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精选6篇)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1篇
第一单元 音乐的欣赏——《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安静、用心的聆听音乐,体验欣赏音乐的乐趣
2、在听赏音乐得过程中能说出《少女的祈祷》的基本结构;能在互动交流中用简单的语言说出“音乐不能告诉我们什么”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少女的祈祷》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板书设计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1、绘
画——具象性
语言文学——语义性
音
乐——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
2、听赏《少女的祈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音乐吗?什么是音乐?
1、聆听三段音乐
提问:每段音乐带给了你怎样的情绪?(1-2个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A《第一钢琴协奏曲》 B《江河水》
C《变幻之风》(呈現出清新的自然氣息。在曲子中,你可以聽到呼嘯的風聲和排笛交錯出現,感覺非常縹緲浪漫)
2、活动:
5— 56| 5— 3| 4 ·5 43 |2 — —| 57 2 4|5·4 32|3 — —|3 — —‖ 你觉得这段乐谱的情绪是怎样的?(欢乐
悲伤
激昂
抒情)
3、小结:
A、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是各不相同的。
B、同样的作品由于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就能演绎出不同的情绪和韵味。
提问:音乐与绘画、语言文学三者的艺术特征相比较有何不同? 绘
画——具象性 语言文学——语义性
音
乐——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
二、欣赏《少女的祈祷》
下面我们来听赏从一位年轻女音乐家心中流淌出来的音乐。
1、作者介绍:
苔克拉.芭达捷夫斯卡,波兰女音乐家,1838——1861,短暂的一生。她未上过音乐学院,自学成材。她创作《少女的祈祷》时,年仅18岁。
2、全曲听赏
思考:你听到了什么?几个不同的部分?
3、主题聆听
4、分段赏析:引子+A+A1+A2+A3+A4 了解变奏曲式结构
5、复听全曲
思考:A、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是什么?(优美、抒情、明朗、华丽、激动„„)
B、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少女的祈祷、沉思?回忆、思念?幸福的憧憬?热切的倾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三、交流讨论:
1、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2、如果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它究竟表现的是什么,那音乐的魅力又在哪里呢?
四、课堂小结:
1、音乐作品以五彩斑斓的音响,给我们带来某种情绪的感受和体验,同时也能引发我们在听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这种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多元的,并且因人而异。所以,乐曲本身不能明确告诉我们音乐具体表现的是什么。
2、正是基于音乐的这种非具象性和非语义性的特征,它能激发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也正是基于这些特征,它展现了音乐作为音响的艺术和时间的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3、音乐是什么?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这个表演的中间环节,才能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产生艺术效果,达到审美的目的。所以,人们常常称音乐为表演的艺术。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聆听欣赏与提问总结形式展开,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要素和特征。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2篇
教学目标: 1.静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丰富情感体验
2.听赏《少女的祈祷》中能说出其基本结构,知道音乐不能告诉
“我们什么”
3.浅探变奏曲的变奏手法
教学构想: 高中生的第一节音乐课很重要,教师要使用浑身解数尽量让每位
学生喜爱上音乐课,那么第一节课的开始部分就要让学生不由自
主且愉悦的走进音乐殿堂,然后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教师弹奏引出本课相关知识
教师弹奏两段大家熟悉的音乐片段《致爱丽丝》、《梦中的婚》(也可请
演奏水平好的学生演奏,事实证明演奏者被同学们羡慕很荣耀,同时他们有的对音乐产生一种学习冲动,有的产生一种美好向往,为后面的教学环
节有了一个好的铺垫)。
带问题听:音乐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以下基本要素)
(教师所举例子须学生较熟悉的乐曲)1.音乐的基本要素:
(1)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骨架)
(有节奏型、节拍、强弱等举例)
(2)旋律:也称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
序地横向组织起来(灵魂)
(举有三例)
(3)和声:和声包括“和弦”及“和弦进行”,和弦的横向
组织就是和声进行(烘托渲染)1
(横向、纵向各举一例)
(4)曲式:音乐材料的排列形式也就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布局
二.新课教学
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在一位年轻的女音乐家——芭达捷芙斯卡心
中流淌出来。(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诗一般的语言讲授以下内容)1.钢琴曲《少女的祈祷》(做为以下几点背景音乐播放,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1)作者简介:
2)曲式:变奏曲——主题(可有两主题)及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
组成的乐曲
3)作品结构:引子 + A + A1 + A2 + A3 + A4
1页
在第一遍正式听赏中
a.播放引子和主题时,教师提示引子和主题乐音结束处
b.播放A1 + A2前,教师提示A1有两乐句,不同的就在结尾乐音处,音乐
播放至两处时请学生举手或点击抢答器进行抢答,这样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
集中
c.播放A3 +
A4之前,教师提问——A3与A4是否类似,聆听完再回答
(提示学生运用上“基本要素”听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
在复听中要求学生在每段结尾处举手,力求使每位学生全身心沉浸在音乐中
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2.复听完后请大家谈谈对音乐有何不同的感受?,这首乐曲使你产生了怎样的联
想与想象? 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分组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重点:
1)音乐具有“非语义性、非具向性”特征 2)每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想象有差异性 3)音乐不能明确告诉我们什么,具有不确定性
(过渡语言:在刚才的听赏变奏中除了节奏的缩减、旋律的增加删除
及和声左右手的变化等外,还可在哪些方面变?)三.探讨、研究(本课容量有限可延伸至课外查找学习)
1.变奏曲主题除了节奏、旋律、和声等变奏外还有哪些变奏手法? 1)主题旋律被装饰时,可改变其织体 2)主题旋律不变时,可改变其和声与织体 3)可改变主题的速度、节拍、调性、调式 4)从主调体变为复调体(卡农、赋格)等
四.结束语
我们这节课听了三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它们能告诉我们什么吗?
“梦”究竟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3篇
许多有关梦与睡眠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多梦。这是女性常常一早起来诉说自己又做了什么梦的原因。
美国芝加哥瑞斯大学医学中心心理学主任卡特莱特解释说,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记得夜里所做的梦。因为,女性比较愿意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女性即使在睡梦中,也习惯下意识地“竖起耳朵”听隔壁房间的孩子或长辈是否有异状,是否需要协助。因此,在浅睡和睡眠随时会被打断的情况下,比较容易感觉和记住自己所做的梦。
梦能帮人解决问题。艺术家、建筑师、发明家等创造力丰富的族群似乎也特别容易做梦,经常能从睡梦中得到灵感。
比如,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佛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就是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蛇咬着自己的尾巴旋转,然后便提出了由6个碳原子构成的苯环的概念。
每个人都具有这种能力,不是只有特别有创意与感觉敏锐的艺术家才有。美国顶尖的梦学研究心理学家盖尔·戴兰妮教人们如何“孵梦”:在入睡前先回顾一下要解决的问题,并想一想对梦的请求。例如:“请帮我了解我为什么害怕飞行,我该怎么办”?或“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夫妻关系”?最后,专注于睡前的问题,直到入睡。不论是在半夜或早晨醒来,都立刻记下梦的内容,再试图了解梦所传达的信息。当然,越知道如何解梦和读梦,越能明白梦境要告诉自己什么。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库肯和奈尔森博士甚至发现,在事情发生的5~7天内,通常能在梦里得到答案。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4篇
饮料瓶能告诉我们什么
教材设计说明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单元,由《饮料瓶的知识》、《饮料瓶的材料》、《饮料瓶与环境》三个活动组成。本单元的二级目标是“能对提出的探究问题独立做出书面计划”――就“计划与组织”的能力培养而言,重点在于“独立”二字。
作为本册教材的第六单元,同学们对于计划与组织已有了较多的认识――能在小组协商的基础上做出书面计划,知道事先周密的计划对于活动的重要意义,合理的组织分工能够最大程度是发挥小组成员的力量,保证活动的目标顺利实现。独立做出计划的难度加大了,没有了伙伴的帮助、协作,没有了教师的引导、提醒,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出适合自己研究的、符合要求的书面计划是一个能力的跨越,对于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中设计了两处训练二级目标的活动――研究饮料瓶的材料性质以及饮料瓶对环境的危害。这两个活动均是学生感兴趣、也是可以实施的。教师要在学生独立做出书面计划之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计划内容。(见图6-1)
书面计划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同学们应该掌握了,但计划时必须重点考虑的是可行性,因为此时学生是在没有更多支持的情况下独立探究,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均相对缺乏,如果不考虑到这些要素,计划的可操作性便要大打折扣。
本单元的教材按“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由课堂到社会”的结构来安排。(见表6-1)
《饮料瓶的知识》由观察开始,教师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各种各样的饮料瓶,虽然同学们对它们天天接触,但很少有人去研究它,所谓熟视无睹。所以在认真观察后,学生会发现对熟悉的饮料瓶并不了解,饮料瓶里还藏着许多的秘密呢。让他们把问题填入问题银行,然后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取出”部分问题,其他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接着以头脑风暴的形式研究饮料瓶的其他用途。拓展活动是一个变废为宝的活动,利用空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培养环境意识和动手能力。
《饮料瓶的材料》这一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材料的性质与用途,训练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首先让学生给饮料瓶分类,分类标准是各种各样的,如果按材料来分,则大致可分为纸、玻璃、金属、塑料四类,“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针对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制订研究计划,注意格式的完整与表述的简洁相统一。然后,学生在老师提供的材料超市中选择实验工具与材料,实施自己的计划。
《饮料瓶与环境》继续强化对制订个人研究计划的能力训练,同时,使学生能够关心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双重影响,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科学自助餐”是“巧用废饮料瓶”,告诉同学们一些利用废旧饮料瓶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的方法,同学们还应该通过讨论、思考,在教材呈现的几种方法之外想出更好更多更实用的用途来。饮料瓶的知识
【要点】
了解饮料瓶的构成、材料的性质 【目标】
(1)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饮料瓶所蕴藏的知识点。(2)会用废旧饮料瓶创作作品。【怎样进行】
(1)观察与提问
布置同学们将带来的饮料瓶放在实验桌上,小组合作,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我们能发现什么?”,并尝试对其中的部分事物或现象做解释,比如:“我发现饮料瓶上有个环保标志,它是提醒用户不乱扔饮料瓶的。”等等,再对全班交流,了解同学们的已有知识水平。
对于另一些不了解的知识,可以让同学们存入问题银行,留待以后去寻找答案。
(2)头脑风暴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饮料瓶的其他用途。要注意的是: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气氛,不要否定同学们的每一个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海阔天空,任意想像,达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理想效果。
(3)拓展活动
用废旧饮料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和小实验活动,既可以充分利用饮料瓶的价值、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又可以训练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饮料瓶的材质、颜色、硬度、大小、形状等多方面考虑,挖掘其可利用的价值所在,做出实用、有趣的作品或实验。
(4)补充阅读
很多家庭用塑料饮料瓶来盛酒或调味品,一般对人体无害,但若长期使用,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同学们阅读之后,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回家告诉家长,采取措施避免没必要的伤害。饮料瓶的材料
【要点】
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会制订书面的个人研究计划。(2)能设计实验,验证研究计划。(3)知道常见材料的基本特性。
【怎样进行】
(1)分类
首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饮料瓶分类,复习巩固分类的能力,要能说出分类的不同标准。
然后引导学生按饮料瓶的制作材料来分,大致可以分为金属、纸、塑料和玻璃四类。(2)思考
“制造饮料瓶的这些材料分别有什么性质?”可采取讨论的形式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知识层次。自己的观点在受到别人怀疑的时候,需要用事实与证据来支持,做实验是获得证据的重要手段。此时,教师可安排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要明确指出:这次是独立研究一个问题,在制订研究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条件的局限和自身的优势,计划的可行性要强。可先确定一个子课题,这个子课题要是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独立研究的,再思考研究方法以及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并简明地写出研究步骤。
然后请同学们将计划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里。(3)实验与研究
教师准备的材料超市包括磁铁、木块、酒精灯、热水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尽量多地提供材料的品种对于实验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同学们在材料超市里取出自己需要的材料,开展研究活动。
(4)表达与交流
同学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可在一张大纸上记录下来,经过整理,最后形成全班的成果,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的、系统地认识不同材料的特性。
(5)拓展活动
让学生举例,说说不同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利用的是它的哪一种性质,巩固所学知识。
饮料瓶与环境
【要点】
继续制订个人研究计划
【目标】
(1)能独立制订个人研究计划,并实验计划。(2)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怎样进行】
(1)阅读与讨论
教师可以先通过投影、幻灯、挂图等形式展示有关饮料瓶对环境污染的图片、文章等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乱扔饮料瓶对动物、植物、土壤、水体、人类生活等的巨大破坏,引起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进而对深入研究乱扔饮料瓶的危害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责任感。
(2)计划与组织
研究之前先做好计划工作,这次同样是个人独立研究,针对“乱扔饮料瓶,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什么危害”这一主题,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的格式、步骤与前一课相同,再次强化同学们的计划与组织的能力。(3)实施计划
计划制订好后,就要依照计划去实施,一方面检验计划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完成研究目的。这个主题下的研究可能要利用课余时间,活动形式会有观察、查找资料、请教大人、实验、调查等,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完成计划的内容,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直到取得成功。
(4)表达与交流
在研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说明乱扔饮料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知道正确处理空饮料瓶的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5)科学自助餐
知道几种巧用废饮料瓶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想出更多更好地废物利用的方法来。
哲学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第5篇
但前一段时间,读英国人阿兰·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却对哲学有了一番新的认识。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时刻觊觎着我们每一个人。生命旅途上我们还得时刻面对别人的误解或者猜忌,还得面对金钱的窘迫,还得面对一个又一个挫折。
此时我们该怎么办?说真话,面对这些真的没有什么金玉良方。可是,我们至少可以找一些东西来慰藉自己吧?
阿兰·德波顿给我们的“药方”是哲学。
就我们的一般认识而言,讨论哲学的应当是一些睿智的老者,然而阿兰·德波顿却是一个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年轻人。
他为我们列举了哲学史上五位有名的哲学家,这五位哲学家分别是: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叔本华和尼采。
公元前469年出生的苏格拉底,现在成为了古希腊哲学的旗帜。然而这个旗帜,却是这位睿智的老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苏格拉底试图帮助人们知道,很多看似对的东西未必是对的,他号召人们开始过有思想的生活。他勇敢地发问:“是否存在在战场上后退的勇士?是否存在坚守阵地而并不勇敢的人?”他说:“一种坏思想以权威的方式提出来,往往可以在一段时期内具备好思想的分量,尽管没有证据说明它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广受赞同还是备受攻击,而在于它是否合乎逻辑规则,并绝决地说:“无知既罪恶。”同时大声疾呼:“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他声称:“我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精神上的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的这些似乎是离经叛道的举止,让当时的正统思想及规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样,他就几乎得罪了全希腊。更要命的是,那时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位睿智的老人是错的。于是,当时的希腊人用了到现在也不失民主的方法——用全体表决来证明苏格拉底是错的。而表决的结果是:承认自己有罪,并收回自己的哲学主张,接受三十米金的罚款。这个罚款在当时是一笔很小的数目,是一种象征意义的东西,否则他就得饮鸩而死。当时,他的学生还为他设计了相当缜密的逃跑计划。然而,他不愿意违反法律。“他认为法律一旦制定,不管合理与否,作为一国之公民就必须遵守”。
面对着生和死的抉择,老人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死。这让我想起中国明代的方孝孺和晚清的谭嗣同,尽管方孝孺和谭嗣同并不是为了哲学观点,但是为了一个信念,他们和苏格拉底是一样的。
据柏拉图记载:行刑那天,他高高兴兴地将毒鸩一饮而尽。此时,他的学生们都忍不住悲痛而哭泣。苏格拉底斥责他们说,我之所以不让女人来,就是怕他们来这一手。你们难道不能让我平静地走吗?在这个伟大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刻,他忽然想起一件事:“克里斯,我还欠阿斯克勒庇斯一只公鸡,你能记着替我还清这笔债务吗?”
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竟成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临终遗言。
就这样苏格拉底走了,然而他留给希腊哲学这种无畏的思辨却留下了。而就是这种无畏的思辨,到如今还在慰藉着我们。
我们现在常听说“伊壁鸠鲁学说”,那么什么又是“伊壁鸠鲁学说”?简而言之就是,“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终点”。而什么又是快乐呢?我们常听见有人很自信地说“跟着感觉走”。而伊壁鸠鲁却告诉我们,“立即出现的答案往往是错的”。为此,他还为快乐开具了一个清单:一是友谊,二是自由,三是思想。
我相信,这个清单对于当下肯定是不合时宜的。当下的快乐,多是房子、车子、票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人们对伊壁鸠鲁都有很深的误解。《牛津词典》在“伊壁鸠鲁”条上,解释为:爱享乐的;享乐主义者,并举例说;In his youth he was an extravagant epicurean.(他年轻时是一个花花公子。)而事实上,他不喝酒,每顿饭只要有面包蔬菜和橄榄就行。“他经过理性的分析之后,语出惊人,指出怎样才真正能实现快乐人生——对缺少钱财的人说来很幸运,构成快乐的要素虽然难以捉摸,却似乎不大昂贵”。
在人生中,升官发财确实不大容易。可是,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去追求友谊,去追求无害于人的自由,去对一些人和一些事思考些什么,这还是能做到的。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放下一些东西,能不能把一些东西看轻一些。说实话,能做到很难。
人生中挫折总是无法避免的,面对挫折我们又该怎么办?
在希腊哲学史上,塞内加是和苏格拉底等量齐观的哲学家。他自己一生就是命途多舛,他无端被卷入宫廷政变中。当罗马皇帝尼禄让他自裁时,他选择了和苏格拉底一样地从容离去,只是他比苏格拉底还要惨。因为他年老的原因,他自杀时血流得不畅,尽管他连自己脚腕和膝盖后面的血管都割破了。于是,他求医生给他一杯毒药。可是,神差鬼使的毒药竟不起作用,最后他要求把自己独自关在蒸汽室里,让蒸汽把自己活活窒息而死。
塞内加认为,挫折就是“主观愿望与严酷现实之间的冲突”,他主张“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要顺而应之”。他还认为“命运之神的干预,不论是仁慈还是凶恶,都使人命运无常”。然而是不是对于挫折我们就逆来顺受呢?不是的。“如果我们对一切挫折逆来顺受的话,人类伟大的成就不多了”。对待人生中的挫折,我们只能尽人力听天命。“我们就像拴在一辆不可捉摸的车子上的狗。绳子的长度足以让我们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但决不允许随意到处乱跑”,因为“死神不是道德裁判员”。而这条狗企图挣脱这条绳索的种种努力,结果就是获得更大的痛苦。面对挫折当然不值得欢呼,但我们要记住塞内加的忠告。“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同面对和正视挫折一样,我们还要面对和正视缺陷。每个人每一种制度,甚至每个种族都有缺陷。对于缺陷,法国人蒙田认为应当接受不可更改的缺陷,力所能及地改变能改变的缺陷,认为这样的人是聪明人。爱因斯坦也曾说过:“上帝尽管不可捉摸,但并无恶意。”蒙田还告诉我们:“聪明人的聪明,是来自于比他更聪明的人。”“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远离愚蠢,有此成就足矣。”
nlc202309010904
每当我们读到“春花秋月几时了,往事知多少”时,每当我们送走一位挚友亲朋时,每当我们被误解被冤枉时,我们无法不伤心。对伤心的慰藉不但是哲学所面对的,也是我们人生时时刻刻要面对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经过痛苦思索后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既然如此,伤心当然在所难免。他在对蜜蜂、鼹鼠和蚂蚁等动物观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世上所有的生命都是同样地献身于无意义的生活。”我们比鼹鼠的优势在于,我们能将“艺术和哲学以其不同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他要我们在像鼹鼠一样挖洞的同时,“一定要化眼泪为知识”。
追根溯源,为什么叔本华能够提出这样的哲学观点呢?大概还是和他的青少年经历有关。他的父亲是一位富商而母亲又是一个有名的流行的小说家,可是这些并没有为少年的叔本华带来快乐。和很多人不同,他非但没有“恋母弑父”的俄狄浦斯情结,反倒是父亲从小就对他疼爱,而母亲却对他相当冷淡。在他十七岁时,他的父亲坠楼自杀了。而自杀的原因有两种版本,一是说因生意失败而至,另一说是因为叔本华的母亲不贞所致。此后,叔本华虽然得到了丰厚的遗产,却和母亲由路人成为仇人。他和自己母亲彻底决裂了。由此看来,他父亲死因,第二个版本可能性更大些。五年后他离开了魏玛,从此再也没有和自己母亲见面。
有意思的是,现在被奉为叔本华的哲学的标志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在当年发表后非但没有反响,简直就是无人问津。这本书绝大部分,在书店里静静的躺了十六年之久。而他的另一本著作《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奏》的命运也糟糕得很,一共发行了五百本,十年后还剩三百五十本。然而这些更激发了叔本华的高傲。他说:“当一个驴子照镜子,你不可能在镜子里头看到天使。”并嘲笑那些不懂得自己的人说:“当大脑和书碰撞发出空洞的声音时,不能总是归咎于书吧?”
苍天有眼,也许是锲而不舍,直到1851年他写出了《附加与补充》,用以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进行补充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的丑小鸭竟然是白天鹅,一时间他成为家喻户晓的哲学家,就连伟大的音乐家瓦格纳也把自己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他。在他七十岁那年德意志最高的学术团体——柏林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他院士学位,这是学者们梦寐以求的最高学位,而叔本华却拒绝了。后来,也是以孤独著称的哲学家尼采都叹谓:“他孑然一身,没有一个朋友,有一个和一个没有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只有一条叫小叔本华的卷毛狗陪伴着他。
和很多哲学家不同,尼采竟然推崇苦难。尼采在自己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借一个满世界宣告的超人的嘴宣称“上帝死了”,他甚至祝福他的朋友多灾多难。这样一个几乎是不可理喻的人的哲学,却有其合理性。他认为“人的计划的圆满完成看来是与我们某种程度的磨难分不开的”。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困难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从山脚而登峰的过程是痛苦的,一旦你登上顶峰时,当你欣赏脚下的景物时,你就完成了一次超越。他最欣赏蒙田说的,“生活的艺术在于利用逆境”。他认为“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一定对我不好”。这就是生活中的辩证法,这就是一个哲学家对苦难作用的理解。
在解释什么是生命时,他说到:“生命是一种冲动,一种冲力,一种创造力,是一个不断自我表现,在我创造、自我扩张的活动过程。”而且意志在生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他主张在人生中要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哲学的慰藉》用轻松的笔调带我们走进哲学家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可以在哲学中找到慰藉。这本书的文字简洁优雅又机智含蓄,深得英国古典文学传承,并让我们知道原来哲学可以是这样。
([英]阿兰·德波顿著,资中筠译:《哲学的慰藉》,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第6篇
这就是为什么只有评论家才是惟一的、真正的艺术作家的原因。只有评论家才会像拥护某个基本原则一样去承认艺术是一种变化无常的东西—它的繁荣与消亡都由那些无法被系统化的规则决定。如果你以一种拟科学的方式来看待艺术,那么你也许就会错过那些让它变得有意义的东西。它只能即兴地被捕捉到,更确切地说是依靠其存在于意义、重要性以及魅力中的难以理解的东西。
同样的,以一种非批判性的、纯文学性的方式看待艺术也有可能忽略其关键点。我们需要保持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才能感受到艺术的生命力。对一件作品做出回应就是把它和其他作品做比较,而这种比较只有当你开始评价它们的优缺点时才会变得有意义。但没有哪一种判断是决定性的,也没有哪一种判断绝对是正确的。批评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更真实、更现实的方式来理解这些我们称之为艺术品的陌生感。
之所以说真正伟大的艺术史学家都是批评家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从来不回避批评。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与贡布里希(EH Gombrich)对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有着自己的观点。那他们的观点是不是正确的?其实这都毫无关系。一个充满热情的批评性作家做出的响应可以抵得过上百份缺乏批判力的调查,后者不愿意遭遇围墙,也就不可能接近真正的艺术。
让我举一个例子。在《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一书中,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就宣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一种道德上的耻辱;威尼斯的文明在13世纪时达到了顶点,在提香和帕拉迪奥(Palladio)陷入了衰退。这样的观点很令人吃惊,从某种角度来说甚至有些荒谬。但是到现在为止,比起那些公平无偏见的课本来说,读者们在罗斯金对威尼斯艺术和建筑的看法中能够找到更多意义深远的见解,无论我们是否完全或部分赞同他的观点、甚至是完全不赞同。这是因为罗斯金知道我们应该像看待一个有血肉和灵魂的物体一样看待艺术—就如我们描述一个人一样,带着热爱或是憎恨,友谊或是愤怒—如果太过公平,就无法深入本质。
第一课《音乐能告诉我们什么》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