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精选5篇)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1篇

英国:技术革新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中国: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评论 | 20 5

2013-04-23 18:22 热心网友

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另外: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发表论文6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3篇。

袁隆平1930.9.1-1953年,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85年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与西南师范大学 合并组建为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第4艘载人飞船。这是第一次将中国女航天员载入天空。

2013年1月26日,中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2013年4月,中国科技大学俞书宏教授领导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继在生物模拟矿化与仿生合成特殊无机纳米结构材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之后,最近在同轴纳米电缆和纳米管的低温化学合成方面又获得一系列新进展。(84)2013年4月19日,应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自主创新成套生产技术,由山东神驰石化生产的稀土异戊橡胶日前在轮胎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以50%稀土异戊橡胶工业化产品替代天然橡胶成功应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标志着我国异戊橡胶产品的应用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2篇

石版画药墨,也称汽水墨,可创作接近中国画水墨效果的作品,因此,石版画药墨深受石版画艺术家的青睐。目前,石版画药墨只在欧美国家有少量生产,国内石版画艺术家如要获得药墨,只能到国外购买,可由于购买渠道不畅通,往往很难获得。有的艺术家用肥皂水自制药墨,但创作效果不佳。笔者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和实验,在靳保平教授的研究生刘京的帮助下,新的石版画药墨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版画教学实验室研究成功。与欧美国家药墨相比,其创作效果更有中国画的水墨性和灵动性,更适合国内石版画艺术家的创作需求。目前已将新的石版画药墨命名为“石版画中国墨汁”。

传统的石版画制作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十分严格。磨版是石版画创作前非常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其过程需要具有很高研磨技术的技师才能完成。压板的刮面平整度要求也非常高,如果石版或压板的表面平整度达不到要求,印刷的作品将会出现墨色不均匀,导致前功尽弃。因传统的石版画制作过程对技术的要求过于严格,入门门槛高,受此限制,从事石版画创作的人相应减少。要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石版画艺术创作中来,普及石版画艺术教育,降低制作过程所需的技术难度,是重要因素之一。笔者下面介绍几种降低技术难度的新方法。

1.花岗岩磨盘

传统的磨版是采用铁盘研磨石版,要求操作者娴熟掌握磨版技术和具有足够大的体力,现在我们采用建筑装饰材料的花岗岩石板,将其加工成磨盘。磨盘的规格、重量可根据需要委托建筑装饰石材厂加工。如选用35×35×2厘米花岗岩装饰石板,在石板中间钻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孔,用于加入金刚砂和水,在两边加粘35×5×2厘米的石板,作为把手之用,这样花岗岩磨盘就制作完成了。花岗岩磨盘的特点是:取材方便,规格、重量可根据需要加工,造价低,使用省力,磨版技术容易掌握。磨版者只需两手放在磨盘上,用力均匀地上下左右推动磨盘,即可研磨平整的石版,初学者只需要5分钟的培训就能掌握磨版技术。刮压印刷技术小改进,橡胶垫起大作用。传统的石版画印刷是采用石版机进行刮压印刷,将制作好的石版放在石版机的拖床上,并调整刮板的位置和压力,在石版上放置画纸,再放上硬垫板,旋下刮板,拖动石版机拖床,进行刮压印刷。这样的印制方法对各项技术指标要求非常高:1.石版面的平整度凹凸需要控制在0.02毫米之内;2.刮板的刮面需要非常平整;3.刮压印刷时要求刮板与石版的压力要十分均匀。如果在硬垫板之下,画纸之上增加一块有弹性、表面平整的橡胶垫,其厚度约3—5毫米,规格大于画面或大于石版,可以降低磨版等多项技术指标,使从事石版画工作变得更容易。原因是由于橡胶垫有一定的弹性和厚度,在刮压的过程中可以达到如下效果:1.在一定的范围内,弥补石版面、刮板的表面不平和刮板与石版之间压力不均匀所产生的不良影响;2.增加画纸的吸墨效果,受墨更加均匀;3.刮板作用在石版上的压力可以减小;4.石版颗粒效果更加明显,石版画的特征更强。

2.滚压印刷技术

滚压印刷技术是采用铜版机、木版机滚压来印刷石版画。按习惯,石版机只能印刷石版画,铜版机只能印刷铜版画,木版机只能印刷木版画。现在介绍利用铜版机、木版机印刷石版画的方法:将制作好的石版放在铜版机或木版机的拖床上,并在石版上放置画纸,再放上橡胶垫(橡胶垫与以上介绍的相同),调整铜版机或木版机的滚轮与石版之间的压力,压力要适中、相对均匀,转动滚轮,滚压石版上的橡胶垫,使石版上的油墨均匀地吸附在画纸上,其效果与在石版机印刷的相同。同时,利用铜版机、木版机印刷石版画,印刷机滚轮是滚压在有弹性的橡胶垫上,不会对印刷机造成损伤。

由于从事铜版画、木版画工作的人员比较多,特别是木版画,是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在一些幼儿园、中小学、培训机构开设有学习科目,并配备木版画印刷机。人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铜版机、木版机印刷石版画,既解决了石版画印刷机紧缺的局面,也为喜爱石版画艺术创作的人们提供了便捷条件。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3篇

根据广电总局张海涛副局长2007年3月在《地面数字电视工作组情况汇报会》上关于地面数字电视项目的重要指示, 受总局科技司委托, 广播电视规划院成立了北京地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组, 按照科学、严谨、客观和可操作的原则, 陆续在北京、江苏等地区建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应用技术试验系统, 开展相关测试工作。技术实验组先后于2007年4月~2008年2月, 组织在北京地区开展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主要包括:实验室性能测试和现场性能测试。2007年6月~2008年4月, 组织在南京地区开展国家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主要包括:现场性能测试。现场测试主要包括:固定 (室内固定点和室外固定点) 接收测试和移动接收测试, 分别针对单发射点和单频网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网络进行。

历经1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技术试验组圆满完成了北京地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的各项工作。本次技术试验表明: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的性能指标已经达到或略优于国际上其他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水平, 基本能够满足我国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需求;地面数字电视传输国家标准支持单频网和多频网的组网方式, 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时, 应根据我国地域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业务需求, 选择合适的组网方式, 从而达到最佳的覆盖效果。2007年底, 在北京地区地面数字电视技术试验基础上, 技术试验组向总局建议采用7种工作模式作为地面数字电视推广应用的基础、必备模式。根据上述建议, 2008年1月1日北京地区正式开展了地面数字电视高清和标清业务广播, 拉开了我国地面电视从模拟向数字过渡的序幕。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4篇

规划设计条件论证报告成果技术要求

一、编制原则:

编制《规划设计条件论证报告》必须经过行政审批办的立案和审查,市规划院在收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及服务事项受理初步审查意见通知书》后,方可进行编制工作。

二、资质认定:

报告首页需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证书》,并注明本次论证报告的设计、审核、审定人员。

三、论证报告内容:

(一)区位:说明规划用地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区位条件、用地范围,与周边主要功能区的关系,以及规划用地周边重要的道路交通设施、线路及地区可达性状况。

(二)现状:说明用地现状情况,包括地形、植被等自然条件、现状用地性质、现状建筑物等。

1、土地利用现状,规划范围内各类现状用地的范围界限、权属、性质等。

2、人口现状指标,规划范围内各行政辖区边界人口数量、密度、分布及构成情况等。

3、建筑物现状,规划范围内各类现状建筑的分布、性质、质量、高度等。

4、公共服务设施、市政用地设施现状,规划范围内及对规划区域有重大影响的周边地区现有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科学教育、体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建筑)类型、位置、登记、规模等,道路交通网络、给水电力等市政工程设施、管线的分布情况等。

(三)说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单元图则等上位法定规划对本次规划用地性质、兼容性、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及人口密度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四)具体设计方案的指标及论证。

1、确定方案指标是否满足国家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

2、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设施承载能力论证;

3、城市交通影响论证(如交通量,交通组织);

4、城市环境影响论证(可参照环评要求的内容);

5、城市设计及景观影响论证;

6、对周边其他业主或已实施项目的影响论证(如日照影响分析、解决方案等)。

7、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要求;

8、其他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所指定的论证内容。

(五)明确该设计条件中具体的规定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

(六)该规划条件实施后,可能引发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七)根据用地具体情况,在规划条件可中提出以下补充要求:

1、城市设计要求。包括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高度等要求;

2、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文物古迹保护、风景名胜保护、河湖水面控制等要求;

3、生态环境控制要求;

4、人防、防火、防爆、防洪、防空、防震、防治地质灾害、环保等要求;

5、高压电力走廊、长输管线、河道、铁路、军事和国家安全设施、大型基础设施的相关技术要求及保护控制要求;

6、城市对外交通要求。包括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市政工程设施要求;

7、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提出的其他要求。

(八)该项目的其他相关文件。

四、基本图纸:

(一)位置图:以用地编制单元范围为界;

(二)现状图:体现项目用地及周边至少一个街坊内用地现状情况;

(三)项目周边用地情况图:体现项目用地周边至少一个街坊内单位用地红线及规划、建设情况;

(四)该地块所在的单元图则图纸;

(五)规划设计论证方案图;

(六)道路交通规划图: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七)各项市政工程管线规划及竖向标高图: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八)各项论证分析图(视线分析图、剖面分析图、空间景观分析图、交通组织分析图等);

(九)绿化方案设计图:确定绿化配置要求,包括绿地率、绿地面积、防护绿地和集中绿地的设置要求;

(十)城市设计图纸:包括建筑体量、建筑色彩、建筑风格与形式、建筑高度等要求;

(十一)停车方案图;

(十二)概念性方案及日照分析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通过方案对比分析,提出推荐方案,并对其合理性、可行性与否等相关内容提出研究结论。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5篇

一、现阶段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想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机会。但是, 从中职院校开展实训的技能效果来看, 现阶段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中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会受到多方面限制, 比如, 办学规模、资金等。学校因为办学资金有限, 没有办法引进先进的配套设置以及实训设备, 很多设备过于落后, 学生在参与到实训锻炼的过程中, 所学到的技能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同时, 很多中职院校也无法建立较完善的技能训练实验室。然而, 学生想要真正掌握电子实践的技能, 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实验锻炼, 获得丰富经验, 而不完善的电子设备设施,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

(二) 学校和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合作渠道

作为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显著提升。比如, 虽然学校和企业建立了合作, 但是很多学生在进入企业实习之后, 还是不能获得足够锻炼机会, 其实践能力没有获得显著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操作经验, 若是让他们进行实际操作而因某一环节的违规操作, 有可能使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 很多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活动能够顺畅、有序进行, 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

(三) 教学理念较落后, 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一直以来, 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类教学模式仍旧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大部分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方面, 自然实教教学实践就少了一些, 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技能的锻炼, 很难积累有效的经验, 实践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二、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革新建议

提升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具体内容如下。

(一)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 都存在教学内容较固定和死板的情况, 针对性和灵活性都不足。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应将课程改革提上日程,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认知水平, 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能力进行有效培养, 降低学习难度, 提高教学质量。

(二) 创新教学方法

正如前文所述, 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 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不仅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学生也会提不起精神, 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同时, 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教师应将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建立一体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 就是要将学校和专业的情况充分结合起来, 把职业技能训练作为核心教学内容, 通过教学板块的建立, 实现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其本质目的就是能够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水准的技能型人才, 不仅能缩短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距离, 更能有效避免理论学习和实训学习之间重复学习的情况,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 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要想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仅仅依靠教材内容是不够的, 教师应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 在对专业课和文化课进行合理设置后, 应对新技术和新知识进行有效融入, 从而使教学内容能够跟上相关技术的发展脚步, 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行业动态, 使学生能够满足工作的实际需求。

总之, 通过加快中职教育的改革步伐来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中职教育应把社会需求作为教学目标, 把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学基础, 加大改革力度, 转变工作理念,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实现中职院校电子电工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求灵兴.浅析中职电工电子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J].科教新报 (教育研究) , 2012 (5) .

[2]甄娟娟, 都文莉.浅析中职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 2011 (12) .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精选5篇)电工技术革新成果范文 第1篇英国:技术革新 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中国:1、神...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