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精选4篇)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 第1篇

一、我国城镇女性就业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妇女就业问题。首先, 从法律上确立了男女劳动者平等拥有劳动的权利。同时, 政府运用各种政策和行政措施, 推动女性参加各种形式的就业。到1978年, 我国城镇女职工达到3, 128万人, 占职工总数的32.9%。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妇女就业数量仍然保持迅猛增长, 到1992年底, 我国城镇女职工人数已达5, 586万人, 占职工总人数的38%。在计划经济 “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下, 我国女性劳动就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2年之后, 政府把企业推向市场, 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 传统的固定工制度和统包统配模式, 逐步被 “自主佣工, 双向选择”的市场取向模式所取代。1998年至2000年底, 全国累计有2, 300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 而在被剥离的职工中, 每5个下岗职工中, 就有3个女性, 女性劳动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2000年末与1990年相比, 城镇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均有下降, 男性从90%降至81.5%, 女性则从76.3%降至63.7%, 与男性相比, 女性的下降幅度更大;城镇18至49岁的青年女性就业率为72.0%, 也比1990年降低了16.2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危机的加深, 女性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日趋严重。

二、我国城镇女性就业的现状分析

(一) 存在的问题。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女性高就业率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高就业率下的低工资制、企业沉积了大量的富余人员、女性就业完全依赖于政府安排, 这些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发展日益显露出来。上个世纪末以来,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地改变着我国企业的劳动佣工行为。一方面, 企业为了追求效益不断地排出多余人员, 女性职工首当其冲;另一方面, 紧缺的就业机会通过竞争机制更多地分配给综合素质较强的男性。因此, 女性由于多方面原因在首次就业和再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 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此, 就业率偏低和工资水平偏低是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难的显著表现。

(二) 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也推动城镇女性就业状况发生了积极变化, 具体表现有:

1.就业领域拓宽。改革开放以前, 城镇女性的就业领域主要局限于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近几年,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大大地拓宽了城镇女性的就业渠道, 使城镇女性的就业绝对人数逐步增加。

2.就业结构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用工制度上双向选择的改革, 女性就业逐步从传统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转向更加适合女性的劳动岗位。部分女性就业层次提高, 近10年来, 高层次职业女性群体发展快速, 被调查的女企业高层管理者中, 有95%是改革开放后走上企业管理岗位的。

3.就业自主性增强。目前城镇女性就业者由劳动人事部门安排的比例为43.3%, 比1990年降低了15.1个百分点;通过求职、应聘被录取的比例为14.3%, 比男性还高出3个百分点;由自己创业的比例比1990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 达到21.4%, 与男性21.7%的水平非常接近。这说明城镇女性在就业方面的竞争意识和竞争实力在不断增强, 就业形式的选择也表现得更加灵活多样。

三、女性就业难成因的理论依据

(一)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 (gender) 概念, 它可以说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与中心内容。社会性别理论严格区分了“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 社会性别 (gender) 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的性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生理性别 (sex) 指男性与女性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理特征, 是人类每个个体所固有的生物特征。社会性别不同于生理性别, 它并非仅仅由其生理决定, 主要是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对男女特征的定义与角色要求。也就是说, 表现在男性与女性身上的人格特征是为社会所期待并为社会文化所塑造和被自我所认识的角色模式。所谓“男子气”和“女人味”就是社会性别对男女角色特征的定义。同时, “一个社会是通过分配给两性不同的任务来体现其性别的概念的”, 社会性别 (而非生理性别) 是性别的社会分工的主要依据, 社会根据社会性别对男女特征的定义对男女进行了社会分工。

(二) 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 (social exclusion) 作为一个概念, 在 20 世纪末被很多领域的学者所应用。Burchardt 等学者 (1999) 指出, 社会排斥是个人生活居住在一个社会中, 没有以这个社会的公民身份参与正常活动的状态。社会成员在消费、生产、政治、社会互动的参与不足、不参与都可能被认为是社会排斥的存在。首先, 社会排斥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它是诸多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综合性出现的;第二, 社会排斥是对贫困等综合现象的动态考察, 它描述的是人们被全部或部分地挡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之外的动态过程;第三, 社会排斥还具有多层面的存在状态;第四, 社会排斥具有横向的累积性和纵向的传承性。

四、现阶段我国城镇女性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一) 内在因素。

1.自身生理因素, 客观上影响了女性的就业。

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的体力一般都弱于男性, 这就限制了女性的择业范围。同时, 由于婚姻因素, 女性在单位和家庭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 面临着生产、哺乳等现实问题。正是由于女性生理上的这一特殊功能, 决定了她们是次劳动人群, 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一旦女性进入生育、哺乳期, 势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生育和哺育时间, 这对就业女性而言, 使其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 进入所谓的就业“中断”状态, 这也正是影响女性就业的最大障碍。

2.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女性思想是制约女性的就业隐性障碍。

我国女性自觉从属于男性, 产生男强女弱的社会观念, 这些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弱点, 再加上大众传媒也有意无意的将女性和家务劳动、厨房、照料老人孩子等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强化了公众心目中的女性角色定位, 阻碍了她们自身发展。同时, 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民劳动权利的实现是身份取向而不是才干取向, 这种过度保护和传统的依附心理相结合, 导致一部分女职工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没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和明确的风险意识, 调整自身知识技能结构的能力不强, 使得她们跟不上科技的进步, 也不容易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严重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和再就业。

3.女性自身存在求职心理障碍。

女性求职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既有女性的个性、动机、心理等因素的制约, 更有外部就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利益驱动, 使得不少女性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困惑。同时, 人事制度的改革, 使得就业压力增大, 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女性自由择业比男性难度大。因此, 她们希望参与竞争, 又害怕失败, 希望多些机遇, 又患得患失。在这种困惑、冲突中, 许多女性心理上失去了平衡点。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女性求职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这一般可以归结为焦虑、自卑、怯懦、嫉妒、依赖、矛盾等几种心理。

(二) 外在因素。

1.我国劳动力总供给长期大于总需求, 严峻的就业形势将长期存在。

就业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就业要求, 就业机会便成为一种紧缺资源。这一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尖锐, 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我国人口多, 农村劳动力又大量过剩, 每年大约有1.5~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领域转移;另一方面, 过去大量吸收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过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产业资本有机构成明显提高的同时, 却出现了劳动力需求绝对量下降,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收能力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2.我国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女性就业的优势领域尚未全面形成。

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性行业, 比较适合女性就业的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 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也达到45%~55%, 而我国2000年仅为33%。根据西方国家女性主要从事第三产业的实践来看, 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对女性就业客观需求较小的阶段, 使得城镇女性的就业比男性困难带有一定必然性。

3.传统文化习俗阻碍了城镇女性劳动就业。

封建社会的统治虽然早已经结束, 但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却早已经根深蒂固。当今社会中的就业中的不平等待遇, 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对于“男尊女卑”原则的适用。在今天的社会中, 虽然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也得到了普及, 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中国女性仍然被拘禁在礼法的“围城”中, 难以逃脱。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 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里, 认为女性没有多少挖掘潜力, 很难为企业做出较大贡献。

五、解决当前城镇女性就业问题的对策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市场机制下单位考虑雇用成本是天经地义的, 女性由于生理因素以及生儿育女给单位带来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次, 女性是人类自身生产的创造者, 她们担负着延续人类的重任, 生育的社会价值应该得到社会承认, 生育成本应该由社会承担。因此, 在解决当前城镇女性就业问题时应该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尽量应用市场经济规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女性自强自立。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形成尊重生命, 尊敬女性, 强化对妇女生育价值的认识。人类自身生产是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女性生育是以自然性的手段进行社会意义的生产, 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历史的延续, 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应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同时, 鼓励女性从文化观念上解放自己, 要敢于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定位上摆脱出来, 克服“依赖他人”、“从属丈夫”、“期盼照顾”等弱者心态, 强化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并把经济参与作为一切参与的前提。树立以作为求地位、以贡献求发展的妇女精英典型, 使他们成为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 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 开拓就业新领域, 调整劳动力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 我国无论发展经济, 还是解决就业问题, 都必须放在更广阔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加以考虑, 合理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只有通过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女性的就业才有出路。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 鼓励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的发展, 这样有助于缓解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 促进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同时, 也是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的基础。

(三) 发挥税收对企业雇用行为的调节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能用行政干预的手段强调企业招收女职工, 但是不等于政府“束手无策”、“无所作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上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雇用女工, 推动女性就业。

(四) 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从根本上, 制度上解决企业雇用女性职工的后顾之忧。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妇女承担生育后代, 即人类自身生产的重任。妇女生育未来的劳动力与所在企业并无直接联系及利益, 相反它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对立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妇女生育价值的补偿要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由社会承担。国家应下决心, 建立统一的、完善的社会统筹生育保险模式, 认真管理和监督生育保险的运行过程, 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妇女获得平等竞争的劳动权力。妇女的生育价值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社会补偿。

(五) 女性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实力,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首先, 要从文化观念上解放自己。妇女竞争力的提高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文化观念的解放, 正确认识女性从业优势, 增强求职的自信心, 克服自卑心理, 培养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从容应对求职和就业。其次, 妇女要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再次, 要转变以往对“就业”的理解, 拓宽就业渠道。

总之, 当前女性就业难的问题,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如不解决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 我们应该强化尊敬女性认识的同时,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服务体系,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应用经济手段从根本上逐步改善女性就业难的状况。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女性就业状况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 以及女性就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运用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排斥理论客观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女性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制约和阻碍我国女性就业的成因和产生的影响;最后结合国内的具体现实, 尝试性地提出了基于市场经济规律下的解决我国女性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城镇女性,就业问题,劳动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强, 胡俊生等.失业下岗问题对比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 2001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1995~2000年) 》终期监测评估报告

[4].O’leary, V.E.Sex-role orientation and achievement context as determinants of motive to avoid success[J].Sex Role.1974

浅谈当前女性犯罪的原因与对策 第2篇

[摘要]:

2004年以来,福建省大田县检察院共审查批准逮捕女性犯罪案件27件30人,分别占批准逮捕总数的9.4%和8.9%。与男性犯罪相比,她的案件虽然不多,所占的比例虽然也不大,但由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女性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少。因此,笔者试以本文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以利于做好女性犯罪的预防工作。

2004年以来,福建省大田县检察院共审查批准逮捕女性犯罪案件27件30人,分别占批准逮捕总数的9.4%和8.9%。与男性犯罪相比,她的案件虽然不多,所占的比例虽然也不大,但由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女性的犯罪问题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少。因此,笔者试以本文对女性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以利于做好女性犯罪的预防工作。

一、当前女性犯罪的主要特点

1、犯罪种类相对集中。当前女性犯罪的种类主要集中在拐卖儿童,赌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诈骗和盗窃等几大类犯罪,此外,故意杀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贪污挪用和非法进行节育手术也有一定的数量。在女性犯罪案件中,涉嫌拐卖儿童的有10人,占女性犯罪总数的33%;涉嫌赌博的有9人,占女性犯罪总数的30%;涉嫌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的有8人,占女性犯罪总数的26.7%;涉嫌诈骗的有7人,占女性犯罪总数的23%;涉嫌盗窃的有5人,占女性犯罪总数的16.7%。

2、共同犯罪比较突出。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心理、体力和智力等方面的特点限制,女性犯罪绝大多数以共同犯罪形式出现。在大田县检察院批准逮捕的27件30人的女性犯罪案件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案件有9件12人,分别占女性犯罪案件的33.3%和40%。在这些共同犯罪案件中,有的与男性犯罪嫌疑人结伙作案,有的则是女性之间相互结伙作案,这些犯罪成员最多的有9人,少则2人,彼此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

3、社会影响比较恶劣。从大田县的女性犯罪看,对社会影响恶劣的案件集中表现在拐卖儿童,以假结婚的手段实施诈骗,利用“六合彩”进行赌博,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几大类。这些犯罪影响农村家庭的稳定,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如犯罪嫌疑人陈秋萍以做生意缺少资金为借口,以高息为诱饵,在1996年至2002年间共向 23人群众多次借款,非法向社会

吸收公众存款达1645.4万元,并将所借用的款项用于赌博或者用于支付高额的利息,造成有1528.3万元无法归还,给当地群众造成严重的损失,在当地影响恶劣。

二、当前女性犯罪的原因

1、暴富思想驱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法律的漏洞而成暴发户,在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资本主义见利忘义的腐朽思想乘虚而入,给一些女性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一些农村妇女或者城镇下岗女工文化低下,谋生技能不够,从而出现了拐卖儿童,以假结婚名义实施诈骗,赌博,盗窃,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犯罪。如犯罪嫌疑人陈秋萍原来是某国有企业的职工,但她受暴富思想的影响,以前曾经从事经营活动,而挣了些钱,但她并不满足,并染上赌博的恶习,不幸的是她因赌博赔了本,受暴富思想的影响的她萌生了以做生意缺乏资金,以高利为诱饵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从而使她走上不归路。

2、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影响,一些女性在小时候较好与社会接触,文化知识相对较低,因此基本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她们一旦走向社会,便用无知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容易被拉拢成为共同犯罪的辅助成员,或者积极参与犯罪。如:犯罪嫌疑人温某某为了骗取钱财,受他

人拉拢,以假结婚的名义实施诈骗。张某某由于无知实施了拐卖儿童的犯罪。吴某某与其男友商议以女色为诱饵,引诱被害人上钩进行敲诈勒索。

3、报复思想作祟。一些女性犯罪自控能力较差,不能用理智控制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身行为的后果,遇到问题不能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并将家庭问题归因于社会或者家庭中的其他成员,无端猜疑从而引发犯罪。如:犯罪嫌疑人陈明桂因丧偶后再婚,但与后夫的关系不融洽,婚后不久夫妻双方感情出现裂痕,于是陈明桂无端猜疑是其后夫的三婆从中作梗,便对后夫的三婆怀恨在心,一次因为夫妻口角,丈夫离家出走,她便用投投毒的方式将其后夫的三婆毒死,使普通的家庭纠纷演变为故意杀人案。

三、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1、重视实用技能培训。要充分认真提高女性文化知识水平的重要性,保障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加大对适龄女童就学情况的跟踪监督,防止女童失学,不折不扣地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从源头上提高女童的文化知识水平。要加大农村妇女的扫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现有女性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分辨是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确实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抓好适合妇女特点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妇女的参与市场经济建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扩大

就业,引导广大妇女自强、自尊、自信、自立,从源头上防止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2、加强法律知识教育。要确实加强普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妇联、群团组织的作用,针对当前女性犯罪的特点,制定符合女性的心理、生理特点的法制宣传方案,有针对性地做好法制宣传工作,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方法,积极引导广大妇女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各种社会关系,努力防止、遏制和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要发挥各群众团体、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和城乡基层组织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女性的教育、保护和管理,及时查处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努力防止家庭暴力,为广大妇女安全健康的生活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努力遏制和减少女性因受侵害而产生的复仇性质暴力犯罪。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 第3篇

关键词:女性罪犯;自杀原因;矫治对策

监狱作为教育、改造罪犯的特殊场所,是自杀行为的高发地之一。尤其是对于情感细腻丰富、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女性罪犯来说,更容易发生自杀事件。因此,研究女性罪犯自杀原因,找出女性罪犯自杀的“心结”,帮助其摆脱心理危机,使其早日重新社会化,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女性罪犯自杀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生理方面

主要表现为身体病残。女性罪犯身体上的病残,特别是少数有严重生理缺陷或身患重病的女性罪犯,对监狱环境无法适应以及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往往使她们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自感生命已毫无意义,对未来失去信心,容易在绝望中选择结束生命作为自我解脱。

2.心理方面

(1)人格障碍及心理疾病。近年来,女性罪犯出现人格障碍现象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英国自杀女性罪犯中90%的人精神不健全。人格障碍或女性罪犯中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性人格和癔症性人格两种。患有人格障碍的女性罪犯,由于受病理性意识、动机、情感等驱使和支配而产生自杀行为,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

(2)强烈的负罪感及悔罪心理。通过认罪服法教育,大多数自杀女性罪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造成的危害,接受服刑改造。但由于女性罪犯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之其处于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她们的负罪感容易被过度强化并指向自我,产生强烈的悔罪心理,一些女性罪犯因受悔恨、自责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而身心疲惫、心灰意冷,她们觉得自己是社会的罪人,就算将来刑满释放也得不到宽恕,所以企图以死来得到解脱。

(3)失望恐惧、敏感妒嫉心理。女性罪犯的感情脆弱,心思细密,在身陷高墙之后,由于生活发生重大改变极易产生失望、恐惧心理,她们常常对生活感到厌烦,对身边发生的变化感到恐惧和不安;此外,敏感妒嫉是自杀女性罪犯的一个突出心理特征,许多女性罪犯往往对于监狱人民警察的一次批评或表扬,甚至对于监狱人民警察的一句话或一个细微的面部表情过分在意,过分敏感,无形之中使自己的负面情绪被无限放大,想法、做法都比较偏激,改造中的情绪极不稳定。

(4)“破罐破摔”转向自我攻击心理。自杀女性罪犯在改造期间,时常联想到刑期还长,自感前途无望,为此,一些女性罪犯放任自我,肆意发泄不安和焦躁,试图以自杀作为对抗监禁生活的手段,还有一部分女性罪犯将怨恨、不满转向自我攻击,对自己冷漠、讽刺甚至自虐、自残,她们希望通过实施自残或自杀行为来达到对自己内心怨恨、爱恋或仇视的人的所谓的报复。

(5)对立抗改心理。在自杀女性罪犯群体中,存在着一些“抗改”人员,她们逃避惩罚、抗拒劳动、行为偏激,个别女性罪犯甚至以生命作为赌注,以自杀行为作为对抗管教、逃避管束的手段。

(二)客观原因

1.遭遇意外打击

家庭是绝大多数女性罪犯精神寄托和回归的港湾,是女性罪犯改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外在支持力量,一旦家庭发生骤变,如:亲人病故,婚姻、恋爱关系破裂,遭家人抛弃等都会使她们痛苦绝望,因在感情上、心理上承受不了打击而走上绝路。

2.人际关系紧张及对自杀行为的效仿

一些女性罪犯本来就很难适应狱内生活,再加上受到一些“狱王狱霸”的欺凌和其他罪犯的孤立,其心情更加失望和难过,导致其在得不到情感支持,苦闷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的情况下实施自杀行为;另外,女性罪犯辨别是非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易受暗示等特点,导致其极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在狱内个别女性罪犯的自杀行为引起关注后,她们就会加以效仿,造成严重后果。

3.同性恋行为引发的自杀

狱内部分女性罪犯因同性恋行为“失恋”后产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这是女性罪犯长期处于与同性罪犯共同生活的封闭环境中所产生的畸形心理,针对这一现象,监狱人民警察应及时疏导,实施正面影响,使其尽快走出情感误区。

二、女性罪犯自杀心理的矫治对策

(一)提供宣泄场所,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有自杀倾向或实施过自杀行为的女性罪犯来说,她们大多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坎坷,在经过与亲友分离、人生自由被剥夺沦为罪犯后,她们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种生活状况的重大改变,因此,自责、痛苦、压抑等诸多负面情绪常常困扰着她们,致使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处在近乎崩溃的边缘,如果女性罪犯内心的各种压力和不满得不到缓解和释放,久而久之,就极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对女性罪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其提供心理宣泄和心理咨询场所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方法有:①在监区内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张贴关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画,让女性罪犯自己动手制作相关内容的卡片、板报等;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监区应有1~2名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人员,为女性罪犯提供專业的、及时有效的帮助。上述做法,有助于培养女性罪犯正确的自我调节能力,尽早走出情感的阴霾。

(二)摸清女性罪犯的思想动态,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

女性罪犯属于社会的一员,但她们又是特殊的群体,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生活空间也比较狭小,因此,监狱人民警察应当准确、及时摸清她们的思想动态,消除女性罪犯的负面情绪。比如:①通过女性罪犯的眼神、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洞察其心理活动,对于心事重重、情绪反常的女性罪犯监狱人民警察应及时与其沟通,防止其情绪恶化;②监狱人民警察可以通过与女性罪犯谈话、查看其改造日记、信件等发现其心灵深处的“死结”,从而全面掌握女性罪犯的思想动态,有效防止自杀事件的发生。③监狱人民警察在狱内教育引导和利用好“罪犯耳目”、“情况信息员”,通过这些人员提供的信息,较为及时、全面地掌握自杀女性罪犯的情绪变化和思想动态,不给其以可乘之机。此外,监狱应加强对违禁品、危险物品的管理,对生产、生活区和女性罪犯人身物品要进行仔细、严格的检查,以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消除女性罪犯自杀心理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女性罪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女性罪犯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价值,最终达到消除其自杀心理的目的。

(1)合理情绪治疗。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一种疗法。其理论被称为ABC理论,它指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女性罪犯处于被剥夺自由的监禁状态,其交际、社会交流面较之前变得狭窄,这无疑缩小了女性罪犯获得情绪反应的圈子,使得一些女性罪犯对监狱人民警察、周围人以及一些信息产生过激的反应,并导致其持有不合理的信念,把自己引向了极端的不良情绪状态中,例如:监狱人民警察在检查监狱宿舍时,由于其它原因没有问及甲某的近况,甲某就会觉得监狱人民警察是故意冷落她的,就是看不起她。甲某的这种过激反应,就是因为她的反应来源于她所持的不合理的信念。运用合理情绪治疗方法,通过对女性罪犯进行提问、引导、辩论,可以帮助其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信念给她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消除她们已有的情绪障碍,使其能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命、面对未来。

(2)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系统脱敏疗法又称交互抑制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想象脱敏法、接触脱敏法、自动化脱敏法、情绪性意象法等。系统脱敏法适用于焦虑和恐惧症的治疗。采用系统脱敏法矫治女性罪犯的自杀行为,关键是找出引起该行为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一系列放松练习,进而纠正女性罪犯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由于多数女性罪犯自杀动机的产生都与其焦虑和恐惧的不良情绪有关,因此,对女性罪犯进行系统脱敏可以有效防止女性罪犯此类不良情绪的恶性发展。

(四)突出亲情教育,激发女性罪犯的改造热情

女性罪犯处在封闭的环境中,对于家庭的亲情、朋友的友情倍加珍惜,当她们感到困惑、失望、痛苦的時候,如果能得到亲人的鼓励和关怀,必定能使其重塑信心、安心改造。一些女性罪犯之所以选择自杀,就是因为她们失去了亲人和朋友的情感支持,难以释放内心的压力而造成的。因此,监狱在重视监狱人民警察教育、引导、改造罪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亲情的巨大帮教作用,如:①监狱人民警察应鼓励女性罪犯经常写信与家人、亲友联系,以“拨打亲情电话”、“离监探亲”等作为对积极改造的女性罪犯的奖励;②利用女性罪犯会见亲友的机会强化亲情,在女性罪犯生病或情绪波动大时,尽量创造条件让其与家人见面,接受家人的劝导,使其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通过开展亲情教育,即可以满足女性罪犯思念亲人的情感需要,又可以重塑其生活的信心,激发她们的改造热情,提高改造质量。

辽宁省女性就业问题浅析 第4篇

一、辽宁省女性就业概况在改革开放初期, 辽宁省的城镇女性就业率在全国依然始终处于前列。但是在国有企业改革之后,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城镇女性就业总量上始终变化不大。通过比较2006-2012年城镇女性分登记类型就业情况可以知道, 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员走低的背景下, 其他单位的就业人数有了大幅攀升。将辽宁省2012年的女性就业分行业情况与全国的女性就业分行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也能够得出, 辽宁省女性就业整体从业行业构成与全国类似, 但在农林牧渔行业上高于全国平均从业比例, 而建筑业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辽宁省女性就业存在的问题1.辽宁省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辽宁省对于女性就业个人素质的需求呈现“两头高中间低” (高层次人才和体力型劳动者) 的特性;省内省外劳动性迁移的吸引力相差不大, 说明辽宁省经济市场覆盖超出省域范围;生活性迁移的差距巨大, 因此辽宁省对省外人口前来定居的吸引力有限, 人口和消费市场的吸引力不够会影响辽宁省产业结构的调正。2.辽宁省产业结构不利于女性充分就业。库兹涅茨和钱纳里依据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系, 提出了就业结构偏差E。其中E越接近于0, 表明结构偏差越小。运用上表数据, 计算省结构偏差值, 结果如下。根据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自2005年以后, 辽宁省第一产业始终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 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值由低到高, 同时GDP占总比重也逐步上升, 第二产业正在走一条资本密集型的生产路线。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的选择使之无法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大量劳动力流入第三产业, 但是第三产业GDP比重却在下降, 由于女性适合职业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 而辽宁省的第三产业却并不发达, 因此, 可知女性的总体就业受制于辽宁省的产业结构, 总量上受到制约。3.辽宁省女性就业缺乏弹性。在同样的经济增长速E=部门gdp总gdp部门就业人数-1总就业人数表1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与就业人数产业比例表2辽宁省就业结构偏差注: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女性就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L13BSH006) 56

度下, 就业弹性越大, 所能带来的就业岗位就越多, 反之则越少。假设用L代表t时期的就业弹性, 用△Lt代表t时期内就业人数增长率, 用△GDPt代表t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总量产出与就业之间的弹性可以用下式表示:L=△Lt/△GDPt选用劳动统计年鉴5年的统计数据汇总如下。可见辽宁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对于女性就业数的带动效果波动很大, 在5年内完全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线性。说明辽宁省经济的发展对于女性就业的贡献不足, 经济的增长没能带来女性就业的直接改善。国有、城镇、其他内资、个体、私企的弹性波动都很小, 而港澳台、外商控股等对女性的就业带动都很明显。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小幅增长, 是辽宁省经济结构并不乐观的表现, 私营企业的就业人员稳步增长对女性整体就业人数的带动不到平均不到1, 说明也只能勉强保证机构内男女平衡。三、针对辽宁省女性就业问题对策建议1.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辽宁省应在巩固住第一产业基础、继续发展提高第二产业的同时, 逐步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于第三产业服务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 女性就业者自身优势与第三产业中的诸多行业都有极高的契合度, 这就决定了在第三产业中女性可以避免一二产业中其不能胜任的一些工作。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就业难的问题, 为女性就业者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好的平台。2.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促进辽宁省女性就业。因此, 政府有必要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的优惠政策, 放松对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管制, 通过向中小企业经营者提供商业和科技等方面的咨询培训,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制度环境, 争取吸纳更多的女性劳动力就业。3.设立女性创业专项基金, 促进女性自主创业。一是要拓宽基金进入渠道, 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来源作为保障;二是对于基金的管理要公开透明, 尽量保持市场化运营;三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量避免行政权力的介入与干预, 设立或者依靠社会中间组织管理基金运行;四是政府还应进一步适当增加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 为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4.完善生育保险制度, 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完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保证制度的内在统一和政策规范, 提高生育保险社会化管理水平;二是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 提高社会化程度;三是制定生育保险负担税收调节方案。对那些因雇佣女性而增加的雇佣成本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 增强法律的强制性, 加强对女职工的权益保护。5.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加强政策制度建设, 建立适合、灵活的社会保险政策, 一是在交费方式上, 就业者可以根据自身收入, 灵活选择缴费基数, 并且可以自愿选择按月, 按季或按年交纳社会保险费;二是在缴费年限上, 允许缴费年限累计, 并允许中断后补缴, 使社会保险关系得到接续;三是在缴费地点上, 就业人员工作地点发生变更后, 可以灵活的选择缴费地点, 随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手续。6.构建教育体系, 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基本途径来提高女性文化素质:一是抓好一次性教育,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降低女性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 提高女性在各类学校中的比重, 保障女性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二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对女性劳动力进行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 帮助女性就业者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使其能够学以致用,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责任编辑:张永辉表3 2008-2012辽宁省女性就业指标表4 2008-2012辽宁省女性分产业就业弹性1K) 1K) 1K) 1302.07158.85207.71414.9 0.0867127-0.582993 7906.3 0.1044169-0.4841448 5891.3 0.1312672-0.38511481631.1 0.1528023 0.0871135 9976.8 0.2618798 0.0508292 6849.4 0.1626296 0.08184951915.6 0.1744038 0.6873053 12152.2 0.2180409 0.5497531 8159.0 0.1911963 0.62694012155.8 0.1254196 0.034009 13230.5 0.0887366 0.0480681 9460.1 0.1594734 0.0267468表5 2008-2012辽宁省女性分注册类型就业弹性KKLC189.9338.183.9128.2216.6180.3313.7 0.3934426274.6 1.0322581149.3-0.45498259.2-0.2253521182.7 312.1-1.5-0.0321716 154.9 0.428571 239.9-0.1243523204.6303.8-2.634.10.6165.72.0259.01.1205.5310.30.135.10.9177.40.10.0C$%C/:44.710.85206.1412.5945945911.5-13.7142866.5-6.4240.7-0.277456641.8 3 11.9 6 6.9 6 271.6 0.077669953.02.015.16.77.922.8303.30.751.9-0.8 15.1-13.1 9.0 0.8318.7 0.1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

当前女性就业问题(精选4篇)当前女性就业问题 第1篇一、我国城镇女性就业的历史沿革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妇女就业问题。首...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