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次生次生盐渍化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次生次生盐渍化(精选10篇)

次生次生盐渍化 第1篇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临沭县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也困扰着广大的种植户, 为此, 笔者开展了此项工作的调查, 现把情况总结如下:

1 调查研究工作

2011—2012年以来, 先后走访了临沭县8个镇街的80多位农户。以调查问卷的方式, 通过农户反映和实地观测, 调查相关信息, 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年限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化肥投入情况:作物产量变化与盐渍化程度的关系;盐渍化土壤的外观特征;盐渍化土壤与植株农艺性状变化;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酸化的关系等, 同时, 采集一定数量的土样进行化验分析, 根据化验结果, 结合调查问卷掌握保护地蔬菜土壤盐渍化基本情况,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基本情况

2.1 盐渍化土壤的外观特征

调查发现一般大棚作物种植2~3年后开始出现问题:一方面土壤表层出现“青苔”、“红化”、“白霜”等异常现象;另一方面土壤表现为明显的板结现象。出现“青苔”时, 一般地表湿度大, 检测发现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一般达到1‰~2‰;出现“白霜”时即土壤表层积累一层盐霜, 百姓称之为“白碱”, 此时土壤盐分可达2‰~4‰;出现“红化”时, 土壤表面出现大量紫球藻, 使土壤表面呈现砖红色, 此时土壤盐分含量可达到5‰。在调查的80农户中, 21个大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次生盐渍化现象, 占调查对象的26%。

2.2 土壤次生盐渍化与蔬菜农艺性状变化的关系

2.2.1 影响生根。

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蔬菜往往表现为:秧苗栽植后缓苗慢, 红根、黑根多, 白根少, 根系不下扎, 严重时, 根系变褐色坏死, 容易造成烂根烂苗, 甚至植株停止生长, 从下向上逐渐干枯。

2.2.2 生理性萎蔫。

次生盐渍化土壤种植的蔬菜叶片缺乏活力, 表现为叶面积小、叶色加深、无光泽, 严重时中午出现萎蔫, 晚间缓慢恢复正常。同时植株生长缓慢, 分枝少, 容易落花落果。

2.2.3 病害明显增多。

一方面蔬菜缺素症明显增多。如小叶病、番茄脐腐病等;另一方面各类生理性土传病害频发。青枯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从种到收都会发生。

2.2.4 蔬菜产量下降。

以辣椒为例:土壤盐分超过2‰时, 产量一般下降5%~10%;当土壤盐分超过3‰时, 产量一般下降10%~25%;土壤盐分超过5‰时, 产量一般下降25%~30%.

2.2.5 品质下降, 商品性差。

如萝卜、莴苣出现空心, 肉质变硬;黄瓜蜂腰、大头、弯瓜;叶菜类叶色暗、茎叶硬, 食味差;茄子底部发黑腐烂, 番茄僵果等等, 严重影响蔬菜的商品价值。

2.3 化肥投入情况

2.3.1 养分投入大大超过蔬菜需要。

通过对20个黄瓜种植户实地调查表明:黄瓜平均产量为6 971.4kg/m2, 而使用化肥的数量:氮为141.9kg/667m2、磷为195.9kg/667m2、钾为82.9kg/667m2。对比每667m2产量7 000kg大棚黄瓜的养分吸收量, 氮为19.1kg/667m2、磷为9.1kg/667m2、钾为24.3kg/667m2, 显然养分投入大大超过蔬菜的实际需要, 氮为7.4倍、磷为21.5倍、钾为3.4倍。

2.3.2 养分投入极不平衡。

从20余个调查用户来看, 氮肥用量最低的为52.39kg/667m2;最高的为134.91kg/667m2, 平均为89kg/667m2;磷的用量, 最少的只有16.09kg/667m2, 最大的高达150.24kg/667m2;钾的投入普遍很少, 一般在15.17kg/667m2~61.08kg/667m2之间。显然养分投入极不平衡。

2.4 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已有研究表明, 保护地土壤p H值与含盐量呈极显著负作用, 即土壤p H值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而降低。据此, 我们选择当年、1年、3年、5年、7年、10年棚龄的种植户各10户取土化验, 化验全盐量和ph值, 并求出平均值。化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一来看, 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p H值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化验还表明, 硝酸根、硫酸根等强酸阴离子特别是硝酸根含量在全盐含量中所占比例上升, 是导致土壤ph值下降的重要因素。

3 原因分析

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很多, 主要原因如下:

3.1 棚室自身环境有利于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式

棚室蔬菜生长期间由于受棚膜保护, 降雨不能对棚内土壤进行有效淋洗, 是大量多余的盐分被遗留在土壤中;再加上土表一般都覆盖地膜, 棚室相对温度比较高, 使土壤水分蒸发快土壤溶液中的盐分会随土壤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土壤表层, 从而使耕作层集聚了大量的盐分, 从而一步步导致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较严重的现象。

3.2 与不科学的水分管理有关

据调查农户浇水习惯仍以大水漫灌为主, 滴管技术推广有限, 灌水次数频繁, 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 形成板结层, 大空隙减少通透性变差, 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 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下来。缺乏排水排盐措施, 也是普遍存在而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3 不合理施肥

3.3.1 化肥滥用。

一方面因为现在保护地蔬菜生产过程中, 化肥使用量过多, 使土壤含盐量增加, 大量使用氮肥使土壤游离态氮素积累过多, 特别是硝酸铵等化学肥料使用量过大, 更容易造成大棚内土壤盐渍化、板结, 使大棚内的土壤通透性下降;另一方面化肥配比不合适, 而蔬菜的选择性吸收导致某些盐分残留过剩。

3.3.2 有机肥的不合理使用。

一方面投入量不足或者过多, 比如有的农户大量使用鸡粪同样出现养分过剩导致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有的农户情况相反,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同样出现盐渍化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户使用不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要在大棚中完成腐熟过程, 腐熟过程中大量的氮被挥发掉, 使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 造成大棚内土壤板结、盐渍化。

3.4 连作重茬

棚室由于多年连作重茬, 导致土壤酸化严重, 土壤酸化同时又加重了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后氨化菌、硝化菌等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 影响了肥料分解, 同时也使某些微量元素缺乏, 导致土壤盐离子不能交换, 导致盐分富集。

4 防治措施

4.1 科学施肥

该法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减轻土壤盐渍化并不等于不施化肥, 而是要科学的、合理地施用。施用化肥要根据大棚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 本着平衡施肥的原则, 缺啥补啥, 缺多少补多少, 在追肥时应选择中性肥料和复合肥料, 不可施入新鲜人粪尿, 追肥后应及时覆土或浇小水。

基肥深施, 追肥限量:用化肥做基肥时要深施, 作追肥时尽量少量多次, 同时注意选择好含硫含氯的肥料, 最好是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于地面, 然后耕翻, 追肥一般很难深施, 故应严格控制每次使用量, 可根据不同蔬菜不同的生长状况适当增加追肥次数, 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求, 不可一次施肥过多, 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短期升高, 影响蔬菜的生长发育。

提倡根外追肥: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养分, 但叶片和嫩茎也能直接从喷洒在表面营养溶液中吸收养分。在保护地栽培中, 由于根外追肥不会给土壤造成伤害, 故应大力提倡。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 还有一些微量元素都可以作为根外追肥。

4.2 改良土壤

可通过深翻土壤, 打破土壤结构, 将上层全盐含量较高的表土层翻到底层, 可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深耕并掺入适量沙土, 可降低地下水位, 减少土壤盐渍化发生的几率。可在秧苗种植或移栽时亩施腐熟优质农家肥4 000kg, 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可使作物秸秆直接还田, 还田后, 其腐解过程中可吸附利用土壤中的矿质元素, 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透气性。

应该根据土壤特性合理施用有机肥。矿质土中宜多使有机肥, 逐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性。粘土中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同时, 应向土壤中掺入适量的沙子, 加强土壤的渗水能力,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壤土中可按照蔬菜不同时期长势合理施肥, 原则上做到长效肥和短效肥结合, 有机无机结合, 做到平衡施肥。

对于土壤盐渍化严重的棚室可起出耕作层表土换用新土, 如肥沃的生茬园土或腐叶土 (置换土层的厚度为5~15cm) , 可明显减轻土壤盐离子危害。

4.3 合理灌水

大水漫灌往往容易造成土壤板结, 进而加重土壤盐渍化。应用滴管技术即可满足作物生长对水分需求, 又可减少灌水量和灌溉次数, 从而保证土壤团粒结构不被破坏, 延缓耕作层盐渍化速度。近年来,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值得提倡。

最近年来, 部分农户采取在棚内设置排水沟, 利用排水沟排水排盐, 也是较好的改良措施。

4.4 撤膜淋雨

利用换茬空隙, 撤膜淋雨熔盐或灌水洗盐。夏熟蔬菜收获后, 揭去薄膜, 在雨季如有10d可不盖膜, 日晒夜淋, 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有显著效果;早高温季节进行大水漫灌, 地面盖膜使水温升高, 这样不仅可以洗盐, 而且还可以杀死病菌与地下害虫, 有利下茬蔬菜高产稳产。

4.5 加强轮作

蔬菜轮作或休闲一段时间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大棚蔬菜连续种植几年后, 种植一季粮食作物对恢复地力、减轻土壤盐渍化, 减轻蔬菜生理病害和病菌引起的病害都有显著的效果。

4.6 土壤调酸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过来, 土壤酸化又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 因此, 土壤调酸是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主要有减少酸性肥料和生理酸性肥料的投入、增施碱性的肥料如石灰和钙镁磷肥、同时增施有机肥等能有效减轻和缓解土壤酸性的肥料。

4.7 其他技术

一次生活体验作文 第2篇

今天,我们一大早去外面吃早餐了。吃完后,我和妈妈又一起步行把弟弟送到上课的地方。转回来时,竟然一发现,啊!钥匙没带。当时,已经是八点多了,妈妈立刻给爸爸打电话。......

通过电话后,原来爸爸现在在家具城,因为在工作脱不开身,于是我们坐27路公交车去那儿。经过半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到了中博家具城。爸爸已在中博万和2号楼等我们。我就想:今天也没课,不如跟爸爸一起。我把我的想法说给爸爸听,于是征得了他的同意。于是我就坐进车里,从车窗外四处张望这个家具城来。妈妈呢,拿着家里的钥匙一个人坐车回家了。

这家具城可真大呀!这时,爸爸从车里拿给了我一张图,我发现上面就是家具城的所有的楼栋和道路的信息。我发现图上的路线有点像迷宫图一样复杂,还好每一座楼和商铺都标示的清清楚楚。但是爸爸并没有按着图上的路线走,而是开出了家具城,走上了一条我不知名的道路。

过了大概有20分钟,我们来到了一个小区前,小区的正中央有一栋大楼,车在楼左边停下了。爸爸停车后跟随他进了这栋楼,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还没有投入使用的商业区。进了电梯,我们就往返于14楼与8楼之间了。进了14楼的“中原厅”我东张西望,发现几个工人叔叔们在那忙着装园桌呢。我凑过去看了看有什么我能帮上的忙,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一个叔叔耳语了几句,就对我说:“给你一把刀片,去帮着把那边的椅子的包装拆一下吧。”我一边接过刀片,一边爽快的说:“好嘞!”终于能找到一些我能帮的上的.忙了。一看,这好大一堆新包装的椅子,爸爸说:“这些都是真皮的,小心刀片划破!”。“好的!”吭吃吭吃忙了半天,还有好多椅子,没有拆呢!我就一边拆一边想着:“既不能把皮椅子划烂,又能保持着快的速度做完。到底要怎么样拆才能快呢?”这时,我突然看见旁边堆积如山的白色泡沫垫,把它们拽直了拿刀片划了几下,竟然还没有破!我要拿过来一张硬纸板划了一下就留下了一道缝,我又看了看身后打开过的椅子,椅子的上面一层有厚厚的泡沫保护,嗯!有了!:拿刀对准椅子最外层包装的侧面,从胶带的上面向下滑一道,这样既不会划破椅子,又能保持快的速度了。哇!太好了!一试,真的行!

次生次生盐渍化 第3篇

【摘要】 分析稻田土壤盐碱量回升的原因:气候、耕作、田间工程等是导致稻田土壤盐碱量回升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施沙压碱、增施农肥、改善工程、改进耕作措施等改良培肥土壤,来实现优质、高效、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关键字】 稻田 盐渍化 改良 培肥途径

肇源县地属黑龙江省西南部大庆市最南端,松嫩两江的左岸,西、南两侧隔江与吉林相望,东部为肇东市,北部与大同区相邻。肇源县全县幅员4073平方公里,有耕地201万亩,其中水稻面积53万亩,土壤主要为碳酸盐草甸土,其PH值在7.3-8.5之间,常年活动积温约2914℃,水利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生产。但是由于工程不配套,特别是近年来新开垦的井水种稻区种植标准低,部分稻田只能灌不能排,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逐年加重,土壤含盐量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大难题。因此,研究土壤次生盐渍化原因,坚持从土壤改良出发,根据盐碱土壤的结构特点,改进栽培措施,对于水稻生产的发展和提高单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稻田土壤盐碱回升的主要原因

1.1 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层盐渍化。

肇源县地处黑龙江省的西南部风沙干旱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403 mm,年蒸发量平均为1606 mm,为降雨量的4倍。加之春季干旱少雨水源紧张,水稻种植只有保苗水,没有洗盐排盐的水,使土壤母质和地下水中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按照“盐随水走,水去盐留”的规律向上聚集,从而使得土壤表层盐渍化发生。

1.2 耕作不合理,加重稻田盐渍化。

肇源县55%以上的新开垦井水稻田地表层约有15-20cm左右的黑钙土或草甸土,适于水稻生长。但是这种稻田一般采用深翻整地,容易把下层的盐碱土翻到地表,加之泡田和插秧时用水紧张,不能洗田,从而加重了土壤表层盐渍化发生。

1.3 稻田水利工程不配套。

近年来,随着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商品效益的提高,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但是多数水利工程不配套,只能灌不能排,井水种稻井少地多,只能灌溉“救命水”,导致稻田土壤次生盐渍化。

2.稻田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改良培肥

稻田由于长期的盐渍化,使土壤的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土壤腐殖质降低、团粒结构不良;土壤板结、容量增大、空隙度下降;土壤的通透性差、粘朽、冷浆。表1是08年肇源县水稻种植村三站镇宏生村、宏伟村土壤调查结果。

2.1施沙压碱,改善土壤结构。

施沙压碱是改良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施沙压碱能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地温防止盐分上升,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进而提高单产,故有“沙压碱、赛金板”之称。施沙压碱的实验结果(表2)表明:掺沙改良后,能够调节土壤砂粘比例,降低容重;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增加速效养分,提高土壤肥力;施沙压碱能够控制土壤盐渍化,降低盐分的含量,提高土壤温度,增强通透性,便于管理。

肇源县沙源丰富,就地就近,拉沙压碱切实可行,但应注意以下问题:沙量一般以每亩20-30立方米为宜,沙量过大,土壤质地太松,容易漏肥漏水;压沙应与翻、耙地相结合,使沙充分混合,才能发挥作用;沙源选择,粗沙比细沙好、黄沙比煤灰好、黑沙比黄沙好;最好采取综合治理,比单独压沙好,尤其压沙与挖沟排水相结合。

2.2 增施农肥,培肥土壤。

增施粪肥是恢复地力、培肥土壤的根本措施,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盐碱地每亩施入优质农家肥2.5立方米,能够使土壤疏松、通性增强、提高蓄水保墒的能力,能够提高地温、促进微生物活动、为土壤提供氮、磷、钾、钙、镁、铁等元素。

2.3 加强工程建设,科学规划田块,以水洗盐。

按照“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科学规划田块,做到地面平坦,排灌自如,寸水不露泥。如三站镇宏伟村排水渠间距100 m,沟深1.0m,沟宽1.5m,条田宽度50m。实践证明洗盐洗碱效果最好。

泡田洗碱是降低土壤含盐量简单易行的办法。即在秋翻地块插秧前3-5天结合水整地采取大水漫灌,水层保持2-3寸,插秧前将水排出可带走大量盐分。实践证明0-30cm耕层泡前土壤含盐量为0.065%,冲洗后含盐量为0.048%,脱盐量0.017%。盐碱地种稻对田面要求十分严格,田面高低不平,受水不均,容易导致田间水溶盐由高处流向低处,造成低处积盐,而高处因为水分蒸发,地下盐分随水而升高,水去盐存造成返盐。因此田面不平会直接影响泡田洗碱和换水洗碱的效果。

2.4 改革耕作栽培制度

2.4.1 因土耕作。

由于肇源县的土壤类型较多,表土是肥沃的黑钙土或草甸土的厚度不一样,因此在耕作上应因土耕作。对黑土层厚的田地实行秋深翻,加深耕作熟化层,增强土壤通透性,使土壤“四项”协调一致,促进作物早熟,增加产量;对于黑土层仅有20—25cm的稻田,应采取秋旋耕与春插秧前水耙耢相结合的耕作方法,充分利用肥沃的表土层,达到稳产的目的。

2.4.2 改进育苗方法,培育壮苗。

在水稻育苗上,采取“三改”育苗,即改本田低床育苗为客土高床育苗;改本田育苗为旱田大棚育苗;改分散育苗为工厂化统一育苗,有利于提高秧苗的长势。

2.4.3 分期施氮。

原生艺术与次生艺术 第4篇

1《荷马史诗》的启示

《荷马史诗》的创作和发展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荷马这个人是不是存在?《荷马史诗》最初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和传播的?这些似乎是永远无法准确回答的话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 《荷马史诗》最初不是以书面的形式存在的。

20世纪, 学者米尔曼帕利指出, 荷马史诗的每一种特征都是口头创作的产物, 是其精简原则强制作用的产物, 而不是我们看到的书面产物。虽然荷马作为诗人掌握的词语丰富多样, 足以满足编织故事时韵律的需要, 但是荷马史诗中词语的妥帖被他的崇拜者夸大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他们不会文字, 史诗靠着“师傅带徒弟”式的传承下来, 韵律美的内在驱动下, 表达都是灵活多样的。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口语和文字的对立关系千百年来都没有浮出水面?这让人想起了柏拉图, 他用文字构筑了整个他为之奋斗的哲学思想, 但它同时对文字保留意见, 他认为文字机械的、以没有人情味的方式加工了知识, 不回应问题, 损害了记忆。在口语化的、没有文字侵染的、特定时空下的荷马史诗是原生的口头表演艺术,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的、多国文字转译的、多种媒体方式表现的《荷马史诗》则是次生的艺术。二者的不同, 长期以来被我们忽视。原生口语艺术有着自己的表演方式、特定规则, 有着不同于文字艺术的特有的美学特征。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定义:毫无文字或者印刷术侵染的文化称之为“原生口语文化”, 其“原生性”和如今大众传媒时代下、高科技文化中的“次生口语文化”相对。如今, 支撑次生文化的是电视、电影、广播等电子设备, 其生存和运转本质上都依赖于文字和印刷术。所以, 如果我们现在说到口语艺术, 就不能无意识地用书面文字作参照。口语不仅仅是一个思维信号, 他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代表了特定的文化和语境, 在口语民族里, 语词具有强大的力量, 甚至包括了生活和情感的全部。

2 原生艺术的特征

对于原生艺术的考察。我们更多考虑的是特定文化中的语境, 比如对于侗族大歌和唐山乐亭大鼓的研究, 我们要去领会本地元交流的框架和规则, 探索当地人支配自我会话和交流的潜在规则。尊重文化的差异, 才可以真正从情感和文化两个层面上理解歌唱者或说书人的理解。

原生艺术至少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 原生艺术是保守的、传统的。在原生口语文化里, 如果观念化的知识不用口传的方式重复的话, 很快就会消亡。所以没有文字的民族或地区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反复地吟诵或者是操练他们的口头文化。这就需要确立高度传统或保守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会抑制迅速的创新, 在原生艺术上也是如此, 艺术风格靠千百年来的漫长演进, 渐渐的沉淀而成, 基本上不会出现风格和形态的剧烈变化。但次生艺术恰恰有把创新当做一种追求的特质。但是保守和传统并不是意味着原生艺术没有创意, 原生艺术的创新是一种渐渐的时代演变, 他没有把创新当做追求的目标, 而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在老老实实的传承过程中, 实现内容或风格上的潜在变化。

第二, 原生艺术是贴近人生世界的。传媒时代下的次生艺术是虚拟空间建构的结果, 所以次生艺术和实际的生活经验往往拉开了距离, 但是原生文化没有这样的范畴, 在它的艺术表达中更贴近人生世界, 能够使陌生的客观世界变成一个人们熟悉的, 人际互动的世界, 次生艺术某种程度上抹杀了天性。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侗族大歌, 事事都有歌, 时时都有歌, 也许当地人不把他当做艺术,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化表达的就是此时此地人的情感, 它不是舞台表演, 而是真正的生活中的日常呈现, 这是个摸得着、看得见的人生世界。

第三, 原生艺术是“冗长”的、“粗鄙”的。因为原生艺术是即时的、易逝的, 所以我们不可能像看小说一样, 脑子开个小差, 读不懂眼前的文字, 往前翻两页就可以再现这个语境。比如唐山乐亭大鼓在田间地头表演, 如果没有听懂再想回去听, 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书人为了让村民都能听清楚就尽量的把话语说的“冗长”, 适当的加进调节疲惫的笑话段子, 保证大家都可以跟得, 为了保证自己的观点被大家接受, 会反复的在话语中强调。另一方面, 原生艺术在内容上会显得质朴或粗鄙, 这也是由于其贴近人生世界所决定的, 最简单的例子, 龙船调是劳动号子, 最能表现其原初风貌的是更加粗犷甚至嘶声力竭的声音, 但是我们如果把它放在电视上或舞台上表演, 传播环境变了, 唱腔为了适应大众文化的口味, 肯定就柔和了许多。

第四, 原生艺术是移情的、参与式的, 而不是疏离的。就原生艺术本身而言, 学习或认知的意思是贴近认识对象, 达到与其共鸣和产生认同的境界, 是“与之共处”的语境状态, 而次生艺术把人和认识对象开来, 并由此确定客观性的条件, 使人和对象拉开了距离。在乐亭大鼓的演出里, 叙事人、听众、和故事是三位一体的, 说书人也许会在讲述水浒英雄人物的时候, 突然指着一位农民说:“那武松与你差不多一般高, 长的比你漂亮”。不仅可以自由“跳进跳出”, 而且掌控者氛围和节奏。如果说书人看到听众显得疲倦, 就再讲两个和故事毫不相干的笑话, 重新提起听众的精神。如果大家的精神浸透始终饱满, 笑话部分就可以省略, 说书人自己的发挥也可以更加的自如, 和听众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直进行着的。如果我们买一盘乐亭大鼓的VCD在家里欣赏, 就完全感受不到彼此的变化和互动, 那只是单向的、疏离的、生硬的传播。

2 原生艺术对大众文化的启示

提到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的关系, 就不得不说到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关系。由于我们长期抹杀了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的区别, 也让我们对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差异视而不见。在媒体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 是非常有必要区分二者的特性, 这对于了解我们自身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简单地用次生艺术对应大众文化, 原生艺术对应民间文化, 可以看出, 大众文化和次生艺术的位置是非常的暧昧的, 我们没有静态的概念来定义它, 它似乎把若干混淆不清乃至于彼此抵触的含义塞进了一个大熔炉, 它可能会将一些真象的探索引导入理论的死胡同。大众艺术中的类型多是次生艺术, 一般是指那些被很多人广泛喜爱的文化, 这是个量化的概念。另一种认为, 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文化, 这是个剩余的范畴, 关系到“品味”的问题。这两个定义使我们普遍接受, 却是最要不得的。

这让人想起来03年二人转演员在央视小品大赛中被叫停的事件。我们也可以看到, 演出环境的不同, 媒介的不同, 导致了形态上的不同。二人转在田间地头表演色情话题还可以叫二人转, 在央视小品大赛上讲色情笑话, 那就是媚俗文化, 就不是民间艺术, 同时也违背了大众艺术的规则。

看来一个艺术形态是大众艺术还是民间艺术真的不是由多少人喜欢, 有多少品味决定的。对于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 次生艺术和原生艺术的本质区别, 至少有两点是值得思考的。

第一是去语境化, 语境是语言得以存在和产生意义的基础, 我们在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强调语境的重要性, 是因为语言能力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对语境的理解, 所谓原生艺术, 就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的语境下进行的艺术表演。脱离了艺术表达的特定时空和语境, 文化形态就会发生变化。大众文化和次生艺术就是一种去语境化的过程。

第二是话语权, 大众文化永远逃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在话语权的争夺中进行着意识形态的媒介建构。而且文化有单方面塑造社会的功能, 所以大众文化的一开始就牵扯到意识形态的问题。比如在春晚里面的侗族大歌, 它存在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过它唱的是什么, 如果再说他是单纯的原生艺术或原生态唱法已经不能说明问题了。

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孰好孰坏?一味偏向于某一极好像都不对, 差异的存在才是最大的意义。在《口头文化和艺术》中作者瓦尔特–翁说到:口头文化偏向社群的和外向的, 书面文化是内省的。卡罗瑟斯也说过:口语文化把精神分裂症的行为外化, 书面文化把这种行为内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文字是从口语中浮现出来的, 同时又永远、必然地扎根在口语文化之上”, 文字控制人的意识之后, 口语文化就不复存在了, 但只有文字才能让人的意识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这同样也适用在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上。原生艺术呼吁着次生艺术的产生, 使原生艺术的外向化在另一个美学层次上取向内省, 同时次生文化永远的根植于原生艺术之中。相对应的, 大众文化的繁荣永远离不开民间文化的传播。

摘要: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的比较, 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或故意回避, 二者不加以区分也直接导致了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混为一谈, 区别和比较是有意义的。原生艺术和次生艺术的区别不仅表现在语境的在场与否, 也表现在内容形态的差异, 这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背后真正的推手和动因。二者的比较对于我们创作和欣赏艺术, 和在艺术中得到文化和情感的自觉都有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原生艺术,次生艺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

参考文献

[1]约翰.斯道雷[英], 常江译, 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7月第一版

[2]井口淳子[日], 林琦译, 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M],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

[3]瓦尔特.翁[美], 何道宽译,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4]奥斯汀.哈灵顿[美], 周计武周雪粤译, 艺术与社会理论[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3月第一版

[5]理查德.鲍曼[美], 杨利慧译, 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 广西师范大学, 2008年10月第一版

[6]杨晓, 侗族大歌[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5月第一版

盯紧吸烟的“次生灾害” 第5篇

尽管吸烟之害己成老生常谈,被称为百病之源,但人们的警惕性依然集中在主动吸烟上。主动吸烟又称“一手烟”,如果喻为“原生灾害”,那么它所衍生出来的“二手烟”与“三手烟”就应该称为“次生灾害了”。知道吗?与“原生灾害”相比较,吸烟的“次生灾害”毫不逊色,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确地认识并防范刻不容缓。

次生灾害之“二手烟”

“二手烟”又称被动吸烟,指的是不吸烟的人生活在吸烟者所造就的烟气环境中,每天被迫吸入烟气15分钟,以上。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二手烟”导致每年60多万非吸烟者死亡,其中近4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16万多人死于下呼吸道感染,6万多人死于哮喘,2万多人死于肺癌;女性和儿童是最大的受害群体,全球40%的儿童、35%的女性暴露于“二手烟”中。与烟害有关的死亡人数中,近一半(47%)为女性,近28%为5岁以下的孩子。在我国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二手烟”受害者达到7.4亿,比2007年(5.4亿)增加了整整两个亿,可谓触目惊心。

“二手烟”包括吸烟者吐出的主流烟雾,以及从纸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的侧流烟,包含40多种与癌症有关的有毒物质,其中不少在侧流烟中的释放率高于主流烟雾,且可能与室内常见的致癌物——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危害被动吸烟者的健康。

不难明白,“二手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完全继承了“一手烟”的诸多有害物,而且含量更高,如一氧化碳含量高出4倍,焦油和烟碱高出2倍,苯丙芘高出3倍,氨高出45倍,亚硝胺高出50倍。尤为糟糕的是,“二手烟”还多了烟草中原本没有的高温分解产物——生物碱,包括哈尔满和去甲哈尔满等,已被美国环保署和国际癌症研究署确定为A类致癌物质。有研究资料为证:丈夫吸烟者,其妻子得肺癌的几率比常人高出6倍之多。

“二手烟”的分布地点:71%的受害者在家里,33%在公共场所,25%在工作地点。显然,家已成为防范“二手烟”的主要防区。防害举措有:

1丈夫戒烟。

2室内放些能净化“二手烟”的植物:吊兰、芦荟、仙人掌、平安树等。

3办公室经常开窗换气,或安装空气净化机,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也可采用点蜡烛(消除烟味)、点香(驱赶烟灰尘)、喷洒花露水(减轻烟味损害)等小招数。

4少去或不去有烟雾的公共场所,尤其不要带孩子去凑热闹。非去不可时,不妨戴上口罩,并尽量缩短停留时间。

5购自物、就餐等选择无烟超市或餐厅。

6补充维生素,如维生素C、B2、E及β-胡萝卜素等。其中,维生素C尤其值得称道,美国科学家发现,维生素C能有效地防范或降低“二手烟”所带来的健康危害。故调整食谱,增加蔬菜与水果在餐桌上的比例大有必要,如绿叶蔬菜、番茄、柑橘、猕猴桃、胡萝卜、葱蒜等。在缺乏蔬菜、水果的季节,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C药片,每天500毫克足矣。

7喝绿茶。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丰富,绿茶尤多,在正常情况下,茶叶中维生素C的浸出率可以达到80%左右,茶汤中的维生素C在90X2的温度下也很少被破坏,故多喝茶有助于减少烟害。

8勤上运动场,多做散步、慢跑、体操、跳绳、游泳、舞蹈等有氧运动,提升免疫系统的实力,进而抵抗烟害。

次生灾害之“三手烟”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吧:走进某些饭店或KTV包间、棋牌室、麻将室等通风不太好的地方,就会被一股浓浓的烟草余味所困扰,甚至会感到头晕、恶心或流泪。你会感觉奇怪:室内并无吸烟人,何来的难闻烟草味呢?原来,烟草燃烧时所产生的烟雾中,有害物短时间内是难以消散的,即便是香烟熄灭后仍然如此。这种有害物是什么呢?三手烟!

三年前,美国波士顿的专家在“烟草与婴幼儿健康”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三手烟”的概念,指的就是这种有害物——吸烟之后残留在房间墙壁、家具、衣物等表面上的大量粒子与气体,包括氢氰酸、丁烷、甲苯、砷、铅、一氧化碳、钋210等有毒成分,以及十多种高度致癌的化合物。

一看这些恐怖的有害物名称,“三手烟”危害之大就不言而喻,可以说毫不逊于“一手烟”与“二手烟”。细究下去,“三手烟”还有“一二手烟”更难对付的特色:一是很顽固,清除难度大,即使在吸烟时开窗或开风扇也不能完全清除掉。研究人员曾做了一个试验,选择一辆行驶一年多的小轿车,司机烟龄20多年,座椅、仪表盘和车顶上烟熏后泛黄的痕迹隐约可见,车内能闻到浓浓的烟味,分别用高速通风(打开四扇车窗,以时速60公里行驶)、熏醋去味、炭包去味、空气清新剂、车载负离子发生器、汽车“桑拿”(用药水和蒸汽给汽车做全身清洗)等方法,在15分钟内进行清除,结果除汽车“桑拿”法外,全都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就“桑拿”法而言,虽然去掉了车内的烟味,但车子一开动烟味又出现了,原来是驾驶者平时抽烟不开窗,空调又打在内循环上,导致烟味进入空调系统而沉积下来,

“桑拿”法也无能为力。二是生命力长,可存在几天、几周甚至数月之久,举个例子,一些家长为保护孩子主动到室外及其它地方吸烟,但研究表明,无论你在何处吸烟,烟雾中的有害颗粒物都将吸附在你的头发、皮肤、衣服、地毯、沙发和汽车座套上,并随你回到室内后而蔓延到各处,对妻子儿女构成威胁。三是主要残留在日常用品表面,与其他致癌物质结合的机会增多,进而形成更强大的致癌物。如尼古丁残留物就容易与空气中一种最常见的污染物亚硝酸发生反应,形成致癌性极强的亚硝胺。媒体报道,大连一名两岁男孩患上肺癌,成为我国已知年龄最小的癌症患者,“三手烟”害(特别是亚硝胺)难逃罪责。

与成人比较,婴幼儿尤其是只会爬行的小宝宝,主要是利用触觉和味觉来探索世界,乐于在地毯、沙发上爬行玩耍,两只湿乎乎的小手抓到什么都往嘴里塞,或者接受吸烟父母的拥抱或怀抱,最容易接触烟草污染物,因而成为“三手烟”的最大受害者。科学家的测试胜于雄辩:父母在身边吸烟的婴儿,体内的尼古丁含量较不吸烟家庭同龄儿高50倍;即使父母在室外吸烟,婴儿体内的尼古丁含量也比不吸烟家庭同龄儿高7倍。

“三手烟”潜入孩子体内,稚嫩的呼吸系统首当其冲,引发感冒、哮喘甚至肺癌。同时,神经、循环等系统亦“在劫难逃”,烟雾中的铅、砷等重金属毒物可导致神经中毒,一些孩子阅读能力差、内分泌失调、体格发育迟缓,追问病史常会牵涉到家中至少有一个吞云吐雾的“瘾君子”,前车之鉴不可忘怀哦。防害举措除了参考防止“二手烟”的办法外,尚可从以下细节着手:

1家有“瘾君子”,有孩子后最好更换家具、地毯甚至墙纸,将积累在环境中的“三手烟”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如无条件更新,须勤擦家具及地板,并经常开窗通风换气。

2丈夫若一时难于戒烟,可到室外吸烟,吸烟后要洗手、洗脸、换衣服后再回室内,或抱孩子或逗孩子玩。吸烟的喂奶母亲最好用奶瓶中的牛奶而不是母乳来喂养宝宝,因为烟草的有害物会渗入母乳中,让吸奶的婴儿受害。

3吸烟者身上的衣服、皮肤和头发上均有“三手烟”残留,故在社交场合应与其保持一定距离,如果与之密切接触,势必会成为“三手烟”的受害者。

4洗浴用肥皂。夏秋季节气温高,^体容易出汗,汗水会提高皮肤的吸附能力,一旦遭遇“三手烟”,其中的丁烷、甲苯等就容易附着在皮肤表面,然后钻进毛孔危害健康。所以要勤洗浴,并使用肥皂而不是沐浴液净身,因为沐浴液无法彻底清除“三手烟”残留物。

5巧用茶叶。茶叶的吸附能力相当强,不但可以吸收烟草的味道,还能够吸附空气中、家具上、电器上和家里各个私秘角落的“三手烟”。做法是:将喝剩的茶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晾干以后放在透气性好的棉布袋中,放在室内各个角落吸附有害物质;另一部分用来浸湿抹布,擦拭家具和各种用品。至于毛巾和衣服上的“兰手烟”,不妨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来仔细清洗。

6处理好烟灰缸。一般家中茶几上都放有烟灰缸,家庭聚会或招待客人后,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往往成为“三手烟”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你介绍两招:一是将喝剩的茶渣晒干,捏取少许放置在烟灰缸内;二是放入橘子皮,可帮助去除烟味。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第6篇

1 植物次生性物质

植物受到有害生物侵害时, 不能像动物那样通过改变生活场所、主动反击等方式趋利避害。因此, 植物在进化过程中, 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能力, 其中包括利用次生代谢物质提高适应能力、竞争能力、抗病性等。次生物质是植物新陈代谢的中间产物或副产品, 是通过次生代谢途径产生的物质, 这些物质与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没有直接的关系, 其代谢常因物种而不同, 其种类主要有4种:酚类、类萜、含氮化合物和其他次生物质 (如香豆素等) [1]。

2 植物次生性物质对昆虫的作用

2.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有防御功能

2.1.1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有驱避或者阻碍其产卵的作用。

生物碱、类黄酮和萜内脂这些次生物质具有抗拒昆虫取食的作用[2], 植物体内一旦含有这些物质, 能够避免昆虫取食。例如:与马铃薯亲缘较近的茄属植物不易受马铃薯甲虫危害, 是因为其含有植物次生物质番茄碱, 可以避免作物遭受马铃薯甲虫的危害[3]。防治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时, 可以用一种从黄杜鹃花中提取的化合物四环二萜[4]。胡椒树叶挥发物对家蝇 (Musca domestica) 有驱避和阻碍取食作用, 在顺-孟-2-烯-1-醇和反-胡椒脑2种有效成分中, 后者驱避活性最强[5]。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对昆虫也有驱避作用, 如菜豆遭受二点叶螨 (Tetranychusurticae Koch) 严重危害时释放的挥发物, 能导致同种前来取食的二点叶螨产生逃避行为[6]。

2.1.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有毒杀作用。

植物体内的很多次生性物质已经被研究、利用, 用以防治害虫。有毒杀作用的次生物质主要有生物碱 (如番茄苷、尼古丁等) 、除虫菊酯类、鱼藤酮类。此外, 能够杀死昆虫的常见次生物质还有一些生氰物质、多糖、特异氨基酸、皂苷、不饱和异干基酰胺类[2]。如:吡啶生物碱 (pyridine alkaloids) 类物质烟碱对昆虫具有神经毒性;广食性昆虫 (Philosamia ricini) 幼虫取食吡咯生物碱PAs后, 生长缓慢, 化蛹时即死亡[7]。

2.1.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生长、生殖及存活的抑制作用。

植物除了产生毒性物质来减少或阻止昆虫的取食, 还会产生非毒性物质, 通过降低营养等减少昆虫取食。人们已从多种裸子植物中分离出40多种具昆虫蜕皮素活性的物质, 还从北美冷杉、罗勒等植物中分离出昆虫保幼激素活性物质。昆虫取食这些植物的同时摄入相应的激素活性物质, 会影响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导致不育或死亡[3]。华蟹甲草植物次生物质Z, Z, Z-9, 12, 15-十八碳三烯酸和Z, Z-9, 12-十八碳二烯酸, 可引起家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发生紊乱, 对家蝇总糖量含量也有一定影响[7]。

2.2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的引诱作用

昆虫在寻找寄主植物过程中,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可作为诱导植食性昆虫寻找食物、产卵场所的信号物质。如小麦的花、叶可以引诱棉铃虫, 是因为其含有挥发性的次生物质。自然生长的胡萝卜花对棉铃虫有很强的吸引力[8]。玉米苗的二氯甲烷粗提物中发现6-甲氧基-2-苯并恶唑啉酮 (MBOA) 对玉米根叶甲幼虫有刺激作用, 是具有引诱作用的最重要成分。南瓜属花的挥发物4-甲氧基肉桂醛是玉米根叶甲 (diabrotica virgifera) 的专性引诱剂[5]。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对害虫也有吸引作用, 如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危害马铃薯产生的挥发物对马铃薯甲虫 (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 具明显的引诱作用[9]。

2.3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信息素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昆虫对性信息素的反应增强。如美洲棉铃虫 (Helicoverpa zea) 和苹果小蠹蛾 (Cydia pomonella) 性信息素诱芯中含有其寄主挥发物中的顺-3-己烯乙酸酯, 雄性对其表现出单纯性诱剂更为强烈的趋性, 诱捕雄虫量显著增加[10]。

2.4 虫害诱导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

在受到昆虫攻击后植物体内挥发性次生物, 数量增加。金甲豆被棉叶螨 (Tetranychus sp.) 取食后, 其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对捕食的智利小植绥螨 (Phytoseiulus persimilis) 有引诱作用[11]。木虱 (pyricola sp.) 为害花椒树 (Zanthoxylum bungeanum) 后, 其枝叶增加了对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 的引诱作用[12]。梨树被木虱 (Pyricola) 危害后, 释放的单萜和酚类对花蝽科捕食者有引诱作用[5]。被果园秋尺蛾 (Opeophtoa brumata) 危害的奥里根白栎 (Quercus garryana) 对寄蝇 (Cyzenis albicans) 有强烈的引诱作用, 莰醇是其有效成分[5]。

3 结语

综上所述, 植物次生物质有直接防御或间接防御昆虫的作用。植物体内的次生物质数量较多, 可以起到不同的作用, 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植物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的。功能各异的植物次生物质能够避免或减少昆虫采食, 使植物存活和发展。在实践中, 一些生物农药主要成分为烟碱、苦参碱、鱼藤酮、苦皮藤素等, 已用来防治害虫, 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毒芹、狼毒大戟、北乌头等植物茎叶的丙酮提取物有毒, 能够杀死食叶害虫杨扇舟蛾、舞毒蛾、黄褐天幕毛虫等。这些利用植物次生物质制成的杀虫剂, 其优点为防治效果好、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廉等。将诱导的植物挥发物应用到田间防治上, 目前还只是尝试应用。利用植物挥发物的吸引与排斥作用, 提取植物挥发物, 或者人工合成, 或者由转基因植物释放, 将是这一领域的突破进展。因此, 可以充分发掘更多的自然资源, 开发和使用植物性杀虫剂, 减少化学农药在环境中的投人和污染, 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以天然产物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 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摘要:阐述了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的防御功能、对昆虫寄主选择的引诱作用、对昆虫信息素的影响以及对植食性昆虫天敌的引诱作用, 以为植物次生物质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植物次生物质,昆虫,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天芳.植物次生物质对植物生存的重要作用[J].生物学杂志, 2003, 20 (5) :60-61.

[2]覃伟权, 彭正强, 刘济宁.植物次生物质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 2002, 22 (6) :62-68.

[3]徐丽艳, 纪明山.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类型及其对植物自身的作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 (9) :52-54.

[4]叶水英, 王小琴.植物次生物质与植物保护[J].生物学教学, 2006, 31 (9) :67-68.

[5]严善春, 张丹丹, 迟德富.植物挥发性物质对昆虫作用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 (2) :310-313.

[6]莫圣书, 赵冬香, 陈青.植物挥发物与昆虫行为关系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 2006, 26 (6) :84-89.

[7]郑卫青, 王宗德, 邓水生, 等.植物次生物质及其防御昆虫的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07, 13 (3) :161-164.

[8]张文辉, 刘光杰.植物抗虫性次生物质的研究概况[J].植物学通报, 2003, 20 (5) :522-530.

[9]BOLTER C J, DICKE M, VAN LOON J J A, et al.A ttraction of coloradopotato beetle to herbivore-damaged plants during herbivory and after itstermination[J].Chem Ecol, 1997, 23 (4) :1003-1023.

[10]王香平, 张丽, 钟伏付.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信息素作用效果的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49 (5) , 1213-1216.

[11]DICKE M, VAN BEEK T A, POSTHMUS M A, 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s kairomone that affects acarine predator-prey interations, involvement of host plant in its production[J].Chem Ecol, 1990, 16 (2) :381-396.

警惕房地产调控引发“次生灾害” 第7篇

首先, 那些后来大规模投资进入房地产开发的实体企业, 可能难以延续房地产开发。高价购买了土地而未来得及开发, 因房价地价 (或预期) 下降, 难以原价卖出土地。如果降价卖出土地, 意味着直接亏损, 如果继续开发, 可能因难以销售或卖价不高而造成亏损。如果那些高价购买的土地既不开发又不能卖出, 就可能造成违反土地政策的土地闲置囤积, 超过政策规定的时间则可能面临被无偿收回或被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等罚款的风险。

其次, 由于房地产业关联于50多个产业, 当房地产市场步入深度调整后, 诸多实体产业中各大产业必然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那些之前认为房价只会上涨不会下跌、房地产将持续火暴的实体企业, 可能会做出不理性的关联决策, 面临将此前依据房地产热将持续而做出的决策进行痛苦调整的难题。而事实上, 一旦企业将一些重大决策进行调整, 必将牵涉到资金计划、产业布局、资源采购、人力资本布局等诸多方面, 对企业的影响很可能不小。

第三, 尽管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降温, 但由于房地产泡沫过大, 需要一个过程才能确保、巩固调控效果, 因此, 房地产调控无疑还将深化, 金融调控便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房地产金融调控, 客观上会影响到整个金融政策, 从而影响到实体企业资金面。

第四, 2008年, 政府为确保经济增长应对金融危机而大量投放货币、大规模发放贷款, 已经开始出现后遗症。目前, 虽然今年上调了3次存款准备金率, 但市场流动性过剩, 房地产及大宗商品等资产泡沫继续膨胀, 通货膨胀的压力日益增大, 加大了央行收紧金融政策的可能性。基于整个宏观经济调控需要, 央行很有可能采取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人为限制放贷或缩小贷款总规模等多种手段, 继续回收过剩的流动性, 紧缩银根。甚至, 还可能通过使用汇率工具, 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 打击通货膨胀、房地产等资产泡沫。一旦央行紧缩银根, 一些企业的资金面将趋于紧张, 尤其那些此前将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开发、尤其那些高价购买土地被套的企业, 则可能面临资金贫血的威胁。

第五, 此前, 市场一直在预期央行早就应当加息以打击通货膨胀和房地产等资产泡沫, 但央行可能在考虑目前尚未定局的人民币被迫升值、通过低利率支撑出口企业和刺激消费等因素, 因而, 尽管今年已经上调了3次存款准备金率, 持续回笼大量过剩的市场流动性, 但央行在加息上迟疑不决, 一直没有加息。不过, 为了深化房地产调控, 尤其是打击通货膨胀、资产泡沫, 央行迟早会加息。严峻的房地产形势, 更加大了加息的可能性。一旦央行加息, 则意味着信贷等企业借贷资金成本上升, 必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那些此前将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开发、尤其那些高价购买土地被套的实体企业而言, 则意味着将为此前投资 (购买土地或购买房屋) 增加持有的资金成本。

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研究 第8篇

常绿阔叶林资源的急剧减少和人工林的针叶化, 给森林的多功能、多效益带来了很大的弊端, 另外, 次生阔叶林在遭受到长期的掠夺性破坏后, 所形成的次生林管理较为粗放, 基本上没有采取经营措施, 任其自然演替。这些次生演替常常为逆向演替, 退化为灌木草丛群落, 特别是一些珍贵树种难以恢复[2]。在生产力方面, 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营措施, 次生阔叶林生长缓慢, 轮伐期需要很长时间, 生产潜力无法充分地发挥出来, 因此生产力很低[3,4]。鉴于此, 开展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试验, 试图诱导林分顺向演替, 提高林分质量和次生林的生产力, 保护和恢复明溪县的常绿阔叶林, 保持生态平衡, 对于发展山区多种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明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 属武夷山的东南侧延伸支脉, 地处东经116°47′~117°35′, 北纬26°8′~26°39′。东邻沙县、三元和梅列区, 西接清流、宁化县, 南与永安县接壤, 北与将乐、建宁、秦宁县交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水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5.5~18.4℃, 极端最高气温39.2℃, 极端最低气温-10.9℃, 全年日照时数1761.1 h, 无霜期227~229 d, 年平均霜日36 d, 年平均降雨量1600~2000 mm;最高降雨量2 287.5 mm, 最少降雨量1310.1 mm;年降雨天数130~150 d。

1.2 试验设计

1.2.1 不同采育更新措施试验。

共设4个处理, 分别为:迹地天然下种更新 (A1) , 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 (A2) , 疏林地补植成林 (A3) , 留母树择伐更新 (A4) 。共设标准地32块, 每块标准地面积为20 m20 m。同一区组力求在海拔、坡向、坡度和土壤肥力等达到相对一致。重复3次以上, 随机区组排列。

1.2.2 不同林分密度试验。

设4个密度处理, 分别为:2250株/hm2 (B1) 、3000株/hm2 (B2) 、3750株/hm2 (B3) ;以不调整密度作对照 (CK1)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1.2.3 不同经营措施试验。

设3个处理, 分别为:更新后每年抚育除草2次, 直到林分郁蔽 (C1) ;更新后第4年进行1次垦复深翻, 深度20~30 cm, 结合深翻施碳铵和过磷酸钙各1200 kg/hm2 (C2) ;以不除草、不垦复深翻、不施肥作对照 (CK2) 。3个处理的立地条件基本相似。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1.3 试验方法

根据明溪县现有阔叶林采伐更新情况, 不同采育更新措施试验于2006年在胡坊、沙溪、夏阳等乡镇进行, 分别调查阔叶树、针叶树及毛竹的株数及其所占的比例。不同林分密度和不同经营措施试验中, 各处理均在留母树择伐更新的采育更新措施下进行的, 在标准地内, 分别使用围径尺测量每木胸径, 每逢5株测量1株树高, 并对平均树高和胸径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育更新方式对林分树种组成的影响

由表1可知, 不同的采育更新方式, 林分树种组成存在差异, 林分质量也不同。处理A1阔叶树种占68.2%, 针叶树种占31.1%, 针阔比例大约2∶1。无论是阔叶树种还是针叶树种均以阳性树种为主, 这与林分采伐后林地裸露、阳光充足等有关, 阔叶树中枫香、木荷、拟赤杨、粟等阳性树种的种子, 在松软的采伐迹地上容易生根发芽, 恢复成林。马尾松等树种的种子具翅, 在风力作用下, 飞播迁入, 在光照充足时迅速生长。这类林分尚不稳定, 抗逆性也较弱。对于这类林分, 通常根据树种的组成、林龄、密度, 采取人为干预, 留稀去密, 淘汰非目的树种, 加强抚育管理, 促进成林成材。

处理A2毛竹占绝对优势, 达到88.8%, 显然这是人为干扰的结果。处理A3、处理A4中阔叶树种分别占80.7%、96.5%, 针叶树种仅分别占19.3%、3.5%, 阔叶树种所占比例与处理A1相比明显提高, 且阔叶树种中耐荫或较耐荫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较多。这与人工补植树种与保留的母树有目的地选择阔叶树种有关, 也与疏林地生态环境有关。

2.2 不同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 留母树择伐更新采育更新方式中保留不同的密度其生长状况不同。密度调整5年后, 保留的更新树种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B3>处理B2=处理B1>CK1。处理B1、处理B2、处理B3与CK1相比, 树高增长量分别提高了50.0%、61.1%、77.8%;保留的更新树种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B2>处理B1>处理B3>CK1。处理B1、处理B2、处理B3与CK1相比胸径增长量分别提高了50.0%、62.5%和31.3%。由此表明, 保留密度以3000~3750株/hm2比较适宜。

2.3 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由表3可知, 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经营措施5年后, 各处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从大到小均表现为处理C2>处理C1>CK2。处理C2与CK2比, 树高、胸径平均增长量分别增加96.3%、180%;处理C1与CK2相比, 树高、胸径平均增长量分别增加51.9%、125.0%;表明较集约经营能够促进林木生长, 在次生阔叶林改造中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提高林分生产力, 是有效的经营措施。

3 结论与讨论

次生阔叶林培育改造技术研究结果表明, 迹地天然下种更新、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等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是有效的保护和发展阔叶树种的有效方式, 是森林恢复更新与繁衍的一个自我选择、自我形成的特定环境条件下, 自然结合与自行完善的群落结构。4种阔叶林采育更新方式, 各地可因地制宜, 积极推广, 保护、恢复、发展阔叶林,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不同的采育更新方式, 其林分树种组成存在差别。采伐迹地天然下种更新, 阔叶树种占68.2%, 针叶树种占31.1%, 针阔比例大约为2∶1。无论是阔叶树种还是针叶树种, 均以阳性树种为主。迹地散生竹垦复更新林分, 毛竹占绝对优势, 显然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中阔叶树种分别占80.7%和96.5%, 针叶树种仅占19.3%和3.5%, 阔叶树种所占比例与迹地天然下种更新方式比明显提高, 且阔叶树种中耐荫或较耐荫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种较多。从保护和发展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角度出发, 采用疏林地补植成林和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比较合理有效[5,6]。毛竹是优良的经济竹, 经营效益高。笔者认为在原有毛竹分布的地方, 可以留养毛竹, 逐步调整为以毛竹为单优群落的竹林, 该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同时, 建议在竹林中适当保留树冠中等、具改良土壤肥力的珍贵阔叶树种, 不仅有利于毛竹生长, 而且可以提高林分的生态功能[7,8]。

在次生阔叶林改造中, 采取必要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可产生积极的作用。不同林分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留母树择伐更新方式中, 保留的更新树种树高从大到小依次为:3750株/hm2>3000株/hm2=2250株/hm2>密度未调整。保留密度2250株/hm2、3000株/hm2、3750株/hm2较不调整密度的树高分别提高了50.0%、61.1%、77.8%;保留的更新树种胸径从大到小依次为:3000株/hm2>2250株/hm2>3750株/hm2>密度未调整。保留密度2250株/hm2、3000株/hm2、3750株/hm2较不调整密度高度的胸径分别提高了50.0%、62.5%、31.3%。因此, 保留密度3000~3750株/hm2比较适宜。适时地调整林分密度能够促进次生阔叶林的生长。这是因为不调整密度的林分, 由于密度较大, 林分郁蔽后营养空间不够, 林木相互竞争剧烈, 导致了林木生长孱弱、纤细, 进而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密度调整后, 保留林木的光照条件得到了改善, 冠幅增加了, 单株光合面积相应提高, 促进了林木的生长。说明进行密度调整是次生阔叶林改造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不同经营措施对林木生长量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在次生阔叶林改造中采取较集约经营能够提高林分生产力, 是有效的经营措施[9,10]。

参考文献

[1]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2]盛炜彤.森林环境持续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153.

[3]兰林江.德兴市改造天然残次林恢复常绿阔叶林经验[J].江西林业科技, 1991 (4) :21-22.

[4]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编辑委员会.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4.

[5]卢刚, 沈爱华, 张健, 等.浙南次生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 2010, 30 (1) :36-40.

[6]周美玉.龙泉市次生阔叶林培育和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3) :238-239.

[7]朱相雄, 陈高新.遂昌县阔叶林经营存在的问题及保护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257, 260.

[8]刘玉红.次生阔叶林培育和保护对策[J].民营科技, 2011 (6) :67.

[9]彭彪.次生阔叶林定向培育试验及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4) :78-81.

天然次生林改造红松的方法 第9篇

1 改造方法

1.1 林冠下造林

适用于郁闭度在0.3度下, 林木分布大体均匀的疏林地。但在阴湿的立地条件应引栽云、冷杉。

1.2 全面改造或块状改造

全面改造适用于密度很低并且林木无利用价值的林分;或灌丛林;以及遭受严重火灾、病虫害的残破林分。进行全面改造要注意水土保持, 以地垫平坦或植被恢复快的地方为宜。否则可考虑采用块状改造。

全面改造要求最大面积不10公顷。块状改造以面积较小为宜, 最小可至直径8米, 面积小能够提高造林保存率。

1.3 带状改造

这种方法生产上应用较普遍, 即将林分作带状伐开, 在带状空地造林。一般情况下保留带较窄、采伐带较宽, 伐带宽度以5~6米为宜。

带的方向一般有顺山带、斜山带和横山带。可根据水土保持、小气候、光照等因素选择。红松对光的需求, 造林头两年生长与光照关系不大, 幼年可适应侧方庇荫, 但以充足的光照为最佳。因顺山带较便于作业, 一般坡度小于15可选择顺山带。

1.4 局部改造

局部改造也叫群团状改造, 适用于主要树种符合要求, 但分布不匀 (平均郁闭度0.5以下) 的林分。主要措施是在林间空地造林。

1.5 综合改造

应用于特别杂乱的林分, 即林木的大小不一、好坏不等、高矮不齐、疏密不匀、年龄相差悬殊的异龄复层林。具体措施是对林分进行强度疏伐 (采育择伐) , 保留目的树种优良中、小径木, 然后在林冠下或林中空地造林。

2 改造时间

在更新的前一年秋天开始整地。要求在长100宽100深25厘米或1508025厘米的植生地上, 先铲去草皮, 搂去地被物, 打碎土块, 全面细致整地。对于个别低湿地块, 可以用筑高台的整地方法, 栽植红皮云杉为宜。

3 改造密度

在新皆伐迹地上, 为了做到栽红松引进阔叶树 (红松纯林不利于后期生长) , 每公顷均匀的配置800~1000个植生组, 植生组中栽红松5株 (10010025厘米) 或6株 (1508025厘米) 。

在尚未达到天然更新标准的皆伐迹地, 鉴于天然阔叶幼苗、幼树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灌丛较多的特点, 植生组配置的数量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但最少每公顷也要配置400个植生组。

对于块状改造、带状改造、局部改造的植生组配置密度与全面改造的新皆伐迹地上相同。综合改造视具体情况每公顷不规则的配置300~700个植生组。林冠下造林每公顷不规则的配置300~500个, 郁闭度0.3或0.3以下可栽红松, 郁闭度0.4~0.5栽云杉为宜。

4 改造后抚育

红松造林当年进行两次除草和扩穴培土。但经过除草以后, 使草本植物更有机会入侵, 其生长更加旺盛, 草根盘结度更大, 所以其余几年可以全部改为割草抚育, 每年一次。林冠下造林连割3年。带状改造及全面改造等由于受光较多, 使红松幼树生迅速。随着时间的延长, 采伐地上杂草侵入, 草根盘结度增强, 会使后2年生长迅速变缓。因此带状皆伐林墙内更新红松虽然是一种好形式, 但是必须加强管理, 连同其它林地裸露地段造林, 割草抚育都应延长2年。另外对植生组间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要同人工更新的幼树采取一样的抚育措施, 有时伐根荫出枝条结合抚育也要砍去。

初植幼林抚育结束后, 要每隔5~7年进行一次透光抚育。清除影响植生组红松幼树和主要天然更新幼树生长起来的灌丛、亚乔和阔乔 (也叫除伐) 。或对于林冠下造林, 上层林冠郁闭达0.6时需要在1或2年内全部 (以2年为最好) 清除上层木 (也叫解放伐) 。植生组内红松栽植后15~20年, 经过自然选择, 高和径向生长分化都比较明显, 这时可以在植生组内间伐。伐时可视每个植生组幼树生育情况和植生组之间天然幼树的生态关系, 保留红松幼树2~3株, 其中一株为优势株, 选为最终的培育对象。其余1~2株作为亚优势株, 起到辅助木或后备优势株的作用。把影响优势株和亚优势株生长发育的劣势株砍掉。以后5~10年再间伐一次, 使80%以上植生组中都能有1棵或最多有2棵优势株, 确保形成稳定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摘要:次生林一部分树种经济价值不高, 林相参差不齐, 须及时改造, 以促进林木生长。红松是我省中东部天然次生林改造的首选优良树种之一。本文总结了天然次生林改造红松的方法。

关键词:次生林,改造,红松,促进林木生长

参考文献

[1]不同庇荫的光照特点及结红松苗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培育技术 第10篇

朱溪镇是仙居县主要山区乡镇,拥有林业用地1.7万hm2,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形成达0.7万hm2次生常绿阔叶林的幼龄林,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1.18%。根据朱溪镇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生产现状,针对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规律,对常绿阔叶林实施人工抚育,使其尽快恢复,满足大径级、特大径级的用材要求,使当地的次生常绿阔叶林能够快速生长且能够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生产出较优质的木材,以便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次生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培育技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借鉴[1,2]。

1 林分调查

全面调查规划作业区的林地植被情况,包括乔木层树种的种类、数量、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干形、病虫害及树冠层密集长度、乔木树种频度、乔木层总覆盖度,以及林下乔木树种幼树、幼苗的数量和频度和灌木层树种种类、数量、总覆盖度,林间空地和灌木林地段无乔木树种幼树、幼苗的范围面积。综合调查结果,绘制出规划作业区的树种分布现状图[2]。

2 作业设计

常绿阔叶林应视作商品林(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廉有特性进行培育设计,使之达到较佳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首先以经济效益为前提,抚育一些生长速度快、材质优、经济效益高、销路广的树种。对没有继续培育意义的霸王树和灌木进行伐除。常绿阔叶幼龄内保留珍贵稀有的针叶树种和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松、杉树种。无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灌木林地和林间空地进行补植造林设计。

3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培育

3.1 间伐抚育

按作业设计提供的资料,首先做好保留木和伐除的标识,保留木和伐除木的标识应有明显区别,一般保留木采用“环形圆”标识,伐除木采用“”标识。间伐抚育一般宜在秋冬季节进行。首先对一桩多株的萌蘖丛做好选育工作,保留一株生长旺盛、个体高大、干形通直、无病害的萌蘖条,其余全部伐除。对保留木做好修枝工作,修枝高度不超过全树高的1/2。对影响保留木生长的杂草和灌木,使其能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对于灌木丛中的常绿阔叶幼树,清除其外围的杂灌和藤蔓,保证幼树有较充足的光照和雨露。适当伐除过密处部分细弱木,伐除影响阔叶树生长的霸王树。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间伐抚育可形成异龄复层林,使森林稳定性达到较好状态。

3.2 补植造林

林间空地和无乔木树种的灌木林地,采用块状清理植被,清理植被规格:100 cm100 cm,块状整地规格:60 cm60 cm20 cm,造林穴规格:40 cm40 cm30 cm,捡除穴内石块草根。选用地带性典型代表树种:木荷、甜槠、苦槠、红楠、华东楠、枫香、深山含笑等,苗木规格1级苗以上。补植造林后3年内年块状松土除草1次,扶正幼树,刈除藤蔓、高草类杂草,促使幼树正常稳定生长。以后封山育林任其自然生长。

3.3 幼林间伐抚育

经过6~7年的封育,间伐抚育后的幼龄林开始进入中龄林。当郁闭度超过0.8以上,即林分自然稀疏开始形成时应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伐除细弱木、病虫木、劣等木和过密处部分中等木。保留优势木群落,只在群落外围适当伐除部分中等木,同时做好保留木的修枝工作,修枝高度不超过全树高1/2。伐除影响保留木生长的灌木杂草,这也给林下阔叶幼树幼苗做了1次抚育。此时间伐做到留大、保优、去劣,同时适当顾及林木分布均匀。间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林冠的第一层面不能有较大的破损。

4 择伐利用

当群落中有10%以上的林木个体胸径>40 cm时,即可以进行择伐利用,并及时清除采伐的剩余物,防止幼林和幼苗受到挤压,影响其正常生长。为幼树、幼苗的生长留有一定的空间,清除周边的杂草和灌木。无幼树、幼苗地段要及时做好补植工作[1]。对保留木做好定向培育,适当修枝,刈除有害灌木杂草。伐除影响保留木生长的劣等木、细弱木,使之成为下一轮的择伐利用对象。运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实现生物多样性,改变生活型组成类型和结构的复杂性,使之处于较稳定的自然状态,充分发挥多功能、高效益,以满足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5 结语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是较普遍存在的一种林相,具有多物种,其中有一些物种是人工造林不易的,通过间伐抚育可促成常绿阔叶林的恢复。间伐抚育所保留的树种经人为选择,达到用材林和生态公益林兼有的林种,既是用材林又是生态公益林。

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实则是一种异龄林,通过间伐抚育和林间空地、无乔木树种灌木林地的补植造林,加快了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进程,充分发挥一林多功能的作用,尤其是复层式林冠结构的形成使之处于较稳定的自然状态,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当常绿阔叶林有10%以上的林木个体胸径达40 cm以上时进行择伐利用,可节约造林费用30%以上,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加25%以上,既可以维持森林系统的稳定,又可以减少成本,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3,4,5,6,7,8,9]。

参考文献

[1]王坚娅,吴道圣,罗培宏.常绿阔叶幼龄林的目标培育[J].浙江林业,2006(2):30-31.

[2]王坚娅,吴道圣,罗培宏,等.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的目标培育[J].林业实用技术,2005(4):14-15.

[3]蒋为民,吴道圣,张光星,等.沿海防护林营造林设计探讨[J].林业实用技术,2008(8):14-15.

[4]朱学贤,蔡忠付.丘陵山区火烧迹地营造林设计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1):243-244.

[5]方振华,徐杰其.枫香人工林设计探讨[J].绿色科技,2011(5):80-82.

[6]周秀琴,蒋为民,吴道圣.毛红椿造林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14-15.

[7]吴道圣,蒋为民,吴继伟,等.几种速生型落叶阔叶树混交造林技术初探[J].安徽林业科技,2008(1):23-25.

[8]叶清,钟子龙.不同迹地的营造林技术[J].中国林业,2009(14):46.

次生次生盐渍化

次生次生盐渍化(精选10篇)次生次生盐渍化 第1篇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 临沭县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土壤次生盐...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