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来源:文库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精选8篇)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1篇

脚下的路显着几分青色,远方的小巷子里,悠闲地坐着几位谈天的老妇,烟雨朦朦的绍兴古城曾是爸爸拍摄的最佳场所。

回过神来,眼前的爸爸总是一声不吭地坐在家中的小沙发上,捧着书或手机一看就是许久,许久。很难相信这竟是我那个曾经不着家,为拍摄而痴狂的爸爸。

我记得,那时的爸爸总会拉着我的手,蹦跳在乡村原野的田埂小路上,相机和脚架总是不离身。

我记得,那时的爸爸天没亮,摸着黑出门去拍照,到晚上也不回来,把我和妈妈冷落在家里。

我记得,曾经的爸爸也会带着我和妈妈下河捉鱼摸虾,上山采花摘果。多少幸福的笑脸定格在爸爸的相机里。

从前的爸爸把全部的爱奉献给了拍摄,而他拍摄的照片总是能够获奖,一看他的照片就很有年代感。照片上的老人包裹在昏暗的光影里,脸上的皱纹一道道叠加在一起,仿佛在述说着老人愁肠百转的过往岁月,没牙的嘴笑得那么开心,古铜色的皮肤闪闪发亮,手上的烟斗袅袅冒着青烟。爸爸的拍摄风格就像一幅幅意境深远的油画。

去年,爸爸突然脑溢血开刀住院。手术后,爸爸变了,变得安静了,家里总是安静得像没有人!只是偶尔的翻书声才让我意识到爸爸在家,爸爸哪里也没去,也不愿去!爸爸,再也不愿带我们出去玩,甚至不愿起早出去拍朝霞晨露,去拍云雾星辰。从此,爸爸的照相机上落满了尘埃,他,再也不愿触碰这些曾经的宝贝

每当我问他有什么想法,他总是说:我不知道,我,忘了

一次,在妈妈一再的鼓励下,爸爸又拿起相机,然而拍了几张照片后他却放下了相机,沮丧地说:手抖,拍出来的都是糊的。我猛然间鼻子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那个曾经的爸爸只能从曾经的照片上找到他的身影,其他无从寻觅。

那个曾经的爸爸和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习惯与爱好,都消失殆尽!

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事,因为命运的变迁而变得弥足珍贵,人们也总是在失去之后才会有格外的怀恋和珍惜。

眺望着不远处的“文笔塔”,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张劳累并快乐着的笑脸,又依稀听见他那爽朗的笑声,爸爸,我爱你!永远!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2篇

泪,就这样涌了出来,仿佛不敢相信刚刚听到的话。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哑着声音回答:“我知道了,马上就回去。”透过蒙的泪眼,我仿佛回到了过去・・・・・・

夏日的太阳没有一丝人情味儿,将它炽热的温度传给所有人。为了躲避这炎热,我将每日活动的地方放到了树荫下,效果虽不显著,但也可以缓解一下。可就当我享受这短暂的凉爽时,爷爷洪亮的嗓门将我拉回了酷暑当中。“回来吃饭了!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炎热的天气本就让人烦躁,而被打扰的我心情也越来越坏。我用力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合上,本就不怎么结实的门摇摇欲坠。我一声不吭地坐到饭桌旁,闷头吃着饭。爷爷看着我,什么也没说,只是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我心中的不快也因爷爷对我这般爱的举动一点点消失,一顿饭就在寂静中吃完了。

终于,爷爷有些沙哑的声音打破了这份宁静:“昨天的故事讲完了,今天爷爷再给你讲一个啊?”望着爷爷笑眯眯的脸,我心中已经开始猜想爷爷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但因为心中的小别扭而未在脸上表现出来。爷爷将我抱起,放在树下的椅子上,拍了拍地下的灰,盘起腿坐在地上,拿起一旁的大蒲扇,在我的脸前轻轻摇动,苍老的声音伴随着清风缓缓传来。原本热的无法忍耐的天儿也变得凉爽一些了,我就在这美好的情境中缓缓入睡・・・・・・

思绪被拉回,抬手将泪水擦干,心中的苦涩在蔓延。原本爷爷的身体那么好,怎么就突然病了呢?在我回忆着与爷爷相处的点滴时,我已回到了这熟悉又陌生的地方。那茂密的树木已经不在了,留下的只有一个粗壮的根,那上面一圈圈的年轮,见证了我与爷爷的平常小事,和我一起聆听了爷爷讲的每一个精彩的故事。

我望着爷爷布满皱纹的脸,轻轻将他扶到树根上坐下,拿起蒲扇,轻轻地摇着,柔柔地讲着这些年有关我的故事。沐浴夕阳,爷爷的嘴角微微上扬・・・・・・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3篇

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建功立业, 一展雄图。也许所有的男儿都有如此英雄情怀, 纳兰容若亦未免俗。然而他生性非带兵打仗之人, 当他认清这样的现实, 欲抽身离去, 甘作现实生活的一平凡男子, 享受烟火的幸福时, 命运偏偏又容他不下, 再度强加于他沉重打击。

他的发妻离他远去———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 盈盈, 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 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 更更, 泣尽风檐夜雨铃。

纳兰妻子卢氏, 是怎样一个女子, 书中记载不足详尽。可几行小字, 还是让我端得见她的影影绰绰模样。“纳兰性德与妻子卢氏, 相知相爱, 伉俪情深。不幸, 婚后三年, 卢氏因难产而死。”“生而婉娈, 性本端庄。”

想来卢氏定是一端正娴淑, 温文尔雅, 如梅般清澈, 又如莲般高洁的人间解语花。否则颇具才情的纳兰又怎会为之倾倒?三年时光, 纳兰与爱妻, 卿卿我我, 你侬我侬, 青梅煮酒, 红袖添香, 抚琴寄兴。那是怎样一段时光, 红绡帐内, 并蒂花开, 鸳鸯双飞!

然而这样的时光太过短暂, 也许所有的美好都太容易消逝。苍天还是不够眷顾这位旷世才子, 它收回了暂属于他的幸福。世间最悲恸的, 莫过于死别。纳兰容若, 也许只能以这样的方式, 去纪念所属于他的爱情, 还有那些曾经的幸福。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 凭伊慰我, 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 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 独伴梨花影, 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 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 一般消受, 蔓草斜阳。拼把长眠滴醒, 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 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 难禁寸裂柔肠。

所有的幸福都是为日后的不幸铺设的一场华丽。如此, 才足够对比鲜明。所幸, 一切的一切, 许是上天为了赋予他裁云剪翠写下的那些词章。痛彻心肺, 寸裂柔肠。非有所痛, 不足成此文。

在以后的时光里, 他靠着回忆一遍遍地咀嚼爱情的甘甜。非你, 无我。爱情的极致, 在于岁月过后被风吹皱的记忆依旧可以水润鲜活。纳兰希望, 那个爱他的女子, 可以魂兮归来。只是, 人间鹊桥, 谁能搭就?似乎唯有寄怀于梦。如苏轼一般,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期望梦中与她相见, 只可惜梦也无他半个。月影西移, 孤灯独明。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 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 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 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纵然心字已成灰, 半边风月半边人。一路跋涉, 纳兰最惦记的依旧是他的亡妻。“家家争唱饮水词, 纳兰心事几人知。”是的, 此中情味, 舍纳兰还有几人懂得!他执笔, 蘸着满心满腹的相思, 记下他和亡妻的种种美好。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过后方知珍重, 当时只道寻常。多少情愫就这样被岁月淹没, 及至回忆, 才泪水潸然, 不能自已。赌书消得泼茶香, 这是令多少寻常夫妇羡慕的神仙生活。这也是纳兰一直期待的日子。曾经有过, 已经消逝。如某人所言, 人的一生, 失之交臂的东西太多, 懂得的时候, 已经错失。回首之时, 方能了悟。可惜都已太迟。

当时只道是寻常 第4篇

罚站

6岁的时候,每天清早晓雨都会在我家巷口的那棵栀子树下等我。我背着书包走完一条长长暗暗的小巷,一抬头就看见栀子树下穿着蓝色背带裙的小小身影,于是快乐地迎上去,两个人手挽手地去上学。

有一回,我在上课的时候看小说给老师逮到了,被勒令到走廊上去罚站。对于女孩子来说,那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我一个人站在冷清清的走廊上,恨不得有个地洞给我钻进去。突然间朝向走廊的那扇窗户被推开了,晓雨趁着老师写板书的时间塞给我一样东西,很快地朝我笑了一下,转过头若无其事地继续听课。我低头看看,手心里是一颗奶糖。

后来我看《简·爱》的时候,看到简在孤儿院受罚而海伦走过去用微笑安慰她的那一段,不知怎么的,我立刻记起了多年前我的那次罚站。

心事

12岁,刚刚上初一的我们一起逃课去录像厅看了《英雄本色》,对潇洒不羁的小马哥倾倒得一塌糊涂。那时隔壁班里有一个高个子男生,不怎么爱笑,走路的时候腰挺得直直的,眼睛里有一种冷冷的神色。我和晓雨都在暗暗地喜欢他,下课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去门口聊天,不为别的,只为他经过的时候可以近距离地看他一眼。

这是第一次我们没有向对方倾尽心事,然而彼此都是心照不宣的。当事情过去多年之后,我们偶尔还会提起那一回,提起的时候便会心一笑,从对方的眼睛里看见当年的自己——那种青涩年华里最初的心动。

我多么幸福,这一切都能有一个人和我分享,在当时不孤独,在事后温暖贴心。

毛毛虫

17岁,我们上高三。高考的前一天傍晚,在看考场回来的路上,我们慢慢地骑着车,和平时一样地说笑着,但是两人心里各自惴惴不安,都觉得前途未卜两眼茫茫。晓雨忽然唤我抬头——也许是晚霞余光,也许是夕阳残照,那一刻的天空竟是一种奇异绚丽的淡紫色,美得惊心动魄。

我和晓雨把车停在路边,站在匆匆的人流中,挽紧了彼此的手。那一刻的我们像是毛毛虫,在经历了无尽的等待和艰苦的努力后,即将破茧而出,化为阳光下翩翩的彩蝶。

那一年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N大中文系,而与我填报相同志愿的晓雨却以三分之差与梦想擦肩而过。父母要她复读一年,晓雨却坚决不肯。在她与父母争执得最厉害的时候,她躲到我家来。一个个夏日的夜晚,我们坐在铺满月光的阳台上,沉默地相对。

送我去报到的那一天,在喧闹的月台上,火车开动的一刹那,晓雨大声地对我喊:“桑桑,你一定要让自己快乐啊!”我忍着快要流出来的泪水,拼命地点头。

一半

18岁,我上大一。没有晓雨的生活骤然冷清了许多,再也没有人和我到哪里都形影不离;再也没有人陪我疯疯癫癫故意去淋雨;再也没有人能那么了解我那么懂我,甚至只需要一个眼神便明白我想说什么。没有晓雨,我的世界仿佛少了一半。

我认识了新的朋友,选了许多课,参加了许多社团,在忙碌的间隙我给晓雨写信。我跟她说校园里春天樱花烂漫秋日银杏金黄,夏天的时候在荷花池旁看书会有淡淡的荷香萦绕不散;没有课的时候躺在柔软的草地上晒太阳,有好多美女帅哥在旁边来来往往赏心悦目;女生宿舍楼下永远有男生傻乎乎地站在那里,真是好玩死了……

我没有告诉她我怀念高中时候的紫藤长廊,那时我们经常在那里一起背单词,阳光透过浓绿的枝叶撒下斑驳的光影——那些水样的歌声,那些玫瑰般的笑颜,那些莫逆于心的言语……我们都在不可避免地成长,学会收藏心事,学会隐忍背负,然而不变的是彼此相知至深的关怀体贴。我不愿她看到我因思念而软弱,我知道,她也一定是这样。

相知

19岁,晓雨去了上海,凭着自小练就的一手钢琴和甜美的嗓子,在一家酒吧里寻了一个唱现场的机会。白天则上辅导班,准备自考。我知道她在用另一种方式寻找自己的梦想。我把自己的笔记全部复印了一份给她寄去。不久她来信了,没有说谢谢,我很开心。

20岁,大三,我发表了几篇文章,加上做家教余了一点钱,就去上海看她。晓雨把我带到她打工的酒吧,让我在靠近乐池的一个角落等她。我记得那一晚她唱了好多歌,一首一首全是当年我们一起听过,共同钟爱的。最后,她唱了一首“南方二重唱”的《相知相守》,“不强求每一个夜都温柔,相知不一定相守,这些年学会了不泪流,把所有的话藏在心头……”

唱到间奏的时候,晓雨转过头来向我微笑,我们都看到有湿湿的光在对方的眼里流转。

从酒吧里出来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我问她是不是每天都这么晚一个人回家,晓雨笑一笑。路灯下有一个瘦瘦高高的男孩子迎了上来,朝我笑:“你一定就是桑桑,晓雨经常和我说起你……”

那一晚,我们聊了一个通宵,于是我知道他就是思齐,晓雨信里常常出现的一个名字。晓雨和我说起他的时候,脸上有舒展的柔软的微笑,眼睛里有温存的梦幻的光芒。我看着她的神情,从心里为她欢喜了起来。

第二天我们去逛街。两人一人一个甜筒,那么多商店挨个逛下来,走到脚软看到眼花,仿佛回到高中,两小无猜的时光。

在淮海路的百盛店,我们在思彼垂银的专柜前看了好久,趁晓雨转身的工夫,我让小姐拿一对情侣银戒,一边半颗心,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地久天长。

晓雨愣了一下:“桑桑你这是干什么?”

我不答,只是将它放在晓雨的手心:“一个给你,另一个给思齐,算是我给你们的祝福吧。”

晓雨还想说什么,我制止住她:“嘘,将来思齐自会给你买白金的钻石的,这个不值什么钱,只是我一片心,你要是再推,就是嫌不好。”

晓雨将戒指慢慢握紧,满眼的感动,轻轻点一下头。

嘱咐

21岁,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晓雨正好同步拿到了自考的本科毕业证书,她把电话打到我家里来,恰是天天接的电话。我从他手里拿过听筒,一听那边是晓雨,我愣了一下,便刷地红透一张脸。

三言两语说完正事,她坏坏地笑问:“那个一定是天天啦?你让他听,我有话对他说。”

天天拿着听筒,一边听一边忍不住笑出来。我生怕晓雨淘气,将我小时候的糗事统统道出来,便去抢听筒,天天不让我便去呵他痒。他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边笑一边还在和晓雨说什么,突然他脸上神色改变,坐直了身体庄重认真道:“你放心,我一定会的。”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当日晓雨跟他说的是:“桑桑还是孩子脾气,你要多担待她。”

轻轻一句,言语里那份嘱咐,惟有我知道有多么重,让我不由得从心里感激出来。

就是这样,我们彼此携扶依赖,走过一路时光,从青涩走到成熟,从含苞走到盛放。像同一棵树上的两根枝条,各自尽力向着高处生长,然而在心底最深的角落,我们有着同样的欢喜同样的悲伤。

我记得我们共同读过的书、唱过的歌、看过的电影、爱过的人、经历的失败、承受的伤害……在流水一般来了去了的日子里——不离不弃,相伴相依。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5篇

奶奶家的院子很普通,像平常人家一般中了满院的瓜果蔬菜,唯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棵四人粗的大桂树。每年九月,那浓郁的清香便洗去了满屋呛鼻的煤烟味儿与陈旧的朽木味。

我则极爱吃板栗,村里头没得卖,奶奶便托人采些野板栗,去了外壳的刺儿,露出棕黑色的硬壳儿。在那硬壳上切开小口,放入摘下的碎桂花瓣一同清炒,米黄的桂花瓣一点一点逐渐缩小,直至缩成米黄的棉花球一般,那桂花香便才从板栗裂开的口中钻入,即便不加糖,却也比糖更甜了。

每年初秋桂花飘香之时,我便缠着奶奶清炒板栗,久而久之便也习惯,只当是寻常之事,每年必做罢了。

奶奶也并不说什么,只是见着树梢上常盛着露珠的米黄色小花随着那堆积的板栗壳却愈来愈少,那曾浓郁扑鼻的香气也已随着入肚的板栗一去不复返。但即便这样,奶奶却并未在我吵着吃板栗时面露难色,也并不在清炒板栗中减少桂花的剂量。只是时常目光呆滞,一抹黯淡转瞬即逝。

不久我便回了城。去得匆匆,奶奶还未来得及炒些板栗带着路上吃,我却只摆摆手,一副并不在意的样子:“这种东西,城里到处都是。”

城中的板栗个儿大,皮脆,不必剥得之家指甲酸疼,却甜得腻人,全然不如奶奶的清炒板栗那般清淡可口。

我逐渐对板栗失去兴致。

奶奶寄来一袋清炒板栗。经过长途跋涉它竟仍未散失香甜。我的眼前倏然出现那棵大桂树,缀着密密麻麻的小花的树梢好奇地探进屋内,却听得奶奶电话那头的声音分明诉说着大桂树生命的结束。我愣怔,这给了我清香的桂树,我却还未关心过它,它便这样突兀离去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6篇

纳兰容若这名字给人很微妙,给人一种非常文雅,文艺的感觉,而绝非那种大大咧咧如同李逵在战场上手持双斧的感觉。念久了,竟然有一种如同林黛玉那种哭哭啼啼女子一般的感觉。他的诗词我还是很喜欢的,有一种在念着纳兰本人的感觉,他的诗词同他的一生都透露著名叫“伤感”的情感。也是因为他一生忧郁的不像这个世界的人,我称呼他为“纳兰”

我同作者安意如一样,非常恨纳兰。他有着良好的家世,美好的妻子。天知道,要是纳兰在这个时代,会不会被中考高考吓傻了,有了心理阴影,今生今世再也不写诗词。这么一想,那就太搞笑了。人说他是林重光后身,词中的千古一帝的后身,被中考高考吓傻了。哎呦喂。

当时只道是寻常,现在在念一遍,又多了一些什么。夫妻玩着雅致游戏度过的日子的多么的快乐。如今却是孤身一人,忍受病魔的折磨。如果是我,我觉得我非常有可能,把家里闹个天翻地覆,在冲着天空,哭喊一句,老天!你太不公平了!你还我妻子!这样折磨我好玩吗?阿!说不定我还会在那咒骂,虽然不太现实。

可纳兰他不同,他只是淡淡的,淡淡的,吟了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与自己一对比,又有了一种自己像小孩子一样的微妙感觉。但是,从纳兰的角度想,无论怎么把家里闹翻,无论怎么向他人抱怨,自己爱的人都不会回来了,眨眼间,回忆一闪而过,竟有了绝望的感觉。

唉,就算是纳兰他爹爹都不明白为啥自己儿子天生那么忧郁,也许从爹爹给纳兰一个“纳兰容若”的名字开始,纳兰就开始与众不同了。

初二:林淑铮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7篇

我喝着她煲的汤长大,却不喜欢喝汤。比起老式的汤汤水水,我更喜欢碳酸饮料。炎炎夏日,一口可乐灌下去,胸中暑气挟着千百气泡翻腾而上,一个字:爽!但这样的机会很少,大多数情况都是我缠着奶奶买汽水,而她以家中有汤为由推脱。她绛紫色的干瘪嘴唇上下翕动:

“孙子,那汽水,真的很好喝吗?”我张着大嗓门嚷道:“当然啦!比汤带劲多了!”于是她不说了,稀疏的眉毛落下去,苍老的头颅低下来,双眼怔怔地望着面前的路,失了神色,如她送给我的人偶一般。

我想起那天,我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她突然开口:“孙子,先别看书了,听奶奶说一会儿话。”“什么事?”我虽然放下了书,心里却是十分不耐烦的。

“最近奶奶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容易忘事。奶奶煲的汤里你最喜欢莲藕排骨汤,现在告诉你怎么做,以后奶奶忘了,你就说给奶奶听。那藕要挑七孔藕,九孔藕生、脆、甜,煲出来不粉不糯,你是不吃的。排骨要挑中间整整齐齐的那一段,先出一遍水,把上面那层血沫撇掉,不然那腥气要坏了一锅汤”

我听她絮絮叨叨地说着,午后的阳光温暖而明媚,为她的银发镀上了一层金晖。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喝不到她煲的汤,直到那一天,奶奶误将辣椒粉当成胡椒粉放进汤中,父母才感觉到异样。他们带奶奶去做了检查。

检查报告出来的那天,一贯不抽烟的父亲,在阳台上吐了半夜的烟圈,眼睛里是化不开的愁绪。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地写着五个字“阿茨海默症”。爸说这种病还有一个俗名,叫老年痴呆。

从那以后,我偶尔会看到奶奶在厨房里,拿着调料无从下手的样子,那与平时自信干练的她是截然不同的,总是拿起调料瓶子犹豫着,试探中夹杂着小心翼翼,脸上挂着懊恼失落的神色,

让我的心里极其难受。

奶奶再也不被允许进厨房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8篇

关键词:纳兰词,饱含愁情,原由,情感经历,矛盾

词自宋代繁盛之后,到元明时期一直走下坡路,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而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身为首辅,权倾朝野,所以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受到了良好的汉民族传统教育,在诗词方面有很深的功底。清代词坛呈现出了中兴盛世,这和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三大派的推动有很大关系。然而纳兰却遗世独立,游离于其间不属于任何一派而自成一家。

纳兰词的本质特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的话,那就是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他:“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由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的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并称他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曾在《渌水亭杂识》中有这样的论诗之语:“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可见纳兰是一位性情中人,一切纯任性灵,故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然而“词之形式与内容既大多以婉转纤柔为主,因其最易引发者乃亦为作者心灵中与此性质相近的一种本质的禀赋”纳兰的禀赋是什么呢? 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愁绪扑面而来,为什么如此真切自然、纯任性灵的贵公子会充满愁绪?或许从他词集名称的变化中可见一斑。纳兰词集的原名是《侧帽集》,取意为“当花侧帽,倚柳题笺”,可谓风雅至极,符合他给人的贵公子印象。可是后来随着年事渐长又把词集名改为《饮水集》,取意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这其中包含一种对生命历程的体验与感悟, 饱含一种难以向人诉说的愁苦。看似一条鱼儿有无限自由空间任其遨游,却始终摆脱不了那一条条无形的钓钩, 其中苦楚只能留给后人慢慢品嚼。

一、当时只道是寻常

爱情从古至今就是无数骚人吟咏的主题,得意时吟,失意时也吟,爱情始终是人类精神家园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纳兰容若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份让人艳羡的爱情。纳兰娶得是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可谓天姿国色,有气质、有教养,面对这样的妻子,纳兰的爱慕之情溢于言表,“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月明枕边看”(《浣溪沙》),简直视妻子为掌上明珠。卢氏知书达理,文学功底也不错,二人婚后琴瑟和谐、美满甜蜜。

然而, 容若身为皇上的侍卫, 有时必须随驾出征边塞大漠,千里之外的容若仍然把妻子放在心头。“碎叶寒虫共秋声,诉出龙河万里情。遥想碧纱红烛畔,玉纤时为数归程”(《于中好》), 外出的容若睡不着的夜晚总是细细回味和妻子以前的快乐时光,想象着妻子可能正坐在红烛旁边等着他的归来。但好像上天偏要和容若作对, 连唯一能抚慰他心灵的妻子也带走了。卢氏婚后三年死于难产,这一打击彻底把容若推向绝望的边缘。从此他的词里再也没有了清新欢快的乐章,到处凝结着沉痛的音符。《饮水集》中悼亡卢氏的词约占十分之一,这在历代词人中是罕见的。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更是纳兰的知己。卢氏死了,从此纳兰只有把对亡妻的思念掺着泪水化成断肠句。

卢氏死后, 纳兰便活在对当初美好爱情的回忆里和对期盼长久爱情的夙愿里。他的词中无不表达着对亡妻的悼念和自己痛不欲生的哀感。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逝去,这让纳兰心里有一份表达不出的闷恨。最喜欢他的那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弄就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词最能写出纳兰对亡妻的悼念,并且上升到人类共有的情感高度。“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时觉得只是一些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可是现在伊人已 逝 ,独自立残 阳 ,往事又现 心头 ,实在让人 追悔万千。这样的悼亡情感已经超越了一己之情而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共通情感。 纳兰的悼亡词因触及生死离别之情,写来一字一泪、语语悲怆。因为卢氏所以有了这样泣血的悼亡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悼亡词,所以纳兰的《饮水词》到处充满生死离愁的悲情。

二、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要想深刻了解纳兰词深蕴的愁情, 就不能不谈他的家世。纳兰的父亲明珠在康熙朝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后又加太师太傅,权倾一朝。纳兰十八岁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会试,因病未能参加殿试,遂致力于读书,开始撰写《渌水亭杂识》并编订《通志堂经解》。二十二岁参加殿试,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累迁为一等侍卫。当康熙至关内关外长江南北各地巡行时,纳兰几乎无一次不伴驾随行,深得康熙赏爱。在旁人看来,出生于这样的皇亲国戚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又有着大好前途,应该春风得意,怎么会充满无尽的愁苦呢? 正是有了这些外在的关系,才使纳兰内心更痛苦。

首先从纳兰和其父明珠的关系来看。其父明珠可谓以权谋私、遍植党羽、贪赃受贿、利欲熏心之人。而纳兰为人生性淡泊,不慕名利,诗书自娱,向往山林,是有魏晋清风的风流雅士。纳兰曾在《满江红》中感慨:“问我何心,却构此三间茅屋,可学的,海鸥无事,闲飞来宿? 百感都随流水去,一身还被浮名束。”如此坦白地表面心迹,可见其对富贵的鄙视态度,这与他父亲明珠贪权好利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对比, 显然纳兰是不同意父亲的做法的。其次,纳兰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清史稿》记载其:“事孝亲,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通过以上记叙可以看出他们父子之间的隐形矛盾。一方面由于性格不同,纳兰对其父的做法深感厌恶,另一方面,由于父子间的天性至情,使得他不得不侍奉父亲,不敢与之公然决裂,而只能在两者之间勉力求全。这种情况在纳兰敏锐多感的心中必然造成巨大的隐秘的痛苦。

其次从他与康熙的君臣关系看。纳兰好似康熙的近身侍卫,又深得康熙赏爱,在别人看来这是天大幸事,将来前途必不可限量。纳兰身为侍卫也是“于是劳苦,必以身先,不必艰难险阻,上心怜之”。可见纳兰对康熙也是尽忠职守、恭谨行事,而就是在这样看似和谐的君臣关系中, 纳兰的内心同样蕴含着一种痛苦。这原因大概一方面是伴君如伴虎,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其家族的颜面,不能辱没门庭。纳兰其实是有远大抱负的,那就是走出父亲的阴影,战场杀敌立功,用自己的努力争回荣誉。他曾在词中写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金缕曲》)可是他担任的侍卫是个位高权虚的职位。因为明珠权势熏天,康熙为了扼制明珠的势力不可能放给纳兰实权,所以他的襟抱未曾实现, 一直生活在这种浮名的荣耀之下而寂寥无所作为。纳兰想摆脱这种牢笼般的束缚,却终生未能走出。所以不知出路何在、无所寄托的他最终走向佛教以寻求摆脱,自号楞伽山人。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精选8篇)当时只道是寻常作文650字 第1篇脚下的路显着几分青色,远方的小巷子里,悠闲地坐着几位谈天的老妇,烟...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