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encourage名词形式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encourage名词形式(精选18篇)

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1篇

encourage只用作及物动词,通常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所有格〔物主代词〕+动名词”作宾语; 也可接以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此时动词不定式可能指未来的.动作,也可指正在进行的动作; 还可接介词in引起的短语,表示鼓励某人目前正在做的某种事情。encourage可用于被动结构。

encourage的主语一般是人,偶尔也可以物作主语,这时的意思是“有助于”。

encourage的宾语一般也是人,如接非人称宾语,则意为鼓励某人做、干、形成、使用等,可以理解为鼓励人去行动的省略形式。encourage在接“名词所有格〔物主代词〕+动名词”作宾语时,不可用于被动结构。

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2篇

There are encouraging signs of an artistic revival.

有了鼓舞人心的艺术复兴的迹象。

I received an encouraging response to my advertisement.

我的广告宣传有了令人鼓舞的回应。

Taken at face value, the figures look very encouraging.

日语形式名词「こと」的探究 第3篇

一、形式名词「こと」的词义

形式名词亦称形式体言, 是日语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 其失去了作为名词的实质意义, 在句中受连体修饰语的修饰, 将用言体言化并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日语句法中的句子成分主要是由各种助词决定的, 而助词只能连接名词, 若一个长句或段落充当句子的主语、主题、宾语等各种句子成分时则需要将其名词化, 这个语法功能便由形式名词「こと」等承担。作为形式名词「こと」的词义是表示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等, 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 表示与某人某事相关的事情或以什么为中心的事情。其词义与「ありかた」「場合」相似。例:僕のことは心配するな/不要担心我。

2. 表示以某人作为动作、心情的对象或抽象的概念。多用「好きだ」「嬉しい」「悲しい」「分かる」等表示好恶之类的情感形容词或表示状态的可能动词。例:あの人のことが忘れられない/我忘不了他。

3. 表示某种行为、状态。其词义与「行為」「様子」相似。例:自分のしたことを反省しなさい/请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

4. 表示说话思考的内容、意思。其词义与「内容」「意味」相似。例:彼女は私の言うことがよく分からないらしい/她似乎不大明白我说的意思。

5. 接形容词连体形后起副词作用, 所表示的事态与后续谓语有关。例:長いこと留守にする/长时间不在家。

二、构文上的名词化用法

1. 当谓语部出现表示可能性、正确与否、评价、感情、思考等词语时, 主语部的名词化即可用「こと」。如:「当然だ」「真実だ」「正しい」「嘘だ」「いやだ」「嬉しい」「悲しい」等。例:彼女が怒ることも当然だ/她生气是理所当然的。

2. 当谓语部出现表示知觉、视觉、感觉等词语时, 主语或主题部分的名词化则不能使用「こと」。如:「聞こえる」「見える」「感じられる」等。例:子供が泣いていることが聞こえる。 (×) ;子供が泣いているのが聞こえる/听到小孩子在哭。

3. 当主语部及谓语部均需要体言化时, 主语部可用「こと」或「の」, 但谓语部只能用「こと」不可用「の」。例:常に真実を語ること (の) は大切なことだ/总是说真话很重要;常に真実を語ること (の) は大切なのだ。 (×) 。

三、构成惯用表达

「こと」作为形式名词使用时, 更多的是惯用的表达即形成了固定的句型。学习者熟知了解这些句型, 是学会掌握并能应用形式名词「こと」的最好捷径。

1.「~動詞 (過去形) +ことがある/ない」。表示曾经的经验、体验或经历。可译为“……过”。例:フランス料理を食べたことがある/吃过法国料理。

2.「~動詞 (現在形) +ことがある」。表示有时或偶尔发生的事, 对于发生频率较高的事不能使用。可译为“有时”“经常”。例:朝早く起きることもあるんですよ/有时也会早起的呀。

3.「~動詞 (現在形) +ことができる/できない」。表示可能或不可能, 可与表可能的「V-れる」型动词替换。但在强调可能性时, 一般多用「ことができる」。可译为“会”“能”“可以”。例:信頼してくれる人を失望させることは出来ない/不能让信任我的人失望。

4.「~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になる」。表示主体以外的客观决定或决定的结果。可译为“决定”“定为”。例:今度北京支店に行くことになった/ (公司) 决定了我这次调到北京分社。

5.「~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にする」。表示主体的主观决定或决心。可译为“决定”“决心”。例:就職することにしました/我决定就职了。

6.「~動詞 (現在形) +ことになっている」。表示约束人们生活行为的各种规定。可译为“规定着”“按规定”。例:休む時は学校に連絡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になったいる/学校规定, 请假不上学时必须事先与学校取得联系。

7.「~動詞 (現在形) +ことにしている」。表示根据某种决定而形成的一种习惯。但表示一般意义的习惯或礼仪时则不能使用, 其句型本身不能出现否定形。翻译要灵活。例:私は毎日必ず日記をつけることにしている/我每天坚持必写日记。

8.「~動詞 (現在形) +ことだ」。表示说话人就某种行为进行忠告、劝解、命令或主张。可译为“就得”“该”“最好”。此用法的否定形是「ことはない」。可译为“用不着”“不要”。例:風邪を早く直したんだったら、暖かくしてゆっくり寝ることだ/要想感冒早点儿好, 就得保暖好好睡一觉。

9.「~動詞 (現在肯定形) +ことはない」。表示绝不可能发生的全面否定。可译为“绝不…”“不会…”。「~動詞 (現在否定形) +ことはない」。表示部分的否定, 留有肯定的语意。可译为“偶尔…”“有时…”。例:私は決して友情を裏切ることはない/我绝不背叛友情。

1 0.「~形容詞·形容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だ」「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だ」。表示说话人的惊讶、感叹、感慨等心情。可使用的形容词等很有限。翻译要灵活。例:家族みんな健康で、けっこうなことだ/全家人都健康, 这太好了。

1 1.「~名詞+だ/だった+と言うことだ」「形容詞·形容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と言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動詞 (現在·過去·ている形) +と言うことだ/とのことだ」。表示传闻, 用于诉说从他人处听到的事情, 直接引用感强。可译为“听说”“据说”。例:王さんは近く会社をやめて留学すると言うことだ/据说小王最近要辞职去留学。

1 2.「~名詞+なことは~同一名詞+だが」「形容詞·形容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は~同一形容詞?形容動詞 (現在·過去形) + (だ) が」「動詞 (現在?過去?ている形) +ことは~同一動詞 (現在·過去·ている形) +が」。此句型用以表示强调, 虽承认或认可某事, 但并非是积极肯定的语感。在同一语句中前后出现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必须是同一词语或同义词的反复。可译为“…是…但…”。例:手伝うことは手伝いますが、あまり期待しないでください/帮忙是帮忙, 但请别太期待。

1 3.「~ (感情を表す) 形容詞·形容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には」「~ (感情を表す) 動詞 (現在·過去形) +ことには」。此句型的「ことには」前必须是表示情感的用言。可译为“…的是…”。例:困ったことには、今、金の持ち合わせがないんです/为难的是我现在手里没有钱。

通过对上述日语形式名词「こと」的探究, 我们找到了较为容易学会和掌握形式名词「こと」的方法。可按上述分类进行, 首先弄清形式名词「こと」的词义。其次是构文上的语法功能。然后是已形成了的惯用表达方式。希望这篇拙稿能给日语学习者带来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名柄迪, 等.外国人のための日本語例文·問題シリーズ2形式名詞[M].荒竹出版, 1987.

[2]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Ⅱ[M].くろしお出版, 1987.

[3]森田良行.基礎日本語2[M].角川書店, 1987.

复合名词的复数形式 第4篇

warm的副词形式和名词形式 第5篇

起初他们受到热烈欢迎。

I went up and shook his hand warmly.

我上前去热情地和他握手。

You are warmly welcomed to our school.

你受到我们学校的.热烈欢迎。

One is to provide warmth.

一是提供温暖。

I will hide your warmth.

我会藏起你的温暖。

Merlin could supply her with comfort and warmth.

long的名词形式和动词形式 第6篇

The bureaucrats dallied too long.

官僚们延误了太长时间。

The long blades clashed together.

长刀相击铿然作响。

The table is six feet long.

那张桌子长六英尺。

Have you been waiting long?

你等了很长时间吗?

He shrieked a long, wordless cry.

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7篇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育教::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程学科课:又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的、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必修课: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也称教学计划)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教育素::是指教育者以及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和再创造的过程 道德认识::又叫道德观念,它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式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教学计划: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反映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 显性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隐形课程隐::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校风:一个学校的社会气氛,也是校内大部分人的一种习惯势力 课课课课堂教学堂教学堂教学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循序渐进地以掌握教材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 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情境教学法: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他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道尔顿制::::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方法。其目的是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指导下,各自主动地在实验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用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都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讲,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素质教育:是指教育者以符合规律的教育措施对新一代素质按现代化需要实现开发、完善、提高或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对儿童修改素质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的社会实践过程。道德情感:是伴随首先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教育评价::是运用专门的技术手段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评定的活动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教学策略: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特朗普制: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教学组织形。第一章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社会主义教育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

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普通中小学中小学的教育目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组成部分。教育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教育目的。第二层次: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第四层次:单元目标。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认知领域②能力领域③情意领域展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四种:

1、遗传

2、环境

3、教育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商品性

2、生产性

3、科学性

4、民主性

5、发展性 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

3、自我修养先于他人教育。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特殊的复杂性

二、强烈的示范性

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显效的长期性

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八、劳动的协作性 第三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1、生存的权利

2、受教育的权利

3、受尊重的权利

4、安全的权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

(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

(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师生关系表现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三)师生间的组织关系

(四)师生间的心理关系(认知、情感)

(五)师生间的非正式关系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对立型、信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需(1)在师生相互态度上,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2)师生感情关系上,需要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上,师生之间呈现出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四章

一、校园文化建设

二、课堂内的环境

三、微观环境的影响

1、同伴影响。

2、花盆效应。

语法隐喻及其名词化表现形式 第8篇

隐喻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但从传统意义上隐喻一直被狭义地理解为词汇隐喻。直到1985年, 韩礼德在出版的《功能语法导论》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 Grammar) 一书中提出“语法隐喻” (Grammatica Metaphor) 这一概念, 这才大大丰富了隐喻理论。系统功能语法认为, 语言是有层次的, 可分为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三个层次, 各个层次之间是体现关系 (Realization) , 即对意义的选择体现对形式的选择 (胡壮麟, 1996) , 而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任何语义形式在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可分为一致式 (Congruent Form) 和隐喻式 (Metaphorical Form) 两种。语法隐喻的实质即是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换。隐喻不仅局限于词汇层面, 还常发生在语法层面, 即语法隐喻突出的是功能成分转换的思想。名物化是指任何以名词功能为导向的转换, 不仅限于词汇语法层, 而且更强调语义层面上句子功能成分的转换, 这与传统意义上对名物化仅限于词汇层面上的转换差别极大。名物化的实质也是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转换。在语法隐喻中, 名词化 (nominalization) 现象是语法隐喻实现的最主要方式。因此, 韩礼德提出要在语法隐喻的框架下重新认识名词化。

1. 语法隐喻概述

1.1 语法隐喻理论

韩礼德 (1985, 1994) 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 (以下简称概念隐喻) 和人际语法隐喻 (以下简称人际隐喻) 两大类, 前者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 后者主要的语言表现形式则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与情态意义, 即将人际意义以命题形式表达出来 (以上均见韩礼德, 1985) 。简单地说, 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 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则是“It seems that...”, “I think...”, “It is likely...”之类的句型。这个1985/1994模式可以概括如下: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 而概念隐喻主要包括三个转换:过程的转换、功能成分的转换和词汇语法的转换。而人际隐喻则只涉及词汇语法的转换。

1996年, 韩礼德重新扩展了模式, 新框架认为语法隐喻包含“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元功能”主要体现在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中, 而层次主要是“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这一新框架突出了功能的思想, 即, 语法隐喻体现在过程和功能成分的相互隐喻化, 最后才见之于词汇语法层的体现转换, 前者是主要的, 起决定作用的。与之前的模式相比, 这次词汇语法层的隐喻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取得了平等的地位, 而词汇语法层主要是与名词化有关的, 这在1985/1994模式中并没有被突出。另外, 层次概念的引入说明了语法隐喻中的转换不同于乔姆斯基的“转换”, 它是一种语法与语义的“交叉叠合”。所以1996模式是对1985/1994模式的突破和改进, 对于隐喻的阐述是个很大的贡献。

1.2 语法隐喻的产生机制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一般情况下, 词汇语法层的表义和语义层的表义是相互对应的。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式。在一致式中, 过程由动词词组来体现, 参加者由名词词组来体现, 特征由形容词词组来体现。所谓隐喻式, 即非一致式, 就是打破常规, 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或特征等方式, 使词汇语法层的表义和语义层的表义出现一种扭曲的关系, 变得不一致。一致式的概念包含了“级的一致性” (congruence in rank) 和“结构的一致性” (congruence in structure) 。在级的一致上, 根据韩礼德与Matthiessen (1999:233) 的观点, 语义的复杂程度分为3个层级 (rank) : (1) 复合级 (语义序列[sequence]) ; (2) 构型级 (语义构建[figure]) ; (3) 基本成分级 (语义成分[element]) 。在语法层面, 语义成分由小句的成分 (词组或短语) 来体现。语义构建则体现为小句。而语义序列则是小句的联合。语义构建是对事件的语义表达, 语法通过小句的构建把发生的事件转换为语义。若干表示事件的语义构建成语义序列, 由小句联合体现。而构成小句的词组和短语, 则分别体现表述事件的语义构建的成分, 这些又对应地构成了结构的一致性。这就是概念意义在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的一致性关系。当这3个层级转移 (rank shift) 到词汇语法的其他层级时, 就构成了概念隐喻。

2. 概念语法隐喻

2.1 概念语法隐喻的产生过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 语法隐喻的元功能概念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前两者的实现与语法系统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 韩礼德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 的各种经历的表达, 具体即: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 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其主要体现形式为“及物性”系统, 包括三个成分:参与者、过程和环境成分。过程是“及物性”的主要成分。韩礼德认为, 通过“及物性”系统, 人类的经验可以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 (1) 物质过程; (2) 心理过程; (3) 关系过程; (4) 行为过程; (5) 言语过程; (6) 存在过程。 (韩礼德)

概念隐喻是由一致式向隐喻式转换的过程。根据韩礼德 (1985/1994) 的模式, 概念隐喻是通过过程的转换、功能成分的转换和词汇语法的转换来实现的。过程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系统中可区分的六种不同过程之间的转换。由于从一致式向隐喻式的转换是一个信息 (人类经验) 重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句子的核心成分“过程”也会发生转变, 即由一个过程转换为另一个过程。这种转换主要是在句子层面上, 根据一致式和隐喻式语句的结构和表示过程的词语的真实语义来比较和判别的。功能成分的转换, 是指小句中具有不同功能的成分 (个体、过程、属性、环境成分和连词) 在概念隐喻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概念语法隐喻来自讲话者所作的以下选择过程: (1) 选择过程的类型, 即从以上六个过程中选择一个; (2) 选择与该过程有关的功能成分; (3) 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概念隐喻不是具体事物间的比喻, 而是语法功能结构间的隐喻化。其表现是“及物性”系统中各个过程的隐喻化, 一个过程可以隐喻为另一个过程, 同时随着过程的转换, 各小句中的功能成分, 如参与者、过程、环境因子也可以互相隐喻化。随着功能成分的转换, 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也可以从一个形式隐喻为另一个形式。在这一层次上的隐喻化, 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即名词化。

2.2 概念语法隐喻分类

概念语法隐喻在英语语句中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 Halliday就归纳出了13类变化形式 (1996a:44, 引自严世清, 2003) 。词汇语法的转换是指由于功能成分的转变而导致相应词的语法类别的转变。

功能成分的转换体现在词汇语法的转换共有13种类型。 (1) 从性状向实体转换体现为形容词到名词; (2) 从过程向实体转换为动词到名词; (3) 从环境成分向实体转换为介词到名词; (4) 连词成分向实体的转换为连词到名词; (5) 过程向性状的转换为动词到形容词; (6) 环境成分向性状的转换为副/介词词组到形容词; (7) 连词向性状的转换为连词到形容词; (8) 环境成分向过程的转换为介词到动词; (9) 连词向过程的转换为连词到动词; (10) 连词向环境成分的转化为连词到介词; (11) 无人称形式向实体的转换为无人称形式到名词; (12) 无人称形式向过程的转换为无人称形式到动词; (13) 实体向扩充成分的转换为名词到修饰词。

(转引自韩礼德, 1996:44;有删减)

从以上分类来看, 各个功能成分之间的转换主要是通过名词化、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现象来实现的。这是实现概念语法隐喻的具体手段。但是在三种转换现象中, 名词化形式仍是最重要的一种。

3. 名词化

3.1 名词化的界定

名词化是词汇语法层次的隐喻化。以上所述各个过程之间的隐喻化都是在语义功能的层次上发生的变化。这些语义范畴要经历“体现”过程才能进入词汇语法。这样, 在词汇语法层次上也有隐喻。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 同时名词化也常常是实现其他语法隐喻的最有力的手段, 是通过把小句变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使表达过程的动词和表属性的形容词具有名词特性。名词化后的过程和特性一般起着事体的作用, 而原来的事体则转化为修饰新产生的事体。这里主要讨论概念范畴内的名词化的两种类型。

3.2 名词化类型及功能

3.2.1 把过程看作事物:按照一致式的要求, 过程由动词体现。而在隐喻式中, 则可以由名词来体现。

[1a]When the baby saw the plane and heard the sound of it, he was scared.

[1b]The sight and sound of the plane scared the baby.

[2a]The floods considerably eroded the land.

[2b]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这种名词化隐喻有两个功能, (1) 简化小句层次, 浓缩信息, 从而增加句子信息量。如:[1b]利用名词化将复合句[1a]变成了简单句, 使句子结构更加紧密, 信息也得到了浓缩。 (2) 利用英语名词短语可以不包含人称代词的特点, 虚化或模糊施事功能。如:[2b]通过名词化把施事the floods变成了环境成分from the floods, 从而使句子显得更加客观。这也是名词化在科技语篇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 把特征看作事物:在一致式中, 事物的特征是由形容词体现的。而在隐喻式中, 则可以由名词来体现。

[3a]He is very lazy and his friends don’t like this.

[3b]His friends don’t like his laziness.

在这种名词化类型中, 体现事物的名词化由特征直接变为参与者, 而特征的载体则变为了参与者的修饰成分, 如[3a]中的he变为了[3b]中的his, 从而弱化载体在小句信息结构中的分量。

结语

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之间关系的转化, 在英语语句中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名词化现象是概念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 也是正式语体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作用在于利用隐喻手段把一种语法类型或语法功能转化成另一类, 从而生成新的经验类别。名词化现象能使语句及语篇简洁、正式、客观、权威。通过对语法隐喻产生机制和内涵的分析, 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其理论, 更能够帮助对于其体现方式, 如名词化的理解和分析。

参考文献

[1]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1994.

[2]M.A.K.Halliday., M.I.M.Matthiessen.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CCM, 1999.

[3]管振彬.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2) .

[4]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5]胡壮麟.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4) .

[6]胡壮麟, 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7]朱永生.名词化, 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8]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第9篇

下面作简单的解释:

一般的名词词尾直接加-s。

例如:book → books room → rooms

以s, ss, ch, sh, x 结尾的名词,在词尾加-es。

例如:bus → buses dress → dresses

peach → peaches dish → dishes

box → boxes

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要先将y改为i再加-es。

例如:city → cities party→-parties

以f 或fe 结尾的名词,要将f或fe改为v再加-es。例如:

knife → knives thief → thieves

拥有特殊的复数形式的名词。

① child → children

② man → men woman → women

policeman → policemen

③foot → feet tooth → teeth

④sheep, Chinese, English单、复数同形

Tip:

people单数形式表示复数意义,要求谓语动词用复数;people的复数形式

peoples通常指“多个民族”的意思。

长度的名词形式 第10篇

你看见他头发有多长吗?

This room is twice the length of the kitchen.

这个房间的长度是厨房的两倍。

The snake usually reaches a length of 100 cm.

安全的名词形式 第11篇

Employers should provide a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as far as is reasonably practicable.

只要条件许可,雇主就须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People must be satisfied that the treatment is safe.

人们必须确信这种治疗方法是安全的。

We were glad she let us know she was safe.

她告诉我们她平安无事,我们很高兴。

The street is not safe for children to play in.

孩子在大街上玩不安全。

The child was found safe and well.

名词的复数形式 第12篇

名词的复数形式,一般在单数形式后面加-s或-es。现将构成方法与读音规则列表如下: 规则 例词 一般情况在词尾加-s map-maps, sea-seas, girl-girls, day-days 2 以s, x, ch, sh结尾的名词后加-es class-classes, box-boxes, watch-watches, dish-dishes 3 以-f或-fe结尾的词 变-f和-fe为v再加-es leaf-leaves, thief-thieves, knife-knives, loaf-loaves, wife-wives 加-s belief-beliefs, chief-chiefs, proof-proofs, roof-roofs, gulf-gulfs 4 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变y为i加-es party-parties, family-families, story-stories, city-cities 5 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或专有名词以y结尾的,加-s toy-toys, boy-boys, day-days, ray-rays, Henry-Henrys 6 以辅音字母加-o结尾的名词 一般加-es hero-heroes, Negro-Negroes, potato-potatoes, tomato-tomatoes 不少外来词加-s piano-pianos, photo-photos, auto-autos, kilo-kilos, solo-solos 两者皆可 zero-zeros/zeroes, volcano-volcanoes/ volcanos 7 以元音字母加-o结尾的名词加-s radio-radios, bamboo-bamboos, zoo-zoos 8 以-th结尾的名词加-s truth-truths, mouth-mouths, month-months, path-paths, 2.不规则名词复数:

英语里有些名词的复数形式是不规则的,现归纳如下: 规则 例词 改变名词中的元音字母或其他形式 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goose-geese, mouse-mice 2 单复数相同 sheep, deer, series, means, works, fish, species li, yuan, jin, 3 只有复数形式 ashes, trousers, clothes, thanks, goods, glasses, compasses, contents 4 一些集体名词总是用作复数 people, police, cattle, staff 5 部分集体名词既可以作单数(整体)也可以作复数(成员)audience, class, family, crowd, couple, group, committee, government, population, crew, team, public, enemy, party 6 复数形式表示特别含义 customs(海关), forces(军队), times(时代), spirits(情绪), drinks(饮料), sands(沙滩), papers(文件报纸), manners(礼貌), looks(外表), brains(头脑智力), greens(青菜), ruins(废墟)7 表示“某国人” 加-s Americans, Australians, Germans, Greeks, Swedes, Europeans 单复数同形Swiss, Portuguese, Chinese, Japanese 以-man或-woman结尾的改为-men,-women Englishmen, Frenchwomen 8 合成名词 将主体名词变为复数 sons-in-law, lookers-on, passers-by, story-tellers, boy friends 无主体名词时将最后一部分变为复数 grown-ups, housewives, stopwatches 将两部分变为复数 women singers, men servants

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13篇

本文首先考察形式名词“もの”、“こと”的本质, 再将多个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基础句型汇总、比较, 凸显这些句型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分析的相关句型主要有:~ものだ、~ことだ、~ものではない、~ものか、~ことか。

形式名词“もの”表示事物的本质、普遍规律。它超越时间、人的存在, 以感慨的语气叙述事物的本质, 或近乎真理的现象。

1. 水は低きに流れるものだ。

2. 生あるものは、みな滅するものだ。

用来表达训诫的语气时, 仍然是通过说话人传达出的, 通过对话题涉及的“事”、“物”的本质、或一般道理的描述实现。即表达说话人认为话题的“事”、“物”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1.学生というのは本来勤勉なものだ。

2.約束の時間に遅れる時は、相手に連絡するものだ。

其否定表达仍然是说话人从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遵循的常识出发告诫对方, 而不是体现说话人个人的忠告或建议。这时不使用“~ことだ”。

1.お見舞いに鉢植えの花は持っていかないものだ。

2.目上にはそんな失礼なことを言うものではない。

形式名词“こと”用于表达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消失的与人有关的具体事情。可以是说话人个人的体验、习惯、思考、判断等。而形式名词“もの”表示事物的本质、普遍规律, 近乎客观真理。

建立起这种意识对正确使用形式名词“もの”和“こと”很有帮助。

形式名词“こと”常用于说话人向对方吩咐必须做的事情或者书写注意事项等, 还用于具体的事项, 这一点与其本质吻合。

1. 風邪予防のため、嗽、手洗いをすること。

2. 部屋を出る時、電気を消すこと。

由于形式名词“こと”用于具体事项, 表达建议或委婉命令时, 体现的是说话人个人的主张。这一点不同于“~ものだ”。

1.日系会社で働きたければ、もっと日本語をよく勉強することだ。

2.健康を願うなら、早起き早寝することだ。

综上所述, 形式名词“もの”用于表达说话人对话题涉及的“事”、“物”的本来性质、客观规律或一般道理的描述。而“こと”则用于表达说话人对某一具体事项的要求或说话人个人的忠告、建议。

学习者经常问:“这句话里的もの’ (或こと’) 是否可以换作こと’ (或もの’) ”?其实, 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区分使用“もの”、“こと”, 才能准确传达说话人的意思。

两者本质不同, 不存在表达一个意思两者都能使用的情况, 要么用もの’, 要么用こと’。即便同一前提下两者皆可使用, 没有语法错误, 表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下面举例说明。

1. チャンスだから、思い切ってぶつかっていく○ことだ/ものだ。 (这是个机会, 你要放胆一试。)

2. チャンスがあると思った場合は、思い切ってぶつかっていく○ことだ/○ものだ。 (当你觉得有机会的时候, 一定要放胆一试。)

从例句1可以看出, 机会就在眼前, 属于具体事项, 说话人就这一具体事项对听话人提出建议, 所以用了“~ことだ”。

从例句2可以看出, 当说话人用“~ものだ”时, 表达的是, 说话人向对方提示“机会是要把握的”这个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 给对方建议, 但该建议并不是由说话人个人创造的。而用“~ことだ”时, 表达的是, “你要把握机会”, 是说话人以自己的口吻劝诫对方。两者的出发点不同。

形式名词“もの”、“こと”都可以表达感叹的语气。它们的区别也是日语学习者常提出的问题。下面结合例句分析。

1.赤ちゃんは可愛いものだ。

2.この赤ちゃんはなんと可愛いことか。

3. あなたに手伝ってもらえれば、どんなに心強いことか。

其实, 例句1和前面谈到的以感叹的语气叙述事物的普遍规律、本质的用法相同。“婴儿是很可爱的啊”, 这时不使用“~ことか”。

例句2表达出说话人对眼前这个婴儿的喜爱, “这个婴儿多可爱啊”, 是针对具体的事物表达说话人个人的想法, 而不是对一般规律的描述。并且前面还有“なんと”与“~ことか”前后呼应, 这是一个明显的特点。这种情况下不使用“~ものだ”。

另外, “~ことだ”接在表示情感类的形容词后, 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一具体事项的喜悦、惊讶、感动、感慨等心情。

1.君に会うのはいつだって嬉しいことだ。

2.道路に飛び出した弟を止めようと追いかけていって、車にはねられるなんて、痛ましいことだ。

另外, “~ものか”伴随下降的声调, 表示强烈否定的情绪。体现说话人“绝对不做”的强烈意志。

1.あんなまずい料理は二度と食べるものか。

2.二日酔いで頭がくらくらする時は、もうお酒など飲むものかと思うが、誘われてまた飲んでしまう。

综上所述, 说话人用“~ものだ”以感慨的语气叙述事物的本质, 或近乎客观真理的现象。还可表达训诫的语气, 体现社会规范或常识性的道理。

“~ことだ”常用于说话人向对方吩咐必须做的事情或者书写注意事项等, 用于具体事项。可以表达建议或委婉的命令, 是说话人个人的忠告或建议。还可以表达说话人对某一具体事项的喜悦、惊讶、感动、感慨等心情。

“~ものか”伴随下降的声调, 表达说话人“绝对不做”的强烈意志。“~ことか”表达说话人对某个具体事项的感慨语气。这时, 前面常伴有“なんと”、“どんなに”等与之前后呼应。

参考文献

[1]泉原省二.日本語類義表現使い分け[M].大连出版社, 2010.

[2]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日本語文型辞典[M].くろしお出版, 1998.

[3]庵功雄.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M].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出版, 2000.

[4]李家祥.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中级 (上) [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

[5]皮细庚.新编日语语法教程[M].上海外文教育出版社, 1987.

论日译汉中形式名词的翻译 第14篇

【关键词】形式名词 日语翻译 翻译特点 翻译技巧

形式名词作为日语中特有的语法成分,包括汉语在内,都没有与它相对应的形式,加上形式名词大多在句中起语法作用,没有或很少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因此做日译汉翻译时倍感困难。翻译时必须以透彻理解全句的意思为前提,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不拘泥于原来的词意,对形式名词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以下将就形式名词的翻译技巧为中心,以一些笔者在一些教材资料或翻译练习实践中遇到的“こと”“もの”“の”的典型句子为实例,对形式名词的译法作出详细阐述。

一、需要译出具体意义

こと:

(1)こういうことはやや誇張した話だろう。(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夸张。)

(2)空気は酸素?窒素などの混合物であることを調べよう。(我们来研究一下空气是氧、氮等气体的混合物这一事实。)

(3)みんなは、大家事の時に、あんなことをいうのは非常識だと考えた。(大家都认为,在发生大火之际,说那样的话太不懂事理。

(4)私たちの周囲には、ちょっと考えると不思議に思われることがずいぶんたくさんある。(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事情是稍微想一想就会觉得挺怪的。)

以上译文可以看出,“こと”虽然是表示“事”,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译作“说法” “这一事实” “话” “事情”,灵活翻译之后,句子意思更明确,前后句的语义更连贯。这种情况下,应该译出形式名词的词义。

もの:

(5)新しいものは綺麗です。(新的东西是漂亮的。)

(6)言葉を習うために、あまり難しいものを読むのはいい方法ではない。(为了学习语言,读太难的东西,不是好方法。)

(7)しかし、どちらかといえば、わからないものの方が多いのである。(不过,说起来,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多。)

(8)ローマ時代の食器らしいものはヨーロッパ各国の博物館に陳列されている。(罗马时代类似餐具的器皿,现在陈列在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内。)

以上四例中出现的“もの”,经过翻译处理,灵活译为“东西”“器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样译为“东西”,(5)(6)(7)译文中所表达的意思或抽象或具体,只要意思明确传达的信息无误即可。

の:

(9)化学変化では、熱の発生や吸収をおもなうのが普通である。(化学变化,一般伴有放热和吸热现象。)

(10)私の描くのは、人間の心の象徴としての風景である。(我所描绘的是作为人的心灵的象征的那种风景。)

“の”在以上两句中分别译为“现象” “……的是”,这是“の”作为形式名词的很典型的两种用法,翻译时也比较好处理。需要指出的是,由形式名词“の”和判断助动词构成的“のだ” “のです”“のである”在日语口头和书面语言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为了加强语气,或表示强调,往往在句子末尾,用这一类形式来表示有事实根据的说明、叙述理由以及提出问题,翻译时最好体现出这种细微的意义。

(11)彼と約束しましたので、どうしても行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のです。(和他约好了,所以非去不可。)

(12)みんなが行くのに、あなたはどうして行かないのですか。(大家都去,可你为什么不去呢?)

(13)彼はもう抵抗しなかった。諦めたのだ。(他已经放弃了反抗,认定命该如此了。)

(14)ぼくはどうしても今日行くのだ。(今天我无论如何一定去。)

从“のです”的用法来看,例(11)和(13)表示叙述理由,例(12)是一种疑问的语气,例(14)表示的是说话者的决心,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根据说话者的意图翻译出不同的细微意义。

此外,“のだ”句与汉语“是……的”句从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来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从翻译实例来看,在翻译“のだ”句时,不要一律用“是……的”这种翻译模式去生搬硬套,避免译文生硬不通。

(15)手紙は私が書いたのです。

(16)あの人は何も知らないんのです。

(17)雨が降っているんだ。

(18)その短い瞬間に、彼は娘の声を聞いたのだ。

就上面的三个例句来看,例(15)(16)可以分别翻译为“信是我写的” “他是什么也不知道的”,但是,例(17)若翻译成“雨是正在下的”就不通顺了,这种情况下可以灵活翻译成“下着雨哪”即可。例(18)的“のだ”在此处可以略去不译,意思反而简洁明快。译为“在这一瞬间,他听到了女儿的喊声”。

二、略去不译

以上列出的关于“こと”“もの”“の”的例句,都是需要根據具体的语境翻译出意义,但在有的情况下,形式名词很难译出相应的词,且这些形式名词在句中只起到语法作用而并没有实质意义,这种情况下,可略去不译。

(19)外界の酸素の量は一定であり、もし変化するとしても、減ることはあっても増加することはない。

(20)このように、歴史を調べてみると、どうしてということがある程度わかることがあるものである。

(21)天気がいい日、飛行機に乗って地上を見降ろすのは、気持ちもいいし、面白い。

以上例句中的形式名词均可不必译出,因为这些形式名词只是充当了语法成分,并没有或者缺少实质性的意义,只是在形式上使用它们。下面来看看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名词不译出的情况,根据不同的译文来进行比较。

(22)それは、前前から須山の約束で、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ことはお避けていたからである。そんなことをすれば、他の人の眼につくし、万一のことがあった時には一人だけの犠牲では済まないであった。(『堂生活者』小林多喜二)

译文① 因为我早就和须山约好:不要在放工的时候一块回去,恐怕被别人看见,万一以后出来什么事,就会互相牵连。

译文②原因是,我很早以前就跟须山约定,我们彼此是避免从工厂一块下工的,因为那样会引人注目,一旦发生意外,牺牲就不止一个人了。

译文③因为我早就跟须山约好了,要互相避免一块从工厂回家;否则让别人看在眼里,将来万一出了事,牺牲的就不只是一个人。

原文“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ことは”里的“こと”是形式名词,它本身无词汇意义,加上“工場から一緒に帰る”,意思就完整了。在“こと”的后面加上“は”,可做提示语。“そんなことをすれば”里的“こと”也是形式名词。三位译者都没有把这两个“こと”译出来。

(23)煙が天の河を流れるのと逆に天の河がさあっと流れ去りてきた。屋根を外れたポンプの水先が揺れて、水煙となって薄白いのも、天の河の光が映るかのようだった。

(『雪国』 川端康成)

译文①烟和银河的流动方向相反,银河降下來了。水唧筒的水头没有碰上屋顶,在摇晃着,形成稀薄的白色水烟,好像映射出银河的光。

译文②黑烟冲上银河,相反的,银河倏然倾斜下来。喷射在屋顶以外的水柱,摇摇曳曳,变成了蒙蒙的水雾,也映着银河的亮光。

“煙が天の河を流れるのと逆に”里的“の”是形式名词,“水煙となって薄白いのも” 里的“の”也是形式名词。两种译文都没把这两个“の”翻译出来。

三、结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形式名词的翻译必须要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该译的就译,不该译的就不要译,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拘泥于形式名词原来的词意。对于某些增添某种意义的形式名词,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形式名词的使用比较复杂,翻译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由形式名词加上一些其他的词组合成的连语或惯用语,比如“~ことから” “~ことには” “~ものがある”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对形式名词的研究,在翻译的时候注意切忌按字面意思去猜,要把原文的确切含义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大刚.汉译日翻译问题[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cruel的名词形式 第15篇

brutal, ruthless, savage, fierce, inhuman, barbarous, cruel

这组词都有“残忍的”的意思,其区别是:

brutal 指极端的残忍,强调无情或缺乏同情心,含不择手段的意味。

ruthless 与cruel同义。强调为达到目的,对别人的痛苦毫无怜悯之心。

savage 指缺乏文明人应有的教养,尤指在动怒或冲动时表现出的.粗野蛮横,含野蛮意味。

fierce 指天性凶恶,令人害怕。

inhuman 着重缺乏同情心、仁爱等人类特有的良好的品质。

barbarous 专指只有原始或未开化的人才会有的残忍行为。

diligent的名词形式 第16篇

她上学非常用功。

He has been working with diligence.

他一直勤奋地工作着。

These achievements are a testimony to your diligence.

这些成就是你勤奋努力的证明。

You need money and time; in addition, you need diligence.

你需要钱和时间,此外还需要努力。

The Chinese nation is distinguished for its diligence and courage.

initiate的名词形式 第17篇

为寻找合适的`引发体系,人们进行了各种尝试。

Research progresses on Influence of Initiation charge location for blasting effect

起爆药包位置影响爆破效果的研究进展

Study on the Fractur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Model for Horizontal Well Fracturing

水平井压裂起裂机理及裂缝延伸模型研究

P2P Technology Initiation Copyright Right Infringement Question International Law Research

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18篇

动名词具有名词的性质, 因此在句中可以作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等。

1、作主语

Reading is an art.读书是一种艺术。

2、用于“There be”结构中。例如:

There is no saying when he’ll come.很难说他何时回来。

3、动名词的复合结构作主语

当动名词有自己的逻辑主语时, 常可以在前面加上一个名词或代词的所有格, 构成动名词的复合结构 (这时, 名词或代词的所有格做动名词的逻辑主语) 。动名词的复合结构也可以在句中作主语。

4、作宾语

(1) 作动词的宾语

某些动词后出现非限定性动词时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 不能用不定式。常见的此类动词有:advise, allow, permit等。

5、作表语

动名词作表语时句子主语常是表示无生命的事物的名词或w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表语动名词与主语通常是对等的关系, 表示主语的内容, 主语、表语可互换位置。

What I hate most is being laughed at.我最痛恨的就是被别人嘲笑。 (Being laughed at is what Ihate most.)

6、作定语

动名词作定语往往表示被修饰词的某种用途。如:a walking stick=a stick for walking=a stick which is used for walking

二、现在分词的作用

现在分词由动词加ing构成。非谓语动词中的现在分词主要起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 在句中作定语、表语、补语或状语。

1、作定语。

现在分词作定语, 除了表示正在进行的或主动的动作。也可以说明被修饰词的性质和特征, 此时可换成相应的定语从句。单个现在分词作定语时放在所修饰名词前, 分词短语作定语时放在所修饰名词的后面, 并且名词与现在分词之间存有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e.g.a running boy

一般都可以转化为一个进行时的定语从句

e.g.a boy who is running

需要注意的是, 分词的完成时不可作定语, 同时某些现在分词作定语时,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已具有了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这类分词实际上已转化为形容词。Eg:an interesting story;an exciting match。这些也可以属于现在分词作定语, 但是不能转化为相应的定语从句, 但是可以有三级变化 (原级比较级最高级) 和被某些副词如very修饰。

2、作补语

只有两类动词可以加现在分词作宾补

(1) 感官动词:see hear watch feel notice observe keep find等。

(2) 使役动词:have get catchleave set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用现在分词来作宾补, 只能是用于这些词后, 但是并不代表这些动词后的宾补形式都要用现在分词 (有些后面可以加不带to的不定式作宾补) 。eg.I saw him singing now.

注意:宾语与作宾补的现在分词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即宾语是现在分词动作的发出者。

3、作表语

Eg:The story is interesting.

注意:表动作的现在分词不能作表语, 例如上面例子的变形A boy is running.这不是主系表而是主谓。

4、作状语

现在分词作状语时, 可作时间、条件、结果、原因和伴随状语, 表示正在进行的或主动的动作。

5、现在分词的独立主格

独立主格, 又叫独立结构。Walking in the street, I saw him.是翻译成”当我在街上走时, 我看到他了.”而不可以翻译为”当他在街上走时, 他看到我了.” (这个是因为”分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一般要与句中主语保持一致”)

三、总结

作定语的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区别在于:

1、单个的现在分词和动名词虽然都可作前置定语, 但现在分词作定语时, 表示所修饰词的动作, 即分词动作的逻辑主语是它所修饰的词。动名词作定语时, 是对所修饰的名词作出解释, 它所修饰的词不能充当其逻辑主语。

2、作定语的动名词修饰名词时主要表示该名词的用途, 而现在分词修饰名词时, 主要指名词的性质, 状态或动作等。

3、名词 (代词) 后面的现在分词常表示进程, 而动名词则表示事实, 或者称为动作的经常性。

4、在分词用作定语时, 其前面可以有副词, 形容词或名词, 这些词与现在分词有密切关系。

5、从读音上来区别, 动名词修饰名词时, 重音落在动名词上, 且动名词与被修饰词之间常用连字符。分词作定语时, 分词和名词都应重读。

了解了现在分词和动名词的用法及区别, 英语句子的理解将会更加的简单。

摘要:动词的ing形式, 可能是动名词, 也可能是现在分词形式, 从几个方面进行区别。

关键词:动名词,现在分词

参考文献

[1]徐广联:《大学英语语法》。

encourage名词形式

encourage名词形式(精选18篇)encourage名词形式 第1篇encourage只用作及物动词,通常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所有格〔物主代词〕+动名词”...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