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儿童剂量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儿童剂量范文(精选8篇)

儿童剂量 第1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1例观察对象来源于2009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 经临床、脑电图、头颅CT等辅助检查确诊为癫痫的患儿。所有患儿均无严重的器质性疾患, 其中男89例, 女52例, 年龄0.67~14.25岁 (中位数2.30岁) , 体重8.0~39kg (中位数12.55kg) 。均予丙戊酸钠单药治疗, 按个体调整药物剂量。将血药浓度达稳态, 3~5个月后癫痫得到控制的所有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1例, 对照组70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惊厥类型、发作次数、随访时间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特异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品

丙戊酸钠口服溶液 (12g/300ml) , 商品名为德巴金, 赛诺菲 (杭州) 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丙戊酸钠缓释片0.2g/片, 商品名为典泰,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方法

调整药物剂量, 一般为每日20~30mg/kg, 同一剂量服用5~7d后, 于次日清晨给药前测定血清丙戊酸浓度。两组患儿全部按个体调整好药物剂量至最佳剂量,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稳态, 2~4个月后癫痫症状得到控制, 嘱3~6个月定期回院复查血药浓度、血常规、肝肾功能、脑电图等, 有症状复发随时就诊。对照组服药满1年 (即第2年) 及2年 (即第3年) 时随年龄、体重增长而重新调整药物剂量并及时监测血药浓度, 治疗组第2、第3年仍按原剂量给药。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诊, 随访时间3年。观察两组癫痫患儿症状的复发性及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达稳态、症状得到控制的两组癫痫患儿复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血药浓度监测结果采用u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结果

两组患儿癫痫复发性对比见表1, 治疗组癫痫复发率12.68%, 对照组7.14%, χ2=1.206 7, P>0.25,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注:癫痫复发率比较χ2=1.206 7, P>0.2。

2.2 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两组患儿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见表2, 第1年末u1=0.289 0,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第2年末u2=1.980 4, P<0.05, 第3年末u3=5.733 2, P<0.05, 对照组血药浓度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治疗组第3年末与第1年末血药浓度监测比较u4=1.842 3, P>0.05, 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丙戊酸钠是对多数发作类型均有效的广谱抗癫痫药[2], 尤其对原发性全身性癫痫效果好, 可作为失神、少年肌阵挛及光敏性癫痫的首选药物[3]。对部分性发作、继发性全身性发作也有效[3]。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GABA) 的含量来降低神经元兴奋性, 起稳定神经元膜的作用[4]。

虽然丙戊酸钠相对于其他抗癫痫药耐受性较好, 是儿童常用的一线抗癫痫药物, 但仍有不良反应出现, 有时甚至较为严重, 有非常罕见严重的肝损害造成死亡的病例报道。故亦应注意其毒副作用, 调整药物剂量至最佳剂量。吴妙莲[5]等的研究提示要达到相似的血清丙戊酸浓度, 不同年龄组丙戊酸给药量有差异, 1~3岁患儿所需的剂量最大, 其次是3~6岁、<1岁、6~12岁、12~17岁。

本组资料显示, 141例观察对象起始用药的年龄中位数为2.30岁, 在需要最大剂量才能达到相似的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年龄组段内, 随年龄增长, 剂量应逐渐减少;但随着年龄增长体重亦增长, 剂量应逐渐增加。本文结果显示, 第1年末 (P>0.05) 两组血药浓度监测差异无显著性, 第2年末 (P<0.05) 和第3年末 (P<0.05) 对照组血药浓度均较治疗组明显增加, 治疗组第3年末与第1年末血药浓度监测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u4=1.842 3, P>0.05) , 故癫痫患儿丙戊酸钠剂量减少与增加的因素有可能互相抵消一部分;同时在疗效方面, 两组患儿癫痫复发性进行对比,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χ2=1.206 7, P>0.25) 。

综上所述, 为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服用丙戊酸钠后症状得到控制的癫痫患儿, 3年内剂量可以不进行调整, 在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患儿及家属依从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儿童癫痫的量-效关系, 为临床癫痫患儿安全有效应用丙戊酸钠提供参考。方法:服用丙戊酸钠症状得到控制的癫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 对照组随年龄、体重增长而调整药物剂量, 治疗组按原剂量给药, 观察两组癫痫患儿的复发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次以上复发率分别为12.68%和7.14%, χ2=1.206 7, P>0.25, 治疗组在疗效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症状控制良好的癫痫患儿, 3年内丙戊酸钠可不随年龄增长增加剂量, 以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关键词:丙戊酸钠,儿童癫痫,剂量

参考文献

[1]姜德春, 王丽, 卢炜.用NONMEN法建立中国癫痫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动学模型[J].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 (4) :291.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55.

[3]左启华.小儿神经系统疾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91-392.

[4]陈锦珊, 杜青云, 黄慧丽.丙戊酸钠治疗小儿癫痫血药浓度监测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4, 24 (7) :424-425.

儿童剂量 第2篇

“儿童用药剂量是成人的一半”——对于这种说法,专家认为不科学。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生介绍说,应该严格遵循药物说明书,由医生根据每个病患的年龄、体重和病情等因素来确定个体的用药剂量。

昆明市儿童医院外科主任游海表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身体机能很不成熟,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按照成人用药剂量的一半喂药会给儿童身心发育带来损害。游海说:“许多药物,例如耳毒性的庆大霉素就不适合儿童用,根本就没有‘减半’一说。”

游海指出,年纪越小,药物对儿童的毒副作用就越明显,许多药物对儿童和孕妇是不适用的。“即使是儿童可以使用的药物,也不能简单按照‘一半’的剂量来服用。”(蓝青)

服用哮喘药 别吃烧烤食品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药理学专家简·阿德尔博士告诫大众,在服用哮喘药期间,最好不要吃烤肉等烧烤食品。理由是,很多食物会干扰一些常见药物的药效,要么导致药物失效,要么增加药物剂量的危险性。

阿德尔博士总结称,最常见的食物与药物相克现象还包括:

1.葡萄柚中所含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会阻止肠道中酶的作用,因而不利于排除体内毒素。导致的结果是,肠道对药物加倍甚至三倍吸收,危险极大。

2.奶制品中的钙质会与治疗痤疮和膀胱炎等疾病的抗生素四环素和二甲胺四环素结合,在肠道内形成不溶解性物质,无法被人体吸收,导致药物失效。

3.熟干酪等发酵食物含高浓度的酪胺,会导致“干酪综合征”,引发危险性高血压。酪胺多见于猪肉、香蕉、酵母粉、巧克力及大豆制品等。

4.高纤维食物会减缓人体对很多药物的吸收过程,如,治疗心律不齐的地高辛(一种强心剂)、糖尿病药物甲福明以及他汀类降脂药等。

儿童骨骼个性化低剂量螺旋CT扫描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08年4月2010年9月, 我们选取X光片显示需要进行CT扫描且要求在短期内对病变进行复查的骨骼有病变的患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3名, 女性17名,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8岁;体重15~41 kg, 平均28.7 kg。其中股骨病变12例, 胫腓骨病变7例, 骨盆病变6例, 肱骨病变4例, 尺桡骨病变1例。

1.2 扫描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16排螺旋CT扫描。

固定管电流扫描 (机器厂家设定, 用于初查) :根据X光片定位扫描一张适度范围的定位片, 对病灶区选取扫描范围。FOV随病灶所在部位不同而不同, 一般为200 mm~300 mm, 层厚5 mm, 间隔5 mm, pitch 1.0, 层数10层, 管电压120 KV, 管电流150 m A。

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 (用于复查) :对患儿同一部位选取同样的扫描范围, 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设定固定管电流为60 kg体重的成人, 儿童体重相对成人体重的比例多少, 管电流成比例降低, 其余参数同固定管电流技术。

1.3 图像质量评价

所有图像均传输到CT工作站, 关闭和掩盖扫描参数和患儿相关信息, 确定统一的软组织窗和骨窗, 软组织窗W为300 HU, L为50 HU, 骨窗W为1 500 HU, L为300 HU。由3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图像质量的量化评价包括图像客观评价和图像客观噪声测定。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级。优:无明显斑点和栅形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清楚, 利于诊断;良:有轻微斑点但无栅形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较清楚, 不影响诊断;差:斑点明显, 有轻微伪影, 微细结构显示稍差, 对诊断有轻微影响, 对于评价的分歧由3名评价医师协商后达成一致意见。图像客观噪声由2名主管技师对2次扫描同一部位病变感兴趣区 (ROI) 选取同一面积进行CT标准偏差 (stdDev) 的测定, 测定的平均值代表图像对比噪声 (客观噪声) 。

1.4 统计学分析

计算并对比固定管电流扫描和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图像质量评价、图像客观噪声、毫安量、辐射剂量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Continuity Correction法χ2检验。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评价结果 (见表1)

注:χ2=0.42, P>0.05

2.2 图像客观噪声比较 (见表2)

对固定管电流与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图像客观噪声进行2个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 2组间图像客观噪声无显著性差异。

2.3 辐射剂量比较 (见表3)

个性化扫描毫安量仅为固定管电流扫描的23.3%~68.3%, 平均毫安量为固定管电流的38.95%;个性化管电流扫描辐射剂量为固定管电流扫描辐射剂量的20.24%~62.45%, 平均辐射剂量为固定管电流的48.72%。对2组统计数据进行2个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 2组间辐射剂量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自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以来, X射线为人类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 CT在儿童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 X射线对人体存在潜在危害, 特别是儿童, 由于身体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对辐射更加敏感。螺旋CT扫描的辐射剂量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的辐射剂量 (一次胸部螺旋CT扫描相当于拍300张胸部X线片的辐射剂量, 危险性相当于1年内每天吸10支烟[1]) , 因此, 螺旋CT扫描所引发的辐射危害要远远大于拍摄普通X线片。如何在得到有用信息把疾病诊断明确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辐射剂量成了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使命[2]。

螺旋CT成像同普通X线片一样, 需要合适的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同时, 以上条件又是图像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1]。目前临床使用的螺旋CT扫描机, 在出厂前都是经过模型试验, 预存了各部位扫描的固定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等参数, 这些参数成像追求的是最佳的图像质量, 对辐射剂量考虑得较少。医院从事螺旋CT扫描检查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机器固定参数, 对辐射剂量不是很重视。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1997年提出的X线检查辐射防护三原则[3]和放射检查中应该遵循“合理使用低剂量 (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LARA) ”原则[4], 使得低剂量螺旋CT扫描成了医务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但是, 如何在图像质量和曝光剂量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达到剂量和图像的和谐统一[5]。从事放射工作的技术人员都知道, 螺旋CT的辐射剂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包括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螺距、X射线的能量分布、散射线的含量、准直器的大小、前置滤线器的结构及扫描仪的几何尺寸等, 而图像质量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机器固有的设施是操作人员不能改变的, 那么要降低辐射剂量, 只有优化扫描参数。在临床实践中, 放射医师可以改变的扫描参数有增大螺距、降低管电压、降低管电流等。但是, 增大螺距、降低管电压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 会大大降低图像质量, 严重影响诊断, 得不偿失, 而降低管电流, 则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较小[6]。尽管患者之间有年龄、性别、体重的差别, 但射线穿透人体成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患者肢体的厚度, 年龄、性别对X线成像并无直接的影响, 而体重则是决定射线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依据患儿体重成比例降低管电流后, 辐射剂量也几乎和患儿体重成比例的降低, 最多的可降至固定管电流的20%左右, 而图像质量, 不管是客观噪声, 还是主观评定, 都仅有轻度的提高或下降, 甚至部分病例图像表现为图像噪声的降低和图像质量的提高, 图像质量优于固定管电流扫描图像。另外, 我们还看到, 螺旋CT成像, 并不是毫安量、管电压等条件越高, 图像质量越好, 而是随患者肢体厚度不同, 需要的X线剂量不同, 肢体厚度越薄, 需要的X线剂量越少, 也就是对较小的儿童, 管电流太高反倒使图像质量下降。所以在螺旋CT扫描中一定要强调个性化扫描, 并取尽可能低的辐射条件, 做到有的放矢。

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对于儿童骨骼检查, 采用依患儿体重不同使用不同的低管电流技术进行螺旋CT扫描, 是非常可行的, 也是符合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X线检查辐射防护三原则和“合理使用低剂量”原则要求的, 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重要体现。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骼螺旋CT扫描个性化低剂量策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因疾病需要进行螺旋CT扫描, 且要求在短期内需对病变进行复查的3~12岁患儿30例。对病变部位分别进行固定管电流技术 (机器厂家设定, 用于初查) 和个性化低管电流 (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管电流相对固定, 管电流成比例降低, 其余扫描参数同固定管电流技术, 用于复查) 扫描。对扫描所得所有图像由3名影像诊断副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由2名主管技师对2次扫描同一病变部位感兴趣区 (ROI) 选取同一面积进行CT值标准偏差测定。对所有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定量资料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结果个性化低管电流扫描的辐射剂量远远低于固定管电流扫描的辐射剂量, 2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而图像质量和图像客观噪音随管电流的降低, 仅有轻微的降低和增加, 2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根据患儿体重不同, 选用与固定管电流成比例降低的个性化管电流进行儿童骨骼CT扫描, 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而辐射剂量也大大降低。

关键词:儿童骨骼,低剂量,螺旋CT,参数优化

参考文献

[1]Colang, Killion JB, Vano E.Patient dose from CT:a literature review[J].Radiol Technol, 2007 (79) :17~26.

[2]孟悛非, 范森.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1015~1017.

[3]Pierce DA, Preston DL.Radiation related cancer risks at low doses a-mong atomic bomb surviors[J].Radiat Res, 2000 (154) :178~186.

[4]秦维昌, 刘传亚, 亓恒涛.重视医用X线检查低剂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10) :1013~1014.

[5]Smith M.医疗照射控制患者健康和安全背后的微妙平衡[J].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2006 (3) :54~56.

儿童剂量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8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慢性ITP患儿4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9例, 女21例, 中位年龄8岁 (3~14) 。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20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给予地塞米松30 mg/ (m2·d) 口服, 连用4 d为一疗程, 连用4疗程, 同时给予免疫球蛋白单次0.8~1 g/ (kg·d) 静点连用2 d, 同时给予奥美拉唑口服预防应激性溃疡;对照组20例, 免疫球蛋白0.8~1 g/ (kg·d) 静点, 连用2 d。

1.3 疗效评定标准[1]

完全有效 (CR) :治疗后血小板数≥100×109/L (相隔7 d以上测定2次) 同时无出血症状;有效 (R) :治疗后血小板数≥30×109/L且为治疗前的两倍以上 (相隔7 d以上测定2次) 同时无出血症状;无效 (NR) :治疗后血小板数<30×109/L或为治疗前的两倍以下 (相隔7 d以上测定2次) 或有出血症状。凡符合CR、R者为有效。

1.4 不良反应治

疗期间检测血糖、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观察患儿有无发热、腹胀、水肿、头晕、嗜睡等症状。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实验组有效率为65% (完全有效10例, 部分有效2例) , 对照组有效率为40% (完全有效5例, 部分有效2例)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远期疗效

实验组有效率为45% (完全有效5例, 部分有效4例) , 对照组有效率为10% (部分有效2例)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不良反应

实验组仅有1例出现库欣综合征;感染率为1.5%, 对照组感染率为2%,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ITP作为儿童时期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普遍认为是免疫介导所致, 有少部分患儿发展为慢性ITP, 目前尚无慢性ITP确切完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

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ITP的经典药物, 其主要通过抑制T细胞激活、直接使淋巴细胞凋亡;抑制B细胞分化, 产生血小板抗体;同时促进血小板生成及下调巨噬细胞Fc R数量、功能等多种途径起作用[2]。免疫球蛋白作为另一种治疗ITP的经典药物, 主要通过封闭巨噬细胞Fc R[3]、抑制Ig 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4]、减少血小板抗体生成起作用, 同时可清除体内的潜在病毒感染, 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较常规剂量的免疫球蛋白在相同的治疗费用下起效更快[5]。既往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ITP多给予泼尼松长期维持治疗, 副作用极大, 且大部分患儿血小板不能维持在有效水平。地塞米松作为一种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制剂, 价格低廉, 且因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其他糖皮质激素, 故近年来提倡应用予慢性ITP患儿的治疗。Iris Hedlund-Treutiger[6]的研究显示多周期间断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远期有效率可达25%, 远远高于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组。因多周期间断大剂量地塞米松缩短了连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 故较长期应用泼尼松长期维持治疗相比, 可显著降低库欣综合征发生率, 降低感染机率, 不良反应轻微。本研究实验组采用大剂量地塞米松间断冲击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治疗慢性ITP患儿, 在治疗费用无显著增加的情况下, 治疗有效率获得了显著增高。但治疗有效率未达100%, 推测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患者介导的血小板表面膜抗体不同所致。

总之, 本研究表明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不是对所有的慢性ITP患儿均有效, 但可作为慢性ITP患儿的二线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卢新天.美国血液学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基于证据的实践指南.中华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1, 16 (5) :232-235.

[2]Ou Cy, Hsieh KS, Chiou YH, 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initial use of intravenous irmnunoglobulin and prednisolone treatments in childhood 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e purptw.Acta Paediatr Taiwan, 2006, 47 (5) :226-231.

[3]沈晓林, 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66.

[4]苏洪萍, 张莉, 陈天丽.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11) :1316.

[5]蔡远芳, 张能敏, 叶水仙.两种剂量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度、极重度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1, 9 (32) :5694.

儿童剂量 第5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设备及扫描参数

采用日本TOSHIBA asteion多层螺旋CT机儿童扫描序列,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平静呼吸;扫描范围为蝶骨体到第1颈椎下缘;扫描基线垂直蝶骨体,层厚3.0 mm,螺距3.0 mm,重建层厚1.0 mm,窗宽350 HU,窗位40 HU。本组有1~2岁幼儿2例,主动配合差,由家属配合顺利地完成了检查。扫描的参数是按照机器设置的儿童扫描序列:1岁以下120 kV,50 mA,1岁以上120 kV,200 mA。分别作冠状及矢状位MPR重组。眼睛及其以上部位、甲状腺及其以下躯干四肢用铅皮遮挡。

1.2 对象

回顾性收集2005年7月至2007年5月来我院检查鼻咽部儿童;排除有夜间大汗、张口呼吸、呼吸困难、遗尿、多汗、多动、注意力障碍等疑似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及有颅底骨折或皮下软组织肿胀等外伤者。共有符合条件儿童73例,A组42例,B组31例;男49例,女24例。

1.3 方法

正常儿童根据鼻咽顶壁区腺样体生理特点设置年龄段分A组1~7岁及B组8~14岁[1,2]。逐例分别测量鼻咽顶壁软组织厚度、鼻咽部矢状径。测量图像为鼻咽部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鼻咽顶壁软组织厚度(A值)测其最厚处,鼻咽部矢状径(N值)为自硬腭上缘到颅底蝶枕骨软骨结合部的前缘[3]。

1.4 数据分析

运用SPSS11.0软件包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两组分别求均数及标准差。组间均数显著性检验用方差分析法。

2 结果

2.1 鼻咽腔形态

正常儿童鼻咽部横断位因层面不同可呈方形、长方形、双梯形,双侧对称,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无狭窄,头长肌周围间隙清晰(见图1);矢状位鼻咽腔呈弓向上的弧形,后缘光整(见图2);冠状位略呈左右对称多边形,双侧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存在,咽鼓管圆枕显示清晰(见图3)。

2.2 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

A组A值范围3.8~12.6 mm,B组A值范围4.4~15 mm,A组、B组A值均分别为9.23±4.85 mm和9.56±4.74 mm,两组进行方差分析,统计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鼻咽顶后部矢状径(N值)

A组N值范围16.3~22.8 mm,B组N值范围17.7~26.5 mm,A组、B组N值均数分别为19.23±3.5 mm和21.5±4.9 mm,两组进行方差分析,统计显示无显著性差异(P>0.05)。

2.4 A/N之比值

A组范围为0.2~0.58,B组0.21~0.6,总的变化范围为0.2~0.6,正常值A/N0.6。

3 讨论

3.1 本项研究的意义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一些疾病的表现有别于成人,如鼻咽顶后壁的腺样体。腺样体是鼻咽顶后壁的淋巴组织,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它发生在胚胎的第4个月。一般情况下,腺样体有一个相对稳定到开始发育,到发育顶峰,直至逐渐萎缩的生理过程。这种生理的改变给判断腺样体属生理性增生还是病理性肥大带来了难度。我们可能通过对鼻咽腔正常状况来判断腺样体病理性肥大,进而明确儿童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上呼吸道狭窄定位。需要提醒的是,对于儿童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者要与青少年鼻咽部常见的纤维血管瘤鉴别[4]。

3.2 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

小儿鼻咽部形态学诊断方法很多,如鼻咽部X线侧位摄片、鼻咽纤维镜、CT和MRI等[5,6]。X线鼻咽侧位摄片能大致了解气道大小,但由于是二维成像,气道左右两边组织器官相互重叠,它构成的气道大小并不是真正的气道大小。鼻咽纤维镜是有创性检查,有的小儿及其家属不易接受,有的小儿气道小不易通过,有的小儿因局麻药物引起鼻咽部形态结构变化而改变气道大小,而MSCT避免了鼻咽纤维镜检查的上述不足。普通CT横断面成像对测量气道的大小及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因可能不是最小垂直径线导致显示大小与实际存在一定误差。MSCT对小儿鼻咽部横断扫描加冠状位、矢状位重建,有利于从多角度立体观察气道,简单快速判断鼻咽部气道状况。

参考文献

[1]田勇泉.耳鼻咽喉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5-156.

[2]王慕逊.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2.

[3]Fujinka M,Young L,Girdany B.Radiographic evaluation of adenoidal size in children:Adenoidal-nasopharyngeal ratio[J].AJR,1979,133(3):401-404.

[4]金春贤,黄文鑫.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血管造影及术前超选择栓塞治疗[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7):954-955.

[5]Metes A,Hoffstein V,Direnfeld V,et al.Three dimensional CT reco-nstruction and volume measurement of the nasopharyngeal airway before and after maxillofacial surger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J Otolaryngol,1993,22(4):261-264.

儿童剂量 第6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儿童副鼻窦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5~15岁 (9.8±5.4) 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Somatom Emotion16排螺旋CT机。对照组接受常规剂量CT扫描, 扫描参数为冠状位非螺旋扫描, 层厚5mm, 200m As, 120k V, 扫描范围设置为蝶窦后缘与额窦前缘之间。观察组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基础上, 进行低剂量CT扫描, 参数设置仅为降低X射线管电流至40m As, 并保持其他参数不变[2]。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LW (m Gy) 。

1.3 疗效判定标准

由2名以上影像学专科副主任医师进行操作和图像质量检查, 利用CT扫描图像对额隐窝、筛泡、筛漏斗、上颌开口、钩突和中鼻甲等部位的解剖结构表现清晰度进行分析。0分为无显示, 1分为有显示但不清楚, 2分为显示结构较为清除, 对患者左右两侧鼻窦组织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分别检查6个结构, 得分最高值为12分[3]。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CT扫描患者的单次扫描加权剂量指数为32.1±5.3m Gy, 而观察组CT扫描患者的单词扫描加权剂量指数仅为6.4±2.1m Gy, 低剂量CT扫描仅为常规剂量扫描的20%左右,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病变发现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 (P>0.05) 意义;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对比无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鼻窦处于人体头面部的特殊解剖位置, 属于含气的骨性腔隙之一, 其自然对比度通常较好, 而此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为患者的低剂量CT扫描提供了可能。囊肿、肥厚和黏膜增生是鼻窦部位发生率最高的炎性病变类型, 因而对该类患者实施低剂量CT扫描, 具有较高的可能性。由于儿童患者的上颌窦均匀性一过性密度较低, 骨性边缘清晰度较差, 腔隙较小, 且生理性充气量较小, 因而无法实施全面的X线片检查。因此, 本医学研究对儿童鼻窦疾病患者实施低剂量CT扫描, 并将扫描结果与常规剂量扫描结果相对比, 其检查结果基本相同。

儿童鼻窦疾病患者接受低剂量CT扫描, 因其脑组织和颅骨组织发育度较低, 因而组织密度较低, 但过高的扫描剂量会对儿童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相关医学报道结果证实, 儿童患者在相同放射剂量扫描检查下, 所受的伤害远高于成人患者, 且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 此损害会逐渐减少。本研究结果可知, 将CT扫描剂量由200m As降低到40m As, 不降低扫描图像的质量, 且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患者的损害, 降低放射致癌的发生率, 因而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魏永楠, 胡红, 赵浙民, 等.低剂量CT扫描在学龄前儿童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研究[J].使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 9 (6) :344-345.

[2]魏文洲, 刘昌盛, 李俊, 等.低剂量螺旋CT扫描鼻窦技术的应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 (1) :93-94.

儿童剂量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11年8月我科收治的HSP患儿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3~13岁;皮肤型15例,皮肤并关节型22例,皮肤并腹型16例,皮肤并关节、腹型9例。均符合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HSP的诊断标准[2]:可触及性紫癜;发病年龄<2岁;急性腹痛;组织切片显示小动脉和小静脉周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上述4条标准符合2条或以上,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年龄3~13岁;临床无肾损害者:无血尿及蛋白尿(尿沉渣红细胞<5个/尿蛋白阴性);血小板≥100×109/L;凝血系列正常(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大便常规正常大便隐血阴性;不合并其他疾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给予抗过敏药及改善血管脆性药物等基础治疗,伴消化道症状如出血、腹痛者给予H2受体阻滞剂如西咪替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钠100U/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3h内滴完,每天1次,连续7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2组均检查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比容(HCT)和血小板计数(PLT),比较2组半年内发生肾损害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液流变学

观察组治疗后全黏度、血浆黏度、HCT均低于治疗前,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LT治疗前后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肾损害情况

观察组发生肾损害11例(35.5%),对照组为20例(6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肾损害是HSP的基本损害之一,并且肾损害的轻重与该病的预后密切相关,HSPV发生率为30%~50%,可发生在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HSP的任何时间,发病后4周内肾炎发生率约80%~85%,绝大多数发生在3个月内[3],一旦患儿出现显著性蛋白尿、肾功能减退,治疗效果就不理想。因此紫癜性肾损害的防治必须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目前认为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都存在肾小球基底膜中硫酸类肝素的减少。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选择性电荷屏障,其减少可引起电荷屏障的改变,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这种电荷屏障的丢失和破坏是各种肾损害最早出现的改变。HSP发病机制及病情发展过程中有明显的血管炎表现,存在血管收缩、微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加等异常,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儿早期即存在明显的高黏滞血症[4]。

肝素的分子结构与硫酸类肝素(HS)很相似,HS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构成肾小球基膜(GBM)选择性电荷屏障,有学者发现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都存在GBM硫酸类肝素物质丢失,从而引起GBM电荷屏障的改变,造成GBM通透性增加,导致尿蛋白这种电荷屏障的丢失和破坏是各种肾损害最早出现的改变。同样系膜区的阴离子位点丢失也将明显影响肾小球系膜的正常功能,引起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死亡及细胞外系膜基质的增生,肝素对肾小球的防治作用机制之一是补充阴电荷的丢失,保护肾小球的电荷屏障功能。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肝素能明显抵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阻止胶原纤维形成,改善了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这也是肝素防治肾小球疾病的另一重要机制。

肝素对肾脏有保护作用,但常规剂量易并发出血。本组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的HSP患儿,无1例发生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总之,小剂量肝素在预防HSPV的发生起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6-179.

[2]杨霁云,白克敏.小儿肾脏病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6.

[3]刘翠华,刘玉峰.肝素钠注射液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肾保护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40-141.

儿童剂量 第8篇

气管及支气管异物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重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儿童的生命。及时、准确的诊断对病儿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对小儿气道异物通过询问病史、临床表现及结合X线透视、胸片检查大多能够正确诊断,但其对异物的精确定位很困难。多排螺旋CT与普通X线检查相比,其辐射剂量增大,但在保证CT扫描图像质量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低剂量多排螺旋CT扫描,对儿童气道异物的检查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670例疑有气道异物的患儿,男395例,女275例,年龄3个月~9岁,发病就诊时间1 h~25 d。有明确异物吸入史者465例,其余病史不明确。有315例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伴阵发性呛咳,62例表现为喘憋,其余为一般呼吸道症状。162例先拍摄胸片,胸片见局部肺气肿121例,肺不张18例,其余阴性;508例直接行多排螺旋CT检查。

使用荷兰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扫描参数:120 kV,50~70 mAs,扫描层厚1 mm,重建间隔0.5 mm,准直160.75 mm,螺距1.2~1.5,标准算法及肺窗高分辨率算法重建,扫描范围自口咽部至膈平面。4岁以下不能配合的幼儿均口服5%水合氯醛,按1 mL/kg口服剂量,待入睡后一次完成容积扫描。全部数据采集后传至Philips Workspace v2.1.0.1105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算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n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调节适宜的窗宽窗位分别观察肺野、纵隔及各级支气管情况,最后使用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成像,将观察点设于头端入路,并选择最佳视角,从上至下逐级显示气管、支气管以及异物阻塞的部位,多角度观察异物的形态、管壁变化及管腔阻塞情况,通过改变视野范围及调节图像透明度,使管腔结构显示清晰。

2 结果

总共670例图像,除15例病儿由于呼吸急促致图像有较多伪影(但并不妨碍对有否异物的诊断)外,均获得清晰的重建图像。发现异物共539例,其中,18例考虑为气管内分泌物所致气道呈阻塞状,经支气管镜确认并在相应报告部位取出异物者521例,取出异物多为瓜子、花生、果皮、碎骨、笔帽及少量金属状异物等。其中,异物位于喉部5例,主气管内71例(其中隆突上者32例),右侧主支气管内162例,右中间段支气管47例,右肺上叶支气管17例,右肺下叶支气管23例,左主支气管175例,左肺上叶支气管6例,左肺下叶支气管15例。其中18例支气管镜下未见明确外源性异物,经支气管冲洗术后复查支气管阻塞现象消失,证明为支气管内源性分泌物,与外源性异物形成的气道阻塞不易区别。异物伴右侧肺气肿217例,左侧肺气肿179例,伴肺部感染67例,肺不张36例。

3 讨论

3.1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解剖与成人比较有较大差异,气管与支气管较成人明显细窄,气管软骨柔软、缺乏弹性组织,支撑作用薄弱,异物吸入后较难咳出;另外,肺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血管丰富,肺泡数量较少,从而造成肺含血量丰富、含气量较少,当存在异物时极易感染,继发形成肺不张[1]。

3.2 多排螺旋CT及其重建的应用

多排螺旋CT因其扫描速度快、清晰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系统疾病诊断,对于小儿气道异物同样有其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对小儿异物的气道内准确定位有着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尤其以MPR多平面重建,利用肺及气管含气形成对比,其最小密度MinIP投影不但可以使较大异物形态显示在图像中,并能使一些较散碎的异物同样清晰显示出来,给临床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不足之处是气道内内源性分泌物所形成的气道阻塞,易造成假阳性而不易区别。

3.3 多排螺旋CT检查气道异物的辐射问题

虽然多排螺旋CT扫描速度较快,但是X线辐射剂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检查,所以高剂量辐射是家长们选择这项检查的主要障碍,降低X线辐射剂量可采用两种方法[2,3]:(1)降低管电流;(2)增大螺距(实际是减少扫描时间)。如电压不变,管电流的高低与X线辐射量呈正比关系,虽然管电流的降低增加了图像噪声,降低了图像信噪比,但对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影响较小,同时通过适宜的窗宽窗位调节及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气道异物和肺内病变的显示并无明显影响。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其组织细胞更新速度和比例远比成人快,因此,对X线更敏感;接受相同的CT射线剂量,儿童吸收CT射线剂量及造成的放射损伤的危险较成人大,罹患癌症的风险也比成人高[4,5,6]。因此,在儿童气道异物的检查中,使用低剂量扫描技术与常规剂量相比,其后处理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率相似,结合适当的防护措施及使用自动曝光调节软件,大幅度减少了X线辐射剂量,对于儿科临床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广价值。同时,管电流的减少降低了球管的负荷,延长了球管使用寿命,也节约了医院运行成本。因此,在临床儿科CT检查中,我们应遵循合理的最低剂量原则,在保证符合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前提下,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以个体化最大限度地降低X线辐射剂量。另外,严格掌握儿童气道异物的CT检查标准:(1)儿童临床上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2)呼吸喘鸣声(如口哨声)明显;(3)有明显急促、阵发、咳喘表现;(4)临床听诊一侧肺呼吸音减弱明显;(5)X线平片检查有一侧肺气肿表现。掌握以上大致标准也可使一些不是气道异物的患儿避免做CT检查带来的X线辐射损伤。

摘要: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气道异物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70例疑有气道异物的患儿采用低剂量扫描参数,结合MPR、MinIP、VR及CTVE后处理方法对重建图像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结果 CT诊断异物539例,经纤支镜取出异物521例,诊断符合率96.6%,部位符合率100%。结论 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度减少儿童接受的辐射剂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气道异物的诊断和定位准确率高,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螺旋CT,气道异物,低剂量扫描,体层摄影术

参考文献

[1]阎承先.小儿耳鼻咽喉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38-440.

[2]刘军,张文奇.冠状位CT扫描对小儿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6):272-273.

[3]董刚志,黄荣忠,卢竞.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在食源性食管异物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147-148,163.

[4]Brener DJ,Elliston CD,Hall EJ,et al.Estimated risks of radiationinduced fatal cancer from pediatric CT[J].AJR,2001,176(2):289-296.

[5]吕君,黄晓静,董刚志,等.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食源性食管异物[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5):425-428.

儿童剂量范文

儿童剂量范文(精选8篇)儿童剂量 第1篇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141例观察对象来源于2009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儿童神经内科住院部及门...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