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盘古文库-分享文档发现价值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传统道德小故事

来源:莲生三十二作者:开心麻花2025-11-191

传统道德小故事(精选6篇)

传统道德小故事 第1篇

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四个鬼精灵,他们是鬼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骄傲小鬼、贪吃小鬼、懒惰小鬼。

有一天,鬼妈妈把她的孩子叫到身边说:“明天我要出趟远门,大概几个月后才能回来。”

“啊?妈妈,那我们这段时间吃什么呀?”三个小鬼急切地问。

“你们只要喝一些早晨的露水就可以了。”

“这么一点东西,能让我们长大长高吗?”贪吃小鬼说。

“你们要想长大长高,光吃东西是没用的,你们必须诱导人类骄傲、贪吃、懒惰才行,每成功一次,就能长高5厘米。”鬼妈妈说。

“我一定要快点长大,变成一个拥有超级魔力的大鬼“是呀,长大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贪吃小鬼说。

鬼妈妈走后,三个小鬼决定到城里去碰碰运气,施展一下魔力,让自己快点长大。

骄傲小鬼看到一个不听妈妈话的小男孩,他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最聪明。

骄傲小鬼暗自庆幸自己的运气可真好,他跳到小男孩的头发里,呼呼地吹着气,那小男孩变得更加骄傲了,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骄傲小鬼一下子就长高了5厘米。

贪吃小鬼来到一个爱吃东西的女人家里,他钻进她的衣服,呼呼地吹着气,那个女人每天就躺在床上吃东西,最后变成了一个圆滚滚的胖女人。

贪吃小鬼也长高了5厘米。

懒惰小鬼在路边上看到了一个懒汉,他钻进懒汉的肚子里,呼呼地吹着气,那个懒汉捂着肚子直喊疼。

懒惰小鬼看着懒汉痛苦的样子,一下子也长高了5厘米。

三个小鬼都长高了,他们回到树洞里,开心极了。

没过几天,他们又准备出来作恶。

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顺利。骄傲小鬼找了半天,也没遇到合适的人,人们都变得谦逊有礼,他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贪吃小鬼遇到的人也变得很讲卫生了,任他怎么使劲地吹气,也没用。他毫无收获地回去了。

懒惰小鬼来到城里一看,也傻眼了,人们都辛勤工作,个个身体健康。他也灰溜溜地回到了树洞里。

三个小鬼只好继续喝早晨的露水来填饱肚子。

骄傲小鬼说:“上次遇见的那个小男孩,现在变得好孤独,没有人喜欢他,真可怜!”

贪吃小鬼说:“那个胖女人越来越胖,到现在也没有人愿意娶她。”

懒惰小鬼说:“那个懒汉被折磨得不成样子,真吓人!”

“看看,我们干的这些坏事!”贪吃小鬼有些惭愧。

“可是,如果我们不做坏事,就不能长大了!”懒惰小鬼说。

这时,山里来了一群孩子,他们看见三个小鬼,兴奋地喊:“你们好,能和你们交朋友吗?”

三个小鬼急忙躲进了树洞里。可听着孩子们纯真的欢笑声,他们也很快乐,心想:“做一个长不大的小鬼吧,这样也挺好!”

传统道德小故事 第2篇

可范仲淹却是早醒着的,老子《道德经》中难释的 篇章让他苦思了一夜 。他走出斋房,在大殿前的白皮松下伸展着困乏的腰身。他不能睡,还要早早地赶到书馆去向先生求教。

范仲淹两岁失去了父亲,母亲易嫁,将他从苏州吴县的江 南水乡带到了这里。家中贫寒,幼时启蒙的学习在村中的义学学堂就可以了;长到少年,立志以天下为已任的小仲淹要深造,就只有到县城士绅办的书馆去求学了。这苦了范母,但她知道儿子的远大志向,于是向四邻求借了些钱,将小仲淹送到长山城。无钱和富家子弟同住书馆,范母又携小仲淹到城隍庙求住持在庙中借宿。慈悲为怀的住持为范母的爱子之心感动,扫出一间低矮潮湿的斋房供范仲淹寄宿读书。母亲走后,这里就变成了范仲淹的家。

他用冷水冲洗了头,苦读了一夜 的脑袋终于清醒过来。

他要吃早饭了。饭是半夜做好的,在一只钵盂里。那是用二两糜子熬成的粥,两个时辰,那粥便凝成了皮冻状。他用刀将粥糜划成四块,两块是他的早饭,另两块就要等到晚上享用了。

每当中午和半夜,他都很饿,但他忍耐着,只要有书读,他的心底就是快乐的。

他要上学了。恰在这时,他的一位商贾子弟的同窗匆匆赶来,身后跟着一位仆人,仆人拎着一只食盒,食盒里放着精美的菜肴。

“范仲淹,你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同窗兴致勃勃地说。

仆人将食盒放到斋房中破旧的书桌上,打开盒盖,菜肴诱人的香味立即飘散了出来。

“我把你天天吃粥糜的事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教我给你送来这些好吃的补补身体。”同窗很真诚地对范仲淹说。

“承谢伯父的关爱,可是我已吃过了。”范仲淹淡淡地说,“我们还是上学去吧。”

这很令同窗失望。也许是他爱面子吧?同窗想,那就放在这里让他独自一人慢慢品尝。

可世上总有愿望与结果相悖的事情发生,同窗天天去斋房观察菜肴是否被范仲淹动过,范仲淹却依然天天吃他的粥糜,无视菜肴的存在。

第三天,同窗终于忍耐不住,生气地问范仲淹:“我诚意送吃的给你,你为什么不肯吃?”

范仲淹向同窗作揖致歉,然后说:“我家境贫寒,已吃惯了粥糜,如果突然享用你送来的菜肴,以后咽不下粥糜,吃不了苦怎么办?”

同窗听后,感慨万端,从此对范仲淹更加钦佩。

传统道德小故事 第3篇

学者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某些关键概念进行了哲学新诠。贡华南从生命节奏、时令节气、天地节律等方面,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节制”道德进行梳理, 认为天道人性由之可以贯通思考。姚新中则从孟子“养”的概念入手, 分析其生理之养、道德之养和精神之养的层次区别, 由之可延伸出养生、养心、养性、养气等内容, 从而对儒家伦理中内与外、德性与德行的互动模式进行哲学审视。

关于儒家是否具备公共道德属性, 历来争议多多。针对儒家道德观念仅限于“熟人社会”、只重亲情伦理的说法, 王国良予以反驳, 认为自强不息、义以为上、反求诸己、立己达人、和而不同、身正忠信、选贤使能、以民为本等理念, 都是古今中外共通的公共道德思想。郑淑媛认为, 前诸子的道德价值建立在神的基础上, 而先秦儒家则把道德价值的基础落实在个体的心理经验事实之上。

儒家伦理道德在两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 与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和文化结构互为表里。冯天瑜认为, “五伦”先于“三纲”, 前者成于封建时代, 后者成于君主集权时代。将二者捆绑在一起, 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思想史实际。吴光指出, 阳明学的主要思想结构, 包含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的实践论和“亲亲仁民”的民本论四个部分。阳明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 表现在道德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力行实践四个方面。张昭炜以方以智重启青原山王门讲会和《传心堂约述》一书为线索, 勾勒江右王门学脉的传承情况。张丽珠认为, 戴震的人性论与孟子、荀子都有交集, 戴氏认同孟子之性善论, 其理论重心放在“如何实现善”上。他虽然与荀子同持气性论, 但其性论结构则与荀子有本质不同, 是更纯粹的孟学诠释者。

论及中华传统道德, 孝道是不可遗漏的焦点之一。欧阳祯人指出, 《孝经》的根本哲学理论基础来自孔曾思孟, 其前提则是“性善论”, 孝具有宗教性, 是古代治国安邦的法宝。杨华指出, 古代的养老礼、侍亲礼、家训族规、乡规民约, 构成了古代对于孝行的礼制约束;在法律层面, 从先秦到汉唐都有关于“不孝”罪的严格惩罚。中华传统孝道代代相沿、传承不辍, 不仅仅是儒家鼓吹和推扬的结果, 还是国家 (法律) 与社会 (礼制) 共同作用的结果。姜生则着重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保障体制, 指出孝道的古今差异。

中华传统家教小故事 缇萦救父 第4篇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他“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女儿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急难,一个有用的也没有。”

几个女儿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第5篇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 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 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 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 ,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 榻,将父亲拽到床 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 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 榻掀被睡下。

传统道德经典故事 第6篇

临行,汉武帝亲手将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旌节授予了苏武。“旌节”是一根七八尺长的竹竿,顶部略弯,上面挂着一串毛绒球。苏武接过旌节,深感责任的重大。

到匈奴后,苏武的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就在即将完成出使的任务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汉与匈奴交 战时,有一个叫卫律的汉使投降了匈奴。卫律的部下虞常早就对卫律投降匈奴之举不满,认为苏武的到来是杀卫律归汉的好机会,恰好副使张胜与他是老友,便将杀卫律的计划告诉了张胜。张胜赞赏虞常的行动,拿出许多钱物支持他。不料,计划泄露,单于逮捕了虞常,交 给卫律审问。

张胜见事情败露,才将真情告诉苏武。

苏武哀叹着说:“我是必定要受牵连了。可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让我上匈奴的大堂去受审,等于侮辱了汉朝,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家乡父老,不如死去。”说罢,拔出刀就要自杀,张胜、常惠赶紧将刀夺下。

虞常经受不住卫律的酷刑,供出了张胜。张胜是汉朝副使,自然连累到正使苏武。

单于命卫律去叫苏武受审。苏武见自己要被汉朝的叛臣押去受审,不愿受辱,拔出佩剑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忙抱住苏武,夺下刀。可苏武已受重伤,昏死过去。

苏武醒来后,单于钦佩他的骨气,想叫他像卫律一样投向匈奴,便派人伺候他,劝他投降。

一日,卫律提审虞常、张胜,叫苏武陪审。卫律当庭先杀虞常,又逼迫张胜跪地投降。随后,卫律将剑指向苏武,厉声道:

“你若不投降,就杀掉你!”

苏武迎着剑锋冷笑道:“你有胆量杀汉使,就杀吧。”

卫律一惊,在苏武凛然的目光下只好收起宝剑。“先生,”他堆起笑容对苏武道,“降了吧,像我一样,封王封地,虽身在大漠,仍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你若死在匈奴,葬身荒原,关山万里,汉天子又如何知道你的一片忠心呢?”

苏武轻蔑地:“你身为汉使,却投降匈奴,我羞与你这样无德无义的小人说话。”

苏武宁死不失气节的精神震动了单于的心,他决心要降服这个不屈的汉朝臣子。

苏武被投进了地窖,没有食物,没有棉裘,只有北国荒原漫天的风沙和飞雪。他睡在冰冷陰潮的地下,渴了吃被风吹进来的雪,饿极了就嚼吞毡毛。

苏武没有死,更没有屈服。单于震怒了,将苏武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他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

北海荒无人烟,奇冷无比。单于不给粮食,苏武就掘野鼠洞里的草籽充饥。无人与他作伴,他就与羊儿对语。他所不能忘怀的是武帝授予他的旌节,日夜握着它,艰难地捱度着漫长的岁月。

公羊生不出小羊,单于等的是苏武的投降,但是直到他死也没有等来这个消息。

汉武帝曾多次征伐匈奴,要救回苏武,但都没有结果,直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匈奴分裂,几经交 涉,苏武才握着旌节回到阔别十九年的汉朝都城长安。

旌节早已秃了,但汉朝使者的精神依在。

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备下祭品。苏武执旌节到先帝庙祭拜汉武帝灵位,将旌节郑重地交 到汉武帝灵前。

传统道德小故事

传统道德小故事(精选6篇)传统道德小故事 第1篇在一个树洞里,住着四个鬼精灵,他们是鬼妈妈和她的三个孩子:骄傲小鬼、贪吃小鬼、懒惰小...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