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视节范文
大学生电视节范文(精选10篇)
大学生电视节 第1篇
一、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理念的确立和提升
2008 年, 由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上海电视节的新增子项目正式启动。 大赛创立之初,就明晰了“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有组织、有领导的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电视节”的活动定位,强调当代大学生影视制作的全新理念, 集中展示 “精彩视觉、传播激情”的主题精神,期待为上海电视节提供具有未来导向性的参考意见, 塑造上海大学生文化品牌项目。
第二、三、四届大赛中逐步明晰了“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电视节”的定位,除了强调“精彩视觉、传播激情”的主题精神,“青春、创新、协作、交流”的品牌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 并将这种品牌发展理念贯穿在以后五、六、七、八届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的实际活动之中。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发展理念的确立、凝练和传播,是该电视节保持创新活力的直接推动力。
如今,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已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电视节, 为发掘中国电视界未来行业精英打下了良好基础。 那么,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创新理念如何转化为品牌传播创新的直接动力呢?
(一)电视节的组织者使用品牌延伸的策略来打造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新品牌
所谓品牌延伸, 是指一个现有的品牌名称使用到一个新类别的产品或项目上, 品牌延伸策略是将现有成功的品牌用于新产品或新项目市场推广的一种策略。[1]品牌延伸的好处主要有: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新产品或新项目的定位, 推动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迅速提升,也有助于新品牌的快速成长,品牌效应得到强化,通过现有品牌的光环效应,增加新品牌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传播效应。 品牌延伸策略的实施,也能够增强核心品牌的形象,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品牌组合的投资效益。 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上海电视节的新增子项目正式启动,使以大学生为参与主体的该电视节品牌要素得以延续。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上海电视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品牌知名度随着上海电视节的活动进程和大赛自身的赛事进程双双亮相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而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上海电视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也为该品牌的综合形象提升增添了一笔鲜亮的色彩。
(二)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分别用智慧引领和激情参与诠释了电视节的品牌理念
电视节创办之初的宗旨就是为发掘中国电视界未来行业精英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赛主持者精心进行了设计和策划, 而年轻的大学生也用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对大赛的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诠释, 其品牌发展理念和大学生对电视类竞赛活动的热爱、参与的热情和创新的激情、挑战自我的渴望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平台的搭建使大学生对行业的向往、与业界的对接、 自我才能的展示和多元的互动交流有了一个开放的通道。 电视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人才储备理念下业界的引领及投入与大学生追求理想的赛事创意、项目策划融为一体,其品牌创新和传播的理念正是在这种智慧引领和激情参与中得到贯彻和执行,并在具体的赛事活动中得到全新的阐释。
(三)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设置的奖项、 限定的内容及获奖作品的认定,凸显其品牌价值及社会效应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创新传播理念也在参赛项目的设置、参赛内容的引领和颁奖晚会的创意设计中得到完美演绎。 如首届大学生电视节参照上海电视节的活动要求和新品牌的自身特色,分别设置了策划构思奖、编导摄制奖、短片栏目主持奖三大类奖项,还特设了一个组委会特别奖,引导年轻的大学生按照专业和行业的高标准来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展现自身的风采,并通过这样的奖项设置使“为发掘中国电视界未来行业精英”的品牌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而在奖项的认定上,坚持期待为上海电视节提供具有未来导向性的参考意见,塑造上海大学生文化品牌项目的发展理念。 如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共收到来自上海地区和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142 份。14 部作品获得各类单项奖,涉及的内容有抗震救灾的纪录片,有北京奥运会的访谈栏目, 有反映大学生思想生活的故事短剧,还有趣味十足、创意出彩的动画作品。 最终,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王若馨同学的作品《屹立》(见表1)因题材重大、思想内容深刻及作品表现力令人震撼而获得了组委会特别奖。 这些奖项的设置和获奖作品的认定,彰显了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创新传播理念的品牌价值和品牌传播的社会效应。
二、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平台建设的特色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传播平台的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 较好地承载了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传播理念的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和多元传播的形态,使创意传播的力量得以综合体现。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创意传播的力量得以综合体现, 主要还是依靠其品牌传播平台的建构和独具魅力的平台凝聚力。
(一)平台建构中的大学生参与主体逐步增加和扩大,其品牌传播的辐射力逐渐增强
笔者在访问第四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范雪非时获知,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在2008年创办之初共有7 所协办高校, 全部是上海本地高校。 2010 年,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第一所上海以外的高校加入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大家庭;2011 年,第四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 又有8 所协办高校院系加入了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活动,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扬州大学新闻传媒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上海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新闻学系、 上海体育学院新闻学系、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 而新增的8 所协办高校中,有4 所是外地高校,表明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影响力在逐步扩大,传播影响力也在提升。 2014 年和2015 年,第七届、第八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协办院校均达51 个(见表2)。 伴随着参赛院校的增多和大学生参与主体、参与热情的不断高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平台传播力开始发挥作用, 逐渐成为在全国大学生群体中享有较高声誉的品牌活动。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上海和全国大学生的文化品牌项目,对于“青春”二字的个性诠释成为其品牌平台建构和品牌传播创新的主旋律。
(二)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平台建设的视野和渠道不断拓宽
正如前文所述,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创办之初就是以上海电视节的子项目出现的, 其定位和发展目标虽然很明晰, 但主办单位的两所院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都位居上海,最初协办的7 所院校也都是上海的院校, 打造上海地区的大学生电视节文化品牌项目是创办者关注的重点。 2010 年,四川师范大学加入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协办院校,打破了电视节协办单位区域的限制,随后,越来越多的外地高校加盟,使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平台建设的视野和渠道不断拓宽。 2013年,协办的41 所院校中,外地院校占据29 所,此时的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才真正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同时,平台建构中的活动内容设计和项目打造丰富了该电视节品牌的发展内涵。 电视节创办之初,电视节的所有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电视节组织委员会共同指导, 其平台建设的视野超越了大学生自娱自乐的狭隘范畴。 更值得一提的是,该电视节入选2012 年度“国家教育部高校文化建设优秀项目”,其平台建设思路和模式又有了新的超越。
(三)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和多元传播的平台建构, 都为其品牌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系列活动的指导单位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 上海电视节组织委员会4 个单位共同组成。 到第六届电视节,指导单位则增加到7 个,新增加的单位是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新华社上海分社、上海广播电视台。 从第二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始, 除主办单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两家单位外,增加了易班网新媒体机构,还进一步明晰了三家承办单位,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共青团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从第六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始, 北京德稻教育机构作为承办机构全程负责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和推广工作, 专业传播机构的加盟使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沿着专业化的方向迈进。 第七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则由上海德坤集团、 上海德坤电气有限公司、 上海德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程合作支持。 上海德坤集团产业涉及绿色电气、文化传播、建筑幕墙、投资发展、创意设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该集团以把脉新锐媒体人、 助力活动发展为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提供支持, 使其平台建设中品牌创新传播有了新的动力。
(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媒体传播平台的打造特色鲜明,立体传播效果明显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在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深度合作中下了很大功夫, 使电视节的有关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指定的群体和预定的区域, 其传播网络的建构颇具特色。 如第六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与媒体合作的力度和密度都较大。 大户外合作媒体选择了申通德高,资讯首发网络媒体与PPS.tv合作跨媒体合作征稿交给迅雷看看; 新媒体合作商选择优酷,大型活动网络直播与看看新闻网、SMG东方宽频、奇谈合作;平面合作媒体则选择了上海尚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宽度生活;微网络合作媒体首选新浪微博;战略合作伙伴联手蓝海电视;户外广告资源支持与东静广告合作。 另外,高校合作论坛与松江大学城签订合作协议, 甚至选手住宿也选择了维也纳酒店为合作伙伴。 这种立体传播网络的建构,使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传播平台延伸得更为宽广和自由,平台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项目组网络调研显示,样本为317 份的大学生群体关注电视节的信息渠道主要来源于网络(微博、微信、人人)的占35.02%,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得到验证。
从校园平台到上海高校平台,再到全国平台,从学生自主主办到相关部门指导、 行业引领再到专业传播机构介入, 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 再到媒体联盟,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的立体模式开始发挥作用, 其开放式的传播平台和产学研互动传播特色使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更加鲜明。
三、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特色和社会影响力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呈现,既是与电视节的指导单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传媒机构、社会合作机构平台合作、资源整合的结晶,更是大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激情互动、真情演绎和传播这一电视文化品牌精神内涵、 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风貌的必然结果。
总体而言,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特色和社会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文化品牌传播过程中得到合理运用, 品牌影响力波及高校、媒体和利益相关人群
如果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当作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化品牌来经营的话, 电视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从各自的角度都对这一文化品牌的整合营销传播贡献了自己的智慧。 所谓整合营销传播,是美国西北大学的唐·E.舒尔茨教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 ”[2]唐·E.舒尔茨分别对内容整合与资源整合进行了表述。 他认为内容整合包括: 精确找到消费者, 提供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利益点,确认目前消费者如何在心中进行品牌定位;建立一个突出的、整体的品牌个性;关键是“用一个声音来说话”。 他认为资源整合应该发掘关键“接触点”,了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接触消费者。 传播手段包括广告、直销、公关、包装、商品展示、店面促销等,关键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传播手段”。 尽管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是针对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提出的概念, 但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文化品牌的推介和传播过程中合理运用这一理论的精髓却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电视节以高校大学生群体为目标消费者,确立了“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电视节”的目标定位,突出“青春激情”的品牌个性,利用主流媒体、新媒体、大赛论坛、影视展播、口碑传播、开幕式与闭幕式和颁奖晚会等一切平台和载体进行 “精彩视觉, 传播激情”的品牌诉求。 加之专业营销传播机构如德稻教育机构和德坤文化传播机构的创意、策划和推介活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特色和品牌影响力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较好呈现。
2.主题品牌传播、专项品牌传播贯穿电视节各项活动的始终, 品牌活动的高度参与和品牌传播的高关注度是其又一特色
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确立了创办“中国大学生自己的电视节”的品牌定位,强化了“精彩视觉、传播激情”的主题精神,明晰了“青春、创新、协作、交流”的品牌发展理念。以后历届电视节的各项活动都通过主题品牌传播、专题品牌传播和个性品牌传播的方式强化或诠释这些品牌定位、 品牌精神和品牌发展理念。如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论坛就以“光荣与使命———电视,青春进行时”为传播主题,引导大学生未来电视人的社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上海大学生电视节2008 年被列为上海电视节的子项目,2010 年被列入上海电视节“重要项目”之后,电视节的品牌资源积累和开发受到高度重视,如何利用上海电视节的品牌平台对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这一新兴文化品牌传播进行专项策划和传播便被提上议事日程,其中首个专项品牌传播活动便落实在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颁奖晚会上。 首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大学生电视作品大奖赛” 颁奖典礼于2008 年6 月20 日在上海影城举行,上海文广集团总裁、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董事长薛沛建、上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著名导演于本正、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前来为获奖大学生颁奖。将近两个小时的颁奖晚会暨闭幕式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艺术人文频道转播、录播。 通过这次专项活动的策划传播,将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打造成为大学生心目中“全国青年影视盛典”的期许得到高度认同。 又如,第五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设计的“我的青春我的团徽DV大赛”环节成为大赛的亮点;第六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设计的短片大赛征稿及评选、电视关注度调研及研讨、获奖作品高校巡展、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环节则发挥了品牌传播的综合效应。通过专项活动的品牌传播,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效应被进一步放大。
3.名人效应、明星效应和电视文化品牌元素的合理运用, 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文化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品牌资源的积累和合理运用, 是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传播效应被不断放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都精心制作了宣传片。 电视宣传片中,国内电视频道的著名主持人、一线当红影视演员、 文化名人纷纷亮相, 对电视节的活动给予肯定、鼓励和祝福,名人传播效应显著,反响极大。 利用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力来为电视节助力, 对电视节品牌资源的积累往往会产生正面影响, 效果极佳。2010 年5 月14 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做客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寄语第三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 余秋雨先生在访谈中指出:电视文化的未来属于新一代, 当代大学生很快就会成为电视文化的主体。 举办大学生电视节,应集中关注当今电视文化的焦点,待大学生真正成为电视文化的主体时,及时予以改善。 要努力把“精神文化”和“适度娱乐”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新时代的电视文化之中。 这些讲话经过媒体传播,名人品牌传播效应得到新的注解。 历届颁奖典礼现场, 大学生都能够有机会与影视名人面对面交流。 如第六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美国著名电视剧《老友记》导演柯罗杰、中国导演张纪中等,影视明星林保怡、吴樾、聂远、卓文萱等纷纷亮相,现场与获奖学子互动, 明星传播的品牌效应成为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文化传播的鲜明符号。
四、结语: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品牌创新传播的几点建议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作为由学生自主组织的年度影视盛典,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牌风格———青春、前沿、不失稳重,对未来电视人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品牌传播理念的确立和提升、 品牌传播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品牌传播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呈现都为这一年轻文化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电视品牌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既需要高端设计、苦心经营,也需要以创新的理念和态度来推动这一电视文化品牌不断成长和发展。
(一)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理念尚需进一步提升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魅力主要体现在 “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宗旨上,其品牌发展理念“青春、创新、协作、交流”虽然也具有很高的专业期待,但“光荣与梦想,使命与责任,电视与未来”的社会期待仍需加强, 除了展示当代大学生在影视创作上的才华,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竞争的实践体验,洞悉广电行业的社会期许, 明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自觉站在社会发展、电视业变革的高度来陈述创新的思想,展示创新的才华,探寻创新的方向,这样的专业引领和理念引领仍需得到强化和重视。
(二)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平台建设应综合考量高校期许和社会期许的对接
社会各界支持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和活动进行人才储备,为电视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帮助青年电视人实现心中的梦想, 同时也为上海电视节带去新锐传媒人的前沿思想, 而高校积极主办和参与该项活动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基于这样的认识,电视节活动设计和项目设计都应该更具针对性,符合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和人生规划来制定系统的、 有机制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参赛项目和系列活动。 如从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的直接签约机制、 优秀作品的版权保障机制、优秀准电视人的人才库建设项目等。
(三)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更应重视重点项目和特色品牌项目的打造
国内对大学生电视节的传播多为电视节内容预告、活动现场视频上传、大赛新闻报道等内容,并且多集中在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的体裁上, 如北京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引人关注的活动则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年度影视明星、最喜爱的电影、最喜爱的电视剧等项目的评选,这些活动都有高校教师的指导和参与有广泛的参与度和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上海大学生电视节虽然发表 《大学生电视关注度年度报告》,但针对年度报告和相关活动的深度研究成果却为数不多,品牌影响力也很有限。 从品牌创新传播的视角审视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色, 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的打造应有所加强, 如课题组网络调研显示,317 份样本问卷中,41.32%的人喜欢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主持人大赛和视频大赛,21.81%的人喜欢开幕式, 这些都可以作为打造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的重要参考。
(四)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的品牌传播应认真梳理新兴电视品牌传播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 强调人文关怀
校园电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校园电视 学生 影响 作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04
我校于2004年成立了小主人电视台,经过四年的发展,现拥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双向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专业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DVD光盘刻录机,制作了一批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并通过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班班通进行播放,以美妙的声响、生动精彩的画面吸引着学生。节目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通过多方位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研究,在本文中浅谈一些校园电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
一、搭建校园电视平台,树立正确人生观
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充实学生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道德观,学校校园电视台一方面要坚持用优秀的电视作品进行激励,另一方面用电视手法把身边典型事件去教育他们,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通过看、评、想、行,逐渐化作学生的实际行动。比如,《雷锋日记》《白求恩大夫》《校园最美教师》《阳光少年》等光辉形象。而随着《缅怀革命烈士继承烈士》《天宫一号》等节目的播出,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学生的观点去审视周围世界,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如《人与动物》《舌尖上的中国》《最美中国》。
二、丰富校园电视内容 提升学生的素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如何丰富校园电视节目内容,提升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应重视的工作。
06年我校以县里的“建设宜学西城,打造教育名县”为挈机,激励学生加入“争做学校优秀小学生”的行动中,在学校的支持下,拍摄了《奋进中的二小人》专题片,通过专题片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生动形象的画面,催人奋发的音乐旋律,激动人心的解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笃制、博学、多思、豁达”的优良学风,学校形成了“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校风。学全校“争创一流”的号召下,全校师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逐步约束自己,使之能符合“一流学校”的要求,为响应“打造教育名县”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丰富校园电视节目内容,拓展学生知识,学校每学期定时更新校园节目内容,购买大量与课本配套的录像,内容丰富的录像资源及优秀校园电视节目定时进行播放,得到了学生与家长们的一致肯定,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也更好地服务了教学。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或发生的校园里比较集中突出的事件,在每周五的电视策划例会上,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各班主任大家进行深入交流,选中电视策划主题,进行摄制成10分钟的主题电视,并于下周二的全校班会课上进行统一播放,学生观后写感后感。平时不以为然的一件小事,在电视里进行写意、表扬、或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校园电视台还充分采用学生的外拍素材。如周末学生与家长一并在上饶某地游园,留下精彩图片或影片,经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审核采用,配上学生写的游记,编制成《记某地游园趣事》,通过午间休息时进行播放,一可以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疲劳,二可以有视听觉上的享受,学生能感受到家乡的美、上饶的美,进一步上升到保护大自然美的教育。
三、践行校园电视活动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课本中的知识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校校园电视台专门开设了《第二课堂》栏目,派部分学生参与节目摄制。此栏目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联系起来,参与社会活动,在综合实践研究课,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中,学生不仅有文字图片影像的收集记录,使学习成果更生动丰富,也让全校学生都看到了研究成果。
《我成长 我快乐》栏目给学校才艺学子们搭建了舞台,通过校园电视,让他们展示自己,与同学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例如,学校小主人电视台根据学校庆六一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小主持人才艺大赛等活动,进行了多机位摄制,并把素材选送到县级电视媒体进行播出,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电视幕后》引导学生去观看为二小电视工作者(学生),从中了解电视人工作过程,了解二小电视人的创新潜能、聪明才智、工作激情。栏目里穿插“制作解说”,告诉学生自制的电视是怎样进行拍摄、组合、编辑的,在编辑中是怎样运用技巧。学生通过收看电视节目,了解电视工作操作步骤和想法,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视中来,亲身经历电视制作,提高了创新能力。学校力求通过电视节目创新制作的引导,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电视节 第3篇
一、大学生电视节目的概念
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定义让人很困惑, 是一种边缘化的节目, 不好对它下定义。目前对于大学生电视节目概念有这几种观点:一是受众说, 即认为大学生电视节目是受众是大学生的电视节目;二是题材说, 即认为大学生电视节目的题材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主;三是效用说, 即认为创办大学生电视节目是为了要凸显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四是综合说, 即认为大学生电视节目要在受众、题材、效用等各个层面都展现大学生特点。以上这几种观点, 本文认同综合说这一较为全面的观点。
二、我国大学生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本文以我国台湾以及内地的两档电视节目为例, 分析我国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
(一) 台湾的大学生电视节目
《大学生了没》是台湾中天综合台的电视节目, 专为大学生族群量身定做, 每期由16位来自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讨论当下大学生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
节目优点:首先主持人陶子伶牙俐齿, 幽默风趣, 极具亲和力, 纳豆和阿KEN搞怪和幽默, 反应机智, 为节目增加看点;其次, 每期主题是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 例如《大学系花的梦幻联谊》、《大学生夏日瘦身课》、《超人气教授》等;最后, 从节目的制作来看, 灯光、现场布置、后期制作等都符合年轻人的口味。节目的片头, 是一个破壳而出的穿学士服的动漫小人, 既表明了目标受众的身份, 又表现了大学生初入社会犹如刚破壳的雏鸟一般青涩, 会有新想法新思想。节目虽然很成功, 但是也有缺点, 比如:内容浅薄化, 过多涉及追星、美女、美容等话题, 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 会导致大学生“不误正业”, 以致耽误学业。
(二) 内地综艺节目
当下, 内地某些综艺栏目中时常出现几期以大学生为主题的内容, 但并没有一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综艺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 虽然不是大学生电视节目, 但很多期都以大学生为主题。最近一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 节目中以大学生为主题的期数所占比例为15%。节目中出现的大学生为主题的内容:《中美名校交流会》、《校花交流会》、《校园爱情青春物语》、《名校帅哥技艺大比拼》、《全国大学生职场挑战赛》、《清华大学与北京电影学院》、《高校联谊会》。
这几期内容大致都是节目组请来一些名校的有代表性的学生或者校园风云人物进行才艺展示或者竞技比拼, 促进这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使观众更加了解这些学校以及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特色, 十分有趣。
虽然《天天向上》不是大学生电视节目, 但也为未来国内形成真正的大学生综艺栏目起了推动和奠基作用。
三、我国内地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困境
透过当前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可以总结目前国内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困境如下:
(一) 节目定位不准
我国内地大学生电视节目定位不准确,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受众定位没有细分化。
我国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受众定位过于广泛, 把受众范围定为所有的在校大学生。其实不同年纪、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兴趣、心理和审美差异, 所以要进行受众细分, 才能满足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和享受。
2. 传播内容定位不准。
从当下的电视节目中不难发现, 比如电视节目《天天向上》在节目中过多的涉及追星、美容、联谊、校花、校草等话题, 使节目浅薄化, 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负面影响, 会导致大学生不误正业, 一味地追星、打扮、谈恋爱, 以致耽误学业。大学生节目传播内容应该要在涉及休闲娱乐的同时使大学生客观认识社会现状, 促进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 要对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产生正面影响。
(二) 节目形象不鲜明, 制作不精良
节目形象包括节目的标志物、标志字、标志色、标志声音、主持人、节目中设计的艺术形象等。我国的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形象不鲜明, 所以很难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制作, 除了要抓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基本特点, 还要利用电视这一媒体的优势。电视凭借声音与画面传递信息, 画面是主体, 声音要配合画面。而当前, 我国大学生节目画面凌乱, 节目剪辑粗糙, 没有明显的过渡。
(三) 管理机制滞后与市场开发整合化的冲突
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前期策划、后期制作、播出、衍生产品的开发应该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然而, 国内大学生电视节目只注重节目内容, 没有品牌效益, 也没有开发衍生产品, 拓展产业链, 没有对市场进行开发,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目前, 电视台要受到广电部门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制约, 所以大学生电视节目的策划很受限制, 很难自由发挥, 制作出高质量高效益的电视节目。
四、我国内地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一) 以大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电视节目要从满足大学生需求出发, 无论是在选题、策划、制作以及播出等各个阶段, 始终贯彻大学生的思想, 才能制作出质量高的大学生电视节目。
1. 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 所处信息网络时代、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 使得他们视野开阔,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思维活跃, 创新意识强。综艺节目可以根据大学生这些特点开发一些让他们感兴趣的题材。
2. 了解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现实。
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有以下方面:
第一, 就业压力:中国未来数年中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人口每年仍保持在1500万~2200万的高位, 供大于求,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逐年下降, 直接导致就业压力大。由于就业压力, 有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 为了考研, 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准备, 正是所谓的“毕业就是失业”。
第二, 生活压力:大学生活多姿多彩, 同时也有很多压力, 比如人际关系、经济问题、恋爱问题, 这都是大学生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二) 提高节目互动性
调查表明, 大学生希望能更加主动地参与节目, 表达自己的观点, 获取更多的信息。因此要设置更多可以让大学生亲身参与的互动环节, 以便在节目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可以采取这些措施以促使大学生参与电视节目, 提高节目互动性:第一, 大学生参与节目前期制作, 与电视台编导讨论交流;第二, 开辟论坛, 让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节目组良好的互动反馈, 发表观点, 提出建议;第三, 在节目中设置大学生观众和主持人以及嘉宾互动的环节。
(三) 推进节目品牌化
品牌化是推动电视节目发展的王道。可以通过丰富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以及打造个性化的主持人来推进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进程。
1. 内容是王道。
首先要重视节目的内容, 以丰富的节目内涵和优秀的节目质量来构建电视节目品牌。没有优秀的节目, 品牌无法创立, 同样, 如果节目质量得不到保障, 品牌同样难以为继。笔者认为为推进大学生电视节目品牌化, 就要丰富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内容。拓展节目类型如下:
第一, 大学生求职节目。可以模仿《职来职往》、《非你莫属》的形式, 设置层层环节, 以应届毕业生为闯关者, 招聘者通过层层关卡来筛选人才, 招聘者会提出很多问题并综合考虑是否录用该闯关者。这类大学生求职节目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求职的机会, 又提高了收视率和人们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关注度。
第二, 校园美食节目。每一期都以走进某个校园为主题, 设置两个主持人, 一个是节目本身的主持人, 另一个主持人是该期节目所走访大学的学生, 由该学生带领主持人探寻该大学的周边美食。
第三, 大学生综艺娱乐节目。每一期都设置不同的主题, 每期主题都要围绕大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或有关大学生最热门的话题, 比如, 校园风云人物、超人气老师、大学生网购、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联谊会。要从大学生之中挑选主持人, 可以每一期都是不同大学的学生组成的主持团。
第四, 大学生真人纪录片。比如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以某大学某个宿舍的几个大四学生为主人公, 记录他们大四的生活。这几个学生要有代表性, 比如有找工作的, 有出国的, 有考研的, 有实习的, 跟踪拍摄他们整个大四从制订计划然后打拼最后到落实计划的过程, 以此来体现当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既有对不明现实的人们提示现实的作用又有对刚进校大学生的警示作用, 警示他们要好好学习, 不要到了找不到工作的时候才后悔当初没有努力学习。这样的节目既有可看性, 又具有现实意义。
2. 主持人个性化。
一个高人气的节目主持人代表着一个知名的品牌节目。比如, 说起何炅我们就能联想到《快乐大本营》, 谈到孟非就想到《非诚勿扰》。可见主持人是电视节目品牌的重要构成因素, 主持人对节目品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 要推进大学生电视节目品牌化, 就要邀请著名主持人, 或者培养自己节目的品牌主持人, 提升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注重外形的包装以及风格的打造, 形成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节目风格, 推进大学生电视节目品牌化。
(四) 向集团化发展, 走文化事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集团化是市场扩张和竞争的需要, 通过资产兼并、股权运作或相关协议等方式, 由单一经营方式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化的过程。要向集团化发展, 走文化事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就要改善管理机制, 应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完善电视栏目的制片人制度, 打破事业单位管理的局限性, 明确大学生在电视节目中的主体身份, 建立奖励机制, 培养优秀的电视人才。
二是建立市场开发体系, 建立产业链。对观众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 以此对节目进行策划, 并在节目播出、销售、反馈、再研究、再制作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校正。还要开发与大学生电视节目有关的衍生产品。
三是构建大学生电视节目的市场体系, 完善大学生电视节目制作基地, 建立大学生节目交流平台, 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 使大学生电视节目能够资源共享, 鼓励优秀的大学生电视节目参与国际竞争。
综上所述, 在我国内地, 大学生电视栏目是一个空缺, 一旦形成并发展壮大, 将会拥有广泛受众, 创造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同时为电视台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本文以当下的大学生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 明确了其现状和问题, 探索其发展规律, 理清其相关问题, 从而为我国内地大学生电视节目发展壮大和栏目化提供一些有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贺秋炎.对传播学视域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3 (2) .
[2]周丽.大学生就业压力解析70%缺规划5种表现断前程[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06 (3) .
[3]崔权.中国传媒集团化发展问题研究[J].今传媒学术版, 2011 (6) .
[4]孟娜.反思少儿电视节目中的错位现象[J].理论界, 2008 (2) .
[5]石长顺.电视栏目解析[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在大学课堂里看电视剧 第4篇
It’s been two years since 1)HBO aired the final episode of The Wire. Critics praised the TV show for its realistic portrayal of Baltimore’s drug culture and its far-reaching influence into the community, families, and schools.
Well, now a handful of elite colleges offer courses built around the show. Vermont Public Radio’s Sarah Ashworth sat in on one of the classes at Middlebury College.
Sarah: A course dedicated to the TV show The Wire naturally starts every class the same way. During the semester, students will watch every episode. That’s about 60 hours 2)immersed in Baltimore’s gritty underside.
(From The Wire)
Woman: Your daddy, he stood tall for them.
Man: I know, I know. He’s a soldier.
Woman: Like father, like son.
Man: No doubt.
Sarah: Senior Ben Meader watches with his notebook open and pen 3)poised. He’s a geography major who had never seen an episode of the show but decided to add it to his final semester schedule.
Ben: Film and media and television, they have to be regarded as important as literature in how we understand our own culture. And I could watch the show on my own and be like, oh, OK,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how, but in order to kind of understand why it was made, when it was made, and how it was made is something that’s really complex and I think worth studying.
Sarah: Students delve into the social issues The Wire brings up, like the 4)repercussions of legalizing drugs or the impact of lost manufacturing jobs. Their professor, Jason Mittell, is a passionate viewer of films and television. He admired The Wire when it aired on HBO and by season five decided he could treat the series as a core text in his classroom.
Prof. Mittell: I think most people look at television as escapist, as lowbrow, as consumerist and as not something worth in-depth study.
Sarah: A class dedicated to a television show might also look like an easy A, but Mittell tells skeptics to imagine a class devoted to Shakespeare or Dickens. Students read the text, but they also try to understand the period’s culture.
(From The Wire)
Tommy Carcetti: We still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 to turn this city around, and we need everyone...
Sarah: In the episode they’re watching today, smooth politician Tommy Carcetti has just won Baltimore’s Democratic primary for mayor, and not all of the students are happy with his election.
Student: He’s found that, you know, sometimes, you just have to delve in deeper into the seedy 5)underbelly of politics, so...
Prof. Mittell: You have to make choices…
Student: Yeah.
Prof. Mittell: …and, you know, The Wire is nothing if not a constant reminder that you always have to choose between usually multiple evils and, you know, there’s no simple, clean way to do it.
Sarah: Inner-city Baltimore has little in common with the world most Middlebury students grew up in. The private school charges nearly $52,000 a year, and students like Tahirah Foy seem to recognize the distinction.
Tahirah: I guess we need to also keep in the back of our mind that this is a story. This is fiction. I doubt that we are all prepared to go to the inner city of Baltimore and chill on a corner because we’ve watched The Wire.
Sarah: And just as the work of 6)Dickens and Hitchcock were simply a part of the pop culture of their day, Mittell thinks, The Wire will one day be viewed as their equal.
距美国家庭电影台HBO的连续剧《火线》最后一集播出到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评论家称赞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呈现了巴尔的摩地区的毒品文化,及其对社区、家庭和学校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有少数几所精英大学开设了关于这部电视剧的课程。佛蒙特州公共广播电台的萨拉·阿什沃思在米德尔伯里大学旁听了一堂这样的课。
萨拉:专门为电视剧《火线》开设的课程当然每堂课都用相同方式开始。在这个学期里,学生们会观看该剧的每一集,也就是说大约有六十个小时沉浸于巴尔的摩凶险的社会阴暗面。
(电视剧《火线》片段)
女:你爸爸,为他们挺身而出。
男:我知道,我知道,他是一个战士。
女:有其父必有其子。
男:毫无疑问。
萨拉:大四学生本·米德在观看时,打开笔记本,手里拿着笔。他主修地理专业,以前从未看过这部电视剧,但决定将它加进他最后一个学期课程表中。
本:在如何去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这方面,电影、媒体及电视应该和文学作品有着同样重要地位。我自己可能觉得这部剧有意思就去看它,但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拍摄这部剧的背景原因、拍摄时间,以及它的制作过程,那是相当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值得去研究。
萨拉:学生们深入研究《火线》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比如毒品合法化带来的影响;因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失对社会造成的冲击等。他们的教授杰森·密塔尔是电影及电视剧的热心观众。当《火线》在HBO播出时,他很欣赏,到第五季播出时,他决定将这部剧集作为他核心课程的一部分。
密塔尔教授:我觉得大多数人认为电视剧逃避现实、浅薄、物质主义,并不值得去深入研究。
萨拉:人们可能会把专为一部电视剧而开的课看成是容易得“优”的简单课程,但密塔尔告诉怀疑者,不妨想象一下为莎士比亚或狄更斯作品而设的课程,学生们不但要阅读课文,还会试图去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
(电视剧《火线》片段)
汤米·卡瑟迪:要使这座城市来一个大变革,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需要大家……
萨拉:在他们今天看的这一集中,圆滑的政治家汤米·卡瑟迪刚刚赢得了民主党内初选,参与竞选巴尔的摩市长,但不是全部学生都喜欢他当选。
学生:他被发现……你知道,有时候,你必须深入到政治运作的肮脏内幕,所以……
密塔尔教授:你必须作出选择……
学生:对。
密塔尔教授:你知道,在现实中,你总是需要在多种丑恶事物中作出选择,从来就没有简单、干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火线》无法不停地提醒你这一点,那这部电视剧就毫无意义。
萨拉:巴尔的摩市城中区与大部分米德尔伯里大学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去甚远,这所私立大学每年收费接近五万两千美元。有些学生如塔荷拉·法伊,似乎也意识到这种差别。
塔荷拉:我觉得我们也要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故事,是虚构的。我不认为仅仅因为看了《火线》,我们就做好了去巴尔的摩市城中区,在街头游荡的准备。
萨拉:正如狄更斯和希区柯克的作品只是他们那个时代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一样,密塔尔教授认为,《火线》将有一天会被视为与这些作品同等重要。
翻译:Wendy
小编语
大学生电视节 第5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终身教育已成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性教育思潮,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工作, 明确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决策。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 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这一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的新的教育形式, 正以它技术先进、平等民主、开放灵活和远程传输等优势, 成为符合终身教育思想和要求的适合于终身学习的最佳形式。
一、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优势分析
党的十七大描绘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建设终身学习, 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赋予广播电视大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重要的历史使命。理论上, 参与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有利于彰显广播电视大学在发展终身教育事业的主力军作用, 有利于拓展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领域和影响力。
1、广播电视大学的机制优势
广播电视大学的机制最具有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表现在课程设置上, 面向全社会、面向各个阶层的学习对象设置专业和课程;表现在教学方法上, 教学既可集中, 分散, 亦可千里之外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表现在学时、学制安排上, 开放的学业学时、学制灵活, 学生可以3年完成学业, 也可以10年完成, 乃至终身学习;表现在教育对象上, 从小到老都可以参加学习。广播电视大学的机制优势, 无疑匹配了社区教育的内涵:全员 (社区全体成员参与) 、全程 (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活动) 、全面 (满足社区成员从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到休闲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 。
2、广播电视大学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优势
发展社区教育, 必须充分利用、拓展、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综合效益, 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依托广播电视大学这个平台搭建稳定有序的社区教育体系, 借助广播电视大学的师资、技术、设备、网络等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和保障。近几年,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乐清分校借助学生资源, 扩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学习需求。
3、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优势
广播电视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其系统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持。近几年,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乐清分校投入大量资金, 建成多路闭路电视播控系统、语音室、理工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等。同时借助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优势建成浙江省教育科研网络乐清中心平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宽带专用网和现代远程教育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及多媒体教室, 拥有先进完善的软硬件教学设施。广播电视大学独有的三级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地市广播电视大学) 互动的远程教育学习平台经扩容后可直接用于社区教育, 能够有力支持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概言之, 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参与终身教育事业发展正所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既拥有无可争辩的优势, 也应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是一个天然的合适载体。
二、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和谐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建立适应乐清区域特点的广播电视大学承担社区教育模式, 实现社区教育和社区和谐发展相结合, 促进社区全员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区建设整体发展和学习型社区的建成, 以此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具体以下四点思考:
1、实现政府主导社区教育的领导机制
社区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综合工程, 只有社区内各种教育力量和资源整体发挥作用, 才能最大限度的服务和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而只有政府才能凭借自身较强的“权威性”进行统筹、决策、规划, 社区教育本身就是政府行为。因此应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力度, 具体做到: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统筹领导, 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二是有关部门主动配合, 社会积极支持, 社区自主活动, 群众广泛参与”社区教育管理模式, 实现乐清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三是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管理, 把社区教育工作列入相关单位领导年度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这能为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提供体制机制上的支撑。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政府对社区教育投资的力度, 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来源。要按照省市文件精神每年不低于人均一元人民币的标准核拨社区教育工作经费, 列入市政府经常性财政开支。各有关部门也应根据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各自职责所承担的任务, 落实相应的经费。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 采取“政府拨一点, 社会筹一点, 单位出一点, 个人拿一点”的办法, 妥善解决社区教育办学经费的困扰。这能较好解决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经费问题。
3、加快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
加强社区资源整合。一是开发利用好社区内的中小学校、职业学校, 把它们作为社区教育的重要阵地, 要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 向社区开放, 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二是乡镇文化馆、图书馆、成人学校、市民活动中心等其他文化教育机构, 要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必要的教学场地和活动设施, 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也要逐步向社区开放。三是开发好“乐清社区教育网”的居民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并拓展网络教育资源的功能, 使社区居民人人都会学习、事事都是学习、时时都在学习、处处都能学习的氛围。这也属于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范畴。
4、加大终身学习观念的宣传, 制定政策
市社区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围绕终身教育理念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充分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电视、报纸、社区教育网等载体广泛宣传社区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广大干部和市民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制定政策, 共同做好社区教育工作。要深入调研, 按需开展社区教育项目设计和实践。广泛开展针对各种不同类型人群所需要的教育培训, 使各阶层的居民都能找到各自的归属感, 增强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 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才会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总之, 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基础, 社区教育是社区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借助于广播电视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诸多优势,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进而达到各区域内社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推动社区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事业的发展, 真正做到让老百姓享受好社区教育。
参考文献
[1]邵宏.社区教育新视眼[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2]郑占文.城市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8.
[3]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校园电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第6篇
一、搭建校园电视平台, 树立正确人生观
学校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主渠道, 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道德观, 学校校园电视台一方面要坚持用优秀的电视作品进行激励, 另一方面用电视手法把身边典型事件去教育他们, 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 通过看、评、想、行, 逐渐化作学生的实际行动。比如, 《雷锋日记》《白求恩大夫》《校园最美教师》《阳光少年》等光辉形象。而随着《缅怀革命烈士继承烈士》《天宫一号》等节目的播出,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目标, 增强了学习动力。同时教师要学会运用学生的观点去审视周围世界, 感知身边的自然现象、自然景观、自然科学的魅力所在。如《人与动物》《舌尖上的中国》《最美中国》。
二、丰富校园电视内容提升学生的素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育人。如何丰富校园电视节目内容, 提升学生文化涵养, 提高办学品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是学校应重视的工作。
06年我校以县里的“建设宜学西城, 打造教育名县”为挈机, 激励学生加入“争做学校优秀小学生”的行动中, 在学校的支持下, 拍摄了《奋进中的二小人》专题片, 通过专题片在校园电视台中播放, 生动形象的画面, 催人奋发的音乐旋律, 激动人心的解说,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逐步养成了“笃制、博学、多思、豁达”的优良学风, 学校形成了“团结合作, 求实创新”的校风。学全校“争创一流”的号召下, 全校师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逐步约束自己, 使之能符合“一流学校”的要求, 为响应“打造教育名县”打下扎实的基础。
为丰富校园电视节目内容, 拓展学生知识, 学校每学期定时更新校园节目内容, 购买大量与课本配套的录像, 内容丰富的录像资源及优秀校园电视节目定时进行播放, 得到了学生与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不仅让学生增长了见识, 也更好地服务了教学。
根据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或发生的校园里比较集中突出的事件, 在每周五的电视策划例会上, 学校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各班主任大家进行深入交流, 选中电视策划主题, 进行摄制成10分钟的主题电视, 并于下周二的全校班会课上进行统一播放, 学生观后写感后感。平时不以为然的一件小事, 在电视里进行写意、表扬、或批评,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 校园电视台还充分采用学生的外拍素材。如周末学生与家长一并在上饶某地游园, 留下精彩图片或影片, 经校园电视台工作人员审核采用, 配上学生写的游记, 编制成《记某地游园趣事》, 通过午间休息时进行播放, 一可以缓解学生学习上的疲劳, 二可以有视听觉上的享受, 学生能感受到家乡的美、上饶的美, 进一步上升到保护大自然美的教育。
三、践行校园电视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课本中的知识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此我校校园电视台专门开设了《第二课堂》栏目, 派部分学生参与节目摄制。此栏目与学校综合实践课程联系起来, 参与社会活动, 在综合实践研究课, 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中, 学生不仅有文字图片影像的收集记录, 使学习成果更生动丰富, 也让全校学生都看到了研究成果。
《我成长我快乐》栏目给学校才艺学子们搭建了舞台, 通过校园电视, 让他们展示自己, 与同学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例如, 学校小主人电视台根据学校庆六一文艺汇演、校园艺术节、小主持人才艺大赛等活动, 进行了多机位摄制, 并把素材选送到县级电视媒体进行播出, 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
《电视幕后》引导学生去观看为二小电视工作者 (学生) , 从中了解电视人工作过程, 了解二小电视人的创新潜能、聪明才智、工作激情。栏目里穿插“制作解说”, 告诉学生自制的电视是怎样进行拍摄、组合、编辑的, 在编辑中是怎样运用技巧。学生通过收看电视节目, 了解电视工作操作步骤和想法, 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电视中来, 亲身经历电视制作, 提高了创新能力。学校力求通过电视节目创新制作的引导, 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实, 校园电视台把世界“缩小”在绚丽的校园方寸之中, 虽不能与县级、市级台相提并比, 但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树立正确人生观, 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培养创新意识, 而且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 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摘要: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不高也一直是困扰学校教育的大难题, 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 德育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已显得非常重要。校园电视媒体具有传递信息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亲切、可信的特点, 更能够真实地反复再现事件,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的这一特性, 发挥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班班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优势, 扩大校园电视媒体对学生健康形成的影响力。作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 我校更有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将校园电视台与网络环境相接合, 以电视媒体为载体, 促进和发展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使家、校、社会互动地构筑绿色学校下和谐的德育环境。为此, 我校成立了《校园电视对小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 已于2009年在省级结项,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广播电视大学语文教学新思维 第7篇
语文教学作为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广播电视大学为加强对语文教学的改革,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将大学语文教学的思维多元化, 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以文化为主线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各学科也都在这种联系中获得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摒弃作为独立工具性学科这种观念, 在教学中应该把“文化”作为主线, 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文章的整体解读, 应该从多方面挖掘信息, 让学生对于文章有更深的掌握, 而且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 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薄弱、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的情况下, 大学课程就自然而然的肩负起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2、教学原则遵循学术性、趣味 性、应用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所有学科中开展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 相对的综合性也很强, 因此, 开展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应用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以及学术性原则。首先,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博学多才自然是很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学的老师, 应该更多地关注语文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并及时将这些信息传授给学生, 让“学术性”体现在教学中。其次, 教学应该遵循一定的趣味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展开教学,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全面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最后, 语文教学更应该遵循应用性原则。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应用, 语文教学也应该注意学科的实用性。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既有“形而下”的语言层面的应用, 又有“形而上”层面的“用道”,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这些资源都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 都可以对接现代企业管理, 这是“形而上”的“大用”。
3、把学习方法作为基础, 以理 论分析为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 能力
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 在这个信息化发展的社会,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这对于教师教学也是一种挑战,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传授更多知识。但是面对繁杂的知识体系, 教师传授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学生要想掌握更多知识, 就需要掌握更多学习方法, 按照教师教授的理论案例进行更系统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具实际情况, 采用一些常用的文学学习方法, 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要想打破语文教学独立的局面,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将语文教学放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 让学生接触更多的教育内容,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 网络资源,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寻找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如:八月十五中秋节, 团圆饭、月饼, 这都是我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有力的。倡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5、构建全面的、开放的考核评 价标准
评价体系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的一种方式, 评价标准的合理性, 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的程度。传统的一纸决定考试的考核形式, 已经不适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而且会影响培养全面人才的目标。因此, 要改善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的现状, 必须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通过考核标准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展语文学习。与此同时, 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和创新能力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 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的目标。
大学生电视节 第8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学,实践能力,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
2013年6月,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 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 联盟。以此为契机, 地处贵州南部且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地方性高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201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转型后的本科教育要更加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注重实践性,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营造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形成各具特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近年来, 很多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大力培养满足各级广播电视台不同类型栏目需求的应用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成为贵州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03年开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2007年增设播音主持方向, 2012年正式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2011年来, 在加强教学实践, 提高广播电视应用能力, 为进一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提供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做出了一定探索。
一、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重视实习实践环节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在2005年、2007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运行情况作了修改和完善, 体现出民族地区和地方高校特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分为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教育课六个部分。在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方面, 每年寒、暑假学生可以自主参加实习, 以体验社会、拓展实践机会为主要目的;大二开始通过《广播电视新闻采访》《播音与节目主持》《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摄像与制作》等课程,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按照要求完成作品, 由授课教师评定成绩;同时鼓励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 自主选择分散或集中实习, 为毕业创作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寒假至第八学期期中, 共16周。近几年来, 学院积极创设条件, 一方面以黔南电视台、福泉电视台、平塘电视台、丹寨电视台等为实习基地, 每年向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 以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 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加快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建设, 强化学生专业意识
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中举足轻重, 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园广播站在2000年学院升本之初就建立了, 校园电视台于2014年3月开始试播, 每周一期校园新闻《新闻一周汇》, 每期节目时长10分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每年都会招新, 招聘范围面向全院专业不限, 但是大部分成员都是中文系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应聘到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工作, 在团队的影响下, 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采写、制作就十分感兴趣, 这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
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院相关教师担任了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指导, 为同学们进行新闻采访写作培训、播音主持培训、后期制作培训等等。同时, 我院还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 如黔南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黔南日报社的记者、黔南州文联的作家等, 不定期来校做讲座, 与学生深入交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成员每个人各有所长, 有的侧重于播音、有的侧重于采写、有的侧重于摄像、有的侧重于后期制作, 还有的擅长于节目的推广, 相互的配合与协调已达成默契。他们利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这一平台, 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能顺利的制作出完整的广播电视节目。这些举措, 使学生了解专业性质, 较早的接触和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 实习实践时间提前, 增强了学生专业意识。
三、将教学与广播站、电视台的节目制作相结合, 多途径推广学生优秀作品
因为我院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大部分成员都是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 所以, 如果能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节目制作结合起来, 这无疑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我院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 都开设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电视摄像与制作》《电视栏目研究与策划》《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等课程, 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实施项目化教学, 与广播站每天制作的节目以及电视台的《新闻一周汇》栏目结合起来。在实践作业中, 新闻采访写作课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校园新闻的采写, 技术课要求学生合作拍摄、制作一条校园新闻, 而那些优秀的学生作业, 也可能成为广播站和电视台的节目。同时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节目也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力素材, 在观摩和讨论同学们自己采写、拍摄、制作的节目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每年的毕业季, 每一届学生都会制作一部短片以纪念他们的大学生活, 其中2008级同学结合《电视策划》课程拍摄的毕业短片多达10部, 且不乏一些优秀之作。此外, 每年5月份配合校园文化活动月的开展, 我院还形成了一个拍摄校园微电影的传统, 如2003、2004、2005级合拍的《透过树叶的阳光》, 2006级的《背后》, 2010级的《寻亿青春》、2011级的《百夜失眠》, 这些微电影都经过了前期策划、编剧、选演员、拍摄、制作、发布、推广等一系列的专业流程, 通过作品展示, 不仅得到学校师生的认可, 还可以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 让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 也将课堂的交流推向了业界交流。以往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 (设计) 都是以学术论文的写作为主, 体现不出专业特点, 而从2013年开始, 我院学生也开始尝试以纪录片的方式来完成毕业设计, 拍摄了纪录片《百子文笔》, 这种形式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 对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多渠道积极探索,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多种方式, 切实发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平台作用,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树立应用型教育观念, 加强实践课程比重。目前, 许多高校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沿用老一套, 那些媒体发展变化中的新知识、新成就、新问题没有体现出来, 关于媒体发展的新理念也没有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在201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试点, 转型后的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期末考的方式, 注重实践性, 依托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的资源, 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中, 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方案,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 实行项目化教学, 形成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共同分析作品的模式, 将实践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融会贯通,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 依托校园广播站、电视台, 提高师生实践能力。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广播电视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队伍, 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 是专业开办初期从中文专业转过来的, 这部分教师对专业的认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 对实践不熟, 动手能力弱。第二, 是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 这部分人从学校到学校, 基本没有经过媒体的锻炼。第三, 是从媒体引进的专业人员, 这部分人虽然有实践经验, 但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 长时间不接触, 业务就会生疏。要想指导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首先老师们就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媒体实践当中去。但是, 各级各类媒体与高校在行政关系上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是两家各自独立的单位, 虽然某些高校也有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媒体去交流的经历, 但那也只是浅尝辄止, 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不少, 效果并不理想。依托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这一平台, 使其成为本校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基地, 方便可行。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运作中去, 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3) 加大经费保障, 全面开放实验室。广播电视是一个高技术、重装备、高消耗的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实验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备非常讲究, 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实践教学的发展, 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受资金所限, 要建立起一个设备齐全的广电综合实验室很不容易。目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广播电视新闻综合实验室, 有非线性编辑室、演播室以及录音室3个功能室, 非线性编辑设备学生用机50台, 专业用非编辑机2台, 专业高清摄像机1台, 学生用普通摄像机29台, 数码照相机12台, 专业录音设备4套, 演播室1间。可见, 设备的数量非常有限, 其中还不乏落后的甚至淘汰的设备。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在实验课程中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很少,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广播电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动手操作。学校应加大经费的投入, 购置先进、充足的实验设备, 同时就现有的条件将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支配、自主操作实验, 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效益,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小结
长期以来,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普遍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理论知识强, 而实践动手能力弱。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后, 要更新教学观念, 尤其是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这样实践性强的专业, 更应该探索多种途径,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 需要有充足的实验设备, 需要教师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等。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 以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作为师生实践教学的平台, 让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广播站和电视台的制作中去, 无疑是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忠昌, 周宏刚.地方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新闻知识, 2009 (4) .
[2]构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M].崔春, 泽.新闻界, 2008 (10) .
[3]印兴娣.论校园电视台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9) .
[4]祝传鹏.以专业为依托的高校校园电视台建设构想[J].新闻知识, 2012 (3) .
县级电视大学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 第9篇
关键词:电视大学;公共机房;管理与维护
中图分类号:TP308
县级电视广播大学的计算机机房对于学生教育的实验课任务有着促进作用,县级电视大学针对的人群十分广泛,这就对实验课的内容要求提出了很高的层次,为了充分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应该营造不同的机房环境,采取有效的系统维护措施,在计算机管理的过程中完善机房的管理和维护制度,积极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计算机系统很容易被损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或者因为病毒的侵入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如果每台电脑都有这种系统问题,那么面临巨大的重装系统和软件的任务,必将会大大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计算机机房维护和管理机制,在确保每个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活动的前提下,积极的改革和发展计算机管理和维护系统。
1 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存在问题解析
电源承受电压能力的问题。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能够承受的电压幅度变化,显然这种不稳定的电源电压对于电源的寿命明显存在一个很大的威胁。至于电脑室,毕竟不是电脑机房内的工作,电脑大批量出现不工作的事故也是常见的事情。这种事情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更多用电显得尤为突出,这必须获得机构的监管。我们都知道,灰尘是电器的最大杀手。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机箱外面是厚厚的一层,更不用说里面的主板和其他部件。为了避免一些组件发热,导致在雨季CPU燃烧和内部短路,我们必须坚持每学期使用洗耳球,毛刷等定期清洁机箱的内部组件,并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护计算机室内部各种设备的清洁。这样对于减少灰尘带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温度难以控制问题:众所周知,电脑有许多成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由于电脑温度过高带来的频繁死机,非法操作,组件的损坏是机房频发的事故。因此,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应该就机房内温度问题和电脑降温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建立一个有效合理的机房温度问题控制系统。
2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房维护和管理措施
一是建立合理的机房管理和维护措施,保证县级电视广播大学机房的规则和法规的有效实施。首先,机房维护角色的管理人员要给予充分的限制。在对管理人员素质的管理上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加强训练室管理员,让他们在业务上熟练,能够及时的对计算机系统做出维护和检测;告诉管理员同时检测硬件和软件问题,培训过程中加强对管理员责任意识的培养,他们经过培训后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次,计算机机房要有严格的指导员管理体制,要加强指导员培训的责任意识,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电脑完成课堂要求的任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不要随意更改系统设置,不要随意使用USB设备登录非法登陆网站,以减少设备损坏故障率,同时加强教师的教学机房设备管理,良好的设备应用程序和登记。最后,严格学生上机的管理系统,机房管理制度写入“学生手册” ,在开始报名的学生上机前进行机房管理条例的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机房管理系统的管理原则,严格按照管理的守则进行上机操作。为了保持机房的环境,不得打闹,不得随意修改,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参数,同时也包括所有硬件设施和其他配件的保护。
二是要加大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措施。首先,硬件设备的维护,除了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和其它外部设备的维修,在一个长期使用电脑室过程中,定期清洗,这是保养和维修的需要,这方面做的到位可能会延长稳定使用,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常见的硬件故障可分为接触故障,组件故障,人为的操作故障。在维护机房的机器可以使用单独观察,插拔法,替换等,首先检查开关、插头、连接器等连接是否良好,然后检查设备是否机箱内部连接器有松动的部件烧,等最后,检查你的硬件损坏。学期开始的前期,机房管理可能会根据房间内的硬件资源和教学实验需要的所有房间安装软件的合理规划,应充分发挥性能的机房。其次,“硬保护”一词应该被重视起来。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常误操作,误删除有这样和那样的程序,如果没有一定的措施,计算机软件会经常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一些学生私下玩一些游戏和一些危险的操作,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大多数学生在上机的安全性。三是同时也要重视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装和维护。首先,要注意病毒的侵入与清除。为了便于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大学的计算机房将组成一个局域网络,因此,在资源共享,也使病毒和其他有害信息的分享成为现实。病毒感染网络上的任何一台电脑,都可能导致整个局域网瘫痪。据统计,大多数的病毒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内的。对于计算机的安全性,必须有必要的单机杀毒软件安装在线版本,如瑞星、360安全卫士等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此外,要加强学生防病毒与病毒的USB接入系统禁止学生的教育。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全盘查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应用到“冰点还原精灵”,学生不仅可以防止U盘病毒带进房间,你也可以防止学生删除程序或软件导致系统不稳定。首先,软件备份和恢复。在机房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会遇到每一个计算机系统损坏,更换后的电脑系统重装配件等。而这是一个大量,繁杂的工作过程,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找到驱动程序,并安装系统。当计算机的硬盘上创建ghost备份,我们完全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您可以使用您的硬盘驱动器上的部分空间来创建一个逻辑劈出,然后使用Ghost软件将备份整个系统的信。操作顺序是:执行Ghost软件,其次是实现本地>分区>图像,然后选择源磁盘和分区进行备份,然后选择保存路径通常不是最好的逻辑驱动器,按照提示做一些最后的备份选择指标只是等待就可以完成。在事件发生后对系统的损害,你可以很容易地使用ghost备份和恢复软件将做到这一点。其次是本地实施过程-分区-图片,选择备份信,路径和文件名,然后选择系统要恢复的分区,然后一路“确定”就行了。Ghost软件有一个硬盘对拷功能,可支持多种操作系统的硬盘复制和分区拷贝,能够准确地复制到另一个硬盘,以恢复硬盘的使用,必要时通过一键还原来实现计算机的系统维护。
3 结束语
县级电视广播大学机房的管理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具体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实现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对于机房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措施,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完善管理制度,总结日常管理中的一些经验,保证县级广播电视大学机房管理和维护有一个良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柳青.计算机组装与维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亚琴,梁方.高校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5(17).
[3]高云庆.硬盘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国战(1976.06-),男,广东惠东人,教师,讲师,十多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校园网络管理等工作。
大学生电视节 第10篇
关键词:开放大学,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对残疾人及其发展的关注逐渐增多,当前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帮助解决了我国残疾人学习和就业问题,为残疾人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平台。残疾人高等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发展空间。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于2013年5月在国家开放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新疆学院,这为新疆残疾人实现“大学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支撑,标志着新疆从此拥有了专门为残疾人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学府。
在学院成立的几年中,越来越多的新疆地区残疾人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残疾学生的总数也在不断增加,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关注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动态、寻求新疆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新疆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1 目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残疾大学生的现状
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新疆学院2013年成立当年共招收残疾学生114人,其中专科学生共计71人,男生24人,女生47人;本科学生共计43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3人;在所有残疾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共35人,中共党员人数共计为7人;到2016年学院招收残疾学生130人,其中专科学生93人,男生52人,女生41人;本科学生共计37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25人;在所有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共计65人,中共党员共计5人。从以上数据看,近几年新疆电大在残疾学生人数上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局面,其中少数民族残疾学生的人数呈现出较快的增长,体现出少数民族残疾学生对于学习和深造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也呈现出残疾学生中中共党员所占比重较低、党员人数较少的现象。
从新疆电大残疾学生的报名情况来看,残疾学生平均年龄偏大,从就业状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均为在职状态。
2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新疆电大残疾学生的招生情况来看,残疾学生较其他学生在生源质量、思想观念上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从上课的听课状态,与师生的互动效果、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残疾学生较其他学生更为认真,他们更珍惜当前的学习机会,整体学习风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但是在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也存在很多极端现象,这些问题不容忽视。
2.1 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程度不高
受肢体、听力、语言等因素的影响,残疾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存在客观方面的困难,在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上,残疾学生很难顺利完成和普通学生一样的课程,这直接影响了残疾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残疾学生很难完整的经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三观的培养和树立方面存在不完整性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残疾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关理论的学习,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获取和理解往往只依靠一些报刊和新闻媒体。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问题就体现在部分残疾大学生三观存在不稳定、不明确的现象。
2.2 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存在极端化现象
残疾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产生孤僻、冷漠的心理,部分学生缺少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很难有效通过沟通的方式得到解决,从而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发展。在新疆当前“三期叠加”的特殊环境下,新疆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暴力恐怖主义不断企图入侵大学校园,大多数残疾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理解上往往会存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个别学生甚至出现极端化情绪。
2.3 思政教师配备不完善
从目前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残疾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配备来看存在人员欠缺的状况,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残疾学生班主任往往“身兼多职”,这使得班主任不能把精力更多的放在残疾学生的发展上,班主任管理更倾向于日常教学管理,对于学生的考勤、上课的秩序比较重视,在与残疾学生的心理沟通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往往存在忽视的现象。
3 解决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途径
3.1 相关教师要树立以残疾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学科任课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将本学科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新疆地区疆情相结合,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相结合,帮助新疆地区残疾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残疾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残疾生意识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增强残疾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要提高残疾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培养残疾学生热衷社会活动、努力培养残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2 设置更加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在对新疆电大残疾学生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是有兴趣的,但在课程的设置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的设置往往较少。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适当的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结合新疆地区特殊的环境,开展一些与新疆地区民族、宗教、文化相关的课程,加强对开放大学残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残疾学生树立全面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从而为维护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应有的作用。
3.3 全面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
当前新疆电大残疾学生的思政工作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要全面提高新疆电大残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就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思政教师要时刻用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残疾学生、用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影响残疾学生、用正确的三观激励残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课后学习中不断将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传播到残疾学生中去。思政教师要全面提高学科理论知识水平,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残疾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与残疾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配备专职辅导员完善班主任管理工作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开放大学残疾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与教师沟通次数较少,受其心理特点的影响,教师很难全面了解残疾学生思想动态,这就要求要有专职人员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深入了解残疾学生的思想动态、内心需求,及时的发现残疾学生思想上存在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通过“认可真诚移情”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激励学生自治意识,让学生得到关爱和满足。”
参考文献
[1]周志成,肖芳主编.实践与创新: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思想教育探索与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大学生电视节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