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
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精选4篇)
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 第1篇
大学生“灵活就业”比例提升将成趋势
上海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始终坚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二、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两轮驱动”,经济发展带动人才需求。从去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在沪就业的行业流向看,去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排在第一、二位,分别占24.69%和19.07%.
去年上海高校共有4605名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毕业生总数的3.4%,比2006年增加了近2000人,
这说明毕业生就业形式呈现多元化,选择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在提升。
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一道“新景观”。截至去年底,申请本市大学生科技创业的项目3年累计共740项,批准252项;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完成工商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亿元,学生自筹资金6763.2万元,基金资助金额3533.1万元。
就业指导专家分析,灵活就业的人数增加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果毕业生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岗位,选择灵活就业也是“另辟蹊径”。其二,人们的观念在更新,一些年轻人对就业的理解不再是“与公司签约”、“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每月按时拿工资”,而是更喜欢不受约束、较为自由或是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方式。他们的选择在家庭和社会中,也得到比较广泛的认同。 ,未来几年,大学毕业生中灵活就业者人数还将继续增长。
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 第2篇
是东南沿海待遇丰厚的外企?还是触摸学科前沿的科研机构?面对这样一道人生选择题, 你会如何作答?毕业典礼刚结束, 厦门大学硕士毕业生陈毅然就打好行装, 告别熟悉的老师同学, 踏上了远去西部的列车, 用行动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到基层去, 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书写青春!
就在这个夏天, 全国有699万大学生面临着“去向何方”的选择这道选择题, 不仅关乎理想, 也植根现实;不仅影响个人发展前途, 也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而在他们当中, 越来越多的人像陈毅然一样, 带着理想和对未来的思考, 让“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成为毕业季里最“潮”的选择。形容这次离开的词绝不能用几年前公众热议的“逃离大城市”, 而是坚定了信念、明确了方向之后的“信心满满”, “这一次, 他们是在用主动的姿态选择人生”。
“从农村来, 到农村去, 农村需要我们, 我们也需要农村”
没有再投一份简历, 也没有再找别的工作, 从填完吉林省选调生志愿表的那一刻起, 厦门大学法学院2013届毕业生许若科就认定了这是他应该去的地方。尽管有42个省直机关可以选择, 但在选调志愿表上, 他却只写了7个字:“坚决要求去基层!”
“我是来自江西上饶的农村娃, 从农村来, 到农村去, 农村需要我们, 我们也需要农村’, 是我一直坚守的信条。”说起自己当初的选择, 许若科一脸的理所当然, “我深深了解农村有着求贤若渴的父老乡亲, 也深知科技和文化将怎样改变一片贫瘠的土地。”
凭着“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信念, 去年冬天, 刚听完“三支一扶”的政策宣讲, 许若科就飞往甘肃“考察”。走大街、串小巷、看城市发展、陪群众唠嗑, 也在心中不停谋划着、思考着自己的发展道路。一趟“考察”下来, 许诺科回到了厦门, 心却留在了那片火热的土地:“从福建到甘肃, 飞机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可我们走向西部, 却经过了漫长的思考。”
“我来自农村, 和农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和农民打交道也让我觉得特别亲切。我有幸到东南沿海城市读书, 可我身边还有那么多兄弟姐妹没有这种机会, 我想为他们做些什么, 也希望能将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对于东南沿海良好的生活条件, 他说:“我也羡慕, 但我不愿去追求, 我有自己的理想,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当人们提起西部时, 西部已不再是荒凉和贫穷的代名词, 总有一天西部能和东部一样发达。”
从外地回到家乡, 从东南沿海到中西部地区, 作出这样选择的, 不只是许若科一个, 而是越来越多的一群人。在进行就业选择时,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西部的四川、重庆、广西、陕西、甘肃等正成为去向集中地。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理性地思考, 如何将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 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土壤, 这是一种趋势, 而且是一种好的趋势。”厦门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要实现这一目标, 人才的流动是关键。这些大学生的主动选择不仅将自己植根在广阔天地, 体现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 而且也为基层和西部的发展输入了全新的力量。”
“今天的西部已经不是过去的西部了”
如果说许若科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有一份农村娃回馈乡土的情结, 那福州女孩曹露的选择就更多了几分取舍的艰难。
“离开福建去基层?!”刚听到同学的提议时, 曹露的心里确实有些转不过弯儿来。此时的她, 已经获得了某外企经理助理岗位的工作机会, 不错的薪酬、驻外培训的机会、便利的生活条件, 哪一样都确实让人难以割舍, “就是上网买个东西, 西部城市也要比福建贵几元钱邮费、慢几天呢!”
为什么要离开熟悉的环境, 到基层、到西部去开始新生活?这恐怕是每个作出这样选择的毕业生都经历过的纠结和追问。
安静的房间里, 拥有理工科严谨思维的曹露开始了慎重的比较:选福建, 能得到优渥的待遇, 可人才那么多, 专业又不能百分之百对口, 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学专长, 特别容易碰到事业上的“天花板”。去西部, 虽然生活环境差了些, 但个人的专业特长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越讨论思路越清晰, 最后的结论就是必须去!大城市多我一个不多, 少我一个不少, 在西部更有被需要的感觉, 也更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娇小的曹露声音不大, 却足够坚定。
而在来自甘肃的福州大学毕业生陈岩眼里, 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让“今天的西部已经不是过去的西部了”。近年来, 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 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和基层就业,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相继实施了“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 各省区市相关配套政策更多。故乡情结让陈岩看到了这片土地蓬勃发展的力量, 也让她抱定了扎根西部、奉献西部的决心。“虽然和沿海地区比, 甘肃的差距还是不小, 人才储备也相对不足。但正是这种差距使得在西部工作的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远远大于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人生比的是成长速度, 而不是起点高度, 只要努力, 在这片广阔天地一定会大有作为。”
“选择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新趋势, 一方面跟现实因素有关, 如大城市户口名额的缩减、外地单位的待遇吸引等,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毕业生不再仅仅将薪酬、地域作为影响就业观的首要因素, 而且还将未来发展前景’作为其中一个因素重点考虑。”福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认为:“这也是更成熟、更有远见的就业观念。”
“这不仅是一个选择, 更是一种信念, 一种价值”
“是用20年的时间打拼房子车子, 做别人眼里的精英’;还是在最需要你的领域和地方默默耕耘, 做社会发展的栋梁’?”经历了将近两年基层工作的磨炼, 赴甘肃支教的漳州大学生陆琴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显然更多了一份价值意义上的探寻。
陆琴, 是笔者这篇文章的灵感之源。在和家人去平遥旅游的路上, 碰见一个潇洒美丽的背包姑娘, 独立, 爽脆, 那就是陆琴。之后很惊喜地发现居然是福建老乡, 于是一路结伴而游, 熟悉之后知道小陆居然在甘肃支教, 利用小长假在附近旅游。这是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支援西部的大学生, 居然是如此的潇洒, 真真有些书中人的味道。然而陆琴却说:“说实话, 刚到甘肃时, 连学生都不理解我, 刚一照面就问老师, 你来我们这儿锻炼多长时间啊?’我当时就懵了, 有种不被认可的感觉。”可也是这种窘迫让他开始琢磨选择背后的意义:“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激情来走马观花’, 更重要的是激情过后还能坚守的力量。到西部来、到基层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选择, 更代表着扎根在这里、奉献在这里的信念。”
带着这样的信念, 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从备课、自己做教具、家访, 再到自己撰写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教材, 工作忙的时候干脆把铺盖卷都搬到了办公室。就这样, 孩子们的笑脸越来越多, 她在甘肃这片热土上的根也越扎越深。
如今, 工作繁忙的陆琴在不多的空闲时间里还多了个重要任务为师弟师妹们的就业选择答疑解惑。而这样的思考, 也被她灌注在了倾心交流的一字一句中。
“朋辈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有次跟学校的一位教授开玩笑说, 专业老师一句话的引导抵得上就业老师一万句话, 教授说, 亲身经历过这个重大选择的师兄师姐的一句话比专业老师的一万句话都管用!”在这个毕业季, 眼看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在同龄人的带动下, 心中对那个要“去向何处”的问题有了更成熟、更笃定的答案, 陆琴语气轻松地打趣。
也是在这个毕业季, 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陆琴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了“大都市的路很平, 但是很挤;西部的路崎岖不平, 但是很宽”的箴言。
而在这样的笔触背后, 原本只是星星之火的“孔雀西北飞、基层飞”虽还未成燎原之势, 却也越来越有了欣欣向荣的意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 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党的十八大昭示了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我们要勇于担当, 敢于担当, 肩负起祖国和人民的信任, 唯有如此, 才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 唯有如此才会在历史滚动的年轮中留下属于自己光辉的印记。
大学生就业新趋势 第3篇
从基础做起
“先在一线锻炼,再慢慢往上爬。”毕业于山东一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郑英杰说,他目前签约了山东一家四星级酒店做行李员,薪水算是比较低的,起薪每月2000元。
做出这样的选择,郑英杰有自己的考虑。曾有一些看似更加体面、收入待遇更加优厚的工作岗位摆在他面前,比如市场营销员、秘书之类的,但他觉得应该从底层做起,这样的人在未来竞争中会更有优势。
郑英杰的选择最早是在大三实习那会儿开始渐渐渗透继而根植于他的脑海中的。
“那次两个月的实习彻底改变了我的择业观。”郑英杰说,通过朋友介绍他去了一家旅行社,这家旅行社的老板很能干,旅行社在业内的口碑很不错。
郑英杰刚到旅行社不久,旅行社老板就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老板说,过去他是做导游的,国内外的航线都跑过,吃过很多苦,边工作边学习,学会了5种语言。现在公司能做这么大,与他的基层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
他告诉郑英杰,他不需要没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管理者。
“年轻时辛苦一些,薪水拿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发展潜力。”郑英杰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简单,从基础做起,哪怕苦些、累些、穷些都没关系,把一线的工作先摸熟了,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而理科毕业生周恒在择业上更关注公司的发展空间以及未来的晋升空间。他认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公司竞争能力的提升,行业的前景比公司的实力更重要。“因为刚毕业,不能片面强调工资和待遇,要肯吃苦,从基础做起,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让我更有拼搏的动力和信心,也能为我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机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对公司有贡献,自然是会有回报的。”除此之外,周恒认为企业提供的除工作之外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尤其是住宿环境,“在公司里多脏多累都可以接受,要是回到宿舍不能安心睡觉就难以安心工作了。”
到二、三线城市工作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的调查结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就业时,把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甚至更基层。
陆扬是广东一所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由于是汕头人,他首选回家工作,其次才是广州就业。陆扬说,他的第一份简历就是投给汕头一家公司,其次,投给了广州的公司。在他看来,汕头的工资水平不比广州差,交通也便利,而且在老家便宜多一点,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相互帮助,过年过节的朋友聚会也热闹;另外,所学致用,服务家乡,是他的一个小小心愿。
在广深等一线城市工作,经济压力大,精神压力也大。陆扬以为,假如选择留广州,那么一定要选具有相称分量的企业,知名度高、可托度高、能提供不错的待遇和福利保障。
刚刚毕业于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林琳早在毕业前就找好了工作,到天津一所中学当老师。
林琳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在毕业前就海投了许多简历,最后有两家都同意录用她:一家北京的科研所,一家天津的中学。之所以选择去天津,林琳认为,北京这种大城市,人多、交通拥挤,房价又太高。像她这样的工薪阶层,要想买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天津相比北京来说,人少,房价又便宜,更适合她居住。
考上哪里去哪里
毕业于吉林省一所大学的王莹无奈地说,为了参加公务员考试,她甚至一个星期没出门,睁开眼就看书,看各种“公考”资料,连说话都是公文的格式。
从今年一月起,王莹就一直在为各种考试准备,用她的话说“自己的头都考大了”。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委顿,招聘市场相对冷清,而对于她这样法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工作并不好找。几场招聘会下来,她把宝就押在了各种考试上。考研可以继续深造,考公务员可以捧上“金饭碗”,考律师执照能当律师,考教师可以有份稳定的工作……
像王莹这样等待公务员考试以及事业单位招聘的人数,占到了应届毕业生的40%以上,这些考试通常在二月份开始,连续考到八月份。“研究生是二月份考的,公务员考试是三月份,四月份又参加了教师招聘,我和同学都一场一场地去考,因为现在参加考试的人很多,难度很大我们每个月都会为考试奔波。这么多的考试,为我们就业提供了不少途径,这些考试只要考上一个,工作的问题就解决了。”王莹说。
由于公务员考录打破了地域、户籍、身份、专业的限制,降低了门槛,给更多的人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一年时间,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的董倩参加了湖南、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等10个省市的公务员考试。她说:“现在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也参加过招聘会,参加次数越多反而越没有信心。身边也有参加工作的朋友,他们的感受都是竞争很激烈,弄不好就要被淘汰。公务员就不一样了,即使无权无职,但在社会上还是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而且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工资也逐年上升,医疗保险等更有保证,最重要的是没有失业压力。”
据了解,在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抱着和董倩同样的想法,他们都希望能一步到位,找到一个稳定的“饭碗”,而公务员在学子心目中成了“工作稳定+福利好+社会地位高”的代名词。
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 第4篇
一、高职外语类专业就业现状、远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高等职业院校外语类相关专业主要面向国内大中小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相关涉外机构培养文职、商务、外贸、服务、管理等岗位所需应用技能型人才。目前, 全国就业专业排名显示, 外 (英) 语专业已呈现相对饱和状态, 但是涉外相关专业的需求依然呈上升趋势。教育部2007年11月份公布的信息, 2004年起,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已经连续4年保持稳定增长, 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 到2007年全国有10个省份的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了本科初次就业率水平。2011年6月9日, 麦可思发布了对2010届本专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
麦可思对2007~2010届毕业生的求职与工作能力的调查结果表明, 高职院校就业率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 并正在逐渐缩小与本科院校的就业差距。专科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基本达到了招聘单位要求, 在职业技术领域显示出熟练的应用技能。尽管专科院校的就业率在相对稳健地上升, 但仍不可忽视就业竞争的激烈。外语类高等职业院校在核心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以及择业取向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伊始外 (英) 语水平差异较大, 而高职外语教学更注重培养应用技能, 因此高职毕业生的综合外语竞争力弱于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体系不够完善, 不能胜任有深度的工作等。另外, 近年各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火热, 但是社会对外语专业岗位的需求却在相对递减。据此, 有人质疑学习外语的必要性, 提出“外语教育浪费论”的观点。程晓堂等认为这是源自功利主义外语教育观, 语言作为人心智发展的重要工具, 可以起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程晓堂、岳颖, 2011) 。鉴于网络发展和国际交往频繁的社会形势, 用人单位非但没有降低对外语技能的要求反而逐渐升级, 从对外语证书、学习时间的要求, 逐渐扩大到对外语交际和实际操作的要求, 这显示了外语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外语类高职院校则不仅要将外 (英) 语作为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更要作为必不可少的核心竞争力。
二、二语习得理论对高职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启示
(一) 二语学习与习得 (acquisition) 环境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认为, 学习者习得语言是在无意识或下意识的状态下进行, 这不同于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学习过程。Lightbown将“习得”一词与Krashen的相区别, 认为习得是在没有进行元语言指导而无意识地发展的语言能力, 而学习则是指接受的正式的显性语言知识传授而获得有关二语言的语言知识 (Lightbown, 2000) 。当代高校的外语培养目标, 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语言知识 (knowledge) 更要具备语言能力 (competence) , 而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在高职院校培养第一线应用型外语人才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多位语言学家也曾表明懂得语言规则并不意味着能够应用于交际互动中, 知识的获得并不等于应用能力的掌握。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 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体验, 语言在交际使用的过程中习得 (王初明, 2011) 。因此, 对于外语类高职院校, 应将语言学习环境与习得环境相结合,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创造更大的发挥和应用空间, 使学生有意识的“学”, 转换成自然的“习得”和内在的能力。
(二) 输入——输入强化——吸纳——习得过程
输入是指学习者所遇到的在交际环境下或背景中的语言片段, 也称为原始语言资料 (Schwartz 1993) 。但是, 作为有效的输入需要满足两个特征, 即输入必须包含某种可理解的信息;这个语言输入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但对于输入是否必须被有意识地感知, 存在争议。以Schmidt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输入的语言特征只有在能够被学习者意识到时才是有价值的。某些学者如Tomli、Villa等认为, 输入并不一定需要被有意识地感知。无论对输入认识如何, 研究者一致认为输入对学习者进行二语习得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也是习得的重要途径之一。输入强化是对输入的加强, 是在语言教学中有意使用的教学技术, 可以有意凸显第二语言输入的某些特征, 从而引起学习者对这些特征的注意, 达到促进二语习得的目的 (Sharwood, 1993) 。王初明 (2011) 认为, 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体验, 其习得自然与语言接触量的多寡有关, 语言接触频率顺理成章被视为语言习得的一个机理。
输入和输入强化理论在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中可以起到引领和巩固的作用。对于以工作为导向的高职外语教学, 职业化的内容输入、交际任务的实现是语言学习的关键。专业课上或是课下, 有意无意地获得某些有意义的语言符号, 甚至是外语形态的专业术语符号, 这就是一种输入。若有效吸纳输入并进行有意义输出, 则需要进行特别强化。外语教学中反复大量地呈现此类有意义的输入或突显这类符号的特征就是强化输入。这是二语学习与二语习得相辅相成的协同过程, 是教学环境和自然环境下语言获知结合的过程。
(三) 学生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Ehrman和Oxford总结了9个学习者与二语学习相关的学习风格, 其中影响最为明显的风格包括学习者的感官喜好、个性类型、概括方式和生物差异等4个方面 (Oxford, 2003) 。对于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而言, 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不仅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因势利导, 也可以使学生发现积极的学习策略, 挖掘自身特长。例如, 在学习方式上, 既有综合型学习者, 他们通常喜欢交际和互动, 强调意义和概括性, 乐于从语境中猜测内容含义;也有分析型学习者, 他们更注重准确性, 不相信猜测, 愿从更深层次对意义进行分析理解。又如, 在生物差异方面, 学习者对生物节律、饮食和环境的喜好、习惯不同, 进行学习也有不同的习惯和方式。因此, 有晨读型学习者, 也有夜读型学习者;有以食物促学型, 也有因食物分神型学习者, 等等。教师根据学习风格的差异可以鼓励学习者采用某些具体的行为或思维方式, 即学习策略, 来促进二语学习。学习者通常自己在学习中会采用一些学习策略以期达到学习目标, 然而, Oxford认为, 只有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 某些策略才是积极的, 是促进学习的。因此, 对于外语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了解并利用学生学习风格, 引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使其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高职外语核心能力培养新定位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化的教育, 目标在于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因此, 单纯的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外语类专业缺乏职业特色, 就业面狭窄, 因此高职高专的专业建设需要突出职业性与实用性。浙江越秀外国语职业学院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就做了较为有效的尝试和探索: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以外语见长、并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人才;并结合绍兴市乃至全省的经贸、外向型企业较多和涉外人才需求量大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培养涉外经济管理人才、贸易应用性人才, 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 (丁晓洋、单胜江, 2007) 。他们提出的“SPT” (Successful Practical & Talented) 人才培养模式, 即“专业+外语+综合职业能力”的模式, 将多种技能合为一体, 赋予外语以专业的内涵, 职业的导向, 突破了传统的以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来衡量职业外语能力的标准。
外语类高职院校除了外语+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以外, 还应大力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含义广泛, 不仅包括书本知识的学习, 工作岗位所需的如信息搜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等也涵盖在学习能力之列。近年来, 我国加大对高职高专的发展力度, 关于高职院校的建设、改革等研究铺天盖地, 主要围绕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研究中提出了高职发展的一些核心词汇, 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特色专业建设”“双师素质”“产学结合”等, 极力围绕职业就业来推动高职教育发展。
必须承认的是, 无论哪类专业学习都不可能涵盖全部所需知识与技能, 也不能与实践完全吻合, 只有人们在工作中摸索、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岗位操作技能。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从事外语相关工作的高职毕业生, 必定要具备有效的外语相关知识的元认知学习策略与途径, 快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和应对棘手任务的策略方法, 做到沉着应对, 有条不紊才能紧跟职业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产物, 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外语作为工作语言可以传递信息、达到交际或盈利等目的, 但是如果没有交际内容, 外语只是用来装饰的空壳。因此, 对外语类高职院校提出了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 即要培养外语环境下的内在习得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 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
摘要:在就业压力不断膨胀的当今社会, 仅具备高等学历背景和资格已不能满足职业发展的要求。这对于处在就业相对饱和状态下的外语专业而言, 更是充满了竞争和挑战。而对于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来说, 发展专业特色, 培养具备高素质核心竞争力的职业人才是摆在当前的首要任务。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观, 透析了高职院校应如何对学生因势利导以挖掘习得潜能, 并提出了外语核心能力培养的新目标, 即培养外语环境下的内在习得能力和信息掌控能力, 培养以不变应万变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就业饱和,二语习得,核心能力,新定位
参考文献
[1]俞克新.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颠覆性改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7, (03) :3-5.
[2]程晓棠, 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J].中国外语, 2011, (01) :51-57.
[3]Lightbown.P Classroom SLA research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 :431-462.
[4]王初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J].中国外语, 2011, (05) :1
[5]Schwartz.B.D On explicit and negative data affecting competence and linguistic behavio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3, (15) :147-163.
[6]Sharwood.Smith.M.Input enhancement in instructed SLA:Theoretical bas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 1993, 15 (2) :65-79.
大学生就业呈现七趋势 人才派遣成就业新方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