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
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精选3篇)
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 第1篇
一、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哲学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教师的角色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和人格塑造。哲学课教学中, ,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要有爱憎分明的处事态度,充满自信的人生信念,激昂奋发的精神状态,合适大方的穿着,诙谐有趣而又不落俗的语言。必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备心理教育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自觉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感染和熏陶下忘记烦恼,放下包袱,缓解焦虑情绪。教师应自觉加强学习,通过理论讲座、专家课堂、经验交流等活动,强化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和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
二、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这些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讲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结合漫画“我叫不紧张,高高兴兴进考场”,教学生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实验已经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生理、身体状况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能让我们更好地接受生活的挑战,面对各种困难,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凡事不求十全十美”的思想教育。首先,充分利用教材讲清“事事有矛盾”的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十全十美的;其次,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待人生,认识到人的一生要不断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里面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完美。因为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遭受挫折和压力,会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的削弱,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教育学生做事“只求尽心尽力, , 不求尽善尽美”。
讲解到“联系的观点”时,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并学会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乐于交往,尊重友谊。同时,了解事物的历史联系能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能让学生重视集体,关心集体,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建立友谊。
讲到“量变和质变”时,我教育学生要明白“过尤而不及”“乐极生悲”“适可而止”的道理,教育学生要持之以恒,要有坚强的毅力, 要善于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对小毛病"防微杜渐"。
讲到“实现人生价值”时,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自觉砥砺自我,勇于向命运挑战,奋起冲击生命的制高点,铸就辉煌人生。
我们怎样才能发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呢?对同一事物,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之后,才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充分发掘教材中对学生有现实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高中哲学课理论性强,要求我们必须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才能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网络开展多媒体教学,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景,结合教师生动、幽默、充满激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自身实际问题等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如专题讨论课、实践课、辩论赛、 小品表演、网上浏览等课型)。
在教学中运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发挥学生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心理健康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体态暗示法,即运用眼神、表情、姿势、运作、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起到传递、感染、调控、激励等作用,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焦虑情绪,调节自卑心理。上课时我常用“我读书时也是这样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假如我是你” “如果我们”等语言,通过这些语言的运用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化解焦虑、自卑、怯弱、孤僻等不良心理, 同样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训练,使其在实践中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向我诉说自己的苦衷:“自己很愿意学习,也很想学好,只是缺少耐心和毅力,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事事待到明天做。有时也抱怨自己,感到自己懦弱,毫无斗志可言。问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今天?”对这类学生在理论上开导的效果是很有限的,必须在行为上给予指导。我布置他们做这样的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安排好第二天的学习生活计划,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求他们要玩就玩得痛快,要学就学得踏实。 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学习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课后,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写一条能激励自己的座右铭,把它贴在课桌上,写在日记本的扉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学习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内容后,要求学生遵循学习规律,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中把握遗忘规律以巩固知识,提升学习信心。
摘要: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哲学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哲学知识渗透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利于中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哲学教学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也极大地丰富了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和内容,增强了政治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政治课备受学生欢迎。
哲学心理学 第2篇
概述
哲学是孕育科学心理学的渊源,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发展的源泉和必要的知识资料,它的状况决定着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哪一种心理学体系,都不可能在空白的基地上建立起来。纵观整个心理学史,心理学的每一次变革均来自于哲学的变革,而且心理学始终以一定的哲学作为方法论的指导和理论基础。从心理学独立开始,经验批判主义到构造主义心理学,实用主义到机能主义心理学,机械唯物主义、新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操作主义到行为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到格式塔心理学,唯意志论和唯能论到精神分析心理学,结构主义到日内瓦学派,实证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存在主义到人本心理学等等就明证。哲学观点是心理学发展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它们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面貌。
一、哲学心理学的性质和对象
(一)哲学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在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前,是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此时的心理学史具有明显的思想史的特点。主要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和阐释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理论。在此阶段,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来兼任。不研究具体的实证问题,主要探讨灵魂或心灵的本质、结构、范畴和功能等一系列比较抽象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和中世纪主要为灵魂;17世纪至19世纪以前主要为心灵;19世纪后期主要为意识。
(三)哲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不采用实验的方法,主要运用观察、猜想、推论和思辨的方法。
二、哲学心理学的思想线索
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围绕着如何理解灵魂、心灵、心理的本质,沿着四条主要的思想线索发展:(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 思想。(3)十七至十九世纪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4)十七至十九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最早的灵魂观念是以万物有灵论的形式出现的,灵魂的本源、基质、机构和过程,皆是古希腊罗马心理学思想的主要问题。其中,又以灵魂本质,即心身关系、心物关系为基本问题。古希腊罗马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以原始宗教神话中的万物有灵论观念为心理学思想的萌芽;以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两种心理学思想为主干;以亚里士多德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为总汇;以亚历山大城学派的生理学心理学思想为补充;以官能心理学的形成为归宿。
图1古希腊罗马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古希腊罗马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家,发展了万物有灵论的原始神话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倾向,用自然物解释灵魂的本质,把灵魂看作是物质普遍具有的特性,表现了物活论。与此相对立的,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家,发展了万物有灵论的原始神话中的唯心主义思想倾向,用超自然物解释灵魂的本质,把灵魂看作是先验的永恒理念,表现了一种比较典型的先验论。亚里士多德既吸收了原子论心理学思想家将灵魂理解为物质活动的思想,又吸收了吸收了理念论心理学思想家将论混理解为主题观念性的思想,认为灵魂是有生命物质吸收外部客体的特有方式,表现出了生机论的心理学思想。奥斯古丁把官能分为记忆、理智和意志三种,形成了官能心理学。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三条线索:第一天线索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第二条线索是中世纪传入欧洲的阿拉伯学者的心理学思想;第三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
图2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欧洲中世纪,心理学思想也成为维护宗教信仰的工具。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是欧洲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想。它以神化的官能心理学思想和反教会的感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的对立为其主要内容。其中,阿奎那的神经官能心理
学思想属于经院哲学内部正统的心理学思想,而培根、司各脱和奥康的反教会的感觉经验论心理学思想则属于经院哲学内部的异端心理学思想。在此之前,阿拉伯学者伊本·西拿的生机论心理学思想、伊本·阿尔·海塔姆与伊本·路西德的视觉心理学思想也对中世纪欧洲的心理学思想产生巨大影响。文艺复兴开始后,哲学心理学的思想重点转移为复兴亚里士多德以前各派的学说。达·芬奇的心理学思想是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学思想的重要成果,以人文主义为其思想核心和基本精神,即反宗教神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
(三)十七至十九世纪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
17至19世纪,英法两国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是近代欧洲哲学心理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在此时期心理学仍属于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笛卡尔和洛克两派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心理学的思想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理论特征,并以联想主义和感觉主义为两种表现形式。最终心理学思想以机械决定论为理论模式。
图3 17-19世纪英法两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1、联想主义
联想主义主要是在英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笛卡尔、霍布斯是联想的机械论模式的先驱。“联想”这个术语是洛克先提出来的。贝克莱说明观念的形成依赖于联想。休谟探讨了联想的基质和法则。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哈特莱,坚持用联想解释各种心理学现象,并力图用神经振动说来揭示联想的生理机制。苏格兰学派对联想的机制、种类、规律等均有重要论述,对冯特心理学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感觉主义
感觉主义主要是在法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法国经验主义心理学思想的特殊理论形式。拉·美特利、孔狄亚克、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坚信感觉是心理的唯一来源和基础,完全肯定感觉的可靠性。他们虽然正确地认为感觉是外部事物对感官作用的结果,但却极端夸大感觉的作用,把一切心理现象均归结为变相的感觉或感觉的堆积。
(四)十七至十九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
在17至19世纪的荷兰和德国心理学思想属于理性主义的范畴。理性心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心理活动的主动性、自因性和统一性。坚持人的心理是一种主动活动的、富于理性的固有观念,即把一切心理作用都归结为不同程度的理性。理性主义直接来源于笛卡尔、斯宾诺莎,德国理性主义始于莱布尼兹,继承者为沃尔夫,黑格尔则进一步做了高度发挥。理性主义有两种理论形式:一种是官能心理学;另一种是统觉心理学。
1、官能心理学
官能主义起源于古代,盛行于18世纪,沃尔夫把官能心理学系统化,提出心灵结构二分法。提顿斯则把人的心理分为理解、感情和意志三种官能。康德又把人的心理分为认识、感情和欲望三种基本官能,即知、情、意三分法的典型代表。
2、统觉心理学
统觉最早是莱布尼兹提出的,把统觉视为“自我意识”。沃尔夫认为统觉类似于“注意”。康德对统觉做了专门论述,把统觉看作是人的一种先验的综合统一的认识能力,含有“整合”的意思。赫尔巴特提出统觉团学说,认为统觉历来都是观念群集所类化的意识,肯定已有知识经验对人的意识对象和注意中心的制约性。
图4 17-19世纪荷兰和德国理性主义心理学思想发展的逻辑线索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三、小结
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当哲学从思考宇宙的本源、世界的结构等“自然哲学”的问题,转向研究人类本身的问题,心理学开始孕育于哲学体系之中。并且以哲学心理学的意识形态而产生、存在并且发展。随着哲学的发展,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由研究灵魂,转而研究心灵,到最后的意识。哲学在发展中,离开了较陈旧的理性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传统,虽然仍然关心许多同样的问题,但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越来越具有经验主义、原子主义和机械主义的特征。
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 第3篇
摘要:我国古代的哲学家就已经研究了音乐学习心理的一些列问题,还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供了相对应的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样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点,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上,我们也遵守相对应的教学方法。顺应儿童本性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儿童声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顺应儿童爱玩的天性,以及培养他们对学习声乐的产生兴趣,使每一个儿童学会认识声乐、把握声乐,养成对唱歌有积极态度,更重要是让儿童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学习哲学
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平时,我在准备教学课程也会参考国内外儿童声乐的教学方法,并融入一些自己在大学学习中对声乐学习的体会与感受,再加上实习期间对儿童性格特点的局部了解,深刻体会到作为儿童声乐教师必须把最愉快的歌唱状态表现在他们的眼前,激发每一个儿童声乐学习的潜质以及让他们能真正的感受歌曲,从而积极地表达出来。
一、兴趣是声乐学习的基础
之所以把兴趣作为声乐学习的基础理念,是因为兴趣是人对事物或者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积极和肯定,然而去产生投入、了解和探讨的心理。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对感兴趣的人和事物,大家都会主动愉快地区探索,致使整个活动过程或认识过程不成为一种累赘。“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托尔斯泰说的,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相比早被我们认识到,儿童碰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定会促进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而他们对声乐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聚精会神的投入其中,甚至他们内心对音乐的感受都会多彩多姿。因此,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的精神力量。
二、注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
我们成年人不能用压制和怀疑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儿童会有自己体会音乐和感受音乐的方式,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有不同的体会。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去表达音乐,之后给予认同和鼓励。如果孩子提出与现实相反的想法,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去否认或者忽略,而是从各个方面引导孩子们往实际点发展。例如有一次课堂上教学时,某儿童认为很欢快的儿歌《打电话》是忧伤的,我没有立即否认他的说法,而是通过问他:“假如好朋友打电话来关心你再哪里,你会不会很开心?”这样的问题来引导他明白这是一首快乐的歌曲,从而多长几次后,他真的接受这首歌曲是欢快的情绪。
所以,这种引导以及给予鼓励,儿童才会更主动地和他人畅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选择适合儿童演唱的歌曲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儿童年龄和提点的歌曲素材对于儿童在声乐兴趣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歌词移动、旋律简单、去掉换了、曲风向上这些都是选择歌曲必须考虑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应该加入各个类型的作品。比如:动画片插曲《蓝精灵》、新时代性的`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等。
教材的选择,对于是否能培养儿童对声乐感兴趣作为教学内容及其重要,它是实现声乐教学的基础。一首好的声乐作品或是声乐教材首先是紧贴儿童的本性特点,表达他们的心声,也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含义,或是抒发一种欢快热闹的画面,或是衬托一种仙境般的梦幻,会使孩子心灵萌发一颗美的种子。
创造开心主动的学习气氛,重视、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个开心、自在、和谐的声乐教学氛围,这样儿童才能积极、快乐的进行声乐演唱。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动作幅度大、有趣;教师语气童趣化;表情夸张、丰富,那么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的投入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老师的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影响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孩子们会因为我们夸张的动作对所讲的内容集中精力去听,孩子们也会因为丰富的表情对我们有一种亲切感以至于积极配合。比如老师用很优美起伏波动大的情感区范唱一首新歌曲,孩子们听着舒服学起来当然也就更积极。我觉得作为所有儿童教育者都应该在这方面努力做好,那么创造一个主动开心的学习环境就不是一件难事。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和关注每一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理念,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我们都要及时发现,促进学生感到被重要和关注的快感,从而更加积极向上的完成课程学习。不可否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能力也都各有差异。所以,教师就要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在声乐课程总收益,并使他们在音乐文化素质上得到提高,从而去享受声乐学习中的快乐。
教师及时发现儿童的闪光点,还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心里都会感到自豪成功的喜悦,自信心也就有所提高。我在自己的教学课程上设计了一个奖励制度,每个环节表现较好的孩子,我都会马上奖励一张动画贴画,快下课前宣布贴画最多的那一个就是本节课的“音乐小精灵”。通过这种方式来肯定他们的表现,利用上课过程中的斗志力和挑战力使他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更是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趣。当然,我们也会遇到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哪怕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好的表现,我都会极力表扬,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对声乐学习有足够的耐性心。
三、使多种音乐活动融入声乐教学
“全面发展”是我国始终都坚持教育方针,所以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也一样秉承着。
利用适当的发声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课开始的时候,我设计了两种有趣的发声练习来调动学生最初的注意力,这样学生能尽可能马上进入上课状态。第一种是问候式的发声练习:跟着钢琴旋律,师生之间的互动问候。曲谱如下: 1 2 3 4 | 5- | 5 4 3 2 | 1- |┃
(教师) 小朋 友们 好,(学生) 莉莉 老师 好!
如果发现有的儿童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我会单独和他来一次相互问好。曲谱如下:
1 2 3 4 | 5- | 5 4 3 2 | 1- |┃
(教师)X X 你 好,(学生)莉莉 老师 好!
第二种是模仿式的发声练习:学习某些动物不同状态的叫声跟着钢琴旋律进行发声。曲谱例如:1 2 3 2 | 1- |┃
喵喵 喵喵 喵
通过多次课上的实践来看,儿童对这两种导入适应得很快,开声和节奏练习都训练到了,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让我可以轻松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内容。
声乐学习中融入节奏练习
在当今儿童声乐教育中,传统的学科教育着实影响很大,时常与音乐审美出现对立的现象。例如很多教师机械性的进行乐谱和音符练习,还有枯燥的识谱,从时值开始着节奏训练,着重旋律等等。这种死板的练习对于儿童来说根本无法接受,更何况还要孩子们有审美体验,而必然对声乐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声乐学习中节奏练习有很重要的意义所在,然而作为儿童教师可以采取特殊方法来训练。曾经我在一个集团对儿童音乐教师的培训课上,研发员把各个音符编成了几首儿歌以便儿童可以更快的掌握,这个方法对我启发很大。而我是通过布谷鸟的鸣叫、马的脚蹄、火车行进、闪电等声音来设计二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等。进行这种节奏训练,主要是培养儿童可以把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和声乐学习相结合。
儿童真正记住每个音符以及在歌唱中运用还需要综合性的反复练习。我是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些音乐节奏卡片,然后在课堂上把之前学习的节奏型两个或三个组合让孩子们用手拍出来。这样既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也是很有意义的训练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四、声乐学习中贯穿于律动表演
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歌、舞、乐三位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
在声乐教学中,孩子们歌唱时跟着节奏用手、脚、头做各种舞蹈动作,我认为这样不但增添了课堂上的气氛,也上孩子们注重旋律的变动和节奏与动作的结合。当然我会根据每首歌的曲风、情绪来编排适合儿童的肢体律动,以至于每个孩子都可以再声乐教学中身体协调性、韵律感、观察力和表现里全面发展并得到提高。通过多次实践成果,我认为可以把音乐课特有的律动舞蹈安排在一节课总结的环节中,这样孩子们会对下节课抱有期待的心理,也是对刚学完新知识后的一种放松活动。
个别音乐活动,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的动作、表情。种种律动表演都是希望他们可以在声乐教学中享受轻松、愉快的环境,可以满足自己的想象思维和创造力,能够使儿童有一个开朗、活泼的性格,更重要是将音乐活动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儿童对情感的体验。
在歌唱中,儿童能够亲身感受和体验音乐学习的快乐
我对快乐教学的理解是: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通过采取一系列含有技巧、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的态度去接受教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国内外教育家都认为唱歌是儿童音乐学习的一个必须活动。每个儿童与生俱来就喜欢唱歌,通过唱歌来表达心情的预约,享受音乐中的美,增强创造美的力量。儿童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往往需要耐心引导儿童从最浅的了解到被歌曲的情绪而感染,能够全身心的表达歌唱表演。在引导时,老师要不离激发他们对歌曲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享受无穷尽的美、扩大着音乐视野。
一首好的歌曲行音色、节奏感、力度到和谐的伴奏,用这种完整的方式让孩子们领悟这首歌是那么有趣,从而喜欢它,并很愿意学习它。每节音乐课开始,孩子们都是听着与本节课相关的音乐进教室并入座,意义在于区别其他学科音乐课有独特的地方。孩子们学习歌曲的开始,我会富有感情的范唱,儿童则带着对歌曲情绪或内容一些简单的问题去聆听,也算是他们对新歌有一个初步的体验和了解。之后,为孩子们讲述歌曲的音乐背景、曲风特点以及重难点,让他们对歌曲有更加主管的印象和认识。在学唱过程中,我激励鼓动孩子们每字每句都富有感情,并夸张大胆的进行各种表情流露和身体律动,使他们自主抒发情感、发挥创造力、感受学习中的快乐。
小结
儿童相对于其他年龄的学生在声乐教育者方面应该实行特殊的方法。顺应儿童本性可以使儿童在学习时轻松、愉快进行教育活动,最可贵的是每个儿童的艺术素养能获得提高,作为一名年轻的儿童声乐教师,我还需要不断的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声乐技巧上的学习,用丰富多样、现金新颖以及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法来完整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见解更多国内外的音乐教育知识,从而在时间中不断提高自己,让更多儿童在顺应本性的基础上愉快的歌唱并享受声乐的海洋。
东北大学哲学心理系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