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精选11篇)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1篇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8单元教案 孟醒
第( 八 )单元备课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课本P106~111页,第八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教具准备 相关挂图 课时安排 3课时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孟醒 合作教师:冯晓玉、郭秀梅、刘畅复备教师:冯晓玉 课 题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课 型 新授课 总课时 3-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活动体验 探究新知 汇报收获 回顾总结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揭示课题)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 16~20 21~25 26~30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 16~~25 26~30 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 )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体重 (千克) 年级 15以下 16-20 21-25 26-30 31以上 一年级 二年级 教学回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孟醒合作教师:冯晓玉、郭秀梅、刘畅复备教师:孟醒 课 题 简单的统计图 课 型 新授课 总课时 3-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活动体验 探求新知 形成应用 强化知识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统计图 足球 羽毛球 毽子 乒乓球篮球 教学回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主备教师:孟醒合作教师:冯晓玉、郭秀梅、刘畅复备教师:孟醒 课 题 练习课 课 型 练习课 总课时 3-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练习更好地掌握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正确的填写统计表。2、能力目标:提高分析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 教学方法 讨论法 练习法 教具准备 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复 备 谈话导入 基础训练 拓展练习 课堂总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图和统计表,今天我们来做一下练习,检验同学们对这两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 1、 完成书中112页的第一题 出示统计表,提问:这张表要调查几个项目? 性别指什么? 2、出示七种蔬菜,进行全班调查 提问:刚才老师把男女生喜欢吃的各种蔬菜的人数用举手的形式进行清点,再做什么?(原始数据的收集)再把这些数据填入统计表中,这又再做什么?(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3、回答问题(1)我最喜欢的蔬菜是 (2)喜欢吃()的人数最多 (3)喜欢吃()的人数最少 (4)男生最喜欢吃() (5)女生最喜欢吃(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2篇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教案(8) 主备教师:赵满合作教师:李智、李媛、刘霞复备教师: 课题 (2)圆锥的体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分小组倒水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教学 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 方法 指导探究。 教学 难点 正确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 用具 幻灯片、课件。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复 备 复习导入 探究 新知 合作 交流 拓展 练习一、复习导入 1、圆锥有什么特征?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新授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通过演示,使学生发现“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4)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5)这说明了什么? 板书: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2、练习四第3题。 (1)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对照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代入数据,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巩固练习:完成练习四第4题。 4、教学例3。 已知近似于圆锥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这堆沙堆的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做练习四的第6、7、8题。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 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教学 反思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3篇
在古代, 对儿童来讲, 一年四季, 寒来暑往, 除了读书之外, 也有许多好玩的事情。
春天可以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yuān) 。” (高鼎《村居》) 是啊, 草长莺飞, 杨柳拂堤, 烟雾弥漫, 人在其中, 焉 (yān) 有不醉之理 ? 孩子“散学归来”, “趁”着和煦 (xù) 的阳光 , 温暖的“ 江风”将 “纸鸢” (风筝) 放入蓝天之中, 这是何等的惬意啊!
夏天, 可以去河边钓鱼。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是首专门描写儿童垂钓的诗。诗中的“稚子”, 就形象看 , “蓬头”, 无心他顾, 只想“垂纶” (钓鱼 ) ; 就姿势看 , “侧坐”, 是不拘好坏, 随意而坐, 急于钓鱼之态毕现; 就环境看 , “莓苔”“ 杂草”映身 , 系阳光稀少、人迹罕至, 游鱼不惊的好处所。看来, 稚子精于钓鱼之道; 就动作看, “遥招手”, 因其心态是“怕”“鱼惊”。总之, 专心垂钓的童趣, 经诗人的描摹, 活脱脱地再现出来。
秋天, 可以捉蟋蟀。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夜深篱落一灯朗”的画面, 儿童无忧无虑的童趣, 与秋风萧瑟, 客子愁绪, 构成鲜明对比。
冬天, 可以玩冰雪。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中孩子弄冰的画面, 充满了乐趣;在心态上, 寒天“弄冰”, 童心炽 (chì) 热 ; 在色泽上 , 工具是“ 金”盘、“彩”丝, 玩的对象, 是“银”冰 ;在形态上 , 是如“钲”的圆形;在声音上, 是“穿林响”的高昂, 是“碎地声”的清脆。总之, 意美, 赏心, 形美感目;音美, 悦耳,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儿童的乐趣。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第4篇
所教年级:四年级
所教册次、单元: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设计主题:Unit 2: What Time Is It ? A—Lets talk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課为对话教学,主要教授句型:What time is it ?Ittime for...句型。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对话内容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在教学中我从本班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了一系列的听、说、演、唱、玩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语言交流情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使他们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本课学习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注:含本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定位分析)
本课教学的句型what time is it ?It is time …句型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它将贯穿本单元,通过对句子的掌握,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运用这个句子。进而为以下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很浓,知识储备很好,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素质较差,语言运用能力也较差,学习比较被动。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我班的学情,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 time is it?It is….Its time for….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运用。
2.能理解并运用Just a minute.Lets run!和go home三个短语和句子。
3.教育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按时作息。
4.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问答以及句型Its time for….的用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问句:What time is it?和相应的回答。
2.Its time for…的用法。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一些习惯表达法的理解和发音,比如:Just a minute. shool is over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中文为主 + 所教学科目标语言)
1) warm-up
设计意图:播放英语歌曲,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句型,在问候中提到了Kids 这个单词,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个单词的意思,为“Go home ,kids “ 这个句子的学习打下铺垫。
1.Sing a song
2. 出示上一节课的图片,复习学过的单词组。通过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lets do的内容.
3.问候学生:Good morning kids , .what time is it ? 让学生用Its … 、Its time for…句式来回答问题,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给予指导。
2) Revision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既练习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知识,并且为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游戏:“听句子,拨表针”
老师说出Its time for music class 等句子,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将自己的表针迅速拨到相应的位置上。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对又快,并给予鼓励。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息时间表。找学生到前边来向全班同学用所学的句子进行表述。比如“Its …oclock .Its time for…
3) Presentation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借助图片,和教师形象的肢体语言,以及游戏等环节,利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灰太狼,喜羊羊的形象,将“大灰狼,几点钟了?”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状态下,自然地接受语言信息,体会语言在情境中的运用
1.教师设计导语并且出示“下课”的图片,说: school is over ,让孩子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师出示已经准备好的钟表并向其他同学提问:What time is it? 引导学生回答 ,练习几次后教师示意学校的放学时间,待其他学生做出回答后, 教师自然引出Oh,its 4 oclock now.School is over. 教师领读School is over.然后将School is over.Lets go to the playground.合起来分男女生练读,并引导学生回答:OK. 反复进行练习。
2.教学Just a minute.
教师说:School is over. But I want to know Where do you want to go?教师出示课件,出示(Let.s go to the playgroud , Lets go home Lets run)句子,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学生这几个句子的含义 。并且通过不同方法读句子。But Where do they want to go?教师故意设下疑问,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假装没倒好磁带,边说Just a minute,边摆弄录音机,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领会Just a minute的含义。提问学生回答,对于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接着教师领读Just a minute。
3.教师用英语说:我累了,让我们做个游戏吧!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灰太狼的角色,老师扮演喜羊羊,看课件的钟表,做“wolf ,wolf what time is it ?的游戏。根据回答的时间说出Its time for( lunch/breakfast/dinner/English class/school) , 让学生来判断喜羊羊回答的对不对。教师多找几个学生做这个游戏。
4.小组分角色扮演来模仿刚才的游戏来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找最好的小组到前边进行表演。
5. Lisen to the tape .
(1)出示对话的图片的课件,让学生拿出课前老师发给的问题卡片边听边看边思考:
Picture 1:Where do they want to go?
Picture 2:Where are they now?What time is it now?
Picture 3:Whos the man?What does he say?What time is it now?
听完录音,每听完一幅图的内容就请学生回答问题,以检查对对话的理解程度。听完录音后让学生完成课件上的填空。
(2)Listen and repeat. 学生再次听录音后,完成课件上的填空内容。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首先,在课堂上。我运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首先我利用教师评价对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加五分的鼓励,同学们的热情都很高,都想积极参与,效果很好。其次,在进行Lets play 的环节时,我利用小组之间的互评,结合教师的评价,对表演好的小组进行加分,并且通过个人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出本节课最佳明星和最佳小组。
评价方法: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过程与方法:
精读文章,注重涵泳品味,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教学重点】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黄河的资料,有关写作背景,结合“思考探究”预习课文。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古诗词名句,然后谈谈你对黄河的感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浪淘沙》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可以说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精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理解黄河的形象,体味作品中的民族情感。
2、注重涵泳品味,调动起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
3、学会给课文做批注,把握关键语句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
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组诗歌词《黄河大合唱》,论文集《风雨文谈》、《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和一部诗歌集,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等。
2.黄河颂名片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它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
3.写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 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3月份,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宛转(wǎn)劈开(pī)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摇篮(lán)一泻万丈(xiè)气魄(pò)5.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气魄:气势,魄力。滋长:生长;产生.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哺育:喂养,比喻培养。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一泻万丈: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文中指前者。浩浩荡荡:水势大。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九曲连环: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四、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倾听黄河的颂歌
现在请大家认真倾听课文录音,整体文章感知内容,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你从标题“黄河颂”能看出哪些信息?
点拨:“颂”是关键词,意味着作者抒写歌颂赞美之情;歌颂赞美的对象是黄河。
2、说一说听了《黄河颂》,你有什么感受?
点拨:我感受到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黄河的形象,体味到作品中奔涌而出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情感。我感受到中华儿女对黄河对热爱,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活动二:读出黄河的气势
同学们,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请大家想象这一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黄河的形象和宏伟的气势。要求:有感情的诵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读出气势。把握诗的内容,逐步理解黄河的形象和宏伟的气势。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出诗歌的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点拨:
第一部分:朗颂词,表明歌颂黄河的主题。第二部分:歌词,歌颂黄河。
第一层:望黄河(我站在高山之巅„„劈成南北两面)望到黄河的宏伟形象。第二层(啊!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
第三层(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精神。
2、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什么? 点拨:我们民族的精神是伟大而又坚强!
3、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字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有什么特点?
点拨:“望”字统领“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劈成南北两面。”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点拨: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是黄河的自然特点。
“奔向东南”“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是黄河的地理特征。
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5、最能体现诗人对黄河赞颂之情的诗句有哪些?
点拨:最后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号召我们向黄河学习,充满战斗决心。活动三:品味作者的情感
请同学们浸润在诗歌中,仔细品读诗歌,给课文做批注,在字斟句酌中,揣摩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结合时代背景,通过下面问题理解作者要通过黄河颂抒发怎样的情感?
1、诗句“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中“望”字,把它换成“看”字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不好。“望”字表示向远处看,说明黄河有宏大的气势,能显现出整首诗的阔大 意境。而“看”的距离较近,不能突出黄河的宏大气势。
2、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什么?
点拨:“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宛转”、“九曲连环”等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黄河从天而降、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感受到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3、“奔向”“掀起”“结成”“劈成”这几个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这几个词,渲染出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
4、为什么说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点拨: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
5、为什么黄河是“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点拨: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敌的制胜法宝。
6、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点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无数条“铁的臂膀”。这位黄河“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势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激发了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啊!黄河!”在文中反复出现几次,其作用是什么? 点拨:反复出现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8、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这首诗歌作者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周恩来代表党向全国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号召。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 亢、悠扬的船工号子。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3月份,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点拨:这首诗歌抒发诗人对黄河的热爱、歌颂之情。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活动四:体会抒情的技巧
现在,我们合作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是如何抒发自己的爱国激情的?
问题:诗歌既可以直接抒情,也可以间接抒情。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哪种抒情方式? 你还能从自己读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点拨:这这首诗主要采取的是直接抒情。如“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我们学过的《雨的四季》“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活动
五、读出爱国的激情
同学们,假如我们回到了那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我们要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以小组为单位朗诵《黄河颂》,看谁朗诵的更有感情,能激发出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采用合唱式朗诵的形式,设计好领诵、男女生分声部朗诵、合诵。
活动
六、学会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将《黄河颂》与《长江之歌》进行对比阅读,说说二者的异同点。《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点拨:两首歌词都是以物喻人。《黄河颂》表现其巨人形象,表达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长江之歌》热情赞美母亲河哺育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两首歌词风格相近,都是直抒胸臆,热情豪迈。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希望我们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使祖国更加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落后挨打的日子不再出现!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黄河的著名诗句和俗语。
2.课外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激发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民族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6篇
一、再读课文,解读小说语言
1.学生自主品味、朗读文中感受最深的描写语言。
2.小说通过对“他”这个硬汉形象的成功塑造,体现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品出“他”对你的启示。
(1)要勇于面对失败。
他全身疲乏、伤痛,他失败了,但这只是气力与肉体的失败,他的信心与希望始终未曾破灭。他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取得了胜利。
(2)要勇于面对孤独。
当一个人去面对眼前的厄运时,就应勇敢地面对孤独,不埋怨,不放弃,最后终于全身而返。(3)要敢于与敌人斗争。
与狼长时间的周旋,表现出这个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显示出非凡的毅力与坚忍的决心,体现出人类战胜强大势力的伟大力量与气概。
(4)要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他”在与逆境的较量中不时流露出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如吮吸剩骨的甜蜜、享受太阳的暖意、感受周围活跃而健康的生命。正是这种热爱使他充满活力,使他永葆活下去的欲望,并由此不断激发出他的潜能,使他有搏斗下去、战胜失败、面对孤独、超越死亡的勇气和毅力。
3.结合珍视生命的有关名言或故事,品味这一人类的永恒话题。
二、拓展延伸
阅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选取不同角度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热爱生命 汪国真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钟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1.阅读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如《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等,体会这类硬汉形象的独特个性及其典型意义。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要珍惜时光,把握金色年华。教学重难点: 领悟文章的语言,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合作探究。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1、课前5分钟播放歌曲《童年》。
2、师讲述:
一首《童年》将我们带回了如诗如画的岁月。童年是美好的,是有趣的,是懵懵懂懂的。而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出示学习目标。
1、课前已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老师想问一问,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请根据你的理解,说一说三叔和“我”分别是怎样的人呢?(学生作答)
2、三叔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悟出了什么?“我”从与三叔的交往、从三叔的话语里又悟出了什么?这节课通过《三颗枸杞豆》的学习,要探究完成以下两个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读书方法,分点感知主体。
1、教者介绍读书方法——跳读。
这篇文章比较长,在课堂上读完要花很长时间。如何在作好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找出在课堂内我们需要的一些重要材料呢?
今天,老师将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读书方法,这就是跳读。
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的阅读方法。跳读不要求对文章必须从头至尾的通读,只要抓住文章的主要部分,选读某些章节就可以。跳读时要眼脑并用,精神高度集中,迅速扫描,寻找所需材料。
2、齐读读书方法,教者强调跳读的方式。
3、教者出示读书目的,学生跳读课文。读一读,议一议
(一):
请同学们用跳读的方法,读一读“我”和三叔的两次对话,划出对话中不理解的语句,并提出来,讨论交流。指名说,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A: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B: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C: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D:“野豆角花,谁不认识!”这里为什么用“!”而不用“?”。
E:三叔为什么“狡猾“地一笑?
F:三叔为什么说“仔细看看,仔细看看,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G:三叔的眼睛为什么会闪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辉,瘦瘦的脸颊为什么会升起两朵红晕?
H:“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O”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I:50节、52节、53节这三节是全文的重点所在,学生提出来的可能性最大,应着重引导。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有疑难之处可以和老师交流。刚才同学们讨论时,充分体现了良好的合作精神,预习时,要养成小组交流的习惯。这样简单的问题课前就可解决,课内我们重点讨论比较难的问题。(学生作答)
2、教者小结。
通过跳读,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抓一些重点词句如“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等。还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的含义。有时课文的写作背景对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文也有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将这种学习习惯保持下来。
四、深化感知,全面掌握。
1、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读一读,议一议
(二):
三叔先后给我留下了五个谜语,分别是:
(1)三幅画儿,一幅是歪歪斜斜的塔,一座是一堆松松散散的书,一幅是一株弯弯扭扭的树。这是三个谜语。
(2)画儿下面还有三个圆圆的“0”。(3)三叔托父亲交给”我“的三颗枸杞豆。你能猜出谜底吗?
2、指名读题。
2、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3、生回答,教师点评,及时鼓励。
4、师小结。
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升华主题,畅谈感想。
1、教者出示投影。悟一悟,写一写:
请同学们用精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时间、对生命的感悟。
2、学生拿出纸和笔,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下来。
3、指名读,师及时予以鼓励。
六、总结全文。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8篇
一、复习的目的要明确
复习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复习与整理,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沟通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是,复习却不能理解成简单地重复的学习,或者是大量的练习。复习应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复习时要有深化和提升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案例】二年级下册《数运算》单元复习涉及数运算的主要两个单元的知识,一是《有余数的除法》,二是《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我听过一位教师这样上课:课上发给学生一张练习纸,做一题讲一题,到最后,很多学生明显地已经浮躁,不愿意听了。而另外一位教师却独立放手,先让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还要比一比谁整理得又多又全,这无异于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最后学生整理出这样的表格:
学生自己尝试对知识进行复习与整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由厚到薄”的提炼过程,学生对知识复习与整理全过程的参与,有利于形成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这也正是数学知识复习与整理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复习目标要明确
复习课目标的制定比新授课更重要,既不能照搬新授课的目标,也不能照搬课标要求,因为课标是完成学业后要达到的要求,不适合单元复习课或者是专题复习课,缺乏可操作性。再者,目标的制定要与习题一致,即目标设置后要有所评价。复习重点也要在目标中体现。
【案例】二年级下册《数运算》单元整理这一课,课堂目标就是通过整理复习,让学生明晰算理、算法,会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算理、算法,初步学会估算,会用估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设计了完整的练习纸:
通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习题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发挥了习题的反馈作用。习题形式的变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依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将知识前后连贯,理清知识点,扩大知识面,形成知识链。
三、理清整理复习的流程
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应该十分非常清晰,第一,知识点梳理;第二,基础题巩固;第三,易错题辨析;第四,拓展题提升。
首先引领学生在课前自主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知识点的梳理,然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综合性、拓展性的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地逐步构建起了知识网络体系、在练习中加强了知识应用的训练。通过易错题的辨析让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识点。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明白对某一类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不仅是一节课,而应该是一个过程,就像《数运算》单元整理一样,知识点比较多,对知识应用的范围更是非常的广,需要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很多,一节课的时间是绝对不能完成全部复习任务的,教师千万不能心急,企图在一节课上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导致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所以教师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复习计划,将全部内容安排在几节课中完成,每节课分别完成什么都要精心设计。教师要下足功夫钻研教材,构建起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对学习的重点难点了然于心,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心中有数;有很多教师上复习课不备课,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复习课备课需要比新授课更用心、更用功,否则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案例】在《数运算》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有余数除法经常会出现哪些题型呢?
生1:口算题、竖式题……
生2:找规律题,比如△○□△○□△○□……照这样排列,第几个是(),第几个是()。
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一个事物充满兴趣时,他的感觉会变得敏锐,想象会变得自由,思维会变得活跃,构成了自由创新的心境,学习就有了自觉性、主动性、创造力。先是学生对常见的题型进行回顾,然后教师呈现例题,都是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错因的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解题策略。而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复习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既发展智力,又提高能力,使复习课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实效。
四、复习课的误区
1.重复上课
简单地把上过的课再重复一次,缺少对知识的有效整理、更缺少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贯通。这样就无法提升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包办
不敢放手,仍然是一问一答,甚至教师直接代替学生在思考,完全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
3.环节琐碎
讲一点练一点,难成体系,不能整合,同时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
4.练习盲目
缺少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这样就难以实现对知识应用的有效训练,制约着课堂内涵的丰富和效率的提高。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9篇
1. 【课本原句】 When is your mothers birthday? 你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中考链接】 _______ fathers are both scientists. (2007湖北咸宁)
A. Jims and BobB. Jims and Bobs
C. Jim and Bobs D. Jim and Bob
【答案与解析】 选B。表示两者分别拥有某人 / 某物时,要分别在名词词尾加上“s”。
2. 【课本原句】 My birthday is June fourth. 我的生日是六月四日。
【中考链接】 1) 根据汉语提示,在空白处写出适当的单词。
May 5th of lunar year is an important day for Chinese people. It is call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t was just on _______(六月) 19th this year. (2007湖北咸宁)
2) 根据下列句子及所给汉语注释,写出空缺处单词的正确形式,每空只填一词。
April is the _______(第四) month of the year. (2008浙江宁波)
【答案与解析】 1) 填June。2)填fourth。“第四”要用序数词fourth来表示。
3. 【课本原句】 —How old are you? 你多大了?
—Im fifteen. 我十五岁了。
【中考链接】—How old is your daughter? —______. We had a special party for her ______ birthday last week. (2008湖北恩施)
A. Nine; ninthB. Nine; nine
C. Ninth; nine D. Nine; nineth
【答案与解析】 选A。回答“多大年龄”时,要用基数词;表示“第几个生日”时,要用序数词。
4. 【课本原句】 English speech contest. 英语演讲比赛。
【中考链接】根据句意及所给汉语提示补全单词。
Making a ______(演讲) in public is a kind of art. (2008四川乐山)
【答案与解析】 填speech。speech意为“演讲”,为名词。
Unit 9
1. 【课本原句】 Does she want to go to a movie? 她想去看电影吗?
【中考链接】 Meimei has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_ Meimei _______ to look after her little brother at weekends? (2008山东烟台)
【答案与解析】 1) 填Does; have。当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变为一般疑问句时,要在句首加助动词does来构成,谓语动词要用原形。
2.【课本原句】 I like thrillers but I dont like comedies. 我喜欢恐怖片,但不喜欢喜剧片。
【中考链接】 Its a nice house ______ it hasnt got a garden. (2008北京市)
A. and B. or C. butD. so
【答案与解析】 选C。根据句意来判断,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but,意为“但是”。
3.【课本原句】 She often goes to see Beijing Opera with her father. 她经常和她父亲一起去看京剧。
【中考链接】 —Mary, would you like to go hiking ______ me?
—Yes, Id love to. (2008吉林长春市)
A. inB. atC. toD. with
【答案与解析】 选D。根据句意判断,要用表示“与……在一起;和”意思的with。
4. 【课本原句】 Its a very successful thriller, ... 它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恐怖片,……
【中考链接】根据句意及所给汉语提示补全单词。
As we know, Liu Xiang is a ______(成功的) player. (2008甘肃兰州)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10篇
一、目标
1.理解首诗所蕴含哲理。2.领普希金诗歌语言特点。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步骤:、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精深,世界范围有着广泛影响,且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们就学习首广传诵俄罗斯诗篇。
二、作简介
亚历山·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诗人、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父”,俄罗斯文学语言创建新俄罗斯文学奠基人。诗具有艺术成就无言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诗:“所表现音调语言力量令人惊异地步:像海波煤蝶样柔、优美,像松脂样醇厚,像闪电样鲜明,像水晶样透明、洁静,像春天样芬芳,像勇士手剑击样控骼有力。”
但“诗不翻译”,译诗不等于原诗,而们现又只能通过译诗学习、欣赏,但愿们能尽能地领悟这首诗美。
三、作背景
这首诗于普希金被沙流放日子里,以赠诗形式邻居奥希泊娃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世隔绝。这样处境,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斗志,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诗阐明怎样人生态度?
明确:诗阐明这样种积极乐观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时,不悲伤,不心急;苦恼时候善于忍耐,切都过去,们定永葆积极乐观心态;生活不能没有痛苦悲伤,欢乐不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日子终。
2.诗歌最特点就形象说话,最忌直白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得巨成
功,同学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
明确:①这给邻居女孩赠诗,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姿态副教训人语气,而以平等娓娓语气,语调亲密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人情味哲理性。
3.这首脍炙人口名篇,许人记自己笔记本,作鼓励自己座右铭,读,喜欢这首诗吗?什么?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作业
六、教学记:
“诗不翻译”,译诗不等于原诗,而们现又只能通过译诗学习、欣赏,们只能尽能地度、思、想象,才能更好领悟这首诗美。
未选择路、目标求
1.理解这首诗所蕴含哲理。2.领普希金诗歌语言特点。3.学诗歌象征手法。4.背诵《未选择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入新课
古今许诗人作家,“路”都有过精彩描,同学们否记得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而求索”,辛弃疾有“独楼,望尽天涯路”诗句,鲁迅有“其实世本没有路,走人,便成路”这富于哲理名言。人们常常人生比作走条路,人生选择比作路选择。今天们就学习首“路”诗。
二、作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诗人,美国非官方桂冠诗人,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主作并出版10部诗集,这首
其第三部诗集《山间隔》名篇。
弗罗斯特以抒情短诗著称,抒情短诗质量,容形式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主艺术成就就于能思想情感富有象征意象糅合起,抒情诗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个旨通过自己诗歌说明某哲理诗人,利意象或比喻讲述心得体,阐明人生、社宇宙态度,由于重视自己诗歌思想性,所以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哲理,而且常读常新——诗歌永远耐人寻味,使人不断有所、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表面自然界道路,实则借自然界路表达诗人人生路思考。这里其实运文学艺术常象征手法。
2.什么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文学作品,明甲事物,借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种表现手段,种具体形象,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有类似点事物比拟想说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种谋篇立意手法,比喻则种修辞手法。象征般统摄全篇,而比喻只个别语句、语段起作。3.全诗共5节,同学们简洁语言概括每节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怅惆——年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自己所选择路,但重点都放未选择路。诗题表明这点。既然选择,什么重点又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就选择。选择路步步变现实,而生活许人往往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能,才更加产生未选择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人常情,人生真实照。
四、品味:
1.诗第二节,诗人说另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什么又说“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因人迹稀少,才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因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能别人没有美丽。这条路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许更艰辛、更需开拓,因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魅力。2.这首诗蕴涵怎样人生哲理? 人生就次又次选择,人生岔路口,做出什么选择决定生度过。人只能选择种人生道路,所以慎重。但有魄力,勇于创新进。3.诗人何诗题名“未选择路”? 这首诗人生道路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节两条路,第二节选择路,第三、四节未选择路。
由此见,诗人作重点未选择路,这从诗题体现出,这主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道路供选择,但个人往往只能走条路,而还有其许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已选择道路,而重未选择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选择问题。4.学这首诗,从悟出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致。譬如:人只能选择条人生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选择,不随波逐流,而经过自己思考,作出独立自主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怅们——年回顾、叹息
七、教学记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蒙田
2、了解随笔这种文体
3、积累本文需掌握的重点字音、字词、字义
4、学会阅读的简单技巧:画重点句、找关键词、总结概括
5、学会重点分析带有哲学性的句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韩红的歌曲《天亮了》背后的故事导入,把学生引入对生命这一议题讨论的情境之中
2、通过老师示范朗读第一段,学生齐读二三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悟生命的哲学
3、通过老师故事性的具体讲解来诠释文中带有哲学意味的抽象句子,化抽象为具体,兼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热爱生命
2、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来热爱生命、如何把热爱生命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
【教学重点】
1、对哲理性句子的讲解,如“生活的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2、基础知识的掌握:重点字词的积累。随笔文体的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
3、使学生感受生命是美的历程,是自然的厚赐,体悟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对本文哲理性的把握,学会分析带有哲理性的重点句子
2、把学生带入那种热爱生命的情境之中,以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真实感悟,培养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的积极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韩红——天亮了,关于生命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
而就在悲剧发生时,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失去了生命。
这个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用真情创作了感人至深的《天亮了》
韩红说她一谈到这件事情的时候,就特别恨那些对生命完全没有任何尊重可言的人。
生命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话题,因为没有生命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古往今来每个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不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田的《热爱生命》,共同倾听这个来自16世纪法国的思想家的声音......(二)背景知识(充分介绍,奠定基调)
① 【作者介绍】(先看注释)
1、相隔遥远的时空,思想和感情距离我们很近,16世纪的现代人。
在时间上,他与我们相距近5个世纪;在空间上,他生活在我们亚欧大陆的另一边,法国。
作为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和散文家。他几乎把毕生精力用在对人性种种形态的审视和研究上,撕去一切人为的伪装,揭示人的本来面目。所以,在16世纪的作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2、个人经历:做官辞官——闭门读书——游历各国——写成《随笔集》
他曾经当过15年的文官,后辞官回乡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户读书思考。
但他也喜欢出游,曾经游历瑞士、意大利等地,他一边游玩,一边留意各地的风俗人情。
他把自己的读书心得、旅游见闻、日常感想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成了《随笔集》,并于1580年出版。
3、作品地位: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之一
与《培根人生论》《帕斯卡尔思想录》一同被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的三大经典,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散文对英国培根、莎士比亚和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的一些先进思想家、文学家和戏剧家的影响颇大。
4、写作特色:
蒙田以博学著称。他的语言平易通畅,不加雕饰,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
文章写得亲切活泼,妙趣横生。全书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充满哲理性,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② 【文体介绍】(关于随笔)
南宋的洪迈给随笔下定义言“意之所之,随即记录”“纵意而谈,涉笔成趣”这是我国最早给随笔下的定义,也是最贴切的阐释了随笔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
(三)学生默读第一遍,老师带领扫除生字,并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学生要注意在读的时候画出生字、生词,并深刻体会整首词的思想情绪。
【重点字音、字形、字义的积累】
1、注意括号内字的写法 枯(燥)无味 赋(予)(躁)动不安(惋)惜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并学会运用
A 垂暮之年:(喻)老年 垂:接近;暮:黄昏
B 稍纵即逝:指某一事物消逝很快
C 丰盈:①(身体)丰满 体态丰盈
②富裕、丰富 衣食丰盈
D 消磨: ①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消磨岁月
②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消磨志气
3、注意读音
尽量 ①jǐn 副词,表示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如:把你知道的尽量告诉大家。
②jìn 达到最大限度。如:喝了半斤酒,还没尽量。
(四)文本研读(老师示范兼学生齐读)
【第一段研读】
1、老师读完第一段不禁有一个疑问,我们本文的课题是“热爱生命”,而作者一开篇却谈到如何“度日”,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呢?(大家觉得“生命”和“度日”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生命和度日密不可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所度过的每一天组合而成的。
同时,作者从如何度过生命中平凡的每一天这个稀松平常而与我们人人都紧密联系的话题入手,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熟悉亲切之感,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
老师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自己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小情节。
我曾经登录过这样一个网站,它可以计算出每个人今生寿命的长短,它主要是根据不同人的日常生活习惯来为你预算:比如你有没有抽烟或酗酒的恶习、是否热爱并坚持运动、日常饮食是否规律、每天的睡眠是否充足等等。等我填完我的个人资料,通过电脑神奇的运算,计算得出我将活104岁,这说明我的生活过得还是蛮绿色的。然后电脑屏幕上就显示出一个电子表:它把我生命剩下的80多年换算成一长串的数字,以秒为单位。当我看见电脑屏幕上的秒钟一秒秒的走动和流失,内心陡然震动!就在那时,我深切的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可贵,应该倍感珍惜我们生命里无形的每一秒钟。
3、接下来老师给大家一个具体的珍惜时间的机会,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找出本段中的两处对比,看谁找得快!希望大家用作者的原话来回答、学会找关键词。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对比?
【第一处】好日子、坏日子的不同的度日方法
首先,把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好日子)
一种是风和日丽的时候,(坏日子)
然后,对两种不同的日子作者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坏日子”要“消磨”、“飞快地去”;
好日子要“慢慢赏玩”“领略美好”“停下来细细品尝”。
作者在这里的观点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不谋而合,亚里士多德如此阐释——
“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快乐,快乐的途径有两条:第一,发现使你快乐的时光,增加它;第二,发现使你不快乐的时光,减少它。”
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二处对比?
【第二处】“哲人”和“我”对生命的不同看法作对比(积极、消极)
“哲人”:“打发”“消磨”“回避”“无视”它,仿佛生命是“苦事”“贱物”;
“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我们的生命是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对比的作用】通过这两处对比,作者所强调的是怎样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哪位同学为我们总结一下。
蒙田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并“富有乐趣”的,是“自然的厚赐”、“优越无比”的,即使是“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他反对那种“不堪生之重压”或者“白白虚度此生”的生命态度和做法。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蒙田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第二段研读】
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一下第二自然段。
【第二段同学读箴言、重积累】作者在第二段就引用了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名言,来论证这一观点。大家再一起朗读一下这句箴言,同学们在平常课内外阅读时,可以收集一些你喜欢的、有意思的名人名言或优美诗词,按时翻阅最好能够背下来,以便你在写作文的时 候能够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拿名人的语言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证明,可以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
(第二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研读】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对待生命,就会变成一个糊涂的人,一生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躁动不安。这是何等的可怕!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才能摆脱糊涂人的圈套呢?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第三自然段,首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做一个睿智之人而不是糊涂之人?
第一二段作者讨论的的都是关于生命的话题,然而在第三自然段作者却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也就是生命的另一面——死亡。
同学们有思考过死亡这个话题吗?大家害怕死亡吗?
既然人们一般都害怕死亡,本段第一句作者却指出“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提问)这是为什么呢?结合后文回答。
答: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而作者之所以不感到死亡的恐惧,随时准备告别人生也毫不惋惜,也就是因为他乐于生。
【哲理句子的讲解,切合学生课堂反应,重点挑选两句作详细讨论】
(哲理句子)“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的理解?
生与死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有生必有死,我们每个人之所以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正是由于我们每个人必然有走向死亡的那一天。我们的生的状态是相对于死的状态而存在的,正如幸福之于痛苦、饱与饥、胖与瘦的关系一样,他们相对存在,缺一不可。
同时,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衡量价值的起点.只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对于死亡才没有遗憾.(哲理句子)如何理解“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句话呢?
正面:如果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
反面: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
既然“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那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乐于生”呢?
作者接着提示我们说“享受生活也要讲究方法”。大家一起在文字来找一找享受生活的具体方法?根据原文,稍加概括。
①【关心生活、增加生活的乐趣】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②【无法增加生命长度、可以增加生命的分量】
对于生命的长度,我们也许无法去预测,就像2008年发生在我身边的汶川地震一样,地震中丧失生命的人们,前一刻或许他们还在欢歌笑语,而后一秒刻,他们却已经被压倒在废墟之下。然而希望大家不要悲观,虽然每个人都无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却可以把握现在,增加生命的分量,也就是我们每一天生活的质量。
③【抓紧、有效利用现在时间】对待时间我们要抓紧、并且有效利用。把人生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过得丰盈饱满。作者以自己为例,自信比别人多一倍的生活即使已经进入老年(时 光无多就是老年)”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使自己最后剩下的“生活过得丰盈饱满
(哲理句子)“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请同学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课文加以阐释。
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顾城的《小花的信念》,同样是路边的石块间的小花,顾城关心到了,以此萌发了他写诗的欲望,这给他的生活增加了乐趣;而其他人路人看见同样一朵小
花,却一眼扫过、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生活中自然也就少了几分诗情画意的乐趣。老师就是想提醒大家,只有关心我们的生活,才可以真正的享受生活,乐于其中。
【通过现代诗歌来引导大家挖掘生活中的诗意,以培养大家关心生活中的乐趣,同时辅以结合我自己对生活的关心和感触以及快乐所得】
【自由讨论】:同学们可有什么享受生活乐趣的方法?请大家各抒己见。
学习本文后,同学们对生命又有怎样全新的思考?又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请思考2分钟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思想。
(六)结束语(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总结文意】——最后我们再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所昭示的基本意义。
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已,(没有了生命,生活便无从谈起)因此,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热爱生活,珍惜时光。
【情感升华】许许多多的人用尽毕生的精力在诠释着生、领悟着生命、发掘着生命的真谛,比如下列作家的作品就是如此(推荐汪国真《热爱生命》、杰克 伦敦《热爱生命》)这些人因不同的经历而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思考,课后请大家找来读一读。或许,当你正经受着生活的磨难时,这些作家、作品会启悟你引导你会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会让你发现生命永远是一曲值得称颂的歌。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热爱生命!【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8、9单元教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