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震危险性范文

来源:开心麻花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地震危险性范文(精选6篇)

地震危险性 第1篇

关键词:地震PSA,地震危险性,一致危险性谱,不确定性

引言

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起的海啸, 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站7级核事故, 使人们认识到外部事件能对核电站造成严重的影响。福岛事故发生之后, 我国核安全当局对外部事件也倍加重视, 包括地震事件。国外地震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较早, 评价的方法也较为成熟, 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地震裕量分析 (SMA) 和地震概率安全评价 (SPSA) 。地震危险性分析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SHA) 则是SPSA工作中的必须的、首要的工作, 本文将在研究美国SHA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介绍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不确定性的处理和一致危险性谱 (Uniform Hazard Spectrum, UHS) , 并对危险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要对某一厂址的给定设施进行地震PSA, 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得到厂址相关的地震危险性曲线,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目的正是得到地震危险性曲线。地震危险性曲线是指选定不同地震动参数 (加速度、速度等) 下的年超越频率。危害性曲线通常由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PSHA) 方法[1]得到。地震危险性分析共包括4个步骤:震源特征和评价、地震重现、地面运动衰减关系和危险性曲线, 四个步骤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

1.1 厂址附近震源的描述和评价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首先必须明确和定义厂址附近的特征, 其特征常用地震危险性模型中的参数来定义。震源的地震危险性模型中使用三种类型的震源:点源、线源和面源[1]。通常在实际的厂址地震危险性计算中, 把线源和面源离散为点源。断层或断层区域用线源来建模, 那些不能用断层很好的定义的震源区域, 通常使用面源来建模。对于线源或面源的地震活动性, 每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的平均地震发生率在整个震源内是一样的。震源对厂址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如地震活动性、震级和距离等。由于运动预测模型要求测量震源到厂址的距离, 那么必须描述和距离相关的参数的震源位置的空间不确定性[3]。

震源的描述通常用公式 (1) 表示的概率分布来表示:

r为震源到厂址的距离;fR (r) 为概率密度分布函数;rmin为震源到厂址的最短距离。

1.2 地震重现关系

实际的地震发生频率通常都是利用以往的地震信息来重现, 地震重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震源或震源区给定震级的年发生概率, 通常使用Gutenberg-Richter定理[4], 如公式 (2) :

其中, λm为震级mi的地震的年超越概率, 这里的震级是指矩震级MW;a和b通过震源活动的数据库的追溯获得。如果给定地震发生的震级的上下限, 即m0和mmax, 则, λm可以表示为公式 (3) 。

其中, V0为震级为下限m0时的再现率[2]。在这一公式中, 对下限的确定通常可以达成一致, 而对于上限通常是不确定的, 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考虑取值。对于给定的m0和mmax, 则可以使用概率密度函数fM (m) 来定义震级M的发生概率, 如公式 (4) :

那么平均再现率可以表示为公式 (5)

1.3 地震动衰减关系

通常地震发生在位于厂址一定的距离, 经过土壤岩石等介质传播到厂址, 由于土壤岩石等能吸收一定的能量, 那么就形成了地震动的衰减。通常凭经验使用震级和距离的函数, 确定衰减关系。在美国, 对西部地震发生频率较为频繁, 则使用强震动记录来分析衰减关系, 对于中东部, 由于可使用的记录较少, 则使用随机模型来确定。衰减关系的函数形式反映了使用的衰减技术, 通常假设峰值震动参数是对数正态分布的, 那么则有公式 (6) 和公式 (7) :

其中, z’是中值震动参数;σlnz是参数lnz的标准偏离;Ci是衰减系数。g (s) 指和特定的震源类型的关系, g (site) 可以修改为反映特定厂址的土壤条件。对每个地震区, 震动参数的条件超越概率可以表示为公式 (8) :

其中, Ф为正态分布的累积分布函数。

1.4 危险性曲线

由以上的震源评价结果、重现关系和衰减关系, 如果只考虑震级和距离对厂址的影响, 那么地震动的年超越频率可以用公式 (9) 来描述:

其中, v (z) 是地震动参数水平z的年超越频率;λi (m0) 震区i内的阈值震级的平均年超越概率;fMi是震区i内的震级概率密度分布;fRi是介于震源i和厂址之间的距离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P (Z>z|m, r) 是事件震级m距离厂址距离r处的地震动参数超过水平z的条件概率。假设地震震级低于下限值m0时地震没有危险性[5], 则可以统一考虑震级的上下限以及震源与厂址间的距离, 公式 (9) 可以简化为公式 (10) :

其中, fX (x) 是变量x的联合分布, 这里的变量x是指震级m和距离r。把所有震源的超越概率加起来, 就可以得到地震动的总的超越概率。由于震源区的复杂性、再现和衰减关系的经验不足, 通常用数值方式来近似计算。

危险性曲线通常用地震动参数 (如峰值地面加速度PGA或给定频率和阻尼比下的谱加速度Sa) , 的年超越概率来描述。结果曲线的表达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纵坐标为年超越频率的对数, 横坐标也是地震动参数的对数, 即对数-对数形式;另一种是纵坐标为年超越频率的对数, 横坐标位地震动参数的线性值, 即对数-线性形式。危险性变化通常可以用百分比危险性曲线来表示, 如图2[3], 分别显示了均值、15%、50% (中值) 和85%的危险性曲线。

其中85%的曲线定义了一个这样的震动水平, 有15%的被超越的可能, 或者85%的可信度认为不被超越。任何一个选定的地震动参数, 都可以用危险性曲线的方式来描述。但早在地震PSA中, 推荐使用PGA和5%阻尼比的谱加速度。

2. 不确定性的处理

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对地震认识的有限性和资料的局限性, 通常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需要对不确定性进行处理分析。通常不确定性的处理使用逻辑树 (logic tree) 的方法。由一个问题按逻辑关系派生出一连串的子问题, 使原本难以下手的大问题逐渐分解为容易着手解决的多个小问题, 这种分析方法就叫做逻辑树分析方法。

图3[6]为美国中东部地区由地震导致的危险性的逻辑树的例子, 来自USGS2008年的公开文件。该例子中, 仅给出部分树的分支, 实际上在一棵PSHA逻辑树中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分支。每个分支定义一个不同的危险性模型或危险性曲线, 每个分支都有一个相关的概率或权重。逻辑树中每个分支的结果, 用相关的权重加权起来就可以得到地震动的年超越频率, 也可以得到估计百分位带。

3. 一致危险性谱

过去的地震PSA中, 多使用PGA作为代表性的谱形状来给定超越率, 那么, PGA在地震PSA中就作为主要的危险性变量, 和给定超越频率相关的响应谱则由特定超越率的PGA缩放而来。然而, 在最近的地震PSA中, 考虑使用地震动的谱加速度作为超越频率的独立变量。图4[2]为以不同频率下的谱加速度为独立变量的, 单自由度体系的典型的中值危险性曲线, 每条曲线有相同的阻尼比值5%。谱加速度是指振荡加速度响应的最大幅值, 每条曲线可以由任何振荡阻尼比值来确定, 在PSHA研究中通常使用5%的阻尼比值。如果在图4中考虑全范围的振荡频率, 那么和给定超越频率相关的响应谱, 可由和特定的超越率一致的谱加速度值来画出, 这样一条由谱加速度和振荡频率确定的曲线就叫做一致危险性谱 (Uniform Hazard Spectra, UHS) [2]。

图5[7]中给出了2个厂址的中值UHS, 其中U厂址为美国中东部的高频振动状况, 而Z厂址则为较低的高频响应。在一个足够高的频率处, 响应谱必须接近峰值加速度的值, 因为这个值表明激发单自由度振荡的必须得能量。以前的PSHA中, 对UHS报告和PGA渐进线的意见不一致, 通常把频率阶段值的选择留给后面的易损性分析。后来, 美国风险工程公司推荐美国中东部地区的UHS的截断值为100Hz[8], 这一截断值的选择和震动在岩石中的传播的原理模型是一致的, 大部分的工程师和地震PSA分析师关注固有频率低于25Hz的结构和设备的响应。另外, UHS可以用不同的危险性变量来描述。UHS可以用来作为地震PSA的输入。

4. 讨论与总结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 首先评价地震活动, 确定震源特征;然后重现地震, 以确定每个震源或震区内不同震级的地震每年发生的频率;再应用震动和距离的关系来进行衰减, 以得到传播到厂址的地震动;最后得到震动参数和年超越频率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危险性曲线。这四个步骤中使用的方法都是成熟的, 广泛的应用于地震PSA中的一个输入——地震危险性计算中。尽管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些具有争议的问题, 比如数据的不足、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等问题, 总体说来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是成熟的[9]。

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最大的困难是缺少足够的技术数据, 没有足够的有良好测量记录的地震资料供研究使用, 对那些有良好测量记录的可用的地震, 又不能解释所研究的厂址附近的地震情况。而其他一些早期的地震数据和地质信息不能直接应用, 那些数据主要是推理的, 而不是直接的得到的。对那些从来没有强震动地震记录的厂址, 这种困难情况更加凸显。如何诠释数据稀缺的问题在专家之间引起了较大的争议[8,10], 如何有效地使用专家的意见和见解, 不只是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用专家的问题, 出版的相关的导则, 解决了这一问题[9]。

由于数据的缺乏、经验认识的不足, 危险性分析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引起了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的探讨。在危险性分析中每个步骤中都存在不确定性,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地震带的结构和范围边界、震源的几何参数、震源地震活动的详情、衰减关系的选择和随机模型的选择。还有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是从地震动参数的转换的计算, 如加速度。专家从不同的方面来解释不确定性的问题, 形成了许多的合理模型。地震危险性模型是对这些不确性来源的科学解释。从决策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模型以及专家间的合理分歧的意见, 反映了对不确定性来源的解释。使用不同的模型得到的堆芯损坏频率的计算结果在同一个量级范围内[11]。所以分析结果还是比较可靠和实用的。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第2篇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结合地震滑坡的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介绍了地震力的分析方法、地震滑坡的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场点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原则.将两种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滑坡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川、滇、甘、陕、新疆等省区)及中国台湾地区,随预测年限的.增加场地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区域明显加大.

作 者:徐桂弘 XU Gui-hong 作者单位: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6刊 名:内陆地震 ISTIC英文刊名:INLAND EARTHQUAKE年,卷(期):200822(2)分类号:P315.9关键词:滑坡 地震危险性 地震滑坡机理

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 第3篇

现代化的城市多由不同特色的小区组成,在这些小区中,火灾荷载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及小区的抗灾能力有差异,这就导致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对不同小区的火灾危险性有较大差别。因此,针对城市不同特点的小区进行地震火灾危险等级划分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借助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模型,为判断震后城市火灾高危险区域及评价地震时城市消防安全状况提供了依据。

1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即AHP) 是有效的多目标规划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把决策规划过程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统一方式进行优化处理。

AHP的运用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依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对客观现象的主观判断,就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予量化描述;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修改判断矩阵,直至满足为止。

1.1 影响指标设计

结合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特点及理论上的严密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设计了包括下述三个指数的指标体系。

(1)城市火灾载荷指数。

包括路网密度、建筑密度、地面坡度、人口密度、区域耐火能力。

(2)城市火灾抗灾指数。

包括消防设施状况、公众消防素质、专业消防队到达时间。

(3)城市地震破坏指数。

包括房屋震害程度、交通震害程度。

1.2 各指标的权重确定

在进行层次分析计算之前,应进行各因素之间的两两比较判断,并根据一定的比率标度将这种判断结果定量化,形成比较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对判断矩阵求解,求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它的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代表了该层次各因素影响的权重值。笔者采用1~9的标度,其含义如表1所示。判断矩阵及各指标权重计算结果见表2~表5所示。

2基于GIS技术的影响因素评分

2.1 GIS数据的获取和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的影响因素涉及庞大的城市基础信息数据源,采用GIS技术对影响因素评分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基础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评价的关键性基础工作。GIS数据反映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环境信息,目的是分析城市火灾形成条件和影响因子,建立城市火灾评价与制图所需要的致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方面的数据。笔者以实地调查资料、地形图、卫星照片和城市火灾统计年鉴为基本资料,形成路网分布、城市地型、建筑分布、消防站点分布等数字化图,从而建立了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所需的基础信息体系。

在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城市区域单元的划分也很重要。结合课题背景以地震烈度为八度时泉州市中心城区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为例进行说明。

城市区域GIS单元的划分主要依据于街道、巷和居委会管辖区域,考虑到基础数据调查的工作量和数据精度,每个预测单元一般控制在0.2~0.5 km2。根据泉州市城区实际地理及行政特点,将泉州市中心城区划分为67个网格单元,其在GIS上表示见图1所示。

2.2 各影响因素的GIS评分

制定明确统一的评分标准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的基本前提条件。因此,对影响因素的评分标准作如下规定,见表6所示。

表6中:路网密度为城市某一区域内平均每平方千米城市用地拥有的道路长度,依道路网内的道路中心线计算其长度,依道路网所服务的用地范围计算其面积。城市道路网内的道路指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不包括居住区内的道路。建筑密度为各小区建筑总面积与小区总面积之比值,城市小区所有房屋建筑均被假定为潜在的火灾源点。

根据以上评分标准,可以得出八度地震下泉州市中心城区各影响因素GIS评分,并且通过加权计算可以得出总评分。图2~图7为GIS部分影响因素评分效果,表7为各影响因素评分的部分数据。

3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等级划分

根据泉州市民事火灾统计资料和以上评分结果,给出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标准,见表8所示。

按照该等级划分标准,运用GIS工具直观地得到八度地震下泉州市中心城区地震次生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见图8所示。

4结论

在评估中采用了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调查设计出地震火灾层次分析时的多层次多因素分析指标,利用特征向量法确定各层次各因素的影响权重,并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例划分出适当的城市区域网格,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及数据处理能力对各个区域网格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评分后,得出八度地震下城市区域地震次生火灾危险等级的划分,从而实现了对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的评估。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估的实现为判断震后城市火灾高危险区域及正确评价地震情况下城市消防安全状况提供了依据,并能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侯遵泽,杨瑞.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2004,13(4):39-42.

[2]侯遵泽.现代城市地震火灾特征及消防减灾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4,20(4):24-26.

[3]李杰,江建华.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0,9(2):87-92.

地震危险性 第4篇

危险化学品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安全检

查 自查报告

一、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管理现状

针对危险化学品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公司已经制定了《青岛东岳泡花碱有限公司关于调整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的通知》和《氢氧化钠储罐泄漏应急预案》两个应急预案,平时加强对烧碱的储存和使用管理,若发生意外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烧碱的泄露。

二、本次危险化学品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安全检查开展了哪些工作

对氢氧化钠储罐进行了全面的安全检查,查出烧碱泵有漏碱情况并对车间进行扣罚责令其立即整改。对应急物资储备进行了检查,对应急处理办法进行论证。

三、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地震次生灾害防御工作尚存在那些问题

通过应急处理方法的论证发现单独采用堵漏的办法可能不足以控制烧碱的泄露,下一步将对预案进行修改,初步打算增加引流的办法将泄露的烧碱转移至一处空储罐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烧碱流出厂区的危险。

地震危险性 第5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危险性分区,GIS,泥石流灾害,危险度数学模型

我国是一个泥石流频发的国家, 尤其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 每年因泥石流造成的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均很大。尤其2008年汶川地震后, 我国泥石流更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2010年7月18日, 陕西省安康市出现的持续强降雨, 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多点暴发, 境内交通设施损毁严重, 多条公路中断。2010年8月7日,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 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 整个县城被泥石流掩埋, 多处公路中断。因此, 笔者将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区域, 对地震诱发的泥石流灾害特征进行研究, 通过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为泥石流的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1 自然灾害危险性分区原则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征与区划目的, 分布规律与实用性统一性的区划原则, 具体区划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自然灾害在纬向和经向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这一属性属于地带性, 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的差异在自然灾害发生方面也体现了一定分布规律, 泥石流灾害多属于这一规律, 在对自然灾害区划时, 处理好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十分重要。2) 发生学原则。指灾害区域发展特征性质和灾害发生成因的一致性的共同性。在发生学原则的指导之下, 我们将一定的自然灾害发生区域看作是统一的整体, 然后深入研究自然灾害一定区域的分异原因, 从而发现自然灾害与发生区域的关系, 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3) 主导因素原则。自然灾害是复杂多变的, 影响因素很多, 但在影响因素中有主要的, 也有次要的, 先找出其中起主要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 然后将主导因素作为区划的依据。4) 综合性原则。一定区域中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多样的, 面对多样自然灾害, 我们需要全面分析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从而更加客观综合的分析。5) 因地 (灾) 制宜原则。自然灾害分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社会经济、人民生命财产服务, 因此在进行自然灾害分区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综合各因素的均衡考虑, 做到因地制宜。

2 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

2.1 泥石流危险性分区流程

由图1可以看出要进行陕西省泥石流灾害指数的计算, 首先要取得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影响因子情况, 生成各影响因子的基础图件、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值,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

2.2 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计算

1) 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物质条件, 即丰富的松散堆积物;二是水源, 即短时间内能汇集大量的水;三是地形条件, 即有利用汇水和松散物质的一定坡度地形;坡度越陡, 降雨量越大, 松散物质越多, 越容易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影响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有地震、植被覆盖率、降雨量、地表切割深度、地面坡度等, 在综合多方面的分析之后, 选取地震、强降雨、地表切割深度、地面坡度作为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度影响因子。a.地震。在地震作用下, 岩体发生应力重分布, 大量的岩土体失稳, 发生滑坡、崩塌、山体表面的松散物质沿坡面滑向沟谷底部, 从而造成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堆积, 构成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b.强降雨。强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强降雨为松散固体物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作用, 也是诱发山体滑坡的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 日降雨量超过50 mm就有可能产生泥石流, 超过70 mm引发的泥石流非常严重。c.地表切割深度。地表切割深度是流域岩性、岩石风化程度、地质构造、水文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切割深度越大, 流水侵蚀作用越强, 汇水能力越强, 泥石流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d.地面坡度。地面坡度不仅与边坡稳定性有重要的关系, 还对泥石流的物质来源有决定性的作用, 坡度越陡, 边坡越不稳定, 物质来源也越多, 因此,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一般为山高坡陡, 沟床纵坡大, 利于积蓄疏松固体物质、汇集大量水源和产生快速流动。针对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实际情况, 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分区需要的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Arc GIS) 空间分析模块矢量化并生成相应的各指标的图件。

2) 各指标影响度确定。笔者将泥石流危险性的影响因子分级赋值, 按影响程度分轻微、轻度、中度、严重、极严重等五级, 每一级的赋值分别为1, 3, 5, 7, 10, 各影响因子等级划分体系及赋值见表1。

3) 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泥石流危险性影响因子对危险性的贡献值是不一样的, 为了更好的反映它们的贡献值, 采取层次分析法对各因子进行分析, 然后通过专家系统打分求取平均值, 最后得出各自的权重系数, 具体计算结果见表2。

4) 地震诱发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数学模型的建立。根据泥石流灾害危险性影响因子 (地震、降雨、地表切深度、地面坡度) 的权重大小, 建立泥石流灾害危险度模型如下:N=x1A1+x2A2+x3A3+x4A4。其中, N为公路边坡灾害危险性指数;A1为地震影响因子;A2为降雨影响因子;A3为地形坡度影响因子;A4为地表切割深度影响因子;x1, x2, x3, x4为各影响因子的权重。

5) 泥石流灾害危险度指数计算及分区结果。根据已建立的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数学模型, 在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 平台上, 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 进行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叠加分析计算, 计算分析结果见表3。由Arc GIS分析结果得出, 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指数最大值为9.1, 最小值为1.6。根据陕西地理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将泥石流危险性分为微度危险、轻度危险、中度危险、严重危险和极严重危险5个等级, 见表3。总体上看, 陕南山区大部分处于严重危险区和极严重危险区, 有较大可能甚至易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只有商洛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危险区, 较陕南其他地区产生严重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小一些;汉中平原基本处于微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 较少产生甚至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陕北黄土地区大部分处于微度危险区和轻度危险区, 较少产生甚至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泥石流灾害, 只有榆林的部分地区处于中度危险区, 可能会产生泥石流灾害。

3 结语

1) 本文通过陕西省地震诱发泥石流灾害实际情况调查分析, 选择出了陕西省泥石流灾害危险度指数指标 (地震、降雨、地表切深度、地面坡度) , 确定了各指标对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指数的影响程度, 以及各指标权重系数, 建立了泥石流灾害危险度模型。

2) 在自然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平台上, 利用其空间分析能力, 对陕西省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 并对其分级, 对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韩金华.基于GIS的白龙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0.

[2]交金鱼.甘肃岷县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9.

[3]麦华山.高速公路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4]胡浩鹏.北京市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7.

[5]陈晓清, 谢洪.基于GIS的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1999 (12) :46-50.

[6]王霖琳, 王明媚, 张建.山东下港泥石流孕灾环境分析及危险度区划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36 (4) :524-528.

[7]张洪, 况明生.基于GIS的云南省海子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12 (6) :139-142.

[8]王霖琳.GIS支持下的泰山地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2004.

[9]唐川, 朱大奎.基于GIS技术的泥石流风险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3) :52.

地震危险性 第6篇

1 临床资料

1.1 人员因素

地震后许多护士被派往重灾前线, 同时大量创伤患者涌入, 许多内科护士被抽调到外科。由于护理人力配置不够, 编制的不断调整, 人员流动较大, 护理队伍成分的快速更新, 致使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明显下降。

1.2 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是护理措施的实施者, 因此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护理安全与否的首要因素[1]。地震后受伤患者涉及到很多专科的医疗问题, 伤情复杂危重, 青年护士和抽调护士专业知识不全面, 不熟悉专科抢救流程, 不能评估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 应急抢救配合能力差, 特别是遇到紧急情况时, 工作忙而无序, 延误患者的治疗。

1.3 物质因素

地震后建立的临时病房条件简陋, 设备、物品缺陷, 尤其是急救物品不能保证完好备用状态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1.3.1 设备方面

地震对许多医院的设备、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且患者激增, 护理物品质量差或数量不足, 各种设备设施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护理设备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工具, 如果设备缺乏、性能不好、不配套或对设备不了解, 特别是急救物品器材不到位或有故障, 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 影响抢救及治疗工作, 造成不安全因素[1]。

1.3.2 设施及布局方面

病区布局不当也潜在着不安全因素。许多医院的临时病房均是搭建在就近的空地上, 未分病区和病种, 患者多, 管理难度大。病区治安, 医用危险品如氧气、毒麻限剧药品等潜在不安全因素。

1.4 管理因素

未严格执行护理工作制度及常规, 对工作中各个不安全的环节缺乏预见性, 未及时主动采取措施或采取的措施不力。

1.4.1 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地震后患者骤然增多, 患

者多, 护士少, 出现忙乱现象, 特别忙的情况下不能将“三查七对”的内容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临时病房均在室外, 各科患者混杂在一起, 且不断涌入大量的新患者, 护士对住院患者住处不熟悉, 治疗前护士报患者姓名, 患者未听清楚便答应是自己, 易引起护理差错。临时病房条件简陋, 通常是一个凳、一张床垫就是一个床位, 患者常自己更换住处, 如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易发生发错药、输错液。

1.4.2 未严格执行护理常规。长期超负荷工作使少数护士身心疲惫, 操作不够规范, 不能按常规完成护理工作。

1.4.3 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未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 对高危人群未充分评估, 未及时采取措施。

1.5 沟通不良

地震让很多人失去了至亲, 由于创伤的突发性, 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普遍存在焦虑、恐惧。由于护士工作忙, 无时间与患者交流或由于缺乏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满足不了患者的身心需求。

1.6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因忙于抢救未及时记录, 补记时与实际有差异或护理记录与医生记录不一致。

1.7 环境因素

临床病房条件简陋、环境差, 二十四小时人满为患, 很难得到彻底清洁。输液配药时条件好者在帐篷内进行, 大多数是在室外露天进行, 无法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输液时不分病种, 患者挤在一起输液, 对年老体弱患者构成感染威胁。医用垃圾放置不规范, 雨水浸泡后污染环境, 加之蚊虫叮咬, 此时容易产生院内交叉感染。

2 防范措施

2.1 合理排班

2.1.1 面对突发情况, 我院护理部立即重新调配人力资

源, 组建护理人才库, 对护理人员进行内、外科分类, 合理调配, 使被抽调人员尽量有相应科室工作经历, 能尽快熟悉专科护理和抢救。

2.1.2 护士长根据科内患者的数量、质量、工作量妥善安

排工作, 加强合作, 增强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同时要爱护同事, 根据每名护士的能力、技术、情绪、家庭等变化特点合理分工, 使护士胜任超负荷的工作, 再苦再累也能坚持。弹性排班, 合理安排人员休息, 建立副班制, 有特殊情况及时调用人员。

2.1.3 地震发生后, 许多离岗、离休人员不顾个人安危, 毅

然返回护理岗位, 充实了护理队伍, 激发了在岗护士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2.2 合理调配设备、设施

我院充分调动后勤和离退休人员的积极性, 他们定时巡查各科情况, 了解各科需求, 进行全院统一调配设备、设施, 满足临床需要。科内专人负责物资供应, 各病区各类物品分类定点放置, 每日检查、及时维修和补充。护士长不定期检查, 以保证急救器材、各种设备物品性能良好、数量充足。

2.3 强化规章制度的管理, 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护士长坚持每日早、晚查房制度, 参与科室值班, 检查每日工作重点与当日工作质量的情况。根据科室及专业特点, 对易发生差错事故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本科室存在问题、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改正, 使科内工作秩序保持惯性运行。

2.3.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查对姓名时, 不仅是称呼患者姓名, 还要反问:“请问, 您叫什么名字?”输液时用输液牌, 同号输液牌1个交给患者, 另1个用于配制药物, 实行配药、输液、加液签名负责制。告知患者不能随意更换住处, 以杜绝发错药、输错液体或漏输液的护理差错发生。

2.3.2 把好护理常规关

护士要严格按操作规程和常规办事, 熟悉医疗物品的性能, 熟练掌握操作步骤, 提高应变能力, 完成各项护理工作任务。护士在工作中要做到心中有数, 科室有多少例患者, 有多少例危重患者, 要掌握病情, 认真床头交接班, 按护理等级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 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3.3 保证病区的安全管理

各病区制作醒目的标志牌, 分病区和病种收治患者, 帐蓬内、外均有注明患者姓名、性别、诊断的标志, 每个患者佩带身份腕带。标识的建立给护士以警醒作用, 加强了风险意识, 便于查对制度执行, 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氧气瓶等危险物品定点放置, 毒麻药品上锁等, 做到防患于未然, 防止意外发生。

2.4 加强护患沟通

在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患者, 学会运用语言技巧,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尽快给予心理支持, 给患者适时的关怀、同情、安慰和鼓励, 消除其恐惧心理, 缓解不安情绪, 顺利实施所有治疗和护理。

2.5 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和管理

护理记录是病历的重要部分, 在法律上有不容忽视的严肃性[2], 记录要全面、真实、客观、准确、及时。抢救后据实补记, 当发现护理记录与医生的病情记录不一致时, 应主动找医生核实, 避免医护记录不相符。护士长每天检查新患者、危重患者护理记录是否真实、准确, 同时充分发挥科室质控成员的作用,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2.6 改善环境

输液配药时在专用帐篷内进行, 每日消毒2~3次。全院专人负责定时消毒、灭蚊灭蝇。医用垃圾规范放置, 及时回收。各科做好所辖区域清洁卫生, 感染和非感染患者间隔一定距离, 尽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服务全过程中, 不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 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3]。护理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 消除护理不安全性是避免护理差错、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 狠抓落实是护理安全的保障。地震后临时病房医疗条件简陋, 存在和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多, 我们通过加强风险监控, 使护士了解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 采取积极措施, 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的发生, 确保了护理安全和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加强地震后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的措施。方法通过对患者住院期间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评估, 做好患者护理安全的有效预防。结果积极采取措施, 减少或避免了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的发生。结论做好患者的安全护理, 降低危险因素的发生率, 创造安全的就医环境, 促进疾病康复。

关键词:临时病房,护理安全,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万莉, 赵玲.浅谈如何提高护理安全防范[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6, 6 (2) :122~123

[2]何晓英, 闫翔, 王雪梅, 等.浅谈护理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J].西南军医, 2007, 9 (2) :143~144

地震危险性范文

地震危险性范文(精选6篇)地震危险性 第1篇关键词:地震PSA,地震危险性,一致危险性谱,不确定性引言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以及由此引...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