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名词结构论文
动名词结构论文(精选12篇)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1篇
“名词+量度形容词”结构存在两种结构类型, 一种是主谓结构, 如“老李胳膊粗”, 意为“老李胳膊很粗”;另一种是偏正结构, 如“巴掌大”, 是指“像巴掌那么大”, 这里的名词N用作状语修饰后面的量度形容词A。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的NA结构。本文以北大语料库中检索到的相关语料为基础, 对该结构中的语义及句法特征进行分析。论文还对NA偏正结构和NA主谓结构的差异做了比较。
一、NA结构中的形容词A
能进入NA短语的形容词是个封闭的类, 限于含有[+量度]语义特征的量度形容词。据陆俭明 (1989) , 量度形容词是描述事物体积、面积、长度、宽度、厚度、高度、深度、距离、重量、速度、时间、价格、数量等的形容词, 也就是就是表示量度的形容词。量度形容词基本都是单音节的、成对的, 可分为相对的两组, 一组是往大里说的, 一组是往小里说的。前者如大、粗、长、宽、高、厚、深, 我们暂且称其为积极形容词;后者如小、细、短、窄、低 (矮) 、薄、浅, 暂且称其为消极形容词。通过对语料的搜集整理我们发现, 可进入此类NA结构的A主要由积极形容词充当, 极少情况是由消极形容词充当, 有时候还可以两者成对出现, 如“大小、粗细、长短、宽窄”等。下面分别对这三类NA结构进行说明。
1.1 A为积极形容词“大、粗、长、宽、高、厚、深”。例如:
N+大:苹果大 西瓜大 盘子大 桌子大 核桃大 水桶大 窗户大 床大 指甲大 名片大 扣子大 巴掌大 绿豆大 蘑菇大 老鼠大 玉米粒大 包子大 蚂蚁大 砖块大 屁股大 蚕豆大 茶杯大 饭盒大 乒乓球大 鸽子大 瓜子大 邮票大 铜钱大 明信片大
N+粗:碗口粗 麻袋粗 水桶粗 胳膊粗 萝卜粗 头发粗 手指粗 筷子粗 脖子粗 铅笔粗 小腿粗 腰粗
N+长:瀑布长 火车长 筷子长 指头长 铅笔长 粉笔长
N+宽:指头宽 裤袋宽 案板宽 筷子宽 巴掌宽
N+高:麻袋高 桌子高 房子高 半人高 十层楼高
N+厚:指甲厚 巴掌厚 砖头厚 城墙厚 两本书厚 铜钱厚
N+深:巴掌深 膝盖深 大腿深 半人深
我们发现, NA短语中形容词A的出现频率并不均等。其中“大”是该短语中的高频词, 其次是“粗”。董晓敏 (2005) 认为, 这两个词词频较高的原因在于它们是描述物体的体貌特征的, 其他五个词是用于描述直线距离的。而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大都可论其体貌, 但未必都能论其直线距离。
1.2 A为消极形容词“细、薄”等。
NA结构中的A鲜有消极意义的形容词。董晓敏 (2005) 曾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举两例:丝薄 (卫生巾) 、头发丝细 (的纤维) 。我们在北大语料库中未能检索到名词和其他消极形容词组合的用例。
对于NA中的A多为积极形容词、消极形容词极少出现的现象除了可以用黄国营和石毓智 (1993) 关于形容词有、无标记观点进行解释以外, 还可以从客观事物凸显度大小的角度来解释。我们认为, 事物越凸显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因而也越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在“大”和“小”与名词N的组合中, “大”的组合能力远远大于“小”。这正是由于事物整体维度的量的凸显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 进而对其进行描述。因此在NA结构中积极形容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消极形容词。
1.3A是成对出现的形容词“大小、粗细、长短”等。例如:
N+大小:火柴盒大小的一块小石头%%%%蚕豆大小的洞穴%%%%米粒大小的孔%%%%指甲盖大小的面积%%%%碗碟大小的磁盘%%%%真人大小的机器人%%%%一粒米大的象牙粒%%%%头部大小的圆孔%%%%书本大小的写字台%%%%黄豆大小的疱%%%%核桃大小的圆珠%%%%手掌大小的机器人%%%%烟盒大小的进口彩电%%%%牛犊大小的牧羊犬
N+粗细:圆珠笔杆粗细的电线%%%%碗口粗细的树根%%%火柴棒粗细的木轴%%%%擀杖粗细的长虫%%%%筷子粗细的水蛇%%%%麻杆粗细的小胳膊%%%%钢笔粗细的手电筒
N+长短:香烟过滤嘴长短的人中
N+宽窄:半步宽窄的小路
与第一组形容词相类似, 这组成对形容词出现在NA式结构的频率也不均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大小”,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的穷尽式搜索得到用例126个;其次是“粗细”, 搜索得到用例70例;“长短”4例, “宽窄”1例。“高矮、厚薄、深浅”在语料库中尚未发现用例。由成对出现的量度形容词组成的NA结构, 邢福义 (2009) 有详细论述, 可参看。
二、NA结构中的名词N
NA结构中的名词N是一个开放的类, 是无法穷尽的。它可以由发话人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在语境中临时组配。我们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整理对其进行观察, 发现NA结构中的N在语义类别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2.1名词N的语义类别主要包括:
器具:网球 皮球 高尔夫球 乒乓球 篮球 办公桌 碗 手表 硬币 唱片 钱夹 香烟盒 磨盘 铅笔 热水瓶 针头 铜镜 烟盒 牙签 盒 碗碟 柴 茶杯 筷子 水桶 钢丝 盘子 水桶 床 饭盒 铜钱 麻袋 水桶 铅笔 粉笔
生物构件:红血球 指甲 手掌 指甲盖 拳头 手指 胳膊 手腕 头发丝 拇指 巴掌 屁股 头发 脖子 小腿 腰 大腿 膝盖
消费物:核桃 蚕豆 米 米粒 豆粒 豆块 馒头 豆腐干 鸡蛋 鸽蛋 绿豆 包子 瓜子
创造物:杂志 书本 信纸 笔记本 名片 邮票 印章 桌子 明信片
植物:蘑菇 萝卜 西瓜 苹果 玉米 黄豆 豌豆 绿豆 花生
动物:耗子%%%%老鼠%%%%蚂蚁%%%%鸽子
非生物构件:原子 窗户 砖 扣子 裤袋 案板 城墙
建筑物:小屋 足球场 房子 楼
天体:火星 地球
运载物:公共汽车 火车
统计发现, 不同语义类别的N出现在NA结构中的频率是不均衡的。其频率高低表现为:器具>生物构件>消费物、创造物>植物、动物>建筑物、非生物构件>运载物、天体。
2.2 N与整个NA结构所修饰对象存在相关性
我们在对语料的整理中发现, N的选取与整个NA结构所修饰的事物存在相似性。这不仅指二者在体貌特征上相似, 同时在性质特点、功能特征上往往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
袋鼠妈妈怀孕四五个星期就生下一个像铅笔头大小的小袋鼠,
这里用“铅笔头”描述袋鼠, 是因为二者在体积上相近, 但同时“铅笔头”还具有颜色暗、一头尖的特点, 而刚出生的小袋鼠也是毛色灰黑、头部尖尖的, 二者在形态上也具有相似性。
围观的人们, 俯下身, 用手托起婴儿一看:这个女婴仅有半尺长, 麻杆粗细的小胳膊小腿无力地弹动着, 浑身上下脏兮兮的。
这里用“麻杆”来说明女婴的胳膊和腿很“细”, 但同时“麻杆”也具有干瘪、不结实的特征, 这与女婴娇小脆弱的特点是一致的。
超微型计算机已经只有小笔记本大小,
这里用“笔记本”来描述计算机的大小, 而没有用“菜板”等其他同样体积的物品来描述, 是因为笔记本与计算机都属于办公用品, 都属于信息存储介质, 二者的功能特点相似。
名词N的这种特点使得NA结构在表达中更形象生动, 增强了该结构的表现力。
三、名词N和形容词A的选择限制
3.1同一名词N可以与不同的量度形容词A组合, 例如:
指头 和“大”组合 指头大的盐巴, 指头大的疤痕
和“长”组合指头长的小鱼, 手指头大的小鸟
和“宽”组合指头宽的缝隙
和“粗”组合指头粗的冰柱, 手指头粗的绳索
巴掌和“大”组合巴掌大的肉片儿, 巴掌大的字
和“宽”组合巴掌宽的绿叶, 巴掌宽的牛皮武装带
和“高”组合巴掌高的身体
和“厚”组合巴掌厚的袖珍本
指甲和“大”组合指甲大的碎块
和“宽”组合两个手指甲宽的圆盘
和“厚”组合指甲厚的一层覆土
筷子和“长”组合半筷子长的道道, 筷子长的梨树苗
和“宽”组合筷子宽的一道缝
和“粗”组合筷子粗的苗子, 筷子粗的铜棍
拳头和“大”组合拳头大的字, 拳头大的肿块
和“粗”组合拳头粗的小捆, 拳头粗的小树
碗和“大”组合碗大的洞口, 碗大的疤
和“粗”组合海碗粗的胳膊, 碗粗的树
腰和“高”组合齐腰高的浓绿的茶丛中, 齐腰高的几大木桶米饭
和“深”组合齐腰深的水, 齐腰深的麻袋
同一个名词N跟不同形容词的组合大多数表现为这个N既能跟“大”组合, 又能跟“长、宽、高、厚、深”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合。我们认为, “大”是用于描绘物体三维体积属性的, “宽”是用于描绘物体二维平面属性的, “长、高、厚、深”是用于描绘一维长度属性的。大多数占据三维空间的物体都同时具有以上三种属性, 因此大多数名词N都可以同时跟多个形容词组合。还有一些名词往往只能跟一个形容词组合, 如“枣儿、豌豆、苹果、馒头”等只能跟“大”组合, 原因就在于这些名词它们的二维平面属性和一维长度属性不够突出。
3.2同一个量度形容词A可以与不同的名词N组合, 例如:
和“大”组合的N有:桌子 脸盆水桶 碗 盘子 核桃 芝麻 西瓜 枣儿 蘑菇 绿豆 苹果 馒头 拳头 指头 指甲 手指头 巴掌 砖块 蚂蚁 老鼠 烟盒 手表 公共汽车 办公桌 杂志
和“宽”组合的N有:筷子 指头 指甲 巴掌 裤袋 案板
和“厚”组合的N有:指甲 巴掌 砖头 城墙 铜钱 (两本) 书
和“深”组合的N有:腰 膝盖 大腿 (半) 人
和“粗”组合的N有:筷子 碗 拳头 指头 胳膊
和“高”组合的N有:桌子 腰 麻袋 桌子 房子 (半) 人 (十层) 楼
和“长”组合的N有:筷子 指头 瀑布 火车 铅笔 粉笔
语料显示, 同一个形容词A对不同名词N的选择条件是比较宽松的, 只要该名词具备某个形容词所代表的特性, 都可以与之搭配。
四、两种类型NA结构的比较
引言中我们提到了NA结构包含偏正式和主谓式两种不同结构类型。本节对二者的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
4.1句法功能不同
4.1.1偏正式NA常作定语、宾语或谓语中心语。作定语时常加“的”, 作宾语时往往是跟“有”“没有”搭配, 作谓语中心时常与副词“才”、“刚刚”、“已经”等共现。如:
来吃杀猪菜的人们都挑着吃酸白菜叶、山药蛋块儿, 不敢下手夹那巴掌大的肉片儿。 (作定语)
书柜里砖头厚的工具书比比皆是, 已形成收藏特色。 (作定语)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 象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 陈旧而迷糊。 (作定语)
篱笆墙只有一人高, 他们常常在晚上斜靠着茂盛的绿叶。 (作宾语)
这些雪堆一般有半人深, 浅处也有膝盖深, 下边是大小不等的乱石。 (作宾语)
梨才鸡蛋大, 老寿就搬上凉床, 上梨园那个小窝棚里住去了。 (作谓语中心)
积雪已经膝盖深了。 (作谓语中心)
大树的直径有水桶粗, 小树的直径不过碗口粗。 (作谓语中心)
4.1.2主谓式NA经常出现在复句中作小句, 如:
俗话说, 脸皮厚, 吃块肉;脸皮薄, 吃不着。
也可以做主谓谓语句的谓语部分, 如:
他脸大, 脖子粗。
也可以作主语, 如:
眼睛大, 眉毛粗是他的突出特点。
(这) 是一座现代化城市, 马路宽, 绿化好, 是这儿的特色。
也可以作宾语, 如:
美国人的住房特点是房子大、房间多。
4.2韵律不同
在重音问题上, 偏正式NA短语是比拟结构, N是拟体, 故N为重音所在;主谓式NA短语则属于陈述结构, 其中N是话题, A是述题, 重音在A上。试比较:
偏正式NA 主谓式NA
小树有′胳膊粗 哥哥胳膊′粗
这小鸟不过′巴掌大 哥巴掌′大
他那张脸有′马路宽 这地方马路′宽
4.3组合对象不同
偏正式NA中间一般可以插入“这么、那么、般、一般、一样”等词, 例如“拇指那么粗的网眼、胳膊般粗的铁杵、像羊毛一样粗细、老鼠一般大小”等;主谓式NA中间往往只能插入副词, 例如“房间很大、马路非常宽、胳膊特别粗、杂志相当厚”等。
五、结语
偏正式NA结构中的形容词通常是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 极少数情况是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 有时候是二者对举;结构中的名词主要包括器具、生物构件、消费物、创造物、植物、动物等语义类别, 各种语义类别进入该结构的频率大小表现为:器具>生物构件>消费物、创造物>植物、动物>建筑物、非生物构件>运载物、天体。
结构中的名词N和量度形容词A存在一定的选择限制。同一量度形容词A选择不同的名词N能够形象突显语言表达中同一量度属性的不同量级。例如:芝麻大<米粒大<鸡蛋大<拳头大<篮球大<水桶大。同一名词N选择不同量度形容词A则是充分利用客观事物占据三维空间的长宽高等属性的表现。例如:指头大、指头长、指头粗、指头宽。
从外部功能看, NA偏正结构和NA主谓结构的句法功能不同;它们同其他成分的组合存在差异。从语音上看, 这两种结构类型的重音位置存在明显差异。
参考文献
[1]董晓敏.“名词+形容词”估量短语.北京:世界汉语教学, 2005, (3) .
[2]黄国营, 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中国语文, 1993, (6) .
[3]陆俭明.说量度形容词.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9, (3) .
[4]邢福义.测估词语+反义AA.北京:世界汉语教学, 2009, (1) .
[5]邢福义.谈“数量结构+形容词”.中国语文, 1965, (1) .
[6]张国宪.略谈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淮北煤师院学报, 1983, (1) .
科技英语——名词化结构翻译 第2篇
General Use of Nominalization Nominalization In linguistics, nominalization is the use of a verb or an adjective as a noun, with or without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so that the word can now act as the head of a noun phrase.
名词化转换形式
1)用名词替代动词
例1.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and solves it.在科技英语中则通常说:
The paper giv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and offers a solution.例2.You can rectify this fault if you insert a slash.插入一条斜线便可以纠正错误。
在科技英语中则通常说: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of a slash.在这组例子中,名词化发生在两个地方,rectify-rectification, insert-insertion, 经过名词化处理后,含有两个诸位结构的复合句变成了只含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从而使句子的结构更加精炼,也由于使用抽象名词替代原来的人称代词做主语而使句子的语体更加正式。2)用名词替代形容词
例3.It is doubtful how accurate the results are.结果的正确性值得怀疑。也可以表示为:The accuracy of these results is doubtful.3)用名词替代句子
例4.If the experiment is done by this method, there will be some loss of equipment.用这种方法做实验设备会有一些损失。可以表示为:
The doing of the experiment by this method will entail some loss of equipment.使用名词化结构的动因
1)名词与动词相比较,名词更具有静态性,不像动词那样生动具体和活跃。假如简单地述说一个事实或概念,仅指出动作和技术的特点,不需要动词那样生动具体,可用动作名词来替代动词。科研技术人员关心事物的现象、事实、特点,特别是抽象化的逻辑思维,因而名词化结构的使用,尤其符合科研技术人员表达 的需要。比如:
例5.The rate of evaporation of a liquid depends enormously by on temperature.The dependence of the rate of evaporation of a liquid on temperature is enormous.液体的蒸发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温度。
2)无人称性(impersonality)
为了客观地表达事物的本质,科技英语可带主观性,这可以避免使用人称代
词作主语,称之为无人称论述(impersonal statement)。实现无人称性的一个手段是使用被动语态从而避免使用 “I”等人称代词,其另一个手段是使用名词词组。例如:
例6.We can normally regulate the temperature by using a thermo-couple.通常可用热点偶调节温度。
Reg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an normally be effec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 thermo-couple.另外,用名词替代动词也可避免了与动词相关的人称和时态。例如 :
例7.While it is being compacted, considerable lateral pressure is exerted by the concrete.在压实过程中,混凝土加上了相当的侧压力。
Considerable lateral pressure is exerted by the concrete during compaction.3)前置性(fronting)。主语在英语中所处的位置很重要。科技英语把较多的信息置于句首,这是一种语体特征。例如:
例8.Hypersonic speeds are quite commonly attained now.现在达到超音速相当普遍。
The attainment of hypersonic speeds is now quite common.4)文章简洁明了。名词词组替代从属语句,这样做使文章更为精练。例如: 例9.If the thickness of the lagging is increased, it will reduce the heat losses.增加隔热厚度会减低损耗。
An increase in the thickness of the lagging will reduce the heat losses.名词化结构分类(根据修饰词不同)
1)单纯名词化结构(名词迭加型)
单纯名词化结构指由一个或多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构成的名词化结构,属于名词连用的情况,即在中心名词之前用一个或多个名词,它们皆是中心词的前置修辞。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净水系统
laser noise amplitude modulation 激光噪音调幅 heat treatment process 热处理过程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 照明强度测定
computer programming teaching device manual 计算机编程教学仪器指南 force fit: a fit by means of applying force, 即借外力压人的一种配合,简称压人配合
depth gage 测量深度的规或尺;深度规或尺 汉译中,名词迭加型一般采用顺译法。2)复合名词化结构(名词化名词性词组)
复合名词化结构由一个中心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副词、分词及介词短语等多个前置或后置修饰语构成。修饰词相对于中心名词的位置关系是汉英名词性词组在构造上最明显的差别。汉语修饰都是前置式的,扩展必须用RL(从右至左)顺序。
英语的修饰语有些前置,有些后置,扩展主要有LR(由左往右)语序。多个汉语修饰位次关系一般是:紧靠中心名词的是表示类别、性质的名词、形容词,其次是动词或动词词组,再是数量词或代词,离中心名词最远的是表示领属、时间、地 点的名词和代词。而英语修饰语序可前可后,单个修饰语一般在前,词组、短语、从句在后。
英语修辞一般来说遵守以下原则:限定词-描绘性形容词-表示大小、新旧的形容词-表示颜色的形容词-表示类别的形容词-表示类别的名词-中心名词。基本语序是:专有性-泛指性-名词 ;次要意义-重要意义-名词;程度弱-程度强-名词;大-小-名词。意思愈具体、物质性愈强,与中心名词的关系愈密切的就愈靠近中心名词。例如:
acute bacterial peritonitis 急性细菌性腹膜炎
special strengthening filler material特殊的强化用的填料
low average stress values较低的平均应力值
a non-uniform temperature field 非均匀的温度场
a mechanically worked surface layer经过机械加工的表层
a precise differential air pressure meter一只精密的差动气压表
a reversing variable-displacement reciprocating pump 可反置的变容积往复式工作泵
3)由动词派生的名词化结构
这类名词化结构通常是由实义动词派生的名词搭配介词短语构成,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介词短语。一些行为名词与介词后面的宾语有时构成动宾关系,有时可构成逻辑的主谓关系。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发现了固体排水的原理。
句中的名词化结构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由displace的名词加上两个介词短语构成,用来补充说明the principle。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面强调displacement这一事实。
The building of these giant iron and steel works will greatl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our country.句中的名词化结构The building of these giant iron and steel works由build的动名词加上介词短语构成,充当句子的主语,其逻辑结构为动宾结构。
名词化结构翻译
1.将名词化结构译为动词。许多名词化结构是由实义动词派生的名词作为中心名词并搭配介词短语构成,在翻译时根据汉语习惯可以还原成动词来译。All substances will permit the passage of some electric current, provided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is high enough.名词passage在翻译时要译为动词“通过”。此句翻译为:只要有足够的电位差,电流便可通过任何物体。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句中名词化结构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应翻译为动词“发射和接收”。此句译为: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活动物体的图像。
2.将名词化结构译为动宾关系。大多数复合名词性词组可以使用这种翻译方法。As a small-scale illustration of 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 take the frost prevention in an orchard.句中名词化结构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 of 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中,physical weather processes是中心名词the artificial modification的修饰语,根据中文的特点,将这个名词化结构译为动宾结构“对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行人工影响”。此句译为:我们可举果园中防霜作为说明对天气的物理过程进行小尺度人工影响的例子。
3.将名词化结构译为独立的从句。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名词化结构较长而且较为复杂的情况下。
The slightly porous nature of the surface of the oxide film allows it to be colored with either organic or inorganic dyes.氧化膜表面具有轻微的渗透性,因此可以用有机或无极燃料着色。
This position was completely reversed by Haber’s development of the utilization of nitrogen from the air.由于哈勃发明了利用空气中的氮气的方法,这种局面就完全改观了。
Translation Practice I.Reference Answers for Exercise I(P.17)1.无线网状网的首次应用时在社区接入网中,例如在加州的Cerritos社区、采用Tropos Networks 或Garland得设备,有NexGen City 建网,所用的专用芯片来自MeshNetworks。
2.变压器是一种利用互感原理的重要实用装置。
3.在19世纪,潮汐振荡和声重力振荡的理论曾经是饶有兴趣的课题。4.增加了成本的极小化的刺激,成本更具透明性。5.在蜂窝网中布设911系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6.由于已投入使用的或者处于研发阶段的纳米制品的范围极广,因此确定先测试哪一种材料以及如何进行测试是至关重要。7.但是所有的博弈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就是互相作用。
8.技术发展造成的成本的降低、性能的提高以及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建造更大的工程、人工智能(智能代理、知识库系统、数据挖掘及职能过滤等等)将愈加可行。
III.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汉英科技翻译》,严俊仁,P.36)1.储箱中装的东西是用泵排出的。
Discharge of the contents of the tank is effected by a pump.2.人的体温是靠消耗血液中的糖分来维持的。Our bodies are heated by consuming sugar in the blood.Our bodies are heated by the consumption of sugar in the blood.3.将现代风洞设备同其历史上的先驱相比较,很容易对风洞试验技术的进展情况作出评价类。
An appraisal of the advances in wind tunnel test techniques can be readily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modern wind tunnel facilities with their historical predecessors.4.然而,数控技术更灵活,装配机床的花费更少,更换更快,而且停机维修时间更短。
Numerical control, however, offers more flexibility, lower tooling cost, quicker changes and less machine down-time.5.记录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条件,并帮助它不断继续发展下去。Records provide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and aid its continued growth.6.这类预言要是试验所验证,那么,理论即得到了支持,并可导致形成某个定律或原理。
Verification of these predictions by experiment supports the theory and may lead to formulation of a law or principle.7.预言要是得不到试验的验证,也不会推翻理论,而会使该理论得到修正,并使常常会丰富这一理论。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3篇
曼彻斯特都市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霍姆斯说:“良好的守时习惯正在成为被遗忘的社交礼节,新的一代都认为迟到很正常,不是应该避免的失礼行为。”
他还说:“手机打破了很多社会禁忌,人们在交谈中接听手机,或者在如厕时大聊特聊。这又一次证明现代科技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了影响。”
London was found to be the least punctual city, with 41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dmitting that they were hardly ever on tim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28 per cent. Cardiff was the most punctual city where 19.8 per cent stated that they were typically late.
David Holmes, a social psychologist at 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said: “Good timekeeping is becoming a forgotten social etiquette, with a new generation considering lateness the norm rather than a faux pa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Mobile phones have broken many social taboos, with people answering calls in the middle of a conversation or chatting away on the toilet. This again demonstrates the effect modern technology has on our behavior.”
我们看到,在上面短文里有这样3个分词短语:
(1)with 41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dmitting that they were hardly ever on time...
(2)with a new generation considering lateness the norm rather than a faux pa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3)with people answering calls in the middle of a conversation or chatting away on the toilet.
它们有这样的共同结构:介词with +名词短语+分词。这是英文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结构,就是常说的“独立主格结构”的一种,因为是由分词构成的,所以也叫“独立分词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用作状语,它可以表达的意义主要有两类:一是表示伴随状况、补充说明、具体举例等;二是表示原因。下面具体说明。
表示补充说明等
我们先来看上述短文中的例句:
(4)London was found to be the least punctual city, with 41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dmitting that they were hardly ever on time,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average of 28 per cent.
妙语点睛:
这句话的主句部分说:“London was found to be the least punctual city(伦敦是最不守时的城市)”,接下来就采用了独立分词结构“with 41 percent of respondents admitting...”来为这一结论提供数据支持,即分词短语起着补充主句的作用。
精品译文:
伦敦是最不守时的城市,有41%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历来很少准时,而在全英国,这样的人占28%。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句:
(5)When asked, “Do you consider yourself an optimistic or pessimistic person?”, 53 per cent of the students replied, “optimistic,” with 21 per cent choosing “pessimistic,” and 26 per cent “unsure”.
妙语点睛:
这句话的主句部分是说明“乐观”的人数,通过独立分词结构“with 21 per cent choosing ‘pessimistic,’ and 26 per cent‘unsure.’”来补充说明剩下的人的选择。
精品译文:
当问道“你觉得自己是乐观的人还是悲观的人”时,53%的学生回答了“乐观”,而有21%的人选择了“悲观”,剩下26%的人则回答“不确定”。
(6)Mobile phones have broken many social taboos, with people answering calls in the middle of a conversation or chatting away on the toilet.
妙语点睛:
这句话的主句部分得出“Mobile phones have broken many social taboos(手机打破了很多社会禁忌)”这一结论,然后采用独立分词结构“with people answering calls in the middle of a conversation or chatting away on the toilet”来为这一结论提供具体的例证,比如人们在和别人谈话过程中接听手机,或在上厕所时也接手机,而这些行为以前都被认为是不文明、不礼貌的。
精品译文:
手机打破了很多社会禁忌,比如人们在交谈中接听手机,或者在如厕时大聊特聊。
我们再来看一个这种“结论+例证”关系的例子:
(7)Good news was sometimes released prematurely, with the British recapture of the port ____________ half a day before the defenders actually surrendered. (2001年考研真题)
A.to announce B.announced
C.announcing D.was announced
正确答案:B
妙语点睛:
本题考查“with +名词短语+分词”这一独立分词结构。这里逻辑主语是the British recapture of the port,与动词announce构成被动关系,故用过去分词announced。这里主句部分说明一个情况“Good news was sometimes released prematurely(好消息有时会过早地被公布)”,然后采用独立分词结构“with the British recapture of the port announced half a day before the defenders actually surrendered”来具体举例。
精品译文:
好消息有时会过早地被公布,比如有报道说英国已夺回了这个港口,而实际上半天之后敌军才真正投降。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位置关系来看,这种表示补充说明或具体举例的独立分词结构通常是放在句末,不放在句首。
表示原因
这种分词结构还可以表示原因,比如上面短文的例句:
(8)Good timekeeping is becoming a forgotten social etiquette, with a new generation considering lateness the norm rather than a faux pa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妙语点睛:
这句话主句部分“Good timekeeping is becoming a forgotten social etiquette(良好的守时习惯正在成为被遗忘的社交礼节)”是得出一个结论,然后采用独立分词结构“with a new generation considering lateness the norm rather than a faux pas that should be avoided”来表示得出此结论的原因,即新的一代人都认为迟到很正常,并不是失礼行为而应该避免。
精品译文:
良好的守时习惯正在成为被遗忘的社交礼节,因为新的一代都认为迟到很正常,不是应该避免的失礼行为。
我们再看一道四级考题:
(9)_____ the temperature falling so rapidly, we couldn’t go on with the experiment. (2000年CET-4真题)
A.WithB.ForC.AsD.Since
正确答案:A
妙语点睛:
本题考查“with +名词短语+分词”这一独立分词结构。这里不能填入连词,所以B,C,D均不正确。这里独立分词结构“With the temperature falling so rapidly”显然是表示原因,来说明后面主句表示的“我们不能继续进行实验了”。
精品译文:
由于温度下降过快,我们不能继续进行实验了。
最后,英语里还有一种“独立分词结构”是不带有介词with的,直接是“名词+分词”结构。关于其用法我们将在下期详细讨论。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社会性探究 第4篇
一.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概况
(一) 出现和发展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出现。最初出现的时候, 数量很少, 偶尔有茅盾作品中“这些都是很感情’的话”以及曹禺《日出》中顾八奶奶说的“顶悲剧”等类似的语言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种电视栏目和报刊杂志中大量出现“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 例如:
(1) 我的样子很中国。 (台湾著名演员凌峰在中央电视台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摸着自己的光头说的话)
(2) 她非常淑女, 也非常个性和城市化。 (殷慧芬《上海爱情故事》, 《小说月报》1998年第6期)
(3) 汉莎啤酒, 很德国很德国。 (山东卫星电视广告)
(二) 主要观点
1. 语法
在通常语法概念中, 副词一般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 但这个语言现象时常可见。在学术界, 关于“副+名”现在存在三种观点:否定观, 以《马氏文通》、吕叔湘、朱德熙、赵元任先生为代表;肯定观, 以张静、邢福义、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为代表;不单纯地肯定或否定的观点, 以储泽祥、刘街生、施春宏等学者为代表。
改革开放后, 对副名现象持肯定倾向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肯定说。邢福义先生提出了“特例说”, 他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 (1962) 文中指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 副词修饰名词是特殊现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代汉语》 (增订二版) 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 在句子里, 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 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 用来修饰名词主语的副词不多, 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等等, 表示限制人或事物的范围。”
2. 语义
1996年原新梅肯定了“程度副词+名词”的产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她认为这些名词有很强的典型义或突出特征, 并且其内涵广为人知。储泽祥、刘街生在名词的性质意义得到了凸显, 名词开始向形容词转变。施春宏专门从名词的语义特征角度探讨了程度副词和名词组合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词的语义成分的内部组成可以进行定性分析, 并划分出“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描述性语义成分只对名词的内涵起到描写修饰等形容作用的评价性内容, 具有描述性。
所有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在语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凡是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组合中。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可以看成是语义之间的组合。
3. 语用
有学者认为,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意义正是因为建立在与名词词义相关的相似的基础上, 所以往往能产生形象的联想, 达到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此外, 这类结构的性状意义是综合了名词内各种性状义而成的, 因此也有简练的表达效果。
有些学者认为, 副词+名词的结构, 是种修辞。原新梅在1997年分析了此结构的修辞功效。“语法重视规范, 强调遵守一套基本的语法规则或规律;而修辞在特定的题旨情境里有时可以打破某种语法规范。” (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而副+名的结构, 实际上就是一种为表达更别致的语言效果而使用的修辞现象。 (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及表达效果》)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种名词活用现象。
二.此结构存在的社会性
1.语言的社会属性 (方光焘先生说过:“语法是一种习惯”, “民族语言的语法是本民族的一种习惯。
习惯的形成当然和记忆有关, 离开记忆也不能形成习惯。记忆和习惯两者都是心理事实, 但其来源仍在社会。”语言中任何一种得以存活发展下去的新式语法现象的产生和承认, 都是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而渐渐发生变化。每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都经历产生、特殊、接受和传播, 最后达到认可。这是一种人们认知由陌生到习惯的过程。语言现象存在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2.汉语自身特征
汉语不像很多西方语言, 有着严格明确的此词形变化, 且现在我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 是以西方语法系统为参照的, 并没有专属的语法体系, 因此汉语语法种很多界限是很模糊的。本人认为, 汉语具有一定的兼借性和创造性。比如古汉语中的字词的借用, 词类活用等, 或因为语素的缺乏, 或因为追求语言的生动和色彩。
3.现代传播的便捷
现代便捷高速的传播也是新语言形式得以萌生并扩张的有利条件, 尤其是现代生活中网络的遍及, 使世界变得更小了, 距离和时间对于信息的传递, 已经不再有过大的影响。现代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介质的高效便捷, 使得新型的语言现象迅速被广大人民所触及, 在触及到的广大人们中, 必然会出现关注它的人, 而关注它的人中间, 又必然会有继续传承和发扬它的人。
4. 现代人高效生活惯性和追求幽默和艺术的心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 竞争的残酷等, 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迅速加快, 尤其在现代都市中, 高效的生活, 是每个人无可奈何然而必须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餐业的飞速就是一个实例。就像需求快餐一样, 人们在语言上, 自然的会追求更为方便、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 而社会本身给予人们过大的压力, 也促使人们在语言上找到一种轻松和释放, 不再墨守成规, 创造新奇而幽默的语言词汇。如同近些年广泛出现的幽默简洁的网络语言一样, “副词+名词”结构, 一部分也是由此而诞生的。另外社会交际范围的扩大, 就需要用更丰富、更新颖、更简洁的表达方式。“程度副词+名词”就适应了这种需要。
比如说:“她是个很淑女的人”, 按照语法规则, 表达应为“她是个很有淑女气质的人”, 然而当人们省略掉“有”、“气质”这些具有语法补充和修饰限定功能的成分后, 句式变得简洁, 却依然容易令人理解。
另外也有些人是追求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 作家常会出于这种心态, 而如今诸多青少年作家, 更是将观念上的自主个性和张扬个性体现在了语言运用上。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 1997, (02) .
[2]刘琍.“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 2005.
建筑结构名词解释大全 第5篇
2.导热系数:在稳态传热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时,1h内通过1m面积传递的热量。
3.蓄热系数:当某一足够厚度单一材料层一侧受到谐波热作用时,其表面温度将按同一周期波动,通过该表面的热流波幅与表面温度波幅的比值,其值越大,材料的热稳定性越好。
4.热阻:表征围护结构本身或其中某层材料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可用导热系数求得,R=δ/λ。δ为该层材料厚度。
5.传热系数:在稳态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时,1h内通过1m²面积所传递的热量。它是传热阻的倒数,即kо=1/R。
6.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系数: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与室内空气温度之差为1℃时,1h内通过1㎡表面积传递的热量。
7.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在周期性热作用下,围护结构本身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是影响其热稳定性的主页因素。
8.热惰性指标:表征围护结构对温度波衰减快慢程度的无量纲指标。单一材料围护结构D=R·S,多层材料围护结构D=∑R·S。式中,R为围护结构材料层热阻,S为相应材料的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越高,温度比在其中的衰减越快,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越好。
9.窗墙面积比: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房间层高与开间定位轴线所围成的面积)的比值。
10.平均窗墙面积比:整幢建筑外墙面上的窗及阳台门的透明部分的总面积与整幢建筑的外墙面上的总面积(包括窗洞及阳台门上透明部分面积)之比。
11.建筑物体形系数:建筑物与室外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围成的体积的比值。12.空气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分压力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百分比。
13.露点湿度:在大气压力一定、含湿量不变的情况下,未饱和的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
14.蒸汽渗透阻:围护结构或某一材料两侧水蒸气分压力差为1Pa,通过1㎡面积渗透1g水分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h·Pa/g。
15.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考虑窗本身及窗口的建筑外遮阳装置综合遮阳效果的一个系数。其值为窗本身的遮阳系数(Sc)和窗口的外遮阳系数(Sd)的乘积。这个系数反映了窗户阻止太阳辐射的能力。16.遮阳系数(Sc):在一定条件下,透过3mm普通透明玻璃的太阳辐射总量为基础,将在相同条件下透过其他玻璃的太阳辐射总量与这个基础相比,其比值即是该种玻璃的遮阳系数。它是表征外窗阻挡太阳辐射能(可见光和热线)穿过能力的热工参数。
17.太阳辐射(强)度(I):以太阳为辐射源,在某一表面上形成的辐射照度。18.综合温度(Tsa):室外空气温度Te与太阳辐射当量温度ρI/ae之和,Tsa=Te+ρI/ae,式中ρ为太阳辐射吸收系数,I为太阳辐射照度,ae为外表面换热系数。
19.围护结构传热阻(Ro):围护结构(包括两侧空气边界层)阻抗传热能力的物理量。其值为结构热阻与两侧表面换热阻之和。
20.参照建筑:在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全年采暖和空气调节能耗用的假想建筑。该(假想)建筑(一般为公共建筑)与所设计建造有相同的平面布置和立面形式,但其符合节能50%的指标要求.21.围护结构:用于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固定封闭的建筑围合空间所需几个界面的建筑构件的总称,它具有建筑热工(隔热保温)的特性。这个围合空间一般由外墙、内墙、外门窗、玻璃幕墙、内门窗、屋面、楼板、地面等界面构件经过热工设计组合而成。其中外围护结构指构成建筑空间的界面构件与大气接触的部分,内围护结构指构成建筑空间的界面构件与其他建筑空间公用的部分,如分户楼板、分户墙等。
22.采暖期度日数:室内基准温度18℃与采暖期室外日平均(设计)温度之差,乘以采暖期天数的数值,用HDD18表示,单位:℃·d。它综合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采暖期热负荷需求量的程度。相应地,一个城市夏季的空调度日数也反映了达到室内基准设计温度时(26℃)冷负荷需求的程度,用CDD26表示。
23.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包括外墙主体部位和周边混凝土圈梁及构造柱等热桥部位在内,按面积加权平均求得的传热系数。
24.有效传热系数:不同地区、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的影响,使其在两侧空气温差同样为1K情况下,在1h内通过1㎡面积的传热量要改变,这个改变后的传热量成为有效传热系数。
25.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εi为有效传热系数与传热系数的比值。即εi=Keef/K。实际上是围护结构因受太阳辐射和天空辐射影响而使传热量改变的修正系数。
26.用地红线:是指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征地范围的界线。27.建筑退红线距离:是指建筑物最外边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28.道路红线:是指城市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及其他用地的分界线。29.规划用地面积(总用地):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项目征地范围,即用地红线内的面积,它包含了项目代征地(道路、绿化、公建„)
30.建设用地面积(净用地):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位置和界线所围合的用地之水平投影面积,不包括代征的面积。
31.建筑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外墙外围线测定的各层平面面积之和。
32.容积率: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为建设用地面积的倍数(不计容积率的建筑面积除外)。反应项目空间密度。
33.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面积。
34.住宅区建设用地分类:住宅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公建用地 35.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首层的建筑面积。不等同于住宅用地面积。
36.建筑密度(建筑覆盖率):建筑基底面积/建设用地面积(%)。反应项目平面密度。37.绿化用地面积:指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米的土地。
38.绿地率:指绿化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39.绿化覆盖率:指各类绿化水平投影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40.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遮挡房屋檐高。(南方一般在1.0-1.1,石家庄为1.5)
41.人均用地: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人)
42.人口密度:住宅区人口/住宅区用地(人/公顷 万人/平方公里)。43.现房:通过竣工验收,可以交付使用,并取得房地产权证的房屋。44.期房:习惯上把在建的、尚未完成建设、不能交付使用的房屋称为期房。45.七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讯、排水、排污、场地平整。46.房地产证:房地产权利人依法管理、经营、使用和处分房地产的凭证。
47.五证四图二书:《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总平面图》《立面图》《楼层平面图》《分户平面图》《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
48.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教、科、文、体及综合或其他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
49.每户的建筑面积:户型内的实用面积加上分摊面积。50.每户的实用面积:户型内所有结构面积(包括墙体的面积)。51.每户的使用面积:户型内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即实际可使用的面积。52.平面系数:包括实用面积系数(结构面积系数)、使用面积系数、辅助面积系数等。53.户型的实用面积系数(实用率):户型的实用面积÷户型的建筑面积。54.户型的使用面积系数(使用率):户型的使用面积÷户型的建筑面积。
55.建筑限高:是指地块内建筑物地面部分的最大高度限制值。一般地区,建筑高度,平屋顶按女儿墙高度计算;坡屋顶按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56.建筑层高:是指建筑物每层的高度。住宅建筑规范规定: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据计算,层高每增加10㎝,造价增加1%,用地增加2%。
57.女儿墙:平屋顶建筑顶部用作安全维护作用的墙体结构。58.山墙:指未设置建筑物主要门窗的墙体(可设置高窗)。
二、建筑分类
按建筑的使用性质,城市建筑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两大类。
按建筑结构的使用材料分为: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分为: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
按施工方法分为:装配式建筑、现浇式建筑和装配整体式建筑。
根据采光、防火需要确定的建筑形式:板式建筑(有一面墙体超过40米宽度)、点式建筑(任何一面墙体的面宽都在40范围内)
三、民用建筑层数与高度的划分
★ 住宅建筑:1~3层为低层,4~6层为多层,7~9层为中高层,10层以上为高层。(习惯将11-12层建筑称为小高层建筑)
★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m则为高层。(不包括总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建筑)。
★ 建筑总高度超过100m的,不论住宅还是公共建筑、综合性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
四、工程相关知识
★ 承重墙:为建筑物承重结构,不可拆除。
★ 隔墙:只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可以拆除以变化空间格局。
★ 识别承重墙与隔墙:砖混结构均为承重墙;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细线表示的填充墙为隔墙,粗线(或黑色)表示为承重墙。
★ 裂缝:分温度裂缝和结构裂缝,温度裂缝为混凝土凝结过程中的自然裂缝,纹路杂乱,不影响结构;结构裂缝为因结构引起的裂缝(如局部钢筋铺设不到位),影响结构使用。
★ 墙体厚度:普通砖混结构承重墙为240mm,北方保温承重墙为370mm;钢筋混凝土结构承重墙一般为150-200mm;填充墙厚度重要分布在80-150mm。
五、等高线
★ 绝对标高:某一点相对于国家确定海平面的高度。
★ 相对标高:某一点相对于另外一点的高度,一般建筑以室内地坪地绝对标高为相对标高的正负零值。
★ 等高线:将相同标高的不同点连接在一起的一条线。
★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叫等高线间距,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差叫等高距。★ 同一种地形,等高距是相同的,等高线间距是不同的。★ 一般来讲,1:500或1:1000比例的图纸,等高距为1米。
六、停车场
★ 车位大于50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不小于2个。
★ 车位大于500辆的停车场,出入口应不小于3个。(间距不小于15m,宽度不小于7m)。
★ 一般停车位的尺寸为2m×5m,加上停车场的道路和回车场,一般平均每个停车位用地面积约25~30㎡。
七、居住区的规模与人口
★ 居住区:3~5万人,用地规模50~100ha,公共绿地指标1.5㎡/人。★ 居住小区:7000~15000人,用地规模17~35ha,公共绿地指标1㎡/人。★ 居住组团一般为300~800户,1000~3000人,公共绿地指标0.5㎡/人。
八、道路宽度
★ 居住区道路:道路红线不宜小于20m。
★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红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
★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红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8m。
★ 宅间小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2.5m。★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
★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长度超过35m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 沿街的总长度大于150m或总长度大于220m时应设消防通道。
★ 单车道宽度不小于3.5m,双车道不小于7m,机动车与自行车混行时不宜小于4m,人行道不小于1.5m。
九、竖向交通
★ 七层及以上的住宅或住户入口层楼面距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超过16m以上的住宅必须设置电梯。
★ 九层以上,建筑面积超过500㎡的塔式住宅,应设两个楼梯。
★ 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宜配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
★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 十二层至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 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宅应设消防电梯,当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时,应设一台;当大于1500㎡但不大于4500㎡时,应设2台;当大于4500㎡时,应设3台。
11.建筑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全部建筑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之比,附属建筑物也计算在内,但注明不计算面积的附属物建设物除外。
建筑覆盖率又称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与总面积的之比,除特别注明外,计算时一般包括附属建设物。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
12、绿化率与绿地率的区别
其实,绿化与绿地,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对“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房地产商通常在广告中使用绿化率一词,根据园林专家所言,是一个不准确、不规范的用词。在国家关于园林绿化的用语中,准确的应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两种叫法。
绿地率是指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在计算时,要求距建筑外土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计入绿化用地。此外,还有几种情况也属不能计入绿地率的绿化面积,如地下车库、化粪池,这些设施的地表覆土一般达不到3米的深度,也就是说在上面种植的大型乔木成活率较低,所以计算绿地率时不能计入。
绿化覆盖率是指绿化垂直投影面积之和小区用地的比率。树的影子、露天停车场可以中间种草的方砖都可算入绿化覆盖率,所以绿化覆盖率有时能做到60%以上。购房人要注意房地产商在销售楼盘时宣传的绿化率实际不少是绿化覆盖率。
所以,我们平常叫惯了的绿化率专业术语应称作“绿地率”,它和开发商一般许诺的“绿化率”有很大区别,开发商常说的其实是“绿化覆盖率”。
而且,国家对绿地率的要求非常严格。根据相关技术规范、法规都可以知道,长草的地方并不一定都能算作绿地,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公共绿地。即使是级别最低的零散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也要求宽度不少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绿化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含水面),至少要有1/3的绿地面积要能常年受到直接日照,并要增设部分休闲娱乐设施。而宅宅旁绿地等庭院绿化的用地面积,在设计计算时,也要求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计入绿化用地。
根据有关规定,凡符合规划标准的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得低于30%,且要保证居住区内人均2平方米,居住小区人均1平方米的规模。
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第6篇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 名词化 语言变化 功能分析
一、名词化结构应用在英语语言的必要性
1.有利于简化语言结构表达。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名词化结构是从英语语法中提炼出来的重要英语语句表现与变换方式,研究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英语语言中的长短句、难句进行浓缩或结构整合。在保障语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简化英语语言的结构表达。例如: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 都可以称这名词化。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简化的好处。
2.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教改。中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一直在尝试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由于英语语句的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句子结构冗繁。学生在接触时,很难有效吸收相关的名词化转换知识要点。教师在开展课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一般。研究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形式和结构特点,可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名词化结构语言内容的教学。通过将抽象化的名词性结构具体化,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关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篇难度系数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英语语言可以借助实际交流、沟通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特别是关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借助名词化结构的语言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体会和理解名词化语言变化的特点以及名词化结构的关键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而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组成方式
1.直接加后缀名词化。对于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词根词法名词化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般而言,将动词名词化,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在单词后面加后缀。例如:动词后加er、or、ee等。如:em plover,em ployee,learner等等。同样的名词化结构的标志就是后缀的使用。语言中包含许多语音,语音的后缀读音识别对于名词化结构理解意义重大。
2.动词转换非谓动词。英语语言中名词化结构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组成特点就是动词非谓语化,即将谓语动词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一般直接在动词后加ing或ed,对于以辅音字母加e结尾的动词,在转换成非谓语时需要去e加ing。对于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的,需要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例如:He likes to drink more water than winter in summer.可以转换为Drinking more water is his like。
3.语言句子词型转换。其一,名词代替小等式做定语。例如语言名词化语句ou ster ahem pt ( ahem ptoust som ebody),fight back cam paign( cam paign to fightback)。其二,名词代替形容词做定语。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luxury hotel(1 uxurious hotel ),这种代替小是任何情况卜都可以的。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tom b bom b可代atom is bom b。其三,名词代替从句或分句。
三、名词化英语语言变化的功能特点
1.语言重点鲜明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明确语言的重点内容。并能借助名词化结构的鲜明特征来有效甄别。在语言表述中,关于人物外貌等特征一般采用形容词性的偏正语法结构来实现,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以极大感受到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变化功能特点。通过动名词等非谓语成分的分析,可以理解语言强调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的隐藏语意。
2.语言正规表达功能。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篇写作能力。英语语言的名词化结构,在语言语句表达中,可以将抽象的名词形象化,相应就会提升语言表述的正规性。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的也就显现促进语言表述着正规表达的语法功能。
3.语意的高容性功能。由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言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语句名词化,展现名词的可描述性和整体感知的性质。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表达的变化还体现在语意的高容性能。一些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从句可以借助一两个动名词进行语意阐述,这就会使得在相同数量的单词语言运用之中,极大提升语言的包容性,也就是语意隐藏较多,可以借助名词化结构语言整体感知出来。
四、结论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直接加后缀、动词非谓语化以及句型转换实现语言结构以及内容的浓缩整合。英语语言名词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本文,希望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名词化的变换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宗衍.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6(11).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程度副词+名词”,隐喻象似
一、关于“程度副词+名词”与隐喻象似性
1.“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研究现状。在汉语语法中, 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而不用来修饰名词。但近些年来, “很女人”“很现实”“很阿Q”这类“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言语现象越来越流行, 并广泛地传播开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言语现象并作了相关研究。桂诗春从“使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的角度出发, 对“程度副词+名词”现象作解释;张谊生从“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的角度探讨“程度副词+名词”现象;储泽祥、刘街生从“细节显现”这个概念出发, 说明“程度副词+名词”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语用价值;鲜丽霞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潜语言的显性化现象;山述兰认为“程度副词+名词”是一种修辞现象等等。
综观前人的研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认识:前期研究中, 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刚兴起时有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病句不合传统语法规范的, 继而作慎重分析、解释这种现象;而现在的研究大多是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从各方面探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理据和内部所隐藏的规律。
本文要讨论的“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程度副词一般是表示程度深的, 比如很、挺、十分、非常、太、最、顶、更等, 这一结构中的名词按前人研究主要有抽象名词 (现代、当代、新潮、传统、诗意、文化、青春等) ;普通名词 (男人、汉子、女人、淑女、儿童、学者、书生、英雄、农民等) ;专有名词 (雷锋、阿Q、葛朗台、祥林嫂、林黛玉、猪八戒、中国、香港、美国等) 。
2.关于隐喻象似性。皮尔斯根据符号和它们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把符号分为三类:象似符 (icon) 、标志符 (index) 和象征符 (symbol) 。这三类符号中, 象似符在语言学家们引起的关注最多。一个象似符, 是通过表征物和对象之间的相似点来代表它的对象的符号。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象似符, 只要它可以被潜在地解释为何另外一个事物相似并因此能够被解释为代表另外这个事物。皮尔斯根据象似符的抽象程度及各种相似特征所占成分的多少, 把象似符分成三类:肖像 (image) 、图表 (diagram) 和隐喻 (metaphor) 。在三类象似符中, 隐喻的抽象程度最高。和肖像及图表不一样, 除了表征物和对象以外, 隐喻还涉及到另外一个事物。这一另外事物, 不是表征物的对象, 而是另外由表征物代表, 旨在用来表明在表征物和对象之间存在一个类似之处。表征物的代表性特征, 不是在其本身中明显可见, 而是从隐喻指向的相似关系来理解。
Cuypere在对象似性进行论述时, 认为真正的象似性并不仅仅只是指相似性, 而是在象似基础上附加额外含义。他认为隐喻的象似基础在于实物之间第一范畴的相似性, 而不是能指与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也就是说, 两物之间存在相似性才促使他们使用同一个符号来表示。比如说脚 (foot) 是身体最底端的部分, 对比山最底端的部分, 由于两物间存在第一范畴相似性 (最底端部分) , 所以有山脚这一隐喻象似的表达。因此, Cuypere认为隐喻象似性的象似基础在于语义范畴相似, 本文所讨论的隐喻象似性正是基于此观点。
总的说来, 隐喻象似性实际上是图表象似性在语法中的体现, 因为隐喻涉及从一个认知域到另外一个认知域的映射, 比如从经验认知域 (时间和空间) 到形式认知域 (语法的) , 或者从概念 (认知的) 认知域到语言认知域。许多研究者论证, 语法本质上具有隐喻性, 语法标志往往是实词虚化 (即语法化) 的结果。而在“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 带有隐喻性的语法标志正是名词语法化的结果。
二、“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隐喻象似性探析
一般说来, 名词除了具有直接反映、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义之外, 还有一系列附加于理性义的意义和色彩, 比如语体义、评价义、搭配义、内涵义、内部形式义等。其中内涵义是指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委婉含蓄的主观认识, 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特征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具有不稳定、可增减、要在具体语境中方能显示的特点。具体地讲, 名词一般都是指称人和事物的, 而人和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比如人的外貌、秉性、习惯、性别、经历、籍贯、声誉等等, 物的性质、形状、功效、历史、影响等等, 都具有各自的特征。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在具体语境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联想, 激发人们产生多方面的想象, 这就使得名词得以在客观的理性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主观的丰富多样的内涵义。
一般情况下, 人们使用名词主要是使用其理性义, 发挥其指称功能。但在特定的场合, 人们为了交际和表达的语用需要, 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者的联想和想象, 也可以使名词的功能性状化, 使用其内涵义。这种表义功能的转变, 在印欧语言中, 一般都是通过附加后缀使名词转变为相应的形容词, 并充当各种表述成分来实现的。但汉语没有形态变化, 要想使名词的指称功能性状化, 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名词前面附加程度副词, 并且让这种副名结构充当谓语、述语或状语、补语、定语等表述成分或修饰成分。这样, 以名词的性状化为基础的副名结构就形成了。进入“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的名词多具有性状意义, 这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深化的结果。
例如:
A1. 小白, 你今天穿得很小芳啊! (小芳是我大学同学, 穿着搭配常常不合时宜)
A2. 我喜欢比较阳光的男生。 (《相约星期六》)
如前所述, 大多名词除了有反映、概括客观事物本质的理性义之外, 还有一系列附加于理性义的意义和色彩, 隐含在理性义之中、区别于其他名词的根本属性, 我们称之为名词的“性状特征 (亦称潜性义) , 程度副词后面的名词本身内含有性状意义, 这样前面的程度副词激活了名词的性状义成分, 并使该意义凸现出来, 也就是说词内的部分意义与该凸现意义相似, 名词词义的凸现建立在一定社会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说, 潜性义的确定, 除了各词本身固有的理性义之外, 还必须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 甚至包括读者和听话人本人的生活阅历和背景知识。比如A2中, 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相当于“我喜欢比较像阳光一样有活力的男生”, 这样就将相似性直接以语言的形式表露出来。但“很+名词”的句式并没有直接显示其相似性, 要理解这个句式的意义必须从名词中提取其特征, 并判断其是否可以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形成相似性。但副词修饰的名词本身具有多种特征, 而相似性提取的只是其中之一。比如A1中, 要理解该句的内涵义, 关键在于从专名“小芳”中提取特征“经常穿着搭配不合时宜”, 从而判断其与小白之间形成相似性。也就是说, “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内涵义的确定除了名词本身固有的理性义之外, 还有赖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或背景知识。
从以上例子发现, “副词+名词”结构是整体用来修饰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的。广义地看, 可说是以名来修饰名, 将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联系在一起, 将一个对象的特性施加于另一个对象, 使两个对象由于对举而互相发生影响。也就是两个认知域之间, 通过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投射从而发生联系。这就是隐喻的机制。从以上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义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基本观点:“程度副词+名词”意义存在的基础在于名词在客观的理性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主观的丰富多样的内涵义。其中理性义对应Cuypere象似性理论的“象似基础”, 而内涵义则对应其象似性理论的“附加含义”。因此, “程度副词+名词”的短语结构, 是在该短语修饰的对象和短语中的名词间建立一种隐喻关系, 该结构是隐喻象似的。
三、“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隐喻象似性功能
从语言规范看, 究竟哪些名词前可以加副词性状化, 还在实践中。从某种意义上讲, “程度副词+名词”这一表达方式多少弥补了汉语名词缺乏性状化手段的缺陷, 从隐喻象似的角度看, 它具有多方面的隐喻象似功能。
第一, 语言表达更多内涵。隐喻象似性存在的基础在于相似的“象似基础”附加额外含义。由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整体用来修饰另一个名词性成分, 因此, 使用一个对象来修饰另一个对象时, 能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大大增加信息含量。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 “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结构中的名词, 其本身所蕴涵的性状特征是丰富的, 如“特绅士”一词, “绅士”有“谈吐不凡、举止文明、气质高雅”等内涵, 如果替换成相应的形容词, 一般很难将其概括完整, 即使能够勉强概括完整, 也显得罗嗦繁复。
第二, 语言表达更经济准确。语言的表达运用, 同样必须坚持经济性的原则, 即用最少的词语, 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比如说“她很女人”, 将”她”与名词“女人”对举, 读者脑中首先将其想象成一个与女人相似的个体而形成“象似基础”, 再通过挖掘“女人”的内涵义而发现其蕴含的“隐喻象似性”。“很女人”一词远比“很温柔, 很善良, 很贤惠, 很勤快” 所要表达的语义更深刻, 而且从形式上看, 前者比后者更简洁, 用最少的言语传达出最丰富的内容, 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第三, 语言表达更新奇生动而含蓄。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 可以说是对“语言陌生化阅读效果的自觉追求, 是对自动化语言, 即那种积久成习惯或习惯成自然的缺乏原创性和新鲜感的语言的一种挑战。因为新奇而反常的创新语言, 突破常规的搭配方式, 往往会给读者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感觉, 形成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效果。”这种陌生化的效果, 既有形象新奇的一面, 还能化抽象为形象, 增强语言表现力。例如:他很葛朗台。“很葛朗台”不仅能让人明白他是吝啬的, 而且能把他的吝啬与“葛朗台”这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 化抽象的吝啬为形象的吝啬, 既生动又含蓄, 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同时人们在理解时不仅能通过葛朗台联想到他的吝啬, 而且还会联想到他的自私、贪婪、虚伪、不近人情等。“很葛朗台”这一新奇的“副词+名词”结构远比“很吝啬”这一传统的“副词+形容词”结构表达更生动形象。
四、结语
对于“程度副词+名词”结构, 学术界仍然还有很多争议。本文主要阐述了该结构中名词存在的理性义和内涵义, 从隐喻象似的角度解释“程度副词+名词”存在的认知基础及其功能, 其前提是承认“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在该结构中对象和属性互相形成了例示关系, 即名词所指的对象可以通过属性加以具体化, 一种属性也可以通过对象加以具体化, 再通过相似的属性将不同的对象加以对照形成隐喻象似。这样,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得到了一般性解释。
参考文献
[1]Peirce, Charles S.Logic and semicotic:Theory of signs[A].In J.Buchler (ed.) .Philosophical writings[C].New York:Dover, 1955/1902:98-119.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8篇
(1)I wonder if you get the clock going again.
(2)They are trying to catch the train leaving at 13:24 for Mos-cow.
(3)Many readers wished the serial story continued.
(4)When he revisited the mountain village,he found it greatlychanged.
(5)A human skeleton unearthed last year in Egypt and datedat between 60,000 and 80,000 years old,could offer new cluesabout human evolution.
在上述句子当中,(1)中的”the clock going again”,(2)中的”the train leaving at 13:24 for Moscow”,(3)中的”the serial story continued”,(4)中的”it greatly changed”,(5)中的”a human skeleton unearthed last year in Egypt and dated at between60,000 and 80,000 years old”,它们的结构从形式上来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形式结构为:...+名词/代词+分词+。这种结构在传统上称为分词后置,而且这种结构在句子当中普遍被认为充当补语或定语,在形式语法上被称为分词短语(马德高,2003:35-36;钟邦清,2003:232-240;刘小梅,2004:311-312;张福元,2004:133-134;任福洪,马瑞香,胥立新,2004:182;张迪,张鹏,2006:272;薄冰,2006:398-400;Mark Foley,,Diane Hall,2007:149-150;黄任,2007;325-327)。在众多的英语语法教材中,基本上没有给出分词后置结构充当补语和定语的区分标准,该文试图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来分析句子结构,尝试找出新的区分办法和标准,并进一步分析其结构归属。
1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分析的补语、定语区分标准
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分词后置充当补语是因为该分词或者分词结构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者宾语所处的状况或情形;而充当定语,是基于名词或者代词与后置分词之间是否具备修饰关系或能否翻译成“的”而定。试看以下几个英语句子:(张福元,2004:133-134)
(6)The funds raised are mainly used for helping the homeless.
(7)The book,dealing with English compositions,was writtenby a professor.
(8)They found the lost child hiding in the cave.(Longman,1978)
(9)They are watching the new married couples dancing.(黄任,2007)
在上述句子当中,(6)中的”raised”,(7)中的”dealing with English composition,”都属于分词后置结构,从分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关系上来看,根据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分析,都属于分词后置充当定语;而(8)中的”hiding in the cave”,(9)中的”dancing”都属于现在分词后置,用来补充说明其前面的名词所处的状态和情形,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充当补语。但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上述分词后置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比如第(7)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dealing with English compositions”也可以看作是插入语,对前面的名词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补语;第(8)句中的”hiding in the cave”可以理解为“发现藏在洞中的失踪已久的孩子”。根据字面翻译来看,可以翻译成“的”,一般都是定语;同理,第(9)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也可以翻译成“正在跳舞的新婚夫妇”,也可以充当定语。同一个结构既可以充当补语,又可以充当定语,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前者从传统语法的形式结构上分析,而后者则是侧重意义的理解。但从语言的精确性来看,需要有明确的标准予以区分。
根据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的性质决定了语言在人类交际中所完成的功能。成人语言的特点是其多功能性,即它要同时完成多项功能(张德禄,苗兴伟,李学宁,2005:13-14)。韩礼德(Halliday)将这些功能归纳为三个抽象的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tinterpersonal)和谋篇功(textual)。概念功能主要由语言的及物性系统和词汇系统中的词汇来体现和反映。及物性系统是把人们对客观外界和主观世界经历的分割,分成若干种“过程”(process),并表明与这些过程相关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它包括6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人际功能主要由语言的语气(Mood)系统、情态(Modality)系统和语调(Intonation)系统来体现。谋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结构,信息结构、语态(Voice)和衔接(cohesion)体现。韩礼德等关于功能语法理论的提出为分词后置现象的成分界定和区别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途径。
我们继续观察上述提到的相关句子以及第(10)、(11)句:
(4)When he revisited the mountain village,he found it greatlychanged.
(7)The book,dealing with English compositions,was writtenby a professor.
(8)They found the lost child hiding in the cave.(Paul Procter,1978:410)
()10The man living upstairs is very noisy.
(10)The man living upstairs is very noisy.(Mark Foley,DianeHall,2007:149-150)
在上述句子当中,根据传统语法结构分析法,第(4)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充当宾语补语,第(10)、(11)句中的分词结构充当定语。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第(7)、(8)、(9)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既可以充当补语也可以充当定语。有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呢?首先从形式结构上来看,当分词紧跟着主语构成复合主语时,分词后置一般都充当定语,而第(7)句当中的分词后置结构虽然也紧跟着主语,但因其属于插入语的形式出现,且可以还原成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因此,在意义的表达上产生分歧。但第(8)、(9)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与宾语有关,构成复合宾语,也就是说,当分词后置结构与宾语构成复合宾语时,从意义的角度上来分析,比较容易产生歧义,从形式结构上分析,很难找到区分二者成分的判断标准。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法,概念功能涉及6种过程,根据不同过程的特点,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上述句子中提到的分词结构与所涉及的参与者的关系。第(4)句中的分词结构涉及一个参与者即”he”,一个现象”changed”,既是一种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行为过程;同理,第(8)、(9)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也分别关涉到一个参与者,分别是”the lost child”和”the new married couples”,一个现象,分别是”hiding”和”dancing”,也都属于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而第(7)、(10)、(11)句中的分词结构也都关系到一个参与者,分别是”the book”,”the man”和”the portrait”,但二者之间体现了一种存在和归属的相关关系,因此,从及物性系统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我们继续分析尚未分析过的句子(1,2,3,5,6)。在第(1)句中,出现了参与者是”the clock”,现象或者状态是”going”,同样,第(3)句的结构亦可以进行同样的分析,都属于行为过程和生理过程。在第(2)句中,分词后置结构与其宾语构成复合宾语,体现的是一种属性、归属和客观存在,属于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第(5)、(6)句我们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基于此,我们可以说第(1)、(3)、(4)、(8)、(9)句中的分词后置结构同属一种结构,即充当补语;而剩下的(2)、(5)、(6)、(7)、(10)、(11)等句子中的分词结构为定语。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中,传统语法所说的“宾语”(Object)被称为补语(Complement)(Thomas Bloor,Meriel Bloor,1995:F29)。但其功能语法理论依然为分词后置结构充当定语或补语提供了新的判断标准和依据,简言之,当分词后置与主词构成的名词词组充当主语时,该分词结构充当定语;当分词后置与主词构成的名词词组充当宾语(传统语法意义上的成分界定)时,如分词后置结构体现出的是一种行为过程或生理过程时,它往往充当补语;当分词后置结构反映出来的是关系过程或存在过程时,则充当定语。
2 分词后置结构之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分词结构后置这种语法现象在传统的语法中,习惯被称为分词短语。其理由主要有两点,首先,从分词结构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结构来看,它是不完整的。分词属于非谓语形式,既然是非谓语形式,就不能充当谓语,也就缺乏了句子存在的基础。其次,分词后置结构一般能还原成一个从句,上述分析过的分词后置结构基本上都可以转换成相关从句。
2.1 传统语法中短语与从句的界定
要区分短语(phrase)和从句(clause),我们需要先了解传统语法中关于句子的定义。句子是具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并有完整意义的可以独立的一组词(薄冰,何政安,1998:5)。而短语或词组(phrase)是具有一定意义但不构成分句或句子的一组词,短语在句子中可以单独作为一种句子成分。而何谓从句?根据张满胜(2002:69)等专家的观点,名词从句就是把完整的句子当作名词来使用,分别在另一个句子充当某种成分。换言之,从句是从属与另外一个句子,即主句。由此看来,从句和短语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短语具有一定意义但不构成从句或句子的一组词,短语在句子里可以单独作为一个句子成分。从句内含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表达一定的概念,但不成为一个独立句子。从句在句子里可以作为一个句子成分(主语、表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一般由连词、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所引导。而短语也有类似的用法,但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语法形式结构。分词后置结构虽然也可以在句子中充当成分如定语和补语,但从形式结构上看,缺乏主语部分和谓语的完整部分,因此,从传统语法结构分析中,分词后置结构属于分词短语或词组而不是从句。
2.2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阶与范畴语法关于词组和短语的概述
20世纪60年代后期Halliday发展了阶与范畴语法,也就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和前身。在阶与范畴语法中,韩礼德区分了“形式意义”和“语境意义”。在范畴分类上,他认为语言在最高抽象层有4个范畴,分别是单位、类、结构和系统。单位指语言中具有语法模式的语段,它表现出有意义的规律性和特征。在英语中,韩礼德区分了句子、小句、词组/短语、词、词素5个单位。阶表示4个范畴之间以及它们与资料之间的等级关系,共有相关的三个级阶(rank)、说明阶(exponent)和精密阶(delicacy)。其中,级阶中的级相当于等级体系中的概念,其意义是“包含”。在英语中,韩礼德区分了4个级阶:小句、词组/短语、词、词素。
从阶与范畴的基本理论中,我们从单位和级阶中都看到了词组/短语这个在传统语法形式中出现过的概念,二者是否具有相同的概念特征呢?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对名词词组的概念描述比较详细。就系统功能语言学而言,名词词组可以看作是扩展的名词,其至少由一个充当主词(Head)的名词或代名词构成,名词前后的结构成分分别为前置修饰语(Pre-modifier)和后置修饰语(Post-modifier)。基于此,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词组/短语的基本概念特征就是由一个主词(可以是除了名词之外的其它类别的词)以及前置修饰语或后置修饰语构成。通过后置分词结构与其紧密关联的名词和代词来看,分词和名词或代词构成的是名词词组或短语,而分词后置结构起到的是后置修饰语的作用,与传统的分词后置结构构成分词短语的含义完全不一样,因此,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分词后置结构不能称为分词短语,那它到底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如何定位呢?
2.3 分词后置结构之系统功能语法定位
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韩礼德区分了句子、小句、词组/短语、词、词素五个单位,并区分了小句、词组/短语、词、词素四个级阶。通过上述功能语法分析,我们排除了分词后置结构是词组/短语结构的可能性。那它在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中到底属于什么单位呢?我们先继续分析以下几个英语句子:
(1)The words immediately set us all laughing.(何庆机,2006:110-112)
(2)I don’t want any of you involved in the scandal.
(3)The foreigner delivering speech now comes from Britain.
(4)The solution proposed by the team of experts is workable.5A little child learning to walk often falls.
(5)A little child learning to walk often falls.(薄冰,何政安,1998:433)
(6)I saw the naughty boy hitting the dog.
(7)There were twenty or thirty monkeys huddled along thebranches as still as statues.
(8)I should like this matter settled immediately.
从使用和出现的频率而言,复合的分词后置结构(与单个的分词后置结构相比)是第一位的,其共同的特征是由分词和其它词类共同组成。从形式上看,比较接近传统语法的从句,但又不能称为从句,因为缺乏完整的谓语形式,既然不是从句,也不能是一个句子,因此,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它也不属于句子、词、词素、词组、短语。根据排除法,我们可以继续分析系统功能语法单位里面的小句。Halliday(1994)把系统功能语法单位定义为用来说明承载语法模式的语段范畴(the category set up to account for the stretches that carry grammatical patterns)。在五级的语法单位中,Halliday将句子作为最高级阶,而词素则为最低级阶的语法单位。单位之间的关系指高一级的语法单位由一个或几个低一级的语法单位组成的。换言之,句子是由一个或几个小句组成,而小句是由一个或几个词组或短语组成,依此类推。同时,在Halliday区分的四个级阶中,某一个级阶的单位在下一个级阶起作用时称为“级转移”(rankshifting)。根据功能语法的这些理论,我们再次分析该文中所列出的所有英语句子。每个句子都是完整的,句子由一个或多个小句组成,而小句又由一个或多个词组或短语构成,在上述所有的例句中,每个句子至少包含了一个小句,而这个小句至少由一个名词词组组成,这个名词词组由名词主词和后置修饰语构成,而这个后置修饰语在该文的分析对象中,就是分词后置结构,也就是说,分词后置结构与主词共同组成了小句,即,分词后置结构在名词词组中充当成分。根据级转移小句(Rank-shifted clauses)的定义:指那些在阶方面比小句低级的单位(如名词词组)中充当成分的小句(Thomas Bloor,Meriel Bloor,1995:153)。根据这个定义,复合分词后置结构完全符合该定义的各项标准,即复合分词后置结构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单位中归属级转移小句。
3 结束语
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学者(如Fawcett,2008:81-86)的观点,在意义、语义层中,中心成分是过程,在形式、语法层中,中心成分是动词。基于此,我们假定如果一个信息单位可以称作情形的话,那它一定包含着一个过程;反之,如果一个语言单位可以称作是小句,那它一定有一个起码是主要的动词。以此类推,基于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1994;Halliday,Matthiessen,1999;Thomson,1996;Fawcett,2008;黄国文,1999,2007a,2007b等)的学习和分析,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个信息单位中有一个过程,那它就是情形;如果一个语言单位中包含着一个主要的(或实义的)动词,那它就是小句。这个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或基本原则的理论(黄国文等,2008:324-330)进一步为分词后置充当定语和补语的区别标准提供了依据和新的认识方法,也进一步证实了分词后置结构的系统功能单位成分:分词后置与其主词构成了名词词组,在该词组中至少包含了一个主要的动词(分词形式),因此,名词词组是一个小句,而复合分词结构在该小句中充当成分,是小句级阶单位在次级起作用,因此,复合的分词后置结构属于级转移小句。
对于分词后置结构的语法分析,既可以从传统的语法即形式入手,也可以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即从意义入手。从后者出发分析句法,不仅可以澄清由传统语法分析带来的困惑,解释矛盾现象,而且为传统语法的句法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方向和途径,为语法的分析和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活力。
摘要:英语分词后置结构在传统语法中被普遍认为可以充当补语和定语,在结构上一致被认为是分词短语。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分析,从概念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充当补语和定语的区分标准;并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指导,对该结构进行了句法分析,得出其是级转移小句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分词短语的结论。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澄城方言,重叠,合成词,名词
普通话中的动词、形容词、量词都有重叠式, 汉语语法界普遍认为: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只有少数带有量词性质的单音节名词才可以重叠, 如:家家、户户、人人、村村、寨寨等。此外, 在普通话中, 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1) 而在陕西澄城方言中, 却存在着大量的重叠式合成名词, 几乎代替了普通话中合成式名词的后置定位语素“子”和“儿”, 它们除表示“细小喜爱”、形象生动的色彩意义, 增强口语化、大众化韵味外, 还表示周遍性的语法意义。以下是具体分析:
重叠式名词的结构分析及语法意义
1. AA式名词
AA式重叠名词在澄城方言里使用频率很高, 根据基式A的词性,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A为名词性词根
AA式中A为名词性词根的, 根据重叠后词语的意义又可以分为三种。
成了新的名词。
基式的意义重叠式的意义
眼:眼睛眼眼:小孔
人:现实中的人人人:荧屏、纸张上或泥塑、草扎的人
牛:耕牛牛牛:小虫子
灯:照明用具灯灯:元宵节前亲戚给小孩送的蜡烛、
灯笼等礼物
气:气息气气:淡淡的味道
音:声音音音:消息
对比可知, 重叠式AA与基式A二者所表示的意义相距甚远, 基式表示具体的或较大的事物, 重叠式则通过比喻或引申模式表示抽象的、模糊的或较小的事物。基式与重叠式是在意义上有关联的不同概念。
第二种情况, 重叠式AA与基式A的基本意义相同, 但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不同。
重叠式的意义基式的意义
盆盆:小盆盆:大盆
花花:小花花:大花
案案:小案板案:大案板
桌桌:小桌子桌:大桌子
绳绳:细而短的绳子绳:大而粗的绳子
棍棍:细小的棍子棍:粗长的棍子
对比得知, 基式有大或较大之义, 重叠式则表示更小一点的语法意义, 且有细小喜爱的色彩意义。如:“桌桌烂了, 腿腿拿绳绳绑着哩。”“你把饭舀到案案上那个盆盆。”
第三种情况, 重叠式和基式基本意义相同。“顺顺”和“顺”, 都是“竖”之义, “灰灰”和“灰”, 都是“灰颜色”之义, “正正”和“正”, 都是“正面”之义, “雀雀”和“雀”, 都是“小鸟”之义, “叶叶”和“叶”, 都是“叶子”之义。重叠式更加口语化, 如:“我眼睛不好, 看不清布的正正。”“树枝枝上的雀雀有灰灰的, 有麻麻 (斑点) 的。”
(2) A为动词性词根
澄城方言中, 有些单音节动词作为构词词根, 重叠后可以构成名词。重叠式AA中的后一个A, 部分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儿化词和“子”尾词, 如:“盖盖”相当于“盖子”、“盖儿”, “画画”相当于“画儿”, “刷刷”相当于“刷子”、“刷儿”, “插插”相当于“插子” (扣门的装置) , “摸摸” (衣服上的口袋) , “打打” (破损的瓷器、陶器) , “挖挖” (挖凉粉的工具) , 遮遮 (口水帘子) 。这类重叠式的语汇意义跟词根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关系密切, 有的是动作关涉的对象, 如“盖盖”、“画画”、“插插”, 有的是动作形成的结果, 如“打打”, “有的是动作使用的工具, 如“挖挖”, 有的是动作的功能, 如“遮遮”。
(3) A为形容词性词根
澄城方言中的有些单音节形容词作为构词词根, 重叠后可以构成名词。如“烂烂”、“好好”、“硬硬”、“浑浑”、“生生”、“熟熟”、“湿湿”, 这类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相当于A作定语的名词短语的意义, 但其名词中心词所指事物必须是具象的某类事物。“好好”、“生生”、“熟熟”等, 分别相当于好的、生的、熟的西瓜、水果等, “浑浑”, 相当于浑全无破损的某种器物, “湿湿”, 相当于湿的衣物、柴火等。如“这堆苹果是烂烂”, “我挑了个浑浑”, “把湿湿挂到外面凉凉”。
2. AAA式名词
根据基式A的词性, 可分为两种。第一种, 基式A是形容词。如:犟犟犟 (脾气很犟的人) 、能能能 (特别爱逞能的人) 、黏黏黏 (音ran, 思维特别混乱的人) 。第二种, 基式A是动词。如:撇撇撇 (特别固执的人) 、赖赖赖 (特别爱耍赖的人) 、冒冒冒 (特别莽撞的人) 。此类名词都是特指某类人, 它们共同的语法意义是:非常A的人, 或具备A特点的人。其重叠式和基式的语法意义关系密切, 重叠后有加重语义的作用。
3. ABB式名词
ABB式名词重叠式中的A可以是名词性词根, 也可以是动词性词根, B则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根。
(1) A和B都是名词性词根
如:面片片 (面片儿) 、菜心心 (菜心儿) 、树芽芽 (树芽儿) 、墙角角 (墙角儿) 、砖墙墙 (砖墙儿) 、床边边 (床边儿) 。此类重叠式中, A限制BB, 基本意义由BB承担, 属合成词中的偏正式结构。可以理解为A的B。
(2) A是动词性词根, B是名词性词根
如:背锅锅 (驼背) 、挂钩钩 (挂钩) 、藏猫猫 (捉迷藏) 、顶牛牛 (互相顶头的一种游戏) , 此类重叠式属合成词中的动宾式结构。也有AB式与之对应, 但其结构和语法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如:藏猫、顶牛等。
(3) A是名词性词根, B是动词性词根
如:门拴拴 (门拴儿) 、鞋刷刷 (鞋刷儿) 、墙围围 (墙围子) 、锅铲铲 (锅铲子) 、菜擦擦 (菜擦子) 、瓶盖盖 (瓶盖儿) 。此类重叠式属合成词中的偏正式结构。基本意义由BB承担, A限制BB, 可以理解为A的B。
(4) A是名词性词根, B是形容词性词根
笔尖尖 (笔尖儿) 、沟弯弯 (沟弯儿, 山沟拐弯的地方) 、屁膻膻 (不踏实的人) 、鬼蔫蔫 (不够坦荡磊落的人) 、刺怪怪 (爱找事的人) 。此类重叠式属合成词中的主谓式结构。A是陈述的对象, B是陈述的内容。
ABB式名词有细小喜爱或生动形象的色彩意义, 其基式AB则表示较大的事物。ABB式名词在澄城方言中普遍使用, 可增强口语化、大众化的韵味。如:“墙角角长出了树芽芽。”“我在沟弯弯拾了一个鞋刷刷。”“一个是举娃娃, 不拨不动弹, 一个是屁膻膻, 跑得坐不住。”
4. AAB式名词
此类重叠式结构类似于ABB式, 其中AA是重叠式, A可以是名词性词根, 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根, B则多数是名词性词根, 也有动词或形容词性词根的。
(1) AB都是名词性词根
如:娃娃书、裆裆裤、片片面、帽帽鸡、面面土、棒棒馍、分分钱, AA和B之间为偏正关系, AA有的相当于起限定作用的定语, 如:“娃娃书”就是小人书, “裆裆裤”就是连裆的裤子, “分分钱”就是一分、二分或五分的硬币。有的通过比喻等方式让AA对B加以形象化的描绘, 相当于修饰性的定语, “片片面”是片状的面, “帽帽鸡”是头部有帽状冠的鸡, “面面土”是粉状的土, “棒棒馍“是棒状的馍。这类名词, 有的有AB式与之对应, 即A不重叠与B组合, 但它们与ABB式意义不同, 如:“片面”;有的AB组合不能成词, 如:“娃书”、“裆裤”;有的组合后构成了词组, 如:“分钱”。“它们的共同的语法意义是A修饰限制B, 可以理解“有A的B”或“像A一样的B”。
(2) A是动词性词根, B是名词性词根,
如:拉拉车 (专门用于拉的车子) 、推推车 (专门用于推的车子) 、转转菊 (小而瓣儿直的菊花) 、豁豁嘴 (兔唇) 、擦擦炮 (经摩擦才响的炮) 、撇撇腿 (八字腿) 、流流糖 (丸状的糖) 。这类名词的结构是动宾式, 且都有AB式与之对应, 但AB与ABB式意义不同, 词性也发生了变化, 如:“拉车”、“推车”、“擦炮”、“撇嘴”等, 都变成了动宾结构的动词性短语。这类名词具有形象色彩, 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3) A是形容词性词根, B是名词性词根
如:黏音ran黏面 (稠而黏的面食) 、扁扁脸 (窄长形的脸) 、瞎瞎心 (坏心) 、光光头 (没有头发的头) 、苦苦菜 (一种味苦的野菜) 、干干馍 (没有水分的馍) 、秕秕谷 (不饱满的谷粒) 、瞎瞎病 (治不好的病) 。这类重叠式结构为偏正式, 其与基式的语法意义相同, 重叠式AAB更具口语色彩, 其共同的的语法意义是B是A的, 即B有A的性质。
(4) A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根, B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根
如:滑滑溜 (滑头, 取滑得站不住之义) , 蔫蔫怪 (言少而有趣之人, 取蔫得搞怪之义) , 拧拧死 (认死理的人, 取顽固到死之义) , 哼哼齉 (说话口齿不清之人) , 其结构为补充式。
5. AABB式名词
如:角角落落 (每个角落) , 七七载载 (葬礼后的七七) , 祖祖辈辈 (每一辈) , 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 , 上上下下 (每个人) , 里里外外 (从里到外) , 旮旮旯旯 (每个旮旯) 。这类重叠式名词的结构为并列式。AB是基式。AA和BB都是名词性词根, 重叠式AABB与基式AB语法意义不同, 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表示多量, 并具有周遍性。
6. ABCC式名词
如:豌豆角角鸡蛋瓢瓢玉米糁糁猪圈墙墙红薯蔓蔓白菜帮帮
这类名词的基本意义由CC承担, AB是限制CC的, 可以理解为AB的C, 如:鸡蛋的瓢瓢、猪圈的墙墙。ABCC式有细小喜爱的色彩意义。
还有一些结构复杂、词根丰富多彩的名词, 在澄城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或泛指某类物品, 或特指某种事物, 表示一定的形象色彩, 能给人以亲切感和通俗感。如:咕咕虫 (发出“咕咕”叫的虫子) 、嗤嗤炮 (发嗤嗤声的炮竹) 、拍拍一 (玩具沙包) 、油坨坨馍 (有油心儿的圆形的饼) 、糊涂涂饭 (黏稠的饭) 等。
重叠式合成名词的量级比较
“量”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范畴, 这种认知范畴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形成语言的范畴。所有的词语重叠都与量的变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词语重叠是一种表达量变化的语法手段, “调量”是词语重叠最基本的语法意义。不同的重叠式表示的量不尽相同。上述澄城方言中重叠式合成名词所表示的量的顺序大致如下:A式>AA式>AAA式AB式>ABB式AB式
重叠式合成名词古代就有, 早在《诗经邶风燕燕》中就有“燕燕于飞, 差池其羽”的诗句, “燕燕”就是AA式合成式名词, 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诗句中的“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便AABB式合成式名词, (2) 澄城方言中的重叠式名词最为普遍, 并且与普通话的构词有一定的对应规律, 掌握这些规律, 可以使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普通话词汇。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 (增订三版, 下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2.
[2]卢卓群《名词重叠式的历史发展》 (《汉语学报》2002第二期) 中谈到:“词语的重叠在上古时期已经有了, 《诗经》时代就比较发达, 单音节名词重叠成AA在上古的商汤时代就可看到, 到春秋战国时期亦有用例。”“名词AABB的重叠式来源很早, 见于商周时期的《尚书》中。”
[1]邢福义.现代汉语 (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 (增订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3.
[4]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10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英语动词,名词化
一、引言
在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 动作逐渐静化为动态、抽象概念或者是由动作逐步转化为与动作相关联的人或事物。从另一方面来说, 动词名词化过程也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传统语法研究主要考虑句法对各种形式的名词化的制约, 并不进行认知的深入研究, 因此本文从认知结构角度进行分析, 以期分析出名词化过程中动作的时体意义和主客意义, 并进一步指出动名词和动词派生名词这两类动词名词化的形态在认知方面有何差别。
二、从等级性角度分析英语动词名词化过程
动词名词化过程并不是仅仅体现在语言中的动词和名词两极, 这一过程是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以ing结构为例, 过程一端为正在进行时态, 另外一端为与该动作相关联的人或事物。
三、从认知角度分析英语动词名词化
名词化是由相应动词的认知结构构成, 不同动词在认知上的不同解释形成了不同形态的名词化。
(一) 英语动词名词化的两种形态
一般而言, 英语动词的名词化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in结尾的动名词, 另一种是以tion, sion, al, ment, sm, y结尾的派生名词。
(二) 英语动词名词化中动词时体意义
可数名词与物质名词的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二者的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有不同的边界上的理解。
每一个动词体现的动作都含有时体意义, 时指的是时间, 体指的是运动。动名词可以看做是物质名词, 认知主体强调的是动作发生的过程, 并没有指出动作的结点;派生名词可以看做是可数名词, 认知主体强调的是有终点的动作。
动作边界差异使得动名词与派生名词在构成名词短语时, 有些修饰语也要跟随变化。
有些形容词不能修饰动名词, 比如complete, thorough, absolut等表示完成概念的形容词, 这些词在修饰派生名词时则不受影响。
一些反复性动作也会表示动作的终结, 而动名词没有边界的概念, 因而不能被表示反复的词修饰。
此外, 一些表示时间的修饰语也能够显示出动作的时间界限问题, 前置的时间修饰语一般是描述完成动作的时体, 因此这些不能够修饰动名词, 而后置时间修饰语则结合各种句法显示出不同用法。
最后, 一些限定和非限定性指称也能够显示出动作的时间结点, 根据蓝盖克的研究, 限定性名词指示或限定某些事物, 非限定性名词并非指个别事物而是广泛到整体。
(1) the constructing/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2) the??constructing/construction of the/one/the new city
(3) the improving/improvement of economic results
(4) the??improving/improvement of the worst economic result
(三) 英语动词名词化中动词主客体意义
动词的主客体指的是在名词化过程中, 动词的主客体可以转化为逻辑主语和宾语, 下边介绍三种句法形式:一是将逻辑主语和宾语分别转为前置和后置修饰语, 见例1, 2;二是后置修饰语都由逻辑主语和宾语转化, 见例3, 4;三是逻辑主语和宾语分别转化为后置和前置宾语, 见例5, 6。
(1) The workers constructed the building.
(2) the workers’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3) Human restrict environment.
(4) restriction of environment by human
(5) Colonel Qaddafi assassinated the King.
(5) the King’s assassination by Colonel Qaddafi
通过动作如何被驱动的模式来看, 若动作客体前置, 那么客体具有了主体的意义, 总的来说, 动作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为因果关系。根据研究, 有些动词属于交互动词, 如inject, provide, give等, 这类动词带有两个客体, 这两个客体可以作为间宾和直宾或者这两者交替出现,
结语
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探讨了英语动词在名词化过程中的两种形态, 动词的时体意义和主客体意义。在名词化过程中, 动作逐步转向状态, 概念, 与动作相关的人、事物;静化的状态, 概念, 人、事物又动作化, 这充分反映了认知活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不同形式的语言又通过各异的认知手段来体现。从认知上对语言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认知本质上对语言结构的洞悉。
参考文献
[1]缪海涛.《英语动词名词化认知功能探讨》.《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 56-58页.
[2]王眉.《英语中动词名词化的认知诠释》.《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112-114页.
[3]刘蕾.《英语动词名词化时体的认知分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8) , 99页.
[4]吴云珍.《动名词、动作名词和英语动词的名词化》.《宿州学院学报》, 2007 (5) , 24-28页.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11篇
关键词:中性名词 语义偏移 语义特征
在《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一文中,邹韶华提到中性词“一旦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虽然没有受到形容词的修饰,意义也会向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偏移”。这种现象的出现“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名词本身的性质,另一个是需要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本文通过“有/没(有)+N”格式,借助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相关语料着重分析说明该格式里中性名词的语义偏移情况。
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如果我们只用“有/没(有)+N”这一格式进行检索,就会发现能够进入到该格式中的词语数量众多,成分复杂;如果在此格式前加上“比较、相当、很、十分、最”等程度副词后,“N”(名词)的类型则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我们选择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程度副词“很”,把“有/没(有)+N”换为“很有+N”格式进行检索,结果发现,出现在该结构中名词的数量大量减少,以抽象名词居多,并且“有”在语义色彩上也体现了不同的类型。我们选取其中的中性名词进行分析。
中性词单独出现本来没有褒贬之义,可是当它出现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以后,整个结构会赋予它或褒或贬的色彩意义,也就是说句法结构会对中性词语义偏移产生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性词语义的褒贬倾向比较明显。如:
意义:借鉴意义 教育意义 现实意义 积极意义 启发意义
价值:参考价值 审美价值 推广价值 欣赏价值 实用价值
其他:务实精神 开拓精神 发展潜力 长远眼光 启迪作用
艺术造诣 战略头脑 民族特色 平等权利
如果贬义词进入此结构中,则贬义的程度也会有所增强。如:政治手腕、不同意见。
需要指出的是,“味道”一词为中性词,如果前面不加修饰语,“很有味道”,是偏向褒义的,但如果前面出现修饰语,也有向贬义偏移的倾向。如:没落阶级的味道、势力之交的味道。这样的中性词语义发生的偏移,不仅是受到结构的影响,也受更大的语境的影响。但是,带有修饰语的情况并不多,结构中出现更多的是前面无修饰语的中性名词。本身就带有明显褒贬指向的词其词义未产生偏移,如“很有优势、很有声望”,“很有缺陷、很有法术”。
大量无修饰语的中性名词出现在“很有+N”这个结构中,语义会偏向积极义,如“很有办法、很有原则”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人们通常更乐于接受积极信息的心理有关。邹韶华(1988)在《中性词语义偏移的原因及其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一文中说,“语言成分甲(如“水平”)经常与另一个修饰性的语言成分乙(如“高”)在相同的语境中(如“有高水平”)连用,乙的性质就影响到甲,从而潜存于甲中,最后在和原来相同的语境中只出现甲而不出现乙时,甲就有可能体现乙的性质。这种语言感觉叫作语境频率联想。”
在汉语当中,有一小部分中性名词出现在“很有+N”结构中会产生消极意义的偏移,如“意见、手腕、招数”。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中性义和贬义两种义项,后者使用频率更高。因为它们常与某些固定的有消极意义的修饰成分连用,通过语境频率联想,这些中性名词带上了原有修饰成分的色彩。如“意见”,一义项指“对事情的一定的看法或想法”,另一义项指“(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常用的是第二个义项。
“很有+N”结构中的中性名词带有程度量的特征,在“很有”和“N“之间,经常会出现表示程度量的词。如:
很有些名气、很有些年头、很有些战斗力、很有些普遍性、很有些说道、很有点兴奋、很有几分魅力、很有几分深沉的使命感、很有把年纪、很有点“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感叹、很有点没落阶级的味道、很有点势力之交的味道。
这也是由于“有+N”这一结构本身带有的包含程度差别的含义,即“褒贬、顺逆、高低、大小、多少”,从而使这些名词具有量的特征,并可以受到程度副词的修饰。刘顺在《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中提到,“程度副词+有+N的形式可能演变成后来的‘程度副词+N的形式。”“因为现代汉语中既有‘很有威风、很有理智、很有礼貌、很有热情的说法,也有‘很威风、很理智、很礼貌、很热情的说法,这两种说法意思差不多。……‘很有个性、挺有样式、特有情调、最有经验比‘很个性、挺样式、特情调、最经验要通畅得多。这说明前者是更普通的说法,而后者是新出现的说法。”这既说明了这个结构所具有的程度含义,也预测了这个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当然,并不是所有进入到“很有+N”结构中的名词都会发展为“程度副词+N”的形式。
在句法上,“很有+N”可以充当状语、补语、定语。如:“沿海一个乡领导很有感触地说……”“那一个个鲜活的农家形象,显得很有感染力。”“这会是一支很有希望的队伍。”这也说明了该结构由于带有了程度义而具有了修饰限制的功能。
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很有+N”结构中的中性名词,由于受到结构的影响而带有程度上的差别,这些中性词产生了语义偏移,而且多偏向于积极义,并且含有了程度义,为进一步转变为“程度副词+N”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韶华.求真集:对汉语语法问题的一些思索[M].北京: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邹韶华.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J].中国语文,1986,
(4).
[3]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动名词结构论文 第12篇
张云秋, 王馥芳在分析汉语“V+NP” (原文标记为“V+ON”) 时指出, 汉语有受事标记过度的现象, 他们从优选论 (Optimality Theory) 的角度对此现象提出解释, 认为汉语的结构限制条件的阶层排列体系有两个, 造成了受事标记过度:“忠实性条件>标记性条件”和“标记性条件>忠实性条件”[1]。但是, 从他们列举的五种“V+ON”例句看, 动词V的后面不一定就是“受事成分”, 即, 一般语法所谓的“宾语”现象, 标记为“V+ON”似乎不够精确, “写文章”的关系是受事还是结果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1) 吃西餐 (受事)
(2) 写文章 (结果)
(3) 吃食堂 (处所)
(4) 吃小灶 (方式)
(5) 吃大碗 (工具)
同时, 文中引用王艾录、司富珍的例句, 认为下列例句每一句只符合语义、句法、语用当中的一项规则, 显然有悖常理:
(6) ?香蕉吃大象。 (句法)
(7) 他吃了两个馒头。 (语义)
(8) 你去洗个澡吧。 (语用)
因此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和构式语法角度探讨这一现象, 并讨论英汉动名结构“V+NP”的意义差异, 以及这种差异可能对中国学生造成的认知困难。
二、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
认知语言学主要指以Langacker为代表的认知语法 (Cognitive Grammar) 和以Goldberg为代表的构式语法 (Construction Grammar, 简写为CxG.) 。关于他们的主要学术思想, 国内近年来介绍评述颇多, 其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认知语言学的基础是体验哲学, 主要概括为三条基本原则:“心智的体验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2]。心智的体验性说明语言认知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个部分, 认知必须建立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基础上。人类基于经验, 获得基本范畴概念, 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概念。Taylor认为语言知识属于的一个部分, 隐喻以概念化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 概念的理解借助于人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积累。认知的无意识性意味着认知不一定完全依靠形象语言, 存在着非语言思维。人类思维过程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表征的结果[3]。认知语言学同时强调思维的完形特征, 即一个概念的形成不能够从各构成部分特征之和简单叠加而来。前文提及, 相同的“V+NP”:“吃饭、吃辣、吃食堂、吃苍蝇、吃枪子儿、吃官司、吃亏”表示不同的句式意义。英语的“V+NP”结构大多是受事成分, 但不是全部:
(9) He sneezed his tooth right across town.
(10) She smiled herself an upgrade.
(11) The legs agitated themselves once more.
(12) We changed train in Shanghai.
(13) Your argument does not hold water.
(14) He kicked the bucket.
因此, 传统的形式语法不能对此做出全部解释。作为对Chomsky学派的批判, 构式语法家强调语言的特殊性, 反对语言有普遍共性的观点。一个构式的意义应由构成该构式的要素和构式本身共同决定, 即构式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4]。构式应当借助于语义, 语用, 认知和功能需要说明意义, 而不必借助于普遍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深层、表层结构。构式语法不仅能解释常规语言结构, 也能解释非常规语言结构 (“patterns with unusual quirks”) 。Goldberg在各类文章中, 多次列举了“Time-away construction”, “Incredulity construction”以及“The co-variational construction”等构式来说明观点。构式可涵盖的范围很广, 既有一般意义的短语, 句法结构, 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另外, Goldberg强调观察研究语言构式, 认为两种语言构式相同的前提条件是“完全排除其他任何类似的结构”, 语言知识在大脑中从零散的语言知识, 积累成网络化状态。“the dif-ference...is due not to semantic generalizations, but to generalizations about information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the construction”[5]。
3. 英汉“V+NP”结构意义差异分析
汉语许多内在语言结构还没有得到充分解释。汉语“V+NP”的意义随论元成分的具体意义和话语主旨不同而变化。汉语的施事受事位置是相当灵活的:
(9) 这人我见过。他脾气古怪得很, 鱼翅他不爱吃。
(10) 北京白领置业时尚租四环、买七环、开中档车
考察语言的模式必须从语言内部规律着手。“认知句法的任务就是描写有关的内在语言知识系统的结构范围和具体运作”[6]。在谈到汉语语序与语义语用关系时, 刘丹青认为, 话题优先是汉语语法语用优先的全息映现。因为“汉语句法的显性形式标志较少而且使用中缺少强制性, 许多范畴不得不借助于语义语用来建立, 汉语的构式既表句法又表语用或语义”。“睡沙发、沙发睡人、在沙发上睡、睡在沙发上”, 其中“睡”和“沙发”在结构上分属动宾、主谓、状中、动补四类, 而认知义都是行为和处所的关系。”。他据此提倡汉语研究应该是“语用优先方法论”[7]。构式语法认为, 构式本身就应改涵盖语义, 语用, 功能等特征:
(11) 我们坐头等舱;那边拐子, 流子和两个武师在赌牌九。 (工具)
(12) 我父亲被发配新疆了。 (地点)
(13) 医生:先吃点药, 观察两天再说。 (补足)
(14) 我在北京帮人家跑生意。 (方式)
隐喻和转喻是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8,9]。部分“V+NP”结构已经成语化, 或至少是词汇组快 (word chunks) 其用法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15) 给我们少爷来碗扒糕, 小爷爱吃辣。 (转喻:辣的食物)
(16) 他居然穿鳄鱼。 (转喻, 鳄鱼牌服饰)
(17) 自然灾害加上苛捐杂税, 破产农民被迫吃大户。 (方言, 隐喻, 哄抢地主财物)
(18) 我昨天打牌手气真背, 老吃苍蝇。 (隐喻, 出错牌)
中国学生的概念形成无疑受到汉语作为主题突出语, 英语为主语突出语, 汉语突出语用英语突出语义的语言影响。受母语迁移影响, 中国学生可能会把“V+NP”结构简单转换成“V+ON”。在学习英语句式时, 由于句法, 语用知识薄弱, 词汇组快理解也容易在汉语中找一一对应的汉语词汇, 因此造成理解偏误, 如“kick the bucket”被理解成“踢桶”, “hold water”理解为“存水”。
4. 结语
Goldenberg认为, 儿童学习母语必须依赖积极输入 (positive input) , 在反复演练后形成语言构式 (construction) 。论元结构本身构成了结构和意义的统一[10]。最初的语法构式可能是肤浅的, 过分简单化的 (oversimplified) 。只有反复练习, 才能形成语言知识的网络 (mental network) 。由此推及二语习得也遵循类似的模式。不断接触相同构式, 不同意义模式, 才能真正掌握英汉“V+NP”的内涵。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 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 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英汉动名结构“V+NP”意义差异
参考文献
[1]张云秋, 王馥芳.受事标记过渡使用的优选论解释[J].外国语, 2005, (3) :23-28.
[2]王寅, 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词汇和词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 2004, (2) :1-6.
[3]Taylor, John.R.Cognitive.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Teaching of Grammar[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9) :10-17.
[4]陆俭明.词语句法, 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 2004, (2) :15-20.
[5]Goldberg, Adele, E., Devin Casenhiser.English construc-tion[C].Ms.Princeton University, 2005.
[6]张韧.功能解释与认知句法的根本目标[J].现代外语, 2005, (2) :27-34.
[7]刘丹青.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J].语文研究, 1995, (2) :10-15.
[8]Langacker, W.Ronold.Metonymy in Grammar[J].外国语, 2004, (6) :2-23.
[9]魏纪东.认知语义学与认知语法:差异与同一[J].外语学刊, 2005, (1) :51-55.
动名词结构论文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