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来源:火烈鸟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精选6篇)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1篇

《论语尧曰第二十》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这一篇侧重谈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以治国为主。第一章古圣先贤的治国方略。第二章孔子谈治国方略。第三章既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这一篇内容的概括。

【原文】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译文】尧(让位给舜时)说:“啧!你这个舜呀!按照天命安排的帝位次序已经落到你的身上了,你要真诚地奉行中和之道啊。如果天下的人都陷入穷困的境地,上天赐给你的禄位也就完结了。”舜(让位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禹。商汤说:“我冒昧地用黑色的公牛来祭祀,明白地向光明伟大的天帝祷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臣仆的善恶我不敢隐瞒,请上帝予以明察。我本人如果有罪,不要因此牵连百姓;老百姓有罪,要归我一人承担责任。”周朝赏赐分封诸侯,让为善的人都富贵。(周武王说:)“即使是同姓至亲,也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在我一人身上。”(孔子说:)谨慎地规范度量衡,恢复废弃的官职,政令就可以畅通了。复兴灭亡了的国家,接续断绝了的.世袭贵族世家,启用被废黜的、遁世的有才德的人,天下的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执政者要重视的是:民生、粮食、丧葬、祭祀之礼。执政者宽厚就能到到老百姓的拥护,诚恳守信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勤勉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公正老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解读】人的成长要走正道,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任何发展都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损益的结果,完全否认传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请教孔子说:“怎么做可以从政?”

孔子说:“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德,就可以从政了。”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给老百姓恩惠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无怨言;追求仁德,却不贪图财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是给老百姓恩惠而自己却不耗费呢?”

孔子说:“引导民众按照他们要获得的利益去做,这不就是给民众恩惠而自己不耗费吗?选择民众能做的事让他们做,他们还会怨谁呢?想要仁德就能得到仁德,又怎么能贪求其他呢?君子不管人是多是少,势力是大是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庄重矜持而不傲慢吗?君子端正穿衣戴帽,尊严目光,使人看到便为之敬畏,这不就是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吗?”

子张又问:“什么是四恶呢?”

孔子说:“不事先教育便杀戮,就是暴虐;不事先通知,而突然要求完成,就是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如期完成,就叫贼害;同样要给与人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这就是酷吏的作风。”

【解读】君亲师三者集于一身,才是好领导。“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是虐者,是暴者,谓之无师教之德。“慢令致期”,是贼害,谓无君王之风。黄侃《论语义疏》中说“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为政之道必先施教,教若不从,然后乃杀,若不先行教而即用杀,则是酷虐之君也。”

【原文】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不可违,就不能成为君子;不懂得礼义法度,就不能立足于社会;不理解他人说的话,就不能真正了解这个人。”

【解读】《为政第二》篇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此,我们才会明白,成为君子是需要长期修养磨练的。不学习礼制、礼节不但没有独立的精神与天地来往,更难以立身、立世。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2篇

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和哲学辩证的角度出发表达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辩证阐述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及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指明设计具有丰富的内涵。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1课时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通过第一节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由第一章的技术介绍向设计进行过渡。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本节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对设计过程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结合学生生活中、身边的实例,使学生充分理解技术与设计间的辩证关系。【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由于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在发展起来,为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础。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学习,学生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基本形成了正确对待技术的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理解了“技术为人服务”的技术理念。3.非认知因素分析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技术蕴涵着一定的科学性和丰富的人文性,容易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2.过程与方法

培养辨证思维,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开阔眼界,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和想像力,丰富学生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技术与设计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案例分析和图像视频演示,还要准备电熨斗、电吹风和一些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学思路】

1、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2、进行案例分析,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3、展开讨论,培养学生对技术设计的情感;

4、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欲望。【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第一章学习,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要产生解决方法,主要通过设计这个手段。因为通过设计,人们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创造性想法具体化,制定出可供实施的具体技术方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章的内容——技术世界中的设计。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和技术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首先,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看图片:航天技术、室内装潢、建筑技术、雄伟的大桥、服装发型、日用产品。什么是设计的涵义?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学生阅读案例: 书写工具

“1884年,英国的沃特曼设计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钢笔。此笔的端部可以卸下,用一个小的滴管即可将墨水注入毛细管。这样,钢笔就可以自由吸水了。钢笔的设计是对鹅毛管吸水技术的改进,而用小圆珠代替笔尖的设计则使得圆珠笔技术得以诞生。如此,制笔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书写工具(笔)的发展过程:鹅毛笔――蘸水钢笔――蓄水钢笔――圆珠笔。电动剃须刀

“电动剃须刀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不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

剃须刀的发展过程:手动剃须刀――大型电动剃须刀――小型便携电动剃须刀。讨论:

(1)结合以上案例,谈谈设计对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

开始的剃须刀体积很大,使用、携带不方便,人们就想设计一种轻便的剃须刀。可剃须刀的主要部件是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必须微型化。无疑,这一设计就促进了电机微型技术的发展。

(1)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设计促进技术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想到哪些?

(p011 的助听器的例子、手机、收录机到现在的mp3、建设技术、信息技术等等。)

教师介绍:录音笔和血管机器人的设计促进了超微技术的发展,现在清华大学已经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细的马达,直径1mm,长5mm,重36mg)请看案例

环保餐具的设计。(快速阅读)

“塑料包装袋引起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并且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人们希望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可降解无污染的餐具正是为实现此目的而设计出的一种替代品。其主要原料为价廉、易得的农副产品的不被食用的部分,利用小麦、玉米、稻米、高粱、红薯等各种农作物的秸杆、稻壳、花生壳、杂草等,制成各种可供一次或多次使用的盒、筷、杯、盘、碗、勺等餐具。环保餐具质硬、耐热、卫生、无污染,而且使用后还可以作饲料或有机肥料。” 讨论:

分析设计在技术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通过设计,可以将技术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使科技成果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填空:

环保餐具的新品质是 设计 赋予的,是通过 设计 实现的,说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3)设计 促进 技术 更新。

富有创造力的设计赋予了技术新的品质,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总结:

1)设计是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技术更新。

2.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达.芬奇(1452-1519)。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飞行机飞上天了吗?为什么?

现代飞机机翼应用了物理学中“空气流速与气压的关系”以及飞鸟翅膀结构原理,这些都是人类在近代所研究出来得科学知识,在飞机的设计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设计要求。

可见,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先进的技术可以使人们的设计得以实现。只有技术发展了、进步了,我们的设计才更容易实现。(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基础)。

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就渴望着象飞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例如:嫦娥奔月、透视眼镜、夜视眼镜、《封神榜》中的雷震子、辛环背上有翅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还有神仙们腾云驾雾等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自行车的发展史

《灯具》这一案例分析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灯具》这一案例分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灯具的设计还将会有什么新发展?

未来的灯具将配有遥控器,能够根据房间的需要变换形状和颜色。而不像现在的灯具这样单一和固定不变。

发光手掌(引导:仿荧火虫,把荧火虫的发光基因移植到人身上);

发光树(评:此树如果培育成功,将给照明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街道和公路两旁都种上发光树„„[学生倍感自豪,全班由此兴奋起来]);

透视灯(笑评:你发明了这种灯,在你眼里我们都是不穿衣服的[全班大笑],学生:我用在科学研究和军事上,教师:希望你尽快设计出来,很多科学家在等着用呢); 阿拉神灯(想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的灯)(评:那太好了,考试时想考100分就考100分„„,[全班大笑]);

长寿灯、美容灯、减肥灯、人体增高灯、发光墙、沐浴灯、发光眼、发光纸、情绪感应灯、思想感应灯、雷电灯等等。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对学生设想出来的灯具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给予相应的评价。最后,教师介绍以下内容:第一代计算机,它的主要部件是真空电子管,体积庞大。当发明了晶体管后,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它的体积缩小了许多。接着,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相继发展,电脑的体积越来越小,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开发新的集成电路材料,即分子开关材料,那时,电脑的体积将被设计得更小,也不再用电能驱动,而是用光驱动了。

总而言之,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使设计的主题更加丰富,设计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设计的效率更高。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来改进现有的产品。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设计,改变了设计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电脑、扫描仪、打印机使得设计手段更加便捷、丰富。小结: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

(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3)技术进步能够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设计手段的发展。3.设计的丰富内涵(教师):应该说,人从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开始了设计。例如早上起床,是先穿衣服呢,还是先刷牙?下午第三节下课后,是先去打饭呢,还是去球场踢球?等等。那么,这是不是我们这本书里指的设计呢?

技术世界里的设计指的是技术设计。它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设计不同。技术设计是根据技术的根本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展示雕像、珠宝、电饭煲、候车亭、电熨斗、电吹风等图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技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技术设计吗?

教师总结:艺术设计一般只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的需要。技术设计往往不但要考虑它的实用价值,而且还要考虑到美观的要求,也就是技术设计要与艺术设计相结合。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是紧密联系的。让学生填写“马上行动”——

根据上文提示,请试着归纳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设计: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操作、实用、寿命、舒适、安全、成本、环保等┅┅

艺术设计:色彩、造型、线条、欣赏、审美、视觉效果、音响效果┅┅ 小结:

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操作、实用、寿命、舒适、安全、成本、环保等

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线条、欣赏、审美、视觉效果、音响效果等 通用技术的设计侧重于技术产品的设计

布置作业:

李静是高一年级某班的同学,现在她碰到了一个难题:入秋以后,风很大,衣服晾晒在窗外,老被风吹掉在楼下,要不就是和别人的衣服缠绕在一起,挺令人心烦的。你能帮她设计一种不怕风的衣架吗? p027 的作业

1.实际上“隐形篱笆”的设计很早就有了,联想《西游记》的《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为唐僧画的“圈”。但现在这种设计才实现,就说明了设计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3篇

《胡狼嗥叫的地方》是阿摩司奥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这篇短篇小说以作者深邃独特的政治、历史眼光反映了犹太人漂泊流浪备受隔离与排斥的苦难历史;也为我们展现了当代以色列人在基布兹的生活图景和独特民族心理, 他通过“复调”的写作手法和宏大的隐喻世界对基布兹“拓荒者”和“流亡者”形象进行刻画, 展现了在传统文化束缚和欧洲现代文化浸染的文化碰撞下的以色列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份困惑。

一、研究理论

“隐喻” (metaphar)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metaphara”, 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古希腊修辞学家, 认为隐喻性是语言和思维不可缺少的特质。1967 年, 语言学家Paul Grice将我们的话语区分为“what is said”和“what is implicated”, 认为我们可以由话语的字面意思推导出“言外之意”, 并将这一理论由语言学应用到修辞学。1980 年,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的方法, 将“隐喻”的研究扩大到更大的领域, 其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及“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仅体现于语言, 而且贯穿于我们的思维及行动。”[1]

“隐喻’”的核心特征就是基于我们的经验, 将某一个概念领域下的本体概念A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下的喻体概念B, 将抽象的、陌生的概念或感情通过隐喻具体化, 通过B体会或重新构建A。隐喻不仅是词汇、语句和修辞的表达方式, 更是思维方式和语篇组织的重要方法。

二、《在胡狼嗥叫的地方》中“动物”与“洪水”的隐喻世界

该篇小说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 以胡狼幼兽被捕、配马的故事贯穿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和加里拉会面谈话始终, 构建起复杂丰富的隐喻世界。

1、犹太民族的苦难历史与现实——“狗”与“胡狼”

两千多年的流亡生活, 犹太人散落在各种文化中却被始终被排斥。在阿摩司奥兹看来, 这是无法逃脱的命运和真实存在的苦难历史, 他通过描写行踪难以捉摸的“胡狼”与守护家园凶恶的“狗”两种相互对立的喻体隐喻出多层次的本体。

“……鲜有人发现胡狼们何时已从隐匿处跃出……唯独基布兹的狗意识到了这如幻如化的一举一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半夜撕心裂肺的狂嗥中掺杂的是嫉妒、威吓和愤怒。它们盘踞于此, 虎视眈眈, 一有风吹草动, 便拽着铁索往前死命扑去, 任脖颈快在顷刻间拧断。”

1.1“狗与胡狼”——对异己的排斥与迫害

西方人通过各种形式 (如解读《圣经》、著书立说等) 诋毁犹太人, 将犹太人妖魔化, 甚至编造犹太人在井中投毒使麻风病和黑死病蔓延的谣言, 他们将清除犹太人当作自己的责任,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东欧的反犹运动、20 世纪西欧对犹太人的迫害, 尤其是纳粹对犹太人灭族似的屠杀让本就流离失所、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 犹太人在环境和生存的逼迫下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成就更是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和嫉妒, 他们一方面迫害犹太人、流放犹太人, 另一方面又强迫犹太人放弃他们的信仰, 放弃他们的文化, 从本质上吞噬犹太民族的文化, 从而达到最终消灭犹太人的目的。

阿摩司奥兹通过“狗”的隐喻, “半夜撕心裂肺的狂嗥中掺杂的是嫉妒、威吓和愤怒”“它们盘踞于此, 虎视眈眈, 一有风吹草动, 便拽着铁索往前死命扑去, 任脖颈快在顷刻间拧断”折射出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排斥、嫉妒、迫害和对犹太人过于敏感的恐惧。

1.2 狗与胡狼——基布兹的“流亡者”和新一辈

在《胡狼嚎叫的地方》这一短篇小说中, 阿摩司奥兹塑造了来自保加利亚的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这一人物形象, 他长相丑陋, 瘦骨嶙峋, 左手少了三根手指, 对马匹和打铁手艺了如指掌, 历经战争后回到以色列, 但是与以色列最初的建设者和“拓荒者”不同, 他没有像他们一样复国的渴望和因此而产生的执着和努力, 他和许许多多后来回到以色列的犹太人一样, 只是徘徊在这个圈子外, 无法打到内圈的“流亡者”“异类”, “直到死的那一天也是”[2]。

“基布兹的狗”这一隐喻恰恰也反映出了“拓荒者”对以色列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执着的守护, 他们对抗着阿拉伯民族 (《游牧人与蝰蛇》) , 他们痛恨后代的不争气 (《风之道》《沙海无澜》) , 同样的, 他们对虽然说着同一种语言, 属于同一个民族的后来者也有一种民族英雄般的优越感。犹太人内部的思想对立也导致了许多的“流亡者、圈外人”和新一辈人无法理解“拓荒者”, 逐渐离开基布兹寻求他们理想的生活。

2、犹太人对欧洲文化的依恋和向往——被诱惑的“胡狼幼兽”

犹太人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使得他们一方面是欧洲人迫害的奴隶, 痛恨着欧洲民族, 渴望回到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也羡慕着欧洲人的文化和生活, 甚至放弃自己的文化、宗教乃至民族身份, 渴望被认可、被接纳, 渴望成为他们的一份子。

“可是这只幼兽, 皮毛柔软, 光滑油亮, 生生被血腥和生肉的气味引了过去。诚然, 它没有愚笨到把自己白白送入虎口。它只是循着那气味前行, 连惦着的步子也是谨慎非凡, 却不知晓它正一步一步跌入深渊……”

“……那爪子不由自主地伸向禁果。利刃的滋味随之而来。咔嚓一声金属的声响, 圈套将其牢牢捕住, 正中要害。”

2.1 被诱惑的胡狼幼兽——少女加里拉

“幼兽”在这篇短篇小说中直接隐喻了少女加里拉, 她白肤色金头发。她的父亲是基布兹的创始人之一, 沉稳干练, 拥有一名领导者与管理者应该有的优秀品质;她的母亲勤于劳动, 与父亲一起在基布兹这片土地上努力工作, 他们都是以色列的英雄, 基布兹的精英。

“她想起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那张丑陋却有点意思的脸……嗯, 我想我还是过去一趟一看究竟, 他为什么会选中我。但我绝不会在那屋里呆上五分钟。”

她害怕并厌恶着丑陋的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 明知接受邀请有危险, 却仍没有经受住外国颜料的诱惑前往, 最终像“幼兽”一样被危险和罪恶所吞噬。

2.2 被诱惑的胡狼幼兽——对欧洲文化的依恋和向往

阿摩司奥兹通过对受生肉和血腥的气息吸引不顾危险而靠近最终被捕的胡狼幼兽这一喻体, 投射到两千余年在异质文化生存渴望被接受并对异质文化产生单方面依恋的犹太人这一本体概念之上。

“噢, 当然还有货真价实的油画布和专业画家才用得上的颜料。实话相告吧, 这一切都是我南美的表弟里奥带给我的……”

“来点儿咖啡?实打实的好货色。巴西来的。我表弟里奥还给我捎了咖啡。”

“……然后我会给你点上一支烟, 美国货, 弗吉尼亚的。”

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在南美的弟弟里奥和里奥捎给他的欧美国家的画布、颜料、咖啡、香烟都是他炫耀的对象, 也是他诱惑少女加里拉到他家中来的诱饵。

少女加里拉对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感到恐惧、恶心, 为了他口中所说的外国的颜料在黑夜中到他的家中。这些都体现了深埋在犹太人骨子里的对欧美文化的单方面的依恋和向往。

3、犹太人对故国家园的爱——被捕的胡狼幼兽

“爱与和平”始终是阿摩司奥兹小说的主题, 《胡狼嗥叫的地方》这篇小说也不例外, 他通过被捕胡狼幼兽这一隐喻表现了犹太人对苦难历史的伤痛回顾、对生存的渴望, 也体现了犹太人对自己故国家园的复兴和建设的爱、热情和执着。

“起初, 它像猫一样慢慢舔舐自己的皮毛。接着又伸出头来去舔那光滑、闪亮的铁夹。好像毫不吝惜地将温暖和爱献给了默默无语的仇敌。爱, 抑或是恨, 都滋养了驯顺。”

欧洲大规模的反犹运动使越来越多的犹太人加入到复国运动中来, 他们以绝无仅有的热情和执着回复自己消失已久的语言, 寻找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 重建自己的故国家园。坚强的犹太人无论是经历数千年的流离失所还是惨绝人寰的种族灭杀, 都始终存着活下去的顽强信念。

重建家园的以色列英雄们对自己的家国奉献了无私的爱, 即使对于民族仇敌——阿拉伯人也以和平和道德的方式来对待。 (《游牧人与蝰蛇》) 作家阿摩司奥兹, 同饱经民族歧视和迫害的犹太人一样, 始终秉持着以“爱与和平”解决民族问题、种族问题, 对民族和世界报以爱。

4、犹太人出生的苦难和罪恶, 关于血统的阴暗史诗——配马的故事

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与加里拉的会面并不十分顺利, 在他们的谈话过程中, 加里拉始终保持警惕, 多次想要逃离, 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通过一杯咖啡使她放松下来并给她讲述了配马的故事。

“…… (种马) 像公牛一样四处顶撞, 打滚, 蹬蹄子, 身体死命骚挠刮蹭, 千方百计想着射精。他不止扯着嗓子嘶啸, 还乱咬一气……母马躬下身, 低下头, 种马一推而入, 一击连着一击。它的眼里布满血丝, 似乎没有足够的空气供它呼吸……似乎, 配种和阉割没啥两样。”

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粗鄙不堪的讲述吓到了加里拉。但配马的故事只是个隐喻, 种马并不是“最壮实英俊”, 而是“最愚笨”“迟钝、性格暴烈”的, 他通过不堪的种马与母马的交配暗示加里拉, 他虽然丑陋残疾, 但却是他的亲生父亲这一残忍事实。

这一隐喻同时也反映了犹太人根深蒂固的宗教罪恶观, 最早的犹太人笃信自己是上帝特选出的优秀选民, 虽然他们在历史中无数次成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俘虏囚犯, 被排挤, 被迫害, 但他们始终认为是因为曾与寄居地各民族通婚导致血统不纯正有关, 是上帝对他们的惩罚和降罪。他们确信是违背了上帝旨意才遭到这样的厄运, 这种坚定的信仰是他们在几千年的迫害中始终保持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原因, 也是他们可以复国的原因, 但是关于他们血统的罪恶却仍深深埋藏在犹太人的心中。

5、犹太民族的心理创伤——有关“洪水”的梦

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讲完配马的故事后躺在单人床上做了个梦, “他选择了一个洪水的梦, 他节目单中最残酷的一个。”[3]

阿摩司奥兹用浩荡的笔势描绘了随着纵横水流席卷而来的黑压压的人群, 这群人黑瘦, 身上满是跳蚤, 恶臭的让人难以忍受, 眼中充满了饥饿和仇恨, 疯狂地毁坏大地的一切, 疯狂的朝西前进, 将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包围, 恐惧感与紧迫感催促他醒来, 也使他发了狂似的将真相告诉少女加里拉。

“洪水”的梦是对犹太人内心恐惧的隐喻, 流离失所, 躲避迫害和杀害。他们的生活缺少宁静与和平, 他们有着沉重的屈辱感和无时无刻不在的危机感, 这种内心的恐惧和危机即使是在他们重新建立的家园中也难以消除, 这是世界和历史留给犹太民族的最沉重的、最无法弥补的心理创伤。

结语: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的《胡狼嗥叫的地方》通过“狗”与“胡狼”、“受诱惑的胡狼幼兽”、“被捕的胡狼幼兽”、“配马”的故事、有关“洪水”的梦五个喻体隐喻了小说中马蒂亚胡 · 达姆科夫和加里拉两个主人公, 隐喻了犹太民族苦难的历史和心理创伤, 以及作者对现实以色列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反思, 也隐喻了阿摩司奥兹渴望用“爱与和平”解决民族、种族、文化冲突的美好希冀。

摘要:阿摩司奥兹自六十年代登上文坛, 便以其冷静沉稳、理性包容的笔触展示了以色列文学的力量, 其处女作短篇小说《胡狼嗥叫的地方》以复调的写作手法, 通过“狗”“胡狼”“配马”等隐喻为读者展现了生活在以色列基布兹的犹太人的生存状态和独特民族心理。隐喻 (metaphar) 本是语言学修辞学的概念, 近年来被应用到思维方式及语篇组织上, 文章从“隐喻”的语篇组织角度解读《胡狼嗥叫的地方》中“动物”与“洪水”的宏大隐喻世界。

关键词:阿摩司奥兹,《胡狼嗥叫的地方》,隐喻

注释

1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4篇

【关键词】文本世界理论 世界转换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一、引言

英国作家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就倍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从儿童文学经典到文化幼稚病之争,从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到回归文学文本Philip Hensher(2000),对《哈利·波特》系列的评论从初期的盲目争论发展到严肃的文学批评,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但无论是正面褒奖还是负面批评,学者们关注的都只是文本本身的元素,如主题、结构、语言等。认知诗学关注的是认知在阅读中的作用,即认知对阅读效果的影响,能够为文学阅读提供新的分析方法,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在该作品中,魔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转换对读者的阅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认知视角解读这些空间及空间转换有助于解释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构建这类奇幻作品。然而,从这一视角出发对此文本所做的文学分析却少之又少。本文试图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运用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一方面,希望能够推进文本世界理论在文学文本分析,尤其是奇幻类的文学文本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希望从认知的角度更深一层地解读这部经典之作,剖析其被追捧和广泛关注的深层原因。

二、文本世界理论

文本世界理论发端于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认知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认知语言学。作为当今认知语言学中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理论之一,文本世界理论是一个有效的模型,它关注读者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建构和保存各种复杂的心智表征,把文本看作是它的分析单位,提供丰富的世界并以此作为理解文学文本语篇的有效方式。Werth文本世界理论将文本分为三个层次:语篇世界(discourse world)、文本世界(text world)和亚世界(sub-world)。其中,语篇世界告诉读者事件的背景知识,如时间、地点、人物等;文本世界是读者对于语篇世界所提供的信息的心理表征;亚世界是指从文本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世界,如态度、情感等。

然而,Joanna Gavins(2005)认为,在Werth的分类中,态度亚世界和认识亚世界之间有重合的部分。另外,他的分类将有的命题态度排除在外。因此,她对Werth的亚世界做了修订:用“世界转换”(world-switch)取代“亚世界”(sub-world),进而把文本世界归为两大类:世界转换(world-switches)和情态世界(modal worlds)。她认为,世界转换就是指由于语篇的时间、地点等的转变而产生的新的世界的过程,如回忆、飞越、直接引语、直接思考等。由此可见,Gavins对于亚世界的分类比更加Werth的更加清楚,也避免了Werth分类中的重合和缺失。因此,她的分类更加可信、操作性更强。本文将采用Gavins的文本世界理论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进行解读。

三、《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文本世界解读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J.K. Rowling用超乎常人的想象、绚烂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瑰丽莹彻的奇幻图景,带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阅读乐趣与欢欣。毫无疑问,这是该作品深受追捧的原因之一。然而,仅是将这些幻想的世界简单的排列组合、描述发生在个世界内的魔幻事迹只会显得故事松散,甚至给读者一种凌乱的感觉,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该作品的精妙之处,也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就在于作者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描述了丰富无穷的世界转换,使得故事浑然天成又不失魔幻色彩。例如:

It was on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that he noticed the first sign of something peculiar-a cat reading a map. For a second, Mr. Dursley didnt realize what he had seen-then 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 There was a tabby cat standing on the corner of Private Drive, but there wasnt a map in sight.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2)

此例的文本世界可用下图来表示:

在上图中,每一个矩形代表一个文本世界;圆角矩形代表的是世界转换。每一个文本世界都由两部分构成,即世界建构元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物体等)和功能推进命题。功能推进命题主要是通过动词来完成的,通常用箭头表示。一般用垂直箭头表示物理过程,用水平箭头表示关系过程。在文本世界图表中,世界建构元素构成了读者对该文本世界的背景知识,而功能推进命题则表示读者对阅读材料在大脑中概念化的认知过程。此例中,文本世界的功能推进命题由一个物理过程、一个关系过程和三个情态世界构成。物理过程“he jerk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gain”表达了Mr. Dursley对于他亲眼所见事物的怀疑和不确定;关系过程“there was a tabby cat”证实了Mr. Dursley的怀疑和不确定。第一个认识情态世界“a cat reading a map”是Mr. Dursley亲眼所见。然而,作为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任何人包括Mr. Dursley,都是无法理解“正在看报的猫”这种存在的,“正在看报的猫”打破了他们的背景知识框架,令他们困惑难解,因此Mr. Dursley对他亲眼所见充满了怀疑和不确定。第二个情态世界是一个由“didnt realize”引发的否定世界。在这个情态世界中,“he realized what he had seen” 被否定,这一否定也是Mr. Dursley再次扭头回看和怀疑自己所见的原因。然而,这一回头并没有消除他的困惑,而是让他“惑上加惑”,因为出现了另一个否定世界“there wasnt a map”,“猫”还在,然而“地图”却消失了!读至此处,不仅是Mr. Dursley,读者也会有相同的迷惑。因此,为了解除困惑,他们继续阅读,于是便会惊讶且兴奋地发现原来小说里现实世界中的“猫”并不是真正的猫,而是魔幻世界中的麦格教授,此时他们关于“猫”会“看报”的困惑便解除了。

又如:

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 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 as though he was about to be sick — he hit the field on all fours — coughed — and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

“Ive got the Snitch!” he shouted, waving it above his head, and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

(J.K. Rowling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997: 191)

上例的文本世界构成如下:世界建构元素主要包括:时间(通过时间状语从句“when the crowd saw him clap his hand to his mouth”告知);地点是“on the ground”;人物有“Harry and the crowd”。功能推进命题由五个物理过程构成:前三个“Harry was speeding toward the ground”,“he hit the ground on all fours” 和“coughed”用来描述哈利的一系列动作。第四个物理过程 “something gold fell into his hand”解释了他咳嗽的原因(他抓住了金色飞贼——魁地奇比赛中最小也是最重要的一颗球)。第五个物理过程 “the game ended in complete confusion”告知读者比赛在众人的一头雾水中结束。众人对于比赛因何结束的困惑正好说明了哈利的非凡能力(因为他在众人都没有看清楚的情况下就抓住了金色飞贼)此外,上例的文本世界中还包含一个认识情态世界和一个世界转换。由“as though”引发的认识情态世界“he was about to be sick”使读者清楚了哈利急速下降狠狠摔在地上的境况;世界转换是由直接引语“Ive got the Snitch!”体现的,表达了哈利对于抓住金色飞贼取得比赛胜利的无比兴奋之情。总的来说,上面的例子虽然只是描述了哈利在魁地奇比赛中的表现,但一系列的世界转换避免了叙述视角单一、叙事方式单调带给读者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也更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像这样充满世界转换的例子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充满世界转换的描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吸引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最终让该作的销量遥遥领先、经久不败。

四、结语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语言的特征和魅力在于它的世界转换。本文从文本世界理论出发,对该作品进行了认知诗学分析。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畅销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的是发生在魔幻世界中的故事,而更多的是因为该文本中几乎无处不在的世界转换。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才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艺术魅力所在;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世界转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才更加如梦如幻、精彩绝妙、令读者神往。

参考文献:

[1]Hensher,P.(2000).Harry Potter,give me a break.The Independent(London),1,01-25.

[2]Fauconnier,G.(1985).Mental Spaces.Cambridge,USA:The MIT Press.

[3]Gavins,J.(2007).Text World Theory:A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4]Werth,P.N.(1999).Text Worlds:Representing Conceptual Space in Discourse.London:Longman.

[5]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 (6):17-25.

[6]马菊玲.哈哈镜里的荒诞‘世界: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文本世界研究[D].河南大学,2008.

[7]熊沐清.故事与认知 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1):79-84.

[8]杨春.文本世界理论视野下《邱园记事》的美学赏析[J].时代文学,2011(8):136-138.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5篇

(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 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

2.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而这座工厂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①是人的头脑中天生就储备好了的 ②离不开客观存在 ③来源于实践和生活④来源于书本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体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

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C.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4.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

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物件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

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学生听课做作业 ②教师给学生讲课 ③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④中美进行钢铁贸易谈判 ⑤第五次人口普查 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历史上,我们的草原曾经如此葱郁茂盛。而今,曾经丰茂的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风吹草低见沙梁”说明

A.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C.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D.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回答7—8题:

7.《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8.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 9.“刻舟求剑”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运动的 ②世界是物质的 ③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④不能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0.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观点A.夸大了物质运动B.否认了相对静止

C.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D.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1.“揠苗助长”的典故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C.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D.要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主要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先设计后施工,才能建成楼房。这一事实说明

A.设计的构想是工程师头脑中产生的B.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物质决定意识

13.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说明①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④意识活动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14.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5.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知是行之始A.①③B.③④C.②④D.①②

16.对于精彩的幽默和笑话,女性的反应比男性更明显,产生这种差异的生理基础源于女性大脑的左额前叶皮质及负责对外来刺激产生反应的伏隔核比男性更加活跃。上述材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C.意识来源于人脑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17.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为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福娃。福娃的色彩与灵感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这说明

A.正确的意识来自艺术家聪明的大脑B.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8.物质、运动、规律三者间的联系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9.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下列正确说明这一论断的选项是

①自然界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②人类社会同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思维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④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事物“什么也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事物和运动的关系

21、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

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22.我国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3.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

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2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固有属性是________。A.联系 运动B.运动 客观实在性C.客观实在性联系D.客观实在性运动/ 2

25.“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

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6.人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规律的客观性服从人的主观能动性33.(2008宁夏高考)阅读数据,完成下列要求。

D.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和创造规律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组织数百位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观测、调查、27.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实验和分析探讨,先后发布了四个“气候评估报告”。1990年报告称“近百年气候变化可能是自然波动,或人为活动,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说明 或二者共同影响的结果”;1995年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和气候系统的影响已经可以“被检测出来”;2001年

A.人的意识是能动的,动物的意识是不能动报告认为,“新的更强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气候变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2007年报告强调,“人类

B.人的意识水平比动物的意识水平高得多 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将这种可能性从2001年的约66%提升到90%以上。

C.动物没有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结合“气候评估报告”关于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

D.蜜蜂的智慧在某些方面对人类高得多

28.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 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

观的 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⑥

29.“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适用范围

B.真理和谬误可以任意转化 34.(全国高考)材料 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

C.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界限是不确定的 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

D.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30.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过程中,我国人民表现出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人至深。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

不断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这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C.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D.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31.(2008广东高考)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

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

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35.材料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 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 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 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32.(2009年广东高考)休谟说:“除了对知觉而外,我们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一个完善的观念”,他认为“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否是人们的经验不能解决的”。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6篇

(二)主备人:刘洁审核人:何成立时间:2011-12-16

一.学习目标:

1.识记:(1)实践实践的概念和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2.理解: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B案

二.主干知识梳理:

认识论部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②实践是一种,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注意考选择题)

2、特点:(注意区别开):(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强调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2)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不同历史阶段实践不同)。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区别开、尤其要注意实践如何推动认识发展、实践为什么能检验认识,如何检验)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③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判断: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总结:真理的相关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都受到限制)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基础都不断变化的)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2.真理的含义及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方法论)

C案

一.合作探究

辨析题:

1.随着文明的发展,阅读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分享经验、塑造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辨析: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

2.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二.当堂训练:

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3.(2011·全国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2011·江苏)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6.(12分)(2010〃南京模拟)2008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凸显了文化的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也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发改委、文化部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多次前往地方调研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听取相关部门、文化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研究起草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初稿)》。后经反复征求意见并作多次修改,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形成过程。

A案

1.我国探月工程计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三期工程为“回”。2010年10月1日傍晚,二期工程的技术先导卫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为探月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告诉我们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③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④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2.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该观点否认了实践的A.社会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历史性

3.中国首台千万亿次(即10的15次方)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目前已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计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

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面对各界对曹操墓真伪的不休争论,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参与Y染色体检测,以期通过检测这些男性的Y染色体类型并进行归类,然后借助序列比对的方式,推测曹操应有的Y染色体特征,用DNA技术来解答曹操墓真伪之问。这体现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C.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D.规律具有客观性

5.(2011·苏州模拟)古诗云:“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下列选项中与此诗句所蕴涵的哲理相同的是()

A.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6.《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日后,人们便用“夜郎自大”来比喻妄自尊大。“夜郎自大”主要说明了()

A.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D.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7. 琼楼玉宇知何处,天宫高筑待婵娟。星空无限,探索无尽。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联系材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11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3分)

1.【答案】一个人的精神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础。(4分)阅读的过程能动地吸收、借鉴间接经验的过程,间接经验归根结底来源于直接经验,也来源于实践。(2)分阅读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影响一个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之一。(2分)结论(2分)结论一:承认实践是精神发展的基础,强调个人的精神发展受阅读影响,学习阅读经验具有重要作用,则这个命题是正确的。

结论二:忽视实践在精神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夸大阅读对精神发展的作用,则这个命题不正确。(考生把结论一和结论二结合起来作答或答出上述任一结论均可得2分)

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使实践活动取得成功。谬误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要取得实践的成功,除了需要一定科学理论的指导,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3)任何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向前推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只有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3.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规划的出台是专家学者通过多次实 地调研论证,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规划》的出台。(8分)

(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规划》是通过多次地方调研、专题座谈会并经反复征 求意见、作出多次修改而形成的。(4分)

7.(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总是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徘徊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4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4分)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精选6篇)第二章实践与世界解读 第1篇《论语尧曰第二十》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这一篇侧重谈论的是治国平天下的学问,...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