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精选7篇)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第1篇

杜牧的山行诗意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记录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记录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记录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记录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记录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第2篇

《山行》这首诗描写出深秋山林迷人景色,尤其是诗人对枫林晚景的惊喜之情难以抑制,通过看图片理解诗句,能给幼儿启迪和鼓舞,使孩子轻松地理解诗句内容。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活动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准备:

投影视频、大图书、幼儿用书、一曲古典音乐。

活动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活动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古诗《山行》视频,幼儿初次感受诗中意境。

师:小朋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诗的名字叫《山行》,老师将带你们一起走入诗中,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二、理解活动

出示《山行》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中内容,并引出诗句。

附古寺: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小朋友,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杜牧)以上内容源自第一幼儿教育儿童网

师:小朋友,小路是什么样子的?伸向了什么地方?

小结:远处的高山上的路是弯弯曲曲的。

引出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2、图中住着人家,请你找出这几户人家在哪里?

小结:白云飘浮的地方有人家。

引出诗句“白云生处有人家”。

3、诗人乘车为什么停了下来。

小结:诗人停下来看枫叶。

引出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4、枫叶真漂亮呀。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枫叶在什么时候才会变红?

小结:秋天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还要漂亮。

引出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阅读活动

1、带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跟老师一起完整朗诵古诗。

3、幼儿集体朗诵古诗两遍(播放古典音乐,增加意境)。

四、结束活动

幼儿自主阅读小图书。第一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网

活动反思: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第3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绘画,用墨,意象性表现

一、传统绘画的用墨意象性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用墨技术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 由于受到其他各类艺术界的滋润, 也呈现出深刻的意象用墨技巧。意象性的概念很深刻, “象”只是绘画的表面现象, 而“意”才是绘画的实际内涵, 在传统绘画的过程中, 我们由于绘画材质的限制, 只能简单的用墨来进行绘画创作, 将创作者的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融入简单的色彩单调的传统绘画作品中, 而西方传统油画, 由于绘画材质不是用墨, 对作者绘画意图的摸索较为方便, 广大绘画观赏者也较为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些色彩丰富的绘画作品, 对传统绘画的意象性研究, 不仅停留在对意象性抽象概念的考核研究上, 要结合我国传统绘画历史和现代美术界经验, 对我国传统绘画意象性进行科学细致深入的研究。意象用墨不是客观世界的展现, 也是绘画创作者自我思考和自我主张的展示, 对传统绘画意象性的探究, 对于研究我国美术发展史, 探索古人心理活动, 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不能仅仅对画作本身进行分析考察, 也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对画作进行深入研讨, 要认真摸索绘画创作年代的人的思维习惯, 结合那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创作环境和作者的人生阅历, 对传统绘画意象性进行研究探索。

二、传统绘画用墨意象性的空间

传统绘画是展现本民族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的主要艺术形式, 其价值不容小视, 中国传统绘画一直注重对用墨意象性的研究, 中国的绘画发展受到用墨的因素影响, 逐步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意象性表现方式, 这种意象性表达方式的形成, 提高了对绘画创作者的艺术水平视野, 也提升了对绘画观赏者的艺术修养高度, 绘画创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 通过深刻的艺术思维加以理解, 创作出材质单一、色彩单一的传统水墨画作品, 这样的绘画作品对画着欣赏者和鉴评者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传统绘画作品的用墨意象性, 不能局限于对画作艺术操纵能力的考察, 也要充分考虑绘画创作者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在画作中的实现情况, 将先进人文理念有效融入传统艺术作品中的绘画创作者才是优秀的艺术家。

三、简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范宽是中国北宋时期山水画领域具有代表性大师, 他的画作收到中外各界的一致好评, 北宋时期也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转变时期, 绘画的选材和技巧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范宽的经典画作《溪山行旅图》是中国宋代绘画艺术的巅峰, 对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佳作也为后人研究那一时期的山水画提供了很大便利, 这一经典画作的全局构思, 和细节刻画都采用灵活多变的笔法对山川草木加以描绘, 绘画的意象寓意深远, 情感丰富, 对观赏者的视觉产生极大冲击, 《溪山行旅图》的用笔特点:笔势迟涩、笔道粗重、笔力老练, 如钢筋铁骨, 让整块山石精神饱满、内力充盈, 短条子皴、钉子皴、刮铁皴等皴法的运用, 藏锋入笔、侧锋有力的笔。用笔之重、很, 似闻有裂帛之声。当今绘画界对范宽的研究, 主要以《溪山行旅图》为研究模本, 《溪山行旅图》从绘画构思、用墨手法、意象呈现等多方面对绘画场景进行刻画, 从《溪山行旅图》出发, 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溪山行旅图》从多个角度为现代人展示了传统绘画的用墨手法和绘画意象性的表现力, 值得当代国人认真欣赏, 深入研究。《溪山行旅图》通过全面构思的方法进行用墨意象性的表达, 这也是《溪山行旅图》的主要特点, 全面构思的意象性表达手法, 使观赏者能够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意象, 画面呈现的全景的高山远水, 为观赏者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伟大豪迈, 以夸张的手法展现直入云霄的山峰, 形成对观赏者的强烈视觉冲击, 有效的表达了作者的意象性主张, 展现着作者刚毅不屈的性格特点, 将绘画意象通过全景式山山水水完美的展现出来。《溪山行旅图》中的人物形象远不如山川形象引人注目, 山川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气魄主宰着整个画作, 山川静静地耸立在宇宙之间, 理所应当广大享受自然的馈赠, 人物形象在这巨大的自然伟力面前显得分外渺小, 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 展现了作者对永恒时空的敬仰, 有效的将作者的寓意展现在画作中, 这些显示了我国传统的绘画用墨技巧对展现画作意象性的高超技艺。

通过对北宋绘画大师范宽的经典名作《溪山行旅图》的分析鉴赏, 现代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用墨和意象性表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于现代人开发传统绘画艺术的价值, 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勇.从范宽《溪山行旅图》看中国画的意象构成[J].科学经济社会, 2014, (02) :190-192.

[2]杨正发.宋代全景式山水画艺术表现问题探析[J].美术大观, 2014, (07) :42-43.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第4篇

今日南京秦淮河依然微波泛起,繁花似锦,引无数游人竞折腰。乌衣巷、王谢家宅随着秦淮河铅华殆尽也早已是千年古迹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昔日“谢王堂前燕”的盛景,再也闻不到秦淮河昔日的脂粉气息。然而秦淮河畔,历史中的那些文人骚客与些商女缠绵出多少动人故事,以及显露了人性的复杂性格,都在遗留下的笔墨痕迹里,成为今日历史的见证。杜牧作为一个唐代的诗人,就显露出了复杂的人格多面性。这位风流才子,在扬州、宣城等地经常问柳青楼玉女。正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他的诗歌里不就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的诗句吗?还用诗歌描写出自己的艳遇经历。《遣怀》就是这样一首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是一个情感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诗人,当他在扬州手搂着青楼女子,逢场作戏醉生梦死醒来之后,却对秦淮商女有更苛刻的要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他或许认为,六朝短命的古都、帝王败业,都是商女惹的祸。故此满腔的悲愤全部撒向了秦淮河畔商女们的身上了。这似乎是对秦淮河畔的商女多少有些不公。

杜牧(803年-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的诗歌成就在晚唐享有声誉,他与同时的李商隐被称为“小李杜”,喻于为盛唐的李白、杜甫。杜牧于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土擢第,授弘文官校书郎,曾多年在外地府署中担任幕僚。《张好好诗》就是在外地府署做幕僚时遇到的红颜知己而引发出来的千古绝唱和流传下来的墨宝。杜牧的性格有多面性,反映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晚唐危机四伏,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忧虑,杜牧虽有复兴盛唐政治理想,然而他的政治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官场的不济,便寻花问柳,使他一生总是多艳遇。杜牧总是能够在章台柳巷中觅得红颜知己,故此他的诗词多少也有些浮华和脂粉气。如《偶作》:“才子风流咏晓霞,倚楼吟住日初斜。惊杀东邻绣床女,错将黄晕压檀花。”又如《留赠》:“舞靴应任闲人看,笑脸还须待我开。不用镜前空有泪,蔷薇花谢即归来。”再如《送人》:“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鉴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还有把玩女人鞋袜的诗歌。如《咏袜》:“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轻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杜牧的这些诗歌脂粉气十足,“纤纤玉笋裹轻云”体现了杜牧轻佻与迷醉在妓女怀中放荡。杜牧一方面把玩着妓女,一方面指责“不知亡国恨”,在这种人性的裂变中,还显示这位风流倜傥才子的另外一种性格。杜牧在调侃或把玩妓女时,又时常与妓女情意绵绵,在金陵周边表现得像一个风情万种的风流才子,但是遇到红粉知己时更是对她们深深地依恋,又显露了杜牧感情真挚的一面。《张好好诗》就是杜牧写给豫章名妓张好好的思念情诗。

张好好与杜牧认识的时候仅仅只有13岁,当时张好好是一名舞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26岁的杜牧在江西的沈传师官御中做幕僚。在一次酒宴上舞伎张好好表演跳舞,见到了还没长开的张好好。尽管张好好很小,但是舞场的表演令杜牧心中暗生心仪。当舞伎张好好得知杜牧就是时称“小杜”的天才诗人时,不禁也暗生爱慕之心。于是两人一见倾心。整天在一起“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一个是风流才子,一位是含苞待放的舞伎,二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一日不见就觉得日隔三秋。正是“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杜牧就是这样一位在与女子交往过程中那样的投入,把自己的情感经历描写在自己的诗歌里。我们看了到一个风流才子对她们的深深思念,看到了诗人自己发出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可是正当二人情感逐渐升温的时候,一年后的沈传师到了宣城任职,张好好只得随沈传师走,与杜牧依稀离别。张好好到了宣城去了当地官府开办的妓院,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舞伎。2年后,即大和六年(832年)16岁的张好好已经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就被沈传师纳为了小妾。这几年中杜牧与张好好中断了任何联系,但是杜牧心中一直深深挂念着朝思暮想的张好好。又过了2年,直到大和八年(834年)杜牧和张好好洛阳才再次重逢。此时杜牧已是31岁的人了,过了而立之年,而18岁的张好好成为一名风韵十足的美少妇,被杜牧描绘为“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这段相识离别再相逢的情缘在杜牧的《张好好诗》的序中写得十分明了:“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正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后一岁,公移镇重宣城,复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岁,为沈著作述师以双鬟纳之。后二岁,于洛阳东成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这幅《张好好诗贴》(28.8cm×16.2cm,麻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法作品有幸今天得以重见。不但目睹了风流才子杜牧的情感世界,也使我们看到了杜牧的书法艺术。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张好好诗贴》笔锋凌厉,整个书法字体流畅连贯,显然是奔随情感喷薄而写出来的。在书法的开端时诗人还是比较抑制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略显沉稳的笔触和书风显示了这一点。但越到后面诗人越是抑制不住自己对昔日思念的红粉知己的那份情感了,书法笔触的走向好像完全被张好好身影的所牵动,急促、婉转、停顿、转折,急就而成。为了更好地了解诗人那波澜壮阔的情感世界,我们将杜牧的《张好好诗贴》这首五言古诗全文录出。

君为豫章妹,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叶莲含跗。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吴娃起引赞,低徊映长裙。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盼盼乍垂袖,一声雏凤呼。凡弦进关纽,塞管裂圆芦。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增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浦。身外任尘土,樽前极欢娱。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婵嫜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至此,我们更能了解和读懂杜牧的《张好好诗帖》中墨迹透露的笔意情致了。行书《张好好诗帖》,笔笔委婉,从序言到结束,笔触跟随情感涌动,愈到后面愈是激动,尤其是写到他们两个“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时的情景,杜牧的心绪、情感几乎不能自控,笔触更加显露出激越情感波澜,字的结体大小悬殊更加明显,潇洒逸流。写到最后一句时,方如梦初醒。却在书法的结构上,构成了首尾映照的特色。难怪《宣和书谱》评其曰:“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相表里。”此卷《张好好诗帖》在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上海“国宝展中”展出时,引来了无数的观众,驻足于此前。遥想当年的才子佳人的真实事件,并无尽地享受到杜牧的绝笔法书。笔者是其中有幸目睹者之一。仔细品味《张好好诗帖》真迹,真的是潇洒自如、跌宕肆意,字字清新而刚劲,有唐入学有晋人的风度,书风与文风相得益彰,文采与风流尽收眼底。

当然《张好好诗帖》本无作者题款,《宣和书谱》著录是唐代大诗人杜牧自书的《张好好诗》,这是宋徽宗亲题鉴为杜牧所书。杜牧无任何书法流传下来为此印证,如果是杜牧真迹当有更重要的史料价值意义,其书法本身也是属于神品之列,又显示了艺术价值。现在大多数鉴赏家都认定宋徽宗的说法。

杜牧山行古诗赏析 第5篇

山行古诗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杜牧的诗《山行》 第6篇

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杜牧的意思 第7篇

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居住的人家。

我把车儿停下来,只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

霜染的枫叶红艳美丽,胜过二月的`鲜花。

注释

①山行:在山中漫游。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④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指高山的深处。

⑤坐:因为。

⑥霜叶:枫树的叶子经秋霜之后变成红色。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杜牧山行作品欣赏(精选7篇)杜牧山行作品欣赏 第1篇杜牧的山行诗意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