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读后感写法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读后感写法范文(精选8篇)

读后感写法 第1篇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

第一段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我觉得哪哪哪比较好,我有什么样的看法。

第三段联系实际生活,把书里的和生活中的结合起来,抒发下真情实感,生活中怎么怎么样,我觉得怎么怎么样,我学到了什么。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读后感写法 第2篇

——《读后感》作文指导讲教后反思

高玉华

今天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我和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互动,及时指导,师生都有收获。

一,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

我运用电脑课件,出示读后感的“开头写法”、“结尾写法”、“过渡方法”、“拟题方法”,直观形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写作方法。

(一)开头写法。

1,开门见山,直接交代。开头交代自己看了什么电视节目、读了什么文章。

如,今天早上,我收看了《早点回家》动画片。2,开头可以“格言”、“诗句”导入,表明自己观看节目(读书)后受到的启发。

如,“可怜天下父母心”,当我们放学时,父母都盼望着我们早点回家。观看了《早点回家》更让我明白

早点回家才安全。3,对比写法,写自己看完电视节目(读书)后的收获。

如,我和《早点回家》动画片中的汉堡相比,差不多。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4,以疑问句导入。

如,当我们迟迟未归时,你知道谁最担心吗?

(二)结尾写法

(1)总结全文,升华感受。

总结可以回应前文,再一次强调观点;不要牛头不对马嘴。比如,开头是关于时间的看法,结尾还是紧扣时间的有关看法,不要开头写时间,结尾写要养成发习惯。

(2)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3)首尾呼应,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o

(三),拟题方法:

(1),《×××》观后感(2),观《×××》有感

(3),都是电脑游戏惹的祸——观《早点回家》

有感

二,联系实际谈感受,富有真情实感

学生在掌握了方法后,能结合自己所阅读的课外书,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读后感受。

如,潘静均同学说:“我读的是《蔚蓝色的彼岸》。这本书的内容是: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即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

们表示歉意和爱……”

静均表达得很简练。我及时肯定:“静均同学能简练介绍主要内容,这是写读后感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联系自己实际谈感受。你对书中哪些内容印象深

刻?”

静均说:“书中有个片断写——姐姐,我很抱歉我门上原来贴的那张纸。我随时欢迎你进来。你可以借我的钢笔、铅笔、水彩笔,什么都行。真的,这是实话。当我读完这部分内容时,我内心很惭愧。因为我想到我也是一个姐姐,我也有一个弟弟。可我并不爱护他。经常因为一些事情,而与弟弟争吵,是小肚鸡肠。与弟弟抢吃的、抢用的。我读完书后,我觉得我不应该像哈里一样等到死后才后悔,那已经太迟了。

世上没有后悔药。”

我表扬:静均能从书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了认识,很有收获。我相信她一定是个好姐姐。“ 很多同学也都谈了自己所阅读的好书内容及读书体会。有的说;“俗话说,适当游戏益脑,过度游戏伤身。我知道玩游戏能让人意志消沉,学习注意力分散,因此,我们不能像动画片中的人物一样沉迷于玩游

中。“

他的这番话、这番观后感受,对于全班同学也是一种教育,大家都知道玩游戏的严重后果。

三,情境表演中。指导写具体。

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表演“妈妈焦急等待孩子回来“的场景。教师要有目的地指导写具体的方法渗透。

如,学生扮演妈妈很着急,会是什么表情?有哪些词语可以描写人的着急的样子,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什么呢?会有哪些举动呢?教师要指导到位。使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的内容能够写具体。

读后感的写法

提及写读后感,自然而然地就与写读书笔记联系到一起.众所周知,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从根本上提高认识.写读后感笔记有益于我们养成勤动笔的好习惯.可谓好处多多.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们就重点来谈谈第二种.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读后感的写法

读后感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倍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一直缺乏理性认识,只浮在感性阶段。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体的人因受到某一客观知识影响而引起的独特心理感受的文体。

从这一定义看,读后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的性质决定的。读后感的写作对象是“感”,即作者的感想、认识、体会、观念。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事物,而是观念形态的事物。因此,不能写成记叙文,只能写成议论文,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

第二,读后感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并不像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那样,是从写作方法或功能上划分的,而是从其产生方式上来说的。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都具有自为性,即作者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自为认识和自为感受。读后感则不同,它具有受动性。读后感中的“感”虽然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但不是作者自古以来而为的;而是被为的、引发的,因此,读后感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引感物,即引起作者产生感想的具体客观知识。

第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说,凡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性反映,读后感当然不能例外。但读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将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它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的结果。这就是读后感和别的文体的主要区别,也是它比一般议论文的特殊之处。因此,读后感也往往依据引感物进入作者感觉器官的具体途径成为观后感或听后感。

第四,读后感即读后之感。“读后感”这个词本身是个偏正结构,“感”为正,“读后”为偏,可见,读后感的议论对象是“感”,而不是引感物。但这个“感”不是作者自为产生的,而是由于受了引感物的影响和启发,作者才把自己思想中潜在的意识作为感想,再以观念形态显化出来。

第五,文章讲究照应。因为文章应该是一个密闭紧合的“一”,而不是“半”或“缺”,只是首尾照应才能体现这一点。

归纳以上特点可知,读后感的基本套路是:

第一部分:简介引感物。

第二部分:引出感想。

第三部分:论证感想的真理性。

第四部分:照应引感物,收束全文。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引感物的简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说明的方法;二是要简明准确。引感物作为客观知识,一般不需要叙述,只要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即可。

第二部分是从引感物引出作者的具体感想。这之间最好有一句或一段过渡性的句子。作者将自己的具体感想引发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所以有的作文指导书上说这是提出论点,都是说的一个意思。

第三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和重点部分,即论证部分。论证什么呢?既不是论证引感物的内容,也不是论证从引感物中印发出某一合理性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想,而不是别的感想”,而是论证论点的真理性。这时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论证方法,从多个方面加以论证。

第四部分是文章结局。文章在作了充分论证之后,论点得到深刻充分的论证,也就达到了目的,应该结束。读后感由于是“读后之感”,所以不能在议论部分嘎然而止。它从哪儿起笔,应该又回到哪儿去,所以它一定要照应引感物,才能结束全文。

第四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中的“起”“承”“转”“合”,文章从引感物始(启),引出感想(承),转入对感的议论(转),最后,论点与引感物融合为一,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合)。

读后感的写法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的写法

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

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读后感在写感想的时候,要防止离开原文;“读”与“感”互相脱离。初学写作者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引出观点后,就把所读的作品放到一边了,这是不恰当的。应当在行文中注意抓住原作品,最后也应当回到原作品上,以照应开头。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读后感,体味一下读后感的写作技巧。

读后感的写法

阅读时,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从而产生颇多感触、联想和体会,这就是读后的感觉,读后感这种文体也就应运而生。

首先,“读”是“感”的基础,要精读原作,准确把握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使“感”有坚实的基础。

第二,“感”是核心,要真要实。它既不能离开原文空发议论,也不能对原文内容进行简单重复,它是感受者与原文产生共鸣,带来的认识上的飞跃与升华,或是在原文启迪下产生的新思考、新观念,新视点,新的观念。

总之,好的“感”或真,或实,或新,最忌肤浅、陈旧或无感而发。

第三,写作技巧。一般来说,读后感的文体,有其基本样式(但不惟样式):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篇名、作者、内容概要;为“感”做铺垫,这一段不宜长,注意简洁。

2、阐明、抒发自己的感受,这一段应求真,求实。

3、联系实际或借助联想。联系实际要有针对性,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贵在新奇,耐人寻味。

4、画龙点睛,归纳小结。这段可以提出建议,阐明希望;可以自我激励,自我警醒;也可以发人

深思,隐喻哲理。

第四,多看一些有质量的读后感;有感时要抓住,要勤于动笔,因为感觉易逝、易淡漠、易冷却。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 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 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把书读好,并从中有所感悟,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1、确定一个观点。读一本书可能有多方面的感受,因为有些书的内容很丰富,提供了多角度分析问题的可能性,但由于读后感的篇幅都太长,只能确定一个观点,你问的两篇读后感均如此。

2、介绍所读书目的大致内容。这种概括的介绍是为了说明感想从何而来,是为发表感想张本。要明确提出你的感想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论述。

3、内容的扩展。论述时,不能只限于你所读书本身的内容。

4、联系实际。“实际”的内容可以是社会现实,可以是个人感想;可以是反面教材,也可以是正面体会。

5、标题。读后感的标题一般有正、副两个。正标题写明观点,副标题写读的什么书。

6、三要素。读后感要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

读,议、联、结

读后感的写法,同学们可能都有所了解。就是写读后的感想、看法。要求有读有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它的一般结构形式是∶开头读的部分、由读引出观点的部分,中间分析联想部分、结尾回扣总结部分。根据这一点,读后感的写法,可归纳为四个字∶读,议、联、结。读要读进去,就是开头读的部分要抓住原文的中心和要点。“议”由原文引出观点,一般附在读的部分。联,就是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文的评论上,要能产生联想,说出真实的感受。或联系自己,或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就是说读和感的内容不能完全脱离,在感的内容中应适时地、经常地回扣原文的主要观点和事实,把它们作为感的论点或论据。“结”就是从说明原文给人们什么启示的角度提出看法,总结全文。

浅说读后感

读后感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倍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一直缺乏理性认识,只浮在感性经验阶段。

什么是读后感呢?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体的人因受到某一客观知识影响而引起的独特心理感受的文体。

从这一定义看,读后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的性质决定的。

第二,读后感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并不像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那样,是从写作方法或功能上划分的,而是从其产生方式上来说的。

第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上说,凡文章都是作者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性反映,读后感当然不能例外。但读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将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

第四,读后感即读后之感。“读后感”这个词本身是一个偏正结构,“感”为正,“读后”为偏,可见,读后感的议论对象是“感”,而不是引感物。

第五,文章讲究照应。因为文章应该是一个密闭的整合的“一”,而不是“半”或“缺”,只有首尾照应才能体现这一点。

归纳以上特点可知,读后感的基本套路是:

第一部分:简介引感物。

第二部分:引出感想。

第三部分:论证感想的真理性。

第四部分:照应引感物,收束全文。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引感物的简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说明的方法,二是要简明准确。引感物作为客观知识,一般不需要叙述,只要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即可。由于文章本身为议论文,应试(课堂)作文又有时间和字数限制,因此对于引感物的说明不必多费笔墨,以免浪费时间,或者详略不当,本末倒置,甚至脱题。

第二部分是从引感物引出作者的具体感想。这之间最好有一句或一段过渡性的句子。作者将自己的具体感想引发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所以有的作文指导书上说这是提出论点,都是说的一个意思。

第三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和重点,即论证部分。论证什么呢?既不是论证引感物的内容,也不是论证从引感中引发出某一感想的合理性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想,而不是别的感想”,而是论证论点的真理性。这时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论证方法,从各个方面加以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一般可以抛开引感物,只须紧紧扣住论点即“感”进行议论。读后感成功还是失败,主要取决于这一部分。

第四部分是文章结局。文章在作了充分论证之后,论点得到深刻充分的证明,也就达到了目的,应该结束。但读后感由于是“读后之感”,所以不能在议论部分嘎然而止。它从哪儿起笔,应该又回到哪儿去,所以它一定要照应引感物,才可能结束全文。

这四个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启—承—转—合”,文章从引感物始启),引出感想(承),转入对感想的议论(转),最后,论点与引感物融合为一,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合)。

应试作文,虽然大多写的是议论文,但即便是读后感,题目形式也往往不同,有些是明显的读后感形式即普遍性题目,如《读……有感》《……给我的启示》《读……之后》;有些是具体性题目加副标题,有些则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具体题目,并没有用副标题显示它是一篇读后感。

严格说来,之所以说读后感是一种特殊的议论文,就是因为它的议论对象(感)带有某种规定,但任何规定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具有启发作用,一方面具有限制作用。读后感虽然是写“感”,但这“感”有它的规定,就是引感物。引感物作为“感”的原因和条件,一方面可以启发作者的思路,另一方面又限制了作者的思路,要求作者的感想必须与引感物内容具有形式上的相似性。如果感想与引感物的内容缺乏形式的上相似性,就不是“读后之感”,而成了游离于引感物之外的自由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脱题。因为这“感”不是从给定的引感物中引发出来的,而是作者自发产生的。

读后感写法 第3篇

一、读后续写法的定义

读后续写法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简称为读写整合法。将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具有吸收技能(receptive skill),写作具备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将这两者相整合可以使两种技能互相促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在英语写作教学在应用读后续写法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灵活而多样的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技能。

二、当代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问题

1. 学生的阅读量不足。

促进英语教育的发展,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价值必须扩展学生的英语阅读量,据调查研究,大多数学生的英语阅读量较少,只注重英语教材阅读,忽视了课外阅读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而阅读与写作密切相关,阅读能力低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2. 学生的写作素材相对贫乏。

有60%的学生反映在进行英语写作的过程中经常会觉得写作素材贫乏,很难下笔。某学校曾经在一次英语测试中以“Pressure”(压力)为作文题目,很多学生在文中反复出现“I have much pressure”的错误表述方式,很少写自己的压力来自哪些方面。这说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写作资源贫乏,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写作能力还有待提升。另外,学生的写作素材过于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对英语写作缺乏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很多学生表示和英语听力、阅读和语法相比,最不喜欢英语写作。

3. 教学方法的灵动性不足。

部分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灵动性,没有实现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很难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所选用的阅读内容篇幅过长,阅读时间有限,这必然导致学生对文章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很多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一般只为学生拟定题目,没有引导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文章,学生的写作资源有限,很难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而且,很多教师在开展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时往往会忽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不能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作用。

三、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方案

1. 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效果。

教师在采用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工作时,应注意提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整合效果,在挑选阅读例文是应该选取短小的经典阅读,这种例文融合了各种词汇和语法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等学生读完文章以后,教师可以运用互动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阅读例文来书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某教师曾经为学生展示了一篇英语例文《No sweat without sweet》,文中第一段是:“No sweet without sweat is an old saying which was coneluded by ancient people from their daily experiences.In a success,genius can't replace sweat.Sweet mostly comes from sweat rather than genius.No sweat without sweet,hold on your dream,make your dream come ture.”,教师让学生读完文章之后以《Make my dream come ture》为话题写作文,告诉学生先介绍自己的梦想,然后描述自己实现理想的计划,最后抒发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很多学生在《No sweat without sweet》这篇例文的启发下引用了爱迪生、居里夫人、狄更斯、巴赫等世界名人艰苦奋斗、取得成功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文章内容,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另外,教师在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可以通过优化写作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展示声音、图像、文字并存的英语例文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例如先让学生鉴赏节选自《圣诞颂歌》(Christmas ode)、《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一朵朵红花的玫瑰》(A red red rose)、《仲夏夜之梦》(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等经典英语文学的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写感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仔细鉴赏《傲慢与偏见》(Pround and Prejudice)、《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艾玛》(Emma)、《劝导》(Persuasion)、《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等世界名著,体会英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汉语思维,灵活掌握并运用英语语法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2. 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

帮助学生搜集写作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需要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某学校曾经以“reaction to a book or an article”(读后感)为话题开展了任务型阅读写作活动,让学生在两周时间内自由拟定题目写英语作文,有很多学生在文中描写了自己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感想,某学生的作文题目是《Impressions of<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读《三国演义》的感悟),将三国翻译为the Three Kingdoms,演绎译作romance,按照英语语法规则将《三国演义》翻译成《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学生还在文中使用了宾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翻译了《三国演义》中的名言和中国经典诗词,引用了中国戏剧文化,介绍了《龙凤呈祥》、《八阵图》、《祭灯》等剧情。学生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译作“No indifferent to realize ambition,No peaceful have lofty aspirations”,符合英文语法规则,文章内容充实,观点明确。由此可见,开展任务型阅读写作活动,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翻译技能和文学素养,实现英语和中文的互译,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3. 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多模态”是英语单词“multimodality”的译文,不同的语言学家对“多模态”的定义不同,Kress和van Leeuwen认为多模态的三维模式包括再现、互动、构图,认为多模态是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朱永生指出模态这种媒介包括语言、图像、音乐、颜色和技术。顾曰国认为模态是人类通过视觉与听觉和别人或者机器、物体、动物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教学法非常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采用多模态互动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借助现代技术为学生搜集经典英语阅读和例文,整合学生的优秀英语作文和精彩描写,帮助学生总结写作经验,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其次,教师要注意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工具来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通过使用VCD、动画片、PPT的形式来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工作,增加课堂趣味性,在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英语写作平台,组建英语写作交流小组。也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组建群论坛,让学生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英语作文,探讨写作中的语法问题,交流写作技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读后续写法是一种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阅读具有吸收技能(receptive skill),写作具备产出性技能(productive skill),在英语写作教学中使用读后续写法可以使吸收技能和产出性技能互相促进,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目前,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尚且存在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写作素材相对贫乏和教学方法不灵活等问题,因此需要将阅读与写作相整合,为学生列举经典英语例文,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将中文阅读和英文写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为学生构建英语写作合作交流平台和写作论坛,实现写作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充分发挥读后续写法的作用。

摘要:读后续写法是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英语写作教学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本文将从提升阅读与写作的整合效果,将中文阅读与英文写作相结合,采用多模态互动法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自觉性等三个方面来举例分析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并提出个人建议。

关键词:互动协同,读后续写法,英语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慧子.初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实践——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过程写作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22).

[2]张嘉姝.巧用“支架”,提升高中英语单元话题写作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4(29).

[3]刘慧.多媒体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多模态互动模式的导入及其有效途径探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13).

[4]吴国权.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5]李莲花.读后续写法与任务型写作的有效整合[J].广东省四会市四会中学,2015(07).

[6]张月.基于互动协同的读后续写法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

[7]李兰.读后续写法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教育,2015(1).

读后感写法 第4篇

[关键词]读后续写 写作能力 知识储备 初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44

读后续写法是有助于巩固基础知识、有效提高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好方法,但要使其持久有效地实施,教师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笔者在本文中从两方面阐述读后续写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 读后续写前的知识储备

读后续写要求学习者有较高的主动性。在续写时,学习者要积极主动地调动原有知识,根据原文进行模仿创造,这种创造模仿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语感。有足够的输入后才会有相应的输出,因此笔者坚持听写和默写,为读后续写储备知识。

1.听写。初中七年级、八年级上学期每天听写一次,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功课较紧,学生作业量多,每个模块至少听写两次。听写内容包括模块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单词听写不是按照单词表而是按照上课时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包括单词词形、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以及易混词等。听写的短语包括固定短语、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包含有本模块核心词汇的短语,然后再通过听写句型加强对时态、语态和句法结构的考查,句子尽量包含本模块单词和短语。学生一次听写不过关的词或句型,再听写一次。但听写前要对这些词句进行讲解,并尽量用中考卷中的句子说明考查的是哪些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其用法,同时不断减轻学生对中考的恐惧感。

2.默写。新课标英语教材中每个模块都有模块任务(module task),模块任务就是模块的主题,模块的词汇、短语、句型、练习以及语篇阅读均围绕模块任务来展开。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创造性使用教材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对篇章理解的能力。首先备课要精细,课前对模块的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一定要把握到位,把模块的相关练习先行做完,在课堂上针对重难点把练习和课本内容渗透和整合起来。让学生在上每节课后也能和授课教师一样清楚哪些是重难点,使学生课后能抓住重难点来进行听、说、读、写全方面巩固。为达到课课清和深化巩固的目的,笔者鼓励学生多读,背诵包含重点词汇和句型较多的对话和段落,然后通过默写来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这样检查的方式适合大班学生,教师批改也方便。对于无法默写出来的学生,提供或学生自找一篇与本模块相关的文章背诵,也可以截去一部分让学生续写。对背好且默写出来的学生,以及能续写出富有逻辑性和创造性作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更持久的兴趣。

二、 读后续写

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量后,选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富有情趣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但要截去某任意部分让学生续写。续写的优点在于读写结合,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写,写是对阅读的检验和进一步深化。

1.续写前,学生必须先认真细致地多次阅读,理解文章中的语句、段落意思、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文章旨意以及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与文章融合在一起,融合性越高就越能写出与作者原意更相符的段落或作品,使所续写的内容更有情趣和创造性,同时成就感也会得到满足。

2.续写时,基础相对较弱、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借助文章中的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子“抑制母语汉语迁移,阻止汉语语境知识补缺,使英语写得更地道,犯错率更低”。(王初明,2012)基础较好的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也较强,通过反复阅读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增强语感和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写的能力的提高。续写能有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避免了一般英语阅读理解练习中出现的答案雷同现象。

3.续写后,要及时做出反馈和评价,可以自评、互评或师评。教师批改时,不要面面俱到,把习作圈圈点点过多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觉得自己所写的作文中没有一个句子是完全正确的,致使学生更惧怕写作。评价学生的写作可这次针对拼写、下次针对语法或连接词,接下去再对篇章的逻辑性、连贯性或创造性进行点评,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教师的反馈和评价标准,学生也会知道自己对写作各方面掌握的情况、水平如何,在下次写作时就会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从而不断地减少错误并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读后续写法作为新兴的读写结合方法,具有超越许多其他方法的优点:模仿与创造、学习与运用、输入与输出相结合。这些优点恰好与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相符。读后续写法虽已经验证是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但还处于有待完善阶段,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王初明.读后续写——提高外语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式[J].外语界,2012(5).

读后感写法 第5篇

题目:读《滴水穿石》有感

第一段:简述这本书的书名、作者等情况,再讲一下读了这本书的感受,比如说感觉受益匪浅,或者说对我很有启示等。

第二段: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尽量精炼)

第三段:读了这本书的感想,这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开头先讲一两句自己的观点或者感想,接下来围绕这句话展开议论。

第四段:联系自身,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象写一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结尾:说一下这本书带给你的启示和对它的喜爱之情。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了《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明白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主要写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小洞是由石头上方的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同一个地方,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奇观。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孜孜不倦,研究电学,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地创作,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由此说明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取得成功的。

我们现在的学生几乎从来都没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家里,不是“小公主”,就是“小皇帝”,甚至“小霸王”;班级里,一部分人有时不完成家庭作业,有时马马虎虎,字迹潦草地写完了事,有时甚至还在作业本上“开”了一个个“小天窗”,照这样下去,怎么能够“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呢?

有一次,我发到一张试卷,便细心又细心,仔细又仔细地做了起来。有两道题很难,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毕竟这些远远超过了我的估计范围。于是,我先做完其他题,再回过来看这些题。天气虽然凉爽,可我却全身燥热。看着那两道题,我一会托着下巴,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天花板,仿佛上面就刻着答案。一会儿又把笔转来转去,可无论我怎么想,躲在我记忆深处的那几个字就是不肯出来。我的脑神经更似乎要爆炸了,怎么也坐不牢。经过我的苦思冥想,还是把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案写在了上面。虽然不知道对与错,但至少也做到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在瑞典王国首都斯德歌尔摩出生的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共100多项,而他最为突出的发明则是炸药,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人生,这不正体现了他滴水穿石、锲而不舍的精神吗?

读后感的写法 第6篇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但写法不一样于一般的议论文和记叙文,它必须在读后的基础上体现感想。小学生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是因“读”而引起的。仅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有所悟。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弄清文章的见解和主张,想一想自我受到哪些启发,先简单记录下来。

如果读的文章属于记叙文(小学阶段此类文章居多),就要弄清:

①它的主要情节:主人翁是谁?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分别是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②作品经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③作品的哪些章节,或者说主人公身上发生的哪些或哪件事情最使人感动和受到启发,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后,最好先在纸上进行记录,留下提纲。

第二,选出自我对文章最大的感想。一篇文章,能够引出无数的感想,但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之后便是对这些感想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我感受最深、角度最新,针对性最强、自我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作为读后感的中心。

第三,叙述要简。既然是读后感,那么在作文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还要叙述自我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述”。但不一样于记叙文中的“叙述”。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点到即止,引出事理即可。

仅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法 第7篇

读后感在学生作文训练中倍受重视,但很多学生对读后感一直缺乏理性认识,只浮在感性阶段。

什么是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表达个体的人因受到某一客观知识影响而引起的独特心理感受的文体。

从这一定义看,读后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读后感属于议论文范畴,这是由它的写作对象的性质决定的。读后感的写作对象是“感”,即作者的感想、认识、体会、观念。它不是自然形成的事物,而是观念形态的事物。因此,不能写成记叙文,只能写成议论文,而且是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

第二,读后感作为议论文的一种特殊文体并不像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那样,是从写作方法或功能上划分的,而是从其产生方式上来说的。一般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书信、公文都具有自为性,即作者所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自为认识和自为感受。读后感则不同,它具有受动性。读后感中的“感”虽然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但不是作者自古以来而为的;而是被为的、引发的,因此,读后感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就是引感物,即引起作者产生感想的具体客观知识。

第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实践说,凡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性反映,读后感当然不能例外。但读后感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通过引感物将自己对事物和生活的认识引发出来的。它不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而是人的思维的创造的结果。这就是读后感和别的文体的主要区别,也是它比一般议论文的特殊之处。因此,读后感也往往依据引感物进入作者感觉器官的具体途径成为观后感或听后感。第四,读后感即读后之感。“读后感”这个词本身是个偏正结构,“感”为正,“读后”为偏,可见,读后感的议论对象是“感”,而不是引感物。但这个“感”不是作者自为产生的,而是由于受了引感物的影响和启发,作者才把自己思想中潜在的意识作为感想,再以观念形态显化出来。

第五,文章讲究照应。因为文章应该是一个密闭紧合的“一”,而不是“半”或“缺”,只是首尾照应才能体现这一点。

归纳以上特点可知,读后感的基本套路是:

第一部分:简介引感物。

第二部分:引出感想。

第三部分:论证感想的真理性。

第四部分:照应引感物,收束全文。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是对引感物的简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要用说明的方法;二是要简明准确。引感物作为客观知识,一般不需要叙述,只要准确地说清楚它的内容和基本精神即可。

第二部分是从引感物引出作者的具体感想。这之间最好有一句或一段过渡性的句子。作者将自己的具体感想引发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所以有的作文指导书上说这是提出论点,都是说的一个意思。

第三部分是读后感的主体和重点部分,即论证部分。论证什么呢?既不是论证引感物的内容,也不是论证从引感物中印发出某一合理性即“我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感想,而不是别的感想”,而是论证论点的真理性。这时候作者可以调动自己的论证方法,从多个方面加以论证。

第四部分是文章结局。文章在作了充分论证之后,论点得到深刻充分的论证,也就达到了目的,应该结束。读后感由于是“读后之感”,所以不能在议论部分嘎然而止。它从哪儿起笔,应该又回到哪儿去,所以它一定要照应引感物,才能结束全文。

第四部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文中的“起”“承”“转”“合”,文章从引感物始(启),引出感想(承),转入对感的议论(转),最后,论点与引感物融合为一,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合)。

《史记》读后感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这部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此书也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正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编织成了世世代代流传的史记。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随着情节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为之而改变。喜着主人公的喜,忧着主人公的忧,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轻松幽默的语言,紧张刺激的情节,仿佛把我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各个时代的背景特色;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史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史记》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保尔 柯察金那顽强的品格多么令人钦佩!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明白具有钢铁品质的人是“大写”的人。

保尔一生十分坎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还坚持写书,对自己毫不顾惜。书中写道:他呕心沥血写的稿件丢失了,多么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来,用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书中有段名言脍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应该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保尔可谓强者的化身。对照保尔,想想自己,感到脸上一阵阵烘热。记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我家却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妈妈因病卧床不起。听着孩子们在外面的嬉闹声,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泪来。妈妈见我落泪了,指着床头的书说:“轩轩,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你看完了吗?”我再次把这本书翻阅,保尔的形象又浮现在眼前。对,我该做一个坚强的男子汉!我应该为家人分忧解难,决定下厨做饭菜。妈妈脸上露出了笑容,紧紧拉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咱们家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我指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说:“是它教会我的!”

每当我遇到困难而退缩时,每当我受挫折而落泪时,我就会想起保尔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炼成一块真正的钢铁!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后感

今天,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们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故事主要讲: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里面的一块石头上面总是有水滴连续不断地从洞顶缝里往下滴。水滴不论白天黑夜,持之以恒地往下滴,终于有一天石头被滴穿了。我读了以后感到非常吃惊:那么微不足道的水滴,竟然可以把坚固无比的石头穿个大洞,真是奇迹啊!我想,要是我们能像水滴那样,那世间还有什么事能难倒我们呢?

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做什么事都半途而废。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的语文成绩差,都是作文拉了后腿,我暗下决心:不管发生什么,我每天晚上一定要读一篇文章。可是第二天晚上,我却不守信,跟朋友下棋了。今天读了《水滴石穿》后,真恨不得骂自己:“没用!没用!真没用!连这种小事都做不到,以后怎么干大事呢!”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说的真是一点也不错。我从现在开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读《农夫和蛇》有感

星期天,我写完作业后,家里停电了,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玩电脑,我就找了一本寓言故事来看。我被《农夫和蛇》这个故事吸引住了。

这个故事的内容是:一个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他看见路边有一条冻僵的蛇,然后他把那条蛇揣在怀里,蛇醒来后把农夫咬了一口,结果农夫中毒而亡。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你认为蛇是个恩将仇报、无情无义、狼心狗肺、不知道感恩的动物,可是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蛇身上,蛇也是无辜的。因为蛇本来就是冷血动物,具有攻击性,当它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就会自卫。

我认为农夫的死是活该,因为他愚昧无知,不知道蛇是冷血动物,具有攻击性,而且有毒。虽然我们敬仰农夫的爱心,但不敢恭维他的善举。

做为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然就会像农夫一样悲惨。

读《乌塔》有感

自从我学了《乌塔》这篇课文以后,我就在沉思: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独自享受自己那一片自由自在的天地?文中乌塔14岁就开始独自游欧洲,我深深的被她的行为所折服。

同时,我的心里也产生了巨浪:“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不能自己出去玩?难道所谓的“爱”就是不让孩子独立自由吗?”我从心里佩服乌塔——14岁就能独自游欧洲了,我9岁了还不能独自去上学、回家。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是一群渴望自由的小鸟,我们是家长手中的“小太阳”,简直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父母的过分关爱让我们窒息。

在家里,我从来不做任何家务,都被妈妈一个人承包了,我可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记得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人考上了名牌大学,只因为自己不会叠被子、洗衣服而被迫退学。由此可见,中国的孩子多么缺少自主自理能力,依靠别人,思想上的束缚,那些把孩子紧锁的家长们,快打开“溺爱之锁”吧!让孩子呼吸自由的新鲜空气。

乌塔是幸运的,她有着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同时她也有着实践能力,亲自去品尝生活酸甜苦辣的神奇经历。而我呢?我们这一代呢?是幸福的,但却是有缺憾的幸福!在这里,我要对同龄的朋友们说,主动从父母溺爱的怀抱中走出来,锤炼自己独立生活的意志。我要对中国的父母说:“给孩子撑起一片独立自主的蓝天,让爱更完美,让爱更充实”。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论文“文摘”的写法 第8篇

1 文摘的要素

(1)目的。

研究、调研等的前提、目的、任务等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2)方法。

所用的原理、理论、条件、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程序等。

(3)结果。

实验、研究的结果、数据、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4)结论。

对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等。

(5)其它。

除上述内容以外的有价值的信息。

2 文摘的详简度

报道性文摘和报道性/指示性文摘一般以4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文摘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3 编写文摘的注意事项

(1)应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切不可加进个人的主观见解、解释或评论。

(2)着重反映新内容和作者特别强调的观点。

(3)要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

(4)不得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5)书写要合乎语法,保持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尽量同作者的文体保持一致。

(6)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一般不分段落。

(7)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或“报告了......现状”或“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式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本人”、“作者”等作为主语(使用“本文”的人最多,请特别注意。)

(8)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否则不用引文。

(9)要采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的汉文术语的,可以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10)需要写进商品名时应加注学名。

(11)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以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有必要,文章中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

读后感写法范文

读后感写法范文(精选8篇)读后感写法 第1篇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