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精选12篇)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1篇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产业集群创造着世界绝大部分的财富,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尤其现代高技术产业群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并非每个企业都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技术创新,绝大部分企业是通过技术创新扩散形成社会生产力而提高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来说,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创新成果在整个经济系统中扩散实现的,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成功并不仅仅依靠技术的深度和创新的先进性,更大程度上还要依据技术创新的扩散程度来判断。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下,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扩散所引起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其它区域内无法相比的,其扩散程度关系到技术创新能否带来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程度,关系到国家经济竞争增强程度。笔者主要以集群生命周期的视角来探析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
二、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
产业集群类似于自然界的生物,其本身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集群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奥地利经济学家蒂奇(Tichy,1998)借鉴佛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将集群的生命周期划分成诞生期(the initial phase),生长期(the growth phase),成熟期(the maturity phase),衰退期(the petrify phase)四个阶段。蒂奇在此基础上,并分析了产业集群衰退的成因,在成熟阶段到衰退阶段,由于“过度竞争”,企业创新速度平缓,整体竞争力上升空间不大,企业对市场反应能力下降,集群内源动力趋于衰退,集群竞争优势逐渐削减(Tichy,1998)。阿霍坎加斯(P.AhoRages)等人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向、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波特(Porter,1998)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诞生、发展和衰亡,并分析了集群解体的原因以及集群的生命周期与集群竞争力的关系。他指出,集群产生后就处于动态演化之中,可能因为外部威胁(如技术间断、消费者需求变化等)以及内部僵化(由于过度合并、卡特尔、群体思维抑制创新等)而失去竞争力。池仁勇教授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英国的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把企业集群的发展分为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许庆明教授提出产业集群的发展存在生命周期,经历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并认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总要经历这四个阶段,但是不同的产业集群存续周期的长短是有较大差别。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得到不同研究结论。Garofoli从整体角度来研究产业集群,根据意大利的经验研究将集群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区域生产专业化阶段、地区生产系统化阶段和区域系统化阶段。塞格列和迪尼(Giovana and Dini,1999)从投资项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业网络化发展的5个不同阶段,即以少数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来组织和推动中小企业网络形成的阶段、形成战略计划阶段、联合发展阶段、选择战略性项目进行实施的阶段和标志群完全成熟的自主管理阶段。Ahokangas和 R?s?nen(1999)以生命逐步演变进化的角度,提出一个将区域集群的发展过程分为起源和出现、增长和趋同、成熟和调整三个阶段的演化模型。
三、产业集群各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扩散,在产业集群演变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特征和规律不同,所产生扩散的影响和效果也不同。在对集群生命周期研究的基础上,把产业集群的演变进程分为形成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以及蜕变阶段五个阶段,下面以时间为维度,对产业集群环境下的技术创新扩散进行研究,分析集群五个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特征等。
(一)产业集群形成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新技术投入运用处于初期,掌握新技术的企业数量很少,企业通过自身学习引进集群外部知识,依靠自身科研能力,向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或率先使用全新工艺,完成自身产品的商业化。由于技术创新的利润驱使,善于发现市场机会的少量企业开始仿制成功企业的做法。但在这一阶段中,由于集群的溢出效应、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上集群内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经营业务量不大,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企业间专业化分工不明显,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慢,扩散效益也是有限的,集群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领先创新企业的新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上,而此时由技术创新所能带来较高企业利润的动力不是很明显。在形成阶段的中后期,集群内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加,集群形态开始初步浮现,此时逐步形成轴辐式产业结构,核心产业开始启动并增长迅速,成为活跃的产业,而扩散得到的技术逐渐成为集群的共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力表现对技术创新的渴望,逐渐地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但由于受自身因素的限制,从而逐渐加强技术创新扩散。
但在产业集群的整个形成阶段,创新环境不够理想,创新活动不是主要地位,企业间信任基础不稳固,有合作关系的新兴行业受到利益驱动时容易发生动摇。集群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未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特色,企业间相互学习和集群成本规模效应还未体现,缺乏集群内部信息交流。集群的形成阶段着重于一般技术的扩散,而对技术创新扩散不是很明显,此阶段的专利数较少就说明这一点。
(二)产业集群成长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中,企业数量急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集群集聚效应发挥了作用,使得集群核心产品销售增长率迅速增长,知名度逐渐提升,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扩散环境使大量企业迁入,更多企业参与技术合作,知识网络开始形成,知识溢出速度加快,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扩散获得了必要的创新技术,特别是技术实力不很强的中小企业更多地加入这一行列。
集群网络效应促使知识、技术扩散以及技术创新扩散的出现,促进了技术、管理制度等先进知识能力的应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不只拘泥于自身的技术创新,还利用集群网络环境进行技术创新扩散。跟随企业通过扩散获得知识、技术信息后,加以模仿并进一步开发,由此对扩散源的企业增加创新压力。而作为扩散源的企业不会停留在暂时的垄断利润状态,而会继续吸收外部知识,进行新一轮创新。众多的理论和经验表明,许多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经过了相当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增加或减少潜在采用者的数目,为创新本身带来足够的收益。在这个时期模仿创新企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同时单个企业强化对一项技术的利用和再开发,技术渗透速度最快,集群创新能力的扩张速度最为显著。
集群初步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扩散深度和广度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提高,集群创新网络得到了更大的增强。此时的集群专利数快速增加,远大于形成阶段的量。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在整个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最为明显。
(三)产业集群成熟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随着产业集群的成熟,集群内各类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企业间信息和资源得以迅速流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具有规模效应,形成了整体优势,集群的显性竞争力相当明显而且呈上升状态。此时的创新网络环境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增加,技术创新扩散不断增强。从集群结构上看,集群内的信息、交易、技术等辅助服务性网络体系逐渐完善,与核心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逐渐出现并得到较好发展,专业性协会组织作用明显,社会资本聚集并使区域金融业得到繁荣,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满足集群内进行技术创新扩散的需要。
集群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中心”引领集群创新,各企业利用知识溢出效应,分享创新资源,推动集群技术创新扩散和学习。此时的集群有大量渐进创新不断涌现出来,技术创新扩散沿着集群形成阶段的途径进行,通过扩散系统所获得的产品和工艺不断被更新。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大量渐进创新以及持续扩散的出现是技术创新集群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此阶段的创新产出所获得的专利数达到极值。
但随着集群进一步发展,集群创新活力逐渐失去,集群惰性逐渐增幅,企业间交互式学习能力逐渐下降,知识技术趋同,互补性消失,在成熟阶段的中后期,集群创新网络节点已经停止增长,集群逐渐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技术创新扩散的数量是不断增多的,但是其速度是逐渐下降的。
(四)产业集群衰退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在产业集群的衰退阶段,集群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原有的技术老化并开始淘汰,这放慢了创新扩散速度,降低集群创新能力。集群内企业数目减少,携带新信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新进入企业减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实力较弱的企业破产,实力较强的企业也纷纷裁员,有些企业开始迁出,整个区域形成了失业的浪潮。此时的集群在搜集、传递信息等方面的集群网络变小萎缩,整个集群逐步丧失学习和应变能力,无法获得必需的信息,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灵敏反应,集群内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不再那么热衷,集群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不断骤减,集群核心能力逐渐失去,市场优势丧失,集群技术创新资源枯竭,其扩散也随之不断退化至枯竭。缺少应变的内源力则标志着集群及其扩散的衰竭,表现为技术创新与扩散的专利数递减。
在产业集群的衰落过程中,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可用企业迁移来反映。部分企业因自身技术创新、产品更新能力较差,加上不能通过扩散得到新技术、新工艺而被淘汰;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只能通过企业迁移、改变区位,来摆脱集群所缺乏的创新扩散环境,求得企业发展;而部分承受不起巨大转换成本的企业只能凭着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原创地任其发展。
(五)产业集群蜕变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分析
集群由于自身发展或受外界环境的限制,产业出现了衰退现象后,要采取能够激发集群产生活力和创新动力的措施,使得整个集群进行蜕变。进行蜕变的集群通过增强集群的组织学习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扩散的途径,不断从集群内外汲取新的知识技能和信息,进行转化、升华和创新,从而延长集群生命周期。集群内在的创新能力便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集群的创新因素再一次的发展,集群核心竞争力也得到了升级,保持了在创新过程中很不易被其它集群所模仿的核心竞争力,集群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得本集群的企业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来保持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保持集群可持续发展。进行蜕变的集群,由于吸收了外界新的技术、方法、甚至思想,保持了自身创新优势,又创造了一个新的能够激发集群健康运行的集群网络环境,此时的创新成果专利数总体缓慢呈现上升的趋势。
四、产业集群各阶段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分析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总结集群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技术创新扩散特征(见表1)。在整个集群演变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对集群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系统分析可得图1。
通过分析,集群对外部环境的依赖随着集群发展而不同,开始比较依赖集群所在的环境,随着集群创新的增多,通过技术创新扩散系统而能得到的技术创新也会增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会随着集群发展而增强。通过集群创新,集群出现了新事物,并非集群原本所有的,对集群的依赖自然会减少,特别在集群成长阶段,集群发展会要求更多创新出现、存在,而创新达到集群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峰时,此时的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也达到了集群的最高峰。此时集群对环境依赖达到最低点,但此后集群发展依赖集群内已有的创新事物,会在原来集群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活动、发展,这样对集群的依赖自然会随着集群的发展而增多,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会减少;由于革新创新已经出现,以后的创新被束缚在这些已经革新创新的范围内进行创新,是对这些出现革新创新的修补与发展,创新产出会越来越少,技术创新扩散能力随集群的衰退而到达低谷。当集群进入成熟阶段后期以及衰退阶段时,由于集群的发展受到限制、停滞不前,甚至集群经济倒退,集群需要新的血液来补充能量,集群进行蜕变。蜕变的集群获得了新生,集群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群创新扩散能力也不断增强,由于集群的蜕变需要打破许多集群现有不合理的体制和技术等,甚至推翻,不再像蜕变之间对集群那么依赖外部环境,又由于有许多可创新之处,通过集群的网络系统使得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不断增强,这样不断增强集群整体的竞争力,保持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五、案例:以中关村高新产业集群为例①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关村内先后建立了科海、京海、四通等高科技企业,现在中关村已成为较有名气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地。至1988年以来,科技园技工贸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49%、48.98%。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在1991年之前为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在1992年之后,集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关村大多企业把核心技术研发机构放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多把市场部门放在外地,通过物流和销售网络掌握全国市场,像北大方正的生产厂在东莞,联想集团的市场部门设在惠阳,浪潮集团仍把市场部门放在济南等。企业通过中关村集群网络的技术创新扩散得到信息,这种外部效益非常显著。
纵观中关村的发展,许多企业之所以集聚在中关村,就是因为中关村有众多的研究院所和高校,其科研研究成果存在溢出效应,通过扩散网络得到需要的技术创新,特别是中关村有大量的具有中国最高级水平的科研院所,研究出国内顶尖的科研成果,成为园区公司坚强的技术创新后盾,一旦这些技术被一家公司拥有和应用后,其他企业通过各种扩散网络途径也间接得到,促进集群内信息扩散和融合,创造更为有价值的商品和信息。中关村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在中关村区域创新扩散网络中,企业及其员工之间进行频繁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非常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传播、运用和创造。中关村区域的企业及其员工以多种方式广泛地分享种种见解和经验,这种分享超出了直接工作的环境,从而涉及朋友、同学、曾经的同事、偶然结识的人,信息快速地在相互之间传播。中关村这种人员的流动促进了技术信息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扩散,使得类似共性技术创造更多的价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产业集群演变过程中,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在各阶段有不同表现与作用,不同阶段扩散动力强度是不同的,主要取决于采用技术创新的经济收益。形成阶段的扩散不是很明显,缺乏扩散环境;在利益驱动下企业跟进模仿,成长阶段的扩散速度最为明显,扩散渗透最强;成熟阶段的扩散数量最大,出现持续扩散现象;由于企业自身的依赖性和惰性,衰退阶段的扩散能力不断衰竭,扩散几乎停止;衰退阶段的扩散逐渐复苏,速度慢慢增大。同时,笔者从技术创新扩散能力与对外界依赖环境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扩散与环境的内在运行机理:随着依赖程度逐渐变小而变大,反之依然。而这些对于我国产业集群地良性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摘要:技术创新扩散在产业集群整个演变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技术创新扩散程度如何,关系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了解集群各阶段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和特征等进行探讨,以时间为维度揭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的内涵与规律。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技术创新扩散,演变
参考文献
[1]G.Tichy(1998).Clusters:Less Dispensable andMore Risky than Ever 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Pion Limited,207 Brondesbury Park,London NW2 SJM.
[2]G.Tichy(1997).Are Today、Clusters the ProblemAreas of Tomorrow?.in Competence Clusters Ed.MSteiner(Leyam,Graz).
[3]Michael T.Morrissey,Sergio Almonacid(2005).Rethinking technology transfer.Journal of FoodEngineering.(67):135-145.
[4]zeng J.T.C,Grover V,Guttler W(2002).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s:general diffusion pat-terns and its relationships to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Engineering Management,IEEE Transactionson.49(1):13-27.
[5]Damian Miller,Elizabeth Garnsey(2000).Entre-preneurs and technology diffusion:How diffusionresearch can benefit from a greater understandingof entrepreneurship.Technology in Society.(22):445-465.
[6]P.A.Geroski(2000).Model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Research Policy.(29):603-625.
[7]Edward J,Feser(2001).Introduction to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regional industry cluster analysis.Department of City&Regional Planning,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8]Jay Mitra(2003).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dusters.Final dissemination Workshop,University of Lu-ton,United Kingdom.
[9]许庆明,盛其红,黄晖.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37-40.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第2篇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作者:石晓烽 孙龙建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文章对产业集群的论述进行了简单总结,从知识溢出、风险投资集中和低交易费用等三方面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效应进行分析,探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在源泉,并提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4
长风联盟: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旗帜 第3篇
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
成立时间:
2005年4月14日
首批成员:
22家
目前成员:
57家(截至到2008年3月)
联盟宗旨:
发展自主软件产业,提升自主平台软件产品市场份额,支撑保障中国信息化建设。
2005年,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倡导组织下,由北京的一批骨干软件企业发起成立了长风开放标准平台软件联盟(简称:长风联盟),当时只有22家成员。长风联盟坚持“联合是力量,标准是纽带”的方针,经过3年发展,健康高速成长,截至到2008年3月,联盟成员已发展到57家。联盟企业的软件产品年收入达170亿元,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市场化能力最强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软件产业集群。
在长风联盟成立3周年前夕,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促进中心副主任、长风联盟秘书长肖澜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到目前,长风联盟已经发展为政府支持、业界公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和主导联盟。”肖澜表示,长风联盟的工作主线是“技术提升、应用示范、品牌推广、市场拓展”4个方面,“目前联盟取得的成绩已经远远超出成立时的预想,已经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目前的任务是,要把长风联盟打造成一个中国软件产业的整体品牌,形成一个软件产业集群创新的核心力量,建立中国软件产业的旗舰。”
技术提升重在标准制定
谈到集群创新时,肖澜说:“集群创新是长风联盟在技术创新方面的突出特色。集群创新的关键在于把各层平台产品和应用软件有机串连起来,通过开放标准和定制优化形成整体解决方案的独特技术竞争优势,依靠创新集群对抗单个国外平台软件的既有优势。”
肖澜介绍,经过近3年的发展,长风联盟已经从初期的粗放协作(基于产品的市场协作与项目协作)发展为集约协作(基于技术与标准的产业升级与发展协作)。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长风联盟将标准战略作为联盟成员合作的纽带和提高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手段,在中国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的情况下通过产业联合的方式为壮大自主软件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年4月,长风联盟已正式加入OASI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同时长风联盟还成为OASIS的中国代表处,在中国不仅成为OASIS的成员企业,而且更代表这一国际标准组织开展工作。目前,长风联盟一方面结合国家标准化战略规划,形成完整的“长风联盟开放标准发展战略”,同时加强与OASIS等国际标准组织的互动,获得了国际主流的接纳;另一方面,联盟借鉴国际标准组织的TF(技术论坛)工作机制,由联盟内企业自发组织7个技术工作组,联合研发软件接口方案,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已经提出若干国产基础软件应用解决方案,成为标准化推动自主创新的典范。同时在长风联盟的支持和推动下,2006年,其企业会员之一的北京书生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获得OASIS的认可,并成为国际标准。
应用示范助力国产软件
几年来,长风联盟已经成为北京市信息技术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工作的主要工作平台,秉承“开放、协同”的理念,长风联盟以开放的心态聚集吸引了大批中国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型企业加盟,并广泛联合科研院所与技术专家资源,构建了开放式、集群化的联盟式运作机制与环境。长风联盟中的大部分平台软件企业与集成商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技术确认向市场合作、方案合作的成熟期进展,并以严谨规范、利益共享的市场行为方式进行。
肖澜表示,长风联盟立足软件产业发展大局,遴选出联盟集成商中的10个具有典型应用意义且适于推广普及的关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为各行业客户提供性价比高、适应性强、国情适应、行业特征明显的全国产化的典型方案,更客观科学地体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业的综合能力。
在龙头集成商的带动下,长风联盟平台软件产品已经开始应用到除电子政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如军事、卫生、邮政、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集成商已经开始在项目中尝试推介国产软件,长风联盟从2005年1月~2006年10月之间实施的项目中,直接带动基础平台软件销售额超过2600万元。
在长风联盟示范项目的影响下,国产平台软件已开始进入大用户、大数据、业务复杂的核心应用项目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肖澜表示,长风联盟旨在通过“技术协作—市场合作—资本合作”,促成企业深度合作和整合,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应用示范中心等形式建立国产基础软件产品协同研发和示范体系,完善以国产基础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产业链。
通过产业链整合,联盟里的软件企业寻求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据统计,在长风联盟品牌的带动下,2006年联盟仅21个成员企业就实现销售额97.2亿元,较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近7.8亿元,其中平台厂商增加销售额6900余万元。另据初步统计,2007年长风联盟成员企业实现销售额122亿多元,较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5亿元。
品牌推广取得显著成效
提起长风联盟的知名度,肖澜颇为自信地说:“联盟经过近3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走上了一条健康成长的路,联盟成员数量猛增,成员企业占据了中国平台软件和电子政务市场1/4的市场份额,成员涵盖了企业、用户、第三方机构和政府部门。长风联盟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界的骨干力量。今天,北京软件产业依托长风联盟,在全面推进软件向服务转型,推动以开放源代码和开放标准为主导的开放创新模式,促进SOA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实践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某些技术标准研究上已经进入国际主流阵营。”
长风联盟在业内的影响日益增强,这得益于该联盟对自身品牌的经营。近年来,长风联盟频频在国际软件盛会上高调亮相。先后组织和承办了2005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论坛、2006长风联盟(电子政务)SOA技术应用大会,并主办“北京2007开放标准国际大会”等大型活动。长风联盟还组团参加旧金山“OASIS Symposium 2006”国际标准大会,并在会上发言;组团参加伦敦“第三届标准采用论坛”,并在会上作主题演讲;参加并在OASIS技术标准大会上做了6个报告演讲。
为了扩大长风联盟的影响力,2007年,该联盟冠名的“2007长风杯信息北京10大应用创新成果”受到业内广泛关注。其中长风联盟成员申报的4项成果获奖,显示了长风联盟在信息服务业促进和创新成果应用方面的重要作用。
市场拓展旨在做大“蛋糕”
长风联盟为成员之间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广阔的舞台,尤其为联盟中的基础平台软件厂商提供了现实的市场拓展的机遇,使平台软件在联盟集成商中找到了知音,对平台软件的市场化发展打下了新的基础。联盟中的大部分平台软件企业与集成商之间的伙伴合作已经度过了磨合期,一些重点伙伴之间的合作也开始了实质性的操作。
肖澜介绍,长风联盟把集成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机制,把国产软件的销售做好。长风联盟作为一个品牌,对所有成员的市场拓展都是有帮助的。此外,还能依靠大家的力量从OASIS这样的标准组织获得资源,学到技术,提升标准化能力,最后进军国际标准。这单靠集成商和软件厂商其中任何一家都是做不了的,但是在联盟内可以通过合作一起来实现。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4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升级,线性回归,需求,劳动密集型
1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基本概况
温州打火机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先后经历了内部恶性竞争、反倾销指控、CR法案的发难,屡陷困厄又起死回生[1]。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国际国内需求的拉动下,2011年拥有打火机生产企业700余家,年产值20亿元。温州生产的打火机以金属外壳为主,年产量达8.5亿只,凭借其质量、价格、多品种的优势,分别以95%和70%的市场份额占据了国内和国际金属外壳打火机的市场[2]。温州打火机出口量占总量的80%[3]。由此可以看出国际需求相对于国内需求对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升级产生更大推动作用。1999年到2012年温州打火机企业开始直接出口。表1是近几年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出口总值、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合计的数据资料。
资料来源:出口值数据来源于《温州海关统计》,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网
2 需求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分析
2.1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需求与专利的关系分析
由于温州打火机出口量占其打火机总产量的80%,所以国际市场是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主要市场[4]。表2是根据表1对1999年至2007年的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各项专利与出口总值数据运用SPSS软件做的相关分析。之所以没选取2007年以后的数据,是因为欧盟CR(即儿童安全)法案2007年3月11日起正式实施[5]。 2010年12月27日,又遭遇日本打火机CR法规正式实施,这使温州打火机出口不稳定[6]。经过企业四年的研发努力温州打火机企业于2011年6月获取日本CR通行证。
从表2中可以看出,打火机出口值与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分别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实用新型又与发明专利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与外观设计分别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由于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出口值与实用新型的相关性最显著,用SPSS软件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出口值与实用新型的系数表3。
表3给出了包括常数项在内的所有系数的T检验结果,可见实用新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由表3可知,回归方程为年产量见式(1):
E=0.886S-5.623E-17 (1)
式(1)中:E出口值(亿美元);S实用新型(项)。
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得知,1999至2007年出口值年平均增长率7.75%,专利总数年平均增长率17.09%。专利总数年平均增长率除以出口值年平均增长率等于2.205,说明出口值平均每增加一单位,将会带来2.205个单位的专利的增长。
1990至1998年温州打火机主要通过挂靠出口、外贸代理等间接出口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在兴起初期就跳过了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国内市场,直接走进国际市场[7]。为了能够清晰地看到间接出口下需求对技术升级的影响,对1990至1998年温州打火机出口值和各项专利数据运用SPSS软件做的相关分析,得到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打火机出口值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分别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两者又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而发明专利与其余各项都没有呈现显著相关,这是因为1990至1998年间除了1993年有一项发明专利外,其余各年都没有发明专利。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为了更清晰地看到需求与实用新型的关系,对出口值与实用新型两者进行线性回归。表5给出了包括常数项在内的所有系数的T检验结果,可见实用新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由表3可知,回归方程为年产量见式(1):
E=0.779S+0.066 (2)
式(2)中:E出口值(亿美元);W实用新型(项)。
1991年至1998年出口值年平均增长率45.83%,专利总数年平均增长率73.53%。专利总数年平均增长率除以出口值年平均增长率等于1.620,说明出口值平均每增加一单位,将会带来1.620个单位的专利的增长。
通过与1999年至2007年的数据对比可以得知,近几年出口增长率和专利增长率不如1999年之前增长的快,但是出口值、各项专利在原来的基础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发明专利,出口对技术的升级带动作用更大。
2.2 实证结论
(1)需求量增加带动集群技术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质低价格的优势,国际需求量不断增加。需求量增加带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生产规模逐渐扩大。集群为了得到长久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着集群各方面的升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需求量增加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具有拉动作用。
(2)需求档次升级拉动集群技术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产品在出口时不断遭受技术壁垒,也就是国际市场对需求档次的升级。需求档次升级促进了技术升级,同时又创造了新的专利等[8]。从温州打火机集群发展过程看,比较明显的是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创新)、发明专利(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集群应把知识产权的创造作为一个重点任务来抓,在专利数量增长的同时注重专利质量的提高。集群企业应加强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产业之间的R&D合作,最大化产业集聚和R&D投入的知识溢出效应,推动集群技术升级。
(3)拓展市场要求管理升级。
不论是拓展国内市场,还是开发国际市场,都意味着管理范围扩大和管理能力增强,必然要求集群管理能力提高。如果没有集群整体管理能力的保障,就不可能完成技术升级,不可能把产品顺利地推向市场。尤其开发国际市场更要求集群的管理水平、生产能力、品牌培育和维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升级。
(4)开发国内外市场对创新提出升级要求。
由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要求产业集群相应地开发差异化的产品或全新产品,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因此集群企业应不断培育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档次,同时把握全球价值链的动态调整机会,以进入国际分工价值链的高端为目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升级创造条件。
基于上述观点,要想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的升级,产业集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将被动升级转化成主动升级,成为引领需求,制定规则的行业领航者。
3 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路径
3.1 集群生产工艺技术升级
通过生产工艺创新实现集群升级。集群生产工艺创新升级有助于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能够降低生产过程的工艺损失;通过改善工艺技术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如提高产品性能的精度、改善产品的运行经济性、增加使用的安全性等,增强集群产品的竞争优势。
3.2 集群生产设备升级
通过生产设备改造、更新实现集群升级。第一,通过提高集群生产设备的效率,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第二,改进生产设备的性能,减少运行消耗,如单机能源消耗、减少或杜绝跑冒滴漏等;第三,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四,在集群中加强循环经济建设,提高节能环保能力,创造社会效益。
3.3 加强集群创新管理
在进行产品创新升级的同时,应当配合实施集群的服务升级。如果集群的创新活动受到服务滞后的影响可能会阻碍集群的整体升级。另外,通过服务升级还能够有力地推动集群品牌的升级,集群的这种配套组合升级能够维系集群升级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集群还应当从行业协会、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加大管理的力度,重点是提升集群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群内企业的管理水平,在这两大领域大力提倡管理创新。通过管理创新配合和推动集群升级。
4 结论
需求是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升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该关键因素,配合其找到适合集群升级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可行的升级路径和具体对策。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技术升级不仅会促进集群本身更好更快地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国家产业竞争力起到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郑风田,胡明,赵淑芳.全球化竞争、行业协会治理与中小企业簇群成长——温州打火机产业簇群个案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1):78-85
[2]周一珉.温州打火机产业技术、品牌升级与产权制度创新[J].经济论坛,2008(15):31-33
[3]王俊,刘东.摆脱代工企业创新困境的社会网络论分析——基于温州打火机产业的案例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223):55-70
[4]殷青伟,翁磊.江苏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技术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8):36-39
[5]唐海燕,程新章.企业升级路径选择——以温州打火机企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06(12):113-116
[6]LIANG CHIH CHEN.The governance and evolution of loc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a cluster:the case ofTaiwan’s machine tool industry[J].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11(76):605-622
[7]徐晓蒙.国际化模式比较研究——基于温州鞋业、打火机行业的分析[J].经济师,2008(4):70-71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5篇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改进与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所谓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以虚拟手段为核心,以提高创新竞争力为目的,对资源尤其是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和调配的一种虚拟研发联盟组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内涵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产学研模式不可丢弃。产学研模式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所总结出的一个较好的发展模式。虽然在现实当中产学研合作很多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还常常出现不信任,但是企业与高校不能光搞短平快的合作,做完一个项目就“分手”,而应搭建起长效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2)高新技术产业集成化、国际化的趋势,要求组织有弹性,打破地域界限。这就给创新组织模式采用虚拟网络手段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事实上,目前已经呈现出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在科技、技术上的相互合作与交流。虚拟企业则通过联盟企业在空间上的分散化,加上企业功能的有效结合和共同作用,企业竞争优势分别在联盟内企业所在的地区得以充分发挥,而企业所获得的“虚拟规模经济”会在各个地区得到整体展现,从而得到巨大的外部经济效应。
(3)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主要是为了获得创新资源、共享技术信息、进行合作开发等等,企业依赖于区域创新系统获得创新效益。创新组织模式能够利用网络手段整合资源,尤其是科技资源。
(4)立足于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网络。由于采用虚拟手段构建创新组织模式,它是否能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否能发挥创新组织模式的功能,关键是是否拥有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网络,它们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有利运行的重要支持手段。
3.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构成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在原有模式基础上提升而来的,它的组织构成要素与现有模式的基本相同,但是各个要素在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功能、地位与原有模式是有所侧重。在新的形势下,组织结构也是围绕着创新组织模式的宗旨赋予其中各个要素不同的作用。
3.2.1 组织要素
(1)政府。政府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E最重要的一个推动力量,在目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政府在推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代替不了的。政府身兼数个职能,不仅在宏观系统中能制定政策,资源分配和调控,也能对微观主体企业起到引导作用。
(2)科技型企业。所谓科技型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科技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仅仅拥有各类科技资源,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技术知识创造、推动知识扩散的作用。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技术源往往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充当。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密切起来,并且他们充分看到了知识的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产学研成为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区域内存在的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创业服务中心等组织机构以及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资金,要想实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金融机构的鼎立相助是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
3.2.2 组织结构
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创新过程,更是一个组织过程,使各种单项和分散的相关技术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企业竞争优势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点,在“官产学研”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虚拟网络组织为核心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途径。它既可以与区域创新系统紧密结合,在区域创新环境的土壤中发挥本区域优势外,还能借助网络组织的力量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在不同的环境主体中,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组织结构是有所区别的。在微观主体企业中,创新组织模式更注重的是培育企业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纵观系统中,创新组织模式则注重于培育区域集群的创新机制以及区域创新网络中各个成员的协作关系;而在宏观层面上,创新组织模式更强调的是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3.2.3 组织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的主要功能是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学习为核心,形成区域创新网络,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向真正的创新型集群发展。
(1)政府的创新功能。政府是整个创新系统的中心。为了提高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水平,组建“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政府在其中不再需要监管一切事务,只需要在进行研发选题时,保证既有企业界的人士参加,又有学术界的人士参加,以确保所选课题有一定程度的市场导向。其次。整合研发资源,发展区域经济。另外,政府可以利用组建虚拟研发组织来调整产业结构,有目的地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2)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功能。企业是整个创新系统的重心。因为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是创新网络中最活跃的结点。企业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又是其内部管理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的主体。同时各个方面的信息只有经过企业的最终整合和利用,才能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在虚拟研发组织中,企业自己的研发力量是有限的,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身缺乏的关键资源;参与虚拟研发组织,不仅可以学习到合作伙伴的销售经验,还可以获得有关新产品市场的知识及其他有关资源。。
(3)技术源(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技术、知识的源泉是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基础,大学、科研机构就是承担这个责任的主体。大学的创新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从事科学研究、传播科学知识、参与成果转化、营造科学文化。科研机构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中介机构是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促进力量。中介机构的创新功能体现为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中的各个组织要素都各自发挥着创新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促进创新要追求一定地理空间内各种创新集群要素的“大而全”,我们追求的是1+1>2的整体最大效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组织模式是集大成者,是推进各种要素的建设和促进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4 启示与建议
(1)正确定位政府在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职能。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向营造良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方面来。一是要从注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转向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设上;二是要从主要依靠提供财税优惠吸引人才、技术、资金转向主要依靠提供良好的管理和服务上;三是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上。
(2)优化区域创新环境,为创新组织有效运行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鼓励科技创新和创业的政策文件,激活各种要素,使大学、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民间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涌动,造就良好的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大财政支持孵化器建设的力度,建设好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创新创业公共平台,包括创业服务、中试基地、投融资管理等平台,重点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这道屏障。第三,以政府引导、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科技创业投资资金和创业投资公司,不断完善支持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第四,研究官、产、学、研运作机制,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重点学科、中试基地和高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联合攻关,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实现高技术资源共享。
(3)加快知识创造与扩散,加强互信、合作的区域创新网络建设。首先应该重视政府与非政府部分的互动,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在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成员问的相互信任与合作至关重要。其次,建立良好的鼓励创新机制,包括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颁布支持创新的法律法规以及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最后应该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
(4)推动人才高地和资源洼地建设,开拓创新源头。加快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产业化人才,重点引进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的人才,引进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在一定领域内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的专门人才,吸引职业经理、风险投资家、银行投资家等一切对发展高技术企业不可或缺的人才,加大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操作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使高新区成为一片“人才高地”,成为吸引各种人才的“磁石”,而且成为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5)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互动共生机制。而共生就是中小企业为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以求生存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共生也是一种特殊的集群。由于规模小、资金不充足,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靠自身单独研发创新,难免有些势单力薄,此时选取与大学实验室的有效合作,将是高科技企业推动自身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大学在高科产业园区可以一身兼多职,既是技术创新的开发,又可为科技园区提供思想活跃、技术熟练的科技人员,同时也可成为企业成长的孵化器,并提供中介服务。企业之间及企业与大学和科技园区实验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的合作关系,既增加了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中介服务构的交流,又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竞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竞合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19世纪末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指出外部经济促使形成产业集群。20世纪80年代中国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产业集群,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中国制造”成功的“秘诀”在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一直是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竞争优势。谋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不断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企业创新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在更广的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稀缺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李志刚,汤书昆等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对集群内部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影响。实证发现企业所嵌入的网络密度、联系强度、互惠性、稳定性、居间性和资源丰富程度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正向影响。陈劲,邱嘉铭等实证研究技术学习通过影响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影响企业创新绩效。
现有文献表明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Bengtsson和Solvell研究了产业集群中结构竞争及氛围竞争促进公司创新绩效,而集群成员间的合作对创新具有显著影响。徐亮,张宗益等(2008)实证发现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对技术创新都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而合作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竞争通过合作的中介效应间接地促进创新绩效。
现有研究认为合作竞争战略对企业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对产集群的内部运行机制。特别是企业间的竞合关系研究并不深入,忽视了竞合对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魏江(200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持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企业要想成功的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寻求与技术创新模式相匹配的竞合战略,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微观作用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企业需要构建实施符合自身特点的竞合战略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否则就无法充分发挥其促进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的进行。竞合战略如何推动企业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的成功?这是企业在提升自身竞争力过程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术界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竞争合作理论的角度,研究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并试图回答两个问题:企业的竞合战略是如何影响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如何有效进行竞合战略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希望能够对竞合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企业进行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依据。
一、产业集群
Porter(1998)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内,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竞争性活动与互补性活动互相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所构成的网络。Morosini(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个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相互接近的社会人群和经济机构所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实体,共同处理具有经济联系的各项工作,分享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为市场提供出众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不仅仅只有企业组成,还包含了紧密结合的相关机构。
我国的学者也展开了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南开大学的曾忠禄(1997)认为产业群集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仇保兴借用威廉姆森的“中间组织”概念来解释集群现象,认为产业集群是克服市场失灵和内部组织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市场和科层之外的中间组织形态。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汪少华和汪佳蕾(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相互依赖性很强的、根植于社会网络以及隐含知识交流和社会文化的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包括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产业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
虽然理论界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学者们观点可以主要归纳为三点:第一,产业集群是一种制度安排和组织形式,其特点是空间的聚集性和产业的关联性,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由于地理上接近,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任何技术创新在集群内会很快得到扩散,有利于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第二,在产业集群中,除了企业外还存在大量的其他类型的组织机构,如管理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大学和研究机构等,这些机构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由于产业集群内大量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存在,以及相关辅助企业的集群,使集群内企业的关系呈现出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群内存在社会分工。通力合作,利用群内的知识、信息、品牌、渠道等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获得协同效应,同时企业如果想在集群内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理论发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认为,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引进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新技术):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的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傅家骥(1998)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更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魏江(2002)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持续性积累和间断性跃迁的过程。技术S曲线可用于描述技术创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基于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和程度的大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
突变式创新,就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投放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对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Tushman和Anderson(1986)将突变式创新定义为:一种关于产品/服务、市场以及技术的突破。它包括全新的产品,或者采用与原产品使用的技术根本不同的技术生产的产品。突变创新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创新。无论是内部开发还是外部产生。它改变了公司的技术过程(工艺),对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明显突破,突破性创新产品的出现往往改变市场规则和竞争态势,甚至导致整个产业重新洗牌。会“摧毁”一个旧产业(如真空管产业),创造一个新产业(如微电子产业),会创造新的行业、产品或者市场,彻底改变现有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突变创新通常并不是满足已经被意识到的需求,而
是创造出此前未被消费者意识到的需求。
渐进式创新,就是指是以企业现有技术、政策和惯例为基础,是对现有产品的小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创新。渐进式创新突出强调的是通过企业的工艺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累积增加了其附加值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累积效益。渐进式创新主要是针对现有的顾客市场,并通过依赖企业现有的基础得以开展。利用已有技术的潜能。渐进式产品创新可以通过改普生产工艺与优化生产过程而实现,例如减少失误、减少人力和原材料的浪费、节约能源动力等。创新涉及的变化是在现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上的变化,并且与现在的市场与顾客群的变化相联系,强化企业的生产和技术能力,同时能强化企业、顾客和市场的联结。渐近创新几乎是看不见的,其在某一时期内成果并不明显,通过持续的不断积累的局部或改良性创新。由量变导致质变,最终演变为显著的创新,对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积累性效益,可使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
尽管渐进式创新和突变式创新本质上是创新过程中新颖性的一个连续状态的两个极端而已,并不一定是明显区分的,由于突变式创新体现了新知识并且描述了与以往实践的明显的不同。因此具有高成本和高风险的特征。并且,渐进式创新一般要比突变创新明显的频繁。渐进创新鼓励状态稳定的变化,而突变创新强调根本性的变革。
三、竞合理论对产业集群内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1、竞合理论。竞合(Coopetition)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竞争和合作准则的重要思想或战略,最早是由美国Novell公司创始人Raymond Noorda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并由Brandenburger和Nalebuff首次将其引入管理研究领域。合作竞争是指,在市场中不是只有竞争或者只有合作,不是合作与竞争交替出现。而是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Lado、Boyd和Hanlon(1997)指出。合作竞争是把合作与竞争结合起来的一个过程和现象,获得竞争优势的范式。Luo(2005)在公司层面上把合作竞争定义为两个或多个竞争者之间同时存在的竞争与合作。总之。企业的合作、竞争作为一种理念、范式和动力机制。增强企业的优势。企业要将竞争和合作有机结合起来,以此实现企业的目标。
2、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突变式创新往往是为了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更多的是获取新资源、构建新能力。突变式创新的特点是创新程度高、复杂性高、成本高、风险高,需要企业投入的资源也较多。常常跨多个科技领域。企业需要组合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快速和持续的技术创新开发。因此,通过与外部组织的互动来获取新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成为创新的源泉,可以获得新型产品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突变式创新。保持技术领先,创造更强的竞争优势。企业广泛多元化的合作能够使企业获得大量外部知识和专业技能,发现现有机会和能力利用的新方法。快速获得对市场细微变化的识别,便于企业发现新产品技术的创意。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由于产业集群内部成员间的地理接近性和产业关联性,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关系,企业集群内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互动所建立的信任基础,形成了非正式的契约。信任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产品,创新过程中需要的资源通过紧密的、值得信赖和持续的直接交流等非正式网络才能实现知识信息等资源的传递。通过产业集群内部的互动有利于成员企业利用嵌入集群内部的知识资源,显然这种信息交流渠道是集群外部企业所不能分享的,这对与企业的突变式创新有重要的意义。Nahapiet和Ghoshal认为创新主要依赖于不同的信息、知识等资源。创新活动不是孤立的活动,企业必须要有创新的体系,产业集群内部积累了广泛的市场技术知识等资源。其成员可以很方便的获取这些资源。发现更多的新业务机会。并对新的商机作出科学的判断。可以给企业带来丰富的新颖的信息和创新机遇。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非线过程,投入与产出之间并非确定性的关系。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等能够紧密的参与到创新过程中来,能够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建立风险分散和共享机制,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突变创新中存在的高风险,增加技术创新风险性承受能力。企业间的合作可以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沟通,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使技术发生跨越,从较低技术平台向高技术平台跃迁,实现突变式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往往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一旦模式确立。就不再定期更改。在高速变化的市场里,企业必须搞清楚哪些企业的合作能够带来利润,而不是一视同仁与群内所有的企业都进行合作。企业随着技术创新的一个周期的完成,应该重新调整定位和其他企业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关系网,及时把握合作机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共同创新。
3、竞争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由于渐进式创新往往与现有业务相关性较强,主要针对既有顾客的需求,并通过依赖企业现有的基础得以开展只需要对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进行扩展,对产品、工艺进行适当的调整。渐进式创新程度低,复杂性也低,对新资源和新能力也要求较低。由于地理接近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资源、获得领先的市场地位和消费者的认可,集群内部的竞争迫使企业分析运营方式及最佳实践,不断对产品、服务或工艺技术进行消化、改良,对现有体系的改善或者简单的调整来快速强化产品特质,不断改进质量,进而通过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化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此,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更有利于渐进式创新的进行。
从我国产业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小而全现象,集群内部恶性竞争的现象,这种恶性竞争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恶性竞争可能破坏企业的生产行为,由于产品质量的信息分布不对称,很可能导致“柠檬市场”。损害集群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防止出现集群内部企业过度竞争,否则产业集群很可能饱和、停滞或衰退。只有协调好彼此间的竞争和合作。企业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成长。
四、小结
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潜在来源。是其适应市场变化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创新过程中技术变化的强度和程度的大小,将技术创新分为突变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两种类型。本研究在产业集群的背景下,从竞争合作理论的角度切入,从理论上探讨竞争和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其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扩展了理论文献的研究,弥补了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实证研究建立理论框架。同时,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对管理实践者带来有益的启示。
根据我们的分析,在进行渐进式创新的过程中,侧重于企业相互间竞争的作用,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现有的知识,在进行突变式创新的过程中,重视企业间相互合作,加强外部联系,通过从外部引入新知识来促进企业创新的开展。要提高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要形成产业集群内竞争合作内在机制。推进产业集群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基础,二是经常重新调整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灵活多变的关系网,及时把握合作机会,促进产业集群的共同创新。只有协调好彼此间的竞争和合作,企业才能获得技术创新的成功,才能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成长。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7篇
太原市地处中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浪费严重、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经过几十年“粗放型”模式的运行,弊端日益显著。为此,太原市的政策制定者、科技工作者等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和调研,提出了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构想。该构想符合太原实际,也是太原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 太原市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尝试
太原市产业集群的发展,既有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特点,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形成或吸纳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产品和企业;新建了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研发中心、技术孵化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等,技术辐射能力大大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机制体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成功改造了省城老工业基地,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郁等。但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给太原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产权激励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使用和保护的有效机制还不够健全,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等。在当前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国外大量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过程中,如何在资金、政策和体制改革上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综合实际情况,太原市采取了通过技术联盟将产业集群联合起来的方式,以建立技术为主轴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的建立来推动太原市产业集群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产业集群的成熟和完善,推动太原市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步伐。
1.1 政策指导
2006年是中国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不仅召开了新世纪首次全国科技大会,更是从这年起,我们国家步入了以科技事业的大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辉煌时期。国家明确了2006年至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提出在这15年的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必须实现的目标。对于太原市来讲,这是解决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数量少、生态环境压力大等矛盾,实现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要机遇期。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1月出台了《关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其中,针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7年5月18日,太原市政府批转太原市科技局《关于开展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实施意见》,开始了太原市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第一步:通过市县联动,结合县域产业集群特点,以科技孵化器、科技工业园为载体,充分引导、整合省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资源、创新要素,重点培育6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这一工作的实施对于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2 实施情况
通过政策的制定,太原市明确了建立产业集群技术联盟,通过组织专家调研考察,摸清了太原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确立了太原市开展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工作的方案,提出要在具有太原特色、具备比较优势的不锈钢、磁性材料及镁铝合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产业集群中,围绕集群企业的共性科技需求,整合科技资源,共建创新平台,降低研发成本,提高创新效率,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建立,形成在全国较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通过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建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太原市初步建立了以不锈钢深加工、机械装备、电子工业、钕铁硼磁材等10个产业集群,并确立了太原市不锈钢园区、三益电子科技专业科技园、太原市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集群、太原科技大学科技园、太原广汇医药科技园、太原市钕铁硼磁材产业集群技术联盟6个试点。
2 存在问题分析
1)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联盟管理机制。联盟内企业之间业务关联性和技术关联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缺乏明确的技术分工和技术特色,技术趋同严重,资源重复严重。同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也没有统一的机构来完成,未能解决联盟内部与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互动,企业科研能力依然薄弱,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严重脱离实际,已有的研究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没有形成共同的资源库。这一资源库不仅包括与政府、科研机构相关的正式交往网络,还包括联盟内以血缘、亲缘、同学、朋友关系为纽带相联结而成的非正式交流网络,是建立在该联盟特有的条件基础之上的,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形成蕴含丰富的资源库,对于收集最新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促进专业分工等具有积极作用,这种资源库对于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没有形成理想的促进环境。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的制度顽症影响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影响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对联盟内企业的支持政策存在偏差,重视大企业集团而轻视中小企业集群,重视硬环境建设而忽视软环境的营造,使得企业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没法组织他们共同进行技术联盟的建设。此外,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发展程度低,联盟内企业之间的创新与合作意识淡薄,没有形成能够推动企业有效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公共机制,组织其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就更加困难。
3 解决对策
1)明确技术联盟的性质。只有对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有了充分认识,明确其性质和意义,才能有效建立起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联盟体。首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整合资源,提高创新效益,降低创新成本。其次,建立技术联盟是为所有联盟企业提供服务,共同发展。第三,技术联盟在发展中可以创新形式,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2)加强政策扶持。在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的建设和形成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府要充分发挥其经济职能。根据区域的自然、人才、技术等资源,选择具有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广阔的行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技术联盟体。同时,还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功能,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技术联盟的发展。
3)强化技术联盟的管理。技术联盟管理的本质是以联盟内部成员的主创性为主要推动力量。可以组建联盟管理机构委员会,委员会由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协会组织、相关产业代表、业内著名人士等组成,并通过民主管理和决策的模式实现联盟的发展。
4)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目前,太原市产业技术联盟都是大量中小企业的集合体,“价值链”整合度不够,产品结构单一,产业关联度低,各企业间难以形成依靠各自具有核心能力的关键环节相连接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龙头企业是联盟的“领头羊”,其自身的优势可以沿产业链传递给与其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同时,其技术研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也在产业链中得到有效延伸和利用,这种双赢的模式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5)大力培植联盟内的文化根基。通过文化的培育,可以使产业集群技术联盟保持适度的根植,以内生根植驱动。一方面,联盟内部应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成员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要建立诚信的联盟内部道德规范,这对形成健康的竞争环境,促进技术联盟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提升技术联盟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联盟内企业取得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要以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为导向,激励科技人员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实现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突破。
7)建设完善的融资体制。尽管产业集群技术联盟具有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的效应,但从我国实际看,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这一效应发挥的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起完善的融资体系,包括政策鼓励制度、担保制度、信用评估体系、监督体系等,从而保证技术联盟的有效运行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技术联盟的作用。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8篇
伴随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具有地理邻近优势的区域间企业转变各自为战的观念逐渐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区域产业集群, 利用集群的人力、资本、创新等优势条件, 克服单个企业在发展上的不利因素, 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基础上, 不断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纵观国内外的产业集群, 国外如美国硅谷电子集群、印度班加罗尔软件集群, 国内如北京中关村、杭州软件集群、顺德家电集群等都利用企业集聚的人、财、物等优势取得长足发展, 这些产业集群在成功发展的基础上都在不断探索保持集群内部创新与活力的方式。
学者的研究也表明技术创新在提升产业集群实力与竞争力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Swann认为创新是促进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1];技术创新学派的代表人物莫尔顿·卡曼等认为技术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中都指出知识溢出的基础性作用, 认为知识溢出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效率与创新绩效的源泉。本文正是基于此, 研究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2 关系模型的建立
按照知识溢出的形态, 一般分为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两个维度。所谓显性知识溢出是指文字、数据、公式等编码化知识的溢出, 显性知识的性质就决定了这类知识易于溢出与传播;隐性知识溢出一般是技能、诀窍、管理经验等知识的溢出, 是高度个体化知识的溢出。无论是显性知识溢出还是隐性知识溢出, 都需要借助一定的途径才能实现在产业集群内部的溢出过程, 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研发合作与中介机构确立为促进知识溢出的途径。通常从创新对象的角度, 将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两个维度, 在此基础上探讨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具体关系模型见图1。
该模型的思路是在产业集群内部, 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研发合作与中介机构促进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 借助上述途径实现知识溢出, 从而促进集群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最终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
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1 显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Ellison认为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在获取数据、文档资料等编码化知识方面较为便利, 人员流动是显性知识溢出最主要的方式[3];Nonaka认为集群内的跳槽员工极易掌握原企业诸如蓝图、文本等格式化的知识, 在提高跳槽企业知识基础、提升创新理念上发挥显著作用[4]。
由此可以看出, 随着集群企业文档、蓝图等格式化知识普遍的电子化, 使得显性知识易于通过人员流动的方式携带, 进而溢出到跳槽企业, 在增加集群企业知识存量的基础上提升创新思维, 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1:显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1a:显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1b:显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2 隐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K im等研究表明企业从跳槽至该企业的员工中获得的涉及复杂工艺流程的相关技能、特殊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 不仅降低了集群企业知识获取与积累的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技术创新[5];魏江在研究中指出人员流动带来的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外溢, 在带动群内企业激发创新思维方面发挥显著作用[6]。
上述研究表明, 产业集群内部技术人员、管理者等的人员流动, 伴随诸如技术经验诀窍、相关管理理念等隐性知识的溢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集群企业的学习成本、提升自身产品与工艺的创新水平。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2:隐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2a:隐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2b:隐性知识通过人员流动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3 显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Gelsing等在对丹麦电子产业集群的研究中发现, 集群内企业间的技术人员彼此联系密切, 这种广泛的非正式交流不仅体现在互借仪器设备上, 还体现在对相关产品型号、规格等的交流中, 显性知识也就通过这种非正式沟通的方式溢出[7];孙凯研究表明, 随着编码化的信息普遍地无纸化与电子化, 集群企业员工在聊天的过程中就能向对方展示蓝图、文档等显性知识, 在增加集群企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推动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8]。
集群内存在广泛而密切的非正式沟通与交流, 从集群企业的工程师到普通技工在与其他企业员工聊天的过程中都会涉及相关显性知识的溢出, 从而激发企业的创新思维, 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3:显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3a:显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3b:显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4 隐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萨克森宁在对硅谷电子产业的调研中发现, 硅谷的酒吧里, 经常有相关企业的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借助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探讨技术问题, 分享管理经验[9];J.Senker研究认为隐性知识在产业集群内部溢出的主要途径是集群企业间频繁的非正式交流与沟通[10]。
由此可以看出, 集群企业员工在诸如集群附近酒吧、俱乐部等宽松环境中聊天, 不仅探讨技术难题、分享经验诀窍, 而且伴随着隐性知识的溢出, 也激发了集群企业的创新思想, 从而推动对企业产品与流程创新的思考与改进。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4:隐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4a:隐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4b:隐性知识通过非正式交流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5 显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吴翠花等研究指出, 集群企业在研发合作的过程中, 会有行业内的前景发展信息、新技术新专利等显性知识的溢出, 这对提升合作创新过程中产品与工艺流程的水平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1];颜克益认为, 图表、文档等编码化的知识通过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研发合作溢出, 增加了集群企业知识存量, 从而提升了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水平[10]。
集群内的显性知识能够通过企业间的研发合作这一途径溢出、传播与共享, 在促进集群企业知识积累的同时, 激发创新思维, 从而带动集群整体技术创新的发展与进步。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5:显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5a:显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5b:显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6 隐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Kog u t认为, 诀窍经验等隐性知识在产业集群内部溢出的方式之一是集群企业之间的研发合作, 这一过程也是隐性知识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应用过程[12];吴翠花等研究表明集群企业在合作创新过程中, 隐性知识的溢出能够增强集群企业的知识基础, 带动集群整体的技术创新[11]。
集群企业在研发合作中会有技术诀窍、管理理念等隐性知识的溢出, 这不仅有利于彼此产品与工艺流程的进一步改进, 并且能够推动集群内部思维的创新, 从而带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6:隐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6a:隐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6b:隐性知识通过研发合作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7 显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张文红认为中介机构作为相关产业领域信息资源的聚集区, 能够向集群企业提供行业发展及前景的文档资料, 增加集群企业新的显性知识元素, 带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13];颜克益研究指出集群企业在参加中介机构举办的行业内展销、咨询会议时, 获得的新品型号样式的展示、产业发展资料等显性知识在辅助企业发展创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0]。
中介机构按照集群企业的需求提供具有专业性与针对性的相关资源信息等显性知识, 不仅能够降低集群企业的搜索成本, 同时也能提升企业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7:显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7a:显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7b:显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3.8 隐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对创新的影响
颜克益等在研究中指出, 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在参加中介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产品和工艺难题解决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中介机构溢出的相关隐性知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辅助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10]。
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技术知识、建议咨询等隐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在增加集群企业知识存量、促进企业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进而产生创新理念、推动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上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
H8:隐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
H8a:隐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产品创新正相关
H8b:隐性知识通过中介机构溢出, 与集群企业工艺创新正相关
基于上述假设, 为促进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内部应该有在一定范围程度上的合理的人员流动、在宽松环境中的非正式交流、集群企业间积极的研发合作以及与群内相关行业中介机构的沟通, 从而为显性知识溢出和隐性知识溢出创造良好的集群环境, 以增加集群企业的知识存量, 激发创新思维, 最终带动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 提升产业集群的活力与竞争实力。
4 结语
本文从知识溢出的典型途径促进隐性知识溢出与显性知识溢出的角度研究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建立相应的关系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 这对提高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与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今后将结合产业集群的调研进行实证分析, 以验证关系模型与研究假设。
摘要:很多学者从知识溢出效应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 而基于溢出途径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内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对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与水平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角度, 通过建立关系模型, 提出了知识溢出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相应假设。
专利技术助推东台纺机产业集群 第9篇
走向高端, 已成为国内纺机企业的唯一出路。全国纺织机械生产厂家有1/3在江苏, 江苏的纺机生产厂家又有近15%在东台, 在总体规模和产品品种方面, 东台纺机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这已成为东台地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 其中, 专利技术已成为助推东台纺机产业发展的最关键手段。
1.东台纺机产业不断走向高端
“十一五”以来, 东台纺机产业企业在国内率先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仪一体化产品, 专利技术达220多项, 形成了以高速精梳机、紧密纺细纱机、高性能自动络筒机等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群。
东台纺机企业在近几年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 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作用日益凸显。东台市纺机产业龙头企业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申报并完成了2007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数字化超高速CM600型精梳机研究与开发”项目, 在立项后又向国家科技部成功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动络筒机及细纱络筒联合机研制”项目。在近100多项各类科技项目的研发过程中, 公司共申报专利486件, 其中发明专利102件, 实用新型专利340件。如今, 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已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 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 2011年度专利产品销售收入达13.4亿美元, 实现利税8879万元, 企业先后被列为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江苏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试点单位, 成功完成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 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验收。
2.专利技术促东台纺机产业达成“集聚、做强、创新”三大目标
(1) 发挥纺机产业集聚优势, 增强产业集聚辐射力。
“十一五”以来, 东台市竭力夯实纺织机械特色产业, 发挥纺机企业集聚优势, 引进与纺机行业相关的项目和产品, 增强产业集聚辐射能力。
(1) 企业集聚, 构建纺机设备制造产业链。
纺织机械是东台重要的特色产业, 拥有骨干企业12家, 配件生产企业70多家, 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家, 已实施国家、省火炬计划24项。东台纺机企业拥有纺机相关专利技术220多项,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1个。目前, 通过自主创新, 已初步形成以前织准备设备、高档无梭织机、纺织后整理设备、无纱布设备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链, 带动着东台纺机产业形成集聚效应、配套效应和规模效应。
(2) 政策扶持, 纺机企业高端化发展。
2010年, 中国从境外进口的纺机产品高达100.8亿美元, 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国内纺机企业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 无法满足国内纺织企业高端要求, 纺机产业高端化已成为当务之急。
东台市政府高度重视纺机产业的发展, 以高档纺织机械为特色, 高标准构建东台纺织机械产业园, 打造国家级纺织机械产业基地。近年来, 不断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加强与银行企业的对接交流, 为纺机企业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建立风险投资基金, 积极争取风险资金注入纺机企业;推进产学研联合, 培育以高档纺织机械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着力培育拥有符合国家和行业支持政策的专利技术优势的企业, 促进东台纺机产业走向高端。
(2) 创新用人理念和产学研平台, 为专利产出提供智力支持。
(1) 不断更新用人理念, 搭建人才平台。
从大部分纺机企业由国有转为私营以来, 人才缺失、技术贫乏成为纺机企业共同面临的困境。把握智力因素, 建立知识型企业成为东台纺机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选择。为此, 东台纺机企业以专利技术研发为核心, 建立用人新理念, 在企业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 培养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逐步形成了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学习型组织结构。
龙头企业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 开始了以人为本的广纳贤才之路。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2%投入到专利技术研发中, 聘请各类专家达200多人, 包括数十位年薪在30万元-100万元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近年来, 仅企业科技人员发放的津贴就达数百万元, 使得各类人才的特殊禀赋和巨大潜力竞相迸发, 为专利研发提供了牢固的基础平台。
(2) 强化产学研联合, 为创新奠定智力基础。
东台纺机企业积极响应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号召, 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了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共同承担技术攻关和国家、省重大专项, 研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龙头企业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先后建立起欧洲研究院、上海研究中心、东台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 并与东华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 先后完成了项目产品的技术引进, 消化吸收、技术改进、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设计评审、样机试制、工艺设计、生产技术准备等研发工作, 形成了研究、开发及生产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体互动格局。
(3) 嫁接专利技术, 力推转型升级。
依托创新性人才及产学研相结合, 将智力优势转化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一批有市场竞争力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成为东台纺机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1) 利用专利促进传统装备业升级。
近年来, 东台纺机企业不断加快传统装备业的升级步伐, 通过专利技术嫁接, 精梳机、浆纱机、假捻变形机等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东飞马佐里纺机公司等主要纺织机械制造企业, 将主攻目标放在数字化、智能化、精密化方面, 加强了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 并加快了开清棉、并条机、精梳机、粗纱机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全流程纺纱设备, 以及新型整经机、浆纱机等前织设备、加捻变形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成套设备等化纤设备及毛绒织物后整理等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在东台, 像东飞马佐里公司这种引领纺机高端化发展的企业在纺机领域拥有大量的专利技术, 企业对于专利技术的执着与忠诚也为企业的产品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做强本土纺机产业。
除自主创新外, 如何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也是摆在东台纺机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课题。东台纺机企业逐步摸索出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资本合作先行, 技术引进随后。纺机企业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并选择其中高水平、高层次的纺机企业进行资本合作, 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在纺机设备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使本土的纺机机械企业在经营思路、市场理念、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东台纺机厂。1998年, 企业积累亏损6000万元、负资产3000万元, 经深思熟虑后, 决定全资与拥有国际一流纺机设计和制造先进技术的意大利康茂胜马佐里公司合作, 成立由意方控股的马佐里 (东台) 纺机有限公司。通过资本合作, 加快对意大利及欧洲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 最后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的核心力量, 换取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当年, 马佐里 (东台) 纺机有限公司首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3亿元, 从2001-2004年连续4年成为东台市纳税第一名, 并跻身国内纺机企业“三强行列”, 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纺织机械特色产业基地核心企业、江苏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全国纺机行业领军企业, 连续6年名列中国纺机业综合竞争力第一位。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10篇
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集群( 以下简称集群) 是当今世界经济地图上的马赛克板块,并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1]。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已成为各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2,3]。
政府行为是一种常见却又最具影响力的政治现象,它既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又反过来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关于政府在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集群由市场自发形成,政府不应过多干预; 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政府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公共性和强制性[4],政府应当遵循集群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推进集群快速而健康地发展。近年来虽然各地方政府运用其行政手段在集群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但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的情况也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产业的良性发展[5 - 7]。
实践表明,对集群,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均起到推动作用的企业间合作营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本文通过对企业的实地调研,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探讨在集群中政府行为对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并对比分析我国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之间的影响差异。为确保研究的一致性和严谨性,本文将集群所在的当地政府的行为界定为: 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推动集群发展过程中所进行的一切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活动的总称。
1 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1. 1 政府行为及其作用范围
在激烈的竞争中,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我国大多数集群企业无法仅依赖于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在此背景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成为一种有效手段。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观点以突出政府行为的重要性( 详见表1)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政府的 “显著特征”是拥有全体的社会成员和强制力,面对集群中的 “市场失灵”现象,地方政府具有明显的优势。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于导向性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在集群内实施公共产品的供给和监督。而面对外部不经济的种种问题,政府可以介入和干预,以控制集群的负外部性,实现集群资源的优化配置。
国内外对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范围的研究已经趋向丰富,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见表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由表2 可见,地方政府主要在基础设施、政策和相关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以推动集群发展。本文以下采用田卫东的观点,将地方政府的作用范围划分为: 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3 个方面,从微观的企业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政策支持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惠及集群的、涉及宏观调控行为的相关政策,如金融、财税土地等方面的政策。市场支持主要指地方政府在集群内、外部市场上提供的支持。资源要素支持主要指地方政府在资源要素方面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的支持。主要包括: 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
1. 2 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范畴和要素
Lee Adler ( 1996 年) 指出,企业间可以通过共享产品、价格、促销、分销等营销资源来增强个体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2]。之后,一些学者围绕Lee Adler的观点提出合作营销的范畴和要素( 详见表3) 。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基于表3 的研究成果,本文亦沿用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将4P作为合作营销的要素。由于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政府行为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总体影响,故忽视其对各要素影响的差异,在研究中将各要素的平均值作为合作营销的整体结果。此外,由于地理集聚,集群企业间在信息上有着比分散企业更为广泛和充分的交流( Cristóbal Casanueva等[33]) ,因此为了突出集群企业合作的特点,本文将信息交流作为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要素之一。由此形成集群企业4P + I( Information) 的合作营销组合要素。
1. 3 研究假设
如上所述,相关研究已表明,地方政府对集群企业间的合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3 个方面发挥作用。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在以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我国传统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小,资源整合度低,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初期企业间的合作十分依赖当地政府和行业协会在硬件设施和沟通平台上的支持。因此,相对于政策支持而言,政府在市场和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开展更为重要。而高新技术集群主要由以技术和知识为主的企业积聚而成,当地政府在金融、财税和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对其形成到发展均形成较大影响。根据文献梳理,并结合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差异,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1a: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1b: 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间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更大。
H2: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2a: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2b: 政府的市场支持对集群企业间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 政府的资源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a: 政府的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4P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3b: 政府的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的信息合作产生正向影响。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对高新技术集群中的企业影响较小。
H4: 地方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同一集群内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在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中亦有不同表现。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 1 样本分析
本文选取温州服装和鞋业、海宁皮革等传统集群和青岛及东莞的电子等高新技术集群为样本集群,在上述集群中对280 家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所示的实地调研分4 次进行,且各地的考察都经过专家访谈和调研准备阶段以便对问卷进行调整和修改。问卷调查以调研员讲解,企业高管或营销人员填写的形式进行,且伴随对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走访。上述4 地共发放问卷280 份,回收问卷258 份,回收率为92. 14% ; 有效问卷共240 份, 有效率为93. 02% ; 其中传统集群的有效问卷为145 份,高新技术集群为95 份。
2. 2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由于问卷均由调查小组当场分发并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具有其真实性和可靠性。且根据可信度检验的结果,不论是传统产业集群,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总量表及各观察指标的Cronbach's α 值均大于0. 70,说明量表信度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具有研究意义。
此外,调查问卷以相关文献为依据,通过与专家的反复沟通,并在预调研基础上进行反复修改和调整,最终确定了量表内容,因而具有较强的内容效度。而用SPSS中的KMO指标和Bartlett球型检验指标对问卷结构有效性的检验结果显示,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KMO值统计结果均大于0. 70,且Bartlett球型考验的显著性水平都为0. 000,符合做因子分析的条件。进而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抽取,其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5 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由表5 知,经因子分析后,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均提出了3 个主因子,贡献率均超过70% ,方差累积解释度分别达到74. 12 % 和73. 63% ,具有较高的解释度。此外,通过因子载荷图可以考察主因子的特征,如表6 所示。
提取方法:主成份。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a(传统集群、高新技术集群成分矩阵).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
根据表5 和表6 中各因子所覆盖的变量分布情况,政府在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上的支持均属政策支持; 在内、外部市场的支持即为市场支持; 而在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则属资源要素的支持。由此可见3 个因子的涵义均符合本研究的初始设想,问卷具有结构效度,因此仍沿用上述命名,即政府行为的主要表现为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
表6 显示出,在政府的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二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传统集群样本中第二个因子对这3 个变量做出了主要解释,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则在第一个成分上的载荷较高,即其第一个因子对这3 个变量做出了解释; 在政府对内、外部市场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三个成分上有较高负荷,这两个变量主要由传统集群样本中第三个因子来解释,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则在第二个成分上载荷较高,即其第二个因子解释了这两个变量; 在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人才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的支持方面,在传统集群中显示出第一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传统集群的第一个因子解释了这3 个变量,而高新技术集群则在第三个成分上有较高载荷,即其第三个因子解释了这3 个变量。
2. 3 相关分析
为了探讨政府行为与集群企业合作营销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基于因子分析所提取的3 个因子,选择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对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进行分析,结果如表7 所示。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7 中可以看出,反映政府行为的3 个因子与集群企业合作营销在4P合作和信息交流方面均表现为0. 01 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为正值,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均与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营销正相关。此外,对比两组样本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
( 1) 高新技术集群的政策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468 和0. 577,分别高于传统集群的0. 358 和0. 413,说明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高新技术集群企业的相关性大于对传统集群企业的相关性。H1、H1a、H1b初步得到证实。
( 2) 传统集群的市场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575 和0. 604,分别高于群高新技术集群中的0. 523 和0. 483,说明政府的市场支持对传统产业集群的影响大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影响。H2、H2a、H2b初步得到证实。
( 3) 传统集群的资源要素支持与集群企业间4P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 663 和0. 587,分别高于高新技术集群的0. 626 和0. 534。说明政府行为中的资源要素支持对传统集群的影响大于对高新技术集群的影响。H3、H3a、H3b初步得到证实。
2. 4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政府行为与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关系性质和影响程度,根据前文中因子分析的数据分布特点,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X1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X2为政府对市场的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X3为政府对资源要素的支持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Y1为集群企业间的4P合作; Y2为集群企业间的信息交流; ai( i =0,1,2,3) 为自变量的参数。
本文以因子分析中所提取的主因子得分为自变量,并分别以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4P合作和信息交流为因变量,运用SPSS18. 0 软件分别对两个样本组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4 个模型的逐步回归系数和R2值,如表8 和表9 所示。
由表8、表9 可知,传统集群的企业合作营销的4P合作回归模型及信息交流回归模型的R2系数分别约为78% 和73% ,高新技术集群的R2系数分别约为72% 和71% ,均在70% 以上,说明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的影响。由此H1、H2、H3 进一步得到证实。
从两表中的回归系数亦可看出,不同集群背景下,不同政府行为对企业间合作营销不同要素的影响程度亦有所差异。在传统集群中,政府在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企业间4P合作的影响最大,依次为市场支持和政策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分别为市场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和政策支持。而在高新技术集群中,政府在资源要素上的支持对企业间4P合作影响最大,依次为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依次为政策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由此H4 得以证实。结合之前相关分析的结果,假设H1 ~ H4 均被证实。
3 研究结论与启示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 1) 不论是传统集群还是高新技术集群,地方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3 个方面的支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政府行为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产生的影响,因而对于产业集群内的政府行为的研究均可以从这3 个方面来考量; 不论何种产业集群,由地理集聚等原因塑造的信息交流亦是企业间合作的重要内容,因此除了传统的4P营销要素外,亦应将信息交流视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营销的基础要素。
( 2) 不论是传统集群还是高新技术集群,政府的政策支持、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对集群企业间合作营销均产生正向影响,即政府行为的正面支持有利于加强和促进集群内企业的合作营销。因此集群内企业应最大限度地争取当地政府的各种支持,充分利用政府支持下的公共资源,以提高企业间合作的有效性。
( 3) 地方政府的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传统集群和高新技术集群的效果具有差异性。本文数据显示,相对于传统集群而言,政府行为中的政策支持作用的效果要小于对高新技术集群,而市场支持和资源要素支持的效果则要大于高新技术集群。另外,在传统集群背景下,对集群内企业间4P合作的影响力度从强到弱依次为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和政策支持;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分别为市场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和政策支持。而对高新技术集群中企业间的4P合作影响力度从强到弱依次为资源要素支持对最大、政策支持和市场支持; 对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政策支持、资源要素支持、市场支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传统集群应该更多的争取地方政府的资源要素支持与市场支持,以缩减规模小、资源整合度低的劣势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间合作营销、深度发展; 而高新技术集群以知识和技术为平台,应该积极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将知识与技术这一优势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开。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传统集群只去争取政府的资源要素与市场支持,或高新技术集群只去争取政策支持。地方政府的任何一种支持行为对不同行业背景下的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合作营销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传统集群与高新技术集群在与政府的交流中虽应各自有所侧重,但也不能顾此失彼,这样才能保证集群内企业间有高效的4P合作和更通畅的信息交流。
摘要: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成长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对温州、海宁、青岛和东莞四地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行为对产业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作用。研究表明,政府在政策、市场和资源要素方面的支持对产业集群企业的合作营销均产生正向影响,且由于行业背景的不同,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上述三方面的政府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11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企业战略联盟必要性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宏观外部环境和良好的土壤,一些经济快速增长、对外开放程度高、外商投资集中的区域,在产业集群主导下的区域经济普遍发达有很大关系。如广东顺德的家电制造业、上海浦东的高科技产业、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温州的皮鞋等都呈现集群发展的势态,产业集聚状态明显。可以说,产业集群时代已经到来。然而,在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下形成的产业集群,必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诸如产业集群配套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或者和配套企业及机构的关系不紧密,创新动力不足,影响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进入成长后期,随着集群内企业数量增加,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和“拥挤效应”等。本文拟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战略联盟的角度进行一些有价值的探讨。
一、企业战略联盟是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实体(一般指企业,如果企业间的某些部门达成联盟关系,也适用此定义)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联合与合作协议。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机械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经济,尤其是工业经的迅猛发展,由于各地区要素禀赋差异,一些相同行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的指导下开始向要素禀赋较好的区域集中,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
在固定区域内,要素禀赋的优势是有限的,随着企业数量,相关上下游企业数量的增加,当超出该区域的容纳能力时,必然会导致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之间争夺资源,致使企业丧失成本优势,并出现所谓的“拥挤效应”。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垄断竞争时代,为了应付相互竞价造成的损失,西方企业家们组织了价格联盟形式的“卡特尔”,随后发展到经济联合组织形式辛迪加(Syndicate)和托拉斯(Trust)。到了当代,西方企业家们通过合作研究与开发联盟,研究生产联盟,市场开拓联盟与发展联盟来缓解。由此可见,企业战略联盟是缓解直至解决产业集聚区域内企业间无序争夺生产要素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战略联盟是降低集群内的企业交易费用的有效手段
在集群内部,企业通常是高度专业化的,他们生产的产品有许多是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必须相互配套组合,才能成为市场上的最终产品。为了实现中间产品的组合,大量的“中间交易”就会在集群内部的企业间发生。由于上下游企业之间在“中间品”的供需量不明朗、市场信息不均衡的情况下会出现上游企业囤积产品,或下游企业无处购买原材料甚至下游企业向集群外寻找“中间产品”的情况,导致企业的交易费用增加,成本上升。而企业战略联盟有助于上下游企业在机群内部形成一个相对明朗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偷懒道德风险和谎报自身能力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企业可以更迅速地根据市场变化做出调整,优化使用企业资源,降低集群内生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级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另外,企业战略联盟还可以通过专业人才库与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了人才交易成本;社区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使知识(信息)流动加速,减少了知识或信息费用;许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可以就近获得,节约了运输与库存成本;供应商和经销商之间供销网络和批量通道的形成,节省了大量的渠道成本。总之,企业战略联盟化发展,能够大大降低诸多的交易费用。
三、企业战略联盟是增强集群内企业对外的竞争优势、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首先,企业战略联盟方便了“集体学习过程”,信息、知识和最佳实践在集群区域内快速传播,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创造能力。集群内中小企业占有绝对比重,但在技术、资金、品牌等方面处于劣势,市场竞争力较弱,一旦形成战略联盟,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在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和密切协作的基础上,就会形成集聚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和集群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其次,企业战略联盟实际上组合了集群内可用的生产系统,在这个系统内,通过交流与合作,能够大大增加“公共参与”的机率,弥补中小企业学习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难题,增加企业创新的成功率。随着集群区域创新氛围的培育,企业战略联盟可以联合产业集群内多个企业投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究中,实现科研资金和生产技术的联合,从而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出现,大大加快集群内“最终产品”的更新和升级。
由此可见,企业战略联盟不仅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手段,更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必须要求。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后发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要实现经济的迅速、稳健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就必须要发展企业战略联盟。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第12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美国著名学者、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在解释区域和国家的竞争力差异时, 给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供应商、相关产业和专业化机构在某一特定地理区位的集中, 其地理位置不一定与行政区划相吻合, 可以是国家、省 (州) 或城市的特定地区, 许多产业集群呈现的跨行政区划的现象。如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世纪经济发展新的特征。
在我国, 产业集群主要指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不同规模等级且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企业和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 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下面着重介绍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现状问题和政府方面的对策建议。
二、从多层面分析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问题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多数企业集聚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领域, 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国有企业多、私营企业少。且因资源配置历史格局的影响, 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关联度差, 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地分工合作, 现有加工、制造能力未得到有效的优化组合, 缺乏具有强劲竞争力的集团企业, 许多有发展前途的产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从产业的层面来看,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中存在着生产成本高、生产集中度低、专业分工差、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不高、自给性重复、竞争力不强等不合理现象。同时, 产业结构也缺乏活力, 转换能力较差, 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从区域的层面来看,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分产业存在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 造成区域资源优势的巨大浪费, 也降低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而地方利益竞争和保护主义的强化, 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要素流动壁垒, 扭曲了资源配置, 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增强。
三、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政府作用
针对目前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政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具体来说, 应该采取以下举措:
(一) 建立健全产业集群信息平台体系
目前, 湖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企业之间缺少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 导致企业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相互了解。政府可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一个具有共享性、远程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特点的信息平台, 在产业集群内部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平台应该包括大型科技设施、科技基础数据库、自然科技资源库、科技文献中心等内容。信息平台为产学研三方提供了方便、及时、准确的信息查询渠道。科技工作者可随时查询国内外的相关科研信息, 了解学科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则可即时发布需求信息, 其在生产、技术创新、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能得到及时解答, 缩短了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市场需求、设计和制造上的时空距离和背景差异, 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同时, 信息平台也拓宽了政府管理部门获得信息、数据的渠道, 使决策更为科学有效, 管理更加规范化, 更加有利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 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中介组织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发展成熟的中介组织,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能够通过组织的协调、沟通, 使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之间形成有效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而如果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全、运作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信息不便利、服务能力差, 就会妨碍中介组织在集群企业技术创新中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有效地促进中介组织特别是科技类中介组织、金融类中介组织的建立, 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 消除中介组织不能有效发挥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障碍。
(三) 深化大学和科研机构改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要继续深化科研院所的改制和改革, 使之真正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主体。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基地, 而且应该成为知识型企业的孕育场所、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 甚至还应该成为知识经济的“策源地”。因此, 要加快科技与教育体制改革, 促进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和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大学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 可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改变企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 这对集群企业的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