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精选6篇)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1篇
任何事情都无完美,所以这节导读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商榷。首先在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到“ 阅读本组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和段落,思考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可是我在引领学生完成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的时候,却忽略了“重点词句”这一重要的目标,只提到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
通过这节课,我对单元导读课有以下几点认识:1、单元导读课要区别于讲课,单元导读课要在于导,让学生全方面的把握本组课文,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浅尝辄止,区别于讲课。2、单元导读课和单独课文一样,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每组课文都各有特点,单元导读课就要根据课文特点来进行设计,导出特点,导出味道,这样才能达到导读课应有的效果。
“单元导读课”,是阅读教学的前奏,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也是我们必须一直探讨下去的。“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反复做;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去做。”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2篇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增设单元导读课浅谈 第3篇
一.历史和现状
单元型的语文教学的框架是在20世纪前期已基本形成, 其中尤以夏丏尊、叶圣陶《国文百八课》为代表。20世纪后期, 语文单元教学的实验和研究是空前的。像魏书生“六步自学”模式, 徐振维的“扩大阅读, 课时分段式”教学模式, 张孝纯“大语文教育”模式等等。最早在80年代初, 以钱任初为代表的一批老师, 就清醒地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全市语文教学, 南京市教研室姜鸿翔老师开展了“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 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 三是强调了多元、对话和生成, 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于是单元教学渐渐淡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线。
二.探索及对策
单元导读课也包含起始课。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需要“起始课”, 每学期也需要“起始课”, 每个单元更应有“起始课”, 使单元的课文教学更连贯, 也使学生对单元教学充满期待。
策略一, 导趣, 调动情感参与。学习一单元要两周左右时间, 为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此环节的设置至关重要。故将单元导读作为具体课程来落实。学生通过导读课培养的对语文学科、对某一册语文书、对某一单元的兴趣, 产生的浓厚喜爱之情, 支持着他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
策略二, 导读, 感知整体内容。这里的读, 是指整体的浏览感知, 是将课文、资料、插图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对整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 形成单元主旋律。虽然在教授每篇课文时学生会沉浸在不同的世界, 但将单篇课文串联起来理解, 贯穿始终的就是单元导读的内容。在教授中学语文课前的起始课, 即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整体感知, 教授分册或单元的起始课, 也是对相应部分的整体感知, 使学生有整体意识, 能把我相应阶段的学习要领, 做到心中有数, 成竹在胸。
通过导读, 单元导学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框架, 在他们心中建立语文学习体系, 从“大”处落笔, 也充分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的要求。
策略三, 导学, 紧扣学习目标。语文课本每单元的导读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实践目标上均提出了要求, 而每册书前面的目录也无形中对学生的本册书学习目标给予启示, 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总结。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将目标落实到每课、每天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孩子完成既定目标, 向更高目标迈进。导学, 即是让学生能直观感受目标并思考, 发现, 总结学习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单元导读促进了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的理解与把握, 对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学习预知, 学习有效性大大提高。
策略四, 导思, 延伸课内课外。用单元导读引导、鼓励学生去主动搜集相关资料, 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 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在初一开学的起始课始, 就应引导学生扩大语文的外延。如果只局限在一课一得, 许多的课文外的语文世界学生就无法领略到, 语文的许多知识也是割裂而单调的。新课标提出的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观念也不会真正得到落实。
单元导读对学生开拓视野, 打通课堂内外之门, 启迪思维大有裨益, 让教师的导读最终化为学生的导思。
策略五, 导写, 指导练习写作。单元导读可以和综合性学习以及写作训练相连, 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这一阶段大小作文及各种练笔围绕的主题, 写作的范围设置。通过单元导读课, 写作训练中心突出, 重点明确, 便于学生对作文素材的观察与积累, 将作文课不止集中在某一时间段, 某一节课, 而是有预设的引导学生将平常的学习与生活和作文紧密结合。
单元导读课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学生近期的写作方向, 使学生长期的写作训练有了一定的序列性, 使课标期待的初中语文的“大语文观”进一步得以实现。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单元导读 导趣 导学 导行
一、导趣──激发情感,贯穿经验
在单元导学课中,我们的重点是对单元的整体感知,因此,尤其要强调学习中的“经验穿透”。教师以唤起个体亲身经验中所涌现出来的经验和体验为基础,来铺垫整组课文的底色。这样,课堂才会绽放出鲜明的活力。
在教学人教版第五册第六组课文“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时,通过聊谈话题“你曾经去过哪些地方游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导入课文,一个话题,引发了孩子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单元的整组教学中,这种感受和体验会贯穿始终,阅读每一篇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联系起来,一边倾听作者的聊谈,一边想象自己的经历,而且许多孩子也会为课文的作者能形象地表达经历而折服,激发了学习热情,使学生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感受“秋天的美好”时,在单元学习前,我就布置同学们分小组去画一画秋天的图画,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让他们将课前的体验带进课堂;“认识名人,学习名人”时,我以学生们课前搜集的名人名言为契入口,结合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读、背背导入本单元的学习;而在第五组“感受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时,我以“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作为导入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感知,激发了求知欲……
在导趣环节中,关键是引发孩子们情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这一组课文的两周左右时间里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在获得知识满足的同时,也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导学──感知主题,明确目标
单元导语中的文字优美,语言涵盖力强,是一位无声的好导游,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它几乎覆盖了学习整个单元所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的要求,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的指向和自己的求知兴趣,来形成自己的单元学习目标。要让学生自由地读,反复地读,从读通读顺,到读出思考,读出目标。
在单元导读语的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边读边树立目标:
1.树立人文目标。单元导语对本单元的教学在人文目标上提出要求,学生可在自读或教师的引读中感受人文精神。人教版教材的单元导语中,人文气息浓厚,有古今文化的渗透,有祖国山水的感知,也有传统美德的熏陶,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在单元导语中都起到了点拨指引的作用。在第六组单元导语中——“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让学生通过朗读导语,感知句式的工整, “我们的祖国还有什么呢?”“有艳丽的花朵,可爱的草地”“有雄伟的高山,宽广的江河”“有繁华的街道,宁静的小路”……大到高山大海,小到蚯蚓蚂蚁,孩子们乐此不疲,而且对仗工整,用词恰当,思维广阔。潜移默化中,其实也正是树立人文目标的过程,感知祖国山水的壮美,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根据相关内容去树立人文目标,并加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就不会枯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2.树立学法目标。在单元导语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于此的句子:“让我们认真阅读本组课文,一起去了解作者发现的秘密。我们还需留心观察,看谁有更多的发现。”“下面这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让我们多读读,多想想。”……如果,你是位有心的语文教师,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正是本单元的学习专题,只要抓住这条主线,课文的学习就容易得多了。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归纳、去思考:这个单元,我们该怎么学?要发现、探索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法目标。
3.树立实践目标。实践目标的树立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人文目标、学法目标,它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相连,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既符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理念,又通过实践活动为本单元的阅读教材补充了文本资料。
三、导行──归纳方法,总结规律
单元整体感知,除了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铺垫一种共同的学习情绪,营造一种共同的学习氛围,让大家心中有底,胸有成竹,明白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想怎么做,可以怎么做,我该怎么做,扩大语文学习的平台,与生活紧密地“焊接”在一起。除了读课文以外,多读同题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语言,增添感性体验。语文教师还可以再推荐一些相关的好书,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落到实处。在单元提示语、资料袋以及宽带网中,都涉及文本内容的补充,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引导,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有关书籍,查找工具书、向人请教、上网搜索,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课外知识。我们都知道单元教学的最后一站──写作站,往往让学生焦头烂额,让教师心力交瘁。可是如果从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就蓄势的话,何愁无米下锅呢?在搜集、处理信息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发挥合作精神,使课外的学习更有益且有效。
第五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5篇
四年级组
王丽娜
今天,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导读课,本单元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编排了四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人生的感悟。《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单元内容结构,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
2、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热爱生命”,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初步体会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3、激发学生对本组课文以及对“热爱生命”主题探究的兴趣。
单元导读课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新型的语文课型,它是学习一组课文的起始课,也可以称为入门课。老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孩子到本单元里走一趟,大致浏览一下本单元的所有内容,明确单元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建构单元整组课文学习的意识。带着这种意识学习,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内容很有好处,还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理,引发阅读期待,为精读课和略读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纵观整堂单元导读课,教学环节按照情境导入、揭示单元主题,明确学习目标、浏览课文,初步感知、汇报交流、拓展延学来进行的。课前根据我对本单元内容的解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预学单,课下学生根据预学单进行自我学习、自主阅读文本、自主思考,基本解决了预学单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带着阅读要求再次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既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又弥补了自学的不足。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组长起到了组织协调的作用,学生基本都能在组长的带领和组织下进行交流。通过合学,达到了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了自己读文时印象深刻的句段及读后感受,这是学生初读课文的肤浅的体会,无论准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要尊重学生的理解。最后向学生推荐了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阅读。考虑到这是一堂单元的导读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所以,我尽可能少讲,让学生多读多谈体会,以期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在本节课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节课我只是引导学生交流了四篇课文中印象较深的语句,并谈了自己的读后感受,对于语文园地中的内容只是让学生进行了初步的预学,课堂上没有进行交流。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第6篇
《单元导语》《玲玲的画》《我的新衣服》
招远市西苑学校
童 梅
一、单元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先看单元导语(课件):老师先来读一读。
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2、全班齐读,男女生读、个人读。
3、老师读题学生填空。(课件)
4、从单元导语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
老师总结了一下,这个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课件)这个单元围绕这个主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课件)有常见的生活小事《玲玲的画》,有发人深省的名人轶事《蜜蜂引路》,有流传千古的寓言《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有美丽动人的童话《丑小鸭》。让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不如意的事,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来看看怎样动脑筋,怎样把坏事变成好事,这样你就会觉得生活中的事有意思,善于思考,解决问题有意思。
二、学习《玲玲的画》
(一)温故导入
1、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
在古时候,有一个小男孩,他动脑筋想办法,从水缸里救出了自己的小伙伴,还记得他的谁吗?
还有一种鸟,它想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它是什么?(乌鸦)
2、这节课,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你们想认识她吗?她的名字叫玲玲,(板书玲玲)玲玲为什么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呢?是因为一幅画。(板书的画)今天我们学习《玲玲的画》这一课。齐读课题。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初读识字,感受主要内容
1、请同学先听范读。
2、自读,自读要求(课件)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来思考。
3、课件出示本课生词,齐读,指名读,请小老师领读,5、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填空(课件)。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 _,一不小心_________。在 __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_________。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
生填空,老师给评价:才读课文,你就填得这么好,你真是一个会读书,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三)、抓住重点语句,解决教学难点
1、同学们,再来看看课文,有两句话很有意义,值得我们记住,赶快找到画上横线。
2、齐读,男女生读,小组读
3、爸爸说的坏事是指什么?好事又指的什么?板书坏事
好事
4、坏事是怎样变成了好事了?从文中找出具体的相关的句子画上波浪线。
预设: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把同学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是这两段话。
(1)读句子1思考:“仔细地”能不能去掉?说明爸爸在想什么?爸爸直接告诉玲玲要画什么了吗?为什么?
真是个睿智的爸爸。
(2)读句子2: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玲玲在爸爸的提醒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她可真聪明。同学们你也想一想,在弄脏的地方还可以画什么?
按照这个句式来说:我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
。同学们你们真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玲玲画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的笑了。在课文的第一段也有一个满意,我们把句子读一读。这两个满意的含义完全一样吗?
教师指导:这两个满意都含有对自己画的认可和自信,第二个满意还有解决困难以后的喜悦。让我们怀着喜悦高兴的心情把这段话再来读一读。
5、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验证了坏事变成好事的秘诀是什么? 板书:肯动脑筋 再读爸爸的话。
(四)、让我们师生配合,带着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来读读老师稍微修改后的文章。注意要带着人物的感情来读。
老师: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爸爸又在催她了: 男生:“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 老师:玲玲高兴地说: 女生:“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老师:就在这个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爸爸放下报纸吃惊的问: 男生:“怎么了,孩子?” 老师:玲玲着急地说: 女生:“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老师:爸爸仔细地看了看,温和地说: 男生:“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老师: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女生:玲玲满意地笑了 老师:爸爸看了,语重心长地说: 男生:“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师:我们配合得可真好,给自己鼓鼓掌。
三、自主阅读《我的新衣服》
1、师: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请同学吗阅读《我的新衣服》,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等会我们一起解决。
2、解决生字。
3、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
本文中的坏事指的是什么?好事指的是什么? 是谁在肯好事变成了坏事? 真是一位聪明的奶奶。
四、重读单元导语。
相信这个时候我们在重读导语,同学们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了。
五、布置作业。(课件)
1、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他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2、背诵有关善于思考的名人名言。
玲玲的画
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爸爸又在催她了。
“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怎么了,孩子?”爸爸放下报纸问。
“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我的新衣服
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衣服上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还有小鸭子在游来游去,可漂亮了!
我穿着新衣服去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忽然,“哧--”的一声,我的衣服被撕了一个口子,我哭着回了家。
奶奶闻声赶过来,看了看我的衣服,说:“傻孩子,哭什么。”然后,奶奶找出针线包缝了起来。过了一会儿,衣服缝好了,我一看,奶奶在口子上绣了一朵菊花!
我的新衣服更漂亮了。
名人名言: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周培源 冷静思考的能力,是一切智慧的开端,是一切善良的源泉。
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