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送管法范文
单手送管法范文(精选4篇)
单手送管法 第1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在我科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19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91例。患儿胎龄>33周, 1 min阿氏评分>8分, 出生体重2.15~3.90 kg, 平均3.10 kg。新生儿肺炎36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5例, 新生儿脓疱疮18例, 新生儿黄疸49例, 先天性梅毒8例, 吸入性综合征30例, 早产儿36例。患儿住院时间3~28 d, 平均8.1 d。将192例新生儿随机分成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100例。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选择
一般选择相对较直而粗、富有弹性、充盈良好的血管, 可选手背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头皮颞浅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等。
1.3 物品准备
美国BD公司生产的22号Y型套管针1个、3M敷贴1张、5 m L注射器、5号头皮针、10 m L生理盐水各1支、治疗盘内消毒用具1套、止血带1条。
1.4 静脉穿刺方法
用5 m L注射器抽取2 m L生理盐水接5号头皮针, 再取出套管针连接, 排净空气, 转动针芯, 松动套管针备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2遍, 扎止血带, 取下套管针的保护套。观察组静脉穿刺方法:左手固定绷紧患儿皮肤, 右手拇指在上, 食指和中指在下, 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 以15°角度将套管针刺入血管, 动作要轻柔, 见回血后降低角度5°, 再将针送进血管内0.2~0.3 cm长, 左手保持固定, 防止患儿躁动影响操作的进行。右手食指顶住针翼, 拇指和中指把针芯拉出0.3~0.5 cm, 再由拇指和食指捏住针翼把软管完全送进血管内, 然后右手食指摁住固定针翼, 拇指和中指把针芯拔出, 贴上3M敷贴, 写上置管日期、时间、签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双手送管法, 1人固定患儿, 另1人左手绷紧患儿皮肤, 右手拇指在上, 食指和中指在下, 捏住导管座和针翼部分进针, 见回血后右手持针翼, 左手持导管座边进软管边退针芯。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静脉穿刺送管方法的静脉套管留置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套管留置时间比较
观察组套管留置时间为 (4.13±2.12) d, 对照组为 (3.83±2.16) d,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留置针的套管柔软、易于固定、留置时间长且不易外渗, 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单手送管法和传统静脉穿刺法, 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无明显区别, 而采用单手送管法后,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提高。单手送管法中, 固定皮肤的左手直至操作完毕才松开, 右手只要保持留置针平衡, 保持软管和针芯呈一直线, 此方法避免传统方法中因左手配合送管、拔针芯, 使固定的血管恢复原有弯曲度, 从而使留置针移位、滑出和损伤血管, 造成置管失败。
置管成功率的提高, 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 解决了新生儿静脉穿刺的实际困难,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 保证各项治疗顺利进行, 为抢救患儿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1]。此外, 采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进行静脉穿刺, 可以1人独立完成, 解决了护理人员数量短缺、护理工作量大的问题, 为新生儿治疗和护理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2,3]。同时, 应用此方法提高了护士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 增强了护理人员责任心, 提高了护理水平[4,5]。
总之,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提高新生儿护理工作效率, 可广泛适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周华, 罗国芳, 赵兰, 等.单手送管法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2) :127-128.
[2]黄梅, 刘金枝, 王爱荣, 等.新生儿静脉留置针两种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 5 (22) :86, 121.
[3]李玉梅, 陈晓端, 张江平.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不同部位的优劣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0) :221-222.
[4]李雪玲.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原因与预防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4, 30 (2) :96.
单手送管法 第2篇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5月穿刺静脉留置针200例, 其中<1岁患儿90例, >1岁患儿110例。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
材料:BD留置针, 3M敷贴。
操作方法:选择好患儿的穿刺部位, 向家长解释清楚, 指导并请家长协助固定肢体, 取卧位或坐位。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中, 排尽气体, 扎止血带, 按规范消毒穿刺点的皮肤。然后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 把留置针的Y型软管座转到右侧蝶翼下方。护士左手紧靠操作台面, 固定好患儿肢体或头部, 绷紧穿刺点皮肤, 右手握住蝶翼, 以15°~20°角度在血管上方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5°~10°, 将穿刺针再推进1~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也进入血管内, 用右手的示指指腹抵住蝶翼的前端, 向后用力使针芯回退到外套管内2~3 mm, 然后拇指和示指捏住留置针Y型软管座平行缓慢地向前推送入血管, 送至适当的长度后, 左手拇指固定软管座, 患儿肢体不放开, 右手将针芯抽出, 松开止血带, 确认输液通畅后, 用无菌透明敷帖盖住穿刺部位, 再用长胶布整圈固定住肢体或头部, 注意松紧适度, 并标明留置时间。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静脉留置针穿刺情况。
结果
两组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讨论
单手送管法优点: (1) 解决了由于患儿不合作、躁动及皮肤松弛所致血管滑动引起的送管困难的问题。减少由于躁动使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 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机械损伤, 有效地保护了血管。 (2) 节省人力:儿科护士工作繁忙, 人手少, 单手送管法往往一个护士就可操作, 大大节约了人力。 (3) 穿刺率提高了, 增加了家属对儿科护士的信任, 减少了因穿刺率低引起的纠纷。该方法不用换手, 左手可自始至终固定穿刺部位, 可避免枕头偏离方向。该方法经临床试验穿刺成功率高, 在抢救危重患者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单手送管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将200例进行四肢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100例, 用双手退针和单手退针方法送管, 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3%, 对照组82%。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试验组小儿静脉单手留置针送管方法有利于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单手送管法,静脉输液,婴幼儿
参考文献
[1]李婷婷, 吴雪玉.留置针单手送管在儿科的应用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10 (7) :98-99.
单手送管法 第3篇
关键词:单手送管,双手送管,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效果
在临床治疗和用药中, 静脉输液是较为常用也是主要的方式之一。静脉输液要求护士要掌握熟练的静脉穿刺技术, 这也是静脉输液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尤其随着静脉输液在医院儿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不仅将反复穿刺对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降到了最低, 且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的工作效率, 为病情危重的患儿争取到了极大的治疗空间[1]。然而, 相对于传统的静脉输液, 静脉置留针穿刺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一般穿刺方法有双手送管和单手送管2种, 但是双手送管的穿刺成功率较低, 而且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 单手送管是对双手送管方式的改良, 其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也优于双手送管[3]。笔者就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究,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外周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760例, 均在意识清醒, 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并排除了病情危重者。包括男400例, 女360例, 年龄1个月~7 (3.2±0.7) 岁, 其中患儿为上呼吸道感染85例, 喉支气管炎115例, 癫痫61例, 毛细支气管炎59例, 支气管肺炎100例, 病毒性脑炎120例, 腹泻80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40例, 新生儿黄疸100例。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0例,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穿刺材料为安全型经脉留置针, 由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护士进行静脉输液, 观察组采用单手送管法, 具体操作为首先将留置针取出, 将肝素帽旋紧后, 连接输液器头皮针, 将空气全部排出, 转动针芯, 松动外套管但是在松动时不能采取上下拉动方式, 防止使导管受到损伤, 确保针翼在下, 套管在上。选定穿刺部位后, 护士用左手固定穿刺处, 正确拿捏住导管座和针翼进行穿刺, 进针角度范围为30度~45度。待穿刺回血后将角度减小, 平行静脉穿刺2mm, 左手固定穿刺部位, 右手拇指和食指固定Y型软管座, 用右手中指的力量将针芯退出约0.5cm的长度, 然后由右手拇指和食指将管套全部推入血管, 左手拇指固定留置针软管座, 右手取出全部针芯, 在退针的同时将导管置入, 敷贴固定后记录留置时间。对照组采取双手送管, 这是一种传统的手法, 与观察组操作相似, 不同之处为待穿刺回血后护士右手固定针芯柄, 左手拿Y型病把导管送入血管后, 右手退针。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统计浅静脉穿刺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后输液畅通, 无肿胀现象则为成功, 否则为失败;记录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统计在穿刺过程中穿刺者需要助手配合率;设计穿刺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统计患儿及家属对穿刺的满意度。
2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需助手配合率以及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静脉输液的浅静脉穿刺中的应用具有对患者血管刺激小, 降低患者的疼痛和恐惧, 减少穿刺反复次数, 且便于肢体活动等优点, 因此成为了儿科静脉输液用药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科患儿静脉血管较细, 穿刺部位局限, 患儿容易对静脉输液产生恐惧、哭闹等, 而且患儿家属不仅希望患儿早日康复, 而且不希望患儿受到穿刺到来的痛苦, 这就要求护士的输液技术过硬。常用的穿刺方法为双手送管, 但是这种方法对进针角度和力度控制不当, 而且一次成功率较低, 故而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对患儿造成较大的身心痛苦, 而单手送管法只需单手操作, 不会造成固定部位的位置变化, 操作顺畅, 操作者可以根据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协调, 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穿刺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及家属对穿刺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可见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的提高穿刺效果和患儿及家属对穿刺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高明春, 张倩, 李平.单手送管在儿科留置针穿刺置管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4, 9 (17) :76-77.
[2]刘竹英.正压穿刺置管在静脉留置针患儿中的应用及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0 (16) :26-27.
单手送管法 第4篇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住院的患儿随机抽取70例, 年龄30min~1岁, 体质量在2.5~9.4.0kg, 其中男42例, 女38例, 隐匿性睾丸19例, 斜疝46例, 其余5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情、营养, 血管弹性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除常规静脉穿刺输液所需要用物外, 备林华牌24GA静脉套管针, 3L透明膜, 5m L注射器抽吸3mL生理盐水。
1.3 方法
1.3.1 随机分组
住院号单号为实验组, 双号为对照组, 均选择额静脉、颞浅静脉或耳前耳后静脉为穿刺血管, 两组均由同一名技术熟练, 心理素质良好的操作者负责穿刺置管。
1.3.2 穿刺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穿刺方法, 先将套管针与输液器连接好, 排尽气体, 检查针尖与套管尖端完好, 常规消毒, 直径范围在5cm, 右手持针柄以15°~30°直刺静脉, 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 压低角度, 右手持针柄 (翼) 不动, 左手持Y型接口, 将套管全部送入血管, 再撤针芯, 打开调节器, 调节滴速, 用透明膜固定, 输液过程中不抽取输液管内空气或折叠输液管。 (2) 实验组采用负压穿刺单手送管法, 患儿取仰卧位或仰卧头测位, 先将输液器装置排尽空气, 用5mL注射器抽吸3mL生理盐水接头皮针与套管相连, 排气, 常规消毒, 松动外套管, 转动针芯, 助手用注射器抽取管内空气, 保持注射器在进针过程中处于负压状态, 或将输液管下段距终端滤器3~5cm处折叠, 挤去前端0.2mL水, 针尖面朝上, 右手持针柄以15°~30°进针, 回血后, 降低角度, 再沿静脉进0.2~0.5cm, 以确保软管在血管中, 右手中指缓慢拔出针芯0.5~1cm, 同时右手食指与拇指持Y型接口沿针芯将套管适量推入静脉, 使其在负压状态下针头缓慢刺入血管, 固定即可连接输液装置。
2 结果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表1可见, 实验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χ2值=4.62,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根据力学原理, 针头入血管后产生回血现象的条件是静脉内压力大于血管内压力, 当静脉内压力等于或小于血管内压力时, 则回血少或慢[1], 负压穿刺单手送管法比常用的穿刺方法置管成功率高, 观察组在穿刺时对将输液管施以负压, 输液管内压力降低, 穿刺时血管内的血就向压力低的输液管针头内流, 更容易回血, 用注射器施以负压能在针头进入血管后尽快见到回血, 从而判断穿刺成功, 避免了盲目进针穿破血管[2]。
常用的穿刺方法用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送管, 由于套管细小柔软, 小儿不合作, 不易绷皮固定, 送管难成功且易堵塞扭曲管腔, 而新方法穿刺送管时, 左手仍然可以固定绷皮, 只需右手中指与食指拇指的配合, 就可将外套送管入血管, 并进行抽吸[3]。
成功穿刺并留置小儿静脉套管针, 不仅减少了患儿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静脉损伤和痛苦, 避免了盲目找血管, 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方法简单, 容易掌握, 值得推广, 应注意的是输液管负压不可过大, 致针头贴于血管壁, 使回流受阻, 影响判断效果, 一般用5mL注射器抽3mL生理盐水, 或折叠输液管后挤出0.2~0.3mL为宜。
参考文献
[1]焦冬梅.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 (3) :286-287.
[2]祝益民, 赵祥文.儿科危重症监护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68-69.
单手送管法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