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农业范文
冬季农业范文(精选8篇)
冬季农业 第1篇
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害虫的冬眠规律。玉米螟在玉米、谷子、高粱等植物的秸秆、穗轴和根茬内越冬;麦秆蝇则以幼虫在野生寄主上越冬;麦穗夜蛾以老、幼虫潜藏在土中越冬;蛴螬以幼虫越冬;棉铃虫以蛹在田内越冬;甘薯天蛾以蛹在土壤中越冬;菜青虫以蛹在菜园附近的残留菜叶、杂草、树皮等隐蔽场所过冬;马铃薯瓢虫以成虫群集于背风、向阳的缝隙、石块下和杂草上过冬;蝼蛄以成虫在土壤中、落叶下、杂草中越冬;甜菜象甲以成虫和幼虫在土内过冬;红蜘蛛多以成虫或卵在背风、向阳的树枝、裂缝、腋芽缝隙过冬。
其次, 在害虫冬防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应采用毁根灭茬、深翻冻垡、秸秆还田、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和杂草等办法, 把水稻、玉米、谷子、高粱等作物残茬和秸秆里的害虫“居室”来一个大翻身, 让害虫暴露于土表面, 这样便于雀鸟啄食或被严寒冻死。有条件的农户可用喷药、火烧的方法防治。二是结合冬春整地, 施用辛硫磷等农药颗粒剂处理土壤, 能消灭大量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三是结合冬春积造农家肥, 铲除杂草、收集残茬、枝叶, 能消灭掉虫卵。特别是各种钻心虫发生严重的地块, 在春播之前一定拣净各种残茬, 集中烧掉。
此外, 对果树和农田保护林, 最好用“涂白剂”涂树干, 清扫果树行间的枯枝落叶以及清理树干洞隙, 以除治其间的害虫卵。
冬季保养农业机械论文 第2篇
由于冬季相对寒冷、漫长,如果农业机械的发动机不常用,就应该把它们放置在干燥、清洁的房间里。其中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是,不能将发动机和那种容易潮湿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如:农药、化肥等。同时,还应该防止雨水的侵蚀,否则,一旦农业机械的发动机受潮,不但会影响到自身性能,还会很容易引发漏电、短路现象的出现,情节严重时,还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造成巨大的经济费用。
1.2防止弹簧变形
农业机械中的手扶拖拉机中的离合器是常结合式,当将其停放入库后,应该将手柄放置在“合”的位置上。否则,离合器弹簧就会长期受到压制,失去自身弹性而导致变形,甚至提前报废;发动机的进气和排气门,也应该设置在关闭状态,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弹簧受到的压力,并防止灰尘的进入,提高自身清洁度。
2.加强农业机械保养
由于冬季比较寒冷,将会对农业机械产生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因此,农闲时对其进行保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否则,将会影响到春季耕种的正常使用。所以,这就需要在冬季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并针对机械的使用进行培训,通过各种手段向农户宣传农业机械保养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减少机械使用故障的发生,提高农业生产力,使农业机械成为人们真正发家致富的主要因素,以便推进农业机械的进一步发展。
2.1当使用农业机械进行作物播种前
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刚刚购买新农机的农户,更是应该进行指导。因为,农户对于新买农具并不是很熟悉,如果贸然使用,不但没有什么效果,还会严重影响到该农具的正常使用。通过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效避免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故障问题,更好地确保农具的工作效率。
2.2播种期间
做好指导工作。由于第一次使用较为新型的农业机械,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及时对播种进行指导,这样可以确保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及时解决,进而保证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2.3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
由于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遭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导致农业机械部件出现损伤现象。因此,在将其机械入库时,应该进行保养和维护,聘请专业知识人员进行机械的保养和维护,特别是针对自身居住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保养内容的增加。通过这样定期对农业机械的保养和维护进行指导,不但能够确保来年收成,还能够搞好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进而为自身地区赢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结语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所讲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就目前而言,冬季农业机械存在诸多损害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保养,将会严重影响到下一季的正常使用。因此,基于这一现象,必须对机械保养进行措施上的研究。当然,上述所讲内容并不是很完善,这就需要在以后的过程中,农业机械人员可以不断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借助更多措施进行机械的保养,以便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
冬季农业机械的使用要把好“三关” 第3篇
1.用油关 柴油分为10、0、-10、-20、-35五个牌号。号数是表示凝固点的温度,如10号凝固点是10℃;-10号的凝固点是-10℃。选用柴油时,应使其凝固点低于当地最低温5℃左右。如当地气温-5℃,可选用-10号柴油。冬季柴油机机油黏度大,给启动和润滑带来困难,所以要把夏用的11号机油改为冬用的8号机油。变速箱和后桥内的润滑油,规定使用柴油机油的换成11号机油;规定使用齿轮油的要由30号换成20号。
2.起动关 启动前要充分预热机体,首先用90℃以下的水注入水箱,稍等放出,再重加热水又放出,经过几次,直到放出的水达到30℃时,再加入90℃以上的水,才可启动。第一次不能加开水,以免因机体正冷骤然遇高温而被激裂。在预热的同时,还应将停车后放出的油底壳内的机油用炭火加温,稀释后再注入油底壳。摇曲轴或干圈,使机油泵工作,然后方可启动。不加热水预温而强行启动,启动再加水,可能使活塞、气缸套温度骤增而造成拉伤缸套,也可能加入冷水后激裂气缸盖。用拖拉机牵引或溜坡启动,可能使离合器及变速箱齿轮受冲击而损坏。机油不加温会使摩擦部位润滑不良而增加磨损,同时曲轴转动也困难,不好启动。
3.安全关 启动后应空转几分钟,遮上水箱保温帘,使水温高于40℃,机油压力正常后才可起步。起步后要低速行驶,以预热变速箱和后桥壳内机油,然后才可负荷工作。
冬季农业机械的维护与保养 第4篇
1. 防电动机受潮
农机具用的电动机长时间不用, 应该放在干燥、通风、清洁的库房里。如果把电动机与农药、化肥放在一起, 或者放在湿的泥地上或容易被雨水淋湿的场所, 电动机就会受潮, 内部绝缘性能下降, 易造成短路、搭铁、漏电, 甚至烧坏线圈。
2. 防木制作霉烂
有的农机具零件是用木料做的, 受潮后容易霉烂。因此, 存放前要洗净、晾干, 涂上桐油, 然后放在通风干燥处即可。
3. 防橡胶件老化
冬季农业 第5篇
一、关于冬季农业生产
(一)提高认识,把握形势。冬季农业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抓住农产品价格上扬,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机遇,树立科学的农业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抓好宣传和服务等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强化措施,优化服务。今年冬种的重点是发展商品蔬菜、双低油菜等高效冬种产业,要抓好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效应。重点抓好如下措施:
1、狠抓宣传,浓厚冬种氛围。各乡镇要把冬季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着力点来抓,要从狠抓宣传入手,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做好宣传,充分调动农民冬种的积极性,努力增加冬种面积,减少撂荒耕地。
2、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以我市培植的商品蔬菜、花卉等产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指导冬季农业生产,发展“订单农业”,要建立生产基地,培植大户,实行“区域化布局、规划化经营”,扩大规模效益。
3、实施科技兴农,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根据我市的实际,积极引进优质、丰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新品种,不断优化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4、积极抓好服务。一是物资服务。各乡镇、部门要积极组织好冬种生产所需的种子、农膜、化肥等物资,为冬种生产打好物质基础;二是资金服务。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相关产业的 资金倾斜力度,加大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量,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帮扶资金;三是技术服务。抓好技术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和咨询,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生产难题。
5、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冬种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市里将组成冬种农业生产督查组,定期到乡镇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及时在电视、报纸上通报,同时把冬季农业生产列入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对乡镇目标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动物秋季防疫工作
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防疫已经开始,政府已经发文部署,请大家要认真抓好落实。
1、及早安排,强化免疫,确保免疫密度。全市必须保证在10月15日前全面完成秋季集中防疫行动任务,这次防疫工作重点是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猪瘟四种,实行免费强制免疫。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防疫要求,各乡镇政府要加强与技术部门的协调配合,确保防疫密度,提高免疫水平,彻底消除免空白点和免疫死角,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消除死角,不留隐患,确保牲畜口蹄疫及猪瘟的免疫密度和免疫标识率达100%,确保按时完成秋季集中防疫工作任务。农业部门要加强动物防疫协防员的培训,要严格规范免疫操作规程,确保免疫质量和免疫抗体水平。要按要求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佩戴免疫耳标。
2、加大疫情监测管理。加大疫情监测力度,严格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监测质量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快反应、快处理”。一旦发现疫情在及时报告,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按照应急预案的要 求迅速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损失。
3、强化消毒灭源,消除疫情隐患。要全面加强对规模场(户)、屠宰场、动物交易市场、新老疫点、冷库、肉品市场、运载工具等关键场所和环节的消毒工作,不留死角;特别要加强对养殖场(户)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的监管力度,保证不形成新的隐患。要把消毒工作放在与免疫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真正从源头加强控制,促进消毒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
4、规范处理病死畜禽。对病死畜禽坚决执行“四不一处理”,即不准宰杀、不准出售、不准食用、不准转运,必须按要求采取深埋、焚烧等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从源头控制疫病的扩散。
5、加强检疫和执法监督工作,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养殖户特别是规模养殖户的防疫监督,对个别防疫意识差,不愿接受乡镇集中防疫注射的养殖场(户),要加强对其宣传教育,督促其接受强制免疫,对拒不接受的,按《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加强屠商和贩运户的管理,严把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市场交易检疫,运输检疫四个关口,杜绝病死畜禽进入流通领域,对违法屠商和贩运户要严厉查处。
6、广泛宣传,实行群防群控。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及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提高广大养殖户的动物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群众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群防群控能力,要宣传好对正确处理病死畜禽。
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 第6篇
1 农业水利工程发展现状
农业水利工程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施工技术, 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目前, 农业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施工的过程中, 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指导, 积极使用一些高科技产品进行勘察和测量, 为工程实际施工提供良好的数据参考。
2 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存在问题
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 冬季本身的气温较低, 钢筋容易出现锈蚀问题, 并且混凝土还会出现一定的裂缝, 导致混凝土的性质不够稳定; (2) 冬季混凝土在施工的过程中, 在低温的影响下, 砂浆和粗骨料容易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而出现脱离的情况; (3) 在冬季低温的影响下, 混凝土的表面将会出现一定的反霜现象, 这样混凝土的表面容易出现一定的硬化情况, 从而影响到混凝土的施工效果[1]。
3 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农业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混凝土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牢牢把握其中的施工技术要点, 提升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保证农业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3.1 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
冬季混凝土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将其中的各项施工材料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 尽可能选择一些高质量、合适的材料。例如, 抗冻性能越高的水泥, 对于保障冬季混凝土的抗冻性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冬季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 当前可供选择的水泥主要是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或者矿渣硅酸盐水泥等, 其中抗冻性能最好的当属硅酸盐水泥, 使用这种水泥进行混凝土施工, 能够有效提升施工质量。其次, 需要针对混凝土的掺和材料进行良好的选择, 在选择材料时, 主要是针对冬季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冻性能进行综合考虑。在冬季混凝土的掺和材料中, 选择一些减水剂、速凝剂及早强剂等, 能够有效提升冬季混凝土本身的抗冻性能。需要注意的是, 冬季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所需要的骨料, 需要保持良好的清洁度, 使用含有钾和钠等元素的防冻剂, 能够有效提升骨料的使用效果[2]。
3.2 控制冬季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混凝土的浇筑施工, 一直是农业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当冬季混凝土在进行浇筑施工时, 需要做好相应的控制和管理工作。首先, 需要将混凝土的钢筋表面和模板进行全面清理, 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清洁效果, 有效提升冬季混凝土的粘附性。其次, 在正式进行冬季混凝土浇筑时, 需要从气温出发, 及时调整相应的施工情况, 保证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是处在5℃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 针对混凝土的浇筑, 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使用机械进行捣固施工, 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控制, 对于保证冬季混凝土的施工, 提升施工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在开展农业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的施工工作时, 需要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 控制冬季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同时还需要相应地做好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范秀云, 张艳辉, 郭晓秋.浅析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J].神州, 2011 (17) :30-31.
冬季农业 第7篇
1 杨万乡冬季农业开发现状
1.1 开发面积逐年扩大, 产量产值稳步增长
杨万乡冬季农业开发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九五”初期) 。1996年种植面积仅106 hm2, 总产量1 100 t, 总产值116万元。“十五”以来, 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县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 全乡冬季农业开发面积及产量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2013年共完成冬季农业开发面积912 hm2, 总产量6 780 t, 总产值1 058万元, 分别比“九五”初期增长7.6、5.2、8.2倍。按总产值30%扣除生产成本, 净产值740.6万元, 以项目区农户2 860户1.22万人计算, 户均2 589.5元, 人均607元, 占全乡人均纯收入5 137元的11.8%。
1.2 种植区域逐年延伸, 品种不断增加
通过20余年的发展, 全乡冬农种植区域从“九五”初期的低海拔河谷地区逐步向中高海拔温凉山区延伸, 品种从开发初期的冬玉米、冬大豆发展到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冬水田养殖等多个品种。2013年, 全乡共完成辣椒30 hm2, 瓜类 (黄瓜、西瓜) 20 hm2, 冬早马铃薯70 hm2, 冬早蔬菜280 hm2, 冬水田养殖30 hm2, 冬玉米160 hm2, 冬大豆180 hm2, 冬油菜 (含马芽花) 142 hm2。
1.3 区域布局不断优化
杨万乡的冬季农业开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要求, 逐步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扩大冬早蔬菜、冬马铃薯、冬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多年的努力, 现已初步形成了以江铳、达来、那腊等村的冬早蔬菜, 以中下铜厂、嘎那、达咪等村的冬玉米, 以岩脚、西牛堡、下达陆等村的冬大豆, 以董定、龙林、偏呼等村的冬马铃薯及以董定、长田、杨万村委会高海拔温凉地区的冬油菜等为特色的生产格局, 种植面积都在6.67 hm2以上, 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1.4 冬早蔬菜快速发展, 效益明显
“十五”期初, 全乡冬早蔬菜种植面积不足100 hm2, 产值在110万元。到2013年, 全乡冬早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到635 hm2, 占全乡冬农开发面积的69.6%;种植品种以马铃薯、茄果类 (番茄、辣椒、茄子) 、瓜类 (黄瓜、西瓜、南瓜) 、鲜食玉米 (甜玉米、糯玉米) 、豆类 (无筋豆、豇豆) 及叶菜类为主, 总产值达1 280万元, 平均产值20 157元/hm2, 比种植普通粮豆作物高出1.86倍。其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 还销往其他乡镇、县城、州府及出口越南等,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5 农户科技素质不断提高
近几年来, 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 大办冬季农业开发样板, 带动了大面积生产, 受到了全乡各地干部的好评。同时, 乡农技推广站根据各种作物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每年都举办短期培训和现场培训, 年培训种植户3 000余人次, 并设立咨询服务点, 使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得到提高, 为冬季农业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杨万乡冬季农业开发的有利条件
2.1 气候条件优越
杨万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境内最高海拔1 714 m, 最低海拔450 m, 年平均气温19.6℃, 年平均降雨量1 100~1 502 mm, 年日照时数1 663.3 h, 全年无霜期在350 d以上。境内冬春季节光照充足, 气温较高, 霜期短, 有利于玉米、豆类、薯类及蔬菜等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2.2 土地资源丰富, 土质肥沃
据麻栗坡县国土资源局土地二调资料显示, 全乡耕地面积2 309 hm2, 其中:水田767.5 hm2, 旱地1 541.5 hm2, 冬季农业开发尚有较大的空间。同时, 从土壤普查资料看, 全乡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水稻土等, p H值4.2~6.4, 土壤含有机质1.9%~11.2%、碱解氮120~380 mg/L、速效磷1.1~10.3 mg/L、速效钾110~780 mg/L。大部分耕地土层深、肥力高、有机质丰富, 完全能满足冬季作物生长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2.3 栽培技术成熟
杨万乡自1996年就开始实施冬季农业开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 广大农户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 农户科学种植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 通过全乡科技人员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 已摸索出一套适合全乡冬农生产的栽培技术, 特别是在地膜覆盖、规范化种植、配方施肥、规格化间套种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技术, 单产和品质都逐年得到提高, 为冬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4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
杨万乡地处中越边境, 全县7个村委会中有4个村委会与越南河江省接界, 国境线长28 km, 为产品出口及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条件。乡政府距县城80 km, 距州府文山160 km, 距国家级口岸天保120 km, 同时麻栗坡至富宁柏油路穿境而过, 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 杨万乡冬季农业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条件差
杨万乡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限, 坡耕地治理不足, 水利设施较薄弱,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 大部分旱地因缺乏灌溉条件, 冬季农作物易受干旱的影响, 造成产量产值低, 制约了冬季农业种植面积的扩大。
3.2 农户科技素质低, 耕作管理粗放
杨万乡地处边疆, 民族杂居, 农业人口比重大, 经济文化落后, 农户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市场观念淡薄, 生产上粗放经营, 科技措施到位率低, 冬季农业开发效益未能充分体现。
3.3 无龙头企业带动, 产销体制不完善
由于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多年, 农业生产经营仍停留在分散、超小型的农户经营模式。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农户既是生产者, 又是经营者和决策者, 尚未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3.4 科研基础滞后, 技术储备不足
自“九五”实施冬农开发以来, 县乡农技人员为冬季农业开发工作进行了着有成效的探索, 总结出一些适合当地的冬季农作物栽培技术, 但与冬季农业开发可持续发展尚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对冬农开发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试验工作研究不够, 技术储备不足[1]。
3.5 技术指导跟不上, 产品质量低
由于全乡冬农种植面积大、分布广, 仅靠全乡6名农技人员, 难以承担对全乡千家万户的技术指导, 加之农户管理水平低, 缺乏科学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手段, 无公害生产意识淡薄, 导致产品质量低, 市场竞争能力弱。
3.6 订单农业中违约现象时有发生
在市场价格高时, 农民违约, 高价销售增加收入;在市场价格低时, 收购商违约, 农产品滞销, 农民亏损。农民必须增强法律意识, 商家必须讲究诚信, 订单农业才会得以健康发展[2]。
4 杨万乡冬季农业发展对策
4.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乡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冬农开发工作, 组建领导机构, 进一步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做好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 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使冬农开发工作落到实处。
4.2 强化技术培训, 提高劳动者科技素质
采取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现场示范、发放技术资料及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活动, 培养有文化、守法纪、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为冬季农业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生产条件
抓住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机遇, 依靠“兴地睦边”、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州项目扶持资金, 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通过治水与改土同步进行, 灌溉水源建设工程与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工程同步进行, 工程、生物、农艺措施配套实施, 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3]。
4.4 因地制宜, 做好区域种植规划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 科学布局冬季农业, 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形成突出中低海拔河谷地区, 兼顾半山区、山区的格局[1]。根据气候、海拔、土壤等条件, 充分考虑各种作物或品种的生产特性和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 合理布局作物及其品种结构。一是低热河谷区即江铳、达来、达咪等海拔800 m以下的地区主要种植茄果类 (番茄、辣椒、茄子) 、瓜类 (黄瓜、西瓜、南瓜) 、鲜食玉米 (甜脆玉米、糯玉米) ;二是在铜厂、嘎那、江界等海拔800~1 000 m的地区主要种植冬玉米及叶菜类蔬菜;三是在紫胶、杨万、董定等村委会海拔1 000~1 200 m的地区主要种植冬大豆、冬马铃薯;四是在长田、杨万、董定等村委会海拔1 200 m以上的地区, 主要种植冬马铃薯和冬油菜。
4.5 多方引资, 增加投入
由于杨万乡地处边境贫困山区, 农村贫困面大, 地方经济实力有限, 在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和发动群众自筹的基础上, 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吸引民营企业及外商来投资开发, 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投入, 大力发展订单生产, 使冬农开发实现产业化、高附加值的商品化生产, 突出特色区域经济, 提高冬农开发的整体效益。
4.6 强化科技支撑, 提高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杨万乡的冬农开发必须以科技为支撑, 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从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首先, 必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 注重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和竞争能力的产品, 为提高产量质量打下基础。其次, 大力推广科学化、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 如地膜覆盖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等, 提高科技措施的到位率和产品质量档次。再次, 由于冬农作物的区域性较强, 必须做好试验、示范工作, 在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应用。
4.7 积极培育市场, 促进产品流通
积极开拓培育市场, 发展订单农业, 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 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 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要, 避免盲目调整, 造成新的滞销问题[2]。一是大力发展各种市场机制, 鼓励个体、集体、外商进入生产、加工和营销领域, 制定优惠政策, 疏通各个环节, 促进产品流通。二是重点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及营销企业, 发挥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营销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拉长产业链, 增加产品附加值, 从而促进产品流通。三是充分利用与越南相连的边境优势,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扩大产品流通渠道, 促进农民增收[4]。四是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渠道, 加大信息进村入户力度, 扩大信息覆盖面。
4.8 发展订单农业, 协调利益分配关系
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关系,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盟机制, 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 与农民结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同时,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与引导, 使其自觉履行相关合同的义务和责任[5]。
参考文献
[1]黄祖德, 李品汉.麻栗坡县冬季农业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 2012 (1) :52.
[2]瞿云珍, 刀军华.西双版纳州冬季农业开发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及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 2007 (3) :27-28.
[3]骆振, 陶文良.麻栗坡县大豆可持续发展途径初探[J].新农民, 2012 (10) :28.
[4]张国超, 骆振.麻栗坡县麻栗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2) :335.
冬季农业 第8篇
1 提出思路, 明确目标
围绕红塔区委政府提出的“农业稳区”战略, 紧扣“四翻番、两倍增”的目标, 努力克服连年干旱带来的各种困难, 调整小春种植结构, 以“稳粮扩经, 提质增效”为工作思路, 抓好麦类、豆类、油菜、蔬菜、葡萄、花卉、生物药业等优势作物的推广, 重点抓好“高产创建”、“间套种”、“地膜覆盖”及抗旱品种推广、节水灌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科技措施, 着力推动秋冬农业开发的产业化进程, 形成“布局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开发产业化”的秋冬农业开发模式,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每年实现冬季粮食总产量802万kg以上, 油料产量1 272万kg以上, 蔬菜产量4 203万kg, 冬季种植业预计产值47 280万元, 人均纯收入2 548元。
2 工作重点
2.1 油料产业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 依托烤烟打造油菜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标准化、规模化的布局原则, 大力推进油菜种植7万亩。重点把油菜生产作为烤烟前作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来谋划和落实, 开展山地油菜新品种引种选育及试验示范, 发展晚秋山地油菜种植。
2.2 着力打造果、蔬、花产业
坝区抓好葡萄、草莓、蓝莓等水果产业, 着力抓好北城夏井、大营的供港澳出口型精品蔬菜基地建设;山区、半山区抓好烟后蔬菜种植, 重点抓好高仓龙树、研和玉屏、洛河烟后山地出口型推丝萝卜和小石桥、春和黄草坝、波衣、北城大石板的烟后冷凉蔬菜发展;进一步抓好以高仓、春和、大营街、北城为主的鲜切花、大花惠兰、绿化苗木等优特经济作物种植。
2.3 中药材产业
围绕维和、望子隆、万方等生物药业企业发展需要, 推广种植三七、石斛、灯盏花等中药材, 引进重楼、续断等中药材试验示范种植, 探索研究中药材保健栽培技术和专业化防控技术, 优化中药材产业结构, 逐步将全区建成中药种植基地、种苗繁殖中心市场交易中心和成品加工中心。
2.4 适度发展“立体种养”生态循环休闲农业, 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 围绕“畜、沼、果、粮、药、花、草”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 建立合理的架构和生态共生环境, 推广葡萄立体生态种养农业, 创新发展模式, 提升发展农产品质量, 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3 对策措施
3.1 抓好节水灌溉, 做好节水文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干旱缺水给农业造成不利影响, 小春粮食和秋冬农业要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要选择和推广抗旱耐旱品种, 推广抗旱剂、地膜 (秸秆) 覆盖、滴灌、喷灌等节水抗旱技术, 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农民节约用水, 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3.2%%强化政策宣传
一要抓住中央扶持粮食生产出台的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补贴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机遇, 加大政策宣传和资金兑付力度, 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的原则, 大力调整作物和品种布局, 积极落实播种面积;二要抓好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 增强农民及农业企业抵御农业等风险的能力, 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 确保灾后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切实保护农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提高农业预防和应急能力, 实现生态得到保护、农民得到实惠、保险得到发展的目标,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抓好科技培训
各乡、街道要充分利用秋冬有利时机, 组织干部深入基层, 以提高生产者素质为目标, 积极开展农科技术培训;区农业局要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实施平台, 组织100名指导员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技术培训和举办农民田间学校, 培训基层干部、农技人员, 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 编发培训书籍、知识手册、农户告知书等科技资料进行广泛宣传;要加大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努力提高秋冬农业的科技含量, 实现节本增效。
3.4 强化扶持政策
各级财政要安排资金扶持冬季粮食生产及特色作物开发。主要用于扶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引进试验示范、抗旱技术推广和油菜及其它高产、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开发。各部门要整合资源、项目及资金, 统筹规划, 对各级示范项目, 要精心拟定方案, 积极探索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一是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好、抗病性强、耐肥、抗倒的小春粮食优良品种;二是在山地林下试种红阳猕猴桃, 引进种植玫瑰茄, 为“猫哆哩”提供加工原料;三是在经济作物上开展“性诱”、“色诱”、“光诱”及以螨治螨生态防治技术示范推广, 应用蓝板、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和以螨治螨技术,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
3.5 开展“科技增粮”三项措施, 抓好晚秋作物种植, 增加粮食总量
冬季农业范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