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典型化特征范文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典型化特征范文(精选12篇)

典型化特征 第1篇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我国股市价格波动除了存在异方差和长记忆性以外,还存在非对称性或杠杆效应的特征[9,10]。Tse[11]提出的分数协整非对称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FIAPARCH)能够同时刻画股市波动的异方差性、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这三大典型化事实,林宇等[12,13]将其扩展模型用于金融市场动态风险的测度。此外,针对股市中不同层面的消息(好消息和坏消息)对股市价格波动产生不同的影响,Bollerslev等提出了分数协整指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该模型也能同时捕获股市波动的异方差、长记忆性和消息冲击的非对称所导致的杠杆效应这3种典型化事实特征。但是,FIEGARCH存在条件收益率四阶矩假设的不合理性,模型估计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受到了质疑,David-son[14]提出了双曲线记忆GARCH模型,克服了FIE-GARCH模型中四阶矩不存在问题,能从理论上捕获股市波动异方差性、长记忆性和杠杆效应三大典型化事实的理性模型,曹广喜、林宇、许林等[15,16]均利用该模型的扩展模型研究了我国股市的上述典型化特征和投资风险等问题。总而言之,上述FIA-PARCH模型、FIEGARCH模型和HYGARCH模型均能在一定条件下刻画股市波动的典型化特征,但是究竟哪个模型更适宜于刻画我国股市波动的典型化特征,需要采用信息准则进行具体判断。

最后,随着我国股票市场在近年来开放度越来越高,交易技术的提高,以及不同证券市场彼此间的收益和波动影响日益加剧,不同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之间的关联性的研究就变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描述我国沪深A、B股市具有显著差异的股票市场之间的时变影响关系在证券市场的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所以既不能将不同的股票市场相互割裂开来进行研究,也不应该将其糅合成一体进行整体研究而抹杀其中的差异性。本文在单变量股市价格波动的典型化事实的建模基础上,采用Engle的动态条件相关(DCC)模型刻画沪深A、B股市的收益率之间相关性的动态时变特征和一体化特征。

1 金融时间序列波动的典型化特征

下文分别介绍FIAPARCH模型、FIEGARCH模型和HYGARCH模型刻画我国股市波动的异方差性、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的特征,并且给出Engle[17]的DCC模型分析金融时间序列间的动态相关性特征。

1.1 条件波动模型

上述ARFIMA模型是对条件均值过程进行建模,而股市收益条件波动σt才是重点研究的对象,下面分别介绍FIAPARCH模型、FIEGARCH模型和HYGARCH模型。

一般形式的FIAPARCH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γ为杠杆系数,若γ>0,则表明上期的坏消息(负收益率)将导致当期有更高的收益波动。而δ则是用来刻画波动的长记忆性特征;当δ=1时,上述模型就变为TARCH模型;当δ=2时,上述模型就变为GJR模型;δ→0时候,模型变为log-ARCH模型等等。

一般形式的FIEGARCH模型形式可以表示为

Ding等[18]认为在FIGARCH(1,d,1)的极端情况(ω=0,β1=0)的情形下,将会造成记忆性产生显著矛盾,若d2=1,则表示,这将导致FIGARCH和IGARCH模型都存在不稳定序列,这就导致所谓的“刀口”(knife-edge)效应[18]。Davidson还指出FIGARCH模型存在缺陷:第一,FIGARCH过程的记忆参数d与分整形式中参数d的作用相反,造成了很难对记忆参数d进行解释。第二、FIGARCH过程受到振幅为1的假设限制,当d>0时由于残差不是二阶平稳的,因此自协方差函数无法定义,随着波动率记忆性的增加,FIGARCH过程可能产生奇异行为。因此,Davidson(2004)将FIGARCH模型扩展为HYG-ARCH模型,即双曲的GARCH模型来描述序列的长记忆特征。HYGARCH模型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参数d3可以刻画股市条件波动率的长记忆特征,若d3>0,则表示条件波动率序列具有长记忆性。当α3=1时,HYGARCH模型就退化为FI-GARCH模型;当α3=0时,HYGARCH模型就退化为GARCH模型,因此HYGARCH模型不仅能同时捕获波动聚类和长记忆性两种典型化特征,还克服了FIGARCH模型和GARCH模型存在的不足。

残差分布的假设是对模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在前面几个模型中,都假设分布形式满足高斯正态分布,即扰动项但这种假设在金融高频数据拟合中却受到极大质疑。这主要是因为高频数据存在厚尾特征,其尾部概率值较大,这使得正态分布假定可能会造成模型设定误差。为解决上述问题,Bollerslev提出了描述厚尾的Student-t分布的分布密度函数,Student-t分布密度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v>2为自由度,Γ(·)为伽玛函数,εt来自GARCH模型均值方程的未标准化残差,ht来自GARCH模型的条件方差。当v变大时,t分布收敛于正态分布,但有超额的峰度。

1.2 动态条件相关模型

假设k个金融时间序列,其条件收益率rt服从均值为0,方差协方差举证为Ht的正态分布,即

其中:Ωt-1为截止到t-1期的信息集;Dt为上述单变量GARCH类模型所求得的随时间变动的条件标准差取对角元素所得到的k×k的对角矩阵,即σ2it为单变量i用上述GARCH类模型得到的方差;Rr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矩阵。

Engle定义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结构为

其中:αm和βn分别为DCC多元GARCH类模型中前期残差平方项的系数和条件方差的系数,m和n分别为残差平方项的滞后阶数和条件方差的滞后阶数。为标准化残差所求出的无条件协方差,Qt*是Qr矩阵中对角元素的平方根所形成的对角矩阵。

2 沪深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长期记忆性与动态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采用上述模型与方法,分别对沪深股市的A、B股综合指数样本的收益率波动的异方差、长记忆和非对称特征进行分析和检验,并采用DCC模型分析股指收率波动的动态关联性和一体化特征。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描述

为了避免1996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的股市涨跌幅限制政策对实证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样本数据选取1996年12月17日至2015年1月5日期间,共计4 366个交易日的上证A、B指和深证A、B指的日收盘价序列。此外,为了避免数据的非平稳性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在实证研究中采用对数收益率进行建模和分析,即:rt=ln(Pt)-ln(Pt-1)。

沪深股市的A、B股综合指数以及对数收益率序列的时间序列图,如图1、图2所示。从对数收益率序列的时间动态来看,沪深股市收益率具有明显的波动聚类特征,即在一段时期内较大收益率变化紧随着较大的价格变化而变化,较小收益率变化紧随着较小的价格变化而变化。另外,沪深两市综合指数基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收益率变化过程,这说明两个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协同性,这个特征将在下文多元DCC的GARCH类模型中详细分析。

沪深A、B股指对数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量,如表1所示。偏度统计量和峰度统计量表明对数收益率序列具有显著的尖峰厚尾特征,这表明在刻画收益率序列分布函数时应考虑比正态分布具有更厚尾部性质的学生Student-t分布。J-B正态性检验统计量进一步对收益率序列的分布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均显著拒绝正态性原假设,所以表明沪深A、B股指对数收益率序列是非正态的。

注:表中“***”、“**”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下文类似,不再赘述。

2.2 ARMA(1,1)-FIAPARCH(1,d1,1)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

通过分别采用FIAPARCH模型、FIEGARCH模型和HYGARCH模型进行估计,发现HYGARCH模型中的参数α不显著,FIEGARCH模型在有些序列的估计中出现不收敛的情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未给出上述估计结果。因此,本文在描述股市波动典型化特征的GARCH类模型的估计中,根据AIC和BIC信息准则选取了ARMA(1,1)-FIAPGARCH模型作为最终模型,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注:括弧内数值为参数估计值对应的标准差。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沪深A股和B股综合指数的ARMA(1,1)-FIAPARCH(1,d1,1)模型估计结果的主要参数d1、γ和δ基本上都十分显著。具体来说:第一,分整参数d1的估计值基本稳定在0.39~0.46之间,且十分显著,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总体上呈现波动聚类的特征,说明股市波动的波动具有集聚效应,高波动股市价格波动往往会持续出现一段时间,其中沪市A股的这种特征相对较为突出;第二,除了深证B股以外,其他3个股指的非对称性或杠杆效应所对应的参数γ的估计值均显著大于零,这说明上期的坏消息(负收益率)将会导致当期更高的收益波动,其中深证A股综合指数的杠杆效应估计值最大,非对称性特征最为明显;第三,长记忆参数δ的估计值在1.7左右,且非常显著,这说明我国股市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无论是A股还是B股,股票价格波动的长记忆性特征均十分显著。

根据ARMA(1,1)-FIAPARCH(1,d1,1)模型的估计结果,沪深A股和B股指收益率波动的条件方差,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图3的收益率波动的条件方差时间序列图的轨迹显示,除了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期以外,收益率波动呈现平缓化的特征,这说明我国股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股票市场在逐渐完善;第二,收益率波动的条件方差存在显著的聚类特性,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期间的波动均显著大于其他时期,这说明我国股市在抵御外来冲击和预防风险传染的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无论是沪市还是深市,B股指数的收益波动的条件方差均显著大于A股指数的波动方差,这主要和A股和B股的股权结构和他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造成的;第四,从图3中还可以明显看出波动的上升幅度快于下降幅度,体现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且波动的高低阶段都存在一定时间的时滞,即当前处于高(低)波动阶段,则今后一段时间处于高(低)波动的可能性要远大与低(高)波动的概率,体现出股市收益率序列的长记忆性特征。

2.3 DCC-FIAP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股市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用于投资组合的选择和风险管理等多种用途,这是从单变量GARCH波动建模向多变量GARCH建模的一个自然的扩展。下文将对沪深A、B股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并为两个市场的关联性提供经验结论。沪深股市A股和B股间的6种动态条件相关的图形,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出:首先,我国沪深A、B股票指数间的动态条件相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呈现微波化,这与我国股票市场体制和法制的健全和完善息息相关,也从侧面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逐渐发展与完善;其次,四种股票指数的条件波动的动态条件相关在2001年以前的先关性都比较低,尤其是沪(深)股市A股和B股之间的动态条件先关相对较低,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度曾下降到0.1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第一,所有权限制是导致A股和B股相关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从1992年B股市场开始建立到2001年B股市场向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的投资者主要限于境外的投资者,而境内居民是不允许开立B股帐户和投资B股的,这显然会导致投资主体和投资行为的巨大差异,A、B股间的低相关性就不足为奇了;第二,A股和B股的活跃程度差异巨大,B股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尤其是1997红筹股和H股大量发行,而B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此外,B股还在信息获取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在汇率上存在风险都是导致A股和B股之间相关性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图4右上角上证A指和深证A股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显著高于图4右下角上证B指和深证B股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的重要原因。四散,金融危机期间金融市场遭到重创,股市间的作用机制和传导机制将受阻,动态相关性偏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阶段也出现类似的情况。

3 沪深股市典型化特征的实证结论

本文通过ARMA-FIAPARCH模型研究了沪深A、B综合指数的收益率波动的波动聚类性、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三大典型化特征,并采用DCC模型进一步分析沪深A、B股间的动态相关性,得到如下几点结论:

首先,我国沪深A、B股综合指数的GARCH类模型的建模与实证研究表明:沪深A、B股综合指数的对数收益率的波动存在显著的波动聚类性、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三大特征[19],但是这种特征的显著程度和表现出的强弱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波动聚类特征和长记忆性特征均是典型化特征,普遍存在于我国各类股票市场中,且沪市A股的波动聚类特征最为明显,沪市B股的长记忆性特征相对较为突出;在非对称特征中,深证B股中没有得到体现,其他3个股指均存在上期的坏消息(负收益率)将会导致当期更高的收益波动的特征,且以深证A股表现最为明显。

其次,我国沪深A、B股指数收益率波动的条件方差,除金融危机时期所表现出的强波动剧烈特征为,均有随时间推移而趋于平稳化的特征,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但是在抵御外来冲击和风险传染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B股指数的收益波动的条件方差均显著大于A股指数的波动方差,这与A股和B股的股权结构和他们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有直接相关;此外,我国股市整体波动都存在上升幅度快于下降幅度的非对称特征,且波动的聚类特征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长记忆性。

再次,我国沪深A、B股综合指数的动态条件相关分析表明,我国沪深A、B股市间的动态条件相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呈现微波化的特征。但是,无论是在沪市还是在深市,A股和B股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相对沪深A股间或沪深B股间要低得小,且波动大,这主要与A股和B股间的股权结构和B股市场中的投资主体,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外汇风险造成A股和B股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A、B股间的动态条件相关要大于两个股市间同类型股票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沪深A股和B股的波动特征和动态条件相关性都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这与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这说明我国股市典型化特征与我国宏观经济的阶段性显著相关,对我国宏观基本面的了解和深入分析有助于分析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特征和动态相关性,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

摘要:利用1996年12月17日至2015年1月5日间我国沪深A、B股的对数收益率数据构建DCC-FIAPARCH模型分析我国股市波动的典型化特征和股市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波动均存在显著的波动聚类、长记忆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其中且沪市A股的波动聚类特征、深证A股的非对称特征和沪市B股的长记忆性特征相对较为突出。我国沪深股市的A、B股间的动态相关性显示出较强的时变动态特征,波动幅度整体呈现递减的规律,且易受类似金融危机等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的影响,各类股票综指间的动态相关性由于股权结构、投资主体和市场信息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合理认知的典型特征 第2篇

认知的缺陷很容易引起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理性情绪疗法和贝克认知疗法都系统地阐述过现实中常见的不良认知及其特征。不良认知的典型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绝对化的要求

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我必须”、“我应该”。如“我必须每件事都成功”、“我必须使每个人都喜欢我”、“我必须是最优秀的”、“我绝对不能输”等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提出的难以实现的目标,是过于追求完美和苛求自己的表现。因为人们不可能事事成功、时时如愿,人们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或成为最优秀的,也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赞赏。所以持有这种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产生失败感和挫折感,导致失落、自责或忧郁等情绪。理性的认知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不过于追求完美,也不过于重视他人的评价,一切都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二是“你(他)必须”、“你(他)应该”。比如“你必须对我诚实”、“大家都必须听从我的安排”、“你应该成为最优秀的人”、“他必须受到惩罚”等等。这些是人们对他人提出的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他人、控制他人的表现,也是自我中心和高傲自大的一种倾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主见,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没有理由去苛求、左右他人“必须”怎样,有时也只能是希望或建议而已。三是“事情必须”、“事情应该”。如认为“学校或家庭环境必须符合我的要求”、“那件事应该是明天做的”、“已经计划好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等等。有些事情不是由我们某一个人所决定的,尤其是在集体的大环境中,要通过调整自我去积极适应。当然,许多事情也都可能存在回旋余地,不能看得太绝对。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片面思维方式,是一种“理智上的法西斯主义”。它指个体根据一件或很少几件事情就武断地得出关于个人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并将其应用到其它情境之中。

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对自身的片面认识和评价。有的人往往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后果来评价自己整个人,断定自身的价值,其结果常会导致自负或自卑等消极心理,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如偶遭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什么也干不成,是个废物,窝囊货”;稍有成就,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最聪明、最能干”;某个人对自己不友好或者几次与人打交道受挫,就觉得自己“人缘最差,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乃至具有人际交往障碍”等等。二是对他人的片面认识与评价。例如,当别人稍有过失或不合自己的意愿时就愤怒地认为其“一无是处”,从而导致一味地指责等。3.糟糕至极

这种不合理信念认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将事情想象为“灭顶之灾”、“大难临头”,从而消极地预测未来而不考虑其他可能的结果。如考试前,有的同学会想“到时候我会很紧张的”,“我会彻底失败的,那我就一切都完了”等等。这种糟糕至极或灾难化的想法是对自己的消极暗示,更会加重自己的焦虑,并且也常常会使个体由于对失败和挫折的过度恐惧、焦虑而产生自暴自弃、悲观消沉乃至轻生等行为。其实,“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在同一件事情上,幸与不幸是彼此相随的,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了。若我们只看到暂时的结果、突发的因素部分,而忽视事件的全部,就会得出极其片面的认识。并且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来说,也可能还有更糟糕的情形发生,我们的不幸与他人的遭遇相比或许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又何必妄自菲薄呢?此外,挫折是客观存在的,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尽管我们渴望一帆风顺,但总会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形。所以勇敢地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尽力改变不如意的状况;在不可能时,则要学会适应这种状况,并坚强地生活下去。有这样几句话说得好:“绝望往往是希望的开始,危机的尽头往往是转机,山穷水尽的地方终会柳暗花明。”在遭受挫折时,只要敢于面对而不是逃避,勇于坚持而不是放弃,我们就会取得成功。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传达给学生的合理认知。

4.两极性思维

这是一种极端的直线性思维。这种认知方式往往把事情看成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么全对、要么全错,常常以全或无的方式思考问题,其间没有任何的过渡和余地,没有弹性和弯曲。如“我总是失败”;“所有人都总是跟我作对”;“我总是最棒的”等等。这种“都”、“总是”、“没人”或“所有”的两极性思维方式常常会导致个体对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过低或过高的评价,导致过度自负或自卑。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完美,也没有绝对的坏。我们要学会辩证思考。

5.选择性提取

仅考虑个别细节或部分而不顾及其他信息,便草率地对某种事物做出片面的结论和判断。自卑的同学只选择性地提取和关注有关自己的消极、失败的信息。忽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自己做出了片面的评价,从而得出一个支持其抑郁或焦虑的结论。相反,一个高傲自大的人,总是夸大自己的优点而缩小自己的不足,从而一味地自我陶醉。

6.人格化

这类认知歪曲是指个体把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件看作是与自己相联系的,是具有人格意义的,并且把所有过错都归因于自己。持有这种认知歪曲的人在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不能看到客观因素,而是一味地归咎于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最终导致自卑或抑郁。

7.乱贴标签

中国EFL教育的典型特征 第3篇

关键词:中国EFL教育ESL典型特征

上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出现了学习西方教育的热潮。1923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规定,从中学开始开设英语课。这被视为中国教育界力图与国际教育趋势接轨的尝试。1978年,英语列入高考科目,从此英语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学大国。笔者从EFL与ESL的差异入手,根据本人二十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重点分析中国EFL教育的典型特征,以期为中国英语教育的困境找到出路。

一、 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与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的差异

EFLESL定义EFL is used in contexts where English is neither widely used for communication nor us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David Nunan)The term ESL is used to refer to situations in which English is being taught and learned in countries, contexts, and cultures where English is the predominant language of communication.(David Nunan)教学对象第一语言不是英语,英语也非官方语言的国家;

官方语言为母语和英语之外的另一语言。英语国家中的外国移民后裔;

英语不是该国(地区) 的第一语言、但为其官方语言的国家的居民。学习动机工具型融入型教学内容以一套语法体系完整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体, 辅以少量的视听材料作为补充。以大量的视听材料及报刊文章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阅读始终占主导地位, 而听、说、写的训练则依次减弱。听、说、写的地位基本上与阅读同样重要,语法教学的作用已很模糊。教学场

地与教

学时数课堂教学为主;

学习者在学校的教学媒体以自己的第一语言为主。在课堂教学之外, 学习者有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来学习和运用英语;

学习者在受教育的某一阶段, 学校的教学媒体就变成了英语;

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总时间往往几倍于EFL 学习者。 从上述各方面的对比来看,中国的英语教育属于EFL教育,而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研究中,研究者经常忽略EFL与ESL之间的差别,或者将两者同等对待。笔者认为,明确我国英语教学的EFL定位,有助于认识到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殊性,以便在实际教学研究中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 中国EFL教育的典型特征

1.英语教育的规模大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抓住全球化机遇、推行开放型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趋势下,所有高校都无一例外地开设了外语课,90%是英语课。同时,再加上学习英语的成人和小学生、在社会机构中学习英语的各类人群,全国学习英语的人数达到4亿,占人口的1/4。由此可见,中国学英语的人数最多、英语教育的规模最大、英语的社会需求最多,可是实际效果依然不佳,中国在44个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及地区中,英语熟练度仅排在29位,在亚洲区域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泰国,这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英语学习的周期长

现阶段,我国学生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初高中六年,英语都是主要科目,进入大学后,英语是一、二年级的公共必修課,即使忽略三、四年级时某些专业由专业老师再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当一名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时,至少要学习12年的英语,更不用说很多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了。英语是学习周期最长的一门课程,学生投入的精力最多、课后补习花费最多,但结果却是:有相当比例的本科生无法通过四级考试,不少已经通过四级考试的学生也难以用英语交流,难以读懂英文文献资料。

3.学习以“突击”为主

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大多以“突击”为主,不愿意在平时下功夫。为了期末考试能及格,考前要突击;为了参加四级考试,同样要突击;为了出国留学,更是要突击参加培训。周末学生家长很少能真正在家休息,大部分要带孩子补习英语,往来奔波、风尘仆仆,令人叹息。

4.教学以“应试”为主

我国英语教学的目的以“应试”为主,很少涉及相关文化,不利于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初高中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中、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大学教师也要帮学生要通过四级考试。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经常是考试规律和应试技巧。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其结果就是,即使收获了不少证书,好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不足,将来在工作中依然听不懂、说不清,无法自如地运用英语。

5.考试手段不够科学

作为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目前的英语考试却以客观题为主,采用选择题这种对外语学习有害的题型。通过考试被当作了教学的目的,脱离了教学大纲和教材,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与语言教学规律相矛盾。其结果是:测试结果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的考试成绩好,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却很差。学生们考前突击背单词、背范文,考试之后,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

6.师资力量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尽管目前我国英语师资力量得到很大的改善,从业门槛进一步提高,但优秀师资的缺乏仍将是制约我国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除教学任务过重之外,缺乏有针对性、长效的师资培养机制;中青年骨干教师中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外语教学的功利性严重;师资力量“隐形流失”等多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以笔者本人为例,作为一个从业20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师,本人每周12学时、为班型为60人以上的大班授课,只偶尔参加学术会议及短期培训。 师资力量匮乏影响了教师的水平的提高,教师缺少进修机会,没有精力进行科研;而班型过大更是直接影响了语言教学的课堂效果。

三、 结束语

我国英语教育的改革由来已久,不可否认,广大英语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也应该承认,中国的EFL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高投入、低产出。应试教育违背了语言习得的规律,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国的EFL教育应该向ESL教育借鉴,“要突出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转变教学模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尽早主动、自主地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同时,我们也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了解英语所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关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和政策的分析和建议 [J].中国外语 2008,5(2):4-5.

[2]刘新荣.基于EFL与ESL差异对比的中国英语教育定位研究 [J].家教世界 2013,(10):212-213.

[3]蓝杨.ESL 与EFL 的差异及其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3(1):34-37.

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研究 第4篇

1 木构架为主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必然选择

纵观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土木建筑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原因是多方面的。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盛产木材, 所以我们的祖先最早了解和使用木材, 且木材容易加工和使用, 比较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最早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 这并不代表着砖石技术就没有发展, 早在汉代, 中国人就掌握了起拱发卷和垒筑穹顶等技术, 但只是将其用于陵墓、砖塔等, 一直未能取代土木成为建造房屋的主体材料。这主要是和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有关。据此理论, 土代表着孕育万物的大地, 木代表着生长和繁荣, 土木在一起就象征了生命的含义, 因此古人将活人居住的房屋称为“阳宅”。所以中国传统建筑选择木结构是有其深刻思想原因的, 正如建筑学家徐伯安所言, “非不能也, 乃不为也”。

2 严格的建筑等级制度是封建礼制社会关系的产物

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建筑首要的表达内容, 正如封建礼制确定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 目的是通过建筑等级区分固化人的社会地位, 以稳定社会的政权体制。建筑等级的区分表现在建筑的规模形式、建筑材料、装饰装修等内容的不同。例如, 庑殿形式的屋顶是国家最高统治权力的象征, 是皇家建筑中所特有的, 其它任何官府、商埠、民宅都不能采用, 否则会被处以严厉的刑罚;琉璃瓦的使用也有严格规定, 在清代, 黄色琉璃瓦是皇家专用, 代表着皇权至上, 地位仅次于皇帝的亲王, 最重要的建筑上也只能使用绿色琉璃瓦。此外在油饰彩画方面, 只有皇帝可以使用龙、凤的图案, 并采用贴金的作法, 亲王及其他贵族必须在图案形式和工艺作法上依次简化, 庶民住宅甚至都不可用彩画装饰。据此可知, 受到礼制文化约束的中国传统建筑, 体现出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3 独特的建筑构造是建筑功能与结构需要的完美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构造非常独特, 如斗拱、墙体、屋脊、油饰等, 这些构造作法既符合建筑等级制度需要, 又有着不可替代的结构作用。

3.1 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所特有的构件, 位于建筑物的柱头以上、屋檐以下。斗拱对于建筑功能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区分建筑等级的需要。由于斗拱是由很多的木制构件组合和层叠在一起, 所以可通过叠加层数的数量多少来表现建筑等级的高低;二是斗拱具有支撑悬挑的作用, 使得屋檐伸出更加深远, 从而有利于保护屋檐以下的墙体和台基免受雨水冲刷;三是经过造型加工和彩画装饰的斗拱本身就极富装饰性, 使得建筑立面更加丰富和美观。此外在结构上, 组成斗拱的层层木制小构件, 就像巨大的弹簧层, 赋予其良好的变形性能, 在地震时可以大量耗散地震能量, 减少灾害的发生。

3.2 屋脊

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巨大, 形式复杂。由于大部分屋面都是瓦面构造防水, 所以在坡面与坡面的交接处就形成了防水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强防水性能, 古人在这些位置处构造了各种屋脊, 按照位置不同分别称为正脊、垂脊、戗脊、博脊等。脊的构造对于琉璃屋面和黑活屋面是相似的, 琉璃屋面使用的脊件是烧制的定型构件, 而黑活屋面使用的脊件是由普通砖瓦加工制成。

除防水作用外, 屋脊在建筑含义的表现上也有其特殊作用。首先是脊越高大, 使用的构件越多, 则表明建筑等级越高。其次, 脊件的造型优美, 含义丰富, 装饰作用突出。如正脊两端的鸱吻, 就是中国古代“龙生九子”传说中龙子的形象, 因其性好水, 所以置于建筑最高处以表达古人期望避免火灾发生的心愿。再如建筑翼角的小兽, 形象各异, 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兽, 古人将其形象置于屋面, 有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寓意。

4 油漆彩绘为主的装饰作法满足了建筑功能和美学的需要

油漆彩绘是中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装饰作法, 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相较于石雕、木雕和装饰造型而言, 也更具中国特色。由于受到建筑等级限制, 油漆彩绘的颜色、图案、工艺等要与建筑等级相适应。红色、龙凤图案和贴金等工艺只能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 而民宅等较低等级建筑只能使用黑色、风景、人物等与统治阶级无关的图案来装饰。

中国油漆彩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工艺复杂, 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艺术体系, 不同于其它任何绘画艺术。色彩方面, 由于装饰部位多为位置较高的椽头、斗拱、梁枋等, 所以多使用了红、绿、青、黑、白等鲜艳颜色, 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引人注目;内容方面, 画题有上百种之多, 且每个画题又有多种变化。许多画题都表达了古人对吉祥、喜庆的追求, 富有隐含的喻意。如将喜鹊与梅花构成一幅图画称为“喜上眉梢”, 此即谓“图必有意, 意必吉祥”。

5 结语

在古代中国, 由于气候和地理的原因, 古人最初选择了木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 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完善的建筑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要求, 而且被赋予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内涵, 成为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规范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但等级制度并没有制约中国传统建筑在建筑美学上的发展, 古人通过斗拱、墙体、屋面脊饰等独特构造及油漆彩绘的装饰方法使中国传统建筑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历经千年, 经久不衰。

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进行论述, 研究了其在构架形式、等级制度、建筑构造和油漆彩绘方面的基本特点, 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于建筑和结构功能的作用, 探讨了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研究成果可以为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国传统建筑,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等级制度,油漆彩绘

参考文献

[1]中国文物研究所编.祁英涛古建论文集[C].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典型化特征 第5篇

藏北高原夏季典型天气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利用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高原那曲和安多地区夏季典型晴天与阴天边界层风速、位温与比湿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夏季8月,上述地区东西分量风速(切变)晴天均比阴天小,安多地区盛行偏西风,那曲地区盛行偏东风;南北分量风速(切变) 晴天比阴天大.边界层晴天和阴天白天(晚上)的对流(稳定)边界层特征明显,阴天稳定边界层的`厚度和对流边界层的高度较晴天时的都低;比湿夜间比白天大,阴天比晴天大.在安多地区和那曲地区都出现了逆湿现象,强逆湿主要出现在午夜或正午.

作 者:谷良雷 胡泽勇 吕世华 姚济敏 GU Liang-lei HU Ze-yong L(U) Shi-hua YAO Ji-m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冰川冻土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LACIOLOGY AND GEOCRYOLOGY年,卷(期):28(6)分类号:P406关键词:藏北高原 风速 位温 比湿

典型化特征 第6篇

【关键词】 《教师日记》;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日记》是泰国著名导演尼斯瓦特·塔拉松的最新作品,由GTH公司出品。影片在2014年3月20日上映后共获得306万美元的国内票房,成为2014年泰国国产电影的票房亚军(仅次于《纳瑞宣国王5》)。影片获得了泰国最权威的国家级奖项“泰国电影金天鹅奖”的6项大奖,并被泰国电影协会选送至美国参与2015年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角逐。[1]此外,该片还参加了2014年釜山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并将被韩国电影公司翻拍成中文版进军中国市场。

《教师日记》是尼斯瓦特·塔拉松执导的第四部电影长片,他的前三部作品《小情人》、《季节变幻》和《亲爱的伽利略》均已成为泰国青春爱情片的经典作品。《教师日记》沿袭了导演一贯的创作风格,清新唯美,温馨感人。与塔拉松前三部作品不同的是,《教师日记》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教育题材的影片,类似于中国的主旋律电影。不过,与经常陷入苍白说教与煽情套路的中国同类题材主旋律电影不同的是,一贯注重娱乐性和商业价值的泰国电影的创作特点在《教师日记》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虽然是根据一位年轻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的真实故事改编,但《教师日记》并未因此而成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道十足的传记片。相反,塔拉松及其创作团队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动人爱情故事的泰式青春爱情喜剧片。从影片最终呈现的结果和市场的反馈来看,这种改编无疑是成功的,尤其是影片对故事和人物这两个核心要素的处理,充分彰显了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成熟。

一、故事:教育主题与浪漫爱情

前文提及,《教师日记》改编自真实的故事。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萨马特·素塔(Samart Suta)的泰国教师。多年以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素塔老师看到一则南奔府普美蓬水坝水上学校的新闻报道,了解到由于位置偏远、条件艰苦,缺乏师资的水上学校已关闭多年,周边村落的孩子们处于失学状态。在与太太商量之后,素塔老师决定孤身一人远赴这所远离城市喧嚣的水上学校任教。在没有电、没有手机信号、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水上学校,素塔老师一待就是九年。

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关于奉献的故事。但《教师日记》并未将影片仅仅定位于讲述一段感人的励志故事,而是加入了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爱情要素,将教育主题和浪漫爱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影片设置了明暗两条叙事线。明线讲述的是年轻教师宋和安跨时空的爱情故事,暗线则讲述了宋和安与水上学校的孩子们的故事。

《教师日记》中的爱情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韩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的故事模式,影片用丹尼伯格所说的“巧合型情节”,将身处不同时空的男女主人公“离奇或惊人地连结到一起”[2]76,他们通过特定的媒介(《触不到的恋人》里的魔法信箱,《教师日记》里的日记本)进行交流,并由此展开一段奇妙的跨时空爱情之旅。不过,与《触不到的恋人》略显魔幻的故事相比,《教师日记》的故事设定更具现实色彩,叙事逻辑也更为严密。影片中,漂亮的女教师安用日记本记录下了自己在水上学校每一天的生活,并在离开学校时把日记本留了下来。新来的男老师宋发现了日记本,同病相怜的宋被日记中的安所吸引,渐渐喜欢上了安。但很快,宋发现安已经订婚。心灰意冷的宋在聘期结束后决定继续读书深造,离开了水上学校。同时,发现未婚夫外遇行为的安又回到了水上学校。安发现了日记本中宋的留言,被宋在日记中流露的真情所打动。最后,在水上学校,这对隔空相爱的恋人终于见到了对方。就故事本身而言,《教师日记》虚构的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略显单薄,但导演将其置于封闭的水上学校这一特殊环境中,并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将两位主人公同一空间但不同时间的故事巧妙地呈现出来,故事的戏剧张力因此得到了强化,同时也使影片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也更易于获得观众的情感共鸣。当然,从根本上说,影片加入虚构的爱情故事,更多地是出于商业目的考虑,使影片更具观赏性,更具商业价值。这也是高度市场化的泰国电影在创作中的自觉选择。

与影片爱情故事同时呈现的,是宋和安与水上学校孩子们的故事。与虚构的爱情故事不同,水上学校孩子们的故事基本源自真实故事。在真实版的水上学校,素塔老师刚到学校时,学校仅有7名学生,在电影中,初到水上学校的安也只有7名学生。素塔老师为了让失学的孩子们来上学,挨家挨户去接孩子,就像影片中宋划船去接学生一样。作为老师,他们还得负责学生们的生活起居,给学生做饭、洗衣,暴风雨来临,要保护好学生,并修缮被破坏的校舍。影片中,宋与安都是被校长安排到水上学校,但他们都没有因为水上学校的艰辛而退缩。相反,在他们的全心投入下,安与宋很快就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为了清理水上学校厕所下的浮尸,安不顾身体过敏毫不犹豫跳下水;为了让准备回家打一辈子渔的男孩冲顺利毕业,宋每周末都去帮冲的父亲打渔;为了向从未见过火车的孩子们讲解一道关于火车的数学题,宋用小船和房屋搭建了一列水上火车……正如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那样,在水上学校这个偏远而封闭的特殊环境里,安和宋用他们生动活泼、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带给孩子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快乐的人生体验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在现代化的清迈学校,安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却遭到校长的斥责。在所谓现代性语境下的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却越来越趋于保守,越来越背离人的本性需求,在落后封闭的“前现代”的山区学校,自然的、直观的、快乐的教育反而成为可能——或许这也是《教师日记》所表达的关于教育的深层次思考。

nlc202309042151

二、人物:乡村教师与隔空恋人

在泰国青春爱情片中,主要人物形象大多属于福斯特所说的“扁平人物”[3]59,前后一致,易于辨识,比如《曼谷轻轨恋曲》中的小丽、《恋爱这件小事》中的小水、《你好,陌生人》中的小美、《时光情书》中的琼等,他们大都简单质朴,积极乐观,敢爱敢恨。《教师日记》也不例外,影片的主人公安和宋虽然身为偏远山区的小学教师,角色身份有别于其他青春爱情片的主要人物,但经过影片创作团队的加工和塑造,安和宋同样具备了泰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人物特质。

作为泰国电影中不多见的女教师角色,《教师日记》中安的形象对泰国观众来说无疑是新鲜和生动的。作为教师,安富有爱心,热爱教育工作。在同事琪琪老师因为无法适应水上学校艰苦的环境而离开之后,安选择留了下来,为仅有的7个学生上课,同时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在水上学校的孩子们眼里,安既是严厉的老师,又是美丽的姐姐,也是温柔的妈妈。在教育问题上,安喜欢打破常规,她让孩子们用肢体语言介绍自己,让孩子们跳到水里理解水的浮力问题。她个性要强,宁可被“流放”到偏僻的水上学校,也不愿洗掉手臂上的星星纹身。同时,作为普通女性,她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她与未婚夫诺的关系虽然因为她到水上学校任教而一波三折,但她始终很在意与诺的感情,甚至为了与诺团聚而委屈地洗掉了她个性象征的纹身,并在诺的苦苦哀求后原谅了他的出轨行为。但最终,她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不是抱残守缺、墨守成规的诺,而是在自己日记本另一头的宋,于是,她果断离开了诺,回到了水上学校,并终于见到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宋。

与完全虚构的安不同,宋与《教师日记》故事原型素塔老师相对接近,他们都是年轻的男老师,都为了山区的孩子而无私奉献。当然,与素塔老师自愿到水上学校任教不同,宋是到学校求职后被校长安排到了水上学校接替安担任老师的。作为一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前摔跤运动员,宋到水上学校后面临的挑战同样艰巨。尤其是数学,让这个运动员出身的大男孩头疼不已,当着学生的面,他推算出了“3=20”这样的解题结果,让学生一头雾水。第一学期结束,学生们糟糕的成绩让他万分沮丧。但是,孩子们却十分喜欢这个阳光的大哥哥,因为他会带着孩子们玩摔跤游戏,会奋不顾身地与蛇“搏斗”,会带领他们修缮被暴风雨破坏的校舍,也会给他们做“水上列车”……和安一样,宋对水上学校的孩子们充满了爱心。同时,对安的隔空之恋,宋也是真挚而投入的。因为同病相怜的境遇,他对安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爱恋之情,即便了解到安已经订婚后,他还是远赴清迈,想见见日思夜想的安,可惜与安擦肩而过。不过,就像《触不到的恋人》中的星贤和恩珠的大团圆结局一样,宋与安这对隔空恋人最终还是在水上学校相遇了。

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隔空恋人,安与宋的人物形象都是丰满的,他们既有乡村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有年轻男女的青春活力和丰富情感,尤其是拥有泰国青春爱情片常见的靓丽外形。这与中国电影观众熟悉的《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以及《凤凰琴》中的余校长等乡土气息浓厚、人物特征相对单一的乡村教师形象截然不同。当然,《教师日记》这种与中国同类题材电影反差巨大的人物塑造是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模式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作为泰国电影中较为少见的教师题材影片,《教师日记》将真实故事的励志主题和虚构的爱情故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故事设定和人物塑造方面体现出了泰国电影类型化创作的成熟,为影片赢得了商业上的良好回报。当然,这种商业化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使影片未能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这或许也是影片未能获得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在内的国际奖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Oscars: Thailand Selects ‘Teacher’s Diary’ for Foreign-Language Category[EB/OL].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oscars-thailand-selects-teachers-diary-734630.

[2]尚必武.巧合·反事实·聚合·离散:评西拉里·丹尼伯格的情节理论[J].外语教学,2011(3).

[3](英)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崔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出版社副社长,主要研究方向:东南亚电影。

铁磁谐振在调度端的典型特征 第7篇

虽然铁磁谐振在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在电网运行中也采取了许多消谐措施,但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铁磁谐振事故却依然频繁发生。当调控员误将铁磁谐振当成接地或断线故障进行排查而延迟事故处理时,一次设备往往会发生严重损坏。

文献[1]通过大量实验绘制了谐振区域图,尤其给出了系统每相对地容抗XC0与励磁感抗Xm的谐振比值区间为0.01<XC0/Xm<2.8。随着在电网中运行的电缆线路和气体绝缘开关(GIS)设备大量增加,系统对地电容增大,加之GIS设备操作时所产生的快速瞬态过电压(VFTO)等易引起铁磁式电压互感器饱和的因素增多,铁磁谐振发生几率增加。文献[2]通过理论计算提出了基于零序电压和三相电压综合对比的铁磁谐振辨识技术,述及了单纯依靠电压识别存在无法有效辨识的情况。文献[3]在铁磁谐振的仿真研究中述及了铁磁谐振跳跃及混沌共振现象。文献[4]讨论了在变电站端采用注入信号跟踪进行谐振辨识的方法。文献[5]讨论了串联铁磁谐振的机理及若干处理建议。文献[6,7,8,9,10,11,12,13]分别讨论了铁磁谐振现象及其防治措施。但这些文献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没有提出具体有效的谐振辨识方法,尤其是没有述及基于调度端的铁磁谐振鉴别技术。

目前大量无人值班变电站在调控中心进行集中监控,调控员对铁磁谐振的快速鉴别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调控中心高度集中的电网运行实时和历史数据以更广的视角研究了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铁磁谐振在调度端的典型特征,其中有些特征是首次提出的,并在多次谐振事故中验证了其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调控员更关注现实中遇到的事故情况,因此本文归纳总结了多次实际发生的接地、断线和铁磁谐振事故,给出了铁磁谐振在调度端的鉴别技术,鉴别过程最长不超过10min。

1 铁磁谐振与单相接地、断线事故在调度端的特征对比

1.1 相似特征

铁磁谐振和单相接地、断线故障都会使经消弧线圈接地的主变压器中性点电压发生严重偏移;在调度端都会出现中性点零序电压(3U0)越限报警信号,如66kVⅡ段母线接地或谐振、66kVⅡ段母线3U0越限等;故障母线三相电压出现明显不平衡,如其中有两相电压升高、一相电压降低;多间隔的保护装置发出告警信号,如7831RCS9612A装置报警、保护屏CSC-166装置告警等;消弧线圈出现频繁动作信号,如2号主变压器风冷消弧线圈直流短接、交流短接、1号66kV消弧线圈控制器外部故障等。如果不注意区别故障母线和相邻母线的三相电压和零序电压的大小和上述告警信号出现的规律,这些现象容易导致调控员将谐振误判为接地或者断线。

1.2 告警信号出现的不同规律

1.2.1 单相接地告警信号特征

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不会导致保护出口跳闸来切除故障,因此也不会出现重合闸动作信号,并且由于消弧线圈的补偿作用,较小的短路电流不至于烧损导线或电缆而发展为断线故障。按照调度规程的要求,单相接地故障可有2h的处理时间。虽然弧光接地所引起的过电压可能导致消弧线圈与接地点电容形成串联谐振,如图1所示。

图中:Lx为消弧线圈电感;Rx为消谐电阻;G1为短路线路导纳;E·为变压器输出电压;K为旁路交(直)流接触器。由于Rx的阻尼作用,谐振现象将很快消失,并且弧光(高阻)接地通常是金属性接地的过渡状态,因此单相接地一般不会引发持续谐振,这也被历次单相接地事故所证实。单向接地时,为了保护阻尼电阻器不被烧损,接触器K会不断反复投退,即消弧线圈的交(直)流短接信号会不断地“动作/复归”。由于单相接地的稳定性,保护和3U0越限报警信号不会出现多次“动作/复归”的情况。

1.2.2 单相断线告警信号特征

单相断线多数由两相或三相短路事故引起,事故前期必然会出现保护跳闸和重合闸动作信号,当在单相断线重合成功时,如果该线路负荷较重就会对母线产生强烈冲击,所带来的过电压会引发铁磁式电压互感器饱和而与断线相形成并联谐振,从近几年的事故看单相断线无一例外地引发了强烈的谐振现象,如图2所示。

图中:Lt为电压互感器电感;Cs为系统电容。由于Lt与Cs发生并联谐振时对外回路的电抗很大,回路电流I·较小,这限制了阻尼电阻Rx的消谐作用,也就是说调控员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这种谐振会长时间存在,直至电压互感器爆炸接地、母差出口动作,同时消弧线圈由于过高的零序电压也会受到严重损坏,如套管喷油等。如果轻载或空载线路发生单相断线,可能不会引发铁磁谐振,且故障会长时间存在下去,但随着该线路负荷的增加,调度端将会出现3U0越限告警和保护告警信号,由于负荷一般不会大幅突增,因此不同告警信号出现的时间间隔较长,这与这些信号在单相接地和铁磁谐振情况下的“几乎同时出现”有明显不同。

1.2.3 铁磁谐振告警信号特征

铁磁谐振存在短暂间歇现象[3],铁磁谐振间歇振荡故障示波图见附录A图A1。图中可见谐振期间零序电压3U0消失的时间长达4s,因此只要谐振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一般不超过5min),保护和3U0越限告警信号会出现多次“动作/复归”的情况。

1.3 电压幅值的不同

1.3.1 实例对比

铁磁谐振与单相接地、单相断线的最大不同之处是三相电压(Ua,Ub,Uc)和3U0的幅值相差悬殊。附录A图A2是单相接地与铁磁谐振故障开始时的故障示波图对比,可以看出它们的差别非常显著。表1是从中摘录的数据。

注:表中数据均为66kV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值。

1.3.2 中性点零序电压3U0

电网正常运行时3U0很小,接近0,它反映的是电网三相不平衡运行的状态。当3U0的二次值大于越限门槛值(一般为25V)时,在调控员工作站上的报警窗就会弹出某变电站某条母线的3U0越限报警信号并伴随事故音响。通过分析多起铁磁谐振事故及对比文献[2,3,4,5,6,7,8,9,10,11,12,13]所提供的数据,铁磁谐振3U0典型值为额定线电压的1.3~2.7倍,由于该值远大于测控装置通常设置的电压满值系数1.2,即1.2倍的额定线电压对应上传调度主站的远动协议IEC 60870-5-101/104报文的满码值32 767,因此会发生满码溢出的现象或遥测板上的采样电压互感器被烧损而输出0值。满码溢出的处理方式目前只有2种,即输出0值或输出满码值。因此谐振母线的3U0在主站侧的显示值要么是0,要么是1.2倍的线电压,并且是无波动的恒定值。

1.3.3 谐振母线三相电压

文献[1]谐振分布图中0.01<XC0/Xm<0.08对应的分频谐振,三相电压同时上升且小于2.5倍额定相电压值;0.08<XC0/Xm<0.8对应的基频谐振,两相电压上升且小于4倍额定相电压值,一相电压降低(通常大于1/2的额定相电压);0.8<XC0/Xm<2.8对应的高频谐振,三相电压上升,可达4~5倍额定相电压值。附录A图A3为基频谐振故障示波图,附录A图A4为高频谐振故障示波图,表2为从中摘录出的典型电压值。

注:相电压的额定二次值为57.7 V,线电压的额定二次值为100V,比值为实录电压与额定相电压的比值,如Ua的比值为48.935/57.7=0.85。

由于故障母线升高相的电压远超过1.2倍额定线电压,这将造成自动化测控装置发生满码溢出归0或满值输出现象,因此在调控员工作站上的人机界面中,谐振母线升高的两相电压显示值反而降低为0或同时升高至1.2倍的线电压,另一相电压略有升高或降低。而单相接地故障的三相电压特征为:其中一相电压显著降低(金属性接地为0),另两相电压升高(接近线电压)。单相断线故障的三相电压特征为:其中一相电压升高但小于线电压,另两相电压降低但不低于1/2相电压值,且接地和断线所引起的过电压不会产生遥测满码溢出现象,即调控员工作站上的故障母线电压值是变化的,其历史曲线是波动的,不会是恒定的0或1.2倍的线电压,这通过单线图或电压曲线很容易被发现。铁磁谐振与单相接地故障的调度端电压历史曲线对比如附录A图A5所示。

1.4 相邻母线电压

对于目前常见的双主变高压侧并列运行低压侧分列运行的变电站,低压侧的单相接地和断线故障所产生的过电压不能穿越主变而影响到另一条低压母线,其原因可以通过图1得到解释,单相接地故障所产生的偏移电压全部由消弧线圈承担,变压器二次侧的三相绕组电压不会受到影响,因此也就不会影响到变压器的一次侧和相邻低压母线的电压。但图2中的并联铁磁谐振却不同,由于I·较小,消弧线圈所承担的谐振过电压有限,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谐振必然会引起E·幅值的变化,且这种幅值变化是三相不对称的进而使一次侧母线电压发生不对称变化,再通过并列运行的另一台主变压器使得与其相连的低压侧母线电压出现明显的三相不平衡,如附录A图A3、图A4和图A6中的故障示波图所示。

因此故障母线的相邻母线电压伴随出现三相不平衡的异常情况可作为铁磁谐振事故的标志性判据,由于调控员能够在同一个单线图中观察到该变电站的所有母线电压,因此该判据使用方便而准确。

2 调度端铁磁谐振鉴别技术

调控员平时应关注重合成功后故障线路三相不平衡情况和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各条母线的3U0,及时消除断线故障和调整严重三相不均衡的线路。当3U0越限报警信号发生时,调控员应该进行如下操作。

1)观察相应主变中性点上的消弧线圈动作信息和该母线上所有间隔保护装置的异常报警信号,用1s时间来辨别事故的真伪,若发生单相接地、断线、谐振事故,这些告警信号应伴随出现。

2)用5s时间观察故障母线的三相电压并判断该母线上若干线路的有功值相对于其电流值是否正常,以排除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可能性。

3)用10s时间根据故障母线三相电压的实时显示值判断是否为谐振事故,依据为其中一相电压略升高或降低,另两相降低为0或升高至1.2倍线电压,且恒定无波动;或经主变压器高压侧相连分列运行的低压相邻母线的三相电压出现明显三相不平衡。出现以上2种特征中的任意1种即为谐振事故。如果由于遥测数据缺失等原因导致无法观察到上述特征,调控员可继续用5~10min时间进行单相接地、断线等故障的判断和排查,同时观察3U0越限报警和大量保护装置的异常报警“动作/复归”信号是否多次成对出现,出现2次及以上即可判定为谐振事故。

3 结语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对调度自动化基础数据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进行,调控中心所汇集的电网运行监控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实时性、全面性得到大幅提高,这为调控员快速识别、分析、处理各类电网异常、故障、事故提供了更广的视角。通过实践证明:利用3U0越限报警、保护装置告警、消弧线圈动作信息、故障母线及其相邻母线的三相电压和3U0电压幅值的综合判据能够快速地辨识出铁磁谐振,为调控员及时正确处理谐振事故,防止损失扩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摘要:小电流接地系统的铁磁谐振事故在调度端的典型特征为中性点零序电压(3U0)越限报警信号的“动作/复归”多次成对出现;母线电压中有两相呈现为0或1.2倍线电压(遥测满码溢出);故障母线上的所有保护装置告警信号的“动作/复归”多次成对出现;相邻母线伴随出现耦合谐振、消弧线圈的频繁动作信号。这些特征综合起来使铁磁谐振明显有别于单相接地、单相断线故障,有利于谐振事故的快速处理。

浅析新疆典型矿区冲击地压特征 第8篇

1 冲击地压发生理论及研究方法

冲击地压发生机理是指冲击地压内在发生规律, 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 冲击地压的发生频率也逐渐增加, 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电磁辐射法、微震法等[3]对冲击地压进行研究, 主要理论有失稳理论、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性理论等[4]。

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5]有很多, 主要是自燃开采条件和地质条件, 不同的条件显现的冲击地压规模程度不同, 它在显现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突发性、多样性、破坏性和复杂性。新疆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地质条件复杂, 目前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冲击地压对新疆矿区的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2 新疆典型矿井冲击地压分析

煤矿冲击地压的发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地质动力条件, 同时是受多因素影响的。大量开采实践表明, 在开采技术因素基本相同的条件下, 有些矿井开采时发生冲击地压, 而有些矿井开采时无冲击地压, 这与矿井所处的地质动力条件密切相关。只有具备冲击地压发生的地质动力条件, 在开采工程扰动下, 才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是地质动力条件和开采扰动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 坚硬顶板的岩层, 具备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

2. 1 宽沟煤矿

宽沟煤矿W1143 综采工作面开采B4 - 1号煤层, 工作面标高+ 1313m ~ + 1367m, 平均开采深度400m, 工作面走向长度1500m, 倾斜长度160m, 煤层倾角10° - 15°, 煤层平均厚度3m。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W1143 工作面顶板为粉砂岩和粗砂岩, 底板为粗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W1143 工作面顶底板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B4 - 1号煤层、B4 - 2号煤层顶板属于坚硬顶板, 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有较长时间没有进行放顶工作, 导致顶板在工作面后方形成悬顶, 工作面围岩积聚大量弹性势能。当工作面继续推进, 造成应力集中, 弹性势能不能及时释放, 支架支撑力不够, 造成冲击地压事故灾害。

2. 2 乌东煤矿

乌东煤矿南采区 ( 原碱沟煤矿) 位于八道湾向斜南翼, 含煤地层是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其中可采煤层22 层, 可采平均总厚为135. 48m。其中B1 + 2和B3 + 6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煤层倾角87°左右。B1 + 2煤层平均厚度30. 01m, 夹矸2 - 7 层, 煤层顶板为粉砂岩, 底板为泥岩、粉砂岩。B3 - 6煤层位于B1 + 2煤层北部, 与B1 + 2煤层平均间距82. 92m, 煤层平均厚度40. 39m。煤层顶板为粉砂岩, 底板为炭质泥岩。两煤层平均倾角均87°左右, 属急倾斜特厚煤层。碱沟煤矿现采用水平分段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 工作面区段段高10m, 平均开采深度300m左右。B3 - 6 煤层煤层平均可采厚度48. 87m, 内含夹矸4 ~ 20 层, 夹矸总厚0. 08m ~4. 40m, 直接顶为粉砂岩, 直接底为粉砂岩。矿井采用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采煤法, 工作面采深400m左右。

乌东煤矿北采区 ( 原铁厂沟煤矿) 主要开采煤层为43 号煤层和45 号煤层。43 号煤层倾角43°- 46°, 煤层结构较复杂, 有3 层夹矸。顶板为粉砂岩和细砂岩, 底板为粉砂岩。43 号煤层开采平+ 600m, 平均开采深度200m, 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45 号煤层倾角43° - 45°, 煤层厚度较稳定。45 号煤层顶板为细砂岩、粉砂岩和炭质泥岩, 底板为粉砂岩。45 号煤层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 开采水平为+ 575m水平。

2011 年以来, 乌东煤矿急倾斜工作面共发生了6 次冲击地压, 造成巷道底鼓、变形严重, 设备损坏以及人员伤亡, 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随着矿井采掘工程向深部延伸, 冲击地压的威胁进一步增强。冲击地压严重制约了乌东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 已经成为乌东煤矿及神华新疆公司目前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南采区B3 + 6综采面进入+ 500m水平后, 随着采深增加, 冲击地压显现危险性增加, 先后在+ 500m水平B3 + 6综采面和高阶段煤柱区域发生2 次冲击地压, 造成巷道底鼓变形、串车掉道等冲击地压显现, 给综采面安全回采带来隐患。

2. 3 硫磺沟煤矿

硫磺沟煤矿位于准南煤田头屯河区阿克德向斜南翼, 地层分别划归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 主要可采煤层为4 - 5 号煤层。4 - 5 号煤层顶板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 底板为粉砂岩。煤层平均厚度6. 15m, 属较稳定煤层。矿井采用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一次采全高采煤法。矿井开采水平为+ 700m水平, 矿井开采深度360m。

2013 年1 月30 日硫磺沟煤矿 ( 4 - 5) 04 工作面在掘进过程中, 发生冲击地压事故灾害, 掘进工作面上帮和迎头左肩窝处抛出大量煤体, 事故共造成2 人死亡, 1 人重伤。矿井井田位于北天山强震断裂带上, 属Ⅷ级地震烈度区。另外 ( 4 - 5) 04工作面掘进期间共揭露9 条断层, 断层为FD15 ~FD23, 断层均为逆断层 ( 由水平应力挤压形成的) , 落差0. 9m ~ 8. 8m。说明该矿井地层及构造处于受地震影响区域。工作面煤体由原先的高水平构造应力状态向二维垂直应力状态转化时, 积聚在煤体及巷道顶板岩层内的弹性变形能突然释放, 且左帮片帮处煤壁竖向煤体节理、劈理十分发育, 使煤体破碎并沿滑移面抛出。在煤体抛出的同时, 已承受水平构造应力及超前支承压力等静载的掘进头前方顶板在该动载作用下, 产生煤岩抛出的动力现象。

3 冲击地压与岩性分析及冲击地压矿井分布

根据对新疆典型矿井岩性采集分析, 厚煤层坚硬顶板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一是回采工作面上方厚层坚硬老顶的大面积悬顶和冒落, 会引起煤层和顶板内的应力高度集中。如果放顶不充分, 那么应力集中就不能随开采而前移, 工作面的应力就有可能增大至临界点, 有可能导致冲击地压。二是工作面和上下平巷附近直接岩石的悬露, 会引起不规则垮落和周期性增压, 给工作面顶板管理和巷道维护造成困难。

新疆矿区冲击地压矿井分布图见图1。

根据新疆矿井冲击地压分布图, 目前新疆具备冲击危险性的矿井位于准东煤田和吐哈煤田厚煤层坚硬顶板, 开采工艺均为综合机械式开采法, 其推进速度快, 顶板垮落不及时, 工作面后方可能形成悬顶, 造成弹性势能聚集、应力集中。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应加强矿山压力的监测, 及时掌握矿井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规律, 并对工作面围岩进行预裂爆破等卸压措施。

4 小结

( 1) 矿井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很多, 自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围岩物理力学性质的不同, 导致矿井发生冲击地压的程度不同, 矿井在开采过程中应加强地质条件的勘查, 加强矿井矿山压力的监测。

( 2) 顶板岩层结构, 特别是煤层上方坚硬, 厚层砂岩顶板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坚硬顶板容易聚积大量的弹性能。在坚硬顶板破断过程中或滑移过程中, 大量的弹性能突然释放, 导致冲击地压事故灾害。

( 3) 煤的强度越高, 引发冲击地压灾害所要求的应力越小, 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性就越大。

( 4) 工作面在推进过程中, 如果顶板不能及时垮落形成悬顶, 容易产生能量积聚, 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

摘要:随着矿井开采规模的扩大、开采深度的加深, 新疆矿井发生冲击地压的概率加大。冲击地压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危害之一, 根据新疆矿区典型矿井不同开采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分析对比, 研究坚硬顶板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 对新疆矿井冲击地压分布的调查分析。

关键词:冲击地压,厚煤层,坚硬顶板

参考文献

[1]高光发, 等.冲击地压发生机制与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C].第22届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年会.

[2]王刚, 黄滚.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综述[J].中国矿业, 2012, 8.

[3]郭晓朋.不同类型采场冲击地压危险预测体系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5.

[4]姚精明, 等.冲击地压的能量机理及其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40 (3) .

数字荧光示波器典型性能特征介绍 第9篇

“DPO”与“DSO”比较, 其功能及性能特征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项指标上:

1. 波形捕获速率 (又称波形更新速率) :

即单位时间内示波器所能捕获并显示的波形屏数 (或称帧数) , 通常以屏 (帧) 数/秒 (wfms/s) 表示。

“D S O”捕获并显示一屏 (帧) 波形图像, 即一屏波形显示周期T也有3个时间段组成:波形采集存储时间t0+波形数据处理时间 (例如:平均、高分辨率、峰值、插值等) t1+图像处理显示时间t2 (如图1所示) 。

波形采集存储时间t0:由当前数字时基速率下的采样速率和波形数据存储器的存储字长有关, 其表达式:t0=a/Vr·W0。

式中a:抽样率

Vr:为实时采集速率, 单位为MSa/s (百万样点/秒)

W0:为存储器记录长度, 单位为k b i t s (千字节数)

波形数据处理时间t1:与产品数字系统设计方案及处理任务有关。由高速处理器CPU控制, 采用FPGA逻辑阵列处理方案, 在处理任务比较单一情况下, 好的设计方案4k字节数据只需花费数拾µs至数百µs时间, 经软件处理则要花费数百µs至数ms。

我们姑且设定它为100µs, 即:t1=100µs。

图像处理显示时间t2:是指将按时序采集到的波形信息, 按照触发设置的幅度和时间位置, 转换成波形图像像素点, 在系统C P U的控制下, 缓存在波形图像存储器中, 再一幅一幅地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好的设计方案一般选用FPGA逻辑芯片, 在CPU的管理下实现波形像素的处理, 而无需软件干预, 但像素的送显必须是一段一段字节地串行读出, 就像数字电视帧图像由逐行扫描的像素组成一样, 送出一屏波形图像一般需要数十µs至数百µs。

2. 波形强度 (又称波形密度分布等级)

数字荧光示波器中用于表征波形事件出现概率, 通常用灰度或色彩的等级表示不同波形 (或异常信号) 出现的频繁程度。该指标是区别于D S O的关键指标, D S O只能为显示分析时间与幅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平台的二维空间, 而P D O却能为显示分析时间、幅度与频率的相关特性提供一个三维的测试空间, 故数字荧光示波器有人又称它为三维数字示波器。

江苏绿扬集团LDS30000系列多功能数字荧光示波器的示波器功能中, 波形强度分级系统设计按色彩深浅分为256个层次, 可视化分辨率达到1/256。

“D P O”是如何做到波形更新速率达到每通道10万屏 (帧) /秒或以上, 波形强度灰度 (色彩) 分级达到256级或以上的呢?

二、“DPO”在测量应用中的优势

1. 测量优势

(1) 在几秒钟内捕获到间歇性和随机瞬态事件

D P O为观察信号提供了D S O前所未有的视角, 随着波形更新率达到10万帧/秒~40万帧/秒以上, D P O能对动态信号产生概率进行测量和分析。使用示波器对数字系统中诸如矮脉冲、毛刺、信号跃迁出错、间歇寄生震荡等随机瞬态时间捕获概率比D S O得到飞跃式提高。它能够采集存储几百M B至几G B数据和100万点以上波形像素的高密度显示的数据量比D S O大1000倍。D S O需要花数十分钟, 甚至数小时才能捕获到的毛刺, 随机小概率事件引起的系统故障, D P O在几秒钟内就能被观察到。

(2) 动态信号波形三维信息直观显示

DSO只能依靠事后处理波形数据信息, DPO可以实时采集、显示、存储、分析线性脉冲调制、数模混合复杂动态信号的三维信息 (幅度、事件、幅度随时间的分布) , 这使得D P O可以实时显示的信号层次非常丰富, 对海量信号数据段中感兴趣的信息一眼就能看到, 可进行更为详细的视窗扩展观察, 而且D P O能够观察信号的动态特征和显示D S O难以捕获到的细微差异信号。

(3) 将ART显示波形信息的丰富与DSO波形数字化存储、测量分析优势集于一身

ART模拟实时示波器显示波形信息丰富, 而DSO只能提供单调的二维信息, D P O则将波形数据存储在三维数据库中, 得到类似模拟示波器的实时显示效果。

2. DPO在测量领域的应用优势

(1) 计算机及其电子信息领域

信号和时钟速度越来越快, 时序余量越来越紧张, 观察信号的抖动、异步错误和瞬态问题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困难。

A.用DPO测量, 例如用绿扬电子DPO LDP60104, 其波形更新速率每通道100000屏/秒, 单通道工作达400000屏/秒, 再利用其每秒能捕获显示数百万个荧光波形密度视觉效果, 使其复杂信号的动态变化特征一目了然 (如图2所示) 。

B.用绿扬电子LDP65504 (即将推出新品) 测量, 其高达每通道5GSa/s的最大实时采样率, 1GHz实时带宽, 观察精确度达ps量级, 使得观察高速信号的边沿抖动能轻松完成。

(2) 通信

需要观测复杂动态信号的准确特性, 携带数据包的异步信号的特征以及日益增加的通信传输速率和信道数量, 用D P O可通过灰度 (或色彩) 等级显示来迅速准确判断信号的调制模式, 在整个带宽范围内都具有连续的采集实时显示和进行XY/XYZ显示能力, 由于信号波形能实时连续捕获的同时, 进行幅度随时间变化的分布处理 (数字荧光处理) , 可以从观测的动态信号中获得丰富深层次信息。

(3) 电子行业

天然气水合物典型特征综述 第10篇

我们通常将天然气水合物也叫做“气体水合物”, 是因为它是天然气在地底低温、高压的自然环境下, 与水分子相结合, 形成的固体结晶。由于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所以也可以把天然气水合物叫做甲烷水合物。其实, 在自然界它还有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 叫“可燃冰”, 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外形就像是冰一样, 但是可以点燃。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等可燃气体分子外面包裹着类似多面体网格状的水分子。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能源, 它在地球上储量非常之大, 大约有两千多万亿立方米, 比全球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储量之和还要多, 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在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天然气水合物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着手调查和研究怎么利用这种新型能源。

1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现状

1.1 国外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历史及现状

1965年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麦索亚哈油气田的永久冻土层首次发现天然的气体水合物。之后不到十年时间, 北美的阿拉斯加和马更些三角洲等地油气田也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气体水合物。与此同时, 美国科学家也在研究海底地震的时候, 在布莱克海岭发现了海底有可疑反射层。1979年, 在中美洲海槽危地马拉, 由国际深海钻探计划组织并钻出的岩心中, 也发现了气体水合物的存在。这是在海底第一次发现这种矿产。从此以后, 各种海洋钻探机构及组织开始将海底气体水合物的寻找及研究列为重要课题, 并且在太平洋许多区域都有所发现, 例如, 在日本海东北部的奥尻脊、秘鲁——智利海沟、墨西哥湾、布莱克海岭、中国南海海槽等地相机发现了“似海底反射层” (简称BSR) 或者是气体水合物。上世纪八十年代, 德国开始着手进行气体水合物的相关调查, 以海洋地学研究中心和联邦地学与资源研究中心组成的合作团体, 进行了一些地震气球物理或者是地球气体调查等研究项目。随着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现在全球已经发现超过80处水合物疑似埋藏或藏矿点。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 德、美、日、印等国开始投入巨资进行水合物的大规模勘探与开发研究, 其他国家也不甘落后, 俄国、加拿大、比利时、澳大利亚、挪威、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家也积极制定计划并参与到相关研究中来。

1.2 国内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历史及现状

中国关于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也是从实验室开始, 再慢慢扩展到勘探与调查方面的, 这个历程与国外的基本一致。1999年, 中国正式启动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及相关研究项目, 在此之前的1995年, 大洋矿产研究开发协会就曾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领域的研究课题, 即“西太平洋气体水合物找矿前景与方法”, 中国地质科学院下属的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这个课题的主要工作, 并于1997年取得出色成果。根据这个研究课题得出的结论, 中国国土资源部即原国家地矿部于当年设立了关于中国海域气体水合物勘测研究的项目, 1998年, 国家863计划开始将海底气体水合物的勘探与开采技术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中国地科院、中科院、广州海洋地质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共同预测评价了我国近海气体水合物的储藏、勘测及开发前景等问题, 为中国正式开展气体水合物的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

2 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标志特征

2.1 地球物理标志

2.1.1 海底模拟反射层 (Bottom Similating, Reflector, 简称BSR) , 也叫“似海底反射层”, 是因为水合物矿产带的地震波反射状况与海底反射状况大致相同, 反射面与海底大致平行。

这是气体水合物存在的基本特征。但是在运用BSR来勘测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时候要认清以下几点:首先, BSR的存在并不能说明天然气水合物就一定存在, 它们之间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其次, 由于海底构造、沉积等作用的影响, 及沉积物含碳量或者是气体水合物的储量等因素的不同, 只有在天然气水合物的含量超过20%, 并且在水合物低层下还有不低于10%的游离气低层的条件下, 才能通过地震剖面发现BSR;第三, 海底构造抬升以及沉积速率、含碳量和水合物含量都会影响BSR的形成与效果。

2.1.2 振幅暗点

我们将水合物胶结层的振幅“消隐”称为振幅暗点, 这种现象是水合物存在的第二个基本特征。在海底沉积物中, 如果还有天然气水合物, 地震波穿过低层时, 水合物的胶结作用会明显减弱声阻抗差异, 就会形成振幅暗点的现象。沉积物和水合物在海底低层相对均匀, 就会使BSR上出现振幅暗点, 如果这一现象连续出现, 则形成空白反射, 形成空白带。它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与正常的地震记录相比, 反射振幅要相对较低;二是与一般的海底沉积物相比, 空白带的沉积物层速相对较高。

2.1.3 速度反转

地震波在穿过水合物胶结层传向BSR以下的沉积层时, 速度会突然变小, 这种现象称为速度反转, 它是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第三个基本特征。

2.2 地球化学

2.2.1 直接识别标志

(1) 气体地球化学分析。根据设立在东海深水海域的90个站位提供的数据, 按照甲烷测定值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以下四类:甲烷测定值<100μL/kg为区域背景组;甲烷测定值在100~300μL/kg之间为异常组;甲烷测定值在300~500μL/kg之间为高异常组;甲烷测定值>500μL/kg为特高异常组。以热液活动区将冲绳海槽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 南区异常级别的站位近70%, 高异常或特高异常站位有20%, 而北区异常组站位仅为少数。也就是南区比北区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性更大。

(2) 海面增温异常扫描。当海底低层出现瞬间构造运动, 气体水合物或者普通油气会因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而发生分解, 可燃气体会扩散致海面, 然后在地球电场或者太阳光的作用下出现异常增温现象。地球资源卫星或者是气象卫星在太空中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及时记录大气温度的变化, 为探索海底的可燃性气体提供依据, 进而帮助海底气体水合物的发现与研究。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储藏带的范围测定。

2.2.2 间接识别标志

(1) 孔隙水中氯离子浓度异常。浅层沉积物中孔隙水Cl-浓度增高, 水合物附近孔隙水Cl-浓度反而降低。水合物在形成时会出现排盐效应, 分解时会稀释。而这种现象可以导致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Cl-出现质量和浓度的异常现象。在南海的两个处于BSR区域中的站位, Cl-质量浓度出现高异常。这些异常现象都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引起的。也预示着这些区域可能是天然气水合物高储藏区。

(2) 孔隙水中SO42-浓度异常。SO42-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一些海域, 由于CH4渗透活动强, 空隙中的SO42-被甲烷的缺氧氧化迅速消耗。沉积物越深, SO42-的浓度就越低, 这种活动会一直持续到硫酸盐甲烷交接带消耗完毕为止。

3 结论

笔者总结了这些天然气水合物的典型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也许单个的特征不能完全证明是水合物引起的, 我们可以结合多方面的特征来综合判断识别天然气水合物。

参考文献

[1]王健, 邱文弦, 赵俐红.天然气水合物发育的构造背景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 2010, (02) .

[2]杨传胜, 李刚, 龚建明, 李振鹏, 马立杰.断裂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控制作用[J].海洋地质动态, 2009, (06) .

[3]姚衍桃, 詹文欢.分形在南海北部陆坡断裂与天然气水合物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5) .

典型化特征 第11篇

【关键词】苏州地区  五年制高职  典型特征

【基金项目】本文系苏州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性与政策性课题——《职业教育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2-02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五年制高职)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从总体上看,五年制高职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生产第一线岗位(岗位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和欢迎。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五年制高职也出现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总体规模

苏州地区自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是一块具有千年文化积淀的风水宝地。改革开放以来,因其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催生出了一大批一线工作岗位(岗位群)。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苏州地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详见下表。

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办学总体规模

二、苏州地区五年制高职发展的总体特征

我们课题组对苏州地区上述职业院校的2015年人才培养质量报告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出较有特色的典型性案例67篇并按15个主题进行归类,然后运用citespace研究工具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各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教学改革”、“校企合作”等。

(一)采用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其典型特征之一

1.政府推动教学改革,引入国外先进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

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开展“奇瑞-捷豹路虎中英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依据企业要求全面引入课程。学徒的年度评价由校企双方组成的内审和来自英国行业协会的外审构成,实现了第三方评价。要求学徒既要获取五年制高职的毕业证书,又要获得英国的学徒证书,然后进入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的相关岗位工作,实现双主体育人。

2.校企合作建设工作室(站),优化“双师”素质培养方式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丰田T-TEP、北京现代等校企合作项目的多年实践,形成了“共设课程、共育师资、共建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提出了“两站”建设(在学校设立企业工作站、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通过“教师工作站”,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管理;通过“企业工作站”,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3.引企入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新机制

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与硕达模具有限公司、苏州康平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校中厂”,开展“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实现了共享和共赢。苏州丝绸中专引入行业高技能人才参与实习指导,带着项目开展教学,为吴江欧源纺织有限公司开发试织的防辐射面料,效益显著。

(二)多渠道提升师资水平

1.名师引领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注重教师成长规划,教务、科研、学生处等多部门联合助推,校企共建6个师资培训平台,注重“名师工作室”引领。同时关注校内优秀师资的推广与辐射,形成了“师智共享”。

2.党群带头

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组建党员先锋教师团队,通过党员团队的示范引领,带动了各教学团队的发展。实行团队目标管理,加强思想建设、专业学习、宣传推广,“技能教学研究团队”被评为张家港市党员先锋团队。

3.专家引领+校内骨干教师研习

相城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优秀骨干教师培养班,旨在从青年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具备教学名师潜质的优秀人才,树立其发展规划意识,指导其学习成长路径。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带头作用,鼓励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

(三)以精品社团建设为抓手深化育人模式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团不仅活跃在学校的各项重要活动中,还积极走出校园,参与社区邻里节等活动。至今已有100多个各类学生社团:琉璃话剧社、炫A轮滑社、机器人“梦飞翔”社、炫A单车社、艺舞社、啦啦社、STONE乐队、音乐社、摄影社、DV社等优秀社团百花齐放。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1.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岗位需求,明确施工员、质检员、监理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对应岗位;进一步划分工艺与安全管理、工程质虽与材料检测、工程监理三个技能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基于构建1:1实体建筑教学模型,结合仿真实训,构建“动静结合,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创新课程评价改革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对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实施了社会第三方评价。专业技能类课程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考评、专业理论课程通过上机考试完成、英语、计算机和“丰田项目”等课程实施课证融通、文化课程由第三方学校教师拟卷、如《景观设计项目与实训》等设计类项目课程,以项目汇报和作品展示的方式呈现,邀请专家、家长、学生代表参与评价。

3.科研促教显实效

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主题教研年”专题活动。在《区域中职教育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有效对接的研究》、《生源减少背景下区域中职教育的发展研究》等学校主课题引导下,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教师开展子课题的研究,在校级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再申报省市级课题,形成良性循环效应。

(五)走“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特色发展之路

1.多功能化发展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施校企共建汽车维修“三化”实训基地。实现实训基地企业化,建设基地企业化场景,打造“学校工作站”;促进实训基地信息化,实训教学录播、信息化管理、虚拟仿真实训、在线学习;促使实训基地项目化,与企业人员共同重构课程内容,邀请企业对教学项目的工作质量实施评估考核,实训设备重新评估与处置。满足技能教学、大赛训练和社会培训的需求。

2.开办校区企业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与常熟市液压工具厂合作,把数控实训基地建成“校区企业”,明确“校区企业”通过结合生产任务完成专业实训的功能定位,有力保障专业实施“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年加工产值超过260万并被苏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3.需求导向、政府推动、引进项目、企业助力

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为了解决张家港地区化工专业人才的紧缺,由政府、德国职教集团、地区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建成了“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满足化工专业在校生实训;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地人员再就业培训、区域内职业类学校学生资源共享和引进外来人员的技术培训;每年还可为企业在职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同时发挥职业技能鉴定所功能,成为地方化工企事业单位技能人才需求的支撑和储备中心。

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0,(2).

个性化旅游者典型特征分析 第12篇

一、“沙发客”内涵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由于“沙发客”这一全新的旅游方式出现时间短, 虽然受到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但目前公开发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文献还十分少见。笔者通过知网、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 有关该研究内容的英文文献不到20篇, 而国内对此现象的研究文献尚未查阅到, 而对“沙发客”内涵的阐释, 更没有标准规范的答案。

(一) “沙发客”内涵

“沙发旅游”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 它无需借助旅游中介组织和宾馆酒店, 由“沙发客”自行寻求免费住宿, 属于一种自助游。其次, “沙发旅游”的完成, 一方面需要“客人”的主动寻找和联络, 也需要“主人”的热情和帮助, 又属于一种互助游。第三, “沙发客”借助注册会员提供的住宿, 有点类似于“换房”的范畴, 但后者是定时、定向相互交换住宿, 即需求和给予同时发生, 对象既定;而前者是不定向、不同时、不一定相互交换住宿, 即需求和给予可不同时发生, 对象也可不固定。在“沙发旅游”中, 求借“沙发”的旅游者 (Surfer) 和提供“沙发”的接待者 (Host) 统称为“沙发客” (Couchsurfer) , 其中“Host”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特征与传统“旅游者”的内涵有区别, 即是“主”、“客”为不可分割成员, 因为只有“客人”的出游和“主人”的接待, 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沙发旅游”或称之为“沙发冲浪”。同时, “主人”和“客人”的身份可以相互转换, 只要是网站的会员, 都有可能成为“客人”或“主人”。因此, 在笔者的研究中, “沙发客”是指通过Couchsurfing.org网站注册的所有会员, 既包括承担独立角色的旅旅游者和接待者会员, 也包括兼有双重身份的会员。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所查阅到的几篇国外文献主要从社会学、信息技术等角度探索了Couchsurfing.org的影响以及对建立社会信任的借鉴价值。Katherine Peterson[1]等从信息披露和潜含信息视角, 对20名CouchSurfing会员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参与者一般对在网上披露的个人信息不太关心, 也没有考虑到这些信息可能会被第三方恶意或不合理利用。他们还讨论了设计者和开发者如果能利用角色模型进行设计, 就能更好地提醒参与者认识他们信息披露内涵的作用。Jun-E Tan[2]以Couchsurfing为例, 采用M9llering的“悬置理论”和“信心跳跃理论”来说明网上/网下混合社区的好处, 同时他认为M9llering的理论结构在超越观察个人主页的特质方面是有效的。Patricia Victor等[3]根据对Couchsurfing的调查数据, 采用bilattice聚合方法, 研究了社交网站中用户关于信任度度量价值的间接来源。Lauterbach, D.等[4]研究“沙发冲浪”后认为, Couchsurfing展现了高度的互利互惠作用和极强的环球旅行连通分支作用。另有Sunny Jeong[5]、Steylaerts等[6]、Jesudhass[7]、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团队 (1) 等, 认为Couchsurfing.org所建立的网络社区对社会发展具有正面的作用, 不仅通过旅游促进了和谐, 最大化地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资本利益, 还从中找到了建立信任的途径, 认为将会对整个社会有益。此外, 笔者还在“google学术”中搜索到与Couchsurfing有关的工作手稿, 如Luis Conde-Costas (2) 、Marta Kosińska (3) 等从建立信任关系的角度、文化的角度、组织的角度分析了Couchsurfing个体的差异性、其正面作用和消极影响等。

在国内, 还未查阅到有关“沙发冲浪”的研究文献, 只有一些有关自助游、背包客现象的研究成果。如唐飞[8]等研究者对借助网络实现自助游的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国内“沙发客”最早出现于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 虽学界和业界尚未对其给予更多关注, 但“沙发客”受到自助游爱好者的关注。若在百度上搜索, 可发现46.4万个“沙发客”词条, 除对这一现象的简单报道, 也表达了理性思考的言论。如知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认为:“其实沙发客’的理念、模式都是可行的, 但是与中国现实差距比较大, 志愿者、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很不发达, 不盈利难以为继;盈利就会泥沙俱下。”他表示, 第三方平台的质量在“沙发客”中非常重要, 除非在线旅游平台 (网站) 可以审核资格, 并承担相应责任[9]。另有人在寻找“沙发客”旅游方式的商机, 指出, “沙发客”以群体规模挑战传统“住店客”模式, 不仅节省旅游费用, 也为旅客带来了更多的不可预知性和奇妙性。由于“沙发客”多为志愿者免费提供住宿, 所以将沙发借出的主人可以与当地旅游机构进行联络, 为旅游行业添加新的资讯链接[10]。

综上所述, Couchsurfing.org所开创的旅游方式是全新的, 口碑效应的形成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国外文献研究, 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 探索如何建立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平台, 实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即不仅借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来实现互惠互利的自助游, 而且反过来以此促进多元社会中信任度的提升, 并给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带来益处。在国内对该现象的研究几乎还处于空白, 仅有某些新闻报道和一些“沙发客”的感想出现在百度等引擎网站。由此可见, 对于该旅游方式的研究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均极其有限。

二、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分析

(一) 数据采集

该研究数据的采集主要通过非结构式访谈和网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 获得相关的第一手数据, 同时在Couchsurfing.org网站上获取部分第二手数据, 拟采用描述性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法对这些数据变量进行深入的探讨。

1. 非结构式访谈。

笔者研究的非结构式访谈对象, 主要是调查组成员接待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尼等国家的20余国际“沙发客”。与“沙发客”接触的过程中, 没有严格顺序和固定主题, 以轻松聊天的方式, 了解他们对“沙发冲浪”的看法, 获悉他们借助“别人沙发”旅游或接待“沙发旅游者”时的经历, 知悉一些“沙发冲浪”中曾经发生的问题, 如:在进行沙发旅游时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到过哪些国家沙发旅游?现在与沙发客还有联系吗?等问题。

2. 网上问卷调查。

(1) 问卷设计。在访谈的基础上, 依据旅游消费者行为决策原理, 设计了一份反映“沙发客”行为特征的问卷调查表。沙发客行为特征的变量将主要通过个人属性特征、沙发旅游的动机 (Surfer与Host) 以及他们的偏好特征 (包括选择信息的途径、Surfer与Host双方的选择意愿等) 来衡量。问卷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个人社会属性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国籍等几个方面;二是影响Surfer旅游消费决策因子:主要有出游前获取信息的途径 (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口碑效应) 、出游动机、旅游经历以及游后评价等因素;三是影响Host接待Surfer的影响因子:Host接待Surfer的动机, Host选择Surfer的条件等问项, 提示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问项;四是在第二次问卷设计时, 想探索验证“沙发客”Host与Surfer是否依赖对等交换, 即是否获得了心理需求的最大满足旅游效益最大化这一基本假设, 从而增加了“您冲浪的次数”、“您接待次数”、“您冲浪的天数”、“您接待的天数”等几个问项。

(2) 网上问卷调查实施。因为“沙发客”遍布24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考虑在网上发布问卷, 以求得“沙发客”广泛的回应。首先, 2011年2月底在不同问卷网站 (包括Free Online Survey、Survey Monkey、Question Pro) 上发布了一份有18个问项的英文问卷, 4月初回收问卷107份, 剔除3份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为104份。2011年5月1日在Free Online Survey.com上发布第二次英文问卷调查表, 该问卷增加至27个问项, 其增加的主要问项为:沙发客的经济收入、沙发客冲浪和接待的次数、沙发客冲浪或接待的天数, 主要目的是拟通过这些问项发现沙发客之间的关系特征。为增加问卷的回答率, 笔者首先在Couchsurfing.org的网站上, 从各国家、地区小组中寻找近期登录的“沙发客”用户, 查看其主页来判定该用户是否有“沙发旅游”或“接待沙发旅游者”的经历, 再给对方发邮件邀请他们在Free Online Survey.com回答问卷。笔者共发出412封电子邮件, 2个月内 (主要是在前10天) 共收到144份问卷, 回收率为34.95%。这样, 两次调查问卷总计回收248份有效问卷。

3. Couchsurfing.

org公布的统计数据。在Couchsurfing.org上公布的相关数据, 主要有Surfer客源地排名前10国家、排名前10世界城市、排名前10最常用语言, 及世界各大州区域“沙发客”人数、性别比、年龄分布等数据和排名。

(二) 数据统计特征分析

1. 部分个人信息统计特征对比分析。

将248份问卷的部分个人信息统计特征与Couchsurfing.org相应的统计数据进行对照, 其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数据, 可知:

(1) 248份问卷调查结果中, 女性 (55.3%) 比例比男性 (44.7%) 略高, 而根据Couchsurfing.org (2012.6.16) 网站的统计, 男性注册者有2 244 583人, 占50.9%, 女性注册有1 909 674人, 占43.3%, 以情侣、夫妻、家庭、朋友等为单位的注册者共236 617人, 占5.4%。网站统计数据表明, 男性比女性高7.6%。笔者认为, 其原因在于:“沙发冲浪”本身具有一定的冒险性, 而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采取冒险行为, 对风险的接受性也明显比女性高, 风险认知则弱于女性[11]。反之, 问卷调查女性多于男性, 其差异可能源于: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回答问卷, 隐含着女性更乐于助人, 更热衷于公益事业或非盈利性事业。当然, 该差异确切的原因有待于今后进行专题研究。

(2) “沙发客”被调查者中18-24岁年龄为最多, 有97人, 占39.0%;其次为25-29岁, 有92人, 占37.1%。这两个数据与Couchsurfing.org上统计数据趋势一样, 即是占比为最多, 问卷占76.1%, 网站统计数据为69%。30-39岁之间的“沙发客”, 调查问卷有14.1%, 网站上统计数据有22.0%。该差异预示着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上网时间较多, 更为关注网络上的信息, 或者更乐于助人和参与公益事业, 愿意回应这样的问卷调查。总体结果表明“沙发客”绝大多数为18-30岁之间的年轻人, 据网站统计的“沙发客”注册用户平均年龄为28岁。

注: (1) 在Couchsurfing.org的性别统计数据中, 除了单独男女性别“沙发客”的统计之外, 还有几个一起注册的“沙发客”, 这一人群所占比例为5.4%; (2) 在Couchsurfing.org年龄的统计数据中, 60岁以上的人还被进行了分类, 其中70-79岁有4 927人, 80-89岁有943人。

(3) 从“沙发客”居住地的统计数据来看, 问卷调查数据与网站统计数据有差异。问卷调查中, 北美洲有35人, 占14.1%, 网站统计有1 158 407人, 占26.3%。而问卷调查中亚洲“沙发客”有49人, 占19.8% (49人中含中国大陆“沙发客”20人) , 但网站统计数据为388 721人, 仅占8.8%。该差异表明或许亚洲沙发客相对更愿意回答问卷。

2. 问卷调查样本的部分个人信息统计特征。

因在Couchsurfing.org网站上仅公布了部分统计数据, 故表1以外的问卷调查样本个人信息统计数据列入表2。

根据表2可知接近40%的“沙发客”为在校学生, 但有接近60%的“沙发客”为在职人员;约有60%为本科大学学历, 研究生学历也占有一定比例, 约为23.4%, 表明大多数“沙发客”均具有较好的教育背景。同时, 表2还显示有42.7%“沙发客”为背包旅游爱好者, 有31.4%为大众型游客, 这两部分构成了“沙发客”的主体, 另有少量的“骑行”旅游者和自驾车旅游者。这表明“沙发客”中许多人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偏好:个性鲜明, 乐于探险, 且为具有充分信任他人特征的个性化旅游者。

3. Couchsurfing.org部分统计数据特征。

在Couchsurfing.org上公布的数据还显示, 截至2012年6月16日, 在该网站上注册的Couchsurfers达到了4 405 775人, 成功进行过“沙发冲浪”人次达到了4 568 871, 即是平均每一个“沙发客”均有过一次成功的“冲浪”活动。在成功冲浪的同时, 有4 482 279人次建立了友谊, 即几乎每一次“沙发冲浪”都建立了朋友关系, 这一点与表2显示结果相符合, 即表2显示有39.1%的被调查者回答肯定了与“沙发客”一直保持着联系, 另有50.8%的被调查者回答与部分“沙发客”保持联系, 只有10.5%的被调查者回答不再保持联系。另外, 约有7 278 128人次表示“沙发冲浪”的感受是正面, 这一点与表3中所显示对“沙发冲浪”经历满意度非常高恰好相吻合 (约有90%沙发客回答为“满意”或“非常满意”, 均值为4.4分) 。

综上所述, 可知“沙发客”多数为18-30岁的年轻人, 具有活力和创新力, 思想开放,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个性独立, 受教育水平较高, 具备了能和旅游目的地当地人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 (英语或其他语言) 。

注:有关职业问项是开放性提问, 回答的职业类型有30余种以上, 如教师、医生、会计、分析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等, 因受篇幅限制, 在该表中, 仅将职业概分为学生、在职和退休待业3种。

三、国际“沙发客”调查样本的旅游偏好特征

旅游偏好特征, 主要通过Surfer与Host的动机、兴趣、需要、价值取向等来表现。248份问卷调查表获得的相关信息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 国际“沙发客”所表现出来的旅游偏好特征如下:

第一, “沙发客”中的“Host”多数会受到“Surfer”的刺激而激发旅游动机, 在回答问项“接待沙发客的经历是否激发您自己旅行的欲望”时, 占45.1%的“沙发客”为肯定回答, 34.3%回答为“可能”, 表明有将近80%的人可能受到“沙发客”经历的刺激, 而激发他们的旅游动机。

第二, 当问及他们为什么选择“沙发客”旅游时, “探究当地生活文化习俗”、“结识当地朋友”, 均有64%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省钱”和“获得当地可靠信息”分别有48.8%和45.2%的被调查者选择, 平均每个被调查者有2个以上的动机。

第三, 当回答“沙发客的接待动机”时, 60%以上的被调查者分别选择了“希望结识朋友”和“分享经历与故事”, 50%以上被调查者选择了“想要帮助他们”, 另有38.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练习语言”, 平均每位被调查者有2项以上的动机, 表明大多数“沙发客主人”主要是为了“结识朋友”和“分享经历与故事”。

第四, 当“沙发客”在选择Host时, 87.5%的被调查者很在意“主人对本地的了解情况”, 77%的被调查者很在意Host“相似的人生观”, 66.5%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是Host的性格;有48.8%的被调查者选择“相似的兴趣爱好”, 但对于“主人沙发’质量”, 仅有46.4%的被调查者选择。表明“沙发客”比较宽容, 对于“沙发”的质量要求并不太高, 但比较在意同一的价值观和兴趣, 最看中Host了解本地情况这一特点, 而且对Host的选择条件较多, 平均每一位被调查者有3个以上的选择条件。

第五, 在“沙发旅游”中, 与其他旅游方式最大不同的是通过Surfer和Host之间的互动来完成“沙发冲浪”活动, 所以需要一个相互判断对方可靠性的环节。在这一问项的回答中, 有211人次占85.8%, 选择了“他人的评价”, 即是通过“沙发客的评价”来判断对方的可靠性;69.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个人主页信息”, 即“沙发客”本人在Couchsurfing.org网站上所披露的个人信息;所有被调查者平均有2个以上的选择。由此可见, 相互判断对方可靠性即信任度, 多数“沙发客”是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在网站上注册后提供的个人信息来决定的, 仅有少量“沙发客”辅之以其他方式进一步加以证实。因此, 可以说“沙发客”旅游活动的发展, 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口碑效应以及个人诚信的坚守。

第六, “沙发客”双方对“沙发旅游”活动实施后的反馈, 通过两个方面来反映:一是通过对“沙发旅游”满意度的评价, 表3显示被调查者的满意度较高, 满意率接近于80%, 均值为4.4分;二是通过是否向他人推荐“沙发旅游”这一问项测度对“沙发旅游”感受的好坏程度, 表3显示92%以上的“沙发客”愿意向他人推荐“沙发旅游”, 余下的也表示有可能向他人推荐。该结果表明, 目前“沙发客”旅游活动的正面效应十分明显, 几乎没有负面效应。因此, Couchsurfing.org的运作模式应该说是成功的, 也是值得信赖的。

注:满意度为里克特5点量表。其余问项为“是或否”的回答。另外, 表中问项, 除“是否激发动机”和“推荐沙发旅游”外, 均为多选题。

综上所述, 验证了调查样本中“沙发客”群体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兴趣、动机、价值取向等旅游偏好特征假设。其结果表明, Couchsurfing.org这一网站迅速发展是得益于网站注册用户的良好口碑效应, 并且在这一网站上所提供的“他人评价”和“个人信息”, 为“沙发客”双方建立友好的诚实互信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 对“沙发冲浪”非常高的满意度, 促使“沙发客”乐于向他人推荐该旅游方式, 这也正是良好口碑效应的反映。很明显, 这一结果使得“沙发旅游”的意义正在逐渐淡化它最初产生的动机“省钱”, 而向需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四、“沙发客”Surfer与Host的关系特征

如前所述, “沙发客”这一旅游方式与背包客、自驾车以及其他自助旅游不一样, 旅游活动的完成涉及Surfer一方和Host一方。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 增加了如表4中的问项。通过Surfer和Host双方对接待次数、接待时间、冲浪次数和冲浪时间的对比, 基本能表明Surfer和Host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特征。

首先, 在144位被调查者中, “沙发客”双方的接待次数和冲浪次数基本对等, 如接待次数为45次, 冲浪“1-2次”为48人;“3-5次”和“6-10次”分别为25人和17人;仅“10次”选项上有差异, 接待人数较冲浪人数多7%。接待时间和冲浪时间各选项上有差异, 但部分数据合并之后, 如合并成“1-7天”的时间, 则接待方和被接待方的人数基本相当, 前者为100人, 后者为92人。这些结果表明, 虽然“沙发客”这一网站社区, 并没有要求Host与Surfer必须对等交换, 作为该网站注册会员自身也没有刻意追求回报, 但在交往的过程中, 索取的一方会很自然地给予另一方回报, 当然回报对象并不一定就是索取的对方, 而是这一社区中的每一个成员。该现象说明这一网站社区成员均自觉地坚守互惠互利交往法则, 也正是该法则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友好相处和社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 根据表3可知:“沙发客”中Surfer与Host动机最为接近的是“结识朋友”, 分别为160人次和165人次;同时, 121位被调查者Surfer的目的是“省钱”, 相对应有131位被调查者回答接待的目的是“想帮助他们”, 这样在Surfer和Host的动机上可相互满足;另外, Surfer目的“探究当地生活文化习俗 (194人次) ”、“获得当地可靠信息 (112人次) ”, 与Host目的“分享经历与故事 (156人次) ”、“练习语言 (96人次) ”基本吻合, 表明在这一互换Surfer与Host角色的过程中, 相互之间保持了共通的兴趣、价值取向和态度, 因而能够满足“沙发客”之间获得最大效益的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 “沙发冲浪”旅游方式中的双方, 能够通过相互之间沟通与交流, 构筑信任的平台, 达成一种心理上的契约, 相互有所收获和满足, 并促成该网站社区营造了一种友情互助、互惠互利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 可知“沙发客”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沙发客”群体是“Couchsurfing.org”这一网站社区的构成成员。通过研究后认为: (1) “沙发客”群体旅游活动的实现, 需要“Surfer”和“Host”双方的合作来完成, 而且每一个“沙发客”均有可能同时承担“Surfer”和“Host”角色, 但不一定是对等交换, 这样就有别于其他的自助旅游形式, 如“换房旅游”等。 (2) “沙发客”这一群体的个人社会属性特征有差异, 但旅游动机相对一致、相互选择条件相对一致, 表现出志趣相投、价值取向相似这样一种旅游消费行为的共性特征, 因而可以认为是一个具有同质性的旅游群体。 (3) “沙发旅游”消费行为的流行和“Couchsurfing.org”网站成员的快速发展, 与沙发旅游活动后的满意度评价高、高比率地向他人推荐有关, 同时还与依赖网站上他人的评价做出“沙发旅游”决策行为有关, 表现出“沙发客”旅游消费的口碑效应特别明显, 与大众化旅游消费特征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 (4) 研究结果还显示“沙发客”群体之间信任度的保障, 主要是依赖Couchsurfing.org上留言的“他人评价”和自己的“个人信息资料”, 表明该网站提供信息的可靠性高, 网站社区成员个人品德良好。由此可见, Couchsurfing.org网站创立的“沙发冲浪”旅游方式, 为世界各地的个性化旅游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值得信任、互惠互利的可靠平台, 为促进世界各地陌生人之间建立友谊、文化融合、和平相处提供了一种良好的途径。笔者认为基于Couchsurfing.org平台所建立的“沙发冲浪”旅游方式, 现虽未成为主流的旅游方式, 似乎也没有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但目前的发展态势较为健康, 并且处于良性的增长趋势。因此, 作为其个性化、多元化旅游需求的新型范式, 无论是国内外旅游学界还是业界均有关注的必要。

参考文献

[1]Peterson K., Siek K.A.Analysis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 a social networking site[J].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omput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9, 5621:256-264.

[2]Tan J.E.The leap of faith from online to offlin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uchsurfing.Org[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10, 6101:367-380.

[3]Victor P., Cornelis C., Cock M.D., et al.Practical aggregation operators for gradual trust and distrust[J].Fuzzy Sets and System, 2011, 184 (1) :126-147.

[4]Lauterbach D., Truong H., Shah, T., et al.Surfing a web of trust:reputation and reciprocity on Couchsurfing.com.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 (4) :346.

[5]Jeong S.Sustainability of worldwide connections by and for travel:Applying social capital in virtual travel community[C].3rd Global Summit on Peace through Tourism-Education Forum on Earth One Family:Travel&Tourism-Serving a Higher Purpose, 2005:67

[6]Steylaerts V., Dubhghaill S.O’.CouchSurfing and authenticity:notes 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an emerging phenomenon[J].Hospitality&Society, 2012, 1 (3) .

[7]Jesudhass J.Reciprocity beyond borders:The case of Couchsurfing network in Hanoi, Vietnam[D].Otago University Research Archive, 2011.

[8]唐飞.自助游的人际互动特征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2) :235-237.

[9]蔡华峰.互助式旅游体验“沙发客”火爆网络;诚信缺失风险大[N/OL].南方日报, http://travel.people.com.cn/GB/2010-11-24/13301805.html.

[10]程铭劼.“沙发客”在中国的隐秘商机[N/OL].北京商报, http://tech.sina.com.cn/i/2010-11-11/02054852097.shtml.

典型化特征范文

典型化特征范文(精选12篇)典型化特征 第1篇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我国股市价格波动除了存在异方差和长记忆性以外,还存在非对称性或杠...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