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4篇)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1篇
《大道之行也》阅读及答案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①语(yù):告诉。②王(wàng):统一天下。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阅读提示】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上述短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称霸天下。当然,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需要我们好好体会。
【练习】
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9、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参考答案:
1、就是说,政权(或者包括社会财富)都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2、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有。《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①通举,推举②以为亲③职份,指职业、职守④此⑤发生⑥从
5、①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8、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9、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2篇
桃花源的社会风尚(原句回答):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走到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原句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写桃花源民风淳朴的句子(原句回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们都各尽所能的参加劳作,老人和小孩都生活的高兴愉快,人与人和平相处
《陋室铭》为什么引用古人事例:意在以古人自况,告诉世人自己也有古人的志趣和抱负
运用比兴的句子(原句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的品质: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引出下文的观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莲说》本文总提句(原句回答):水路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无似乎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对官僚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和对灯红酒绿生活的厌恶
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的慨叹: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是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峡》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三峡的自然景色:从山和水,写出山的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以及水在不同季节的景象
概括山,夏,春冬,秋景物美点:雄壮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作者为何先写夏水?作者是为《水经》作注,重点写水,又因为水夏季最为盛,所以先写夏水
大道之行也练习题 第3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
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
⑷谋闭而不兴(兴:)
⑸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⑹故外户而不闭(闭:)
⑺大同(同:)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 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1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
大同:
1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
⑵
⑶
13.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1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第三部分
19.“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0.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大道之行也》答案
1.略
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
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9.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0.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1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12.略 13.略 14.成理成文即可
15.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16.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17.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18.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19.略
20.略
21.D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很多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其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一个美好愿景。
作品原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作品译文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德才兼备的人选举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只抚养自己的儿女,让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捡起来)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再兴起,所以(家家户户的)大门都不用关闭,这所说的就是理想社会。
字词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话。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3.之行:之,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
4.为:是,表判断。
5.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6.讲信修睦(mù):讲信,讲求信用。修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7.信:诚信。修:培养。
8.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9.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10.有所终:等于说晚年能得到照顾。所,代词,指符合年纪能得到照顾与安排,下面三个“所”字同。
11.有所用:等于说有用处。
12.有所长(zhǎng):等于说有使他们成长的各种措施。
13.有所养:等于说有供养。
1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或无父母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老人。废疾者,残疾人。
15.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职务。
16.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17.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介词,在,到。货恶:宾语前置。
1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
19.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20.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谋,指奸诈之心。闭,闭塞。兴,起,生。
21.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22.故:所以,因此。
23.外户:从外面把门扇合上。
24.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
25.闭:用门闩插门,关门。
26.是:这。
27.谓:叫做。
28.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前一个“亲”就有了“以......为亲”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矜、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轻人。
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品质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一词多义
修——讲信修睦:学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长。
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
能——选贤与能:能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
分——男有分职业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归——女有归:女子出嫁归来见天子:回。
一义多词
是故谋闭而不兴(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出自词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原意是不把君位当做一家的私有物。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借用来作为对“民权主义”的解释,意思是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公有。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有所终
【发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鳏)寡孤独
【发音】 guān guǎ gū dú
【解释】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处】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释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示例】: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近义词】:人尽其才。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分层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相关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本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大道之行也》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