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精选14篇)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篇

语文一上第三单元测试卷试卷分析

今天在学校进行了识字一的单元练习,全班最高分99分,共有5人;99——98分段有9人;90——94分段有14人,90——80分段有10人。考试试题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我会拼拼音,写词语。第一题有4人出错。这些词语全部都是孩子们平时在课堂上练习过的,在家也复习了的,比较简单。

第二题:我会写笔画。第二题有3人出错。至今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横 竖 撇 捺 竖弯钩 点”五个笔画。孩子们在写竖弯钩时还需注意。

第三题:给下面的字加上一笔,变出一个新字。第三题有6个孩子出错。这种题型是昨天在语文天下通中训练过的,大部分能够利用熟字加笔画的方法来做题。孩子出错的主要原因在于对生字的不熟悉,对相似汉字的迁移比较困难。

第四题:比一比,再组词。第四题有19个孩子出错。这些生字都是识字一的田字格里面要求必须掌握的生字。孩子们出错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写错字形;

2、组词时所用的拼音拼写不正确;

3、极个别孩子没有掌握组词的格式。

第五题:照样子,写一写。记得加上标点。第五题有24人出错,全班超过一半的孩子出现了错误。这道题的意思是把句子补充完整,一句话写完了之后加上标点符号。孩子们出错的原因有:

1、在填写句子的过程中,不能正确拼写拼音,主要表现在p----q b----d不分,以及qiu标注声调的位置不对。拼音标调的原则有:有a 就找a,没a找o e,i u并列标在后。教学时,每个孩子都能熟记规则,但实际运用起来,还是不能理解标调规则的意思。

2、一句话写完之后没有打上标点符号!

第六题:我会读一读,再连线。第六题有2人出错。

第七题:我能把诗歌补充完整。这道题有12人出错。这道题要求孩子在田字格里填上汉字的数字一到十,错得比较多的是“五”“九”这两个字。其实在做这一道题时有一个技巧,只要孩子用心观察试卷,就会发现试卷中每一道题的序号刚好就是汉字的数字一到十。

第八题:我能把下面的字连成词语。这道题有5个孩子出错。出错的原因在于:

1、不认识这些生字;

2、漏连了词语。

3、错连了词语。在做这道题时也有技巧,只要孩子留心第六题,就会发现第八题的字在第六题中全部注有拼音。

第九题:读一读,做一做。这是一道阅读题,全班有32个孩子出错,是错误率最高的一题。

第一小题:小蚂蚁出来_____________。这道题的意思是小蚂蚁出来干什么?答案可以在短文的第一句话中找到。有技巧的孩子将短文中“找吃的”圈了起来,然后直接将拼音抄写在横线上。这一小题孩子出错的原因在于:

1、拼音没写对;

2、没在短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二小题: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在下面正确的答案后面打勾。这道题出错的孩子较多。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答案锁定在(3)(4)两个答案上。如果认真分析短文,可以发现最后一句“周围静极了,朋友们都到哪儿去了呢?”孩子们可以想到冬天快到了,小动物快冬眠了。那么,自然就应该选择第(4)个答案是正确的。

第十题:看图把句子补充完整。这道题有28个孩子出错。出错的原因在于拼音拼写不正确,平时对生字字音的积累太少。错得最多的是这几个音:zai在、qiu球、chang唱、sheng绳。

从本次测验可以看出,大部分孩子对拼音的掌握不太扎实,尤其是哪些字是平翘舌音,哪些字是边鼻音,哪些字是前后鼻音,孩子们在平时的读书中可以有意识地记一记常用字的字音。其次就是孩子们缺乏做题的技巧。有时候做题是可以在试卷中找到需要的答案的,比如今天考试的第7题和第八题,还有第四题。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2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面面,本次试卷对第三单元学生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测。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试卷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进行编写。内容覆盖了第三单元的所有内容,有拼音的考察,词语的理解,阅读和写作的专项检测,体现了夯实基础和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具体表现为:重基础、重积累、重运用、重联系生活实际。

一、卷面分析

从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来看,生字词语的书写相对较好,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显得有些匮乏。在利用识字方法照样子做题和新观察、新发现这两道题表现的尤为突出,两道题的正确率仅为83%、86%。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1、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正确使用识字方法。但是,利用识字方法记生字仍然是难点,有的学生只会用,而不会灵活运用,还有的学生对于此题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这道题的正确率相对而言比较低。



2、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学生只会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抱着完成的态度读一读、抄一抄,至于里面的意思以及相关联的内容一片混乱,不能及时提取所需信息。例如:红红会背许多古诗。

元元背着书包上学去。中“背”字的特点是(),有的学生就不会了,平时练习的内容是“背”字是个多音字,写出不同的拼音并组词,问法一变,学生就无从下手了。通过本次试题,还反映出学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审题的能力和习惯较差。

二、存在问题

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学中的纰漏在反思中暴露出来:首先,学校早已大力倡导加大课外阅读量,教师也多想办法加以实施,可是,没有调动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把阅读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完全是在被动的完成老师布置给的任务,没有兴趣的学习也就没有质量可言。其次,教师对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的训练,检测跟不上,阅读就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第三,学生读书存在盲目性,只是一味地读,一味地摘录,到用的时候又成了大海捞针,不知从何下手。可见,平时的阅读我们只是蜻蜓点水般地说一说,没有练到实处,于是,卷面上的得分低也在意料之中。



三、对策及建议

语文的世界是广阔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势在必行,问题虽然存在很多,可喜的是我们已自上而下地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在努力地实践中,摸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的方法,我们会结合试卷上反映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从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具体做法如下: 

1、关于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要重知识技能传授,更注重方法的指导。避免只讲知识,或片面理解。绝不能因为关注知识而搞题海战术,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习题练习,结果学生的思维,情绪,学习方法没有大的变化,造成学生枯燥的、超负荷的运转,不但没有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更大的危害。

2、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阅读时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并不是一味地读,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引导学生选择、尝试合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阅读方法具有不同的阅读效果,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有效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联想、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有助于理解,在头脑中再现,有助于理解、观察,有助于学生产生感受。

3、针对性的训练

针对学生即将升入三年级这一过渡年级的特殊时期,有针对性的将看图写话向作文训练过渡。首先,教师要进行命题要求,习作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要让学生能动脑想,开口说,动笔写,避免无从下笔的尴尬局面,在习作上,不能搞拔高题,因为毕竟是二年级的小学生,而不是作家。还要考虑一定是学生亲自做过、经历过的事情,或参加过的活动,以一段话的形式提出思考的方向,框定选材范围,这样才便于学生写,教师评。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3篇

一、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本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一样要做到以它为本。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单元试卷, 有些确实是一些专家编的好卷, 紧扣《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跟新教材相匹配, 也适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但有些却不是这样, 试卷题目涉及的内容并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出现超纲或超出一般学生能力范围的现象。

例如:《 (树人) 新标准数学第七册单元练习 (2) 》这份试卷, 是上完《角的度量》这个单元后用的。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如图, 从平角的顶点引两条射线, 把平角分成三个角, 使∠2是∠1的3倍, ∠3是∠1的5倍, 求这三个角的度数。分析这道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包括平角等于180°, 关于“倍”的知识, 还有“已知三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它们的和分别求这三个数”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标准》关于平角的目标要求是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1]可以说这道题有关平角的知识点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而这一学段关于综合应用的目标之一是“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1]这道题是否是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年级 (下) 教材第27页第7题, 以带﹡的方式出现一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其中一个数”的题目, 此外整册教材再也没出现过这种题目。既没有例题教学, 也没有后继练习, 就算教师教得比较扎实, 三个数相关的和倍问题也不是要求掌握的。直到五年级 (上) 第70页练习中才出现:“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其中, 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 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还是两个数的和倍问题, 而且一直没有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过。可见, 这道应用题出现在试卷中, 是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 至少是不符合《课程标准》对刚上四年级学生的要求。

二、与“师生教、学的实际进度”一致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阐述, 而且每一学段的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评价要求都有详细地说明。但是《标准》并没有把这些内容细化到每个学期, 更不用说每个单元了。因此, 单元测试跟毕业考试等终结性测试不同, 它不能直接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学段内容目标来确定试卷内容。教师需要精心细化学段内容、目标, 制订科学的学期课程纲要, 直至单元学习内容、目标, 这样, 单元试卷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 检测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 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教师的后继教学提供改善的依据。但是一些单元试卷没有把握好“教学进度”的实际情况, 只根据《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出题, 提前考查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点, 这是不能达到单元试卷的检测目标的。

还是《 (树人) 新标准数学第七册单元练习 (2) 》这份试卷, 其中有这样一题:如图所示, ∠1=35°, ∠2= (%) , ∠3= (%) 。解答这道题, 学生需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或者是直角三角形中另外两个角度数相加的和是90°, 后者也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上的。学段目标有这样一条:认识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 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看起来这道题没有超出《课程标准》范围, 而实际上,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是在数学教材第八册85页的内容, 对于才学第七册的学生来说, 是超出他们学习范围的。虽然直观地认识过直角三角形, 但连知识点都没有好好学过就让学生灵活应用, 显然是不应该出现在试卷里的。可见, 单元测试的内容不仅要与《课程标准》目标要求范围匹配, 同时还要做到与教学同步, 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单元学习。

三、辩证看待“联系生活、关注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之一: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每一学段的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新课程实施后, 数学教学生活化得到了空前的重视, 数学测试也不例外, 一般都有联系生活的题目, 甚至有些试卷用二分之一的版面来编制图文并茂的“实际问题”。就像鄢晓钦在《让命题行走在课改的路上》提倡的一样:生活, 命题之源;实践, 命题之本[2]所举的例子都是紧密联系生活的综合应用题。但如果为了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 那也不可取。

例如:《〈树人〉新标准数学第七册单元练习》第六大题解决问题中的第一题, 要求“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有9点、6点、3点半、7点四个钟面, 分针较细, 时针较粗。作为联系生活的习题, 感觉不够科学。一方面, 测量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现实中应该没有这个需要, 既然这样, 检测学生测量角度的能力, 不一定要跟钟面这个生活实际结合。另一方面, 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度数是一定的, 而现实学生在测量角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避免测量误差 (除非根据格子和度数之间的关系计算出结果) , 改卷时如果考虑误差放宽要求, 会跟实际相抵触;如果不考虑误差, 又会令一些学生失分, 一连几题, 失分会比较多。再加上上面讲到的题目, 一些学生失分会更多。如果作为计算角度的练习, 倒是比较有趣, 也有一定价值。因此, 联系生活要有价值, 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出一些看起来跟生活实际联系却并没有应用价值的题, 是不可取的。

四、适量考查“开放题、探究题”

封闭性试题在考查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目标的客观性、方式的规范性上独具优势, 而开放题则在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上更为突出。[3]开放题、探究题虽是传统题型, 但在新课改开始后, 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同时, 由于开放性试题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 它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单元测试以检测改善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 没有其他性质的目标, 也往往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完成试卷批改, 因此, 适当增加开放题、探究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如:1÷A=0.0909, 2÷A=0.1818, 3÷A=0.2727, 4÷A=0.3636, 5÷A=0.4545, 那么9÷A的商是 (%) 。这样, 学生要首先发现其中规律性的知识, 才能继续寻找答案。又如:《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2008年11月中的一份试卷, 最后一题有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广东省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达449.17亿元, 观察这些信息, 你有什么感想?谈感想, 初看有点像语文题, 其实是一道数学测试题。在提供了2005年众多西部城市的教育经费支出数据后, 安排了几个数学问题, 再以“1分”的分值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 把数学向其他领域拓展,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教育的不平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表自己的想法, 等等。虽然没有确定的唯一答案, 但建立在数学比较基础上思考其他问题, 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的价值。

自然, 编制开放题、探究题“适量”是关键, 这里的适量不仅指题量要适当, 还包括所占分数的比例要适当。就像上面所提试卷《 (树人) 新标准数学第七册单元练习 (2) 》中的两道超出知识范围的题目, 如果以很少的分值出现, 作为一些优等生拓展智力的题目, 其有效性就可另作分析了。而这份试卷中不仅有其他一些灵活应用、有一定深度的题目, 而且仅仅这两道题的分数就占到了10%, 致使很多学生突然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单元, 学生自身、家长都会有较大的反应,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而且考了这份试卷后学生并没有在知识、思维方面得到多少, 也不能检测这个单元教师的教学情况, 因为按照常理这些确实不需要在这个单元教学。可见, 如果得不偿失的话, 那这份试卷就不适合给学生考。

总之, 根据教学实际, 全部的单元试卷都由一线教师自行编制, 可能会精力有限。选择或改编一份比较科学的单元试卷用来检测平时的教学情况是需要的, 也应该做到。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http://www.gzfcxx.org/showsoft.asp?id=30.

[2]鄢晓钦.让命题行走在课改的路上.小学教学设计, 2001, (7) .

[3]高凌飚等.开放性试题的编制与评分.人民教育, 2006.1.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第4篇

瞻仰 巍峨 矗立 镏金 上溯 镶嵌 销毁 挑衅 践踏 逾越 天堑 颓然

重幔 巍巍 南麓 突兀 草莽 巉岩 嵯峨 淳朴 莽苍 轶事 螺蛳 远眺

竣工 深邃 门楣 穹窿 磅礴 摒弃 精湛 静谧 恬静 啾唧 络绎不绝

叱咤风云 断垣颓壁 栩栩如生 枝繁叶茂 丘岗坡陀 栩栩如生 怒形于色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跨越,超越。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嵯峨:山势高峻。

断垣颓壁: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摒弃:舍弃。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开朗。

重檐:两层屋檐。

形胜:山川胜迹。

刺:投名帖。

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定舫,新华社记者。

2.《巍巍中山陵》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刘叙杰,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家,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

3.《凡尔赛宫》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吉祖英,当代作家。

4.《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6.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四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试卷分析 第5篇

一、学生情况

本学期我班共有学生59人。从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稍差。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变能力差,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运用能力比较差。

二、试卷评析:

从卷面情况来看,所考的题型多样,内容比较难,出题内容全面,题量非常大,一共有8页,题型有四类,分别是汉语拼音、字词和句子、搜集与积累、阅读题和作文。从整体题型看,这次试题非常注重综合能力的检测,以培养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学习力为主,体现素质教育的教育基本理念。

三、考题分析

现将本次测试情况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基础知识。1看拼音写汉字和2选择正确的读音,3是改错字,4是组词,5把词语补充完整,这些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些同学对生字掌握不够好,写错字的太多了,丢了分,但这些题难度不是很大。6是选择正确释义,7是用得不当的词,8朗读时的语气选择,9判定对错,10,按要求改写句子。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作答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第二大题是搜集与积累。

第二、阅读。

在阅读题的考查中,反映出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运用等综合能力都比较差。第一阅读短文,是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但是学生答的不是很顺手,出现了很多问题,可见学生读书不细心,课堂听讲不认真。第二阅读短文是课外阅读,答 的也不如意,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差。整个阅读部分普遍存在所学过的知识还不能灵活地迁移运用的现象。第三、作文。本次习作内容是自由命题作文,是写童话故事。要求语句通顺,语言流畅,300字以上。学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但在整个卷面上,一部分学生书写有待提高。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6篇

一、试卷分析

本卷共有六大题,总分100分,分为基础知识、计算题、解决问题三部分,试题注重基础性知识,涉及了分数除法的计算和问题解决等知识点。

该卷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学生完成情况来看,难易程度适中。试题的设计灵活性大,注重了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也注重了学生的计算,应用等方面能力的考查。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及格率为86.17 ℅,优秀率为19.14℅。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试卷得分情况来看,填空题易错题较多,如第3、4题;判断第1、4题;选择第1、5题,灵活性强,出错率较高;计算中的解方程;解决问题第3、4题失分率也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概念(如分数除法的意义、单位“1”)等掌握的不牢固,运算能力还没有过关,解决问题能力欠佳,主要反映在: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计算能力还需要加强;实践与应用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不会找单位“ 1”,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析不清,审题不透彻,导致错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同学卷面不整洁,字迹潦草,计算粗心,审题马虎,出现漏题现象。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从试卷的方向来看,我认为今后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强化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让学生牢固掌握有关概念,让学生的学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结果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条件,由已知条件怎样推导出问题。解决应用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画线段示意图。学生能很熟练的运用。

3、针对单位“1”的问题进行强化。学会找单位“1”。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7篇

河口小学 汪国春

本单元是让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背熟1—6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试题概况分析

试题主要由知识演练(包括填空、按要求完成各题、看图写算式、计算)和应用天地(包括列式计算、填序号,再解答、解决问题)两大部分构成。试题题型多、考查角度灵活。在本次测试中,乘法口诀学生掌握的较好,计算正确率较高。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 应考:6人 实考:6人 总分:571分平均成绩:95.16分

及格人数:6人 及格率:100% 优秀人数:6人 优秀率:100%

三、学生答题分析

分析错误原因有四:

1学生读题不够认真。有的题少读一个条件。

2出现漏题现象。有1个学生竟然有1道题没有做,问原因是忘了。3出现看错题现象。写出一个乘法算式。有的学生写的是加法算式。4见得题型少,没有经验。如第六题,错的很多。

由此可以看到,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的掌握有待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多练习,多巩固知识,让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四、采取措施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8篇

一、检测内容及检测整体情况

本次检测主要分成五个部分:(1)数一数、再认真的写一写;(2)连一连;(3)比一比;(4)填一填。(5)看图写算式。从试卷的内容上看,难度不大,但学生检测的结果不是很好。全班有37人,最高分100分有4人,90~99分有15人,80~89分有10人,70~80分有2人。70分以下有6人。

二、试卷得分、失分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成绩是不是很理想。从试卷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有好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总体上来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可以的,计算部分的失分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一些稍稍复杂的题目,学生失分则相对较多。此外,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太过粗心,明明要求是减法他们还是照着前一部分做加法,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做题期间不够专心,时间不够用,导致还有很多题目没有写,下面就每一部分做一简单的分析:

1、数一数,再认真的写一写。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的格式,注意等。大部分同学可以拿到满分,但个别同学书写不够规范,字迹潦草,从而失分。

2、连一连。考查学生对同样多这一概念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对应思想,得分率为100%。

3、比一比。有3道题目,失分率较高。特别是第1小题,学生没有将上面得到的数字与下面对应起来,而是自己随便挑选了两个数字,第2小题也是这样的原因导致的错误。这在课上强调过,可能强调的不够,所以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稍稍复杂的比大小很多学生出现错误,比如5-1>3+□,5-1=4,比4小的有3,2,1,0。3+□最小的就是填0,等于3,所以只能填0。这类题目对一年级学生比较难,所以少部分同学做对了。

4、填一填。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多数同学都可以做对,但是也有很多同学在考试期间是用数手指的方式算出来。对于刚接触这些的学生,数手指虽然可以算出来,但是可能会形成习惯,应该要将分合式背下来,这样做题才可以事半功倍。

5、看图写算式。这部分平时练习的比较多,所以得分率很好。个别同学可能还是没有了解,导致这里大面积失分。

三、今后的教学措施

1、加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加深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练习的设计与讲解。多向有经验的老师求教,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同时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自身的课堂效率,抓住学生的认识起点,构筑有效课堂。2.营造向上氛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营造平等、围结、和谐、进取的班级氛围。

3、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书写的答题习惯,从平时抓起无论在做作业或是考试时都要求他们做到并学会做完后及时检查,一查题目有无漏做;二查计算题有无算错;三查审题是否有误。

一年级语文拼音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9篇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特点

试卷依据课本,将学生第一单元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这些知识能为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试卷总体情况分析

从卷面看,学生整体答题情况较好,学生能够认真听题审题,仔细答卷,并书写工整。试卷共九大题,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现分述如下:

1、我来默写8个复韵母:此部分主要考查学生能否记住我们目前学的复韵母,这个题大部分学生做的还可以,但是会将ui iu和ei ie弄反。

2、我能照样子填:这个题目大家做的还可以。

3、我能在含有复韵母的音节下面画“___”:此题学生做的很不好,这种隐藏在音节里的复韵母很少有学生发现它。

4、我会写:本题出来是简单相拼外,还考察学生们能否想到ü与j、q、x、y相拼的变化,大部分的同学还是能够想到。

5、我会分类写 :因为前两次做过类似的分类题目,所以这次还可以。

6、我会读,我会连:该题学生们做得很好。

7、我会拼,还能画出来:这个题型也是新的题型,但是学生们做得很好。

8、我会看图写音节:这一题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学生们字会写就是不会自己写音节,所以,这道题做得有点差了。

9、我会连:这一题做得相对还好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是学生由于年纪小、做题经验少、考试时会有些许的声音。

2、学生需要多见识一些题目、知识面狭窄。

3、学生对一些名词或是题目意思不懂,需仔细讲解。

(四)、今后教学的建议和设想

1、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生字的识记,比如要经常进行听写。面对生字量的逐渐加大,加强形近字的比较。

2、让孩子多见一些练习题型,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独立答题、想好了再下笔、完成所有练习后还要认真检查的习惯。

五年级下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文档 第10篇

一、试卷分析

从整体来看,第一单元试卷紧扣教学大纲,侧重基础,同时又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深度的挖掘,注重学生三级目标的培养。难度整体来说不算大,学生的整体掌握来说也是很好,但是还是有需要我们改进的地方,下面我就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试卷的情况,来对考情做一整体分析。

二、考情分析

整套试卷共四六个大题。

第一大题,填空重点是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怎么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怎么进行分数和除法的转换,怎么比较大小等。出错较多的是第2 小题。占几分之几和有几个苹果,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好,理解起来有困难。分数和除法的转换,学生理解的也是不够到位,出错较多。

判断对错出错较多的是第1、2、3、4题。分析原因一是对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二是对文字性的表述理解不全面。

第三大题选择题,1题学生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规律运用到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中。错误较多的是第4、6小题,学生对因数倍数知识不能做好灵活运用。这也反应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不认真。

第四大题求最小公倍数。出错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能深刻理解短除法。二是不能灵活运用总结出来的规律。三是不能认真计算。

第五大题出错几种在分数不化简,脱式计算做成了直接写得数。审题不清,是导致这一失误的一大原因。

第六大题学生出错集中在1,2,5题。第1题学不写单位。第2题没有看到“分别”第5小题对第2小问没有理解到位。

三、改进措施

1、我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改革的动向,训练的试题类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1篇

一、内容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比较图形特征部分

这题涉及到学生的概括比较能力,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师都有强调,但要求学生自己通过表格来比较并完成表格,有些难度,以致失分比较多。

2、作图部分

对题目审题不够,题目要求作出两个周长16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大部分学生只作一个图形;而且以为画边长16厘米的图形,所以作对的同学并不多。

3、填表部分

部分学生对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以及正方形边长和周长的关系都理解不透切,以致对于出项这样的题目,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4、解决问题部分

应用题的整体失分率不高,错误较高的是第3题第2小题,失分原因是学生对“篱笆长18米”的意思理解不够,以致很多学生都列成18×4。不难看出,学生的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还应加强。

二、今后改进措施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3、教学中教师要学生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读书的习惯、审题的习惯、书写的习惯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和正确学习方法,形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2篇

郑文柏

一、试卷分析

本试卷共计十大题,涵盖了本单元的所学的内容,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学生的技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试卷内容全面,覆盖了教材的所有知识内容。试题又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

二、学生答卷情况:

参考人:39人及格人:36人良好人:13人优秀人:2人

二、试卷分析及提高措施:

这张试卷主要考查图形与变换,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答得还是可以,只有少数同学答得不好。

第 1、2题:按要求归类和算一算,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的区分掌握的比较好,还有对简单的除法和乘法做得很好,所以这一题没什么失分。

第3题:填一填,错题有“红领巾有()个角,其中有()个锐角和()个钝角”,由于个别学生平时缺乏观察身边的物体导致填错。

第4题用实物的图形来判断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由于学生对实物现象认识能力较强,这题失分很少。

第5题:判断题,错题有:第1题“角有大有小,边越长的角越大,边越短的角越小。”()第2题“跷跷板是平移现象。”()这两题学生做错的比较多,要进行着重讲解,同时还要进行实际的观察一下,加强学生的理解。

第 6题:观察图形,对于后进生来说难度较大,有错误,需着重新讲解,并出有关的习题进行训练。

第7题:主要考查锐角、直角、钝角的辨认和实际应用,难度不大。是以钟面出现的,学生很容易断定是什么角。

第8题:数图形里面有几个角,这一题难度很大,学生做错比较严重。针对这类题要进行着重讲解,加强辅导,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的形式来加深理解,达到学而致用的效果。

第9题:学生做得比较好,大部分都得分。

第10题:按要求做一做共24分(含4小题),分别画出平移几个格后的图形。有的学生方法不对,应该是先在原来的图形上找出几个关键的点,把这些点按题目要求进行平移,最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有的生学是理解题意出错,“分别”要求两次都是从原图开始移动,不是“先”、“再”连续的移动。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3篇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一、答卷分析

本次测试共有十大题,可以概括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大类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进行检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看似简单,主要测试基础知识。第二题:比一比,并组词。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常见的形近字,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区分并组词,错的也较多。

第三题:我会连,主要测试课文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难度系数不大。写出同偏旁的字,学生都做的很好。第四题:主要检测读音中的多音字。

第五题:测试学生的句子掌握与运用。是基础知识的重点。第六题:补充完整,学生们背诵情况良好,所以该题答题情况较好,只有少数同学因记得不牢而缺字错字。

第七题:测试学生标点掌握情况,容易错,但分值不高。第八题:排列句子,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会理清顺序,逐步把句子整理文章,同时检测日常训练题型的效果。错误较多,按句子个数扣分。分值高,较难。

第九题:阅读文章,其中训练动词运用是本单元一个重点,同时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分值高,测试语文综合能力。

第十题:主要考学生作文能力,要求句子通顺,标点正确,与图画内容相符合,是难点。

教学

教学

二、考后反思

通 过这次质量测试,不仅全面了解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基本情况,而且对今后的教学有所启迪。

1、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字词教学应以积累为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养成自觉积累的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加强词句的训练,提高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应用词句的能力。

2、教师要督促学生熟读、熟背课文。

3、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答题,反复检查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简单的写作,以格式为主,要求能理解,会用通顺的句子表达。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4篇

三2班 赵媞

一、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读拼音写词语,得分率为89.2 %,典型错例为“羡窟窿”、“悲惨”。第二题、选择正确的读音,得分率为96.4%,典型错例为“跋涉”的“涉”。第三题、字词训练,得分率为90.2%,错别字太多。

第四题、照样子写句子,得分率为76%,差生不理解题意。

第五题、积累填空,得分率为79.2%,大部分错字较多,差生不会背。第六题、走进生活,得分率为74.4%,大部分同学写得句子不优美。

第七题、阅读理解,得分率为72.9%,差生语言组织能力差。

第题

八、作文,得分率为76.8%,错字太多,书写不工整,写作方法需要老师多加练习,多加指导。

二、对教学的反思:

1、看拼音写词语、会认字等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牢固。

2、少部分同学出现审题差错,强化审题能力。

3、后进生最大的困难出现在“按原文填空和阅读理解及习作”。

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仍是失分的重要部分。

三、改进措施:

1、在强化看拼音写词语、要求会认字的教学同时,注重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教学。在教师总结的同时,要求学生多落实到笔头上,多写多练。

2、加强词语的积累,使学生在写话时做到语句通顺、优美。

3、将阅读理解做为教学的次重点,通过强化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三单元试卷分析(精选14篇)第三单元试卷分析 第1篇语文一上第三单元测试卷试卷分析今天在学校进行了识字一的单元练习,全班最高分99分...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