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精选7篇)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第1篇
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哲理故事(爱情、婚姻、幸福、艳遇、生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稻田,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摘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著手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於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又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砍一次。
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还不赖的树回来。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田野,去采一朵最美丽的花,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只能采一次。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著一朵还算比较美的花回来。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我告诉自己,要坚信手中的这朵花就是最美的。当然,我后来又看见好多很美丽的花,但我依然坚持,认定我这朵最美,不再动摇。所以,现在我把最美丽的花带来了。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做了几小时后,他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的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盛开得最大最好的花,但我采下来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了,就像您看到的这样。我想,大概是我采下它的时候,它已经盛开到了极限,所以……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说:不如你再到树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带一支回来就可以。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走进树林去找他,发现他竟在树林里扎起帐篷。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到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老师,如果我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蒌了。
苏格拉底问:你以为你不摘,它就不会枯萎了?
柏拉图回答:我知道,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要在它还盛开的时候,守在它边上,欣赏它最美的样子。苏格拉底问:那它凋谢了呢?
柏拉图回答:等它凋谢的时候,我会欣然离开,去找下一朵。
这时,苏格拉底满足地笑了: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第2篇
2、我不知道爱情将造成什么后果,因为我不能建议你分担我的贫穷。然而,假如你不爱我,生命对于我又有什么意义。
3、用物质来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它就很快消灭啦。
4、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的,他是把自己整个儿都给他所爱的人。
5、如果命运这样注定,如果我有一百只眼睛,一百只眼睛都会看着你。
6、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7、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
8、为啦爱情而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9、人们活着是为啦爱,这是生活的要旨。
10、爱的实质是不断提出新想法,经常感到感情的“饥饿”和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求。
11、在爱情的一瞬间,人们享受的生活乐趣比常年累月的更多。
12、爱情能使一个女孩完全除去装假和矫饰的态度,变得简朴、自然,出落得更加美丽。
13、纸上求爱,这也许是最有趣的求爱方式。因为这是最能持久的。
14、不管情感是哭是笑,是爱是憎,您想去问个明白,那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15、梦想中的爱情不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而是说,你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真诚,去把对方美化。
16、人在爱着的时候是宽容的。
17、因爱而受苦,那就爱得多一点吧。为爱而死,便是为爱而生。
18、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之是神圣的婚姻。
19、爱情和幸福是同义词。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第3篇
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 社会道德滑 坡, 政客煽动 民意, 法庭审判不公, 直接的轮流坐庄的民主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苏格拉底力图重建道德体系, 教化人民, 改善人的灵魂, 以挽救城邦危机, 因而他主张“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道德和知识是城邦政治的基础。他在政治上主张专家治国论, 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 反对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最终, 苏格拉底的政治理念为一些野心家所不满, 苏格拉底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为捍卫真理, 欣然赴死。
柏拉图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 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 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 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 其政治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
《理想国》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 柏拉图认为, 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 理想国中的公民被划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治国者依 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辅助治国, 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 各安其位。“每个人 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样的国家中, 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 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 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 明了正义之所在, 按理性的 指引去公 正地治理 国家。显然, 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政治是苏格拉底专家治国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 在17或18岁时来到雅典, 成为柏拉图学院的 学生。他在那儿待了约20年, 直到柏拉图去世, 柏拉图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从考察已有的国家形式入手, 试图在这些国家中找到能够实现的最好政治形式。
同柏拉图一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 邦高于公 民, 但是他同时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 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 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 的人要平等对待, 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因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 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 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的同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毫无疑问,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专家治国论, 并且同当时的政治历史潮流相结合, 使其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中最杰出的就是亚历山大大 帝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 。公元前343年, 受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 亚里士多德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 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 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 对知识十分尊重, 注重政治实施的有效性。
亚历山大大帝在担任马其顿 国王的短 短13年中, 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 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 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 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 洲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作为有世界眼光的征服者, 充分利用先贤留下来的希腊文化遗产, 所到之地, 以包容的态度进行统治, 移植希腊文明。在亚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 我们会发现亚历山大所获取的绝大多数城池都是对方主动献出的。这种仁慈的政策不仅让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而且大大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亚历山大大帝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老师亚里士多德的民主制和君主制相结合的政治理念, 而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的马其顿降服了以民主制自诩的雅典等希腊城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 士多德、亚历 山大, 一个个对学生而言既如雷贯耳又知之甚少的名字, 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授课过程中, 教师在讲完苏格拉底为其思想自由和政治理念而殉道后, 可以简要叙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其政治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作为。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这一重点的理解, 而且能让学生惊诧于历史的博大和魅力, 大大增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 激发其探索历史的渴望。
摘要:苏格拉底及其思想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蒙昧中的觉醒》中的重要内容, 而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对其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却并未提及。因此, 笔者系统梳理了他们三位的政治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并深入挖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进而增强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第4篇
[关键词]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2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成长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作为公民,苏格拉底热爱祖国、热爱民主制度,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但他的壮年,则经历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由盛转衰。
雅典民主制面临危机,社会道德滑坡,政客煽动民意,法庭审判不公,直接的轮流坐庄的民主沦为不讲是非原则的暴民政治。苏格拉底力图重建道德体系,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以挽救城邦危机,因而他主张“美德即知识”、“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道德和知识是城邦政治的基础。他在政治上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直接民主。最终,苏格拉底的政治理念为一些野心家所不满,苏格拉底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为捍卫真理,欣然赴死。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直到苏格拉底被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其政治思想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一书中。
《理想国》描绘出一幅理想的乌托邦的画面,柏拉图认为,国家应当由哲学家来统治,理想国中的公民被划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每个人只有从事一种适合自己天性的职业才能做得最好”。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因为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显然,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国政治是苏格拉底专家治国论的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在17或18岁时来到雅典,成为柏拉图学院的学生。他在那儿待了约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从考察已有的国家形式入手,试图在这些国家中找到能够实现的最好政治形式。
同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高于公民,但是他同时也主张人有自己的权利,要求实现城邦和公民利益的平衡。他确立了公平的正义和交换的正义的均衡正义原则,一方面对于不同出身、财产、地位、能力的人要平等对待,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的任务也可以给予特殊的优待。因此他非常推崇民主制和君主制的结合,在立法问题上实行民主,行政上实行君主制。他希望借此在维护城邦整体利益的同时保证公民的各种利益。毫无疑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专家治国论,并且同当时的政治历史潮流相结合,使其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中最杰出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3年)。公元前343年,受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亚里士多德担任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非常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注重政治实施的有效性。
亚历山大大帝在担任马其顿国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东征西讨,先是确立了在全希腊的统治地位,后又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作为有世界眼光的征服者,充分利用先贤留下来的希腊文化遗产,所到之地,以包容的态度进行统治,移植希腊文明。在亚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我们会发现亚历山大所获取的绝大多数城池都是对方主动献出的。这种仁慈的政策不仅让他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大大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亚历山大大帝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了老师亚里士多德的民主制和君主制相结合的政治理念,而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的马其顿降服了以民主制自诩的雅典等希腊城邦。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一个个对学生而言既如雷贯耳又知之甚少的名字,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授课过程中,教师在讲完苏格拉底为其思想自由和政治理念而殉道后,可以简要叙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其政治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作为。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这一重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惊诧于历史的博大和魅力,大大增强其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历史的渴望。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故事 第5篇
关于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之间有很多的故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的是“苏格拉底布置学生每日甩手臂的故事”。
有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柏拉图,后来他也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
在这本日志里,我所倡导的也是一些很简单的动作,比如说,为每一天制定计划、写日志等,但我相信,如果你也像柏拉图一样坚持下去,你也可以取得不一般的成就!
古埃及有句谚语云:“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鹰凭借自己强大的飞行本领攀上金字塔的顶峰,我们自然无比羡慕;但蜗牛凭坚韧不拔的耐力攀上金字塔的顶峰,蜗牛的精神在我们心灵深处镌刻上一道印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有老鹰的志向,但也要有蜗牛的奋斗精神!
或许你可以5分钟看完,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想看到的是你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坚持!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你说它没用,它就毫无用处;但若你觉得它有用,并坚持实践的话,它就会在你的生命中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第6篇
摘要:古希腊古典时期是希腊哲学的鼎盛时期, 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在深入探讨善与恶、幸福、正义等道德伦理问题的过程中, 对于家庭中的伦理道德也进行了分析, 逐步形成了古希腊时期有代表性的家庭思想。他们认为, 家庭就是为了满足日常重复的各种需要自然形成的第一种联合体, 在家庭中包含着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若使家庭进一步发展, 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 必须对家庭进行管理。
关键词:古希腊; 雅典; 家庭; 妇女;
古希腊古典时期“大体上是公元前五世纪到四世纪四十年代马其顿统一希腊以前。”[1]1这一时期希腊哲学进入鼎盛时期, 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著名哲学家。他们对当时希腊雅典的经济、民主政治、思想观念等进行深刻反思, 集中讨论了人和社会的问题, 其中包括关于家庭的问题, 形成了古希腊古典时期的家庭思想。
一、古希腊古典时期家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古希腊城邦众多,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古希腊众多影响深远的哲学家都来自雅典。探讨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雅典的经济、政治、古希腊人的观念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对研究古希腊的家庭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上, 从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至古典时期, 雅典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雅典地处阿提卡半岛, 三面环海, 良好的自然条件使雅典适合发展农业、手工业和海外贸易。随着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完成, 雅典的商品经济、货币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雅典人用银币就可以买到谷物、鱼干、大枣、乳酪等各种物品。公元前492年―449年希波战争雅典获得了胜利, 随后成立了“提洛同盟”, 雅典成为盟主, 日益强大起来, 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的经济发展达到了鼎盛。雅典的经济繁荣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雅典出现了科学、文艺和哲学空前繁荣兴盛的时期。”[1]10但同时, 雅典和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存在日益尖锐的矛盾, 终于在公元前431年爆发了持续多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最终战败, 经济陷入萧条, 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以前的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随着雅典经济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雅典的民主政治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古希腊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着公民大会。在古希腊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程中, 随着城邦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雅典的民主制度逐渐形成。梭伦改革创立了四百人会议, 规定人民有投票的权利, 如果有些公民不关心国家大事将会丧失公民权利, 从而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进一步推动了雅典民主制的发展, 创立了五百人会议, 提出了贝壳放逐法。“公元前461―429年的长达三十二年的伯里克利时代, 是雅典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时代, 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的时代。”[1]19伯里克利每年用抽签的办法选取6 000名陪审员, 这样做不但尽量使审判公正, 而且提高了雅典公民的参政能力和公民的素质, 使雅典成为“全希腊人的学校”, 雅典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本质终究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它的内部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 雅典经济由盛转衰, 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大量破产, 这些人原来积极参与雅典政治生活, 是雅典民主制的基础。当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证的时候, 自然也就失去了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 即使参与政治生活, 也是为了领取津贴以维持生活, 这样非常容易成为别有用心的人进行政治角逐的工具。同时, 雅典所谓的民主派领袖无视人民的利益和法制, 一切都从个人贪欲出发, 公民大会已经成为他们打击异己的工具, 雅典的民主制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这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面临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实际情况, 了解这种背景才能了解他们的哲学和政治思想。”[1]32
随着雅典经济和政治的变化, 雅典人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雅典经济繁荣和民主制发展的时代, 随着雅典人改造自然的逐步深入和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随着家庭和城邦的出现, 随着希波战争雅典的全面胜利, 雅典人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不是由神决定的,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此时, 人们开始思考和人相关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例如, 和商品经济相关的财产问题、法律问题、正义问题、功利问题, 和家庭相关的门第问题、和城邦相关的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问题、对原有的风俗习惯和宗教的认识问题等等。总之, 雅典人的性格特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日益体现着创新、果断和智慧。“正是在这种观念变革的情况下, 苏格拉底才会那么重视人, 要求认识自己, 重视知识的作用, 将一切美德归为知识;而柏拉图则系统地发挥认识论, 将知识置于人类认识的顶峰。”[1]44但是, 伯罗奔尼撒战争改变了雅典人的观念, 人们开始变得堕落了, 私欲、欺骗“只要有利可图, 一切在所不惜”[1]45。在人们的心里只想着获取钱财和荣誉时, 就把正义、智慧、真理完全抛到了一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想竭力改变这种状况, 于是深入探讨究竟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正义等道德伦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于家庭中的伦理道德也进行了分析, 逐步形成了古希腊时期有代表性的家庭思想。
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家庭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哲人, 他终生诲人不倦、热爱雅典城邦, 在哲学上强调人的理性精神以复兴雅典, 他“促使古希腊的哲学、科学和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思想传统”[1]299。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 黑格尔称柏拉图是“人类的导师”, 柏拉图创立的阿卡德米学园开创了西方学术自由的传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之一。他们流传下来的《理想国》《政治学》《尼各马克伦理学》等着作中涉及关于家庭的相关问题, 他们的家庭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关于家庭的含义、家庭内部的关系、家庭与城邦的关系。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家庭就是为了满足日常重复的各种需要自然形成的第一种联合体。在家庭中包含着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对于夫妻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当夫妻出现矛盾时, 丈夫要忍让、克制。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家庭中男女平等, 但妻子应终生尊重丈夫。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古希腊学者普遍认为作为子女应尊敬父母、要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 因为子女从父母那里受到了无比的恩惠。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讲述了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教导他的儿子要尊重母亲。对于不尊敬父母、不孝顺父母、对父母恶语相向的人被视为忘恩负义, 他们会受到惩罚、会失去朋友的信任、会受到神的严厉惩罚[2]13-14。柏拉图在早期对话《游叙弗伦篇》中提出孝敬父母是神为人类制定的最为普遍的律法。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 雅典当选的各种官吏, 在任职前进行的资格审查时的`其中一项内容即考察他是否恭敬他的父母。对于兄弟之间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弟兄是宝贵的产业, 因为兄弟一起成长, 兄弟之间应有良好的关系, 即使有了矛盾, 也要努力解决以缓和彼此之间的问题。总之, 在古希腊学者看来, 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若无和谐一致, 亲人之间有了埋怨和嫌弃将会非常令人难堪, 一个家庭将不能成为幸福之家。关于家庭与城邦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中认为, 家庭是城邦的基本组成要素, 每个人天生趋向于城邦生活, 城邦能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 但是城邦先于个人和家庭存在。
第二, 关于家庭的富裕问题。古希腊的学者普遍认为, 若使家庭进一步发展, 必须使家庭富裕起来, 必须对家庭进行管理, 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财产的管理。关于对人的管理,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家庭管理中, 夫妻在家庭事务中是有分工的, 可以让女人料理家务,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 同时要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道德教育, 以达到城邦要求的“善”;关于对物的管理, 要尽力了解家庭的需要, 最好让子女独立经营财产进行竞争, 还要认真考虑财产的继承问题。
第三, 关于妇女问题。柏拉图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主张男女平等的思想家。他认为男女机会均等, 女子也可以通过考试成为普通人、士兵、护国者甚至哲学王, 因为造就一个男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的教育同样也会造就一个女子成为一个优良的护国者, 男人和女人的本性是一样的。色诺芬认为女子在记忆力、注意力、自我克制力等方面并不低于男子。而古希腊大多数哲学家如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对妇女的态度则比较消极。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于女人来说最主要的就是做家务, “娴静就是妇女的服饰”[3]40, 女子从本性上就不适合城邦的政治生活, 应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汪子嵩, 范明生, 姚介厚.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
[2][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第7篇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回来?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森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了几个小时后,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来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不如你再到森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
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着最好看的花吗?
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啊。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大智大勇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Ⅱ)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