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单独证明材料范文

来源:漫步者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单独证明材料范文(精选14篇)

单独证明材料 第1篇

(单独二胎证明)

(身份证号码)与

(身份证号码)于

****年**月**日结婚,婚后

****年**月**日,生育1男(女)孩,名叫

,该夫妇现只有一个男(女)孩,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根据《江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条例》第九条第款规定,符合再生一胎条件,同意呈报再生一胎。

乡镇计生办

盖章签字:

签字盖章:

****年**月**日

(独生子女死亡证明)

(身份证号码)与

(身份证号码)与

****年**月**日结婚,婚后于

****年**月**日生育一男(女)孩,名叫

。该小孩

由于

病(或者其它原因)于

****年**月**日死亡。该夫妻之后未生育过小孩,未抱养过小孩,情况属实。

乡镇计生办

盖章签字:

签字盖章:

****年**月**日

单独证明材料 第2篇

兹有XXX(身份证号码)和XXX(身份证号码)为XXXXXXXX户籍人员。于XXX年X月X日结婚,双方属初婚,婚后于XXX年X月X日政策内生育壹孩(男),取名XXX。XXX和XXX属独生子女父母,于XXX年X月X日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或者是独生子女优待证),证号:XXXX。***为该夫妻唯一子女,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或者曾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均于生育子女前死亡),无收养的兄弟姐妹,无违反计划生育行为。

特此证明。

单独证明材料 第3篇

一、城市房屋“符合规划的证明”材料的历史演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我国关于城市建房审批规定的演变, 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建房审批无一定之规阶段 (1949年-1978年)

1978年3月8日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结束后, 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下称《意见》) , 第一次明确提出:“大中城市和重点建设的小城镇, 二、三年内都要作出城市规划”。在此之前, 国家对城市并没有要求做城市规划。没有城市规划, 就不存在“房屋符合规划的证明”。1978年以前, 城市的各项建设需要经过何单位批准, 没有一定之规, 各个城市因机构设置不同而不同。

2. 建房应取得建委的施工执照或建设许可证阶段 (1978年3月8日-1984年1月5日)

1978年3月8日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结束后, 《意见》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责成各级建委监督实施”。“城市各项建设, 都要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办理用地手续, 领取施工执照。”1983年6月4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发布《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规定:“城镇个人建造住宅, 须由建造人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开具证明, 向所在地房地产管理机关提出申请, 经审核同意后, 才准建造住宅。”“城镇个人建造住宅, 必须经城市规划管理机关审查批准, 发给建设许可证后, 方可施工。”

3. 建房应取得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的建设许可证阶段 (1984年1月5日-1990年3月31日)

国务院1984年1月5日发布的《城市规划条例》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 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 必须服从城市规划和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区内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 需要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构筑物, 敷设道路和管线的, 都必须向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申请。国家法律另有规定的, 按法律规定办。”“申请进行建设的组织和个人, 经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确定其建设位置, 提出地面控制标高、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立面以及与环境协调等设计要求, 并审查其有关设计文件和图纸, 发给建设许可证后方可施工。”

4. 建房应取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证一书”阶段 (1990年4月1日至今)

1990年4月1日实施的《城市规划法》规定, 建房实行“两证一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制度。作为房屋登记, 只要收取结论性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即可。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关于建房的规定和《城市规划法》相同。

二、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房屋“符合城乡规划的证明”材料的历史演变

1982年2月13日, 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之前, 我国农村建房审批处于无规划阶段;之后, 村镇规划开始成为建房审批的基本依据。农村建房审批规定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 建房没有明确需要经过何单位批准阶段 (1949年-1956年)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制, 之后土地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此阶段, 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没有明确需要经过批准, 可以推定为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决定。

2. 建房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批准阶段 (1956年-1962年)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进入高级社, 取消了土地报酬, 标志着农村土地已归集体所有 (农民原有的坟地、房屋地基除外) 。从1956年到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60条”颁布前, 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 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经过何单位批准;尽管如此, 从理论上应该认为, 这期间的建房应该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批准。

3. 建房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批准阶段 (1962年-1982年)

1962年9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 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 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 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照此规定, 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应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4. 根据地类不同, 建房由公社管理委员会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 (1982年-1986年)

1982年2月13日, 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 (有效期到1987年1月1日) 规定:“审批村镇建房用地, 以村镇规划和用地标准为基本依据。”“农村社员, 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职工和军人, 回乡定居的华侨, 建房需要宅基地的, 应向所在生产队申请, 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 生产大队审核同意, 报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确实需要占用耕地、园地的, 必须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 由批准机关发给宅基地使用证明。”“农村社队企业、事业单位申请建设用地, 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后, 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按该条例规定, 私人使用非耕地建房须经过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 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单位建房应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5. 根据地类和建房主体不同, 建房由乡政府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 (1987年-1998年)

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居民建住宅, 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使用耕地的, 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后, 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 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同时还规定, 乡 (镇) 村企业建房、乡 (镇) 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 由县级以上政府批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 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按照规定, 村民使用非耕地建房只需经过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单位建房和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 无论使用集体所有的耕地还是非耕地, 都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原则相同, 但在审批程序上进行了具体化, 强化了村镇规划的先导作用。如私人需要使用耕地建房、乡 (镇) 企业建房以及乡 (镇) 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 应先由县建设局选址定点, 然后按程序报批。

6. 严管阶段 (1999年至今)

1998年修正发布1999年1月1日起生效的《土地管理法》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相关文件, 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建房, 制订了更严格的规定, 国家对集体土地的管理进入到严管阶段。

一是取消城镇居民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规定, 并将农民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县级政府。

《土地管理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 需要使用土地的, 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 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 或者乡 (镇) 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乡 (镇) 村企业建房, 乡 (镇) 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 由县级政府批准。”“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该法取消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可以使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规定, 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在集体土地上建房是不合法的。此处还将农村村民建房和单位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了县政府, 在此之前, 农民如使用非耕地建房, 乡级政府就有权批准。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的“龙头”作用。

《土地管理法》规定:乡镇企业、乡 (镇) 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 (镇) 村建设, 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 合理布局, 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建设用地, 应当符合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以上规定的出台, 对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进一步明确了村庄和集镇规划、乡 (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龙头”作用, 并强调在建设方式上, 应“合理布局, 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

三是加强转让管理, 严禁占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浅谈如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第4篇

一、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

证明材料一般出自有关单位,文字应规范、严谨,并加盖有效印章。在我国现行的公证举证模式采取当事人主义模式。即当事人是公证证明的主体,公证员处于被动和中立地位,其职能是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加以审查判断,依据事实和法律对当事人所申请的公证事项从公证证明或公证确认的角度给出结论。故此,在我国公证活动中,举证主体为当事人,而非公证员;且公证员对证明材料的审查、核实具有后置性和补充性。

不同的公证事项需不同的证明材料,所以还应按申办的公证种类提交有关证明材料:例如,出生公证、亲属关系公证须提交《出生证》,结婚公证须提交《结婚证》,学历公证须提交《毕业证书》。另外,涉及财产的公证应提交有效的产权证(如《房地产权证》、《山林权证》、《车辆行驶证》、《股权证》、《储蓄存折》等。这些证明材料一般都由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自己提供,由相关的业务主管部门出具。

二、公证证明材料的审查

在公证活动中,公证员应多方位、立体式审查。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的审查应当区分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从《公证程序规则》的规定可以理解为:公证机构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文书的公证,均应审查其行为、事实或者文书的内容和形式是否合法,即采用实质审查的方式;公证机构对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的公证及对文书的副本、影印本的公证,不涉及对文书的内容是否合法的审查,即采用形式审查的方式。

证明材料的审查是指公证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对证明材料进行审查、核实、确定证明材料是否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证明力有无与大小的活动。

1.查证方法

一是分析的方法。公证员对当事人递交的证明材料,围绕证明材料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证明材料间有无矛盾、以及证明材料形式是否合法进行分析,最终确认哪些证明材料有效及效力大小,从而确认事实。二是调查的方法。比如对于证人证言,公证员必须了解证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精神状况)以及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证言形成的环境等。三是鉴定的方法。如对于成年精神病人是否完全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可要求法定鉴定部门进行鉴定。对于不同证明标准的公证事项,应该使用不同的查证方法。对于形式审查的公证事项,除了对于当事人的身份、民事行为能力以及意思表示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递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无需特别的分析和调查,只要认为有合理根据即可认可。对于实质审的一般公证事项,除了对当事人的身份等材料进行实质审查外,对于当事人提交的其他证明材料,一般进行书面分析、审查,得出一个高度严密的结论。而对于实质审查的特殊公证事项,对当事人提供的重要的无疑义的证明材料仍需进行调查核实,由此得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

2.审查内容

一要对证明材料的来源进行审查,即对当事人和证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应从提供的目的、证人和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生理条件、文化水平、证明材料获得的途径进行审查。二要对证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审查,即审查证明材料本身有无矛盾,是否符合逻辑和事物发展规律,证明材料内容是否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或自相矛盾。三要对证明材料的形式进行审查。如证人证言应有证人的签名或盖章;如鉴定结论,应有鉴定机关盖章及鉴定人签名。四要对证明材料的关联性进行审查。证明材料必须与案件事实有着某种联系,因而能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证明材料间必须存在互相印证的关系,即证明材料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相向性。

3.判断规则

证明材料的判断是指公证机构确认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行为。证明材料的查证和判断,两者密切相连、环环相扣。一般情况下,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规定了若干判断规则,公证领域可直接使用。如《规定》第9条规定的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的事实(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已为有效公证证书所证明的事实)等。

对于某些特殊的证明材料,须遵循以下规则来审查:

一是非法证明材料排除规则。公证证明材料的合法性是指证明材料的提供、收集、审查必须符合公证活动的要求。首先验证证明材料的表现或者存在的形式是否违法;其次审查证明材料是否违反公证活动所应符合的程序。

二是对书证的判断规则。当事人提交公证机构的证明材料中最多的是书证,其他形式的证明材料相对而言比较少。故此,公证员应根据公证工作的实践,对书证进行一些梳理:①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在查明印章属实的情况下,公证机构对书证内容可直接认定。②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义出具的证明材料,应具体分析判断。第一,单位非依职权作出的文书,不能认定为有效证明材料。第二,单位在自然人的书面证明上盖章确认的,该份证明材料只能作为自然人的书面证言。单位的盖章只能视为单位对证人身份资格的证明。

综上所述,对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是公证员依法出具公证书的基础,是降低公证员执业风险的保障,是维护公证诚信的关键。利用各种方法完善公证证明材料的收集、审查、核实将是广大公证员在公证执业过程中永远面临的重要课题。

单独胎婚育情况证明 第5篇

该同志其他婚育史为:

村(居)委会签署意见

(公章)

经办人:联系电话:年月日

是否有附页:是□否□

单独二胎证明格式范本 第6篇

_______,性别男(女),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于20____年____月____日与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登记结婚,系初婚,20____年____月________日计划内生育一胎女孩,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_______为独生子女,符合生育二胎政策。

户籍所在地街道计生办公章: 工作单位公章:

经办人:________

办公电话:____________

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二】

________计生委:

兹有____市____镇____村(社区)居民____与____是原配夫妻,他们夫妻俩一生只育了一个孩,也未收养其他子女。该夫妇生育一子(女)取名____,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__属独生子女。

________与____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登记结婚,于____年____月____日生一____孩,________、________属初婚初育。

特此证明。

村(社区)经办人:________

镇计生办经办人:________

市计生委经办人:______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篇三】

我村(社区、单位)村民(居民、职工)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码:________;配偶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

单独二胎父母独生子女证明 第7篇

兹有市镇村(社区)居民与是原配夫妻,他们夫妻俩一生只育了一个孩,也未收养其他子女。该夫妇生育一子(女)取名,身份证号码为:

于年月日登记结婚,于年月日生一孩,、属初婚初育。

特此证明。

村(社区)经办人:

镇计生办经办人:

市计生委经办人:

单独作业人员安全 第8篇

某固定场所内或固定场所之外单独作业的人员都可称作单独作业人员。这个定义既适用于周末或夜晚在工厂或仓库单独作业人员, 也适用于在建筑工地、公共事业岗位、农业及其他领域移动办公的人员。

法律规定, 无论员工正常作业还是单独作业, 雇主都有责任保障他们的安全。所有企业都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工人沟通和利用科学技术定位工人并追踪其行动。

丽莎·波格是美国华盛顿州劳工工业部 (Washington State Department of Labor and Industries) 安全与健康领域的技术专家。几年前, 该部门下属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司发布了一份题为《安全地单独工作:降低单独作业风险》 (Working Alone Safely:Controlling the Risks of Solitary Work) 的文件。文件为保护单独作业人员安全, 建议雇主做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出台防御性措施。

波格认为, 安全的底线就是雇主应制定一套保护方案, 保障员工工作期间的安全, 尤其是在偏远区域或无人照看区域作业时。

华盛顿州劳工工业部发布的文件推荐的保护方案包含: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作业任务是否可由员工单独进行, 并安全地完成;就应急反应对单独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制定清晰的应急预案, 指导员工应急反应;制定单独作业规则, 限制作业人员行为;要求监管人员定期巡视单独作业人员;保持与其定期电话或无线电联系;使用自动报警设备, 监测不到作业人员信号时便可触发警报;核实员工完成任务后是否已返回工作单位或家中。

灰色区域

目前, 政府只有少量关于单独作业的信息资源可供雇主参照。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OSHA) 有些法规语言模糊, 引起了许多问题。例如OSHA 1915《船厂工作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标准》规定, 雇主应该定期巡视单独作业人员, 但是并没有说明“定期”到底为何种频率。若员工单独作业时受伤, 将很难确定该员工何时才能得到同事的救助。5 min后还是5 h后, 还是两者之间的某个时间?

OSHA关于船厂安全的情况说明书对该问题作了解释, 但并未完全将其解决。“执行简单任务的 (船厂) 员工需要在工作班次或任务分配期间联系1次。但是, 对于需要在船厂偏远区域工作数小时的员工, 雇主需要与其进行多次联系, 以保证其安全。”

不论规定如何解读, 员工的安全重担肯定落在雇主的肩上。

波格认为, 企业建立起巡视单独作业人员的机制后, 仍需再次分析问题, 并要求不断地评估工作环境出现的新变化。比如, 新员工、新作业程序, 新设备等, 这类事物应当重新评估, 要思考“当前是否会遇到之前所没出现的问题”。

落实方案

史蒂芬·威尔逊不想在解决单独作业员工的安全问题之前, 让公司发生任何事故。威尔逊是福斯公司 (Flowserve Corp.) 主管安全、健康与环境事务的董事。该公司总部设在得克萨斯州尔文市, 主要生产泵、阀门和机械密封环, 是世界500强企业。现在威尔逊已制定出一套积极的处理方案。

应客户需求, 福斯公司的员工经常要独自到其他厂区进行作业。若员工遇到紧急维修, 有时就要在接下来数小时内单独作业, 休假期间也不例外。

威尔逊说, “我们一直重视单独作业人员安全, 并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 我们的担忧越来越深。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掌握有多少员工正在单独作业, 以及他们的位置等信息, 公司可能会因此而失控。”

大约在两年半前, 福斯公司对单独作业流程作了重新评估。评估后, 公司意识到尽管引进新技术需要高额费用, 但它可以更好地保护员工。不久, 公司便购进92套个人安全设备, 用于全球75个工厂。

威尔逊提到个人安全设备时说:“保护每名员工需要的安全经费在1 600美元到3 000美元之间。”这些设备具有全球定位和紧急报警功能。“从大局来看, 这笔投资与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比起来, 微乎其微。如某位员工因心脏病突发而倒下, 而我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或某位员工严重受伤, 却因我们不知情而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自从购进那批设备后, 福斯公司的单独作业人员没有遇到过紧急事件。这批设备良好地保障了员工安全。

对卢斯·卡明斯基来说, 情况亦是如此。卡明斯基是马萨诸塞州奥本市Spear管理集团人力资源和安全董事。该公司为物业管理公司, 有4个办公地点。员工在单独到缅因州和马萨诸塞州工作前, 都会接受来自警察、消防员和其他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每名员工都配有个人安全设备。

卡明斯基说, “员工们都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如果感觉不对, 那就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公司像培训射击手一样, 培训员工, 让他们相信直觉。他们也接受过降低风险损害的培训。如果公司有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员工, 就会一直雇佣他们, 不想让他们受伤。我们要让员工知道公司关心他们, 这就是关心他们的方式。这种做法将使所有人员受益。”

编译自Safety+Health Magazine 2015年第8期

请别单独用餐 第9篇

山东省青岛市单独二胎单位证明 第10篇

证明

某某某,性别男(女),身份证号码:3702XXXXXXXXXXXXXX,于200X年X月X日与某某某(身份证号码:3702XXXXXXXXXXXXXX)登记结婚,系初婚,200X年X月XX日计划内生育一胎女孩,未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某某某为独生子女,符合生育二胎政策。

户籍所在地街道计生办公章:工作单位公章:经办人:办公电话:年月日(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还必须由一把手签字:)

单独证明材料 第11篇

在 职 证 明

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签证处:

___________(先生/女士),性别

,身份证号

年起在我公司______部门担任_____职务,月薪

元/月。现

(先生/女士)其(子/女),护照号

决定 2015 年

月前往日本

,停留

天,旅行期间一切费用由其(父/母)承担。我公司保证其(子/女)_______在日本旅行期间遵守贵国法律。

单位名称:

(公司公章)

领导签字:(手写)

联系电话:

单独二孩审批材料 第12篇

1.夫妻双方户口本(户籍证明)和居民身份证、结婚证、家庭近期2寸合影照片3张、夫妻双方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本人婚育证明。

2.父母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村(居)委会出具的《独生子女父母婚育情况证明》。

3.父母婚姻关系发生变化的,另外还需提供离婚证、离婚判决书或者离婚协议书。

4.属于被收养的唯一子女,提供民政部门出具的《收养子女证》或合法收养证明;

浅议单独两孩 第13篇

《国家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曾预测, 中国大陆人口总量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13.6亿和14.5亿;高峰将出现在本世纪30年代, 达15亿左右。而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010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实际为13.4亿, 比十年前增加7 390万人。对照19902000年间, 中国人口净增1.3亿。照此发展水平, 2020年应当增长不到14.5亿。《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 中国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 总人口控制在13.9亿内。

根据预测, 如果全国的生育率 (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间所生育的子女数) 保持在目前的水平, 即平均每对夫妇生1.6个孩子左右, 那么到2035年之后, 中国的人口就会开始减少, 到2100年左右, 中国的人口可能只有5亿~6亿人。

中国现在处于一个人口增长的末期, 人口数量虽然还在增长, 但已经是惯性增长的末端。随之而来的就将是总人口的减少, 2013年,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通报经济发展数据时提到, 2012年中国年龄在15~59岁的青壮年人口历史上首次呈现最低, 减少345万人。实际上, 青壮年人口将会持续减少。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很多经济学家的关注。

中国的人口变化过程中, 首先减少的是劳动力。因为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降低, 老年人的减少要慢于年轻人的减少。今后二十年会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最快的时期。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出生的人口非常多, 这些人将进入老年, 所以老年人的队伍会很快壮大。

二、迫切需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原因

(一) 人口老龄化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 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 经历了由传统型到过渡型再到现代型的历史性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也随之从年轻型过渡到成年型再转变为老年型。从总人口的增长角度看, 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从1981年的14.55%。下降到2013年的4.92%。人口整体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 从人口结构看, 老龄化、低生育率以及人口红利消退等问题已经不可回避, 让我们看一些具体数字。首先,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的60岁以上人口规模过亿的国家, 据联合国预测, 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比例的24%, 相当于日本现在的状况。其次,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 中国的生育率仅为1.18, 尚不到世界平均水平2.5的一半。若不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调整,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预计在2015年见顶, 然后逐步下降, 人口红利的消逝已经近在眼前。有研究表明, 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2010年即达到峰值, 随后这一数字会呈现绝对减少趋势, 总体人口中非劳动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即人口抚养比开始提高, 这就标志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 比上年末减少345万, 并且劳动年龄人口会在2023年后将快速下降。劳动力人口供给渐渐减少, 人口红利在逐渐萎缩。

(二) 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

出生性别比正常情况是103~107。目前, 中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 2010年已经上升到118.06, 这直接导致了数以千万的男性“光棍”的存在。数据显示, 到2020年, 中国约有11 200万25~35岁的男青年, 而相应的女青年只有7 200万, 也就是到时候中国会出现超过4 000万的光棍, 形势很严峻。

(三) 独生子女家庭困境

独生子女家庭数量逐年增加, 经典的4-2-1家庭比重增大, 独生子女家庭面临诸多困境。

独生子女家庭宠溺的环境影响到独生子女的性格, 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评价多是“自私”、“自我”、“娇气”, 五伦不全、成长不利、素质偏低, 等等。独生子女因为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 比较孤单, 不会分享和谦让, 有的性格孤僻。独生子女多被娇惯,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就算已经结婚生子仍然会有生活问题, 还依然需要依赖父母。另外, 若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 又只生育一个子女, 家庭结构的赡养压力过大, 小夫妻不仅要对子女负责, 还要承担起4位老人的赡养义务。另一个角度看, 现代社会危险因素过多, 独生子女家庭相应地承担一定的风险, “失独家庭”越来越多, 既是对父母沉重的打击, 也使父母失去养老的保障, 这也是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单独两孩”政策实施的意义

(一) 有利于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第一, 目前调整生育政策, 只会影响2074年以后的老年人口数量, 但是会影响到人口老龄化水平, 2030年会使老龄化水平从24.1%降到23.8%, 2050年从34.1%到32.8%, 2100年从39.6%降到34.3%。显然, “单独二胎”对于近中期的人口老龄化有微弱的下降作用, 但是对长远的人口老龄化有显著的下降作用。第二, 适当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调整生育政策后的十五年,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开始增加, 203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从8.75亿人增加到8.77亿人, 2050年从7.00亿人增加到7.26亿人。第三, 既然增加了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也就必然扩大了老年人口的赡养者规模, 有利于减轻全社会的老年抚养负担, 使2050年的老年抚养比从64.8降至62.5 (15~59人口=100) 。

(二) 有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持续升高已经持续三十年, 近四年出现连续性下降, 但是依然在高位震荡, 在自然生育状态下, 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唯一手段。单独两孩政策可以适度多生, 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定会下降, 但是, 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预计到2020年, 中国将会出现大约3 000万“光棍”。而这3 000万的剩男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养老问题。这些男性娶不到老婆, 等他到了老年之后, 既没有伴侣又没有后代, 那么谁来养他?无形之中社会的养老保障压力也会增大, 在未来的五至十年, 这些由出生性别比结构失衡导致的社会问题都会慢慢显现。“单独两孩”政策有望让这些问题得到缓解, 我们也期待将来生育政策更进一步完善, 这对国家和家庭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三) 有利于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新政策落地后, 随着“两孩时代”的到来, 家庭规模势必会有所增加。一些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家庭, 因需要老人照顾, 也将从“两代家庭”向“三代家庭”转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极大增强, “失独”家庭也将有所减少。

超低生育率使得家庭被简约化到了极致, 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关系简单化、成员流动化已经成为家庭的普遍特征, “4-2-4”的极端简单的家庭数量正在增加。“单独二胎”可以在政策上终止“4-2-1”的家庭结构, 取而代之的是“4-2-2”, 缓解家庭的代际结构, 增加家庭人力资源, 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有利于家庭发展, 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行程, 有利于孩子的教育, 有利于降低家庭风险。单独两孩政策的最大受益点在家庭围观层面。

(四) 增加总人口, 加剧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竞争性

单独两孩政策使得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14.53亿人, 峰值时间比维持现行生育率水平推迟4年, 但峰值人口多增加1 500万, 2050年总人口为13.85亿人, 比保持现行生育率至少增加5 000万人, 调整生育政策对增加人口数量是即时的, 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 例如, 中国耕地资源占世界7%。淡水资源总量占世界6%, 但是中国的总人口数占世界19%。从人口总量的增加上看, 调整生育政策、增加人口总量的影响是不利的, 但是, 净增加的人口规模有限, 并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从需求增加角度看, 受“单独两孩”政策直接影响的行业包括医疗保健和婴幼儿消费产业, 并且可以间接辐射到房地产、家居家电以及教育等诸多产业。就医疗保健和婴幼儿消费产业而言, 增加的需求既包括日常消耗品、奶粉、产检、生育等刚性需求部分, 也包括保健补品、孕妇和婴幼儿特别护理等弹性消费部分。城市居民是受“单独两孩”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 而大龄产妇将显著增加。显然, 所谓的弹性消费对这些人群却更像刚需。以城市大龄产妇为例, 由于生理方面的客观因素和较好的经济条件, 她们更需要也更倾向使用保健用品和要求特别的医疗护理服务, 所以在相关支出上都会明显超过普通的生育过程。当前此类“刚需”的供给明显不足, 除了医疗保健和婴幼儿消费这些直接受益的产业之外, 这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二孩将催生延伸性刚需, 从而使不少产业间接受益, 如教育、房地产和家居家电等。尽管这些衍生受益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但潜力却是巨大。由于“单独两孩”的政策效力兼有短期的积累爆发和相对持久的双重特性, 我们认为医疗保健、婴幼儿消费和教育会成为持续受益的产业。

摘要:2013年11月15日,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宣布了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对如何落实这个政策提出了具体措施办法和意见。

关键词:单独两孩,人口现状,年龄结构

参考文献

[1]桂世勋.单独两孩政策的定位、意义和有序实施[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4, (3) .

[2]方晨, 闫凯.“单独两孩”意义何在?[J].科学世界, 2014, (3) .

[3]何蕾蕾.“单独两孩”政策的原因和影响及其测算方法[J].合肥学院学报, 2014, (5) .

[4]甘贝贝, 韩露.“单独两孩”落地有备方能无患[J].现代养生2014, (4) .

妈妈的单独旅行 第14篇

I remember, oh so clearly, that morning I brought my third child home from the hospital. As I walked in the door, carrying a day-old baby, the home phone rang. Out of habit, I rushed to answer, only to be greeted by a student asking questions about his courses. Looking back, I can almost see that red flag floating over my head, warning me that something had to change.

That filled-to-the-brim schedule went on for years. It was, at first, delightfully exhausting. Predictably, though, it wore me down.

One evening, after a conference with a student, a homework session with a 10-year-old, and a midnight baking 1) stint for a fifth-grade class party, I 2)slumped to the floor. I can’t make another batch of cookies, I thought. I don’t want to advise another student. I had gone from superwoman to broken-down woman, right there in my dimly lit kitchen, with my family all safely tucked into bed.

Pulling myself up off the floor, I realized I had to get out of Dodge. It took me less than 24 hours to make my plans.

“I’m going on a journey,” I announced at a family dinner that week.

“To the mall?” my young daughter asked.

“No,” I explained. “I’m going on a trip–alone–to Los Angeles. And I’m taking the cross-country train.”

A quick flight to a neighboring state held no interest. Rather, I pulled out the 3)Amtrak map, selected their longest route and reserved a ticket to Southern California.

I had never had much desire to visit Los Angeles. But a not-so-appealing-to-me place and a lengthy journey—was a draw. I didn’t want to spend my days rushing to tourist spots. That was the type of vacation I’d taken with my children for years. On this trip, I wanted no agenda, no plans.

And so, on a frigid winter night, I boarded a train in New York and headed for Chicago, where I’d switch to Amtrak’s daily sleeper to Los Angeles.

Almost at once, I felt the stress fade away. I was assigned my own room—well, more broomcloset-like, than room-like—but nonetheless, beautifully my own. A porter turned my seat into a bed for me each night, and I was rocked to sleep by the 4)chugging of the engine, the swaying of the cars. I ate community meals and sipped wine in the observation car, lulled into a near zombielike state as the train passed cities, crossed cornfields and tunneled through mountain ranges.

Three days later, rested, I exited at Union Station in Los Angeles. 5)Clutching my bag on arrival, I expected to battle the bustle of a big city station. Instead, my guard was released. Sunshine drenched the terra-cotta-tiled hallways, and travelers strolled casually, free, it seemed, from concern.

For days I walked the streets of Los Angeles. With little interest in the high-end stores and galleries, I spent most of my time on side streets. It was on one of those not-so-well-traveled paths where I met Sebastian, a homeless 15-year-old, who approached me for money.

“Can we sit?” I asked, startled that a boy, not much older than my son, was on his own.

We talked about drugs and goals and his mother’s problems.

“Go back to school,” I said as I folded a bill into his palm.

“Go back to your kids,” he answered, grinning, and wandered away.

The time flew by, without a cent spent at the usual tourist attractions. There were no tours of movie lots, no excursions to the beach. It was an unconventional visit; one not typically highlighted on the pages of a travel section.

During my final afternoon, I hiked the trails of the Hollywood Hills. Alone, I pressed on, awed by the beauty, overcome by the views, and energized by the life flowing through my veins.

More than a year has now passed since that trip and my renewed zest for life has only grown. Within weeks of returning, I signed up for a photography class. I joined a rowing club. I set firm hours for student calls. In short, I fit “me-time” into my busy load.

Yes, I now miss some family dinners in favor of evening rows. And I allow myself midday work breaks, particularly if the lighting is good for shooting pictures. Still, the family thrives. The work gets done. And, wonderfully, my smile broadens.

有好几年,我迷失在工作和养儿育女的忙碌生活中。七点吃早餐,然后挑选衣服,装好背包,出发去学校,开车送孩子们去上体育或音乐课或去朋友家。吃晚餐、做作业、睡觉。在孩子睡觉到带他们游玩、乘车之间的这段时间,我抽空做我“真正”的工作—网络教学和学业指导。呼。

我记得,噢,太清楚了,那天早上我把第三个孩子从医院带回家。我带着一天大的婴儿走到家门口时,家里电话响了。出于习惯,我匆忙赶去接听,原来只是一个学生询问关于他所学课程的问题。回想过去,我几乎看到了在我头上飘扬的红旗,提醒我要作出改变。

那个满满的日程表持续了好几年。一开始是劳累并快乐着的。然而,不出所料,那把我累垮了。

一天晚上,先是跟一个学生开会,接着指导一个十岁的小孩做作业,然后为准备五年级的班级派对在深夜烘培,最后我重重地倒在了地板上。我想我不能再继续做饼干了。我不想再指导学生。就在昏暗的厨房里,我从一个女超人变成一个累垮了的女人,而我的家人正酣然入睡。

从地板爬起来后,我意识到我必须走出困境。我只花了不到24小时来制定我的计划。

“我准备去旅行,”在那周全家一起吃晚饭时,我对他们宣布了这件事。

“去购物中心吗?”我的小女儿问道。

“不是,”我向她解释。“我要一个人去洛杉矶旅行,我要坐州际火车。”

搭飞机一下子飞到邻州没一点意思。于是我拿出美国铁路公司的地图,选了一条最长的路线,预定了一张到南加州的火车票。

我从来没有特别想去洛杉矶旅游。但是,一个“看似不太吸引”的地方和一次长距离的旅程正是我所向往的。我不想把时间花在赶往各个旅游景点上。那是过去几年我和孩子们的旅游方式。这一次,我不想要安排,不想要计划。

就这样,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我在纽约登上了前往芝加哥的火车,到了芝加哥后转乘美国铁路公司的日常卧铺车前往洛杉矶。

我马上就感觉到压力离我远去。我分配到一个单人间—呃,其实更像是杂物间,而不像房间—但不管怎样,那是属于我的美妙空间。每天晚上都有乘务员把我的座椅变换成一张床,伴随着引擎的嚓嘎声、车厢的摇摆,我在摇摇晃晃中入睡。我和大家一起吃饭,在观景车厢中喝点小酒,随着火车经过一座座城市,横跨一片片田地,穿过一个个山脉,我陷入几近灵魂出窍的状态。

三天后,精力充沛的我从洛杉矶联合车站出来。到达后,我紧紧攫住我的包,我预备了要在一个大城市那熙熙攘攘的车站里进行一场搏斗。但我放松了戒心,阳光照进铺了瓷砖的过道,游客们悠闲地漫步,似乎没什么好担心的。

好几天我都在洛杉矶的街道上行走。我对高端的商店和画廊不感兴趣,大部分时间行走在小街小巷中。我正是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上遇到了塞巴斯蒂安,一个向我要钱的15岁流浪少年。

“我们坐下来好吗?”我问他,看着跟我儿子差不多大的这么一个男孩独自流浪,我很震惊。

我们聊到毒品、目标和他母亲的问题。

“回学校去上学,”我一边说一边卷起一张钞票塞到他手里。

“回到你孩子的身边,”他这样回答我,咧嘴笑着走开了。

时间飞逝,我没有在一般的旅游景点花费一分钱。没有去参观电影拍摄地,没有到海滩的短途旅行。这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旅行;不是常见的旅游版面上的亮点。

在最后一个下午,我沿着小路徒步爬上好莱坞山。我独自努力前行,感叹着沿途的美景,震撼于开阔的视野,血管下流动着的生命力让我精神一振。

那次旅行已是一年前的事情了,我对生活重获的热情不减且增。回来几周后,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摄影班,加入了划船俱乐部。我规定了学生来电的时间段。简言之,我在繁忙中给自己安排了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

单独证明材料范文

单独证明材料范文(精选14篇)单独证明材料 第1篇证明(单独二胎证明)县镇村(身份证号码)与(身份证号码)于****年**月**日结婚,婚后*...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