到医院。但往往有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并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就采取观察、等待方法,以至于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小心儿童误服中毒 第3篇
彭娟娟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伤害防治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与健康密切相关的伤害问题的调研、分析、预防、控制等工作。
2013年11月11日,湖南益阳市5岁的小勇和3岁多的小涛(均为化名)两堂兄弟,在家误将晕车药当成糖丸大量食用,相继出现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被紧急送往湖南省儿童医院抢救。
2013年11月15日下午,山东诸城市一名3岁小男孩到邻居家玩耍不小心吃了拌有老鼠药的花生米。在民警的一路护送下,孩子被及时送到青岛进行治疗,总算捡回一条命。
……
在我们身边,儿童中毒事故屡屡发生。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组织的统计,因为孩子服错药物剂量或误服药物,每年有超过50万的父母和监护人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帮助,这类急救电话每天、每分钟都在发生。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儿童药物中毒专题报告》显示:86.4%的儿童中毒发生在家中。
0~4岁儿童易发生中毒事故
儿童中毒事故主要发生在0~4岁的儿童。该年龄段的儿童基于好奇而将各种东西放入嘴中时,他们并不懂得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许多药品的色彩、形状以及甜味的糖衣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都是极大的诱惑。研究表明,清澈的液体和颜色鲜艳的片剂对儿童最有吸引力。
另外,造成孩子误服药物而中毒的一大因素就在于药品放置不当,孩子能够轻易获得药物。
儿童常见误服毒物有3类
1.药物
误服药物是儿童中毒的主要原因。在药物中毒的患儿中,近80% 为儿童误服,其中,大多数是服用了成人治疗精神类疾病、慢性病等而需经常服用的药。其他常见的引起儿童中毒的药物有扑热息痛、感冒咳嗽药、维生素和含铁片剂、抗组胺药、抗感染药等。
2.家居用品
一些家居用品如漂白剂、消毒剂、洗涤剂、清洁剂、化妆品、石蜡油、煤油等,可能被孩子吞服,从而导致致命的中毒。
3.杀虫剂
包括驱虫剂、杀鼠剂和除草剂等在内的农药中毒,是我国农村儿童常见的致死、致伤原因。
中毒后怎么办
儿童误服毒物中毒后,家长不要过分紧张。如果孩子意识尚存,家长可用手指刺激孩子喉咙催吐,也可以喂服牛奶、鸡蛋清,以减轻一些腐蚀剂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但是,如果孩子意识不清,家长就不能按照上述方法催吐或喂服牛奶、蛋清,以免孩子的吐出物被误吸入气管内,应立即将孩子送往医院急救。
同时,家长应弄清楚孩子吃的是什么药或毒物,如果搞不清楚,可将装药品或毒物的瓶子及患儿呕吐物等,一同带往医院检查。
从生活细节入手,预防儿童误服中毒
不要把药物称作糖,也不要对孩子说“药尝起来像糖一样甜甜的”。
应将药品和清洁剂等放在儿童不易取到之处或上锁的抽屉中。
每次给儿童服药,都要阅读并遵循说明书的用法,保证给孩子正确的药、正确的剂量。
过期、不用的药品和化学用品,要及时扔掉。
不要把有毒物品和食品、饮料放在一起。
选用儿童不易打开盖子的容器存放药品或化学用品。但需注意的是,防儿童开启包装并不是小孩都打不开,而是80%的5岁儿童需要超过5分钟以上才能打开之包装。
正确认识儿童铅中毒 第4篇
铅是一种不可降解的环境污染物, 它会对人体 (尤其是对儿童) 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 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 因其生理和发育上的特点, 对铅的毒性作用更为易感和脆弱, 即使低剂量铅暴露也可引起儿童全身性、多系统的损害,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儿童铅中毒。
1 儿童铅中毒的概念
儿童铅中毒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1991年, 美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将血铅水平大于或等于100 μg/L定义为儿童铅中毒[1]。
2 铅污染的来源和儿童独特的铅代谢
人体内的铅全部来自外界环境, 而外界环境中的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儿童体内。外界环境中铅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含铅汽油燃烧后排出的废气及铅作业工厂排放的废气是大气铅污染的主要来源。含铅汽油又叫乙基汽油, 其中加入了四乙基铅, 四乙基铅的毒性为金属铅的100倍, 且常用的解救铅中毒的金属螯合物对该化合物中毒无效。第二, 家庭用煤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元素中也含有大量铅尘。第三, 使用含铅油漆或涂料也会造成室内环境铅污染。第四, 食物及饮水中含有的铅尘, 也会附着在手上, 进而进入人体。此外, 较多的手-口动作、常食用松花蛋、常摸废弃电池、常食用爆米花 (老式爆米机的铁罐内涂有一层含铅合金, 加热时铅合金会变成铅蒸气进入爆米花中) 等也是儿童铅中毒的主要原因。
儿童独特的铅代谢特点又为铅中毒提供了条件。铅多积聚在离地面l m左右的大气中, 而距地面75 cm~100 cm处正是儿童的呼吸带。此外, 儿童胃排空较成人快, 铅的吸收率也会因此大幅度增加。
3 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及作用机制
儿童铅中毒则会出现发育迟缓、食欲缺乏、步态不稳、便秘和烦躁不安、失眠等症状。此外, 铅中毒还会对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产生严重影响。据报道, 血铅每升高100μg/L, 智商下降5分~6分[2]。铅一般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进入儿童体内, 数小时后溶入血液中, 阻碍血液的合成铅进入血液后会通过血液浸入大脑神经组织, 导致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 进而损伤认知功能、神经行为等脑组织功能, 严重者可能导致终身残废, 同时铅对钙磷代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铅、钙皆为二价阳离子, 具有相似的生化性质, 而且铅比钙的结合力大, 因此它可竞争、干扰钙的各种生理作用。铅与骨钙素的钙结合位点紧密结合后就会抑制骨钙素与羟磷灰石中的钙结合, 致使骨钙素失活, 影响骨的钙化过程, 最终影响骨的正常发育。
4 防治儿童铅中毒
4.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育儿童勿触摸废弃电池, 养成常洗手、勤剪指甲的良好生活习惯, 少食爆米花、松花蛋等含铅较高的食物。把生活中能引起儿童铅中毒的“隐性杀手”消灭于无形中。
4.2 合理调节膳食
钙不但在儿童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在肠道内抑制铅的吸收, 由于钙与铅、铁、锌在肠道吸收过程中向同一部位运转蛋白, 因此有竞争性抑制作用。但是在提高钙含量的同时, 肠道会降低铅、铁、锌的吸收, 因此膳食中应有充足的铁、锌。由于维生素D有促进肠道吸收钙的作用, 故补钙的同时应适当添加维生素D。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维生素C可与铅结合成浓度较低的抗坏血酸铅盐, 降低铅的吸收, 同时可直接参与解毒过程, 促进铅的排出。此外, 大蒜中含有的半脱氨酸、果胶、维生素B等均有排铅作用[3]。少吃高脂食品、由于油脂会加速铅的吸收, 因此在饮食中应尽量少食用诸如肉类、动物油等高脂食品。
4.3 临床措施
通常当儿童血铅水平≥450 μg/L时需要进行驱铅治疗[1,4]。驱铅药物结合血液中的铅, 然后经尿液和胆汁等从体内排出。目前常用的药物是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二巯基丙醇和青霉胺。由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毒性, 所以用药时应严格遵循药物的剂量。首先, 驱铅治疗前必须用静脉血证实血铅水平;其次, 驱铅治疗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脱离铅污染源。当儿童血铅水平为250 μg/L~449 μg/L时, 可通过驱铅试验判断驱铅药物的排铅效果, 从而决定是否继续进行驱铅治疗。而血铅水平低于250 μg/L的儿童, 通常不需驱铅治疗, 不必要的药物驱铅有害无益。
参考文献
[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nglead poisoningin young children[J].Kans Med, 1992 (93) :385-389.
[2]王金达.刘景双.关于我国铅污染与儿童铅中毒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科学导报, 2002 (12) :60-61.
[3]尹华.大蒜排铅的机理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 :34.
儿童眩晕停中毒12例分析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例患儿, 男3例, 女9例;年龄2~14岁。其中1例为14岁女孩与家长闹矛盾故意服用, 1例为7岁学龄儿、10例为学龄前期儿童, 均是误服。服药就诊时间为3~10 h不等, 服药6~22片不等。
1.2 临床表现
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 意识不清、谵妄各9例, 面色潮红8例, 走路不稳6例, 视物模糊4例, 呕吐4例, 抽搐3例, 头晕、烦躁不安各2例, 心率增快1例, 发热1例。生化磷酸激酶升高3例, 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脑电图异常1例。心电图均大致正常。
1.3 治疗
全部患儿入院后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洗胃至清, 速尿、补液促进毒物排泄, 对症治疗。
2 结果
12例均痊愈出院, 平均住院3~4d。
3 讨论
眩晕停又名盐酸地芬尼多片, 为白色结晶粉末, 无臭, 无味, 有强烈的镇吐作用, 具有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调节前庭功能、抑制呕吐中枢及改善眼球震颤作用[1]。由于其安全可靠, 为甲类非处方药。其中毒机制为中枢神经先抑制, 再兴奋, 而后转为抑制, 中毒症状有谵妄、抽搐、烦躁不安等。
眩晕停中毒无特效解毒药, 主要对症治疗为洗胃, 催吐, 大量补液利尿, 酸化尿液以促进药物排泄及抗惊厥。
本文报道的这12例患儿服用眩晕停已远超过正常用量, 除1例14岁女孩为故意服用外, 其余都是由于使用不当或家长保管不善而致患儿误服。这提醒家长应注意保管好药品, 提高安全意识, 合理摆放药物;同时要加强对学龄前儿童教育, 避免接触药物。此外, 加强对青春期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尤其不能忽视, 以避免轻生并对将来的人生道路产生影响。对于明确服药史的病例好诊断, 对于原因不明的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来诊病例, 需要认真、详细询问病史, 及早诊断, 及早治疗, 以减少不良预后。
参考文献
儿童中毒相关因素与干预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2年1月~2009年3月大连市儿童医院急性中毒住院儿童218例。
1.2 中毒诊断标准[2]
(1) 有明确的误服或其他途径中毒史; (2) 有中毒的临床表现, 有的有特异性体征; (3) 部分患儿胃内容物或血、尿中可检出毒物及特异性酶学变化。
1.3 性别和年龄
共收治中毒儿童218例, 男119例 (54.6%) , 女99例 (45.4%) ;年龄0~1岁21例 (9.6%) , 1~3岁108例 (49.5%) , 4~6岁47例21.6%) , 7~14岁42例 (19.3%) 。
1.4 中毒途径
依次为:呼吸道14例 (6.4%) , 肌内和静脉注射10例 (4.5%) , 皮肤接触5例 (3%) 。
1.5 中毒地点及毒物种类
家中中毒176例 (80.7%) , 户外中毒42例 (19.3%) ;城市儿童126例 (57.8%) , 农村儿童92例 (42.2%) 。毒物种类依次为: (1) 精神类药品中毒37例 (16.9%) , 非精神类药品中毒99例 (45.1%) ; (2) 煤气和其他有害气体中毒14例 (6.4%) ; (3) 食物中毒8例 (3.7%) ; (4) 灭鼠药中毒14例 (6.4%) ; (5) 农药中毒16例 (7.3%) ; (6) 重金属中毒6例 (2.8%) ; (7) 植物中毒7例 (3.2%) ; (8) 其他中毒17例 (7.8%) 。
1.6 中毒原因
依次为 (1) 儿童误服中毒177例 (81.2%) ; (2) 家长因素中毒22例 (10%) ; (3) 医源性中毒5例 (2.3%) , 其中肌内注射2例 (0.1%) , 静脉注射3例 (0.14%) ; (4) 环境因素中毒10例 (4.6%) ; (5) 儿童有意中毒5例 (2.3%) 。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治愈: (1)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 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 (3) 部分患儿检测体内毒物含量降至正常范围。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正常, 实验室指标有不同程度改善。
2.2 治疗结果
痊愈178例 (81.7%) ;好转38例 (17.4%) ;死亡2例 (0.1%) 。
3 讨论
儿童中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毒的发生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身体状况、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等有关。本资料显示: (1) 在发病年龄上以1~6岁幼儿为主, 占71.1%。这是由于幼儿无知, 好奇心强, 缺乏分辨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 喜欢以口品尝物品及模仿成人的动作, 一旦成人对药物及农药等有毒物品保管不当, 就容易造成小儿误食。其次, 年龄7~14岁占19.3%,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动范围增大, 可以自行购买物品和采集植物, 容易造成误食;而且容易接触到农药等有毒物品, 从而引起中毒。 (2) 中毒种类医药类占首位62.0%, 其中精神类药品中毒占16.9%, 非精神类药品中毒45.1%。文献报道[3], 大多数发达国家儿童中毒以家庭化学制剂中毒、阿司匹林、镇静药物、抗精神药物等药物中毒为主, 而农药中毒是我国农村儿童常见的致死、致伤原因。因此, 提醒家长看护孩子时要认真细心, 对其活动范围有所限制。家中的药品及有毒物品要妥善保管, 不要让儿童得到[4]。 (3) 中毒原因中家长因素:有的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没有仔细看医嘱或说明书, 导致服药过量或服药错误。还有一部分农村家长擅自用一些偏方如罂粟水、朱砂、金巴豆, 导致孩子中毒。 (4) 随着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儿童精神类药物中毒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轻生自杀的青少年有增多趋势[5]。青少年自我意识强, 但心理脆弱, 当受到家长责骂、老师批评及同学发生矛盾时, 就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 应该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儿童急性中毒是可以预防的, 只要家长和社会齐心合力, 中毒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1) 家长和监护人应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安全意识, 掌握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合理摆放物品, 注意保管好家中的药品及其他化学制剂、农药等有毒物品。服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 加强对孩子的教育, 使孩子能够识别有毒物品, 尤其是有毒植物, 不食用不明食物。 (3) 加强对农村及外来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 加强对农村儿童的看管。 (4) 学校及社区加强宣传, 在投放灭鼠药的地方有明确标识, 避免儿童误食。学校应加强管理, 避免学生接触有毒物品。 (5) 餐饮行业加强管理和宣教, 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6) 建立健全中毒救治体系, 加强临床医生对儿童中毒的认识, 进行早期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中毒的种类及原因, 以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18例急性中毒住院儿童进行回顾性分析, 得出有利于减少中毒发生的方法。结果218例急性中毒儿童中, 药物中毒136例 (62.4%) ;1~3岁儿童中毒108例 (49.5%) ;家中中毒176例 (80.7%) ;消化道中毒188例 (86.1%) ;儿童误服中毒177例 (81.2%) 。结论儿童中毒以药物中毒为主, 1~3岁是高发年龄, 加强教育和管理, 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损害。
关键词:儿童,急性中毒,临床特点
参考文献
[1]丁宗一。大力开展儿童期意外损伤的监测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1) :653-654。
[2]彭显亮, 孙金枝, 孟浦。418例小儿急性中毒的特点及构成分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4) :272-273。
[3]李海, 杨莉。儿童中毒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J]。疾病控制杂志, 2006, 10 (1) :73。
[4]李娟, 陈景銮, 张钟灵。小儿急性中毒509例原因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1, 20 (4) :249-251。
一起群体儿童扁豆中毒的抢救体会 第7篇
1 发病情况
中毒患儿为我市某小学学生, 共56例, 其中男33例, 女23例, 年龄8~13岁, 中餐均有进食未炒熟的扁豆史。潜伏期:12例 (21.4%) 进餐完1小时内出现症状, 36例 (6 4.3%) 在1~5小时发病, 8例 (14.3%) 5~8小时发病。入院抢救时间:<5小时9例 (16.1%) , 5~8小时47例 (83.9%) 。56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其中12例 (21.4%) 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心慌、乏力等症状。体格检查:入院时患者血压均正常, 15例 (26.8%) 上腹部有压痛, 3例 (5.4%)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110次/分) , 其他未见异常。血白细胞偏高39例 (69.6%) , 粪常规镜检见红细胞3~10/HP及白细胞>5/HP 7例 (12.5%) , 尿胆原异常4例 (7.1%) 。肝功能检查:3例 (5.4%) 总胆红素增高, 2例 (3.6%) 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 2例 (2 1.4%) 血钾、钠、氯轻度偏低。
我们在接诊第3例中毒患儿后, 考虑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接诊医生立即根据相关信息, 通过医院总值班人员向院长通报并启动应急预案, 卫生监督所相关人员短时间内到位, 并及时做呕吐物的毒物分析, 确诊系扁豆中毒。
2 处理
(1) 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因所有患者均清醒, 能配合, 故均予以喝适量微温开水后刺激引吐, 反复行之, 直至吐出液变清无味为止。 (2) 促进已吸收毒物排泄:所有患者在来诊5~20分钟内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和维生素C, 促进毒物从人体内排泄,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予以利尿。 (3) 对症治疗:用山莨菪碱加入上述液体中静脉滴注, 缓解痉挛, 解除腹痛, 还可促进毒物排泄, 止吐。所有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获痊愈。
3 讨论
扁豆含皂甙和植物血凝素两种毒素, 在人体组织中引起一系列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皂甙对消化道黏膜有刺激作用, 并含对细胞有破坏作用的细胞溶血素, 可破坏人体细胞, 降低携氧功能;植物血凝素有凝血作用。这两种毒素比较耐热, 只有将其加热到l00℃并持续一段时间后, 才能破坏。采用沸水焯扁豆、急火炒扁豆等方法, 由于加工时间短, 炒 (煮) 温度不够, 往往不能完全破坏其中的天然毒素。
本组病例为进食未炒熟扁豆致中毒。其特点为群体发病, 病程短, 恢复快, 预后良好。本次患者均有消化道症状, 因发现、处理及时没有患者出现溶血、凝血症状。
因扁豆为生活中常见蔬菜, 患者大多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来就诊, 部分病人以胸闷、出冷汗、畏寒、发热来就诊, 不能提供特征性中毒症状, 往往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延误诊治。出现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本病: (1) 有进食豆类史, 如扁豆、四季豆; (2) 同食者数人均有发病, 尤其注意集体食堂大锅菜加热不均匀; (3) 胃肠道刺激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溶血症状, 面色苍白、黄疸、腰痛、酱油样尿, 残留食物、呕吐物、胃液的毒物分析可以确诊。
儿童白果中毒20例的急救护理 第8篇
1 临床资料
20例患儿男12例, 女8例;年龄3~15岁。发病前均有进食白果史, 数量4~15颗, 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精神不振等, 其中6例 (30.0%) 发生惊厥。20例均抢救成功, 3~9天治愈出院。
2 急救护理
2.1 清除胃内容物的护理
一旦发生中毒, 立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温的生理盐水洗胃, 温度一定要保持在25~38℃, 过高可导致血管扩张, 促进毒物吸收, 过低又会导致胃部肌肉痉挛。洗胃一定要早要彻底, 洗胃毕经胃管注入20%甘露醇70~200ml或用硫酸钠导泻。洗胃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和瞳孔变化, 及早发现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的征象。
2.2 静脉通路的建立
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给以解毒、解痉、利尿等急救措施, 保证各种药物正确应用。
2.3 抽搐的护理
一旦发生惊厥, 立即保持患儿侧卧位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压舌板置于上下臼齿之间, 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同时给予吸氧。迅速给予10%的水合氯醛按0.5ml/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 (安定) 针剂静脉推注, 必要时快速输入20%甘露醇来减轻脑水肿。上述6例惊厥患儿因及时止惊, 未发生并发症。
2.4 饮食护理
患儿发生抽搐时暂禁食, 洗胃24小时后, 先从进食流质逐步过渡到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普通饮食。
2.5 心理护理
从儿童夏季食物中毒说起 第9篇
孩子食物中毒后,会出现哪些状况?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可致休克。
孩子食物中毒后,父母应怎样做?
孩子发生食物中毒后,做父母的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让孩子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给孩子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平时,做父母的要注意孩子的食品安全,绷紧下面“三根弦”。
小食品尽量少吃
不少小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使用了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对儿童的肝、肾功能影响较大。过量食用加入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的食品,还会对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伤害。而且小食品的营养素不全面,孩子零食吃多了,就不会好好吃饭,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特别需要提醒父母的是,检疫人员查出的不合格食品之中,小食品的不合格率最高。所以说,所谓的“小食品”并不是儿童食品,尤其是园舍周边、街头巷尾的小食品,不可以让孩子任意吃。
饮料尽量不要多喝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有些家长购买饮料让孩子当水喝,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任的。有些饮料含有激素,长期饮用会导致肥胖,内分泌失调,性早熟,危害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最适合孩子的饮料就是白开水和自制新鲜果汁。孩子出门最好自带白开水。水是最好的饮料,能补充体能,排除毒素。水对人体的价值,是任何饮品不能代替的。如果需要食用饮品,要在正规的商场购买包装上注明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有配料说明和合格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切勿购买园舍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饮料。
避免孩子饮食中的化学物质污染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有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激素、食品添加剂、重金属等。农残、兽残和激素对儿童的危害是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失调、腹泻、过敏、性早熟等。因此,蔬菜、水果的合理清洗、削皮,选择正规厂家的动物性食品原料,不吃过大、催熟的水果等就显得十分重要。食品添加剂的泛滥是儿童食品中化学污染的主要问题。街头巷尾的小摊小贩,幼儿园周围的食品摊点,都在出售着没有保障的、五颜六色的、香味浓郁的劣质食品。近年来医学界发现的中学生肾功能衰竭、血液病病例,已证实了儿童时期食用过多的劣质小食品的危害。儿童的铅污染问题也值得关注。与铅有关的食品是松花蛋、爆米花;有关的餐具是:陶瓷类制品、彩釉陶瓷用具及水晶器皿;含铅喷漆或油彩制成的儿童玩具、劣质油画棒、图片是铅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儿童经常洗手十分必要。另外,要避免食用内含卡片、玩具的食品。
链接:为儿童购买食品应注意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买园舍周边、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高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食品标签中必须标注:产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不买标签不规范的产品。
4.认真辨识“儿童食品”。儿童食品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因此,对标为“儿童食品”的应更加谨慎选购。
5.不盲目听从广告。广告的宣传往往并不代表科学,是商家利益的体现。
6.关注儿童食品的相关信息。如,我国已经启动了“儿童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此项工作将为我们在儿童食品的选择上提供消费参考。
农村儿童急性中毒30例临床分析 第10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6月, 我院收治小儿急性中毒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9个月~13岁, 中位年龄4.6岁;≤3岁5例, 4~6岁15例, >7岁10例。
1.2 中毒分类
药物中毒9例 (30%) , 其中甲氧氯普胺中毒2例, 地西泮2例, 颠茄合剂1例, 氨茶碱2例, 复方苯乙哌啶1例, 氯氮平1例;灭鼠药中毒7例 (23.3%) ;CO中毒3例 (10.0%) ;农药中毒5例 (16.7%) ;食物中毒6例 (20.0%) , 全部为四季豆中毒。
1.3 转归根据留院观察及送上级医院后跟踪随访, 29例痊愈或好转出院, 死亡1例。住院1~13d, , 平均5d。
2 讨论
2.1 诊断
小儿中毒有其自身的特点, 不同于成人。成人中毒常为故意服毒, 多为口服, 或与职业有关, 常为慢性, 有很长的接触史, 较容易诊断。小儿中毒一般为无目的性 (大龄儿童除外) , 常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即小儿接触的各方面, 如食物、药物, 环境中的有害气体, 且病史常表述不明确, 症状不典型。临床诊断应结合其症状、体征及发病的周围环境, 应注意是否群体发病, 周围有无毒性物品如农药、有毒植物或药物等。
2.2 本组病例特点
(1) 中毒物质:以各种药物中毒所占比例最大, 占30%, 其中以家长自购药物中毒为多 (7例, 占药物中毒的77.8%) , 医源性中毒少 (2例, 占药物中毒的22.2%) , 分别为鼠药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CO中毒; (2) 中毒年龄:年龄≤7岁为20例占66.7%;>7岁为10例占33.3%, 说明大部分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其中6例为在校期间食用四季豆中毒; (3) 中毒方式:经口摄入方式中毒26例占86.7%, 吸入中毒3例占10.0%, 皮肤接触中毒1例占3.3%。
2.3 中毒原因分析
(1) 中毒物质当中, 以药物中毒最多, 而且以院外药物中毒所占的比例居多。具体分析其原因为:家长凭自身经验买药, 且口服剂量不对;家长治病心切常加大剂量服用, 有时剂量为正常口服剂量的4~5倍, 如其中1例, 口服氨茶碱中毒, 出现剧烈的呕吐及烦躁不安等症状就诊;药物放置不当, 小儿对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 且年龄小, 辨别能力差, 缺乏生活经验。本组就有误服地西泮、氯氮平等多名小儿中毒病例。 (2) 目前农村卫生条件不好, 常用灭鼠药灭鼠, 其颜色常为绿色或粉红色, 比较鲜艳, 且有香味, 小儿出于好奇常发生误食现象。 (3) 农村当中农药使用频繁, 常随意放置在床下、柜子下等小儿可以触及的地方, 常有误食的情况;也有带小儿到田间喷洒农药时吸入或皮肤吸收而中毒;也有夫妻吵架后, 其妻服药自杀, 同时也让其女儿口服农药引起中毒的1例。 (4) 食品卫生观念不强:本组患儿当中有6例为学校食堂炒四季豆时烹饪的时间过短、不熟, 而引发四季豆中毒, 故学校食品的卫生程度与学龄儿童的中毒是密切相关的, 是学龄期儿童中毒防治的重点。 (5) 冬季农村使用煤炉来取暖比较多见, 且冬季室内常为密闭状态, 空气流通差, 故较易引起CO中毒。
2.4 预防措施
儿童中毒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