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学案范文
采薇教学案范文(精选8篇)
采薇教学案 第1篇
采薇(节选)教学案
《采薇》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它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教学目的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指明读、齐读。教师指导学习“矣”、“微”、“依”、“霏”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大家互帮。
四、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那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对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查学生说一说诗的大意。
五、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老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明读,师生互读,读后评后议,齐读。
六、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七、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
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八、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九、布置作业
1、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人教版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从没教过这样整组诗歌的。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对学生来说也是很陌生的。怎样让学生对诗歌教学既感兴趣又有所得呢?于是,我采用综合实践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一单元。下面是我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诗经 采薇》教学反思:
教学《诗经 采薇》一课时,我首先激情导入课文后,接着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提出质疑,然后引导学习生字“矣”、“依”、“思”、“霏,再点拨四个字的巧妙压韵,使学生感到诗歌韵味独特,读起来有趣味。在感悟这个环节上,我还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交流、在班级中展示自我,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生生互动,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理念,教学效果良好。
拓展阅读:《诗经·采薇(节选)》介绍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作背景:
《诗经.采薇》是写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进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周宣生(公元前八二七至公元前七八二年在位)执政的前夕, 狁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丈旱灾的机会, 侵扰北方边境.(公元前八二七年悬望曾出兵征讨)
诗的背景:
原诗共六章,阅读材料节选的是第六章的前四句,分别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这首四言诗,在我国以《诗经》为代表的古诗中是很常见的.
诗的意思:
春天,柳条随风飘动;冬天,雪花飞舞.
采薇教学案 第2篇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诗经·采薇》教学实录 第3篇
《诗经》作为我国文学的源头, 第一册我们学习了其中的《蒹葭》, 表现的是对女子或者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今天学习《采薇》, 它表现的是西周后期戍边战士的生活与情感的诗歌。首先让我们聆听这首远古的战争诗。
二.聆听朗诵录音, 初步感受诗歌
师:从诗歌的节奏、结构、用词、句式等方面谈谈你的聆听感受。
生:四个字一句。
师:四个字按怎样的节奏来诵读的?
生:2个字一停。
师:2/2式节奏。
师:用词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拓展《桃夭》《蒹葭》)
生:叠词很多, 比如騤騤、业业、翼翼、依依、霏霏。
师:从句式方面我们会发现还有什么规律?
(展示PPT《蒹葭》《采葛》等诗)
生:句式相同、重复。
师:即一首诗反复出现同一句子或不同章节, 意义相近, 句式相同, 有些只是文字稍作变化的现象。谁能记得诗经中的这种显著现象的术语?
生:重章复沓。 (有部分同学低声说, 其他同学在观望)
再次聆听朗诵录音, 感受诗歌。
三.文本解读
师:《诗经》首句定题多起兴, 作者为什么从“采薇”写起?划出全文表示内容递进的词语, 说说他们的时序关系, 对表达诗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采薇的递进的词语是“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谁来解释“作”“柔”“刚”?
板书:薇作、薇止、薇刚。
师:“采薇”和“归”怎样联系的?
生:薇的时令变化表明时令的推移, 证明诗人出征打仗的时间过去了一年。
生:采薇是诗人故乡熟悉的劳动, 由采薇想到了故乡。
师:很好。诗人由采薇起兴, 引出对家的思念。
把“采薇”和“归家”联系起来了。写采薇实际是抒发离家思归之情。
诵读1-3章的诗句: (见前“原文”第一节) 。
师:怎样概括这三章的主要内容?
生1:写跟猃狁打仗, 心情忧伤。
师:回答明确。
生2:跟猃狁打仗激烈, 时间很久才忧伤思家。
结合了“采薇”和“不遑启居”“王事靡盬, 不遑启处”的内容, 理解合理。
可不可把两位同学的理解结合起来呢?
生3:跟猃狁打仗, 艰苦持久, 思念家乡。
板书:猃狁之故、旷日持久、思归愁苦。
师:怎么样?
同学笑了。 (作笔记)
师:继续研读4-5章 (见前“原文”第二节) 。
师:这两章写了哪些景物和事物?
生:盛开的常棣花, 将帅的战车、高大的公马。象牙装饰的弓箭、鱼皮作的箭袋。
师:诗人是怎样描写战车、战马、弓箭等军事装备的?
生:“戎车既驾”写战车已经套好马鞍, 随时可以驾驭出发。
师:怎么写战马?作者用哪些词描写马?
生:是騤騤、业业、翼翼三个词, 都描绘了马的高大、健壮、整齐。
师:“象弭鱼服”写出了战士的武器具有什么特点?
生:高级吧。先进吧。
师:是吗?再换换词。
同学说开了:精美。尊贵。锐利。
师:作者写车马武器装备是写战争写军队。诗人写出了我军怎样的特点?
生:强大、威武、神勇。
师:这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板书: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
师:诗歌中哪一个可以词概括这场战争?
同学很疑惑, 没有能够作出回答。
师:那么哪些诗句说明了这些军事战备的作用和目的?
生:“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君子所依, 小人所腓”和“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师:作者在这里为我们描写了一支精备整肃之师的装备军容的, 由此, 你能想象这只军队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吗?。
生1:艰苦顽强。
生2:坚强勇敢, 不怕死。
生3:筋疲力尽, 殊死搏斗。
师:继续想象你自己就是这位身在军中的诗人, 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你的情感是怎样的?
生:痛恨战争, 是战争让我们有家不能回。
生:希望战争尽快结束。
师:这种情感是从哪些诗句传达出来的?
生:从“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看出来的。
生:“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也明确表达了战争带来不幸的痛苦。
肯定同学结合诗句的内容来理解, 很好。
师:诗人为什么要描写战争的军容整齐, 严阵以待, 士气高昂和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程中全军英勇顽强、殊死搏斗、筋疲力尽的表现?
师:诗人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是否矛盾?
(沉默)
师:让我们回忆历史上的战争。相信会对战争有新认识的。
从我们都熟悉的战争说起。生:抗日战争。
师:行, 就说八年抗战:外敌入侵, 人人上前线。冲锋陷阵, 血流成河。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这些让你对战争有何感想?
生:流血牺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职责。
生:战争必定有死伤。
师:对了。陆游有诗句怎么说?顾炎武有诗句怎么说?
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生:“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这场战争尽早结束。
师:积极参战, 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每个公民应该责无旁贷。另一方面, 战争带来的灾难总是无法避免, 其残酷性是人所不愿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纠结在一起就会发生矛盾。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是这样。
师: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 战争是国家行为。本诗把这场战争称为什么, 现在知道吗?
(发现)
生:“王事”
师;什么是“王事”?
生:君王之事
生:国家之事。
师:可是, 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不幸, 这就成了“家事”了, 而“家事”和“王事”是一对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意吗?
学生表示赞同。
板书:王事家事
继续研读第6章 (见前“原文”第三节) 。
齐读。
师:借助联想和想象, 描写两幅画面。“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人怎样的感受?选择一幅画面写一段80字左右的语段。
生:动笔写。
三位学生交流。
师:借助今昔景物描写重在抒发怎样的情感?
生:悲伤之情
师:以昔日的美好从反面来烘托今天的痛苦和悲哀, 这是一种手法。叫反衬表现手法。
师:“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直抒胸臆。
师:前面的四句运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借景抒情。
板书:以乐衬哀、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师:我们赏析了本章的手法, 下面进一步品读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4-5章的理解, 把“伤悲”“哀”改为“愤”“恨”好不好?为什么?
生:“伤悲”“哀”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愤”“恨”有点过激, 这种感情不明显。
师:从以下选项, 选出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达。 (PPT)
A、愤怒控诉统治阶级漠视百姓疾苦, 常年征战, 穷兵黩 (du) 武。
B、诉说征战之苦, 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心情。
C、激励将士保家卫国, 表达卫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生: (讨论后) 选B。
师:还是回到对战争的应有认识上了, 诗人因为深明战争大义, 在一个杨柳依依的时节欣然出征;但是因为战争的持久和残酷使诗人日夜思归, 最后在风雪霏霏的寒冬踏上归途, 故而心情沉痛悲伤。板书:
“杨柳依依”暗合“王事” (战争义务)
“雨雪霏霏”暗合“家事” (个体情感)
只有这样理解, 我们才明白“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景物描写的不同心理背景。
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 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 薇之柔, 薇之刚, 棠棣花开, 依依杨柳, 霏霏雨雪, 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之苦和思归之切。
但是, 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 战争是一面镜子, 它能够折射出民族的真实性格。我们既要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反感这一层情感, 更要体会到诗人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幸福之间选择了忍受和担当的爱国情愫。
《采薇》教学设计 第4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疏通诗意。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过程与方法 :
1、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学习本诗中融情于景、重章叠句、赋比兴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一、 导入:(播放视频余光中的《乡愁》)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正像余光中所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采薇》,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之吟唱,来感受征人的一腔思乡情。
二、解决字词问题。(大屏幕展示)
1、注音
岁亦莫(暮)(mù)止
猃狁(xiǎn yǔn)之故
猃狁孔棘(急)(jí)
载(zài)饑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ái) 彼路(lù)斯何
四牡(mǔ)騤騤(kuí)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雨(yù)雪霏霏
2、通假字:莫---暮;棘---急; 华---花。
3、词类活用:岂不日戒(日:每天;名词做状语)
雨雪霏霏(雨:下雨;名词做动词)
4、古今异义词: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君子:将帅;(古义) 道德高尚的人。(今义)
小人:士兵或地位低下的人;(古义) 道德卑劣的人。(今义)
三、听读课文,把握阅读的节奏,并试着概括全诗的内容。(播放视频,《采薇》)
生:本文写了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的所思所感。
师:从文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
生:第六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师:我们知道王维的诗画有这样的美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透过诗句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来赏析诗歌。首先我们来看第六节诗,在这节诗都画了几幅画?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留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大声朗诵全诗,分小组讨论,然后回答问题。)
明确: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只感到一片悲凉,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他忧伤地想起当初出征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濛的冬天了。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我似乎可以看到一个身心疲惫,面容憔悴的戍卒冒着风雪,忍受着饥饿,沿着泥泞的小路艰难的行走着,慢腾腾的走向画面的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悠怨的叹息。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写出戍卒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今昔的对比和现实的困境(戍边之苦和归家喜悦的矛盾心情)
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他的一丝欢愉,为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一至三节诗,
师:这几节诗里画了哪些景物?
生:薇草。
师:薇草在诗中的描述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师:在“薇亦作止”时,士兵的心理有何变化?
生:“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师:为什么难以归家?
生:“猃狁之故。”
师:流露出士兵戍边在外难解乡愁的心情。(强调止、曰、莫等文言实词)
师:在第二段中,薇菜有何变化?
生:“薇亦柔止”。
师:士兵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
生:“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原来是边防战事吃紧,连委托一个去打探家里消息的人都没有。
师:第三节中,薇草有何变化,士兵的心境是否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生:“薇亦刚止”;士兵的心境是“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师:同学们可以回顾前三段,发现随着微草的变化士兵的心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忧愁的思乡之绪在逐步加深,可以说这三段中的许多的诗句都表达出士兵强烈的思乡之感。
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即以采薇兴起,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
既然是戍卒所作,当然少不了战争的描写,从整首诗看,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久戍边防、幸得回家的士兵,诗人是借这个士兵的口来回顾整个戍边生活的,那就不仅要写战士们盼望归家的心情,也要表现战士们雄武的军事生活,我们来看看四五两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情感?
师:在这两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
生:棠棣花、君子之车和战马。
师:能否用诗中的原话回答?
生:“彼尔维何,维常之花;”“四牡业业;”“四牡翼翼;”
师:诗歌中的这些事物(花、车、马)的描写表达出士兵怎样的情感?
生:由于意识到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因此士兵对猃狁满怀怨恨,在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的气势更是怀有一种自豪感。如“四牡业业”;“一月三捷”尽情的赞美军备的精良和气势的雄壮。
这是士兵对戍边军队和自己勇武的赞美。这种戍边战争是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可见戍卒的爱国豪情。
四、讨论:这首诗表达出什么样的复杂的情感?
明确:把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五、课堂作业。
以“雨”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通过对雨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悲伤、喜悦、愤怒、惆怅等)
六、结束语。
《采薇》教学课件 第5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播放《说句心里话》歌曲导入新课
这首歌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表现的是和平年代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而思乡的情感在战争年代尤为浓烈。几千年来,表现战士思乡主题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等。在卷帙浩繁的文化长河中,这些优美的诗句涌动着无穷魅力。饮水思源,当我们追溯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耀着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第一部诗集的《诗经》,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经小雅采薇》篇,走进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介绍《诗经》知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下面请第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伟大作品。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检查预习
1、自读一遍课文,勾划出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
多媒体展示生字:
遑 靡 载 疚 戎 牡 腓 弭
2、第二小组文字障碍是如何解决的?
⑴ 通假字
莫──暮 棘──急 华──花
⑵ 词类活用:
雨雪霏霏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
岂不日戒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日日)
⑶ 古今异义:
小人所腓小人
古义:士兵或地位低的人。今义:道德卑劣的人。
君子所依君子
古义:将帅今义:道德高尚的人
⑷ 重点词语:
作 柔 刚 思 维 止 斯
3、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注意重音和节奏。
四、整体感知
1、概括本诗内容:
明确:本文写一位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诗中抒情主人公感情极为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走在回乡的路上也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沉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对战争的不满以及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
2、理清思路(多媒体展示):
采薇思归──疆场思归──归家之哀
五、赏析课文
1、研读第一部分:
⑴ 作者怎样写征夫渴望回家的?
通过时间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
⑵ 怎样看出时间推移?从文本中找。
明确:开头两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绽放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
⑶ 你能描绘出士兵采薇的画面吗?
提示:诗歌一开始展示了一幅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摘野菜,一边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那种情感是焦急忧伤的。
明确: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这里用比兴的手法,说明时光的流逝,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回家呢?思家之情随时间的流逝一步步加深。
⑷ 体会重章叠句的手法及作用:
提问: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板书)这种手法我们以前在《蒹葭》里学过,另外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如周杰伦的《断了的弦》等歌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⑸ 三读,体会音乐美和战士的情感。
分组比读,用低缓的语调,体会焦急忧伤的情感,看哪一组情感把握得好?
2、研读第二部分:
⑴ 提问:作者除了上文写征夫思归外,第四、五章还写了什么?
明确: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
⑵ 提问:描写边境生活的内容有哪些?写了哪些细节?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盛开的棠棣花,给血与火交织的战场平添了一份优美,一缕柔情,折射出士兵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情怀。
⑶ 你还读出了什么?
提示: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了艰难的征途。他们南征北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十分凶恶的敌人。
⑷ 提问:戍卒把怨愤归结于周王室了吗?
明确:没有。他们虽有怨愤之情,当面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时,他们能够以民族利益为重。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热爱祖国、厌恶战争等各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样看来,字面上并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讨论)
明确: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子,挣扎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向往安宁和平的生活呢?边疆生活的艰辛,恰恰衬托了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
⑸ 四读,齐声读出高昂的爱国情感。
3、研读第三部分:
⑴ 提问:是啊,在疆场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度日如年呀!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心情如何?
明确:回到了。
提问:战士的心情是不是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狂喜?
明确:不是,而是很哀伤。
⑵ 提问:作者如何表现这种哀伤的?有直接描述的句子吗?从文本中找。
提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⑶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此时的心情?有一句被东晋谢玄称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作者还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六、品味重点语句
最后一节是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历来为人称颂的诗句,几千年来激荡着读者的心,清人王夫之这样评价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你是如何理解的?(鉴赏、评价、改写)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多媒体展示:
韦凤娟在评论中写到: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叶天蔚有篇很有韵味的随笔──《刺痛感觉的那一句》,她说:一次,她读《采薇》,读到末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有一种痛感传自心底,忧伤填塞胸腔,禁不住潸然泪下。那是苦涩,是孤独的滋味。
自读最后一段,认真体会其中的韵味。
七、理清全文情感变化的思路
忧伤焦急──慷慨雄壮──痛苦悲伤(投影)
八、五读全文,把握情感基调──悲怨,注意音调的变化:低缓──高亢──低沉
九、课堂小结
有人说:诗歌是心灵世界的一朵奇葩,无数诗人用心灵浇灌它,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采薇》,我们被那浓浓的乡愁深深地打动了。其实,乡思情结有丰富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每个人都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入自己血脉的故土亲情,故土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的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台湾作家余光中说:烧我成灰,我的汉唐魂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可见,乡愁是离家在外的游子们美好而深情的恋歌。
十、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余光中《乡愁》。
2、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愁的作品与同学们共同欣赏。
【板书设计】
主旨 情感基调
采薇思归 爱国 悲 重章叠唱
疆场思归 归
《采薇》教学设计 第6篇
板块一 任务清单
能力要求 | 目标任务 |
识记理解 | 1.借助注释和课文导读,了解诗歌大意。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并熟练背诵全诗。 3.识记重要词汇:止、莫(暮)、阳、来、路、雨 |
掌握运用 | 1.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2.反复诵读,领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
鉴赏评价 | 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2.赏析诗歌最后一节的艺术性。 3.《诗经》重章叠句和叠词运用的艺术性。 |
板块二 生成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不仅有很多抒写爱情的优秀篇章,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诗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就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篇。
由初中学过的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引入。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叙写了一位从十五岁服役到八十岁的老兵退役回到家中却发现家破人亡的故事,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社会的黑暗。
同为表现戍役的《采薇》叙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退役老兵在归家途中对往昔戍边生活的回忆。
在路上 回忆
二、反复诵读,领悟情感
1.《采薇》一诗表达了哪些情感?
(1)久戍难归的忧心。①“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归。同时“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话:“古者戍役,两期而还,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
(2)戍边生活之艰辛。因“猃狁孔棘”,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载饥载渴”也是它们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
(3)生死搏杀的厌倦。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写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可以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4)为国征战的激昂。一月三捷。
(5)怀家思亲的愁苦。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6)白发独归的凄凉。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而望?
(7)生命流逝的悲怆。
三、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研读,领会《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兴”的手法
1.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表明时间的推移,戍卒离开家乡之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越积越深。
前三章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表现戍卒的思乡之情。
2.“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为什么突然写到棠棣花?
在焦急的等待与无望的麻木笼罩戍卒战士心灵的时候,道路旁一朵绽放的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那是一朵盛开的美丽的棠棣花!花的绽放,唤醒了将士们麻木的心灵,点燃了生命的激情,让眼前一切都充满了诗意的色彩:我们的战车威风凛凛,我们的武器十分精良,我们的战马嘶鸣,我们精神抖擞!胜利的捷报,焕发出我们男儿的血性!为了家国,我们勇敢、坚定,我们捍卫民族的尊严。长风猎猎,孤云漫漫,岁月里,充满了胜利的情怀!
(二)重章叠句
前三章,字数、句式完全相同,而词语也多有重叠反复,章与章之间只是略有差别,显然是用一支曲子反复吟唱所造成。这就是重章叠唱、反复歌咏的写法。重章叠句,反复歌咏,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节奏感和音乐感比较强,有利于感情的传达。
(三)叠词
七处使用了叠词,一处用以言情,六处用以状物。
“烈烈”言情,表现内心忧思的炽烈。
“騤騤”“翼翼”“业业”,形容战马高大雄健、行列整齐。
“依依”,描绘柳枝迎风飘拂、柔软袅娜的姿态。
“霏霏”描摹雪花飞舞、纷纷扬扬的图景。
“迟迟”形容士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的情状。
叠词的作用:
《诗经》不少篇章运用了叠字,叠字可以用来增加形象性(状物)或用来强化情感(言情),让诗的音律和谐。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6章)
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借以抒写心中的悲伤和哀痛。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虚实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追忆离别时的情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眼前情景,风雪如晦,道阻且长,孤独跋涉,近乡情怯。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不过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⑤叠词
⑥对比。昔与今、往与来、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不但有时间上的跨度,在感受上也完全不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
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它出于《诗经》,但已经超越了《采薇》而存在。绝世文采,历久弥新,诗中所表达的生命流逝感,今天读来,也依然触动我们的心怀,让人黯然神伤。
我们不是三千年前在边关征途中采薇吟唱的戍卒,但我们同样是在时间的洪流中艰苦前行,无法回头。某一天,我们站在同一个地点回望以前的自己,泪水湿了眼眶,也许还会想起这四句古风。
三、小结
(一)思想内容
《采薇》描绘了一个因“玁狁之故”,久经军旅生活的艰苦,在还乡路上又饱受饥渴寒霜的戍卒形象。尽管这个戍卒在“岂不日戒,玁狁孔棘”的紧张情况下,激起他抵御玁狁的爱国热情,但在长年累月的军事生活中,仍然使他怀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他在归途中,诉说着遭受的痛苦。这就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个在“雨雪霏霏”,“载饥载渴”的情况下,风尘仆仆,积极赶路的戍卒形象。
(二)艺术手法
1.“兴”的艺术手法
2.重章叠句,反复吟咏
3.使用叠词
板块三 知识点过关
(见自编辅学设计)
板块四 教学反思
任务完成情况 | |
采薇教学设计 第7篇【教学目标】阅读、吟咏进入一种审美境界。体会《采薇》的“苍凉之美” 【教学重点】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难点】审美境界下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2、《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3、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1)字音 四牡(mǔ)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载(zài)渴载饥 霏(fēi)霏 骙骙(kuí)玁狁(xiǎnyǔn)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维常之华(huā)雨(yù)雪 (2)通假字 彼尔维何 莫——暮 mù 岁亦莫止 玁狁孔棘 棘——急jí 2、诵读校正(1)反复吟咏 提示诗歌节律: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示范朗读(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诗句,理思路(1)看注释,疏诗句 ①重点 君子之车 君子,指将帅 忧心孔疚 孔,很 疚,痛苦 不遑启居 遑,闲暇 小人所腓 小人,指士兵 腓,遮蔽 ②疏诗句,把握情感 三、文本探究 在诵读诗歌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再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生发出一种内在的情感,并对其艺术魅力似乎有了话说„„那么我们每个人想说什么呢?《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场景或者画面,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场景——把各段组合成一个镜头,并归纳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场景复述及讨论一:采薇生活 可能性的准备: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甲一:痛苦忧伤、家园之思 可能乙二:生活劳苦,不得归家 悲伤厌战,民族仇恨 艺术技巧提问:诗作调动了哪些艺术技巧,你想到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你准备要运用什么?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可能性一:比兴——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主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大家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微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或者说目的?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可能性二:重章叠唱提问:哪些是同样的话,[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场景复述及讨论二:边关思归 可能性的准备: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描述读出的情感——分组拓展,力求完备 可能性甲: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艺术技巧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技巧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场景复述及讨论三:归家之痛 可能性的准备: 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冬雪霏霏,战士终[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现在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爱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可能性甲: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相关内容预设:(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技巧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末[章之美 [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和本人的论文做出比较阅读、交流 悠悠千古咏“苍凉” ——《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 会宁二中 裴学庆 *** 阅读、吟咏一首诗,能够得到“个中三味”中的“一味”,能够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就已经是一种理想的结果了。《诗经·采薇》章的“苍凉之美”便是其中“一味”,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境界。 让我们先从戍卒的“采薇”生活看——前三章用复沓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歌咏了士卒们苦难的戍边生活。由于粮草不续,士兵们只好靠采野菜充饥。春天,薇菜绽出嫩芽;夏天,薇菜叶片肥嫩;秋天,薇菜茎老粗硬„„连“君子”的马都吃得“业业”“骙骙”,而士兵却靠着采集薇菜勉强果腹,个个面带菜色,骨立形销。薇菜,这是士卒生活待遇的“商标”。我们仿佛看到面带饥色的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 士卒们的戍边生活是一种悲凉,而当这种悲凉遥遥无期时,它便是一种苍凉。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诠释昆曲艺术之美时说:“同是悲情,悲壮是高昂的,激扬慷慨;苍凉是无奈的,而余韵深远。苍凉能够唤起我们一种辗转于心、不绝如缕的激荡,就在于它表现出来的是命运深处的一种无奈。”士卒这种“采薇”维持生命的边塞生活还远远不是他们的痛苦,让他们痛苦的还有更多的心理煎熬,这就是苍凉! 让我们再从戍卒的征战生活看——“薇菜”还是士卒悲惨命运的隐喻。伯夷、叔齐在首阳山上“采薇”,是为了不食周粟,他们二人只是表明了一种姿态,一种政治姿态。他们不需要思乡、不需要打仗。他们只凭这种姿态,就被士大夫们讴歌了几千年。 哪里象《采薇》故事中的戍卒,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为了保家卫国,为了抗击严狁(xiǎn yǚn),士卒们有家难归,由于驻地不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薇菜由嫩而老,事实上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它是戍卒人生命运的真实写照——因“严狁(xiǎn yǚn)之故”、因“王事靡盬”,士卒们吃野菜的生活遥遥无期,征战的生活遥遥无期„„他们从青春年少一直到年老体衰。 有鉴赏者根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个著名的句子,草率地得出结论说: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是一个活生生远离“苍凉之美”意境的遗憾。而这样的结论会被诗歌本身所推翻——戍边生活并不是一年,而是好多年!诗歌首章“岁亦莫止”是说“眼看一年又完啦”!第三章“岁亦阳止”是说“转眼十月又到啦”!诗中还说周王的征役没有休止!显然,这样的日子是一年一年又一年„„ 一天的征战是刺激,一月的征战是恐怖,一年的征战是疲惫,一生的征战是苍凉„„ 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兵们疲于奔命、长年不得回乡,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渐渐地丧失了“悲壮”的自豪之感,是什么使得这些士卒们得耗尽毕生去体味这“苍凉”的人生呢?是“严狁(xiǎn yǚn)之故”,是“王事靡盬”。他们痛恨严狁越来越残酷的侵略,他们苦于周王无休无止的征役啊! 当你面对着一个必须接受的结果,无助交织着无奈,凄凉隐忍着不甘,但又只有接受,这就是苍凉。 最后,让我们从“采薇”故事结局看——“采薇”的生活是结束了,征战的生活是结束了。按理说,从征战第一年开始的盼望将会得到实现,长年的思乡之苦、积久的征战辛劳会有一个结束。无数次的胜利会让他们带着一种“荣耀”,精神焕发地享受凯旋归来的愉悦。可是,这些都没有。 诗歌最后一章是全诗中抒情意味最浓的章节。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本来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然而我们在这里看不到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长久的戍边生活在戍卒心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精神创伤,他是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走向故乡的。这里,诗人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隽永,味之无尽。“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在这艰难的归途上,戍卒痛定思痛,回忆起离开故乡后的种种经历,默默地吮吸着内心的苦楚,体会着自己的孤独,他痛苦地吟唱:“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的心情非常悲苦,有谁知道呢!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苍凉有时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有时候是一段国家历史的,有时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这是将很多美好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而这种价值的破灭酿成了悲剧的产生。在戏剧中,最高的审美范畴是悲剧。苍凉,实际上是人在历史中与命运相抗衡之后得到的一个无奈而又不甘的结果。 原来,诗人是在歌咏一种悲情,一种苍凉。而我们也从中听到了一首来自远古的“苍凉之歌”„„ 《采薇》分段赏析 第8篇一、第一部分:借物起兴, 表达了兵士的凄苦心情 这首诗的第一部分从“采薇采薇”到“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重复三章, 每章都以“采薇采薇”开头, 这是《诗经》中常用的表达手法, 即用重章叠句的方式来反复表达同一个主题, 在这首诗中即是兵士的行役之苦。 开头便以比兴的手法借物起兴。所谓比兴, 也即朱熹所说的“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在这首诗中就是先言“采薇”这件事情, 然后引出“采薇”之人的悲苦生活, 也即“采薇”接下来的“靡室靡家, 猃狁之故”。猃狁是当时一个经常作乱的少数民族, 根据历史记载, 应该是周宣王时期北部的允姓戎狄, 由于这个部落经常骚乱当时的周朝边疆, 所以常年需要屯兵对抗, 这首诗反映的就是驻守边疆的兵士的凄苦心情。三章虽然字词经常有变换, 但基本意思是贯穿的, 就是边疆将士思念家乡却难以回家的愤懑和焦虑的感情。诗中反复言及“猃狁之故”, 可见当时的兵士对于戎狄的叛乱是多么痛恨, 正因为叛乱的发生使得他们有家不能回, 甚至音信都没办法传达到家中的亲人手上, 怀着这忧郁的心情无处抒发, 只能是积忧成疾, “曰归曰归,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了。在古代边疆, 生活环境非常艰苦, 兵士的生活也十分的单调无聊, 第一部分用重章叠句的表达, 写季节从春至秋, 薇菜从嫩而老, 兵士却始终难以回家, 充分体现了战争带来的灾难和兵士的凄惨境遇。 二、第二部分:为国赴难的当仁不让 《小雅》是《诗经》中的正面诗词, 正如《诗大序》中所说“雅者, 正也”, 所以《采薇》除了兵士的思乡之情外, 还表达了面对民族危机时, 周朝兵士维护国家安全的大义, 体现的是普通将士的责任感。这便是这首诗第二部分所表达的主题。 开头又以比兴的手法, 用“彼尔维何, 维常之华”来引出严阵以待的“君子之车”,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正在行军, 而从“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 一月三捷”中又可以看出兵士对当朝政权的赞美和必胜的信心。“君子”是对当时将帅的尊称, “戎车”即大车, “四牡”是四匹马连在一起的大的战车, 这些人物和装备的描写非常细致, 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的军队雄风, 也从侧面反映了兵士的自豪和威容, 暗示了必胜的信心和结局。此章最后一句“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记载了当时的战争状况, 即没有一天可以放松警惕, 猃狁戎族, 经常来犯, 这也是士兵忧心忡忡的原因所在。但是虽然战争造成了兵士的常年戍守的状态, 他们依然无怨无悔, 坚守岗位, 为的就是把猃狁之族赶出中原大地, 保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康。诗中所体现的当仁不让的责任感和兵士强烈的爱国精神, 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三、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感慨与悲叹 诗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了抒情, 只是不同于第一部分白描式的叙述, 这一部分深刻表达了常年戍守边疆的悲苦, 借用景物的冬春变化, 含蓄地表达了人生亦如四季变化无常的深刻主题。当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杨柳依依, 送我的人也温柔而缱绻;如今大雪纷飞的冬天, 又还有谁在等我。人生无常, 就如这冬春季节的变换, 兵士的心理是非常无奈的, 也透露了其对未知的未来生活的惆怅。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意境的句子, 如果单独读这一句时, 读者可能并不会想到写的是悲苦的边境生活, 而放在整首诗中来看, 正是这样含蓄柔婉的表达方式和刚烈的民族气节和粗犷的边境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让人在感慨边境将士的悲苦境遇之时, 更添一种柔情,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中国文化从《诗经》开始就非常讲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歌意境, 在表达一个固定的主题时, 往往用细节描写来突出那样一种情怀。乍一看去, 这四句写的是季节, 写的是人生, 而放在整个行役之歌的大背景下, 更加突出了当时兵士的一种“侠骨柔情”, 这种大环境中看似相反的表达手法往往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啊, 兵士要驻守边疆, 几乎没有抒发自己情怀的渠道, 但他们心中依然满怀深情, 依然会触景生悲。只不过这一种关于人生与境遇的伤悲, 只能是“我心伤悲, 莫知我哀”了。 四、结语 从对《采薇》全诗三个层面的具体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第一部分采用比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表达了边疆战士从春到秋, 不知何时是归期的凄惨境遇;第二部分则表明了展示戍守边疆的决心和为国解忧的责任感;第三部分回到抒情, 而且进一步细腻化, 表达了刚烈的战士心中的“柔软”之处, 更添诗文意境, 也体现了兵士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感慨与悲叹。 摘要:《采薇》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之一, 诗文表达了边疆战士思念家乡却不得归家的凄苦心情, 同时也体现了其民族大义。本文将《采薇》分为三个部分, 具体论述了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 以此探讨《采薇》诗文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采薇,诗经,兵士,比兴 参考文献 [1]戴建华.读《采薇》札记[J].中学语文教学, 2008 (03) . [2]沈书枝.缠绵悱恻的归乡路——诗经《采薇》篇赏析[J].新高考 (高一版) , 2009 (10) . 采薇教学案范文采薇教学案范文(精选8篇)采薇教学案 第1篇采薇(节选)教学案《采薇》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内容为doc格式 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更多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确认删除? |


