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精选7篇)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 第1篇
英汉修辞方式对比及其翻译
英语和汉语的修辞方式是2种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修辞现象.由于东、西方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汉语言在修辞格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认识并了解英汉2种语言修辞格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在英汉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原文的修辞手法,并在译文中正确使用,从而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和风格.本文对2种语言从声音的锤炼、意义的锤炼、修辞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浅析英汉修辞在翻译应用方面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作 者:林钰婷 LIN Yu-ting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IS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11(5)分类号:H315关键词:英语 汉语 修辞方式 翻译
浅议英汉修辞对比与翻译 第2篇
在修辞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但由于双方历史发展不同,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相异,甚至美学观念也有所差别,因此也存在着许多相异的地方。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明了这些异同。同时翻译中处理修辞手段的原则,是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而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当然,在保证原文修辞效果的前提下,能找到对等的方式,是最好的,否则必须改变表达方式以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
1 相同的英汉修辞方式
1.1 拟声(Onomatopoeia)
英汉拟声修辞格完全相同,都是模仿事物发出的音响,借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翻译时可对等替换。
1)Pom!Ta-ta-ta Tee-ta!The piano burst out so passionately that Smith's face changed.
“嘣!嗒,嗒,嗒,滴,嗒!”钢琴奏起了满含深情的调子,史密斯脸上的表情随之一变。
2)Whee-ee-ee!Whee-ee-ee!The police whistles shrilled suddenly.
“呜-呜-呜!呜-呜-呜!”警笛突然响起来了。
1.2 拟人(Personification)
英汉拟人修辞格完全一样,就是把非人的事物当成人来描写,把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用于写物,使读者感到这样的事物具有人的属性。
3)a virgin soil处女地
4)The wind whistled through the trees.风呼啸着穿过山林。
1.3 夸张(Hyperbole)
夸张就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对某些事物的特征作艺术上的扩大或缩小,故意言过其实,夸张是为了强调,以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The waves ran mountain-high.浪高如山
6)Charlie was scared to death.查理吓得要死。
1.4 反语(Irony)
英汉反语修辞格特点完全相同。反语就是说反话,将意思从反面予以表达,常常含有尖刻的嘲弄讽刺,有时却是一种善良的幽默。反语使语言更有力量。
7)But my father were that good in his hat that he couldn't bear to be without us.
爸爸偏偏又不是心肠那么好,没有了我们娘儿俩就活不了。
8)“Have a drink?”--“All right,but not up at the bar.We'll take a table.”--“The perfect father.”
“喝一杯吧?”“好,不过别去酒吧,咱们找张桌子。”“好一个好爸爸!”
1.5 对偶(Antithesis)
对偶是结构、字数和意义上密切关联且成对比排列的词、词组或句子。从形式上看,这种修辞格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形成强烈的对照。
9)It is easy 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but much safer to take care before it happens.事后聪明容易,事前小心安全。
2 部分相似的修辞方式
2.1 比喻(Simile;Metaphor)
英语Simile与汉语明喻修辞格特点基本相同,都明确表示主体和喻体的比喻关系。但并非所有Simile都可用汉语明喻对译,有时需要用借译、意译、解释翻译等方法转换表达方式或者改变喻体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10)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如浮云独自漫游。(直接对译)
11)It might taste like a sneaker(轮胎<俚>),but it would bewarm.也许味同嚼蜡,但会是热的。(借译)
12)as drunk as a mouse烂醉如泥(意译)
13)It is just like carrying coal to Newcastle.
这简直是运煤到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多此一举。(解释翻译)
注:该句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加注解释性翻译,既将地名交代清楚,又将原句比喻准确表达出。
而Metaphor兼有汉语隐喻、借喻和拟物等的格式,其作用也和汉语这种修辞格基本相同,翻译时要注意对应与转换。
14)“You are my alarm clock,”thy boy said.“你是我的闹钟,”男孩说。(汉语隐喻)
15)She is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她在掉鳄鱼眼泪。(汉语借喻)
16)Don't contact with the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别和这披着羊皮的狼交往。(汉语拟物)
2.2 借代
汉语中的借代基本相当于英语的Metonymy、Synecdoche等。
17)Miranda set a good table for us.(=She provided good food for us.)(Metonymy)米兰达做了一顿美餐给我们吃。
18)He paid the workers$5 per head.(head=person)(Synecdoche)他付给每个工人5美元。
2.3 双关(Pun)
英语Pun与汉语双关修辞格虽然在修辞作用上基本相同,但两种修辞格很难找到绝对对应的修辞词,翻译中很多时候也就不能用同一个相应的双关语翻译,且难以表达其诙谐意义。
19)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or we shall all hang separately.
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否则将被一一绞死。
注:hang together和hang separately是一双关,也可分别解释为“在一起绞死”和“分别绞死”。
2.4 委婉(Euphemism)
委婉是使用较为婉转的词语来表达容易刺伤听者感情并引起不快的真实语言,其目的或示尊重,或使对话融洽的进行下去。英语中的委婉语并非总能在汉语中找到其对应的委婉用法。
pass away;departed(instead of die or dead)去世(了);
senior citizens(instead of old people)老年人;a slow pupil(instead of a stupid pupil)反应慢的/笨学生;
the handicapped(instead of the disabled)残疾人;
restroom(instead of lavatory)(公共)厕所。
3 不同的修辞方式
英语中的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修辞格,但与汉语的双声和叠韵有相似之处,但汉语双声和叠韵不是修辞格。翻译中只能适当用该方式加以替换。
bread and butter黄油面包;fair and square正大光明
20)Rob Peter to pay Paul.挖东墙补西脚
21)The fat is in the fire.火上浇油
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Oxymoron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修辞格,有一种反映修辞格,也只与此类似,翻译时需要注意符合汉语习惯。
22)Painful pleasure.悲喜交加
23)Why,then,O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
啊,吵吵闹闹的相爱,亲亲热热的怨恨!
英语中的转类形容词Transferred Epithet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修辞格,汉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但不视其为修辞格。
a sleepless night不眠之夜;a sorry sight令人遗憾的景象
24)He passed a dreary thoughtful day.他在忧郁和沉思中度过了一天。
25)By now the doctor was mercilessly ripping the veil,inch by dreadful inch.
这时大夫一寸一寸地、无情地揭开面纱,每一寸都让人感到揪心。
参考文献
[1]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 第3篇
关键词:旅游;宣传资料;修辞对比;翻译;启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201-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54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旅游资料的翻译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旅游资料准确地英译,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成为摆在译者面前的难题。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旅游宣传资料在话语内容、表现形式及诉求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其不同之处,进而得出翻译启迪。此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 . 话语内容对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两种语言在话语内容上的不同。首先,中文喜好客观融入主观,托物寄情,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为浓厚;语言抽象含蓄而深远,具有意境美。而英文非常注重逻辑性,重写实,注重传递实质信息;其次,中文旅游资料充满了华丽的辞藻,会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等。而英文则用词强调简洁朴实而自然,风格直观。例如同样是关于长城的导游词,中文的介绍如下(摘自中国第一导游网站-51导游词):
各位朋友,首先祝贺大家将要成为真正的“好汉”了,因为今天我们将登上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真正领悟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人的骄傲,它蜿蜒曲折,气势磅礴,是从太空中用人眼能看到的两处人类奇迹之一。
而英文的导游词则少了很多主观色彩,开门见山地介绍实质内容,如(摘自http://www. holidayshub.com):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d, is a stone and earth construction built by the erstwhile Chinese Empire as a fortification to protect North China from attacks by nomadic groups. Built throughout the 5th century B.C.,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is a series of walls clubbed together to form one continuing fortification. Several parts of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had to be rebuilt and repaired from the 5th century through the 16th century B.C. The first wall was built between the years 220 B.C. to 206 B.C. by 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China.
所以从汉语的思维方式来看,会觉得英文用词似乎过于直白、直接因而缺乏文采。
2 . 表现形式对比
汉语行文受古代骈体文的影响,讲究整齐对偶,表现为四言八句,运用大量平行对偶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韵和谐达到诗情画意的境界。
以中国部分城市旅游宣传标语(摘自http://www. langtuby.com)内容为例:
广州中山市:伟人故里,锦绣中山
鹤壁:山水人文精品,古韵生态鹤壁
广东肇庆市: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
山东青岛市:海上都市 欧亚风情
安徽黄山:黄山徽文化,誉满全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陕西:古老与现代,淳朴与自然
海南海口市:椰风海韵 南海明珠
河南:弘扬文化,传承文明
湖南旅游:人文湘楚 山水湖南
江苏:来江苏,访名城,游古镇,品吴韵,寻汉风
宁夏:雄浑西部风光,秀美塞上江南
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特定城市壮美景色的喜爱之情和悠久历史的自豪感,使中文读者很想亲临其境,亲身感受一番。因此,它的表达功能也比较突出,并且因为它有强烈的呼唤读者观赏的主旨,目的是号召读者按照作者的介绍意图来行动,因而也不失为一种感召文本。简而言之,中文旅游文本以号召为目的,通常信息功能和表达功能特别突出。
而英文旅游文本则表达客观、简约,句式结构逻辑严谨,层次分明,如(摘自http://www. visitnc.com):
◆With surroundings like this, youd thrive too.——See more holiday traditions
◆Stars arent the only lights that guide people here. ——Explore holiday light displays
◆Here, toasts write themselves. Visit a NC winery today.
◆While the slopes whisk you away, the views call you back——Ski, snowboard and more this winter
在英文中,句子结构相对于词汇而言更加重要,多使用祈使句和其他简单句,通俗易懂。
3 . 诉求层面对比
根据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对于文本体裁的划分——“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旅游资料应属于呼唤型文本,因此中英文的旅游宣传资料有着共同的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然而,汉民族的写作美学一贯强调“意与境混”的上乘境界,追求那种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高度和谐、融为一体的浑然之美。以国旅的一条旅游线路的介绍为例(摘自中国国旅官方旅游网站):
收拾好行囊,整理好心情,我们今天开始巴厘岛的异域风情之旅,让我们去感受巴厘岛的美景,巴厘人的质朴,巴厘的悠闲生活方式。
首先我们将沿着美丽的海岸公路来到世外桃源★【百度库山中湖风景区】,这里凉爽清新的气候让人历经低地热气后更神清气爽,并可于此欣赏到曼妙翠绿的梯田美景。道路蜿蜒而上,经过长满蕨类植物、野花和象草的陡峭悬崖,进入山区之后,空气变得更为清新凉爽,湖光山色,湖上水烟缈缈升起,仿佛仙境一般,美不胜收。接着我们将前往巴厘岛最著名的水上活动集中区——【南湾】迎向海阔天蓝,体验碧海蓝天,徜徉在南洋的风情之中。然后我们将体验【峡谷泛舟】,清凉的河水时而平缓,时而激烈,两岸美丽的原始森林,瀑布让人彻底地忘记世俗的烦忧。
从中可以看出,中文的旅游宣传文本常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使具体的事物获得抽象的人格和情感,情景相融,虚实相生,受这样的审美观的影响,汉语读者淡化景物的具体描写,重视此描写背后的文化底蕴或者传达的艺术氛围。相比较而言,英文读者,受西方传统哲学的影响,偏重理性,讲究天人各一,突出个性,主客观对立。所以他们在对语言形式的诉求方面忌讳重复堆砌,运用简单的句子结构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即可,同样是对旅游线路的介绍,英文就要明了得多:如(摘自http://www.tripadvisor.com/)
The Indonesian island of Bali is a favorite destination for both adventurers and those in need of a little relaxation. The waters off the coast of Balis white beaches are an ideal spot for diving, while the dense jungles, teeming with monkeys and hidden stone temples, call out for exploration. Hike the rugged path to the summit of Mount Batur, and your effort will be rewarded with a stunning view. Then coax your sore muscles back into action with a massage at one of Balis many luxury spas.
所以,综合上面论述的话语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可以看出中英文旅游宣传文本满足了各自民族的诉求。这同时又启示我们在翻译时,要注重对译入语读者诉求的把握。
4 . 对旅游资料翻译的启迪
4 . 1 确立读者接受主体地位
旅游翻译要实现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就不得不注重读者接受主体地位。译文如果充分考虑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则能吸引游客。因为读者只有对文本感兴趣,才可能会有去实地旅游的欲望。旅游英语翻译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如何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主体地位。译者翻译原文本时,如果能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注意译入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不同,关注译文读者对原文化的理解能力,就能提高读者的接受度,从而促进旅游资源的宣传,让中国文化顺利地“走出去”。
4 . 2 正确应对中西文化差异
4.2.1 调整和删减
基于两种文本类型的差异:中文文本信息、表达功能突出,有较明显的倾向性;英文文本更多地以信息文本功能为重心。中文主观色彩极浓,语言空灵、含蓄,辞藻华丽;英文简洁、自然、流畅,具有明快之美。例如:中文在描写景色风光时,常用四字成语,并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一种美的意境。但在翻译时,如果直译,英文读者就会认为译文啰嗦,有华而不实的感觉。因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崇尚简单明确,他们感悟不出中国式的对偶、排比等修辞给人的那种美的意境。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就应该删减掉中文文本中许多抽象、华而不实的语言成分,将其译成简洁流畅的英文译本。
4.2.2 文化借用
所谓文化借用,就是借用西方文化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或事件来解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西方客人拿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进行对比,增加他们的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特有的内容。比方说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比作译语文化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济公比作劫富济贫的RobinHood,从而传神地将人物的关系和济公的身份传达给译文的读者,同时使译语读者有一种亲切感。这不但拉近了文化距离,同时保证了地道的译语。
5 . 总结
除了上述提到的策略之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手段,比如改写、解释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差异,更好地使旅游翻译符合旅游业的发展。然而“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障碍,而且要逾越文化的鸿沟。归根结底,语言的翻译就是文化的翻译。”这说明翻译最终要从语言层次的转换回归到文化建构层面。民族文化的特异性给翻译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我们不能为了刻意满足译语读者心理和审美习惯而对原作改头换面如让洋人穿上黄马褂,毕竟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翻译中既不可“全盘西化”,也不可“全盘归化”,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待文化差异才能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的多元化,做到“求同存异”“多元互补”。在旅游篇章的宣传或互译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到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运用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是旅游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对这种文化差异的合理处理,不仅可以使外国游客在中国享受到很好的旅游服务,而且更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扩大自己影响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旅游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Newmark, Peter. Approches to Translation[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3.
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8.
陈刚.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J].中国翻译,1987(3).
许钧.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J].外国语,1996(1):32-36.
对比修辞与大学英语写作 第4篇
关键词:对比修辞,语篇结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一、引言
最早将对比修辞研究引入外语教学的是语言学家RobertKaplan, 他认为, 语篇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性, 它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通过对语篇的语义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分析, 可以发现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不同。例如, 英语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 那么, 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则呈直线型。因此, 他首先提出了以语篇研究为基础的外语写作教学研究。这一研究在外语教学中开辟了一个重要的、但也颇具争论的领域。Leki曾指出此争论开创了教学法、语篇研究和外语写作的新时期。本文试图从对比修辞学的研究历史以及中英文对比修辞的研究情况, 来探讨对比修辞学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作用。
二、对比修辞研究
1、开普兰与对比修辞学起源
受萨皮尔·沃尔夫 (Sapir2Whorf) 语言相对论及亚里士多德修辞逻辑理论的影响, 开普兰 (1966) 认为, 每一种语言和文化都具有独特的修辞传统, 逻辑与修辞是相互依赖的, 在特定语言中思维顺序与语法是相互联系的。在《跨文化教育的文化思维模式》一文中, 他对600份ESL作文进行分析后发现,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ESL学生写作中语篇的段落组织方式也不同, 英语说明性文章的段落常以主题句开始, 篇章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而闪语篇章在段落组织中常出现一系列复杂的平行结构;罗曼语和俄语的篇章常允许一些在英美人看来是离题的插曲, 段落组织呈曲折型;而东方语言中篇章的主题往往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阐述发展, 段落组织呈螺旋型。在这些归纳的基础上, 开普兰 (1966) 认为, 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 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母语段落组织方式会对ESL写作产生负迁移, 因此他建议学生在ESL写作中学习使用英美直线式篇章模式。
开普兰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 但随着对比修辞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其研究的不足之处。韩兹 (Hinds, 1983) 认为他将汉语、泰语、韩语均归为东方语言, 忽略了这几种联系密切的语言之间的差别。麦塔琳 (Matalene, 1985) 认为他的结论过于偏向以英语为母语者的写作方式, 具有强烈的“文化中心主义”色彩;莫罕与罗 (Mohan & Lo, 1985) 对其研究方法提出质疑, 认为他只分析了第二语言作文, 忽视了语言能力及写作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许多变量, 影响篇章组织的主要因素是在不同文化中学生所接受的写作教学重点不同所致。此外, 许多人也批评开普兰忽视了写作过程和第二语言学生的不同学术背景, 以及完全将母语视作负面影响的观点。开普兰本人也在后来的文章中承认自己这一归类过于简单、武断, 同时意识到, 修辞差别不一定反映思维方式上的差别, 而只是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写作传统上的区别;每一种语言都不只存在一种篇章组织方式。
尽管存在众多缺陷, 开普兰的研究在对比修辞学研究历史上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他超越了当时对比语言学仅研究句法的局限, 率先对ESL写作及修辞方式进行分析, 进入段落、语篇及修辞层面的对比, 令人耳目一新, 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同时, 他提供了一套不同语言文化中的不同写作模式, 这套模式虽然只是一种假说, 但却吸引了众多研究者加入该领域, 对其进行检验和证明。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对比修辞学在创立的最初十几年里研究进展甚微, 直到篇章语言学兴起后才开始有了长足发展。
2、20世纪80到90年代
以开普兰的传统修辞对比模式为基础, 20世纪80到90年代涌现出大批对比修辞学方面的论文, 从各个角度对英语和其他语言的写作进行对比。导致这一现象最重要的因素是修辞学、写作教学法、篇章语言学等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为对比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研究手段。在这些理论的推动下, 这一时期的对比修辞学研究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修辞学对写作目的及文体的区分促使对比修辞学研究者重新评价跨文化对比中的篇章类型。早期的研究侧重于说明文的对比分析, 后来渐渐扩展到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过程教学法理论激起人们将母语与第二语言写作过程进行对比的兴趣。他们采用有声思维 (think aloud) 、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 使人们对母语与第二语言写作过程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所有理论中, 对对比修辞学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篇章语言学, 其研究成果为修辞对比分析提供了崭新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在其影响下, 篇章修辞层面的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衔接、连贯和语篇模式。
具体地说来, 有五大发展方向:1) 篇章语言学对比研究应结合篇章产生的环境, 对不同类型的篇章进行对比, 找出语言之间的不同所在;2) 研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学生的写作习惯, 确定其写作风格和喜好;3) 研究和确定外语学生的习作如何才算达到合格的写作水平或接近本族语人的写作水平;4) 对比修辞有必要研究性别因素对篇章和外语习作产生的影响;5) 研究外语写作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和教师对篇章、作者以及读者的设想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 新对比修辞研究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中英文对比修辞研究
关于传统汉语语篇结构影响中国学生英文习作的观点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Kaplan认汉语写作采用的是非直接形式, 即汉语写作往往不直接讨论主题, 而是在文章的最后才点题。他指出英语写作呈直线型结构, 而汉语则呈环状型结构, 因此, 中国人的思维也一定呈环状型结构。他还分析了中国学生的四篇英语作文, 并将这些作文与汉语八股文进行了篇章结构比较。他认为这些学生在英语写作时沿袭了汉语八股文的篇章结构, 尽管他们已相当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句法结构, 但他们的作文不切题, 过多地、不必要地绕弯子。他说, 汉语写作中有许多没有必要的“wanderings about the topic”。Kaplan进一步论证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文化修辞结构在外语写作中的迁移作用, 得出结论:外语学习者在写作中有关篇章结构的问题是由语言文化修辞结构的不同引起的。Mohan and Lon认为“这种与英语篇章结构的差别是作者母语修辞结构的影响或负迁移的结果。”然而, Mohan and Lon (1985) 对Kaplan的有关八股文影响一说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八股文只是汉语写作形式的一种, 这种形式早在1901年就废除了, 因此, 以八股文为例, 不具备典型性。此外, Kirkpat rick也得出结论:“无论是英文写作还是汉语写作, 八股文都不会影响当代中国人的写作模式的。”与Kaplan的研究不同,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语言的研究。Kirkpat rick在分析了汉语复合句后发现, 汉语复合句的无标记性顺序是从句 (偏句) 在前, 主句 (正句) 在后, 主从句的排序原则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因为……所以”的顺序。总的来说, 英语属右分支语言, 其语序为主句——从句, 而汉语是左分支语言, 例如:因为风太大, 所以比赛改期了。
The competition was postponed because the wind was too strong.
在语篇层面上, Kirkpat rick指出, 汉语的结构往往是把主要观点放在文章的最后, 也就是说, 置原因于要求之前。Kirkpatrick借用了Bartlett的心理图式理论来解释汉语的这种语言现象。心理图式 (schemas) 指的是过去的经历或经验在人们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思维定式, 一旦有类似的事件按照同样的顺序或规律发生, 某一种定式便会起作用, 人们的反应便具有了这种定式, 它具有民族性, 因此, 各民族在语篇组织上有其各自的心理图式。这就是为什么汉语总要采用“迂回战术”而不直接点题的原因。同时, 汉语写作中的这种非直接性也是“个体” (self) 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其独特涵义的体现。Scollon认为中国文化是将个体置于集体之中, 这就使得中国人在写作时很难在文章的开头直击要害;但是, 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把自己看作是宇宙的中心, 他们更注重个体的要求, 因而在表达方式上也更直接。
总之, 用Cannor的话来讲, “对比修辞研究揭示了汉语写作与英语写作的差异。”这些差异涉及心理、社会、文化等等方面, 但更为重要的是, 它对我们的外语写作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长期以来, 大学英语写作的研究以比较母语写作过程与外语写作过程的相似之处为主, 强调两者的共性。其实, 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 双语思维是其特有的现象。大学英语写作不纯粹是一个外语思维过程, 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外语写作时常常依赖母语思维。根据王文宇和文秋芳的研究结果, 学生在外语写作过程中, 主题知识的语言是以母语为主, 语篇知识也是以母语为主, 学生的这种语篇知识在外语写作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 对比修辞研究对外语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 对比修辞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教师认识到英语和汉语之间在语句层面上的差异。英语的主从复合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 而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 前几类都属单句, 只有偏正复句系统与英语有对应关系。在汉语中, 一般的语法规则是偏句 (从句) 在前, 正句 (主句) 在后, 而英语却恰恰与其相反。这一认知能够潜在地帮助教师自身更好地理解英汉语在语句层面的差异, 从而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对语言惯例的意识, 避免学生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方式来代替外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造成外语学习的负迁移。外语写作教学的任务之一便是要防止这种母语的干扰。其次, 英汉语的差异不仅仅存在于语句的层面, 它还体现在语篇层面。以request文体为例, 根据Kirk2pat rick对汉语request书信的分析, 其格式是:salutation→face work→praise→reason (s) for request→request (s) →sign off。而英文书信的结构则是salutation→request (s) →reason (s) for request→face work→sign off。由此可以看出, 汉语书信在信息结构上与英语书信不同。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书信习作中很容易看到中国人的心理图式向英语书信迁移 (transfer) 的例文, 也就是说, 中国学生学写的英语书信, 其信息结构完全是汉语语篇的组织结构,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语篇层面上对英语模式的偏离 (deviation) 。由于文化、历史和社会等原因, 不同的民族在语篇组织上有各自的本族性 (nativeness) , 我们应该对此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尊重每个民族的这种本族性。重要的是,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明确指出英美国家与中国的这种本族性的差异。这样, 学生便可以识别这些不同 的图式 ( schemas) 和文化上 的习惯 ( culturalconventions) , 从而, 在他们英语写作的过程中逐步减少对英语模式的偏离。当然, 我们在探讨跨文化修辞差异的同时, 应该注意到在修辞上也有跨文化之间的相似性, 这些相似性能起到正迁移的作用 (positive transfer) 。当学生在外语写作上遇到困难时, 我们不能断定这一定是外语学习上的问题。事实上, 许多学生存在着本族语语言组织上的问题。Kubota认为母语写作较好的学生能够将其较好的母语写作修辞技巧运用到英语写作当中, 并写出好的文章来;而母语写作较差的学生, 由于没有掌握较好的写作技巧, 其外语写作水平很难提高。修辞结构的迁移不仅仅是负面的, 它也有正面的。因此, 外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母语写作水平。
五、结束语
由于母语和外语的异同, 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的正负迁移都有可能产生。尽管发生语言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 对比修辞的研究可以帮助外语教师, 尤其是写作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 分析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外语语言项目本身的困难造成的, 还是由于母语的干扰造成的。对于后者造成的错误, 教师可以对症下药, 分析解释其错误原因, 并增加一些辅助性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克服母语的干扰,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260.
[2]Connor, Ulla.Contrastive Rhetoric: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Language Writ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Hinds, J.Contrastive Rhetoric:Japanese and English[J].Tex t 2 (1983) :183-195.
[4]Matalene, C.Contrastive Rhetoric:An American Writing Teacher in China[J].College English 1985 (8) :798-808.
[5]Mohan, B.A.&W.A2Y Lo.Academic Writing and Chinese Students:Transfer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J].TESOL Quaterly 1985, 19 (3) :515-534.
[6]杨玲.对比修辞学:发展历史与研究趋势[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1-4.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对比初探 第5篇
关键词: 修辞隐喻 认知隐喻 对比异同
1.引言
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将隐喻归为修辞学的范畴。传统上,隐喻就被看做语言中的一种修辞,是语言的装饰手段,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自此,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就试图对“隐喻”这种现象加以合理的解释。学者们对隐喻进行了修辞学、语义学,以及多学科等多角度、跨范围、多层次的研究,说明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隐喻逐渐从一种修辞手段转变为一种认知手段,近期的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1]。本文对研究隐喻过程中的代表观点进行简要归纳分析,阐述修辞隐喻、认知隐喻的根本特征,探讨其相互关系。
2.修辞隐喻
在《诗学》和《论修辞》这两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是:“将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用来指称某一事物。”此区分了隐喻的四类转义方式:1.从物类到物种;2.从物种到物类;3.从甲物种到乙物种;4.类比。他认为,1、2、3的隐喻是简单的隐喻,类比型隐喻费解且迷人,其内涵与现代修辞学的隐喻最接近。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能够为平易的文体增加魅力和特色。并且亚里士多德强调,隐喻只能局限于诗歌领域使用,并且只能严格遵守浅显易懂的原则[4]。
公元1世纪的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指出,隐喻实际上是一个词来替代一个词的现象,如:John is a lion.(约翰是一头狮子。)其中,用“lion”来代替“courageous man”(勇士)。他还指出隐喻的装饰性作用,并认为隐喻是文体的最高级装饰物[6]。综上,亚里士多德的“对比论”与昆提良的“替代论”都认为修辞隐喻为词汇隐喻,即词汇层次上的修辞手段。修辞隐喻属于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出现不是因为词汇的缺乏,而是为了更好地修饰语言。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起到装饰作用,是一种附属物。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性的基础。
3.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修辞不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是理解抽象概念的最重要的手段。最早从认知的角度理解隐喻的是英国诗人雪莱。19世纪初,雪莱在《诗之辩护》中阐释了有关隐喻的认知特征,即隐喻不是游离于语言之外的一种装饰物,而是人类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一种方式[5]。理查兹也对隐喻的认知特征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述。在《修辞哲学》中,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并指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7]。就此,理查茲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G.& Johnson,M.)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写道:“我们已经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动中。我们进行思考和行动所依赖的日常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基本上是隐喻性的。”[3]因此,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类事物。
认知隐喻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隐喻不是一种语言结构,而是种概念结构,隐喻语言只是概念隐喻的表层表现。(2)在语言表达上,隐喻是一种正常表达方式,而非对正常表达的偏离。(3)隐喻表达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4)意义不一定是字面的,所以隐喻可以有真值。(5)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它是身体、大脑、心智、生活经验的产物,因此不具有任意性。(6)隐喻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表现在语言和概念两个层次上。在语言层次上,由同一概念隐喻派生出的不同的隐喻表达方式具有系统性;在概念层次上,存在着概念隐喻内部的系统性和概念隐喻之间的系统性。(7)隐喻具有层次性[6]。
认知隐喻理论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语义现象。认知隐喻的比喻意义早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意义,成为词典中的词条或是词条的义项。所以说,认知隐喻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语言中本来没有某种表达的空白,用来创造新词或增加词的义项。
4.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异同
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共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是词汇与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也就是都属于词汇隐喻。根据上文所述,两种隐喻观点相异的根本原因是两类研究者的观察视角不同。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如下几点:
(1)修辞隐喻从词格上进行研究,是语言系统内部的一种表面上的研究,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的层次主要以词为中心,而不是句子或语篇,有些资料也称其为词汇隐喻的前期阶段。而认知隐喻则是明确地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是这种认知的反映和手段之一,这种认知隐喻理论不仅可以解释语言,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概念形成、思维过程、认知发展及行为。
(2)修辞隐喻与认知隐喻的存在方式稍有不同,修辞隐喻通常认为隐喻仅仅出现在诗歌领域,而认知隐喻却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3)修辞隐喻不创造相似性,只是描述相似性,是一种相对来讲较为模糊的描述,而认知隐喻不只是描述相似性,而且可以创造相似性,具有明晰的特点。
(4)修辞隐喻表达的是临时意义,本来就有表达这个意义的词,为了修饰的需要,所以用了另外的词语来进行描述。认知隐喻是本来没有表达某个意义的词,为了表达,借用原来已经存在的词,最终创造出新的词条,或创造出某个词条的新义项。
5.结语
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持续了两千多年。修辞隐喻的研究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已经开始,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却充满了生命力。修辞隐喻是一种语言系统内部的修辞现象,而认知修辞理论则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在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上,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都有很多异同之处,我们可以认为,隐喻是我们创造性的修辞语言的源泉,也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这两个角度的研究必定互相借鉴、相互补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严世清.隐喻理论史探[J].外国语,1995(5).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Richards 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UT,1936.
[8]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M].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5).
广告英语的翻译对策与修辞探讨 第6篇
广告作为向消费者推销产品、服务或观念的一种营销手段, 已经深入到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或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 广告人会经常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的效果。而了解广告英语的修辞方法和探索相应的翻译技巧, 对于使译文词句优美, 生动鲜明, 准确传达广告意图, 达到商品推销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1.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1.1 双关 (Pun)
双关是广告英语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方法, 就是用一个词在句子中的双重含义, 借题发挥, 使读者做出多种解释或理解, 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它主要以相似的词形, 词意和谐音的方式出现。双关可分为homographic pun (语义双关) 和homophonic pun (谐音双关) , 前者是利用一词多义现象, 而后者则是利用同形异义词, 即发音、拼写相同但意义不同, 或者发音相同但拼写、意义不同的词来达到双关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英语词汇基础才能更好的理解双关修辞格。
The driver is safer when the road is dry;the road is safer when the driver is dry.
这是一则宣传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 可译成“如果路面不湿滑, 司机不喝酒, 所有的司机都会更安全。”其中的“dry”一词是语义双关, 既可指路面干燥不湿滑, 也指司机不喝酒。
又如被奉为经典的摩尔牌香烟 (More) 的广告Ask for More, 其中的More一般理解为“更多”, 但这里也指More这个品牌的香烟, 所以可以译为“要求更多More牌香烟”, 这样容易给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比喻 (Figure of Speech)
比喻也是广告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般包括明喻 (Simile) 、暗喻 (Metaphor) 。
明喻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 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 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 常用比喻词like, as等。运用明喻可以把产品的特征更加直接明了的表现出来, 更易于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
例如:Light as a breeze, soft as a cloud.
这是一种服装的广告词, 原文运用明喻, 为了突出服装又轻又柔的特点, 将其比作微风和浮云, 而中文中也有类似的比喻, 可译为“轻如风, 柔如云”, 广告人通过这样的比喻把衣服的质地感和穿着的舒适感完全传递给了顾客。
而暗喻和明喻不同, 它不用like或者as表示出来, 而是直接将甲事物当做已事物来描写, 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是暗含的, 通过乙事物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甲事物的特点。
比如:Your home is in the air.
这是一家航空公司的广告, 它把顾客乘坐的飞机比作了家, 给顾客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让人感觉亲切。
1.3 夸张 (Hyperbole)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 过激的言词, 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 以达到强调和增强语言的表达力的一种修辞手法。广告英语常使用夸张, 渲染铺饰所推销的商品, 使商品的形象更突出。
如东芝笔记本电脑的广告词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东芝在手, 世界在握) 就使用了夸张修辞格, 它让消费者觉得拥有东芝笔记本电脑就能拥有这广阔的世界, 也就是说东芝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子产品。
1.4 押韵 (Rhyme)
广告英语中使用的押韵常为头韵 (alliteration) 和尾韵 (end-rhyme) 两种, 结构整齐漂亮, 音调和谐, 朗朗上口, 极富节奏感, 从而打动消费者, 刺激购物欲望。例如Hi-Fi Hi-Fun, Hi-Fashion, only from Sony. (高保真, 高乐趣, 高时尚, 只来自索尼) 。在这则广告中, Hi-Fi、Hi-Fun、Hi-Fashion分别押头韵Hi和f。而Go well, use Shell. (美国壳牌公司) 这则广告则采用了押尾韵的修辞方法, 广告效果也非常明显。
1.5 拟人 (Personification)
拟人是指把人类的特点, 特性加于外界事物之上, 赋予生命, 使人读起来亲切生动, 使生硬枯燥的事物变得有人情味, 以唤起人们内心的反映与感动, 给消费者一种亲切感。
如Rolex手表的广告词为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凸现了该品牌手表走时准确的特点。
1.6 重复 (Repetition)
重复是指将相同的结构, 相同意义词组成句子重复使用, 以增强语气和力量。重复部分往往含有强烈的情感或优美的旋律, 给所宣传的商品增添魅力, 在广告语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太平人寿的广告语Hand in hand future in your hand, 一则食品的广告词Deliciously simple, simply delicious等, 都通过对相同结构或相同词的使用以达到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其销售的目的。
1.7 仿拟 (Parody)
所谓仿拟, 就是一种模仿名言, 警句, 谚语, 改动其中部分词语, 从而使其产生新意的修辞。采用仿拟的修辞格, 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过目不忘的印象, 达到广告的效果。
比如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这是一则巧克力广告, 会使人们联想到一条非常熟悉的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一天一个苹果, 不用找医生。) 这则广告的创意者把广告与英语谚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推陈出新, 强调了巧克力具有像苹果一样的健康功能,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2. 广告英语的翻译对策
对广告英语的翻译要做到既准确传达了商品信息, 又具有汉语言的艺术美感, 且能达到广告人推销商品的目的。根据上文对广告英语修辞特点的分析, 总结出下面三种翻译方法:
2.1 直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直译就是将原文所要表达的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逐字逐句, 一对一忠实地翻译成译入语, 保留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句式修辞等。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属于可译范围的修辞格,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有对应的修辞格。为了保留原文修辞的特色, 我们对采用这类修辞格的广告语应该尽可能采取直译。
例如前面提到的Rolex手表的广告语Unlike me, my Rolex never needs a rest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格, 我们可直译为:和我不一样, 我的劳力士表从不需要休息。
2.2 意译法 (Meaning Implication)
意译的翻译手法较为自由、灵活, 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考虑目标读者因文化而产生的阅读和理解上的差异, 不拘泥广告原文的形式, 适当的就字面意思进行灵活的变动, 使译文在表达思想上起到与原文相同的作用。
例如如果将高露洁的广告Good teeth Good health直译为“好牙, 好身体”, 虽然忠实于原文, 却无法体现原文所要传达的使用高露洁牙膏与牙齿好和健康好的因果关系, 因而也无法达到广告人的目的。如果意译为“牙好, 身体就好”, 即贴合了原文的尾韵修辞, 也让消费者明白好牙膏对健康的重要性, 准确传达了广告的信息。
2.3 弥补法 (Compensation)
另外还有一些修辞格是不可译的, 比如仿拟、谐音等, 由于不同语言文化的不对等性, 无法通过直译或意译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同的修辞格, 就需要采用弥补法, 通过增译、删减、重写等手段, 对原文的形式进行弥补, 使其不失原文的感染力。
例如这则脱毛剂广告You can have the smoother, softer, sleeker skin you want now and forever中, 无法在汉语中找到与原文表达效果相似的头韵修辞格, 因此要对原文的形式进行删减, 译为:更光滑, 更细腻, 更亮泽, 一旦使用, 持久拥有。
3. 小结
修辞作为一种增强广告效果, 迎合审美需求的手段, 在广告英语中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能增强广告英语语言的生动性、艺术性和感染力, 达到更好地传达广告信息的目的。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要根据广告的修辞特点, 更好地体现与原文相似的宣传效果。此外, 广告翻译有时不只使用一种翻译方法, 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信, 达, 雅”的要求。
摘要:广告作为一种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的应用语言, 有着不同于其他文本的文体特征, 本文通过实例分析广告英语中常见的文体修辞手法, 并针对其特色提出运用直译法, 意译法和弥补法来达到翻译“信, 达, 雅”的目的。
关键词:广告英语,修辞,翻译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思瑾.英语广告中的修辞与翻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陆全.谈广告汉英翻译的变通[J].http://www.51lunwen.com/山东外语教学, 2000, (1) .
英汉对比修辞与二语写作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英汉对比修辞 二语写作 文化思维
一、研究背景
英语写作能力是语言运用的核心技能,能准确的反映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但英文写作并非好的语法词汇知识即可,它还涉及到文化、思维、逻辑、篇章模式等因素,因此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经常能够读到虽无大的语法用词问题,但汉语味道十足的文章。
对比修辞是对比语言学的重要组织部分,Kaplan在1966年就提出对比修辞的概念,他认为写作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比修辞是英语作为外语的作文与其作为母语的作文间的差异从跨语言、跨文化角度进行对比的一个术语。英汉对比修辞是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的选择以及篇章結构方面存在的文化共性与差异的对比研究。这种对比“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语法和词汇,而且可以掌握句子以上层面的意义和结构”。将英汉对比修辞理论运用在二语写作教学中不仅具有意义,而且能启发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理解汉英写作的不同,从最初有意识的避免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到无意识的实现在二语写作过程中的自觉转换。
二、英汉对比修辞运用在二语写作中的研究
1.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英汉语在表达同一事物时用词的差异非常显著,语言运用能力强的英语写作者为了避免重复,只要不影响理解,尽可能的在文章中追求词语的变化。相比于英文文章,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率大大高于英文。其原因可能与民族习惯心里有关,英美人喜欢追求变化,汉民族有守旧求稳倾向;此外就语言本身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性语言,相关句子间不是靠连词或代词等语言手段,而主要是靠内在意思来衔接连贯,因此词语的简单重复使句子更易懂。
英汉写作中的句式结构也有较大的差异。汉语的句子界限模糊,句子的信息容量没有语法形式上的限制,可以一句接一句,无限制的扩展下去。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时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呈竹竿式结构,而英语则不同,英语中丰富的关系词、介词、分词把各种附加成分串起来挂在主句上,这种差异造成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句子结构单一、逻辑结构松散。
2.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非语言层面的英汉修辞对比研究主要侧重于英汉写作篇章结构的差别研究。
英语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话题和观点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通过举例事实进行论证;汉语语篇多采用归纳型语篇模式,及先介绍问题,再说明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英汉语篇模式的差异也体现在文中主题句和段落中心句的表述。 汉语属于读者负责的语言,即作者的任务是引导读者从上下文语境中进行思考推测出作者的观点;英语作为作者负责的语言,作者有责任明确交代出观点和思想。因此中国学生在作文中倾向于暗示或者让读者从文章的言辞中自己推测出观点的模式。在这种语篇差异的影响下,中国学生的英语习作常被认为主题不明确,观点不清晰。该差异主要是由于英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文化趋向模糊和朦胧,而西方文化则趋向准确和具体。
三、英汉对比修辞理论对二语写作教学的指导
Kaplan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负迁移是最大的障碍,他从教学需要出发展开对比修辞研究,希望能够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不同语言文化修辞结构进行比较,以便发现影响二语写作的语言修辞因素。英汉对比修辞对二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启示:
1.作为二语写作教师本身,应该认识到学生习作中的某些错误不是单纯由语言知识欠缺造成的,并非偶然或粗心造成,其根源英汉文化的修辞差异。因此二语写作教师应首先熟悉两种语言,熟悉其修辞差异和背后的文化差异,并在教学中讲授差异,加强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有意的调动差异意识,避免母语思维和文化的影响。
2.鼓励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入。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够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大量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写作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熟悉英语的表达,结构,时态,数,词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
3.英语写作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引入和介绍一些二语习得理论,例如语言迁移理论,对比分析理论等。以便能使学生正面,积极得看待自己所犯的语言错误,了解如何对待和克服这类错误。同时在教学中搜集学生例文中与此类相关的表达和材料,进行英汉对比分析,让学生分析造成负迁移的原因,并加以修改。从而渐渐的克服汉语思维的影响,减少错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Kaplan,Robert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
[2]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韩瑾.基于对比修辞的大学英语写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林大津.国外英汉对比修辞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对比修辞学与翻译学科建设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