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地理笔记范文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地理笔记范文(精选5篇)

地理笔记 第1篇

一、高中地理笔记的意义

(一 )地理笔记是对教材内容必要的补充。高中地理教材是考虑全国大多数学生的需要组织编写的, 目前大致有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和中图版四个版本,版本的内容不可能满足所有地区所有人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宜调整。同时教材的编写具有滞后性,书上的案例往往不具有实时性,可能当前的形势已经发生改变,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做了解, 在课堂上对相应的知识做出适当补充和说明。这样,学生记笔记才能保证不漏下知识点。

(二 )笔记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十分有限, 这样课堂上学习地理的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课本上的知识往往比较浅显,为了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就需要老师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及做题的技巧方法作相应补充, 这些方法和技巧往往是解题的关键点, 笔记可以让学生有事可做, 客观地改善课堂纪律状况,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二、地理笔记的类型

(一 )课堂笔记 : 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师讲解的课程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技巧的记录。按照习惯的不同,记录的位置也不同,有的学生记在课本知识点的旁边,有的学生有专门的笔记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可称之为课堂笔记。课堂笔记在地理笔记中占很大比重。

(二 )错题笔记 : 错题笔记是指学生在课下做题时出现错误并找到自己的出错点及出错原因后所做的笔记, 这样的笔记往往具有警示性。自然地理部分读图的题目较多,学生在整理错题时可以自己动手画图, 加深印象, 分析题目做错的原因,认真细心的学生可在错题下记录分析过程,以免时间久了忘记,错题笔记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探究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三、如何记好地理笔记

(一 )养成做地理笔记的好习惯。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好的习惯一定要坚持。要想养成记地理笔记的习惯, 首先要端正态度,正视记地理笔记的意义,主动地完成才能达到想要达到的效果。研究发现,记笔记最难的是起初的一个星期,要让自己适应这种状态,不断说服自己坚持记录,逐渐将记地理笔记变为一个习惯,这也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

(二 )课堂上注意听讲。听讲不是单纯地听老师说话 ,而是要在听老师讲解的过程中思考、过滤,老师说的话不一定都是重点,学生要学会筛选。学生学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要学习老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应用于新问题的方法, 要知道老师是如何分析、从几方面分析问题的,如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农业区位和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针对错题笔记,在老师讲解习题、试卷时应仔细听,找出自己做题时的想法与老师的思路区别在哪里,找出做错的原因,课下认真思考,分析原因并记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三) 记笔记应选择性的记录。笔记是辅助学习的有效方法,重要的是将笔记与课本合二为一。不是盲目地记录,而是要在思考之后区分主次,有选择地记录。课堂笔记,不是老师说什么都一字不差地记录,有的小知识点,比如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第一部分的相互联系水体只要掌握几个关键的知识点就好,没必要将老师的话全部记录,全部记录既跟不上老师的脚步,又会错过重要知识点。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好多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窍门,如在学习判断热力环流高低压的问题时只记录老师教的口诀即可,如“凸低为高,凸高为低”,还有在学习等压线部分的“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判断方法,要在充分理解后记录,理解其高低大小表示的内容。而针对错题笔记则是针对平时易错点、难点进行梳理后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使得笔记一目了然。

(四 )勤于动手。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而验证一个人能力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践。高中地理地图册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进行地理练习时,能读懂图则是解题关键。理解知识点要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画图,加深印象, 使地理图像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子中,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风带图及其季节性移动图、洋流图,等等,都是学生在学习中重点需要掌握的,而自己动手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单纯地看书要记忆深刻得多。这样在做题时,脑中的图形呈现,可以加快做题速度。

四、如何完善地理笔记

首先,要重视地理笔记,笔记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能课程结束后就扔到一边,这样对学地理起不到任何效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课本和笔记是一个整体,二者是互补关系,而不是互斥的关系,端正态度才能学好地理。

其次,人的记忆能力有时间限制,地理笔记作为课堂上对知识理解与错题记录的载体,笔记是很好的记事本,这说明地理笔记具有实时性。由于人的记忆能力及记忆方式有差别,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知识需要的时间不同, 那么要想让知识永远变成自己的财富,反复看、反复琢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最后,新地理课程标准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断努力终会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学习地理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注意平时积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是解决问题用到地理知识时,要及时补充笔记,使自己的地理笔记不断充实,最终成为自己的“地理百科全书”。

五、结语

世界地理的读书笔记 第2篇

你知道世界上有什么样的国家?它们有怎样的风土人情?我们不能一起去环游世界,但我们可以从《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这本书中去了解那奇妙的世界地理,

这本书非常好看,一个个枯燥的地名、河流、山脉都融入在趣味盎然的旅游故事中,让我读来爱不释手。希利尔说:“欧洲就像一个矮小的婆婆,她有着大大的头,驼驼的背,伸出一条长长的腿,要把一只足球踢到海里去。”看得我捧腹大笑,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去查看世界地图。真像书中继续描述的那样:“老婆婆的头是西班牙,帽子是葡萄牙,比利牛斯山脉是她的衣领,法国在她的衣领下面,长长的脚是意大利。”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将这些地名和位置牢牢地记在了脑海中,并且让我想像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童话故事。

这本书不仅描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还讲述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介绍了很多雄伟壮观的建筑。我一直以为美国的白宫就是白色的宫殿,但希利尔告诉我们:白宫原来是一栋灰色的建筑,18美国和英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白宫被烧了,后来为了掩盖烧焦的痕迹,就把它刷成白色的了,

原来一个简单的名称包含了这么多的历史背景。还有那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巨人堤也十分神奇,让我连连赞叹,我真想到爱尔兰去看一看那连绵起伏的“巨人之路”啊!

看完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七大洲、四大洋,认识了华盛顿纪念碑、比萨斜塔、罗马斗兽场等令人赞叹的建筑,让我知道了北极光、肯塔基州猛犸洞、尼亚加拉大瀑布等壮观的自然景观,仿佛让我身临其境。我还明白了地球在远古的时候是个大火球,后来冷却后逐渐缩小并出现了山脉、河流,有时出现地震,是因为地下移动的岩石发生了剧烈地碰撞而产生的。我暗暗下定决心,现在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将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去环游世界,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去体验旅途中那无尽的乐趣。

地理笔记 第3篇

学生做笔记的现象分析

自备笔记本,将老师的板书抄录下来。地理、历史与社会课不像理科的数学课、科学课,因为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运用例题作为引课,以例题来证明某一个公式、定理等,还运用例题进行复习巩固。而地理、历史与社会课是采取开卷考试,运用笔记本的作用不大,由于本学科在学校、家长眼里的地位不高,一个学期只举行一次期末考试,在考试时,有的学生因疏忽大意丢失了笔记本,上课时单一抄笔记,书上很少做上任何笔记,所以这一类学生连临考发挥都存在问题。

利用课本空白处相应地记录有关要点,学生将重点句子关键词划上线,但颜色、线条单一;有的学生在课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夹缝空处做点评,并标上箭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科学地利用好课本,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有的学生纯粹抄教师的板书,笔记与课本内容相脱离。在划句方面,也存在学生单一划句子,缺乏抓重点句、关键词的现象。开卷考试的题量大,时间紧,有的学生明知道知识点在这一页,却偏要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一次,结果这一类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考试时间,难以得高分。

利用彩色便利帖(标签纸),把相关知识的要点、页数摘抄在标签纸上,整本书的边缘像姑娘穿着花裙子一样美丽,学生称这样标起来考试时可以节省翻书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同学,据笔者观察有两类人,一类是上课听得认真,笔记也记得细致,担心自己考场发挥不当或时间不足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不听讲,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到优秀的同学那里,学着标签,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对付考试的学生。

运用浓颜色的笔给重点句、词涂盖上颜色。学生这样做就盖住了课本上的文字,课本的文字清晰度明显降低。有些学生找到了书上的内容,但没有标明区别标志导致其失分。我们知道,教师平时在监考时经常会遇到因考卷的印刷问题而举手发问的学生,而他们把书本上清楚的字用彩字笔涂上,自然影响了自己的视觉,视觉受到影响,学习质量、作业的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

有的同学把课本保管得相当好,就像开学刚发下来的新书,书上不留任何笔迹。这类学生对开卷考试的科目不重视,除了不动笔写字,甚至连听也很少,每当考试时东翻翻,西看看,有的凭感觉确定某知识点的章节页数,为了找到知识点,只好从头开始看,结果答题速度缓慢,时间一到便急于交卷。

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的重要性

1993年‘月,以钟祖荣教授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北京市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学习方法中的“课堂笔记”里反映出:“8.67%的学生不记或记得很少,58.86%的学生只是抄黑板,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不高,只有32.37%的人有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记得较完整,这种人在高水平层次,其中重点校占42.31%,一般校占21.38%,差距明显。”由此可以说明,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学生能自觉地把笔记作为学习中随时可以应用的一根手杖,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更好地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刚接触的课文,即使预习过,对课文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总不会像老师那样钻研。老师为了把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事先都是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开始备课。备课的过程大致是经历过粗看、细看、精看,教师遇到疑惑的问题会请教参考书,请教同伴,在取得一致意见后,才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关键句、重点词,再设计板书出现供给学生,进而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遇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知识,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或有联系的知识需要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都要周密思考。这些成分是教师一堂课中的精华部分,作为听课的学生理应记好笔记。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接受新知识后较短的时间内记忆,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在及时初记时应注意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同时还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如果第一次记忆就出现错误,以后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由此我们想到,一些学生记笔记,但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笔记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这大概是使用课件上课受时间的限制,记的速度快,有些字还没有看清楚就记下了错误的字。有的学生因写字的速度慢,完成的句子记不下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下课也没有整理补上,到了考试时只好乱翻、将错就错,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一般地说,笔记要成为复习考试时适合自己使用的有用材料。我们知道,人的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实现了沟通,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就实现了记忆,书写出现错误时就会及时得到更正;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抄错或忘记。

做笔记可以实现教学与纪律的双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看课文不写字,容易使人疲劳、倦怠;一旦教室里的学生骚动起来,教师就要调动智慧,暗示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动笔记下来。这时,教室里就会出现短暂的安静,因为学生担心记不下来,会影响自己考试的成绩。有一次考试后,一个学生因答题偏差而扣了分,这位学生要求老师给他加分,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书打开,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书上的重点句子没有做出任何符号,就用自己的话语回答,结果表达欠妥而丢分,老师就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之后,该学生上课就认真多了,记笔记也规范了。为了让学生认真做笔记,又遵守课堂纪律,单一的方法肯定无效。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如执教《秦岭——淮河南北》一课,既有人文的知识,又有自然的知识。教师上课之后普遍认为学生学起来有难度,于是打破课程编排的体例,运用列表格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还有我国行政区的简便记忆法“东北三省黑吉辽,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学生认为学习起来省力、方便又感到新鲜,易懂,就会主动在书上空白的地方记上笔记。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由此可见,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的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因此记笔记的方法也不一样。作为初中的地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开卷考试,把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是最方便复习和考试的方法。

把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实现课本与笔记互补。把笔记做在课本上,要有自己辨认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把所有的精华都留在课本上。只要你复习或考试时一打开课本,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哪一章,都有你当时记录的痕迹,复习起来很方便。划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直线,有的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用圈、点、三角形等符号表示知识点的重要。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空白处,记录听课的补充内容,对照课文一一排列,将上课的重点依次记录下来。

有选择性地做笔记,把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活动是受需要支配和驱使的,设有需要就没有活动。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全班学生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讲授的知识使全班人都需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在记笔记,有的坐在那里无动于衷。笔者认为,对于那些说与读的技能失调,词不达意,阅读时吞吞吐吐,写字经常把字词、符号写错的学生,坚持做笔记,对提高其读和写的基本技能很有帮助。

让教学与学习可能性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教师要掌握好度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的作用力与学生的作用力要适应,而且这个度是动态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听,有的喜欢记。强迫学生记笔记,往往会引起师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因记笔记忘记了听老师讲课,那就是顾此失彼了。只有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保证。

古人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知识通过人的手书写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是做学问的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因为“记笔记”既是一种“有形”的输入,也是通过“编码”对知识相互联系的一种思考,养成良好的做笔记的习惯,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地理笔记 第4篇

学生做笔记的现象分析

自备笔记本, 将老师的板书抄录下来。地理、历史与社会课不像理科的数学课、科学课, 因为理科老师在上课时往往运用例题作为引课, 以例题来证明某一个公式、定理等, 还运用例题进行复习巩固。而地理、历史与社会课是采取开卷考试, 运用笔记本的作用不大。由于本学科在学校、家长眼里的地位不高, 一个学期只举行一次期末考试, 在考试时, 有的学生因疏忽大意丢失了笔记本, 上课时单一抄笔记, 书上很少做上任何笔记, 所以这一类学生连临考发挥都存在问题。

利用课本空白处相应地记录有关要点, 学生将重点句子关键词划上线, 但颜色、线条单一;有的学生在课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夹缝空处做点评, 并标上箭头。课本是学生学习的最重要资源, 科学地利用好课本,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有的学生纯粹抄教师的板书, 笔记与课本内容相脱离。在划句方面, 也存在学生单一划句子, 缺乏抓重点句、关键词的现象。开卷考试的题量大, 时间紧, 有的学生明知道知识点在这一页, 却偏要从头到尾重新阅读一次, 结果这一类学生往往不能有效利用考试时间, 难以得高分。

利用彩色便利帖 (标签纸) , 把相关知识的要点、页数摘抄在标签纸上, 整本书的边缘像姑娘穿着花裙子一样美丽, 学生称这样标起来考试时可以节省翻书的时间。采用这种方法的同学, 据笔者观察有两类人, 一类是上课听得认真, 笔记也记得细致, 担心自己考场发挥不当或时间不足的学生;另一类是上课不听讲, 到考试时, 临时抱佛脚, 到优秀的同学那里, 学着标签, 用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对付考试的学生。

运用浓颜色的笔给重点句、词涂盖上颜色。学生这样做就盖住了课本上的文字, 课本的文字清晰度明显降低。有些学生找到了书上的内容, 但没有标明区别标志导致其失分。我们知道, 教师平时在监考时经常会遇到因考卷的印刷问题而举手发问的学生, 而他们把书本上清楚的字用彩字笔涂上, 自然影响了自己的视觉, 视觉受到影响, 学习质量、作业的速度也自然降下来了。

有的同学把课本保管得相当好, 就像开学刚发下来的新书, 书上不留任何笔迹。这类学生对开卷考试的科目不重视, 除了不动笔写字, 甚至连听也很少。每当考试时东翻翻, 西看看, 有的凭感觉确定某知识点的章节页数, 为了找到知识点, 只好从头开始看, 结果答题速度缓慢, 时间一到便急于交卷。

学生养成做笔记习惯的重要性

1993年6月, 以钟祖荣教授为组长的调查组对北京市部分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一项学习方法中的“课堂笔记”里反映出:“8.67%的学生不记或记得很少, 58.86%的学生只是抄黑板, 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水平不高, 只有32.37%的人有时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笔记, 记得较完整, 这种人在高水平层次, 其中重点校占42.31%, 一般校占21.38%, 差距明显。”由此可以说明, 好的笔记是教科书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 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学生能自觉地把笔记作为学习中随时可以应用的一根手杖, 就能有效地提高读书效率, 增强学习效果和质量, 更好地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做好笔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刚接触的课文, 即使预习过, 对课文的结构、重要的知识点总不会像老师那样钻研。老师为了把知识正确地传授给学生, 事先都是要经过反复阅读才能开始备课。备课的过程大致是经历过粗看、细看、精看, 教师遇到疑惑的问题会请教参考书, 请教同伴, 在取得一致意见后, 才提炼出有效的信息关键句、重点词, 再设计板书出现供给学生, 进而达到提纲挈领的作用。遇到课本上没有出现的知识, 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或有联系的知识需要补充, 补充到什么程度都要周密思考。这些成分是教师一堂课中的精华部分, 作为听课的学生理应记好笔记。遗忘规律告诉我们, 在接受新知识后较短的时间内记忆, 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在及时初记时应注意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同时还应注意记忆的准确性, 如果第一次记忆就出现错误, 以后要克服是十分困难的。由此我们想到, 一些学生记笔记, 但考试或作业中出现笔记中的错别字屡见不鲜, 这大概是使用课件上课受时间的限制, 记的速度快, 有些字还没有看清楚就记下了错误的字。有的学生因写字的速度慢, 完成的句子记不下来,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下课也没有整理补上, 到了考试时只好乱翻、将错就错, 失去了记笔记的意义。一般地说, 笔记要成为复习考试时适合自己使用的有用材料。我们知道, 人的大脑通过“书写”和笔记实现了沟通, 当注意力集中的时候, 就实现了记忆, 书写出现错误时就会及时得到更正;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抄错或忘记。

做笔记可以实现教学与纪律的双赢。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 长时间地听老师讲课, 看课文不写字, 容易使人疲劳、倦怠;一旦教室里的学生骚动起来, 教师就要调动智慧, 暗示学生这个知识点很重要, 希望大家动笔记下来。这时, 教室里就会出现短暂的安静, 因为学生担心记不下来, 会影响自己考试的成绩。有一次考试后, 一个学生因答题偏差而扣了分, 这位学生要求老师给他加分, 老师让这个学生把书打开, 结果发现这个学生书上的重点句子没有做出任何符号, 就用自己的话语回答, 结果表达欠妥而丢分, 老师就此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从此之后, 该学生上课就认真多了, 记笔记也规范了。为了让学生认真做笔记, 又遵守课堂纪律, 单一的方法肯定无效。教师在板书设计方面要格外讲究艺术性。如执教《秦岭淮河南北》一课, 既有人文的知识, 又有自然的知识。教师上课之后普遍认为学生学起来有难度, 于是打破课程编排的体例, 运用列表格进行对比的教学方法;还有我国行政区的简便记忆法“东北三省黑吉辽, 北部边疆内蒙古;两河两山连京津, 两湖三江接皖沪;南部琼台闽粤桂, 川黔云藏加重庆;西北陕甘宁青新, 港澳特别行政区”等。学生认为学习起来省力、方便又感到新鲜, 易懂, 就会主动在书上空白的地方记上笔记。教育不是单纯机械地将知识传授给被动和顺从的学生。由此可见, 学生的需要是学习的内驱力。

怎样的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有效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一样, 因此记笔记的方法也不一样。作为初中的地理、历史或历史与社会课程, 大多数地区都实行开卷考试, 把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是最方便复习和考试的方法。

把课本与笔记合二为一, 实现课本与笔记互补。把笔记做在课本上, 要有自己辨认的符号系统。它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 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记录下来, 把所有的精华都留在课本上。只要你复习或考试时一打开课本, 就会一目了然。不管你翻到哪一页、哪一章, 都有你当时记录的痕迹, 复习起来很方便。划书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不同的内容, 也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表达不同的意思。有的用波浪线、有的用直线, 有的关键词、关键句还可以用圈、点、三角形等符号表示知识点的重要。同时,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空白处, 记录听课的补充内容, 对照课文一一排列, 将上课的重点依次记录下来。

有选择性地做笔记, 把自己需要的知识点记下来。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存在差异, 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也存在差异。人的活动是受需要支配和驱使的, 没有需要就没有活动。一个教师的课堂教学能使全班学生都感兴趣是不可能的, 讲授的知识使全班人都需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 课堂里的学生有的在记笔记, 有的坐在那里无动于衷。笔者认为, 对于那些说与读的技能失调, 词不达意, 阅读时吞吞吐吐, 写字经常把字词、符号写错的学生, 坚持做笔记, 对提高其读和写的基本技能很有帮助。

让教学与学习可能性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是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好这个矛盾, 教师要掌握好度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教师的作用力与学生的作用力要适应, 而且这个度是动态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同, 有的喜欢理科, 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听, 有的喜欢记。强迫学生记笔记, 往往会引起师生冲突。还有的学生因记笔记忘记了听老师讲课, 那就是顾此失彼了。只有满足于学生的需要才是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的保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笔记 第5篇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2.不同类型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原则(课本P58图4.2)

二、工业区位选择(课本P59~60)1.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

2.案例分析钢铁工业区位变化(课本P60图4.5)

3.社会、环境需求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课本P61图4.6)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课本P62~63)1.工业联系

⑴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

3.工业地域

⑵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

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

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

二、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课本P63~64)

1.工业分散

2.工业地域联系

一、传统工业区1.概述(课本P65)

2.鲁尔区(课本P65~67图4.9、4.12、4.13、)

⑴区位优势: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矿区较近(法国洛林铁矿);③充沛的水源;④便捷的水陆交通;⑤广阔的市场。2.衰落原因:

①生产局限于传统工业;②煤炭在世界能源费消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原因: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减少);③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及其替代品的广泛应用;④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⑤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4.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发展条件的对比(课本P67~68图4.14)二、新兴工业区1.概述(课本P68)

2.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课本P69图4.15、4.16)

3.美国“硅谷”(课本P71~72图4.19)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主要运输方式及特点(课本P78表5.1)

2.运输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课本P79~80图5.3)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技术、自然

3.南昆铁路的建设(课本P80~81图5.4)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课本P82图5.5、5.6)

地理笔记范文

地理笔记范文(精选5篇)地理笔记 第1篇一、高中地理笔记的意义(一 )地理笔记是对教材内容必要的补充。高中地理教材是考虑全国大多数学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